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八年级数学函数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13

八年级数学函数教案合集。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要在教案课件中可以体现出教学过程中智慧与创造性。最好教案课件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八年级数学函数教案合集”,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数学函数教案 篇1

学习重点:函数的概念 及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学习难点:认识函数,领会函数的意义。

【自主复习知识准备】

请你举出生活中含有两个变量的变化过程,说明其中的常量和变量。

【自主探究知识应用】

请看书72——74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 思考书中第72页的问题,归纳出变量之间的关系。

2、 完成书上第73页的思考,体会图形中体现的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

3、 归纳出函数的定义,明确函数定义中必须要满足的条件。

归纳: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______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_______,y都有_________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__________,y是x的________。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

补充小结:

(1)函数的定义:

(2)必须是一个变化过程;

(3)两个变量;其中一个变量每取一个值 ,另一个变量有且有唯一值对它对应。

三、巩固与拓展:

例1:一辆汽车的油箱中现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单位:L)随行驶里程x(单位:千米)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1L/千米。

(1)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 汽车行驶200千米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汽油?

【当堂检测知识升华】

1、判断下列变量之间是不是函数关系:

(1)长方形的宽一定时,其长与面积;

(2)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

(3)某人的年龄与身高;

2、写出下列函数的解析式.

(1)一个长方体盒子高3cm,底面是正方形,这个长方体的体积为y(cm3),底面边长为x(cm),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式子.

(2)汽车加油时,加油枪的流量为10L/min.

①如果加油前,油箱里还有5 L油,写出在加油过程中,油箱中的油量y(L)与加油时间x(min)之间的函数关系;

②如果加油时,油箱是空的,写出在加油过程中,油箱中的油量y(L)与加油时间x(min) 之间的函数关系.

(3)某种活期储蓄的月利率为0.16%,存入10000元本金,按国家规定,取款时,应缴纳利息部分的20%的利息税,求这种活期储蓄扣除利息税后实得的本息和y(元)与所存月数x之间的关系式.

(4)如图,每个图中是由若干个盆花组成的图案,每条边(包括两个顶点)有n盆花,每个图案的花盆总数是S,求S与n之间的关系式.

八年级变量与函数(2)数学教案的全部内容由数学网提供,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希望大家喜欢!

八年级数学函数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与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

难点:在画图的三个步骤的列表中,如何恰当地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问题.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函数有哪三种表示法?(答: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2.结合函数y=x的图象,说明什么是函数的图象?

3.说出下列各点所在象限或坐标轴:

新课

1.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是描点法.其步骤:

(1)列表.要注意适当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什么叫“适当”?——这就要求能选取表现函数图象特征的几个关键点.比如画函数y=3x的图象,其关键点是原点(0,0),只要再选取另一个点如M(3,9)就可以了.

一般地,我们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这就要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列出表来.

(2)描点.我们把表中给出的有序实数对,看作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

(3)用光滑曲线连线.根据函数解析式比如y=3x,我们把所描的两个点(0,0),(3,9)连成直线.

一般地,根据函数解析式,我们列表、描点是有限的几个,只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这有限的几个点连成表示函数的曲线(或直线).

2.讲解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和例.画出函数y=x+0.5的图象.

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自己动手画图.

练习

①选用课本练习(前一节已作:列表、描点,本节要求连线)

②补充题:画出函数y=5x-2的图象.

作业

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研究函数的图象,对图象所表示的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就更有形象而直观的认识.把函数的解析式、列表、图象三者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认识函数的本质特征.

2.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积极性.

3.认识到由于计算器和计算机的普及化,代替了手工绘图功能.故在教学中要倾向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

八年级数学函数教案 篇3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 (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因为y=k/x是一个分式,所以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而y=k/x有时也被写成xy=k或y=k·x^(-1)。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为双曲线。

1.当 k >0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一,三象限,每一象限内,从左往右,y随x的增大而减小。

2.当k

反比例函数图像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原点;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也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为y=x和y=-x;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关于坐标原点对称。

1.过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意一点作两坐标轴的垂线段,这两条垂线段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为| k |。

2.对于双曲线y= k/x,若在分母上加减任意一个实数m (即 y=k/x(x±m)m为常数),就相当于将双曲线图象向左或右平移m个单位。(加一个数时向左平移,减一个数时向右平移)

八年级数学函数教案 篇4

知识点2总体、个体、样本

调查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例如,某班10名女生的考试成绩是总体,每一名女生的考试成绩是个体。

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例如,要调查全县农村中学生学生平均每周每人的零花钱数,由于人数较多(一般涉及几万人),我们从中抽取500名学生进行调查,就是抽样调查,这500名学生平均每周每人的零花钱数,就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知识点3中位数的概念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知识点4众数的概念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如:求一组数据3,2,3,5,3,1的众数。

解:这组数据中3出现3次,2,5,1均出现1次。所以3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又如:求一组数据2,3,5,2,3,6的众数。

解:这组数据中2出现2次,3出现2次,5,6各出现1次。

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是2和3。

【规律方法小结】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是最为重要的量。

(3)中位数不受个别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一般用它来描述集中趋势。

(4)众数只与数据出现的频数有关,不受个别数据影响,有时是我们最为关心的统计数据。

探究交流

1、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解析:不对,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不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当这组数据有偶数个时,中位数由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决定,若中间两数相等,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在这组数据之中,反之,中位数不在这组数据之中。

总结:

(1)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中是唯一的,可能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也可能不是这组数据中的数据。

(2)求中位数时,先将数据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或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若这组数据是奇数个,则最中间的数据是中位数;若这组数据是偶数个,则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中位数。

(3)中位数的单位与数据的单位相同。

(4)中位数与数据排序有关。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课堂检测

基本概念题

1、填空题。

(1)数据15,23,17,18,22的平均数是;

(2)在某班的40名学生中,14岁的有5人,15岁的有30人,16岁的有4人,17岁的有1人,则这个班学生的平均年龄约是_________;

(3)某一学生5门学科考试成绩的平均分为86分,已知其中两门学科的总分为193分,则另外3门学科的分为________;

(4)为了考察某公园一年中每天进园的人数,在其中的30天里,对进园的人数进行了统计,这个问题中的总体是________,样本是________,个体是________。

基础知识应用题

2、某公交线路总站设在一居民小区附近,为了了解高峰时段从总站乘车出行的人数,随机抽查了10个班次的乘车人数,结果如下:20,23,26,25,29,28,30,25,21,23。

(1)计算这10个班次乘车人数的平均数;

(2)如果在高峰时段从总站共发车60个班次,根据前面的计算结果,估计在高峰时段从总站乘该路车出行的乘客共有多少。

八年级数学函数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常量与变量的意义,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

2.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能列举函数的实例,并能写出简单的函数关系式;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相互联系、绝对与相对、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教育,数学教案-函数。

教学直点:

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函数概念。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组境头:(微机播放今夏抗洪片段)唤起学生对今夏洪水的回忆,对学生渗透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教育。

二、形成概念

(一)变量与常量概念的形成过程

1.举例、归纳

引例1:沙市今夏7、8两个月的水位图(微机示图)

学生观察水位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微机示意)引出“变量”。

引例2:汽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微机示意)

学生观察汽车匀速行驶的过程,加深对变量的认

识,引出“常量”。

设问:一个量变化,具体地说是它的什么在变?什么不变呢?(微机显示:下方汽车匀速行驶,上方S的值随t的值变化而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是量的数值变与不变。

归纳变量与常量的定义并板书。

2.剖析概念

常量与变量必须存在于一个变化过程中。判断一个量是常量还是变量,需着两个方面:①看它是否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②看它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取植情况。

3.巩固概念

练习一:

1.向平静的。湖面投一石子,便会形成以落水点为圆心的一系列同心圆(微机示意)。①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哪些变量?②若面积用S,半径用R表示,则S和R的关系是什么?;π是常量还是变量?③若周长用C,半径用R表示,C与R的关系式是什么?

2.(见课本第92页练习1)

学生回答后指出:常量与变量不是绝对的,而是对于一个变化过程而言的。

(二)自变量与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1.举例、归纳

(微机一屏显示两个引例)学生再次观察引例1、2两个变化过程,寻找共同之处:①一个变化过程,②两个变量,③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若两个量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就说这两个量具有函数关系。(引出课题并板书)

设问:上述第三条是形象描述两个变量的关系,具体地说是什么意思?

以引例2说明:(微机示意)

设问:在S=30t中,当t=0.5时,S有没有值与它对应?有几个?

反复设问:t=l,1.5,2,3……时呢?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对于变量t的每一个值,变量S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所以两个变量的关系又可叙述为:对于一个变量的每一个值,另一个变量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即一种对应关系。(微机出示)

在s=30t中,s与t具有这种对应关系,就说t是自变量,S是t的函数。引出“自变量”、“函数”。

归纳自变量与函数的定义并板书,初中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函数》。

2.剖析概念

理解函数概念把握三点:①一个变化过程,②两个变量,③一种对应关系。判断两个量是否具有函数关系也以这三点为依据。

3.巩固概念

练习二:

l)某地某天气温如图:(微机示图)气温与时间具有函数关系吗?

学生回答后指出这里函数关系是用图象给出的。

2)宜昌市某旅游公司近几年接待游客人数如表:(微机示表)游客人数与时间具有函数关系吗?学生回答后指出这里函数关系是用表格给出的。

3)在S=?d中,S与R具有函数关系吗?C=ZπR中,C与R呢?(微机显示变化过程)学生回答后指出这里函数关系是用数学式子结出的。

4)师生共同列举函数关系的例子。

三、例题示范

(微机出示例1,并演示篱笆围成矩形的过程。)

指导:1.篱笆的长等于矩形的周长;2.S与1的关系式,即用1的代数式表示S;3.表示矩形的面积,需先表示矩形一组邻边的长。

解题过程略。

变式练习:

用60m的篱笆围成矩形,使矩形一边靠墙,另三边用篱笆围成,(微机示意)

1.写出矩形面积s(m?)与平行于墙的一边长l(m)的关系式;

2.写出矩形面积s(m?)与垂直于墙的一边长l(m)的关系式。并指出两式中的常量与变量,函数与自变量。

四、反馈练习(微机示题)

五、归纳小结

1.四个概念:常量与变量,函数与自变量。

2.两个注意:①判断常量与变量看两个方面。②理解函数概念把握三点。

六、布置作业

1.必做题:课本第95页,练习1、2.

2.思考题:

①在 y= 2x+l中,y是x的函数吗??=x中,y是X的函数吗?

②引例2的s=30t中,t可以取不同的数值,但t可以取任意数值吗?

教案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抽象、难懂的概念深。

我按以下思路设计本课:坚持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教学过程特突出以下构想:

一、真景再现,引人入胜

上课后,首先播放一组动人的抗洪镜头,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学生情绪、课堂气氛调控到最佳状态,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因为它真实、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唤起他们对今夏所遭受的那场特大洪水的回忆,教师有机地对学生渗透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教育。

二、过程凸现,紧扣重点

函数概念的形咸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所以本节突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把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归纳、剖析与巩固。第一阶段里举学生熟悉的、形象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尔后归纳。第二阶段里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提出注意问题。第三阶段里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并及时反馈。同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着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看问题时,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动态显现,化难为易

函数概念的抽象性是常规教学手段无法突出的,为了扫除学生思维上的障碍,本节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声、像、动画特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静态方式的动态化,直观、深刻地揭示函数概念的本质,突破本节的难点。同时教学活动中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不仅叩开学生思维之门,也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欣赏、享受中,在美的熏陶中主动的、轻松愉快的获得新知。

四、例子展现,多方渗透

为了使抽象的函数概念具体化,通俗易懂,本节列举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例子和其他学科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学科间的渗透,知识问的联系,也增强学生学数学、的意识。

八年级数学函数教案 篇6

知识目标: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准确识别出函数关系中的自变量和函数

能力目标:会用变化的量描述事物

情感目标:回用运动的观点观察事物,分析事物

重点:函数的概念

难点:函数的概念

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计算器

教学说明:注意区分函数与非函数的关系,学会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设计:

引入:

信息1:小明在14岁生日时,看到他爸爸为他记录的以前各年周岁时体重数值表,你能看出小明各周岁时体重是如何变化的吗?

新课:

问题:(1)如图是某日的气温变化图。

① 这张图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② 这张图是怎样来展示这天各时刻的温度和刻画这铁的气温变化规律的?

(2)收音机上的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m)和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表中是一些对应的数:

① 这表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② 这张表是怎样刻画波长和频率之间的变化规律的,你能用一个表达式表示出来吗?

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惟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

范例:例1 判断下列变量之间是不是函数关系:

(5) 长方形的宽一定时,其长与面积;

(6)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

(7) 某人的年龄与身高;

活动1:阅读教材7页观察1. 后完成教材8页探究,利用计算器发现变量和函数的关系

思考:自变量是否可以任意取值

例2 一辆汽车的油箱中现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单位:L)随行驶里程x(单位:km)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1L/km。

(1) 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 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 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汽油?

解:(1)y=50-0.1x

(2)0500

(3)x=200,y=30

活动2:练习教材9页练习

小结:(1)函数概念

(2)自变量,函数值

(3)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

作业:18页:2,3,4题

八年级数学函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应用所学的函数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会建构函数“模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变量与对应的,形成良好的函数观点,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2.难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3.关键:从数形结合分析思路入手,提升应用思维.

教学方法

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地熟悉一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例5小芳以米/分的速度起跑后,先匀加速跑5分,每分提高速度20米/分,又匀速跑10分,试写出这段时间里她的跑步速度y(单位:米/分)随跑步时间x(单位:分)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y=

例6A城有肥料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24元,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运总运费最少?

解:设总运费为y元,A城往运C乡的肥料量为x吨,则运往D乡的肥料量为(-x)吨.B城运往C、D乡的肥料量分别为(240-x)吨与(60+x)吨.y与x的关系式为:y=20x+25(-x)+15(240-x)+24(60+x),即y=4x+10040(0≤x≤).

由图象可看出:当x=0时,y有最小值10040,因此,从A城运往C乡0吨,运往D乡吨;从B城运往C乡240吨,运往D乡60吨,此时总运费最少,总运费最小值为10040元.

拓展:若A城有肥料300吨,B城有肥料吨,其他条件不变,又应怎样调运?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119练习.

三、课堂,发展潜能

由学生自我本节课的表现.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P120习题14.2第9,10,11题.

板书设计

14.2.2一次函数(4)

1、一次函数的应用例: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