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4-01-30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

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 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的好坏可以在教案和课件里看出来,老师怎样做好优秀教案课件呢?以下是由中学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的最新范文,请您认真阅读此文详情!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雪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概括雪的特征。

2、比较探究,体验作者情感。

3、联系背景,感悟鲁迅精神。

教学过程:

一、朗读涵咏,把握情感

教师:同学们,昨天老师就告诉大家了,语文要读,文章要读,课文要读,而且昨天我们也找到了你们最喜欢的段落,现在我们来听听大家的朗读究竟怎样?

〔朗读课文,一,三段,读出情〕

男女同学分别读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体现江南雪的娇艳和北方雪的蓬勃奋飞

〔方式:指名朗读-评价(主要谈文字所表达的内容给同学们的感受-女同学读江南的雪——注重北方雪的朗读,读出雄浑,义无反顾,蓬勃奋飞的味道〕

二、精读课文,揣摩特点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告诉大家,课文仅仅读好了还不够,还好仔细体会,慢慢品悟。

1、默读课文描写南方雪景的部分,思考:

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请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这些印象是从哪些地方让你发现的?

而这些特点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句子①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A、朗读——品析句子:你在这个句子有什么发现?

滋润美艳之至——青春 健壮———极富有生命力

山茶、梅花、腊梅花,杂草——五彩缤纷——滋润美艳之至

句子②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A、解决词语:确乎

B、读读这个句子,你能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C、花儿盛开,蜜蜂采蜜是什么季节的典型景物?现在是冬天,怎么会好像出现春天的景象呢?鲁迅自己也说确乎没有,记不真切了,这样的冬季哪里来的蜜蜂呢,从中你感觉到了什么?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花在生长,蜜蜂在忙碌”——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革命胜利的希望

D、教师:如此充满生机活力,它不是春天,可是让我们闻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春的活力(指板书),所以作者说:“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

生自然接:那是隐约的青春的气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2)快乐的———堆雪罗汉——珍藏的回忆,美的象征,但是会褪尽

教师:对于江南雪的记忆鲁迅除了雪景之外还有着什么呢?

那是怎样的雪罗汉?

雪罗汉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呢?

从哪里你能发现?你能读好吗?

冬天里的雪罗汉有什么变化呢?——晴天,连续的晴天是他在不断的消退。

你能感受到在描写南方雪景的过程中,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吗?除了喜欢,赞美之外可能还有些什么呢?(遗憾)

(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他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他脑海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这里,江南的雪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而且,在儿童欢乐的天地里,竟有童心未泯的成人掺入其中,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可以让学生找出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的词语,体味这富有诗意的形象。)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朔方的雪,朔方的雪是以怎样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孤独,旋转升腾,蓬勃奋飞

教师:哪些地方给了这样的印象?(提示学生勾出描写朔雪的词语,体会雪的形象。)

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具体摹写朔方雪的质地、形态,它们毫无色彩,与“枯草”为伴,孤独凄凉。

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太空你觉得是怎样的?

描绘朔方雪动态之美,突出其撼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尽现朔方飞雪的壮美与独立张扬的个性。

教师:仔细看看这个句子,你能发现什么?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旷野怎么理解?凛冽的天宇怎么理解?升腾的不是雪吗,怎么变成了雨的精魂,鲁迅是不是写错了呢?

雨和雪的关系,雨和雪的作用。

(将朔方雪置于苍凉悲壮的背景,俨然挑战的斗士,突出朔方雪孤独境遇下的抗争精神。)

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如“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抓住“孤独”这一北方雪的特点,而把“死”与雪的精神相联,如奉献等,“精魂”凝聚一种坚强)

三、研读探究,情感深化

4、作者将南北雪景对照描写有何目的?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

“南方的雪”,它是一种美的象征,是作者向往的美好理想,但这种美未经磨练,不能长久的保持;

“朔方的雪”虽然孤独,不被理解,但有一种战斗的豪情,一种澎湃激昂的斗志,使人联想到那艰苦卓绝又令人神往的战斗。,他憎恶把朔方的雪花变得孤独和冰冷的严酷的冬天,他要用战斗来实现理想。

5、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景,为什么?

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琢磨,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提示:注意晴天的雪的表现

四、感悟精神,激励人生

1、联系鲁迅的生平,探究他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态度?(难点)

鲁迅之所以要呼唤自然本性的野性与爱,正是为了给人间的现实战斗注入生命的活力。因此,他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感与历史感都极强的思想斗士,离开了社会人生的自然及自然美,对于他是没有意义的。他赞赏自然和自然美,完全着眼于从中发现社会和发现自己。

2、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在那个雪花奋飞的日子,身处寂寞彷徨的鲁迅触景生情,笔尖倾泻下了内心最深的感受,即使孤独,即使死掉,但不屈的精魂会不息地旋转而且升腾。

阅读鲁迅散文的特殊价值,就是帮助我们走近鲁迅的生命个体。这旋转而升腾着的,也是鲁迅的精魂…… 钱理群

也许这正是鲁迅之所以成为那么多人的精神支柱的原因吧。(齐读诗歌结束本课)

有一个人/是我精神的支柱/遇上困难与挫折/他给我浑身奋力

有一个人/当我凝望着他/悲痛化为力量/懦弱亦变得坚强 江天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行路难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学习古诗词要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记住其中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能够背诵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有《李太白集》。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划分句子停顿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自由朗读诗文

3.请二到三名学生朗读诗文

4.理解诗文的内容,要求

(1)掌握重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2)赏析句子的含义

(3)把诗歌内容转化为散文化语言

5.齐读全诗

四、探究诗文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五、小结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六、背诵这首诗(指导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背诵)

七、阅读

试比较,陶渊明的《饮酒》和李白的《行路难》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八、练笔

在你生活或者学习的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雷电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1.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情感目标

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理解。

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预习

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进戏剧,走进郭沫若,走进屈原。

二、导入新课

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人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四、研习课文

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讨论品读感受。

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五、欣赏品味

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六、小结

通过听一读一赏一读,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理解屈原,走近屈原。

七、课后语文实践活动

课代表组织安排《雷电颂》片段朗诵会,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生初步了解鲲、鹏是什么样的动物,了解课文表现了鲲鹏什么样的情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逍遥”是什么意思,初步意识到要志存高远。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庄子的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待”,人的目的和愿望要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和束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导入。

出示PPT: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突然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有区别,这就是所说的化为物(指大道时而化为庄周,时而化为蝴蝶)。

庄周就是这样的浪漫,这样的富有想像力。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庄周:

PPt: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北冥有鱼》,《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介绍逍遥游。

ppt:《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1、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两遍,然后抽一学生朗读,教师指正读音。

3、全班同学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提出疑问。

ppt:

句子翻译: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

南冥者,天池也。

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学生再读课文。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南冥是天然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3.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介绍《庄子》:《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5.奔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需要借助什么才能飘扬?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板书:万物有所待——鹏鸟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6.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7.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天色深青,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既然人的认识有局限,那庞大而神奇的鹏鸟是否也有局限呢?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翻译: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就是这个样子而已。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庄子名言积累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课堂小结:

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老师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们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激趣导入

了解庄周,初步感受其风格及地位,解决学生读好的问题,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的能力,感悟课文主旨,体会句子的妙处,初步感受庄子的儒家思想,引导学生进行积累,补充认识。

教学反思

学生刚刚开始诵读国学,对于庄子更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庄子的哲学学生很难理解。

经过几次跟读、带读之后,学生能够流利、通顺的朗读,但是断句有困难,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北冥有鱼》原文及翻译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北冥有鱼》复习资料汇编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一、文学常识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其与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逍遥游》《齐物论》等。

二、基础知识

1、生字难字(略)

2、书下注释:(如有出入,以教材为准)

鲲:传说中的大鱼。鹏:传说中的大鸟。

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徙:迁移。

志:记载。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抟:盘旋。

扶摇:旋风。

去:离开。

生物:指有生命的东西。

以息相吹也。息: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去以六月息者。息:气息,这里指风。

苍苍:深蓝色。

正色:真正是颜色。

野马:山野中的雾气。

吹:吹拂。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表示选择,是……还是……。

亦若是是:这样。

三、结构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本文是节选一小段。它的中心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与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这是一种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

在庄子看来,即使是大鹏,也算不上逍遥,因为他需要借助外力才能达到自己的意愿。而只有因循自然而游于无穷时空中,才是真正的逍遥。这在现实社会中即意味着,消除自我意识,无所作为,无所追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显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四、 写作手法

五、习题练习

1.作者细细描写鲲与鹏的形体之大,有怎样的用意?

它们虽然体形巨大,表面看起来自由自在,实则仍需借助风的力量才能腾空而游,他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

2.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齐谐》一书中的话?

对鲲鹏之事补充说明,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你怎样理解“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句话的内容?

天空是那么湛蓝,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向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人往上看天,与鹏往下看人,道理是一样的,只是角度不同,可见鹏与人一样都受到了限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

4.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

5.用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这样写,在选材上有何特色?

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都是不自由的。意境广大。

6.如何评价本文?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本文是节选一小段。它的中心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与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这是一种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自由自在:《自由自在》是T.R.Y演唱的歌曲,由张超填词,收录在专辑《勇敢的女孩》中。歌曲歌词自由自在的去爱不为谁为谁感动自由节拍的恋爱只有我自己掌控就让纯真的萌动划上爱情的朦胧看见一段七彩的虹穿越了天空你给我的心动与温柔的相逢在生命的时空变幻做雨后的彩虹爱如大海的汹涌淹没的传说的朦胧这种寂寞的相同你是否听的懂爱如一场空如月色的朦胧记着爱的心动划满了心中的天空为你爱的着了魔为你爱的发了疯为你朝思幕想梦也匆匆无影踪那就自由自在的去爱不为谁为谁感动自由恋爱的节拍只有我自己掌控就把纯真的天空写在他的怀抱中听见一颗自由的心自在的跳动自由自在的去爱不为谁为谁感动自由节拍的恋爱只有我自己掌控就让纯真的萌动划上爱情的朦胧看见一段七彩的虹穿越了天空你给我的心动与凡人的不同记着爱的心动划满了心中的天空为你爱的着了魔为你爱的发了疯这种爱情的脉动只有你听的懂那就自由自在的去爱不为谁为谁感动自由恋爱的节拍只有我自己掌控就把纯真的天空写在他的怀抱中听见一颗自由的心...图片搜索更多八年级下册语文《北冥有鱼》教案

2、九万里:《九万里》是连载于晋江文学城上的一部晋江文学城小说,作者是陌上春水。内容简介“师傅...”异常朴素的小土坟前面,一身员颈符黑衣的青年,黑色的头发,黑色的眼睛,没有哽咽,没有颤抖,甚至,似乎没有一丝波敬兵乐澜...一切仿若静止。松涛阵阵,夕阳轿匙垫迎斜下,远处山寺的晚钟轰轰然敲响,“哇,哇...”兰遥一阵婴肯奔体奔儿的啼哭声从不处传来,打破了沉寂...黑衣狱燥赠青照耻拳年,仿若沉睡,一动不动,只有无声的叹息,消失在风中……...搜狗搜索更多八年级下册语文《北冥有鱼》教案

3、逍遥游:《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逍遥游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4;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谷歌搜索更多八年级下册语文《北冥有鱼》教案

4、八年级:《八年级》是A24发行、博·伯纳姆执导的青春喜剧片,由艾尔西·费舍尔、乔什·汉弥尔顿主演,于20xx年8月3日在美国公映。该片讲述了平凡而自卑的13岁女孩凯拉在初中的最后一周经历种种烦恼,但最终获得成长的故事。剧照(10张)15岁的女生凯拉(艾尔西·费舍尔饰)是一名非常普通的小姑娘:她和父亲一起生活,成绩和样貌都平平无奇。她从小一起长大的闺蜜已经是学校校花,而且也不再跟她玩,但她依然很努力想要融进对方的交友圈。她在学校是“小透明”,在家中时不时对关心她的父亲发脾气,在课余把大量时间花在手机和社交网络上,扮成“成功少女”的样子录制如何当个酷女孩的视频传到网上,尽管没有多少人订阅或点击。直到和父亲在火堆旁边偶然的一次交谈之后,她才打开了心结,开始勇敢地说出心中所想。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后,设计了“作者围绕第一本书都写了哪些人和事?他对第一本书包含了怎样的情感?”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主旨、结构都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感悟情感,品读语言之后,设计了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说一说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可以从外观、来历、意义、内容等方面入手,以“这是一本──—的书”的句型说一句话这一教学环节,课堂效果较好。

生1:这是一本凄惨的书,是一本从中间用刀一劈两半的书。

师:说出了书外形和书的独特命运。注意抓住文中关键的语句,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惯。

生2:这是一本没有封皮没有头尾的书,是一本给作者留下了一笔终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的一本书。

师:不仅仅说出了书的外形,还强调了书对作者的重要意义,说得不错。

生3:这是作者接触的第一本国语教材,是把懵懂的作者带进了知识殿堂的一本书。

生4:这是一本包含着父子深情的一本书,是父亲在油灯下为我重新修补、装订的一本书。

师:这两位同学一个谈到了书的用途;另一个从中感悟到了父子情,看来你们读书都很用心。

生5:这是一本体现了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的友情的一本书,我给那本一分为二的书起名叫《友谊之书》;给父亲修补、装订好的书起名为《爱之书》,因为这本书体现了父子之爱、同学之爱、同乡邻里人之爱。

师:你不仅说出了我的第一本书中所包含的深情,而且还分别起了书名,很有创意和新意。

生6:这是一本蕴涵着父子亲情、友情、人间温情的一本书,也是一本反映旧社会人民生活艰辛的本书,是作者用崇敬的心情来怀念的一本书。

师:你对这本书的理解很深,不但感受到了文中的深情厚意,还从中感悟到了生活的艰辛,从幸福生活中长大的你们,能有这份感触,真的很难得。哪位同学还有话要说?

生7:我认为这还是一本包含着生活的苦与乐的一本书,还是一本教会作者怎样做人得一本书,更是一本对所有人有教育意义的一本书。

师:你用了一个排比句式概括,很好。

生8:这还是一本队童年生活充满怀念的一本书,还是一本反映作者人格品味的一本书。

师:你是一个很善于思考的人,你的这份独特的感受,让老师和同学们眼前一亮。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对这本书的感悟。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暂时说到这里。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1)鹏 斥安鸟(yan4) 蓬蒿(hao1) 咫尺(zhi3)

狼藉(ji2) 相形见绌(chu4) 美味佳肴(yao2。)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 一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五、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豁,i莉人类长远发展。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学生交流看法。)

①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②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吗?

④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⑥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五、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

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5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朗读:

1、各小组派代表感情朗读;

2、全班感情朗读;

3、分组朗读,设置评分等级。(师生共评)

组 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等 级

A.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准确朗读流利,无错读,有充分感情。

B.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基本准确,个别误读,有感情。

C.声音较洪亮,不够整齐,误读,感情平淡。

D.声音较小,不够整齐,误读,错读,没有感情。

五、播放《日》朗读flash:

1、小组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2、请你将巴金对“日”的情感进行延续,自由选择《日》中任意一段(句),进行扩写或续写,也可仿照其进行创写。(学生完成后将所写语段读出,师生共评)

六、播放《月》朗读flash:

1、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2、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1)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2)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七、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炽热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作业:

1、选择你最钟爱或最有感触的物品,仿照《日》,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2、搜集带“日”或“月”的古诗词,整理归类,工整地抄写在《素材本》中。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绘声绘色地介绍了民风民俗和民间艺人轶事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学会从生活中发现乐趣,这篇文章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可以品味到日常生活的情趣和底蕴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散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主题理解的深度还有待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品析精彩语句,学习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难点)。

3、学会感受平淡生活中蕴涵的乐趣,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学法

根据本课目标和文本特点,从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朗读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心品味,收到到与文本与作者交流的效果,便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法指导: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圈点批注的的学习方法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传统的三大节日吗?(端午、仲秋、春节)各地端午节的风俗不尽相同今天,我们跟随著名散文家汪曾祺一起体验江苏高邮的端午节(这个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投影,简介作者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通过投影“读一读,写一写”让学生给生字注音,教师订正字词的读音、释义。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读课文,边勾画圈点出重要语句,出示思考题:

(1)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这里可以加以追问,引导学生分析出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准备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课文的内容:写了家乡端午的习俗;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留恋热爱之情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思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目标1、3)

我们在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研读赏析,这是讲读本文的难点,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品味语言

三、品读赏析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有3点: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有体现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体现这三个特点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并赏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①“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教师以复习提问的方式指导赏析语句的方法:123赏析语句的方法1、分析句式特点或修辞手法及作用

2、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分析妙处3、概括句子的含义4、分析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根据作者语言的三特点进行

赏析

通过对语言的品读赏析,归纳语言特点:

1、口语色彩浓厚:(好用短句,时时穿插朴素的白话)2古汉语点缀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4淡淡的幽默

通过赏析,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的意蕴

(这个环节主要完成目标

2、意在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赏析能力,学会阅读欣赏)

四、拓展延伸

一说起故乡,汪曾祺就想到了家乡的鸭蛋,想到了儿时的童真童趣……那么,读了文章,你们会想到家乡的哪种风俗,留给你怎样的美好回忆?请模仿本文的情趣和语调,写一段话,介绍家乡的民俗(如过年发压岁钱,中秋吃月饼,丢沙包等)

设置这个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从身边平淡的生活和平凡事物中发现情趣,发现美,增强对生活的感悟五、课堂小结:这篇民俗散文,以小小的鸭蛋为载体,承载着作者的童心童趣、对故乡的缅怀和对民俗的追念用闲适自由的笔墨,表达了对家乡的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这个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延伸的写作训练,整理成300字以上

2、“韩国端午祭”捷足先登成功申遗这也说明我们传统文化自我保护意识不够,清谈谈你对保护传统文化财富的认识

(这个作业的设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7

(一)知识与能力:

1. 学习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 分析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2. 分析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解读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

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启迪同学们联系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著名作家钱锺书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窗》,说人们最初建造房子的时候是没有窗户的,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再建造房子的时候便有了窗。透过窗,屋子里的人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里面的人在看到外面精彩世界的同时,外面的人也窥探到了屋子里面的秘密,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看看里面又会有怎样别致的故事……

(二)学习目标:

3. 联系生活,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情景再现,复述情节:

六、互帮互助,共同探究:

为了帮助别的同学理解这篇小说,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帮助同学们理解文意?

重点明确问题:

一、靠近窗户的病人为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二、为什么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如此的出人意料?同样的窗口,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三、小说以“窗”为题,有什么作用?

故事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想象和感慨……

七、课堂总结:

一扇小小的窗户,不仅是一简单的“物”,还是心灵的窗户,映照了美与丑不同的灵魂,它是上帝的眼睛,让我们看清了人性的光辉与黯淡,一个利己,一个利他,一个热情,一个冷漠,一座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一张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正如北岛的一句名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把这美丽的风景送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种种困难,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伸出你的友爱之手,去帮他一把,余香就不仅仅留在手中,还会沁入你的心脾。

请结合上述内容,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

十、教学反思:

《窗》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创作的一篇微型小说,被收入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这篇小说的内涵极为丰富,描述了在一家医院的一间窄小的病房里发生的有关窗户的故事。窄小的病房仅能容下两张病床,只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而病房里却有两位危重病人,他们只能静养。近窗的病人每天被允许仰坐两个小时,能透过窗户看到外面,这种分配不公的矛盾为小说埋下了伏笔。

近窗病人被允许仰坐两小时,而远离窗户的病人却只能日夜静静地躺卧在床上,从这可以看出,病情稍轻些的应是近窗的病人。近窗病人为远窗病人每天上下午各讲一小时窗外的美景,既是娱人,也是自娱。从中可看出近窗病人是一个热爱生活、心胸宽广、舍己为人的人,他这宽阔的心胸和平和乐观的心态,应该有助于他病情的缓解。而从后面的情况来看,他的病情却日益加重了。所以近窗病人自娱的成分可能少一些,更重要的是娱人。为远窗病人劳心费神地编造窗外的美景,激励病友求生的勇气,以至于舍弃了自己休息的时间,最终导致了病情不断加重。而远窗病人一开始听得津津有味,觉得是一种享受,然而他的嫉妒心恶性发作,虽加克制,但不见效果,反而更显强烈,由“对事”恶性发展到“对人”。远窗病人由于心态失衡,病情也一天天加重,可医生们对其病因却不得而知。这一笔也是作家的精巧构思,它为后文窗外没有美景,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埋下又一伏笔。

小说最后,近窗病人突然病情加重,在死亡线上垂死挣扎,而远窗病人却心灵扭曲、人性泯灭、见死不救。冷酷自私的望着近窗病人凄惨地死去的行为真是令人发指。他如愿以偿搬到了靠近窗口的病床上,等医生刚走,他就迫不及待挣扎着支起病体朝窗口望去,但是他看到了什么呢?一堵光秃秃的墙!小说层层蓄势,最后一句戛然而止,出人意料的结局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个结局对近窗病人饱含着更多的赞美,对远窗病人则蕴含着无尽的嘲讽。

我教授《窗》这篇微型小说,设想是先让学生了解并概括微型小说的特点。这样做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要具有文体意识,把握住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及其阅读方法,为学习《窗》寻找一个抓手。

接着让学生带着文体意识去主动探究文本,在此过程中,因为这篇课文是自学课文,让学生互帮互助,自己提出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解决问题,注意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发展中分析人物的性格,让学生明白作者的褒贬寓含在多角度的对比中。

结尾的艺术是微型小说的关键所在,因为微型小说是结尾的艺术,是揭示灵魂的艺术。接着“探究结尾”。让学生理解这种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艺术,是形式巧妙和主题深化完美统一的艺术。探究过后让学生续写结尾,目的是展现学生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对人性的各种表现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感悟,触发学生对人生的深层思考。

最后我联系现实社会的状况,让学生思考人性的光辉与黯淡,于是我让学生课下继续思考“该怎样在生活中抑恶扬善”,以达成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首先,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解决问题,如果没有提出我设想的几个问题,我打算再补充问题,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汇聚在一起,可以说是比较深入的对文本的解析,是对小说中人文精神的深层思索。

其二是在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板书,板书可以说是一大亮点,既注重了窗的外形特征,又注重了内容实质,对该小说采用的对比手法的探究。从不同角度挖掘了人物的性格内涵,一扇窗户显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学生就此展开讨论,探究后的结果有三方面对比,一是环境对比,近窗人心灵美好,他口中述说的窗外美景是他热爱生命、乐观助人的心态美的一种映照,心中有美,眼前才会有美景;而远窗人由于心灵卑鄙丑陋,所以眼前看到的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两相对比中看出了近窗人的无私、善良、关爱和高尚。二是近窗人和远窗人的心灵对比,这个在此就不必赘言了。三是人物自身前后的对比,远窗病人由善到恶的心路发展历程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了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学会抑制自己不断膨胀的私欲,不要让崇高的精神游离于肉体之外。

其三是续写故事。小说结尾是“他看到的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请根据小说主旨和人物性格,发挥想象,用三两句话续写故事。此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说远窗人的醒悟,为自己自私行为感到惭愧而寝食难安,也有说远窗人不久也因深深的自责而死了……

课赛之后,我主动和评委老师、教研组长罗老师以及各位老师沟通交流,认识到自己很多不足。

首先,作为刚工作不到两年的年轻老师来说,依然是一个重大问题,经验不足,引导不够,自己讲得太多,很想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讲得太多。再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总是不信任,喜欢重复学生的问题和学生相互之间的回答。其实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充分放手,给他们自己提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应该能做到。

其二,关于文体的认识。我把握住了这篇课文是小说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应该是一种用以往的知识进行方法上的指导探究,所以在开课就提出了关于小小说的特点。课后也有老师指出如果将这一特点放到课程最后,得出文体特点就显得更加自然,学生也应该掌握得更好了。

其三,课件内容过多。可以适当减少课件上打印出来的内容,尽可能简明扼要。

经过这节课的磨炼和总结,我深知,作为一名年青老师,上好每一堂课是我的责任,我也深知我离一名优秀的老师还相距甚远,在教学之路上,我会尽自己所能,走好每一步。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窗》教案设计及反思]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作者的生活境况。

2、过程与方法加强默读以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加强联想与想像能力的培养,准确把握词语或短语本身的意思,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教学难点加强联想与想像能力的培养,准确把握词语或短语本身的意思,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预计达成目标

一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记载着知识与真理,传承着文化与文明。今天,人类正进入了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习、读书成为全人类生存的必需。“书富如海,百货皆有”。读书,获取书中的知识,读书,为求命运的改变。诗人、作家牛汉的“第一本书”,抒写的是深沉的父子情,真挚的同学情以及那段苦难生活对自己人生的重大影响。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牛汉,原名史承汉,诗人,作家。又名牛汀,曾用笔名谷风。1923年出生于山西省定襄县。1941年起开始发表诗作。已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祖国》《在祖国的面前》《爱与歌》等。背景:本文选自《文化名人忆学生时代》(下)(同心出版社2002年版)。“我的第一本书”不是诗人自己写的第一本书,而是指作者童年时代用过的有特殊意义的小学教科书,是父亲为我誊写的。以此为题目作为文章写作的线索,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苦难的读书生活。

三.检查预习作业

1.形近字

薯shǔ(红薯) 蜜mì(蜜饯) 裁cái(裁剪) 熟shú(熟悉)

署shǔ(署名) 密mì(秘密) 栽zāi(栽树) 塾shú(私塾)

暑shǔ(暑假)

2.词语释义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也说知书达理。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内容简介 文章从一位诗人的来访自然引起本文的话题——“我的第一本书”,即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语文)课本。围绕“我的第一本书”作者回忆了在上个世纪初偏远乡村的落后,文章主要叙写了父亲发现我国语课本残缺的秘密并为我和好友乔元贞抄书、装书的故事,着力回忆了童年时代人生的一段苦难历程。

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读过的“第一本书”的经历,歌颂了深沉的父子之情,真挚的同学朋友之情以及那段苦难生活对自己人生的重大影响。表现了上个世纪初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的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弄清结构思路:诗友来访,引出话题 终生难忘

第一部分(1)第一本书,小学国语 第一本书 父亲的书,稀奇珍贵 三人第二,父亲生疑 ,父子情深 第二部分(2-13) 父考背书,抄书订书 同学情厚 商量转学,大开眼界 朋友情挚 补叙念书,交代结局 第三部分:(14)影响至深,不能忘本,点明题旨。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p28页第一大题

二第二课时 六.写作特点 1.诗化的散文。 本文作者牛汉是位诗人,写起散文来也很有诗意,但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在第一自然段里作者写道:“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句话很有诗意,但又似乎有点儿玄妙.这与“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关系呢?下文便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展开叙述并回答这一耐人寻昧的话题。 2.凝重的童趣。尽管作者说“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荒寒。但文章仍表现了美好的童趣。写“我”对父亲亦真亦假的回应“第二名”,父亲险些被我蒙蔽;写“我,与狗的课堂双簧,所有这一切九无不让人在笑过之后担忧起来,进而让人痛惜,感慨万千。3.无形的技巧。大巧似拙,大象无形。真正机巧的文章浑然天成。文章数次设置悬念,引人人胜;运用辅笔,采取前后照应、对比等手法,用得自然,不留斧痕。 七.疑难探究 1.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 “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是他一生惟的一本书”了。“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了(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时髦的话概括一下:“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谁能给“他”以知识呢?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了。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的小伙伴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地思考着生活和人生。

2.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说“我的童年没有幽默”,但就我看来,文章中作者写自己得“第二名”及课堂上演出“人狗双簧”却很有趣,让人发笑,这不是幽默又是什么?

答:作者说“我的童年没有幽默”,是针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艰辛和痛苦而言的,这是童年给他的整体印象。而就童年的某一细节而言,儿童的好奇、天真与淘气是与生俱来的,就是面临战争和死亡也无法阻止儿童对生命快乐的追求。

3.文章题为“我的第一本书”,这个标题除了指代作者读的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还有更深的含义吗?你觉得还可以怎样去理解?(课后习题第一题第1小题)

答:(1)我认为还可以解释为“人生的第一课”,蕴涵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还可以这样理解:童年的生活是我的第一本书,苦难的艰辛让我明白了人生不可忘本.联系全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4.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答: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问,就是快乐的(这也许是他们觉得上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5.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 “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答: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八.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p11页第一大题

九.小结:通过学习学生 体会了作者的生活境况,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9

一导入:

师:它从遥远的国度而来,滋润万物。它有时多情而缠绵,有时狂野而奔放,有时哀怨而伤感,有时飘逸且清高,它,就是雨。在古诗中有很多关于雨的佳句,我们来回忆下关于“雨”的诗句吧(学生吟诵“雨”的诗句):

师:谢谢同学们带来那么精彩的诗句,我们感受过古人笔下多姿的雨,今天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著名诗人纪伯伦的《雨之歌》。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雨的形象特点。

2、领悟文章思想内涵,学习作者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3、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文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三、自主探究:

听读课文,说一说这是 的雨。

四、合作探究:(工作总结之家 WWW.gz85.coM)

1、文章中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描绘雨?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由“雨”的形象,你联想到现实中哪些事物或人物?为什么?

明确归纳:

1、文章中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描绘雨?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鸟,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

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歌颂雨,在作者的笔下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2、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对无私的奉献者的歌颂。

3、由“雨”的形象,你联想到现实中哪些事物或人物?为什么?

4、品味赏析:

品读诗歌,可以从语言、修辞方法和诗的情感等方面来谈。

(1)、“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

(2)、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