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案。
老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的形象,《老王》教学设计1。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课文重点:
理解课文如何细致刻画人物形象;学会善待他人。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利用网络,查找有关极“左”思潮在中国泛滥的资料,了解课文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文章以“我”和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展开的,主要反映了人物“善良”的'性格特征。
教学设计:
1、导入:
请同学们注意看文中的这副脸部特写,你从这张脸上读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饱经沧桑、吃尽人间疾苦、凄凉、痛苦等。
(过渡)同学们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联想是丰富的,那么作者写的是这些内容吗?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课文。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学生识读。
伛 攥 惶恐 滞笨 塌败 荒僻 骷髅
(2)学生交流查找到的资料,交流对极“左”思潮的了解。
3、整体感知课文。
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课文,谈谈文章中哪些方面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这里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充分感受语言,感悟课文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线索、事件、文章的剪裁、语言风格、人物个性这些方面去感悟。
接着,在充分阅读思考之后,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
最后,让学生代表发言。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用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以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a、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b、文中写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件事?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
c、哪件事详写,哪件事略写?为什么?
d、文中人物哪个方面最使你感动?
教师小结:
文章以“我”和老王之间的交往为线索,记叙了“我”与老王之间的四件事,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我”和老王都是普通的人,但是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老王》教学设计1》。尤其老王,在卑微的身份下,却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文中详写了老王给“我”送鸡蛋和油这件事。从这件事中,更见老王的善良,和他身上的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
老王教案 篇2
【创意说明】
本篇散文的核心是讴歌一种善良的人性,教学时应着重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并了解我的善良与对老王的关爱。宜采用对话式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生活中有很多小人物,他们虽然不被人重视,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老王》中介绍的人物就是这样。
二、朗读课文
三、形象分析
1、自读课文,试用一个词概括老王给你留下的印象,并根据课文内容作一点说明。
如:孤苦,亲人很少;凄凉,身体不好,生活条件差;老实厚道,他需要钱,可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善良
2、着重分析老王善良的表现。
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3、思考: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也是一个善良的.人。照顾老王的生意;老王送香油鸡蛋,也付钱给他;关切地询问老王的生活。
四、情感体验
1、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2、我和老王的交往过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⑴ 要关爱弱势群体;
⑵ 要培养平等观念;
⑶ 要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3、你的周围有类似于老王的人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老王教案 篇3
【教材分析】本文是我国著名女作家杨绛女士写的一篇描写不为人所关注的劳动人民的文章,作者以其细腻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贫困而有良心的劳动者的形象,老王的生活境况较能为同学们所了解,但我认为文章不仅仅是为老王而写,老王仅仅是在文革这一特殊时期,秉承良心、良知而行的善良群众的代表,他们尊重知识,尊重有知识的作者一家,更重要的是,他们尊重人的尊严,所以,他们会在作者失意、不被人尊重时,为作者一家人着想,帮助他们。有可能我的观点不为大众所接受,但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总比教给他们知识重要。
【学生分析】本班学生来自城乡交界地带,父母有的是农民,有的是个体户,对于老王这一形象的接受会比较快,估计会对老王这一形象充满同情与认同。所以,对分析人物方法的考察应该成为本课的重点。另外,由于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较陌生,让他们了解作者对于的不幸的定位,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知识目标】
1、复习并逐步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不幸者的关怀和同情心。
2、对“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这一传统思想进行思考。
【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合理地分析人物形象。(通知范文吧 www.TV2288.COm)
2、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对课文内容进行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2、难点:明白时代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课前预习】
1、了解文革期间对知识分子的`政策;
2、了解作者一家在文革中的遭遇;
3、有条件的同学阅读一下杨绛散文集《干校六记》;
4、查阅文中出现的生字。
导入:猜课题
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错误)。
二、分析人物性格
大家对课文的字面意思了解了没有?但是这只是阅读文章的最低层次。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还应有更高的追求,我们还要明白这篇文章更深层的内容。比如,能够对人物进行评价。现在我们就来对这篇文章中的主要人物进行评价。
这篇文章题目是《老王》,很明显,它是一篇写人的散文,那么,大家认为:
A、老王是什么样的人?
B、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就是根据什么来分析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等。大家是依据什么对老王这一人物形象做出评价的?
C、老王对作者一家人有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老王是一位好人,他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虽然生活窘迫,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他愿意给作者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先生上医院,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钱不够;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而老王对作者一家人有感激,报答,还有关心。
老王为什么会感激作者呢?因为她同情老王,给他许多帮助。比如说:……
这说明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明确:作者也是一位善良、有良心、关心人的人,她有文化,有修养,同情弱者,对他们的苦难感同身受。照顾作者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的鱼肝油。作者同情老王的生活境况,很尊重他。
三、明确文章主旨
大家对作者的介绍我基本同意。谁知道什么是基本同意?理由有如下几点:
1、大家说作者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人,可是我却不这么认为,为什么呢?大家与我交往了这么长时间,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可是作者与老王交往了这么长时间,她有没有说老王叫什么名字?
提示: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会遇到像老王一样生活困苦的人?
明确:之所以不提老王的名字,是因为作者想让人们意识到,老王是社会上这些生活困苦的人的一个缩影。
2、大家说作者对老王给予了帮助和同情,这说明作者一直在关爱着老王,可是文章末尾却说她对老王感到愧怍,这句话中的不幸者和幸运者指的是谁,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在学生回答了前两个问题之后,可能会得出如下结论,因为作者是一个幸运者,而老王是一位不幸者,作为一个幸运者,她为自己为老王做得太少而感到愧怍。
提示学生:文章第6段中作者说自己不敢乘三轮,而老王又不肯拿钱,这是作者在词语运用方面的失误吗?
明确:作为一个幸运者,她认为自己为老王做得太少,而作为一个不幸者,作者受到过老王的照顾和帮助,但自己却无法回报。所以,作者在文中说她对此感到愧怍。
解释中心: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任何人都会遇到困难,成为时代的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四、总结上课内容。
这节课我们再一次学习了人物分析的方法,其实这也是我们在写作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作者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写作思想,尝试着用我们的心去关怀他们,用我们的笔去帮助他们,这样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更加美好。
五、课后练习。
老王教案 篇4
一、教学设想
本课预计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一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作一整体梳理;第二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二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以及组织材料等方面的写作特色进行品味学习。
两课时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前者是后者的铺垫,侧重于“文”,把握内容的同时应重视人文思想的熏陶;后者是前者的深入,侧重于“语”,品味习作特色的同时应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程度不够,第一层面的解读可考虑分为两课时进行。)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
(二)教学侧重
体会人物特点与琐碎叙事之间的相互关系。叙事表达出人物特点,叙事服务于人物特点。
(三)课堂预设
1、新课导入
说说自己身边最苦的人。(职业、生活条件、身体状况)
2、研读老王之“苦”
(1)随机朗读(1——4)自然段;
(2)讨论老王之“苦”:生活艰苦 精神凄苦
[设计说明]
先结合导入讨论老王生活之“苦”:职业——蹬三轮 身体——残疾 生活——塌败小屋 再追问老王精神之“苦”:孤独、无亲
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3、研读老王之“善”
(1)默读(5——22)自然段;
(2)讨论老王的品质:善良 朴实
[设计说明]
体现教学侧重,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通过对老王“送冰,送人,送香油、鸡蛋”等叙事的深入研究,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应随机结合学生回答品味本文细节的传神之处。可设计感性题目如“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动?”之类。
4、梳理“我”一家之善,领悟文本思想感情
(1)讨论:“我”一家的.善良都表现在何处?
(2)讨论:老王死后,作者认为自己对老王这样关爱够了没有?
(3)结论:呼唤周围的人对苦人、弱者更多一份关爱。
[设计说明]
老王的善良都是通过我和老王的交往展开的,所以,在前一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应当很快梳理出:我与老王闲聊;女儿送鱼肝油;坐车照顾老王生意;关心老王生活;不白吃老王送的东西等事例。重点应当讨论(2),从而推敲末段——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何愧怍?),当不难得出结论,把握文本思想情感。
5、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关爱身边的弱者、苦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会有穷苦人、弱者,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同情关爱。同学们,学了本文之后,你准备怎样对待刚才(课前导入)介绍的身边的“苦人”呢?
[设计说明]
联系文本主题及生活实际,根据课堂时间,作适当的讨论,肯定学生的爱心。
6、课后作业
仔细观察身边的苦人、弱者,以最简洁又最感人的语言描写出他们的生存状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语言以及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
2、局部对比学生与杨绛的描述,学习体会作家精彩的写法。
(二)教学侧重
体会杨绛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并且产生震撼效果的写作技巧。
(三)课堂预设
1、回顾上节所学
简述叙事内容及主题,为语言、组材特色分析作铺垫。
2、讨论语言特点
(1)联系课后第二题,举例说明本课语言特色;
(2)归纳语言特点:简洁 朴素
3、讨论组材特点
(1)举例说明叙事特点;
(2)归纳叙事特点:琐碎 平淡
4、小结杨绛作品特点
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这种看似冷漠,仿佛“他者”的叙述,却产生惊人的震撼效果。读者合上作品,才发现一种冷冷的悲凉自心底弥漫而来,感人至深却在不经意间,这是杨绛给我们带来的文学。
5、讨论学生习作得失
(1)典型习作(上节课后作业)投影阅读;
(2)对比杨绛讨论得失;
(3)修改各自上节课后作业。
6、选择作业
课后练习三“改写”或者“我读杨绛”选一。
附板书:
苦: 生活艰苦 精神凄苦
1、 老王——以—善—良—对—待—善—良——杨绛
善: 善良 朴实
语言 简洁 朴素
2、 杨绛作品———————————— 真实 震撼
叙事 琐碎 平淡
老王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善”和“苦”,体会作者的“善”与“愧”。
2、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
3、品味作品中的仁爱精神,培养爱心、善心、同情心。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清华大学任教。后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长篇小说《洗澡》等。其丈夫钱钟书,著有小说《围城》。
三、字词基础
伛()荒僻()攥()
塌败()取缔()骷髅()
滞笨()愧怍()惶恐()
翳()镶()嵌()
塌败:
滞笨:
取缔:
愧怍:
四、整体感知
1、你能用两个词概括老王的一生吗?(提示:生活、为人两方面考虑)
老王的生活处境是,老王的内心情感是。
2、在你心目中,老王是一个什么形象?请用:“老王是一个的人,表现在。”的句式表达出来。
五、讨论探究
1、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作者用了什么顺序组织材料?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老王的“苦”和“善”分别有哪些表现?
老王的“苦”老王的“善”顺序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3、面对老王的不幸,作者一家为他做了哪些事情?
4、找出文章的`主旨句(表现作者特殊心情的一句话),并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5、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六、赏析语言
题目见课本76页课后第二题
七、作业:完成《南方新课堂》第9课练习;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老王教案 篇6
一.浏览全文,概括:主要写了老王几件事?表现老王什么样的品质?明确:送冰 车费半价 冰大一倍忠厚老实送默存上医院不肯拿钱重情重义给平板车装边缘防止乘客掉落替别人着想垂危之中送香油鸡蛋来谢我极懂感恩总之,老王是一个极为纯朴忠厚善良的好人,《老王》教案。学生的回答可能出现送冰、送默存、改装平板车、送香油鸡蛋的错误,没有考虑叙事的目的。
二.有感情朗读1-4段,概括这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老王的职业、身世、身体、住房,总之老王的境况。
三.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1.不幸的人指谁?老王有哪些不幸?明确:不幸的人指老王。老王的不幸有:没有组织 失群落伍缺少亲人 孤苦伶仃瞎了一眼 行动不便住房塌败 穷困潦倒.
2.幸运的人指谁?我怎样幸运?明确:幸运的人指“我”。“我”在物质条件上比老王强一点。
3.怎样理解“怍”“我”比老王境况好那么一点,仿佛是我占了他的便宜似的,于是心生惭愧起来。
四.文章主旨探讨1.如此忠厚老实的大好人却落得如此不幸,到底该谁“愧怍”?明确: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泯灭人性的“文革”应该“愧怍”2.“我”就真的幸运吗?明确:钱钟书、杨绛在文革中被当做“牛鬼蛇神”关到“干校”中劳动改造,备受迫害,“我”又何尝幸运呢?“文革”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摧残、毁灭,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教案《《老王》教案》。3.有感情朗读8-16段,思考:老王为什么在临死前一天身抱重病仍要拿极其珍贵的香油鸡蛋来感谢我?明确:感激原因 我们一家常照顾他生意,和他说闲话,帮他治夜盲症,接济他。总之,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他。小结:本文赞扬了老王的纯朴忠厚善良,展示了文革梦魇岁月中人们的相濡以沫的.情感,不露痕迹的批判了文革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五.写作技巧探讨1.详略得当的叙事2.质朴而又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尤其是垂危之中送鸡蛋香油部分对老王的外貌动作的描写,读来极令人心酸。
老王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把握内容,感悟爱的博大。
理清思路,体会描写的作用,感受语言风格。
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
教学重点
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字词,熟读课文,搜集作家杨绛的有关资料。
思考:想想自己生活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
教学内容
《老王》写的是作者与车夫老王交往的故事。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他的眼睛又不好,生活更是凄凉艰难。但是他心好,老实厚道,关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极其淳朴的好人。作者在文章里含蓄地提出了要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学习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17岁的男孩在投海自杀时,被一位在伊豆山温泉旅行的老太太救起。男孩是个美国黑人与日本人的混血儿,愤世嫉俗,穷途末路。老太太对男孩说:“你可知道你生来要为这个世界做一些除你之外没人办到的事吗?”男孩冷笑着说:“我会相信这一套?”老太太不慌不忙说:“跟我来,我让你自己瞧。”老太太把男孩带回自己家,让他在菜园里打杂。虽然生活清苦,但她对男孩爱护备至。让他培植一些生长迅速的红萝卜,10天后萝卜发芽生叶,男孩得意地吹着口哨,红萝卜熟了,老太太把萝卜腌得可口,给男孩吃。后来男孩用竹子自制了一支横笛,自吹自娱,老太太听了称赞说:“除了你没有人给我吹过笛子。孩子,真好听。”男孩似乎渐渐有了生气,老太太就把他送到高中读书。在高中读书的4年,男孩继续在菜园里种菜,高中毕业,男孩白天做工,晚上上夜大学习深造,毕业后在盲人学校任教。盲学生常对男孩说:“你吹笛子,能使我知道很多东西的形状和颜色,简直像看到了一样。”男孩从学生们的脸上看到了感激的光辉。他对老太太说:“现在,我已相信,真有别人不能只有我才能做的'妙事了。”这以后,男孩利用假期自撰笛曲,继续吹奏给他的盲学生听。老太太以自己的爱心让不幸的男孩知道活着的快乐一也就是知道有人爱护自己的快乐,也使自己的晚年生活富有意义。
你曾用自己的爱心感动过别人吗?哪怕是一个深情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一次
“希望工程”的小小的捐助——现在,你的周围有没有生活艰难的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文《老王》,感受普通人相互关爱的情感,想想我们每个人应该怎样做。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感知内容。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教师出示问题组:
文章写了老王哪几个生活片段?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作者一家是怎样关心老王的?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
在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老王是怎样一个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既注意老王“善”的一面,还要注意老王“苦”的一面。为提出“应该怎样关心不幸者”的问题埋下伏笔。
精读研究
教师导学。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甚
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社会
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作者一家就是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组:
为什么作者一家能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那么关心、爱护?要有怎样的精神才能做到
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怎样理解文章结尾的最后一句话?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明确:主要是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揣摩语句。
教师引导:
本文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但静中有动,意味深长,有很强的表现力。请同学们找
出有表现力的语句,深入领会。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问题组:
你的生活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
当你不幸时,你得到过别人的关爱吗?
你怎样看待在与人交往时首先要付出爱的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人人要关怀不幸者,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作业
展开想像,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的部分。(要突出老王的心理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