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10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通用。

中学范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网络上的好文“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要知道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也能更理解课堂知识点。想掌握更多信息请持续浏览我们的网站!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篇1)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第四节第一课时反比例函数,

一、说教学内容:

(一)、本课时的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课内容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数学第十八章《函数及其图象》第四节《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课时,是继一次函数学习之后又一类新的函数——反比例函数,它位居初中阶段三大函数中的第二,区别于一次函数,但又建立在一次函数之上,而又为以后更高层次函数的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间关系的处理奠定了基础。函数本身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而反比例函数则是基础函数,因此,本节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根据新课标的知识、能力和德育目标的要求,以学生的认知点,心理特点和本课的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体会反比例函数的不同表示法。

(1)、通过两个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2)、在思考、归纳等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说理能力。

(1)、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的过程,体验数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有学有所用的感性认识。

二、说教学方法:

本课将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并分层教学将顾及到全体学生,达到优生得到培养,后进生也有所收获的效果。同时在教学中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才第一次接触函数,对一次函数尽管已经学习了,但对函数这部分内容不是十分熟练。因此,在教这节课时,要注意和一次函数,尤其是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类比。引导学生从函数的意义、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方面辨明相应的差别,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在探索的途径和方法上与一次函数相似。

对于所设置的两个问题为学生所熟悉,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或者进入学生生活的圈子里,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使部分学生由不爱学变得爱学,

三、说学法指导:

课堂,只有宝贵的四十五分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难驾驭,身不由已,注意力不能集中。针对这种情况,故意设置两个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主动思考,相互探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想象与探讨的.互动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寻求问题的答案DD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牢牢掌握和深刻理解,启发学生回忆正比例函数并与之相类比,从内容到形式,学生自主地体会出反比例函数的真正内涵。

在本课时的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尽量运用生动的语言,引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并能立即反馈给学生,矫正学生的学法和知识错误。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地“消化”本节课的内容。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理论来自于实践,而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哲学思想。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等概念时间已较长,所以在创设情境时对这些知识加以复习,以换取学生以有知识的记忆。回忆师生共同回忆前一阶段所学知识,同时启开新的课题——反比例函数(教师板书)

用两个最贴近学生生活实例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1、

小华的爸爸早晨骑自行车带小华到15千米的镇外去赶集,回来时让小华乘公共汽车,用的时间少了。假设两人经过的路程一样,而且自行车和汽车的速度在行驶过程中都不变,爸爸要小华找出从家里到镇上的时间和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之间的关系。

师问:

(2)、两种交通工具的正常行驶速度一样吗?来去的路程一样吗?时间呢?(生答:不一样、一样、不一样)

师生共同探究,时间的变化是由速度的变化所引起,设小华乘坐交通工具的速度是v千米/时,从家里到镇上的时间是t小时。因为在匀速运动中,时间=路程÷速度, 则有 t=15/v

你从这个关系式中发现了什么?

教师分析变量t与v之间的关系:

① 路程一定时,时间t就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数。即速度增大了,时间变小;速度减小了,时间增大。

问题2、

学校校外生物小组的同学准备自己动手,用旧围栏建一个面积为24平方米的矩形饲养场。设它的一边长为x(米),求另一边的长y(米)与x的函数关系式。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篇2)

人民教育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I.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设计思维]

开始二,因为学生刚进入物理的学习,会觉得物理离我们很远他们自己的生活。因此,密切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十分重要。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程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本课程的设计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入手。从一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和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锻炼动手能力,感受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声音在不同的媒介中以不同的速度传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学生愿意在日常生活中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原理生活。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的声学现象。 【教学难点】

要点: 1.发声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度: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声音传播的条件,解释生活中的声音传播现象。

【教学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锤子、铁架、细线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盖、吸气器、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沙、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势,引入新班级

媒体播放:海浪声、砂轮声、工件摩擦声、优美的歌声、钢琴、锣和鼓,魔术超声波等。

引导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声音?

引言:我们是如何听到世界上如此美妙的音乐和如此多彩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开新课

问题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讨论:这么多姿多彩的声音是怎么来的?指导比较: 1. 让学生感知和比较说话和不说话时的喉咙状况。

2、观察直尺无声压紧和拨动时的情况。 3.观察并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倒入烧杯时的水。

4. 让我们观察拉紧的橡皮筋是如何发声和发声的。

师生小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师示范:发声音叉可以将乒乓球弹开——表示发声音叉在振动。 (物理研究方法指南:变换方法)利用潜在问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验证发声音叉是否在振动?所有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如何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和呼吁:所有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什么设备,如何操作?确定方案)教师准备:

选项1 : 用声音轻轻触摸音叉时,您的手感觉如何?

方案二:将发声音叉稍微浸入水中,观察水面的变化。

选项 3: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当音叉发出声音时,将纸快速拖过笔尖,观察纸上留下的线条。方案四:在桌面撒上细沙,一边用小锤子敲击桌面一边观察沙子。

方案五:将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子上,用小锤子敲击桌面,一边发出声音一边观察水面。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声体现象结论

声带说话时,说话时喉部振动声带振动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发声的音叉可以弹动乒乓球。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手感觉到刺痛的声音 振动

发出音叉声音的音叉在水面上搅动水 音叉使声音在振动

发出音叉铅笔声音的音叉在白纸上留下一条波浪线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当桌面桌面响起时,水面会激起水波,桌面响起声音

振动。

指导性解答:

1. 指导学生看教材第12页的图1.1-1和第13页的图1.1-2。什么物体在发声?你为什么要发声? 2. 可以录音吗?

学生讨论:(教师点播)

问题2:声音是如何传播到远处的?

问一个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声音是如何传播到远处的呢?

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的镜头,观察宇航员的交流方式,并将其与地球上人们的交流方式进行比较。

教师指南: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提问:如何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和液体可以传播声音吗?学生讨论:设备?操作? (教师指导并打电话,确定研究计划)

教师准备:计划一:

1. 将响起的闹钟放在玻璃罩里,听声音。 2.用吸气器抽出空气,听听声音的变化。

方案二:把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起来,放入水中,听声音。

方案三:在水中,敲两块石头,旁边的人就能听到声音。

方案四:一名学生轻敲课桌一端(或将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名学生将耳朵贴近课桌另一端听声音。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收集信息,分析材料:中等现象结论

听到警报声时空气能传声

不能听不到警报声真空不能传声

水听到警报声液体可以传声

水听到石头敲击液体可以传声

台听固体的咔嚓声可以传声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问题3:声音是如何在空气中传播的?问一个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是如何在介质中传播的?

投影显示:振动源可激起水箱内的水波,不断向周边扩散。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空气中传播的(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困难)。

问题4: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当我们说话时,我们张开嘴并立即听到声音。那么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和呼唤)

教师准备:

1. 100m比赛中计时员是如何测量时间的?为什么? 2. 呼唤高墙或悬崖时,你能立即听到回声吗? 3. 为什么我们总是先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通常概括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即声音以一定的速度传播。

介绍材料并引导阅读:《Speed ??of Sound in Some Mediums》

学生讨论:在阅读表格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特点? (教师指导)

1. 150C,V sound=340 m/s 250C,V sound=346 m/s

2. 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 .正常情况下:V 固体 V 液体 V 气体

三、课堂总结

1. 一切发出声音的东西都会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空气)中传播。 4. 声速:340 m/s (air) at 150C

黑板书写设计:

1.声音的发生

一切都在发生 一切发出声音的东西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真空是不能传播声音的

介质: 一种可以传播声音的物质

2.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空气中传播 3 。声速:

(1)在15°C时,V sound = 340 m/s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四个。知识应用

例1下面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响声的原因是(D)

A.放在玻璃铃里的电铃在响.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排空后,钟罩明显减弱

B.将发声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中,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

C.拉小提琴的时候,琴弦的张力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D.吉他的琴弦拨弦发声的时候,放在琴弦上的小纸片就会弹奏出来

展开:本题可以在学生识别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例如,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例2 请想象一下,如果声速变成0.1m/s,我们的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写出3个合理的场景。

分析:这是一个开放式测试问题。在假设条件下,将生活中常见的声学现象联系起来,得到一些新的场景。很多同学看到这个问题,会觉得自己无所适从,因为对周围的声学现象一无所知,缺乏感性材料,所以无法进行联想。其实这个问题主要关注两个知识: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充满了空气,声音取决于空气; 15°C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当声速变慢时,就会出现声音滞后现象。

答:(1)过马路的行人听到汽车喇叭声后避让车辆为时已晚; (2)在教室里,后排的学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3)发令枪打响后,运动员起跑时间较长。 (4) 观看表演时,你会发现演员的动作已经出现了很久,才听到声音。

V.作业设计

1.卡通《星球大战》中,神鹰飞船被来袭的天狼星击中,神鹰航天员听到天狼星被炸毁的消息,都得意地笑了。 “繁荣”。你认为这个描述科学合理吗? 2.在古雾中航行的水手可以通过喇叭的回声来判断悬崖的距离,而蝙蝠在飞行时可以根据超声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称为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使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到海洋的深度。这些都说明了回声的存在及其使用价值。从日常经验中我们也知道,人们经常可以听到面对高墙的声音。回声,然而,小红和小明发现了一个问题。他们在我们教室说话的??时候,听不到回声,但听到的声音很大。为什么是这样?

他们猜,这和发声体到障碍物的距离有关吗?

于是,他们上网查资料,发现如下结果: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然后传到耳朵里,我们就听到回声了。如果声源与障碍物距离较远,反射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可以区分回声和原声; 0.1s,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会加强原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他们通过学习获得了哪些知识?

(2) 我们已经知道声音在15°C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请根据以上结论进行估计。如果我们想建一个足够大的大厅,当我们站在大厅里,在大厅的一侧大声说话时能听到回声,这个大厅至少要多久才能让我们听到回声?

(3) 这个结论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什么?请举个例子。 3、课外实践:分组设计一种测量音速的方法,并在实践中进行测量。

【教学后记】 2. 我们如何听到声音

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听觉的过程。

●了解骨传导原理。

●了解双耳效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体验,感受人的声音。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尤其是残疾人。

【教学难又难】

关键点: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难度:设计一个实验来理解双耳效应。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设备】电脑、音叉。

1.复习问题,介绍新课程

(1) 我们如何听到声音

2.新课开始

课本解析: 1. 本节讲的是常识,比较简单。基本上学生一眼就能看懂

,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是让学生主动完成,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修正。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一节课的练习。 (1) 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看到这个话题,你可能会马上说:“当然是用耳朵!”但俗话说“聋子的耳朵——装饰品”,这是什么意思呢?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可以看出,要想听到声音,不仅要有这个“饰”,还必须保证“饰”和听神经之间的所有器官和组织完好无损,

人耳的结构:外面有一个听厅,底部有一个耳垂。声音从耳道进入

引起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半规管、前庭蜗管和咽鼓管到达听神经。听觉神经向大脑发送信号,人会听到声音。

(2)双耳效应

一位老师曾经带领学生做这样一个探究活动:让一个蒙着眼睛的学生坐在教室中间,让其他同学在教室里从不同方向喊同学的名字,他就能准确无误地定位到说话学生的位置。第二次让蒙眼学生同时堵住一只耳朵,然后判断说话学生的位置。

原来两只耳朵能分辨声源方向的主要原因有3个:

首先,对于同样的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声音强度是强或弱。的区别。 如果声源在右侧,右耳会听到比左耳强的声音。这种强弱的区别在实践中形成了方向感。此时,我们转头,直到双耳听到相同响度的声音,并且声源在我们的正前方或正后方。二是对于同一个声音,双耳依次感知时间。如果声源在右边,右耳比左耳更靠近声源,声音来了,右耳先听到,左耳后听到。声音到达右耳和左耳的时间差在实践中也形成了声源方向感。时差越大,越容易辨别,感觉也越准确。三是两只耳朵接收到的振动节奏不同。

什么是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是不同的,同一点发出的声音的时间、强度等特性两只耳朵也不同。基于这些差异,人们可以感知发声点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大象比人类更有优势,因为它的两只耳朵之间的距离比人类大得多。典型例子:

例子1.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确定产生体的位置是由于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度(幅度)的不同。相同的声音

A . B 对于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知时间的顺序不同。 C 同一种声音,双耳感受到的振动节奏不同。 D 存在以上三个原因。

分析:双耳效应是由于人的两耳与发声体的距离不同,导致两耳感受到的声音强度不同,并且声音到达两只耳朵的时间是不同的。 ,两只耳朵接收到的振动也有不同的节奏。这些差异的组合成为判断声源位置的重要依据。

3.骨传导

如果声音传到听神经,鼓膜、听小骨等损伤,会引起非神经性耳聋,但只要我们想办法通过其他方式将振动传递到听神经。也就是说,人也能感知声音。

据说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30多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耳病,完全失去了听力,但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棒的另一端在钢琴键盘上感受旋律,继续创作。学生们现在听到的《田园交响曲》是贝多芬完全聋时创作的。这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安静舒适,表达了作者失聪后对自然的深深眷恋。爱与《命运交响曲》一起成为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经历各种挫折和不幸,但只要我们能像贝多芬一样,不向命运低头,敢于迎接挑战,就一定会取得骄人的成绩。然后,像贝多芬一样,让声音通过牙齿或一些通过颅骨和颌骨到达听神经,引起听力的传导方式称为骨传导。

我们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从录音机里听自己的声音时,总觉得不是很像,别人却觉得很像。是这样吗?原来,声带发出的振动通过牙齿、牙龈、上下颌骨等骨骼,然后进入我们的内耳。所以对我们自己来说,倾听自己就是我们通过骨传导听到的。由于空气和骨骼是两种不同的声音传播介质,因此它们在从同一声源传播声音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感觉到通过不同的通道传输的声音的音色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觉得录音机发出的录音声音不像我们自己的声音。

[教学后记]

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十点建议

I.物理是一个整体,刚接触它,可能有些概念和规律,对知识的把握不好,没有整体的知识意识是很正常的。 随着后面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你会逐渐理解之前没有搞清楚的问题。遇到困难不要失去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第二,物理很有趣,但有时,为了弄清某个物理规律或物理情况,考虑到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教师往往会做大段的描述。 这是理解更高层次知识所必需的,也是物理的“理性”本质,所以课堂气氛可能不会像小学那样“热烈”,对此你要做好心理准备.最重要的是要有清晰的思维,同时也要尽快养成这样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中学阶段解决的问题多为“理论意义”上的实际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注意问题的本质,不以细节影响问题。解决。

第四,积极学习。 在课堂上,大脑需要高速运转,一些老师提出的问题要自己思考,不应该被老师“灌输”。课后,不要只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复习、作业、小实验等任务,而是要主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

5。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在学习中,你应该善于提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要学会对知识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把杂乱的知识组织化、系统化,变成自己的东西。例如,每章之后,尽量用两三百字概括其主要内容。

6.从某种角度来说,课本中的习题可以通过习题的形式将课文中不易解释清楚的知识体现出来,是课本课文的延续和补充。它与文本一样重要。 其实很多物理试题,包括初中试题,都是稍加修改的课后习题。关于教材中的选修内容、阅读材料、研究性学习等,要认真对待,不能马虎,因为考试中经常会出现借用其物理背景或者某个知识点命题的情况。 7. 学习新课时,应着重于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对物理思想的把握,而不是急于做大量的练习。千万不要把老师讲的例子和学生的练习作为学习物理的核心。 .练习是要做的,但是每次练习之后,你必须总结一下,看看你通过这个练习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有什么新的经验;检查是否可以详细分析具体问题。题中给出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况,以及原因和相关条件是否可以独立理解,逻辑推理是否可以独立进行。每次做运动,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做运动比做太多更有价值。不要一味追求题数,钻研难题,掉入题海。

8.在观察课堂演示实验和进行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识别设备仪器的能力,当实验误差过大时要自觉分析。存在的问题,改进实验以减少错误。 要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遇到问题时,善于用实验来讨论和验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

九、初二的物理学习不需要一步完成,只要进入初二和“瞄准”中考,做很多类似中考题的题型,不仅能力不会提高,反而会影响自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

X。科学、技术和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物理学习中,需要掌握物理相关技术的理论——这些技术所处的社会背景。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会独立收集信息和拓宽知识面,多动脑筋,多阅读科普书刊,多了解新技术发展,如“神舟五号”、禽流感。这也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中考的命题。

不言而喻,初二阶段要注意培养强烈的学习兴趣、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对物理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中学甚至未来的发展。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积极实践,不断总结,一定会取得骄人的成绩。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篇3)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三课时)》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二节的课题,是在前面学习了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的一节应用课。体现反比例函数是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数学模型,经历“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并表示函数模型,讨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1)通过对“杠杆原理”等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关系的探究,使学生能够从函数的观点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函数模型,运用已学过的反比例函数知识加以解决,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和学以致用的数学理念。

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问题,进一步运用函数的图像、性质挖掘杠杆原理中蕴涵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函数探索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律”,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再通过自己所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训练学生能把思考的结果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时要让学生很好地交流和合作。

在17、1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基础上,《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这一节重点介绍反比例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性,以及如何应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探究的例题和练习题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反映了数学与实际的关系,即数学理论来源于实际又发过来服务实际,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上涉及了物理学力学的实际问题,运用到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理”,其本质体现的是力与力臂两个量的发比例关系,最后落实到运用数学来解决。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运用和理解,更深层次体会建立反比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本节课容易了解的地方是:杠杆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物理模型,利用杠杆定理容易建立函数关系式。

而我认为本节课有两个问题学生比较难理解:(1)是注意在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讲课时注意提醒学生关注实际问题的意义;(2)从函数的角度深层次挖掘变量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建立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实现从静到动的转变。授课时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在我设计的问题的提示下来进行探究,学生若能发现其他的规律,教师应表扬,并让同学自己来讲解。

教法特点:

1、在研究性学习中应以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为驱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和方法直接告诉学生,应以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同时,又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民主的学习氛围,使每位学生都成为问题的探索者、研究中的发现者。

2、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敏锐性和思辨性结合的培养 ,优化观察的对象,透过现象看本质,迅速从繁杂无序问题中捕捉最有价值的信息。此能力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3、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代社会中,几乎任何一项工作都要许多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如上述众多结论的获得) ,是否具有协作精神,能否与他人合作,已成为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创设一切为学生合作的情境和机会,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4、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目的。以上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作为主体去面对解决的问题,主动去探索、讨论,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用数学的方法和技术来处理实际模型,最终得出结论。

5、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数学是“真”的典范 ,同时又是“美”的科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和创造美,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智力得到开发、情操得到陶冶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它是鼓舞学生奋发向上,引导学生积极创造的重要因素。

本节的难点在于“把实际问题利用反比例函数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课前预设通过“师生共分析——分析错处——再独立解题”的三个环节,以达到学生逐步掌握转化的方法。

在探索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时,教学活动设计了学生通过“现观察——后归纳——再比较——后小结”的循环上升的思维进程进行引导,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发现并归纳,使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和系统化。

总之 ,学生是具有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协作性和实践性。本节课是学生对科学探索与研究的初步尝试,但是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15、1分式的意义说课稿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提出问题

[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分组交流、讨论

(2m+3n)2= 4m2+12mn+9n2,(-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学生回答]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 (-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 (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 )① (a-2b)2= a2-2ab+b2

( )② (2m+n)2= 2m2+4mn+n2

( )③ (-n-3m)2= n2-6mn+9m2

( )④ (5a+0.2b)2= 25a2+5ab+0.4b2

( )⑤ (5a-0.2b)2= 5a2-5ab+0.04b2

( )⑥ (-a-2b)2=(a+2b)2

( )⑦ (2a-4b)2=(4a-2b)2

( )⑧ (-5m+n)2=(-n+5m)2

3、一现身手

① (x+y)2 =______________;② (-y-x)2 =_______________;

③ (2x+3)2 =_____________;④ (3a-2)2 =_______________;

⑤ (2x+3y)2 =____________;⑥ (4x-5y)2 =______________;

⑦ (0.5m+n)2 =___________;⑧ (a-0.6b)2 =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公式右边共有3项。

(2)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探险之旅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完全平方公式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a+b)2=a2+2ab+b2;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a-b)2=a2-2ab+b2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案教学篇2

活动一、创设情境

引入:首先我们来看几道练习题(幻灯片)

(复习:平行线及三角形全等的知识)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幻灯片)

[学生活动]观看后答问题:你看到了哪些图形?

(各式各样的图案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这个世界变得如此美丽,那么,请你用两个相同的300的三角板,看能拼出哪些图案?)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拼出图案的类型。

同学们所拼的图形中,除了有我们学过的三角形,还有很多四边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四边形,探索四边形的性质。(幻灯片出示课题)

活动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问题(1):为什么我们把(甲)图叫平行四边形,而(乙)图不是平行四边形呢?你怎么知道这些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拿一模型,幻灯片)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讨论、思考、推理。

鼓励学生交流,并是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学生交流,归纳: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并说明: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连成的线段叫它的对角线。

平行四边形用“”表示,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ABCD”读作:平行四边形ABCD。(幻灯片出示揭示课题)

问题(2):由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平行四边形还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小组演示交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

小结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这里要弄清对角、对边两个名词)

你能演示你的结论是如何得到的吗?(学生演示)

你能证明吗?(幻灯片出示证明题)

[学生活动]先分析思路尤其是辅助线,请学生上黑板证明。

自己完成性质2的证明。

活动三、运用新知

性质掌握了吗?一起来看一道题目:

尝试练习(幻灯片)例1

[学生活动]作尝试性解答。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案教学篇3

一、学习目标:

1、会推导两数差的平方公式,会用式子表示及用文字语言叙述;

2、会运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二、学习过程: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第27—28页的内容,并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一)探索

1、计算: (a - b) =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两数差的平方用式子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字语言叙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两数差的平方公式结构特征是什么?

(二)现学现用

利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计算:

1、(3 - a) 2、 (2a -1) 3、(3y-x)

4、(2x – 4y) 5、( 3a - )

(三)合作攻关

灵活运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计算:

1、(999) 2、( a – b – c )

3、(a + 1) -(a-1)

(四)达标训练

1、、选择:下列各式中,与(a - 2b) 一定相等的是( )

A、a -2ab + 4b B、a -4b

C、a +4b D、 a - 4ab +4b

2、填空:

(1)9x + + 16y = (4y - 3x )

(2) ( ) = m - 8m + 16

2、计算:

( a - b) ( x -2y )

3、有一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空地,现准备将这块空地四周均留出b米宽修筑围坝,中间修建喷泉水池,你能计算出喷泉水池的面积吗?

(四)提升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已知a – b = 1,a + b = 25,求ab 的值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案教学篇4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命题的组成.

2.命题真假的判断。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使学生能够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2.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反例说明假命题,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情都是正反两方面对立统一

2.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史,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3.通过对《原本》介绍,使学生感受数学发展史和人类文明价值

【教学重点】准确的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教学难点】理解判断一个真命题需要证明

【教学方法】探讨、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师:如果这个星期不下雨,我们就去郊游,这是命题吗?分析这句话,这个周日,我们郊游一定能成行吗?为什么?

新课:

(1)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结构特征?与同伴交流。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4.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

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互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师:由此可见,每个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部分是结论。

二、例题讲解:

例1:师:下列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他们是对顶角;

2.如果a>b,b>c,那么a=c;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例题教学建议:1:其中(1)、(2)请学生直接回答,(3)、(4)、(5)请学生分成小组交流然后回答。

2:有的命题的描述没有用“如果……那么……”的形式,在分析时可以扩展成这种形式,以分清条件和结论。

例2:上述命题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你是怎么知道它是不正确的?与同伴交流。

师: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叫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可以举一个例子,使之具备命题的条件,却不具备命题的结论,即反例。

教学建议:对于反例的要求可以采取启发式层层递进方式给出,即:说明命题错误可以举例→综合命题(1)、(2)的两例,两例条件具备→例子结论不吻合→给出如何举反例要求。

三、思维拓展:

拓展1.师: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

教学建议:不急于解决学生怎么证实真命题的问题,可按以下程序设计教学过程

(1)首先给学生介绍欧几里得的《原本》

(2)引出概念:公理、定理,证明

(3)启发学生,现在如何证实一个命题的正确性

(4)给出本套教材所选用如下6个命题作为公理

(5)等式性质、不等式有关性质,等量代换也看作定理。

拓展2.师:任何公理、定理是命题吗?是真命题吗?为什么?

建议:在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公理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的,不需要再进行推理论证都承认的真命题。定理是经过推理论证的真命题。

练习书p197习题6.31

四、问题式总结

师:经过本节课我们在一起共同探讨交流,你了解了有关命题的哪些知识?

建议:可对学生进行提示性引导,如:命题的构成特点、命题是否都正确、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

作业:书p197习题6.32、3

板书设计:

定义与命题

课时2

条件

1.命题的结构特征

结论

1.假命题——可以举反例

2.命题真假的判别

2.真命题——需要证明 学生活动一——

探索命题的结构特征

学生观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1)这五个命题都是用“如果……那么……”形式叙述的

(2)这五个命题都是由已知得到结论

(3)这五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

学生活动二——

探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生:命题1、2如果部分是条件,那么部分是结论;命题3如果两个三角形两角和其中一角对边对应相等是条件,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是结论;命题4如果是菱形是条件,那么四条边相等是结论;命题5如果两三角形全等是条件,那么面积相等是结论。

学生活动三

探索命题的真假——如何判断假命题

生: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命题1是不正确的,如图:

已知:∠AOB,∠1=∠2,∠1,∠2不是对顶角

生:命题2,若a=10,b=8,c=5,此时a>b,b>c,但a≠c

生:由此说明:命题1、2是不正确的

生:命题3、4、5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四

探索命题的真假——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

学生交流:

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观察、实验、验证特例等方法

生:这些方法往往并不可靠

生:能够根据已知道的真命题证实呢?

生:那已经知道的真命题又是如何证实的?

生:那可怎么办呢?

生:可通过证明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生:命题的结构特征:条件和结论

生:命题有真假之分

生:可以通过举反例的方法判断假命题

生:可通过证明的方法证实真命题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案教学篇5

创设情境

1.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2.将以上的性质定理,分别用命题形式叙述出来。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其它性质,那么如何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除了定义还有什么方法?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是否成立?

探究归纳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证明: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已知:

求证:

做一做:将四根细木条(其中两条长相等,另外两条长也相等)用小钉子钉在一起,做成一个四边形,使等长的木条成为对边。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交流:把你做的四边形和其他同学做的进行比较,看看是否都是平行四边形。

观察发现:尽管每个人取的边长不一样,但只要对边分别相等,所作的都是平行四边形

练习:如图,在ABCD中,E,F,G和H分别是各边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篇5)

活动一、创设情境

引入:首先我们来看几道练习题(幻灯片)

(复习:平行线及三角形全等的知识)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幻灯片)

[学生活动]观看后答问题:你看到了哪些图形?

(各式各样的图案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这个世界变得如此美丽,那么,请你用两个相同的300的三角板,看能拼出哪些图案?)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拼出图案的类型。

同学们所拼的图形中,除了有我们学过的三角形,还有很多四边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四边形,探索四边形的性质。(幻灯片出示课题)

活动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问题(1):为什么我们把(甲)图叫平行四边形,而(乙)图不是平行四边形呢?你怎么知道这些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拿一模型,幻灯片)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讨论、思考、推理。

鼓励学生交流,并是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学生交流,归纳: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并说明: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连成的线段叫它的对角线。

平行四边形用“”表示,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ABCD”读作:平行四边形ABCD。(幻灯片出示揭示课题)

问题(2):由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平行四边形还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小组演示交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

小结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这里要弄清对角、对边两个名词)

你能演示你的结论是如何得到的吗?(学生演示)

你能证明吗?(幻灯片出示证明题)

[学生活动]先分析思路尤其是辅助线,请学生上黑板证明。

自己完成性质2的证明。

活动三、运用新知

性质掌握了吗?一起来看一道题目:

尝试练习(幻灯片)例1

[学生活动]作尝试性解答。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篇6)

1. 愉快的暑假即将过去,崭新的学期就要来临,发条短信送给你三心二意。三心:自信心上进心恒心;二意:情意得意;让我们共同扮靓新的学期!

2. 暑假美了吧,心情爽了吧,开心足了吧,玩乐够了吧,现在开学了吧,该收心了吧,定下目标了吧,认真学习吧,加油努力吧,祝福送你吧,开学日,愿新学期,新气象,学业更上一层楼。

3. 伴着清爽的秋风,飘来阵阵学校的玲声,传来声声同学的笑语声。我的好朋友,开学啦,让我们为理想奋斗,永不停息!

4. 休息了一个暑假,放松了心情,调整了状态,充实了信念。马上就要开学了,愿我的朋友新学期,新气象,更上一层楼!

5. 又到九月开学忙,早已离开了学堂,当年恩师树榜样,人生得以找方向,如今杨帆在远航,心怀感激热爱岗。老师,您辛苦了,祝您身体健康,教师节快乐。

6. 岁月绽放青春笑容,又到九一开学日。熟悉的学堂充满全新的气息,可爱的同学依旧充满着朝气。知识的魅力,为你注满前进的动力,开心新学期。

7. 新学期,让我们都加油去超越自己,开心享受青春岁月的绚丽多彩,把每一个日子都串起,编织一条闪亮的珍珠,藏在心灵深处。开学日快乐!

8. 假期近尾声,开学日在即,捎来问候语,聊表我心意,愿你在校顺,事事都如意,老师都青睐,学生全喜欢,走那那热闹,干啥啥成功!

9. 久违的笑脸欢迎你,熟悉的课堂等待你。暂新的课本启迪你,睿智的老师栽育你。最美的友谊给予你,最好的时光赋予你。活跃的校园属于你,开学的今天祝福你。

10. 高考结束了,捷报传来了,大学开学了,梦想打开了,走进新天地,认识新朋友,祝福短信到,盼望你如鱼得水,学业有成,收获满满,将来造福社会!

11. 十年寒窗苦,一朝跃锦途,开学即在目,短信送祝福:学成五车富,才华溢胸腹,社会交际熟,能力有深度,前程锦绣布,铺就幸福路!

12. 九月临,开学近,榜题名,乐欢欣,喜于形,笑盈盈,校园新,生环境,早适应,好心情,祝福您,好图景!祝大学生活乐不停!

13. 盼望着,盼来了大学通知书;雀跃着,再多的艰辛也值得;期待着,开学之日倒计时;传递着,朋友叮嘱记心中:新环境新的希望,困惑诱惑要抵挡;坚持自我莫放松,愿你成功在翘首。祝大学顺利圆满!

14. 暑假气温高,天热真难熬,电风扇下读书报,热了冲个凉水澡,背诵英语要起早,温习功课开空调,渴了西瓜吃个饱,关心时事看电脑,暑假轻松学习好,开学考试成绩高!

15. 那年九月,我们开学相聚。今年六月,我们毕业相离。日日夜夜,我们朝夕相处。此去年年,风雨与谁同路。月毕业季节,好运送给你,我们常联系!

16. 毕业的合影,上课的铃声,教授的叮咛,初始的心动,开学的陌生,怀揣录取通知书挥手故乡的远行,时光倒流,我们本不相识。时光定格,我们同窗情深。时光流逝,让我们常常联系!

17. 那一年,我们还对您的教导感到厌烦;那一年,我们的'目光还时时被校外的繁华所吸引;那一年,我们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离开学校之后,才感到您的教导师金玉良言。祝老师教师节快乐。

18. 开学了,和暑假说声再见,和玩乐说声拜拜,和自在说声再会,和开学说声加油。祝愿你在新的学期里有新的目标新的希望新的起点新的口号新的面貌新的进步,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9. 暑假是注定要过去的,开学是必然要来临的,背起行囊,踏上月台,挥手告别愉快和无奈。调整心态,只要你好好学习,就可以天天上网!我们网上不见不散!

20. 数年后你还会记起,学校的那些记忆。数年后你还会回忆,曾经的无忧无虑。轻松的暑假已过去,请快乐迎接开学的到临,那里有老师的谆谆教导,有同学的珍贵友谊。开学日,要快乐!

21. 暑假如同一部赏心悦目的电影,看完了,请你把美好的记忆珍藏在心中,开学日如同一辆出发的火车,愿你登上这辆列车,向着目标出发,抖擞精神唱响步步高,祝福你下了这辆列车(毕业)当博士,前途无量。

22. 亲,开学了,我保证您的学习生活是充满新鲜感的哦,知识是勤奋努力就能获取的哦,烦恼是终生包退的哦,快乐是随时能联系到的哦,祝福是真心实意送出的哦,记得回个信息给个好评哦。

23. 知了声声,道着暑假的离别;杨柳依依,又到开学的时节。回到熟悉的课堂,又见可爱的同窗,书声琅琅中任心情徜徉,追逐嬉闹中让青春飞扬!祝开学快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4. 开学了,和暑假说声再见,和懒散说声拜拜;和学校说声回归,和学习说声重逢;和知识说声你好,和自己说声加油。愿你开学心情好,成绩步步高!

25. 来到美丽的校园,开辟求知的大陆;重回快乐的课堂,舞动活跃的思维。展望明亮的未来,放飞知识的翅膀。开学日到了,愿你学习成绩蒸蒸日上。

26. 书本散发着浓郁的芬芳,教室凝聚着快乐的音符,课堂汇聚着灵动的哲思,校园弥漫着青春的气息,开学日到了,愿你告别假期,扬帆远航。

27. 步入知识的海洋,快乐冲浪;走进智慧的课堂,交流思想;沐浴青春的阳光,健康成长;汲取甘甜的琼浆,滋养精神;来到美丽的校园,放飞梦想。开学日到了,愿你在校园里快乐不断。

28. 金秋的风景怡人性情,九月的开学别样美丽。快乐的伙伴相约一起,快乐的歌声心底唱响。知识的花朵散发芬芳,幸福的课堂绽放光芒。开学日到了,愿你幸福入校。

29. 脚踏实地,志存高远。为梦想来,共聚一堂。大学舞台,拉开帷幕。放飞新的希望,接受思想的洗礼。在开学之际,祝你鲲鹏展翅正此时,扶摇直上九万里。

30. 九月的阳光为你灿烂,金色的梧桐为你欢呼,学长学姐们的笑容为你绽放,校园的馨香为你弥漫。祝你开学快乐,天天都有美丽心情!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

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

三、课堂引入:

下表显示的是上海2001年2月下旬和2002年同期的每日最高气温,如何对这两段时间的气温进行比较呢?

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比较两段时间气温的高低,求平均气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经计算可以看出,对于2月下旬的这段时间而言,2001年和2002年上海地区的平均气温相等,都是12度。

这是不是说,两个时段的气温情况没有什么差异呢?

根据两段时间的气温情况可绘成的折线图。

观察一下,它们有区别吗?说说你观察得到的结果。

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到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range)。

四、例习题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分析

问题1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问题3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2

一、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二、自主学习:

(一)知识我先懂:

方差:设有n个数据 ,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方差:即用

来表示。

给力小贴士: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越 。波动性越 。

(二)自主检测小练习: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

2、甲、乙两组数据如下:

甲组:10 9 11 8 12 13 10 7;

乙组:7 8 9 10 11 12 11 12、

分别计算出这两组数据的极差和方差,并说明哪一组数据波动较小.

三、新课讲解:

引例:问题: 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0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 10、13、7、13、10、8、11、8;

乙:8、13、12、11、10、12、7、7、10、10;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我们可以计算它们的平均数: = )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我们可以计算它们的极差,你发现了 )

归纳: 方差:设有n个数据 ,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方差:即用 来表示。

(一)例题讲解:

例1、 段巍和金志强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比较稳定?为什么?、

测试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段巍 13 14 13 12 13

金志强 10 13 16 14 12

给力提示:先求平均数,在利用公式求解方差。

(二)小试身手

1、.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是 ,但S = ,S = ,则S S ,所以确定

去参加比赛。

1、求下列数据的众数:

(1)3, 2, 5, 3, 1, 2, 3

(2)5, 2, 1, 5, 3, 5, 2, 2

2、8年级一班46个同学中,13岁的有5人,14岁的有20人,15岁的15人,16岁的6人。8年级一班学生年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方差公式:

给力提示: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越 。波动性越 。

每课一首诗:求方差,有公式;先平均,再求差;

求平方,再平均;所得数,是方差。

五、课堂检测:

1、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练习中成绩如表所示:(单位:秒)

小爽 10.8 10.9 11、0 10.7 11、1 11、1 10.8 11、0 10.7 10.9

小兵 10.9 10.9 10.8 10.8 11、0 10.9 10.8 11、1 10.9 10.8

如果根据这几次成绩选拔一人参加比赛,你会选谁呢?

六、课后作业:

必做题:教材141页 练习1、2 选做题:练习册对应部分习题

七、学习小札记:

写下你的收获,交流你的经验,分享你的成果,你会感到无比的快乐!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3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通分的意义,理解最简公分母的意义;

(2)掌握分式的通分法则,能熟练掌握通分运算。

教学重点:分式通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分式通分中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教学工具:投影仪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何计算:

由此让学生复习分数通分的意义、通分的根据、通分的法则以及最简公分母的概念。

(2)如何计算:

(3)何计算:

引导学生思考,猜想如何求解?

(二)新课

1、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注意:通分保证

(1)各分式与原分式相等;

(2)各分式分母相等。

2.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3.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最简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根据分式通分和最简公分母的定义,将分式通分:

最简公分母为:

然后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别对原来的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乘一个适当的整式,使各分式的分母都化为通分如下:_x

通过本例使学生对于分式的通分大致过程和思路有所了解。让学生归纳通分的思路过程。

例1 通分:_x

分析:让学生找分式的公分母,可设问“分母的系数各不相同如何解决?”,依据分数的通分找最小公倍数。

解:∵ 最简公分母是12xy2,

小结: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通常取它们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解:∵最简公分母是10a2b2c2,

由学生归纳最简公分母的思路。

分式通分中求最简公分母概括为:(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凡出现的字母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3)相同字母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取这些因式的积就是最简公分母。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概念,了解有理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3、通过类比分数研究分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类比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辨证观点的再认识。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分式的分母不为零。

2、疑点及解决办法通过类比分数的意义,加强对分式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前面所研究的因式分解问题是把整式分解成若干个因式的积的问题,但若有如下问题:某同学分钟做了60个仰卧起坐,每分钟做多少个?可表示为,问,这是不是整式?请一位同学给它试命名,并说一说怎样想到的?(学生有过分数的经验,可猜想到分式)

【新课】

1、分式的定义

(1)由学生分组讨论分式的定义,对于“两个整式相除叫做分式”等错误,由学生举反例一一加以纠正,得到结论:

用、表示两个整式,就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叫做分式的分子,叫做分式的分母。

(2)由学生举几个分式的例子。

(3)学生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分母中含有字母。

②如同分数一样,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

(4)问:何时分式的值为零?[以(2)中学生举出的分式为例进行讨论]

2、有理式的分类

请学生类比有理数的分类为有理式分类:

例1当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解:由分母得。

∴当时,原分式有意义。

(2);

解:由分母得。

∴当时,原分式有意义。

(3);

解:∵恒成立,

∴取一切实数时,原分式都有意义。

(4)。

解:由分母得。

∴当且时,原分式有意义。

思考:若把题目要求改为:“当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无意义?”该怎样做?

例2当取何值时,下列分式的值为零?

(1);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母。

∴当时,原分式值为零。

小结:若使分式的值为零,需满足两个条件:①分子值等于零;②分母值不等于零。

(2);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母,分式无意义。

当时,分母。

∴当时,原分式值为零。

(3);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母。

当时,分母。

∴当或时,原分式值都为零。

(4)。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式无意义。

∴没有使原分式的值为零的的值,即原分式值不可能为零。

(四)总结、扩展

1、分式与分数的区别。

2、分式何时有意义?

3、分式何时值为零?

(五)随堂练习

1、填空题:

(1)当时,分式的值为零

(2)当时,分式的值为零

(3)当时,分式的值为零

2、教材P55中1、2、3.

八、布置作业

教材P56中A组3、4;B组(1)、(2)、(3)。

九、板书设计

课题例1

1、定义例2

2、有理式分类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概念,了解有理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3、通过类比分数研究分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类比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辨证观点的再认识。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分式的分母不为零。

2、疑点及解决办法通过类比分数的意义,加强对分式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前面所研究的因式分解问题是把整式分解成若干个因式的积的问题,但若有如下问题:某同学分钟做了60个仰卧起坐,每分钟做多少个?可表示为,问,这是不是整式?请一位同学给它试命名,并说一说怎样想到的?(学生有过分数的经验,可猜想到分式)

【新课】

1、分式的定义

(1)由学生分组讨论分式的定义,对于“两个整式相除叫做分式”等错误,由学生举反例一一加以纠正,得到结论:

用、表示两个整式,就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叫做分式的分子,叫做分式的分母。

(2)由学生举几个分式的例子。

(3)学生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分母中含有字母。

②如同分数一样,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

(4)问:何时分式的值为零?[以(2)中学生举出的分式为例进行讨论]

2、有理式的分类

请学生类比有理数的分类为有理式分类:

例1当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解:由分母得。

∴当时,原分式有意义。

(2);

解:由分母得。

∴当时,原分式有意义。

(3);

解:∵恒成立,

∴取一切实数时,原分式都有意义。

(4)。

解:由分母得。

∴当且时,原分式有意义。

思考:若把题目要求改为:“当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无意义?”该怎样做?

例2当取何值时,下列分式的值为零?

(1);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母。

∴当时,原分式值为零。

小结:若使分式的值为零,需满足两个条件:①分子值等于零;②分母值不等于零。

(2);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母,分式无意义。

当时,分母。

∴当时,原分式值为零。

(3);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母。

当时,分母。

∴当或时,原分式值都为零。

(4)。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式无意义。

∴没有使原分式的值为零的的值,即原分式值不可能为零。

(四)总结、扩展

1、分式与分数的区别。

2、分式何时有意义?

3、分式何时值为零?

(五)随堂练习

1、填空题:

(1)当时,分式的值为零

(2)当时,分式的值为零

(3)当时,分式的值为零

2、教材P55中1、2、3.

八、布置作业

教材P56中A组3、4;B组(1)、(2)、(3)。

九、板书设计

课题例1

1、定义例2

2、有理式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