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读后感九篇。
有名人说:“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而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通常会记录下读书笔记,那么,优秀的读书笔记模板有哪些?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彷徨》读后感九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彷徨》读后感(篇1)
全书读完,眼前浮现出的却是书名来历的那首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书中似乎每个人物都经历着奋斗、坚持、挣扎、失望,而后陷入彷徨、绝望的过程。
《祝福》里描绘了祥林嫂毫无希望、就是有点希望也要被扑灭的一生;《在酒楼上》写曾经激进的青年吕纬甫,最终回到子曰诗云的教授之中;《幸福的家庭》其实在经济的压迫之下并不幸福;《弟兄》似乎是在讽刺那种貌似亲睦的兄弟情份;《离婚》纯属一个乡下女人的不幸;《肥皂》则讽刺了一个或者几个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看见一个行乞的十七八岁的女子,就想着如果用肥皂把她洗洗那又如何?而四铭就因着这个潜在的意识,竟也买了块绿色的肥皂;《长明灯》中的疯子疯疯傻傻,他就是要把庙里的长明灯打灭,被阻了,他就说:“我放火。”最后,他就被他的叔伯长辈锁在庙里的厢房之中。《示众》依然写的是看客。中国人永远只是看客,只会当看客。看了,就散了。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鲁迅特别用心地描写的一个。那是一个曾经大觉悟的人,似乎已经参透了人生的一切。他对大人们不屑一顾,小孩子们却又不理他。他曾经潦倒不堪,似在坚持着什么,又突然摇身一阔。在咯血中大把大把地花着做参议而阔起来的钱。他死了,好像死了才干净,才解脱。鲁迅其实是用着一种大悲哀的笔调来写这个人的,这里面也寄托着他的大失望。人世就是这样苍凉,人生就是这样无望,想找一条路,然而终于找不到,他只有死;
《伤逝》不仅仅是在谈论经济对于爱情的重要性,它实质上是在探讨爱情是否可以长久。而经济的窘迫困顿只是一个极现实极真实的诱因。因着这个诱因,爱情就无疑成为幻灭。伤逝了,凄惨得令人伤感;所以更感谢师太在《我的前半生》中给了子君一个圆满!
《彷徨》读后感(篇2)
犹记得读书时候,总是很讨厌鲁迅的文章。因为几乎每篇都要有段落背诵,而不谙世事的我,始终不能深刻理解文中的内涵,对我来说,要背下晦涩难懂的文章实在是头疼的很。心里暗暗发誓:如果不是因为挣学分,自己永远也不会主动去看下鲁迅的文章。
时过境迁,而我也已远离了背诵课文的年纪。由于近些年吵得沸沸扬扬的教科书改版的事件,鲁迅的作品再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受到众人的关注。或许有叛逆的成分,我开始主动去搜索鲁迅的作品去重新阅读。
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与沉淀,使我对生活、世俗,人情世故多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与判断。这些变化也让我对鲁迅的作品有了新的感悟,从不理解到懂得,甚至竟有部分认同。如果多年以后,再重新翻阅这些作品,相信我会从中领悟更多。
想要写下《彷徨》中的部分文章自己的读后感,只为岁月的纪念,多年以后,是否还会一样?
《伤逝》:涓生,这个角色代表了那个时代甚至现在社会的很多人。自命不凡,天天子乎者也,仁义礼智信。用现代的话语就是自恋,超级自恋,纸上谈兵的代表者。实际中自己却不能遵守。在我的眼里,就是他一手把子君推向了死亡。
子君:千千万万个女性的代表,从民国到现代。在这些女性眼里,爱情超越一切,敢为自己的爱情赴汤蹈火,男人和柴米油盐是她们生活的全部。如果有一天被爱情抛弃,生活也便没有了意义。爱情是两个人的生活,首先自己能活的好,才能使两个人生活的好。
“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伤逝》
《彷徨》读后感(篇3)
啊看完了真的很压抑的一本书比之前看过的所有书都压抑不只是难受
之前看过一部韩国电影叫《妈妈别哭》是根据真实事迹改编的也是讲的女儿被蹂躏妈妈去复仇的故事
那么法律到底是站在那一边的?正义之刃到底是什么?真正的对错到底要怎样去评判?如果不能得到保护那遵守的意义又在哪里?《彷徨之刃》正义之刃彷徨的不止是人心
这个结局大家应该都不太满意吧长峰死了我们都希望他复仇成功是吧但是这其实也是最好的结局吧正如久冢所言什么是真正的正义?他还会继续寻找的
“警察到底是什么呢?”久冢开口了,“是站在正义的那一边吗?不是,只是逮捕犯了法的人而已。警察并不保护市民,要保护的是法律,为防止法律受到破坏,拼命东奔西跑。但法律是绝对正确的吗?如果绝对正确,为什么又要频频修改?法律并不完善。为保护不完善的法律,警察就可以为所欲为吗?践踏他人的心也无所谓吗?”久冢露出微笑,“警察证件我拿了这么久,其实什么也没学会。”
我想最后自杀的主妇会是和佳子吗
《彷徨》读后感(篇4)
读到结局感觉心头好堵,但平静下来想想,或许这才是现实吧,并没有复仇成功的快感,而是充满了无奈。
经常会看一些日本关于杀人事件相关的新闻,每次都有一个感觉:量刑太少、太保护罪犯了。尤其再加上未成年保护法的保护,20岁以下犯人即使杀人也只用关几年就可以出来了。
就是这样的背景,一位强奸杀害少女的父亲,并不相信法律能给出公正的判决,在冲动杀了其中一位凶手后,走上了寻找另一位主犯的复仇之路。而在整个过程中,我确实发现了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同样是杀人嫌疑人,父亲长峰被大肆通缉(附带照片),而强奸杀人犯菅野却被保密姓名肖像。
对于菅野这样的少年罪犯,就是仗着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多次重复犯相同的错误,即使已经导致一个女孩自杀,也没有收手;即使亲手杀死一个无辜的生命,也毫无悔意。如果他没有接受到失去自己生命的惩罚,他不会真正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自己的过错。
并不是支持死刑,但是我们一直幻想着的以德服人大多数时候对恶魔并没有用,有时只有以暴制暴才能唤起他们的忏悔。尊重犯人人权,同样也要尊重受害者人权。如果有一个更加合理的量刑,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受害者家属走上复仇的不归路了吧。
故事的最后,父亲长峰没有复仇成功,反而被击毙。没有人为女儿最后争取她的权益了,不知道那个不知悔改的少年犯菅野最后结局如何。
一如东叔对于社会问题研究类小说的一贯写法,他抛出社会问题、分享社会各种不同角色观点、描写心理和细节,但是不表明作者立场。如何看待这样的故事、这样的结局、这样的社会现状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彷徨》读后感(篇5)
看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感到很无力,就是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题记
她们,花样年华,正在青春的道路上奔跑,朝梦想不断努力;她们,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可,她们做错了什么呢?只是为了满足你们的欲,就毁了她们一生。原本干净无暇的她们,却因此而染上了你们肮脏的身躯;原本即将绽放光芒的青春,却惨遭无情的摧残!
只是因为还未成年,所以,犯下的过错,就不需要负太大的责任。存在于世的、所谓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到底是能让少年们改过自新的工具,还是包庇少年们过错的"挡箭牌"?
残忍地,将一群群天真烂漫的少女当做性玩具不断地蹂躏,内心却毫无悔改之意!即使被害人的家长是多么地难以忍受这种卑劣的行径,在法律面前却显得苍白无力,他只能用"杀人",来缓解心头之恨,可,女儿微笑的面孔却永远只能浮现在脑海中。他怎么也不会相信,这样的人会改过自新!当他们重回社会后,不知道又会做出什么伤天害理之事。他无法忍受,也十分痛心!
犯罪的少年,只把亲人当做发泄和取钱的工具。伴崎父亲得知自己的儿子做出这种事后,却极力地想要推卸责任,母亲则是一味地袒护自己的孩子,声称一定是被某某给带坏的,自己的儿子是十分善良的,他怎么会做这种事呢?都是某某一直在唆使自己的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即使不是当事人,也会觉得这家人的教育方法十分的有问题!而另外一个少年菅野快儿的母亲,提到自己的孩子,却显得十分镇静,好像她的孩子就和同龄人一样,有事也不愿意和父母说,但事实却又何止是这样呢!照片、录像、新闻报道,无不提到了他的儿子快儿,可她仍然不愿承认,居然还说一定是哪里弄错了,她怎么也不会相信,自己对警察说的"对女孩的恶作剧"会演变成以及杀人!
这个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存在的并不只是法律问题,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父母都不想自己的孩子在外面闯祸,孩子是他们的亲骨肉,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走入歧途却视而不见,或许他们也下意识地认为法律是给未成年人犯错而建立的一道屏障,而不是为了他们改过自新而建立的。
小说中还有一位少年——中井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应该算是共犯。毕竟,他开车载伴崎和菅野去犯案,并且知道许多秘密,还为菅野做过不在场证明。当这一切的一半被他父亲知道后,他父亲为了自己的孩子,便让他在之后对警方的证词中"修改"了一下,警方也相信了。菅野平常就威胁中井,当得知伴崎死了的消息后,他的内心也一直在期待着菅野能被杀,所以不断向那位父亲透露自己没有向警方说出的讯息,好让他能够完成复仇大计,这样,菅野就不会在重回社会后找他麻烦,毕竟,在中井眼里,菅野是个厉害又麻烦的人。
社会的弊病在这本小说中演绎地淋漓尽致,可这一切,又是谁的错呢?
久冢和真野是小说中的两位刑警。小说最后是三位警官的对话。
——警察到底是什么呢?
——是站在正义的那一边吗?不是,只是逮捕了犯了法的人而已。警察并不保护市民,要保护的是法律,为防止法律受到破坏,拼命东奔西跑。但法律是绝对正确的吗?如果绝对正确,为什么又要频频修改?法律并不完善。为了保护不完善的法律,警察就可以为所欲为吗?践踏他人的心也无所谓吗?
——警察证件我拿了这么久,其实什么也没学会。
——该怎么说呢?最后的结局是这样,或许不能说是正确。但如果密报者什么都不做,结果会如何呢?当真会有更好的结果吗?菅野和伴崎被捕,经过形式上的惩处后很快又可以重返社会,然后重复作恶,接二连三地还会有长峰绘摩*浮尸河中。这就是幸福的结局吗?
——我们都无法回答。面对孩子遭到杀害的父母,谁能对他们说:这是法律的规定,请您忍耐吧!
——我今后还要继续寻找答案,所谓的正义到底是什么?…
《彷徨》读后感(篇6)
导语:我快步走着,仿佛要从一种沉重的东西中冲出,但是不能够。耳朵中有什么挣扎着,久之,久之,终于挣扎出来了,隐约像是长嗥,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篇一、《呐喊彷徨》读后感这个寒假,我读了鲁迅的《呐喊·彷徨》,这本书是现代**的经典之作。这本书收录了鲁迅从1918年到1925年的作品。这些作品真实的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深刻的揭示了种种社会矛盾,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变现出对民族生存的忧患意识和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呐喊·彷徨》中最令我震动的便是《兔和猫》了。它告诉我生命是不应该被漠视的!尽管在这个世界上,弱肉强食,生存发展,是达不破的规律,似乎我们也不应该对那些处于艰难竞争中的生命发出厚此薄彼的议论。
但照顾弱者的小事和强者的胜利,会让人麻木和冷漠。尤其是当你忽视了生命的侵蚀,你就想到了当整个世界都忽视生命是多么可怕。
人皆有恻隐之心,即使自己未曾蒙难,目睹着惨状,同样也会破坏我们内心的平静。孔子说,君子跑庖厨,享受美味的同时,躲避开残忍的场景,其实只不过是既**时间的游戏规则,有逃避内心刺痛的最滑头的手段。
然而,鲁迅却不,他既不想跑,也不愿妥协,而且还要从这不能中找出一条路来。谁知道,在他看似淡漠的外表下,却带着一颗最温柔的心。在鲁迅身上有着“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敢和果决,但她内心深处却是一刻舍身饲虎的此信。
这是一个仁者所具备的。
《呐喊·彷徨》中还提到了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幸福,其实是一种思想状态,一种心理满足感。也就是说,只要你心里满足了,即使是粗茶淡饭,也是幸福;否则的话,即使是锦衣玉食,也体会不到幸福。物质上的富足不是衡量幸福的标准。
幸福只能到你的心里去寻找。只要你满意,懂得感恩,幸福就在你身边。怨天尤人着,是永远也品尝不到幸福滋味的。
再多的激情也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在多的感觉也无法用口水来散发,望大家去看《呐喊·彷徨》这部书。
篇二、《呐喊彷徨》读后感鲁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是的,他就是揭露世人真面目的鲁迅,他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带领一批批莘莘学子走上了真理与正义的道路,是当时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大师。
在**势力面前,他决不妥协;在人民面前,他低头,甘当牛马。这就是鲁迅,本名周树人。他用他的笔写下一篇篇引人深思的**、杂文,我就在假期读完了一本合辑——《呐喊·彷徨》。
一声来自铁屋的呐喊,充满了鲁迅救国救民的希望,《呐喊》来由与此密切相关。
《狂人日记》是《呐喊》中的一篇代表之作。**里的主人公对周围的事物十分敏感,并且不由自主地产生错觉与幻觉,感到自己时时处于被**的境况下,于是不断产生疑虑与恐惧,心绪不宁。鲁迅**里的狂人正是这样的。
他看透了这个“人吃人”的世界,惶惶不可终日。本文篇幅不长,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颓废和封建压迫。
《彷徨》是鲁迅的另一篇“**之作”。这篇**描述了一个当时社会的黑暗、残忍,是大家看见世人真面目。鲁迅用自己的思想来讽刺当时的社会,其中包括他深厚的爱国心。
《祝福》也算是《彷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篇**讲述了一位农村的低层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惨遭遇。鲁迅同情地写下了她的不幸,抨击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祥林太太的不幸始于她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她有一位严厉的婆婆。丈夫死后,她便以逃跑的方式挣脱苦境。她来到鲁四爷家做女仆,这是一种剥削性的奴隶生活,但她很满足。
祥林嫂的结局故然是很悲惨的。封建传统不仅剥夺了这位善良朴素的劳动妇女的一生,而且使她的生活幸福无法独立和悲惨。
鲁迅的作品博大精深,难以理解,但你仍然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寒冷。打开鲁迅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发自内心的警示和批判,留给世人的只有深深的沉思。
《彷徨》读后感(篇7)
文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光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的人可以清清白白、规规矩矩的过一辈子;一个是阴暗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充满着无数刺耳的喧嚣、阴沉和暴力。年少时的我却幸运的同时接触了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似乎同时向我打开了大门,但却又离我非常的遥远,这让我非常的苦恼,不知该如何选择。
文中我正处于年少时选择的迷茫期,我因为说了一个谎,就遭到了威胁和攻击,这也使我逐渐陷入阴暗的世界,成为了别人的奴隶,我失去了判断事物的能力。每一个处在这个时期的少年都会有这样的病症,一方面,他们非常向往光明的世界,那个世界里充满了光彩、清洁、和婉的谈吐、洗得干干净净的手、彬彬有礼的举止这些好像才是应该到达的世界;另一方面,他们内心出现了邪恶和秘密,而这些也是不愿意向光明世界的人去吐露的,这时心里会不自觉地向阴暗世界倾斜,与此同时,情绪多变,也会给自己一个暗示:这样的我就属于阴暗世界,我的种种行为是与光明世界不相符的。
处于叛逆早期的孩子,怀着好奇心观察一切事物,对一些事物又保留着孩童般的眼光,比如划分两个世界,这个时期的孩子时最不容易被理解的。他们渴望被关注,却又害怕被老师家长发现自己的小秘密,一边羡慕哪些坏学生的行为,怀着跃跃欲试的心理去尝试,却又不能明目张胆,同时又害怕这样就会成为不伦不类,因为自己既没有自制力成为好学生又没有胆量做违反校规校纪的事儿,和坏学生同流合污啊,他们在这样的问题中挣扎,一直都是孤军奋战,真是让人很着急。但这也是少年时期必须经历的。这样思考性的彷徨和孤独或许正是你生命的开始,因为在以后的生命中,你要独自去面对许多个时刻和许多事,你会在选择时犹豫不决、迷茫和彷徨。假如你年少时,在这样的时刻,你选出了正确的选择,或许在日后处理这类问题时你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现在的我们也不得不思考,我们处于哪个世界呢?我们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世界了吗?
《彷徨》读后感(篇8)
热泪盈眶的看完了,内心的振动难以言表。从内心来讲,我希望长峰的复仇能够成功,甚至对这样的结局有些不满。我们以法律为信仰,可法律以什么为信仰?因为公力救济的不公平,导致私力救济的衍生与泛滥,想来令人心酸。看《死亡通知单》的时候,虽然觉得私力救济太过无序,即使曾遭遇过冤屈与苦难,也不应该有人有超过法律的界限行使对别人的审判权,但是看《仿徨之刃》,却希望私力救济能够成功,可是作者最终并没有这样安排。这个社会有多冷漠,冷漠可能助长暴行,可是我们又无法不选择冷漠,毕竟我们只是手无寸铁的普通人。面对社会的阴暗面,我们能想到的只是保全自己,不仅仅只是自私,还因为我们并不是孤身一人。故事里的人,罪犯、受害人、受害人家属、警察、旁观者,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但对于法律的信念都在崩塌。对于长野在看完绘摩被蹂躏的录像带之后,还能坚持杀人是不对的,还能对这个世界施以爱和理解,虽然我没有孩子,但是仅看文字描述就觉痛苦难当的我,觉得他真的很温暖。他是仿徨的,警察也是彷徨的,甚至社会都是仿徨的。洛克说社会契约,难道我们以天赋的人权签下的就是这样不平等的契约?生而为人却不想有人的尊严,大概没有人会这样想。说到底,作为国家机器的暴力机关,维护的只是统治者的权益,个人的屈辱与悲哀,在社会历史长河的裹挟下显得多么渺小与微不足道。只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观点来看,单个人的不公平聚集成一个社会群体,又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总要有牺牲,我们只是不想成为被牺牲的那一个,如《妇女主权论者》,总有些勇敢的人敢于向社会的落后挑战,发出惊天之声,以小我成全大我。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可以说很多冠冕堂皇、云淡风轻的话,不过这有多苍白无力,又包含了多少未可知的恶意,谁能说的清楚。暴力犯罪引发暴力犯罪的恶性循环何时能够停止。每一个学习法律的人,最初的最初,大概心中都住了公平与正义,自由女神在心里是被顶礼膜拜的。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法律,保全自由,为每一个人撑起生活的阳光。社会本来千百样人,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话题,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探讨。我们看得到社会的进步与法治的不断完善,只是还不够啊,我们希望进程可以更快,付出的代价可以更小。写到这里,忽然有点点明白,东野这样安排结局的意思,不管怎样,私力救济总是不被提倡的,私力救济或许可以伸张个案的正义,但是却会将社会推向更深的深渊。在这个故事中,社会没有对受害人说,谁让你那么晚还要出门的,呆在家里不就不会被害啦之类的话,稍稍让我获得一点安慰,我们或许不勇敢,但至少可以保持沉默。
《彷徨》读后感(篇9)
正义存于人心底,还是空洞的条文之中?法律保护的是受害者,还是凶手?为令少年犯改过自新,是否就可以无视受害者撕心裂肺的痛楚?凄惶的哀呼一响即灭,无辜少女惨遭凌虐。丧女的无尽悲痛令长峰亡命天涯,誓要血债血偿。理智与情感、苍白的法律与复仇的渴望激荡冲突,和佳子希望长峰复仇成功又试图劝其自首的左右徘徊,警察拿起的所谓正义之刃瞄准的却是受害人家属以此来保护做过恶的未成年时的迷惘犹豫,彷徨之刃究竟该指向何方?小说的文字结尾了,可现实中的故事并不会画上句号……法律当然不可能尽善尽美,但要怎样促进其发展,并使之趋于完善?践踏它,破坏它自然不可取。可是毫无取舍地盲从于法律似乎也值得商榷。最最让我关注的是,家庭教育是多么重要的一环,作为未成年人家长的那些人,难道不该为这样的事件负责任吗?这些父母就只会伪善地帮助孩子脱罪,也为自己长久以来的失职脱罪罢了……若不是大连13岁少年案我早已遗忘了这本书,当时以为只会是日本社会或者小说中才会出现的事情,但最近再来读,深觉每个人的责任之重,为你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承担该承担的,有责任感是每时每刻每人每事都需要的,不然大到切尔诺贝利爆炸那样的事故,再到为社会案件“培养”出这样的作恶之人,再小到家庭工作中小疏漏导致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对每一次失责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