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12-27

2024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3篇。

作品的读后感应该从个人角度出发进行写作。每个人对作品这本书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因此读后感的写作应该充分表达个人的思考和感受。通过文字的形式来描述自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可以创作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在这篇文章中,中学范文网的编辑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的精彩文章,希望能够给您带来一些有用的参考和启发!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1)

读了蒙台索利的《童年的秘密》、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我很激动,我为了解了儿童成长的秘密而激动!我一直赞成给予孩子更多的探索自由,这一观点得到了理论上的支持!

那天晚上,我和笑妈在msn聊得很晚。她说她觉得汀汀的教育是成功的,没有必要改变她的方法!看来误会太多!在这么多天对丁丁教育的反思和对蒙台梭利理念的消化中,我越来越发现,我和父亲对丁丁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教育是正确的,我们会继续坚持下去!

我记得是2年前,有妈妈在教育论坛问张教授,为什么孩子不太粘妈妈,她觉得跟孩子关系很好,可妈妈上班去了,孩子很痛快的跟妈妈再见,妈妈觉得特失落。张教授回答说:你对孩子的爱感觉足够了,孩子对你的爱更满意。

这样很好的!

这一回答,就如我看了《爱和自由》这本书的感受是一样的,就是一种强烈的顿悟:"噢,原来是这样啊!"我一直以为孩子老粘妈妈是孩子在表达爱妈妈呢,原来是表示孩子在索要妈妈的爱!

张教授这几年给大家答疑,我看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和孩子的依恋不够!“我相信,这里没有不爱孩子的人,素质应该比较高。他们怎么能不想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呢?

我们到底哪儿做得不够?张教授说:"做家长的,必须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孩子到底要什么!

孩子的需求是什么!"

孩子到底需求什么呢?蒙台梭利发现了:孩子要爱!

要自由!孩子天生就有“精神胚胎”,孩子的成长符合精神胚胎的“自然趋势”。如果孩子的“精神胚胎”得到充分的自由,他将通过自我选择建立一个健全的心灵。

爱孩子很少有人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因为对汀汀的爱,我很少思考我和汀汀之间的依恋是好是坏。我觉得我对汀汀挺上心的了。

我从怀孕就辞职在家,一直自己带孩子,请保姆帮忙也只是生活上的一些帮助,带孩子睡觉、教育孩子都是我们自己。汀汀跟我们的关系一直还不错。

我记得丁丁一岁多的时候,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小老虎皮皮去找他的妈妈。说到小老虎皮皮找不到妈妈哭,丁丁哭得很惨!

才1岁多啊,我还没怎么上班呢啊,每次出门回家他也没哭过啊!我就琢磨汀汀怎么天生多愁善感啊!

看了《童年的秘密》,我知道了,其实小孩子真的是有精神(心理)胚胎的,他是有感知的!在汀汀4个月的时候,我曾经出差工作过2天!那两天汀爸带着孩子,说汀汀老是满屋子找人,他是在找妈妈。

我相信,讲到小老虎皮皮找妈妈时,一定是唤起了他曾经的相同的感受,他理解那种感受,所以他也哭了!前几天在公共汽车上我突然想到,我忍不住哭了起来。我醒来,我给了孩子的爱,绝对没有孩子想要的那么多!

孩子们从出生起就通过感情认识世界。很多时候,因为年轻,他们觉得自己不懂事,常常忽视他们,伤害他们的心,但他们还不知道。

我曾打过汀汀几次,他1岁多点时,曾关他小黑屋,结果发现他不怕黑,自己在黑屋子玩上了。后来,我打了他的手,发现他并不害怕。后来,我打了他的屁股,他很害怕。每次打了他,他都很委屈。

我一碰到丁丁,丁丁的父亲就气愤地对我说:想想你是在发泄情绪,还是在帮助他!现在回过头来看,发现大部分是我不对。

有一次我抱着汀汀说:妈妈真喜欢你!他问我:

我淘气的时候你也喜欢我吗?我说也喜欢!他坚定的说:

不,你不喜欢!当时我听了心里挺难过。我觉得我打他是在教育他,为他好啊!

后来我去问汀爸,汀爸在处理跟汀汀的冲突上很有一套!我问他:"在孩子无理取闹,耍赖的时候,特别没理的时候你觉得怎么办最好?

他说:“抱着他,让我的心贴近他的心,让他感受到我的爱。”。哭也好,玩别的也好,反正是让他情绪先稳下来,等他情绪好了,再回过头来慢慢跟他讲,刚才他有什么不对的,这时候一般他能听进去了。

"这个方法真的很凑效。如果孩子不觉得你真的爱他、为他做好事,他会抵制你对他的坏态度,然后抵制你的要求。尽管他是被大人的权威强迫去遵守一些大人制定的规则,但一旦大人不在身边,他还是做了同样的事情!

打孩子,呵斥孩子,我发现,会非常伤害大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孩子往往记不住是为什么挨了打挨了骂,但家长对他的责骂,给他带来的委屈,给他带来的伤害,在心里会留下很深的印记。

几天前,我觉得早上教张教授很好:孩子需要在爱的沐浴中成长。如果孩子得不到足够的爱,会给他们带来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会成为心理深处终身的阴影。教育孩子,爱是第一位的,是基础。缺乏爱的孩子教育免谈。

我们认为孩子是否获得爱,不是妈妈、爸爸认为自己是多么爱孩子,而是孩子感受到多少父母的爱为标准。解决对孩子的依恋,从对孩子的依恋,也是妈妈理解大爱、爱对生命的依义。也是自己逐步走向成熟。

爱是心灵的激动,绝不是一种招数。依恋的标准是什么。很简单,孩子今天没看见妈妈,她非常想念妈妈,妈妈回到家,孩子会扑到妈妈的怀里,和妈妈亲。

作为妈妈,今天没有见到孩子,心理非常难受,心理急切的要回家见孩子。当把孩子搂到怀里,有一种十分幸福的感受。依恋是双方的爱。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2)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儿童并没有得到我们真正的关注。当一个孩子出生时,每个人都关心的是他的母亲。因为她受了很多苦,孩子不是受了很多苦吗?当新生儿来到世上时,医生只看新生儿没有表情,看他是否还活着;父母会用一种温暖而兴奋的眼神盯着他,用一种自满的心情欢迎他;其他等待新生婴儿出生的人热切地欣赏他,赞美他,抚摸他。

但没人认为新生儿在受苦。他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好好休息。随着儿童的长大,他们在社会中是弱者,通常我们给予他们的是喜爱和同情,我们又何时真真正正站在他们的角度来了解过他们呢?我们为儿童着想并不仅仅是用儿化的声音和他们说话,也不仅仅是用温柔的语气和态度来对待他们,我们应真正地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

其次,我们要了解孩子,时时刻刻都在想他们。

从个人的角度看,无论从什么方面,我们都清楚,我们都是热爱儿童的,只是我们爱他们的方式错了。真正的爱其实就是理解,如果我们真正爱一个人,我们会包容他的缺点,既然我们爱儿童,我们也应该理解他们点,爱他们的缺点。即使是**,也是有很多缺点的,更何况说儿童呢?

儿童们通常犯了错也不知道错了,而我们却会认为这是低级错误,怒气冲天地对他们加以责打,责打后又有什么作用呢?这种行为最大的作用只是发泄了我们自己的愤怒而已,我们无耻地把儿童当成了我们发泄的工具,而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只会使一个儿童留下心理阴影,更怕面对一些自己不确定的事情而已。我们口口声声都会说自己有多爱多爱儿童,但到底有没有想过,我们爱的方式是错的呢?

很多**都会说当小孩大了就会明白自己对他的爱了,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儿童成年后依然无法理解**的行为呢?或许有的**用这种爱使某个儿童获得了成就,就说自己的这种爱的方式是正确的,或许这个儿童接受其他方式的爱能获得更好的成就。在很多时候儿童是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的,我们要加以理解,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给他们讲清楚为什么是错的,有什么后果,以后不能再犯这种错误了,但很多**并不是这样做,他们却期望儿童事事都做的是对的。

记得我小时候犯了错误我父亲就责骂我:“怎么什么都要教呀!”我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儿童,认为儿童和我们是一样的,犯了错就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不知道儿童根本不懂这些,还需要我们去教。

俗话说“不知者不罪”,为什么儿童犯错我们要这样惩罚呢?就算儿童再三犯错,我们也要知道他们是不能和我们比的,他们的记忆,思维都不及我们,我们应有耐心。或许有的时候我们真的要用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儿童,但我们一定要问心无愧,我们要知道这时我们是站在他们的角度看他们的未来,我们是在真真正正地在为他们着想,而不是为了发泄我们自己个人对他们的不满。

否则,以错误的方式爱他们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最好不要爱他们。要掌握正确爱他们的方式就要先理解他们,从他们的思想、利益出发来与他们进行朋友而不是长辈间的交流,从而在他们不会的事情上对他们加以指导,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从社会的角度看,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的继承者,我们有很多未完成的事都需要他们替我们去完成,我们需要理解儿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成为比我们更有成就的人。在当今社会,儿童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作为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确应该去了解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是在生活中说几句关爱儿童,在节日中制定儿童节,对幼儿园、小学多一些照顾而已,难道我们真正做到了关心儿童吗?当我们面对孩子时,我们忘记了他们是孩子,需要我们的关注。

如果我们在公共汽车上遇到孩子,作为* *,我们会为他们让路吗?而教科书上常写的都是要尊老爱幼,公共汽车上要主动让座,当我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小朋友给老奶奶让座时,我感到无地自容,我觉得我们对下一代有点欺骗的色彩,让他们懂得了良好的品德,而我们自己却做不到,我们没有资格教他们。要做到关爱儿童必须时时刻刻为他们着想,为他们的生活创造良好的氛围,不管是有文化的人还是没有文化的人,都必须有这个意识,关爱儿童,人人有责,因为他们不仅是父母的孩子,还是国家的孩子。

综上所述,无论从儿童的角度还是从我们自身的角度看,我们都应该热爱儿童,关心儿童,而要做到这点,我们必须要了解儿童。如果你不知道他们想爱他们什么,那不是真爱,不能促进孩子的良好发展。要用真爱对待他们,我们必须时刻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3)

--环境与教师

邝婉华'为儿童提供利于发展、成长的环境,把阻碍发展的障碍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样的环境能够让儿童积聚力量,为它提供开展活动必不可缺的手段。由此可见,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中,环境不仅是课堂的准备,也是教师的准备。

'某些整洁明亮的教室、低矮的窗户、窗台上摆满盆花、袖珍型的现代家庭家具(小桌、安乐椅、学童小手可及的低矮橱柜、放置在橱柜内学童可以随意取出的物品),这一切似乎在儿童生活方面做出实际意义的真正的改善。可见,课堂环境需要于孩子的身体比例相适应,创造一个属于孩子的小社会环境,使他们更加独立自信。

就好像我们萤火虫班,之前我们班的环境是为3-6岁的孩子准备的,从上学期开始我们班变为小班——1.5-3岁的孩子就读。因为有一岁以上的孩子,而且他们的身高相对较小,我们发现孩子们不能与环境联系起来,对教具也不是很感兴趣。

因而我们及时调整,重新布置了课室,把四层的教具柜全部换成三层柜子,在生活区和感官区都摆放了矮桌子,在洗手台下边放置垫脚凳。变化之后,孩子们不仅在一个状态下工作,而且更加独立。就好像我们班的源宝,刚入园才一岁三个月,多多刚入园才一岁五个月,年龄都比较小,个子相对教具架来说有点矮,洗手时都够不着水龙头,之前都需要老师协助才能洗手,放置垫脚凳后,可以独立地洗手,以致更适应儿童之家的生活。

除了课室的大环境,课室的教具也要符合他们年龄,还要符合他们的个体需求。而且教具的摆放都是有递进的顺序的。“孩子们在成长。所有有利于发展的手段都使他们着迷。他们对懒惰的活动不感兴趣。

“从简单的教具到难放的教具,让孩子们实现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过渡。因而在选择教具的时候需要根据班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选择,还有摆放教具有固定位置且要递进的方式摆放。我们班是根据班里现有年龄层来选择教具,在感官过渡区会摆放吸引1岁多孩子的工作,同样摆放与2岁多孩子相符的工作。

有一次,工作时间,乐乐在课室来回走动,偶尔会取一些投掷石头、大勺子舀等对于他来说简单的工作,还时不时打扰别的孩子做工作,老师观察后做出引导,最后他与开锁的工作产生连接,不断地在探索开锁的工作,好像找到自己心灵的需要一样。

如果环境的准备是基础,教师的准备是必要的。“首先,要求教师确定正确的道德立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为孩子着想的心。用职业道德标准提醒自己,爱孩子。尤其是蒙台梭利老师,没有对孩子的爱是很痛苦的。

虽然我是教育专业的,但我真的接触过蒙台梭利教育,还是加入了从化自然树儿童之家。而对于孩子,由于自己没有做过妈妈,只是觉得孩子都好可爱,很好玩,但是在这里工作后,觉得孩子很神奇,他感受到了你对他的爱之后,往往给到你出乎意外的结果。像凯凯一样,有段时间他中午睡觉时说:

'邝妈妈,邝妈妈,我要邝妈妈陪我睡觉,听着心里真是温暖啊,布布每天睡醒午觉,都会精气十足地来一句'邝老师,布布睡醒了。“是的,孩子是那么单纯,那么单纯,你真的爱他,他在心里想着你。

看着他们长大,自己也慢慢地长大,心也不是简单的爱,而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慢慢学习从他们的角度想问题和方法。即使看到累了的孩子也会自然而然的快乐。还有'教师应当做好精神上的准备,持之以恒地研究自身,以便清除自己根深蒂固的缺陷,认识构成自己和儿童之间关系的障碍的东西。

为了发现自己意识中隐藏的缺陷,我们需要外部的帮助和一些指导;必不可少的是,它指出我们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到事物。“是的,作为蒙台梭利的老师,应该是一张白纸,或者尽可能漂白自己,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我很高幸我毕业后来到这里,我也很高幸我可以在没有孩子的情况下接受蒙台梭利教育。

'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才会去掉儿童眼中的刺'.只有教师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并且改正,才能帮助孩子成长。而在这一点上我不断地改正中。

一个有准备的老师一定要有观察的能力,而这里的观察不是普通的观察,而是从事物的表象看本质。从孩子的行为挖掘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我们常常忽视这一点。大多数时候,成年人喜欢看到孩子的行为表现,立刻下结论,给孩子贴上标签。

只有我们的课室准备好,教师准备好,孩子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重复的练习,从而更专注更自信,同时也能独立自律。这样孩子逐渐趋向正常化。前面的路是光明而曲折的。孩子们正在成长,仍然需要努力工作。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4)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对家长的影响

摘要: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深远。笔者认为,本书对家庭教育有以下三点启示:

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的敏感期;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能促进其发展的适宜环境;应客观分析孩子的需要, 正确对待与儿童的冲突。

关键词:敏感期、“精神胚胎” 、需要

玛丽亚·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2-i952)是大家熟知的意大利女教育家。1907年1月6日,她在罗马圣洛伦佐区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儿童之家” 开始闻名世界的教育实验活动。她在长期的实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先后发表了许多著作。

其中,《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它对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它阐述了揭开儿童成长之秘的革命理念,是最有爱心的教育家对儿童发展和成长特点最生动的描绘。

目前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110个国家.她的传记被列入12位“帮助世界的人们传记丛书英国教育家评价她是 20世纪赢得世界承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在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中国,以她的理念为基础的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班越来越受到家长的欢迎。这本书值得每一位老师和家长仔细阅读。

因为要教育孩子,必须首先了解孩子。下面我就个人理解谈谈此书对家庭教育的几点启示:

1、 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敏感期

在《童年的秘密》中, 蒙台梭利博士着重强调了幼儿心理的发展有各种“敏感期”,即跟生长的现象密切相联的,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敏感性。通过多年对幼儿的观察和探索,蒙台梭利博士揭示了幼儿的各种“敏感期”大致出现的时间:6—9个月左右是形状和大小辨别能力发展的关键期;1-3岁是听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从1.5条到4岁,是器官协调、肌肉发育和对小物体兴趣的敏感时期;2-4岁,是改善运动、关心真实事物、实现实空顺序的敏感时期;3-6岁是受* *影响的敏感期;3.5条-4.5条岁是学习写作的敏感时期;4.5条-5.5条岁是阅读的敏感期。

因此,如果家长给孩子相应的教育刺激和发展机会,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能力。但如果错过了幼儿发展的“敏感期”,幼儿将付出很大的代价也未必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蒙台梭利强调说:

“正是这种敏感性, 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会很容易学会一切,对一切充满活力和激情。”同时,“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它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的和必不可少的东西。

使儿童对某些东西敏感,而对其他的东西无动于衷。”

因此,如果家长给孩子相应的教育刺激和发展机会,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能力。每当我想到幼儿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毫无疲劳和愉快地学会一门语言,而**却需要不断的帮助,在很长时间内也未必很好地掌握一门语言,通常是会写不会说,或会说不会读的时候。我相信蒙台梭利敏感期的正确性。

既然蒙台梭利为我们揭开了儿童生长的秘密,并总结了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定敏感性, 家长们就应该将这付诸实践, 用在自己孩子的教育上。我相信,如果家长关注孩子的敏感期,采取适当的措施,在孩子的教育上,一定能事半功倍。

二、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能促进其发展的

儿童是一个“精神的胚胎”,在适宜其发展的环境中,儿童的潜能就能自发的展现出来,这就是蒙台梭利博士所指出的童年的秘密之所在。蒙台梭利指出:“正在实体化的儿童是一个精神的胚胎,他需要自己特殊的环境。

正如生理胚胎需要母亲的子宫并在那里发育一样,精神胚胎也需要外部环境的保护;这种环境充满了爱的温暖和丰富的营养。在这种环境下,任何事物都会欢迎它而不伤害它。只有在适合他这个年龄的环境中,孩子们的心理才能自然发展,展现出他的内心秘密。”如同鲜花的开放,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与水才能开出娇艳的花朵。

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部分。儿童接触的大部分是改造后的人工环境,即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等。幼儿在最初的时期大部分时间主要是呆在家庭环境中,家庭环境的适宜与不适宜对幼儿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家长不更新观念,忽视了儿童的这种需要,不为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并存在多种有利于其发展的刺激物的环境,孩子的有利行为在家庭中受阻, 孩子动辄得咎。那么,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就无法发展。而一直处于虚弱,乖戾和与世隔绝的状态。

这种儿童会成为一个不能自助的、缺乏智谋的、厌烦的、易陷入怪念头和非社会化的人。在蒙台梭利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发现和解放儿童。与之相关的首要问题就是了解儿童是一个真实的存在,社会给予儿童的帮助就是创造适合于儿童成长的环境,使阻碍儿童发展的障碍物尽可能减到最低限度。

当然,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也是儿童环境的一部分。他们也应该使应儿童的需要,而不是成为儿童活动的障碍。因此家长应抛弃旧有的观念,去除“自我中心”观念,设身处地为我们的孩子想想,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小者、牺牲品。

只有为孩子提供自由发展的、有秩序的、愉快地、生气勃勃的环境,幼儿的精神生命才能自然地发展,并揭示它的秘密。这样家长才能无愧于孩子。

3、 家长应客观分析孩子的需求,正确处理亲子矛盾

我们常常把儿童的“任性”和“发脾气”看作是儿童的无理取闹,而蒙台梭利却作出了自己的理解。她说:“当外部的环境条件能充分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时,儿童的心理发展都是悄悄地,难以察觉地发生的。

但当生活环境不能满足儿童敏感期本能发展的需要时,儿童与**之间就会发生激烈的冲突,儿童会以‘任性’和‘发脾气’来显示一种内在的障碍、一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和一种心理紧张的状态。”在她的眼里,这是**的错误所致,儿童正是以“任性”和“发脾气”的方式警示**,教他们改正错误。

在《童年的秘密》中蒙台梭利告诉我们:儿童拥有一种精神生命,他们是天生好动的、活泼的,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冲动,赋予他们积极的生命力,促使他们不断发展。既然儿童天生具有这种主导本能,我们家长应尊重这一事实,一个有心人,细观察和研究儿童每一个不寻常的反应,看看是否是由于自己的过失而导致了矛盾冲突,坚决避免孩子心理饥渴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蒙台梭利这样说,并不是要家长一味地顺从儿童,无论干什么或要什么,都要予以满足。这是关于有利于儿童发展的行为,不要让他们做事情,因为他们可能会损害他们或他们可能做得不好。相反,如果儿童表现出不利于其以后发展的行为,比如攻击性行为,即使会引起孩子的不愉快情绪,甚至与孩子发生冲突,也要坚决制止。

例如,一个孩子,他依赖大人去抢别人的玩具。玩具的小主人不给,坚决维护自己的利益。因为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小家伙对玩具的主人发起了攻击,他的父母立即制止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但孩子嘟嘟着嘴向母亲抱怨:

“你偏爱他,让他叫你妈妈吧。”母亲蹲下来对孩子解释道:“如果你的玩具被别人抢走,你会高兴吗。

”孩子不吭声了,显然已被说服了。母亲继续说:“如果你想玩这个玩具,你可以想想办法,征询这个小朋友的意见,看看能不能和你一起玩。

”不一会儿,这两个小家伙就一起玩起来了。这位家长正确地处理了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成功地解决了孩子与自己以及与其他孩子之间的矛盾。家长只有客观分析孩子的需要,满足合理的要求,拒绝不当的要求,才能使孩子明辨是非,体验各种情感,不断取得进步。

总之,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蒙台梭利博士所作的探索以及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建议,在许多方面都是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这本书记录了她在儿童研究领域所做的大量工作,阐述了她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可以称之为洞察力。我认为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对家庭教育的最大影响莫过于使用许多具体、生动的事

榜样与理论的简单与深刻,使父母所犯的错误从无意识领域上升到意识层面。家长们只有先看到了自己的错误,然后才能加以纠正。他在阐述儿童教育观的过程中引用的许多例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都可以看到。

因此,家长更容易反思自己的错误,更新观念。

参考文献:

[1]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金晶,孔伟,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2]王普华.儿童是**之父——读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幼教园地,2004(5).

[3]何菲.从《童年的秘密》说今天的家庭教育.教育长廊,2009(4).

[4]夏冬丽.《童年的秘密》对幼儿家庭教育的启示.科教文汇,2008(3).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5)

假期经由学校推荐,我有幸拜读了意大利著名的早教专家蒙特梭利的著作《童年的秘密》。本书通过对儿童奥谜的探索和解答,揭示了儿童的秘密,这也是蒙台梭利一生的理想。在我自己的教育经验以及对身边幼儿的了解的基础上,针对本书所提出的幼儿教育的观点,我有一些感悟与大家交流。

幼儿教育的关键不在于**的干预和影响,而在于**对儿童的理解。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的复制品。蒙特梭利教授在书中写到:

“儿童带着新的活动进入了这个世界,这种活力不仅能纠正前辈的错误,而且能给世界带来新的气息”。我个人认为幼儿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使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那么就应该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就应该得到社会各方的尊重和积极的关注。

同样,我与蒙台梭利教授有不同的看法。儿童是应该得到顺应其天性的生长环境,但却也不能因此过分批判**的做法。蒙特梭利教授在书中写到“没有儿童的帮助,**将会颓废起来,如果**不努力自我更新,一层硬壳就开始在他周围形成,最终将会使他变得麻木不仁和冷漠无情”。

我个人认为这一观点有些绝对。孩子有孩子的世界。 这个世界相对简单,并且* *也有* *世界,但是这个世界要复杂的多。

**除了要深入到儿童的世界中去了解、探索、发现儿童的秘密,并尽量的做到恰如其分的引导儿童健康健康快乐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相信几乎每一个**都是小心完成的。**还要处理纷繁复杂的**的市价的各种问题来完成自己的社会角色所要完成的任务,**较之儿童更加不易。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观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因水平有限,阐述不当之处,请多包涵。谢谢!

褚永丽2014年8月29日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6)

大一班朱倩

5月中旬,幼儿园组织大家去听一场“让天赋自由”的专题讲座,主讲人是来自台湾著名的哈佛蒙台梭利幼儿园的黄园长。她通过浅显的例子、直观的****和生动有趣的语言给大家讲述了蒙台梭利教育观在幼儿园的实践和应用,使我对蒙氏教学法有了较为深刻全面的认识。为了更多的了解蒙氏教学这种崇尚自由与关爱的教学模式,我有幸拜读了蒙台梭利的著作《童年的秘密》,这是一本是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是蒙台梭利儿童观的集中体现。

于是自己怀着一种想了解儿童,想走进儿童内心世界解开他们的秘密的渴求,走进了这本书。

童年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同时,童年的世界里隐藏着许多秘密。当我读完《童年的秘密》这本书后,发现自己对工作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找到了解开孩子心中秘密的钥匙,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这本书首先让我了解到,儿童具有丰富的潜能也就是蒙台梭利认为的人生来就具有“潜在生命力”。在书中她很形象的把“潜在生命力”分化发展并使儿童形成复杂心理现象的过程比喻成宇宙从虚无到创造出天体万物的过程。这种“潜在生命力”是生命发展的原动力。

这跟洛克提出的“白板说”以及我们传统认为儿童知识技能的习得是靠后天学习的观点相悖,这也正是蒙台梭利独到见解的地方。但是儿童身上这种潜在能力,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有准备的环境中,他的原始动力才能启动起来,身心才会自然地发展,并释放他无限的能量。一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他们被大人忽视和压抑。

因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我们应该去发现那些阻碍自己真正认识儿童和了解儿童的原因,改变对待儿童的态度,尊重儿童、善待儿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儿童实现自身的潜能提供所需的帮助。

世界上所有的儿童都具有蒙台梭利所说的“吸收性心智”,它是儿童所特有的一种受“潜在生命力”驱动的无意识的记忆力和吸收环境并加以适应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婴儿只能从周围几百个声音中选择人声来模仿,因为他必须适应人类社会。曾听过一个故事:

说有一个孩子,她的爸爸是美国人,妈妈是德国人,请的保姆是菲律宾人,这父母也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尤其是语言发展,他们经常和孩子说话。可这孩子三岁前竟然没说过话,父母还在猜测是不是孩子某些器官出问题了。然而在这种担忧中,奇迹发生了,孩子在三岁后的某一天突然张口说话了,他竟然能用不同的语言回答家人的问话,可以说是对答如流。

我想这就是蒙特梭利所说的“吸收性心智”在起作用,虽然孩子没说话,但他能够积极主动的吸收环境中的语言因素,并在适当的某一天展现出来。

其次,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存在敏感期的观点,并高度重视敏感期的教育价值。同时,她还以老妈织毛袜的简单例子来说明敏感期的暂时性。我们被告知**我们应该抓住儿童的敏感期开展相关教育,这将事半功倍。

否则,即使后天付出几倍的精力,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它还告诉我们,当老师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孩子,找出他们能力的敏感期,及时教他们。记得前一段时间,有家长一直问我,班上最近是不是在教孩子认字啊,因为孩子一回到家,就拿起纸和笔,满屋子找字写。

这时,我才想到,前一段时间我们班有几个孩子在区域活动中,将自己认识并会书写的汉字写在送给爸爸妈妈的贺卡上给大家分享的事情啊,后来陆陆续续有一些孩子也效仿他们学写汉字。尽管写的歪歪扭扭,他们还是很喜欢。我想这就是孩子的书写敏感期到了,于是顺势就让这些后来的孩子学习坐姿、拿笔、握笔以及书写字体的顺序等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们的兴趣逐渐渐弱,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敏感期结束了。

虽然我对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有些了解,但也有一些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而轻视游戏的作用,她认为游戏,特别是假想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无法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具有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和行为习惯,仅把游戏视为闲暇时的一种快乐的消遣;过分强调教具的价值,轻视玩具的价值;具有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等等。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方法的过程中,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利用、改造和创新。

我记得我在学习期间参观了一所幼儿园。他们的一个关键研究项目是关于儿童在角色扮演中的成长。园里规定,每班下午的时间(除特殊情况外)都让孩子玩游戏。除了必要的指导外,老师还在观察和记录。

只见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要运用生活经验,要学习协商、分工、合作、等待等等,必要时他们还要自己制作一些道具来丰富游戏内容,所以孩子们很喜欢这段属于自己的时间。从这也看出游戏在培养孩子的社会性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想如果没有接触蒙氏中的“工作”一说,我想孩子也会把这种游戏视为一定意义上的“工作”。所以我认为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儿童在游戏中可以得到身心和谐的发展。

对于蒙台梭利提出的工作才是儿童成长真正的需要的观点,我不太认同。

蒙特梭利是掀起了幼儿教育界的革命,她的理念犹如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我们通往儿童心理的道路,帮助我们了解了童年的秘密。但她毕竟是西方国家传过来的,要在我们东方的沃土上生根发芽,还需要我们这些教育者,将其完美的跟中国国情结合,寻找一个适合中国儿童成长发展的切点,让我们的孩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我想每次童年秘密的解开,每次孩子的进步和成长,都将是我以后工作中不断探索、前进的动力,祝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郑东新区普惠路第一幼儿园

二〇一四年六月二日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7)

地球是孩子的,太阳是我们的

徐丹宁很早以前就买下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但一直都是寥寥瞄几眼,没有认认真真读过。这个暑假怀着吸取知识的心去阅读蒙台梭利的这本书,但当我读完本书的第一章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什么也没有看懂,曾经不止一次的想要放弃阅读,但每每都被心中的好奇心所屈服,想要看看它到底要传达给我们什么。

看完之后,我有无数的感受,但很多都无法用语言表达,但**如下:

儿童以尊重为前提的爱(相信、兴趣)

作为学生时期的我也和一般的大人一样,认为孩子只是一个孩子,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行为上,他们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都是一个弱者,他们都需要**无限的“关爱”(行为上的限定,没有所谓的自由)。感觉他们的喜怒哀乐是如此的可笑、无聊,他们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有时还会为了自己一些小小的私欲而做出一些令人无法想象的事情……

细细品读后我回味着,孩子的成长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孩子就像一株幼苗,阳光和雨露才是他们所要,作为父母、老师,只需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她们,些许的养料足以让他们茁壮成长,拔苗助长往往没有好结果。

作为一线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本质,支持、鼓励和帮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发挥自己的长处。

眼前出现某个男孩样子,想起了他的种种:他对很多东西都提不起劲来,唯独建构。只有在建设中,他才能找到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孩子的妈妈为此也很烦恼,经常会和我们老师交流“你说这个孩子很笨,我也不想这么说,毕竟在建构中他能搭出各种各样的物品,有的甚至是我和他爸爸都不会;但要说要聪明,可为什么除了建构这个孩子什么都不会,穿衣、做事的动手能力又极其差,看看他学到的本领好似又什么都不会,这该怎么办才好呢?”

是的,我带这些孩子已经两年了,这个孩子的进步确实很小。一次傍晚当孩子都接走了,只剩下这个孩子的时候,我静静的坐在孩子的身边,没有什么言语,只是静静地等待、观察。看到孩子正在搭建一辆坦克,当他欣喜若狂的将作品给我展示时,我忽然发现了一个数学原理(空间概念),想起某天在做数学的时候也是类似的,但这个孩子引导了很久他都没有明白过来,对了,我何不趁现在联合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再次引导,说不定孩子一看就会。

于是我尝试着,果真,我只是用手点了一下,又粗粗的说了几句孩子就像开窍似得一下子都明白了。

当孩子弄清这个题目后,孩子特别的兴奋,逢人就说自己今天开始变聪明了,正是因为这次孩子在其他方面也变得有信心了,很多活动也大胆参与了。

是啊,**的一份信任,一份支持对于孩子来说是多大的鼓励呀,身边的这些孩子他们都有自己的特色,当你帮他找到他需要的时也许会有很多意外的惊喜等着你。

教师以观察者的身份

曾经还是学生时代的我也和一般的人们一样认为孩子是柔弱的,是无能的,是需要我们**倾心帮助的,他们离不开我们,我们就像超人一样无所不能的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如今我已是一名一线的幼儿教师,阅读了许多书籍,其中的一句话深深地感染着我“教师首先要清除自己眼中的沙粒,然后他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如何消除儿童眼中的尘埃。”

是啊,我常常会这样问自己:

作为孩子们的启蒙,我准备好了吗?

我真的能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合适的空间,让他们自然发展吗?

是否懂得静下心去多看、去观察;

是否明白爱唠叨的老师是孩子所厌恶的?

我深思,以上几点我都做到了吗?回忆起从教的这两年里:

xx是个很有个性的男孩。他不受任何环境和人为限制。他总是喜欢做他想做的事。电脑是他的最爱,不管此时他在做什么,只要看到有人在碰电脑,那么他都会放下手中的事情,专心的看着电脑的各种变化。

有一次师傅带班,我在办公室里偶然发现这样一件事:

其他小朋友都在喝水,而这个小男孩却看看电脑,然后又看看老师、小朋友是否又在注意他,当他发现所有的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的时候,他的眼睛再也离不开电脑了,那一双脚不由自主的在往后退,直到小手可以触摸到键盘的时候他再也忍不住了,瞄了周围一眼后终于按到了鼠标,而后就是看着电脑上显示的各种小提示点动着(我疑惑着,这个孩子是能看懂电脑上的提示吗)。当时,我想和他好好谈谈,但我该说些什么呢?该怎样去和这个只有7岁的小男孩谈呢?

于是我决定“放任”,找机会观察。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在教室的电脑上发现了很多小游戏图标,直觉告诉我是他——那个小男孩。

首先,我和该孩子的父母进行了**家访,孩子的父母同样也发现了这个事情,他爸爸告诉我,为这件事情他是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依然不见好转。“xx爸爸,你是否观察过这个孩子平时都在玩些什么呢”我问。“这个我们到没有仔细地观察过,只是感觉孩子还这么小就开始沉迷于电脑,那么将来该如何是好呀”男孩爸爸无奈的说。

所以我和父母达成协议,当孩子再次玩电脑时,我们不应该影响他,安静地观察,找出原因。

多次观察后我们才知道,孩子一直在探索电脑上的奥秘,每一个提示他都会去打开,有的会去**,也许这就是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在驱使他。当然玩得最多的是一些关于数学的游戏,分析于此我们也就了解了这个孩子喜欢探索,独自研究,也正因为此孩子学会了很多东西。

因此,我们要相信孩子,若是我们一开始就从大人的角度,用我们自以为是的想法去干预孩子,那么也许这个孩子对于探索就失去了信心。作为**我们需要理解他们,真正为孩子做一切,为孩子的一切。

用心去感受,用爱心去教育,孩子的世界会更加美好!

《童年的秘密》提高了我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在今后的实践中我要多学学书中所讲的教育经验,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那样你才能看到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小天地。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8)

看本书时。让我想起赵岭老师在课堂上说起儿童享有的权利——这是《儿童权利公约》赋予与规定的。1、有生存权——每个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和健康权;2、受保护的权利——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被保护的权利;3、发展权——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

儿童有权接受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以及儿童有权享有促进身体、心理、精神道德、智能的权利;4、参与权——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儿童利益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意见和意见的原则;不歧视原则。

给我的启示:面对儿童的成长,我们应该像蒙台梭利那样,学会观察、学会引导、学会等待,用“有准备的”适宜环境导引儿童的内在生命力,并耐心的等待儿童完成其内在的心理变化,而不是用我们**自以为是的“对儿童的帮助”去打扰其破茧而出的过程,造**所皆知的“拔苗助长”的严重后果。

篇二:《童年的秘密》是一本好书,它揭开了儿童成长奥秘的革命性观念。本书,作者蒙台梭利博士详细而生动的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和抑制,提出了儿童发育中有一个“敏感期”的观念,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着作。

孩子天生就有秩序感,这是无可非议的。但之前,我们并不太在意。自从读了这本书,我对这一点有了感觉。大人都自以为是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会去考虑儿童的感受,这样就会违背儿童的心理愿望了,年幼的初生儿将用啼哭来表示**,稍大点的幼儿园小朋友就会大胆说出来,到了小学阶段的儿童,甚至会产生逆反的心理,因此,我们要根据儿童天生具有秩序感这一点原则,多考虑儿童的感受,并作出让步。

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好处。例如我家现在读幼儿园的女儿,在吃晚餐时,对餐桌旁边谁坐哪个位子很敏感,平时,她习惯坐在爸爸妈妈中间的位子,爷爷坐在最旁边的位子。我记得有一次,吃饭时,我坐在女儿的座位上吃晚饭。我女儿马上说:“爸爸,你坐错位置了。你不必让我回到我以前的座位上。

在我所教的班级里的学生,他们也很有秩序感,例如,他们在教室里上课之前,会很自觉地坐好等待老师来上课,当有一名学生总是站着,或者在捣乱,其他学生总会觉得不习惯,从而会对他产生反感,当我到了教室里之后,很多学生会主动地举手告诉我这个学生怎么样不遵守纪律。

蒙台梭利还告诉我们,成年人应该去努力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开创教育的新时代,真正帮助人类。首先要满足孩子的睡眠需要,“为了保证儿童的健康,应该让他多睡些”。

新生儿基本上一天基本上都是以睡眠为主,一天的非睡眠时间只有几小时,幼儿园小朋友能一天睡上12小时以上,到了小学生,是能睡上九小时以上,才能满足睡眠。但是,蒙台梭利也告诉我们,千万别让儿童过量睡眠,过量睡眠,会让他们缺乏必要的活动时间,不利于身体的正常发育,不利于成长。我女儿说如果你睡得太久,上幼儿园就要迟到了。你应该早睡早起。

现在的小学生,由于作业量过多,有的同学写得较慢,一直写到晚上十一点的现象较为普遍,中午也有作业,不能午睡,这样一天的睡眠时间不足八小时,这样,怎么能满足睡眠的需要呢。

蒙台梭利说,**能够以儿童的身份去代替儿童做某件事,但决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微妙地强加于儿童,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做。一旦发生了**替孩子做事的情况,就不再是孩子们自愿去做,而是**利用孩子们去做一些事情。拿我女儿来说,因为担心她自己吃饭会吃不饱,因此都是大人喂给她吃,但最近我发现,在吃饭这点,她早已落后于其他小朋友了,她在幼儿园里吃饭排名倒数。

我在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喂她。她缺乏独自吃饭的锻炼。难怪她在幼儿园吃得很慢。这些天,我们不喂她,让她自己吃。在过去的几天里,她进步很快,她可以用筷子吃饭了。

我也在暗暗责怪自己,为什么不早点让她自己吃呢?为什么我们要帮她呢,让她自己来不是很好吗?有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因为写家庭作业时写得慢,陪伴的家长又没有耐心,为了赶时间,家长会帮着写,这样将不利于学生快速完成写作业。

在学校卫生保洁中,低年级的家长会主动帮孩子大扫班级,这不利于孩子劳动能力的提高。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9)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第一篇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书中的前言部分简要的介绍了蒙台梭利的生平和儿童教育观。她创办“儿童之家”,从事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研究,撰写教育著作,促进了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等。其中很多部分让我值得揣摩、思考和回味。

《童年的秘密》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蒙特梭利在儿童的秩序感一章中举了很多极易引起共鸣的例子,看的时候可能很多父母会说,是的,我的小孩就是这样,由于错误的解读,大人常将孩子这些行为解释为无理取闹,而强制要求孩子妥协。

虽然某些要求我们不理解小孩的想法,但只要没什么伤害性,为何不顺着小孩的意思呢? 当事情按着小孩的预期发生,他比较会有安全感,我们大人不也较喜欢用习惯的方式做事嘛。当满足了小孩很小的要求,大人将很惊讶地看到小孩竟可以完全的顺从,不然小孩就会奋力的争取,如果长期外在发生的事都不是他能xxx控制xxx的,有可能会产生无用感,对小孩意志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蒙台梭利认为:成人需要一个新人去唤醒他们,用他们早已失去的那种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机再次激发他们,成人需要一个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给他们以更好的生活启发。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

讲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我的小侄女在刚刚会走路的时候有一个很“奇怪”的习惯,就是喜欢捡地上的小东西,像小纸片之类的,冬天亦是如此,由于冬天的衣服穿很多,他弯下腰很困难,但是她依旧乐此不疲,大人们有的觉得她小小年纪很爱干净,但大多把这个当成笑话看,然后阻止她继续这么做。今天我才明白大人们的错误,小侄女在捡纸片事件中,她不是为了把纸片捡起来扔进垃圾筒来保持干净这一结果,而是在充分享受这个有趣的过程,这个动作在充分运用她的拇指与食指,对她的动作技巧训练帮助很大,从而对她的大脑发育也有很大帮助,我了解到,在很多幼儿园有一个训练项目就是让幼儿用拇指和食指拾小豆子。现今,大人们想尽方法发展自己宝宝的智力,但无知的大人们却失去了生活中很多可以锻炼他们宝宝的机会,这些机会简单、普通让家长完全忽视掉了。

最后提一点,既然我们知道成人不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那么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发现。但这种放手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是不是要完全抛弃自己的想法呢,难道没有经过任何修剪的小树苗长大之后其弯弯曲曲的样子就真的好看吗?成人的经验就真的帮不了孩子什么吗?我看不是,成人的放手是有前提的,首先得确认孩子的探索过程是安全的,其次也得要有远见,可以准确判断出孩子当前的探索是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帮助的,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纠正帮助。 《童年的秘密》给我启发当然不止只有这些,我相信通过更深层次的阅读我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第二篇

主旨:是固执还是意志坚定小孩有一个很有趣的特性,在他们的想法里某些事一定要按照某种顺序去做才行,当看到妞妞日记爹地妈咪一切请按标准程序来时,只是觉得很有趣,我没怎么看到自己的孩子也有同样的情形(可能是小孩多由我在照顾,都是按小孩熟悉的方式在做),当家中来了另一个家庭的小朋友,我才发现儿童的秩序感真的很强,而这一特性很容易被大人解读为固执。[怡心句子网 Www.yXw777.com]

似乎这种大人与小孩的冲突特别容易发生在由多个照顾者照顾的情况,如果小孩心中已经形成某一件事的流程(如妈妈教会了某一刷牙的步骤),他会很坚持要这么做,当另一个大人换了另一种方法,小孩就可能会生气,或者要求要找知道要怎么做的大人(通常都是妈妈)。蒙特梭利在儿童的秩序感一章中举了很多极易引起共鸣的例子,看的时候可能很多父母会说,是的,我的小孩就是这样,由于错误的解读,大人常将孩子这些行为解释为无理取闹,而强制要求孩子妥协。

例子一:一个二岁多的孩子坚持用某一种汤匙才肯吃晚饭时,父亲认为这是一种无理取闹,反而斥责孩子不吃饭的行为,同样的要求在午饭时也出现,当时妈妈就顺着孩子的意思去拿那个汤匙给他,孩子拿到汤匙后很快安静下来吃饭,在晚饭时出现同样的事,因为父亲的做法不同,父子为此都很不高兴,结果最后小孩没有在斥责后吃饭,还是等拿到对的汤匙才吃。

例子二:外婆不断劝说三岁多的外孙去睡觉,说了一大堆的道理,但小孩就是一直说「不要」,外婆已失去耐性。妈妈过来问了一句「你要拿什么一起去睡觉」,孩子拿了一个火车头,然后非常顺服的牵着妈妈的手去睡。这件事有人的解读可能是孩子比较听妈妈的话,但Motessori在类似的儿童行为观察中发现了儿童的秩序感的存在,是因为妈妈比较了解孩子的需要,才显得孩子的行为较为顺服,有人称之为爱,但这种说法易让人误以为是用错方法的人不爱孩子,其实不然,在上个例子中,外婆也爱孙子,只是讲大道理不若理解儿童更能符合孩子的需要。

虽然某些要求我们不理解小孩的想法,但只要没什么伤害性,为何不顺着小孩的意思呢?当事情按着小孩的预期发生,他比较会有安全感,我们大人不也较喜欢用习惯的方式做事嘛。当满足了小孩很小的要求,大人将很惊讶地看到小孩竟可以完全的顺从,不然小孩就会奋力的争取,如果长期外在发生的事都不是他能控制的,有可能会产生无用感,对小孩意志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第三篇

首先非常感谢理工小博士幼儿园给我们孩子家长借阅图书这个平台,我才有机会接触到《童年的秘密》这本书,并读阅了这本书的内容。

本书的内容共有30章,好的观点实在很多,我就对我感受比较深的几点阐述一下吧。

1、成人应该受到控告—在成人中进行彻底的变革

在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成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即使他们能够说服自己这是出于对儿童的爱和自我牺牲,但实际上他们却在无意识中压抑了儿童个性的发展。

2、儿童发展的秘密

儿童在敏感期拥有一种特殊的内在活力,能够以惊人的方式自然而然的吸收和学习。当儿童的敏感性受到外界的干扰和阻碍时,他们就会产生抑郁或愤怒的情绪。我们不能漠视儿童的心里发展,应该去帮助他们。这种帮助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为儿童的心灵成长提供支持。

3、睡眠失调是儿童成长的障碍

成人应该努力去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才能给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满足儿童内在的需求。不要把儿童当做没有生命的个体,不要在他们年幼的时候随心所欲地支配他们,在他们长大以后还要求他们惟命是从。成人必须认识到:在儿童成长中,成人只能起一种次要作用;成人必须尽可能地了解儿童,这样才能给儿童提供适当的帮助。因为儿童比成人弱小的多,要想让儿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成人就一定要控制自己,学着倾听孩子的心声,并把孩子和倾听孩子的心声当成一项神圣的职责。请把儿童当做人看,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儿童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在社会在生活的意义上,要做到儿童与成人的平等。

4、儿童的教育—“儿童之家”的三条准则

儿童只有生活在一个不受约束的环境中,即在一个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才能使他们的心理生活自然而然地获得发展,并展现他们内心的秘密。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项:通过孩子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的学习。儿童应该得到成人的爱,而不是成人忙于生活所残余的爱。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无意间烙下的。

5、偏离正轨的儿童(神游、抵触、依附、占有欲、支配欲、自卑感、恐惧、说谎)

当游移不定的心灵找不到可以停靠的对象时,就容易被图像和符号所吸引,一旦儿童发生这种心理失调,就会坐立不安、到处乱动等表现。这些孩子看上去活力充沛、难以控制,但他们进行的活动却毫无目的。他们可能刚刚着手做一件事情,但没过一会就将其抛之脑后,又开始干新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心思分散到许多不同的事物上,无法集中在某个对象上。对于儿童由于心理失调表现出的这种散漫和不守规矩,成人可能会进行惩罚或者耐心地容忍对待,但实际上,对儿童的这种幻想,我们是持赞成和鼓励的态度的,并把它视为儿童创造性的表现。

6、父母的使命

父母不是孩子的创造者,只是他们的监护人。父母应真挚地关怀孩子,将保护孩子作为崇高的使命来履行,为了这个使命,父母应该将落到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爱孩子的本能上的灰尘洗涤干净,努力去理解这份爱的本质。父母对子女的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深刻情感的外露,而不应存在有任何私心或懈怠。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引起父母的重视,父母也应为了儿童的权利而抗争。

通过读阅《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让我颇受感悟,从中认真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方便有很多错误的方面。日常生活中运用大人的权力去抑制了孩子的自发性活动,孩子是独立而特殊的存在,他有权接受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以及有权享有促进身体、心理、精神道德、智能的权利。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应该像蒙台梭利那样,学会观察、学会引导、学会等待,用“有准备的”适宜环境引导孩子的内在生命力,并耐心的等待孩子完成其内在的心理变化,而不是用我们成人自以为是的“对孩子好”去打扰其破茧而出的过程,造成人所皆知的“拔苗助长”的严重后果。特别是在今天我们国家的教育环境下,为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除了考试、作业之外还要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家教等等,试问小小的心灵是否能承受呢?我们是新一代的家长,我们中间很多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反思一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多少是父母之命?有多少是自主权利?所以当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我们要给我们的孩子创建一个与他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使他们的心理生活自然地发展,倾听孩子的心声,把理解和倾听孩子作为一种职责,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第四篇

《童年的秘密》是蒙台梭利的教育名著,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儿童的世界充满了奥秘。作为成人,作为老师,一定程度上我并不了解我的学生内心在想什么。我想,对儿童的内心了解之后,遇到问题时会选择更合理、更科学的措施。当开始读这本书之后,发现内容有些晦涩,需要多读几遍才能理解;有些可能与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太相符。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观点给我带来启发。

一、调整心态,收获奇迹

书中《教师的任务》一章中提到:“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对待儿童的态度。我们自己身上有很多不好的脾性,它们就像田野里的野草茂盛地生长。在我们心里出现并阻碍我们去理解儿童的罪恶就是发怒。”这一点,深有体会。常常抱怨课堂死气沉沉,嫌弃孩子说话声音小,不明白说过多遍的问题孩子为什么就像没学过一样。每当这时,总是压制不住内心的怒气,朝着学生疾言厉色。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学生越来越畏惧老师的课堂,只会形成恶性循环。曾经也在《力量》中了解到吸引力法则,知道了付出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有了理论的指导,针对课堂上出现的恶性循环,我在心里告诉自己,第二天进到教室,一定要说孩子的一个优点。即便他学习再不好,纪律再差,也总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我自己的态度转变了,结果“奇迹”真的发生了。孩子们在课堂上变得越来越积极。有的同学一年以来回答问题的次数加起来都不如近一个月的多。不管他们回答的正确与否,声音洪亮与否,看到他们能够把手高高举起,就连从来都不及格的孩子也能在同桌的帮助下,举手回答问题,真为他们感到开心。因为对于从来都不举手的他们来说,在众人面前讲话是一种挑战,他们战胜了自己。

也是因为这个小小的改变,我理解到课堂应该是包容的,同样的问题,可以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见解。孩子们在课堂上的体验与思考,远比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爱因斯坦说: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那剩下的是什么?我想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所以不要跟那一点点知识过不去,给予孩子更多思考、探究、表达的空间与时间,给他们提供最大程度发掘自己的潜力的机会。不要让未来的瓦特、牛顿、爱迪生在压制、冷眼、嘲笑中消失。当想明白了这一些,遇到问题就不会那么轻易地发怒,孩子的心里会少一些阻碍,与我们的距离会近一些。

二、摒弃专制,保护天性

书中提到“只有当儿童大一点时,他才开始直接反对专制本身。但是,那个时候成人又会找到一些理由进行辩解,他仍然使自己披上伪装,有时甚至成功地使儿童相信这种专制是为了他们好。”生活中拥有这样想法的家长比比皆是,而我也是这样的老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专制”“霸道”,学习、纪律方面,我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其实,有时候他们的想法或许更有道理,他们或许有更好的策略,可是我忘了听取他们的心声。就像这次毕业典礼,孩子们需要排练一首歌曲,我甚至都忘了告诉他们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就帮他们选歌曲,让他们开始练习。在不明事由的情况下,他们感觉自己是被牵着走,又怎会有做事的积极性呢?相反,音乐老师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还让他们自己选喜欢的歌曲。那一刻我的内心忽然有所触动,原来一直以来,我包办的事情太多,缺少民主,压制了孩子的天性。

由此我又想到了殿楠的做法。他作为新老师,又是男班主任,很多事情他都让孩子自己决定,比如座位的选择等。开始,我很不理解,认为这么多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决定,他们能行吗?后来,我观察到采用这种策略,最初阶段可能会有些混乱,但是从长远来来,这样环境下的孩子会更自信,遇到问题更会有自己的思考。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做的不是替孩子把一件件事情做好,而是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老师必须要检查自己,摒弃自己的专制,消除自己心里用外壳包住的傲慢和发怒。必须变得谦虚和慈爱。这也是教师必须获得的美德。

三、给予机会,体验成长

“在家庭中,成人的贪婪、暴虐在父亲权威的伪装下不断砸碎儿童的自我。例如,当成人看到儿童端着一杯水时,就害怕杯子会摔破,贪婪使他把杯子看做珍宝,并从儿童手中夺下。”现在的家庭,可能不存在将杯子视作珍宝,父母这样做可能是担心孩子摔破杯子受伤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都应该给予孩子体验的机会。“做种学”,在体验中孩子会自己发现问题,并思考方法。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学会放手,给予他们体验成长的机会。

这本书虽然有点难懂,但珠玉比比皆是。用其理论指导我的实践,在实践中再不断地总结经验,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长。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第五篇

世上有一些人认为,自己的一生至少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所作为的人;还有一些人认为,为我们的民族和人类培养一个有所作为的人胜过千万个庸庸碌碌的人。每个人都知道孩子的教育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孩子是我们民族未来的希望,他们创造历史。正确的教育是我们的幸福,而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泪水,也是我们对社会和民族犯下的罪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并伴随其一生的。

《童年的秘密》一书,系统而全面地告诉家长如何读懂孩子的心灵世界,有很多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内容。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是有区别的,如何科学地去爱,做好孩子爱的导师,这本书很值得一读。蒙台梭利女士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儿童教育观念与方法。她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生命力”的发挥,使其按照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儿童普遍有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我们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爱孩子并尊重孩子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和个性自然发展。

在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所倡导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女士倡导的教育方法是“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法”,其教育又被称为“自由研究的教育”。自由是儿童可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强制与压抑的情况,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爱的活动。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孩子、教育孩子,就必须首先给孩子自由,以促进其自发性地表现自己。但是自由却不等同于放纵和无限制。

“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禁绝,必须耐心地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自由却不放任。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必须保持童心。有了童心,我们才能理解学生的童趣,欣赏他们身上的童真,警惕自己不要把成人的东西强加给他们。保持一份儿童视角,自觉树立童年意识,谨记,没有童年,我们的人生就不完整,没有对童年的向往与追寻,我们的生命将缺少一份纯净的幸福。老师,蹲下来,和学生一起童年吧。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第六篇

这本书里的好的观点是在太多,我此刻就讲几个对我感触比较深的片段吧。

敏感期,这是蒙台梭利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点,我们知道,蜜蜂的幼虫都要经过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的雌幼虫都可能成为蜂皇。但这个蜂群只选取一只雌幼虫作为蜂皇。工蜂为她准备一种称为“蜜蜂食料”的特殊食品。被喂了这种极美的食物之后,这个被选中的雌幼虫就成为这个蜜蜂群体的蜂皇。如果工蜂挑选她时,她已经年岁较大,就不可能成为一只蜂皇,正因她已经不再会有贪婪的食欲,她的身体不可能再发展成一只蜂皇。这些例子能够使我们意识到儿童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儿童内含着生机勃勃的冲动力,由此使他产生惊人的举动。不能跟随这些冲动力,意味着他们软弱和无活力。

然而当敏感期儿童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是就会有一种外部表现,成人称之为“发脾气”。然而这真的是儿童的一种无理取闹吗?当然不是,是正因我们成人不知道不了解儿童这种反应背后的原因,便把它加上了“瞎想”、“任性”“发脾气”的名称。我们把任何没有明显动机的行为,任何固执或无理性的行为当做任性。我们也注意到某些发脾气的方式会更加恶化。很多任性的行为只是人们过去错误地对待儿童并由此恶化而导致不正常的结果。跟敏感期的内部冲突有关的各种瞎想就像敏感期本身一样是短暂易逝的。

因此,我们务必寻找儿童每种任性背后的原因,这完全是正因这些原因就是我们尚未知道的东西。一旦找到这些原因,就能使我们深入到儿童心灵的神秘幽深处,并为我们明白儿童及跟儿童和谐相处带给了基础。

一向以来在成人的脑海中,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遭侵犯,这几乎是成人的法则。因此,我们经常会阻止孩子不让他们做很多事情,怕打坏东西总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节奏来生活。同时,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们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刻内到达他的目的。于是,当孩子想自己倒杯水喝的时候,他往往不能自己来完成,成人怕儿童打翻热水,打翻杯子,于是,成人自己来代替孩子来快速地完成这些。他们可能会斥责儿童正因他们心疼那个被打碎的杯子,但是,如果是一位客人来他家做客不小打碎了这个杯子,成人立刻会对客人说:“没事,没事,一个杯子值不了几个钱的”在那里,儿童的身份地位显然被看轻了,没有得到重视,同样是人就是正因我年纪小就能够有这么大的差别吗。

请把儿童当做人看,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儿童就应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在社会在生活的好处上,要做到儿童与成人的平等。

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让我也意识到自己对待儿童那些错误的态度。书本上的每一句话我都觉得富有哲理,意味深长,但是,这天,在此刻的这个社会,不会像蒙台梭利那个时期那样忽视儿童,而是有点溺爱儿童,但爱的方式还是不适用于儿童,用哪种方式才能真正了解儿童,才能使儿童更好地发展,还是我们要思考的话题。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第七篇

假期内有幸阅读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一书,该书讲述了童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时期,除生理发展外,幼儿的心理发展更需要得到重视。书中收集了许多生动而又颇具代表性的例子,使读者能更好的理解儿童,了解儿童心理,从而帮助儿童的身心发展,使儿童的个体潜能最充分地得以实现。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由于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阻碍了儿童的发展,带给了儿童很大的伤害。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大人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甚至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可往往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成人们却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的、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还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此外,由于成年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他们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儿童身上。因此,儿童从小就被戴上无形的枷锁,被迫按照成人的意愿去执行命令,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久而久之,他们就缺乏了自主性。

所以,蒙台梭利认为,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发育与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

“成年人应该受到控告”这样一个观点让我觉得十分可悲。或许,很多父母都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却不知,他们的行为正在一步一步地伤害孩子。儿童不仅仅是肉体的存在,还是精神的存在。我们正确地理解儿童,适应孩子的思维,适应他们的步伐,从他们的需要出发,真正地关注他们的成长。

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儿童的问题,在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孩子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除了考试、作业之外还要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家教等等,试问小小的心灵是否能承受呢?事实上,孩子们都在控诉这样的生活,可家长却一意孤行。如何才能让儿童在如此残酷的社会竞争环境中,仍能保持着最初的美好呢?这样一个沉重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第八篇

《童年的秘密》一书是著名意大利蒙台梭利于1936年7月第五届蒙台梭利会议在英国牛津举行之际出版的,该书是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集中地阐述了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观。童年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儿童是“人类之父”,仅有发现和解放儿童,我们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童年的秘密》一书揭开了儿童成长的奥秘,提出了一系列极富革命性的理念。书中详细阐述了儿童有吸收力的心灵及其功能、身心发展的敏感期、重复操作的重要性、导向内在约束的自由、工作中的专注和欢乐、社会性发展等,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生动著作。经过对这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了很多的启示,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谈一下我的体会和认识。

首先,应加强对孩子的理解。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尽管成人为儿童做了他们所能做的一切,甚至为了儿童的成长采取了各种手段和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必须能够发展的很好,因为成人只是从他的角度出发来认为儿童应当怎样发展,怎样发展会更好()。这样成人就使儿童用“自我的身体,别人的大脑”在发展,而并非是儿童利用自我的身体和自我的大脑并辅之成人的帮忙来发展。

其次,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成人总是按照自我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显然缺乏尊重。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本事只能理解,但长期以往将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成人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趣味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孩子会自我沉迷于一些完全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可是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觉得浪费时间,最终完全由家长代劳,勒杀了孩子探索发现的兴趣。

第三,应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会驱使着儿童不断周围的事物发生了解的兴趣,家长不应当限制儿童感知的范围和自由选择,而是尽可能的多为其供给发展环境,以满足儿童的自由选择,这样儿童就会获得更多的感兴趣的事物,儿童经过对一个个感兴趣的事物不断地重复练习,就会为儿童今后的发展供给更多的可能空间。

最终,应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作为家长,我们无疑是深爱着自我的孩子的。然而,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我们那样的辛苦劳作、操心费力,但换不回孩子的理解响应,甚至往往孩子对此无动于衷。其实,这一切的尴尬都只因我们对孩子的爱过于武断、过于包办、过于专制。对孩子,爱是立场,但爱更需要智慧。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第九篇

《童年的秘密》是由意大利当代教育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经过自我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得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经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的,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认知的提升!我想,这时,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简便愉快的,而我们明白欢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的教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习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动理解教育,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会有什么学习热情,更不要说是孩子了!

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学习对儿童进行心理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将会游刃有余,还怕孩子调皮,会造成教育失败吗?我相信,教师的行为、教育方法及理念无疑会潜移默化的传导给学生,从而影响到一代人的一生。儿童内心的真实景象,它与我们对儿童习以为常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童年的秘密”。

那我们应当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把孩子置身于一个愉快的环境,所学的资料要对孩子很有吸引力的。作为教师要想把课上好,首先就要把课设计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明白的、感兴趣的!

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静。它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即我们所说的客观的心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观察,少去说、去批评!孩子不喜欢一个爱唠叨的教师。

最终是要给儿童特殊的作业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运动,从而使他们聚精会神,精力集中。儿童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欢乐感。这样儿童就向正常化迈进。即学会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及喜欢学习。

关于这本书,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的知识与资料,虽然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育中未必实用,但却提高了我对孩子教育的认识,在今后的实践中应不断地总结经验,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长。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第十篇

童年,一个充满美好回忆的年龄,也让许多人对他抱有幻想和批判,因为它离我们遥不可及。《童年的秘密》是玛丽亚。蒙台梭利的作品,在这本书中,她仍然强调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遵守儿童敏感期的发展规律,激发儿童潜能,为儿童打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身为人母的我深有感触,不得不承认儿童在一定时期是成人的老师。

记得初为人母时,我只在医院待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出院了。当妈妈时的喜悦与兴奋,也连同严重的睡眠不足掺杂的。身体的虚弱,迫切想好好休息一下,可是听到孩子的哭闹又是那么揪心,于是一个个日日夜夜的陪伴,让孩子与我渐渐熟悉起来。孩子三四个月时,只要我换一件衣服,她都会一边吃着母乳,一边仔细观察,小手还不停的触摸着衣服,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孩子四个多月时的一天,我打算洗头,于是,孩子的姑姑帮我照看一会儿,长长的头发,洗起来费时又费力,孩子一边看一边在旁边玩耍,总算洗好了。这时,孩子也饿了,我抱起孩子准备喂奶,谁知,孩子充满委屈地哭喊,就是不吃,无论怎样哄就是不停地哭,盯着我的脸,越哭越凶……家里一直都没有什么陌生人,也很安静,怎么回事呢?姑姑观察半天试探着说:“你把头发扎起来试试,她是不是不熟悉你头发披散下来的样子?”我赶紧把头发扎起来,孩子望着我的脸渐渐平静下来,在我的怀里安静地吃着母乳……

当时谁曾想到,一个小小的婴儿,竟然会有如此强大的辨别力,一个小小的有异常态的打扮,她竟如此大的反应。可见,外部的秩序感已经早早地植入她的内心,不得不承认,我被她——我的小小的孩儿打败了,而且我败得是那么开心!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感觉的秩序可以分为外部秩序和内部秩序。上面的事例是我所说的外部秩序,是儿童的敏感期的表现之一。儿童敏感期还有许多表现,如果成年人能及时发现,认真培养他们的能力,儿童必定会像雨后的春笋般茁壮成长,愿你我共勉!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第十一篇

《童年的秘密》是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透过自我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得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透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当今社会,儿童的地位虽然得到提高,人们也意识到儿童心理的重要性,但是这些只是成人帮助儿童做的表面事情,还没有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成人的幸福其实是与他的童年时期紧密联系的。成人往往会把自己的错误而落到儿童的身上,从而致使儿童产生心理阴影,难以磨灭。我们对儿童的任何影响都会影响到人类的发展,因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就是在他童年心灵的敏感和秘密时期形成的。所以我们必须为儿童的权利做出不断的和真诚的努力,增强人们的认识,唤醒人们的心灵。

心理分析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那就是精神病可能起源于婴儿时期。成人对儿童的影响是最大的,尤其是儿童的母亲。一系列事件表明造成儿童纯洁的心理遭受创伤的原因,是由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成人对儿童的自发活动的压抑而造成的,这是儿童与成人的冲突,这类冲突很难解决,至今仍然被当作是病因的征兆。所以,我们应该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儿童的新领域,了解儿童的心理生活,唤醒成人关注儿童的意识,帮助儿童的心理发展以及关注儿童的教育。

关于儿童的教育,教师需要得到引导和使内心做好准备。他必须要先了解自己的缺点和脾气,而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儿童的坏脾气和缺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赞同儿童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对于儿童的对错,我们要实行适当的奖赏制度,留下思考的余地给他们,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儿童认识到他的做法是否正确。

在教育儿童的长期经验中,专家们逐渐意识到,原来不仅仅成人具有尊严感,儿童也具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可是成人从来没有意识到儿童的心理是极其容易受到伤害和遭到压抑的。如,当有客人来访时,他们知道如何去工作以及如何真诚友好的去接待来访者,他们尊重自己的客人,并为自己能向客人表演自己所能做的工作而感到自豪,这就证明了儿童已经有了他们自己的自豪感。

其实在童年时期开始,家庭和社会就背上了沉重的责任,然而由于世界上的人们互相不理解而产生了矛盾,深深的刺伤了儿童那充满爱的幼小心灵。在文明时代中,我们应该一步一步去实现人们对相互理解的渴望,让儿童们再一次复活,让他们恢复活力,并重新生活在成人之中!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第十二篇

蒙台梭利是20世纪欧洲和世界上公认的最伟大的、科学的和进步的教育家之一。她所著的《童年的秘密》对后世影响深远,为从事研究儿童事业和教师们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很快成为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的名著。

《童年的秘密》揭示了儿童成长的秘密和儿童的发育,十分详细的描绘了儿童的心理,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儿童内心的秘密,让成人看到自己错误的教育方式,充分阐明了导致儿童产生心理偏差的原因是因为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并提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指导思想。《童年的秘密》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精神的胚胎、新教育、儿童与社会。在本书中,蒙台梭利收集了许多生动而具体的例子通过认真的观察和思考从中得到了一个重要的结论:童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时期,幼儿的心理发展更需要得到高度的重视。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儿童是自己的创造者------儿童是成人之父。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好书,它值得人们去思考,去品味,去了解,去探索儿童的内心世界,它指出了常识性教育的谬误,并提出我们想都没有想过的一些教育方法。通过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当今社会在对待儿童的错误做法,也让我更深层次的了解到儿童的内心世界。

在当今社会,儿童的地位虽然得到提高,人们也意识到儿童心理的重要性,但是这些只是成人帮助儿童做的表面事情,还没有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成人的幸福其实是与他的童年时期紧密联系的。成人往往会把自己的错误而落到儿童的身上,从而致使儿童产生心理阴影,难以磨灭。我们对儿童的任何影响都会影响到人类的发展,因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就是在他童年心灵的敏感和秘密时期形成的。所以我们必须为儿童的权利作出不断的和真诚的努力,增强人们的认识,唤醒人们的心灵。

心理分析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那就是精神病可能起源于婴儿时期。成人对儿童的影响是最大的,尤其是儿童的母亲。一系列事件表明造成儿童纯洁的心理遭受创伤的原因,是由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成人对儿童的自发活动的压抑而造成的,这是儿童与成人的冲突,这类冲突很难解决,至今仍然被当做是病因的征兆。所以,我们应该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儿童的新领域,了解儿童的心理生活,唤醒成人关注儿童的意识,帮助儿童的心理发展以及关注儿童的教育。

关于儿童的教育,教师需要得到引导和使内心做好准备。他必须要先了解自己的缺点和脾气,而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儿童的坏脾气和缺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赞同儿童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对于儿童的对错,我们要实行适当的奖赏制度,留下思考的余地给他们,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儿童认识到他的做法是否正确。

在教育儿童的长期经验中,专家们逐渐意识到,原来不仅仅成人具有尊严感,儿童也具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可是成人从来没有意识到儿童的心理是极其容易受到伤害和遭到压抑的。如,当有客人来访时,他们知道如何去工作以及如何真诚友好的去接待来访者,他们尊重自己的客人,并为自己能向客人表演自己所能做的工作而感到自豪,着就证明了儿童已经有了他们自己的自豪感。

其实在童年时期开始,家庭和社会就背上了沉重的责任,然而由于世界上的人们互相不理解而产生了矛盾,深深的刺伤了儿童那充满爱的幼小心灵。在文明时代中,我们应该一步一步去实现人们对相互理解的渴望,让儿童们再一次复活,让他们恢复活力,并重新生活在成人之中!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第十三篇

《童年的秘密》是20世纪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这本书研究了六岁以下儿童的心理发展及特点,列举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例子,分析了幼儿心理歧变的种种表现以及成人与儿童的冲突,论述了幼儿教育的原则及教师和父母的职责。对于刚刚接触幼教行业的我来说,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开始了解儿童教育,让我去理解儿童、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对我以后的工作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童年的秘密》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不得不说,儿童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怎样才能对儿童做好早期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幼教所面对的是一个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生机勃勃,充满动力的,却不善于以成年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个体。很多时候,我们对儿童的行为很难理解,甚至无法理解,也往往会对儿童的行为采用不合适的教育方法。

读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成人与而儿童冲突的这一部分。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因为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过程中,成人始终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并把它压垮”。在成人的严重,孩子热衷于一些十分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成人们会为此感到不可理喻,并且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而且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确实很有益的,而且是有趣的。他们能够从中得到满足感。蒙台梭利正是很好的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专门做了用于训练儿童扣子、系绳子的工具,这些蒙氏活动材料,让孩子在“工作”中探索发现和创造。教师作为孩子活动的间接指导者,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纠正帮助,更多的以儿童为中心,以培养幼儿独立的人格和个性。

蒙台梭利在书中提到了一个很关键的概念:“敏感期”。这是儿童学习的最适宜时期。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各种能力的获得都有一个最佳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孩子可以轻松的获得各种能力。在这个时期,儿童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容易接受外界信息,儿童的先天潜能发挥的最好最充分,从而容易获得某种能力。所以,在敏感期里要给孩子创造适宜发展各种能力的环境,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成人往往会低估甚至忽视儿童敏感期的作用。很多孩子从进幼儿园开始,一切时间都被家长掌握,学外语、学音乐、学舞蹈,等等,家长们可谓费尽心机,但是很多时候收到的效果甚微。这足以反映家长们其实并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儿童智力发展的敏感期以及对其的忽视。成人如果不了解孩子,不顾孩子的需要与发展特点,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计划来教育孩子,那么,不管成人花多少钱、费多大劲,结果都有可能是徒劳无用的。

当然也有些家长过于信奉敏感期,以至于采取一些拔苗助长的举动。例如在语言发展敏感期内,孩子的语言学习显得轻松、快捷,但这决不意味着灌输得越多越好,或者说是无限量地给孩子施加压力,灌输几门外语等,这样很有可能造成很大的不良后果。

总体看来,这本书首先大力的批判了压抑儿童身心发展的旧教育,提倡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教育;同时对儿童心灵的秘密进行了探索,促使人们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而且,本书也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尤其是对像我一样的门外汉来说,大量举例也使得这本书更加易读、易懂。

儿童的世界非常复杂,成年人对儿童有太多的误解。但是,读了蒙台梭利的书,让我收获很多,让以前从未接触过幼儿教育的我突然对这门学问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作为一个成年人,我相信,只要多留心,认真揣摩儿童的成长过程,一定会探索出最好的儿童教育方式,使得儿童时期的成长发育更加顺利,从而成长为一名更加健康、更加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成年人。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第十四篇

蒙台梭利在“导论”中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

读了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童年乃至刚刚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教育就无时不刻在影响着我的成长,而且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现在的自己。其实童年时期的教育,相比与成年人的教育,更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说,成年人接受教育更多的是知识上的增长,科学知识的复杂并不代表教学过程的复杂;而童年时期的教育相比与成年时期,知识层面并不显得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对一个人性格的塑造、影响与思维上的开发。不得不说儿童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怎样才能对儿童做好早期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幼教所面对的是一个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生机勃勃,充满动力的,却又不善于以成年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个体。

很多时候,我们对儿童的行为很难理解,甚至无法理解,也往往会对儿童的行为作出不合适的教育方法。正如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和成年人之间的工作还存在有一个明显的差异。那就是儿童并不寻求获利或是帮助”。在成年人眼中,往往意识不到这个层面,记得在我们小学的教育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仍然记忆犹新,这样的一句话就好像暗示了儿童是懒惰的,没有主动能力的一样。我认为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的,蒙台梭利指出:儿童拥有一种趋动力,它不同于成年人的趋动力。成年人总是为了某些外在的目的而行动,这种目的要求他奋发努力和艰苦牺牲。是的,儿童时期的活跃,或者说“调皮”都是发源于内心的,这是儿童“工作”的动力,然而成年人并不了解,也没有做到很好的对儿童进行引导,反而更加误解了儿童。

蒙台梭利进一步指出:如果成年人不理解这个秘密,他们对儿童的工作的理解就永远不可能比过去理解得更多一些。他们在儿童工作的范围设置障碍,认为休息将是他适宜的生长的最大帮助。成年人为儿童做每件事,而不让儿童按他所应该遵循的规律活动。成年人感兴趣于花费最少的精力和节省时间。由于成年人更有经验和更敏捷,他们就试图给小孩子洗手、穿衣,用手抱或用小推车带着他们到处转。重新整理儿童的房间而不让儿童插手。

儿童的世界非常复杂,成年人对儿童有太多的误解,但是,读了蒙台梭利的书,让我收获了很多,我相信,只要我们成年人多一点留心,认真的揣摩儿童的成长过程,总会探索出最好的儿童教育方式。这样我们人类在儿童时期的成长发育更加顺利,不知不觉中,当一个儿童成长为一个成年人,就会变得更加健康更加贴近与自然文明,更加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社会的文明也会向着更加自然与和谐的方向发展。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第十五篇

在读全书的过程中,有一种情感一向在深深地吸引着我:成人对儿童缺乏明白。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支配自己的行动,使得他的行动不仅仅仅正因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应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个人无法到达这个目的,他就不能获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种人物主角的统一。成人无法明白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因此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

成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潜质只能理解,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搞笑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但是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系绳子的工具。

《童年的秘密》中还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试想这天,我们在解读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在创造的幼儿教育中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发奋为孩子创造回归以人为本的生态式教育环境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源自于发现儿童的渴望,我们所孜孜追求的不正是真正好处上的幼儿的解放和童年的真义吗?

作为教师,我们无疑是深爱着自己的学生的。然而,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我们那样的辛苦那样的劳累那样的甘于清贫那样的不计名利,而学生们应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却似乎总是无动于衷。其实,这一切的尴尬都只因我们对学生的爱过于武断、包办与****。对学生,爱是立场,爱的智慧则是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留意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留意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加倍呵护。这种保护就是一种教育。

以上就是我读《童年的秘密》一书的主要感受。我想每个童年秘密的发现、教育方法的实施、孩子的点滴进步都将成为我今后不断发奋、不断前进的动力!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第十六篇

以前没当幼儿园教师之前,认为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担任幼儿教师,但自从接触之后才知道,幼儿教师不仅要有爱心、耐心和照顾孩子的能力,而且要具备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我自从当了幼儿教师之后,不断地向同事学习他们的工作能力,而且园里也给予我们理论上的学习。这次我阅读了《童年的秘密》,说实话,刚开始打开看主要是写关于幼儿一些行为及其心理理论,我心想这似乎跟我的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但看着看着,我渐渐感觉到这书中讲的很多知识其实是我们作为班级老师必须了解的,而且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文中的第二章说道,弗洛伊德用“压抑”这个词来描述成人教育儿童的方式,成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当一个儿童受到成人压抑时,他就不能独立坚强的发展和成长。成人包括父母,老人及孩子周围的人,甚至我们幼儿班级老师。成人总是认为是过来人,自己给孩子做的决定是为孩子好,避免孩子走一些弯路,浪费孩子的时间和我们大人的金钱,其实他们的想法是有一定错误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对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我有个相处四年的同学,学习一直是班级第一名,班级老师布置的任务从来不拖,刚布置就要做完。同学们认为她很要强,追求进步,很有自信。但是,只有她自己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才知道,她内心的“无目标”感和不自信。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知道学习的时候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实际只是为了做旁人眼中的“好学生”和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因为从小父母就是这样教导她,什么事情都是父母给她安排好的。父母的评价于是就成了她对自己的评价,长大以后,别人的目光和评价就成了她对自己的评价,反而失去了自己对自己的真正“感觉”。她在遇到一些生活事情时缺乏主见,不知怎样去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和陌生人说话时也会脸红......这就是在成人的压抑下所造就的性格和成长道路。而我了解的其他同学却截然相反,不仅处事经验丰富而且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通过我看这本书结合我身边朋友的经历,让我受益到:成人或者我们班级老师如果给予孩子不恰当的帮助或以不科学的教养观去教导孩子,过分地给予些什么、看到孩子发生错误急着想干预些什么,还不如做一个观察者,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他自然地展现和成长,还儿童一个天然的生活。

《童年的秘密》给我启发当然不止只有这些,我相信通过更深层次的阅读我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也会给朋友及家人介绍读阅,让成人有个更好的方式来教育祖国的花朵。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第十七篇

近日,读到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的一书,全书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和抑制,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很多部分让我有很多的思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儿童的秩序感。儿童具有两种秩序感:一种是外部的,这种秩序感与儿童对他所在的环境有关;还有一种是内部秩序感,他是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及相对位置。

我教过一名三岁的儿童,他叫点点,进入我的班级是只有2、5岁,正是春天。每天中午睡觉时老师都帮他脱衣服,穿着秋衣秋裤躺下睡,每次他都睡得很香。进入初夏,天气变暖,他的衣服也越穿越少,有一次午睡时,刚脱完衣服,点点就坐在床上哭,老师把他的衣服放在床头,他还是哭。我走过去问:“怎么了?衣服不对吗”,他抽泣着说:“秋裤呢?秋裤呢?”原来是因为这个。他从来到学校第一天起,每天睡觉都是穿着秋裤,现在突然不穿了,打乱了他已经建立起来的内部秩序感,让他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就会表现出哭闹、烦躁的情绪。于是老师让他的妈妈给他带一条秋裤来,每天午睡时给他穿上,他再没有在午睡时哭闹过。

还有许多情况也与秩序感有关。亲子乐园活动区里有一种玩具叫轨道车,它是一条长长的斜坡轨道,当小朋友坐上轨道车,从高处一滑,惯性会让车自然的滑下去。一天,有为第一次来园的宝宝在尝试着玩,我告诉他要从小台阶上坐到车上,双手要抓紧把手,脚一蹬就滑下去了。一会儿,他就会自己玩了。我在一边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次他要踩台阶坐到车上时,都从我教的那边上,即使他在另一边也要绕过来从这边上。这说明我教他的方法无形中给他建立了一种秩序感,这种感觉让他舒服,换了另一边,就打乱了他的秩序感,他就会感到别扭。

还有一次准备上课时,有个宝宝走进教室,我打开柜子拿了一个沙锤给他玩。上课前我请他把玩具送还给我,他走过来,并没有把玩具递到我手上,而是走到柜子边,自己打开把玩具放进去了。他的秩序感告诉他,玩具从这里拿出来就要放回这里,这样一切才正常,一切才不会混乱。

《童年的秘密》给我启发当然不止这些,我相信通过更深层次的阅读我会得到更多的启示,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也会大有裨益,我相信蒙台梭利的著作会让我更真实的了解儿童,让我能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来施教,对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给父母更多准确的育儿信息,帮助他们达到生理健康,获得选进的早期教育。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第十八篇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本书蒙台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启示。

要正确对待儿童,变革是必然的。需要改变父母、家长和教师的观念,总而言之,要改变成人的观念,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蒙台梭利在著作中阐述了她的儿童教育观,其中一个核心就是必须营造适宜的而且是属于儿童的环境。她主张“教育要从出生时抓起”;“满足未成熟儿童的需要,放弃自己的要求,顺应他们的要求,这就是成人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对儿童教育的一个核心特点就是注重环境”;“应该为‘儿童的心灵得到解放’创造极为有利的环境,应该消除所有抑制他们行动的障碍”;“真正新型的教育就是:首先发现儿童,实现对儿童的解放”。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保护和扶植儿童,帮助儿童的成长。”教师要做好精神准备,“教师要发自内心地摒弃发怒和傲慢的心理,应该知道谦卑和心怀仁爱……这些并不意味着教师应该放纵儿童的所有举动,完全放弃对儿童的评判,并且忽视儿童智力和情感的发展。相反,他们应该始终牢记自己是教师,他们的使命就是教育。”

儿童代表着未来,对于社会、文明和人类的进步都是至关重要的。为儿童的成长和教育不懈努力地工作,意味着在不断探索和发现人类的秘密。蒙台梭利发现了童年的秘密,她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世界。或许,我们之中仍有许多父母和教师还不知道这个秘密,这也许就是翻译这本书的目的吧。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第十九篇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一书,讲述了童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最重要时期,除生理发展外,幼儿的心理发展更需要得到重视。书中收集了许多生动而具体的例子,使人们更好的理解儿童,帮助儿童的发展,使儿童的个体潜能最充分地得以实现。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由于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阻碍了儿童的发展,带给了儿童很大的伤害。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觉得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此外,由于成年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他们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儿童身上。因此,儿童从小就被戴上无形的枷锁,被迫按照成人的意愿去执行命令,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久而久之,他们就缺乏了自主性。

所以,蒙台梭利觉得,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发育与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

“成年人应该受到控告”这样一个观点让我觉得十分可悲。或许,很多父母都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却不知,他们的行为正在一步一步地伤害孩子。儿童不仅仅是肉体的存在,还是精神的存在。我们正确地理解儿童,适应孩子的思维,适应他们的步伐,从他们的需要出发,真正地关注他们的成长。

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儿童的问题,在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孩子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除了考试、作业之外还要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家教等等,试问小小的心灵是否能承受呢?事实上,孩子们都在控诉这样的生活,可家长却一意孤行。如何才能让儿童在如此残酷的社会竞争环境中,仍能保持着最初的美好呢?这样一个沉重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而作为师范生我们今后应该尽最多的努力帮助孩子创建一个与他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使他们的心理生活自然地发展,倾听孩子的心声,把理解和倾听孩子作为一种职责,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儿童的权利,才能开辟教育的新纪元,才能真正给人类带来帮助!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第二十篇

《童年的秘密》是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经过自我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得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经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的,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认知的提升!我想,这时,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简便愉快的,而我们明白欢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习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动理解教育,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会有什么学习热情,更不要说是孩子了!

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学习对儿童进行心理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将会游刃有余,还怕孩子调皮,会造成教育失败吗?我相信,教师的行为、教育方法及理念无疑会潜移默化的传导给学生,从而影响到一代人的一生。儿童内心的真实景象,它与我们对儿童习以为常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童年的秘密”。

那我们应当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把孩子置身于一个愉快的环境,所学的资料要对孩子很有吸引力。作为教师要想把课上好,首先就要把课设计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明白的、感兴趣的!

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静。它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即我们所说的客观的心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观察,少去说、去批评!孩子不喜欢一个爱唠叨的教师。

最终是要给儿童特殊的作业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运动;从而使他们聚精会神,精力集中,儿童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欢乐感。这样儿童就向正常化迈进,即学会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及喜欢学习。

关于这本书,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的知识与资料,虽然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育中未必实用,但却提高了我对孩子教育的认识。在今后的实践中我将不断地总结经验,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长。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第二十一篇

初读《童年的秘密》,刚开始打开扉页一看主要是写关于幼儿一些行为及其理论,我心想这似乎跟我的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但看着看着,我渐渐感觉到这书中讲的很多知识其实是我们作为老师必须了解的,而且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我们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识字,剥夺了他们的乐趣。“过早地强求他们通过阅读书本来识字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追求这些并不很重要的东西会削弱他们生气勃勃的心灵的能量。”仔细想一想,我们成人确实经常犯这样的错误。以前我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学生,根本不了解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之间产生冲突。实际上,我们了解他们爱的方式吗?我们了解孩子真的需要什么吗?这就使我们要完全抛弃自己的想法。用最客观的心去观察孩子,看孩子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环境,使幼儿更好的随着其自身的规律发展壮大,生命更加充满活力。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首先要把孩子置身于一个愉快的环境,里面的所有东西都要对孩子很有吸引力的。作为教师要想把课上好,首先就要把课设计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知道的、感兴趣的!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静。它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即我们所说的客观的心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观察,少去说、去批评!孩子不喜欢一个爱唠叨的教师。最后是要给儿童特殊的作业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运动,从而使他们聚精会神,精力集中。儿童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快乐感。这样儿童就向正常化迈进。即学会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及喜欢学习。

我们一定要懂得温柔的呵护是爱,勇敢的放手也是爱。同时我们还要经常教育孩子让他们明白他总会长大,总会有独自面对社会的那一天。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第二十二篇

读了意大利教育家和医生玛利亚?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总觉得这本书特别的难以理解,有一些观点非常非常新颖,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总感觉这本书特别深奥,但是这本书中一些观点我非常赞同,确实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及掌握。虽然我还没有完全理解其中的意义,但是书中的几个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本书中讲到儿童成长的障碍,成年人应该努力去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开辟教育的新纪元,才能真正给人类带来帮助。

第二,书中讲到的人物角色的替换,成人能够以儿童的身份去替代儿童做某件事,但绝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微妙地强加于儿童,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做。一旦发生成人替代儿童做事的情形,就不是儿童自愿去做,而是成人借助儿童去做某件事了。

第三,书中讲到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这个观点是这本书中比较重要的、成人很难做到的观点,书中讲述了成人是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成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是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

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纹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和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会从中得到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去将自己的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但是成人觉得孩子的动作太慢,所以这一切就有成人代劳了。成人对儿童的态度就好像他们是儿童的造物主。成人认为他们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永远正确,儿童应该以他们为榜样,所有儿童的行为与自己相左的都是错误的。这种态度在潜意识上抹杀了儿童的个性。第四,书中讲到成人与儿童间的矛盾,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地扩展,这种情形就像把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里所泛出的层层涟漪一样。正如通过对水的涟漪的观察能使人们发现引起水波动的原因一样,心理分析学家和医生也能追踪到身体和心理疾病的根源。但是,他们在探究心理疾病的根源时,定要经过漫长的旅程。他们就像尼罗河最早的探险家一样,必须跋山涉水,穿越巨大的瀑布―平静的湖泊。要探索人的心灵弱点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10)

蒙台梭利在书中讲述了成人是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

成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戴全部由父母代劳。

成人对儿童的态度就好像他们是儿童的造物主。成人认为他们自己永远正确,儿童要以他们为榜样,所有儿童的行为与自己相左的都是错误的。这种态度在潜意识上抹杀了儿童的个性,而成人却还自以为热心。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究开始慢慢消失。

作为成人的我们被控告了。原因就在于我们忽视了“儿童的精神”。与儿童相比,成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儿童,照顾和引导孩童,所以对儿童的错误理解越来越糊涂。因此解决的方法首先是成人要知道:他们错了。正如书中所说:解决儿童与成人的冲突问题的关键在于成人要具有认识到阻碍他们真正“理解”儿童和尚未意识到的错误,这种心理准备。

另外,书中中还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试想今天,我们在解读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在创造的幼儿教育中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为孩子创造回归以人为本的生态式教育环境……所做的一切也正是因为了发现儿童的渴望。

作为教师,我们无疑是深爱着自己的学生的。然而,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我们那样的辛苦那样的劳累那样的甘于清贫那样的不计名利,而学生们面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却似乎总是无动于衷。其实,这一切的尴尬都只因我们对学生的爱过于武断、包办与专制。对学生,爱是立场,爱的智慧则是境界。

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当然首先是作为一名成人。在自己有了人们还未真正理解儿童的觉悟之后,就要着手来解决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冲突了。学习对儿童的心理进行分析,知道他们的想法,明白他们的需要,重视他们的精神世界。我想,教师的行为、教育方法及理念无疑会潜移默化的传导给家长,从而影响到一代人的一生。儿童内心的真实景象,它与我们平时主观认为的儿童的想法是不同的,这也许就是“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11)

从生命个体来看,每个人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各不相同,每个人能支配生活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当然,大多数人都想活的有意义,可是这意义到底是什么,是埋头苦干赢得自己想要的社会地位,还是能随心的放飞自我的过着别人羡慕的自由生活,亦或是辞掉工作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每个人不同的生命个体,创造不同的生命。

蒙台梭利对爱的理解是,爱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的动力是本能,是生命的创造力量。蒙台梭利在创作过程中产生了充满儿童意识、影响儿童自我实现的爱。

《童年的秘密》一书是著名意大利蒙台梭利于1936年7月第五届蒙台梭利会议在英国牛津举行之际出版的,该书是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集中地阐述了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观。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早期教育学家、第一位女博士、第一位女博士、女权主义者和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创始人。她的教育方法**于对儿童工作过程中的自发性的观察。

倡导学校应为儿童设计量身定做的专属环境,并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最近,在学***较系统的读了一遍《童年的秘密》。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进一步提高了对儿童教育的认识,系统梳理了我凌乱的儿童教育观念。

书中关于孩子和父母的例子是如此的熟悉,因为我和我女儿之间经常是一样的。星期天,我想好好睡一觉,但一大早就被孩子吵醒了。你觉得很烦人吗?

让我们听听蒙台梭利是怎么说的:早上,孩子们走进父母的房间叫醒他们,这对父母来说是一件非常烦人的事情。但如果不是爱,还有什么能让一个小家伙醒来找到他的父母呢?

黎明,当一个儿童去找他的父母时似乎是要说:“天已经亮了!是早晨了!

”但是,孩子走到父母跟前,不是为了去教导他们,而只是去看他所爱的那些人。看到这些话,你的心里有没有什么温暖的东西在涌动?蒙台梭利对孩子们微妙的观察和心理支持真是令人钦佩。

也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一些固有的观念,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儿童,是否知道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们应该改变角色,及时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世界和童年的秘密。

其实,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敏感期,那就是孩子的语言天赋。在儿童学习语言的某个阶段是惊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只是静静地听着,直到有一天他们说出第一句话。这点**体会最深,学外语现在对我也是一件头大的事情,无论是听力还是单词,都是需要持续的下苦功才可以。

但是除此之外,儿童的敏感期还有很多。最重要的敏感期之一是对秩序的敏感期。一个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孩子们对秩序极其敏感的时期。

这种敏感性发生在儿童生命的第一年,并持续到第二年。

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总有一种情感深深地吸引着我:*对孩子缺乏理解。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是理性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仅因为感官刺激而本能地被运用,而且还因为对可接受性本身的控制。

如果一个人无法到达这个目的,他就不能获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种人物主角的统一。**无法明白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结果,他们感到无聊和疲倦。他们不再热爱自己的工作,开始被动行事。孩子们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自然会消失。

不过,进一步考虑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我们新到了一个环境,也是会经历很不适应的时期,所谓的?°水土不服?

,但是儿童却更加的敏感,敏感到桌子上放了一把没见过的雨伞也会生气的地步。据说这种儿童的敏感期会持续到5岁。

**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教育孩子,不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往往是大人和孩子之间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小时候没有反抗父母的潜力,但从长远来看,这对他们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场冲突的后果几乎是无限的,就像一块石头被扔进平静的湖中。

在**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探索是令人满意和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满足。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但是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代劳。

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儿童基本生活技能的训练。她制做了专门的工具来训练孩子们系扣子和绳子。

蒙台梭利说,这种敏感期的存在也许更清楚地表现在儿童所遇到的障碍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发脾气很可能都是由于这种敏感性秩序感在于认识到每样物品在它的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记住每件东西应该放在**。这意味着一个人可以适应自己的环境并在所有细节上支配它。心灵的适宜环境是这样的:

一个人能闭着眼睛到处走动,仅仅只要伸手就能拿到他所要的任何东西。这样的环境是平静和快乐所不可少的。很明显,儿童对秩序的热爱不同于**对秩序的热爱。

秩序给**某种外在的快乐。但对幼儿来讲就完全不同了。它好像动物漫步的大地,或鱼儿游憩的水。

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或许,我们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或许,**给他们的压力可以小一点,或许,我们能够慢慢读懂他们的心,或许,成长。

作者:陈晓璇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12)

第四章:新生儿(p17)

感悟:这本书里就提到了我们平时对待新生儿的一些误区,她将新生儿与病人进行比较,我们会关注病人的各种病痛,并且小心翼翼的给予呵护,但是对待新生儿的时候却不会。因为我们不会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想一想环境变化对他们的影响,更不会按照他们的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宜他们的场所。

他们一出生就感觉到了陌生,可是我们还是会以我们的眼光去逗乐他们,在环境上更是想参观小动物一样的**他们,可是他们的内心是恐惧的,所以我们要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来对待新生儿。

第五章:天赋本能(p23)

感知:作为母亲的本能,我们人类会满足孩子的需求,却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而动物们却不是这样,他们会将自己的孩子藏在特别隐蔽的地方,不准任何人打扰,等到他们能够自己独立的时候,才会使他们走出自己的安身之处。

这样对宝宝的发展其实是非常好的,遵循了生命发展的规律。

第六章:精神的胚胎(p26)

感悟:前面说了很多动物和人的对比,在这边也提到了任何动物还是有区别的,人就像一件件艺术品,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反思到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根据孩子们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关的教育。新生儿的精神逐渐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达到完美的精界,这就是精神胚胎的力量。

第七章儿童敏感期(第37页)

感悟:这是蒙台梭利最早提出的“敏感期”这三个字,在这一章对敏感期进行了一个分析,之后重点讲了一个语言的敏感期。当婴儿开始看**说话的口型并发出一种呀呀学语的声音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

学习语言对**来说,是件困难的大工程,但幼儿却能容易地学会母语,正因为儿童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如果孩子两岁左右还不说话,就应该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性障碍。语言能力影响儿童的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能力可以为未来的人际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八章:秩序敏感期(p52)

感悟:这一章我看了感触非常大,因为自己的孩子正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确实是这样,他们会强迫自己按照本来的顺序重新来一遍,我和好多家长也都讨论过这个话题,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不是孩子一根筋,就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一个特点。孩子们需要一个有序的环境来帮助他们理解事物和熟悉环境。

一旦他熟悉的环境消失,他就会不知所措。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

当儿童逐渐从环境中建立起内在的秩序时,智力也逐渐被建构起来。

第九章:智力的发展(p64)

感悟:主要是讲了一下智力的形成和儿童的思维方式,不难理解,孩子和承认的思维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思维力是孩子智力活动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而人的智力因素都是从孩提时代开始发展的。为了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更好,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5-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5-6岁时,儿童的思维已经从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逻辑思维。

对事物的理解也发生各种变化。

第十章:成长的障碍(p77)

感悟:这里面我感觉到了儿童的成长障碍最大的就是**于我们**,我们有时候一天上班下来很累了,就希望孩子可以早点睡觉,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了。我也一样。孩子一睡着,就感到很放松。

但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孩子们在这个时候需要发展什么。真的是睡觉吗?我们可以多陪孩子做一些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也许他们的发展就会不一样了,我觉得这一点值得所有的父母都去看一看。第十一章:

行走(p83)

感知: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步行练习与人类手部操作和智力的发展有关。为了使幼儿获得平衡的行动发展目标,她设计了“线上步行练习”。

线上步行练习虽然并不属于日常生活练习的四大类,但是意义同样重大,正如蒙台梭利所言: “儿童行走能力的发展是通过走路获得的,并不是仅仅等待这种能力的降生。”对儿童来说,学会走路是“第二次诞生”,是儿童真正离开母体的开始。

但在这第一步之后,孩子们仍然需要经常练习,以达到平衡和稳定的步伐。“线上步行练习”要求儿童把一脚的脚尖和另一脚的脚跟相接触,同时置于一线上;在这种状态下,两个人互相残杀很容易失去平衡。因此,网络实践可以促进儿童平衡协调能力的发展。

我们也可以在幼儿园为孩子们练习。

第十二章:手(p87)

感悟:在**的生活中,孩子肯定是多余的,因为我们帮助他们做的事情太多,教过幼儿园就知道,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真的很差,因为在家里什么都是家长在包办,从而限制了孩子自己手的发展。当孩子们想自己做某事时,他们会被命令禁止,这是一种干预。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也在和家长沟通,在家里还是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十三章:节奏(p97)

感悟:对于孩子用一种强烈的和迅速的节奏进行活动时,**一般都不能容忍。**愿意接受活泼的孩子所造成的混乱和混乱。

此时,大多数的**都会耐心地“袖手旁观”,因为他注意到某种十分清晰和可以理解的东西;当* *看到孩子们做事缓慢时,我们将帮助他们,以遏制他们的成长。

第十四章人格置换(第102页)

感悟:这里就讲到了我们的行为,孩子都是爱模仿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我们为人师表,我们的一举一动孩子们都看在眼里,特别是小班的孩子,模仿能力更强,我们老师说的话、做的事,他无意间都在进行着模仿。

第十五章:运动(p109)

感悟:我们的肌肉会有一种记忆,当我们在运动时,就形成了一种肌肉记忆,运动和心理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并可以永远行使这种功能。

第16章:自由活动(p112)

感悟:我们经常把孩子比喻成“天使”“花朵”,我之前也认为这种比喻是对孩子的赞赏和喜爱,可是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样的比喻只会限制他们的自由活动。因为这些东西都是不切实际的。

我们不经意间成了孩子自由发展和活动的障碍。

第十七章爱情之光(p117)

感悟:爱是什么呢?爱不是原因,而是一种结果。

事实上,在敏感期,让孩子与周围环境连系起来的不可抗拒的冲动,就是他对生命的热爱。我们希望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我们是在爱我们自己,我们将自己的希望与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正确的爱孩子。

读完这本书,我在晚上得到了一些灵感。其中,蒙台梭利对教师的要求也值得深思:

一。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先了解孩子

2。教师的心理状态比技能更重要

三。机敏、稳重、耐心、爱心和谦虚

四。不要用自己的智慧代替孩子的智慧

5个。对进展缓慢的孩子要有耐心

6。在观察的同时,耐心等待,以快乐和坚持的态度观察孩子

蒙氏教师的特质:

1、谦卑的态度

2、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三。它不仅是环境的创造者和保护者,更是与儿童的沟通者

四。它是一个观察者,一个向导,而不是领导者

5、是家长的沟通者

6、接受自己,接受别人

7号。和孩子们在一起要活泼,但不要把自己当作教室的中心

8个。热情、爱、耐心、尊重和责任

9、机警、思维敏捷

10个。动作优雅迷人,外形整洁,品质高贵

11、善于聆听儿童的心声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13)

二、**的失误。在**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探索是令人满意和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满足。

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代劳。

既然我们知道**不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那么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发现。但这种放手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是不是要完全抛弃自己的想法呢,难道没有经过任何修剪的小树苗长大之后其弯弯曲曲的样子就真的好看吗?

**我们的经验真的不能帮助我们的孩子吗?我看不是,**的放手是有前提的,首先得确认孩子的探索过程是安全的,其次也得要有远见,可以准确判断出孩子当前的探索是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帮助的,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纠正帮助。

每一个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都是他们的教师,所以,我觉得并非是孩子的父母亲,或者教授他们知识的老师才应该来阅读这本书。我想每个人都应该读她。我们大多数人在某个地方失去了童年。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重新认识自己。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童年的秘密》这本书里给了我们答案。首先,把孩子们放在一个愉快的环境里,那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他们自己的。

小桌子、凳子和拖把都是专门为他们做的。这些对孩子很有吸引力。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静。

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平静,一种空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客观心理学。无需过多的语言和暗示。最后,应向儿童提供特殊的家庭作业材料,以使儿童能够被这些材料吸引,促进他们的分析和运动,从而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和专心。

儿童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快乐感。这样儿童就向正常化迈进。也就是说,学会控制自己,平静地生活,喜欢工作。

我相信,只要我们成年人多一点留心,认真的揣摩儿童的成长过程,总会探索出最好的儿童教育方式。这样我们人类在儿童时期的成长发育更加顺利,不知不觉中,当一个儿童成长为一个成年人,就会变得更加健康更加贴近与自然文明,更加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社会文明也将朝着更加自然和谐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