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毛泽东观后感(收藏九篇)。
人的一生中,会看过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电视或者电影,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对影视的剧情会有独特的见解。 让我们开始表达对这次看电影的感受吧,写作品名观后感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切入。编辑为您整理的“走进毛泽东观后感”资料希望能够帮到您,经过阅读您的知识储备会得到补充!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篇1)
我心中的毛主席
很小的时候,就听老师说毛主席多么多么伟大,我心里就一直想,到底有多么伟大,以至于所有的老师都忍不住的神话他。
直到大学,我第一次认认真真的看完一个纪录片——《走近毛泽东》。
其实刚开始,我一直都是抱着批判的心态来看的,比如:这个纪录片无限的夸大了毛泽东的神勇,把蒋介石说的像傻子一样。据我所知,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领导前线战场,国名革命军**无数。回顾共产党的军队,秘密游击战争,最终把战争胜利的果实交给了共产党。
这不是说我支持国民党,而是要客观地评价这些事实。
但是,不能否认,毛泽东确实很伟大。不单单是他的功绩,我对他的佩服,更多的来自于他这个人。
一个人在逆境中能够写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样大气的诗句,是需要多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及道德涵养!当今社会,很少有当官的真真切切的为老百姓着想,即使有,也有很大的作秀嫌疑。而毛主席,新中国的领导人,却在无时无刻不为人民着想,为了能了解真实情况,他甘愿长途跋涉于山水之间,而对于自己,他却不在乎。
一件睡衣,可以打72个补丁还在穿,一件外套,可以传到衣领都是补丁,他却只说“你们可以穿,我也可以穿”的话语。试问,现在哪个领导人可以做到如此地步!即使是一个最最普通的人也没办法做到吧!
同样都是领导人,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就比如最近震惊中国的“最狠官二代”,不过是告白被拒绝就恼羞成怒把人家好端端的一女孩子烧到毁容!诸如此类的事情真是多不胜数,11年的“我爸是李刚”,以及李双江儿子打人事件,我想,如果不是他们的教育方向有问题,那就是作风问题了。
同样都是儿子,毛岸英可以为国捐躯,现代官二代却连道个歉这么简单的事都不愿意,这是怎么个价值观!也许过去的生活条件与现代不可同日而语,但在教育和作风方面,现代人确实在恶化!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人只有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才能获得成功,在这一点上,毛主席就是一个表率。
在我看来,中国的魂,就是毛泽东!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篇2)
从1953年到1962年,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我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
因为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领子全换过了,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开国大典上说的一句话。我永远忘不了那个时刻,那个让人激动不已的时刻!
是伟大的领袖毛泽东领导中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光明未来,带领人民解放新中国,发展工农业。尽管他晚年范了一些错误,但他的成就是不可否认的。毛泽东,一代伟大的领袖。一个走出农村、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好主席,一个坚强的好计划者,为人民和工人阶级争取自由和利益。
他值得我们的尊敬和我爱戴。当看到他以专列作为自己的流动办公室,七十几岁还下基层体恤民情,给自己分配了生产任务时一位七十多岁患有疾病的领导人始终忘不了百姓,病情一好点就要求去看望百姓的生活,我想这样一位领导人是很难用语言去形容的。
毛主席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爱读书直到死。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生病的时候,仍然坚持读书、学习,真的时活到老学到老。可见毛主席有多么坚忍不拔!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他拥有渊博的才学,这与他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如今我们的学习条件已经很好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把握哈每分每秒,做时间的主人,利用现在的大好光阴,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正像一首诗词那样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存光阴。
我们要真这宝贵的时间,不能虚度光阴。因为时间就像流动的水,可以流出但不能倒流。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
“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这句话时间都在提醒我们要刻苦学习。
据科学研究:
,人在青少年时期大脑最活跃,不论学什么,记得都特别快,而过了这个时期,就恰恰相反,不管怎么努力都比较难赶上去,所以我们应该趁现在加倍努力,只有学得很扎实,将来才可以像毛泽东一样为祖国献出自己应尽的力量,这样祖国就能更加昌盛。
这部影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的战斗经历,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全中国人民的重生,毛主席在半个多世纪充满荆棘的革命道路上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篇3)
电影《走进毛泽东》观后感:深入灵魂的领袖形象
当我观看完这部电影时,我深深地被毛泽东的形象所震撼。这部影片以独特的拍摄手法和演员们的精湛表演,将毛泽东的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个伟大领袖的思想和行为。
我认为这部影片的拍摄手法非常出色。在剧情的铺陈上,影片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情节,展现了毛泽东在不同时期的成长历程和革命经历。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让人更容易对毛泽东的形象产生共鸣。在拍摄技巧上,影片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长镜头的运用以及精心设计的场景布置,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毛泽东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
演员们的表演也非常出色。他们通过细腻的演技,将毛泽东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情感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对于毛泽东晚年时期的刻画,演员们通过细节的把握和对角色的理解,成功地将一个历经沧桑、内心疲惫却又依然坚毅的领袖形象呈现在观众眼前。他们的表演不仅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毛泽东的形象,也让人们对他们的演技有了更高的评价。
影片的视觉效果也是一大亮点。影片的画面精美、色彩鲜艳,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氛围。特别是在战争场面的描绘上,影片运用了大量的特效和摄影技巧,让观众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峥嵘岁月。这些视觉效果的呈现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也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感和紧迫感。
《走进毛泽东》这部电影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毛泽东的形象和思想。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纪录片,更是一部触及人们灵魂深处的作品。我相信,这部影片将会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所传递的精神和价值观也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最后我想说的是,走进毛泽东的世界,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位伟大领袖的思想和行为,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走进毛泽东》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以出色的拍摄手法、演员们的精湛表演以及精美的视觉效果展现了毛泽东的不同侧面和思想内涵。这部电影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毛泽东的形象和思想,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这部电影所传达的精神和价值观。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篇4)
《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的特色不仅表现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而且表现在创作者用平民化、生活化的视角展现了毛泽东的人性、个性和革命意志。该影片减化了一些过去人所共知的大场面、大事件,而是从“情”的角度,突出一个“情”字。这个“情”字即是领袖对人民的情,也是人民对领袖的情。影片中运用的细节都非常具有冲击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毛主席使用了多年的竹杖、毛主席的文房四宝、毛主席和亚非拉朋友们的关系、毛主席和人民的关系、毛主席的辩证唯物主义生死观等等。观众看了该影片后,会用更加形象化、生活化、平民化的视角去解读毛泽东的个性、解读毛泽东的伟大、解读毛泽东的普通、解读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观众对该片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悟。
本片的导演艾辛说,《走近毛泽东》既发挥了中央新影厂珍贵的历史资料的优势,又充分地发挥了电影表现手段的优势。该影片和过去的文献片相比,更加注重电影蒙太奇的手段、讲故事的手法,并充分地运用音乐、效果,从而再现伟人风采、表现伟人性格,使画面、音效、解说有机地成为一体。通过这样一部崭新视角的影片,让人们用新世纪的眼光去感悟历史、感悟领袖、感悟人生,促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去思考。
艾辛还介绍说,《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不是面面俱到的人物传记片、功勋片、成就片,也不是资料汇编。影片展现给观众的毛泽东,不是程式化的毛泽东,不是概念化的毛泽东,也不是神化了的毛泽东,而是一个既普通又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毛泽东。影片的风格不仅是回忆、不仅是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一种解读和再现。这种解读和再现以毛泽东一生所经历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作为背景,重点着眼于毛泽东的个性风采、个性的魅力和毛泽东的人民性。
该影片节奏很紧凑,一环扣一环,一个故事引出一个故事。比如开头就是他的少年、他的青年、他的壮年,直到他的晚年;又从晚年开始引出斯诺采访毛泽东,又引出毛泽东少年在家乡怎样成长;又比如从毛泽东不做大元帅引出他游泳的爱好;又如从毛泽东的竹杖引出井冈山,又由井冈山引出毛泽东的笔杆子的故事等等等等。影片用非常凝练的手法把毛泽东精彩的一生,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充分地感受到毛泽东既伟大又具有亲和力,产生普遍的认同感。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篇5)
毛主席的一生,是平凡普通的一生。 他对子女严格而慈祥,他对学习孜孜不倦的追求,他在衣食住行上的节俭,他回乡拜访乡亲的挚情……一幕幕生活画面,使我看到了作为儿子、兄长、丈夫、父亲的毛泽东,一位普通人。有两个片段在我脑海中萦绕不去。
一个是毛泽东离开家乡时,他写下的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为了追求革命真理,他在外餐风露宿,毫不退缩。
他的志向多么坚定,他的意志多么坚强!让我感动的还有毛泽东对写作的态度。八十高龄的毛泽东不顾年迈体衰,把自己历年写过的文章重新整理,修改一遍又一遍,如此慎重,为的是给后人留下完整的诗稿。
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的故事催人泪下、使人振奋。这是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的一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略战争。
为了保卫祖国,无数军人奔赴疆场。毛主席还煞费苦心地割断了爱情,把独子毛岸英送到朝鲜,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当时,许多同志劝毛主席把岸英留在身边,但他坚定地说:
“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到了朝鲜后,全身心地投入了战斗,把生死置之度外,忘我地工作。一天,他命令部队仔细地绘制地图。突然,五架敌机从他们的头上飞过,投下两枚炸弹。为了保护同志们,毛岸英被烈火烧死了。
在场的同志不约而同地流下了泪水。毛主席知道儿子死了,心里很难过,但他把痛苦埋在心里,仍然努力工作。
毛主席一生没有强烈的权力欲望,但他是最有资格掌权的人,也是最有权力的人。一个想当老师的人的头,实际上把中华民族引向了建国的道路。在为他鼓掌的同时,我们不禁惊叹,我们真的很想为他问好!他是一个敢于正视错误的人,虽然他犯了一些错误,当农民因苛税而怒喊“为什么不炸死毛泽东”时,他有的不是愤怒,而是派人展开调查,查清原因,及时解决错误。
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老当家。在看他青少年的照片的时候,真的没有发现他长得这么帅,比起周恩来,他在我看来就稍逊色一点,不过晚年他却让人感到很和蔼可亲,他说自己长了一张大中华脸,确实天庭饱满……一看就是个充满智慧的脸,头发也多了,额头爷露出更多,验证了中国走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但风采依然在他的脸上,还平添了一份和蔼可亲,他在与非洲总统妻子握手的时候,总统妻子给他施屈膝礼节时,他亦会这种礼节。并且笑得喜人,面容全部舒展,宛如一位农家老爷爷。
毛泽东是一个反对剥削和压迫的人,一生为工农兵争名夺利,争取自由。
他是一个历经二十八年艰难险阻,硬是把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牛做马的亿万奴隶托为新主人而把骑在奴隶头上作威作福的“原主人”打翻在地的人。
他是一个培养了上百万人才来管理党、军队和国家,带领他们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终生的人。
他是一个把火柴称为洋火,铁丝称为洋丝,棉布称为洋布,水果糖称为洋糖,却把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改变为能够制造两弹一星,工业门类齐全让世界刮目相看,令欧美又恨又怕的东方巨人。
他是一个摆脱不了卷的人,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实践和认识,探索理想社会的发展模式,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
他是一个虽然在人们心中贵为天子却身穿补丁衣服补丁鞋的,以辣椒红烧肉为佳肴却又三年忌肉与人民共度艰难的人。
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洁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人。
看完《走近毛泽东》,为他的深谋远虑,雄韬大略而折服,为他的英勇机智善于外交的风采而折服,也为他的朴实无华,平易近人而折服。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他拥有渊博的才学,他刻苦努力,认真学习。如今我们的学习条件已经很好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把握每分每秒,做时间的主人,利用现在的大好光阴,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正像一首诗词那样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存光阴。
我们要珍惜这宝贵的时间,不能虚度光阴。像毛主席一样,我们要树立自己的远大志向,为这个理想奋斗一辈子。我们应该培养一点高雅的兴趣。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平凡的名字,我们将永远记住他!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篇6)
新一代总是与革命时代的一切相矛盾。似乎那个时代只有黑白,没有其他颜色可以欣赏。但是,自从**了《走近毛泽东》后,我对革命的理解多了几分肯定,那是源于毛泽东的人生。他不是天上的神,乃是有血有肉的人。但他不能用几张纸来形容。我们要用一生去体验他。
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电影《走进毛泽东》通过珍藏半个世纪的珍贵镜头,展现了这位开国领袖的至性真情,用平视的角度撷取片段,以生动真实的瞬间影像,把毛泽东的举手投足和喜怒哀乐展现于世界。这部纪录片既不是传记片,也不是功勋片,也不是资料汇编。《走近毛泽东》展现给观众的不再是一个概念化、政治化的毛泽东,而是一个真实可信的毛泽东,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毛泽东,一个有真性情、中国心、大智慧的、可亲可敬的毛泽东。
17岁时,毛泽东告别父母,离开了韶山冲。临行前,他改写了一位日本人写的言志诗,悄悄夹在了父母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诗里说:“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十七岁,那时我在读高中,每天为了高考而拼搏,不为什么,只是为了自己能上个舒适的大学。现在想想,我实现了又怎么样,与毛泽东相比,我就像温水里不断加热的那只青蛙,太舒适了以至于“死于安乐”之中,孟子有曰: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人的一生在奋斗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闭了眼也无悔。
“我有读不完的书。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毛泽东一生与书卷为伴——《资治通鉴》读了17遍,《红楼梦》读了5遍,通读了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他的诗书见解独到,他的字迹纵逸豪放,他的语言生动形象,他的讲话妙趣横生……也就是说指挥千军万马的毛泽东不喜欢摸枪,就喜欢文书。
要知道,在被蒋介石围追堵截的长征途中,他对人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反动派。” 最终,身为全军统帅,他一生不曾发过一枪,但却用笔杆子加枪杆子打败了对手。
此时此刻的毛泽东,少了几分威严, 多了几分浪漫,我从原来的尊敬转变为现在的敬爱了。
1972年,尼克松访问了北京。离开时,尼克松给了不喜欢喝酒的毛泽东一个白宫高脚杯。1976年2月,尼克松再次访华。当时毛泽东病了,但他仍有兴趣与尼克松交谈。
为了表示对尼克松上次送酒杯的谢意,毛泽东做了这样一个“拿茶杯与尼碰杯”的动作。对此,尼克松感动地说:“离任以后,我才发现谁是真正的朋友。
”毛泽东的处人处事是最让人佩服的,尼克松离任虽不是“患难”,可也是一颗明星黯然的事实,而毛泽东却是格外珍惜这份友情。
毛泽东这个伟大而神圣的名字,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他是诗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气势依旧鼓舞人心;他又是革命家,“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豪迈依旧正义凛然;他又是统帅,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不曾开过一枪。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激起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儿女为了自己的人生而努力奋斗……难道只有这些吗?不是的,他的人生需要我们细细品读。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篇7)
枪杆子里出政权,笔杆子打天下。一个造就新中国的伟人--毛泽东。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在很小的时候经常听老人说起这样的俗言。这也是我对毛爷爷初步的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对毛泽东的了解越来越深刻,现在看了《走进毛泽东》这部片子,对我的感触很深。一个时代的伟人都有这样的生活,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思想。
影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的战斗经历,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它不仅反映了伟大的毛泽东的伟大和思想境界,也显示了他平凡的一面。它用珍贵的镜头再现伟人的真情,用平凡的视角塑造毛泽东,让我作为观众,把对主席的仰慕变成对真实可信形象的崇敬。它描述了毛泽东少年——青年——壮年——晚年的生活经历,铺陈其在工作生活中可亲可爱的细节,将一个平民化、生活化的主席呈现在了我眼前,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毛泽东思想、理论形成的背景,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更加了解了他的为人、他的生活,使我们切实认识了一个多角度的主席。
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他毕生的愿望就是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一位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他的愿望和爱好反映出一位诗人的性格。
影片中的细节也为我们塑造了真实的毛泽东。畅游长江和大海,骑马游昆仑山,和基辛格夫妇以纸老虎和身高的主题逗趣,与非洲妇女会见时行屈膝礼的幽默场面,出席党代会时目送全体代表离席等细节情景,生动感人地表现了毛泽东的激情、智慧、幽默与自信,洋溢着鲜活而深刻的人民性。并且毛泽东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
这一切的一切都展现了他为人和善却不失原则的处事风格。
就是这样的一个伟人给人极大的激励。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何等的坚毅,何等的斗志,何等的自信!
他立下“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作一个奇男子”的人生志愿。这一切,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是不是该好好用功读书,立大志,树立理想信念,把美好的青春应于学习先进的科技知识呢?
对我们这些青年一代,毛泽东寄予了无限的希望:“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我们应有激情和斗志去挑战未来。
重庆谈判、延安保卫战、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天安门大厦,都充分体现了他的勇气和信心。为了革命胜利,为救国救民,在战火纷飞中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武装斗争,他身经百战,指挥千军万马,以眼观全局、运筹帷幄的战略才华,用一杆毛笔杆子赶跑了小日本,打败了蒋介石,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又如何不令我们为之震憾,为之感慨万千呢?
“人总是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是会死的。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就上台去讲话,你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 人总是要死的,这是不变的真理,但有的人的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与鸿毛,毛泽东的死就是重与泰山的最好写照。晚年的毛泽东不仅不惧死还有这我们青年人的热情,把自己历年写过的文章重新整理,修改。
一遍,两遍,如此慎重,为的是给后人留下完整的诗稿。
这就是伟人,留给我们的精神永远是宝贵的。
毛泽东不是神,他是人,是个普通人。他的成就令人惊叹的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如何学习、生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毛泽东离开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了,但他仍然是人民心中永不落下的太阳。让我们通过时空的距离来欣赏伟人的风采吧!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伟大而平凡的名字!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篇8)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元帅
“我生着一副大中华的脸”这让我感受到这位老人以自己是中国人为傲。
他不求名利,不当元帅。有人问起:“主席不想当元帅吗?”毛泽东的回答很干脆“帅、将、校统统不要。
美国某人曾这样说:“蒋介石有铺满地毯的总统府和“美龄号”总统座机,可以飞来飞去的指点部下作战,漫步在乡间小道上的毛泽东,却是在世界上最小最简陋的土“司令部”里,用手写电文指挥着一场世界上罕见规模的人们解放战争。
三次战役中,毛泽东发了190多封作战电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由此可见战争指挥艺术的高下,不是外在物质条件有多么优越,关键是看指挥员本人有没有眼观全局、运筹帷幄的战略胸怀。
当柬埔寨处于危机和贫困之中时,毛泽东的无偿帮助让人们钦佩和感动;但他坚决抵制和敬畏苏联破坏领土主权的一系列不合理要求,这时毛泽东率直自然性格的体现。
毛泽东在日常生活中不忘悼念陕北的老同志,在病重不能动弹时不忘向患血吸虫病的村服务人员鞠躬。他处处体现了关爱人们的态度。
毛泽东耀眼的光环挡住了我们的视线,灼伤了我们的眼睛。我不知道,如果一代伟人把他供奉到神龛里,是否会让我们敬拜,而不是信仰。但《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却无疑给了我一次细细品茗伟人之首先作为“人”的真实与感动。
当这位曾经被无数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也曾被无数人猛烈抨击过的一代伟人以一位立体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突然发现,功过本身已如云烟留给了历史,伟人的人格魅力却可以穿透时空,给人们心中留下一份永恒的尊敬。
走近毛泽东不仅给我带来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走近他的信仰和我自己的信仰。
中年时的毛泽东与中国的腐朽做斗争,为中国革命倾注全部,早年亡妻还有后来为革命牺牲的五个亲人。1957年毛泽东有这样一首词: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水顿作倾盆雨。
不难感受到毛泽东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却没有悲叹,因为这是“忠诚的灵魂”,这说明这是一种革命的态度和生活。我想,当毛泽东意识到“权力来自枪杆子”时,他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为革命牺牲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革命本身就会流血。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表现的不止是面对困难时的实事求是,放眼全局冷静的思考,更是一种从小经受砺炼而具备的坚韧不拔、决不气馁的人生观的自然流露。革命初期走"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观点,摆脱围剿时"四渡赤水"的惊人举动,不可能是毛泽东某日醒来后的突发奇想,这些都是个人能力长期积淀而来。
毛泽东晚年对人说起过自己的人生志愿,那就是当一个普通教员。他一辈子都没用枪。他只是用笔来对付侵略者和反动派手中的枪。这一点让我感怀颇深,一个爱好和平的人,在民族危亡时起身革命,遭到反动派屠杀时才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这是被逼出来的,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把自己手中的笔杆子换成枪杆子。
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大仁大爱"的境界吧。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主要集中在毛泽东的五个方面的表现。
1喜欢挑战的一生。毛泽东一生都在挑战自然、挑战对手、挑战社会、挑战世界。越是面临挑战,就越是冷静。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段脍炙人口的名句,就是他人生的写照。
2不循常规的性格。“有虎气也有猴气”,这是毛泽东对自己性格的评价。前者表现为权威、霸气、豪放、严厉、庄重,后者表现为即兴随意,浪漫洒脱,不拘成规,灵活多变。
正是因为他的性格,他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惊人的举动,如横渡赤水、迁往陕北、挺进大别山等
3重情重义的品行。毛泽东那块在重庆谈判时郭沫若送的一直戴到去世的手表,那首祭奠爱妻的《蝶恋花》词,那封致恩师徐特立的信,以及他那赶赴陈毅追悼会的匆匆身影,听到百姓受灾时流下的热泪,与斯诺和胡志明等国际友人真诚的交往……都记载着一位伟大而普通的领袖的喜怒哀乐、情深义长。
4文采纵横的才气。“我有读不完的书。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
”毛泽东一生与书卷为伴——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学习,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他的诗书见解独到,他的字迹纵逸豪放,他的语言生动形象,他的讲话妙趣横生……
5旷达生死的精神。对于生老病死,毛泽东以一个唯物主义者的姿态旷达地对待它,“人总是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是会死的。”“我在世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
你对鱼说:鱼,毛泽东来补偿你了。他在有生之年吃了你。现在你吃了他。你吃脂肪是为了服务人民。这叫物质不灭定律。
”毛主席曾宣称自己是:“有个性、有猴性、有虎性。”影片中毛主席的率真、无畏不正和我们的心灵是相通的吗?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平凡的名字,我们将永远记住他!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篇9)
影片表现毛泽东正确的领导和特有的军事作战外,还披露了他重情重义的一面。在听到洪区灾民与蛇争树却被毒蛇咬死而痛哭,在听到战胜血吸虫病的喜讯之后高兴的半夜起来写诗的细节,这一哭一笑的鲜明对比,更是展示了主席关心人民生命安全的真实写照。
片中的许多细节,如毛泽东畅游长江和大海,毛泽东要骑马游昆仑山,毛泽东和基辛格夫妇以纸老虎和身高的主题逗趣,毛泽东与非洲妇女会见时行屈膝礼的幽默场面,出席党代会时目送全体代表离席等细节情景,生动感人地表现了毛泽东的激情、智慧、幽默与自信,洋溢着鲜活而深刻的人民性。并且毛泽东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这一切的一切都展现了他为人和善却不失原则的处事风格。
毛主席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爱读书直到死。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生病的时候,仍然坚持读书、学习,真的时活到老学到老。可见毛主席有多么坚忍不拔!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他拥有渊博的才学,这与他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有天才?
我只是把咖啡时间花在工作上。”这句话时间都在提醒我们要刻苦学习。
。影片不仅是回忆,不仅是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种再现它不仅浑洒出伟大毛泽东的雄才伟略及其思想境界,同时又尽现他平凡的一面。它用珍贵的镜头再现伟人的真情,用平凡的视角塑造毛泽东,让我作为观众,把对主席的仰慕变成对真实可信形象的崇敬。
它描述了毛泽东少年——青年——壮年——晚年的生活经历,铺陈其在工作生活中可亲可爱的细节,将一个平民化、生活化的主席呈现在了我眼前,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毛泽东思想、理论形成的背景,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更加了解了他的为人、他的生活,使我们切实认识了一个多角度的主席。
,以新世纪的眼光来感悟历史,感悟领袖,感悟人生。身为大学生的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人,现在生活环境改观了,学习条件也提高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学习,把握好每分每秒,做时间的主人,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把自己培养成新世纪的四有新人,将来才可以像毛泽东一样为祖国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为祖国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