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4-01-30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反思精选4篇。

写好教案都有哪些秘诀呢?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许多老教师将课前写教案已经当成了习惯。教案有助于保持教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栏目小编为您准备的“八年级物理《功》教学反思”让您眼前一亮,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人士!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反思(篇1)

八年级物理教学包括五章内容,下面是我对各章节的具体反思。

第一章,声现象。

这章内容相对简单,重在理解与记忆。声音的传播速度中要注意强调不同的声音在同一介质、同一温度下传播速度相同。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三个特性,即: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它们各自的决定因素。在声现象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有关回声定位的计算。对于路程、速度、时间三个物理量,学生只是在小学学过,但还没有学过用字母表示,所以是学生的难点。另外,这里的计算是学生学习物理应用题的第一次规范化计算,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强调物理计算题与数学的区别,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

第二章,光现象。

本章内容可以对比教学,将光的传播与声音的传播进行对比,效果较好;将反射、折射对比教学,学生容易掌握,在复习课中,可以将成像原因进行对比:立竿见影、水中捞月、水中鱼分别是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成像。此外,本章中的实验也要引起重视,光的反射、折射规律实验,尤其是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是一次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是学生的难点:规律难记、容易混淆、记住了不会灵活应用。如果条件许可,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这样一来,学生对实验规律印象深刻,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容易探讨。在探究完实验规律后应要求学生记忆过关凸透镜成像规律,再结合适当的习题巩固强化。还要联系生活,多从生活中找例子。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像的变化规律学生不容易掌握。特别是投影仪中的调节。时间久了,学生容易把物距与像距混淆,导致错误。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强调。

第四章,物态变化。

这章内容看似简单。在新课教学中学生接收起来快。可一旦复习,综合应用时特别容易混淆。所以在新课教学时对于每一种物态变化应该多举例,教会学生抓初状态、末状态,然后再分析。

第五章,电流与电路。

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对于电的形成、电流的方向,由于学生知识储备不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教师也可存疑、不宜讲的太深。学生做实验,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电学实验成功,能给学生极大的兴趣与信心。要注意对实验素质的培养,对学生严格要求。本章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物理量与物理量的单位容易混淆,如电荷及其单位、电流极其单位,另外学生初学时,对于电流、电流表、电流的单位常常混为一团,教学中要重视。电路图与实物图的画法、相互转换是学生初学电学最头疼的。教师应该耐心细致地讲解,并进行专题训练加以强化。因为这一章学好了,能看懂电路图了,形成能力了,就能为下学期的电学教学奠定基础。

以上就是我对本学期教学工作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反思(篇2)

本学期我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教材改革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抓好教学监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从而争取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我们物理备课组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件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校教师将一轮课程改革视为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们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新教材加强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教师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科技,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活动充满活力。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的实际情境,创设动手实践、,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其次,我觉得加强自我培训、提高自我素质也很必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我们在自修反思的基础上,加强案例式分析,参与分享教学诊断,强调合作等,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使老师走上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切实有效的由新课程的旁观者,变成新课改的组织者、参与者,投身到新课程中的改革中,并在实践中找出其中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针对自己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阶段性学习努力目标,提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在自修自研的基础上对照自我发展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并在教师中进行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使教师既研究了自己,又分享了别人成长的经验,提高了反思能力,自觉调合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

第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需要的。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之一。不会学习的人将是21世纪的新文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凸现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新课程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走下高高的神坛,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努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中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在课堂上,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深入钻研教材,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明确重、难点,把握关键。精心设计教案。每课教案要做到五有: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法;有合适精当的练习。要提前两天备课。授课后及时总结本课教学的成功和失误,以便不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质量。备课应多方扩充信息,不断充实,完善备课资料,做到与时相和,与时俱进。创新教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扩展思路,加强课改认识,重点反思一节课存在问题的解决。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反思(篇3)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学生看了书后能够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或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但如果能用伽利略理想斜面推论出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力时能一直运动下去,学生的体验会更加深刻,最后在利用推平时较重的物体或初速很小的物体(其实是受摩擦力相对较大的物体),推就动,不推就不动了解释,学生可能更好体会力改变力的运动状态,推就动,被推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所以推力改变运动状态;放手不推时它的运动状态变化是由运动非常短的时间内变为零(我们的直观体会是立即变为零),此时去掉了推的力时,物体还受力吗?向我们做实验的小车一样受阻力,不是去掉力他没有运动了,而是受到的阻力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所以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我的整体安排是以物理学史的形式讲解这一课,让学生体会人们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体会科学形成的过程,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过程,体会科学家们的智慧,亚里士多德局限的观点统治人们2000多年,给后人留下很多思考,伽利略的智慧,利用斜面实验体会运动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笛卡尔的进一步补充,从伽利略的某一个方向不受力(及运动方向不受力)推广到不受任何力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到牛顿第一定律,体会牛顿为什么说他站在巨人肩上,同时利用增加静止状态体会牛顿引入惯性性的伟大(这一点老师了解即可),我想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关于惯性问题,主要是惯性由质量决定,学生没什么问题,但学生容易把质量大惯性大与速度混淆;学生最大的问题在怎样理解惯性与速度无关。

解释1:惯性,即维持物体原有状态的一种本来属性,表现有两个方面:

一是物体处于静止或者匀速运动状态而无变化时,表现为"维持其原来的静止或者匀速运动状态";

二是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表现为"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如果容易改变运动状态,则说明惯性小,反之则惯性大。

而所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无非是速度v的改变(含大小和方向两方面的改变);而改变的"难易",无非是指在受同样外力作用下速度改变的快慢罢了!

则推理说明如后:如果对不同质量的物体施加同样大小的合外力,从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知道,质量小的加速度大,即是说在相同的时间里速度改变量多,这就是所谓"运动状态容易改变"的意思!从而可知,惯性与物体的速度\受力\加速度等都没有关系,而只与质量有关!

解释2:惯性的大小决定了速度变化的快慢。刹车的距离不同是因为速度不同。如果速度变化的快慢是相同的,那么速度大的时候,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减小到0。如果刹车的时间不同,刹车的距离当然就不一样。

解释3:

(1)、假设有两个物体,你要使二者用10s的时间都从静止达到1m/s的速度,对甲需要加上10N的合外力,对乙则需要100N的合外力,那么谁的惯性大呢?显然是乙!

(2)、甲乙两物体都受到10N的合外力,而甲用10s时间从静止达到10m/s速度,而乙用同样时间由静止只达到1m/s速度,那么谁的惯性大呢?显然还是乙!

(3)、甲受到10N合外力,用10s时间由静止达到10m/s的速度,再用10s时间才能达到20m/s速度,这说明甲的惯性始终不变!

(4)、甲受到10N合外力(阻力),经过10s的时间速度由10m/s降到0,或者经过10s的时间速度由20m/s降到10m/s,虽然对本例的第二种情况甲还没有停下来,但是在甲受力不变的情况下,同样时间内甲的速度变化是相同的!说明惯性与速度无关!

解释4:确实,惯性这个概念不容易理解。课本上明确写道: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而与速度大小无关。但初学者总对此不能正确理解。总觉得:两个同样质量的物体,速度大的物体要停下来,比速度小的物体停下来困难,即所需时间长,或者说所经路程长。因而认为速度大的物体惯性也大。这种理解虽然是错误的,但却很普遍。许多人都会有这种错误的认识。

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源,就是对“惯性”这一概念的内涵理解不透。

对惯性这一概念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是物体保持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物体的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到外力,是否运动,速度的大小均没关系。物体的惯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2)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其惯性大小表现在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

3、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惯性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其它因素完全无关。物体质量大的惯性大,质量小的惯性小。

4、惯性的大小表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而不是表示把物体从运动变为静止的难易程度。事实上,在受到相同的阻力的情况下,速度(大小)不同质量相同的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速度的减小量是相同的,这就说明,质量相同的物体,它们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是相同的,所以它们的惯性是相同的,与它们的速度无关。

Δv=vt-v0=(F/m)*t

解释4:一般来说,同学们总是不明白这样的问题:高速运动的物体,要想停下来显然比低速物体难(在同样路面上),那为什么说惯性与此无关?我想,你也是在这里糊涂吧。

但是,你在考虑这个问题时,没有考虑"相同时间内速度的变化",也就是所谓速度变化的快慢!物体开始的速度提高了,但是速度变化还是一样快(假设物体的速度每秒减小1m/s,物体开始速度是10m/s还是20m/s,改变的只是速度变为0所需要的时间!)。

我再打个比方:假设你有20元,我只有10元钱,我和你都是每天花1元,我只能花10天,你可以花20天,我们花钱的速度是不是一样的?那你为什么花钱的时间比较长呢?因为你本钱比较大而已!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反思(篇4)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过风楼中学教师:康青

光阴似箭,时间转眼就过了一个学期。这学期我任教的是八年级的物理,对于刚刚接触物理学的初中生来说,使他们能够尽快的适应新课程和对这门新课程感兴趣是我当前最主要的工作。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使他们渐渐的喜欢上这门充满乐趣、新奇、实验的学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因为这些都是学好物理的基础。以下是我在这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针对八年级的物理教学的几点反思,只有不断的反思才能找到工作的方向和不足,争取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常仪器简单、现象鲜明直观的演示实验、或能使学生多观察、多动手的学生实验,利用设悬念、摆疑点、设置矛盾的方法,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根据教材举出一些生动、直观、新奇的现象,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我们为什么在有光的时候能看到物而在无光时看不到?为什么在空旷的广场喊没有在室内响亮等等。在此基础上再不失时机地设法强化、巩固学生的兴趣。

二、发挥猜想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利用猜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猜想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发散过程,通过猜想力的锻炼和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浓厚兴趣和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探求物理知识。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2、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利用猜想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力、观察力、操作力和其他方面的技能,可以使物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智力活动过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探讨研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为创造力的孕育、萌发创造了条件。

三、合理的利用教材中的插图。

教材中编入的大量漫画插图,可寓揭示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于有趣的生动活泼的画面之中。如教材中光的直线传播形象直观,学生易懂易记。学生很容易回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回顾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他们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活跃,感觉到身边的物理现象自己可以用物理知识解释了,在成功的喜悦中求知欲就会油然而生。

四、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创建物理情景、渲染气氛,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的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

五、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在教学中,考试题目要容易一点,教学内容要适当,过早补充内容企图一步到位,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关于考试更应基于对双基知识的考查,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

总之,教学中只有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总结,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使教育教学的成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相关阅读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反思3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总是会需要用到许多范文,范文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场合,范文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物理《功》教学反思3篇,带给大家。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反思(篇1)

《走进分子世界》是本章的第一节,由于这一章——《从粒子到宇宙》是向物质世界的两极进军,所以学生在感知这些知识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对学生微观分子模型的引导。

但学生对新知识并不了解,很多微观的模型无法回答,导致了课堂引入较为困难。

总体上来说,今天这节课教学目标达到,演示实验效果明显,学生掌握较好。整堂课流畅紧凑,细节突出。特别是引出分子模型之前的三个演示实验,效果较好。第一个是说明物质由微粒组成,微粒间有空隙。我是用放大镜把粉笔笔迹放大,同学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一个个的微粒,并且空隙也能够看的清楚。还有第三个是酒精与水的.混合,由于这个实验的操作器材没有,所以我改用黄豆和大米进行实验。学生很容易说出是大米进入了黄豆的空隙内。我发现:小小的几个演示实验对同学们理解分子模型都非常重要,所以同学们一旦对分子模型有了一定印象之后,再后来的分子动理论就能较容易接受了。后来做的一个分子间有引力的实验也非常成功:1把饭卡放在有水的桌面上请同学把它拿起,对比没有水时两次所用的力的大小。2把两铅块粘合在一起了效果很明显。

在后来说明分子间距离跟平衡位置距离时,又作了简单介绍。其实这是高中内容,但这里稍微带一下,我认为能够帮同学们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破镜不能重圆”等。

在得出分子动理论之后,刚好打下课铃,所以,本堂课任务基本完成,唯有遗憾是不能再用几个例题帮同学们加深理解。

当然,这堂课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说提问学生时应注意引导,还有就是问的问题学生已经能够答出来的时候就没必要在纠缠不清等等。所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这些问题我都要时刻注意,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总之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和简单的学,只要用心发现,总是有可以提升的空间。关于这节课的反思,简单就讲到这里,其实,一节课的反思远不止这些,以后的课堂,都是最好的验证!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反思(篇2)

实验是物理课的魅力所在,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通过实验,不仅仅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他们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世界观。物理实验可以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现在就如何进行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首先说教师演示实验。

一、教材中每个演示实验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而说明同一个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的演示实验可以有好几个,但教师不必一一演示,而要根据教材要求及设备条件精心选择。

二、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兴趣。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三、做演示实验时要注意分析实验,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实验时教师可以先做演示,再作分析。四、演示实验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应当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关键时刻提问学生,让学生边思考,边通过演示实验来分析,以求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通过一系列的边演示边启发,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又能较好地掌握和理解连通器的特点。

下面再谈学生演示实验: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习惯。

初中学生年龄小、自制力不强,又没有实验基础,有的甚至认为实验只是玩玩而已,学生实验较难组织效果也不理想。为此我们一开始做学生实验就强调实验室规则并制定合理的纪律,要求学生做到:(1)实验前必须完成预习内容;(2)必须按分好的实验组坐到相应的实验桌前,不得乱动器材;(3)实验时不能大声喧哗;(4)实验完后将器材摆放整齐,经检查无误后方可离开;(5)不能随意将器材带出实验室,如有损坏及时说明。

二、制订明确的实验教学目标

学生实验教学应制订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实验教学和考核有章可循,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依据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了认知目标、操作技能目标、实验素养目标,使实验教学目标明确、可测性强。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反思(篇3)

1、根据教学思想、教学目的来进行划分

(1)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的教学目的的方法,如传授法,程序半等;

(2)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的的方法,如发现法,自学法;

(3)以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并重的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讲讲、练练、读读、议议,实验·

综合·引探法,有序启动式教学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法,等。

2、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进行划分

(1)传授和感知教材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

(2)传授和理解教材的方法,如启发式,逻辑法则(包括比较,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等;

(3)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如练习法,复习法等;

(4)检查知识的方法,如平时测验法,考试法等;

3、根据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进行划分

(1)讲解,谈话,讨论法;

(2)物理实验方法;

(3)练习方法;

(4)复习方法;

(5)考查、考试方法;

(6)课外活动方法;

4、根据适用的范围大小分类:

(1)一般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发现式方法等;

(2)基本教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探索法,问题讨论法,等;

(3)具体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某一学科进行某一课题(如欧姆定律)所运用的具体教学方法。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集锦4篇


师以质疑,友以折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写教案,可以帮助老师很好的备课,讲课的时候会讲的更加详细,你是不是在为写一篇优秀的教案而做准备呢?我们在“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问题上做了深入研究并补充了相关资料,如果您喜欢本网页请将其收藏起来以便下次访问!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篇1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它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课标准中要求“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与传统教材相比,把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由演示改为了学生的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节只强调平面镜成像具有“像物等大”“像物等距”,不讲成像的对称性。教材设计的实验表格里,强调了该实验在不同位置做两次,这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十分有益。本节课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我从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我们每天都照镜子,像子中的像有什么特点呢?并让学生拿起手中的镜子观察,引出这节课的内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变“讲述式”为“探究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围绕实验探究的几个环节去进行探究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实验探究,我先让学生熟悉实验探究的几个过程:观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证实猜想。学生拿着手中镜子去观察。由于他们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然后让他们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想:“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我不失时机的提出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刚才那两个猜想。在设计实验时,我利用铁架台支起一块大玻璃板,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让学生从点燃的蜡烛这边看过去,会看到玻璃板后面有个像。由于所成的是虚像,而像在哪,像的大小如何确定,这是一个难点。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把手中的玻璃板固定好了,然后把其中一个塑料蜡烛放到玻璃板前面。我引导学生,我们桌面上有没跟那个像类似的器材,我们能不能用一个物体去代替这个像呢?(等效替代法)一步步引导学生用另外一个塑料蜡烛去代替前面那个塑料蜡烛的像。去找到像的位置呢。此时,用多媒体配合讲解,让学生知道实验过程如何做。然后让学生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再去进行分析。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这是比较抽象的。我让学生对比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在后面能用光屏接收到像,但是平面镜呢?学生在玻璃板后面放一张白纸,从纸上看不到蜡烛的像,可知所成的是虚像。

不足之处:1、是时间把握不好,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有些少;

4、可以把平面镜的应用放到第二课时讲,这节课就专门讲实验,这样时间就能充裕些。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多听王远葆、吴先湛、万钰雪老师的课,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能力。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篇2

八年级物理杠杆教学反思

近日,我参与了八年级物理课程的一次杠杆教学活动,这是我在教学中的一次尝试。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具体地描述这次教学活动,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

首先,我准备了一个游戏,让学生们动手操作不同长度的杠杆,并观察它们的平衡情况。我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根不同长度的杠杆,然后让他们探索如何在杠杆上放置不同重量的物体以保持平衡。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杠杆的原理,并且能够探索权衡杠杆长度和力臂之间的关系。

然而,在进行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有些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杠杆的原理,并且能够迅速找到平衡的方法。然而,还有一部分学生却遇到了困难,他们不理解如何利用杠杆的原理来保持平衡,而只是随意地堆积物体。这使得他们无法体会到杠杆的平衡原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游戏的规则上进行了一些调整。我让学生们重新尝试,但这次他们需要在纸上画出不同长度杠杆的示意图,并标注出物体的位置和重力点。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需要考虑杠杆长度和重物的位置,还要将这些要素呈现在纸上,这样他们更容易理解杠杆的平衡原理。

在实施这个调整后,我发现学生们的理解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他们能够更准确地画出杠杆示意图,并能够通过纸上的表示来判断杠杆是否平衡。这种改变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杠杆原理的理解,还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图示能力。

然而,即使经过这个调整,我还是注意到了另一个问题。虽然大部分学生理解了杠杆的平衡原理,但一些学生却只是记住了具体情境下的平衡方法,而没有真正理解它们背后的原理。当我问他们如何解释杠杆的平衡时,他们却无法回答出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重心转移到了概念的讲解上。我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关于杠杆的讲义,并引导他们阅读和思考。我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并与同伴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学生们得以深入地了解杠杆的平衡原理,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来解释。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意识到杠杆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在学生中间的理解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杠杆的原理,我需要提供多种教学方法和学习资源。在活动中引入游戏、通过图示进行学习、搭配文字材料的阅读与思考等,有利于不同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理解。

总结起来,八年级物理杠杆教学活动是一次具有挑战性和收获的经历。通过反思,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调整,并提供多种教学方法和学习资源,以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杠杆的原理。我将继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篇3

第一、解题要规范,对新生意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提高了。

第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目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已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学到方法,从而有效地发展能力。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和改进。

第三、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第四、作业要布置了必收,收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

2、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篇4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学期的物理教学已经接近尾声,回想起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我深感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同时也有一些收获和改进。以下是我对这个学期物理教学的详细反思。

首先,这个学期我发现自己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有一些局限性。我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没有将物理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学生中引起了兴趣和动力。例如,在讲解电路时,我只着重介绍了材料、电流和电阻的基本概念,没有将电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导致学生很难理解电路的实际应用和意义。因此,我意识到下一个学期,我需要引入更多的实际案例和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其次,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方法上的一些问题。我常常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互动和学生参与。这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在下个学期,我计划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游戏竞赛等,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积极参与度。

此外,我还有一些收获和良好的改进。首先,我觉得自己在学生管理方面做得比较好。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纪律,多次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我定期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并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帮助。这些措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我在这个学期中意识到了自己的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不仅要有扎实的物理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和情感素质。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我还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总的来说,八年级下学期的物理教学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反思。在下个学期,我将更加积极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和改进,我可以成为一位更好的物理教师,并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八年级物理杠杆教学反思4篇


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当做好课堂准备工作,教师在新授课程内容前,一般会准备好教案。教案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小编特意为您整理了《八年级物理杠杆教学反思》,本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八年级物理杠杆教学反思【篇1】

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个深刻的体悟: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下面我先讲述一下我的上课思路,我从让学生认识杠杆开始:

1、通过用钳子、羊角锤、起子翘图钉为例,让学生从这三种工具中选择一种工具将图钉翘出来。并比较这几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比较容易将图钉翘起来,更省力一些?比较实用这三种工具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点?通过讨论,总结杠杆的定义。

2、以撬石头为例,讲解关于杠杆的几个名词(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我在对于杠杆五要素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一边画图一边讲解,同时让学动手和我一起画图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交流合作,引出杠杆的五要素。特别是力臂概念的引出,我考虑了很长时间,如果直接引出,可以节省时间,但不利于学生对力臂的理解和记忆,这样也不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对于画杠杆示意图,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画垂线段时始终画不垂直,究其原因是画图方法不正确!老是利用刻度尺上的刻度来画垂线,由于刻度较短,很难保证所画的垂线段与力的作用线垂直。在这里我着重强调一定要利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垂线段!课本中只是提到力的作用线,我对什么是力的作用线做了进一步的讲解,如何画力的作用线给学生进行了讲解:分三步来画,第一步,找力的作用点;第二步,找力的方向;第三步,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虚线。对于画力臂,分为四步进行:第一步,找支点;第二步,画力的作用线;第三步,花垂线段;第四步,标力臂。这样讲画力臂这个难点分为几个小问题,大大降低其难度,使得学生极易于理解,又容易接受,有效地突破了难点,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然后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我采用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并同时加以引导:

分三种情况进行探究,

第一种情况:保持力臂L1、L2不变,改变阻力F2大小,测量动力F1大小;

第二种情况:保持阻力F2、L2不变,改变动力臂L1的大小,测量动力F1大小;

第三种情况:保持动力臂L1阻力F2变,改变L2的大小,测量动力F1大小;

研究数据时,我针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杠杆平衡的条件是①动力=阻力;②动力臂=阻力臂;③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逐个进行研究,最终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形成科学的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这一节课的关键是对数据的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实验结论隐藏在数据中不易被发现,因而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数据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得出结论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产生疑问,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然后,通过等式观念的讲解,使学生在明白“如何处理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中,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了猜想,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杠杆这一工具,在我国古代使用较广泛,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

但由于在实验结论得出结论之前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并不是很明确,我在上课时就规定学生怎样操作,这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探索。所以以后上这一节课应在课前布置好预习工作。

但是,我感觉我的课堂语言过于单调,有时感觉有种语塞的感觉。我决定以后要加强语言方面的锻炼。我认为不足之处就是:情景条件引入的不够生动。以后要多加注意!!

所以我想说: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教一些探究方法是可允许的要求,要想真有什么探究教学,在很多章节上都只能是做个样子(当然这个样子也是必要的)。也就是说:传授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多时候是巨大价值的。

八年级物理杠杆教学反思【篇2】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杠杆,通过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因为本节课比较抽象,所以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一些常见的例子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观察、体验、猜测、求证、运用等研究活动。

第一:创设情景,产生问题。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工具,并通过观察总结出其中的共同点,激发探究热情,调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第二:迁移引导,设计实验。通过最简单的撬石头的实例,分析其支点、阻力和动力,阻力臂和动力臂,即杠杆的五要素。

第三:然后设计杠杆实验,先预测,后验证,获得数据。

第四:组织分析,获得结论。交流数据,并整理,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上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本节课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导致在学完知识后没有相应的生活应用加以巩固,学生感觉理解的不透彻,而且整节课显得比较紧张,这也是我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年级物理杠杆教学反思【篇3】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围绕着科学探究进行的。由于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并没有花大量时间进行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对力臂的画法并未加强训练,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始终是把学生放在一个学习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引领着学生进行研究的一个主导地位。

现在的教学,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更多的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从提出疑问到自主讨论再到作出猜想然后实验验证以至最后的得出结论。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不再拘泥于某个特定的结论,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才能。我在教学中充当的是组织者、共同讨论者的角色,在实验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积极主动性,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实验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与正确的结论。不过在对平衡架进行研究的时候,还可以大胆的突破教材原有的框框。让他们尝试在多个(两个以上)的挂钩上挂钩码,能否使杠杆平衡,结果又会如何?满足什么关系?另外,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受时间限制,实验探究2,没办法让每一组都能进行探究,需在下一课时,让学生继续探究。在对杠杆的力臂理解和作图上花的时间较少,还得以加强练习的方式来巩固和理解。

总之,本节课我是充分运用生活中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又通过列举利用杠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使课堂与社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现再则就是通过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科学探究的课程理念。

八年级物理杠杆教学反思【篇4】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一节实验探究课。由于新课标注重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布满设想与实践的探究世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是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完成的。下面我就按教学过程对本节课进行反思。

学生提出了猜想与假设后,接着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猜想与假设,小组合作结合课本设计实验方案。我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张扬了个性、掀火了和谐课堂的气氛,拓展了思维的空间,渐进了各自的理解深度。然后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取长补短、完善方案、进入下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在实验的步骤一上指导学生“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因为这是实验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考点。通过板书,画图分析,学生掌握的情况较好。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分两步走,第一步教师指名同学上来完成,同时纠正和改进不好的做法,使学生少走弯路。第二步放手让学生做。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收集数据的能力。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关爱他人的精神,都得到不断地巩固与加强,无论是成功与快乐、还是失败与烦恼,都有助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对已有的实验数据结合前面的猜想与假设进行分析与论证,然后全班交流。最后得出统一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性。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这一过程主要引导学生对刚才的实验做得好的与不好的进行一个评价,并从中分析哪一部分没有做到位,今后应如何去改进。同时谈谈是否有更好的实验方法。

同时用弹簧测力计代替一边的钩码,竖直向下拉和斜向下拉,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说说为什么示数不同。从而更好地理理解力臂概念。

在这一部分教学上评估部分做得不是很好,主要是学生讲得少,不太到位,老师讲得多,应多让学生说说然后再来归纳。

纵观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教学法中,经过小组成员的精心的准备、仔细的观察、科学认真的分析、再加上激烈而友好的争论,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探究都有成就感。充分体现了探究课的精神。

当然教学过程是富有变化、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会产生许多的信息和创新的火花,做为教师要机智的将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作为教学的焦点来重新组织教学。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保护创新火花,激发奇思妙想。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使物理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教与学的过程也是我丰富自身知识、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我会在此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生生奋发的目标。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精选


红烛没有恩师爱心红,蚕丝哪有恩师情意长,要想让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一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教案能体现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这份特别定制的“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一定超出您的期望,建议你将这个网站保存到书签中方便日后使用!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篇1

八年级物理教学教案反思

一、引言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中学科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我在八年级物理教学中设计了一套教学教案。现在,我将对这套教案进行详细的反思和总结。

二、教学目标

本教案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科学实验和生动的教学讲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动手操作等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自然界中的物质变化

2. 电流、电压和电阻

3. 光的传播与反射

4. 物体的重力与浮力

5. 声音的传播与特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实践探究法

2. 显示教学法

3. 形象比喻法

4. 互动讨论法

5. 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安排和实施情况

1. 针对每个教学主题,我设计了相关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法,亲自实验观察各种现象,理解知识点。

2. 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投影仪和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用图像、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其更直观地理解。

3. 在讲解中,我运用了形象比喻法,通过生动的比喻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物理概念。

4. 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讨论,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5. 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激发,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协助,共同解决问题。

六、教学反思

1. 实践探究法的运用效果良好。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观察、总结规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还增强了他们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2. 教学手段多样化。使用投影仪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感受物理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形象比喻法的运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讲解物理概念时的生动比喻,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抽象的知识内容。

4. 学生参与度提高,互动效果明显。鼓励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5.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得到提升。学生能够主动分工合作、相互协助,实现了合作共赢。

七、改进措施和建议

1. 教学内容的设置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应用,增加教学主题的多样性。

2. 创造更多互动的环节,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及口头表达能力。

3. 引入更多具体的案例和应用,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4. 学生学习任务的设置应合理分配,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关键知识点上,减少不必要的冗余内容。

八、结语

通过这套教学教案的实施,我发现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提升,并且他们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我将继续不断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体验。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篇2

第一节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力学的第一节课,与下一章章《力与运动》以及下学期的压强和浮力等内容构成了初中物理的力学知识体系。因此,本节课的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完声学、光学等内容后,对初中物理的学习方式已经有所了解,即从实验入手---然后总结规律---最后落实到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力求能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有新的发现。

第二节弹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意了对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到实处,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学实际中很难落实的一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塑性和弹性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举出生活中或者学生能够接触的弹性物体和非弹性物体若干实例,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弹性。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并没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若干物体进行分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教育。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学生的兴奋点就非常多,都试图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随着分类的翅膀在飞翔。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关注学生的体验。物理不是独立和抽象于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初中阶段来看更是如此。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没有过分关注基本的知识和概念,而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海绵、弹簧、减震等学生常见常听的事物出发,学生在对物体的弹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础上,总结出什么是塑性和弹性。关注学生自己的体验,让两位同学在拉测力计的活动中体验拉力的不同,认识到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的。学生亲自参与到了物理知识的建构中,认识当然是非常深刻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主要缺点:学生在进行分类的时候没有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学生的分类答案都是与本节内容是对应的?为什么没有学生按照物质的组成去分?为什么没有按照物质的导电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这是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既然本节学习弹性和塑性,当然就是这一种分类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充分分类的基础上,从中挑出一组依照弹性和塑性分类的一组,让学生分析这一种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同样回到了环节的主题。

第三节重力教学反思:

本节是在前一章学过的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

生活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问题情景.以观察思考开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通过探究解决本书中“力的大小跟质量关系”的重点问题,通过让学生利用重垂线观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利用重心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力的方向及作用点的难点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篇3

八年级物理液体的压强教学反思

【引言】

在八年级物理教学中,在液体的压强这一知识点上,我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相关计算方法,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进行了反思,总结了教学中的一些得失,并提出了改进策略。

【教学内容】

1. 理论探究:

在课堂上,我利用教科书和多媒体资源,向学生介绍了液体的压强概念,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能够理解压强的含义,并了解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变化规律。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们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解。

2. 实践活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液体的压强计算方法,并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我组织了实践活动。首先,我准备了一套实验器材,包括不同形状的容器、液体、压力计等。然后,我给学生们分组,每组人分配一套实验器材,让他们自主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学生们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教学反思】

1. 教学得失:

在这次教学中,由于时间紧迫,我无法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和解答。有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了困难,但由于时间限制,我无法一一解答他们的问题。另外,有些学生对于压强的计算公式理解不深,只机械地记忆公式,而没有真正理解其实质。

2. 改进策略:

针对教学中的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改进策略:

(1) 给予个别学生更多的指导和解答机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握液体的压强知识。

(2) 增加实践活动的次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实验,并且加大难度,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3) 引导学生从实验结果中总结规律,培养他们的归纳和分析能力。

(4) 在课堂上增加更多的例题和计算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应用题中熟练运用。

【教学效果】

通过这次教学,学生们对液体的压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后测验结果显示,学生们在液体的压强知识掌握上有了显著的提高,更多的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结论】

通过这次反思,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个别学生的指导和解答,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应用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精选


相信很多教师对教案并不陌生。在教案编写过程中,要有计划的寓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知识传授之中,你知道写教案应该先从哪个方面入手吗?下面的内容主题为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是我们为你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篇1)

学生在学习过滑轮以后,在知道滑轮有定滑轮和动滑轮,并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性质和作用以后的一个拓展,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并且还知道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但是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这节课来研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物体移动的距离和绳索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研究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看得很清楚,所以我在上课之前精心设计了实验器材,在一个直板上标出刻度,并用橡皮筋作为做记号用的材料,因为橡皮筋是可以移动的。用这个作为初始点,这样看的数据比较准确。

从课堂教学上来看学生基本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准确的操作实验,并能够得出准确的数据。这节课全体学生能够参与活动,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使全班同学都能够学到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但是,在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师在指导讲解过程中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有时有些急噪,有的问题还没有讲的很清楚。所以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操作上的失误。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多加注意,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篇2)

第一节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力学的'第一节课,与下一章章《力与运动》以及下学期的压强和浮力等内容构成了初中物理的力学知识体系。因此,本节课的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完声学、光学等内容后,对初中物理的学习方式已经有所了解,即从实验入手---然后总结规律---最后落实到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力求能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有新的发现。

第二节弹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意了对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到实处,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学实际中很难落实的一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塑性和弹性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举出生活中或者学生能够接触的弹性物体和非弹性物体若干实例,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弹性。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并没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若干物体进行分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教育。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学生的兴奋点就非常多,都试图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随着分类的翅膀在飞翔。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篇3)

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七大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本节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协作意识,使学生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所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节课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并准确、如实地记录,再通过讨论总结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辨别实验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回顾以前的教学,我很少注重实验课。通常是做做演示实验或者纸上谈兵,学生的感受不深刻,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构建知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不应是教师直接讲授,而应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于教师和其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构建而主动获得,只有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学生的知识。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篇4)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本节课的重点是作好实验,通过实验,即能为学生生动具体的形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科学的事实求是的严谨态度。该实验是让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沿斜面滑下,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光滑木板的平面上,做该实验之前,应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用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沿斜面滑下?二是毛巾、棉布、木板这些不同表面对同一小车的摩擦阻力有何影响?并指明让学生观察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该实验的目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就会十分清楚,也就能把握关键抓住要害,结合实验,取的实验结果。

该实验实际是实验是桥梁,要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层层深入,若表面逐渐光滑,直到没有摩擦时,小车速度的改变及前进的距离将如何?学生会很顺利地得出,若表面绝对光滑,阻力为零时,小车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这两种情况作了总结概括,引导学生想象推理的过程,明确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而是通过推理而来。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以经验为基础,层层深入,逐渐升华,符合学生的认知观点,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解决科学知识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还应更深入思考如何进行更有效的教学,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同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篇5)

现今,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是学校极力倡导,教师努力追求的一种目标与境界。我觉得我们教师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达到这一境界,首先要转变自己以往的教学观念。与此同时,要在认真备课的前提下,准确确定好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好为达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电压》一节的教学设计,谈一谈自己在确定明确目标,设置环节有效方面的感悟与体会。

在此节内容中,结合教参、课标以及中考说明,我是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的。(一)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了解干电池、家庭电路及人体安全电压的电压值;知道电压表的作用及符号;能准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二)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电源、电流、电压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作风。重点:电压的作用;电压表的读数及正确使用。难点:正确和熟练使用电压表测量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的电压。围绕本节的教学目标我相应采取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来进行教学目标的达成。即: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自主互动,获取新知→新知回顾,重点练习→技能训练,动手实验→课后小结,布置作业。下面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具体说明。

在第一环节中:任务是完成新课的引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主要从同一个实验的两个不同现象入手。演示实验:(1)闭合连好的电路,让学生观察与思考。(2)拿走电池(电源)再次闭合开关,让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学生的观察,结合教师的引导对两个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对比从而很自然的引出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干电池就是电源的一种。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它的外包装上通常标有1.5V的字样,那么这指的是什么呢?告诉大家这指的是电池两端的电压为1.5V。生活中很多用电器的说明书上都标有了用电器工作时需要提供的电压。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下它。就这样进而明确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与此同时,学生也进一步明确了一个知识点那就是电压要靠电源来提供,即提供电压的装置就是电源。

在第二环节中:重点完成三个重要内容即: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基本知识和电压表的学习。首先,通过进一步对环节一中的两个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例:实验一:闭合电路,有电源,提供了电压,灯泡发光。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实验二:闭合电路,拿走电源,不能提供电压,灯泡不发光。电路中没有形成电流,电荷无法定向移动,谁是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呢?来理解突出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的这个重点。电压是使电荷定向移动,是形成电流原因,从而完成第一个重点内容的学习。在这里,在对电压作用的理解时,我没有按照以往惯用的,用电压与水压类比的教学方法,来理解电压的作用。而用了以上的对比实验来说明,进行了新的尝试,从效果上来看,也是很不错的。第二个重点学习的就是电压的相关知识。在这里,我没有从头给学生介绍到尾,而是通过让学生,仿照以前学习其它电学物理量的方法结合教材,课下进行提纲式自主预习的方式进行学习,预习提纲如下:4、电压的字母表示_____国际单位:___,符号表示__;常用单位中比国际单位大的是____,符号表示___;比国际单位小的是_____,符号表示___。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_______.。5、常见电压值:(1)人体安全电压是________________等于_______mV(2)家庭电路电压是___等于___kV(3)一节干电池电压是____等于____kV(4)一节蓄电池电压为2V,等于_____kV (5)动力电压是380V等于____mV。结合学生的预习,课上直接通过学案展示来完成此部分内容的学习。这样既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课前提前学习,比课上直接学习节省了更多时间。再有,二次学习既进行了查漏补缺,又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在第三个重点电压表知识的学习中,我依旧采取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利用与学过的电流表知识对比的方法,结合设置的一些思考问题来深一步加强对电压表的认识与了解。设置的思考问题如下:

(1)电压表的作用是什么?

(2)给你一块表,你怎样知道它就是电压表?

(3)使用电压表之前,你认为表的指针应在什么位置上?若不在此位置上你该怎么办?

(4)表盘上有几排刻度?这两排的刻度是电压表的两个量程上边的是大量程,下边的是小量程。那么大量程的测量范围是?最小分度值是多少伏?那么小量程呢?

(5)电压表有几个接线柱?分别标有什么符号?标有数字的代表什么?标有负号的代表什么?使用时接几个?可有几种接法?

(6)电流表在使用前需要做的两步工作是什么?那么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它在使用前用不用进行这两步工作呢?

(7)在试触这一步中,应选哪一个量程连入电路之中?若迅速断开闭合开关的过程中指针超过所选量程,你该怎么办?若未超过且还小于小量程,你该怎么办?

(8)参考教材,想一想电压表与用电器及电源的连接方式?

(9)你认为电流进入电压表时应从哪个接下柱流入,从哪个接下柱流出?若接反会怎样呢?对电压表是否有损坏呢?

(10)电压表能否不经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正负两极呢

学案中提前完成的电压表的相关内容。

电流表 电压表

(1)作用: (1)作用:

(2)电路符号: (2)电路符号:

(3)构造: (3)构造: :

(4)、使用方法: (4)、使用方法:

(1 (1

(2 (2

(3 (3

(4 (4

(5 (5

对于此部分内容通过课前问题的再次回顾,学生理解接受起来还是很容易的,在电压表能否不经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正负两极这个问题,在同学们回答后我又进行了深入的说明与解释,让学生对电压表不会被烧毁又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这样的说明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

在第三环节中:为了使本节内容的学习,尤其是电压表的学习,能使学生们掌握的更好理解的更透彻,结合一些练习题进行笔头训练,来加强知识的巩固。例如:

1、此电压表的示数为( )V,若将标有15的接线柱

改接为3,则电压表此时的示数为( )V。

2、下面电路图中,连接有两块电表(用圆圈表示),

其中一块是电流表,另一块是电压表。

请你在圆圈内填上电表的符号。

3、将器材连接串联电路,

要求:S能同时控制L1和L2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L1两端的电压。

(导线不能交叉)

4、将器材连接成并联电路,

要求:S1控制L1,S2控制L2;

电流表测量L2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L2两端的电压。

(导线不能交叉)

在这个环节中,重点对电压表的读数、电压表的连接方式尤其是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实物连接进行了笔头的初步训练。对于并联电路的连接,电压表正负接线柱的确定,很多孩子还是出现了问题。在这里我进行了及时的分析与板演,并且给出了一个确定电压表正负接线柱的学法指导。只要用心一点,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会的。

在第四环节中:目标是让学生在笔头连接的基础上进行实际的操作。在这里我只给出了串联电路。出示了串联电路图后让学生思考了以下两个问题。例如:(1)此电路中都哪里有电压?(2)请同学们先测量一下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电源两端电压以及导线两端电压。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实际动手进行连接与体验,加强实际连接的熟练程度,以及练习读数。在这里进行这样的设计,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下节为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而做准备。本应将并联电路也放入其中,但考虑到时间紧的原因,怕学生完不成,因而在此将其舍弃。总感觉有些欠缺,加上此内容才感觉更加周全。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们没能都完成各部分电压的测量,只有个别小组通过分析找到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可见,学生们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还真是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第五环节中:重点对电压表的使用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节中重点中的重点,在接下来的新课中将马上用到电压表。在课后的拓展练习所出示的题依旧为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关系做铺垫。例题如下:

1、在图5所示的电路图中,能用电压表正确测出灯Ll两端电压的是( 〕

2、在如图5(a)所示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后,两个电压表指针偏转均如图5(b)所示,则V1测量的是___两端的电压,V2测量的是 ___的电压,两

表的示数分别为_____和____

以上就是我针对《电压》一节在目标引领下所进行的为实现目标而设置的教学环节与行为。总体来看在本节课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为主进行学习。学案中课前的预习展示,课上学习过程中演示实验、电压表的观察以及对应的问题思考都是以调动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在用电压表测量串联电路中各部分两端的电压时更是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总之,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获得了以下三个空间。

1、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2、学生的活动空间。学生进行的分组实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过程,得到发展。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练习反馈题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电路、电源、电流等知识,学生们还是比较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中又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使之贯穿于教学中。

1、旧知与新知融合法:针对本节课内容,复习相关的旧知,把熟悉的知识点转化为要介绍和学习的内容。

2、一般规律法:前面已学过了电荷量、电流两个电学物理量,分别从字母表示、国际单位等方面学习,在学习电压时,也让学生结合书本从这些方面进行预习自学。

3、对比法:利用回忆电流表以及使用方法,观察电压表进行对比的方法来学习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4、提问法:在本节课的开头与电压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行新知的学习、理解与记忆。

5、实验法:通过自己进行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压的测量,来体会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6、自主学习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前结合学习提纲进行新知的自学。拉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距离。课前自主先学,初步感知,发现困惑。课上就能带着问题去听课。

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的优化组合。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取舍组合上下功夫,在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和设置有效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只有把优化教学目标和优化教学环节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篇6)

最近学习功和功率的相关知识,通过上课提问,特别是做作业发现了很多问题,有一部分学生对一些概念、公式、以及每个物理量表示的物理意义记不住,导致了做计算题不会,再就是无法利用这些公式进行定性的分析,还有一部分学生一些物理量的单位都混淆了,如功的单位和功率的单位,不知道J和W到底哪是功的单位、哪是功率的单位;还有一部分学生把质量的单位kg和力的单位N混淆了。再就是还有部分学生做计算题不规范,有部分学生要么不写公式、要么漏掉单位,还有部分学生不会用科学计数法进行运算。

针对以上问题,在近阶段的上课过程中,要拿出一部分时间检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情况,经常检查的目的是做好督促工作,督促学生多用点时间去记;定期让学生做一做计算题,培养学生规范做计算题的能力。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使他们及时的改进错误,引起这些同学的重视。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篇7)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我们更注重科学的结论,不突出对科学过程的学习,对得出结论的过程重视不够。比如说我们以前做实验,总是老师先罗列出各种条件,再让学生按部就班,看看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与书本上说的相符合,如果符合那这堂实验课就算是大功告成了。这样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也会很快得出结论,但是这样做就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更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

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就这要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篇8)

物理是初二学生刚接触的一门新课程,教材在编写课程时有意识的进行了安排,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声》安排在第三章,学生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通过一个月的教学实践,二次练习结果却与老师的想象相甚远。就其根源有以下几点:

1.满足于表象,思考不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老师例举的事例有很高的认知度,但要求学生举例时往往无从说起,对生活的事情缺乏思考。

2.对学生了解不够,师生缺乏互动。教学中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和结论,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新课标渗透了STS(科学、技术、社会),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有时课上讲得太多,学生练习得太少,没有把握好校正时机,基础知识夯实得不牢固。学生很大程度上满足于听,不去思考,回家后并不去记忆,对基本概念掌握的很差,作业情况很不理想。

4.对学生认知过程认识不够。对一些知识的讲授时,总自以为很容易,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能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而一笔带过。没有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的,对于一些重点特别是难点的知识点,不但要讲透而且要针对性地加强练习、加强运用。

在今后,我将从以下方面来改进教学:

1.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继续做好分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后进生辅导。

2.对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3.向扎实有效课堂努力。力求多种教学模式并用,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有效的.学习形式。

4.加强学校家庭的联系,齐抓共管。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精选(7篇)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范文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精选(7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篇1

紧张忙碌的两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学生迎来了期中考试的检验,我也迎来了全面总结经验教训的时间。在过去的两个月教学工作不是一帆风顺,出现了不少的困难,经过认真分析、积极应对总算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任务完成的成功与否还需要等待学生成绩的检验。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我现在做的是总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应对的方法时候得当,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

首先,这个学期由于开学时间晚了一些,中间又去半程实践活动基地学习了一周,教学任务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学生学习的时间缩短了接近2周的时间。由于初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学习物理的方法、习惯、以及做题的方法的都没有,所以这两个月的时间是学习方法、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我采取的教学策略是没有为了跟上教学进度而快速的赶课,而是适当的放慢速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理解知识点、形成认真读题做题的好习惯。有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习惯,这次的考试应该有所体现。

其次,这一届的学生和上一届学生基础程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期初没有意识到,导致上课的速度过快,使学生学习一度出现了较大的困难。北校区的学生整体素质,相对于本部的学生来说要低一点,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差一些,学习的主动性也要差一点,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感知的少一点,等这些因素导致了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应该放慢速度,多多联系生活。由于没有认真细致的了解学生,导致了上课的速度过快,以致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出现了困难。这一现象及时发现、及时纠正才没有出现大的困难。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制定计划前应该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个总的把握和认识,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学计划。整体了解学生素质的方式方法,我想莫过于分析学生以前的各科学习成绩,和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聊天交流。这样更利于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

第三,这届学生班级人数少,利于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但是由于老师少,带的班级多。和以前比较,对于教学利弊共存。班级人数少,利于批改做作业,及时全面检查。但是班级数多,导致上课的时间多,无形中占据了更多备课、批改作业的时间,又使检查的次数减少了。我采取的策略是,利用好课代表,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在课上、课下让小组长自行检查小组的作业完成情况,有课代表汇总给我。这样快速便捷,利于全面准确的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由于4、5班的课代表一开始没有培养好,行动慢了一些,在月考的时候整体成绩就体现出来了。在以后的教学中培养好老师的得力助手为第一要务,形成快速便捷的反馈体系是了解学生、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展开高效教学的重中之重。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积极的应对,就不会在教学中出现大的问题。不可墨守成规,凭想当然进行教学。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篇2

八年级物理教学教案反思

一、引言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中学科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我在八年级物理教学中设计了一套教学教案。现在,我将对这套教案进行详细的反思和总结。

二、教学目标

本教案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科学实验和生动的教学讲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动手操作等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自然界中的物质变化

2. 电流、电压和电阻

3. 光的传播与反射

4. 物体的重力与浮力

5. 声音的传播与特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实践探究法

2. 显示教学法

3. 形象比喻法

4. 互动讨论法

5. 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安排和实施情况

1. 针对每个教学主题,我设计了相关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法,亲自实验观察各种现象,理解知识点。

2. 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投影仪和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用图像、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其更直观地理解。

3. 在讲解中,我运用了形象比喻法,通过生动的比喻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物理概念。

4. 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讨论,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5. 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激发,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协助,共同解决问题。

六、教学反思

1. 实践探究法的运用效果良好。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观察、总结规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还增强了他们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2. 教学手段多样化。使用投影仪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感受物理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形象比喻法的运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讲解物理概念时的生动比喻,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抽象的知识内容。

4. 学生参与度提高,互动效果明显。鼓励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5.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得到提升。学生能够主动分工合作、相互协助,实现了合作共赢。

七、改进措施和建议

1. 教学内容的设置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应用,增加教学主题的多样性。

2. 创造更多互动的环节,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及口头表达能力。

3. 引入更多具体的案例和应用,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4. 学生学习任务的设置应合理分配,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关键知识点上,减少不必要的冗余内容。

八、结语

通过这套教学教案的实施,我发现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提升,并且他们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我将继续不断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体验。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篇3

2012年下期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物理学是八年级学生初步接触的一门学科。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对于刚刚接触物理学的初中生来说,首先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初中物理的台阶,其次是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回顾本学期的教学,我做以下反思: 第一、抓住学科自身的特点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尤其初中,可操作实验很多,所以不管实验的难易,我都精心准备,哪怕是最简单的小实验,我也结合学生实际条件,让学生参与动手实验,课下亲自动手搞小制作,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制作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物理带给他们的乐趣。

物理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科学,有些问题实际动手做一做,比空洞的说教更有用。

比如声现象一章中,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的模拟击鼓息烛实验。我让学生动手组装,自己实验,学生兴趣很高,一切得到了一一认证,从而巩固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的教学。

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在进行完光学的教学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潜望镜。时间不长,真的有一个班的学生把自己粗糙的作品交给了我,让我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仔细的看了,一个很简单的盒子,两块互相平行且与水平方向成45度角的平面镜。在下方看能够看到高处的物体,还真的不错啊。第二、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

许多同学认为学物理难,内容多、杂、乱。也有同学说物理“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多就乱,一长就忘”,在考试中很难得高分。这说明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对物理学科的特点理解不够,学习方法不当;如果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那么学习物理也就会变得轻松自如。因此,我在教学中不仅向学生一教知识,同时也教学习方法,教学生如何做到“会学”。我是通过预习笔记、预习检测、课后作业,检查和验证学生是否“会学”。“会学”有三个要素:一是指导学生认识学习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是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等科学文化知识所需要的技能和技巧;三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例如,我在开学初的第一节课,不是马上进入新课本、新章节的学习,而是对物理教学进行承前启后的链接,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下面要讲解的内容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听讲。教师努力完成课时任务,把必要的知识教给学生,不见得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成果。只有结合教学经验,在授课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学习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做为课堂的重点,才能使学生解决“会学”的问题,不断在“深钻、多思、善问”等方面多下功夫,真正懂得和掌握如何预习、如何复习、如何记忆等一般性学习方法和规律,做到:“课前认真预习,上课注意听讲、勤于思考、课后及时复习”,并通过教师的刻意安排加以巩固,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学校很重视年轻老师的专业化培训,组织我们参加阳光师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我们的专业化水平。在教育教学中,我从培训及国培中学到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就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加强课后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2、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主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3、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水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4、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得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物理的能力。

总之,作为21世纪的引领者,在新课程改革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体验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篇4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学反思

在八年级物理课上,我们学习了声音的特性。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与媒质的关系以及声音的音量和音调等特性。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一些问题,并制定了一些改进措施。

首先,我发现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方式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实验和示意图来阐述声音沿直线传播这一概念。然而,学生对此并没有形成清晰的印象,对声音如何避开障碍物并传播到下一个地方还存在一些困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一次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比如利用游戏来模拟声音的传播路径,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声音传播方式的理解。

其次,学生对声音与媒质的关系理解不够准确。在讲解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时,我使用了示意图和实例来说明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和质量。然而,学生普遍认为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对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差异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为了加强学生对声音与媒质关系的理解,我考虑引入更多有趣的实践活动,如用不同媒质制作乐器,让学生自己亲自体验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差异,从而深化他们对声音与媒质关系的认识。

另外,学生在理解声音的音量和音调时遇到了困难。我在这个问题的教学中使用了视觉辅助材料,如示意图和音频录音,以及一些实例来说明音量和音调的概念。但我发现学生还是很容易混淆两者。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音量和音调,我计划在下一次教学中引用更多实际例子,如不同乐器演奏时的音量和音调变化,让学生通过实际听觉体验来理解这些概念。

此外,我还发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不够高。在给学生设置实践任务时,有一些学生显得不够积极主动,只是机械地实施课堂要求。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我计划在下一次教学中增加小组合作和讨论的环节,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实践任务,并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成果。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八年级物理声音特性的教学反思,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制定了一些改进措施。我将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以加深学生对声音传播方式和声音与媒质关系的理解,引用更多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音量和音调,并通过增加小组合作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相信这些改进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声音特性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篇5

标题: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报告

正文:

在众多科目中,物理无疑是许多八年级学生望而生畏的难题之一。正值青少年期的他们,在对这门科学的探索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惑和挑战。作为教师,我深深理解这一点。此次,我想通过本学期的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找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并分享给全体同仁。

首先,我要反思的是物理知识点的引导方式。在教授新的章节和主题时,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有关力、运动、电流等抽象概念时经常感到困惑。我意识到,我未能将这些学术性的概念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实例有效地结合起来。例如,当我试图讲解重力时,我应该更多地引用他们在周园环境中的观察,如苹果从树上落下、水从山顶流下等等,使他们能具体感知到轻车熟路,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教学方式也是我需要反思的一个方面。我发现,通过传统的讲解模式和问答式教学,学生们往往找不到学习物理课程的动力和兴趣,反而容易感到压力和困扰。我需要转变我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借助先进的多媒体工具和实验设备,让学生们有足够的机会去实践和探索,通过实践来体验和理解物理知识。

此外,我认识到我在课业评估和反馈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我对待作业过于严格,过分强调考试和成绩的重要性,这可能让一部分不太善于考试的学生感到沮丧。我应该允许学生做一些错误,鼓励他们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同时提供及时有建设性的反馈。

我还意识到,我未能足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节奏,我也应该以更为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来应对。我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和方法。

总的来说,我对此次八年级物理下册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我认识到自己的很多不足,也清晰地看到了优化教学的路径。通过调整教学方式和评估策略,结合生活实例,更深入的理解学生,等等,我相信我会在下一学期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我喜欢物理,我希望我的学生也能找到他们热爱物理的原因。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实践、探索,激发他们对于物理学的兴趣,让物理不再是他们的畏惧,而变成他们学习的乐趣。我期待与我的学生们一起在这个充满魅力的物理世界里,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将持续学习现在的教育策略,与同行们交流,不断提高我自己的教学能力。我真诚地欢迎任何形式的批评和建议,因为我知道这将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教师。

此次的教学反思其实只是我对学期教学情况的一个初始感知,更深的教学改进和提升,需要我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去实施和反馈。我期待在下一个学期,我能带给学生们更好的物理教学。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篇6

八年级物理液体的压强教学反思

【引言】

在八年级物理教学中,在液体的压强这一知识点上,我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相关计算方法,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进行了反思,总结了教学中的一些得失,并提出了改进策略。

【教学内容】

1. 理论探究:

在课堂上,我利用教科书和多媒体资源,向学生介绍了液体的压强概念,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能够理解压强的含义,并了解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变化规律。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们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解。

2. 实践活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液体的压强计算方法,并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我组织了实践活动。首先,我准备了一套实验器材,包括不同形状的容器、液体、压力计等。然后,我给学生们分组,每组人分配一套实验器材,让他们自主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学生们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教学反思】

1. 教学得失:

在这次教学中,由于时间紧迫,我无法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和解答。有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了困难,但由于时间限制,我无法一一解答他们的问题。另外,有些学生对于压强的计算公式理解不深,只机械地记忆公式,而没有真正理解其实质。

2. 改进策略:

针对教学中的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改进策略:

(1) 给予个别学生更多的指导和解答机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握液体的压强知识。

(2) 增加实践活动的次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实验,并且加大难度,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3) 引导学生从实验结果中总结规律,培养他们的归纳和分析能力。

(4) 在课堂上增加更多的例题和计算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应用题中熟练运用。

【教学效果】

通过这次教学,学生们对液体的压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后测验结果显示,学生们在液体的压强知识掌握上有了显著的提高,更多的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结论】

通过这次反思,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个别学生的指导和解答,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应用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篇7

八年级物理家庭电路教学反思三篇

八年级物理家庭电路教学反思(一)

把家庭电路的课堂参与定为学习本课的指导思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发言、讨论、思考、观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变成了策划者。一言堂变成百家鸣。整齐划一变为灵活多变,任务分配到小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学生参与体验。此外,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主动的调查和参与,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如何认识、对待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直接关系到新课程的实施质量。综合实践活动并不着眼于使学生获取系统知识,不是追求严密的知识体系,它立足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事有益的活动、研究和解决问题。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交流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引导。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熟悉并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同时合作意识加强了。学生能充分参与到课堂上来,学习兴趣较浓。教师通过事先准备的各种资料及课堂实验,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指导和引申的作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相互交流,畅所欲言,气氛融洽。恰当的视频引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八年级物理家庭电路教学反思(二)

首先针对课文内容我设计了探究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低压供电的电源处零线是接地的,零线与地面间就没有电压了?保险丝为什么要选用“电阻率较大”而“熔点较低”的“合金”做成?为什么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接地后,即使外壳带电,人接触了外壳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了?家里的用电器有的用两脚插头,有的用三角插头,哪些用电器需用三角插头?等等,这些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理解基础知识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淡化知识点的传授,强化对疑难问题的探究。

利用演示实验直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我先提出问题:教室的电路是怎样组成的?我们家里的电路又是怎样组成的?指导学生了解家庭电路的基本组成,利用视频课件让学生了解实际家庭电路是怎样组成的,利用文字、图片、视频、实物等直观手段,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想方设法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八年级物理家庭电路教学反思(三)

《家庭电路》一节主要讲述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作用。其中,重点是试电笔的使用及开关、插座的接法。我在讲授本节内容时紧紧抓住这个重点来开展我的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首先,通过播放触电的视频,使学生明白安全用电的重要性,体现物理的课程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引入新课课题。

其次,通过让学生知道触电是因为碰了火线,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找出火线,并让学生上台找出火线。这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去体验物理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

再次,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保险丝要接在火线上,而且只能接在火线上,教师从旁指导,并用接在零线上的图进行对比,方便学生认识比较,在学习三孔插座中间的孔接地时,用了实物图进行分析,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的.思想。

总体而言,本堂课是在充分理解新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基础上设计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练习的设计,也充分抓住了中考的考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得学生明白家庭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进而会利用这些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同时能利用这个知识来规避危险。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课前有较充足的准备,也很仔细的考虑了各个环节。但是,上完课发现有的地方还是可以做得更好的,比如,教学过程中语言还是过于平淡,没有抑扬顿挫,还得加强训练。在让学生动手的环节中,还可以让更加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语言方面可以更加精炼,课堂气氛可以进一步的调动,这些地方略有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多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精选


中学范文网精选专题推荐:“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老师们要想教好书,提前准备好教案是最好的。教师要明确教学方向就更需要教案,你知道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去故事一份完美的教案吗?为此,中学范文网的编辑特意呈上“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 篇1

现今,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是学校极力倡导,教师努力追求的一种目标与境界。我觉得我们教师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达到这一境界,首先要转变自己以往的教学观念。与此同时,要在认真备课的前提下,准确确定好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好为达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电压》一节的教学设计,谈一谈自己在确定明确目标,设置环节有效方面的感悟与体会。

在此节内容中,结合教参、课标以及中考说明,我是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的。(一)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了解干电池、家庭电路及人体安全电压的电压值;知道电压表的作用及符号;能准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二)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电源、电流、电压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作风。重点:电压的作用;电压表的读数及正确使用。难点:正确和熟练使用电压表测量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的电压。围绕本节的教学目标我相应采取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来进行教学目标的达成。即: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自主互动,获取新知→新知回顾,重点练习→技能训练,动手实验→课后小结,布置作业。下面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具体说明。

在第一环节中:任务是完成新课的引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主要从同一个实验的两个不同现象入手。演示实验:(1)闭合连好的电路,让学生观察与思考。(2)拿走电池(电源)再次闭合开关,让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学生的观察,结合教师的引导对两个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对比从而很自然的引出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干电池就是电源的一种。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它的外包装上通常标有1.5V的字样,那么这指的是什么呢?告诉大家这指的是电池两端的电压为1.5V。生活中很多用电器的说明书上都标有了用电器工作时需要提供的电压。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下它。就这样进而明确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与此同时,学生也进一步明确了一个知识点那就是电压要靠电源来提供,即提供电压的装置就是电源。

在第二环节中:重点完成三个重要内容即: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基本知识和电压表的学习。首先,通过进一步对环节一中的两个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例:实验一:闭合电路,有电源,提供了电压,灯泡发光。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实验二:闭合电路,拿走电源,不能提供电压,灯泡不发光。电路中没有形成电流,电荷无法定向移动,谁是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呢?来理解突出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的这个重点。电压是使电荷定向移动,是形成电流原因,从而完成第一个重点内容的学习。在这里,在对电压作用的理解时,我没有按照以往惯用的,用电压与水压类比的教学方法,来理解电压的作用。而用了以上的对比实验来说明,进行了新的尝试,从效果上来看,也是很不错的。第二个重点学习的就是电压的相关知识。在这里,我没有从头给学生介绍到尾,而是通过让学生,仿照以前学习其它电学物理量的方法结合教材,课下进行提纲式自主预习的方式进行学习,预习提纲如下:4、电压的字母表示_____国际单位:___,符号表示__;常用单位中比国际单位大的是____,符号表示___;比国际单位小的是_____,符号表示___。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_______.。5、常见电压值:(1)人体安全电压是________________等于_______mV(2)家庭电路电压是___等于___kV(3)一节干电池电压是____等于____kV(4)一节蓄电池电压为2V,等于_____kV (5)动力电压是380V等于____mV。结合学生的预习,课上直接通过学案展示来完成此部分内容的学习。这样既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课前提前学习,比课上直接学习节省了更多时间。再有,二次学习既进行了查漏补缺,又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在第三个重点电压表知识的学习中,我依旧采取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利用与学过的电流表知识对比的方法,结合设置的一些思考问题来深一步加强对电压表的认识与了解。设置的思考问题如下:

(1)电压表的作用是什么?

(2)给你一块表,你怎样知道它就是电压表?

(3)使用电压表之前,你认为表的指针应在什么位置上?若不在此位置上你该怎么办?

(4)表盘上有几排刻度?这两排的刻度是电压表的两个量程上边的是大量程,下边的是小量程。那么大量程的测量范围是?最小分度值是多少伏?那么小量程呢?

(5)电压表有几个接线柱?分别标有什么符号?标有数字的代表什么?标有负号的代表什么?使用时接几个?可有几种接法?

(6)电流表在使用前需要做的两步工作是什么?那么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它在使用前用不用进行这两步工作呢?

(7)在试触这一步中,应选哪一个量程连入电路之中?若迅速断开闭合开关的过程中指针超过所选量程,你该怎么办?若未超过且还小于小量程,你该怎么办?

(8)参考教材,想一想电压表与用电器及电源的连接方式?

(9)你认为电流进入电压表时应从哪个接下柱流入,从哪个接下柱流出?若接反会怎样呢?对电压表是否有损坏呢?

(10)电压表能否不经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正负两极呢

学案中提前完成的电压表的相关内容。

电流表 电压表

(1)作用: (1)作用:

(2)电路符号: (2)电路符号:

(3)构造: (3)构造: :

(4)、使用方法: (4)、使用方法:

(1 (1

(2 (2

(3 (3

(4 (4

(5 (5

对于此部分内容通过课前问题的再次回顾,学生理解接受起来还是很容易的,在电压表能否不经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正负两极这个问题,在同学们回答后我又进行了深入的说明与解释,让学生对电压表不会被烧毁又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这样的说明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

在第三环节中:为了使本节内容的学习,尤其是电压表的学习,能使学生们掌握的更好理解的更透彻,结合一些练习题进行笔头训练,来加强知识的巩固。例如:

1、此电压表的示数为( )V,若将标有15的接线柱

改接为3,则电压表此时的示数为( )V。

2、下面电路图中,连接有两块电表(用圆圈表示),

其中一块是电流表,另一块是电压表。

请你在圆圈内填上电表的符号。

3、将器材连接串联电路,

要求:S能同时控制L1和L2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L1两端的电压。

(导线不能交叉)

4、将器材连接成并联电路,

要求:S1控制L1,S2控制L2;

电流表测量L2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L2两端的电压。

(导线不能交叉)

在这个环节中,重点对电压表的读数、电压表的连接方式尤其是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实物连接进行了笔头的初步训练。对于并联电路的连接,电压表正负接线柱的确定,很多孩子还是出现了问题。在这里我进行了及时的分析与板演,并且给出了一个确定电压表正负接线柱的学法指导。只要用心一点,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会的。

在第四环节中:目标是让学生在笔头连接的基础上进行实际的操作。在这里我只给出了串联电路。出示了串联电路图后让学生思考了以下两个问题。例如:(1)此电路中都哪里有电压?(2)请同学们先测量一下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电源两端电压以及导线两端电压。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实际动手进行连接与体验,加强实际连接的熟练程度,以及练习读数。在这里进行这样的设计,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下节为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而做准备。本应将并联电路也放入其中,但考虑到时间紧的原因,怕学生完不成,因而在此将其舍弃。总感觉有些欠缺,加上此内容才感觉更加周全。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们没能都完成各部分电压的测量,只有个别小组通过分析找到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可见,学生们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还真是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第五环节中:重点对电压表的使用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节中重点中的重点,在接下来的新课中将马上用到电压表。在课后的拓展练习所出示的题依旧为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关系做铺垫。例题如下:

1、在图5所示的电路图中,能用电压表正确测出灯Ll两端电压的是( 〕

2、在如图5(a)所示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后,两个电压表指针偏转均如图5(b)所示,则V1测量的是___两端的电压,V2测量的是 ___的电压,两

表的示数分别为_____和____

以上就是我针对《电压》一节在目标引领下所进行的为实现目标而设置的教学环节与行为。总体来看在本节课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为主进行学习。学案中课前的预习展示,课上学习过程中演示实验、电压表的观察以及对应的问题思考都是以调动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在用电压表测量串联电路中各部分两端的电压时更是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总之,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获得了以下三个空间。

1、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2、学生的活动空间。学生进行的分组实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过程,得到发展。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练习反馈题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电路、电源、电流等知识,学生们还是比较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中又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使之贯穿于教学中。

1、旧知与新知融合法:针对本节课内容,复习相关的旧知,把熟悉的知识点转化为要介绍和学习的内容。

2、一般规律法:前面已学过了电荷量、电流两个电学物理量,分别从字母表示、国际单位等方面学习,在学习电压时,也让学生结合书本从这些方面进行预习自学。

3、对比法:利用回忆电流表以及使用方法,观察电压表进行对比的方法来学习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4、提问法:在本节课的开头与电压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行新知的学习、理解与记忆。

5、实验法:通过自己进行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压的测量,来体会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6、自主学习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前结合学习提纲进行新知的自学。拉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距离。课前自主先学,初步感知,发现困惑。课上就能带着问题去听课。

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的优化组合。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取舍组合上下功夫,在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和设置有效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只有把优化教学目标和优化教学环节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 篇2

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七大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本节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协作意识,使学生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所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节课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并准确、如实地记录,再通过讨论总结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辨别实验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回顾以前的教学,我很少注重实验课。通常是做做演示实验或者纸上谈兵,学生的感受不深刻,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构建知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不应是教师直接讲授,而应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于教师和其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构建而主动获得,只有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学生的知识。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 篇3

成功之处: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物质,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我的解决方法是:将一个小磁针放在讲桌上,稳定后白色一端指南,红色一端指北。拿一块磁铁,将磁铁的S极靠近小磁针白色一端,小磁针指向发生变化。得出磁场的概念——磁体周围存在着一种物质,能使磁针偏转,这种物质我们把它叫做磁场。磁感线本身是不存在的,为了分析看不到的磁场用磁感线这一概念描述,而画出的。强调磁感线是人们为形象表示磁场而假定的一组曲线,其实并不存在。在教学时我采用了磁场演示器,即用一些小铁屑洒在磁场周围,能形象地显示磁场分布,非常明显,另外我还采用了此处分布演示仪,它呈立体分布,效果非常好。

不足之处:学生对地磁场的理解不太好,应加强对地磁场的教学。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给我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要敢想敢做,有想法就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努力做到敢想敢做,大胆实施。

二、要反复推敲,拿出最佳学案

课改的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课堂,那么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依据是什么呢?学案。所以一份好的学案,一份表达清楚能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讨论的学案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学案要反复推敲,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想去做,这样才能拿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案。

三、要多元评价,提高课堂效果

学生展示的课堂,同时也是多元评价的课堂。大家都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感觉不好意思夸,或者感觉麻木,那我们可以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

四、要发现问题,才能促进发展

通过一节展示课我发现了如此多的不足和问题,反思是为了进步,进步还要靠“要敢想敢做,有想法就实施”。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 篇5

上完课后,静心回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和得与失。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突出知识重点兼顾全面复习巩固,以生活情景展开课堂讨论,重视课堂反馈,强化基本知识、能力的训练,以达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果。

1、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建立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光的反射与折射贯穿全章,是重中之重的知识点,它是一根主线,把各部分的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平面镜成像也是本章复习的重点知识。在复习教学中,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注重前后知识间的有机渗透,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

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及时总结。光现象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在复习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规律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说理、探究题的训练。

3、本节课也存在不少不足。教学中忽视了实验教学。关于光现象的知识,很多可通过实验观察来探究学习,虽然很多实验用专用仪器操作,但许多实验可取材于瓶瓶罐罐,并且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得出有关结论或验证有关知识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是学生的难点:规律难记、容易混淆、记住了不会灵活应用。如果条件许可,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这样一来,学生对实验规律印象深刻,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容易探讨。在探究完实验规律后应要求学生记忆过关凸透镜成像规律,再结合适当的习题巩固强化。还要联系生活,多从生活中找例子。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像的变化规律学生不容易掌握。特别是投影仪中的调节。时间久了,学生容易把物距与像距混淆,导致错误。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强调。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 篇6

《走进分子世界》是本章的第一节,由于这一章——《从粒子到宇宙》是向物质世界的两极进军,所以学生在感知这些知识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对学生微观分子模型的引导。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可以说是匮乏的,涉及微观世界的知识知之甚少,手头有又缺乏这方面的书籍,了解渠道有限,想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这节内容难度较大。所以我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实验,观察现象后陈述实验现象并采用探究方法猜想、设计实验、分析结果、论证猜想这样的实验探究顺序得出结论,再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来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总体上来说,今天这节课教学目标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学生掌握较好。整堂课流畅紧凑,细节突出。特别是引出分子模型之前的三个演示实验,效果较好。第一个是说明物质由微粒组成,微粒间有空隙。我是用放大展台把铅笔迹放大,同学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一个个的微粒,并且空隙也能够看的清楚。还有第二个是酒精与水的混合,学生在做完实验后自己提出了关于分子间是否存在空隙的猜想,我又用黄豆和大米混合举例,学生很容易就肯定了自己刚刚的实验猜想。我要求学生先小组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听别人的发言,完善自己的发言,最终起到锻炼每一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我发现:小小的几个实验对同学们理解分子模型都非常重要,所以同学们一旦对分子模型有了一定印象之后,再后来的分子动理论就能较容易接受了。后来做的一个分子间有引力的实验也非常成功:把两铅块粘合在一起了效果很明显。

在得出分子动理论之后,刚好打下课铃,所以,本堂课任务基本完成,唯有遗憾是不能再用几个例题帮同学们加深理解。后面的关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其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和分子的作用力的实验现象都是很明显,联系知识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举例,学生的兴趣还是很浓的。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感觉时间比较紧张,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还可以下节课再进行拓展。

学习了这一节的知识后,学生对物质的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继续探究的愿望,能够发现一些生活中的有关的现象,但对物质的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排斥力不容易理解。只凭自己的处理不是很有效,最好能借助课件或事物进行。学生不太了解无规则运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语言的表达不到位。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比较抽象的原因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作为教师,在对自己语言的逻辑严密程度要求上我因为经验不足还比较欠缺,为提高学生的物理语言表达能力,我应首先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方法上首先应注意引导的准确和环境的创设,还有就是问的问题学生能够答出来,但是不够严密的时候就应该直接指出问题所在,没必要纠缠不清等。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这些问题我都要时刻注意,始终要坚持在实验课中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 篇7

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1.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动手操作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本节课充分体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具体表现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教师没有仅仅停留在课本所给出的三种材料上,而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的推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便于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本节课对物理方法的教学体现充分,具体表现为:①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对变量的控制,在教师演示实验时又有意忽略对变量的控制以进一步的强化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和理解;②在对“推理、概括”这一方法的教学中,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想。首先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推理,完成相关数据的填写,并进而概括得牛顿第一定律。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 篇8

学生在学习简单机械及功的有关内容后展开对本节的学习,由于机械效率概念涉及到“总功”、“有用功”、“额外功”等概念,而功的概念本身又比较抽象,因而要区分并理解这些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要能轻松自如地解决有关机械效率的问题,关键是真正弄清有关概念,并能正确地加以区分,所以本教学设计以及实际教学中在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理解上花的时间比较多。同时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途径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在实际教学中本设计通过小组实验及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利用不同方式把沙送到三楼的情景图片,让学生在感性的环境中分析有用的与无用的事件为下面有用功、无用功及总功的得出及理解做好铺垫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习任务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引方向使自主学习有的放矢。

在实验设计阶段不同的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展示,并对自己设计的不当之处进行了矫正,许多实验中的细节问题得以体现与解决,对如何提高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机械效率等问题亦有了更好的理解,明确了机械效率在实际中的意义。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 篇9

学生在学习过滑轮以后,在知道滑轮有定滑轮和动滑轮,并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性质和作用以后的一个拓展,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并且还知道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但是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这节课来研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物体移动的距离和绳索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研究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看得很清楚,所以我在上课之前精心设计了实验器材,在一个直板上标出刻度,并用橡皮筋作为做记号用的材料,因为橡皮筋是可以移动的。用这个作为初始点,这样看的数据比较准确。

从课堂教学上来看学生基本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准确的操作实验,并能够得出准确的数据。这节课全体学生能够参与活动,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使全班同学都能够学到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但是,在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师在指导讲解过程中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有时有些急噪,有的问题还没有讲的很清楚。所以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操作上的失误。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多加注意,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 篇10

这是一堂新课讲解和实验探究教学相结合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目标”出发,充分利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循序渐进,多点开花,以此来体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在这节课上我具体体现在逐步引导学生对科学猜想做到必须有理论依据上:

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事实基础上,对未知的事物及规律作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和看法。猜想要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

比如在让学生猜想“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猜想可能与“深度”、“高度”、“液体密度”、“液体重力”、“容器形状”、“方向”等因素有关后,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或让学生说明猜想的理由或依据,以此先做出简单的判断。防止学生进行胡猜瞎说,使他们在掌握物理学中“科学猜想”这一常用的科学方法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科学猜想的能力

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精选(4篇)


一份精美的教案应该包含哪些要素呢?好的教师往往能激发孩子对外界事物的无限好奇心,每位老师都离不开教案。写教案要注重构思巧妙,有趣味性,无论你身在何处“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都能够给你带来力量和鼓舞,阅读本文是您锻炼自我思考和沟通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篇1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是第五单元第二章的第二节知识,本节知识内容不多,但有些知识不容易理解,并且本节课强调培养同学们的对比分析能力和实验探究的能力,因此课堂中充分列举实例,并结合板图和练习,使同学们边学边练,总体上教学效果还不错。回顾本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

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敏捷、灵活,对生物这门学科比较感兴趣,有热情。他们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但对于知识掌握不够系统,深层次分析能力较弱,立体够建立有限。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以故事导入着手,从而快速将学生带人课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便于同学们充分理解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给同学们列举了大量动物行为的例子,并且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加清楚、直观的判断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面稍有欠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讲课内容缺乏与学生自身相结合,还有课堂练习时间过少,导致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不够深入。下面就《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一节知识的讲授过程做如下反思。

一、本节课的总体设计

1、通过设问导入

“人与自然是大家都喜欢的电视节目,在节目中经常出现幼小动物跟他的双亲玩皮戏耍的场景,这对小动物来说,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设问学生在电视节目中已经知道答案——幼小动物在向他的双亲学习本领,这样的行为是学习行为,这样本人就可以直接切入本节的主题,在黑板上大字写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趣味讲解展??

在讲授学习行为前,首先,要讲清先天性行为。在上节课中已经学过动物行为的概念,因此本人可以先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先天性行为的例子来启发学生,如家养的小猫、小狗等宠物,他们刚出生时不用谁教,就会吃东西,就会睡觉,这些行为是怎么来的呢?学生自然知道是“与生俱来”的,教者进而点拨“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而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前面所例举的猫狗生来就会吃、睡等属于先天性行为,幼小动物与双亲嬉戏就是学习行为。

3、通过资料分析巩固提高

这节课的教材中给出了6个图文资料,本人要求学生逐一分析,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学习行为?进而总结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先天性行为有哪些局限性?不同的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学习行为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吗?

学生讨论分析做答后,教者再给予肯定总结,使这节课达到预期效果。

二、在本节课中我觉得有以下优点:

眼神引导,用话语鼓励,讲课思路清晰,抓住学生的思维变化,缩短距离。

2、尽可能少的时间了解学生,开始问题的难度降低,鼓励学生回答问题,通过简单的问答,快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判断,用浅显的语言讲课,面向中等生,推动潜能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将知识还原在生成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学习生物学的方式和方法,促进优生的发展。

3、教学策略的选择上

1)在判断动物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时,通过大屏幕展示动物的图片,及行为产生的原因文字辅助,对教材进行补充。在判断大山雀喝牛奶属于什么行为时,播放录像片段,将过程真实再现了,促进学生实际生活与理论的理解和沟通。

思考、解决、理解,促进思维发展。,充分利用教材,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师深入小组内部,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互相研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小组长综合本组观点,选派发言人表达本组观点,全班大组交流时组织大家及时评价,在问题交锋中教师适当引导,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恰当的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避免“审美疲劳”。

语言是否恰当、态度是否积极等方面及时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全面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反思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过于着急了,如能再稍加引导,多给些时间,或许效果更好。

2、对小组学习评价过于简单,没有来量化考核,对学生来说有些遗憾。

3、对先天性为这一知识点的挖掘不深,仅仅指出有遗传物质,没有进一步深层次引导出遗传物质是dna,不利于优等生的学习。

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篇2

一、成功之处

1、本节内容侧重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来认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本节教学能从生物圈是统一整体的高度,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2、通过展示学生感兴趣的事例“生物圈Ⅱ号”失败的录像,让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以及通过介绍《寂静的春天》一书,得出动物在自然界中有重要作用,从而引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这一课题,形象又直接,达到在与前面知识相联系的同时,又能顺利的展开新课。用这种直接明了的方式创设教学意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产生了探求欲望,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开端。

食物网、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生态平衡等整合到新课练习中,温故知新,达到新旧知识的迁移,突破难点。

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视频素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动物的相关作用,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勤于思考、合作的科学精神。

6、以蚯蚓为例分析有利和有害两面,简单明了的教会学生辩证看问题。

7、用科学—技术—社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不足和改进

1、语言需要再简练些。

“非常好”等十分笼统的评价,不具有针对性。

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篇3

通过一个多月的生物的教学和学习,我感触颇多。

这一册生物书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版本,里面写出了详细的每节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目标,有助于自主学习时进行自我评价,并且还有精要的文字阐述,并配以精美的图和图群,使知识简约化,生动化,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重点,理解复杂的概念和理论。在系统的学完每一节后,每一节后面还有评价系统——自我评价,利于学生在学完后进行自我评价。同时还有思维拓展部分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的。有兴趣的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做这部分习题。

同时,在每节中还有相应的活动系统,让学生主动去参与探究,观察,实验,调查,讨论,论坛和游戏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拓展系统的课外探究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后完成的。课外阅读是供有兴趣的学生课后阅读的。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总之,这本书在编写上具有几大块组成,有这许许多多的优点,供学生学习利用,同时还有许多实验可以供学生学习,和动手操作。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具有正确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远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更重要。因此,此教科书中的每节课不是急于把结论告诉我们,而是通过一定的活动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教科书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先了解有关的基础知识,再开展探究、实验、观察,讨论阅读游戏等活动,并通过协作和交流,最后得出结论。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这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事情。同时,这本书参考了世界许多国家最新的中学生物教科书,汲取了其中的精华,版式更加新颍,栏目更加活泼,图片更加精美,而文字简洁精练,浅显易懂,这一定能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当他们忘情的畅游在生物学知识的海洋中时,他们就会逐步的汲取到作为未来社会公民应该掌握的生物学知识。

21世纪是一个生物学更加迅猛发展的和更加深刻影响人类的社会的各个领域的世纪。20世纪末,一只还在妈妈身边吃奶的小羊多利忽然成为科学家,政治家和平民百姓关注的焦点。他们可能会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一只小羊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会感到新奇和神秘迷惑,本教科书将会引导他们面对这些生物学及其与社会关系方面的,激发他们饶有兴趣的参与讨论与实践。久而久之,他们将会逐渐学会如何参与社会决策,形成作为未来公民应该具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使学生形成一个观点:“提问”是教师的事,学生的事只是跟着都是的问题“答”,因此要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首先要使其转变观念,“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可以问教师、问课本、还可以问专家、问教授、问权威,可以当面问,可以写信问,还可以打电话甚至上网问。教师在课堂上也要转变观念,要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提问,不要怕被问住,对课堂内外学生提出的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予以表扬鼓励,对过简单的问题不要取笑,进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对过难的、过深的问题也予以肯定和尊重,帮助学生查找答案或询问专家尽量解决。转变观念,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动机,能引发学生努力思考,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逐步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展现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广开思路,探索求异,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刚开始时要积极引导,提供思路,让学生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提出思考性问题。可以在生产和生活中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为什么靠近路灯的树叶秋天比远离路灯处的晚变黄、晚落?而在有路灯的道路旁边种植的水稻反而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呢?运动会上,同样进行1500米长跑,经常锻锻炼的运动员和不经常锻炼的感受一样吗?为什么会感到肌肉酸痛?这类问题学生在生活上都有体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观察思考的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生物科学的实用价值。

让学生亲自参与一些简单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如学校校园绿化及改进、校园白色污染的调查及防治,让学生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具体情况,依据所学知识,自己设置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体验生物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既可以培养和强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他们感受到生物世界的无穷奥秘和课题的乐趣,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强化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和发展,培养出新型的创新人才。

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篇4

一、学情况分析

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生物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生物研究的生物学爱好者,学习中尽量采用分散记忆,避免在考前突击,这样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途径。有必要的话将采用小组式的学习、讨论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全部完成会考任务。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了解自己、增进健康。共社会、技术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

1、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从而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4、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

1、精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新教材进行培训。

2、精心组织和策划好课堂教案。

3、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

4、进行课外辅导和写小论文及做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兴趣。

5、认真批改作业,从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6、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

五、联赛辅导

要深入总结、探索优秀生、特长生培养的路子,构建适应优秀生成长的课程体系,改变单一的培养模式;搞好优秀生的早期发现和培养,加强优秀生衔接教育,完善激励引导机制,健全各级各类联赛体系,以赛促练,赛练结合,鼓励优秀生拔尖、冒尖。

这样为了更好地做好优生优培工作,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使用20xx的生物联赛工作搞得更好。我们成立生物联赛小组,定期向学生介绍有关生物联赛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这次辅导的目的和意义。

在辅导期间,严格要求学生,特别在新形式下,有更高的要求,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在授课时要注意方法和技巧,对他们进行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做到适时、适地、适量培养和培训,开阔他们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适合学生们的新的辅导和学习方法,努力开发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同时又要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有目的、的计划进行辅导。我们还将进行恰当的测试,据各地市有关联赛试题,编写题目,强化训练,并重点矫正。

教学方法

1. 课堂教学与复习要围绕三个层次进行。

⑴.是什么?围绕考纲,落实基础,解决重点难点,以学习掌握程度为评估标准。

⑵.为什么?围绕考纲,使学生明确考核要点,并以此指导学生课后复习。

⑶.怎么办?以会考试题为范例,引导学生以会考意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 要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能力的获得是需要知识内化后,由学习者自我产生的,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必须经过一个桥梁,这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大量练习后的总结归纳是很重要的,不能以简单的公布答案代替。否则,是剥夺了学生作为复习和考试的主体应有的自主活动的权利。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从关注“这节课我讲了多少”,转变为“这堂课学生能提高多少”。

3. 精选习题,落实有效训练

教师要立足校情、学情,优化精选习题。做到选择题要精选,密度要适度,时机要恰当,反馈要及时。确保中档题拿高分,带动低档题拿满分,冲击高档题拿多分。要通过讲评评出方法、评出规律、评出能力。

4. 强化贯彻,重在坚持。

大的目标确定以后,细节决定成败。重在落实,贵在坚持。上课+不落实=0;布置作业+不检查=0;100-1≠99=0;抓住不落实的内容+追究不落实的学生=落实。

总之,我坚持“以教书育人为本、以敬业奉献为乐、以助生成才为志”,尽量把八年级的会考任务顺利完成,争取每位同学都拿到好成绩。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


教师在教案设计和教学中,教案其实是老师上课讲课的隐形帮手。教案可以把繁冗的教学任务进行合理规划,减轻教师压力,经过多方考虑中学范文网选中了最为有用的“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热烈欢迎您的到来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成为您成长道路上的指南!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篇1】

教材对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两幅图片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的讨论引入,以生活素材为基础,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通过实验操作和对比观察让他们在观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并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本节包括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问题。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有关知识,包括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等知识,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二力平衡比较抽象,教材中尝试通过生活中的情景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学习,可以通过实验操作、合作交流、自我发现来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和误区。实现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特点,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具体的实验,最终归纳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在平衡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难点:二力平衡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篇2】

八年级物理质量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八年级物理教师,我对过去八年级物理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具体且生动地描述我在这个过程中的经历、收获以及对未来教学的展望。

回顾过去的教学过程,我发现我最初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在上课时,我总是通过讲解理论,演示实验来让学生对物理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然而,我意识到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因此,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开始尝试更多的实践性教学方法。首先,我准备了一些简单而又实用的物理实验,这些实验能够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来理解物理知识。例如,我设计了一个与质量有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称量不同物体的重量,了解质量和重量的区别。学生们非常喜欢这样的实验,他们亲自去称量物体的重量,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和测量能力,也让他们深入理解了质量的概念。

其次,我开始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我设计了一些小组活动,例如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一道物理难题,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还引入了一些互动式的教学工具,例如教学游戏和模拟实验软件。通过这些工具,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探索物理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我还设计了一些物理知识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物理的兴趣和参与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愿意去探索和学习新的知识。而我也逐渐意识到,真正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方法,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希望能够继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思考能力的培养。我会进一步扩展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实际操作中去,亲自感受和体验物理的奥妙。同时,我也会不断寻找和尝试一些新的教学工具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结起来,八年级物理质量的教学反思中,我深刻领悟到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性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互动式教学工具的引入,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篇3】

八年级物理家庭电路教学反思三篇

八年级物理家庭电路教学反思(一)

把家庭电路的课堂参与定为学习本课的指导思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发言、讨论、思考、观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变成了策划者。一言堂变成百家鸣。整齐划一变为灵活多变,任务分配到小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学生参与体验。此外,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主动的调查和参与,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如何认识、对待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直接关系到新课程的实施质量。综合实践活动并不着眼于使学生获取系统知识,不是追求严密的知识体系,它立足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事有益的活动、研究和解决问题。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交流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引导。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熟悉并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同时合作意识加强了。学生能充分参与到课堂上来,学习兴趣较浓。教师通过事先准备的各种资料及课堂实验,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指导和引申的作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相互交流,畅所欲言,气氛融洽。恰当的视频引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八年级物理家庭电路教学反思(二)

首先针对课文内容我设计了探究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低压供电的电源处零线是接地的,零线与地面间就没有电压了?保险丝为什么要选用“电阻率较大”而“熔点较低”的“合金”做成?为什么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接地后,即使外壳带电,人接触了外壳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了?家里的用电器有的用两脚插头,有的用三角插头,哪些用电器需用三角插头?等等,这些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理解基础知识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淡化知识点的传授,强化对疑难问题的探究。

利用演示实验直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我先提出问题:教室的电路是怎样组成的?我们家里的电路又是怎样组成的?指导学生了解家庭电路的基本组成,利用视频课件让学生了解实际家庭电路是怎样组成的,利用文字、图片、视频、实物等直观手段,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想方设法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八年级物理家庭电路教学反思(三)

《家庭电路》一节主要讲述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作用。其中,重点是试电笔的使用及开关、插座的接法。我在讲授本节内容时紧紧抓住这个重点来开展我的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首先,通过播放触电的视频,使学生明白安全用电的重要性,体现物理的课程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引入新课课题。

其次,通过让学生知道触电是因为碰了火线,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找出火线,并让学生上台找出火线。这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去体验物理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

再次,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保险丝要接在火线上,而且只能接在火线上,教师从旁指导,并用接在零线上的图进行对比,方便学生认识比较,在学习三孔插座中间的孔接地时,用了实物图进行分析,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的.思想。

总体而言,本堂课是在充分理解新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基础上设计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练习的设计,也充分抓住了中考的考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得学生明白家庭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进而会利用这些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同时能利用这个知识来规避危险。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课前有较充足的准备,也很仔细的考虑了各个环节。但是,上完课发现有的地方还是可以做得更好的,比如,教学过程中语言还是过于平淡,没有抑扬顿挫,还得加强训练。在让学生动手的环节中,还可以让更加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语言方面可以更加精炼,课堂气氛可以进一步的调动,这些地方略有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多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篇4】

八年级物理液体的压强教学反思

【引言】

在八年级物理教学中,在液体的压强这一知识点上,我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相关计算方法,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进行了反思,总结了教学中的一些得失,并提出了改进策略。

【教学内容】

1. 理论探究:

在课堂上,我利用教科书和多媒体资源,向学生介绍了液体的压强概念,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能够理解压强的含义,并了解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变化规律。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们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解。

2. 实践活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液体的压强计算方法,并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我组织了实践活动。首先,我准备了一套实验器材,包括不同形状的容器、液体、压力计等。然后,我给学生们分组,每组人分配一套实验器材,让他们自主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学生们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教学反思】

1. 教学得失:

在这次教学中,由于时间紧迫,我无法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和解答。有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了困难,但由于时间限制,我无法一一解答他们的问题。另外,有些学生对于压强的计算公式理解不深,只机械地记忆公式,而没有真正理解其实质。

2. 改进策略:

针对教学中的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改进策略:

(1) 给予个别学生更多的指导和解答机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握液体的压强知识。

(2) 增加实践活动的次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实验,并且加大难度,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3) 引导学生从实验结果中总结规律,培养他们的归纳和分析能力。

(4) 在课堂上增加更多的例题和计算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应用题中熟练运用。

【教学效果】

通过这次教学,学生们对液体的压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后测验结果显示,学生们在液体的压强知识掌握上有了显著的提高,更多的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结论】

通过这次反思,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个别学生的指导和解答,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应用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篇5】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它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课标准中要求“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与传统教材相比,把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由演示改为了学生的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节只强调平面镜成像具有“像物等大”“像物等距”,不讲成像的对称性。教材设计的实验表格里,强调了该实验在不同位置做两次,这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十分有益。本节课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我从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我们每天都照镜子,像子中的像有什么特点呢?并让学生拿起手中的镜子观察,引出这节课的内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变“讲述式”为“探究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围绕实验探究的几个环节去进行探究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实验探究,我先让学生熟悉实验探究的几个过程:观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证实猜想。学生拿着手中镜子去观察。由于他们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然后让他们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想:“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我不失时机的提出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刚才那两个猜想。在设计实验时,我利用铁架台支起一块大玻璃板,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让学生从点燃的蜡烛这边看过去,会看到玻璃板后面有个像。由于所成的是虚像,而像在哪,像的大小如何确定,这是一个难点。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把手中的玻璃板固定好了,然后把其中一个塑料蜡烛放到玻璃板前面。我引导学生,我们桌面上有没跟那个像类似的器材,我们能不能用一个物体去代替这个像呢?(等效替代法)一步步引导学生用另外一个塑料蜡烛去代替前面那个塑料蜡烛的像。去找到像的位置呢。此时,用多媒体配合讲解,让学生知道实验过程如何做。然后让学生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再去进行分析。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这是比较抽象的。我让学生对比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在后面能用光屏接收到像,但是平面镜呢?学生在玻璃板后面放一张白纸,从纸上看不到蜡烛的像,可知所成的是虚像。

不足之处:1、是时间把握不好,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有些少;

4、可以把平面镜的应用放到第二课时讲,这节课就专门讲实验,这样时间就能充裕些。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多听王远葆、吴先湛、万钰雪老师的课,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能力。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篇6】

2012年下期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物理学是八年级学生初步接触的一门学科。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对于刚刚接触物理学的初中生来说,首先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初中物理的台阶,其次是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回顾本学期的教学,我做以下反思: 第一、抓住学科自身的特点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尤其初中,可操作实验很多,所以不管实验的难易,我都精心准备,哪怕是最简单的小实验,我也结合学生实际条件,让学生参与动手实验,课下亲自动手搞小制作,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制作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物理带给他们的乐趣。

物理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科学,有些问题实际动手做一做,比空洞的说教更有用。

比如声现象一章中,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的模拟击鼓息烛实验。我让学生动手组装,自己实验,学生兴趣很高,一切得到了一一认证,从而巩固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的教学。

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在进行完光学的教学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潜望镜。时间不长,真的有一个班的学生把自己粗糙的作品交给了我,让我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仔细的看了,一个很简单的盒子,两块互相平行且与水平方向成45度角的平面镜。在下方看能够看到高处的物体,还真的不错啊。第二、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

许多同学认为学物理难,内容多、杂、乱。也有同学说物理“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多就乱,一长就忘”,在考试中很难得高分。这说明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对物理学科的特点理解不够,学习方法不当;如果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那么学习物理也就会变得轻松自如。因此,我在教学中不仅向学生一教知识,同时也教学习方法,教学生如何做到“会学”。我是通过预习笔记、预习检测、课后作业,检查和验证学生是否“会学”。“会学”有三个要素:一是指导学生认识学习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是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等科学文化知识所需要的技能和技巧;三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例如,我在开学初的第一节课,不是马上进入新课本、新章节的学习,而是对物理教学进行承前启后的链接,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下面要讲解的内容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听讲。教师努力完成课时任务,把必要的知识教给学生,不见得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成果。只有结合教学经验,在授课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学习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做为课堂的重点,才能使学生解决“会学”的问题,不断在“深钻、多思、善问”等方面多下功夫,真正懂得和掌握如何预习、如何复习、如何记忆等一般性学习方法和规律,做到:“课前认真预习,上课注意听讲、勤于思考、课后及时复习”,并通过教师的刻意安排加以巩固,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学校很重视年轻老师的专业化培训,组织我们参加阳光师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我们的专业化水平。在教育教学中,我从培训及国培中学到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就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加强课后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2、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主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3、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水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4、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得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物理的能力。

总之,作为21世纪的引领者,在新课程改革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体验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