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29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实用6篇)。

经过全面的调查小编为您组成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读者们都对作品一书赞不绝口。我们在写读后感时,一定不要在意别人的想法,写自己想说的就好了,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篇1)

对于学校的领导和管理,一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和管理,二是行政管理的领导和管理(苏霍姆林斯基)。“心在哪里,你的财富就在哪里”----尽管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软硬条件等,但校长的追求可以是执着不变的。只要我们有坚定的教育思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逆境、困惑和压力,我们都会吸引到像磁铁一样有用、美丽的资源。

一所好学校的第二个支柱是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参加的某次培训中,有一位专家给我们讲到了“箍水桶”理论: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长度(而不是最长的那块),还取决于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如果之间的缝隙过大,则同样无法装水),耐人寻味,值得深思。

学校管理也是这样,应努力营造一种氛围:让教师们多为集体考虑问题,对于问题的讨论,留足时间供大家讨论、交流,对教师们的讨论给予充分的信心,其间表现出了协调、信任和欣赏。在教师任务分配方面:

坚持唯才是举、用人所长、团结协作。让教师根据工作需要自发地作出反应,积极采取适当的行动,完成既定任务。在工作目标方面:

我们应该为教师设定一个小组的工作目标,让教师认识到只有全力以赴,这个目标才能实现。这些都是我们学校正在筹划开展“五好年级组”评比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

好学校的第三个支柱是丰富的阅读资源和教育活动。

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人的精神成长靠什么?靠读书。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如果一个人爱读书,那么他或她就会从书本中得到精神慰藉,找到生活的榜样,净化自己的心灵。学校准备丰富的阅读资源,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创建学校学习型组织,让校长和每一位教师都做一名真正的“读者”,都成为志同道合的“书友”。

学校校长大力倡导,体育学校的师生都要把阅读作为自己的一种习惯,积极创建阅读共享平台和阅读交流体系。成都之行印象较深的成师附小开设的“书香长廊”,金沙小学开放式的图书馆,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川大附小开展的丰富的生活体验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锻炼与发展的平台……这些都是很好的例证。我们学校正在或即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育活动,如烹饪课程、竖笛、真美作文、数学思维课程、手工剪纸、阳光体育活动……所有的这些,必将丰富我们的教育内涵,得到学生的喜欢。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篇2)

篇一:《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走进肖川,走进这本书,我又重新认识到,关心"人"的成长是教育的一种情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的成长,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吗?

一、关心学生的成长,从学生的角度处理教学。

教育是为了培养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一个能融入社会的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如果仅仅关心学生的分数,那是很自私的想法,不能因为教师用心的讲了,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要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出发。爱学生,首先要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兴趣入手组织教学内容,并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起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个学生。

二、关注学生的成长,要学会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尤其是那些有过错的,有严重缺点的学生。对于学生的尊重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冷落学生、不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教师对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只有真诚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我们对于学生的自尊心,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他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一个没有体验到自尊感的学生,会在今后的社会中去尊重别人。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道义的责任,一个社会怎样对待处境不利的人群,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三、关注学生的成长,用理想去点燃理想。

在学校里,学生的心灵在碰撞,作为教师我们如果能让学生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和向往,并带着这种幸福感去学习与生活,迎接遇到的各种困难。学生在深思,创造,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感受努力拼搏的过程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可以延续下去的。在面对社会上的压力时,我想他也能在辛苦工作中体验到生活趣味,而不会散失自我。

篇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在大学时代就看过肖川老师的这本《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如今,真正做了老师的我,重新看了这本书,确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和收获。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内容也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教育的意蕴""审视教育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期待"教育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然而对于我印象最深的只是那一句朴素却掷地有声的话语::"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和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不得不说,肖川老师的这本书给在迷茫中的我重新找回了方向,也重拾信心,也真正的让自己觉得,其实很多时候,我是可以坚持的,我其实是正确的。

也许每个新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怀抱着理想,用一颗热忱的,斗志昂扬的心走向我们的工作岗位,却又不得不在现实中,在对付孩子的过程中,在琐碎的生活中,在繁琐的各种检查中败下阵来。我同样也是如此。现实生活的困难,不得不让我重新反思在学校的象牙塔中,在教育家们的教育理想中,真的可行吗?当每个有经验的老师告诉我要对孩子凶的时候,我也不得不在想,这样做,真的正确吗?是自己所追求的吗?那些经历史沉淀的教育理论真的无道理可寻吗?经过两个多月的实践,我深刻的体会到其实这两者并不冲突,我们在规范课堂常规的同时,也同样的可以做到爱学生。

我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蜡烛,还有理想的圣火,我们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够在深蓝色的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驶向希望的彼岸!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篇3)

20xx年02月19日星期六上午01:25在班主任的推荐下,我在寒假阅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

这本书是肖川博士历尽谦和的态度和似火的激情启发我拓宽视野,积极思考: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理性精神、良好教养且人格独立的人。文章中妙趣横生、妙语连珠,巧妙地帮助教师激活教育的智慧和生成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充满着人生的终极关怀,让我在读完文章后耳目一新

肖川老师在文章中大量的运用了感性的材料与事实,说明了"生命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为我们清晰地诠释了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惑,并不断地用他风趣、幽默的语言,阐述出生活中的一个个哲理: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关注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奔腾汹涌,让智慧的火花激情绽放——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追求;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这是课程目标的追求;尊崇生命的在场,点化生命、润泽生命,你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孩子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这才是教育,生命的教育。

老子有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能胜,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水,天生丽质,柔弱多情,可以成江海而波涛滚滚,可以轻浮绿叶,涓滴石穿。肖川老师的文字正如这水,甘美而清澈!没有这水浇灌的土地,何以绿草丛生;没有这水滋润的心灵,谈何清纯无暇。感动如水,普通而又伟大,平凡却又崇高。我们未必是能够书写轰轰烈烈事迹的感动之人,但我们却可以把这份感动赋之于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读到文中的许多句子,同样激起了我的共鸣。在这些字里行间中,思想的开放性、彻底性也愈发清澈、敞亮。肖川老师大胆地揭示了当今教育的'弊端——就如肖川老师自己所说的那样:"只有严肃地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阴暗与丑陋的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批判、抨击和否定,才能更好地凸现正义与良知的可贵,也才能对美好的事物、崇高的价值最终有所肯定。"我非常欣赏作者作为文人的那种能直面丑恶的勇气!能够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在书中他也谈到:"促进教师的成长,最重要的是要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系统地阅读,读有系统的书。",曾经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积极地读书,读积极的书;有系统地读书,读有系统的书。"在我看来所谓"积极地读书",是要有主动读书的态度,对知识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态度,不能在外力的压迫下才读书;而"读积极的书",则是指书的内容,应该积极健康向上,达到开卷有益的效果,同时远离消极、颓废的读书态度。明白度积极书的好处以及垃圾书的坏处。"有系统地读书,读有系统的书",则是说读书一定要有计划性、顺序性、目的性,按部就班地来,书的内容更应当选择有系统、有组织的,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教师这一工作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也会更加细致的开展工作。将书中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篇4)

静静地读完了肖川博士《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最后一段诗一样的语言,“写作是一种告别自我的方式,过去的感受与思考凝聚在文字里,那是往昔的剪影。洗去昨天的风霜,怀着同样的理想,准备迎接明天,所以再次出发,只有目标,没有终点。”轻轻的将书合上,凝视着那淡雅素洁的封面,我仍然爱不释手。

这本书是肖川近年来写的教育随笔集。读着他所写的一篇篇美文,方觉自己原来对教育随笔理解有误,以为以自己的教育实践的点滴故事写成的略带有一些观点的文章就是教育随笔了,现在看来,那是很肤浅的认识。在那样一种思想的引领下所写作的教育随笔显然不太得要领,也不够有底蕴。

在解读肖川对教育随笔的理解时,我对教育随笔也有了新的认识。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真诚的言说”,那一个个直抵内心的话题、论述,令我读后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受,把我引入了作者那鲜活、灵动,洋溢着浓浓的人间情怀的教育学的世界,原来教育竟然可以这样的富有诗意!随笔不仅是一种写作的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教育随笔应该有教育思想的浸润。

用肖川博士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是作者自己“基于个人经验,用心血、用生命、用道义和良知写成的,是十多年来集腋成裘的产物。”的确,透过那亲切自然、热情中肯且又散发理性和诗意的文字,使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对于教育、人生与社会独到而细腻的洞察与体会。

文章引用的经典故事,对天文地理的理解,对教育乃至人生的哲学思考,都反映了他们的积淀。看来,要想写一篇好的教育**,就必须读、读、再读;思考、思考、再思考。当我们的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思想的火花就会闪烁。

我非常欣赏肖川说的“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反省和自省。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

让自己始终保持一种纯净而与时俱进的心态,不要失去进入现实的心心,那么你就会在阅读中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动,也会在深刻洞察人生真谛之后被感动。柏拉图的“洞喻”表明:亮光在你的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

当我们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时,便会荡涤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收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大智慧!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篇5)

教育诉状与理想教育读书心得

对于读书,30多岁的我依然和中学生一样叛逆,对于有关领导推荐的书籍,本能上持抵制态度,如果不是因为有关领导规定要读完书后上交读后感,如果不是因为怕直接上网“当”撞车的几率太大,我真就不去读这本《教育诉状与理想教育》。

偶然翻起,看到“四清”,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本来想从中学些什么,毕竟,像书中所形容的这所河南省的某所学校,那可是我们一直准求的目标啊!军事化的管理,严格量化的教学、学习,简直就是我们心目中最高目标的教学。但,直到看完书,再回过头来看了下目录,发现写这所学校的文章竟然是被编排在第一章――“教育悲歌”中的,作者眼中的悲歌居然是我们的榜样。可悲、可叹!

因为清醒所以痛苦,但如果只看到弊端而不行动将变成只会发牢骚的愤青,而一个有担当的人会从课改中看到希望,从课改中找到方向。课改从哪里开始,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课堂,课改的主阵地自然是课堂,我们的课堂要成为“高效课堂”,成为理想中的教育,我想,要改变的首先是我们自己。我是不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如果这一切都能肯定的说,是的`!那么,实现理想完全没有问题。

至于第五章的“班级管理”,第六章的“诗意语文”,第七章的“笔耕执着”都刻印下了梁编一个人的教育史的深深浅浅的足迹,沿着这些足迹行走,我被感动了,感动之余不由自主地把一份责任扛在肩上。

理想教育很远,那将是我们教育人长期奋斗的目标;理想教育很近,只要我们都行动起来,就在不远的前方。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篇6)

这本书采用随笔的形式,随和,随意,随缘。对于教育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用诗意的语言来阐释说明。作者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倡导心灵教育,体现着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作者言由心生,以亲切的风格写作,对于教育的理想,作者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

全书分"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真诚的言说"十个部分,用诗意和理性的文字、心底的言说来诠释教育。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和成长等等。

肖川在书中谈到要"与经典为友",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给学子创造一个自由言说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分享和沟通,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化思想、修正错误、达成共识。

我们倡导读经典,多学一些历史,就多一份智慧的薪传,以从容的态度打磨经典,达到货真价实的创新。

作者说, "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我认为,教育作为公益事业,不能像自然科学一样过分去追求最佳的研究范式,很多东西也是不能进行定量研究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人的精神世界具有不可言说性。

"尊严来自实力"这句话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学科来说都是真理。"教育要研究哲学,哲学是不屑于研究教育的"就足以充分说明。我认为,非博学无以广才,教育学要赢得尊严,需从多学科、多角度、整体的把握,更多的关注现实,依托教育实践,进行理论探索,实现从思想向学术的提升。

读了这本书,我思想上有了很大转变,在生活中,要多观察和思考,注重点点滴滴的生活积累。正如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即教育";要懂得自我肯定、自我欣赏,同时海纳百川,为他人的成功喝彩;避免责人太严,责己太宽。责人之前要先学会反躬自省;把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所拥有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当成意外的惊喜,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对生活怀有感激;质朴、真诚和宽广的胸怀比名利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