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

发表时间:2024-03-14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合集5篇。

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教案是促进教学目标实现和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的重要支撑。探索“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让我们看到了新的世界接下来请阅读更多,以下信息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不得作为决策依据!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1

【教学思路】

本文的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浓厚,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积极情感体验中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追求信念的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朗读课文,揣摩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展开丰富的想像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美丽人生的情感和对信念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①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②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二、指导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研读赏析:

(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学生再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海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情感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己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而精魂离不开形体。诗歌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静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四、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连贯,衔接自然。

五、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

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六、小结:

在《浪之歌》里,海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它们都为世界美好而奉献自己的一切,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可以体会到诗人的人生价值观正闪耀最纯朴的人性的光辉。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以“ 之歌”为题,用第一人称写一首抒情诗,字数不限。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2

面对鲁迅先生的这一篇长文,难文,“杂”文,虽然教过多遍,但始终未能找到很愉快的教学感受。开学一周,边教边思考,边教边调整,几近教完此文,也终于找到了教学此文的一些快乐体验,至少我认为这次的教学,作为教师,我是愉悦的,而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好的互动,并且掌握的情况还令人满意。

教学思路整理如下:

一、布置预习

读课文两遍,标注出自然段的序号,用圈点的方式标注课文中的疑难;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其人、其事、其文”。

二、共享鲁迅先生的资料,主要从“其人、其事、其文”,几个方面归纳,呈现。

教师推荐鲁迅《父亲的病》《呐喊》自序,了解鲁迅的成长经历以及人生中的几次重大转变。从实业救国到医学救国再到文学救国的道路,爱国思想贯穿鲁迅思想的始终。(这一环节的设计尽管费时不少,将近一节课,但为后文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也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视野)

三、理清课文层次结构

教师提问:你预习读了两遍,早自习的齐读是第三遍,你读后的感受是什么?用一个字回答。

(生答:长、深、难、杂、悔等)

提问:当你面对这样的长文章的时候,你认为首先应该做什么?

(生答:分段,理清层次)

教师提示:记叙性文章分段的依据,学生回忆。然后给文章划分出段落层次,只要说出分段的起始和依据即可,有的文章可有多种分法。在分段的基础上,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划分的段落层次是比较容易的)

四、精讲法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此部分内容设计为精讲内容:

1、所见:公园赏樱花(由大到小的镜头拉近:东京—上野—樱花—辫子,着重写辫子,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的修辞,揭露了清国留学生丑态百出、以丑为美的丑态;在会馆学跳舞,运用反语,揭露了留学生无所事事、留而不学的丑行。)

2、所感: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4、关键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领起本段,同时奠定本段感情的基调。“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过度句,承上启下。

3、正因为这样的所见所感,作者产生了“到别处去看看”的想法。所以此段为下文离开东京去仙台见到藤野先生做好了铺垫。

(教会学生运用找关键句或者关键词法分析文本,解析文本字里行间隐藏的深层意蕴。)

五、探究法学习第二部分第一层(4—5段)

学生四人小组探究讨论:提出疑难,并鼓励思考答案,也可以预设问题,给出答案。

问题如下:

1、为什么去仙台途中,现在只记得“水户”和“日暮里”?

2、“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中为什么用“希”而不用“稀”?

3、“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为什么用上“大概”?

4、我在仙台受到了怎样的优待?

5、“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写完这句之后,为什么跳开不写我受到的优待,而去写“芦荟”“白菜”受到的优待?

6、为什么要“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

7、写藤野先生之前,为什么要写我受到的优待?

8、“我”写这一段有着怎么样的感情?

(此环节的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讨为主,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很多问题学生都能找出答案,有少数经过探讨,很容易明白。但7、8题在此时讲显得牵强,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可以留待第二部学完后在揭示答案,此时作为问题设置留到后文揭示。)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3

(二)怎样写好演讲稿

一。观点明确,具有感染性和煽动性。演讲稿观点鲜明,就是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是赞成还是反对,应该清楚地表达出来。它显示着演讲者对一种理性认识的肯定,显示着演讲者对客观事物见解的透辟程度,能给人以可信任感和可靠感。

写作时要注意表达,将推理与抒情结合起来。既有冷静的分析,也有热情的鼓励;既有所怒,又有所喜;既有所憎,又有所爱。

2。思路清晰,内容充实,层次简洁。讲话要思路清晰,内容充实。围绕观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普遍的想法,观众一听到就会理解。

表明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充实的内容会让听众心服口服。一般文稿主要是供人阅读的,而演讲稿是口头表达,听众对演讲中每一句话的含义,几乎没有思考玩味的余地,其结构特点是内容的内在联系与有声语言动态交流的统一,注重有声性。

3.语言流畅,深刻风趣。要把演讲者在头脑里构想的一切都写出来或说出来,让人们看得见,听得到,就必须借助语言这个交流思想的工具。在演讲稿写作中使用语言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口语化。“上口”“入耳”,这是对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演讲中说了一系列声音,听众听到了一系列声音。

如果演讲稿不“上口”,那么演讲的内容再好,也不能使听众“入耳”,听众听不懂,演讲就失去了意义。写作演讲稿时,应把长句改成短句,把倒装句改成正装句,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把听不明白的文言词语、成语改换或删去。演讲稿写完后,要自己念一念,听一听,看看是不是“上口”“入耳”。

(2)演讲词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真挚充沛的感情是靠语言来表现的。但演讲词不同于记叙文、散文,不适合洋洋洒洒漫无边际地抒情,而要注意结合现实,把话说到听众的心坎里,才能获得情感的共鸣。短句和感叹句简洁有力。提问能引起听众的注意。反问、复述、比较、平行等修辞手法有利于增强语言的气势。

演讲稿的语言可以有不同的风格,或庄重严肃,或轻松活泼,但总体来说,应该尽可能体现口语化、大众化的特点,尽量避免使用听众不熟悉的文言、方言或生僻词语。

四、范文评析

竞选班长演讲稿

同学们:

你们好!

今天,我走上演讲台的唯一目的就是竞选“班级元首”——班长。我坚信,凭着我新锐不俗的“官念”,凭着我的勇气和才干,凭着我与大家同舟共济的深厚友情,这次竞选演讲给我带来的,必定是下次的就职演说。

我从来没有当过班干部,缺乏经验。这是劣势,但正因为从未在“官场”混过,一身干净,没有“官相官态”“官腔官气”;我少的是畏首畏尾的私虑,多的是敢作敢为的闯劲。正因为我一向生活在最“底层”,从未有过“高高在上”的体验,对摆“官架子”看不惯、弄不来,就特别具有民主作风。

因此,我的口号是“做一个彻底的平民班长”。班长应该是架设在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一座桥梁,能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合理建议,向同学们传达老师的苦衷。我保证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首先是“想同学们之所想,急同学们之所急”。

当师生发生冲突时,我必须分清是非,敢于坚持原则。特别是当老师的说法或做法不正确时,我会积极为学生争取合法权益。

班长作为一个班级的核心,应该具有控制全局的能力。我相信他是合格的。首先,我有能力处理各种班级事务。因为本人具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凭借这一优势,我保证做到将班委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使每个班委成员扬长避短,互促互补,形成拳头优势。

其次,我还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处变不惊,临乱不慌,能够处理好各种偶发事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再次,我相信自己能够为班级的总体利益牺牲一己之私,必要时,我还能“忍辱负重”。最后,因为我平时和大家相处得很好,人际关系也很好,这在客观上减少了工作的阻力。

我的治班总纲领是:以情联谊,以“法”治班,最广泛地征求全体同学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制订出班委工作的整体规划;然后严格按计划执行,选派代表监督每一项执行的全过程,责任到人,奖惩分明。我要和全班班委会一道,在任期内为大家做八件好事:

一。借助科学的安排方法,减少个人劳动和卫生义务的总长度和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2。建立班级互**书馆,加强管理,提高利用率,初步解决阅读困难问题;

3.组织双休日城乡同学的“互访”,沟通情感,加深相互了解;

四。经学校和班主任同意,组织了解社会、帮助弱势群体的技术活动;

5个。利用勤工俭学的收入购买三台廉价电脑,成立电脑兴趣小组;

6.在班级报廊中开辟“新视野”栏目,及时追踪校内外改革发展动态;

7.建立班级“**小组”,做好力所能及的**工作,为有困难的同学**物件、代寄邮件、代传讯息等;

8个。设立班长意见箱,定期开箱,加快信息反馈和答疑。

我相信自己会是一个最民主的班长,常规性工作要由班委会集体讨论决定,而不是由我一个人说了算。重大决策必须经过“全民”表决。如果同学们对我不信任,随时可以提出“不信任案”,对我进行“**”。

你可以放心,**我不会像**美国**那样麻烦,我也不会留下。我决不信奉“无过就是功”的信条,恰恰相反,我认为一个班长“无功就是过”。假如有谁指出我不好不坏,那就说明我已经够“坏”的了,我会立即引咎辞职。

同学们,请相信我,投我一票,给我一个锻炼的机会!我会经受住考验的!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我们的班务工作一定能搞得十分出色,我们的班级一定能跻身全校先进班级的前列,创造班级历史的新辉煌!

谢谢大家!

点评:这篇演讲稿写得很热情,很有感染力。作者对班长一职有着自己充分的认识,对于怎样选上和选上后如何去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具体的“施政”方案,在演讲稿中表现得理由充分,信心十足。

在语言上也的确不摆“官腔”和书生气,注意拉近和听众的距离,走“亲民”道路,很能打动各位“选民”的心。这是一篇充满文学才华和感染力的演讲。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4

【教学思路】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要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正确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从而在诵读中品味作品的深刻内涵,感悟主人公的激情和斗志。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①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②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朗诵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并联系课文P67的参考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③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

二、整体感知:

(一)课堂范读:(多媒体)指出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

(二)要求学生自行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受。

(三)明确本文是屈原的内心独白,在语言表达上要感情澎湃,气势雄浑。

(四)要求学生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_、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三、品味语言:

(一)选读喜爱的句子,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诗人呼唤风,由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进射出光明,再到烧毁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

(二)精读好句,师生讨论、交流。

例如:

1.“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2.“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

明确:对黑暗势力的不屈不饶,对光明的热切向往。

(三)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明确:热爱祖国,浩然正气,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

四、探究活动:

(一)象征手法,思想深沉,情感含蓄,表达凝练(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风、雷、电,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胜黑暗的力量,诗人又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风雷电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开”,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因此,屈原对风雷电的歌颂,也是对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正义力量的歌颂。

(二)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增强语势。(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独白中屈原满怀激情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这些拟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白更有气势。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

诗中还有不少反问句、设问句,“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哭,哭有什么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吗?”等等。这些句子,呼唤指斥,使独白更增强了战斗力。

五、欣赏拓展:

(一)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二)对比《封神榜》中的比干、吴国的伍子胥等,体会屈原的爱国热情,推荐阅读小说《红岩》。

(三)学生讨论、交流、朗诵课文前六段。

六、小结:

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是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不同时间段的屈原设计话剧表演。

板书:

独白 抒情 爱国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5

1、学习细致的观察;

2、细味抒情的笔法;

一月,他会在雪融时追踪一只冬眠乍醒跑出洞穴去探险的臭鼬;

二月,他劈开一根有八十多岁、被雷击倒的橡木,生火取暖;

四月,他在每一个晚上到树林空地上观赏鹬炫技的空中求偶舞蹈;

五月,他聆听从阿根廷归来的高地鸻鸟的飞行之歌;

六月,他到深潭游泳,在溪边钓鳟鱼;

七月,他会注意草原上普遍为人所忽视而自生自灭的所有野花的生日;

师:大家猜到这个人是谁了吗?(利奥波德)这是其观察笔记《沙乡年鉴》中记录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者每天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着,思索着自然的奥秘。同学们再细看一看,发现有什么问题?(没有三月)三月份,利奥波德究竟在做什么呢?我们一起到《大雁归来》中找找答案。

(设计意图:用诗意的形式罗列《沙乡年鉴》中作者的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作者和《沙乡年鉴》。罗列中故意缺少“三月”,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也在课前留足了悬念——作者三月在做什么呢?进而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学生自读课文,谈一谈阅读后的感受与发现。

……

师:我们本堂课,就围绕“细致的观察”“抒情的笔法”“深沉的意蕴”三点来展开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谈发现,既给学生一个自由感知文本的空间,又通过学生的发现来确立本课的探究点。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发现,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也搭建起本课的基本框架。)

②能分辨大雁归来、觅食、集会以及孤雁鸣叫的区别;

③发现大雁聚散时间以及地点的不同;

④观察大雁时间之久(对春雁的观察:从3月到5月),且不分昼夜(晚上去听大雁集会时的鸣叫)

(师引导:作者3月观察大雁归来和觅食,4月观察大雁的集会,5月发现大雁集会逐渐减少,由此可见,本文大致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时间顺序)

……

(设计意图:通过搜寻作者细致的观察,让学生梳理、提取、分析并整合课文的内容,同时发现本文的说明顺序。)

明确:作者坚韧的毅力、求真务实的精神、对自身从事的事业的热爱……

师小结: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中,我们看到了他作为科学观察者所具有的令人敬佩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剧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作者细腻的观察中,去感受作者身上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过渡语:作者如此细致地观察大雁,除了作为科学观察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是因为什么?(对大雁的喜爱)

探究三:勾画本文有情味的语言,品一品,析一析,读一读。

品一品,这些句子表现了大雁怎样的形象?

析一析,这些句子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读一读,这些句子渗透着作者哪些情感?

①“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到了。”

②“……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里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③“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

④“……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然后,突然间,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混乱的回声……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随后,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

“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

“一触到水,我们刚到来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

师小结:在作者眼中,大雁不只是大雁,它更有人的情感与品质。它们充满野性、勇敢无畏、充满灵性、坚定执着、热情活泼、重情重义……而作者的心也紧紧追随着大雁,作者因大雁的归来欣喜盼望,对大雁自由的飞翔欣赏赞美,对大雁的种种鸣叫由衷喜爱,对孤雁的不幸遭遇感伤不已,对大雁的美好品质由衷钦佩。“爱”饱蘸在每一个字里行间!

(设计意图:赏读中,教师尤其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抓住充满情味的语言,通过三个层面的赏读,赏析出文本的形象美、手法美与情感美。)

过渡语:作者对大雁的爱,不是轻快的,而是深沉的,隐约中会让我们的心也隐隐作痛。

探究四:在充满深挚的感情的句子中,有哪些隐含着对大雁命运的关切?

①“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看似在赞扬的机警,实则是谴责人们的偷猎

②“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们先前所提出来的那种想象,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家庭”、“亲人”、“幸存者”表达了什么?)

③“……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里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④“每年3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师:定期迁徙本来是大雁习性使然,作者为什么要用“赌注”来形容呢?

讨论后明确:“赌注”是赌博时所押的钱物,或是博取成功的代价,这个代价在大雁这里甚至是生命。(因为可能遇到各种危险,如自然天气、天敌,或者人类的猎杀),前后“赌注”隐含着作者对大雁深深的同情和对他们命运的关注。

师(启思):大雁的迁徙的动力是什么?作者说是“基本信念”使然,这让我们想到了我们中国人临近春节的什么行为?

学生回答后屏显春运回乡潮的图片(火车站人头攒动的场面、行驶在返乡路上的摩托车骑行队伍、单独的个体回乡),三幅图片与大雁迁徙的画面同时屏显。

大雁迁徙是出于“基本信念”,人们返乡是出于强烈的愿望。

师(总结式阐发):通过这几幅图片,特别是作者充满情味的语言,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事实上是把大雁放在与人同等的地位上来对待,他爱其所爱,悲其所悲……他虽然没有明言,但我们从字里行间分明感到:大雁和我们人类同属于一个家庭,他是我们人类的亲人——人和动物是命运共同体。这就是他的生态伦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