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病隙碎笔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25

2024病隙碎笔读后感(锦集九篇)。

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而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读书笔记有一定的深度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病隙碎笔读后感(锦集九篇)”,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1

许久没有把一本小说能从头到尾看完过,“五一”放假期间,偶尔的一个机会,从朋友处看到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刚看了几页,已被作者那种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的语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时间把这本散文随笔集看完,深深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他,一个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他在生病中,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他在谈到“精神”时写道:精神,当其仅限于个体生命之时,便更像是生理的一种机能,肉身的附属,甚至累赘。但当他联通了那无限之在,追随了那绝对价值,他就会因自身的局限而谦逊,因人性的丑陋而忏悔,视固有的困苦为锤炼,看琳琅的美物为道具,既知不断地超越自身才是目的,又知这样的超越乃是永远的过程。这样,他就再不是肉身的附属了,而成为命运的引领--那就是他已经升华为灵魂,进入了不拘于一己的关怀与祈祷。所以那些只是随着肉身的欲望而活的,你会说他没有灵魂。这个不能用脚走路,而是要以屁股,要不就以全身,与它摩擦(指坐着,躺着,死)的人,不甘心命运强加于他的苦难,把心灵托付给笔,把痛苦与烦恼凝聚在笔端,不断地叩问生命的意义,呼唤光明的到来。他就这样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生命的意义,用支离破碎的身体阐述着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已经把写作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他已找到一种方式,以他残损的身体表达他美丽的心愿,可以为爱的祈告创造出丰富多的乃至独领风流的语言。或者说,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写作。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2

史铁生《病隙碎笔》:人的命运不由人,但我们每时每刻都是幸运的

原创xx-01-3116:00·每日轻读书

在某次关于史铁生的纪念活动中,著名哲学学者邓晓芒说:每个人心灵都有残疾,其实他比我们更健康。

在史铁生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与残疾作伴,他最初也抱怨命运,跑到地坛里拷问上帝为何如此残酷地对待他,最后他得到一个答案,上帝让你来到这个世间,顺便也保证了你的结局,这一生要得到和失去什么,都在上帝的剧本里。

残疾是什么呢?

比起上帝的无所不能,人所不能就是残疾。

01

邓晓芒读史铁生的作品,从一个哲学家的角度说:

“史铁生在中国作家中是对哲学问题思考得最全面、最深入的一个,也是以他的文学天赋表现得最生动、最具震撼力的一个。虽然他是不容易读懂的,但是从未来看,我认为他的作品必将逐渐呈现出思想的前所未有的深度和超前性。”

史铁生写了很多小说,也写了很多散文。

在他的作品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散发着对生命的沉思,充满了对神性和人性的拷问,他的智慧之光,照亮了命运的黑暗。

《务虚笔记》出版后,周国平读了,赞叹不已,他说:

在经历了绝望的挣扎之后,他大难不死,竟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健康。

此时的史铁生,双腿早已瘫痪,身上常有一股尿骚味,上帝也还不轻易放过他,还让他受各种病痛的折磨,他把人比作一架飞机,两个肾就是发动机。

可是,他的两个发动机都出了问题,史铁生这架飞机,随时都坠毁的危险,肾上的问题严重得只能靠透析活着。

周国平听说了史铁生的状况,担心他已经没法继续写作了。

他的担心实在是有道理的,因为那时候的史铁生,每三天就要透析一次,每次透析要好几个小时。

透析前后,他都饱受折磨,而透析中,他看着自己的血从身体里流出来,又流回身体里,更加不要说创作了,也就是说,三天时间,史铁生只有一天会稍微有点精神,但病成这样,能有啥精神呢?

可是就是这样,他还是创作了《病隙碎笔》,出版后,周国平见了,惊讶得不行,以为里面难免会有泼妇骂天的抱怨。

读完后,他发现,竟然没有一点抱怨,有的都是积极的思考,有的都是积极的对命运和残疾的思考,有的是对信仰的思考。

周国平说:“他的精神性自我已经能够十分自由地离开肉身,静观和俯视尘世的一切。”“他看到了信仰的真相”“懂得了真正的信仰”

02

残疾之初,他思考生死,想找到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最终得到的结果是: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而在地坛那些人的身上,他又看到了上帝这一出人间戏剧的需要,那对每天在园子里散步的夫妻,从中年变成老年。

还有那个喜欢唱歌,却唱得不是很好的人,也和史铁生互相说了“你好,再见”之后再也没见过。

那个想靠长跑改变命运的人,却总是阴差阳错地差之毫厘,几年后,他和史铁生相互叮嘱“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后来,这个人去了很远的地方生活。

他还遇见一个饮者,一个捕鸟的汉子,一个女工程师,还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可是后来他发现这个女孩脑袋并不聪明。。

他也发现,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

多年后,在《病隙碎笔》里,他说: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随意调换。”

史铁生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呢?

二十岁上下双腿瘫痪,后来又是各种生病,记者问他的职业,他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

确实,他写的东西,都是这样。

《病隙碎笔》更是如其名,是他透析之余,一点一点写出来的。

但是他智慧地说:

我们每时每刻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03

史铁生讲了一件让他后怕的事。

刚坐上轮椅的时候,大夫担心他的视神经也会作乱,隔三差五推他去做检查,但并不把实际情况告诉他,怕他承受不住。

事后才告诉他,说他已经逃过了一场大凶险。

这次经历让他后怕不已,因而常常瞑揖默谢。

他说:

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幸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是对神明的不公。

但如果有人劝他去烧香,求神给他好运,还他健康,他总是不干,因为他觉得,满腹功利不是对佛法的尊敬,就算是去烧香,也不该有那样的要求,不该以为命运欠了你什么。

“莫非是佛一时疏忽错有安排?倒要你这凡夫俗子去提醒一二?”

史铁生觉得,就算是求,也该是求一份智慧,以醒贪迷。佛门清净,凭一肚子委屈和一沓账单,实在算不得什么朝拜。

人间苦难不断,所以才需要信仰,但信仰不是满腹功利的诉求,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做的投资,倘若不是这样,就只是人间的游戏,而非真正的信心。

周国平说:史铁生看到了真正的信仰,找到了信仰的真谛。就在于此,信仰后面,是没有许诺的,但信心就是道路,就是永恒。

04

在信仰这件事上,史铁生说:约伯的信仰是真正的信仰。

约伯信仰上帝,但上帝给他的,不是福乐,而是接连不断的苦难。

约伯为人正直,行善离恶,敬畏上帝,他有7个儿子,三个女儿,有7000头羊,3000个骆驼,还有很多牛。

可是突然有一天,约伯的牲口被人全部抢了去,全部的子女也突遭意外死亡。

这还不算,上帝还拿走了约伯的健康,让他贫病交加,浑身上下长怪病,受尽折磨,妻子劝他一死了之,但约伯觉得,人可以从神手里得福,也可以从神手里得祸,人都要接受。

约伯也曾动摇过,他质问上帝:

作为一个虔诚的信者,为什么要遭受如此深重的苦难?

但上帝仍然没有给他什么许诺,只是说约伯不懂苦难的意义,上帝将他的伟大创造指给约伯看,意思就是说,这就是你要接受的全部,威力无比的现实,这就是你不能从中单单拿掉苦难的整个世界。

人这一生,就要接受者威力无比的现实,不能单单拿走福乐,也不会全部都是苦难。

世界就是这样的世界,就是一个整体,人只是他的一部分,它不会为了单个的人而更改整体的意图。

史铁生说:

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但希望与你同在。

信仰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

苦难是无法逃避的,但苦难不仅仅是苦难,苦难之中,神也会告诉你,希望就在前面。

05

史铁生继续思考,发现有三类神。

第一类自吹自擂好说瞎话,声称万能,其实是扯淡。

第二类喜欢恶作剧,玩弄偶然性,让人找不着北。

第三类神博大、仁慈、完美。

仁慈在于,只要你往前走,他总是给路,只要你想走的路,他都会给你,你可以走向任何地方。

说他完美,则是在于人永远是残缺的,所以人要走向美,走向善。

在这三类神中,该向谁祈祷呢?

当然是第三类,他把行和路做同一种解释,保证了与人同在,路没有尽头,便是他遥遥地总在前面,保证着希望永不枯竭。

史铁生说,他寻找这一类神已经多年,才有了一点体会。

对神的思考,史铁生不是抱怨神的不公平,而是看到了在神的完美的镜子前,人人都需要忏悔。

“发现他人之丑恶,等于发现了自己之丑恶的可能,因而是已经需要忏悔的理由了。”

一个人,看到他人之问题,就是看到自己之问题的可能性,因而时时警惕。

所以他说:人所不能,就是残疾。

因为他看见的,已然是神的完美。

06

我喜欢读史铁生,因为我觉得他是智慧的。

我之所谓智慧,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但看清不是为了厌倦,而是为了理解背后的本质。

我喜欢读史铁生,是因为他从人身上看到神性。

人性在世俗中,和世俗融为一体,而神性则上扬着,里面有神的痕迹,博大,完美,慈爱。

我喜欢史铁生,因为他告诉了我,苦难并不可怕。

苦难并不可怕,而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存在着,它不是作为幸福的对立面,而是与幸福携手同行。

就像村上春树说:死不是作为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

生活艰难的时候,读史铁生,你会看到,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内心困惑的时候,读史铁生,你会看到,恰恰是神的完美映照了人的残缺。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3

《病隙碎笔》中有许多对于信仰的思考,皆发人深省。一句点睛的话是: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

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上地球时,它看到了限制的必然性,产生了对概念的理解和超越的感觉,这就是智慧。当它站在大地上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美,因身体的局陷而追求超越。这就是信仰。

完满不可一日而达到,超越永无止境,彼岸永远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续。因此,史铁生说:皈依不是在一个地方,而是在路上。

这条路没有最终可以到达的目的地,但也不是没有目标。走在路上本身就是目标存在的证明,也是惟一可能和有效的证明。物质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实现要有外在的看得见的事实来证明,精神理想的实现只能是内在的精神境界。因此,对于坚持走在路上的人来说,走的坚定就是信心的确立。

对于职业病缠身、业余时间才写作的史铁生来说,如果他大半辈子都在与疾病作斗争,我想他一定会赢。

命若琴弦,终成绝响。

人不是天生就要被打败的。他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史铁生用生命诠释生命的意义。

史先生一路走好。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4

读《病隙碎笔》有感——珍惜现在拥有的

史铁生无疑是一个被疾病缠身的人。很多年前,他的腿不能动。他坐在轮椅上,但他总是享有一些人身自由。到地坛去思考生命,感受大自然带给你的美。但后来,他得了褥疮,只能躺在床上,动弹不得,所以作者错过了过去的时光,那是多么奢侈的时光。

当我们感叹过去或想想未来时,我们是否注意活在当下?过去的都会过去,时间有一种作用那便是冲淡一切,帮你沉淀出美好而又有价值的东西,其余的琐事,如果你违背了大脑的意愿,那又何必呢?它只会让你增加烦恼,永远沉入幻灭的过去,忽略身边人的美丽。

未来的时光也用不着我们去幻想,该发生的总会发生,总不会因你终日的希望却不付诸行动而发生奇迹,未来是用来眺望的,骑自行车时目视远方,那么自然身体不会倾斜了。当我们自觉迷失自己时,那便放下手中的东西,揉一揉眼睛,去用灵魂靠近一下那个未来吧,这将会是你前进的动力。

十六七岁的少年,正值青春年华,身上总有使不完的力气,不失水的粉嫩的脸蛋是个出门不用化妆的年纪,什么也不用多想。然而我们也会羡慕爸爸妈妈没有堆满书桌的作业,羡慕爸爸可以帅气的开着酷炫的汽车,羡慕妈妈可以穿踩的“噌噌”响的高跟鞋,甚至羡慕爷爷奶奶在家安享晚年,殊不知爸爸在为工作上的失误被领导数落的一脸愁容,妈妈工作辛劳,手上多出的几个老茧,头上多出的几根白发,爷爷奶奶为吃什么菜而争吵不休,这样的时光也充斥在生活的每一个隙缝中,只是没有展现在你面前罢了。

挥霍当前的汗水吧!趁我们拥有强健的体魄,发现身边的美好吧,在适当的时间总会遇到适当的人,别害怕,别排斥,长大以后,我们一定会对有这样曾经陪伴过我们的伙伴感到欣慰。在这个青涩的年纪里,或许花开就已经是别样,那么就静静守着这花,陪伴它一起成长,假以时日,一定会结出甜美的果实。

王尔德曾说过:“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星空已不再是星空,它承载着太多人的信仰和希望,它用自己的神秘与无穷,蕴育着人的思想,人的希望,但它看似不变的样貌也是会改变的,它的每天都会有云卷云舒,有不同的星星从它身边划过,有不一样的天气,不一样的阳光,看似一成不变的天空中也是存在新鲜的元素的。

生活也是这样,珍惜现在,才会体会到生活带来的乐趣,喜怒哀乐只有尝遍了才能算是过完了一生,过于怀念或憧憬某个味道也是不必的。到后来我们会发现自己品悟的东西由自己产生,我们的心境无疑从现在被提炼了出来。

生活,正如上帝指给约伯看到的那样,从来就布设了凶险,不因为谁的虔敬而就给谁特别的优惠。

因此,珍惜现在,现在,才是你手中拥有的那“更好的”。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5

皈依:一种行走的姿态

皈依简单看来是佛学中的一种行为。皈依因心态的不同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下士的方式是希望他能得到保护,从痛苦和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

道中士希望自己能从六世轮回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得到今生的幸福。上士道则不但要求自己解脱,而且是为了造福一切众生。由此可见,皈依的目的多是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洗礼。

“造化弄人”我想说的是不错的,而“人定胜天”在当今社会或许也只能沦为一句表达自己雄心壮志的口号,真正要付诸行动之时才会发现这是一句多么虚妄的言论。都说上帝六天创造了万物,第七天是他的休息天,其细想看来,除去前六天之后的无数漫长,上帝都将陷入无止尽的假期。于是无聊的上帝便随手在人间播撒一些苦难,调皮地为你关上一扇门或者一扇窗。

毕竟矛盾与冲突使得人间戏剧精彩纷呈。有趣的游戏自开始便不会停止,而不幸被选中参演的人,自知凭一己之力无法改变困窘的现实,无法在物质上弥补苦难造成的巨大伤害,于是便有了皈依的思想。追求精神上的解脱与战胜,这便是皈依的由来。

如果说皈依就仅是其字面上的理解:依靠的话,那恐怕世界上就再**苦的灵魂,天堂与地狱也失去了其价值。因为所有人只有遁入佛门,或干脆禁闭房门,投身于各种信仰流派的教义,便可轻松一生。

但这不是皈依,充其量只是一种逃避现实,一种与不负责任的事情无关的隐士态度。这样的态度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不能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慰藉和解脱。

所以说皈依是一种行走的姿态。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他不是坐视不管,自我封闭,而是积极前进,在大道上奔跑,皈依也不是无止尽的争强,为了所谓关于天堂可以一劳永逸的承诺,而挤得头破血流。

一条充满贪婪的道路永远不会是一条皈依的道路,它只会导致一个黑暗的地方,滋生腐朽的东西。如果你不面对,生活便仅余抱怨,只有在苦难之中敢于积极的继续前进,哪怕你的身体已被封印,寸步难行,但若是你仍然心有希望,拥有生活的热情,你的灵魂定将在皈依的道路上昂首阔步的前进。

天堂是一条路,皈依是心归宁的一个过程。心中有爱的步伐,那么就不用担心困死在痛苦之中。“上帝相比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把游戏摆弄个没完。佛陀谙熟此道,所以思之无极。”

“谢天谢地,皈依是一种心情,一种行走的姿态。”人间总是喧嚣,但天堂却永世宁静,人间总是污浊,但上帝却主张清洁,人们看似永远无法达到天堂的标准,也无法做好上帝的主张,便只能于人间的苦难中永世轮回。但是皈依已经在污秽中开辟了一条道路,一条通往心灵平静的和平之路。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6

高2018级14班袁子豪

这本书讲述了神从信仰,生死从宇宙,残疾到爱,最后灵魂和思想。这是一本充满了深刻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

史铁生不是无神论者,也不是有神论者。他用矛盾的写作方法和丰富的经验来告诫人们:上帝不会在意一个人,在他自己的角色,然后努力发挥他的作用。他从信徒约伯和自己笔下的画家z看到了自己。

一个相信上帝,一个相信爱情。但他并不认为史铁生就是史铁生。他不仅是约伯和z,而且是另一个活生生的人。最后他终于想通:

史铁生在别人眼里,我不全是史铁生。

在诚实和谎言中,在欲望和命运中,他意识到了这一天。白昼会带来魔法,使人被名字所束缚从而显得拘谨、犹豫,甚至慌不择路。但白昼一过,自由的夜晚来临,脱下一层扁平的**,剩下的就是史铁生。

我想,这也是许多作家愿意佚名的原因。

此书让我回韵良久并深刻剖析生与死的关系。人的死亡是否会带来灵魂的不灭?史铁生没有直接回答,因为他无能为力。

倘若有人说:“灵魂不死”是否是迷信?若有一樽强大的意志信誓旦旦的:

死亡是绝对的灭绝,没有灵魂可以继续下去。它是想引起宗教斗争还是引起上帝的注意?

灵魂不死,只有猜想,科学无法证实或证伪。科学聪明地构建未来,但也有局限性。当科学不知何去何从,面对地球的毁灭和太阳的衰竭,人类该怎么办?

依旧满怀热情地准备活下去,大家要靠什么?是迷信这种对未来无凭据的猜想和希望?

这时,迷信便不是迷信。这可以称为信仰。在生死抉择上,大多数人都不会放弃活着。而信仰便是唯一的依靠,史铁生深知如此。

坐在轮椅上,不管他信仰佛陀还是上帝,他最终都靠信仰的力量生活。科学无法为他带来生命的活力而信仰可以!

这本书是作者在深刻的困境中,对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追问和眺望。从困惑和痛苦出发,审视世界和时代,展现对生命意义和精神寄托的不断追求。让人回味良久。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7

读这本书一开始,我确实难读懂,不理解。每天被病痛折磨、被死亡威胁,何以写出剖析人心的语句。后来外公也生病去世了,再读书中的语句就十分不同了。作文回去参加葬礼那天守到半夜,家里人在长安街的空地上少了很大的纸房子。外公的硬骨头终究是被病痛磨没了,纸房子的骨架也似失去生命般散架。烧成灰烬的东西会到天上去,给已故的人在天上用。火葬的时候我和表妹都不敢看,家里的大人都很悲伤。妈妈靠在我的肩膀上,看着骨灰盒抹眼泪:“怎么会只剩这么小一盒啊……”

那么葬礼这些仪式又有什么实质的用处吗?我觉得不会有。这些行为不过是给活着的人安慰。外婆那天熬到十一点多还要坚持亲自去看纸房子烧完,送到天上去。虽然没有看到,熬不住睡着了,但这对她真的很重要了。

其实死亡也是分隔两个世界的门:活着的时候,臆想死了的世界。人们总是在活着的时候想死了以后的事情,却又是最留恋人间的。

所以:透过《病隙碎笔》,能够引申出来的精妙思想现在的我看不懂,但我知道了一个人过得是自己的人生,活着都有遗憾的事,终了就更没必要后悔了。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8

最早知道史铁生这个名字,源于中学语文课本里他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那时候只知道老师要求背诵某些文字非常优美的段落,背诵的过程中自己会把那段描写立体化,在脑海中编织一个个唯美的画面,还能惊叹作者在悲惨的境地下对于生活的观察竟那般细微。但无法体会一个命运多舛的人要写出如此轻盈、唯美的文字需要多大的勇气,内心做了多少挣扎与叹息,才能化悲痛为文字的力量。

再次接触史铁生,这个断腿又罹患尿毒症的残疾人,在病中对生命的思考格外深刻,把这些思考集结成书,就是《病隙碎笔》。其文字流畅,感情真实不做作,好像在写个体命运的悲惨,又处处透露着抽象的终极关怀,因为人人都会生病,感冒发烧、小病小痛之后才知道健康的可贵,所以一个健康人依然能对一个残疾人写出来的文字“感同身受”,这大概就是文字之美吧。

在这篇随笔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上帝的思考,作者一定是看过《圣经》的,所幸自己已将《圣经》粗浅读过一遍,能够理解他说的那句话:“生活,正如上帝指给约伯看的那样,从来就布设了凶险,不因为谁的虔敬就给谁特别的优惠”。上帝因为“魔鬼”的挑拨,想要试探下他眼中的义人约伯对自己的忠诚度,结果用个各种方式降灾给约伯,折磨他的肉体、剥夺他的财产、离散他的子女,这个过程中还有约伯的三个好友不断的劝说约伯,叫约伯离开他的上帝,别再信仰上帝,约伯却一一回绝了,依然对上帝不离不弃,依然虔诚的信仰上帝。这些行为上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它只好悄悄隐退,原来上帝看上的义人果然名副其实。上帝一高兴,就把那些原本属于约伯的幸福统统恢复。

带着病体,史铁生看到了世间的苦痛凶险并不因为自己虔诚祈祷而减少,对别人也一样,这样想过之后他就可以释怀了。这句话扩展到普通人身上也一样,不要对自己不好的遭遇自怨自艾,因为上帝给每个人的关爱或灾祸是无法回避的。但这好像又有宿命论的嫌疑,且透着极度的悲观。史铁生以这个例子来安抚心灵,是在唤醒自己对生活的勇气。在这个意义上,他又是乐观的,尽管这种乐观充溢着悲剧色彩。史铁生也能对生活抱有希望,我们这个健康人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但史铁生只看到上帝降灾给约伯,却没有看到上帝恢复约伯幸福的一幕,可见有些人注定是上帝的“选民”,有些人注定是上帝的“弃民”,作为上帝的选民,即使会“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但这是上帝有意“降大任于斯人也”,终会“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结局总归是好的。而一旦成为“弃民”,则无论如何努力进取,如何虔敬的祈祷,都无法摆脱被上帝抛弃的命运。由此我又要说,上帝其实是不公平的。史铁生只看到上帝公平的一面,是要正视自己的遭际,要安抚受伤的躯体与心灵,可为什么他没有看到上帝不公平的一面?是无意,还是无奈?真的存在上帝吗?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9

作者史铁生是一位受苦受难的人,他二十多岁就双腿瘫痪,后又得了肾损伤、尿毒症等病症,但他很顽强地活了下来,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出了四五本书,是一位令人敬叹的作家。

也许是年纪相差太大,也许是他的思想太深奥,我怎么也读不通他文章中的句子。他的文章没有分章节,也没有标题,一路读下来我却找不到一个主题。像散文又没有一个不散的“神”,像杂文却又没有一个明确的论点,说是日记吧,文中又很少有自我的陈述

现在回头看来,书中还是有值得我学习和回味的东西的。比如他说:“文学是挺讲究的东西,写作不然,没那么规矩,痴人说梦也可,捕风捉影也行,满腹狐疑终无所归都能算数”这是他对自己写作的一种自解自嘲,同时也给我一些启示。写作并不是一件很考究的事,并不是需要专科毕业,学了技巧才能写好。只要你的灵魂有话说,你就写吧。

“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是的,我们总是将好的忘却,其实倒霉的事情才是我们所要忘却的。清点背包上不应该带上路的东西,时时准备着人生的意料不到的事,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理想中的天堂。

也许,当我们遇见苦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好好想想史铁生,我们不应该面对挫折、困难时,竟然还不如一个残疾!所以我们要活出生命的坚强和勇气!指导老师:魏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