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论持久战》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2-20

《论持久战》读后感范本12篇。

好消息栏目小编准备了“《论持久战》读后感”的深度剖析请看下文,读了作品后,我们可能会对某些片段产生很大的触动。读后感能很好的记录下这些感受,如果您希望掌握更深入的了解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1)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成功实践,它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驳斥不切实际的亡国论和速胜论,说明抗日战争过程和结局,表明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我对毛主席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很感兴趣。我想谈谈为什么亡国论和速胜论是错误的。

毛泽东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仅仅根据问题的一面和一次的表现,我们也可以主观地把它夸大为一个整体。

反对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片面的,脱离客观实际的,都只考虑了某个方面的因素并将其放大化,亡国论是一种妥协的态度,速胜论则过分轻敌,在没有客观分析抗战形势、敌我优劣和可能前途的情况下贸然下结论。

亡国论的依据不外乎以下几点:第

1、 中国**装备落后,军事力量薄弱;二是中国一些政党的领导人不愿抗日,被迫抗日,被动抗日,在抗日活动中屡屡受挫;第三,敌人势力强大,长期推进,迅速占领华北、华中的大量领土。第四,我们担心对日妥协的态度和缺乏政治进展。但是,也应当看到,形势也有对我们有利的地方。

从我国国内形势看,我们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积极抗日的党派,人民力量的强大不可忽视,而且地大物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而日本在整个战争中须得时时在其后方作防御战。从日本国内情况看,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封建主义意味着它必须面对国内阶级的反对。现在是发动战争的时候了,正值法西斯国家垮台的前夜。

此外,日本是岛国,面积小,人力、军事、财力、物力都不能满足长期战争的需要。从国际形势看,我们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是对我国人民的侵犯,也是对世界上大多数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对抗。

日本虽然可以得到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国际反对力量更大。所以说,尽管当时的抗战还存在着严重的弱点,但只能说明在后续的抗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的分化、叛变,暂时和局部的妥协等不利的情况。这并不意味着抗日战争会以失败告终。它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取得胜利。

速胜论是一种过于乐观的估计。第一,忽略了日本毕竟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客观事实,我国在当时积贫积弱,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取得迅速的胜利不现实。二是高估了国民党的抗日力量,只看到了他们暂时的抗日一面,忘记了国民党反动腐败的一面。

第三,把过多的希望放在国际形势和外国援助上。第四,他对暂时的胜利感到震惊,有侥幸心理。这显然是一种短视。

亡国论和速胜论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亡国论注重强弱矛盾,把它夸大为一切问题的论据,忽略了其他矛盾。他们只提到强弱的对比,这是他们的片面性;他们把这种片面的东西夸大为一个整体,这是他们的主观性。

但是,速胜论忘记了强弱矛盾,只记得其他矛盾;或者为中国的强项,夸大了离开真实的情况;或则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简而言之,他们没有勇气承认敌人强大而我们软弱的事实。他们经常抹杀这一点,所以他们抹杀了真理的客观性。

他们没有勇气承认自己力量的局限性,从而抹去了真理的相对性。由此犯出或大或小的错误来,这里也是主观性和片面性作怪。

只有毛泽东能从多角度多方面出发,冷静客观地分析中日两国的客观情况,抓住“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基本矛盾,一分为二地看待矛盾的两个方面,通过一时我们占据弱势的现象看到将通过持久战获取最终胜利的本质。另外,毛泽东也能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认识到尽管在当时中国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地位没有改变,力量依旧薄弱,日本比过去更强,暂时还能控制其国内的人民,也还能利用国际间的矛盾作为其侵华的工具,但在长期的战争过程中,这些会必然要发生相反的变化。中国将在党的领导下,在政策的支持下,在军队的努力下,在人民的抗日战争中前进。

而国际力量也在酝酿之中。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要避免犯与“亡国论”和“速胜论”相同的错误,既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有求胜的欲望,又要立足实际,总结经验教训, 具备全局意识战略眼光,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消极怠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打一场持久战,取得真正的成就。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2)

第一次拜读毛泽东主席的作品,也许只是读了一篇作品就判断一个作家的好坏,太武断了,可是,在我看来,我一个从未经历过抗日战争,不了解战争真正情况的人,在看了主席写的这一片文章之后,也对中国赢得抗日战争充满的信心。在他以前的学生生涯中,他学过诗歌,也听过主席的文学才华。这次读了主席的文章后,他知道毛主席确是是一位文学大师和军事家。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还能够冷静下来正确的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并且用一篇文章,简单明了的阐述了自己的理论不得不让人佩服,还有不得不惊叹主席对抗日战争三个战争阶段的预判。

论持久战读后感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未来的著名的文章。在整篇文章一万多个字中,主席将抗日战争中,中日交战的优势、劣势都总结了出来。短短38个小段落,从开始国人对这一场战争的各种看法开始,引出了持久战这个主题,接着讨论了两种主流的看法;一是中国必败论、二是速战论,最后在文章最后的几个自然段(小节)里,毛泽东主席为中日战争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

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这二十个字,是主席在过去同国民党斗争中总结出来的宝贵战争经验。它们是我们打赢抗日战争的理论基础。这篇文章也给在困苦斗争中的中华人民,给与了一个强大的信心。

通读了整篇文章,感觉到论持久战这一篇文章,就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讲解了中日战争的优劣势,特别是在第六段,在于美国记者**的谈话中,通过与美国记者的一问一答,主席系统地、详细地回答了中国会不会亡国;在什么条件下,中国可以战争日本;战争前途会怎样发展;及关于中国东北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整篇文章中,毛主席总共提出了21个问题,前半部分问题主要回答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为什么中国会赢得胜利,还有总结批评了两个当事主要存在中国战败轮和速胜论。什么是战争的后半部分,怎样进行战争,怎样通过战争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人民战争的重要性。

在我个人看来,主席将整篇文章分为了38个小段落,前30个小段主要是交代了文章的背景,当时的中日局势,当时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思想,日本作为一个侵略国家的优势劣势(主要见第十分点),中国凭什么可以赢得这一场战争(第十一段)。在最后八段中,主席提出了什么是持久战,如何进行持久战。每一个小点,都能够看到主席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抗日战争的根本问题做出了很正确、精辟的论述,成功的预见到了抗日战争未来的发展路线,做出了正确指导抗日战争的决策、政策,制定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

《论持久战》,它不仅成为了国内战争,乃至世界战争中的著名的军事理论,同时它也是哲学上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有一句话:卢沟桥事变以来,四万人齐心协力,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这样一种公式,在广大的人们中流行着。这个公式是对的,但有加以充实的必要。

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

每一个有良心的人,都应向他们表示敬意。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日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只有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的日本侵略者。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统一战线上可以放开任何敌对思想,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抗日,不管是多数还是少数,不管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不管是一个人还是多个人,都是在抗日,都是值得尊敬。同理,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为,我们现在的正能量作战方式,不管哪一种作战方式,不管是坐而论道,还是冲锋陷阵,不管是长篇大论,还是一个顶字,都是在表达一颗我们炙热的爱国思想,如果狭义的认定正能量的宣传方式,是局限了我们的思想,也是局限了我们的宣传范围,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最广泛的互联网正能量统一战线,不在于一个以何总方式,不在于宣传的手段,而在于把正能量传递出去。传递一个人也是传递,我向每一个有良知的人献上我崇高的敬意,我作为一名89年介于80后与90后的人,对于前辈们把这种正能量传递给我们感到高兴,变达我的尊敬。

都是为了传递正能量,又何必纠结于在于何种方式,何必局限于何种方式。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3)

这时,毛泽东把目光转向全国,开始关注前线战场的形势,开始考虑抗日战争的大局。他通过对日军在进攻中已经在许多地方与国民党军队呈相互攻防状态这些基本事实,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战争,也进一步发现了持久抗战的规律。

毛泽东得基本结论是,前线战场的抗日战争也必须是长期的、持久的。基于这一认识,他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战略计划,以供通过。

总的方针是:当敌人深入进攻时,必须在外面部署足够的力量,与里面的主力合作,增加敌人的困难,减少自己的困难,创造有利于持久抗日战争的军事和政治局面。

蒋介石在接到毛泽东的建议后,极力表示怀疑。一方面,他是军事行家,从军事角度考虑,他感到毛泽东的建议高明,与日本人打仗,确实应该这样。另一方面,他又想到毛泽东怎么能仁慈地提醒自己,他和毛泽东打了十多年的战争?

几经犹豫,蒋介石没有采纳毛泽东的建议。这就使蒋介石失去了在黄河以北发动兵力,与敌人相互攻防,从而对日军进行持久的抗日战争的机会。日军一路南下,攻占了中国大半的领土。

但是,国民党军队毕竟数量多,又陆续将主力撤至西南,而西南地区山多路险,易守难攻,日军打下武汉后,再也难以组织起有力的攻势去攻打中国的西南地区了。日军不能在短时间内摧毁中国已经成为现实,这证明了毛泽东关于中日战争是一场长期战争的预言是正确的,也证明了前线战场必须是一场长期战争。

毛泽东见蒋介石不采纳自己的意见,便不再对蒋介石抱多大的希望,他坚定了以我为主、以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为主,再进一步深入敌后,建立战略支点,创造全面抗战、持久抗战局面的决心。

1938年2月下旬,毛泽东决定**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新形势下八路军的新战略方针。会前,毛泽东心中已经有了成熟的想法。这就是:

在武汉、徐州等地一旦也失守的情况下,为了坚持持久抗战,八路军应该有足以影响全国抗日全局的动作。从本质上讲,这一运动实质当敌人进入我国,即日军对我国南部进行大规模进攻时,我国八路军也在敌后推进。在敌后建立了更多能够独立作战的抗日根据地,形成了长期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

**政治局会议同意了毛泽东的这一方针。

后来,毛泽东的政策虽作了具体调整,但基本思想没有改变。敌进我进,使我军在日军向南大举进攻的时候,开入敌后,在敌后展开,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不仅立住了脚,牵制了日军,支持了全国的持久抗战,而且为我军在抗日战争中很快发展壮大起来奠定了基础,也使毛泽东进一步摸索到了持久抗战的规律。

1938年5月19日,日军占领徐州。徐州保卫失败,意味着中日战争发生了巨大变化。日军的下一步行动有两种可能:

一是主力转向华北,消灭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一是继续向南进攻,打击武汉、广州。准确判断日军的动向,是决定我们党战略方针的基础。同时,到徐州沦陷时,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十个月,各种矛盾已经充分暴露出来,我们可以认识到它的规律性。

毛泽东开始着眼一段时间,冷静地分析当前形势的变化。

毛泽东身边的警卫回忆说,那段时间,毛泽东白天在院子里走,常常因为对某个问题的深思熟虑而忘记了别人。晚上,毛泽东看了各种**,研究了全国的军事形势,彻夜不眠。

通过对我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情况和国民党正面战场情况的分析,毛泽东开始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全国持久抗战的思路,这就是: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要广泛发展;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要保存主力。中国保持和发展军事事力的能力是抗日战争持续的基础。

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所阐述的观点和战略战术,是我们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锐利思想**,他从中日两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无可争辩地论证了“抗日战争是持久的”和“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这两大历史命题的客观必然性,深刻地批判和彻底地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论调,同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预见了抗战所要经历的各个阶段,制订了一整套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战术,极大地武装了全国抗日军民,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在今后的抗日战争实践中,中国人民遵循这一伟大的战略思想,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机智、勇敢、艰苦、顽强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他具体地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成功地揭示了中国民族战争和民族解放的特殊规律,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抗战理论,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同时,《论持久战》又是一部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著作,它从中国抗战的特殊规律入手,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战争与政治、**与人、战争中的能动性等一般的军事原则和战争规律,尤其是针对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特殊的战争现象,及其深刻地论述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的人民战争思想、转劣为优的灵活的战略思想,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理论,为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除此之外,《论持久战》又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它在分析中日双方对立、矛盾的因素,论述战争的发展进程和众多复杂的战略战术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的观点都做了创造性的运用和透彻的发挥,可以说,毛主席的这部宏篇巨著,通篇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可以称得上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和“实践哲学”。

对今天来说,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总体上讲,它是对当时重大的历史问题的成功回答,为我们提供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和揭示客观规律,取得胜利的一般的方**,这是我们在当前和以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否则,任何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那也都将是无从谈起。具体地说吧,《论持久战》这部著作所阐述的军事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军事科学研究,建设国防现代化,应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我们现在一再强调要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这军事斗争的准备中,战略战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这一点,《论持久战》中的许多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实力和国防现代化的提高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军的装备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会有着较大的差距,如果一旦发生侵略战争,我们在军事装备上仍将处于劣势。因此,毛泽东同志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和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战略战术并没有过时,仍然是指导我们打赢反侵略战争的重要思想。

不仅如此,对于我们今天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毛主席的文章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国家在建国几十年来曾经出现过几次大起大落,走过的道路可以说是相当曲折,究其原因,这问题的主要根节就在于没有能够正确认识国情,违背了客观规律。所以,为了避免今后再出现类似的失误,我认为,学习毛主席《论持久战》一文中,毛主席当年科学地分析客观事物的矛盾,根据国情制定战略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4)

也许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一切已经很难与六十多年那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中的中国战场直接挂钩在一起。我好久没读毛主席的著作了,更不用说分析这些经典的历史背景了。现在,有幸阅读《论持久战》这一时代性作品,我深刻领会到即使在那个苦难艰巨的抗日战争初期,以毛泽东为首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分析当时中日战争之间及其时代进展的前瞻性,令我刮目相看。

《论持久战》的发表是1938年临近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一周年,此时华北、华中地区均已失守,徐州战役最终失利并且日军日益紧逼武汉,已经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国土落入敌手。除了日军协助下溥仪复辟成立的伪满洲国外,包括国民党第二把手——汪精卫在内等人在南京成立了亲日的汪伪政权,大肆散布与日作战必败,中国必亡的宣传言论。当然,仍有一批政客和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胜利后,妄想日军已告一段落,能速战速决。

正是在这时代背景下,毛主席所提出的《论持久战》很客观理性的分析当时人们所看不清的敌我态势。日本是最早摆脱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这是很多人都想不到的,那日本是如何拜托的呢?答案就是“九一八事变”。

日本吞并了中国东北,转移了国内矛盾,获得了大面积的土地和伴随资源,少量的工业和丰富的劳动力。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战养战”的古老战争模式,。与此同时,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意大利对阿比西尼亚的入侵在付出了可笑的代价后获胜。

后来西班牙佛朗哥发生政变,战无不胜。

抗日战争初期,日本利用其科技实力、工业基础和先进军队取得了胜利。平津、上海和南京被一个接一个地打破了。当时徐州被占领,武汉和广州处于战争边缘。就在这时,毛主席所提出的论持久战中准确提到了敌强我弱但敌小我大的力量对比,即科技、工业和军队对我国有着巨大优势,然而其背后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本无法支撑其继续无止境扩大战场,而我国地域广阔,人口资源丰富,漫长的国境、广阔的战场消耗日军的各种实力。在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中日本虽获得胜利但也暴露了其无力支撑一场扩日持久的消耗战,即使过去30年,一样无法做到如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所提出的大纵深进攻理论那样将我国迅速吞并。

对于日本这样的小国来说,中国太大了,不可能消灭其后备力量。所以正如毛主席所料,1938年日本御前会议已经决定在中国战场上不再进行大规模进攻作战,而属于中等规模的武汉会战最终也确实成了皮洛士式胜利,如同一战时在马恩河受挫的德军,“威廉陛下,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

徐州战役的最后一次失败,真的给仍对台儿庄胜利带来的喜悦感到满役的中国人民泼了一盆冷水。当时国民党军队的部分将领以为在台儿庄大捷后只要齐心协力必能迅速把日本人赶下海,光复中华大地,太理想主义了。也正是由于日本的技术、工业和军事实力,日本才有足够的资本入侵中国的土地。所有这些优点都不容易受到限制。

但毛主席敏锐地意识到日俄战争后期日本面临的资源、物资和后备力量的短缺,决定了日本不能长期维持全面战争。使是上,即使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也表现出不愿意把战争搞得全面,这也反映了其军队缺乏后劲的问题。日军之所以一开始就在战区取得了迅速的进展,是因为它在战争中的致命弱点没有完全暴露出来。

虽然北平、上海、南京,甚至武汉相继失守,但日军在上述城市和附近地区维持所需的资源和补给,继失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牵制了大部日军兵力及其配备的资源是二战中对日作战部分中国所做出的最大贡献,甚至逼迫日本选择开阔其余战场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直接导致了“北进”战略中日本被苏联当头一棒,“南进”战略更是一开始挑起了美国为首的西方盟国对日本的禁运和制裁,更直接逼迫日本对美发动战争,把美国拉入到反法西斯战场上与自己和其它轴心国作战,将自己陷入比德国两线作战更为悲催的战争态势。

在一个相对封闭和混乱的时代,毛主席面对敌我形势的变化,仍然准确地分析了中日之间的权力对比和战争趋势,这是非常伟大的。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正是指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坚持积极防御,不妥协,不投降,坚持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战,必能让日本在战争中的先天不足日趋明显而掩盖其优势,而中国在处于进步中越发有实力最终能够强于对手。抗日战争的爆发,全中国人民凝聚在一起,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及其它民族党派暂时放下分歧,组成了民族统一战线一致对外,加上正义的,占多数的反法西斯力量支持,坚决打赢这场正义战争。

《论持久战》的发表在当时给广大中**民一个客观的认识:日本很强大但并非不可战胜,也给了一份饱满的自信:抗日战争作为一场正义的战争,最终胜利将会是伟大的中国人民。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5)

《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所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旨在探讨持久战的战略和策略价值以及其在民族和社会革命斗争中的实践应用。

这篇文章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写成的,旨在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争提供战略支持。今天,这篇文章不仅仍然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存在着在世界革命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毛泽东认为,革命的战争分为定义明确的两个阶段:战略进攻和战略退却。如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必须运用持久战斗争,先行退却,在战略进攻时机到来时再迅即进攻敌人。毛泽东重申战略退却是为了战略进攻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方面,通过阅读《论持久战》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对于战争的分析、策略的制定以及执行的规章。战争总有惊险和难测的情况,我们必须把时刻都投入到战斗中去。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这一点: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不能让战争而使斗争变得非常流行。

另一方面,毛泽东所强调的持久战,赢得了革命的胜利,证明了其正确性。但必须承认的是,在实际应用持久战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和挑战。例如,忍受孤立和困境背景下的持久战,失去防御能力,令反动派发动进攻等等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请克服,在动员全体人民,发动群众、巩固群众基础,及时做好经济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因此,毛泽东《论持久战》深刻地探讨了如何经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途径。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中,战争仍然继续存在,虽然我们不希望它发生,但是我们必须为其做好准备。当我们读完《论持久战》的时候,我们也就意义着更好地准备和理解和应对全球冲突的未来。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6)

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演讲了《论持久战》,指出抗日战争是可以胜利的而且是持久战,并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现在,回顾这篇文章的所有预言,我不禁感叹毛主席惊人的智慧。

《论持久战》写于卢沟桥事变也就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后一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势头迅猛占领了我国许多大好河山,而我**队却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也无怪有人提出亡国的论调。然而《论持久战》中则明确的提出中国能够胜利的论点并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从这里能够学到的最重要的并不是为什么中国会胜,而是在面对强敌时要冷静的分析找出自己和敌人的优劣势并努力的扩大自己的优势和削弱敌人的优势,消减自己的劣势的敌人的优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敌人,例如,高考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敌人。

在面对高考的时候要仔细分析自身的优缺点擅长的科目不擅长的科目,并制定计划将擅长的科目学的更好将不擅长的科目补好。此外就是在面对强敌时困难时敢于挑战的勇气,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中国人民已经用抗日战争的胜利证明了这一点。在当今和平时代,人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习和工作上的挑战(特殊工作和天灾人祸除外)。

因此,面对学习和工作中的困难,我们应该勇于分析成功的可能性,而不是只是逃避或想太多的麻烦去做。

虽然我**队一开始在日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尤其是张学良奉行不抵抗政策放弃了东北三省的大好河山助长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但是随后中**队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徐州会战上更是体现了中**队的顽强不屈和豪天战意。因此,有人提出了速胜论,这是片面的、肤浅的傲慢,看不清敌我对比。

这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尽快赢得战争胜利的渴望和不积攒力量及时战胜敌人的浮躁态度。浮躁可以说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缺点,尤其在现代社会浮躁心态的危害已经广泛的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学术造假、学历造假、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等等一系列问题的爆发,已经到了不止浮躁不和谐的地步。再如大学生找工作难也是浮躁心态的表现,其实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难找只不过很多大学生眼高手低不愿去做一些看上去简单底薪的职业。

这是没有认清自己的实力而追求迅速成功的表现,没有工作经验、不懂生产流程、不会专业技艺谁会把高新职业给你呢?

在此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深谋远虑,在那个内忧外患,军阀混战,动荡不堪的年代可以准确的把握时代脉搏,指引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指出人们在探索未来道路中犯下的错误。《论持久战》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很多智慧结晶等待我们去探索。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7)

作为中国人,毛泽东不为人知。尽管他非常崇拜他,但他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把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带到了一个独立的国家。曾经也有过怀疑,毛泽东是怎么样让思想、政治、军事,这三个方面很有机融合在自己身上的,三个毫不相关的问题在主席身上为什么没有一点点***呢?毕竟,人无完人,他是怎么做到的?

还记得家里的爷爷一直把毛泽东作为一个神一样的人敬仰者,有很多的疑惑。当然,也可能是我们已经远离毛主席时代,他曾经指引我们前进的思想已经被我们已忘。也许他在那个疯狂时代的所做所为给他的形象蒙上了阴影。但是这一次读了《论持久战》之后,我对毛主席的形象不再只是从书本上,还有各个**上的主席形象了,有了更多的认识。

第一次拜读毛泽东主席的作品,也许只是读了一篇作品就判断一个作家的好坏,太武断了,可是,在我看来,我一个从未经历过抗日战争,不了解战争真正情况的人,在看了主席写的这一片文章之后,也对中国赢得抗日战争充满的信心。在他以前的学生生涯中,他学过诗歌,也听过主席的文学才华。这次读了主席的文章后,他知道毛主席确是是一位文学大师和军事家。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还能够冷静下来正确的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并且用一篇文章,简单明了的阐述了自己的理论不得不让人佩服,还有不得不惊叹主席对抗日战争三个战争阶段的预判。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未来的著名的文章。在整篇文章一万多个字中,主席将抗日战争中,中日交战的优势、劣势都总结了出来。短短38个小段落,从开始国人对这一场战争的各种看法开始,引出了持久战这个主题,接着讨论了两种主流的看法;一是中国必败论、二是速战论,最后在文章最后的几个自然段(小节)里,毛泽东主席为中日战争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

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这二十个字,是主席在过去同国民党斗争中总结出来的宝贵战争经验。它们是我们打赢抗日战争的理论基础。这篇文章也给在困苦斗争中的中华人民,给与了一个强大的信心。

通读了整篇文章,感觉到论持久战这一篇文章,就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讲解了中日战争的优劣势,特别是在第六段,在于美国记者**的谈话中,通过与美国记者的一问一答,主席系统地、详细地回答了中国会不会亡国;在什么条件下,中国可以战争日本;战争前途会怎样发展;及关于中国东北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整篇文章中,毛主席总共提出了21个问题,前半部分问题主要回答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为什么中国会赢得胜利,还有总结批评了两个当事主要存在中国战败轮和速胜论。什么是战争的后半部分,怎样进行战争,怎样通过战争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人民战争的重要性。

在我个人看来,主席将整篇文章分为了38个小段落,前30个小段主要是交代了文章的背景,当时的中日局势,当时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思想,日本作为一个侵略国家的优势劣势(主要见第十分点),中国凭什么可以赢得这一场战争(第十一段)。在最后八段中,主席提出了什么是持久战,如何进行持久战。每一个小点,都能够看到主席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抗日战争的根本问题做出了很正确、精辟的论述,成功的预见到了抗日战争未来的发展路线,做出了正确指导抗日战争的决策、政策,制定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

《论持久战》,它不仅成为了国内战争,乃至世界战争中的著名的军事理论,同时它也是哲学上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现在,世界总体和平的今天,也许不会在发生像七八十年前一样的惨烈的战争,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不能从这一篇文章一种学到东西。在这里,我想简单谈谈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首先,我们做事要乐观。当然,我们也不是盲目乐观。

乐观的前提是冷静客观地分析形势,积极思考,善待事物。第二点,要辩证的分析现有的问题,有利的、不利的都要统统列出来,对于有利的因素不要过分的夸大,但是对于不利的事情也是认真对待,不能忽视问题的重要性。要学***毛泽东主席辩证唯物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

第三,积极做事。不要因为一些困难而放弃。如果你不努力工作,你什么都没有。

论持久战读后感(二)

原来只知道《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今天查了相关资料,看了原文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是毛泽东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话。当时抗战全面爆发,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

在共产党内部,也有希望国民党正规军抗日战争、蔑视游击战争的人。针对这些言论和战争的具体情况,毛泽东作了具体的分析,并对战争作了**和战略部署。可以说是一部超前的战略分析著作。

文中首先对于“速胜论”和“亡国论”予以否定并提出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中国不会灭亡,中国人民不会被奴役,我们一定会赢得战争。全文总结起来原因有四点:

敌人强弱,敌人小而强大。敌人后退前进。敌人软弱时帮助我更多。由于敌人强弱,战争不会很快结束。而后三点则可说明我们一定会胜利,只不过要经过持久战。

文章条理清晰,娓娓道来。据理力争的推翻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无科学理论,使人们对这场战争持正确的态度。同时,文章解释了我们赢得战争的原因,增强了我们对战争的信心。

接着阐述了中国将采取的战略,并分析了战争的趋势。我们的战略方针是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同时强调“兵民是胜利的根本”,应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可以看出,他把胜利最重要的因素放在人民身上,而不是放在**。也许日本在**方面比我们先进,但最重胜利属于我们。而历史也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也表明中日两国都不会妥协结束战争。在日本,他们胃口很大。几个省的割让不能满足他们的野心。对于中国,我们不允许日本保留中国的领土。我们绝不妥协,战争必将继续。

最后,关于战争的走向,他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人的战略进攻和我们的战略防御阶段。第二阶段是敌人的战略保守主义时期和我们的准备时期。

第三阶段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这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无法**。总的趋势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这是我最钦佩的。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的事候,正是战争刚开始的事候,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对战争的推测是准确的,我们感到惊讶。

足以显示了他对战争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和他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这篇文章会被奉为经典,成为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在文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方。

即使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学***著作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论持久战读后感(三)

为了完成作业我在这段时间看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看了一些别人的真知灼见。《论持久战》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论持久战》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他指出:“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毛泽东用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比对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

(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敌退步我进步:

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

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

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

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

日本敢于侵略中国,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从而预言了战争趋势。

毛泽东用他的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指导中国走向解放,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也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只有拥有强大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出路。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8)

徐州会战结束之际,毛泽东开始撰写酝酿已久,建立在科学判断和分析之上的时政**——《论持久战》 。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和《孙子兵法》一样,《论持久战》也被美国西点军校奉为了必读。“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日本必亡,最后胜利的是中国” 。

他鲜明地批评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论持久战》,总的来说就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而不断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

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说持久战,但为什么?怎样进行持久战?

很多人说最后的胜利,但为什么会有最后的胜利呢?怎样争取最后胜利?”全书的一开始就提出了当时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甚为关注并且激烈讨论的问题,进而引出“亡国论”“速胜论”两个“不科学”的看法与观点,随后针对这两种不科学的看法进一步说明当前局势下什么才是正确、客观、科学的认知。

《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在问题讨论部分,作者指出了战争的本质,并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特点。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战争的因素:军事力量、经济力量、政治组织力量和战争性质。

分别分析了日本、中国在这几大因素的对比。得出“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这样的结论。

当然,为了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巩固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者非常果断而又科学地一一反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作者没有直接反驳,而是采用了逐步反驳的方法。列出这些声明支持者的论点,然后举例说明前者的错误。

在论证的时候,时刻抓住主要矛盾,即“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国的进步和多助”。在此基础上,对“亡国论”和“速胜论”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具体分析中国现状和印度、阿比西尼亚的不同,也强调了日本是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这一事实,彻底推翻了亡国论者和速胜论者的悲观与轻敌心理。这个论点非常尖锐,有层次感和说服力。

论证中广泛运用矛盾理论,牢牢把握事物发展中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振平说:“《论持久战》,是毛泽东采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方**的最杰出典范。他不仅提出观点,还作出让人心服口服的论证。

一是一环扣一环的分析综合;二是不断用事实来检验。《论持久战》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以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依次对比分析中日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民心及国际关系等战争基本要素,揭示出战争的内在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实力消长变化,再根据这种趋势作出重要**,结论自然客观、让人信服。”

在后面为什么要进行、怎样进行持久战的论述上,作者依然沿用了这种辩证法,具体分析了持久战的必然性,并结合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具体的作战方针,即“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还要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在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装备逐步加强。因此,中国可以在战争后期进行阵地战,进攻日本占领区。

”书中,作者结合中日各方面因素的对比,用科学的眼光加以分析,得出中日战争应当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人的战略保守主义时期和我们的准备时期。

第三阶段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作者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

作者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这种高于当时战争时势的眼光不得不让人佩服,无怪史学家顾颉刚说,“奉读之下,恍然于抗日所应走的方向。”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论证,作者最后才得出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答:不会死的。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

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

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这种思维不可谓不严谨,不可谓不科学。

因此,这本书一经出版,立即引起轩然大波:

蒋介石、白崇禧、陈诚和史迪威都肯定《论持久战》,认定《论持久战》是一部上乘巨著。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同时在征得周恩来的同意后,以国民党军委会的名义通令全国,把《论持久战》作为全国抗战的指导思想。《论持久战》破例允许在国统区印刷。史迪威将军只看了一遍《论持久战》,就认定这是一部“绝妙的教科书”,他更清楚地认识到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浴血奋战、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认定抗战的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他建议美国**“加快对华援助”,向中共提供有限数量的**装备,一定会加快胜利的到来。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呢,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短暂的失败,坚持不懈,最后成功注定是属于我们的。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9)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的一篇军事著作,后在八年的抗战中证明了他的思想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其最终指引着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在他的著作中同样也能发掘许多对于我们对**交易的有指导意义的好东西。

我认为,我们从事**行业,以亏损走向盈利,到持续盈利的过程,就是一个“持久战”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速胜论”和“亡国论”。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是**交易的能人,每一个成功的交易者都经历了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点而克服自己的缺点的过程中,慢慢地走向成功,而最终取得“战斗”地胜利。

我们从事**交易的目的在于为了持续的盈利,跟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永久的和平”一样,虽然这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但是一定能实现的目的,只要我们在交易的过程努力增强自己的交易能力,持之以恒。

在一波**中我们应该跟随**的主流方向去做,而不能逆之而行,就像在抗战中,我们应该跟在中国人民的后面,而不是认为日本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在一波**中逆向的力量是很小的,是渐渐的缩小,并且在最后完全被消灭,就像在抗战中日本是退步的,寡助的一样。相反,追随主流是正确的,因为它正在发展壮大。也许在一波大的**中会有很多个小的**或反向,但是最终大的方向是顺着主流的方向的。

也许他的**和反向是遇到敌人较为顽强的抵抗或是主力方未来更好的进攻而暂时的“勇敢的牺牲”,但我们得坚信“血”不是白流的,它是主力方的一种战术性的安排,故在做**交易时,不要认为主要的趋势受阻或**而错误地认为主要趋势的结束而正在反转从而慌忙的进入场。在这里,“勇敢的牺牲”不是说我们把自己的全部资金牺牲掉,而是指损失在我们能够承担的范围内,通常指止损点以内的牺牲。

战争的胜利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内部原因: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

外因: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敌因:f215.Com

日本国内和殖民地人民中革命运动的兴起。同时这三因素也是“战争要打多久”的条件。当我们判断**是假的突破还是真的突破时,当它时突破时,以及突破后能走多远时,情况也是如此。

在内因上对主要力量方的力量的强弱,以及积聚的速度和趋势的考虑;在外因上,lme铜、现货、汇率等因素的强弱;在敌因上,对方力量的大小,以及下降的速度和原因,只有我们对战略因素作出了客观而全面的判断,才能对**作出在行动性的反映,对**有客观准确的把握。

最后,我想谈一下在对具体行动上的感悟。

在做生易的时候,我们会面临不同的**比如转机、突破和折磨**。对于不同的**我们应该有不同的操作策略。对于折返、突破、折磨**我认为应用“游击战”的策略为之行动。

事先设好要消灭的目标,既要获得额定利益,当我们入场时并已获得了自己的目标点之后,要毫不犹豫地出场,因为我们无法抵抗**反转之后“大兵压境”对自己的小资金的损失,对已突破的**我们应该用“运动战”相对应。在**快速朝自己设想的方向运作时,我们应主要坚信地跟随,并运动性地设好自己的止损获利空间位置,而当****时要运动性地防御,在重要的位置设好自己的止损出场点后,同时给予**较大的发挥空间。

在开盘的时候,是最容易出现多空双方的争夺最显著的时候,此时是我们“乘敌之隙”而战争入场的好机会,但是一旦敌人(**)醒悟过来后,我们得快速地离开。客观存在于市场中实现**收益的趋势和变化。

在选择入出场点使跟打仗一样应该时到保持者计划性、主动性、灵活性。只有我们预先设好入出场点得位置时,才能在**真正到达时不有准备地行动,而在做计划和行动时保持很好得主动性,把**的主动性权把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让**牵着自己走,也许在计划与实际行动间如何做到灵活性时一个很难得事,因为计划总是与**不一致的,这是要我们进行调整,保持之行动性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它是对一个人合能力在瞬间的测试。如在入场时何时不能追势,何时可以,出场时何时行与不行等。

总之,做交易就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在盈利的目标动力的驱动性下,做好全面性和局部性的事前考虑,并能够区分不同的**,同时应用不同的策略做交易,而在行动中保持主动性和灵活性,并最终胜利。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10)

读《论持久战》有感300字

今天不用做事,认认真真地把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读了一遍,根据我以前的想法,我现在进行读后总结。

这篇著作,读完的第一感觉是震撼,没有多好的修饰手段,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正气与睿智。令我想不到的是读完后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去评述这篇著作,不知道如何才能用最恰当的文字将我的理解表达出来,而不会曲解主席当年的想法,这是我所担心的,与我阅读之前的想法完全相反。

但我记住了主席说的一句话,我觉着用在生活上是最好不过的了,采取非正常手段去解决困难反而会将自己置身于更加困难的境地,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不要轻视自己的弱项,弱项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转化成强项。日本为了解决自身问题而发动的侵华战争使其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中国弱于日本,但抗战最后必须属于中国,都是说明这两个说法。

愚钝之至,理解有限,惭愧!

读《论持久战》有感300字

据传毛主席在延安窑洞连续七天七夜奋笔疾书,连右脚布鞋鞋底被烧出一个洞都没有察觉,终于完成举世闻名的《论持久战》。一方面由于好奇,另一方面为了完成作业,于是便选择《论持久战》,结果我不得不承认毛主席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智人。

《论持久战》全文共论述21个问题,前9个问题主要论述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后12个问题主要阐述怎样进行持久战,怎样去的最后的胜利。《论持久战》的每句每字都是精华,很难找出那一句作为其中心句,若一定要的话,蒋介石的总结很精辟:“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毛主席将马克思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有机的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虽然现在建党90年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论持久战》就无用武之地,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毛主席的精神永不过时。

读《论持久战》有感300字

在感觉在电脑前呆久了有点疲惫的时候,就停下来随意拿本书看下。开始看到是《论持久战》只是为了想看看毛主席是怎样治理军队的,看了才知道有感颇深。我想那就是因为有了他的战略原则才赢得了中国的8年抗战胜利。

要是我们在这次网络营销大赛中也把她的战略原则应用到其中,,(1)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进行完成阶段任务,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的方针:(2)采取运动战和游击战的作战形式。这就说明了怎样进行营销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的问题。《论持久战》运用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不仅科学地论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阐明了持久战的总方针,在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在学习中的启迪——应该如何辩证的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战术。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要对自己学习的整体状况有一个比较客观、清晰的分析认识,承认自己学习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要有长远的目标,确定具体的近期奋斗目标,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使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而在此过程中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持久战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编辑推荐: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duhougan/

更多读书笔记范文进入读书笔记大全:dushubiji/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11)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原著导读的体会

人文学院社会学五班,江火辉291100520

1938年的6月,在中国革命摇篮——延安,在世界军事战略战术研究领域上诞生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即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全面抗日战争进行到一周年之际,毛泽东审时度势,针对当时社会各界对中日战争的反映及国内外不同声音,写下了自己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并做出了科学的分析与判断,为了批判社会上流传的两种主要错误思想速胜论和亡国论,毛泽东从国内人民抗日情绪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客观情况出发,得出“看日战争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战斗的过程是艰辛的,但结果必然是中国取得胜利而日本以失败结局撤出中国”,这种战略眼光不是任何人都有的,就连一些爱国人士也对战争前景不抱乐观,他们认为中国与日本的对抗是弱国对强国,封建主义对抗资本主义,其结果是中国会像清**那样输得彻彻底底,可历史事实说明了毛泽东的判断完全正确,中国人民对日本的反侵略斗争取得重大胜利。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在对毛泽东的一些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正确性、先进性和时代性进性了修正。

书中指出所谓亡国论就是一些人认为中国的**不如日本,经济也不如日本,反法西斯同盟所给予的帮助不如法西斯国家对日本的帮助,所以中国必然会失败,其实这是他们片面的、主观的看法,带有机械主义倾向,没有联系到国际背景和国内局势变化,中国在**方面的确不如日本,**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中国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这些可以弥补**落后的缺陷,在抗战斗争中夺取敌人先进的**不仅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我们的战斗力,还能消耗敌人的物质基础,为取得战争胜利夯实基础。

毛泽东精辟的指出“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是打不起大规模且长时间的战争的,它会为自己的侵略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从这个分析可以看出中日的国力对抗结果是中国超过日本,但很多人会问:“为何在抗战初期日本的进攻会如此凶猛,中国领土连连失守”,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毛泽东认为抗日战争之所以会胜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是带有正义性质的全民族反抗斗争,我们不是一部分人在战斗而是举国之力与日本战斗,虽然在初期国内一些党派有分歧,抗日力量不统一,后面逐渐形成国共两党团结协作的局面,全民族团结一心,发挥出不可战胜的力量。

另一个方面,从政治角度也可以看出日本必败的结果,日本是没落中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会导致国内反战人民的反抗,这会打击**执政的基础,对我们是有利的,反观我们,中国自从共产党执政后,国内政治改革深入人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伴随政治上的开明,经济也发展起来,尽管受到战争的打击,可我们有了自己的民族资产阶级,这对日后的长期对抗是一个优势。

对于速战速决的胜利者,毛泽东认为他们对形势过于乐观,高估了中国的实力,低估了对手的实力。书中说,中国要取得胜利,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完成中国的抗日统一战线;二是完成了国际抗日统一战线;三是日本人民革命运动和日本殖民地人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这几个条件的成立是要长时间形成的,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前面说过日本是衰退的,可由于他的基础原本就比中国强,而且中国的进步也不是一飞冲天式的,所以日本的劣势并不会很快拖垮它的国力,中国的优势也不能迅速拉起来,这就需要时间了。对于那些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的人毛泽东是这样说的“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把日本估计过低,甚至以为日本不能打到山西。

有些人轻视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他们对于“在全体上,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部分上,游击战是主要的,运动战是辅助的”这个提法,表示怀疑。平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甚至某些人在战争形势稍为好转的时候,就准备在国共两党之间加紧磨擦一下,把对外的眼光转到对内。

这种情况,差不多每一个较大的胜仗之后,或敌人进攻暂时停顿之时,都要发生。所有上述一切,我们叫它做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这里不难看出当时国内一些人是没有客**待中日两国实际国力的,如果这种盲目乐观传播广泛的话会导致低估对手从而验证骄兵必败的道理。

可以说《论持久战》的发表是对盲目乐观者的一个矫正,是对亡国论者的批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然,不是说毛泽东就极力否认中国会战败的结局,在文章中他陈述自己的看法即中国如果不进行全民族抗日,没有广大的群众基础,没有国际社会的帮助,就不可能取得胜利,我们要认清自身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及时纠正观念上的错误,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去攻击敌人的弱点,充分运用我们所占的人和地利来牵制敌人,消耗有生力量,最终取得胜利。

最后值得一提的就是毛泽东给抗日战争划分了三个阶段,具体分析了每一个阶段敌我的实力比较,其战略远见是当今少见的,不仅给中**队指明了未来斗争的特点,还研究出对抗的手段,可以说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正是沿着这条路线走的。第一阶段是敌人进攻,我防御;即在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的势力疯狂进攻,我们处于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大的**,所以采取积极防御,在防御是加强战斗力,避开敌人的锋芒。第二阶段可以称为战略僵局阶段;也就是说,敌我力量比较接近。我们已经掌握了敌人的作战调度。我们正在积蓄力量准备对敌人的最后进攻。

第三阶段是恢复失地;即敌人在我们长期的抵抗下失去优势,国力已经耗不起了,而我们在长期的积累中有了足够打败敌人的力量,这是就是进行最后大决战的最佳时期。

总的来说,毛泽东的这篇文章体现了作为一位优秀的军事思想家和战略家的先进眼观,对国际反法西斯斗争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在于军事上,在战略上对抗日战争作宏观的战略分析,提出战略决策,用以指导整个抗日战争,在战术上从微观方面提出有效打击敌人的战术,指导军队切实可行的实战战斗,担当了指导全民抗战的政治纲领和军事纲领的作用。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12)

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反复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中国会死吗?不会死,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很快赢吗?

不能,战争是持久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这就是中国抗日战争总的,基本的规律。这一规律是通过对中日战争双方的特点的全面、客观的分析所得出来的。

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可以说,毛主席的这一席话可真是说到问题的点子上去了,这是因为,第一,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强国,而中国呢,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从敌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力来说,它在东方又是第一等的,在世界上也是

5、 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之一。当时,我国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从这个角度看,这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必然性,也是中国抗战不能迅速胜利的基本依据。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持指出的,在“日本方面……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

这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基本条件,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可速胜,就建立在这个日本国家的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面”,其次,敌人的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而我们的反侵略战争却是进步的和正义的。这是日本战争必然失败和中国抗日战争持久最后胜利的主要依据。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就是这一因素的代表。中国今天的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种进步的基调上得到了持久战和这种胜利的可能性。中国是如日方升的国家,这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状态恰是相反的对照”,是啊,中国这个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直至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之后,是一次比一次走向成熟,特别是苏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是给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带来了曙光,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等国内革命战争后,我们的党和人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经验方面,更加走向成熟。

同时,也锻炼出了一批能够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仁人志士,这就为我们抗战能够取得最后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直至北伐战争,一切为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革命的或改良的运动,都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因此,依然保留了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我们仍然是一个弱国。我们的军事、经济、政治实力都不如敌人。

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和中国无法迅速获胜,在这方面有其基础。然而。。。中国的解放运动在过去的一百年中积累到今天,这是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同时……(也)锻炼了中国人民”,是啊,从救国救民的革命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中国人民,必然会认识到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残酷性和长期性,从而能够更加坚定地打好这场长期的反侵略战争,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当时,除了速胜论外,还有另一种比较悲观的理论,即亡国论。毛泽东同志指出“亡国论者只看到敌强我弱这一特点,在实践中,亡国论所产生的妥协倾向,什么”勉强行去,败军亡国”,结果和失败主义没有两样“,可以这么说,对于亡国论和速胜论,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这两者都是十分有害的,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两论”,它可是关系到我们能否打赢这场反侵略战争的关键,如果不能很好地来认识和克服它,那么我们的抗战就无法顺利进行,更不用说能够取得最后胜利了。为此,为了克服“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同志着重指出“反对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场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啊,唯心论和机械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只有深入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也才能指导我们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现实意义

从总体上讲,它是对当时重大的历史问题的成功回答,为我们提供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和揭示客观规律,取得胜利的一般的方**,这是我们在当前和以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否则,任何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那也都将是无从谈起。《论持久战》这部著作所阐述的军事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军事科学研究,建设国防现代化,应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我们现在一再强调要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这军事斗争的准备中,战略战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理论价值

《论持久战》中的许多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实力和国防现代化的提高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军的装备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会有着较大的差距,如果一旦发生侵略战争,我们在军事装备上仍将处于劣势。因此,毛泽东同志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和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战略战术并没有过时,仍然是指导我们打赢反侵略战争的重要思想。

不仅如此,对于我们今天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毛主席的文章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国家在建国几十年来曾经出现过几次大起大落,走过的道路可以说是相当曲折,究其原因,这问题的主要根节就在于没有能够正确认识国情,违背了客观规律。所以,为了避免今后再出现类似的失误,我认为,学习毛主席《论持久战》一文中,毛主席当年科学地分析客观事物的矛盾,根据国情制定战略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结语《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马列主义伟大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世界作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它不仅成为指导中国抗日战争的科学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

“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