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教育改革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2-26

教育改革读后感(收藏13篇)。

分享一篇网络上的好文“教育改革读后感”对思考有很大启示,刚接触书籍时,仔细阅读书中的情节,我们会产生自己的想法。 阅读后,我们应该好好地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您写作品读后感时写出了属于自己的心得吗?请将本网页网址保存在您的书签或者收藏夹中!

教育改革读后感(篇1)

读后感读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让我感到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发达国家越重视教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就越高。与其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还不如说“教育是第一生产力”。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始终坚持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教育,全民有责。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防教育。

推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学生综合素质的融合,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

我深受启发:教育发展优先,以人为本,均衡公平发展,即增强国力,必须立足于提升人的素质,更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提高教师道德水准和专业化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必须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依靠人立自源建设。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不断为社会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普通劳动者、专家学者等专业人才。“行行出状元”,只要是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实践创新能力,敬业奉献精神,为国家为社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有所贡献,都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学习了整整42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我们不仅了解了国家对教育的宏观政策,了解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同时对教育中的一些细小环节也找到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证据,也明白了教育在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作为教师学习之余应该认识到四个坚持的重要意义:即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工作;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

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

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在《纲要》中,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发展任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突出的位置。如此一来,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也是在为我国2020年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做一份努力,我们所培养的“2+1”学生、包括我们所推出的各定向班学生、我们所培养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方面完全是遵照此纲要而实施,正是在响应国家号召——健全多渠道投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教育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的发展!

同时在面对农村学生、民族学生,学校各项优惠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全符合《纲要》所提出的国家针对农村教育和民族教育方面的政策规划和扶持方向!因此,我们的工作是伟大的,我们的工作是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的,我们一定能够以一种鲜明的、朝气蓬勃的精神,加强和加强大科技园的职业教育!

其次,我们认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应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应有效衔接。现在的毕业学生人数是越来越多,各大高校也在不断的扩招,但是就业问题也是一直不能很好解决的头等大事,这成为学生以及家长最关注的问题。现在是读书容易就业难,所以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应该是所谓“差生”、“高考落榜生”的避难所,应该对优秀学生形成吸引力。

比如,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设置创新前沿,就业率高,这些因素肯定会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所以我们的职业教育应该有自己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真正学会技术。其次在管理上我们也要大下功夫,毕竟来我们学校读书的学生都是没有很强的自律能力,需要老师与家长以及学生本人的配合才能够管理好,所以除了在学习上关心学生以外还要从生活以及心理关心学生关注学生,不能让他再有在高中时候被老师忽略的感受,要让学生对老师敞开心扉,这样对于学生的管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对于今天的学生,我们应该把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我国现在技能人才缺乏,大学生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找不到工作,毕业就等于失业,在家“啃老”, 造成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教育投入极大浪费。所以我们学校要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直接化,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让学生熟悉行业、融入行业,通过社会实践、实习、职业培训等方式,积累实际动手经验,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把学习和实践落到实处,把促进就业作为目标,把资金投入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我们的职业教育必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于小涵二○一○年四月十六日

小号67237

教育改革读后感(篇2)

《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是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教育学院,一位多年从事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工作者——学院院长迈克尔富兰所著,书中对教育变革的动力、变革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变革的内在机制等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

该书从实践、管理角度研究教育的变革,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对新的教育改革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索。“有成效的教育变革意味着培养出那些并不完全信任他们周围机构的有成效的个人”

一、理解变革过程

“变革”是一个艰辛过程,需要勇气与毅力,需要长期努力、坚持不懈。复杂系统的变化不会一帆风顺,它充满了惊喜。只有新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对待不可知的事物”。

不能过多期望会有最终的成功,成长和发展的奥秘就是学习怎样与变革的力量作斗争——在消弱它的消极力量的同时,把积极力量转变为对我们有利。世界的未来是学习的未来。

教育改革的过程往往是非线性的、不可预测的、极其复杂的。即使有好的计划,也可能有坏的结果。不能保证成功。各种内外因素(甚至是小的因素)都会对教育改革的进程产生很大的影响。需要一如既往的勇气,需要勇往直前的毅力。改革可能不尽如人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没有改革,就永远不会有好的结果。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科学和经济的发展。教材需要改,教法更需要改。虽然一时难以适应,却无法回头。中国的教育改革是一个历史潮流,是不可逆转的。

对于新课程改革,它与老课程有所不同,是因为它强调了新的技能、新的行为和新的认知。但是,作为教育管理者,你不能强迫教师去改变,这需要解释、适应和更多的时间。

教师是教育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在富兰的教育哲学中,教师个体在教育改革中占有首要地位,教师个体的教学目标是改革的主题。“制度本身不会改变,人改变制度”。

变革能力的构成需要四种核心能力作为生成的基础:个人视野的形成、探索能力、控制能力和合作能力。每项都有它制度上的对应部分:

共同观点的形成、组织结构、探索标准和实际操作,注重组织结构和知识的发展,注重协同工作的培养。我们需要同时兼顾个人和机构的发展,使它们在特定环境中协调工作。

二、确立变革行为

鉴于变革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我深深理解,笔者总结了新的动态变革范式的几点基本启示:

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变革越复杂,你能迫使它做的越少。)对于变革的复杂目标来说,真正重要的是技能、创造性思维和参与度。

强迫远远不够。对重要事项的描述越详细,目标和手段就越窄。学校教育的主要问题不是抵制变革,而是强加太多的变革项目,或者以表面的形式实施所谓的改革项目。

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变化是非线性的,充满不确定性,有时违背常识。)实施一系列困难的多种革新项目,不能背负太多包袱,不以成败能英雄。

有效的教育变革,就像有效的生活本身一样,是一段旅程,只要我们走向我们的目的地。

正视问题、面对问题。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回避问题是变革的敌人。提出问题,增加困惑,找出困难的根源并付诸行动。

愿景和战略规划稍后形成。愿景来自于行动而不是先于行动,并且总是暂时的。对愿景的信赖导致依赖和遵循的做法长期存在。

共同愿景只有通过组织成员和领导者的动态互动才能形成。愿景稍后形成是因为个人的愿景和共同的愿景溶合在一起需要时间。共同愿景不可能是强制性的,但真正被团队所有成员所追求。它反映了个人的愿景。

成就是暂时的,最有力的共同愿景是那些包含进一步扩展的学习基础的愿景。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具有同等的力量。个人主义也有好的一面。不同的观点往往会发现新的问题。“任何系统为适应其外界的环境,其内部控制必须体现多样性。

”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尽管不屈从于小集团的思想,也是一个克服孤独的过程。教师的孤独感一直被认为是限制他们吸收新思想、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的因素,是允许教师保守主义、抵制教学创新现象的因素。然而,一种被推向极端的协作变成了“小团体思想”。

合作可能做正确的事,也可能是错误的。如果合作过于紧密,危险的信号和学习机会可能会被忽略。

建立广泛的环境相联系十分必要。(最好的组织机构既向外部学习也向内部学习。)教师要使道德目标与社会利益联系起来就必须与学生及家长共同努力。

为了取得成功,机构必须深入其所处的环境。既然变化如此复杂,不应指望学校独自承担责任。学习型组织知道它们的期望和环境中的紧张关系包含着未来发展的因素。

三、投身变革浪潮

每个人都是变革的动力。(改变太重要了,不能留给专家去做。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熟练程度是最终的保证。)学校变革不能由校长一人主宰,需要每一位教师将他落实到课堂,落实到师生的每一次接触与交往中。

大家都是变革机构中的一员,责任与义务同等重要。

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也是一种变革。这是我们的运气。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大胆尝试,努力取得突破。无论我们在教学中遇到什么问题,只要我们用创造性思维去做,就不必后悔,也不必犹豫。

我想从现在开始,首先从以下方面采取行动。

1.敢于梦想、敢于想象你的未来

未来不可预计,要给学生留出想象的空间,以免束缚学生的发展。

2.设立特定的目标并规定期限

为学生设定目标,在行为过程中约束学生,通过激励鼓励学生更快成长。

3.加强动手能力

学习不能靠死记硬背,要借助各种手段进行强化,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印象,提高效果。

4.重视复习和回忆

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你得保证经常性复习。当你学完后就及时复习要点。每天想一次,一周后回忆一次,一个月后再整理。这将对你大有裨益 。

5.好为人师

总结学习内容的精华最好的方法就是将知道的知识教给别人。实际上通过传授知识不仅能加深印象,更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

6.营造充满乐趣的教学方法

“安静坐着,面对老师”的教育方法只能制造出失败的学生。面对学生,更要注重科学,情感与价值感。营造合适的气氛,在每个班级里要“创造一种轻松的气氛”。教育改革应在这方面进行突破。

改革不需要经验,但需要积累。 摆在我们面前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需要为之不懈努力。改革有阻力,有失败,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是教育发展的唯一出路。

通过本书的学习,我明确了改革教学的方向,下定了改革的决心,我将与我们课题小组为此努力,力争在教改方面开创出一遍新天地。

教育改革读后感(篇3)

周末,淳晓云认真学习了教育部下发的教育改革通知。作为一名中文老师,我感到自己有很大的责任。众所周知,在教育改革背景之下,“大语文”的时代已经来临。

中国人如何承担起提高学生素质、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我认为阅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有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识字方式,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那么,如何做好小学生阅读教学呢?以下是我对阅读教学的理解。

一。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环境可以塑造一个孩子,也可以毁灭一个孩子。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家里人都是爱读书的人,孩子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也会成为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如果家人看电视、玩电脑,孩子们怎么能坐在旁边安心学习呢?

让我们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热爱阅读的艰苦环境吧!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空间,给他准备书就足够了。

二、用爱陪伴,共享美好时光。

我认识一个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就可以不借助拼音阅读一些名著小故事,识字量自然很大,作文中也常常会出现一些让**眼前一亮的句子。不仅如此,孩子们的数学也很好,不仅精度高,速度也很快。我真的羡慕得不得了,与家长交流得知,他们与别的家长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培养孩子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

从2岁开始,家长就开始了睡前的亲子伴读。孩子今年7岁了,5年来,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从未有一天间断。现在,如果一个孩子一天不看书,他就睡不着觉。

一开始,只是家长给孩子读;慢慢地,孩子会提出一些问题;再接着,孩子已经可以就写作内容、手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由此可见,阅读不仅是我们增加知识、消除孤独的工具,而且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改变人们的思维习惯。当然,5年的伴读,家长收获的也绝不仅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孩子,更重要的是满满的、幸福的亲情。

3、贵在坚持,不要急功近利。

正如书中所言,“今日记一事,明日记一事,久则自然贯穿;今日辨理,明日辨理,久而久之自然和谐膨胀;今日行一难事,明日行一难事,久则自然坚固。”(《吕氏蒙童训》)长时间的“记事”、“辨理”、“行难事”,久而久之,就会在思想和行为上引起变化,达到预期效果。这里明示的道理是:

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短时期内就能见效果的,最根本的办法是在日常生活中,从点滴学起,注重积累,慢慢使自己学识变得丰富起来。阅读亦是如此,它不会在短期内看到明显效果。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今天的孩子多看几本书,明天就能写出一篇好作文或显著提高成绩。

大量阅读的效果往往在初中和高中就显现出来。我们所做的就是减少急功近利、静态等花卉的数量。

四。充分利用碎片时间。

大家一说起读书,仿佛就应该运用大量的时间,正襟危坐,朗朗而读。其实,利用时间碎片,也能起到阅读的效果。我们不注意时间的长短和形式。我们只强调开本书的好处。F215.cOm

短短的课间十分钟,你也可以阅读完一本绘本,你也可以吟诵上几首古诗,所谓滴水石穿,即是如此。今年9月底的时候,孩子班级统一购买了《小学生古诗词75首》,利用中午到校的20分钟进行朗读背诵。现在两个月过去了,班上的大多数孩子已经背诵了大约40首歌。

这件事情让我非常震惊,其实,我们比那些名校真的不差什么,只不过他们比我们更会规划时间而已。

阅读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或许整个小学阶段都看不到任何成效,但是我愿意为孩子在心里播下阅读的种子,因为终将有一日,它会呈现**式的绽放。

教育改革读后感(篇4)

粗读之后,反复沉思,他为什么会创造出神州奇迹呢?

机器的核心部件是内燃机,机器的运转靠内燃机。同样,一个人要在工作中作出成绩,也必须有”内燃机“.魏书生的”内燃机“是什么呢?是忠诚!他忠诚于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中华民族,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当今,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先进的国家相比,在很多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要使中华民族,永远立足于世界文明民族之林,就必须尽快地培养出大批掌握高科技知识的人才。否则,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就会挨打。魏书生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所以,毅然决定,放弃人们羡慕的政工工作,放弃有职有权的厂级领导职务,申请去做”孩子王“.并且申请达150次之多。这种忠诚的程度,达到了何等地步。这台内燃机的马力,能用数字标出来吗?

内燃机马力再大,没有配套的推进器,威力仍然发挥不了。他的推进器是什么?

机器靠推进器的不停旋转,生产出产品。同样,事业要靠胆识,才能取得成就。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有胆有识,是办成事业的保证。向传统的陈旧观念宣战,要胆识;闯新路,出新点子,要胆识,变对手为助手,也要胆识。

在传授知识这个问题上,从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到韩愈的传道授业,从凯洛夫的三段五环到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莫不贯穿一条”老师讲,学生听“的原则。要冲破这条几千年来人们奉为至宝的框框,没有惊人的`胆识行吗?魏书生有!他的课堂教学,用陈旧的眼光看,与其说是”上课“,倒不如说是”讨论“.他”十余年来没批改过学生一篇作文“,十余年来学生作业都是自己看的,”更谈不上批阅了“,”十余年来都是学生自己出题考试,评卷。“这些,在人们的心目中,简直是严重失职,误人子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是,魏书生不理这一套,”我行我素“,其胆该多么大,其识该多么高呀!

破旧要胆识,立新更要胆识。新的成功了,人们称赞;敢闯新路。声名大振。失败了,人们指责:标新立异。声名狼藉。立新的过程,可以说是衡量一个人胆识大小的过程。魏书生在课堂教学中用”讨论式“,在学生自己批改作文,自己出题考试评卷时,提出了数十条方法和规定。每一个方法,每一条规定,都蕴藏着魏书生的胆识。

”板子青山竹,不打书不熟“.上期公布十几条校规,下期公布十几条班规,学生”不许这“,”不许那“.这些,老师显然把学生作为对立面来看待的。要把这些对立面里的成员变为助手,消除”怕他们这“,”怕他们那“的思想,又该需要多大的胆识呀!魏书生对学生说:”我靠啥带班,就靠在座的135位副班主任帮忙,靠在座的135位语文教师助教来帮忙带班教这个班。“多么有胆识的语言呀!

胆识冲破了陈旧观念,胆识闯出了新路,胆识转变了师生关系。”忠诚“由”胆识“一步一步体现出来,它像推进器显示内燃机的功力一样。

”昙花一现“的现象,在生活中是经常出现的,要使取得的成效发扬光大,使新的好的方法坚持下去,像推进器不停地旋转那样,还必须有――

加油站给机器不断加油,使推进器不停地工作,新的好产品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同样,毅力不断给胆识鼓气,胆会更大,识会更广。我们似乎也可以这样说:毅力是胆识的后盾,魏书生的毅力是坚强的,150次申请当教师。”150次呀!毅力多大!“既看凯洛夫的教育学,也看巴班斯基、赞可夫、苏霍姆斯基的文学和著作;既看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又看批判这一理论的文章;既思考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也分析在我国占统治地位的”二中心“学说”能得心应手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等“,并能”把这些知识恰到好处地应用到实际中去“.困难该有多大!再克服这些困难,需有多大毅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只有初中毕业文化水平的人。初中毕业的水平,要读这么多具有高深理论的书籍,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需要怎么样的毅力呢?他”不批改学生作文,不给学生留作业,要学生自己考自己“,这种”误人子弟“的做法,竟坚持达十余年之久,这毅力能够思议吗?

”毅力“巩固和扩大成果,为”胆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为”忠诚“增添了内涵。

魏书生的闪光点太多太多,它像天上的星星一样,这里所说的”忠诚、胆识和毅力",只不过是我学习到的一点皮毛。

教育改革读后感(篇5)

魏书生教育名著读后感

魏书生说:“一名好老师,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管多么笨的学生,脑子里其实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事实上,不是学生脑子里缺少资源,而是我们缺乏勘探这些资源的能力。”关于管理,魏书生提倡民主、科学的学生自主管理。

魏书生管理最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其教学策略之高明,教学手段之巧妙令人称道。

首先,他非常注意提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曾经有学生问他:“您还能做我们的班主任吗?”魏书生说:“为什么不能?”学生说:“我们看您太累了!”“那我就请副班主任来管嘛!”学生问:“副班主任在哪?”魏书生说:“就在每位同学的脑子里!”谈话中,魏书生除巧妙地向学生传达了对学生的信任外,还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这就是: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效果上,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实效。

其次,魏书生创造性地创设了多种自我教育形式,如:写“说明文”,写“心理病历”等,大力倡导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以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自己的行为产生自我约束,真可谓“一举数得”。

另外,除课堂教学,魏书生还把大量的'课外教学活动(包括德、智、体)等科纳入了班级管理的轨道,如定期定人检查作业批改作文,课前一支歌等,加强了教学与管理间的联系,推动了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的整体自动化。善始善终,持之以恒。凡事不做则已,一做必做到底,既显示了制度执行的一贯性,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

魏老师让我深刻理解:所谓班级管理,并非是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对立关系。其实,施教与求知的目标决定了师生在管理过程中合作的可能性大大超过了他们之间的排斥与对立,学生完全可以成为管理活动的主人,前提是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并采取高明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育改革读后感(篇6)

步入2010年,我国又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公开征求意见,内容涉及教育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这项问计于民的行动,引发了国人关注教育改革的空前热情。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200多万条意见和建议。

对此,作为一名刚刚加入教师行业的我,感触颇深: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国家先后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教育法制和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但是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众多意见、建议中,以下几个方面显得比较突出,也道出了众多师生的心声。

一,教师素质评估体制有待强化,现代教师的职责已由单纯性的授业解惑上升为主导性的教书育人,教师本身的素质感染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积极探索出更具实效的素质评估体制,强化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能全面发展培养出优秀的导向者。

二,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打破常规教育,达成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教与学应该是沟通,而不是单一的灌输和操纵方式。现在很多学校形成了一种“优秀”的怪象,就是:

有动机的老师会把学生训练成考试机器,没有动机的老师会把学生训练成听话的机器。不要再出现“把家长找来”,“老师是怎么教书的”这类怪象,多些“新”的沟通,多些“新”的理解,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形式化的学生,而最终能培养出有核心自主化的活的人才。

3,需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空间。目前,个地学校的学生和家长普遍反应,学生自用时间太少。入学之初,学校总是追学生、追学生。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缺乏,导致自主学习无法调动,产生身心疲劳的感觉。

教与学不应该被无形的量化所制约,在师生达到良好互动的前提下,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多些时间与空间给与学生支配,让学生自主性的规划自我,深知强扭的瓜不甜这个道理。考虑一下:兴趣-信念-理想-坚持-成功,这种等级关系。

4、 创新建立中小学奖学金制度,提高奖励的流动性。建立中小学奖学金制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种荣誉的象征,教师积极而正确的引导,可以使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理念进一步升华,可以培养出学习创造的积极性。

5,教育费用一般偏高,减少(免)学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财富。但不能让金钱制约教育。

国家多做一些,学校多做一些,这样就能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减轻贫困家庭学生的求学压力,更具人性化的彰显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和谐教与学。

6、 丰富教育资源,完善中学图书馆、免费机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开拓性的全面人才,基础设施时必不可少的,积极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空间,这也是最有效的培养方式。把主要课程和课余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走进图书室,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的畅游,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更好的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普遍提高的社会。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事业,在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通过加快教育发展,解决好教育事业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

以上仅对教育制度中存在的一些社会上共鸣的问题略感一二,解决办法还望全社会各界人士动员起来,集思广益,多提实效性的意见、建议,为夯实我国教育体制尽一份应尽的义务。

教育改革读后感(篇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发布两个多月了,它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员,我非常关心。利于十一长假进行了阅读和学习。通过对纲要的学习结合职业教育教师,有以下几点认识: 1、职业教育 纲要首次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农科教结合。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 2、人才培养对教学教法要求 纲要要求改变人才培养方式,教学中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 3、对职业学校教师要求 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职业学校教师要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实践。    

教育改革读后感(篇8)

近几年,没有担任班主任了,翻阅钱梦龙著的《导读的艺术》时间多了,在阅读中也总是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这些大成的家们的做法与自身的教学特色结合起来,终究把他们揉成自己在课堂上能游刃有余的东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在这里我就多累赘几句,权当我的又一次学习,加深印象。

钱老的语文课堂教学精髓在业内公认看来是“三主”的导读教学思想。“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休,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知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练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主体、主导、主线,是诸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教师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

教育改革读后感(篇9)

在报告中魏书生不止一次地说到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是两条:民主与科学。那么,我们如何理解魏书生的民主与科学的深刻内涵,进而在工作中努力践行呢?

魏书生说教学的民主主要有四条:(1)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2)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3)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4)教学的决策过程要多商量。结合这四条,我个人的理解是:教师学校 的研训工作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提高,三个服务”。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提高全县教育教学的质量为本,以提升全县教师队伍的素质为本。以服务于基层学校,服务于基层教师,服务于课堂教学为工作过程。教师学校的工作只有立足基层,才能坚实;扎根基层,才有活力;服务基层,才有生命力。在民主思想指导下的研训教师要把工作职责定位为服务员、引领员、教练员。教育的民主不是一句言之无物的口号,它要求我在工作中去践行、去实施、去实干。教育的民主更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标榜。我们要有甘当绿叶,映衬红花奉献精神;要有愿做基石,成就大厦崇高追求;要有“山不争高自成峰”的职业自信、要有“水因善下而成海”的博大胸怀。

科学就是事物的规律。就是经过实践验证的东西。教育的科学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遵循规律,探索共性,形成规范。这一过程就是我们科学工作的流程。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科学性体现在三个操作系统:计划执行、检查督导、总结反馈。反思我们的工作,在研训过程中就要坚持调查研究、立体培训、分类指导、点面结合的工作原则。具体地说,调查研究:通过下乡调查发现问题,通过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立体培训:集中与校本相结合、全员与骨干相结合、常规与远程相结合、一般与典型相结合。分类指导:研究指导有深度、管理指导有规范、培训指导规划。点面结合:抓点校带一片、抓两头促全员、抓干训促师训、抓管理要质量。

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思想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教育的民主是思想理念,是灵魂。而科学是途径,是工作方法。我们的先人早就提出“君轻民贵”理念;它折射着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精神核心,我们的祖国正在“以人为本”的时代强音中科学发展。我们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的科学与民主理应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指南。

教育改革读后感(篇10)

三、教师专业化提上日程。俗话说:教师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关系到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教师应该如何发展?此次《纲要》明确规定了“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并指出,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师专业化已成为教育领域中对教师的普遍要求。

针对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师资短缺的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 “ 双师型 ” 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任用办法。

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也是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对此, 教育规划纲要》在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措施中分别提出: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支持学生参与科研,加强实践教学。

《教育规划纲要》的提出对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直指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的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近日颁布。通过查阅这份大纲,我不禁对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首先,农村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农村教师缺乏的原因之一是农村教师水平低。

现行的编制标准是城乡统一的。在人口稀少、教学点较为分散的农村地区,需要更多的教师,但这一需求并没有体现在编制上。要充分考虑根据西部地区、山区、牧区等的实际情况,细化这一标准,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定编,而不是全国一刀切。

近年来,通过实行西部农村特岗教师、西部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多项措施,鼓励大学生走向基层,进入农村,为缓解农村教师不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对于西部农村、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依然没有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机制,是否能有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教师,仍然是一个艰巨的挑战。此外,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部分是教师工资,目前尚未提高。这是西部农村仍有大量代课教师,其待遇不高,队伍难以稳定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学习与讨论,结合自我的职业观,使我对我国的继续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有了更高远的憧憬。

从我自身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更能有切身与切实的体会。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要清楚的认识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给我们带来的良好机遇与挑战。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一环,在今后的10年里,要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自我,在继续教育的领域中发挥中坚力量的作用,为我国的教育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持。

2013-5-24

教育改革读后感(篇11)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学科英语

姓名学号:***

基础教育改革《正道》观后感

**了基础教育改革《正道》系列的纪录片,我被国家在基础教育管理者勇于革新的精神和所作的探索努力深深**撼了!

其中,“大学区”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巨大落差,塑造的是两种落差巨大的人生命运,持续的矛盾积累必然深刻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前程。“择校热”的背后是家长和孩子们的无奈!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去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傾尽所有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使每一位有责任心的家长都想做的事情。

然而,面对只有少数资源集中、优势明显的好学校有效招生名额,许多家长不得不委托关系或缴纳高中择校费,为孩子争取在这类学校上学的机会。随着改革开放,家庭经济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各级教育消费模式不同,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人民教育人民办,人民教育为人民。

这已成为我们国家教育的基本理念,然而当我听到有些学校预留的高费生名额时,但我听到有的学校找家长拉所谓的赞助费时,我开始懂得如今社会由于贫富差距会带来多少的不公平,难道优质的教育就是为了富人而设立的吗,难道很多同学由于家庭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就理所当然吗?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家庭背景不同而导致的。屡禁不止的择校,“拼爹”“拼学”、当代版的“孟母三迁”,无不直指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如今,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贫富两极分化,造成了各个地区办学硬件设施的差异,教师待遇的差异,以及后续生源的差异!那么,如何缓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带来的教育机会不公的矛盾呢?

西安市迎难而上大胆创新,为了防止两极分化,缓解了入学矛盾, 通过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等实现教育资源相对均衡化,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实行大学区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化解“择校热”难题,也改善了教育民生。

“大学区”是西安全市范围内推行的基础教育改革 ,由教育行政部门指定一所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学校,吸纳3至5所同类型、同层次的相对薄弱的成员学校就近合理组建成为一个大学区,逐步在“大学区”内实施“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安排教师、统一的课程资源、统一教学活动、统一组织备课、统一教师培训、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

通过西安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了教师特别是名师的交流互动,促进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使学区的强者和弱者变得更强。学区管理体制等改革有利于调动薄弱学校赶超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积极性。通过校际教师交流,有利于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本市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有教无类”,到今天强调的教育均衡;从东方的“天下大同”到西方的“世界公民”。在这种激荡中,教育终于开始回归真实,回归对每个个体生命的尊重。西安市率先开辟的这条“大学区”基础教育改革之路正在为我们全国范围内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造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进行探索!

每每在**宣传中看到大山学校里学生简陋的校舍,看到有的孩子由于各种原因而辍学的时候,我感到了一丝的寒酸,是的,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为基础的几门课;而城市中的学生们却在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孩子一直接受着低质量的教育。落后是他们不能享受教育资源的原因吗?

难道他们就只能接受这种落后的待遇吗?作为中国公民,他们有权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因此,教育资源配置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必须考虑的问题。

同样,对于相对落后地区的考生来说,高考招生制度的分配也是我们在实现教育公平的道路上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高考分数线的不同,不同地区的学生面对的是同一张试卷,但进入高校的门槛不同。面对如今大家热议的高考学区划分和录取比例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实现教育的公平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教育的不自由、教育资源分配问题、高考录取制度、文化的区别对待、起点的不同、教育腐败等问题已成为影响教育公平实现的障碍,面对未来,面对发展,我们应该用审视的眼光去看待这些问题,用敢于探索与创新的思维去解决这些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推进教育公平、均衡、和谐发展的改革任重道远。

教育改革读后感(篇12)

进入21世纪,中国教育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网络的发展和加入wto后国际竞争的挑战,迫使我们进行改革。改革需要明确的价值和目标,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理想。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当前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正确方向。科学发展观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内涵,是我国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指针。因此,正确、全面地阐述这一概念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否则,改革将失去明确的方向,成为必然状态。

作为当今中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理论研究者也非常关注这个话题,近两年来,关于科学发展观与教育的关系,科学教育发展观视野下的中国教育改革及策略等问题,在报刊杂志上也刊登了不少文章。这些文章有很多,但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且分散于发表于各种刊物,给人以浮光掠影,一鳞半爪的知识,虽有不少深刻的见解,却很难让人对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教育的本质、教育发展的目的及其发展策略有全局的把握。而《中国教育改革》一书全面、细致地论述了科学教育发展观和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关系,该书不但对中国教育存在的许多非科学发展的现状和倾向进行了系统的归纳,还结合各章节内容列举了大量的背景资料,这些资料、数据为理论阐述提供了恰当、充分的佐证,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中国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中国教育改革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而更为重要的是,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怀着一种使命感和责任心,从多方位的视野,对改善中国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了详实的实证研究,论证严密,有极强的可行性。

本书在内容上有如下特点:书中没有泛泛而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是在着重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意蕴之后,紧紧扣住科学发展观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展开论述,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的观点。如“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和难点都在教育”、“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需要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去养成”。

接着,本书作者运用科学辩证的思维对中国过去25年的教育发展成就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在对过去所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的肯定的同时指出,当代中国教育还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改革,评述客观、精当。此外,笔者还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我国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并综合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使读者清楚地看到各级教育的积弊、丰富的内容和详实的数据,中国的所有种类和地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对中国教育的顽痼作了深刻的阐述,分析入理,发人深省。

如教育观念的落后、课程改革的相对滞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是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严重相悖的;教育资源稀缺与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支出水平低下,教育发展水平低,教育管理体制不顺,城乡之间的差别,以及国家在学校之间的扶持力度等等都关系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问题。这本书不仅关注中国教育长期存在的弊端,也关注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无论老伤还是新疾,本书都一一为其把脉诊治,为此,全书使用了大量的篇幅详细论述解决中国教育现存问题的策略,书中精辟、中肯的建议使得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教育改革读后感(篇13)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应试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教育改革事在必行。对此,党和国家领导人广泛征集各界人士意见,最终于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次学习《规划纲要》,使我对中国教育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改纲要指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纲要提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指导考试改革试点。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指出,要强调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形成更加公开、公正、透明的人才选拔平台,面向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打开多扇门窗,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给有创新专长的学生以更多选择机会。

纲要提出,逐步实施高校分类入学考试。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针对近年来频发的高考(论坛)招生舞弊事件和高考加分混乱现象,纲要提出,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公开招生章程和政策、招生程序和结果。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强化考试安全责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坚决防范和严查考试招生舞弊。

高校招生制度指挥着人才培养方式,所培养的.人才都将成为社会的设计和建设者!因此,高校招生制度是我国教育体制中最关键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影响教育质量,还对社会各层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教改纲要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改革以高考为代表的人才评价制度势在必行。纲要提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三、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纲要提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是城镇化加速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政府推进教育公平面临的巨大挑战。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范先佐说,这项政策对每一个进城务工人员都是一个暖心的信息。要落实好这项政策,还需制定相关措施,鼓励城乡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

,全国997.1万名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中,已有4/5在公办学校就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问题,纲要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通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是要把纲要精神植根于具体的工作中,在今后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