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08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精品7篇)。

阅读是获取智慧的源泉,阅读是开启世界的钥匙,当我们在作者写的作品中,积累了相当多的心得体会时。 写读后感,是整理阅读信息和思考思路的过程。编辑为大家带来了“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您能从本文中得到一些实用的建议!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篇1)

爱书的人都不是坏人

故事其实很简单,可爱的买书人与认真的卖书人之间二十余年的书信往来。大家因书结缘,之后发展为神交的友人。汉芙真是一个可爱的小姐姐,博学广记,性格开朗,为人善良,想要成为这样的人(*/ω\*)

汉芙的购书清单我十之八九都没读过,深感自己知识浅薄的同时,又给自己的阅读清单添了一列书名。但是内心也清楚自己并没有十足的信心能将这些书都一一看完——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读书的速度永远赶不上自己将书加入书架的速度。做人还是不要像我这么贪心为好。

译者的翻译很棒,行文流畅,读起来不会有译作的拗口感。还被译者的后序种草了原作,想再看看原版是怎样的。这本书让我这个英文废又有了学英语的冲动……总感觉英语不好会错失很多好看的书。而且还想去英国看看查令十字街84号。这是种草了所有周边的节奏吗?冲动是魔鬼……

要说对这本书有什么不满意的,那就是冗长的别册。是嫌正文字数略少,所以就加了几篇读后感来凑页数吗?我觉得除译者那篇可作后序之外,其他都没什么存在的必要,多篇重复引用作者文中原话,有的又在原著之外添加了很多自己的想象,有狗尾续貂之嫌。最不能忍受的是有两篇文章把汉芙和弗兰克的关系定位为爱情,感觉狭隘得很。君子之交淡如水,爱书之人心意相通,难道很难理解吗?好像男和女之间如果没有点令人绮思的关系,就没办法吸引人们注意似的。

对于两人最终也没有见面这件事,我的感受是哀而不伤。没有见面是有遗憾,但是两人见面与否其实都不会改变什么,神交已久,见字如见面,大家早就已经是见过无数次面彼此熟稔的老朋友了。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篇2)

读到可读的184页在纠结要不要购买下来继续读、开始知道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时候还是看汤唯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那会看电影的时候并不太了解这本书是什么意思、只知道好像把人与人的关系拉回到最纯真古朴的书信年代,素未谋面的笔友却在书信交流中加深了感情、直到看到电影后面才知道原来在英国真的有这么一个书店,还有那么多人喜欢,存有了那么多的书信,当店主去世的时候有那么多人去看望…直到看到这本书、我才理解了这些人对书店的情愫是有多么深,店员们和客人之间是有多么纯洁的友谊,书的作者海莲并不富裕却仍然会经常隔着千山万水给他们快递东西、仅仅是因为书信结识的情谊,却如同挚交一般温暖人心,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如此爱读书、活泼俏皮的女子、在信中自然的情感流露,虽然没有看完整部书、单看前面的书信就已经有此感触了,想来,如果不是现在的信息这么发达,人与人之间联系的这么轻而易举,是不是那种由书信传来的等待与期待所凝结的感情更加浓厚和深刻呢?!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篇3)

如果有那么一个地址,有那么一个人,有一张小小的邮票,你愿意向ta寄去一封信吗?如果有那么一个人,你们从未谋过面,仅仅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勾画出ta的相貌和品德,见面时会不会有如故的感觉?

生活在繁芜的时代,我常常找不到我的树洞,是它隐藏的太隐蔽?还是我渐渐地没有了可倾诉的烦恼了?

有人笑,送礼物不如发红包实际,寄明信片没有发照片快速。什么?送书!真是稀奇!!!恍惚间觉得,那些写在扉页上的工整的赠语突然和变得和普通文字没有差别了,那精心包装的祝福也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真的是很讽刺啊,我却是利用手机敲打出这段心得,我来不及找纸笔记录下此刻的心情,更何况我打字的速度已经超过了手写,而我的思维却远远落后于技术的更新换代,科技促使着我的肢体更为敏捷,却没有更新我的大脑思维,真是悲哀,宛如一个iphon7plus的外壳配置着iphon4的系统!

有些话,手机是敲不出来的,有些感情,书信可以保持的更久。有位老师曾说,他年轻时向他的妻子求爱,一封信修改了几十遍,在邮局徘徊了几十次,邮票贴了又撕掉,最后扔进邮筒的那一秒,心恍若一下子也被丢了进去,只希望远方那一刻的她能够体会到他这一刻的思念,真是美妙啊。

我不是个嗜书如命的人,但我却乐意去保存每一个与书结缘的故事,去珍惜每一场与书店、图书馆的邂逅。

我曾经上课偷偷写的小纸条和这二十年的书信比起来真的是微不足道,但却足以让我在翻读时莫名地感到快乐,蹩脚的字体,尴尬的错别字,花花绿绿的纸片儿……这些若是都放在手机里,估计很早就被当作是垃圾清走了。

我们都需要一个和查令十字街84号一样的地址。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篇4)

初次捧起这本书,蓝白相间的封面格外清晰,一张简易且略带模糊的图片印在正中,充满了年代感和文艺气息,我想这该是符合作者往常写作剧本时的独特品味,而对于阅读完整本书的读者们来说,这样的设计别具一格且充满画面感和故事带入感,而内容上,作者用书信独白来阐述和描绘故事,更是本书的另一精彩看点。

我带着些许疑问,开启这场书海之旅。我起初对于查令十字街84号这个地方仅仅局限于认为只是一个为海芙小姐提供精良书籍的地方,能够提供精神粮食的地方,并未被吸引,但从整个写作的背景来看,美国和英国之间的故事,国家之间的战士和政治历来都会和本国人民息息相关,永远也摆脱不了现实下枪林弹雨和冷热交替的残酷。但从1949年10月的第一封信到1969年4月最后一封信,主人公海芙小姐与查令十字街84号一家书店的各工作人员之间的这根情感纽带,整整坚持了20年之久,从一个普通购书者(简单书信的往来)到相互帮助的好心人(实际利益上的相互关切)再到已深念心底的陌生人角色,都是背后最走心的相互对待。也正是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才会有如此难得且值得珍惜的情感,然我们也不难想象,最后的结局注定是充满遗憾的,一直到书店里的工作人员相继离开、到其他的人的去世(因战争或饥饿或疾病),弗兰克和他的同伴们始终未能见到海芙小姐,最终也只是一个留在脑海、从书信中想象的美好人物形象。

反倒如果最终作者将结束改为偏美好的氛围,我倒觉得与自身也与现实情境不符,相对比较不合理,也就没什么值得读者们思考和总结的地方了。最后一封信里说道:即便人都离开了,可书店还在,永远在那里,作者依旧可以回味这份美好的记忆,从心底,就像最初的那份善意永远埋藏在心底,美好如初。

读完整本书,让我最感动当属海芙小姐与查令十字街84号工作人员之间20年之久写的书信往来到最后的彼此相互取暖的真切情感,我在想在那个战争且充满愤恨的年代,怎么会有人能做到如此般将心比心,真切往来,将自我心中善意给予到那么多人,并不带有任何目的性,而至始至终用行动在证明他们的善意,这个时代下仿佛其它人性的光辉不受任何负能量所影响,人们进行着他们最本真的行为和使命。本书让发印象最深刻一句话,她写道:“你们若恰好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带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看完整本书我才明白,亏欠二字属实,情感上的亏欠是致命的、不好受的,对于未能见到查令十字街的伙伴们永远是遗憾的,对于只能用书信来表达情感永远是无奈的,对于无法弗兰克等人在心里永远的情感累积到最后消散,是痛苦的。这句话深深表达出了作者对于他们个人的深深思念以及情感的亏欠与内疚之情,也反映出作者对于这个时代无限的感慨与悲哀。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篇5)

如果不是看过电影《不二情书》(允许我忽略它的全名,因为它跟北京遇上西雅图根本不搭嘎),我是不会被这本书吸引的。查令十字街84号这个地名,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如果不是这本书,或许它仅仅只是一个普通的地名而已。吸引我饶有兴趣读它的最初原因是海莲幽默而俏皮的语言。海莲率直,而弗兰克近乎古板,这两个人的交流让我觉得好笑,也让我觉得有点着急,直犯嘀咕这个弗兰克怎么这么见外,还不把海莲当朋友啊?后来直率的海莲果真比我还不爽,嘲讽了一番后,弗兰克终于撕掉了英国绅士的面具,从毕恭毕敬地称呼海莲女士到后面称呼她亲爱的海莲。没想到的是两人的通信从1949年一直持续到1969年,二十年的时光,从两人通信到六人通信,从单纯的买书到赠予物资。也许海莲在现实中不过是个沉溺于书的老姑娘,但用文字表达的海莲简直太有人格魅力!看完书后也很汗颜,海莲看书的方式让我汗颜,她说她从不买一本没看过的书,也会把看过不值得看的书扔掉,还会反复看好书。而我就是她鄙夷的囫囵吞枣看书的一族,所以看完一本要赶紧记录点收获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篇6)

如果有一天你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他良多

这是一本可以很快读完但回味很久的书,起初那些信件于我没有很大的感觉,但当我看到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老板去世的那封信,荡气回肠。再次回过头看所有信件,十分感动。

我能理解后面的后序对海莲和弗兰克除了定义为客人与书店老板的关系、朋友关系、精神伴侣关系之外,存在爱情关系。我一直揣摩,为什么爱情会存在呢?但二十年的信件往来,我愿意无条件的帮你找到你爱的书寄给你,我愿意相信你一定会尽全力帮我找到我爱的书,我诚心诚意的关照你身边的人,并且,你逐渐了解我的阅读习惯,而读书甚至是我的全部,相当于,你了解了我的全部。如果这不是爱情,那很难定义这片深情源于何处。只是这份深藏心底的爱意没有表现出来,毕竟我们没有相见。我特别喜欢书的后序中一段描述:

“我想,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还有一位,名叫怀恋。”

“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斯世,当同怀视之。”

一封不报太大希望的求书信碰上了一份乐于找书的好意,随后开启了长达20年的鱼传尺素。当情意已经连通,何必强说爱情呢?

爱情,也许没有,又也许没有,但一生之中能有一个这么懂你的人,夫复何求?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篇7)

《哈瓦那特派员》中这么说:“人口研究报告可以印出各种统计数值,计算城市人口,借以描绘一个城市,但对城里的每个人而言,一个城市不过是几条街巷,几间房子和几个人的组合,没有了这些,一个城市如同陨落,只剩下悲凉的记忆。”对于1969年的汉芙来说,这家书店,这条街就是这样的,于是这本书是一本悼念逝去的书,纪念二十年年间人心的一场奇遇。

初识此书,是在一部电影里,买来看看,没有特别惊艳的地方,读后却久久忘怀不了、唏嘘不已。

据说这是一部爱书人的《圣经》,不算是爱书人,但也囫囵吞枣的看过许多书,尤其喜欢这一本。毫无疑问,汉芙爱书,她付钱买书,自付腰包寄食物托朋友送丝袜,但仍觉得自己占了好大便宜。她说:我打心里头认为这实在是一桩不划算的圣诞礼物交换。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着还能指望过年;但你们送我的礼物,却可以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可以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九泉。甚至到最后仍然得出我亏欠他良多的结论。

这似乎和我喜欢书信的理由不谋而合,喜欢寄出那一刻的欣喜,后来收到信的开心以及没有等到时的失落。以及寄信人的等待和收信人的等待,这期间错过的时间差就像天然酵母滋生了更绵长的感情。

汉芙喜欢弗兰克,这应该不足以形容她对他的感情,这是一场、、她最后说了一句像我这样一辈子孤寂以终的人想必大有人在吧。读到心酸。

汉芙最后说如果你正巧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能否为我吻它?我欠她的实在是太多了。

海莲·汉芙,一九一六年四月十五日出生,一九九七年四月九日去世。终生未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