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4-01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反思3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总是会需要用到许多范文,范文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场合,范文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物理《功》教学反思3篇,带给大家。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反思(篇1)

《走进分子世界》是本章的第一节,由于这一章——《从粒子到宇宙》是向物质世界的两极进军,所以学生在感知这些知识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对学生微观分子模型的引导。

但学生对新知识并不了解,很多微观的模型无法回答,导致了课堂引入较为困难。

总体上来说,今天这节课教学目标达到,演示实验效果明显,学生掌握较好。整堂课流畅紧凑,细节突出。特别是引出分子模型之前的三个演示实验,效果较好。第一个是说明物质由微粒组成,微粒间有空隙。我是用放大镜把粉笔笔迹放大,同学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一个个的微粒,并且空隙也能够看的清楚。还有第三个是酒精与水的.混合,由于这个实验的操作器材没有,所以我改用黄豆和大米进行实验。学生很容易说出是大米进入了黄豆的空隙内。我发现:小小的几个演示实验对同学们理解分子模型都非常重要,所以同学们一旦对分子模型有了一定印象之后,再后来的分子动理论就能较容易接受了。后来做的一个分子间有引力的实验也非常成功:1把饭卡放在有水的桌面上请同学把它拿起,对比没有水时两次所用的力的大小。2把两铅块粘合在一起了效果很明显。

在后来说明分子间距离跟平衡位置距离时,又作了简单介绍。其实这是高中内容,但这里稍微带一下,我认为能够帮同学们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破镜不能重圆”等。

在得出分子动理论之后,刚好打下课铃,所以,本堂课任务基本完成,唯有遗憾是不能再用几个例题帮同学们加深理解。

当然,这堂课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说提问学生时应注意引导,还有就是问的问题学生已经能够答出来的时候就没必要在纠缠不清等等。所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这些问题我都要时刻注意,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总之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和简单的学,只要用心发现,总是有可以提升的空间。关于这节课的反思,简单就讲到这里,其实,一节课的反思远不止这些,以后的课堂,都是最好的验证!f215.cOm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反思(篇2)

实验是物理课的魅力所在,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通过实验,不仅仅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他们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世界观。物理实验可以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现在就如何进行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首先说教师演示实验。

一、教材中每个演示实验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而说明同一个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的演示实验可以有好几个,但教师不必一一演示,而要根据教材要求及设备条件精心选择。

二、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兴趣。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三、做演示实验时要注意分析实验,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实验时教师可以先做演示,再作分析。四、演示实验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应当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关键时刻提问学生,让学生边思考,边通过演示实验来分析,以求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通过一系列的边演示边启发,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又能较好地掌握和理解连通器的特点。

下面再谈学生演示实验: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习惯。

初中学生年龄小、自制力不强,又没有实验基础,有的甚至认为实验只是玩玩而已,学生实验较难组织效果也不理想。为此我们一开始做学生实验就强调实验室规则并制定合理的纪律,要求学生做到:(1)实验前必须完成预习内容;(2)必须按分好的实验组坐到相应的实验桌前,不得乱动器材;(3)实验时不能大声喧哗;(4)实验完后将器材摆放整齐,经检查无误后方可离开;(5)不能随意将器材带出实验室,如有损坏及时说明。

二、制订明确的实验教学目标

学生实验教学应制订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实验教学和考核有章可循,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依据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了认知目标、操作技能目标、实验素养目标,使实验教学目标明确、可测性强。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反思(篇3)

1、根据教学思想、教学目的来进行划分

(1)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的教学目的的方法,如传授法,程序半等;

(2)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的的方法,如发现法,自学法;

(3)以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并重的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讲讲、练练、读读、议议,实验·

综合·引探法,有序启动式教学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法,等。

2、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进行划分

(1)传授和感知教材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

(2)传授和理解教材的方法,如启发式,逻辑法则(包括比较,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等;

(3)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如练习法,复习法等;

(4)检查知识的方法,如平时测验法,考试法等;

3、根据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进行划分

(1)讲解,谈话,讨论法;

(2)物理实验方法;

(3)练习方法;

(4)复习方法;

(5)考查、考试方法;

(6)课外活动方法;

4、根据适用的范围大小分类:

(1)一般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发现式方法等;

(2)基本教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探索法,问题讨论法,等;

(3)具体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某一学科进行某一课题(如欧姆定律)所运用的具体教学方法。

延伸阅读

八年级物理杠杆教学反思4篇


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当做好课堂准备工作,教师在新授课程内容前,一般会准备好教案。教案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小编特意为您整理了《八年级物理杠杆教学反思》,本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八年级物理杠杆教学反思【篇1】

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个深刻的体悟: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下面我先讲述一下我的上课思路,我从让学生认识杠杆开始:

1、通过用钳子、羊角锤、起子翘图钉为例,让学生从这三种工具中选择一种工具将图钉翘出来。并比较这几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比较容易将图钉翘起来,更省力一些?比较实用这三种工具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点?通过讨论,总结杠杆的定义。

2、以撬石头为例,讲解关于杠杆的几个名词(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我在对于杠杆五要素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一边画图一边讲解,同时让学动手和我一起画图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交流合作,引出杠杆的五要素。特别是力臂概念的引出,我考虑了很长时间,如果直接引出,可以节省时间,但不利于学生对力臂的理解和记忆,这样也不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对于画杠杆示意图,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画垂线段时始终画不垂直,究其原因是画图方法不正确!老是利用刻度尺上的刻度来画垂线,由于刻度较短,很难保证所画的垂线段与力的作用线垂直。在这里我着重强调一定要利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垂线段!课本中只是提到力的作用线,我对什么是力的作用线做了进一步的讲解,如何画力的作用线给学生进行了讲解:分三步来画,第一步,找力的作用点;第二步,找力的方向;第三步,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虚线。对于画力臂,分为四步进行:第一步,找支点;第二步,画力的作用线;第三步,花垂线段;第四步,标力臂。这样讲画力臂这个难点分为几个小问题,大大降低其难度,使得学生极易于理解,又容易接受,有效地突破了难点,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然后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我采用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并同时加以引导:

分三种情况进行探究,

第一种情况:保持力臂L1、L2不变,改变阻力F2大小,测量动力F1大小;

第二种情况:保持阻力F2、L2不变,改变动力臂L1的大小,测量动力F1大小;

第三种情况:保持动力臂L1阻力F2变,改变L2的大小,测量动力F1大小;

研究数据时,我针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杠杆平衡的条件是①动力=阻力;②动力臂=阻力臂;③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逐个进行研究,最终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形成科学的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这一节课的关键是对数据的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实验结论隐藏在数据中不易被发现,因而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数据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得出结论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产生疑问,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然后,通过等式观念的讲解,使学生在明白“如何处理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中,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了猜想,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杠杆这一工具,在我国古代使用较广泛,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

但由于在实验结论得出结论之前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并不是很明确,我在上课时就规定学生怎样操作,这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探索。所以以后上这一节课应在课前布置好预习工作。

但是,我感觉我的课堂语言过于单调,有时感觉有种语塞的感觉。我决定以后要加强语言方面的锻炼。我认为不足之处就是:情景条件引入的不够生动。以后要多加注意!!

所以我想说: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教一些探究方法是可允许的要求,要想真有什么探究教学,在很多章节上都只能是做个样子(当然这个样子也是必要的)。也就是说:传授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多时候是巨大价值的。

八年级物理杠杆教学反思【篇2】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杠杆,通过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因为本节课比较抽象,所以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一些常见的例子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观察、体验、猜测、求证、运用等研究活动。

第一:创设情景,产生问题。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工具,并通过观察总结出其中的共同点,激发探究热情,调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第二:迁移引导,设计实验。通过最简单的撬石头的实例,分析其支点、阻力和动力,阻力臂和动力臂,即杠杆的五要素。

第三:然后设计杠杆实验,先预测,后验证,获得数据。

第四:组织分析,获得结论。交流数据,并整理,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上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本节课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导致在学完知识后没有相应的生活应用加以巩固,学生感觉理解的不透彻,而且整节课显得比较紧张,这也是我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年级物理杠杆教学反思【篇3】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围绕着科学探究进行的。由于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并没有花大量时间进行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对力臂的画法并未加强训练,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始终是把学生放在一个学习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引领着学生进行研究的一个主导地位。

现在的教学,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更多的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从提出疑问到自主讨论再到作出猜想然后实验验证以至最后的得出结论。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不再拘泥于某个特定的结论,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才能。我在教学中充当的是组织者、共同讨论者的角色,在实验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积极主动性,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实验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与正确的结论。不过在对平衡架进行研究的时候,还可以大胆的突破教材原有的框框。让他们尝试在多个(两个以上)的挂钩上挂钩码,能否使杠杆平衡,结果又会如何?满足什么关系?另外,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受时间限制,实验探究2,没办法让每一组都能进行探究,需在下一课时,让学生继续探究。在对杠杆的力臂理解和作图上花的时间较少,还得以加强练习的方式来巩固和理解。

总之,本节课我是充分运用生活中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又通过列举利用杠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使课堂与社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现再则就是通过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科学探究的课程理念。

八年级物理杠杆教学反思【篇4】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一节实验探究课。由于新课标注重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布满设想与实践的探究世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是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完成的。下面我就按教学过程对本节课进行反思。

学生提出了猜想与假设后,接着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猜想与假设,小组合作结合课本设计实验方案。我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张扬了个性、掀火了和谐课堂的气氛,拓展了思维的空间,渐进了各自的理解深度。然后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取长补短、完善方案、进入下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在实验的步骤一上指导学生“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因为这是实验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考点。通过板书,画图分析,学生掌握的情况较好。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分两步走,第一步教师指名同学上来完成,同时纠正和改进不好的做法,使学生少走弯路。第二步放手让学生做。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收集数据的能力。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关爱他人的精神,都得到不断地巩固与加强,无论是成功与快乐、还是失败与烦恼,都有助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对已有的实验数据结合前面的猜想与假设进行分析与论证,然后全班交流。最后得出统一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性。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这一过程主要引导学生对刚才的实验做得好的与不好的进行一个评价,并从中分析哪一部分没有做到位,今后应如何去改进。同时谈谈是否有更好的实验方法。

同时用弹簧测力计代替一边的钩码,竖直向下拉和斜向下拉,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说说为什么示数不同。从而更好地理理解力臂概念。

在这一部分教学上评估部分做得不是很好,主要是学生讲得少,不太到位,老师讲得多,应多让学生说说然后再来归纳。

纵观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教学法中,经过小组成员的精心的准备、仔细的观察、科学认真的分析、再加上激烈而友好的争论,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探究都有成就感。充分体现了探究课的精神。

当然教学过程是富有变化、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会产生许多的信息和创新的火花,做为教师要机智的将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作为教学的焦点来重新组织教学。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保护创新火花,激发奇思妙想。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使物理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教与学的过程也是我丰富自身知识、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我会在此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生生奋发的目标。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集锦7篇)


当老师即将教授新的知识点时,一般都会准备好教案。教案的取材内容要合理,需切合课程宗旨,如何编写具备很强计划性的教案?中学范文网搜集了“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相关主题资料,现在分享给您,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篇1)

1、在目前教改日新月异的大前提下,创新已经是无可非议的事了。所以课堂形势应该多样化,应该更多的让学生自主研究。但因为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有很多行为习惯及科学探究的方法还没有养成,从这样的现实基础出发,本堂课教学仍然以教师引导为主;

2、未来社会的要求,不是只懂枯燥的知识,而更要求掌握一些技巧,并懂得应用和探究规律,懂得创新,所以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所表述的,不是很具科学的说法和他们得出的结论,一般不要过分的纠正他们,不让他们对物理产生畏惧感,是很重要的,是要长期做好的工作;

3、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有效整合,选用大量的音频、视频、图片、动画及文字材料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要精选达到效果就好;

4、以上是我本节教学设计的一些看法,在教学中发现,还有不少不足之处,仍在不断改进中,在不同的班级中上课,教学的方式都应有所不同的。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篇2)

杠杆是初中力学部分简单机械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学习其他简单机械的基础。因此,学生理解与杠杆相关的知识程度对学习简单机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往教学中我们往往是按着教材的编排,先介绍什么是杠杆,接着介绍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最后就是杠杆平衡条件及应用。杠杆的五要素(包括力臂)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直接告诉学生的,中间很少有什么铺垫。学生通过聆听,能知道力臂的概念,但为什么要引入力臂这个概念?力臂在杠杆平衡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还是迷迷糊糊,一头雾水。大部分学生经过强化训练,虽然也能利用以上内容去解决相关习题,但是对该部分的知识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由于力臂这一关键点没有突破,导致学生对后面的其他简单机械学习产生困难。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对教学过程做了调整: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已有的知识系统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杠杆,总结得出杠杆共同的特征──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进而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讲动力臂和阻力臂之前先介绍什么是动力、阻力作用线,再引导他们画出点到作用线之间的距离,然后才点明这便是动力臂、阻力臂。如此处理,学生再通过练习强化,便将这一难点克服了。这个仅仅这个内容就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但我觉得这一节课,还是意义蛮大的。

通过这节课,我领悟深刻: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篇3)

大气压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 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气压强的开篇引入较好,我表演了一个魔术:空手吸易拉罐,这个魔术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这时我提出:同学们要想知道这个原因,学习大气压强之后你就会明白的。然后组织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做了几个小实验,学生汇报展示。至此得出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方向。然后组织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更是深深吸引住了同学们,讲述马德堡半球实验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问,至此教学的第一环节已经结束。本环节我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托里拆利实验的教学,利用一段视频讲解托里拆利实验,效果较好。组织学生计算大气压的值时,很多同学不知怎么下手,说明同学们的计算能力比较薄弱,也影响到了我的正常的教学进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问题设计的合理性,教师要把问题设置在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上,才能有效的点拨学生,启迪学生的智慧的火花,同时,问题深度、难易要适中,能恰到好处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考虑问题的设置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因才设疑”。既不可进行填空式的简单置疑,也不能把知识搞得过于繁杂、神秘,让学生不知所措,失去探究的“抓手”。我在本节课采用了:引起兴趣——鼓励猜想——选择器材——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方法。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篇4)

电磁感应虽然是本单元的重点,但并不是难点,如果依照教材顺序按部就班地由教师演示、归纳、概括,尽管学生也能接受,但他们就有可能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试图改变这种弊端,在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上以学生为探索者,教师做引路人。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验作手段,问题为线索"的构想,采用引导探索式教法来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适时点拨。例如在引入新课时启发学生用逆向思维去提出问题,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当探索多次失败时,启迪学生要持之以恒;当探索成功时,则简明扼要地概括研究问题的思路。把学生从纯知识的学习导向知识、能力、思想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发表的各种意见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便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篇5)

这一节课主要带领大家复习了密度、力、压强浮力的相关知识点。主要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时一个在教学上新的尝试,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时常运用到这些。思维导图的入门相当简单,一张白纸,在里面写写画画就能完成。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们自己有这样一个意识,自己动手完成课本知识的归纳总结。

在教学中,发现现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缺乏,以及对物理概念的一知半解,甚至连完整的定义都背诵不下来。很难想象这样一群学生在练习物理题目时的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

由此,在这节复习课中,以这样一个方式呈现出来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是一门很讲究逻辑的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不是点状分布,他们是树状的,有其内在的联系。掌握这样的内在联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记忆,更加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思维导图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说到底,这不过是一种记忆知识点的方法罢了。加以利用会事半功倍。可并不代表适合所有的学生,可能一些学生有自己的记忆方法,又未尝不可。仅在此提供一种学习的方法而已。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篇6)

物理教学,永远都是一个难题,设计一堂好课至关重要。,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就必须为学生铺垫好适当的台阶,让学生沿着台阶往上走,从而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下面就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几个重要理念

(1)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经过努力获取新知的学习情境。新奇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要做学习内容分析,旨在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内容效度;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资源,为教学问题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2)开展探究活动。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引导学生明确重点问题。重点问题应根据课程标准,结合课程内容来确定,一节课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重点问题。第二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是教学设计的中心活动。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一些子问题,分解难点,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重点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重点问题的目的。第三步,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重点问题。这过程不但可以巩固新知识、扩展新知识、完善知识体系的建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获得成功体验。评价与交流探究结果是进一步认识事物规律的必要过程。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学生通过评价与交流,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培养合作精神,更重要的一点是获得成功的体验。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当人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很难产生出强烈的认知需要。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这其中,关键是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当学生在学习上有了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给予热情的鼓励。一句真诚的鼓励话语,可能带出一批好学生。一个鼓励的目光,可能使这位学生终身铭记。

二、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和分析教学问题,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我认为,新课程教学设计至少应包含下列步骤:(1)确定教学三维目标(2)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问题(3)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4)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5)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教学策略(6)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评价

三、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高一新教材第一章第五节《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1)确定教学三维目标。a、知识目标: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或相反时,结果是速度随时间增加或减少。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b、能力目标: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c、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问题。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也是高中一年级物理课中比较难懂的概念,它比速度的概念还抽象。对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节的难点。

(3)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入加速度的说法时,基于学生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让学生首先感受。让他们感受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从而自然地引入加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程度。[多媒体动画]例举物体的运动:①火车进站,②公共汽车启动,③骑自行车加速运动请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物体有速度、速度在变化。[提问]:哪个物体的速度改变要快一些呢?[学生活动设计(分组讨论)]如果物体的运动速度同样从零加速到5m/s,运动时间有一定的差异,让学生体会速度的变化有快慢问题。

(4)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要得出加速度概念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分析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从何而来?大多数教师只是提供一堆现有数据给学生,由此归纳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它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学生会误以为教师在造假。为避免这种不必要的质疑,为了让学生接触科学的真实,应让学生实际测量,现场采集数据。必须要设计一个实验,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地测出一组速度值,然后学生才可以清晰地比较这两个小球的速度变化的快慢情况。如何测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呢?由于实验室没有现成的测速度的仪器。教材在第二章第一节才正式使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因此这里不宜使用打点计时器。所以,提供给学生的仪器是气垫导轨和光电计时器,比较两个小球的速度变化的快慢。教师向学生说明用挡光片的宽度除以时间即为物体在挡光处的瞬时速度,记下相邻两个光电门所记录的时间,可以算出时间段,这样既测出了某个位置的速度,又测出了两个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了。[学生活动设计(实验操作)]①在老师已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操作并记录数据。实验中,一只小球在轨道上的速度在慢慢增大,另一只小球在轨道上的速度增大得较快。②分析实验数据,定量比较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对于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该以什么为依据,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组长发表意见。教师引导,归纳得出加速度概念。

(5)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教学策略。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后,通过有趣的实例体会加速度的实际应用。通过具体数据表格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由于速度和加速度的重要性及其关联性,应引导学生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加速度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它们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向同学们强调两个问题:第一,速度、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是完全不同的,速度变化大的加速度也不一定大,还要看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第二,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没有任何直接关系,高速公路上高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它的加速度为零。暂时回避几个问题: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如何判断方向的问题应暂时回避,注意循序渐进,不要求过高的理解,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不宜提速度变化的快慢,包括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6)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评价。

到这里,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已基本形成,即:学生主观感受──猜想与假设──实验测量──分析数据──得出加速度的概念──对加速度的理解。这一条探究之路很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重点:加速度的概念及理解。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体验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应当是学生掌握加速度概念的最有效途径。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篇7)

教学滑轮这一课的时候,我在课上发现许多的问题。我进行很长时间的思考,我想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下面的问题——多鼓励我的学生。学生的在活动研究的过程出现许多的问题,有很多的我没有预料的到的。比如象滑轮的轮槽穿线,使用测力计方法等。我想出现这些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没有接触过,动手的能力不好。一开始学生出现这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在这个的时候,老师应该多加的给予鼓励,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和信心的进行进行探究活动。但是我当时发现学生在我演示了一遍之后,还是没有学会方法,我非常的生气,进而训斥了几个学生。然而这一训斥的后果出现了,学生对于活动就比较的懒散了,没有兴趣进行操作及探究。

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老师我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心态,在心态上进行磨练自己。从而更好的进行学习和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的积极的兴趣。对于学生在活动和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予以谅解和鼓励,这才是比较正确的处理方式。教学和学习,就是学生在错误中,在失误中进行探究,进行学习知识和技能,进行积累经验,进行磨练学习心态,进行提高学习兴趣的。

我想学生在学习中,一些简单问题和事项,他们不会操作或者是不知道,还是因为他们有个别的同学没有认真去听。因此我想在学习中,我要再引导学生进行听的方面进行想法设法的进行引导。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学反思4

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此课教学,同样应让同学分组动手操作,可将原来机械实验盒中的有关器材作为分组实验资料供同学使用。

1、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一边挂着钩码当重物,一边挂上钩码当所用的力。有同学会认为定滑轮费力,因为要用三个钩码的力才干提起两个钩码的重物,教师应对此予以引导,可在两边各挂两个,重物在上,用力在下,说明使用均等的力,也能使重物坚持在一定位置上,从而使两边的力量达到均衡状态,说明定滑轮即不省力也不费力。(假如算上摩擦因素,那还是有些些费力的)

2、在研究“动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当重物只为一个钩码时,重物的重量最好也算上动滑轮的重量,尤其是那种铁质的动滑轮,不然会发生较大的实验误差而误导同学。在这个实验中,钩码数越多,直观认识中的省力效果越明显,甚至有同学在汇报时,能发现用了一个动滑轮后,一般能省上一半的力,予以肯定。

3、此课实验,包括6、7课实验,均需要使用弹簧测力计,因此,教师课前应好好检查一下弹簧秤能否正常使用,不然将极大影响课堂同学实验活动的开展。我在课前准备弹簧秤时,发现20多个弹簧秤居然只有两三个能正常使用,其他的都因螺母松动而导致弹簧脱离,不得不一一拆开进行修复,花了一个中午的时间。还好极早准备极早发现,不然上课时就只能做演示实验了。这次经历也提醒我,上课所需的资料应提前准备,并进行细致检查,以免误事。

4、最后一个考虑“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即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做的铺垫,不能走过场,应让同学在充沛讨论考虑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精选


相信很多教师对教案并不陌生。在教案编写过程中,要有计划的寓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知识传授之中,你知道写教案应该先从哪个方面入手吗?下面的内容主题为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是我们为你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篇1)

学生在学习过滑轮以后,在知道滑轮有定滑轮和动滑轮,并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性质和作用以后的一个拓展,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并且还知道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但是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这节课来研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物体移动的距离和绳索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研究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看得很清楚,所以我在上课之前精心设计了实验器材,在一个直板上标出刻度,并用橡皮筋作为做记号用的材料,因为橡皮筋是可以移动的。用这个作为初始点,这样看的数据比较准确。

从课堂教学上来看学生基本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准确的操作实验,并能够得出准确的数据。这节课全体学生能够参与活动,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使全班同学都能够学到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但是,在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师在指导讲解过程中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有时有些急噪,有的问题还没有讲的很清楚。所以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操作上的失误。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多加注意,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篇2)

第一节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力学的'第一节课,与下一章章《力与运动》以及下学期的压强和浮力等内容构成了初中物理的力学知识体系。因此,本节课的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完声学、光学等内容后,对初中物理的学习方式已经有所了解,即从实验入手---然后总结规律---最后落实到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力求能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有新的发现。

第二节弹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意了对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到实处,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学实际中很难落实的一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塑性和弹性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举出生活中或者学生能够接触的弹性物体和非弹性物体若干实例,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弹性。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并没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若干物体进行分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教育。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学生的兴奋点就非常多,都试图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随着分类的翅膀在飞翔。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篇3)

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七大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本节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协作意识,使学生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所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节课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并准确、如实地记录,再通过讨论总结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辨别实验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回顾以前的教学,我很少注重实验课。通常是做做演示实验或者纸上谈兵,学生的感受不深刻,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构建知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不应是教师直接讲授,而应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于教师和其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构建而主动获得,只有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学生的知识。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篇4)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本节课的重点是作好实验,通过实验,即能为学生生动具体的形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科学的事实求是的严谨态度。该实验是让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沿斜面滑下,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光滑木板的平面上,做该实验之前,应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用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沿斜面滑下?二是毛巾、棉布、木板这些不同表面对同一小车的摩擦阻力有何影响?并指明让学生观察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该实验的目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就会十分清楚,也就能把握关键抓住要害,结合实验,取的实验结果。

该实验实际是实验是桥梁,要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层层深入,若表面逐渐光滑,直到没有摩擦时,小车速度的改变及前进的距离将如何?学生会很顺利地得出,若表面绝对光滑,阻力为零时,小车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这两种情况作了总结概括,引导学生想象推理的过程,明确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而是通过推理而来。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以经验为基础,层层深入,逐渐升华,符合学生的认知观点,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解决科学知识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还应更深入思考如何进行更有效的教学,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同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篇5)

现今,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是学校极力倡导,教师努力追求的一种目标与境界。我觉得我们教师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达到这一境界,首先要转变自己以往的教学观念。与此同时,要在认真备课的前提下,准确确定好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好为达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电压》一节的教学设计,谈一谈自己在确定明确目标,设置环节有效方面的感悟与体会。

在此节内容中,结合教参、课标以及中考说明,我是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的。(一)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了解干电池、家庭电路及人体安全电压的电压值;知道电压表的作用及符号;能准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二)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电源、电流、电压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作风。重点:电压的作用;电压表的读数及正确使用。难点:正确和熟练使用电压表测量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的电压。围绕本节的教学目标我相应采取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来进行教学目标的达成。即: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自主互动,获取新知→新知回顾,重点练习→技能训练,动手实验→课后小结,布置作业。下面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具体说明。

在第一环节中:任务是完成新课的引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主要从同一个实验的两个不同现象入手。演示实验:(1)闭合连好的电路,让学生观察与思考。(2)拿走电池(电源)再次闭合开关,让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学生的观察,结合教师的引导对两个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对比从而很自然的引出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干电池就是电源的一种。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它的外包装上通常标有1.5V的字样,那么这指的是什么呢?告诉大家这指的是电池两端的电压为1.5V。生活中很多用电器的说明书上都标有了用电器工作时需要提供的电压。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下它。就这样进而明确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与此同时,学生也进一步明确了一个知识点那就是电压要靠电源来提供,即提供电压的装置就是电源。

在第二环节中:重点完成三个重要内容即: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基本知识和电压表的学习。首先,通过进一步对环节一中的两个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例:实验一:闭合电路,有电源,提供了电压,灯泡发光。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实验二:闭合电路,拿走电源,不能提供电压,灯泡不发光。电路中没有形成电流,电荷无法定向移动,谁是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呢?来理解突出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的这个重点。电压是使电荷定向移动,是形成电流原因,从而完成第一个重点内容的学习。在这里,在对电压作用的理解时,我没有按照以往惯用的,用电压与水压类比的教学方法,来理解电压的作用。而用了以上的对比实验来说明,进行了新的尝试,从效果上来看,也是很不错的。第二个重点学习的就是电压的相关知识。在这里,我没有从头给学生介绍到尾,而是通过让学生,仿照以前学习其它电学物理量的方法结合教材,课下进行提纲式自主预习的方式进行学习,预习提纲如下:4、电压的字母表示_____国际单位:___,符号表示__;常用单位中比国际单位大的是____,符号表示___;比国际单位小的是_____,符号表示___。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_______.。5、常见电压值:(1)人体安全电压是________________等于_______mV(2)家庭电路电压是___等于___kV(3)一节干电池电压是____等于____kV(4)一节蓄电池电压为2V,等于_____kV (5)动力电压是380V等于____mV。结合学生的预习,课上直接通过学案展示来完成此部分内容的学习。这样既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课前提前学习,比课上直接学习节省了更多时间。再有,二次学习既进行了查漏补缺,又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在第三个重点电压表知识的学习中,我依旧采取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利用与学过的电流表知识对比的方法,结合设置的一些思考问题来深一步加强对电压表的认识与了解。设置的思考问题如下:

(1)电压表的作用是什么?

(2)给你一块表,你怎样知道它就是电压表?

(3)使用电压表之前,你认为表的指针应在什么位置上?若不在此位置上你该怎么办?

(4)表盘上有几排刻度?这两排的刻度是电压表的两个量程上边的是大量程,下边的是小量程。那么大量程的测量范围是?最小分度值是多少伏?那么小量程呢?

(5)电压表有几个接线柱?分别标有什么符号?标有数字的代表什么?标有负号的代表什么?使用时接几个?可有几种接法?

(6)电流表在使用前需要做的两步工作是什么?那么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它在使用前用不用进行这两步工作呢?

(7)在试触这一步中,应选哪一个量程连入电路之中?若迅速断开闭合开关的过程中指针超过所选量程,你该怎么办?若未超过且还小于小量程,你该怎么办?

(8)参考教材,想一想电压表与用电器及电源的连接方式?

(9)你认为电流进入电压表时应从哪个接下柱流入,从哪个接下柱流出?若接反会怎样呢?对电压表是否有损坏呢?

(10)电压表能否不经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正负两极呢

学案中提前完成的电压表的相关内容。

电流表 电压表

(1)作用: (1)作用:

(2)电路符号: (2)电路符号:

(3)构造: (3)构造: :

(4)、使用方法: (4)、使用方法:

(1 (1

(2 (2

(3 (3

(4 (4

(5 (5

对于此部分内容通过课前问题的再次回顾,学生理解接受起来还是很容易的,在电压表能否不经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正负两极这个问题,在同学们回答后我又进行了深入的说明与解释,让学生对电压表不会被烧毁又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这样的说明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

在第三环节中:为了使本节内容的学习,尤其是电压表的学习,能使学生们掌握的更好理解的更透彻,结合一些练习题进行笔头训练,来加强知识的巩固。例如:

1、此电压表的示数为( )V,若将标有15的接线柱

改接为3,则电压表此时的示数为( )V。

2、下面电路图中,连接有两块电表(用圆圈表示),

其中一块是电流表,另一块是电压表。

请你在圆圈内填上电表的符号。

3、将器材连接串联电路,

要求:S能同时控制L1和L2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L1两端的电压。

(导线不能交叉)

4、将器材连接成并联电路,

要求:S1控制L1,S2控制L2;

电流表测量L2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L2两端的电压。

(导线不能交叉)

在这个环节中,重点对电压表的读数、电压表的连接方式尤其是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实物连接进行了笔头的初步训练。对于并联电路的连接,电压表正负接线柱的确定,很多孩子还是出现了问题。在这里我进行了及时的分析与板演,并且给出了一个确定电压表正负接线柱的学法指导。只要用心一点,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会的。

在第四环节中:目标是让学生在笔头连接的基础上进行实际的操作。在这里我只给出了串联电路。出示了串联电路图后让学生思考了以下两个问题。例如:(1)此电路中都哪里有电压?(2)请同学们先测量一下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电源两端电压以及导线两端电压。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实际动手进行连接与体验,加强实际连接的熟练程度,以及练习读数。在这里进行这样的设计,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下节为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而做准备。本应将并联电路也放入其中,但考虑到时间紧的原因,怕学生完不成,因而在此将其舍弃。总感觉有些欠缺,加上此内容才感觉更加周全。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们没能都完成各部分电压的测量,只有个别小组通过分析找到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可见,学生们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还真是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第五环节中:重点对电压表的使用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节中重点中的重点,在接下来的新课中将马上用到电压表。在课后的拓展练习所出示的题依旧为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关系做铺垫。例题如下:

1、在图5所示的电路图中,能用电压表正确测出灯Ll两端电压的是( 〕

2、在如图5(a)所示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后,两个电压表指针偏转均如图5(b)所示,则V1测量的是___两端的电压,V2测量的是 ___的电压,两

表的示数分别为_____和____

以上就是我针对《电压》一节在目标引领下所进行的为实现目标而设置的教学环节与行为。总体来看在本节课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为主进行学习。学案中课前的预习展示,课上学习过程中演示实验、电压表的观察以及对应的问题思考都是以调动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在用电压表测量串联电路中各部分两端的电压时更是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总之,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获得了以下三个空间。

1、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2、学生的活动空间。学生进行的分组实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过程,得到发展。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练习反馈题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电路、电源、电流等知识,学生们还是比较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中又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使之贯穿于教学中。

1、旧知与新知融合法:针对本节课内容,复习相关的旧知,把熟悉的知识点转化为要介绍和学习的内容。

2、一般规律法:前面已学过了电荷量、电流两个电学物理量,分别从字母表示、国际单位等方面学习,在学习电压时,也让学生结合书本从这些方面进行预习自学。

3、对比法:利用回忆电流表以及使用方法,观察电压表进行对比的方法来学习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4、提问法:在本节课的开头与电压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行新知的学习、理解与记忆。

5、实验法:通过自己进行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压的测量,来体会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6、自主学习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前结合学习提纲进行新知的自学。拉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距离。课前自主先学,初步感知,发现困惑。课上就能带着问题去听课。

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的优化组合。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取舍组合上下功夫,在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和设置有效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只有把优化教学目标和优化教学环节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篇6)

最近学习功和功率的相关知识,通过上课提问,特别是做作业发现了很多问题,有一部分学生对一些概念、公式、以及每个物理量表示的物理意义记不住,导致了做计算题不会,再就是无法利用这些公式进行定性的分析,还有一部分学生一些物理量的单位都混淆了,如功的单位和功率的单位,不知道J和W到底哪是功的单位、哪是功率的单位;还有一部分学生把质量的单位kg和力的单位N混淆了。再就是还有部分学生做计算题不规范,有部分学生要么不写公式、要么漏掉单位,还有部分学生不会用科学计数法进行运算。

针对以上问题,在近阶段的上课过程中,要拿出一部分时间检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情况,经常检查的目的是做好督促工作,督促学生多用点时间去记;定期让学生做一做计算题,培养学生规范做计算题的能力。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使他们及时的改进错误,引起这些同学的重视。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篇7)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我们更注重科学的结论,不突出对科学过程的学习,对得出结论的过程重视不够。比如说我们以前做实验,总是老师先罗列出各种条件,再让学生按部就班,看看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与书本上说的相符合,如果符合那这堂实验课就算是大功告成了。这样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也会很快得出结论,但是这样做就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更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

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就这要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篇8)

物理是初二学生刚接触的一门新课程,教材在编写课程时有意识的进行了安排,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声》安排在第三章,学生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通过一个月的教学实践,二次练习结果却与老师的想象相甚远。就其根源有以下几点:

1.满足于表象,思考不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老师例举的事例有很高的认知度,但要求学生举例时往往无从说起,对生活的事情缺乏思考。

2.对学生了解不够,师生缺乏互动。教学中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和结论,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新课标渗透了STS(科学、技术、社会),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有时课上讲得太多,学生练习得太少,没有把握好校正时机,基础知识夯实得不牢固。学生很大程度上满足于听,不去思考,回家后并不去记忆,对基本概念掌握的很差,作业情况很不理想。

4.对学生认知过程认识不够。对一些知识的讲授时,总自以为很容易,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能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而一笔带过。没有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的,对于一些重点特别是难点的知识点,不但要讲透而且要针对性地加强练习、加强运用。

在今后,我将从以下方面来改进教学:

1.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继续做好分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后进生辅导。

2.对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3.向扎实有效课堂努力。力求多种教学模式并用,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有效的.学习形式。

4.加强学校家庭的联系,齐抓共管。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模板


中学范文网栏目推荐你阅读“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等专题内容。

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当做好课堂准备工作,好的教案可以让学子更清楚理解老师教育的知识、一篇优秀的教案一定要做到简繁得当。你们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考虑到你的需要,栏目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篇1)

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七大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本节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协作意识,使学生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所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节课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并准确、如实地记录,再通过讨论总结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辨别实验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回顾以前的教学,我很少注重实验课。通常是做做演示实验或者纸上谈兵,学生的感受不深刻,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构建知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不应是教师直接讲授,而应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于教师和其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构建而主动获得,只有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学生的知识。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篇2)

现今,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是学校极力倡导,教师努力追求的一种目标与境界。我觉得我们教师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达到这一境界,首先要转变自己以往的教学观念。与此同时,要在认真备课的前提下,准确确定好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好为达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电压》一节的教学设计,谈一谈自己在确定明确目标,设置环节有效方面的感悟与体会。

在此节内容中,结合教参、课标以及中考说明,我是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的。(一)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了解干电池、家庭电路及人体安全电压的电压值;知道电压表的作用及符号;能准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二)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电源、电流、电压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作风。重点:电压的作用;电压表的读数及正确使用。难点:正确和熟练使用电压表测量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的电压。围绕本节的教学目标我相应采取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来进行教学目标的达成。即: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自主互动,获取新知→新知回顾,重点练习→技能训练,动手实验→课后小结,布置作业。下面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具体说明。

在第一环节中:任务是完成新课的引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主要从同一个实验的两个不同现象入手。演示实验:(1)闭合连好的电路,让学生观察与思考。(2)拿走电池(电源)再次闭合开关,让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学生的观察,结合教师的引导对两个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对比从而很自然的引出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干电池就是电源的一种。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它的外包装上通常标有1.5V的字样,那么这指的是什么呢?告诉大家这指的是电池两端的电压为1.5V。生活中很多用电器的说明书上都标有了用电器工作时需要提供的电压。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下它。就这样进而明确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与此同时,学生也进一步明确了一个知识点那就是电压要靠电源来提供,即提供电压的装置就是电源。

在第二环节中:重点完成三个重要内容即: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基本知识和电压表的学习。首先,通过进一步对环节一中的两个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例:实验一:闭合电路,有电源,提供了电压,灯泡发光。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实验二:闭合电路,拿走电源,不能提供电压,灯泡不发光。电路中没有形成电流,电荷无法定向移动,谁是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呢?来理解突出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的这个重点。电压是使电荷定向移动,是形成电流原因,从而完成第一个重点内容的学习。在这里,在对电压作用的理解时,我没有按照以往惯用的,用电压与水压类比的教学方法,来理解电压的作用。而用了以上的对比实验来说明,进行了新的尝试,从效果上来看,也是很不错的。第二个重点学习的就是电压的相关知识。在这里,我没有从头给学生介绍到尾,而是通过让学生,仿照以前学习其它电学物理量的方法结合教材,课下进行提纲式自主预习的方式进行学习,预习提纲如下:4、电压的字母表示_____国际单位:___,符号表示__;常用单位中比国际单位大的是____,符号表示___;比国际单位小的是_____,符号表示___。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_______.。5、常见电压值:(1)人体安全电压是________________等于_______mV(2)家庭电路电压是___等于___kV(3)一节干电池电压是____等于____kV(4)一节蓄电池电压为2V,等于_____kV (5)动力电压是380V等于____mV。结合学生的预习,课上直接通过学案展示来完成此部分内容的学习。这样既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课前提前学习,比课上直接学习节省了更多时间。再有,二次学习既进行了查漏补缺,又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在第三个重点电压表知识的学习中,我依旧采取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利用与学过的电流表知识对比的方法,结合设置的一些思考问题来深一步加强对电压表的认识与了解。设置的思考问题如下:

(1)电压表的作用是什么?

(2)给你一块表,你怎样知道它就是电压表?

(3)使用电压表之前,你认为表的指针应在什么位置上?若不在此位置上你该怎么办?

(4)表盘上有几排刻度?这两排的刻度是电压表的两个量程上边的是大量程,下边的是小量程。那么大量程的测量范围是?最小分度值是多少伏?那么小量程呢?

(5)电压表有几个接线柱?分别标有什么符号?标有数字的代表什么?标有负号的代表什么?使用时接几个?可有几种接法?

(6)电流表在使用前需要做的两步工作是什么?那么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它在使用前用不用进行这两步工作呢?

(7)在试触这一步中,应选哪一个量程连入电路之中?若迅速断开闭合开关的过程中指针超过所选量程,你该怎么办?若未超过且还小于小量程,你该怎么办?

(8)参考教材,想一想电压表与用电器及电源的连接方式?

(9)你认为电流进入电压表时应从哪个接下柱流入,从哪个接下柱流出?若接反会怎样呢?对电压表是否有损坏呢?

(10)电压表能否不经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正负两极呢

学案中提前完成的电压表的相关内容。

电流表 电压表

(1)作用: (1)作用:

(2)电路符号: (2)电路符号:

(3)构造: (3)构造: :

(4)、使用方法: (4)、使用方法:

(1 (1

(2 (2

(3 (3

(4 (4

(5 (5

对于此部分内容通过课前问题的再次回顾,学生理解接受起来还是很容易的,在电压表能否不经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正负两极这个问题,在同学们回答后我又进行了深入的说明与解释,让学生对电压表不会被烧毁又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这样的说明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

在第三环节中:为了使本节内容的学习,尤其是电压表的学习,能使学生们掌握的更好理解的更透彻,结合一些练习题进行笔头训练,来加强知识的巩固。例如:

1、此电压表的示数为( )V,若将标有15的接线柱

改接为3,则电压表此时的示数为( )V。

2、下面电路图中,连接有两块电表(用圆圈表示),

其中一块是电流表,另一块是电压表。

请你在圆圈内填上电表的符号。

3、将器材连接串联电路,

要求:S能同时控制L1和L2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L1两端的电压。

(导线不能交叉)

4、将器材连接成并联电路,

要求:S1控制L1,S2控制L2;

电流表测量L2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L2两端的电压。

(导线不能交叉)

在这个环节中,重点对电压表的读数、电压表的连接方式尤其是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实物连接进行了笔头的初步训练。对于并联电路的连接,电压表正负接线柱的确定,很多孩子还是出现了问题。在这里我进行了及时的分析与板演,并且给出了一个确定电压表正负接线柱的学法指导。只要用心一点,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会的。

在第四环节中:目标是让学生在笔头连接的基础上进行实际的操作。在这里我只给出了串联电路。出示了串联电路图后让学生思考了以下两个问题。例如:(1)此电路中都哪里有电压?(2)请同学们先测量一下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电源两端电压以及导线两端电压。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实际动手进行连接与体验,加强实际连接的熟练程度,以及练习读数。在这里进行这样的设计,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下节为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而做准备。本应将并联电路也放入其中,但考虑到时间紧的原因,怕学生完不成,因而在此将其舍弃。总感觉有些欠缺,加上此内容才感觉更加周全。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们没能都完成各部分电压的测量,只有个别小组通过分析找到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可见,学生们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还真是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第五环节中:重点对电压表的使用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节中重点中的重点,在接下来的新课中将马上用到电压表。在课后的拓展练习所出示的题依旧为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关系做铺垫。例题如下:

1、在图5所示的电路图中,能用电压表正确测出灯Ll两端电压的是( 〕

2、在如图5(a)所示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后,两个电压表指针偏转均如图5(b)所示,则V1测量的是___两端的电压,V2测量的是 ___的电压,两

表的示数分别为_____和____

以上就是我针对《电压》一节在目标引领下所进行的为实现目标而设置的教学环节与行为。总体来看在本节课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为主进行学习。学案中课前的预习展示,课上学习过程中演示实验、电压表的观察以及对应的问题思考都是以调动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在用电压表测量串联电路中各部分两端的电压时更是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总之,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获得了以下三个空间。

1、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2、学生的活动空间。学生进行的分组实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过程,得到发展。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练习反馈题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电路、电源、电流等知识,学生们还是比较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中又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使之贯穿于教学中。

1、旧知与新知融合法:针对本节课内容,复习相关的旧知,把熟悉的知识点转化为要介绍和学习的内容。

2、一般规律法:前面已学过了电荷量、电流两个电学物理量,分别从字母表示、国际单位等方面学习,在学习电压时,也让学生结合书本从这些方面进行预习自学。

3、对比法:利用回忆电流表以及使用方法,观察电压表进行对比的方法来学习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4、提问法:在本节课的开头与电压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行新知的学习、理解与记忆。

5、实验法:通过自己进行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压的测量,来体会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6、自主学习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前结合学习提纲进行新知的自学。拉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距离。课前自主先学,初步感知,发现困惑。课上就能带着问题去听课。

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的优化组合。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取舍组合上下功夫,在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和设置有效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只有把优化教学目标和优化教学环节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篇3)

好的情境引入不只是一个教学的开始,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有时候用一个学生司空见惯但不引人注意的生活上的小问题引入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课堂上接着展示三组大小不同的铁螺母、木块和橡皮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实验前做一下简单的演示,提供一点帮助,对老师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对学生的认知、操作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提出实验中的思考:物体在水中的上浮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物体在水中的下沉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使学生的探究目的明确。在充分动手活动后,让学生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发现了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都和大小、轻重没有关系,而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本节课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表现令人满意。当然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教师提问不当,会使学生思维受阻,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科学课中尤为重要。如何高效、扎实地上好每节课还需要自己不断地去研讨、思索。只要我们潜心地去钻研教材,有创意地进行教学,用心地去关注学生,我想学生就会在这一个又一个研究活动中,循序渐进地不断发展下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定会越来越浓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篇4)

《物体的浮与沉》这一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阿基米德定律》的巩固和发展,同时浮沉条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学好这一节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浮力概念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引入新课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木块能漂浮在水面上,而铁块能沉入水中?学生答:因为木块重,而铁块轻。然后我演示:将一根小铁钉和一大木块分别放入水中。这时铁钉下沉,大木块却浮于水面,显然大木块比小铁钉重。这说明物体浮沉的原因并非如大家所想。因此这样通过打破学生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来引入新课,使学生带着疑问来学习新课,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上完这节课后,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好多学不好物理的同学并不是对物理不感兴趣,而是逻辑思维能力不足或数学基础薄弱等因素,如何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正是我以后在教学中要努力的方向。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篇5)

学生在学习简单机械及功的有关内容后展开对本节的学习,由于机械效率概念涉及到“总功”、“有用功”、“额外功”等概念,而功的概念本身又比较抽象,因而要区分并理解这些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要能轻松自如地解决有关机械效率的问题,关键是真正弄清有关概念,并能正确地加以区分,所以本教学设计以及实际教学中在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理解上花的时间比较多。同时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途径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在实际教学中本设计通过小组实验及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利用不同方式把沙送到三楼的情景图片,让学生在感性的环境中分析有用的与无用的事件为下面有用功、无用功及总功的得出及理解做好铺垫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习任务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引方向使自主学习有的放矢。

在实验设计阶段不同的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展示,并对自己设计的不当之处进行了矫正,许多实验中的细节问题得以体现与解决,对如何提高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机械效率等问题亦有了更好的理解,明确了机械效率在实际中的意义。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精选


中学范文网精选专题推荐:“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老师们要想教好书,提前准备好教案是最好的。教师要明确教学方向就更需要教案,你知道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去故事一份完美的教案吗?为此,中学范文网的编辑特意呈上“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 篇1

现今,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是学校极力倡导,教师努力追求的一种目标与境界。我觉得我们教师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达到这一境界,首先要转变自己以往的教学观念。与此同时,要在认真备课的前提下,准确确定好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好为达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电压》一节的教学设计,谈一谈自己在确定明确目标,设置环节有效方面的感悟与体会。

在此节内容中,结合教参、课标以及中考说明,我是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的。(一)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了解干电池、家庭电路及人体安全电压的电压值;知道电压表的作用及符号;能准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二)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电源、电流、电压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作风。重点:电压的作用;电压表的读数及正确使用。难点:正确和熟练使用电压表测量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的电压。围绕本节的教学目标我相应采取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来进行教学目标的达成。即: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自主互动,获取新知→新知回顾,重点练习→技能训练,动手实验→课后小结,布置作业。下面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具体说明。

在第一环节中:任务是完成新课的引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主要从同一个实验的两个不同现象入手。演示实验:(1)闭合连好的电路,让学生观察与思考。(2)拿走电池(电源)再次闭合开关,让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学生的观察,结合教师的引导对两个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对比从而很自然的引出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干电池就是电源的一种。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它的外包装上通常标有1.5V的字样,那么这指的是什么呢?告诉大家这指的是电池两端的电压为1.5V。生活中很多用电器的说明书上都标有了用电器工作时需要提供的电压。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下它。就这样进而明确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与此同时,学生也进一步明确了一个知识点那就是电压要靠电源来提供,即提供电压的装置就是电源。

在第二环节中:重点完成三个重要内容即: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基本知识和电压表的学习。首先,通过进一步对环节一中的两个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例:实验一:闭合电路,有电源,提供了电压,灯泡发光。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实验二:闭合电路,拿走电源,不能提供电压,灯泡不发光。电路中没有形成电流,电荷无法定向移动,谁是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呢?来理解突出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的这个重点。电压是使电荷定向移动,是形成电流原因,从而完成第一个重点内容的学习。在这里,在对电压作用的理解时,我没有按照以往惯用的,用电压与水压类比的教学方法,来理解电压的作用。而用了以上的对比实验来说明,进行了新的尝试,从效果上来看,也是很不错的。第二个重点学习的就是电压的相关知识。在这里,我没有从头给学生介绍到尾,而是通过让学生,仿照以前学习其它电学物理量的方法结合教材,课下进行提纲式自主预习的方式进行学习,预习提纲如下:4、电压的字母表示_____国际单位:___,符号表示__;常用单位中比国际单位大的是____,符号表示___;比国际单位小的是_____,符号表示___。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_______.。5、常见电压值:(1)人体安全电压是________________等于_______mV(2)家庭电路电压是___等于___kV(3)一节干电池电压是____等于____kV(4)一节蓄电池电压为2V,等于_____kV (5)动力电压是380V等于____mV。结合学生的预习,课上直接通过学案展示来完成此部分内容的学习。这样既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课前提前学习,比课上直接学习节省了更多时间。再有,二次学习既进行了查漏补缺,又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在第三个重点电压表知识的学习中,我依旧采取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利用与学过的电流表知识对比的方法,结合设置的一些思考问题来深一步加强对电压表的认识与了解。设置的思考问题如下:

(1)电压表的作用是什么?

(2)给你一块表,你怎样知道它就是电压表?

(3)使用电压表之前,你认为表的指针应在什么位置上?若不在此位置上你该怎么办?

(4)表盘上有几排刻度?这两排的刻度是电压表的两个量程上边的是大量程,下边的是小量程。那么大量程的测量范围是?最小分度值是多少伏?那么小量程呢?

(5)电压表有几个接线柱?分别标有什么符号?标有数字的代表什么?标有负号的代表什么?使用时接几个?可有几种接法?

(6)电流表在使用前需要做的两步工作是什么?那么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它在使用前用不用进行这两步工作呢?

(7)在试触这一步中,应选哪一个量程连入电路之中?若迅速断开闭合开关的过程中指针超过所选量程,你该怎么办?若未超过且还小于小量程,你该怎么办?

(8)参考教材,想一想电压表与用电器及电源的连接方式?

(9)你认为电流进入电压表时应从哪个接下柱流入,从哪个接下柱流出?若接反会怎样呢?对电压表是否有损坏呢?

(10)电压表能否不经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正负两极呢

学案中提前完成的电压表的相关内容。

电流表 电压表

(1)作用: (1)作用:

(2)电路符号: (2)电路符号:

(3)构造: (3)构造: :

(4)、使用方法: (4)、使用方法:

(1 (1

(2 (2

(3 (3

(4 (4

(5 (5

对于此部分内容通过课前问题的再次回顾,学生理解接受起来还是很容易的,在电压表能否不经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正负两极这个问题,在同学们回答后我又进行了深入的说明与解释,让学生对电压表不会被烧毁又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这样的说明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

在第三环节中:为了使本节内容的学习,尤其是电压表的学习,能使学生们掌握的更好理解的更透彻,结合一些练习题进行笔头训练,来加强知识的巩固。例如:

1、此电压表的示数为( )V,若将标有15的接线柱

改接为3,则电压表此时的示数为( )V。

2、下面电路图中,连接有两块电表(用圆圈表示),

其中一块是电流表,另一块是电压表。

请你在圆圈内填上电表的符号。

3、将器材连接串联电路,

要求:S能同时控制L1和L2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L1两端的电压。

(导线不能交叉)

4、将器材连接成并联电路,

要求:S1控制L1,S2控制L2;

电流表测量L2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L2两端的电压。

(导线不能交叉)

在这个环节中,重点对电压表的读数、电压表的连接方式尤其是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实物连接进行了笔头的初步训练。对于并联电路的连接,电压表正负接线柱的确定,很多孩子还是出现了问题。在这里我进行了及时的分析与板演,并且给出了一个确定电压表正负接线柱的学法指导。只要用心一点,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会的。

在第四环节中:目标是让学生在笔头连接的基础上进行实际的操作。在这里我只给出了串联电路。出示了串联电路图后让学生思考了以下两个问题。例如:(1)此电路中都哪里有电压?(2)请同学们先测量一下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电源两端电压以及导线两端电压。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实际动手进行连接与体验,加强实际连接的熟练程度,以及练习读数。在这里进行这样的设计,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下节为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而做准备。本应将并联电路也放入其中,但考虑到时间紧的原因,怕学生完不成,因而在此将其舍弃。总感觉有些欠缺,加上此内容才感觉更加周全。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们没能都完成各部分电压的测量,只有个别小组通过分析找到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可见,学生们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还真是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第五环节中:重点对电压表的使用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节中重点中的重点,在接下来的新课中将马上用到电压表。在课后的拓展练习所出示的题依旧为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关系做铺垫。例题如下:

1、在图5所示的电路图中,能用电压表正确测出灯Ll两端电压的是( 〕

2、在如图5(a)所示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后,两个电压表指针偏转均如图5(b)所示,则V1测量的是___两端的电压,V2测量的是 ___的电压,两

表的示数分别为_____和____

以上就是我针对《电压》一节在目标引领下所进行的为实现目标而设置的教学环节与行为。总体来看在本节课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为主进行学习。学案中课前的预习展示,课上学习过程中演示实验、电压表的观察以及对应的问题思考都是以调动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在用电压表测量串联电路中各部分两端的电压时更是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总之,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获得了以下三个空间。

1、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2、学生的活动空间。学生进行的分组实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过程,得到发展。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练习反馈题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电路、电源、电流等知识,学生们还是比较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中又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使之贯穿于教学中。

1、旧知与新知融合法:针对本节课内容,复习相关的旧知,把熟悉的知识点转化为要介绍和学习的内容。

2、一般规律法:前面已学过了电荷量、电流两个电学物理量,分别从字母表示、国际单位等方面学习,在学习电压时,也让学生结合书本从这些方面进行预习自学。

3、对比法:利用回忆电流表以及使用方法,观察电压表进行对比的方法来学习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4、提问法:在本节课的开头与电压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行新知的学习、理解与记忆。

5、实验法:通过自己进行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压的测量,来体会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6、自主学习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前结合学习提纲进行新知的自学。拉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距离。课前自主先学,初步感知,发现困惑。课上就能带着问题去听课。

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的优化组合。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取舍组合上下功夫,在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和设置有效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只有把优化教学目标和优化教学环节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 篇2

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七大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本节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协作意识,使学生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所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节课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并准确、如实地记录,再通过讨论总结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辨别实验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回顾以前的教学,我很少注重实验课。通常是做做演示实验或者纸上谈兵,学生的感受不深刻,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构建知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不应是教师直接讲授,而应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于教师和其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构建而主动获得,只有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学生的知识。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 篇3

成功之处: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物质,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我的解决方法是:将一个小磁针放在讲桌上,稳定后白色一端指南,红色一端指北。拿一块磁铁,将磁铁的S极靠近小磁针白色一端,小磁针指向发生变化。得出磁场的概念——磁体周围存在着一种物质,能使磁针偏转,这种物质我们把它叫做磁场。磁感线本身是不存在的,为了分析看不到的磁场用磁感线这一概念描述,而画出的。强调磁感线是人们为形象表示磁场而假定的一组曲线,其实并不存在。在教学时我采用了磁场演示器,即用一些小铁屑洒在磁场周围,能形象地显示磁场分布,非常明显,另外我还采用了此处分布演示仪,它呈立体分布,效果非常好。

不足之处:学生对地磁场的理解不太好,应加强对地磁场的教学。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给我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要敢想敢做,有想法就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努力做到敢想敢做,大胆实施。

二、要反复推敲,拿出最佳学案

课改的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课堂,那么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依据是什么呢?学案。所以一份好的学案,一份表达清楚能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讨论的学案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学案要反复推敲,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想去做,这样才能拿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案。

三、要多元评价,提高课堂效果

学生展示的课堂,同时也是多元评价的课堂。大家都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感觉不好意思夸,或者感觉麻木,那我们可以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

四、要发现问题,才能促进发展

通过一节展示课我发现了如此多的不足和问题,反思是为了进步,进步还要靠“要敢想敢做,有想法就实施”。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 篇5

上完课后,静心回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和得与失。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突出知识重点兼顾全面复习巩固,以生活情景展开课堂讨论,重视课堂反馈,强化基本知识、能力的训练,以达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果。

1、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建立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光的反射与折射贯穿全章,是重中之重的知识点,它是一根主线,把各部分的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平面镜成像也是本章复习的重点知识。在复习教学中,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注重前后知识间的有机渗透,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

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及时总结。光现象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在复习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规律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说理、探究题的训练。

3、本节课也存在不少不足。教学中忽视了实验教学。关于光现象的知识,很多可通过实验观察来探究学习,虽然很多实验用专用仪器操作,但许多实验可取材于瓶瓶罐罐,并且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得出有关结论或验证有关知识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是学生的难点:规律难记、容易混淆、记住了不会灵活应用。如果条件许可,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这样一来,学生对实验规律印象深刻,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容易探讨。在探究完实验规律后应要求学生记忆过关凸透镜成像规律,再结合适当的习题巩固强化。还要联系生活,多从生活中找例子。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像的变化规律学生不容易掌握。特别是投影仪中的调节。时间久了,学生容易把物距与像距混淆,导致错误。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强调。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 篇6

《走进分子世界》是本章的第一节,由于这一章——《从粒子到宇宙》是向物质世界的两极进军,所以学生在感知这些知识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对学生微观分子模型的引导。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可以说是匮乏的,涉及微观世界的知识知之甚少,手头有又缺乏这方面的书籍,了解渠道有限,想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这节内容难度较大。所以我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实验,观察现象后陈述实验现象并采用探究方法猜想、设计实验、分析结果、论证猜想这样的实验探究顺序得出结论,再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来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总体上来说,今天这节课教学目标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学生掌握较好。整堂课流畅紧凑,细节突出。特别是引出分子模型之前的三个演示实验,效果较好。第一个是说明物质由微粒组成,微粒间有空隙。我是用放大展台把铅笔迹放大,同学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一个个的微粒,并且空隙也能够看的清楚。还有第二个是酒精与水的混合,学生在做完实验后自己提出了关于分子间是否存在空隙的猜想,我又用黄豆和大米混合举例,学生很容易就肯定了自己刚刚的实验猜想。我要求学生先小组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听别人的发言,完善自己的发言,最终起到锻炼每一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我发现:小小的几个实验对同学们理解分子模型都非常重要,所以同学们一旦对分子模型有了一定印象之后,再后来的分子动理论就能较容易接受了。后来做的一个分子间有引力的实验也非常成功:把两铅块粘合在一起了效果很明显。

在得出分子动理论之后,刚好打下课铃,所以,本堂课任务基本完成,唯有遗憾是不能再用几个例题帮同学们加深理解。后面的关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其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和分子的作用力的实验现象都是很明显,联系知识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举例,学生的兴趣还是很浓的。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感觉时间比较紧张,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还可以下节课再进行拓展。

学习了这一节的知识后,学生对物质的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继续探究的愿望,能够发现一些生活中的有关的现象,但对物质的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排斥力不容易理解。只凭自己的处理不是很有效,最好能借助课件或事物进行。学生不太了解无规则运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语言的表达不到位。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比较抽象的原因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作为教师,在对自己语言的逻辑严密程度要求上我因为经验不足还比较欠缺,为提高学生的物理语言表达能力,我应首先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方法上首先应注意引导的准确和环境的创设,还有就是问的问题学生能够答出来,但是不够严密的时候就应该直接指出问题所在,没必要纠缠不清等。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这些问题我都要时刻注意,始终要坚持在实验课中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 篇7

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1.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动手操作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本节课充分体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具体表现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教师没有仅仅停留在课本所给出的三种材料上,而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的推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便于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本节课对物理方法的教学体现充分,具体表现为:①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对变量的控制,在教师演示实验时又有意忽略对变量的控制以进一步的强化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和理解;②在对“推理、概括”这一方法的教学中,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想。首先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推理,完成相关数据的填写,并进而概括得牛顿第一定律。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 篇8

学生在学习简单机械及功的有关内容后展开对本节的学习,由于机械效率概念涉及到“总功”、“有用功”、“额外功”等概念,而功的概念本身又比较抽象,因而要区分并理解这些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要能轻松自如地解决有关机械效率的问题,关键是真正弄清有关概念,并能正确地加以区分,所以本教学设计以及实际教学中在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理解上花的时间比较多。同时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途径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在实际教学中本设计通过小组实验及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利用不同方式把沙送到三楼的情景图片,让学生在感性的环境中分析有用的与无用的事件为下面有用功、无用功及总功的得出及理解做好铺垫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习任务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引方向使自主学习有的放矢。

在实验设计阶段不同的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展示,并对自己设计的不当之处进行了矫正,许多实验中的细节问题得以体现与解决,对如何提高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机械效率等问题亦有了更好的理解,明确了机械效率在实际中的意义。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 篇9

学生在学习过滑轮以后,在知道滑轮有定滑轮和动滑轮,并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性质和作用以后的一个拓展,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并且还知道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但是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这节课来研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物体移动的距离和绳索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研究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看得很清楚,所以我在上课之前精心设计了实验器材,在一个直板上标出刻度,并用橡皮筋作为做记号用的材料,因为橡皮筋是可以移动的。用这个作为初始点,这样看的数据比较准确。

从课堂教学上来看学生基本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准确的操作实验,并能够得出准确的数据。这节课全体学生能够参与活动,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使全班同学都能够学到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但是,在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师在指导讲解过程中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有时有些急噪,有的问题还没有讲的很清楚。所以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操作上的失误。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多加注意,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 篇10

这是一堂新课讲解和实验探究教学相结合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目标”出发,充分利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循序渐进,多点开花,以此来体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在这节课上我具体体现在逐步引导学生对科学猜想做到必须有理论依据上:

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事实基础上,对未知的事物及规律作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和看法。猜想要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

比如在让学生猜想“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猜想可能与“深度”、“高度”、“液体密度”、“液体重力”、“容器形状”、“方向”等因素有关后,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或让学生说明猜想的理由或依据,以此先做出简单的判断。防止学生进行胡猜瞎说,使他们在掌握物理学中“科学猜想”这一常用的科学方法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科学猜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