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历史八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4-02-13

历史八年级教案七篇。

为了今天的主题,我为您准备了一个“历史八年级教案”的整理。教师的工作之一就是撰写教案和课件,但是教案和课件并非随随便便就能写出来的。教案是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如果您将这篇文章加入收藏,将来就可以方便地查看了!

历史八年级教案(篇1)

【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课时,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文 革”,下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在内容上,本科包括两个子目——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以“真题标准问题的讨论”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重点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和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全面平反冤假错案和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知道它的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其历史意义。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并对比“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认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从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了解、分析,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转折”的历史意义,由此学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认识“实践”与“真理”的关系。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教学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祝酒歌》片段,展示这首歌的创作时间和部分歌词。

设问:这首歌曲创作于1977年,你知道歌词中的“十月”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人们对此持什么态度?

学生听歌,根据这首歌创作的时间和歌曲旋律、部分歌词,

思考并回答问题:歌词中“十月”里发生了什么事情?(1976年10月粉碎“_”,“_”结束)

人们对此持什么态度?

(喜悦,激动,期待……)

总结、过渡:十年“_”的动 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_”后人们要求纠正“文 革”的错误,拨乱反正,这正是《祝酒歌》的创作背景,它以活泼流畅的曲调,丰满生动的歌词,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情感。人们对“文 革”后的美好期许实现了吗?让我们通过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见证时代的变迁。

二、新课探究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目标导学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

材料一:1978年人均GDP水平按当时官方高估的汇率计算,也只有224.9美元,仅是印度人均GDP的2/3……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和生活水平,大多数发展和生活指标排在世界国家和地区170位以外,处于联合国有关部门和世界银行等组织划定的贫困线之下。——周天勇《三十年前我们为什么会选择改革开放》载《学习日报》2008.8.25?

设问: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你认为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许在实现吗?

学生阅读文字材料,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国民经济困难)

你认为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许在实现?

材料二:1977.2.7,《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公开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要始终不渝的遵循”。

1977.8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华国锋在政治报告中强调说,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道路,这是当代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成果”;“文化 大革 命”这种政治性质的大革命还要进行多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编:何沁,高等教育出版社

设问:有什么问题阻碍了人们对未来美好期许的实现呢?

根据材料,你认为是哪些问题阻碍了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许的实现呢?

(“两个凡是”,“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盲目个人崇拜,使得社会主义建设在徘徊中前进)

(过渡)设问:面对“两个凡是”将“_”的左倾错误进行到底的趋势,中共和人民是怎样突破思想上的藩篱的呢?

材料三:图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并回答:

面对“两个凡是”将“文 革”的左倾错误进行到底的趋势,中共和人民是怎样突破思想上的藩篱的呢?(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篇文章为开端,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总结: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的思想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禁锢下解放出来,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目标导学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阅读课本找一找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地点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结合刚刚找出的“问题”,指出会议是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的。

找一找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地点并指出会议是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的。

①针对“两个凡是”——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②针对“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困难”——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③针对“盲目个人崇拜”——政治上——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法党规,反对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

教师补充: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这是对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思想解放运动的肯定和总结,也是对中共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标志着中共从根本上冲破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

教师补充: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目标导学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1)拨乱反正

设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思想、政治、组织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阅读本课课本,你能列举中共在全面拨乱反正的措施吗?这些措施有何意义?

阅读本课课本,列举中共在全面拨乱反正的措施吗?

刘少奇冤案的平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完成。

教师补充:平反冤假错案和思想上全面拨乱反正有利于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建设又怎样的变化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设问:“_”后人们的美好期许实现了吗?由此,你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何历史意义?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_”后人们的美好期许实现了吗?由此,你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何历史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三、拓展延伸

历史学家胡绳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引导学生从思想、领导核心、历史地位三个方面比较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四、课堂总结

以示意图总结本课内容(见板书设计)。

五、课堂练习

1.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

①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②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是()

①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③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④实行改革开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建立 B.“文化 大革命”的结束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4.以下关于新中国成立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前者结束了旧时代,后者结束了错误方针 ②彻前者开启了新纪元,后者开创了新时期 ③前者开创的事业为后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④后者是对前者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并由回答正确的同学讲解题。

历史八年级教案(篇2)

一、学生分析

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历史八年级教案(篇3)

联系“__”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__思想”;联系八大等历史,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归纳“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的主要表现,评价其危害性,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观念

__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了新时期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我们必须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

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1“__”是怎样发动起来的?(__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__”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__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A.他对党内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把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把主持调整工作的__等同志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B.以__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成立“中央__小组”,夺取__等同志的领导权,践踏了党内组织原则,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__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3“__”中出现过哪两个__集团?(____集团和____集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____集团于1971年“九一三”事件中覆灭了,____集团到1976年10月也被粉碎。“__”的__已经结束,但是“左”倾错误思想尚未彻底扭转。因此,当时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怎样打开新局面?就是本课涉及的内容了。(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粉碎“__”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当时人们要求对“__”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因此,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不是__个人所做的决策和指示。)

教师指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

3组织学生细读36页课文和插图,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先在书上作出明确标记,完成37页“练一练”,然后通过“接龙”活动当场巩固记忆:

(A.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__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组织学生根据填图册第11页第2题思考:党的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共同点?(都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这两次会议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A.党的八大召开于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国内三大改造进入尾声的1956年。它对国内外形势和主要矛盾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可惜受到“左”倾错误思想干扰,国民经济出现重大挫折。

B.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1你怎样看待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这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彻底解除了“__”强加给广大干部、群众的枷锁,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2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怎样加强?(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依法办事、有法必依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教师小结:“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走上了“快车道”。

布置课后作业:

A完成填充图册第11页各题。

B根据38页“活动与探究”,建议学生收看CCTV“今日说法”节目,了解“12.4”法制宣传日的由来,了解《宪法》、《未成年人保__》、《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

C完成《新学案》21—22页“自我测评”,对于填表题中“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可以联系第1课“导入框”内容,稍作介绍。

历史八年级教案(篇4)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

3.主要内容: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4.伟大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从此我国走上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对内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包产到户”):

(1)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即家庭承包责任制);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 ,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不能占有和买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好处(包产到户的意义):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农村也开始富裕起来。

①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巩固了人民政权。

建立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建立起农村公有化体制,推动了农业发展。

极大的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在土地公有基础上,把集体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农村也开始富裕起来

2.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经济体制改革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创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窗口)5个:1980年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设海南省(最大的经济特区);

4.沿海经济开放区4个:(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

6.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7.对外开放的好处(经济特区的作用):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成就:

1.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八二宪法),是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大法。

2.此后,人大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

4.上述法律颁布的作用:初步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历史八年级教案(篇5)

课程标准:

1、知道“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八六三计划”。

2、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技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4、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够列举出“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科技发展的标志性成果,能够说出什么是“八六三计划”。

2、了解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3、能够根据“材料阅读”中的表格说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得到了基本普及的史实,增强分析图表的能力。

艺术、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培养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展示一定的资料,通过分析资料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科教文体事业百花齐放、欣欣向荣。

学生备课讲课的方法,提高主动收集、分析资料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合作精神和竟争意识以及一定的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国家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造福人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严谨治学的优秀品质,学习体育键儿为国争光、英勇顽强拼搏精神。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列举法

学习指导方法:本课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并讨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了解科教文体事业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的导言,了解我国科教文体事业等方面的事情。

二、新课:

(一)、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

由“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展开讲述:

高新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实施“八六三计划”

3、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引导学生看书:

讨论: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2、教育发展与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是什么关系?

3、科教兴国战略对教育提出了什么任务?教育事业应怎样完成这一任务?

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讲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工作的成果。

(三)、文艺体育事业百花齐放

由学生自学教师讲述。

作业:《伴你读历史》、材料阅读、自我测评。

板书设计:

第12课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一)、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

(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三)、文艺体育事业百花齐放

历史八年级教案(篇6)

一、课程标准: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______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转折。

2、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党的十一届三______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次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形成以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______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揭开了新篇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党的______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内容标准通过“民法”“刑法”等重要法律的颁布使学生了解这一历史过程。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掌握十一届三______的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

3、了解全面展开的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

4、了解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情况 ;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收集、收看、调查走访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辨证分析历史事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______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形成了______;国家在统一大业、统战、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______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______召开的内在联系

三、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

(1)课前预习,收集相关资料、图片(2)调查、访问经历过“__”的人,了解__前后的变化(3)结合政治课内容,谈谈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展

3、教具:电脑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教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2、学生学法:小组合作,社会调查,学会收集整理资料

一、十一届三______:1978、12 北京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思想准备)

2、 十一届三______的重大决策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 重大意义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 平反冤假错案

2、全国立法工作的加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部)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结合政治课所学的法律知识,说一说提高法制观念的必要性,或不遵守法制的危害。

十一届三______以后,我国立法工作有哪些新的变化?

历史八年级教案(篇7)

教材分析:

《难忘九一八》是鲁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属于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第一课,在此之前,教材已经讲述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各个阶层对近代化的探索,在近代化探索失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中国共产党诞生,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但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被迫长征。本课讲述的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沦陷,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都和前面的内容有关,同时又为后面抗日战争做了铺垫,因此本课在全书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九一八事变,知道中国局部抗战从此开始;了解西安事变,认识其历史作用。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培养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为什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及西安事变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启发式、谈话法、读图识图、辩论法、学练结合。 教学思路: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导入本课,出示学习目标,请学生对照学习提纲自主学习第一部分九一八事变并进行展示,然后结合地图、历史材料、图片对知识深入学习,讲述杨靖宇的抗日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视频播放西安事变的片段,导入第二部分西安事变的学习。出示学习提纲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展示,出示西安事变及张学良、杨虎城的图片,结合问题让学生复述事变的相关知识,提出问题:蒋介石杀害了许多革命者和共产党,现在张学良和杨虎城已经把他扣押了,是杀还是放?把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再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从而认识到共产党是一个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大公无私的党。出示知识结构,让学生对照复习,结合材料题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解题的能力,并通过谈感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最后完成当堂测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首歌,请大家一起来听一下。(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

生:很沉痛、很悲惨、很凄凉等等。

师:对,这首歌叫《松花江上》,它唱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对日寇侵占东北的仇恨。为什么歌曲中说,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请看16课《难忘九一八》。

目标出示:

多媒体出示并让学生朗读以下目标:

1.九一八事变,知道中国局部抗战从此开始;

2.了解西安事变,认识其历史作用。

过渡语:九一八事变到底是怎么回事?请看:

自学指导一:请阅读课本84-86页,预习九一八事变的知识,完成以下的问题:

1.九一八事变的时间____地点___

2.日军的借口是____事件

3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驻守沈阳的__军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国民党当局下令__.

4.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了沈阳城。随后日军又陆续侵占了__.

5.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__。中国共产党派__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

6.九一八事变的意义:中国人民的__开始了

生自主学习以上问题,完成后举手展示。

看图说史:

出示九一八事变形势图,让学生提取有效信息:时间、地点、借口、结果。

历史材料:

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分析蒋介石实行什么政策。

侵华暴行:

多媒体出示万人坑、日军集薪焚烧刺杀我幼童图、731部队拿中国活人做实验等图片,了解东北人民的惨况。

抗日英雄:

让学生讲述杨靖宇抗日的故事,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 过渡:蒋介石不抵抗,但是国民党内所有将领都这样吗?请看视频。(视频播放西安事变片段)。这时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生:西安事变。)请看:

自学指导二:请对照提纲自学西安事变的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1.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______的主张 ,要求 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为了____,____日,伟大的爱国者____和____联合行动,扣押了____,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____.这就是震惊中外的___,又称_____。

3.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____出发,主张_____。

4.党中央派____等到西安调停。蒋介石被迫接受_____的主张.

西安事变得到____。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生自主预习并展示。

新闻小记者:

出示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图,让学生根据信息(原因、时间、发动者、扣押人物、结果)做一次新闻报道。

小辩论:

蒋介石曾杀害了许多革命者和共产党,现在被抓住了,是杀蒋还是放蒋?

把全班同学分为两方,先小组讨论后进行辩论。

师出示自己观点:放蒋。理由:

1.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

2.而内战一起,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乘,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

设问:中国共产党持什么态度呢?为什么?

生答并认识到共产党代表全民族的利益,是一个大公无私的党。

各抒己见:

出示周恩来图片,总结其历史活动。

小组交流:

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小结:日寇入侵,制造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知识结构:(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对照复习。

时间九一八事变地点

借口

结果

意义

难忘九一八目的

西安事变时间

人物

结果

意义

学以致用: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请回答:

1.当时日军在东北有何行动?

2.蒋介石对日本侵略采取什么政策?造成了什么后果?

3.今天重温这段历史,你有何感想?

通过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认识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小试牛刀:完成当堂检测,并当堂反馈。

结束语:国共两党合作,能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我们下一课要学习《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教学反思:在课堂中创设恰当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谈谈对九一八事变的感想,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但在小辩论环节中由于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虽然小组讨论时热热闹闹,可是在发言时,学生的回答没有多出彩,应该让学生提前准备材料,或者适当补充一下材料,在老师的启发下使这次辩论真正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