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菊花与刀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13

菊花与刀读后感。

也许很多人都读过作品这本好书吧。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我们的真实感受,中学范文网编辑为大家准备了这篇有关“菊花与刀读后感”的文章,希望您能对本文做出宝贵的反馈!

菊花与刀读后感(篇1)

一直对日本有种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始于日本的动漫,再接着到电视剧,从《火影忍者》到《legalhigh》,电视里每个平凡的角色都会说出一些有哲理的台词,这让我很好奇日本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为什么一个知书达理的国家,却在二战期间对中国做出那么多令人发指和灭绝人性的事?所以买了这本《菊花与刀》细细研读。

从《菊花与刀》我了解到日本民族有着矛盾的性格,他们既尚武又爱美,既忠诚又叛逆,日本人非常注重精神的修炼,他们认为磨练意志必须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举个例子,比如日本僧人最著名的`修行方式之一,就是在冬天进入深山,找到一处有瀑布的地方置身其下,以对抗寒冷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当修行到忘却肉体的痛苦或是感受不到痛苦时,才愿意下山。

日本的社会结构相对稳定,而且大部分人不愿僭越自己的阶级,越级被视为耻,日本是个知耻的国家,而且喜欢已切腹自尽来表忠贞,在日本,不管犯了多大的过错,只要切腹自尽都可以被原谅,这种死被视为最有尊严的死法。另外,日本人有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或者欠别人人情的性格,这些倒是和中国有些共同之处,不过这也难怪,古代日本就曾来中国学习过,礼仪文化自然有很多共通之处,说到学习,日本确实学习的很好,因为中国人想了解中国唐朝的建筑风貌,不是在本国了解,而是应该去日本的京都,那里保留了很多古代模仿唐朝的一些建筑。

日本的一些钻研和匠心精神非常值得学习,美国的乔布斯就是索粉(喜欢索尼),日本大到机械设备小到配件零件都是精益求精,反观中国这些年粗制滥造仿冒成风,不愿静下心来钻研出自己的产品,曾经的深圳华强北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越是多看日本的一些影视和文学作品越是发现日本人从某种角度上看还是非常本分的,因为日本人非常心甘情愿做一颗小齿轮,不管自己的工作多么卑微,都兢兢业业,做到极致,所以才让这小小的岛国能挤入强国之列,不得不说是有很多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

菊花与刀读后感(篇2)

看了美国作家本尼迪克特写的《菊花与刀》后,我对日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有了新的认识。日本对我们中华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一想到就咬牙切齿,对日本是恨之入骨。像我这样的反日情绪,我们满怀激情的中华儿女大都存在。我觉得如何理解日本这个对中华民族文明带来过深重灾难的民族,是值得中国人关注的课题之一。看待问题不能只是盯着一个角落看死了,我们需要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分析。对于日本,我们也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这也是我们作为21世纪新一代青年的必备素质。《菊花与刀》这本书便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种了解日本的渠道。看完之后,我对日本少了一份冲动的情绪,多了一份理性的认识。

先说说这本书吧。书名“菊花与刀”,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在书中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此外,本书还是一部将深刻的思想和流畅的语言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学术界和普通读者中都深受好评。对于在历史上曾饱受日本民族带来深重苦难的中国人,认真阅读和思考本书具有更加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本书也被认为是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最佳读本,被日本学术文化界誉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由此可见《菊花与刀》的确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值得我们去深读。

作者本尼迪克特对于日本的评价是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这样看来日本的确是一个让人觉得很矛盾的名族,日本人有着双重性格。

作者以战争为起点,先写到战争中的日本人,并且还费了不少篇幅。最使我震撼的便是日本人认为精神将赢得对物质的胜利。日本人一直强调精神的重要性,对物质主义甚至到了鄙夷的地步。这也深深的体现在战争中。他们将军舰和大炮只视作不灭的“日本精神”的外部表现。他们鼓励士兵说:“我们的身体越是沉重,我们的意志,我们的精神就越能凌驾于肉体之上。日本打胜仗的时候,日本的政治家、大本营以及他们的军人也一再说,这场战争不是军备与军备的较量,而是美国人对物质的信仰同日本人对精神的信仰之间的决斗。日本人相信精神能战胜一切,这一点深入到他们对外的战争以及对内的国民管理中。此外,战争中日本人经常说安全感与士气不过是一个精神准备的问题。当遇到麻烦时,日本人对其国民的照例交待是说这是早已预知的,所以丝毫不必担心。这样似乎告诉国民,我们居住在一个可预知的世界下,任何事情都是我们预先知道的。这样的说法便给了日本国民一种安心感,使他们可以很淡定的面对一切。其实我感觉这一方面也是在说日本人强调精神上战胜一切。他们通过培养精神以鼓励民众和士兵,让他们充满希望无所畏惧。

接下来,作者向我们说明了日本人是如何的各守本分的。日本是一个等级深严的社会,他们相信秩序和等级制度。这一点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人与人之间是一定要分清身份等级的。日常交往中的细节动作也都反映出一个人的地位如何。同时日本人同我们中国人一样也十分尊崇孝道。早在公元儒家伦理以及世俗中国文化。但是孝道的表现特点难免有所修改,以适用于不同的日本家族结构。“孝行”在日本是一个只限于家族内部面对面的成员之间的问题。它意味着在一个几乎只限于自己父亲、祖父、他们的兄弟及后裔的团体中,根据辈份、性别和年龄占据一个适合于自己身份的地位。由此看来,日本人是一定要分清等级的,他们各守本分,做着自己该做的事。这样的守旧也使日本历史上一度落后,被西方国家欺凌压迫过。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期间,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都得到大发展。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直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成为了亚洲强国,东方唯一的帝国主义列强。

菊花与刀读后感(篇3)

《菊花与刀》向我们展示了日本这个民族的历史、生活和个性。阅读《菊花与刀》 ,加深了我们对日本这个民族的了解。

菊花,象征着和善、文雅、美丽、隐逸、适应;刀,象征着尚武、好斗、蛮横、刻板,两样具有含义相反的事物,成为描绘日本这个民族的事物,不难看出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而这也是其奇异的双重性格。

日本一直是个敏感话题。全世界的人对此都有一种复杂的感觉。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日本令人厌恶和憎恨。然而,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岛国日本却不得不让人钦佩。

在我看来,日本民族很奇怪。一首旋律奇怪的“能乐”会令人惊骇,哀伤,却不知道哀伤些什么,所以有人说日本是一个“物哀”的民族,日本的国歌“君王的朝代”就证明了这一点,“吾皇盛世兮,千秋万代,沙砾成岩兮,遍生青苔……”旋律如同哀乐,给人以沉重的历史感。然而不仅日本的音乐如此,日本的文学也是这样。

然而,日本也是一个懂得追求美与自然的国家:低矮的、木质的、简单的带有滑动门的房子,地上是平坦的榻榻米,外面是假山池塘。屋主正坐在桌子上沏茶,这在日本是很平常的生活。日本人也好清洁和泡澡,泡在热水里是日本人的享受。

娱乐生活也很丰富,艺妓歌舞多才多艺,今天的东京很热闹。

既然日本人是个“物哀”的民族,那日本人又为什么这么会享受呢?这就体现了日本人的双重性格。

日本人的双重性格还体现在对战争和生命的态度上。在日本,皇帝的威望甚至比中国皇帝还要高。日本人从小就被灌输了忠于天皇的思想,甚至献出了生命。菊花,是皇室的微观,然而,美国是一回事,国家的发展是另一回事。

皇帝在欣赏菊花的静谧之美的同时,宣扬武士道精神,成为武士尊严的象征。书中向我们提到一个词:“义理”,中国朱熹理学的词语,它的意思是“必须去做的道义的义务”,忠君也是“义理”。

武士重视义理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当自认为败坏了名誉或愧对于天皇,他们会采取残忍的极端的方式谢罪:剖腹自杀。在腹部划出一个十字。

有时,这种英雄式的道歉也出现在日本女性身上。一些妇女自杀是为了鼓励她们的丈夫不要害怕战场上的伤亡。古代日本人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或诚意,常常自残,这在外界看来是完全不合理的。因为皇帝,他们不怕战争,武士道精神也助长了侵略性。从中,日本人给人的印象就是刀之冷酷极端,丝毫不见菊花的飘逸端庄。

然而,日本人无可否认是个“礼仪之邦”,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在日本生活中,见长辈鞠躬,坐姿仪态符合礼仪一直是行为准则,在开饭前,他们也往往做仪式,据说他们饭前说的话是“感谢你命延我命”,从中,日本人给人的印象就是菊花的飘逸端庄,丝毫不见刀之冷酷极端。

书的最后一章介绍了战后开始反思过去的日本人。按照世界的发展趋势,世界是和平的,日本若想继续发展,就必须适应世界发展的趋势,但是,“武士道”不甘服输,“士可杀不可辱”的性格令当今一些日本人还不愿承认战争的谬误。这又是日本的一个矛盾所在。

日本人的双重性格也体现在许多方面。我不想在这里细说。

但是另我奇怪的是,本尼迪克特作为《菊花与刀》的作者,为什么会对日本了解这么深,比日本人自己还清楚透彻?不过,看了《菊花与刀》之后,的确是收获挺大,最起码让我全面认识了这个民族,也让我正确客观的认识这个民族。

菊花与刀读后感(篇4)

菊花与刀是日本皇室与武士道德的象征。在本文中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花与刀”这两种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在书中,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形式表现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于中国认识日本和日本人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正如书中描述的那样:日本人既生性好斗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又崇尚美;既骄傲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屈能伸;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怯懦;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日本的种姓制度,促进了天皇至上的思想,也是日本历代更迭革命中从未发生过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研究的过程中,作者综合的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将日本文化与西方的欧美“罪感文化”及东方中国儒家“仁道”文化相对比,把日本文化总结为一中独特的“耻感文化”。罪恶感文化是靠内心服罪来行善的,而耻辱感文化是靠外部约束力行善的。不同与中国的“仁”,日本人认为这是给道德低的人设置的标准。

对于日本人来说,“耻感”是高于一切的,他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和义务认同。由此产生了义务和义理的差别。在日本,义务是无限的,包括忠孝义务,即对天皇的忠诚和对血亲家庭的义务。

天皇和父母的恩情是永远都还不完的。在日本有一个总所周知的谜语:“想向父母提意见的儿子犹如一个想在头上长出头发的和尚。

这是为什么?”回答是:“无论多么想干也办不到。

”然而义理则不然,往往是不情愿不愉快的,有限的。比如对姻亲家庭的责任。这些只是作为义理,不像义务那样责任重大,但人们也不愿背上违背义理的骂名,这是一种耻辱。

读过《菊花与刀》一文后,我对日本文化及日本人愈加感到震惊,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中日两个民族在文化和心理上的巨大差异。一方面,日本文化使他自立、受人尊敬、偏执、自大;另一方面,日本岛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中国文化边缘的种种限制,构成了日本文化人格中敏感、脆弱、悲哀、孤立的色彩。毫无疑问,日本文化与日本的矛盾既有人类独特矛盾的共性,也将人性矛盾表现到了极致。

菊花与刀读后感(篇5)

东莞理工学院

12电卓

说句实在话,在我读《菊花与刀》这本书之前并未觉得日本的文化和我们会有太大的差异,毕竟,日本与中国相邻,我们两国之间的渊源也不浅。在听《形势与策略》讲座时,老师对日本的介绍让我很惊讶,甚至不能接受。日本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很矛盾,难以理解的。

菊花与刀是日本皇室和武士道德象征。正如书中描述的那样:他们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野蛮又文雅;即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怯懦;既保守而又善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但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存在的便是合理的。类比西方国家眼中的中国,譬如中医等,不也是难理解的么?但为什么,我们一直并不觉得呢?

同样,当我们了解日本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时,一切都会有答案。

鲁思·本尼迪克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美国战争情报局的委托,利用文化人类学家的技能研究日本的民族性格,然后向情报局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研究报告。这便是《菊花与刀》的来源。

日本人是非常重视精神力量的。日本人虽然不否认物质是必要的,但认为物质是次要的、暂时的。日本人说,精神就是一切,也是永恒的。

但他们无疑有时候难免陷入主观性。与精神的重视相对应,日本人非常关心名誉,他们很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以之反省自我、判断事情的是非。但很显然,他们个人的善恶判断力被搁浅了。

所以,不难理解,但别人认同他的行为时,哪怕他自己觉得这样做是很不对的,需要时他依样做下去。

日本人很重视各守本分。与我们追求平等不同,日本的等级制度非常严格,但日本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不会有任何问题,但他们认为这是非常自然和合理的。在日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位和明确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他们相信这样一个社会可以有秩序,否则,他们就没有安全感。

幕府统治时期,农民非常贫困。他们向封建领主和幕府当局提出抗议。农民领袖绕过名声,直接向幕府当局请愿。随后,幕府进行调查,而且绝大多数判决有利于农民。但,虽然农民诉苦是正当的,国家也尊重其诉苦,可是,尽管裁决对他们有利,他们违背了严格的等级制法律。

所以他们被判死刑。甚至,农民也认可这个命运。

日本人很重视孝道。但日本人的孝是只限于面对面的家庭长辈的。在日本,人们应该服从父亲的安排,在做任何事之前得到父亲的同意。

在日本有一个总所周知的谜语:“想向父母提意见的儿子犹如一个想在头上长出头发的和尚。这是为什么?

”回答是:“无论多么想干也办不到。”而长子是继承人,分享了父亲的特权,他们很早就学会装模作样地摆出负有责任的样子。

在日本家庭,妻子是没有多少地位的,重男轻女在日本是正常的。

精神准备对于日本人而言尤为重要。在二战后期,日本多座城市被美国接连攻克,然而,无线电广播一说“我们早就预料到这种可能性”,民众、士兵便不再担心,哪怕他们即将战败,因为他们都有精神准备,他们有理由认为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积极希望的,而绝不是别人强加的,换言之,失败是最大的成功(他们不认为这是失败)。

许多人很难理解日本人民对天皇的无条件和无限忠诚。在日本人看来,天皇是绝对正确的,任何日本人都拒绝谴责天皇。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后,日本人民认为天皇不应该对战争负责。

另外,从文化内涵上看,日本文化中有强烈的负恩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恩情根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须倾尽全力去偿还。但是,报恩是由条件的,也就是说,施恩者必须是认为自己高尚、能报恩的人。

作为从中国那里承受文化恩泽的国家,日本一直对中国怀着复杂的心理,既感到难以偿还,又对近代中国的沉沦感到羞辱,这种羞辱来自于其自身国力的增强,由此感到曾收到过这种国家恩惠的可耻。这种复杂的情绪已经从自身的借口成为侵华战争的内因。它想为中国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也就是说,作为日本的附庸,作为报恩的一种方式。

在书中,日本是这样的一种形象。其实,日本人自己本身也觉得《菊花与刀》这本书对他们描述很到位。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书中所描述的只是日本人民在理想中认识和追求的形象。这就像我们中国人说我们有优良的传统一样,但是实上,我们的中国品质并不好。

如果日本人是书中描述的形象,那么幕府将军不可能控制天皇。日本社会最低层的商人不会有那么多人成为武士。在日本没有人会逃避父母安排的婚姻

无疑,研究日本,我们应该联系日本本身的文化传统。但,要知道,日本人也是人,他们也会有人的共性,都是性本善的。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高的,也没有一个国家是低的。每个国家都有好人和坏人。

一概而论是很肤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