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中学作文 > 导航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素材

发表时间:2024-03-10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素材8篇。

作为资深的小编我特别推荐这篇经典的“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素材”。作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写作是我们展示自己才华和创造力的一种方式。写作文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们会持续更新我们的网站欢迎您收藏并关注我们!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素材 篇1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壳、哗、调”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是如何将内容表达具体的,学会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蝉》中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场景。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难点:

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教学目的: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壳、哗、调”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开口闭口知道,

瞧瞧这小家伙,

实在真是骄傲。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小动物吗?

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检查生字。

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生交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蝉是我的邻居,一到夏天,我家屋外就成了蝉的天下。)

3、那么蝉还有些怎样的特点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1、本课有三个多音字,壳,哗,调。注意字音。“蝉、弱、震”是翘舌音,操是平舌音,腾是后鼻音。

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音。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可采取归类学习。

教学目的:

1、具体学习蝉的特点,知道蝉是如何脱壳的,了解雄蝉喜欢唱歌的特点。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1、复习生字。抽读生字卡片。

2、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我家屋外成了蝉的天下,那么蝉又是如何脱壳,雄蝉喜爱演奏、蝉的视觉,听觉分别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课文2-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4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蝉是怎样脱壳的?勾画重点词句,特别是动作的词语。

2、同桌讨论交流蝉脱壳的方式。

3、全班交流。

(1)蝉是怎样脱壳的?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如:描写蝉脱壳的动作的词语“腾起、翻、倒挂、打开、伸直、翻、勾住、蜕”。

(2)理解课文是如何将“蝉脱壳的时候,可以说是一种奇怪的体操。”写具体的。

(3)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精读课文5-10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5-10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描写出了雄蝉喜爱演奏的特点?勾画重点词句。

2、同桌讨论交流雄蝉喜爱演奏的特点。

3、全班交流。

(1)蝉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

(2)抓住蝉喜爱演奏,视觉灵敏,听觉特殊这几个特点,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3)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1、感受《蝉》中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场景。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相传荷马为古代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文学界的“维吉尔”。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

喧嚣(xiāo) 蚋(ruì) 臃肿(yōnɡ) 鳍(qí)涂墁(màn) 蜣(qiānɡ) 窠(kē) 无动于衷(zhōnɡ) 寻觅(mì 跳蚤(zǎo) 钹(bó)

本文两个部分主要介绍了蝉的地下穴道,以及幼蝉蜕皮的过程,描述了蝉产卵状况以及蝉孵化成幼虫时的生物习性,揭示了蝉在生命之初所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抒发对蝉经过艰苦劳动才换来短暂欢乐的由衷赞叹和同情。

很害怕上由法布尔《昆虫记》改写的课文。他是一个虫痴,痴到极致成家成魔成仙,做生物学研究,这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做语文课教学,往往有很“裹”人的地方,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者黔驴技穷。这不,有关金蝉脱壳这一节,老师们之中都产生较大分歧,毕竟生活在城市,近距离观察端详蝉的几率少之又少——

然而,孩子们却表现出超常的好奇心,似乎只有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孩童,才会是童心未泯法布尔的“知音”——正如备课时所预设的:《蝉》中的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地演奏的场景,吸引着学生去关注蝉脱壳的情况,蝉的视觉、听觉异于人类的特点。

教学这样的文字,我明白“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获取,学生才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但蝉脱壳那一段实在太难想象了!要是有录像参照,可能还好点儿,通过真实观察,再来看语言文字是怎么再现的。如今谁也没有看到过这个相对微观的情景,如何仅从语言文字中理解、体会?还真不是一般的难点——

如果我有可以的电教设备,如果稍微能挤出点找资料的时间,相信这一课会上得更清晰、准确。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素材 篇2

生活中,温暖无处不在,只要用心体会。

窗外,风“呼呼”地刮着,我们下楼排队吃饭,冷风迎面扑来,我不禁缩了缩脖子,拉了拉衣襟。正和同学讨论晚上吃什么。突然,熟悉的声音传来!“小烁,今天晚上我们出去吃饭吧!”我四下张望,哦?哥哥!不仅是哥哥,还有嫂嫂和小侄女。我欣喜若狂,赶忙请了假,碗也顾不得放了,索性带着出去。在这里圈得太久了,早就想出去透透气,吃点好吃的了,最重要的是,哥哥来了,妈妈的近况我能知道了。

“妈没事,刚去完医院,不用担心。”哥哥真是善解人意,还没等我开口,就把我迫切想知道的事情告诉了我。

“你想吃什么?”

“嗯,什么都行,听你的。”我兴奋地应答着哥哥。

好不容易出来一次,当然吃什么都是香的。为了不耽误我晚上的课,哥哥带我去了就近的削面馆。过马路时,侄女嘴里不停地喊“姑”,伸开手臂要我抱。虽然她很小,但很会亲近人,我刚把她从嫂子手中接过来,她便搂着我的脖子亲了我一口,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

到了饭店,哥哥点了我爱吃的东西,又问我还想吃什么,我不假思索的说:“已经很多了,再要就吃不完了。”虽然哥哥很疼我,但我从小就很忌惮花哥哥的钱,因为哥哥挣钱不容易,况且他现在已经做了爸爸,我就更不愿让他为我多花钱了?

削面上来了,那细白柔嫩的面和浓浓的汤汁令人馋涎欲滴。尝了一口,一股暖流涌遍全身。这面充满了温暖,充满了关怀,更充满了亲人的爱。吃完饭,我向哥哥告了别,向学校走去,身后,传来了小侄女不舍的哭声。天气是寒冷的,而我的心是滚烫的……

再简单不过的话语,再平凡不过的家常,却占据了我的内心。温暖,就是这么简单。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素材 篇3

仙人谷位于东海仙境,我去过那儿,至今也颇有些时日了。

去时是晴天,乘着小车,轻启车窗,任凭带着海腥气儿的清风击打面庞,嘴中泛着一股微甘。绕过一个山头,霎时豁然开朗,望不尽的一抹蓝,掺杂着隐隐涛声——那儿,更近了。

下了车,走过绿意丛生的山间小路,走向清晨的阳光肆意挥洒的大地,向远处眺望,水天一色,可定晴一看,却是波光粼粼。阳光在水面忘情地击打,刹那间,打开了一张巨网,将大海尽收其中。这海,望不得边际,难寻其源,却可容纳一切,我如尘埃一般望着它,触不得它的圣洁。

走向一个如鹰钩般突出的黄土山头,向下俯瞰仙人谷,只听浪涛如雷,轰然涌入耳中,那简直不是浪,而是沉寂多年饱受禁锢的东海银龙,长浪翻滚,龙争风临,白沫纷飞,龙爪相击,它渴望冲破枷锁,与自然相搏,卷走了可以触及的一切。利爪如凿,剁开了硬岩;金鳞似剑,斩开了相临的飞水,可抽刀断水水更流,那巨龙终挡不住水,在自然造物主面前,任你是驰骋天际的飞龙,也只得困于东海一隅,空自于谷中长啸。

走下仙人谷,河滩上怪石耸立、奇形怪状,大石在浪头底下也惟似蝼蚁,摸上去灰褐色的石块四散着寒气。抬头望两边的石壁,竟也如台阶一般起起伏伏,水并不柔情。石壁上的级级石纹如利刃,在水的淬炼下,寒气透骨,令人直打寒噤。站在石旁直面巨浪,整片水域沸腾了,水花飞腾,寒气中又奔腾着热血。“哗、哗、哗”,深海的巨锣尽鸣,海神丹田里炸开了沉睡万年的呐喊。水,是气吞山河的鸣;人,是手足无措的惊。水汽散没了整个山谷,脸上、手上、脚上、忽地变得湿漉漉的。谷间在水雾下变得迷蒙了,没有浪的仙人谷竟也显出了温情,浪花收敛至了水中,阳光穿过水雾,闪烁着七色虹光。浪在入海口徐徐等着,听清风轻浪,浴晨曦轻吟,漫漫浪涛声在耳边朦胧作响。可霎间,只听耳边一声巨响,仙人谷又变了脸,猛浪飞至,卷走了一切,水流如针一般穿过石缝,塑造新的石灵,在小小的水里,有了它们,便拥一个世界。

刚柔相济,奋勇向前,这里的景何尝不像当下与新冠病毒奋战的抗疫工作者们。激涌奋进,却又不失温和,愿世间温情与他们永存,仰望为世界付出的人。

仙人谷中景绝宏,抗疫场上人更灵。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素材 篇4

教学目标:

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新闻知识: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结构: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组成。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概括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事件(何人、何事)。

(2)再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事件的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3)精读课文(默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分析新闻的层次结构。

教师温馨提示:

以上三个问题是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而设的,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了解新闻的简要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新闻事件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

(1)引导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要求学生说出标题、导语、主体,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并在班上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给予鼓励。)

(2)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3)学生阅读自己准备的一份当天的'报纸,分辩那些是消息。并体会新闻的结构。

四、品赏语言。

毛泽东的文章具有用词精当,,气势豪迈而又才情勃发、广博儒雅的特点,阅读全文,请你说说哪些词语用得精当,说出理由,并与同学们交流共享。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六、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的事实,对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是一个极大的鼓动。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1)要求学生按新闻结构拟出标题、导语、主体等。

七、布置作业:

课后采集新闻材料,按照新闻的知识写一篇新闻,并且在班上召开一个新闻交流会,师生共同评出最佳新闻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素材 篇5

哈勃特曾言:“对于所有盲行的船,所有的风都是逆风。”诚如斯言,帆与风的妥协,方能抵达希望的彼岸。适宜的妥协不是懦弱避让,而是在短暂的屈从中蓄力待发。

水流弯弯,是与大地的妥协,但这并不影响它奔流到海的步伐,妥协并非是无原则的退让屈服,而是为了心中的桃花源选择的退一步进两步的方式。倘若人人不屈服于现状,以反抗一切证明自己的不驯与特立独行,等待我们的将是充满戾气、理性荒芜的社会。厦门市高一上语文作文。

因此,心怀梦想,适度地妥协于不如意的现状,在妥协中拓展生命的宽度,提升生命的高度,增加生命的温度,方能更好地抵达人生臻美之境,抵达灵魂的高地。

适时的妥协,让我们放下匆忙的步伐,体验生而为人的悲壮与美丽。倘若生命仅是在一味的横冲直撞中消磨殆尽,其本质也是无益无成的。西西弗斯妥协于搬运巨石的枯燥重复劳作,但这并非徒劳。于妥协之中,他窥见了自己灵魂的纯粹,将单调的痛苦升华为生命的快乐,将枯燥的劳作化为幸福的踏板。适度的妥协让人心静致远,在妥协中积蓄着前行的勇气

和力量。妥协于现状,重整灵魂,才能到达更遥远的未来。真正的智者总能在合适的地方妥协,既是对自己的精神保护,亦是以此证明自己的重剑无锋。

学会适时的妥协,需要有洞察世相的锐利双眼,亦需拥有屈服的勇气。林徽因围困李庄时选择提瓶上街买醋,待时局运转又书写着中国建筑史上的.传奇。与之相反,川端康成缺乏屈服于悲壮现实的勇气,选择含煤气自杀,让无数人扼腕叹息。学会妥协,是向完美理性追求的要义和必需。妥协并不意味着对理想的背离,也许它往往会成为人生之路上迈向成功的垫脚石和助推器。适时的妥协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和收敛,是大智所在。

令人遗憾的是,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标榜着“叛逆”,不屈服现实而是热衷于另辟门道,由此滋生了许多恶果。生如逆旅,要想一苇杭之,就当学会在狂风面前低头,如此方能劈波斩浪抵达生之彼岸。而如果一味搏斗,力量的悬殊仅会让我们遍体鳞伤,隐匿于历史中。因此,我们面对困境,应当适度妥协,多一些蓄力,少一些鲁莽,如此方能更好地历尽人生中无知的风雨。

妥协不是懦弱,蛮干直冲则是一种悲哀。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苇草,学会适度妥协,丰满沧海之一粟的生命!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素材 篇6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本文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鹄(hú) 鬣(liè) 茗(míng) 罍(léi)

蹇(jiǎn) 倩(qiàn) 髻(jì) 鬟(huán) 浃(jiá)

乍(zhà) 澈(chè) 靧(huì) 曝(pù) 呷(xiā)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湿润。

柔梢披风:梢,这里指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义跛足的,引申为驴子,用作动词,骑驴。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第1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四、学生朗读课文,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上节课我们已经略知大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讨论并归纳: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讨论并归纳: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4.提问: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讨论并归纳: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讨论并归纳: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7.提问: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自然景: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自读课文:

首先粗略阅读原文,熟悉文章内容,并在自己感到生疏的字、词、句下面做出标记,借助于工具书和参看课文下边的注释,为生字注音,为生词释义,将全文译成较通顺的现代汉语。

关于满井:

明清两朝,满井是北京近邻的一个风景区,这个井的形状,明人王季重的《游满井记》说:“一亭函井,其规五尺,四洼而中满,故名。”《嘉庆一统志》说:“井经五尺余,清泉涌出,冬夏不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

关于作者及“公安派”

袁宏道,明朝人。他是明代后期反对文学复古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的籍贯是湖广公安,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等人。他们的文学主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反对承袭,主张通变。认为文学应该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认为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三是推重民间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思考:

1、细读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麦田浅鬣寸许。” 体会作者是如何以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描绘满井春色的。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因此上面这段描写满井自然景物的文字,即为全文的主体部分。在这部分文字里,景物写得自然清新、优美动人,这和作者使用大量新鲜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是分不开的。如作者以“脱笼之鹄”为喻抒写自己自由奔放的情怀,此可谓由物生情,缘情状物。总之,通过一连串恰当的比喻,借助于简洁、准确的文字(“微”、“始”、“乍”、“新”、“将”、“浅”等),作者突出了满井初春景物的特点,也从中巧妙地抒发了郊游的喜悦。

2、本文题为《满井游记》,顾名思义,文章是写作者去京郊满井这个地方游览观光的所见所感。此处早春景色处处宜人,然而最具特色之处,不能不说还在于“满井”这口不同于一般的井,可是文中似乎无一字正面写井,对此应作如何理解?

其实,文中所写的“满井”,是北京东北郊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名胜。它之所以吸引众多游客,主要在于有这样一口非同寻常的井:水面往往高于井边,井中是个水泉。作者到此一游,照理说,无论如何也应写一写这口井,这个认识是正确的。然而我们再仔细体会就可以看到,本文虽为游记,并非单纯记实之作,它还是要通过写景有所寄托,即文章结尾所说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结尾,使这篇游记在一定程度上带上了哲理的色彩。文中,为了抒发作者春游郊野心胸豁然开朗的感受,就一方面以“余寒犹厉”,“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城居生活作反衬;另一方面,放开笔墨逐层展开对最能表现满井春色的种种景物的描绘,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富有议论抒情色彩的结尾。这样看来,它仍不失为一篇选材精当,布局严谨的成熟之作,是否花费较多笔墨写井,就不一定那么重要了

原文: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文:

北京地区气候寒冷,花朝节以后,冬天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经常刮起来,一刮起来时就飞沙走石。我躲在一间屋子里面,想出去却不能。每次顶着寒风快步走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返回来。

二月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同几个朋友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笼子里逃出的天鹅。在这时,薄冰开始溶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层的,水清澈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镜子刚刚打开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溶化的雪水洗过后,美好的样子好像擦过一样,鲜明美好而又明媚,好像美丽的少女洗过脸刚刚梳好环形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没有舒展,柔嫩的柳梢头在风中散开,麦田里低矮的麦苗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不多,但是汲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红装骑驴的,也经常有。风力虽然还很猛,但是走路就汗流浃背。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汲水的鱼儿,都悠闲自在,羽毛鳞鬣中间,都充满了欢乐气氛。我才知道城郊田野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它啊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素材 篇7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结构。

2.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1.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2.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让我们一起学习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结构。

2.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过渡语:同学们,让我们朗读课文,勾画文中信息,打好学习的基础,然后根据自学指导,完成自学任务。

1.借助学案链接知识走进新闻――新闻有哪些特点和要素?新闻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2.朗读新闻,整体感知。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在学案上完成自学检测题目,书写认真、规范,不能乱涂乱画,一对一检查并用红笔纠错。

要塞( ) 阻塞( ) 荻港( ) 溃退( )歼灭( ) 锐不可当( )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刚才的学习中你有什么疑惑,提出来请大家帮助解决: 。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理解文意了,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根据学案提示,再次速读课文,20分钟完成下列学习任务,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准备展示。

1.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点拨: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2.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点拨:①语言的准确、概括。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 “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 “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② 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一.角色体验,变换阅读。

1.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2.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3.当当主持人 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素材 篇8

教学目标:

1.提高朗读能力,在读准字音的同时要能读出感情;

2.了解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以及培养由事物引发哲思的能力;

3.体会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活着的情感,树立对动物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把蝉的翅膀看成是重的,三万斤的重量看成是亲轻的。喻

指是非颠倒,真伪混淆。

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功薄蝉翼:功劳象蝉的翅膀那样微薄。形容功劳很小。常用作谦词。

寒蝉凄切: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艺作

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噤若寒蝉: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

不敢说话。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

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同学们喜不喜欢蝉?那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篇关于蝉的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蝉是不是和成语当中的蝉感觉一样。)

1.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注意结合预习,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对文章进行正音训练,积累生字词。

2.读过课文,你们觉得蝉还烦不烦?你们还喜不喜欢蝉?

三、整体感知,了解“蝉” “蝉之烦”

1.作者为什么说蝉的叫声是“烦人的聒聒”? (蝉鸣得早,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追问:因为蝉打扰了我们人类,就觉得它烦,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安排讨论)

“蝉之恕”

1.我们知道,作者最终宽恕蝉“烦人的聒聒”,从文章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哪些作者宽恕的原因?

(预设答案:病蝉可怜、小小的却响彻夏天、等了才等到一个夏天、好好的过活90天)

2.“我”和朋友进行了第一次“对话”,请找出来,说说这次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我”认为仅仅是一个夏天的时间却是蝉的一辈子,通过用17年和一夏三个月的时间对举,说明人类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蝉,以我们自己的好恶去苛责蝉。)

“蝉之敬”

1.文中作者与朋友进行的第二次“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17年埋在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但即使只有九十天,也要好好地过活,这就是蝉生命的意义,在属于他的那个夏天里,拼尽它小小躯体额全部力量去响彻一个夏天。

2.蝉的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蝉之悟”

1.我们已经了解到蝉的生命的意义了,那么老师要请大家思考这么几个问题:对待自然万

物,人类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只有人类的生命和事业才是有意义的吗?人类如何和其他动物和谐相处?

2.作者最初表达对蝉态度的贬抑,而最后表现对蝉的态度褒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四、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读出对蝉的感情,体会作者由日常小事物引发的对人生的感想。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话要对周瘦鹃说的吗?请写下来,言之有理即可。 ——设计意图:这是对课堂的迁移,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同时也是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一种扩大,取得互文解读的效果。

在大热的几天里,一天到晚,总可听得蝉声如沸,小园里树木多,所以蝉也特别多,便织成了一片交响乐,简直闹得人心烦意乱。天气越热,蝉也越闹,清早就闹了起来,直闹到夕阳西下时,还是无休无歇。听它们的声音,似乎在唤“知了!知了!”所以蝉的别名就叫知了。但不知它们成日的唤着知了知了,到底知道了什么。【周瘦鹃:《苏州游踪》】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