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人的教育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30

人的教育读后感。

当我们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产生了新的理解或者感触时。 读后感为读者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和分析,今天编辑给大家介绍一篇有关“人的教育读后感”的文章,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参考和分享!

人的教育读后感【篇1】

小学老师读书随笔最近拜读了孙云晓老师《让人幸福的教育》一书。了解了孙老师眼下的幸福。教育的目标是让人幸福。

确实,人是追求幸福的动物,一个人做所有事情的终极目的都是“逃避痛苦,追求快乐”,所以,如果一个人感到幸福了,教育就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如果大多数人都感到幸福,那教育就实现了社会的价值。因此,教育应该能够为幸福生活打下基础。

哈佛大学做过一个研究,非常耐人寻味。他们问了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参加考试。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智商水平和学习成绩都相似。让这些学生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你的人生目标(奋斗目标)是什么?第二,你实现这个目标的计划是什么?结果,只有3%的人写了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计划。

其中13%的人写下了自己的目标和计划,84%的人没有目标和计划,也没有想过。

十年后,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人在一起进行调查和分析。他们发现了什么?有明确目标和详细计划的3%的人的收入是没有目标和计划的10倍;有目标和计划的人的收入是没有目标和计划的2倍,差别非常明显。

哈佛大学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中学,我们需要一种职业意识,要学会训练,要学会展示,要学会计划。这点从小就应该有所锻炼。

我比较欣赏德国人的做法。德国的孩子说,爸爸,明天我要去滑雪。德国的父母很可能会这么问,你的计划呢?

当一个孩子说没有计划时,他在德国的父母说如果没有计划,就不要做。按计划去做。孩子就得做计划。一做计划就会发现有的事可行或是不可行。

成功永远是属于那些有目标有计划的人。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学生要特别警惕。在中国,许多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计划。

甚至连父母也想不太清楚。不过可能有些父母觉得想得很清楚,我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考名牌大学,然后出国留学。这个目标太模糊。

什么意思呢?清晰的目标应该是要明白你要走什么路,你怎么能够实现你的目标,你每一步该怎么奋斗。

因此,制定目标和计划是以儿童为基础的。家长只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孩子各种尝试的机会,并在尝试中发现孩子的潜能和兴趣。家长首先要发现孩子有什么梦想,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梦想或愿望,但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如何才能实现,让孩子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一个人只有知道怎么样能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才会有干劲,也才会有信心。但是,家长给孩子设定生活目标,特别是职业目标,很危险,很容易限制孩子的发展。父母应该给孩子留下足够的成长空间。

人的教育读后感【篇2】

在历史和现实中,影响最大的教育目标是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从价值取向上看,我国一直倾向于将教育目的作为社会本位的观点。从各各方面看,过去的教育目标必然趋向社会本位。

当然,教育目的观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变是必然的,也是社会发展高级阶段的必然选择。正如王坤庆教授所认为的,“对于教育目的的确定,唯一需要把握的教育精神乃是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事业,它的唯一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它的最高鹄的只能是人的完善。”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立足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我实现,但是也要承认因为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阶段性。

教育目的观的社会本位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种倾向与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等因素有关,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社会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对人的发展、人的自我实现的制约。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分析了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

“ 在人类,也像动植物界一样,种族的利益总是要靠牺牲个体的利益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因此,“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只有以牺牲个体的历史过程为代价”,但是,“人类的才能的这种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的个人,甚至靠牺牲整个阶级,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同每个个人的发展相一致”。这也是过去教育目标趋向社会本位的原因。

另外,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社交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求是从低级向高级逐级发展的,也就是说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高等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得到实现。

因此,要实现人的自我实现,首先必须实现人的最低要求。如果人们的低级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人们将首先满足低级需求。我国的基本国情还是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总体的经济与社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依旧存在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这表现在一些人把获得生活条件和物质财富作为首要和直接的目的,忽视了个人价值和创造精神的内在发展需要。为了获取生活条件和物质财富,人们更加关注的是个人的社会价值,所以也不奇怪为什么过去的教育目的观会倾向社会本位。

从战乱、动荡不安的年代到和平、稳定发展的时代,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大国到现代化的工业国,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曲折,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才完成了转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仍然无法摆脱依赖物的片面发展问题。不过,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人的自身价值,而不再是只关注人的社会价值,教育目的观也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

这一点可以从我国教育方针政策(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变化以及其对人的培养侧重变化可以知道,就以我国中学化学的教育目的变化为例,从大纲教学目的要求主要包括“牢固地、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了解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到如今的课程标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的过程**,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然而,社会发展的程度极大地制约了教育目的的转变。以20xx年的课程改革开始,历经十几年的改革,虽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极大成绩,但是中间也历经“尴尬”,尤其是改革开始几年,最大的体现在于“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踏踏实实”。归根结底,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因此,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

我认可,“教育的一个根本目标就是帮助人成为一个人,尽他的可能成为一个完全符合人性的人”。它也坚定地支持,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础上。但与此同时,我也承认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不同而教育目的观点而不同,并且认为以社会发展的最终态是以人的自我实现为目的。

人的教育读后感【篇3】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刻理解教育对于人们的幸福与未来的重要性。一本名为《让人幸福的教育》的书籍,让我更加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精彩的案例和思考,阐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快乐和幸福地成长。教育不应当是一味地追求成绩和知识的积累,而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心理健康、道德情操和个性品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理解和感悟。

一、教育是为人类幸福而服务的

教育的本质是为人类幸福而服务的。在《让人幸福的教育》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教育应该具有幸福指导的性质”,这种“幸福指导”的教育不仅强调学科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积极情感和个性品质,开创孩子的美好未来。教育要让学生在各个方面稳步走向成功,成为幸福,和睦的人,这样的人才才是优秀的。

二、平等与爱心是教育的基础

平等与爱心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家们指出,只有通往平等和爱心的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恩,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信仰的力量。平等与爱心的教育重视个人需求的尊重、尊重学生的差异、包容学生的错误、关爱每一个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一起,将平等与爱心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要素,帮助孩子们走向幸福人生道路。

三、个性化教育是助长幸福的关键

个性化教育是助长幸福的关键。以人为本的教育更强调个性化,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开展学习,给予其自由探索的机会。每个学生的个性、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一种“白嫁鹤”的教育模式不但对优秀的学生没有磨练的作用,对中下层次的学生非常不公平。因此,教育应该走向个性化和差异化,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需要和个人完成的才能,避免让学生为了传统沉重的课程而彷徨,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四、教育中的亲情、社交、师生情谊是幸福的磁极

在教育过程中,亲情、社交与师生情谊是幸福的磁极。这一点可以从家庭教育中得到证明: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之间的亲情和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连结在一起,让孩子感受到了平等、开放、温暖的成长环境中。教育工作者同样需要在校园中营造友情、协作和师生之间的教育信任,让学生们感受到学校成为家外之家的温暖。师生之间的亲情是孩子们成长的坚实基础,社交是他们快乐的支撑,有了这些,孩子的幸福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总之,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也不是为了追求成绩和升学率。教育应该是为了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幸福、健康和充满爱心和信仰的一个过程。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共同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社交、心理健康、道德情操和个性品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得到全面而有意义的教育。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递知识、启迪思想,还在于给每个学生带来梦想和感动,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人生之旅中的珍贵相伴,助长幸福的关键要素。

人的教育读后感【篇4】

读到这里,又让我想起来那年的“世界微笑日”,我们全校老师聚集在学校小会议室,由建辉校长主持,进行了“生态课堂”教学沙龙!那天我们在温暖动人的《雪花》纯**中开启了一次浪漫约会!老师们在沙龙中说得最多的就是“自然和谐、平等对话、人文关怀、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走下讲台……”我们畅所欲言,我们都从自己的教学实际中提取出鲜活的事例与大家分享。

据我了解,建设最美生态课堂的两大主力军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能创造出一份和谐,产生一种共鸣,营造一种惺惺相惜的情调,合奏一曲暖意融融的爱的旋律!课堂,师生最重要的生命阵地。

让教师在课堂上更自然、更专业、更温馨;让师生在课堂上共同享受生命的成长,享受教学的幸福——这就是我校“生态课堂”的理想境界。生命没有完美的时候,教育亦然。人生的过程是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教育的过程是在不确定中追求确定性。

“生态课堂”我们不会因不完美而停止追寻和探问

书中还说在“自然教育”特色办学思想的引领下,追寻生态的教育,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课堂”,让学生的生命得以充分地舒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人,让教师真正的享受课堂的幸福,是我们全体先锋教育人的瑰丽梦想与美好追求。

是呀,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有浓浓的“官味”,有的人有酸酸的“醋味”,有的人有辣辣的“霸气味”,还有的人有冷冷的“管人味”。而建辉校长的这淡淡花香,使她摒弃了“追风”,远离了“浮躁”,使她在读书做人和教书育人中,在学校管理和思想建设中,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真希望能一直追随我们的建辉校长寻找那最美的那教育梦,她是我的一个方向、一面旗帜、一根标杆。

我要向她学习、看齐,多些书生味,多些优雅的花香。用文化武装自己,用思想提高自己。静下心来读书,用零食做事,坚持不懈地实践自己的教育梦想。

先锋小学苏丹

2015年12月5日

人的教育读后感【篇5】

(一)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一个好孩子,就像栽种一颗小树,从幼苗到参天大树,需要的是用心、勤快的浇水,适时的修剪、打理,它一定不负众望,成为出色的人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孙京媛说过:“做孩子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成功的品质,独立解决困难,自信面对挑战,远离恶习,主动承担责任,热情地投入生活,友好地看待他人,这样为孩子铺下一条成功的路,赢在起跑点!”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在生活中成长,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每一个点滴事例,都可以是学习的对象。有爱心、有孝心,善意地对待周围的人。这样,孩子将来踏入社会,才会更好的'认识与理解,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与事物。

我国谚语也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接触就是对孩子进行无声的教育。做孩子的引路人,家长要处处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家长应该从自己做起,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多抽出时间和孩子相处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以及学校里的状况;在学习上,家长应做到和孩于同步学习,和孩子一同成长。要从精神上多给孩子们一些激励,为她们加油,在孩子成长的漫长而且很不平坦道路上,给于加倍的温暖和关爱,使她们有战胜失败的信心和勇气。

(二)学校教育: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兴趣是一种动力,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这件事情是他比较感兴趣的事,那么他一定非常愿意去做。既使再苦再累,困难重重,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年阶段对周围事物产生好奇心、发生浓厚的兴趣,可能是终生成就的源泉。兴趣是儿童对某种事物探索的欲望,只要有了好奇心,有了探索欲望,孩子就会从内心的深处去研究喜欢的事物,才会乐此不疲。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应用教学资源,精心创设情境,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将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和信念,有了动力和信念,学生在学习中才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敢于质疑、敢于挑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先要使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让孩子尝到甜头。还要对孩子多鼓励,对于孩子的好表现和好成绩,不要吝啬使用赞美之词,因为称赞对孩子会起很大的鼓励作用。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式,对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人的教育读后感【篇6】

随着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教育对象,重新思考我的教育行为。我深刻的意识到,我们先前所进行的分科教学活动,不管是在制定学期计划、安排教学进度的时候,还是在备一个具体的活动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充分考虑到我们教育对象的需要、教育对象的特点、教育对象的所思所想。我们只关心如何把学科知识灌输给我们的教育对象。

因此,我们的孩子就像两粒豌豆一样,对孩子的回答是一样的,素质教育所需要的个性化、创造性的人才也就不见了。

二、“素质教育的根本是人”——我们要感悟教育对象的生命性

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不是容器,而是活生生的有个人意志的生命体的时候,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感悟教育对象的生命性,促进其生命的真实成长?

(1) 和谐师生关系中教育对象生命的理解

1、和孩子用心沟通——“请望着我的眼睛说话”。

和谐的师生关系依赖于相互沟通和理解。一个好的幼儿教师应该能够读懂儿童读本,走进他们的内心。据专家分析,一方面,老师经常用**的眼睛认出孩子;另一方面,幼儿虽有日益强烈的独立意象,但由于各方面不成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一种不确定感,特别需要从**那里获得对自己的认可、同情、支持、赞赏,从中增强对自己行为的确信感。

古人说:“人之相交,贵在交心。”谈心,不是教师一人滔滔不绝地讲话,而是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思想的交流。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望着我的眼睛说话”,让师生打开心灵之窗,让幼儿通过老师的眼睛了解到老师的关心、企盼、鼓励或不满,让老师从幼儿的眼睛里观察幼儿心灵的波动,引起共鸣,这样的交流才是真正的沟通。

2、平等对话——敢说“对不起”。

教师和幼儿是平等的,教师需要幼儿的尊重,幼儿也需要教师的尊重。然而受多年来师道尊严的影响,在对学问的**方面,在道德行为方面,当教师出现错误时,说一声“对不起”却成了难以启齿的事。如此一来是否会失去幼儿的尊重?

西方有句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人不尊重教师。

一次,马尔堡大学著名的教授沃尔夫的得意门生罗蒙诺索夫给沃尔夫看了一篇化学**,其中点名批判了沃尔夫,沃尔夫自豪地把文章推荐给《法国科学》杂志发表。他的实践赢得了所有学生的尊敬和喜爱。在一所小学里,一位老师在批改学生的试卷时错误地扣了三分。

学生说:“老师,您错了,应该向我道歉,品德课上老师这么说的。”片刻,这位老师笑着说:

“是老师疏忽了,对不起。”事后老师评价这位学生“是一位有道德勇气的学生。”试想,这位教师的学生会怎样评价他?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也是真理。敢为真理说“对不起”的教师,永远受学生敬重,尤其是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式下。在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有时教师无法说出孩子们收集到的信息;孩子们也常常会向老师提出一些科学性很强,一下难以解答的问一下难以解答的问题,我们的老师也要敢于跟孩子说对不起,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2) 在主题整合课程开发过程中促进儿童生活的真实成长

儿童是有生命的身体,而不是知识的身体。感悟到我们教育对象的生命性,我们就更应该思考到底怎样的课程、怎样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才能促进幼儿生命的真实成长?在实践新课程、新教材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我们的主题综合课程能够真正地跟综合促进儿童的发展。

一。专题综合课程让我们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这是素质教育中寻找失散者的第一要素。例如,专题综合课的组织结构不同于原来支教中单一的集体教学形式。它更多的推崇小组化的个别化的活动形式;更多的采用观察、讨论、交流、分享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孩子得到最多的选择机会、最大的活动空间,最恰当的指导时机,最充裕的指导等等。

2。主题综合课程让我们充分关注儿童的天性,宣传儿童的个性。

这是在素质教育中发现人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如这样的课程张扬孩子的一百种语言,鼓励孩子运用各种感官自己去探索、发现、表征和表达。我们的答案容多纳异,我们的思维角度灵活宽泛,我们的表现表达丰富多彩,我们的材料一物多用,一物多玩等等。

三。专题综合课程让我们关注孩子的情感生活。

这是一种素质教育,旨在促进儿童的快乐学习和幸福生活。我们常说,教育的最高水平是使儿童的活动与游戏或学习没有区别。我们应该在活动中关注:

孩子是高兴还是冷漠?是其乐融融的还是愁眉苦脸的?我们的活动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感到快乐和快乐。

四。专题综合课程让我们关注儿童道德生活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对儿童的终身发展是有益的。我们强烈推荐的课程应该把孩子培养成有自尊和自信的受过教育的人。如:

大班“需要关心的人”主题活动——让孩子不歧视周围的残疾人、老人,主动关心人;“保持好心情”

--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等等。

3、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人

我看到一个关于师德德调查:许多学生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感到不满:他们必须这样做,但教师不能这样做。

例如,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但教师不能及时纠正;要求学生严守课堂纪律,自己却在课堂上接打手机……这使人想到一个特殊的调查:某心理研究所自1991年至1994年调查了全国7个省13个家庭,发现有50%的孩子从3岁开始就说谎。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比例越来越高。到九岁时,说谎的孩子已经增加到70%。

从中得出的启示是:在我们这个大人主宰一切的世界里,最初孩子是不会撒谎的,学会撒谎,完全是向大人学习的结果。儿童问题是**世界上一个严重的诚信问题。

孩子不说谎最根本的方法是大人先不说谎。依此类推,大人的行为会把孩子当作一面纯净的镜子,更不用说教书育人的老师了?为人师表,无论在什么时期,什么理由下,都不能忽视。

我的教育对象是学校早期的孩子。他们视教师为榜样,对教师有着无限的信任和敬仰。在游戏活动中,在家里,孩子们经常在课堂上自然地模仿老师的语言和行为。因此经常对幼儿说“我们一起这样做”,并率先做好,是每个教师的责任。

爱我们的教育对象,感悟教育对象的生命性,促进其生命的真实成长,在大力进行师德建设的今天,已经内化为大部分教师的教育情感和教育行为。在反复读《教师人文读本》之后,再对“素质教育的根本是人”一文进行深入剖析之后,我还想问问自己:你还会把孩子当成容器吗?

还会让他们丢失吗?你真的关注教育对象的真实成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