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

发表时间:2024-03-12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精选。

你是否觉得教案不知道怎么动手呢?教师的存在能让我们的心田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教案目的应具体、明确,并易于实施和检查。写教案有利于教师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以下是编辑为您准备的与“八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相关的内容,请不要吝啬与您的朋友分享这个内容吧!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 篇1

一、新课引入:

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1)演示课本图3-1,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物理教案-测量。

(2)随堂学生实验:

做课本图3-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3)随堂学生实验:

做课本图3-1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部分,同时发声。

小结:

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1)课本图3-2实验 问:

(2)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3)随堂实验:

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小结:

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摄氏度的`声速。

(1)回声:

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17米)

例题:

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测量》。

2、声音传播: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3、回声 :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

0.1s以上,17m)2、利用回声测距离:

s=1/2s总=1/2vt。

知识目标:fishing, rent, famous, take a vacation, Greece, Spain, Europe, leave, countryside, nature, forget, finish, tourist, be famous for

He thought about going to Greece or Spain, but decide on Canada.

I just finished making my last movie.

___________观光;旅游___________著名的;出名的__________ 欧洲  __________ 农村;乡村_____________大自然__________忘记________结束____________游客

2.试译下列句子。

他原想去希腊或西班牙,但最后决定去加拿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次我想做些不同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知道那儿有许多说法语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离去;出发;忘带;把……留给;使……处于(某种)状态”。如:

He left home in a hurry.

He left his son a lot of money when he died.

Please leave the door open.

leave for 动身去……

两者都和“忘记”有关,但含义和用法有所不同。

leave:意为“把某物遗忘在某处”,其后一般要接具体的地点。如:

He left his homework at home.

forget:意为“遗忘某物或忘记做某事”,是指忘记一件具体的东西,其后一般不可以有具体的地点。常用短语为forget to do/ doing sth. 如:

Don’t forget to turn off the lights when you leave.

(河北模拟)这个孩子太小了不应该把他单独留在家里。

The child is so young that you can’t ________ him _________ ________ at home.

形容词,“不同的;有区别的”。如:

My coat is different from yours.

派生词:difference n. 差异;差别;不同   differently adv. 不同地

短语:be different from 与……不同  be different in 在……(方面)不同

make no difference to 对……不起作用;对……没有影响

These coats are different _________ size.

形容词,“著名的';出名的”,同义词为well-known. 如: The city is famous for its silk.

Jackie Chan is famous for his action movies.

Jackie Chan is famous as a movie star.

2.3a  Read the magazine article. What are Ben Lambert’s vacation plans? Write the number of each picture next to the correct activity.

1.3c. Write an article.

(  ) 1. They’re going to San Francisco ______ July 7 _____ next month.

A. on, in       B. in, on      C. in, /        D. on, /

(  ) 2. —______ is he doing for vacation?   —He is going to Hawaii to surf.

A. What       B. Where       C. When         D. How

(  ) 3. What’s it ______ there?

A. like        B. look like      C. likes          D. liking

(  ) 4. Can I ask you ______ questions ______ your vacation plans?

A. any, about   B. some, with    C. any, with       D. some, about

(  ) 5. I want to spend time ______ my grandfather ______ the countryside.

A. with, in     B. on, in        C. in, in          D. on, with

(  ) 6. Today is my son’s birthday. I’m making _____ for him.

A. anything nice  ; B. something nice   C. nice anything   D. nice something

(  ) 7. She ______ 8,000 yuan on the computer yesterday.

A. spent       B. cost         C. take          D. paid

(  ) 8. What should we ______ us when we go hiking?

A. bring with   B. take to       C. take with      D. bring to

(  ) 9. Do you have ______ to tell us?

A. something new  B. new something   C. anything new   D. new anything

(  ) 10. —______ do you watch TV every week?   —About three hours.

A. How often     B. How long      C. What time      D. How many

(  ) 11. —What’s your brother like?    —_______.

A. He likes playing soccer          B. He likes all of us

C. He’s short but fat               D. He’s very well

(  ) 12. All of us are ______ in the ______ film.

A. interesting, interested    B. interested, interesting

C. interesting, interesting    D. interested, interested

1. Dalian is a beautiful place __________ ( go ) sightseeing.

2. It’s twelve o’clock. The children ___________ ( have ) lunch in the cafeteria.

3. This Sunday we are going bike r__________ in the park. How about you?

4. Yao Ming is a f_______ basketball player. Lots of people like ______ ( watch ) him play.

5. My sister thought about __________ ( babysit ) her pet dog.

6. He didn’t leave u_________ his mother came back.

7. Do you plan __________ ( take ) a vacation in Hawaii?

8. The book is so good, I can’t wait __________ ( read ) it at the moment.

9. You should finish _________ ( make ) these kites this afternoon.

1. 假期你打算做什么?  _________ _________ you _________ _________ vacation?

2. 我听说泰国是个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I hear Tailand is a good place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明天他要动身前往意大利。   He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Italy tomorrow.

4. 昨天你们什么时间打扫完教室的?

When ________ you ________ ________ the classroom yesterday?

5. 你有什么重要的事要告诉我吗?    Do you have _________ __________ to tell me?

6. 明天是星期天,去钓鱼怎么样?

It’s Sunday tomorrow.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7.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妈妈送的礼物。

I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the present Mum gave me.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该单元以“侵略与反抗”为主题展开,本课以“鸦片战争”为主题,主要叙述了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阐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况,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是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学习本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二)、课标要求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性与激励作用,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近代同期中、英基本国情,虎门销烟的过程及鸦片战争经过;认识鸦片贸易的原因及危害;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升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课前导学,利用——知识储备中心这一平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构建平台,活动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识图、阅读、分析、思考、表达、归纳、比较等多元智能,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辩论,培养学生正确的辩证思维。

2、了解民族英雄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3、体会“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结合上述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确定依据: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一次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结合社会现实来看,很多人不能正确认识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的关系;《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揭开了不平等条约签定的序幕,对中国的影响深远。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确定依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粗象的历史术语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存在障碍,结合以往教学实际来看,很多学生对此理解不准确或不全面。

二、教学策略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学校,大多学生均为空巢学生,整体来讲学习习惯较差,主动学习的意识不是很强,获取知识的渠道较为狭窄,又因本课所学内容涉及到世界近代史——英国工业革命,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弱,需要教师补充相关教学资料,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教法分析

根据上述学情及教材特点,本课的教学我设计了“课前导学+课中探究”这一模式。依据学生心理特征,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本课内容进行整合,为学生创建学-台。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小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不同观点争鸣,从中提升学生的理性;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高效的自学能力。

(三)、学法分析

在学法上,我引导学生采取“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提前一天下发导学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完成习题熟悉文本;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材,我构建了——知识储备中心这一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了解与教材相关的部分知识;课中引导学生集中进行探讨,合作解决重点问题;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本课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动手能力。

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检查学生课前自学情况,查阅部分同学的导学案;收集同学们的疑难问题,以便课中进行探讨。

(二)、新课教学 导入(课件展示:中国天宫一号发射场景图片,让学生畅谈感受)

教师深情导入: 今天的中国以世界强国的形象挺立在世界东方,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令人瞩目,但大家可知道,一百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又面临着何种境况呢?(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继续设问:中国的百年耻辱又是从哪一事件后开始的呢?它为什么会爆发呢?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从而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结合教材特点,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我为本课的教学构建了三大平台——筑基平台、能力提升平台、情感升华平台。

第一篇章:筑基平台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夯实基础

教材对于鸦片贸易的背景,只有非常简洁的一段,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惑,而这恰恰又是鸦片战争爆发及失败原因理解的基础,为了让后续的教学能顺利进行,此篇章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想一想。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浏览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与文字资料。

1、认识世界近代史况与同期中国国情,完成中英国情对比分析表。

2、理解英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归纳鸦片贸易的危害。

3、了解虎门销烟的过程及意义。

二、说一说。教师出示相关图文资料,让学生对着鸦片战争形势图,简述鸦片战争经过,认知民族英雄的感人壮举。第二篇章:能力提升平台 ——理性分析,深化认识,提升能力

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因此在这一篇章里里,我设计了三个教学小活动,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板块一、议一议,如何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教师提供中、英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不同观点的材料,供学生分析探讨,培养学生正确的辩证思维。

板块二:组织小小辩论会,探讨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我设计了这一辩论活动:如果让你现在回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担任中方总指挥,你能让中方获胜吗,教师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组(正方:能,反方:不能)。

通过这一辩论活动的开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必然性,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板块三:掌握《南京条约》内容,理解条约带来的影响。

鸦片战争的影响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对这一教学内容我按以下两个步骤展开。

步骤一、速记《南京条约》内容。

《南京条约》的内容是学生必须要求掌握的。为让学生迅速掌握此条约内容,我设计了速记大赛:看哪些同学记得又快又准,并请部分表现突出的同学交流识记方法,教师指导推荐——关键词记忆法(割地、赔款、通商定税)。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学习方法。

步骤二、辩证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师首先让学生结合《南京条约》内容分析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为使学生对其影响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我设计了这一写作活动:教师提供有关鸦片战争的相关资料给同学,让同学进行小组合作,完成历史小论文。

选题一:正是因为有了鸦片战争,中国才┅┅

选题二: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中国会┅┅

通过这一写作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辩证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篇章:情感升华平台 ——以史论今,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学习历史是为了借鉴历史,用历史的观点来分析今天的事物。因此这一篇章我设计了阅读思考活动。

教师出示有关中国现状的资料或图片,让学生阅读并思考今天中国面临的现状,围绕“我国该如何面对?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这两个问题抒写真情实感。

(让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既能走进历史,更能走出历史,能用历史来分析今天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民放责任感、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三)、知识网络构建

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梳理,可列表格,可拟树状知识结构图;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网络,然后可通过幻灯片展示自己的知识网络,

(这一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梳理与建构能力)

(四)、达标测评 (五)、课堂小结:

“世界上最古老最顽固的帝国,八年来在英国资产者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这次变革必将给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如果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逃奔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那么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人民共和国 自由、平等、博爱”

——————马克思,一八五零年一月三十一日,《新莱茵报》

启示:封闭保守使文明衰亡 开放包容使文明进步

四、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创建了知识储备中心,设计导学案,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利于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层次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看、听、说、思、写”等各种感观,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改善与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史料分析、图表归纳等能力,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教学理念;德育的渗透没有空洞、枯燥的说教,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 篇3

[课程标准]

(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讲解]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275.6元

20xx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537.5元

2、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花钱数、原因等)

[实物展示和解说]学生搜集的各类票据

[小故事]伤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会调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设调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对比]:文成公主入藏当年走了三年,今天请你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就业制度的改变

[创设情境]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大学生人才交流会随处可见。

[采访](1)年轻人如今的就业观念

(2)年长的教师他们年轻时的就业观念

(3)下岗的父母了解其下岗的经过及再就业的情况

[讨论]“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2、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录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数据展示]

(1)到20xx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4亿人,是1990年的2倍

(2)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xx年6月的99.3﹪。

(3)到20xx年8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8200万人。

[谈一谈]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给你带来的感受?

板书设计:

21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对比改革开放的前后变化

二、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保障

1就业制度的改革内容

2就业保障体系的内容及作用

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课堂的动脑筋

教学后记

本节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因此我采用自学的方式,学生掌握快,知识通过对比牢固,效果好。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 篇4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慕尼黑会议;德吞并捷克;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奇怪的战争;德攻占丹、挪、卢、荷、比;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溃败和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不列颠之战;德军侵入巴尔干;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思想教育目标:

①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

②二战初,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思考题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慕尼黑阴谋,法国的溃败,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难点:二战初期性质的复杂性。

(三)教学时数:4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谈话法,投影,录像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德、意、日三国勾结,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导入 新课] 由于德、意、日三国勾结,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加速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终于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讲授新课]

一、慕尼黑会议(板)

(挂93页图)1936年,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将军队开进菜茵非武装地区。1938.3____出兵吞并了奥地利,这两次行动都是违反巴黎和约的规定的,但都没有得到英、法的抵制和制裁,这使____的野心越来越大,他的下一个目标,便对准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西北部的苏台德区居民大部分是德意志人,他们在捷克属于少数民族,____唆使当地的纳粹党羽提出苏台德区“自治”的要求,接着又提出苏台德区与德国合并,捷政府拒绝了合并要求。____便在德捷边境集结军队,进行战争威胁,而对德国的侵略行为,捷、英、法分别是什么态度呢?(P92小一)

英法政府既害怕战争,又妄想祸水东引,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把____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使其两败俱伤坐受渔翁之利。因此英国首相张伯伦挟着一把雨伞,风尘仆仆两度飞往德国和____谈判。 同时,又向捷政府施加压力,强迫捷政府接受____的条件,慕尼黑会议正是法西斯德国对外扩张政策和英法纵容的产物。

1.慕尼黑会议(板)

1938年9月底,德、意、英、法首脑____、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的慕尼黑城召开会议,并签订了协定,协定的内容是什么呢?(P92大二)他们在没有捷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就决定了捷克的命运。(P92小二)

英、法出卖了捷克的利益,德国又在侵略扩张的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讨论)英、法与捷本无利害关系,况且法还是捷的同盟国,那么,它们为什么与德、意一起策划慕尼黑阴谋,支持德占捷呢?(①英、法国内普遍存在畏战情绪,千方百计避免战争;②仇视苏联,祸水东引)这是大国强权政治的表现,这种牺牲小国利益,满足自己私欲的行为是卑劣的,也必然是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慕尼黑阴谋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使____看清了英法的软弱可欺,得寸进尺,慕尼黑协议的墨迹未干,德军就长驱直入布拉格,1939.3吞并了整个捷克。

2.德国吞并捷克(板)

吞并捷克后,法西斯德国的军事、经济力量大增,在战略上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侵略的野心更加狂妄,但____考虑到,自己目前的力量不足,必须避免两线作战,鉴于苏联的强大,他打算先打败吞并英法的盟国和中立国,打垮英、法,再进攻苏联。所以,在吞并了捷克后,便于1939.4下达了永远消灭波兰的作战计划,经过精心的策划后,于1939.9.1闪击波兰。

3.德军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板)

9.1德军以58个师、2500辆坦克、6000门大炮、2000多架收音机的强大兵力,对波兰发动了“闪电”般的突然袭击,这无疑等于对波兰的盟国英、法一记响亮的耳光,使其非常难堪,加上国际舆论的压力,英、法两国政府向德国提出了停止军事行动的要求,又遭拒绝,被迫于9.3对德宣战。全面爆发。

二、德国占领西欧(板)

英法对德宣战后,实际上是宣而不战,始终按兵不动,坐视波兰孤军苦战而亡,因此被称为“奇怪的战争”。

1.奇怪的战争(板)

在西线,英法拥有115个师,而德国只有23个师,但英法却没有利用这一优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却躲在钢筋水泥工事里相望。到39年底,法军只损失了1400人,英国远征军损失3人,10.2波兰灭亡,波兰人民倍受苦难,整个战争期间,被德国法西斯杀害的高达600多万人。(问)英法国为什么静坐观战呢?(祸水东引之心未死)

(录像片:波兰沦陷20′)

英、法静坐观战的局面持续了7个多月,这就给法西斯德国以从容调配兵力,准备新的进攻的时间。德国并没有东进去进攻苏联,而是集中力量对付英法。

当英、法军队坐失战机的时候,法西斯德国已经做好了西进的准备,丹麦、挪威是控制北海、波罗的海的必争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又是瑞典铁矿输往德国的交通孔道。1940.4.9清晨,德军突袭了丹麦、挪威,四小时内占领丹麦,傍晚又占领了挪威的首都奥斯陆,挪威军队退到内地继续战斗,英、法军队在挪威沿岸登陆援助挪威,但是遭到炮火的攻击而被迫退却。6.10德军占领了挪威。

1940.5.10德军在西线发动了攻击,____计划先占领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再迫使法国投降。卢国小力弱,不战而亡,荷兰抵抗了四天以后宣布投降,比利时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到5.28才宣布投降。当时,在比利时境内的英、法盟军约有40万人,被迫向法国北部的敦刻尔克撤退,遭到德军的包围轰炸,经过努力,约有34万人得以撤到英国海岸,但是全部重型武器却落到了德军手中。

(录像:敦刻尔克大撤退21′)

2.敦刻尔克撤退(板)

这次撤退为反法西斯战争保存了有生力量。

在攻打比利时的时候,德军主力已经从比利时绕到了马奇诺防线的背后,于5.14突破法国要塞色当,随即转锋南下。6.5德军向法国发动了总攻,意大利看到法国就要失败,赶忙趁火打劫,于6.10对法宣战,同时出兵进攻法国的南部,6.14德军未发一弹占领了巴黎,22日,法国投降,法国号称帝国主义强国之一,仅仅在一个多月的战斗中就溃败了,法国长期对德推行纵容政策,结果把自己葬送到____的铁蹄之下,戴高乐将军坚持抵抗德国的侵略,流亡到英国,领导“自由法国”的运动。

3.法国的溃败(板)

____在欧洲的军事胜利,盟军的连连挫败,引起了英国国内对张伯伦政策的严重不满,就在挪威即将陷入德军手里的时候,5.10张伯伦被迫辞职,邱吉尔继任英国首相。

法国沦亡后,____想劝说英国谈和,遭到邱吉尔的拒绝,于是,____下令,准备入侵不列颠。

(录像片:不列颠之战22′38″)

4.不列颠之战

1940.7.10德国为了控制空权,发动了称之为“不列颠之战”的大空战。每天,德国出动几百架次甚至上千架次的飞机对英国轮番轰炸。但是,空袭没有挫败英国人民的斗志,反而增强了他们反法西斯斗争的决心。____入侵英国本土的计划被无限期地搁置起来,法西斯德国第一次遭到重大失败。

三、苏联卫国战争的开始(板)

消灭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____德国的一贯目标,为此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941年夏季,德国已经占领了欧洲的许多国家,控制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好了侵略苏联的准备。6.22法西斯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190个师、3700多辆坦克、5000架飞机的庞大兵力,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规模之大,史无前例。

(录像片,扩大战争12′)

1.突袭苏联(板)

德国妄图在1.5~2个月内打败苏联,苏联被迫进行卫国战争,二战扩大了。

2.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板)

苏联卫国战争的初期,由于准备不足,使德军在几个月里,深入苏联境内,北路围攻列宁格勒,南路深入乌克兰,尤其是中路德军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形势危机,对此,英勇的苏联军民,在斯大林和苏联政府的领导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寸土必争,誓死保卫莫斯科,捍卫国家,成功地阻止了德军的进攻,保卫了莫斯科。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是德军在二战开始以来的第一次大失败,苏联红军粉碎了____军队“天下无敌”的神话,使全世界人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巩固小结]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德国无视凡约,在欧洲扩大战祸。英、法为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召开慕尼黑会议,牺牲捷克,满足德国,但德国野心更大。1939.9.1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面对德国的进攻,英、法宣而不战,坐视波兰灭亡。波兰灭亡后,并没有按英法的希望去进攻苏联,反而对付英法,不久法国灭亡。德又对英国进行空袭,但没有成功。1941.6.22德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伟大胜利,粉碎了法西斯德国天下无敌的神话。

(六)板书设计 :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 篇5

教学目标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安庆保卫战。李秀成在上海附近的斗争。天京保卫战。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通过对天京变乱的讲解,使学生认识:领导集团内部矛盾的尖锐,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通过对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讲解,培养学生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通过讲述太平天国英雄们威武不屈的斗争事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通过对天京变乱的讲解,分析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的原因,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一次农民革命运动,是几千年中国农民战争的峰。太平天国提出的革命纲领适应了广大农民要求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的强烈愿望,吸引了千百万农民投身革命,前后坚持斗争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建立与清政府相对峙的政权。就其斗争的规模、水平而言,是以前历次农民战争所不及的,它是中国农民战争最光辉的一页。肩负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是时代赋予这次革命运动的新内容。太平天国制定的基本国策和外交活动都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鲜明立场。

地位分析:上一节课讲述太平天国由兴起到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本节课讲述的是天京风云突变,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出现了矛盾与变乱,大大削弱了革命力量,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过程。

重点分析:⑴太平天国的防御战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它是后期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且太平军将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在这里是一个集中体现,重点讲解这一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太平天国后期斗争的认识和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⑵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因为这是两节课最后的落脚点。而且,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将有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难点分析:(1)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斗争的原因是难点。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如何认识导致这一严重事件的原因和它所造成的危害是学习过程中的难点。(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分析,理论难度较大,若能以通俗的语言使学生接受,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站在理论高度看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一种思维模式,为以后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1)通过对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讲解和分析,培养学生提高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大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法分析:

关于“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建议教师先让学生在课下阅读有关课外读物结合课本有关内容后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列出提纲。可根据教学需要补充一些反映太平天国将士与清政府英勇斗争的史实,例如:“陈玉成的勇敢与善战”、“林凤祥、陈玉成、石达开等人视死如归的精神”、“天京保卫中天国将士英勇殉国”、“洪仁玕的绝命诗”等。

关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斗争的原因”,使学生理解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由于内部的矛盾发展到自相残杀和分裂,最终导致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由盛转衰其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敌人力量过于强大,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

教学设计示例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教学难点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斗争的原因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讨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演示型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

板书设计 :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一、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

天京变乱

二、《资政新篇》

三、太平军抗击中外反动军队

1、洪秀全重建太平天国领导核心

2、太平军抗击中外反动军队

①打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

②李秀成大破洋枪队

③陈玉成保卫安庆

④李秀成进攻上海

四、天京保卫战

1、天京陷落(1864)

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3、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已提问方式回顾太平天国从金田起义、永安建制、进军武汉到定都天京,呈现出的蓬勃发展之势。同时指出,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后,天京上空却风云突变。

一、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

1、天京变乱

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如何认识导致这一严重事件的原因和它所造成的危害是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教师指出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领导集团内部逐渐出现明显的问题:在军事斗争上,骄傲轻敌,不思进取,对主要战略任务——灭亡清政权,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上。在统治方法上,制订礼仪,用森严的封建等级制辅助宗教神学来巩固统治。在个人生活上,贪图享乐,广建宫室,迅速奢靡腐化。在领导集团关系上,洪秀全避处深宫,杨秀清大权独揽,权力重心偏移,彼此疏远,为争夺权势而进行的斗争则愈演愈烈。

分析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使学生认识:在任何情况下,太平天国的绝对平均主义理想都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在缺乏先进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农-动只会使封建的生产关系受到某种程度的冲击、破坏,但绝不会彻底摧毁它,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农民起义政权,不可避免地具有封建性,并会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日趋浓厚,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随着地位的巨变,自觉不自觉地在追求平等的同时制造了新的不平等,在反对特权的同时建立起新的特权,无法超越历史发展的规律。

天京变乱的过程讲述完后,指出杨秀清、韦昌辉及其部下数万人相继被杀,石达开率精兵20万出走。太平天国初期形成的领导核心已经瓦解,主力部队也所剩无几,造成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困难,清军趁机反扑,出现险恶的军事形势很易理解。除此以外,给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影响还有:贪欲和特权从根本上破坏了原来的理想;滥杀和猜忌代替了团结合作;太平天国中央再也无人能像杨秀清那样驾驭整个政治、军事局面,行使指挥大权。从而使太平天国不仅是在军事上,而是在各方面由盛转衰。

二、《资政新篇》

小字,可指导学生阅读。

三、太平军抗击中外反动军队

1、洪秀全重建太平天国领导核心

强调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内部已是“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岌岌可危的局面。这时,洪秀全果断地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朝气蓬勃的青年将领。他们临危受命,积极防御,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稳定了天京的局势,使太平天国革命事业一度出现了转机。另外,1859年,拜上帝教的最早信徒之一、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从香港辗转来到天京,被封为干王,总理全国政事。同年陈玉成被封为英王,李秀成为被封为忠王。太平天国后期的三人领导核心形成了。

2、太平军抗击中外反动军队

这部分内容史实部分可由安排学生活动,自行阅读、讲解,由教师归纳。

①打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

②李秀成大破洋枪队

③陈玉成保卫安庆

④李秀成进攻上海

四、天京保卫战

1、天京陷落(1864)

1862年初春,清军分三路进攻太平军。到1864年,天京外围已无回旋余地,城内将士食野草充饥,而围城湘军又增至5万余人,太平天国危在旦夕。6月,洪秀全病逝。7月,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国人民抗争的壮丽篇章,其顽强斗争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外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革命力量;二是内因,有以下三点:(1)农民是小生产者,他们不可能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理论武器;(2)农民阶级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不能彻底催毁封建经济、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制度;(3)农民阶级本身的弱点与缺点,导致太平天国的不可避免地在斗争中犯了一些战略错误。强调内因是主要的,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3、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功绩方面依据教材即可,另外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告诉我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战胜中外反动势力,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 篇6

一、教材地位

本套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这种叙述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本课还具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但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相对较弱,针对这些特点我作了如下设计: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时目标和历史教学的任务,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好历史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我确立了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变礼仪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又要认识到这些变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依据: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产物,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大众传播媒体的变化主要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教学难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

依据:初二学生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难以理解。

五、教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依据: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启发点拨法,可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学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来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我将本课设计为“为拍摄电影做准备工作”的活动课,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以下设计:

1、导入新课(3分钟):以“电影”为话题,直接导入新课。

导语为:“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在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后,我进一步提问:“你知道为拍出一部高质量的影片,需要哪些人的努力工作吗?”问题提出后,学生可能会想到导演、演员、编剧、灯光师、化妆师、制片人等等。这样学生的精力立即集中到了课堂上。我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设想:“我们班准备拍摄一部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电影。今天,就由同学们来担当导演和剧组人员。全班分成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四组来为本片的拍摄作一些准备工作。”

依据:讲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

2、我的课堂我作主(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讨论、比较然后归纳出中国近代以前和中国近代的社会生活情况。

依据: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来学习历史。

3、你讲我讲大家讲(15分钟):学生讨论归纳后再由每组派两名学生就中国近代以前和中国近代的社会生活情况进行说明,其余学生作纠正和补充,教师适时展示多媒体图片。这样,通过师生互动,将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变化一一指出。如下:

第一组:交通工具

近代之前有:马车、木船、轿子等。近代有: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

在此,我请所有学生思考并回答新式交通工具与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在动力方面的区别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新式交通工具主要以蒸汽机、电力为动力,而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主要靠畜力、水力、风力、人力等自然力。

第二组:通讯工具

近代之前:击鼓传声、烽火台、信号旗、信鸽、灯塔等。近代有:电报、电话、邮政。

第三组:文化生活

近代之前有:画像、舞台剧、皮影戏等。近代有:照相、电影、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

在此,我以《申报》为例,请学生讲近代报刊起到的作用;在介绍近代书籍出版业时,我展示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图片,因为这是学生必备的工具书。这样,通过《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的介绍以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四组:社会习俗

辛亥革命之前:男人留辫子、长袍马褂、跪拜礼、女子缠足等。

辛亥革命之后: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变礼仪等。

依据:本环节的设计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历史纵向比较的学习方法;多媒体展示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通过学生的分析回答、教师的启发点拨和多媒体展示,以达到突破教学重点的目的。

4、我分析,我思考(6分钟):

为了使学生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我通过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思考、教师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我节选了老舍先生《茶馆》的一段文字:

——宋恩子:“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你们不会鞠躬吗?

崔久峰:“做过国会议员,那真是造孽呀!革命有什么用呢,不过自误误人而已!”

通过简短的两句话及课本内容,学生很快就归纳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变化是有限的,很多变化只是出现在大城市中,广大农村变化没有这么大。传统的习惯势力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

最后,教师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

依据:本环节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5、忆一忆,练一练(5分钟):学生填表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依据:掌握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指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如采访老人、查阅地方志、阅读乡土教材等,使其感受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等。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认识中国农民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激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前课,指出在抗美援朝的同时,党中央在新解放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领导农民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

调查访问成果汇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师简要补充此前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的情况。

小组讨论: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不改革行吗?

学生课前搜索、适当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部分条款。

放映一段有关土地改革的纪录片。

简单阅读了解小字内容。

土地改革的意义

探究分析: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

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是辽东省(今辽宁省)宽甸县最偏僻的一个村。全村152户,2511亩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1000多亩。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村民王明连说:“土改前我家四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拴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

自由空间:朗读反映土改的《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小说作品中的片段,分享交流感受,加深对土改的认识。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视、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和探究能力。

3、通过“旧闻播报”、学习成果汇报、“设身处地”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听从沟通的能力。

4、通过近代社会生活同古代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思维能力。古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5、认识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这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

6、认识工业文明的传入改造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促进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

7、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

8、认识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引起精神领域的变化。

9、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新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并体会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促使中国社会在各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近代交通通迅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等。

教学难点

1、分析变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2、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潜移默化中渗透物质决定意识的初步的唯物史观。

3、理解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的想法

一、导入:“旧闻播报”

出示两则新闻太空旅游和烹饪机器人“那么,100年前的中国社会生活是个什么样子呢?”引出课题

二、视频欣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那时的中国社会生活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三、小组合作学习

1、分组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强调社会生活是包罗万象的,除了书本介绍的内容,它还包括了其他方方面面。

分成四组。并提出各组学习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a、变化体现在哪里?b、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c、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给每个组发相应的补充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钟)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着眼于三个方面给于指导:

A、调动成员间的交流、合作。

B、指导学生整合信息(书本、老师发下的补充资料、个人的知识经验),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结论。

C、指导学生如何采取新颖、生动、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3、学习成果汇报

老师给予点评和总结。

四、情景纠错:

五、设身处地:

六、有话大家说:

“博客留言版”

学生以新闻播音员的身份主动的“说”新闻

学生欣赏描述

归纳:(交通通迅、文化生活、社会习俗)

学生讨论、合作

各组派代表上台

参与游戏

培养学生的现场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自然生成认识;科学技术使社会进步、生活变化。

形成感官上的初步认识。为课堂深入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提供资料,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有椐可依。

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方案策划能力、合作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

表达和配合

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通过具体情境角色扮演,更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局限性。

随意谈体会,提出问题。课堂并不局限于45分钟,将课堂内容向课堂之外延伸。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 篇9

一、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引导学生认识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三、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本单元第二课。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变革,创造性开辟了一条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创举。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养成一定的学习历史的习惯,也有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他们未接触过政治经济学方面知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比较肤浅,但是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知的、有浓厚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难点: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实质。

六、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2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

(3)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4)綦军:《对“三大改造”历史必然性的思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

(5)张旭东:《三大改造与中国现代化》,《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年04期。

(6)李凌:《建国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见》,《炎黄春秋》,2006年12期。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方案一:地方史导入

无锡梅园与无锡荣家

梅园何以从荣家的私家花园变为国家公园?荣家又为何受到______的赞叹?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这一课之中。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起去了解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方案二:歌曲《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被,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全国人民大团结,

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建设高潮。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什么时候?如何建立起来的?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起去了解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

史料1土改后的几组调查材料: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的调查:有10780亩土地被出卖;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忻县的调查:在被调查的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教学参考书

史料2建国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从1950年9月大规模开展,到1953年基本结束,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去以及台湾省外,全国大约有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总数约七亿亩的土地和大量的生产生活资料,包括297万头耕畜,3954万件农具,3708万间房屋,105亿斤粮食等。

——刘花章《试论建国后土地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教师:请同学们计算当时3亿农民,要分7亿亩土地和297万头耕畜,人均可分得耕地多少亩?多少人可分得一头耕畜?

结合史料和教材23页第一段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交流。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土改完成后,农民遇到了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水利和自然灾害等困难;更别说承担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贫困农民不得不卖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那么。如何对农业进行改造呢?

史料3在目前情况下,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但国家的帮助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全部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困难。那么靠什么办法来解决呢?有两条道路、两种办法:一种是旧的办法,旧的道路,让个体农民向富农、高利贷者去借贷,去当雇工、出卖劳动力,廉价出卖农产品,结果就增加富农、高利贷者、投机商人的剥削对象,让农村资本主义泛滥发展。这就是让少数人发财致富,多数人破产贫困。这是旧道路,是让农村资本主义漫无限制泛滥发展的道路。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再加上国家帮助来解决生产中的困难,结果就是大家富裕比较平衡地上升,也限制了富农的发展。这就是组织起来大家富裕的道路。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学生: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师:为了推动农业合作化采取了什么原则和方法?

学生: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教师介绍三个阶段

史料4毛泽东亲自主持编写了怎样办合作社的书,这使得农业合作化进入了高潮。到了1956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并完成了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过渡,这比毛泽东的计划早三年。农业合作化完成。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掀起有何影响?

学生:农民看到合作化的优越性,踊跃参加合作社,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2.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史料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得到了普遍发展。到1953年,全国共组织起手工业生产合作社4700多个,社员达32.6万人。1957年,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有7.5万个,占全部手工业合作组织的70.5%;社员377.15万人,占合作组织成员总数的76.7%;产值74.64亿元,占手工业合作组织总产值的87.8%。

——何盛明《财经大辞典》

教师: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向学生说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也是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改造的结果如何?

学生: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二)公私合营

教师: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方式上,而且还有伟大的创举。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

史料6据我们看,经过这几年,整个工商界是有进步的,各民主党派的工作是有进步的,基本情况是好的,是向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的。……当然肯定成绩并不是抹杀缺点,是会有缺点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大地妨碍统筹兼顾,妨碍国家的富强,因为它是无政府性质的,跟计划经济是抵触的。

——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教师:为什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学生讨论后老师点拨。

1.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大妨碍统筹兼顾,妨碍国家的富强,跟计划经济抵触。

2.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甚至采取种.种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进行多次斗争。

教师:阅读书本25-26页,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公私合营

教师:什么是“公私合营”?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教师:“公私合营”中的“公”指国家,“私”指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

“公私合营”就是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

教师:在改造过程中国家是如何补偿资本家的?

学生:和平赎买政策。

教师:国家为什么采取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学生:赎买政策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资本家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利于实现和平过渡,将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教师: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学生:说说身边了解的进行“公私合营”的企业。(结合地方史材料)

(三)三大改造的意义

教师:到1956年底,我国的三大改造基本结束。农民手中的生产资料变为集体的生产资料,所以我国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更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教师:三大改造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那么三大改造有什么作用(意义)?

学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俗话说“金无足赤”,三大改造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的。那么三大改造在改造的过程当中有什么缺点?

史料7毛泽东的报道一直传达到农村党支部……合作社运动迅速盲目发展,才十几个月的工夫,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压力推动下,到1956年滴,全国私营工业总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总数的82.2%分别纳入公私合营或合作社的轨道;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就是说,原来预计用15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一般说共18年)完成的“三改”,实际只用了三年就基本完成了。

——《建国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见》李凌,刊载于《炎黄春秋》

学生: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教师:三大改造后期虽然存在这些缺点,但是它对于整个三大改造来说是瑕不掩瑜,中国人民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向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

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 篇10

1.感受诗中新生活的美。

2.品味朴美、清新、明快的语言美。

适当联系时代背景,简要点拨,重点理解“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和诗人把声音比喻成“微风”“阳光”的意义和表达效果。在朗读中体味其中的美。

3.疑点:歌声“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对这种想像写法的理解。

4.解决方法:多举例子。采用讨论,比较等方法,解决诗中的疑难问题。

根据诗歌的特点,本课的学生活动,主要采用朗读法。按个别、整体、部分、师生等形式,有感情朗读体会诗中的感情。

阅读分析何其芳的《欢乐》(见后面参考材料)。

1.感受诗中新生活的美。

2.品味朴美、清新、明快的语言美。

适当联系时代背景,简要点拨,重点理解“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和诗人把声音比喻成“微风”“阳光”的意义和表达效果。在朗读中体味其中的美。

3.疑点:歌声“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对这种想像写法的理解。

4.解决方法:多举例子。采用讨论,比较等方法,解决诗中的疑难问题。

根据诗歌的特点,本课的学生活动,主要采用朗读法。按个别、整体、部分、师生等形式,有感情朗读体会诗中的感情。

阅读分析何其芳的《欢乐》(见后面参考材料)。

导语  何其芳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以绮丽、精致又略带感伤的诗风闻名于世,在诗艺上造诣很深。1938年他从四川去延安。这首诗写于1941年,那正是旧中国艰难的年代,但在延安,诗人生活在另一个新天地之中,他情不自禁地要歌唱,要为少男少女们祝福。

学习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勾画生字词。

2.学生朗读、理解、领悟、品味。

(1)提问:“少男少女”用现在的话,应当怎样说?作者为什么要为他们歌唱?

“少男少女”就是现在所说的男女青年。这是从文言文沿袭而来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少年”,指的就是现在所说的青年。诗歌第一节,从“早晨”,“希望”等不同侧面,表达了对新生活、新世界的赞美与向往;而青年,正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创建着“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体现了“正在生长的力量”。因此,他要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一首抒情诗,这首诗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以炽烈的感情感动人,以优美的语言吸引人。

第一节写了歌唱的是什么。不难看出,“早晨”,“希望”等并非具体形象,而是观念性的名词。这样开始一节就给作者自己设置了一个不小的障碍,出了一个难题,因为直白的手法较难获得艺术感染力。这个平淡的开篇预示着在第二节必须有妙笔加以转换。果然,在第二节中,出现了“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这样的佳句。这就使第一节中的所有观念,似乎都获得了形体,诗的意境也由此逐渐形成。第三节着眼于“飞”,使第二节更具有实感,诗人写出了两个漂亮的意象:“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何其芳是运用意象的能手,他在第三节这样写,就使得一、二节诗腾空而起化为微风,化为阳光,显得活泼而空灵。最后一节情绪一转,诗人又用一个绝妙的意象:“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使之与全诗起句的“歌唱”相呼应,并紧接着出现最后三行,构成了浑然一体的意境。

诗是写给少男少女的,但真正的主体是“我”。通过全诗,读者看到了诗人鲜明的形象,听到了他深情的歌喉,他是如此真诚,又是如此激动地在歌唱。诗人把他的一片赤忱之心捧给了我们。

(3)提问:诗作者在锤炼词语上很下功夫,哪些词语用得好?

第一节中写了歌唱的“早晨”是“希望”虽然不是具体形象,但却获得了很深的艺术感染力。第三节的“飞”字用得很妙,使第二节更具有实感。

诗人不停地歌唱,他的歌声、快乐和思想还长上了翅膀,飞到四面八方。你能说说诗人这样写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吗?

表达了对新生活、新世界的赞美与向往;而青年,正是祖国的未来,体现了“正在生长的力量”。诗人用“飞到四面八方”这形象化的词语,希望少男少女都和诗人一起,去赞美并迎接新的生活、新的世界。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 篇11

一、国民革命的洪流

1、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2、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创建时间:1924年;地点:广州黄埔领导机构: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性质:国共合作后建立的一所革命军校目的: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特点: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精神。贡献: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时间:1926年7月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战场:湖南、湖北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3、北伐战争先锋: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被称为“铁军”。

性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

4、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5、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时间:1927年4月18日;成立地点:南京;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统治。结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时间:1927年8月1日(八一建军节)

领导: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

1、八一南昌起义结果:一部转移到广东海陆丰地区,一部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

意义:南昌起义是中共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_的第一枪,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它在中共党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

创立的直接原因: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失败,转军井冈山。

2、革命摇篮井冈山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毛泽东

地位: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创立意义:是中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毛泽东与朱德-----工农红军第四军。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实行战略转移。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重遵义会议:1935年1月;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大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局部抗战的开始)

1、九一八事变(时间:1931年9月18日)

经过: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一段铁路,反诬中国军所为,以此为借口,炮击东北军北大营,攻占沈阳。蒋介石的态度:采取不抵抗政策,命令张学良及其东北军入关。

结果: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

2、《义勇军进行曲》:作曲:聂耳;作词:田汉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发起人及其主张:张学良、杨虎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中共主张:以民族利益为重,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谈判。

3、西安事变结果: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意义: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标志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四、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全面抗战开始)

1、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2、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用六周的时间屠杀中国军民达30万人以上。

3、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答八路军,简称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

4、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五、全面内战的爆发

谈判的背景:国共两党影响政局,中共要求和平,国民党却想独裁

谈判的目的:国民党为内战准备时间;中共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

中共谈判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1、重庆谈判谈判时间、地点:1945年8月、重庆。

谈判的结果:1945年10月10日签订《会谈纪要》(《双十协定》)

谈判未解决的内容: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爆发的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全面内战的爆发中共作战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中共作战战术:运动战。

结果: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六、走向战略进攻

时间:1947年3月

中共方针:诱敌深入

1、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央转战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作战。

转战陕北的作用及意义: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西北野战部队在彭德怀等指挥下,经过五个月连续作战,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2、1947年3月,蒋介石集中45万兵力,向山东解放军发起大规模进攻,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等指挥下,打响孟良崮战役,粉碎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时间:1947年6月

3、战略反攻的开始:刘伯承、____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标志: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争进攻的序幕)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直接目标是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它的根本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