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八年级说课稿

发表时间:2024-03-02

八年级说课稿精选9篇。

你想知道关于教案的格式要求呢?向善的根本在于教育,教育的根本在于老师,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的展开教学活动,这篇“八年级说课稿”的文章充满着灵感与智慧肯定是值得你收藏的,请将这篇文章加入收藏列表方便重复阅读!

八年级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正音

屏风()纳凉()伧俗()忒()休憩()帷幕()擅长()

2、释义

伧俗:粗俗鄙陋。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雅俗之别:高雅与粗俗的分别。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

(2)作者简介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试用一句话归纳大意。

明确:本文介绍了屏的特点、作用、种类和设置。

3、研讨

(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2)先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屏”?然后用自己的话作一解释。

(3)根据课文,说一说“屏”有何作用?

(4)“屏”可以怎样分类?

(5)作者认为“屏”的设置应注意些什么?

4、赏析

(1)深入体会作者在介绍“屏”的时候,为什么用上了“富有诗意”、“令人销魂”、“心生向往之情”等词句?明确:体现了作者对屏的喜爱之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本文是介绍“屏”的说明性小品文,但也有些记叙内容穿插其中,从文中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3)文中引用了一些古诗词句,你觉得这样有什么好处?

三、延伸迁移

完成语段阅读

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之一。20世纪以来,全球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大大增加了对能源的需求。在各种能源中,化石燃料中的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的主要一次能源。据世界能源委员会统计,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按1992年各国的产量计算,分别只能开采44年和60年;虽然可采储量还可能会有新的发现,但社会需求也在增长,特别是考虑到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油气燃料可供开采的时间不会很长。在化石燃料中,尽管煤炭的蕴藏量最丰富,但燃煤造成的严重污染使其不大可能成为世界范围的主要能源。虽然核聚变反应可提供清洁的能源,在海洋中蕴藏着约42万亿吨核聚变的主要物质氘,但核聚变堆研究的难度很大,估计要到下一世纪后期核聚变电站才有可能实现商品化。因此,在展望21世纪能源问题的前景时,可能不得不面对油气资源面临枯竭、核聚变发电又未能商品化的一段时期。为保证这一时期内人类有充足的清洁能源供应,利用太阳能来发电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太阳能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地球上的各种能源无不与之密切相关。事实上,太阳在地球的演化、生物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中,起了无比重大的作用,也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能源。太阳内部不断进行的高温核聚变反应释放着功率为3.8×1026兆瓦的巨大辐射能,其中只有二十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大气高层;经过大气层时,约30%被反射,23%被吸收,仅有不到一半的能量8×1016兆瓦到达地球表面。尽管如此,只要能够利用其万分之几,便可满足今日人类的全部需要。

1、本文主要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什么?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3、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写在下面。

4、结合选文说出太阳能发电的主要优势。

八年级说课稿 篇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一、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期终测试情况来看,及格率90%左右,平均分70多分。

少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处于朦胧状态,有一部分学生的预习习惯尚未形成,上课学生合作能力差,发言不够积极。

有大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认真勤奋,他们的学习情绪比较稳定,有的尽管基础较差,也能坚持不懈,能有秩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能够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学习自觉性和稳定性不足,回家很少复习功课,需要老师的督促。

二、教材简析

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组织单元,且均出自大家名家之手。《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一段人生思想转变历程;《我的母亲》节选胡适自传,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我的第一本书》里诗人牛汉通过对一本书的追述,表明了读书对人生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其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再塑生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盲哑女孩和她的老师不懈追求人生的一小部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围绕着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母亲为主题设计。

第二单元,主要由散文诗构成,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散文诗单元。所选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的心灵之声,而且语言优美,内涵丰富,含有哲理,很适合诵读。此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也是一个具有诗化、抒情性的活动。

第三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编写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科海泛舟”,这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科技活动中练习写作与口语交际。

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编写。《云南的歌会》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端午的鸭蛋》写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吆喝》写的是趣味良多的“生活交响曲”;《春酒》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俗世奇人》写的是两位民间艺人的故事。“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是围绕以民风民俗为主题设计。

第五单元、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每单元五篇。教学时应当做好以下两点:(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文言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领悟的能力。“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一次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古诗词作一番梳理,激发学生学习优秀古诗词的兴趣。“背起行囊走四方”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及其楹联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在观赏过程中勤于记录,乐于考证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4.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练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5.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措施

1.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0.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运用能力。

12.组织采访和调查至少1-2次。

13.教学过程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五、教学进度

三月:第四单元、第五单元 两篇作文

四月: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两篇作文

八年级说课稿 篇3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间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一诗划分节奏。

3.教师播放示范旅进朗读课件,要求学生仔细听读,纠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3.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它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乡村的自豪之情。

4.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5.深层探究。

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诗帮助学生理解。

多媒体显示另外两首诗。

四、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课件,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多媒体显示问题:

(1)诗题《游山西村》,八句却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请结合诗句对此作一番分析。

(四句,有人认为是回忆来村的经历,有人认为是入村后徐行山村周围所看到的景致,你觉得哪种看法更切合语境?

(3)诗人为什么结尾写道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是什么使诗人如此留恋?

(4)全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深入体味诗歌的语言美,积累名句。

提问:《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

6.学生齐读《游山西村》,背诵。

五、背诵两首诗,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预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八年级说课稿 篇4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1、以有关刘禹锡的故事导入。故事如下: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转眼千年已过,策知县早已化作一g黄土,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代代相传,流芳百世,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3.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带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作者“德馨”表现在何处?怎样表现的?(用文中的话回答)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苔------劳形)此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分析:德在何处:中国文人中“君子”所秉持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

馨在哪里: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运用比兴手法。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

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不多。“苔-----青”)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还写了什么?

6.提问:到陋室来的都是些什么人?(原文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

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人,以显示自己的“德馨”。因为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朋友走了之后他干些什么呢?(原文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这里既有正面的描写,又有反面的描写;既有实写,又有虚写。正面描写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这是写实,表现了从容、恬淡的生活。反面描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虚写,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8、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

9.提问: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

分析: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0、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11、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

小结:作者先运用比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其意不言自明。

分析: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又以古代圣贤自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2、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什么?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陋室 ---- 德馨 ---- 不陋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自然环境(优美)

实写   对比话生活--静              主人情趣(优雅)         雅致澹泊、豁达乐观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往来客人(脱俗)

1.完成课后练习一、1.            2.选用课时优化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题目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鲜:少。(xiǎn)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而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但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描写角度          语   句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    (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明确: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分析: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明确: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10、在最后三句,作者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朗读是应注意其中的感情,

明确:“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陈述句    读平调,重音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疑问句    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感叹句    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这篇短文托物言志,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陶渊明          独爱          菊花-- 隐逸者--陶后鲜有闻      正衬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富贵者--宜乎众矣        反衬             鄙视

予         独爱      莲花--君子者 --同予者何人                      赞美

托物                                                            言志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八年级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小说的主人公是“老头子”。分析这位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总体把握情节。

2、学习富有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学生简介作者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思考: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

三、粗略探究

1、复述故事情节,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但要注意交代清楚六要素。由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交流对文章的初步感受:

要求同学用“我喜欢这篇小说的_____,因为______。”这样的句式说话。畅谈阅读这篇小说的感受。

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四、布置作业

1、进一步思考这篇小说的情节美、人物美、景物美。

(由学生任选一方面思考,准备第二课时交流。)

2、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二、精细探究

(围绕上节课布置的思考题:小说的情节美、人物美、景物美作进一步探究。)

1、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⑴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分小组展开讨论。

⑵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教师必须点评,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2、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⑴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出运用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⑵学生朗读相关语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尤其是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⑶学生齐读表现“老头子”的复杂心理的语段,在想像中再次感受人物的复杂心理及理解人物性格。

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⑴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描写景物的句子,用心感受并揣摩其妙处,再在小组交流。

⑵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教师必须点评,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三、拓展延伸

补写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四、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谈谈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这篇小说景物描写的精彩语句,并仿写家乡的景物。

2、阅读其姊妹篇《荷花淀》,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

八年级说课稿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2.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体会课文的深刻含义,把握海燕形象。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诵,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2.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和研讨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1节课

教学设想

《海燕》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语文课上对学生(特别是对初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形象的感染手段。学生受感染的过程一般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依据作者所提供的全部艺术细节,在自己的头脑里初步再现作品的境界,把握其中的主要形象,并在思想感情上跟作者产生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第二阶段是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作者曾经感受过的生活,据此,再逐步深入领会作者怎样按照自己的写作方式把他的感受凝聚成作品中的形象。到这一步,也只有到这一步,学生才能接受作者美学观的影响,变作者的追求为自己的追求。历来的教学经验证明:形象的感染是深入理解的基础,也是学生从作品中获取审美感的必经途径。

教《海燕》这篇作品,尤其离不开形象的感染。

《海燕》写于1901年,正是俄国第一次革命(1905年革命)的前夜。它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和乐观战斗的精神,号召人民群众跟沙皇专制制度进行决战。由于高度集中地表现了当时俄国革命群众的斗争要求,这首诗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作者高尔基也因此被誉为俄国革命的海燕和反抗的群众的天才表现者。要使学生深刻理解这篇作品的主题,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是,使学生真正进入作品中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的形象,进而体会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的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这就意味着必须有效地利用形象感染的手段。

要使诵读法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收到实效,下面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朗读的起码要求是把节奏读好,把重音找准。这首诗的原文是有格律的(轻重音按一定的规律交错安排),译者非常重视这一点,他用不同的形式让读者能感受到散文诗的语言美,不仅把词语译得十分准确,而且语句的节奏非常鲜明,句中重音也很明确。应当首先要求学生读出节奏和重音,而后在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继续提高,直至能够有表情地朗读全文。

(二)讲清时代背景,在本课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认识作品主题的条件,也是理解作品思想感情的基础。不懂得作品的背景,只凭直感,也不可能朗读好这篇作品。

(三)要正确地讲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文学作品中的象征物不是现实生活中某些事物的简单代号;它们在本质上仍然是艺术形象。应当首先把它们作为完整的艺术形象来加以分析,而后让学生通过联想去认识它们的象征内容;切忌每讲一个细节都要说它象征什么,这种索隐式的讲法对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其实并无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看过高尔基的哪些作品?

(学生回答,老师确定)

谁能介绍高尔基情况?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投影)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他出生于木工家庭,四岁丧父,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备尝了人间的苦难,亲眼目睹了俄国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小市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这篇文章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激越的诗情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成为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让我们一起走近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去感受凝结着高尔基敏锐艺术感悟力的海燕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解题

散文诗《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当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学生自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疏解、积累字词。

2.学生听录音范读,思考:

(1)体会文章的朗读感情处理,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散文诗有什么特点?

(2)海燕是一个是什么样的形象?课文中赞美海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3)作者写海鸥、海鸭、企鹅的目的何在?

(4)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四、深层探究

全班有表情的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探讨下列问题:

1.本文在象征手法的运用有什么特点?

2.本文如何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3.作者为什么多次大声疾呼暴风雨的来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五、总结

《海燕》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奏和流动感的油画。他把诗和散文的特点结合起来,又表现出音乐美和绘画美,文笔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本文最重要的写作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作为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托义于物。它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在今后的阅读中,我们要仔细揣摩。

六、分组朗读

将全班分成三组,分别朗读三个场景,体会作者在这三个部分情感上的变化和语气、节奏的变化。

七、课堂作业

研讨与练习三、四。

板书设计

海燕

高尔基

结构

形象

手法

画面一:渴望暴风雨

海燕:英勇无为、乐观豪迈(正面描写)

象征

画面二:搏击风浪

海鸭

比喻

迎接暴风雨

海鸥

恐惧胆怯(侧面描写对比烘托)

拟人

企鹅

反复

画面三:呼唤暴风雨

对比

八年级说课稿 篇7

一、自由交流: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我所知道的托尔斯泰”为题,进行交流。交流围绕三个重点展开,生平、艺术成就、见解与思想,约5分钟,5分钟后,请同学代表发言。

二、教师小结并导入: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列夫托尔斯泰。

三、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黝黑、滞留、愚钝、禁锢、轩昂、犀利、侏儒、酒肆、尴尬、炽热、颔首低眉、广袤无垠

2、解词:

器宇、鹤立鸡群、正襟危坐、禁锢、颔首低眉、诚惶诚恐、无可置疑、黯然失色、广袤无垠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一)研读课文第一小节:

1、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读音和句子中的停顿。

2、请生齐读课文

3、思考:这段文字写了托尔斯泰哪一方面的外貌特征?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写的?

明确:主要表现了托尔斯泰须发浓密的特点,通过大量比喻和夸张来表现的。

4、品读: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使用比喻和夸张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这一段文字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不仅生动写出了托翁的特点,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二)第2——5节

刚才我们集体研读了第一小节,下面请同学们自主研读第2—5节,看一看这几节分别写了托尔斯泰哪些方面的外貌特征,是如何写的。(学生自由阅读,思考)

五、布置作业

八年级说课稿 篇8

1、积累本课新词,并能掌握和运用。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艺术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4、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说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照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1、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2、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了解我国园林艺术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1、请您欣赏苏州园林,简介苏州园林。

[展示课件(一)1、2] [展示课件(一)3--8]

2、作者及相关资料简介。

(1)简介叶圣陶;[展示课件(二)] [展示课件(三)]

(2)导语设计:

叶圣陶是苏州人,青少年时代一直生活在苏州。当年课余时间他常和同窗好友游园林,赏美景,他与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让我们跟随叶老的笔迹,一起去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播放录音。

2、多媒体显示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

3、用文中的词语写一段话。

4、朗读课文,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1 、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是什么,具体设计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 、课文第 2 自然段中的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次序?这四个方面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用文中相应的语句加以说明。

(1)生互相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3)多媒体课件展示。

3、苏州园林追求完美的图画,除了上面讨论的四个“讲究”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用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文中找出几例加以简要说明。

1、本文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即“寄托深切的怀念”,你从文中亦没有体会到这种感情,请找出来作简单的评议。

2、根据本文所学的知识,请你对本校的建筑布局等做些评价或提出建议。

八年级说课稿 篇9

一、教材简析:

《遗传和变异现象》是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一节,教材主要从三方面:1、通过比较个体间性状的差异,使学生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2、通过欣赏和评价两幅19世纪的漫画,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3、通过课后的性状调查和思考与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领悟;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遗传与变异的概念,从而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世界遗传的多样性,为今后学习生物的进化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从未学习过遗传学的相关知识。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相关内容或观察过此类现象。只是未能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这已经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的基础。而且,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判断、推理的能力。教师应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这些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总结。

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能列举和辨别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以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3、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调查、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使学生了解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名词。

2、能解释并举例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对性状指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幻灯片展示:2组同学们熟悉的明星照片,请同学们观察照片中的人物在外貌特征上有什么共同点,以此导入新课:遗传和变异现象。

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都称为性状。

3)根据性状的概念说出葡萄的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展示4组图片,判断图片中的性状是否是相对性状?

①在活动最后,有没有人和报告者一起站立?说明了个体间性状表现是否完全相同?

②根据活动结果推测世界上两个人性状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

3)你能行:辨别下列哪些是相对性状。(对性状和相对性状进行巩固)

讨论:

①《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脱落的碎片》中的断腿有什么不同?

②哪幅漫画中表达的生物学现象是可能发生的?为什么?请同学们说说以上两项活动的体会: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性状有相似性,说明性状可以由亲代传递给子代。

从而引出:遗传――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3)展示4组与遗传有关的图片。

4)思考: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性状一定相似吗?展示3组有亲缘关系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他们之间的性状差异。从而引出:变异――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的性状表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