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论持久战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1-12

论持久战观后感十篇。

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范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论持久战观后感十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持久战观后感(篇1)

读《论持久战》有感

读完《论持久战》后,一方面我深深地被毛泽东等一批老革命家的深谋远虑所折服;另一方面,我又深刻的感觉到《论持久战》没有过时,我们仍然需要打持久战的思想,它无论是对我们现在的个人还是对于我们的国家都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得出的最主要的结论就是:中国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战争的最后胜利必然属于中国;但是由于中日力量对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中国要取得战争的最后的胜利,仍需要进行一个长期的过程,即进行持久战。

持久战的论断已经被历史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学习历史的最大作用就是要能够达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目的。那么,“打持久战”的思想对现代的我们还没有借鉴意义呢?

答案是肯定的。持久战的思想并没有过时,因为个人理想的实现和国家目标的实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持久战。

现在中国的国情是物质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精神方面的发展跟不上。所以整个社会充斥着浮躁之风,不能被眼前利益驱使的人并不多;人们不再习惯于制定长远的计划,他们大多渴望急功近利。特别是在实现个人的目标方面,人们大都希望一蹴而就,再也没有谁想过人生理想的实现也是一场持久战,是不能一蹴而就的。

就算你这样成功了,那么早晚也是要出问题的。于是整个社会出现了一些“怪现状”:学者教授不想踏实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整天剽窃别人的论文;学生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一心只想着创业赚钱;普通百姓不能踏实工作,都想着一夜暴富;演员们都不想提高自己的演技,专靠制造绯闻维持他们的名气。

总之,整个社会陷入浮躁气氛之中。

我们不能怪经济发展太快。我们只能怪我们的精神问题。我想主要是我们的心态出了问题。此时我们需要一剂清心的猛药,让我们停下脚步好好思考我们所走过的路,重新思量一下我们的人生之路到底应该怎么走。

也许我们真的有必要翻一翻《论持久战》,再次好好体会毛主席的教诲,抗日是一场持久战,我们的个人目标的实现,我们的人生道路又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呢?

一言以蔽之,这些都是一场持久战。

论持久战观后感(篇2)

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演讲了《论持久战》,指出抗日战争是可以胜利的而且是持久战,并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现在,回顾这篇文章的所有预言,我不禁感叹毛主席惊人的智慧。

《论持久战》写于卢沟桥事变也就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后一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势头迅猛占领了我国许多大好河山,而我**队却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也无怪有人提出亡国的论调。然而《论持久战》中则明确的提出中国能够胜利的论点并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从这里能够学到的最重要的并不是为什么中国会胜,而是在面对强敌时要冷静的分析找出自己和敌人的优劣势并努力的扩大自己的优势和削弱敌人的优势,消减自己的劣势的敌人的优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敌人,例如,高考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敌人。

在面对高考的时候要仔细分析自身的优缺点擅长的科目不擅长的科目,并制定计划将擅长的科目学的更好将不擅长的科目补好。此外就是在面对强敌时困难时敢于挑战的勇气,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中国人民已经用抗日战争的胜利证明了这一点。在当今和平时代,人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习和工作上的挑战(特殊工作和天灾人祸除外)。

因此,面对学习和工作中的困难,我们应该勇于分析成功的可能性,而不是只是逃避或想太多的麻烦去做。

虽然我**队一开始在日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尤其是张学良奉行不抵抗政策放弃了东北三省的大好河山助长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但是随后中**队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徐州会战上更是体现了中**队的顽强不屈和豪天战意。因此,有人提出了速胜论,这是片面的、肤浅的傲慢,看不清敌我对比。

这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尽快赢得战争胜利的渴望和不积攒力量及时战胜敌人的浮躁态度。浮躁可以说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缺点,尤其在现代社会浮躁心态的危害已经广泛的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学术造假、学历造假、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等等一系列问题的爆发,已经到了不止浮躁不和谐的地步。再如大学生找工作难也是浮躁心态的表现,其实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难找只不过很多大学生眼高手低不愿去做一些看上去简单底薪的职业。

这是没有认清自己的实力而追求迅速成功的表现,没有工作经验、不懂生产流程、不会专业技艺谁会把高新职业给你呢?

在此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深谋远虑,在那个内忧外患,军阀混战,动荡不堪的年代可以准确的把握时代脉搏,指引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指出人们在探索未来道路中犯下的错误。《论持久战》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很多智慧结晶等待我们去探索。

论持久战观后感(篇3)

1938年,面对严峻的抗日战争和严峻的抗日形势,毛主席提出了长期战争的光荣理论,驳斥了不切实际的亡国论和速胜论,表明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结合当下的现实在回过头来再看当年毛主席的这篇经典的《论持久战》,无不感慨万千体会颇多。其中,最大的经验是毛主席对中国、日本和周边环境的精辟分析和大胆**。

可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毛主席首先肯定,因为战争的正义,抗日战争一定会胜利。

但同时,他又不是盲目自信,陷入“速胜论”的错误观点之中。但一步步详细分析中日两国国情,提出了与党相反、坚定依靠人民群众、坚持长远战略方针的主张。

在整篇文章中,都体现了用唯物辩证法来看待问题分析的精神。无论是看待日本,还是中国。毛主席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根据具体国情,广泛动员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起来抗日的力量。这时,毛主席展现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他放下与国民党的斗争,做出让步,只是为了充分发挥中国最大的人力,团结一切力量,鼓舞人民的士气,准备一场人民战争,赢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从此,历史证明毛主席的预言是完全正确的。正是这面正确的旗帜指引着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

在日本的形势下,毛主席提出了卓越的持久战理论,驳斥了不切实际的亡国论和速胜论,表明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结合当下的现实在回过头来再看当年毛主席的这篇经典的《论持久战》,无不感慨万千体会颇多。其中,最大的经验是毛主席对中国、日本和周边环境的精辟分析和大胆**。

可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毛主席首先肯定,因为战争的正义,抗日战争一定会胜利。

但同时,他又不是盲目自信,陷入“速胜论”的错误观点之中。但一步步详细分析中日两国国情,提出了与党相反、坚定依靠人民群众、坚持长远战略方针的主张。

在整篇文章中,都体现了用唯物辩证法来看待问题分析的精神。无论是看待日本,还是中国。毛主席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根据具体国情,广泛动员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起来抗日的力量。这时,毛主席展现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他放下与国民党的斗争,做出让步,只是为了充分发挥中国最大的人力,团结一切力量,鼓舞人民的士气,准备一场人民战争,赢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毛主席论持久战读后感二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之所以提出对日作战要坚持持久战的根本原因。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一篇文章读来,真是觉得深有同感,为我的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我也备受教育,深受启发。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它不仅成为指导中国抗日战争的科学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

“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可以说,每一个饱受战祸、为民族生存而奋斗的中国人,都渴望战争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

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随着战争的爆发和战争进程的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的脑海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部,也有人希望鄙视国民党正规军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争。但是,抗战

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

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本文总结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经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各种错误观点,系统地阐述了当的抗日持久战政策。

毛主席论持久战读后感三作为一个中国人,毛泽东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虽然很崇拜他,但是很不解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带领了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走到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曾经也有过怀疑,毛泽东是怎么样让思想、政治、军事,这三个方面很有机融合在自己身上的,三个毫不相关的问题在主席身上为什么没有一点点***呢?毕竟,人无完人,他是怎么做到的?

还记得家里的爷爷一直把毛泽东作为一个神一样的人敬仰者,有很多的疑惑。当然,也可能是我们已经远离毛主席时代,他曾经指引我们前进的思想已经被我们已忘。也许他在那个疯狂时代的所做所为给他的形象蒙上了阴影。但是这一次读了《论持久战》之后,我对毛主席的形象不再只是从书本上,还有各个**上的主席形象了,有了更多的认识。

第一次拜读毛泽东主席的作品,也许只是读了一篇作品就判断一个作家的好坏,太武断了,可是,在我看来,我一个从未经历过抗日战争,不了解战争真正情况的人,在看了主席写的这一片文章之后,也对中国赢得抗日战争充满的信心。在他以前的学生生涯中,他学过诗歌,也听过主席的文学才华。这次读了主席的文章后,他知道毛主席确是是一位文学大师和军事家。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还能够冷静下来正确的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并且用一篇文章,简单明了的阐述了自己的理论不得不让人佩服,还有不得不惊叹主席对抗日战争三个战争阶段的预判。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未来的著名的文章。在整篇文章一万多个字中,主席将抗日战争中,中日交战的优势、劣势都总结了出来。短短38个小段落,从开始国人对这一场战争的各种看法开始,引出了持久战这个主题,接着讨论了两种主流的看法;一是中国必败论、二是速战论,最后在文章最后的几个自然段里,毛泽东主席为中日战争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

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这二十个字,是主席在过去同国民党斗争中总结出来的宝贵战争经验。它们是我们打赢抗日战争的理论基础。这篇文章也给在困苦斗争中的中华人民,给与了一个强大的信心。

通读了整篇文章,感觉到论持久战这一篇文章,就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讲解了中日战争的优劣势,特别是在第六段,在于美国记者**的谈话中,通过与美国记者的一问一答,主席系统地、详细地回答了中国会不会亡国;在什么条件下,中国可以战争日本;战争前途会怎样发展;及关于中国东北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整篇文章中,毛主席总共提出了21个问题,前半部分问题主要回答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为什么中国会赢得胜利,还有总结批评了两个当事主要存在中国战败轮和速胜论。后半部分是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中国如何通过持久战赢得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和进行人民战争的重要性。

在我个人看来,主席将整篇文章分为了38个小段落,前30个小段主要是交代了文章的背景,当时的中日局势,当时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思想,日本作为一个侵略国家的优势劣势,中国凭什么可以赢得这一场战争。后八个小段,主席提出了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等等。每一个小点,都能够看到主席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抗日战争的根本问题做出了很正确、精辟的论述,成功的预见到了抗日战争未来的发展路线,做出了正确指导抗日战争的决策、政策,制定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

《论持久战》,它不仅成为了国内战争,乃至世界战争中的著名的军事理论,同时它也是哲学上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论持久战观后感(篇4)

读红色经典坚定

理想信念

信息工程系学生第一支部

机电一体化096班

林昱洋2011年5月14号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

一九三八年五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部作品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战争性质、战争因素的强弱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他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击三个阶段。

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日战争后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项工作的远见是完全正确的。

《论持久战》的问世,不是偶然和孤立的。在此之前的1935年,毛泽东就提出了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问题;1937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提高全党干部素质、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毛泽东还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了《实践论》、《矛盾论》的演讲。对伟人来说,这样的写作也恐怕是空前绝后。

敌人的强弱,使领导人充分认识到,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必须动员千百万同胞,形成浩瀚的人民战争海洋。1938年5月那个春天,毛泽东写下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反对“速胜论”、“亡国论”,科学和系统地指出抗战的必胜,也是在那个5月,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废寝忘食,直至沉思中右脚布鞋被火盆烧了一个洞,直至突然头痛一阵晕厥惊动了医生前来。

终于,连续七天七夜,写就长达5万多字的雄文——《论持久战》。 警卫员亲睹的这一幕,被美国作家特里尔写进了《毛泽东传》。

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他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

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

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已经损害和威胁到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不能得到国际上的同情和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可以得到世界上的广泛支持和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

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

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

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

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总战略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在问题基础部分,作者指出了战争的本质,并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特点。主要分析了影响战争的因素:军事、经济、政治组织和战争性质(进步的、倒退的、野蛮的)。

分别分析了日本、中国在这几大因素的对比。分析认为,日本的军事、经济、政治组织力量强大,但战争倒退野蛮,人力、物力不足,国际形势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

问题的根据建立在要讨论的事物的特点上的,因此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根据。分析非常精辟。

接下来,开始驳亡国论。作者并没有开门见山驳斥,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驳斥方法。列出亡国论的所谓的一般论据,接着说出自己的反对根据,然后继续引用亡国论更有力的根据,接着举出针对性的根据。

在论证中,思考是把握论证需要的关键基础——日本的倒退和援助不足、中国的进步和更多的援助。把握亡国论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基础(主要分析中国的现状、印度和阿比西尼亚的差异,说明亡国论的基础是站不住脚的),并提供自己全面客观的论据(中国当前形势获胜的条件)。论证非常精辟,有层次感和说服力。

论证中广泛运用矛盾理论,牢牢把握事物发展中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

在读过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后,我充分的体会到了伟人在当时那种环境条件下,依然可以正确的看清中国的未来走向,提出了正确的观点,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光辉大道。这让我觉得,作为一个未来的党员,我们不仅要在思想上遵循组织,而且要有正确的思想路线,冷静的判断,学会使自己的讲话充分具有说服力。

在读过《论持久战》后,我可以从中看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身影与毛泽东思想的雏形,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党员,不仅要学习党的正确思想方针,更加要深入了解,融会贯通,深刻理解,并成功运用在自己的言语文章之中。在不断的学习和应用中,它产生了自己的理念和信念,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并不断改进。这样,才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在文章中,我经常能看到伟人所散发的睿智的光芒出现在字里行间,通篇文章读起来十分通畅,毫无涩感,可以让我完全一口气读完。通读下来,我深深地被伟人的睿智所征服,也被伟人在当时的背景环境下依然能清醒的看清局势,正确的指引出中国前进方向的才能所震撼。他的思想,他的理论,就算放在今时今日依然是那么的先进,那么的正确,那么的伟大。

我为加入中国共产党感到骄傲,更为光荣的是有这么一位伟大的领导人带领我们前进。

通读了《论持久战》后,我发现我收获很大。我不仅学会了如何运用党所学的知识,而且因为这篇文章使我心中的信念更加鉴定。以前,我立志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因为党的伟大,党的思想路线所吸引。

但是,党有多伟大,有什么样的思想路线,还不是很清楚。但自从阅读了伟人的《论持久战》后,我才真正的感受到党的伟大,党的精神,党的正确,党的目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一个伟人,一个带领着我们敬爱的共产党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一步步成长,一点点建立起一个正确而长远的思想路线的伟人。因为有了他,党的伟大性、全面性更加具体、全面,使我们这些刚入党或者准备入党的新同志更容易了解党,更容易了解党,更容易坚定思想信念。

无论是入党的、要入党的、要入党的同志,读了这部著作,一定会被伟人的智慧和魅力征服,也会因为思想而坚定自己的思想信念。虽然伟人已经过世许久,但是他的精神却永远伴随着我们,帮助我们理解党,带领我们建设党,他用他不止一生的力量,帮助我们坚信自己的思想信念。

从读过这篇《论持久战》后,我想我会更加地坚定地站在党的光辉之下,与党一起成长,同党一起幸福快乐。我要加强追求,吸收党的知识和理论,提高自己,带动更多的人入党,带领更多的新同志了解党。我会更加的坚信自己的选择,我会在未来的道路上坚持自己的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为中国的未来发展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论持久战观后感(篇5)

坚持真理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

论持久战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在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其主要剖析了抗日战争持续一年之后的各种的情况与矛盾,注明了当下所应做的任务,点名了未来的希望所在。

作者在开篇时列出了在经历了一年抗战以后,在国内盛行的三种观念。一个是中国会死的理论,另一个是中国会很快赢的理论。作者指出,经过一年的抗日战争,中国的形势没有轻易胜利的迹象。当然,它也用事实来打破中国快速死亡的理论。

前者倾向于轻视敌人,后者倾向于妥协。这两种看待问题的方式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总之,它们是不科学的。

中国不会亡,中国也不能速胜,中国要持久战,中国需要持久战。

首先,提出了中国取得最后胜利的三个条件:第一,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二是国际抗战统一战线的完成;三是日本人类生活的兴起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读到这里,不禁感叹毛泽东的远见。

因为在事后看来,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与国内的坚持,国际的压力,日本本土的反战情绪都息息相关。正是这三点最终使我们取得了胜利。

在抗日战争中,光有目标和政策是不够的。我们要坚持持久战,要与敌人进行斗争必然需要具体的战略方针。具体地说,是关于如何进行持久战的问题。

第一,中国有持久战的原因和条件。

日本的大陆政策已经确定,日本吞并大陆的野心已经路人皆知,妥协完全只是一种幻想,至此生死存亡之际,中华名族唯有一战。

其二,中国适合持久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深入中国大陆。也就是说,日军完全被敌对的中国人民包围了。

他们将被迫带上所需的军需品,并由他们自己看守;他们应该使用重兵保护交通线,防止不时的攻击;此外,还将有大批部队驻扎在满洲和日本内地。就我们而言,在战争中,中国可以俘获许多日本士兵,俘获许多**弹药来武装自己;同时,我们应该争取外国援助,逐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装备。因此,中国可以在战争后期进行阵地战,进攻日本占领区。

这一正一反的对比,持久战的优越性就不言而喻了。

确定了持久战后,这仗该怎么打?作者主张的是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战。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初衷和外部条件和限制。

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一个狭小的阵地上作消耗战的抵抗,将使我军失掉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有利条件,这也违背了我们与日军长期斗争的初衷。直截了当的白点是,我们的实力不如日军,无法大规模抵抗,但是我们可以杀死它。

以运动战为基础,以阵地战为补充的战争应运而生。

在我看来,本文的实质是对复杂因素的分析。

现在,笔者以对两个交战国家的分析为例,研究如何从客观现实中提取指导思想。

日本方面:作者清楚的认识到了日本作为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在东方的霸主地位。因此,作者有一个中国不能迅速获胜的依据。

另一方面,作者清楚地意识到包围日本的帝国主义。一针见血的指出,其帝国主义性的战争具有退步和野蛮的特征,这种退步和野蛮的特征是与当代社会格格不入的。他又指出,日本不得不发动规模的冒险战争是由于内外矛盾的加剧所促使的。

换言之,日本打算利用战争来转嫁危机。

论持久战观后感(篇6)

一部不朽的作品,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一。它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人的强弱、敌人的退步、我们的进步、敌人的小我、敌人的小帮助、敌人的大帮助);

2。本文论述了只有人民战争才能胜利的思想;

三。在抗日战争形式上,主要是流动战争,其次是游击战争。

其实,论持久战这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第二阶段是敌人的战略保守主义时期和我们的准备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而现在重读持久战理论,完全符合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甚至时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

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

论持久战观后感(篇7)

本文是关于高二读后感的《论持久战》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如毛泽东所说,抗战初期,国人对于整个战争的走势的看法是非常片面的,要么只看到了**上敌强我弱的表面,要么抱着过度乐观的带着遗留下来未被清理干净的**上国的观念觉着“中国一定可以很快取得胜利”,然而很显然,这些观点都是无法帮助国人在这种危机时刻做出正确决策的。毛泽东抛弃了这些旧思想,从问题的本质上客观冷静地看待当前形势,找到真正符合中国国情、带领亿万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道路。毛泽东的语言犀利却又极富煽动性,澎湃激昂地为当时正极度迷茫自卑的国人呈现出了一幅完美的作战图,以及仿若触手可及的美好新中国,如今我们再度回顾这些文字,实在是不得不为毛泽东的智慧而感叹折服。

毛泽东对于抗日战争的三个不同阶段的描述,与之后战争真正的走向,相似的让人惊讶,尤其是他说咱们应该以运动战为主,而不是阵地战,这个想法在当时应该是非常不能得到认同的,毕竟按照那时候的“主流观点”中国地大物博而且人多,阵地战会更加轻松一点,而且我认为或许还有一点自古以来的立地为王家毁人毁的观念在里面,毛泽东颠覆了这些认知,提出了应该以运动战为主,尤其是运动战里的游击战,他客观的对敌我双方的军事实力、优势劣势以及世界的大环境做了充分的分析,中国的确地大物博人多,然而在**上,和日本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甚至连“小巫”都算不上,要是真的大范围打阵地战,中国的军队根本守不住的。而日本虽然**装备很厉害,但是他们缺资源,他们缺后备物资,他们缺人,再加上军国主义带来的一些明显的弊端,还有法西斯整个其实是有下滑趋势的,最重要的,就是大范围的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崛起等等,各种因素无一不说明了中国终将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无一不证明了毛泽东计划的正确性。除此之外,毛泽东他反复强调一个观点:

在看待历史问题的时候不要唯心。

我认为这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到本国国情的一个体现,他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唯物和辩证法结合的理念,让他的计划更加的有理有据,更加的正确,同时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共产党人的重要意义,说明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在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才能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才能拥有一个更好的明天。在毛泽东的整篇文章中,我眼前还有一点可以看到。他在分析敌我力量时提到,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国的一次机会,也是日本的一次非常大的机会。

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一阶段的日本虽然表面上可以说是非常强大了,但表面终归是表面,这种强大是非常不稳定的,尤其是它还站在法西斯阵营里边,除了军事很强大,经济力量还行,政治甚至用一塌糊涂来形容也不为过,为了使这份强大可以一直保持下去,它必须要有一个契机,来帮助他实现突破和转型,而这场战役的失利无疑让它变得开始正视自己的不足了,认识到了政治上的弊端,自然综合国力也就上去了,而以现在的眼光来评判,似乎也差不多是这样了。

至于中国,我们都知道,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里,中国一直处于不断进步和抵制变革的状态,但每次都失败了。那么,这些变革运动真的失败了吗?也不尽然,毕竟在这过程中,资本主义诞生了,先进的思想不断的一点点普及,一点点深入人心,我们也在等一个契机,能够让我们积累了近百年的经验摆脱过去的不好的模样,完完全全使我们得以改变,比如换个全新的**。

论持久战观后感(篇8)

在我的记忆中,从我记事开始,关于抗日战争和日本人,耳边能够听到的,大都是父母以及身边的人们对日本人的憎恨,而这也似乎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于是,我也就跟着特别恨日本人,刚上大学的时候,都还没有想好该怎样去面对日本人,准确的说是日本留学生。后来,和日本留学生选了一样的课,并且在老师的安排下一起讨论社会上的各种时事,原来日本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可恶,相反,我认识的那个女日本留学生的很多好的习惯,比如她在上课时的坐姿以及与人说话时的语气等,都是我在绝大多数中国学生和韩国留学生身上发现不了的。

在这学期学习了中国近现代纲要这门课以后,我很欣喜地发现,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大大地加深了。我觉得收获最大的就是,通过老师在课上的讲解以及同学们的展示,我了解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一些历史大事的一些具体的细节,比如,在揭发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1927年7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呈给昭和天皇题为《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的秘密奏章,为日本帝国主义准备侵华的计划书)的过程中,很多日本人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而在日本国内也是有很多反对侵华战争并且给予中国帮助的日本人的。它不再是以种仅限于教科书的终结性语言,这使我能够更客观地评价一些历史事件。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抗日战争那段历史,更好地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我有幸阅读了毛泽东的著作―《论持久战》。读完这本书,我的感受只能用两个词来形容——震惊!为作者能够如此准确地把握中国当时与日本的经济、军事实力等方面的差距而震撼,为作者能够如此科学地**抗战的进程而震撼,为作者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将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的胸怀而震撼,为……

《论持久战》是作者于1938年5月完成的,正如书中所说:“伟大的抗日战争的一周年纪念日,七月七日,快要到了。全国统一兵力,坚持抗战、统一战线,同敌人英勇战斗,已经快一年了。

”的确,作者把握了一个很好的时机,在已经抗战快一年的时候提出“持久战”这一观点,是比较合乎时宜的。因为这个时候,日本要在短时间内灭亡中国的阴谋已经不攻自破,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而中国方面也在一些会战中消耗了大量的日军,并取得平型关大捷等胜利,这为作者后面的论断提供了很多证据,也使得大多数中国人民相信中国会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也就是说,当中国需要这样一本书来展示抗日战争时,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集中驳斥了当时的两种错误观点:一种是产生妥协倾向的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产生轻敌倾向的中国速胜论。正如笔者所说,只说敌人强,但小国和中国弱,但大国不能战胜亡国论。

为此,作者将当时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做了对比,说明了中国虽弱但正处于进步时代并且已经有了资本主义,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的事实,而日本是在帝国主义快要死亡的时候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是带着最后挣扎性的冒险战争。除此之外,作者还分析了中国在国际方面的优势以及中日在各个方面的对比,从国内外各个方面着手分析,以及其充分的证据证明了中国不会灭亡,正如作者说的那样:“这些有利条件,历史上没有一个时候可以和今天比拟,这就是抗日战争不会和历史上的解放运动同归失败的理由。

”除此之外,作者还驳斥了具有幻想性质的速胜论,批评了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的缺点。另一方面,作者也承认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是爱国者。总的来说,作者指出了这两种观点在认识抗日战争中的片面性。

在战争的性质方面,作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民族伟大的反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争取中国和世界的永久和平的战争,更是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这也是一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纵横交错的战争。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壮举,是翻天覆地的伟大事业。作者认为这场浩大的战争将大大推动中日两国的进步,而且将影响到世界,推动各国首先是印度等被压迫的民族的进步。

这是我在以前没有了解过的关于抗日战争的意义的论断,为何这样一场长期而残酷的战争还会大大推动中国的进步呢?据我所知,在抗日战争中,中**队**380余万人,中国人民牺牲2000余万人,中**民**总数超过3500万人,中国直接经济损失大1000多亿美元。但最近,我查阅了一些战前和战后中**事、经济等方面的比较,逐渐理解了这个结论。

的确,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的,中国的很多方面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抗日战争实践证明,中国由抗战初的弱国转化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强国,大大地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仅如此,抗日战争也锻炼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新的中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每个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原本在我心目中万恶的战争,尤其是抗日战争这样为中国人民造成了无数苦难的战争还具有这么多的积极意义。

我认识到客**待事物,理性分析事物的消极和积极影响的重要性。

作者创造性地把持久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人的战略进攻和我们的战略防御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人的战略保守主义时期和我们的准备时期。

第三阶段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正如作者所说:“客观现实的行程将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早出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然而给战争趋势描画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

”而历史也证明了作者这一论断的正确性,战争的进程正如作者所**的那样。在我看来,作者能够做出这样科学准确的论断,一方面,是和作者自身丰富的理论和论辩的水平分不开,另一方面,也是和当时中国与日本的国力等方面的水平以及前阶段战争的进度分不开的。为什么战争要经历这三个阶段?

首先,由于当时日本在经济、军事等方面远远强于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第一阶段的战略防御阶段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这个阶段,中国会有很大的损失,但是,在此阶段中,中国也会有很大的进步,会实现空前的团结,这些都为第二阶段的抗战打下了基础。第二阶段是战略僵局阶段。笔者认为,游击战争将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这也是非常合乎逻辑的。由于第一阶段的大量消耗,敌我双方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都已经很难再组织起抗战开始时的比如淞沪、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那样的大战役。

即使还能够保留大量的正规军,也主要用于大城市以及重要铁路干道等的战略防御,因此,转入敌后,配合民众,与敌人大打游击战,把敌人消灭在运动战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最令我动容的是,作者不仅准确**到了战略相持阶段将会产生极大消极影响的经济困难和汉奸问题,还**了国内,因大城市的丧失和战争的残酷,而将会出现的动摇派的“妥协伦”。对此,作者强调了巩固和扩大全国统一战线,动员全国人民,发动人民战争的重要性(而这也成了毛泽东思想在军事领域的主要主张)。

作者还主张此阶段内,必须号召全国坚决地维护一个统一**,反对**,团结起来度过这段会比较长而且艰苦的阶段(这也是符合历史的),有计划地准备**,这恐怕是对国内一些试图发动内战的一些人的警告吧!在第三阶段,笔者认为运动战仍然是历史上的主要战争形式,而不是阵地战。因为在作者看来,虽然在战争的后期中国的军事实力会有非常巨大的进步,但是很有可能仍然落后与日本,毕竟当时中国与日本如此大的差距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弥补的。

因此,笔者认为,以消耗著称的阵地战不会成为大起义时期的主要战争形式。这也正如作者前文反对“中国毕生论”时所说的那样,一切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自大,一些容易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果的作战形式并不适合当时的中国。如果我们决心采取一些激烈的措施,以便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的胜利,我们无疑将自掘坟墓。

读到这里,我第一次看到毛泽东杰出的军事头脑和分析能力。

中国版图广大,兵员众多,但军队的技术与素养不足的缺点,因此,作者主张在抗战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作战形式。在战略防御阶段,作者主张以进攻的运动战为主要的作战形式,其次为游击战,再以其他形式辅助,组成整个的作战形式。在战略相持阶段,应以游击战争为主要战争形式,充分利用中国人民武装力量和其他力量。

作者还**到了一些军队因为少打大仗,一时显得不像民族英雄的错误想法,指出游击战虽然不像正规战那样有迅速的成效和显赫的名声,但是在长期而残酷的战略阶段,游击战将表现出很大的威力。而这也是我以前的错误想法,认为游击战只是小打小闹,如今我才明白了游击战对于当时中国的重要性,的确,当时的中国是很落后的,与美国、苏联那样的强国不同,靠一系列大的会战决定战争的胜负,在当时的中国是行不通过的。这样不仅照顾了当时中**队的某些严重的缺点,还充分利用了中国广大的国土与复杂的形式,从而能尽最大可能为中国争取抗战的优势。

历史也证明了作者的论断的正确性,即游击战正确实为最后一个伟大的共产党赢得了许多时间,也赢得了同盟国的支持。

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国能战胜并且消灭日本帝国主义实力的三个条件,即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以及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得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结论。

读完本书后,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作者的观点,即一切都基于现实,从不脱离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取得自己想要的成果,否则,就算能够暂时过关,也迟早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而在科研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一切的理论成果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一切不符合实际的空想都终将被淘汰,比如物理学中的永动机就是很好的例子。

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样一种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更为必要和迫切。

后记:读完这本《论持久战》之后,心中的感受真的只有震撼可以形容。我第一次看到毛主席卓越的军事能力和判断力。另一方面,我也发现自己缺乏历史阅读。

以前了解到的都是一些很泛的历史总结,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节和一些历史著作了解的太少,导致分析一些历史问题的时候很不客观,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在里面。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知道了很多历史事件的具体细节,最重要的是激发了我对于历史著作的兴趣,我相信,在我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著作,了解了不同人的想法之后,我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另外,由于总结水平有限,而文章中的内容都是我自己总结的,有些观点总结的不够全面,如果老师有任何意见,欢迎批评指正!

论持久战观后感(篇9)

伟大抗日战争的一周年纪念,七月七日,快要到了。全世界人民都关心这个战争。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

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

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论持久战》于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问世,立时震动中国。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近代以来,中国承担了巨大的责任。中国人民赢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和平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一个为大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光辉的名字散发着他独特的芬芳。他开创了持久战和体育战争等光辉的作战方针,为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他的持久战是如何想到又是如何发展和起效的,又是为何能节节胜利呢?

我带着这些问题看文章,读完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著名的《论持久战》,我不禁为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领袖所折服。他的远见卓识,他的独到精辟,不是一般人能够匹敌的。因此,关于持久战的文章发表后,无论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在国民党统治地区,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即使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也产生很大影响,蒋介石也对《论持久战》十分赞赏,并将其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同时,《论持久战》的提出还产生了深刻的国际意义和生机活力。

受到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高度评价。

然而,《论持久战》的问世,不是偶然和孤立的。《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表的,在此之前毛泽东就提出了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问题;1937年,又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提高全党干部素质、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毛泽东还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了《实践论》、《矛盾论》的演讲。对伟人来说,这样的写作也恐怕是空前绝后。

敌人的强弱,使领导人充分认识到,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必须动员千百万同胞,形成浩瀚的人民战争海洋。1938年,毛泽东写下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反对“速胜论”、“亡国论”,科学和系统地指出抗战的必胜,也是在那个5月,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废寝忘食,直至沉思中右脚布鞋被火盆烧了一个洞,直至突然头痛一阵晕厥惊动了医生前来。

终于,连续七天七夜,写就长达5万多字的雄文——《论持久战》。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论持久战》

一出,立时震动中国。全文共论述21个问题。前9个问题主要讨论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是中国的最后胜利;后12个问题主要说明如何进行持久战,如何争取最后胜利。

《论持久战》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论持久战》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而言,在这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团结是最主要的条件。

”毛泽东深刻地洞察出解决中日矛盾的关键在于矛盾双方内部要素的不断变化,揭示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他指出:

“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 战争不能达到日本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繁荣,而会达到日本帝国主义的灭亡。”与此同时,中国虽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地位,然而“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

”这种进步性和正义性会赢得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和支持,从而使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中国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

“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从客观全面的角度分析比较了中日战争双方的基本特点。

(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

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

(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

(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

《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再比如,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指明了本质与非本质的辩证关系,也透视出“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是同样重要的问题的两个方面;还有,用“战争的目的,防御中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阐述了战争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等等。

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败。” 毛泽东正是从敌我双方分析论证。

“持久战”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胜利”,毛泽东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所以要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他还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击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人的战略进攻和我们的战略防御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

、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总战略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

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有人说,这是当代的《孙子兵法》。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的《战争论》。毛泽东的特色,是以弱胜强。

这是军事上最难做到、又是军事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具体而言,“《论持久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两个首次。” 一是首次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二是首次提出开辟敌后战场。

由此,“形成了一种犬牙交错的战争。”国民党正规军大步退却时,我们依然在敌占区的每一个角落,拖住敌人的脚步,靠的就是游击战,全民皆兵!这是个奇迹。

创造奇迹的益于群众的信任和广泛动员,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毛泽东这一伟大创新与应用在世界史上有独特的地位。《论持久战》的思想也会一辈辈传承下去,一次次散发魅力。《论持久战》及一系列抗战时期的毛泽东著作,无疑正是战胜侵略者、推动那个时代前进的思想伟力。

分析完《论持久战》,我感触很多。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呢?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经历一帆风顺的一生,也不太会有注定失败的一生,成功的取得往往需要经受过无数困难与挫折的洗礼,不可能不废吹灰之力就能享受幸福的生活。

但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败,不怕挑战,成功就在眼前。所以“速胜论”与“亡国论”都是错误的,我们的人生同样需要持久战。在一生中,我们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正如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一样,人生或许有更多的时期,认清每个时期自己的任务,确立不同的目标,我们会过得更加充实。

论持久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那么在人生中,自己就是胜利之本,每一个人都掌握着自己的前途与命运,选择怎么样的人生道路,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归宿,你,都是根本。我想,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学会从新的角度去思考持久战,去体验革命前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赋予它不同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众望,不断成长和提高。

论持久战观后感(篇10)

读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才真正地了解到了咱们这一代开国领袖思想的深刻和当时的年代里****,国内矛盾交缠的严峻形势。他就像一个充满激情的演讲。他一方面抨击国民党消极的抗日思想,另一方面又增强了国民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信心!

《论持久战》作为上世纪中国最为伟大的演讲稿之一,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线上的作战精神和作战思想。同样,它也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后来的战略思想。

文章总地从中日两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日本地小人稀,根本不够支持长久的战争,再加上侵略战争失去群众基础的情况,深刻地刨析了日本的必败!在《论持久战》一书中,毛泽东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的情况,指出了中国人民经过持久战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客观依据,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三个阶段,并分析了各个阶段的特点。《论持久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指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这项伟大的工作有效地驳斥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谬误,指明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具体道路,增强了人民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勇气。

结合当时的国内形势仔细想一下,在当时那个背景之下,让更多的人真正相信中国能够取得最终的抗日战争的胜利,的确有些天方夜谭。更多的人作战并不是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而是不希望自己的国土这样一寸一寸地被占领了,而不做任何的反抗,便束手就擒。我相信,在这个时候信仰便成为了最终能够实现最终胜利,并能够带动大家取得最终胜利最为关键的因素。

而毛泽东在这个地方“问题的提起”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这种信仰能够实现,甚至他自己都不必实现。因为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只需要传递一些积极的信息,就能充分调动全队的信心、士气和信念,这是赢得最后胜利的保证。在困难时期,领导者一句充满信心的感召,虽然并不能够改变当前的事实——比如落后的装备,较差的战斗素养等等,但是的确能够为最终取得胜利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信心保障。

这往往不是最优秀的人能够成为最大成功的基石。

毛泽东还在文中引用了与美国记者**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而言,在这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团结是最主要的条件。

”毛泽东深刻地洞察出解决中日矛盾的关键在于矛盾双方内部要素的不断变化,揭示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中国虽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地位,然而“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这种进步性和正义性会赢得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和支持,从而使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中国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毛泽东从客观全面的角度分析比较了中日战争双方的基本特点。(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3)敌小我大:

日本是个小国。它缺乏人力、军事、物质和财政资源。战争是在先天缺陷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

本文从长远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在长期抗战中的优势,但对当前不利形势的分析并不客观。日军已占领中国重要都市、交通枢纽,已掌握经济命脉的现状我们不能忽视,军备、战斗力都远远胜过我军,再加上文化精神方面对沦陷区国民的侵略,这些不利状况我们不能忽视。个人认为,《论持久战》包含了部分主观左倾思想,虽对国民抗战的信心与士气有鼓舞作用,但部分消极形势未分析到位,导致国民产生一定的麻木自大的观念,因而自保苟安观念盛行。

总的来说,《论持久战》一文精彩地展现了毛泽东作为一名政治伟人的远见与卓识,鼓舞了全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毛泽东的才华横溢,指出了河上激情人物的主导气质,是当今无数有志青年的学习目标。在感触的鼓舞下,我决心向毛主席学习,向他学习人格魅力,向他学习博学才华。同时,乐观豁达,信心面对困难的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读完这篇文章,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的命运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