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读后感(分享七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廊桥遗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廊桥遗梦读后感 篇1
此书之所以畅销,是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们,渴望真情,向往真正的感情,没有防备,坦诚相待。
在现实中很难再有罗伯特和弗朗西斯卡的感情了,但是不禁让人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世界上的每一对夫妻,都能拥有这份感情,那世界又会变成怎样的美好?
美好需要有人创造和引领,也需要追随者的认同,才能守住美好。
一个孤独的漂泊者,没有想到与一个女人相遇以后,会日夜思念她;一个生活单调的女人,没有想到只是和一个男人相处了四天,感觉生活像填加了好多浓墨的色彩,竟然爱他爱的那么深。
他们在廊桥相遇,两颗心渐渐贴近,灵魂仿佛重叠了,听到了彼此内心的呼唤。
他们只在一起生活了四天,然后分手,接着就是绵绵无尽的想念和永远无法相见的感伤,就这样他们度过了余生。
使我落泪的是小说最后部分罗伯特的老友吹了一首《弗朗西斯卡》,音乐把罗伯特的思绪又勾了起来,他对老友表示感谢。
提到婚外恋,好像本能会觉得厌恶,会认为是不道德的。当知道了他们俩的故事以后,我在想婚姻的意义是什么?
它让你稳定的和另一半相处,可是又不让你有别的可能,你在以后可能还会遇到更好的。
那如果没有婚姻,彼此不是占有,而是拥有呢?
罗伯特和弗朗西斯卡相遇在具有物质繁荣的国度里一个乡村,在那廊桥上叙写了一曲刻骨铭心的爱情,使这座古老的桥从一个自然景观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他们把一生的爱留在了这里。生命相对于四天来说,是何其短暂,然而一生中有这样的四天已足够,因为此后的生命都会因为这四天而改写。
在年轻的时候,在那些充满了阳光的长长的下午,我无所事事,也无所惧怕,只因为我知道,在我的生命里有一种永远的等待。挫折会来,也会过去,热泪会流下,也会收起。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气馁,因为,我有着长长的一生,而你,你一定会来。
廊桥遗梦读后感 篇2
人到中年,难免失去了对生活的幻想和情感的执着,在这个尴尬的人生阶段,我们不再像青年时那样满腔热血,也不像老年时那样欲望枯萎。成长的烦恼和冷酷的世界让中年人明白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憧憬纯粹的情感显得有些幼稚,坚持自己过去的一切信条开始变得不容易。任何人都无法摆脱人情世故,不知不觉,即使曾经最天真浪漫的人也会了逢场作戏,强颜欢笑。没有办法说戴着面具生活是虚伪,每一个戴着面具的人可能脸上或多或少都有些伤痕,同时,没有办法说摘下面具生活是真诚,因为我们都知道真诚不会写在脸上。
小时候看大话西游会笑的肚子疼,那会不明白世界上真诚的爱情是什么,更无法理解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隐隐约约对爱情的理解就是亲个嘴,抱一下。随着不断成长,荷尔蒙不断沸腾直到翻云覆雨,年轻人的欲望就像大海一样每天都有潮起潮落,根本不存在风平浪静。可惜,年轻只有一次,这是每一个人的遗憾,等到后来明白过来,但没有人可以从头再来。
读了这本《廊桥遗梦》,我的世界观发生了些许变化,在这个日益麻木不仁的世界,即使是小孩都开始早熟,我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因为懒惰而丧失认真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我开始理解戴着面具下的人们的难言之隐。小说里的故事经过作者不断地佐证和推敲,已经很难分辨真假,但所有参与其中的人一定是认真的。已到中年晚期的离过婚的男主角罗伯特。金凯是一位摄影师,过着自由自在,没有任何羁绊的日子,这样他可以为了拍摄美丽的风景而随意安排远行,甚至为此放弃了想养一条狗的愿望。讲真,即使是真正的爱情也很难驾驭一个自由的灵魂,而罗伯特恰恰是具有这样灵魂的男人。想法一旦涌现,便开着车穿越这个国家的大好河山,用镜头捕捉美好的瞬间,他按着拍摄路线摸索着前方的路。当他开着破旧的小卡车停在弗兰西丝卡的家门问路时,他对女主的风韵犹存感到不知所措,虽然作为战地记者的他见识过形形色色的人们和各种各样的女人。一直按部就班、略显保守的弗兰西丝卡被眼前这个身材强悍、活在自己内心世界并经历过外面复杂世界的男人所散发出的气息吸引,摄入心魄那种吸引。一旦人被某种事物吸引或者是被勾起了原始欲望,所有的出乎意料都在情理之中。
弗兰西丝卡为金凯指路,并主动带他过去,在路上她对金凯有了更多的了解,并确信自己对他的感觉是真的,那一刻已到中年的西丝卡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可能是金凯为了表达感激送的那束野生黄菊花复活了她的少女心,这对两个孩子的母亲,农夫的妻子实在难为情。描述两人如何相互吸引以及如何表达这样不寻常的魅力是不容易的,两个人确实具有着相匹配的磁场以使得他们接触的越多,聊的越随意,两人的距离就越近,难以确定是因为一见钟情促使他们更愿意接触还是因为相处多了使他们的感情升华。两个成年人由陌生到熟悉经过了谨慎、礼貌、客气、挣扎、犹豫到不客气、放下戒备,可能都是因为彼此心生好感吧。相谈到意犹未尽的晚餐使不协调的因素在减弱,饭后的白兰地和骆驼牌香烟使得两个人若即若离,难舍难分。但理智告诉所有人,该到金凯回去的时候了。
第二天,金凯去拍摄,镜头里有色彩明丽的太阳、有郁郁葱葱的山野风光,还有那古迹斑驳的桥,在桥头他拾得了西斯卡的纸条,一份晚饭的邀约。
两个人第一次约会使得两人异常重视,并小心翼翼,并不是为了穿什么这样的问题而发愁,所有的担心都是为了顾及对方的感受。精心打扮的西斯卡出现在金凯的面前时,他被眼里绝代美人所征服,并认真的表达了对她的称赞,同时由于这份倾慕是真诚的,西斯卡为此感到欢乐和得意。无论什么年纪的爱情,来的时候都是一样,就像那曼妙的舞蹈,怀着放松而喜悦的心情,充满活力和热烈的舞步,和心爱的人跳舞也许是最浪漫的事。两人的感情火花迅速燃烧,人到中年,即使是做爱,也会具有思想的碰撞,这样的说法并不俗套,也并不是为情欲带上更高尚的面具,对于不寻常的爱情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真的。为了表达彼此的爱意,他们不停的相互爱抚,好像时光一去不复返,好像已逝光阴不可追。最后,金凯留给西斯卡的邀约是关于自由和爱情的选择,西斯卡选择了责任,这无可厚非,即使两个人在一起美好亦未必长久。对于两个成年人,分别充满了理解、尊重、不舍、无奈与祝福。
“在一个充满混沌不清的宇宙中,这样明确的事只出现一次,不论你活几生几世,以后永不会出现。”这样的爱情让人难以放手,无法忘怀,又无力追求,一切成了不能说的秘密,永远藏在心底,直到一切化为灰烬。小说的结尾证实了这份爱情在两人心里一直到死去,金凯的遗物中包含西斯卡在罗斯曼桥上留下的字条,这是他拥有的唯一的信物,而西斯卡会常常一个人守望在罗斯曼桥头,一个人静静地等待春天的到来。
廊桥遗梦读后感 篇3
前几天断断续续看完了《廊桥遗梦》这部电影。初时觉得平淡无味,看完与朋友交谈后再回味,只觉认知愈发深刻。
电影讲述了一位家庭主妇与一名四海为家的摄影者相遇相爱相离相忆的故事。起初我不大明白女主Francesca为什么与男主Robert相遇后不久便相爱了。因为我一直觉得两个人只有一起经历过许多事才能有那种相知相惜的灵魂上的默契。后来与朋友交流后,也觉得他们虽然相遇不久,但也具有这种默契吧。尽管这样的相遇可能性很小,或许大多数人一生都不会遇到,但我想更重要的是相信其存在性。如果他们都不再相信真正的爱情存在,那么即使相遇了也不会有后来的故事了吧。
更引人思考的是女生遇到了命中注定之人后,依然选择守护自己的家庭。影片中虽然并未具体描述Francesca的梦想,但我想她是向往自由的。虽然她为家庭束缚,无法去实现梦想追求自由,但她却可以选择继续守护自己的家庭以及与Robert那段美好回忆。Robert看似自由,绿灯之后,他却无法选择停留,只能继续自己的自由生活。但他依旧可以选择守护与Francesca的美好回忆。这里想表达的是自由与守护都是相对的,但至少在思想上,我们可以选择自由的守护那些美好回忆。
此时回想,最为感人的是Robert所认为的,他遇到Francesca才发现他摄影的意义所在,就是为了与她相遇。希望我们都会遇到这样一个人,会让我们觉得以往种种经历的意义所在便是为了这场相遇。
能遇到已是奇迹,所以那些遇到而不能相守的,那些爱而不得的,请勿伤悲。时间流逝中,此间种种皆会化作光,温暖余生。
廊桥遗梦读后感 篇4
好久没有看过这样经典的电影,自己忘了自已是谁,可以跟着主人翁一起放声大笑,一起心痛,一起无声的流泪,一起享受爱的美妙……总之,你不是在看电影,这时的你也是剧中的那个主角,紧扣你的心弦,触动了你埋藏在心灵最深处不可与人分享的东西,让你久久不能忘却,不能走出那个剧情所留下的余味。
故事很简单,简单到与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它的'每一个画面,却把人引入无限的瑕想之中,并非虚无飘渺,而是真实得无可挑剔,只能与之融为一体。演员出色的演技,自然的情感流露,为影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古老的廊桥,孤独的远游客。两颗中年人的心渐渐靠拢,撞出火花,寻觅已久的灵魂找到了永恒的归宿。这段不了的情缘,因世事的羁绊而无奈分离。年复一年的思念,漂泊感伤的流浪情怀令人刻骨铭心,凄婉绝伦……“这样的事……永不再来。”
女主人翁在日后的平淡生活里靠回味来重温这次情爱,这一切道出了一个真谛:爱情不管怎样,都是有责任和义务的,每个人都不可能在爱情中自私地只为了自己活着:生活本来就是平凡的,所有的亮色和亮点不过是其中的点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亲爱的你或是我,我们是不是应该从中悟到什么,反思一下自己的情感生活。
廊桥遗梦读后感 篇5
尘土飞扬的乡间小路,70年代的半旧小货车,宁静的绿色农场,电影的开场便勾勒了一幅美国真实乡村生活的动态全景。兄妹俩整理者母亲的遗物,却发现了母亲尘封几十年的惊人秘密,故事也开始慢慢拉开帷幕。
怀着少女的梦想,追随着爱情的脚步,女主角毅然离开自己的故乡意大利远嫁美国乡下,过上了日复一日平静的乡村生活。然而,当初的梦想、曾经的激情就在这样死水般的日子里消失殆尽。她是一个兼容。
这也许正是给各类艺术家留下用镜头,笔墨,颜料肆意挥洒的空间,让人们有发挥的.所在。沉浸到电影的艺术里,就会体察出生活海洋的波涛里,主配角就宛如一只船……也就是女主角说的:“情感的磨砺一旦没有责任便会因之失色……”
我想那责任,伦理,传统便是锚与港湾了!不羁的行者还得服从世俗,回归理性。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活。
廊桥遗梦读后感 篇6
今天才看《廊桥遗梦》,似乎有点太迟了。同事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影片自然有它吸引人的地方,曾经打开过这部影片,可是一看女主角年龄大长相又普通,男主角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头,就失去了看下去的兴趣。不知什么原因,总是兀定地认为,美丽的爱情一定要发生在青春年少的时候,那才是个可以把爱情作为生活主题的年龄,才是个因为爱而勇往直前的年龄。这样的想法也许有点庸俗,显示出我是一个典型的外貌协会会员。
今天读王小波的杂文《奸近杀》,又一次提到了这部电影,让我再次萌生了看这部电影的想法。看完,沉默许久,似乎有许多话想说,却不知道说什么,似乎有许多想法,却理不出一个头绪,只是静默着。我想这就是好的影片给人的感觉吧!让你安静,让你深思,让你想说点什么。
《廊桥遗梦》可以说是一部爱情片,虽然是中年人的爱情,却也是美的,美得纯正,美得圣洁,具有一切爱情该有的美感。
弗朗西斯卡是一位普通的农场家庭主妇,当然不是我们理解的不识字的农村家庭主妇,她曾有过梦想,曾有过美好的少女时代。但是,现在的她是一个把一切精力都放在儿女、丈夫身上的家庭主妇,除此之外,她还从事着繁重的田间体力活。简单地说,她是我们见过的最普通的具有伟大奉献精神的妻子、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已经失去了少女的轻盈,是无法和浪漫联系在一起的。为了家庭,她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放弃了作为一个独立的自我的存在,她没有自己的生活。是的,当一个人在家庭中承担起责任时,还会有多少自己的生活呢?
摄影师罗伯特·金凯的到来,似乎是命运的安排。一次偶然的问路,一个人在家的四天自由时间,在冥冥之中为他们的相遇相爱创造了条件。我是个爱寻根究底的人,从他们相遇开始,我就在寻找他们相爱的理由。我觉得,相爱一定是有原因的,既然这是真正的爱情,而不仅仅是情欲的宣泄。罗伯特为什么单单爱上弗朗西斯卡?弗朗西斯卡为什么又恰恰对罗伯特产生不可遏制的热情?我想,罗伯特不同于当地人的言行一定是首先吸引弗朗西斯卡的原因。在那封闭的`小镇上,保守的人们喜欢议论的是别人的家长里短,和我们的卫道士一样,他们反对一切新的思想,违反传统的行为,对道德的捍卫不容置疑,哪怕压抑人性也在所不惜。沉闷的生活让弗朗西斯卡厌烦却又无从说起,罗伯特的出现如心灵上厚重的布帘掀开一角,让她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世界,这样的奇妙体验让她一步一步走近罗伯特。当她接过他送给她的野花时,竟如少女一样调皮地开了个玩笑,说那野花有毒,吓得罗伯特把花掉到了地上。哈哈大笑的她一定是找回了少女时的美好感觉,笑得放肆而轻松快乐。罗伯特也一定欣赏到了这种美,一定怦然心动了。
当然,这肯定不够,不构成相爱的条件。他们的交流才是重点。罗伯特是个热爱自由的人,不愿意受任何束缚,足迹走遍全球,做着自己喜爱的工作——摄影。可以说,他是一个实践着自己梦想的人,他随着自己的内心指引而生活,他不受普遍价值观的束缚,他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当罗伯特问弗朗西斯卡对现在生活满意吗?弗朗西斯卡犹豫了。也许以前从没有人问过她,她过得幸福吗?这是她想要的生活吗?她的梦想是什么?这个善解人意的男人让她敞开了心扉,走出那长期自我封闭的思想状态,也许这是她第一次面对自己的生活开始反思:在这样的生活里,自己在哪里?内心的那个她苏醒了。我想,这是她爱上他的原因,一个可以走进她内心世界的人,一个真正关心她内心世界的人。而罗伯特也被这个外表平静,却有着丰富内在的女人深深吸引了。自此,一段激情四射的婚外情如野火一般地燃烧开了。
看完整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如此确定的事,一生只有一次。是的,真爱一次就够了,只要它足够真实,足够美好,用尽全身的力气去爱,去燃烧吧!也许对他们来说,来得太迟了,但毕竟来了。就如柏拉图所认为的,最初的人是一体的,后来分开了,所以人一辈子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确定对方就是自己一直寻找等待的那个人,如此确定,这辈子就是幸福的。
这样的一见钟情,是美的。美就美在它的短暂,就在那fourdays,在最美的一刻,戛然而止,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不让它沾上柴米油盐,不让它沾上第三者的阴影,也不让它沾上对子女无尽的思念以导致以后的争吵,只停留在最美的部分。我想,这是许多人喜欢的原因,虽然是中年人的婚外情,却如童话一般地纯美无瑕。如果弗朗西斯卡跟着罗伯特走了,这美丽的爱情也就破坏了。
这当然不是一部简单的爱情剧,如果只把这部影片看作是爱情剧,那么就肤浅了。这是一部探讨人性的影片,当一个人在爱情与亲情,伦理与道德,责任与自我之间进退两难时,我们该作出什么样的选择?是随着心去生活,还是根据自己担任的社会角色去生活?弗朗西斯卡内心的挣扎、矛盾是许多人面临这种决择时深有同感的。我认为这部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就在这儿,女主人公的心理刻画非常细腻,那份挣扎表现在脸上的泪水中,表现在收拾好行李却又留下的脚步中,表现在抓住车把手却最终又放开的手中……一个个细节的描绘,让弗朗西斯卡纠结的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那是一种怎样的煎熬啊!走,儿女怎么办?丈夫怎么办?他们将生活在被抛弃的阴影里,生活在别人闲言碎语里。留,又心有不甘,活了半辈子才遇到自己爱的人,难道以后就这样过着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无尽的撕扯、分裂,一次又一次地衡量、比较,往前一步难,往后一步也难。这是命运给她的无法选择的选择题。
最终,弗朗西斯卡放弃了自己,选择了家人,把罗伯特和那份刻骨铭心的爱放在了心底。无奈的选择,也是必须的选择。这是一种牺牲,应该说是伟大的。
看到这里,我有些感动,也有些伤感。我们可以说,这就是生活。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矛盾,太多的艰难决择。弗朗西斯卡的选择不是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而是抛给我们一个思考的题目,一个探讨的领域。人的内心是一个丰富的世界,是复杂又柔软的所在,在这个世界里会发生各种冲突,如何取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都需要思考的。生活中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但谁又能说谁对谁错呢?也许根本没有对错之分。
艺术作品不是道德教育的承载体,不需要给谁指明方向,更不能强迫别人的生活方式,而是要引领我们多思考,多探讨,这样我们才可以走向更深入的心灵世界。
廊桥遗梦读后感 篇7
很早就听说过这样一部老电影,今天终于看完,它之所以著名,正是因为它触碰了人们心里的那个禁区——情感和道德,究竟选择哪个的问题。这是一份经典的爱情,也是一份典型的婚外情的案例
他们只相守了四天,在短促的四天里经历了爱情的整个过程:最初的吸引,交谈的愉悦,身心的激荡,选择的苦闷与分离的伤痛。他开着卡车扬起了乡村小路的尘雾无约而来,四天后他又在尘雾中碎心离去。他继续旅行,而她继续生活,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而回忆啊,却一遍遍浸润了他们的心灵深处。
他们的整个生命似乎可以归结为等待,相遇和回味,四天就决定了一生的眷恋,让人惆怅。平凡的夫妻取代了不平凡的恋人。这是人性的弱点:终成眷属也许因终日相守而耗尽了爱情,而相望分离却因绵长的回忆留住了爱情。这完美时候的缺憾,和缺憾之中的完美,只留下遍寻和品味。
可见,维系女主人公婚姻生活的,是“家庭责任”,换句话说,是她对农夫理查德的人身依附。尽管生活已经没有了激情,夫妻之间已经失去爱情,但她仍然离不开理查德,因为她害怕于“小镇上的流言、抚养孩子的义务”——因此,尽管农场主丈夫是忠于婚姻的(没有婚外情),但这并不能消除妻子所感到的婚姻的束缚感。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她丝毫没有选择的自由,尽管罗伯特·金给了她一次选择爱情的机会,她也只能驯服于现实,将后半生奉献给这一小资产阶级家庭。她寂寞,她思念,却始终无可奈何。
这种爱情的确一生只有一次,可是在一起的话,那也便不算是一生只有一次的爱情了,女主角在电影里也说过类似意思的话,她想的很明白,她是明白事理的,理性善良的女人,她的确伟大,这没错。我不知道是否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在生活中遇见真正与自己灵肉相属的唯一的那个人?
最令我感动的,他对她说“这么肯定的事,一生只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