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七年级语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4-01-26

七年级语文教案7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若老师能写出高水平的教案课件,相信课堂教学氛围会非常浓郁。如何写出让自己满意教案课件?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七年级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2..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1min)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2min)

问题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先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

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分歧

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

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好,下面根据上面的回答,让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迅速组织语言,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师明确: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问题二:课文的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

师引导: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真要出去散步,多累啊,应该让母亲在家多休息才好呢。

生1:老人更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

生2:文中说,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说明母亲的心里是期盼春天的到来,希望出去走走。

师引导:春天总算来了,“总算”说明了什么。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反映了什么。

(朗读指导:“太迟、太迟了”、“挺不住”、“总算”、“熬”)

师明确: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那作者为什么要写散步这件这么简单的事呢,它究竟表达了人间的什么情感?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与他的创作背景,思考以上问题。

(三)作者与创作背景。(2min)

莫怀威:笔名周平安、章大明。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和《家园落日》等。本文创作于1985年,创作的契机在于作者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平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作者想通过此文呼吁人们捡回失落的亲情,多关心自己的亲人。那么下面让我们细读文章,体味文章的亲情。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14min)

教师: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首先,看看“我”,同学们说说文中的“我”这个人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关于“我”:[5分钟]

你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

(孝顺,善良的人)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板书:“我”:孝顺善良)

关于我的母亲:[4分钟]

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五).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板书:小事情表现大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平写出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情感铺垫

师: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流传甚广,我们一起来看看。(点击课件)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 “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师:看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

师:确实如此啊,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大家都读过这篇文章吗?

师:在阅读中有什么感受呢?

师:《背影》这篇文章,是一首悲歌,更是一支爱之曲,它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虽然它的时代与同学们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但这并没有影响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同学们仍然能读出文中那淡淡的哀愁里浓浓的父爱。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想做两个调查。

(教师用电脑投影调查题目: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

师:很多同学都知道父母的生日,真好,我替你们的父母谢谢你们。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项调查:你能说出在与父母相处的日子里,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或者一个片段吗?

(老师让学生默想一分钟)

师:很多同学能够体会到父母为你们无怨无悔的付出,并且在接受爱的时候,也能够爱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爱是体现在生活的细微之处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也有一些同学没能好好地体会父母的爱,也许是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是多么的平凡,也许是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养育的一种天经地义。亲爱的同学,让我告诉你吧,父母的爱的确很平常,很实在,但它是人世间最无私、最伟大的情感。

其实我是没有资格责备你们的。因为,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我也没有体会到父母的爱。只是到了现在这个年龄,经历的世事多了,同时看到父母额头的皱纹一天天增多,头发一天天变白,我才会想起从前父母伴我走过的岁月,一种感动,一种愧疚之情油然而生。这时候,我才真正读懂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

二、交流感受

师:好了,不说太远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写父亲的经典美文。请大家再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

师:通过我对同学们的观察,大家找的很细致,看来你们已经走进了作品,并且被作品深深地打动了。那么,文章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呢?请大家来谈一谈。

师:刚才大家找到了很多感人的地方,都是一些细节之处。其实父母的爱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它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你捧在手里的一个热腾腾的鸡蛋,也许只是你装在书包里的一盒牛奶……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三、精段赏析

师:刚才同学们也提到了,父亲过铁道买要橘子这个场景很感人。的确,文章开头作者所难忘的背影,文章结尾作者读信时在泪光中再现的背影,其实就是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那么这个“背影”写得如此感人,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描绘它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朗读第六段,好吗?

(学生齐读第六段)

师:文段从哪几方面写父亲?

师:(引导)描写人物有哪些方法呢?(板书)

动作、语言、外貌。

师:外貌描写的语句有?有何深意?

师:在这个场景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

师:父亲的话不多,但这朴实的话语却饱含了一片爱子深情,同学们能体会到吗?

师:除这三种描写外,作者还运用了一种描写,写得也很感人。

板书:心理描写

(老师要求同学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 “心理很轻松似的”。

师:买橘子,攀上爬下,那么累,为什么还轻松呢?

师:你们可能还不能理解,因为你们还不是父母。父亲之所以感到轻松,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尽到了一个父亲的责任。

师:在这些描写中,我们对动作描写作点重点分析吧。

师:朱自清先生所描写的“背影”已成为了父爱的象征,定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艺术长廊,定格在广大读者的心中。而父亲攀爬铁道的动作,也成了一种经典的动作,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请大家找出描写动作的关键的词语。

(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蹒跚地走、探、攀、缩、倾。教师同时投影显示这些词语。)

师:接下来,我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分析这些动词运用的妙处。

(学生前后桌讨论,教师巡堂并参与讨论)

师:好,现在我们把小组讨论的情况交流一下。

明确:

1、这些动词写出了父亲买橘子很吃力,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2、“蹒跚”说明父亲行走不便,但他还要穿过铁道亲自去买橘子,很不容易。“攀”更写出父亲爬的艰难。这些都很好地表现了父亲的爱。

3、“探”字用得好,写出了父亲小心翼翼的样子。父亲是个肥胖的老人,“探”字很符合人物的物征。

4、“攀、缩、倾”这三个动词。“攀”说明月台高,不容易上去,比如“攀山”;“缩”字说明了父亲腿是悬空的,无处借力;而“倾”字是写父亲身体的动作,让人能想像出父亲很努力的样子。父亲是个胖子,他爬月台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了。这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切的关爱。

师:通过大家的品悟,老师看出大家是真正体会到了文章里表达的父子之情了,真正走进了这篇感人的作品里去,并被深深的感动了。

师: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如此感人,我以为,主要是三个字:真、细、实 。“真”即是真情实感;“细”即是描绘细致;“实”那就是朴实无华了。

同学们读文章时感动了,作者当时也动情了。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动情了呢?

(作者流泪了)

(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写作者流泪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四、总结拓展

师:从父亲的“背影”里,我们读懂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意,从作者的眼泪里,我们又看到一个儿子对父亲深切的理解、牵挂和感激。可以说,这一对父子间的挚爱亲情,成就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美文。同时我们也更明白,不管生活环境如何,至爱亲情,血浓于水。

同学们,父爱如山,是那样地厚重、深沉;母爱如水,是那样的温柔、绵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毕生都无以回报,但,作为子女,我们应该懂得父母的心呵。

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首歌曲,希望大家用心去感受。

(播放《懂你》)

五、布置作业

给父母写封信

六、板书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观察、描述景物的特点。

第一课时(总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走过了秋天、冬天和春天,我们该来经历火热的夏季了。大家心中的夏天是怎样的呢,谁能说说呢?

(学生七嘴八舌)

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他们笔下的夏是“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像快干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作品)——一种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是“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夏感。

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夏季,令人由衷叹服。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夏》确实能够得上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板书夏梁衡)

二、研读课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②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热爱、赞美)

2.细读课文,深入思考:

①比较:

A.春夏景物比较:明确夏天的景物特征。

B.夏天的色彩与春秋天的色彩比较,比较写夏之热烈。

C.“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对比,得出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歌颂劳动人民。

②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A.(例如第二段)描写夏景——选择细草成厚发绿烟成黛色长墙蝉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等极具季节特征的景物描写

B.对“旺季”描绘——麦子刚割过棉苗(挑)、高粱、玉米(举)、瓜秧(匍匐)

C.用“五月人倍忙”体现夏于紧张、急促的旋律用田间挥镰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快打等来具体表现。

D.抽象事物具体化——色彩冷、赤(抽象)

用“碧波、嫩竹”具体表现冷用“夕阳、红叶”具体表现赤

三、作业:

根据自己的感受,抓住特征,写一段夏景。

第二课时(总 课时)

教学目标

1.体味文章语言特色。

2.通过比较阅读,体味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学习,你有哪一些收获?

1.运用对比、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特征。

2.学习到抓住特征写景。

二、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生动、准确、表现力强。

1.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偶)

2.动词的运用。(结合课后探究练习二)

3.短句的运用。

4.叙述、议论、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5.照应。

三、比较阅读: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四、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要求:1.注意写景方法2.体味作者感情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4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用文言文“九字翻译法”,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学习重难点】:以“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学考考点】:

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评价设计】:

通过自读、听范读在教师指导下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下注释,“九字翻译法”,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翻译课文。通过小组合作,让80%的学生达成按“意义”划分句子节奏的目标。

复备:

【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 (读熟后自己在横线打钩)

2、给下列横线字注音:

佳肴( ) (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 旨 至道 善 困

是故 自强 自反

故曰:教学相长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阅读本课学习目标、重难点。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课前活动。(七年级练字、八年级话题演讲、九年级诗词积累)

二、学习研讨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后,听范读。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学生大声朗读。

2、诵读展示。(学习小组形式展示)

(2)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使用文言直译-“九子法“疏通文意。(不理解的提出来小组交流,最后班内共同解决)。

1、预设问题:解释加点字及翻译句子。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我不能解决字词或句子:

2、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读懂文章,说说这篇短文跟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3)拓展延伸,展示提高。

本文讲授“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涵泳阅读性课文,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4、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2分钟)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读文生情整体感知(8分钟5+3)

1、配乐朗读,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

(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三、研读入境合作讨论(10=5+5)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

2、划分4人小组、要求: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5分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f215.coM

4、(5分钟)反馈、小结。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一、导入秋天是一幅美好的图画、秋天是一首动人的情歌、秋天是一个感人的故事、秋天是一个美丽的梦境。秋天是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杜甫有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牧有云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是难以琢磨的善变女人:时而萧瑟凄清时而丰收富足。秋天是个调皮捣蛋的淘气孩子,需要你睁大发现美的眼睛。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何其芳先生的诗作《秋天》去倾听秋的诉说吧。【导入时PPT播放秋天的图片】板书课题:秋天

何其芳【PPT展示课题和作者】

二、作者介绍昨天大家都预习了这首诗,相信对于作者大家并不陌生吧,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作者。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PPT上展示何其芳资料】

三、朗读感知【PPT展示“吟咏秋天”】

1复习朗诵方法:这首诗歌写得很美,需要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和体会。在朗读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朗诵的方法:读准字音、语言流利、停顿得当、富有感情(学生回答)。

2一读:读准。(全班齐读)首先要读准字音,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你们的预习成果:丁丁zhēng 背篓 beilŏu 肥硕shuò

栖息qī归泊 bo 寂寥liáo 枯涸hé 清冽liè梦寐mèi 乌桕jiù

鳊鱼biān解决了生字词,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朗诵下这首诗歌。去感受何其芳给我们带来的秋之美。

2二读:读顺。注意断句和节奏。(请一位同学读)如此美好的诗歌,如此美好的秋天,你们觉得自己读出了它本有的美感吗?(没有)其实,一首好的诗歌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而乐曲有了快慢相间的节奏、高低起伏的音调,才会让人感到悦耳动听。老师把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划了出来,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其他同学请注意听。【PPT展示出本首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提示】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3三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听朗诵)

(请一到两个同学来点评刚才同学的朗读,然后老师总结点评)XX同学注意了节奏和重音,较之同学们第一遍的齐读当然是有很大的进步的,但是如果感情再更投入一些就更加完美了。那接下来让我们听一段配乐朗诵。请同学们用心聆听,用心体会。【PPT播放配乐诗歌朗诵《秋天》,朗诵同时播放秋天景色的幻灯片】四、整体感知,体会意境【PPT展示“品味秋天”】听这样的朗诵是不是一种享受?仿佛你自己就是那个诗人,徜徉于无尽的秋色中。1、

整体感知,把握内容:a.那诗中所描述的秋天属于什么地方呢?(乡村)b.那你们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景物)王维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何其芳先生的《秋天》也亦诗亦画。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找找他给我们呈现的画面中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而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你可以为它取上一个好听而又美丽的名字吗?【PPT上展示文字如下:】景物:第一节:露珠、幽谷、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装满瓜果的背篓

农家丰收图第二节:雾气、网、乌桕叶、芦蓬、白霜、小浆 渔人晨归图第三节:草野、溪水、放牛娃 牧女思恋图

农家丰收图是绚丽多彩的,渔夫晨归图是淡雅朦胧的,牧女思恋图是辽阔空远的。2、联系想象,体会意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

那现在就请大家闭上眼睛,乘着想象的翅膀,把这一切景物幻化成形象的画面,在你的“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想象后,请你把你最喜欢的一幅画用语言描述出来。(放音乐并想象)(请同学们描述其中一幅画面,老师点评)描述内容参考:

农家丰收图

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散发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顺着他喜悦的脸庞悄悄落下,被汗湿透了的衣衫随着他一起舞动在田野间;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渔夫晨归图。

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层的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牧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点评语言参考:)你通过想象感受到了秋的美好,也嗅到了秋的气息。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你的想象充满诗情画意,你的描述也情深意切。同样作者也是饱含深情而写下此诗的。那具体来说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情感呢?(对秋天的爱)。

五、品味语言、情感体验也正是因为这无尽的爱,深沉的爱。让他用清新质朴又丰富多姿的语言将这一切描述了出来。接下来我们又一起来品味一下其中的经典语言。【PPT上展示问题】大家的疑难问题:1.“满披”、“满载”、“满流”三个词用得好吗?请你说说他好在哪里?2.品味文中的“栖息”、“游戏”、“梦寐”三词,并分别说说其表达作用?(小组讨论后,分别请同学来回答,然后教师引导点评。)参考答案:1.这三个词用得好。从形式上看他们都是以“满”开头的词语,并且分布各诗节中,前后照应。从内容上看他们都含有充满之意,“满披”一词形象地表现出清晨晶莹的露珠披满大地的景象。“满载”则生动地描绘了秋天朦胧的白霜充满天地的景象。而“满流”和“香与热”“笛孔”相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意盎然。

2.

“栖息”一词妙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天人化了,写出了农家因秋收的丰收而兴奋的感情。营造一种喜悦、松弛、闲静的氛围。“游戏”一词也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游戏本身带给人的是高兴、喜悦的心情。这一节描述的是渔夫清晨归渔的景象,“游戏”一词表现了渔夫打渔的心情也跟做游戏一样是喜悦的。所以他无所谓收获的鱼的多少,在乎的是捕鱼的愉悦心情。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游戏”二字也无不透露着美好和闲适。“梦寐”的本思是睡梦。这里梦寐一词不仅表现出秋天的农家和渔船在牧羊女的眼中是梦幻般的美,同时也恰如其分地展示出牧羊女对吹笛子人的思恋和她心中的那份甜甜的喜悦,那也是一种如痴如醉的微妙感觉。六、美点寻踪、总结归纳【PPT展示“欣赏秋天”】这是一首很美的秋之韵律,是一曲让人心动的秋之赞歌。它的美让我们从各个角度都能体验感受。它是美在声音的:(直接说就能带出下面的部分了)美在声音:露珠震落的“滴答”声,伐木飘出的“丁丁”声,开心、爽朗的笑语声,婉转悠扬的木笛声……交织成一曲“秋之歌”。

美在动作:撒网的干脆,收网的利索,摇船的轻快……挥洒着一支“秋之舞”。

美在神态:欣然的笑脸,忘我的陶醉,热切的痴迷……溢动着一段“秋之情”。

美在语言: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拟人,凝练的语句……编织成绮丽的“秋之梦”。

你来 试一试

美在颜色……

美在形状……

美在味道……

最后,就让我们化身为诗人,带着这份对秋天的浓浓爱意再来朗诵一遍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学会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星星的情景以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解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学习】

课前:自学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教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会产生哪些遐想呢?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几许快乐、几多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

让我们随著名作家巴金一起去看星星,听听他看星星的感受。

二、我心目中的巴金: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巴金资料。

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以及《收获》主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可谓德高望重的文学泰斗。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教师补充《繁星》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的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轮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三、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用波浪线画出巴金三次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和三次看星感受的词句;

3、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

四、合作探究:

1、比较一下,你看繁星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望星空感受的句子,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

五、拓展延伸

如果你来到大海边,面对碧海蓝天,你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象呢?请你以“大海,你象……”为题,写一段抒情性文字,字数150字左右。

(写好后,先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推荐代表朗读作品。)

六、布置作业:

1、在夏天的夜晚,你观察过天上的星星吗?画一幅画,并配上适当的文字进行说明。

2、文章结尾看起来似乎不太完整,根据首尾照应的原则,请你给文章续写一个结尾(字数在20字左右)。

3、课外收集阅读巴金的作品。

[板书]:

繁星

巴金

(从前)家乡庭院

(三年前)南京菜园

(如今)海上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