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情人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4-05

情人读后感10篇。

知识无涯,而生命有限,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心中常有波澜。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分为哪些方面呢?中学范文网在数不清的文章中找到了一篇非常有趣的“情人读后感”。

情人读后感 篇1

内容简介: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据称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因其严肃的寓意、社会批判的主题,真切透辟的写实手法和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成为名著,并对现当代英国乃至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在人类自我解放的历程中,注定会有无数的里程碑,很不幸,《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即为其一,它给劳伦斯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同时又给这本书带来多舛的命运。即使在今天,又有多少读者会完全将它看成是小说呢?当把它放如现代社会的背景中,我们多少会有些失望:那里面没写什么啊?这也值得成为禁书? 事实是,读劳伦斯的人多,但读懂的人太少......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这是一部融合了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戕害,呼吁健康美好的两性关系的小说。小说立意严肃,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英国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康妮追求幸福的故事。康妮的新婚丈夫,贵族青年克利福德?查泰莱在战争中受伤瘫痪。轮椅上的克利福德不仅是知名作家、青年知识界的风云人物,还是铁腕实业家,操纵着巨大的家族产业。然而种种令人羡慕的头衔背后却隐藏着自私、贪婪和冷酷的本性:在他的身上集合了唯理性论、纯精神关系、拜金主义、工具论等人类文明的种种疾患。冰冷的婚姻生活使康妮日益消沉,只能从大自然中寻求安慰。

情人读后感 篇2

性欲,是宇宙间最大的力量。《种子的力》,赞颂了植物的性欲。本书,张扬的赞颂女人的性欲,顺便歌颂了满足女人性欲的男人。本书的重大作用,让全世界的男男女女提高了对性的期望,让更多的男人以征服女人作为目标,用性的征服获得女人的爱情。这本书曾经被禁几十年,至今有很多地方还被人隐晦埋掉。但我对书中的主人公持中立态度,既不赞扬,亦不贬低。但相比看来,康妮真的很勇敢,她敢于追求她值得拥有的一切。女人,为了满足性欲,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伪装勾引布局。

有人说,爱有三种层次。第一层是激情之爱。这种爱基本上出于动物性的本能,发源于荷尔蒙的分泌。激情到来的时候,可以忘乎所以、不顾一切,其实这不过是身体里某种化学物质的作用,因此这种激情会在一定的时间内消失,而且永远不会对同一个人再次产生。只有面对新的对象时,才会再次产生。

第二层是精神之爱。激情变成一个引子或者说是精神之爱的发端,双方可以在激情中敞开自己,不仅仅是身体,还有精神。精神上的共鸣、相通,才是双方的目标。这样的感情足够维持更加长久的时间,只要一直保持着精神上的顺畅交流和沟通。史铁生说,爱情是孤独的证明。我们都会在这个苍茫的人世间感觉到孤独,而爱情就是有一个人能够感受到你的感受,能够懂得你并因此疼爱你、珍惜你。在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之间,这样的携手和相通,足以超越激情设定的时间界限,直至抵达死亡的终点。

第三层是灵魂之爱。这是一种近乎宗教的爱情。真正的信徒可以在信仰中得到精神的安宁和平静,可以觅得灵魂的栖息之地。而有一种爱情就象宗教,同样可以成为灵魂的栖息处。得道成佛,总是太过遥远,但爱情,总算得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同样可以成为修炼的途径。殊途同归,从爱情中也可以悟得大道,求得灵魂的皈依。

大多数人的爱情不过是第一层,少部分人可以达到第二层,但是,我没有见过第三种。也许,大隐隐于朝,那些在爱情中获得灵魂皈依的朝圣者们,并不能够用由我的凡胎肉眼分辨出来。

我想康妮找的那个人,不单单是感官层次的人,对于这本书她要的是一个和她一样的完全的人,一个有爱欲有感情有精神的完整的人,一个能抚平她对前工业化的英格兰的乡愁之情的人,一个和她一样的前工业化人种,一个没有被机器异化的人,一个人,一个能被称作人的人。

情人读后感 篇3

这是一本需要用感性而非理性去阅读、理解的小说,与其陷入无尽的道德批判——康妮如何背德、这段婚外情如何荒唐不切实际等,不如用心去感受劳伦斯对于人物内心活动细腻的刻画和性的哲学化描写。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劳伦斯没有将重点放在战争的影响和阶级矛盾上,但完全脱离时代背景去阅读,是不能完全理解本书的。康妮之所以会摆脱阶级的束缚,选择和梅勒斯开启一段恋情,与书中草草带过的新旧社会的交替脱不了干系。新的英国正在取代旧的英国,但阶级的固有观念仍然坚不可摧,在这样的框架之中,超脱固有阶级的、发自内心源于人类本性的这种欲望和情感显得如此自由,如此令人心驰神往。

这种火热的欲望和激烈的情感超越了时代,必不可能为书中人物接受,也不可能为当时的读者所接受。然而现在,当我们再次阅读劳伦斯的这本作品时,不得不为劳伦斯对于人内心以及欲望的洞察力而拍手叫绝。

情人读后感 篇4

劳伦斯是个细腻的作家,细腻到能完美地以女人的视角描写性爱。

“她觉得他仿佛一团欲火,然而却那么温柔,她觉得自己简直要融化在这火焰之中了。她情不自禁。”在劳伦斯笔下,性爱成为了精神享受,是摄人心魄的爱情之美。

在一类人的价值观中,性和爱是分开来的。就像克劳福德男爵一样,在战争中丧失下半身的运动能力,却心平气和地对妻子康妮说:去找个男人,怀上孩子,继承爵位。在他的眼里,性从来都只是一种羞耻的欲望,和爱情没有关系。因此他可以容忍妻子在外风流,只要她的心还在他这里。

但对于像康妮这类人来说,性和爱绝不能分开来。身体上的出轨基本等同于精神上的出轨。

有爱无性,叫做无能;有性无爱,叫做纵欲。我挺赞同这句话。性爱从来不只是感官享受而已。你可以先有爱再有性,也可以反过来。但只有当性和爱交融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享受,才是精神上的愉悦。

劳伦斯在人物的对话中,实质展开了一场辩论——精神享受是否包括性爱。我们可以从他的叙述中看出他的观点,即由爱情激发的性交融是最高的精神享受。

克劳福德和他在拉格比的朋友们,谈论着他们自以为的精神世界。可在康妮眼里,这样的词句是冰冷的,没有温情的。她不需要所谓清高思想与言论,对她来说那更像是一种机器。所以她会爱上地位低下的麦勒斯,那个可以给她性,爱与无限温情的男人。她可以什么都不管,放下地位与金钱与其他虚无的道德与精神,与他私奔到苏格兰农村生活。

因为她追随爱情。在她把身体交给麦勒斯的同时,也把心交给了他。

情人读后感 篇5

如果你用怀旧的心态,再来看一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书的话,你会发现,它既不是劳伦斯(英国)笔下的社会符号,也不是记忆中模糊的心悸,而不过是散落在阳光,空气和嫩草之间的一段罗曼蒂克而已。

主要说的是年轻的女主人公在一战后伴随身瘫痪的丈夫回到了故乡的住居,虽然有优越的地位和贵族生活,但每天置生于空荡的城堡里,困顿的照顾丈夫和繁杂琐事中,身心日渐枯萎。正在这个时候她遇见了为丈夫守林人帕,他唤起了女主人被压抑的对性爱的渴望。随着他们一次次的偷情逐渐发展。从第一次的匆忙和尴尬到留宿过夜,再到彻底的释放在雨中的狂欢。伴随着性爱的和谐,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呼应也不断增强。

这本书的文字简洁顺畅,理智清醒,完全没有狂热的拜物或满足。书中指出如何建立更健康的夫妻关系。并使之心中富有活力,为百无聊赖的/伤脑筋的生活平添那些正常人都希望得以恢复的最根本的价值观。书中的女主人公认为那样生出来都一样是人,就应该平等对待啊。书中提到除了当时的社会问题,也表现了女主人公思想的开放和独立,为她不甘沉默而努力追求自己的生活提供另一面注解。也是一本年轻一代值得一看的书,它能帮助你形成一个比较干净谦卑的生活观,怀抱真诚的不掺杂质的感情的感情培养,喜欢简单诚实的品位,如同刚割过的青草一样,气味芳香。

情人读后感 篇6

记忆中不是第一次看这本**,以前潦草的看过一遍,但不够静心。我想只有我有一定的阅读品味,这本书才能认真阅读。我尽量克制自己不要在网上刷短信,因为太多的网上短信会真正影响阅读品味。这本书以后应该还会再看。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叙述的时间线、结构和时空无序。回忆,插曲和倒叙混合在一起。支撑着它们的是爱情,它用和电影一样的语言和镜头一样的银幕感来表达。写《情人》的时候杜拉斯已经70岁了, 都说她生活中的情人与她演绎的爱情故事比她的**更传奇、更有戏剧性。而那个时候,她文笔纯熟,想要如何表达任她信手拈来。

很喜欢情人这个词,像是融在黄昏时分,懒洋洋的光线里的一种若隐若现的罗曼蒂克,宝贝,你越是抓不住呀,它越是挠人心尖儿。杜拉斯不愧是写电影剧本的,我在想,她在写这本**的时候,在构造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在想象中用电影该如何表现每一帧画面了吧。

情人,这两个字轻声读来,是绵长的缠绵。其实不同年纪的女人,都有其独特的味道。而十几岁的少女,带有青春时独有的青草香味,她们是清晨里玫瑰花上剔透的露,是山谷里悬崖上等待开放的桃花,她们不需要做太多,只是不经意的一颦一笑,对一些人来说便是让人欲罢不能的毒药。

“我已经老了。在一个公共场所的大厅里,一个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

“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个经典的开头我读过无数遍。有时看她的文,料想,我要是男人,我也会无可救药般爱上她。毁灭又如何,如果有人,让你愿意爱她,爱得咬牙切齿,融进每一寸彼此触摸过的肌肤,每一声耳旁轻语过的叹息,每一缕夜晚倾诉过的灵魂,幸与不幸又如何,自此老去又如何,不痛快不罢休。

有些小姑娘呀,像枚小妖精。

情人读后感 篇7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九十年代英国著名作家D.H.劳伦斯的最后一部作品。作品通过女主人公康妮与两个男人之间的关系来展示康妮的追求和反叛,刻画了现代工业文明和残酷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破坏的一面,并将康妮从单纯地追求肉欲的满足提升为现代人精神追求的重要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康妮与克里福德查泰莱结了婚。六个月后,克里福德从前线回来,下半身残疾、失去了生育能力,并且一生只能与轮椅相伴。后来,克里福德继承了爵位,成为了克里福德男爵,康妮也成为了所谓的查泰莱夫人。克里福德利己、虚伪、傲慢,残疾的躯体里包藏的是一颗以牺牲他人幸福健康为代价换取自己幸福生活的心。他是一个传统的英国贵族,注重阶级和门第,把其他人当作机器。康妮是一架生育机器,而为他的煤矿工厂工作的工人只是一部部的挣钱机器,他为了家族的香火延续,不惜牺牲康妮一生的感情生活,他对康妮说:假如没有儿子使你不完整不协调,那么就出去风流一把,就要个孩子。但这些事只是为了让你有完整的生活,为得到长久的和谐。

但是,康妮逐渐对这种没有情爱的生活,对死气沉沉的拉格比庄园,对克里福德自私冷漠的高谈阔论,对那个被机器和煤矿掌控的社会厌恶了。一天,克里福德为了成名,请来了一名剧作家迈克利斯。一向压抑自己,几乎有点冷漠、麻木了的康妮,被迈克利斯激起了对生活的热情,以致于爱上了他。但,当康妮发现迈克利斯也是一个只为自己着想,不愿为他人做出牺牲与贡献的自私家伙的时候,便决然与之断交,继续重复在拉格比过着空虚的生活。康妮不讨厌精神生活,但同时她也渴望情欲的满足。自私顽固的克里福德希望延续英格兰的传统让康妮与别的血统比较高贵的男子生子来继承爵位。他要康妮不仅成为陪伴、伺候自己终身,维持男爵尊严而没有个人自由的奴婢,而且还要做一个生儿育女的工具。然而康妮在长期的压抑中,消瘦焦虑,痛苦挣扎,她想要反抗,她不想充当一个漂亮地身处局外、任由他人掌握生命的木偶。

她在树林里遇见了克里福德雇佣的狩猎人麦勒斯。这是矿工的儿子,当过兵,瘦削而又精悍的男人,对生活和生命有着独特见解和感受的仆人。经过几次接触后,康妮爱上了那个拥有一种冷静探究,独来独往,看起来古怪但内心充满温情和勇气的狩猎人。终于,康妮和麦勒斯幽会了。他说:这是生活。康妮说:这是爱情。麦勒斯回答说:反正都一样。从此,康妮觉得自己的生活布满了阳光和甘露,充满了力量与生机。

直到那个与麦勒斯分居好几年又突然归来与麦勒斯纠缠的凶悍女子的出现,贝塔以女人敏锐的直觉发现了康妮的存在,并以合法妻子的身份用最肮脏歹毒的言语谩骂麦勒斯和他的情人。此时在外游玩的康妮发现腹中已有了麦勒斯的孩子,她回到拉格比与克里福德坦白,并宣布与之离婚。但克里福德执意不从,康妮便与父亲、姐姐一起到威尼斯住一段时间。而麦勒斯也向克里福德辞职,只身前往伦敦。故事最后以麦勒斯给康妮的一封信收尾,信中约翰托马斯向简夫人诉说了入骨的相思,并写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牢牢把住、驾驶我们的航船,很快地朝相聚的方向驶去。我特别喜欢作品以种充满希望和未来的方式结尾,因为它使人振奋,给人遐想。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表面上有些冷清、寂寥,他沉静的动作很独特,慢慢地消失在远方,他有着一种天生沉静的气质,一种清高孤傲,也有某种脆弱的神情。他又一次用那冷漠、探究超然的目光直视了一眼她的神情。一个非常独来独往的男人,很有主见。他的冷静沉着的表面下是一种温情、善良的心。在麦勒斯看来斯达克门的电灯光,是那样刺眼那样让人憎恶,它的其中有着无法言明的罪恶本质驱使着男人们失去男子气概只剩下惨败佝偻的丑陋,使得自然失去生机和活力,使得社会失去任何希望。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含蓄的,认真追求爱的。他身处仆人的地位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他和康妮发生那种震撼人心的关系后,他表现得非常含蓄,这是因为他存在戒心,不愿被贵妇人玩弄。他会讲所谓的受教育者说的标准英语,但是他在康妮面前只讲土话,他这样做是想让康妮明白他们之间巨大差距,在一次次灵欲的契合和交融后他相信,康妮口中的爱绝不是寂寞贵妇人们打野食的轻浮托词。虽然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在那个喧嚣轰鸣的机器社会里显得有些离群索居,但是他是有温度有棱角的,他的含蓄、谨慎和认真都是在争取一个身份低下的仆人得到真爱的权利。

情人读后感 篇8

最近连续看了好几本东野圭吾的作品,旧作新作、评分高和评分低的都有。但无论过去那段时间对他的作品(在自己没有亲眼阅读过的前提下)因道听途说有过什么成见,都在这段时间里一本本亲自阅读之后,对他的作品和他本人有了一种“更上一层楼”的印象——东野圭吾不愧是东野圭吾,即使再被唱衰,在我心中仍是天王地位。

就像国内的周董和陶喆,前几年也被评价走下坡路,但隔几年再听他们的专辑,无论哪张,还是感觉抗打经打。所以,有实力的人再不济也是有实力的,跟整个市场的衰败和鱼龙混杂相比,他们的作品什么时候都同样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当这本《第十年的情人节》最后一个故事来到结尾,一句“当你体会到这种力量有多伟大时,你一定会觉得自己仿佛一夜长大。”让我瞬间泪目,当下以最直观最强烈的直感体验到了父爱的伟大(具体请参阅故事)。这也许是真正的小说家才具备的能力吧!只有具有这种力量的小说家,才能在将一个平凡的故事几经反转,变得引人入胜的同时,还能加入除了“好看”“新鲜”外更深层次的含义。

好的小说可以寄情,也可育人;既创新好看,又赋深意。《第十年的情人节》全是短篇故事,但每个故事都有让人出乎意料的“看点”,更有值得人思考和触发人心柔软或警示的东西。而柔软处也好,警示点也罢,东野圭吾亦会配合故事的精巧,表现力度既不过大,也不太轻;有回味,也避免力过猛。

所有这些综合起来,大概就是东野圭吾长期保有王座的能力所在吧。我想。

情人读后感 篇9

《赫德的情人》是一本让人深深陷入思考的小说,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爱情的脆弱性。小说通过描写婚外情、精神疾病和羁绊等人性问题,向读者传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看法,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

故事主角是罗伯特·赫德,一个年过半百的著名小说家,他在伦敦的生活显得非常孤独。然而,当他与二十多岁的莫莉相遇时,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莫莉是一个聪明、年轻的女人,她与赫德相处愉悦,两个人很快便陷入了一段热烈的婚外情中。故事描写了赫德对莫莉的追求和莫莉的回应,以及二人之间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逃离到南法罗莫岛的情况。

小说中罗伯特·赫德成熟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暗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对现实生活揭示了深刻而真实的领悟。首先,赫德一直在寻求一种代替性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他却忽略了妻子的付出和疼爱。正因为这种非理性的婚外情,他失去了许多更宝贵的东西。再者,小说描写了暴力和被虐待的生活,揭示了在生活中存在的侮辱和渴望被爱的人的真实感受。小说展示出了莫莉寻求自我品格以及赫德向往真正的内心自由的追求。这种追求也成为了小说最为重要的主题。赫德的婚外情无法提供真正的快乐,他最终意识到,只有真正的内心自由才能带来回魂的感觉和真正的爱。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经常看到婚姻、情感以及爱情的复杂性。因此,小说启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包括:在婚姻关系中要珍视所拥有的的,不要影响自己或他人的幸福,不追求物质的东西,不要拿自己的感情作为赌注。当我们理解了这些,生活这个游戏中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胜利。

总之,通过《赫德的情人》,我领悟到了人类对自我需要更加深刻的了解,对情感也应有所体验和了解,以便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在爱情中我们应以真实的自我为基础,让爱情发扬光大,真正做到互相理解、扶持。这本小说是严肃、感人,它在描绘一个情感世界和一个愿望的故事,同时又向我们展示了恋爱、婚姻和幸福的真正本质:即获得自由和实现自我需求的过程。

情人读后感 篇10

《中国北方的情人》写于《情人》之后,你可以把它看成是《情人》的补充,可是人物塑造又并非完全相同。它写于那个情人——中国男人死后。杜拉斯听说他情人死了,已经死了很多年了。她说:

“我从未想过中国人会死去。”然后,她放弃了手头上的工作,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来回忆、整理,“我与这些人一起,只和他们一起停留在故事里”——失踪在森林里的清,死无葬身之地的小哥哥,孤独地一生居住在蓝房子里的中国男人。

杜拉斯的所有作品,都带有她人生经历的痕迹,或深或浅,从最富盛名的《情人》、《广岛之恋》,到另外一些并不出名的,如《无耻之徒》、《扬·安德烈亚·斯坦纳》。这些作品的另一个共同点是绝望,一种强大的力量可以摧毁所有的悲剧。

故事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是对绝望的描写。

可怕的兄妹就像魔鬼,苦涩的兄妹互相欣赏,失意的母亲爱着恶棍的儿子人人都没有希望,你看不到明天,也看不到未来。这种绝望,在描写中国男人和女孩之间的爱情时,已经达到了极致,无与伦比。你没有见过另外的故事,可以将爱情的绝望刻画得如此细致动人。

它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爱情故事,能与之相比的,只有《傲慢与偏见》。然而,与其说是爱情故事,不如说是绝望故事,因为故事的主体不是爱情,而是绝望。

这种爱是不合时的,因为它没有地方,无论是在家庭,规则,社会或双方。未满15岁的白人少女和富有的中国男人,它的开始注定了它的悲剧收场,“女孩已经预感到,他们的故事可能是个悲情故事”。

是这样的,两人都对自己的悲剧命运十分了解。

女孩知道,“他俩都走上绝路了,终生没救”,她说给他听——

“我宁愿你不爱我。”

而中国男人对她说:“认识你之前,我不知道什么叫痛苦……我以为我知道,其实一无所知……你是我一生所爱,唯一,一生之中。”

最后一天,他和她都哭了,他们哭泣。他们得不到这样的幸福,他们再也得不到了——那是无望的,疯狂的,他们想自杀。

“我们永远不再见面了,永远。

我们会忘掉的,我们会跟别的人**。

然后有一天,我们会爱上别人。

然后有一天,我们会和新朋友谈论我们自己,然后我们会讲述这个故事。

然后,另一天,再晚些时候,很久以后,我们会把故事写出来。

有一天,我们会死的。

是的,棺材里将有爱情和尸体。

是的,棺材外面要放着书。

我们知道。将有一些书。

不可能不是这样的。”

这是杜拉斯语言的独到之处,她的文字是如此独特,如此的自由放肆,不顾一切。有很多作家刻意模仿杜拉斯“优美、绝对而神秘”的叙述方式,可是你知道,这只是译者的杰作,只是译者的语言腔调。她的文字中令人震颤的力量,承认或隐而不说,是灵魂经受过痛苦的磨砺后而迸发出的呐喊。

她经历了绝望的爱情、战争、饥饿、亲人的死亡、集中营、婚姻、分居、离婚、写书、政治活动、共产主义运动,她的生活也因此难以想象。我们应该真正理解杜拉斯和这个故事。我们该关注的,从来都不应是它鬼魅一般吸引人的表达方式。

带着痛苦阅读这个故事。“假如没有痛苦,一切都会被遗忘。”

最后的场景是,沙沥码头,喧嚣的海轮,黑色的莱昂—博来汽车。

男人在码头外的黑色大汽车上,“他想必在后排座位上,朝左首挪了一下。为了争取几秒钟,再见她,然后终生离开。”可是,他看不到她,女孩在甲板上更远的地方。

她没有看他。什么也不看。她始终不朝他看……当她睁开眼睛以便再看他一眼时……他走了。

然后,轮船离开陆地。

女孩在长凳上睡着了。当她醒来时,她面前有一片无尽的大海。

她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