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4-01-26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6篇)。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6篇)”,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篇1)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今年第一年教物理,感觉初中物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好,比如如何让作业更加合理,让学生更有主动性去学习物理。

物理学是八年级学生初步接触的一门学科。不知为何,学过物理的学生大多数给物理的评价是很难,从我自身的学习出发,物理并不是很难。对于刚刚接触物理学的初中生来说,首先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其次是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一个学期,学生给我的反应是物理不难,但不会去主动学习。经过半学期的教学,我做以下反思:

第一、抓住学科自身的特点

初中物理是一门对自然和生活现象解释为基础的科学,学生对物理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解释自然生活现象,科学实验探究,在我的课堂上都做的挺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不过也仅仅局限于课堂,从与学生交流了解到,学生课后很少学习物理,看来有兴趣和爱学习没有必然的联系,今后在学生课后学习这一块要加强功夫。

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实际动手做一做,比空洞的说教更有用。比如声现象一章中,声音响度、音调、频率。我让学生自带梳子,自己实验,学生兴趣很高,从而巩固教学。

第二、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

许多同学认为学物理难,内容多、杂、乱。也有同学说物理“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多就乱,一长就忘”,在考试中很难得高分。这说明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对物理学科的特点理解不够,学习方法不当;如果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那么学习物理也就会变得轻松自如。因此,在教学中不仅向学生教知识,同时也教学习方法,教学生如何做到“会学”。我是通过预习笔记、预习检测、课后作业,检查和验证学生是否“会学”。“会学”有三个要素:一是指导学生认识学习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是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等科学文化知识所需要的技能和技巧;三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例如,我在开学初的第一节课,不是马上进入新课本、新章节的学习,而是对物理教学进行承前启后的链接,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下面要讲解的内容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听讲。教师努力完成课时任务,把必要的知识教给学生,不见得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成果。只有结合教学经验,在授课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学习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做为课堂的重点,才能使学生解决“会学”的问题,不断在“深钻、多思、善问”等方面多下功夫,真正懂得和掌握如何预习、如何复习、如何记忆等一般性学习方法和规律,做到:“课前认真预习,上课注意听讲、勤于思考、课后及时复习”,并通过教师的刻意安排加以巩固,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刚开始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因为初中物理知识

都太浅显了有时候一节课的内容两三句话就说完了。

在教学过程中有不懂的问老教师是很好的办法,经常去听老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自己的教学。新教师培训也是一次很好的机会。

第四、挖掘有效的训练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成绩并没有何学习兴趣成绩成正比我想主要是训练方法,一直以来我都重课堂,轻课后,重讲解,轻练习,这样的教学成绩还是很难提高的。找了一些其他老师的经验,希望以后对自己的教学有所帮助。

1、解题要规范,对新生意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提高了。

2、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目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已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学到方法,从而有效地发展能力。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和改进。

3、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4、作业要布置了必收,收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

在新课程改革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体验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篇2)

八年级物理液体的压强教学反思

【引言】

在八年级物理教学中,在液体的压强这一知识点上,我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相关计算方法,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进行了反思,总结了教学中的一些得失,并提出了改进策略。

【教学内容】

1. 理论探究:

在课堂上,我利用教科书和多媒体资源,向学生介绍了液体的压强概念,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能够理解压强的含义,并了解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变化规律。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们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解。

2. 实践活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液体的压强计算方法,并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我组织了实践活动。首先,我准备了一套实验器材,包括不同形状的容器、液体、压力计等。然后,我给学生们分组,每组人分配一套实验器材,让他们自主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学生们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教学反思】

1. 教学得失:

在这次教学中,由于时间紧迫,我无法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和解答。有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了困难,但由于时间限制,我无法一一解答他们的问题。另外,有些学生对于压强的计算公式理解不深,只机械地记忆公式,而没有真正理解其实质。

2. 改进策略:

针对教学中的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改进策略:

(1) 给予个别学生更多的指导和解答机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握液体的压强知识。

(2) 增加实践活动的次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实验,并且加大难度,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3) 引导学生从实验结果中总结规律,培养他们的归纳和分析能力。

(4) 在课堂上增加更多的例题和计算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应用题中熟练运用。

【教学效果】

通过这次教学,学生们对液体的压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后测验结果显示,学生们在液体的压强知识掌握上有了显著的提高,更多的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结论】

通过这次反思,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个别学生的指导和解答,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应用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篇3)

第一节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力学的第一节课,与下一章章《力与运动》以及下学期的压强和浮力等内容构成了初中物理的力学知识体系。因此,本节课的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完声学、光学等内容后,对初中物理的学习方式已经有所了解,即从实验入手---然后总结规律---最后落实到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力求能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有新的发现。

第二节弹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意了对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到实处,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学实际中很难落实的一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塑性和弹性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举出生活中或者学生能够接触的弹性物体和非弹性物体若干实例,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弹性。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并没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若干物体进行分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教育。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学生的兴奋点就非常多,都试图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随着分类的翅膀在飞翔。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关注学生的体验。物理不是独立和抽象于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初中阶段来看更是如此。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没有过分关注基本的知识和概念,而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海绵、弹簧、减震等学生常见常听的事物出发,学生在对物体的弹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础上,总结出什么是塑性和弹性。关注学生自己的体验,让两位同学在拉测力计的活动中体验拉力的不同,认识到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的。学生亲自参与到了物理知识的建构中,认识当然是非常深刻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主要缺点:学生在进行分类的时候没有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学生的分类答案都是与本节内容是对应的?为什么没有学生按照物质的组成去分?为什么没有按照物质的导电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这是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既然本节学习弹性和塑性,当然就是这一种分类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充分分类的基础上,从中挑出一组依照弹性和塑性分类的一组,让学生分析这一种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同样回到了环节的主题。

第三节重力教学反思:

本节是在前一章学过的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

生活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问题情景.以观察思考开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通过探究解决本书中“力的大小跟质量关系”的重点问题,通过让学生利用重垂线观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利用重心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力的方向及作用点的难点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篇4)

一、教学准备:

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是光学部分的重点内容,所以我采用学生探究实验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认识,为学生思考提供大量感性材料,减轻学生抽象思维难度。在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了《教师教学用书》与《课程标准》;并将研究所得与组内其它物理教师进行了交流,讨论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以及重难点突破的方法及双案的制定细节。为了提高课堂容量,我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为主,打造高效课堂。

二、突出探究重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于操作技能不熟练,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①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设计不完整,②光屏上找不到像(虚像或烛焰、透镜、光屏三心不等高),③找到的像比较模糊,测量的像距不准确。针对这些问题,我尽量每一环节都让学生自己探究,然后交流、修改方案,再实验。同时在课上做到密切关注学生实验,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指导学生怎样找到最清晰的像,怎样看虚象。对表格的设计,在学生有了想法后可直接将设计好的表格直接发给学生,而将时间留给学生实验、探究规律。

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

一是学生在做实验之前预习不充分。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是,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不知道该实验的具体内容,教师引导讲解后,学生又开始翻看课本和学案,匆匆忙忙,分不清每一步应当做什么,边做实验边去问其他同学,严重浪费实验时间,导致不能及时完成实验。二是实验操作不规范,没有明确的步骤,没有合理的实验顺序。想一步做一步,没有按照物距逐渐变小或变大的顺序进行实验,不利于找到其中的规律,增加了总结规律时的思维困难。

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所采取的解决办法: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必须做好预习,详细了解实验目的、内容、步骤、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怎样去测、测量数据的先后顺序等等。培养学生爱护仪器设备的良好习惯。在每一个小组中选定组长,负责整理仪器、检查仪器。

四、实施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探究中错误数据的修正及课堂容量大,规律不能完整归纳。我对前者处理是采用归纳规律时出现不同结果,再反思数据获得是否合理;对后者处理是一定教会学生根据现象和数据找规律的方法,再让学生分组得结论,结论得出多少视时间随机而定。对此,不同老师们有不同处理方法。有的老师的观点是:分工、分组,按指定数据得结论,节省时间,又可以归纳完整规律;有的意见是先评估数据,再找规律,得出的规律才具普遍性;还有认为:实验不能太急,将现象观察清楚,得出正确数据很关键;还有的老师提出:数据修正可以马上验证。对于以上不同见解,我都会认真思考,分析利弊,力争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篇5)

八年级物理家庭电路教学反思三篇

八年级物理家庭电路教学反思(一)

把家庭电路的课堂参与定为学习本课的指导思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发言、讨论、思考、观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变成了策划者。一言堂变成百家鸣。整齐划一变为灵活多变,任务分配到小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学生参与体验。此外,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主动的调查和参与,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如何认识、对待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直接关系到新课程的实施质量。综合实践活动并不着眼于使学生获取系统知识,不是追求严密的知识体系,它立足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事有益的活动、研究和解决问题。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交流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引导。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熟悉并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同时合作意识加强了。学生能充分参与到课堂上来,学习兴趣较浓。教师通过事先准备的各种资料及课堂实验,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指导和引申的作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相互交流,畅所欲言,气氛融洽。恰当的视频引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八年级物理家庭电路教学反思(二)

首先针对课文内容我设计了探究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低压供电的电源处零线是接地的,零线与地面间就没有电压了?保险丝为什么要选用“电阻率较大”而“熔点较低”的“合金”做成?为什么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接地后,即使外壳带电,人接触了外壳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了?家里的用电器有的用两脚插头,有的用三角插头,哪些用电器需用三角插头?等等,这些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理解基础知识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淡化知识点的传授,强化对疑难问题的探究。

利用演示实验直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我先提出问题:教室的电路是怎样组成的?我们家里的电路又是怎样组成的?指导学生了解家庭电路的基本组成,利用视频课件让学生了解实际家庭电路是怎样组成的,利用文字、图片、视频、实物等直观手段,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想方设法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八年级物理家庭电路教学反思(三)

《家庭电路》一节主要讲述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作用。其中,重点是试电笔的使用及开关、插座的接法。我在讲授本节内容时紧紧抓住这个重点来开展我的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首先,通过播放触电的视频,使学生明白安全用电的重要性,体现物理的课程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引入新课课题。

其次,通过让学生知道触电是因为碰了火线,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找出火线,并让学生上台找出火线。这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去体验物理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

再次,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保险丝要接在火线上,而且只能接在火线上,教师从旁指导,并用接在零线上的图进行对比,方便学生认识比较,在学习三孔插座中间的孔接地时,用了实物图进行分析,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的.思想。

总体而言,本堂课是在充分理解新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基础上设计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练习的设计,也充分抓住了中考的考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得学生明白家庭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进而会利用这些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同时能利用这个知识来规避危险。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课前有较充足的准备,也很仔细的考虑了各个环节。但是,上完课发现有的地方还是可以做得更好的,比如,教学过程中语言还是过于平淡,没有抑扬顿挫,还得加强训练。在让学生动手的环节中,还可以让更加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语言方面可以更加精炼,课堂气氛可以进一步的调动,这些地方略有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多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篇6)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它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课标准中要求“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与传统教材相比,把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由演示改为了学生的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节只强调平面镜成像具有“像物等大”“像物等距”,不讲成像的对称性。教材设计的实验表格里,强调了该实验在不同位置做两次,这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十分有益。本节课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我从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我们每天都照镜子,像子中的像有什么特点呢?并让学生拿起手中的镜子观察,引出这节课的内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变“讲述式”为“探究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围绕实验探究的几个环节去进行探究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实验探究,我先让学生熟悉实验探究的几个过程:观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证实猜想。学生拿着手中镜子去观察。由于他们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然后让他们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想:“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我不失时机的提出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刚才那两个猜想。在设计实验时,我利用铁架台支起一块大玻璃板,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让学生从点燃的蜡烛这边看过去,会看到玻璃板后面有个像。由于所成的是虚像,而像在哪,像的大小如何确定,这是一个难点。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把手中的玻璃板固定好了,然后把其中一个塑料蜡烛放到玻璃板前面。我引导学生,我们桌面上有没跟那个像类似的器材,我们能不能用一个物体去代替这个像呢?(等效替代法)一步步引导学生用另外一个塑料蜡烛去代替前面那个塑料蜡烛的像。去找到像的位置呢。此时,用多媒体配合讲解,让学生知道实验过程如何做。然后让学生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再去进行分析。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这是比较抽象的。我让学生对比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在后面能用光屏接收到像,但是平面镜呢?学生在玻璃板后面放一张白纸,从纸上看不到蜡烛的像,可知所成的是虚像。

不足之处:1、是时间把握不好,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有些少;

4、可以把平面镜的应用放到第二课时讲,这节课就专门讲实验,这样时间就能充裕些。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多听王远葆、吴先湛、万钰雪老师的课,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