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热门教案」七年级语文《骆驼寻宝记》说课稿通用版

发表时间:2022-11-02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有了严谨的教案课件,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各知识要求。写好教案课件,你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热门教案」七年级语文《骆驼寻宝记》说课稿通用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携()手嫉()妒对峙()踽踽()独行温馨()淙淙()潺潺()花团锦簇()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

(三)朗读设疑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

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总之,我利用同学们对童话有极大兴趣这一点作为切入点,始终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学习本文构思、组材奇巧,语言生动,富有童趣的特点。通过朗读——理解——质疑——合作——解疑——迁移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热烈、平等、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六、说板书:

其它动物:半途而废不得宝

对↑衬

比↓托

骆驼:坚持不懈终得宝

七、本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

1、化繁为简,重点突出。教材的处理,遵循“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原则。

f215.com小编推荐课件

[教案必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doc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每位老师都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这样课堂的各种可能情况都尽在掌握。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教案必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doc》,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说教材:

《在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说目标: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2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以上目标的确定依据了新课标、单元学习目标、诗歌特点及学生实际。

第一:《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第三: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感情、简约的语言是诗歌的基本特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四:对于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于诗歌的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整体感知形象,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即可。

三、说教法: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山绵延不绝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以钢琴曲《海边的星空》配上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四、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情感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诗中意象含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从小聆听着黄河雄壮的涛声长大,看惯了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气势,却对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满了向往。如果我们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看到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绵延不断,你会想些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此环节意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

学生畅所欲言,师适时导出课题:

诗人王家新从小生活在山里,他的童年,从未走出过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无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面对大山,他又想了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翻阅《在山的那一边》,去探寻人生的哲理。(师板书课题及作者)(二) 师生合作,制定目标:

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诗歌方面的知识,讨论制定出学习目标,师作简要板书:

1、 有感情朗读;

2、 品味语言;

3、 感悟人生。

(三)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此步骤共分三大环节:初读,求流利;再读,显技巧;三读,含感情。

第一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反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第二环节以教师指导为主,通过范读、指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第三环节需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达到要求。

1、 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此环节要求扫除障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感知诗歌感情。

2、 检查朗读:

指生朗读,其余学生从语速、语调、停顿等方面进行评价,师做及时点拨。在评价过程中,找同学进行局部示范朗读。

3、 教师范读:教师配乐朗读诗文(课件显示重重高山、碧蓝的大海及诗文内容,并配有较舒缓的音乐),帮助学生确立本课的感情基调,进一步体会重音、停顿等技巧。学生对比初读情况查找不足,并总结出朗读要领:

①停顿要合理 ②重音要突出 ③感情要饱满。(师作简要板书)4、 学生再读,思考:

① 诗中的"山"与"海"各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② 作者借助"山"与"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意向的含义及文章的主旨,师作及时板书。

(四) 品味语言,探究赏析:

感情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在学生初步理解感情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语言的品味。学生尝试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细细品味,并随时标记遇到的疑问。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会语言的魅力。)学生可能涉及的问题有:

1、"铁青着脸"怎样理解?

2、"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如何理解?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4、 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5、"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体会内涵,感悟人生哲理,明确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理解诗句的同时,穿插朗读,使理解与朗读互相促进,融为一体。如:当学生理解了"铁青着脸"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心情的难过时,让学生试着读出难过的感情。

(一边赏析,一边将诗句要体现的情感补充在屏幕上的诗文中)探讨完以上问题后,学生带着对诗歌的深层理解再次齐读课文。

(五) 联系生活,体味人生:

对海的向往使诗人一次次翻越重重山岭,相信他最终一定会看到心中向往的海。在同学们的生活与学习中,遇到过山吗?你们又是怎样面对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谈谈类似的生活经历。

(以上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六) 小结:

在学生畅所欲言后师作小结:

翻越重重高山的过程是艰难的,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蓝的大海就会展现在你们眼前。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感情的齐声诵读最后八句诗。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附:板书设计 文

热门教案: 初中七年级地理说课稿(篇七)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我们需要提前做好教案课件的准备,才能让学生更加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写好教案课件,你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热门教案: 初中七年级地理说课稿(篇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中重点介绍的一个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现状,了解认识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

2. 编者的意图:力求以贴近生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知世界。

3. 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本节教材以人种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世界人种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肤色又不同于世界三大人种,从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炉的缩影的内容。 教材在举例中采取引而不发的方法,让学生来总结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地理基础知识。

(2)在掌握了足够的基础知识后,教材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巴西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巴西农业和工业布局进行分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能力。

(3)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料及图片,培养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巴西。

4.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巴西过去与现在经济结构差异的对比,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殖民主义统治对巴西的影响及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难点: a.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

b.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

5.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人口最多的国家b.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

c.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d.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e.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

a.分析独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的构成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

c.学会分析巴西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增强环保意识。

二、说学生

巴西是足球王国,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很陌生,现代媒体手段先进,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报纸、杂志查找各种资料进一步认识巴西。

初一年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_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巴西时,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举例,多要以实图展示,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的组合

a.本节课运用谈话、阅读、讨论、学习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学习竞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本节又采用了知识结构图法,使学生的地理思维随着教师的讲解而步步深入,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b.整节课主要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练结合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独立自主亲身参与、体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恰当引导,学生从不断演示中观察问题,探究现象,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3.教具选择

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

1.依据教学目标,快读课文,整体把握,明确重点。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理解和记忆。

3.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培养能力。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p.89—92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两节。

教学目标:1、了解巴西的面积人口、经济水平。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3、了解巴西的人种文化、工业农业。

教学重点:巴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

教学。难点: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②巴西的经济、文化、人种与殖民主义的关系。

1、引课设计

根据世界杯足球赛主题音乐,引出课题:第九章 第二节 巴西(版书),之后,介绍胡_出访巴西,让学生认识到巴西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整体感知,重点把握。

自学3分钟,学习方式自由,要求学生尽量多的发现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找出答案,准备竞答与竞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等。

3、教师主持,问题竞答与竞提。

这一活动由教师主持,学生比赛提问题,教师从量和质两方面为学生所提问题打分,分组比赛,决出胜负。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及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活动中,教师可寻机插入点拨讲解,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氛围中,教师尽情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4、总结巩固,随堂练习。

总结重在综合概括,使知识条理系统。随堂练习意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与技能。

七、设计的理论依托: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方式地理课程学习结果与过程并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书设计:

粉笔板书与电子板书相结合。粉笔板书采用词语式板书;电子板书采用结构式。粉笔板书如下图。咖啡之国文明古国足球王国狂欢之国四个关键性词语,基本反映本课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和教案(通用8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 学生的反应可以反映教学质量。下面是中学范文网的编辑整理的“七年级美术说课稿和教案”,还请您能收藏本网页!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和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石膏板浮雕的制作的工具和材料。

2.掌握石膏板浮雕的制作步骤,学习相关的制作方法与技巧。

3.利用石膏板浮雕的方法表达思想情感,体会浮雕独特的形式美感。

重点:会用泥浮雕的方法造型。

难点:如何掌握雕塑泥的性能,熟练地使用工具。

二、导入:

我先向学生展示一件自己亲手制作的泥浮雕头像(我自己的形象),问学生:“大家能认出这件浮雕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吗?”学生马上会很有兴趣,并且很快看出这个人物形象就是我;紧接着我再出示一张我的自画像(速写),告诉他们:“老师是根据自己的自画像制作的泥浮雕。”,这样引入本课的课题--泥浮雕的制作,以及本课的主要内容:为自己的同学或家长做一幅浮雕头像。

第二课时新授:

首先,我让学生简单说一说对泥塑的了解,再带领他们一起认识泥浮雕的工具和材料。

其次,我引导学生了解泥浮雕的制作过程,掌握制作的方法,学习相关技巧;为学生播放教学录像,展示我课前制作泥浮雕头像过程的三个片段:

1.处理雕塑泥

2.确定大关系(人物形象、高低层次)

3.塑造细节,调整整体

再次,我打算着重指导学生结合从前学过的知识,并根据“泥”这种特殊的材料和性能,灵活运用工具,充分体验泥浮雕的制作过程,逐渐掌握制作方法与技巧,在实践中获得感受,加深对浮雕艺术的理解。

最后,我组织学生针对课堂作业进行自评与互评。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和教案 篇2

为实现上述教学设想,我主要从以下环节开展教学活动。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欣赏花,融入到花的世界中,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花,感受花的美丽,花不仅带给我们芳香,还美化了我们的环境,让世界变得五彩缤纷!

2、对比大自然中的花和物品上的花有什么不同。对比中总结出纹样的定义。然后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掌握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纹样的变形,是在写生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再运用简化、添加、夸张、几何形等手法完成的。二是纹样的装饰,利用点线面,以及点线面的综合运用进行装饰。

3、让学生在对比中总结出什么是适合纹样,什么是单独纹样,然后借助骨式对比发现单独纹样分为对称式和均衡式两种。

五、课堂评价

本节课我主要从三方面来进行评价。首先,评价学生是否了解传统花卉纹样的造型与装饰特点。其次,评价学生是否做到了勤于观察、善于借鉴、精于制作、学以致用。第三,评价学生的作业,看学生能否熟练地运用变形与装饰手法设计一个对称的或者均衡的单独纹样。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和教案 篇3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湘版美术七年级下册说课稿 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一课是湘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的第四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五个环节对本课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课把花卉纹样的设计运用作为教学内容,考虑花卉纹样的文化内涵及与生活的广泛联系,教材围绕花卉纹样在生活中的运用展开,让学生感悟民族传统纹样的魅力。在内容上,从花卉的写生,到纹样的变形与装饰手法,从单独纹样的形式,到连续纹样的组合变化,循序渐进并强调学以致用的观念。在形式上,设置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是为某件生活用品设计一个对称或者均衡的单独纹样,活动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花卉,为某件物品设计一个连续纹样,由表及里,由简到难,都注重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今天我们主要针对活动一开展学习和设计。课标要求,在这个学习领域中,学生要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以及“学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让学生了解掌握图案设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生活用品加以装饰,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依据课标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借鉴中国传统花卉纹样的造型与装饰特点,运用变形与装饰手法设计花卉纹样。

过程与方法:了解花卉从写生到变形的完整过程,学会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方法,并运用一定的组织方法,为生活用品进行装饰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民族传统纹样的魅力;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传统纹样特征的认识和把握,了解花卉纹样的变形与装饰方法,进而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二、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学习过《黑白世界》一课,学生能够运用点、线、面的组合变化制作出黑白不同的灰色层次,为本节课中利用点、线、面的综合表现来装饰纹样,奠定了基础,所以,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在思维上,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通过观察和引导,能够对事物的规律和特点有一定认识。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情况,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教学法:学生在一种情境氛围中接受知识效果最好,通过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让学生融入到花的世界中,感受花的美丽,花不仅带给我们芳香,还美化了我们的环境,让世界变得五彩缤纷!

2、观察、对比法:这是我在本课中采用最多的方法,有六个问题是采用这个方法解决的',(1)大自然中的花与物品上的花有什么不同。(2)纹样变形的过程。(3)纹样装饰利用哪些不同的元素。(4)元素相同,但形状、大小、粗细、排列方式有哪些不同。(5)适合纹样和单独纹样的不同。(6)均衡式和对称式在结构上的不同。对比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思维的主动性,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3、直观演示法:这在美术课中最常用的方法,纹样的变形与装饰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运用直观演示代替单纯的说教和凭空想象,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总结变形和装饰的方式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上述教学设想,我主要从以下环节开展教学活动。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欣赏花,融入到花的世界中,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花,感受花的美丽,花不仅带给我们芳香,还美化了我们的环境,让世界变得五彩缤纷!

2、对比大自然中的花和物品上的花有什么不同。对比中总结出纹样的定义。然后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掌握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纹样的变形,是在写生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再运用简化、添加、夸张、几何形等手法完成的。二是纹样的装饰,利用点线面,以及点线面的综合运用进行装饰。

3、让学生在对比中总结出什么是适合纹样,什么是单独纹样,然后借助骨式对比发现单独纹样分为对称式和均衡式两种。

五、课堂评价

本节课我主要从三方面来进行评价。首先,评价学生是否了解传统花卉纹样的造型与装饰特点。其次,评价学生是否做到了勤于观察、善于借鉴、精于制作、学以致用。第三,评价学生的作业,看学生能否熟练地运用变形与装饰手法设计一个对称的或者均衡的单独纹样。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和教案 篇4

单元总目标:

通过对学生装、校园环境艺术品的设计与模拟制作活动和校园规划模型的设计索利用各种艺术方法与艺术手段美化自己的形象、美化校园环境、创设人与环境的自然和谐情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的情感,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愿望,同时在活动中提高综合运用多领域知识、技能的能力。

单元课时分配建议:

本单元内容可分3课进行教学,共用5课时完成。

第1课 学生装设计与模拟制作(1课时)

第2课 校园环境艺术品设计与模拟制作(2课时)

第3课 校园规划模型设计制作(2课时)

活动一

课题:学生装设计与模拟制作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装的设计与模拟制作练习,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着装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

活动安排:

设设与展示

1、画一幅学生装设计图,写出设计思路,还可以用你小活中的材料试着做一件模拟学生装。

2、利用自己设计的学生装开—个学生装发布会。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服装设计作品欣赏投__或多媒体课件;人体模特图投__及与之配套的数套服装图复合投__;预制供学生叠加粘贴服装的黑色或灰色男女人体模特剪影图;请数名同学课前穿好大小合体、款式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的学生装以备课堂表演供同学欣赏、参考。

◆学生准备学具:搜集若干服装设计效果图、照片等图片参考资料;铅笔、彩色水笔、各色布头或彩纸,剪刀,胶水等。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a.与学生讨论“如何为校园添色彩”这一话题,引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b.请数名已穿好学生装的同学进入教室进行服装表演,导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c.师生讨论以下问题:购买服装时你如何进行选择?服装设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什么作用?学生装应该具有什么特点?我们学校的学生装应该体现什么特色?

d.出示服装设计作品欣赏投__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欣赏介绍服装设计过程的几个环节:

①服装的款式造型设计:从整体造型人手,用简单的几何形概括地把握服装的轮廓,要与人的职业、身份相适应。

②服装的色彩设计:服装的色彩要与人的肤色、发色成对比或调和的关系,也要考虑与人的职业、身份相适应。常用的色彩搭配方法有同种色组合、类似色组合、对比色组合。

③服装的面料选择(只作提示,内容从略)

(2)发展阶段

指导学生进行学生装设计练习。

练习方式:

①效果图的绘制:用铅笔画设计草图,用彩色水笔着色完成。线条应简练概括,涂色不__于均匀,只作标示性涂绘,体现生动的效果。

②用简练的线条勾画出人体的大致轮廓,用碎布头或彩纸剪贴服装。教师预制的黑色或灰色男女人体模特剪影图可供学生叠加粘贴,展示自己的设计效果。

③要求每位同学任选以上两种方式之一,设计男、女学生装各一套

(3)收拾与整理

整理学具,恢复教室整洁。

3.课后拓展

(1)评选出秀的学生装设计作业,主动向学校推荐,争取用于今后本校学生装设计制作的备选方案。

(2)留心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身份的人的着装,分析其优缺点和需改进之处。运用所学知识在父母、亲友购买和定做衣服时,尝试为他们提供参考意见。

(3)举办学生装设计作业展览、交流、评议活动。

(4)根据优秀的设计稿,利用报纸、纸盒、塑料、线材、布料、等废旧材料以及围巾、帽子饰物等现成品制作成服装,召开服装设计新作模拟发布会,进行服装表演,配以音乐、化妆、动作、舞台美术、海报招贴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和表演才能。提示学生留心观察乡村或社区环境的场景及建筑物,注意物象所呈现的__现象,感受其美感特征并大胆进行写生表现。

教学评价建议

1.能否自觉地以审美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周围人们的着装。

2.能否恰当地运用所学的服装设计知识进行设计练习。

3.是否对本课内容有持续的兴趣并积极的参与本课的各项活动。

相关教学研究课题

1.关于校园学生装设计教学中的“综合探索”途径与方式的研究。

2.关于学生装设计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活动相结合的研究。

活动二

课题:校园环境艺术品设计与模拟制作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环境艺术的意义和作用;学习环境艺术壁画、雕塑小品的设计制作过程。

2、校园雕塑小品和壁画的设计应与校园整体环境相协调符合审美要求。能初步提出校园环境艺术设计的改进建议。

活动安排:

1、欣赏这些艺术品,想一想,它们与环境协调吗?

2、集体考察一下自己的校园环境,讨论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环境艺术雕塑、装饰壁画的图像资料、泥、泡塑块、卡纸或其他材料制作的校园环艺雕塑小品和装饰壁画小样范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如有条件)等。

◆学生准备学具:泥、泡塑块、卡纸、竹、木、金属等材料;塑形、切割工具;乳胶等粘接材料等。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a.展示环艺雕塑、装饰壁画的图象资料和校园环境艺术雕塑小品和装饰壁画小样范作实物,引导学生欣赏并提出思考问题校园里设置的艺术品应该如何与校园环境相协调?在校园里设置艺术品应该考虑选择那些内容和形式?你认为目前我们的校园环境应作哪些改进?何处应增加何种壁画或雕塑艺术品?提出作业要求设计一件校园环境艺术雕塑小品或装饰壁画,并任选材料制作成小样。

b.走出教室,进行校园实地考察,然后交流讨论,对校园环境现状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改进实施方案,包括自己要设计的校园艺术品的内容、形式、使用的材料及制作方法步骤,并对同学的方案加以评述。

(2)发展阶段

归纳学生的各种方案,分步讲解艺术品与所处环境协调统一的原则、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材料的选用以及制作方法步骤。

学生进入设计制作过程,其间教师及时将有创意的作业向大家介绍,供大家借鉴。对创意构思和制作有困难的同学给以适当的指导帮助。

两课完成设计制作过程。

(3)展示讲评

交流展示作业,师生共同评述作业的优缺点,总结出存在的共性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注意将作品与拟置于的环境结合起来进行评价,避免单一评价作品本身。

3.课后拓展

(1)对社区或乡村环境进行审美考察,提出自己的改造见解,并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环境艺术小品的模拟设计制作实践。

(2)如有条件,请校方安排施工,将优秀作业小样放大为设计尺寸,置于校园中。

环境艺术是人与其活动的环境场所、自然景况、各种接触用品等之间的综合设计和处理。它包括城乡环境总体规划设计、园林绿地设计、商业及交通信息系统环境设计、室外建筑群体的设计、室内陈设,各种用品设计以及与之相配的室内外雕塑、壁画等的统一安排设计。

教学评价建议

1.是否明确了环境艺术品与所处环境的协调统一设计原则。

2.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否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环境,美化建设的习惯。

3.是否表现出关心校园和社区环境艺术建设的热情。

4.制作过程中是否表现出有计划性、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相关教学研究课题

1.美术课环境艺术小品设计制作教学与学生现代设计意识的启蒙。

2.培养学生以艺术的眼光和审美的思维看待周围的环境。

活动三

课题:校园规划模型设计制作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建筑和环境,模型设计制作知识和技能,合作设计制作校园规划模型,开拓学生的三维立体想像空间,训练立体造型的创意和动手制作能力。培养热爱生活、学习环境及学校的情感。

活动安排:

1、集体策划,绘制校园规划图。

2、用容易找到的材料,全班同学一起制作一组校园模型。

3、布置展示,邀请全校同学或家长参观、评述。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建筑模型设计制作图片、效果图、制作步骤图示等参考资料。

◆师生通过搜集,共同准备模型制作所用的材料、工具:各种白色、彩色卡纸、硬纸板、纸箱板、瓦楞纸、玻璃纸、废透明胶片、易拉罐等金属板材、木材、吹塑纸、硬泡塑(聚苯乙烯板)、软泡塑(海绵)、电热丝泡塑切割器、美工刀、剪刀、圆规、直尺、乳胶、胶水、铅笔、橡皮等。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a.引导学生讨论、想像自己校园未来的美好面貌,描述自己所见的建筑中最喜欢的一两个,从造型、布局、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介绍。

b.展示建筑模型设计制作欣赏图片、效果图、制作步骤图示等参考资料。介绍校园建筑模型的具体制作过程:

(a)总体构思:有哪些建筑设施,如何布局各建筑的造型、结构、色彩等

(b)平面规划设计:画出平面布局草图

(c)主体建筑的制作:大型部件的制作、表面构件的处理

(d)附属建筑的制作

(e)其他设施的制作与配置

(f)总体调整完成

(2)发展阶段

a.讨论确定校园模型的总体造型和实施方案。小组之间进行设计在课堂完成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添加制作必要的附属部件,完善地形、操场、绿化、景观(如壁画、雕塑、喷泉)等区域,使整个校园模型更为精致、美观。

b.为模型拍照,布置模型的展示场地,邀请家长、老师和同学前来参观,共同进行欣赏、评述。分工合作,各组分别同时设计制作所分工负责的建筑和区域。

c.小组内进一步将各建筑部件的制作分工到人。

d.用两课时的时间完成设计制作过程。

e.各组同学把做好的模型单元组合在一起,成为校园模型整体。

(3)收拾与整理

作业接近完成时,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调整和修改,最后完成作品。

整理工具材料。恢复教室的整洁。

3、课后拓展

(1)鼓励学生关注校园环境,根据所学的环境规划与模型设计制作知识,积极提出设计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才干和能力。

(2)在课堂完成的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添加制作必要的附属部件,完善地形、操场、绿化、景观(如壁画、雕塑、喷泉)等区域,使整个校园模型更为精致、美观。

(3)为模型拍照,布置模型的展示场地,邀请家长、老g币和同学前来参观,共同进行欣赏、评述。

教学评价建议

1.是否充分表达出了想像力和新颖的设计创意。

2.设计构思中,是否充分考虑到了各个建筑主体和设施与整个校园环境的协调。

3.制作过程中是否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且步骤清晰,耐心细致,专注投入。

4.在设计制作活动中能否于同学愉快的交流与合作。

相关教学研究课题

1.环境审美意识的培养与中学美术课教学。

2.关于人际良好合作态度的养成与美术课堂教学关系的研究。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美术的分类,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

2、技能目标:通过欣赏、讨论、探究、联想等过程和方法,掌握相关美术基础知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各个类别的艺术特征。

难点: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提升人类生活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相关图片、文字资料等。

学生准备:作业纸。

教学设计:

1、导入。

(1)欣赏图片。首先,你认为生活中的或者你知道的那些事物是美术作品?

(2)欣赏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加以总结(如:什么事美术?美术的分类是什么?)

2、展示。

(1)展示《出水芙蓉图》,让学生们加以思考。

(2)请同学们谈谈这幅工笔画是怎样表现形象的?(可以从色彩、线条来回答)

3、欣赏油画。

(1)教师讲解油画的产生背景,展示几幅油画作品。

(2)向学生提问:油画和国画之间的差别在哪里?

(3)展示课件,教师总结原因,原因就在于它们使用不同的绘画材料。

4、讨论。

(1)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提出问题:画家为什么把这幅画取名为《父亲》?他真的是画家的父亲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2)讨论后让学生积极回答。

(3)讨论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5、作业。

(1)搜集一张你熟悉或喜爱的艺术作品,可以是摄影、油画、雕塑等,任选其一,对作品进行赏析。

(2)学习建议:课后收集资料,了解对不同种类绘画作品的赏析方法。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和教案 篇6

各位老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动物变形设计,下面我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做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的学习领域范畴,是辽海出版社七年级上策美术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装饰艺术,提高对装饰艺术的审美能力而设置的,是在上一节课生活中的图形的基础上加以继续和深化的,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动物图案的兴趣,提高动手设计能力,从而具有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和愿望。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教材要求,本着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了解动物的形象特点,掌握动物变形的变化原则和变化方法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创造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耐心细致整洁的工作态度,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

教学重点:

动物变形的方法。

教学难点:

动物变形的特征表现。

二、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启发谈话法、讲授法、合作学习法。

本课重点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引导观察法。

教学中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挖掘出学生门的闪光点,鼓励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性,并为他们创设积极参与体验积极时间的条件。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审美趣味。

三、学习方法

养成积累、收集资料的学习习惯,学会独立思考、自我总结、与他人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课前作好预习工作,多收集一些动物图片与资料,再和老师提供的资料结合在一起,欣赏分析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图案,使他们具有成就感,从而树立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情感。

四、采用的教学手段

通过老师和学生收集的大量资料,包括媒体播放的动物图片、动画,还有范画等教学手段的运用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打开思路,鼓五、教学过程

过程之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美术最基本的动力之一,将美术课程内容与显示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可以采取这样的导言谈话式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与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今天我带大家交朋友,看看我们的动物朋友们都在作什么?播放课件,让学生在生动的画面感受下领略大自然中动物们的风采,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乃至创作欲望,为学习新课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过程之2.欣赏中观察总结学习新知

欣赏完我们动物们的风采,那么人们又是如何将它们的形象运用到生活中去的呢!揭示课题动物变形设计。大屏幕展示动物原图与变形后的图案,引导学生欣赏后讨论两者区别,总结出

(1)动物图案的概念。

(2)了解变化时的原则。是进行动物变形设计的原则。

(3)表现的角度。这是本课的重点。

学生拿出集资课前收集的动物图片,谈他们的特征是什么,然后教师针对学生们的回答指出每种动物都有它们不同的特征和习性,要根据它们的特征采取不同的表现角度,归纳起来有6种,大屏幕展示各种表现角度的范画。再此教师再次启发学生,强调根据动物的最显著特征采取某种角度进行表现变形。

例如刚才我们欣赏的狮子,它具有凶猛强悍的习性,所以我们进行动物变形则应采取表现内在本性这一点,或者孔雀具有漂亮的羽毛我们可以表现它美丽羽毛的局部表现这一点,等等。在这个重点知识的掌握上,充分利用直观具体的图片以及列举的种种范例加强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体现了新课标中美术教学所特有的直观性。

(4)变化的方法。

首先要学生了解动物变形的过程,课件展示。这里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动物变形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掌握表化的4种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自己课前收集的图片中的动物分别采取哪种表现角度和变化方法,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触类旁通产生新的思想。

过程之3.实践设计,培养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播放音乐辅助学生作业。

过程之4.展示评价,共同提高

作业结束后,展示优秀学生作品。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然后教师集中点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应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学习美术的状况,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从中感受快乐。

过程之5.课后拓展

能够在课下将所学的动物变形图案运用到生活中去,学有所获,美化生活。

教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动物形象有了新的认识,学生能够自选媒材,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图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态度,培养了学生的个人审美取向的形象表达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意识到美术对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以至将所学的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丽、多彩!

以上是我对《动物变形设计》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说明,会有很多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点!谢谢!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和教案 篇7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美术第二册第2课《我喜欢的卡通形象》(江西版)。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设计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说教材

本课属于设计与生活的学习领域。本课通过欣赏学生喜欢的中外卡通形象,在了解卡通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绘画的形式进行适当创作,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提高他们的造型能力。毋庸置疑,卡通深受学生喜爱。本节课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才能真正让学生心动、行动。 通过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卡通,学习设计卡通形象。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从学生动脑、动手、情感体验这三方面,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卡通画的基本特点,知道卡通画的表现形式,认识到卡通形象在形与色上具有夸张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与讨论,发现并交流卡通画特点,在创作的过程中学习卡通画表现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卡通画的兴趣,感受卡通画的时代特征,培养学生节约、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增强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知道卡通形象的特点、形式和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则是使学生能设计并制作出简单生动的卡通形象,培养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的良好品质。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运用

本课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对事物好奇、思维活跃的心

理特点,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生动的卡通形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和注意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比较讨论法、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对卡通的欣赏,感受卡通形象美的过程,并创作出更具个性、更生动可爱的卡通形象。

2、学法指导

综观全课,学生的学法可以概括为:积极参与、探究发现。主要表现在:

(1)参与实践

课堂上学生动口、动脑又动手尝试;练习时学生大胆想象,把身边熟悉的物品设计成可爱的卡通形象。这就是在实践中积累,最终通过美术创造来提升对生活观察和感知的境界。

(2)参与评价

我认为,正确的评价理念,是要体现出美术的多样化、个性化、创造性。因此,在评价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作为一个组织者、主持人,帮助学生完成展示和自我评价活动。

(3)参与探究

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认知主体的地位。他们自主尝试,探索方法,发现规律,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正因如此,学生在作业中创意迭生、充满智趣,闪耀着自由想象的光辉,折射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三、说教学设计

如果说研究教法、学法是教学的前提,那么我认为合理优化地组织教学过程便是成功的关键。本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一)、情境导入。

展示同学们熟悉的卡通形象,把同学们带到轻松、快乐的卡通世界里。来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卡通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观察比较。

通过巧妙的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来了解卡通的相关知识。展示图片、实物,请学生观察比较。师生互动交流后,学生

通过直观对比,自己发现总结卡通形象的特点:造型简洁、幽默生动拟人夸张、色彩艳丽等。

2、欣赏与启发

通过欣赏一些优秀作品,如:《海宝》、《林晨》、《举起手来》、《小兔天使》、《友谊长存》、《苗家少女》等。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养成节约、爱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3、设计练习与实践探究。

结合所学设计方法,我随手把身边的物品,如:粉笔、饮水机变成有趣、幽默的卡通形象,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卡通形象设计创作的热情。并以“小兔米菲”的故事唤起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和信心。

4、设计体验。

抓住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一比,看谁设计的卡通形象最可爱?在学生作业过程中,教师巡回辅导,细致、具体指导,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如:善于在生活中观察、想象力很丰富、紧扣拟人、变形、夸张、很有个性、很生动有趣、一定能成为优秀的设计师和画家等词语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大胆进行创意和设计。

(三)、作业展示与激励评价。

评选出新颖有特点的作业到前面展示,运用学生自主评价,相互评价和老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交流并体验到设计的快乐与成就感。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在学校活动中艺术宣传的重要性。

2、学习宣传品的各种材料的设计及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创造能力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宣传品的各元素的设计,运用元素的搭配大胆的设计运用。

难点:宣传品的色彩对比,要有突出的内容设计。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1)图片欣赏各种宣传画.

(2)教师出示我校的艺术节宣传画报。

(3)欣赏过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如:看来之后有什么感受?

2、讲授新课。

(1)教师向学生讲解宣传品的作用。

(2)看图片,分析图案、文字、色彩、材料,不同的性质的宣传品(商业性,公益事业性教育性等)。

3、深入学习。

(1)出示以往学校艺术节的宣传品,节目单、标牌、各种艺术节活动的画报。

(2)带领学生学习课本的图例,并组织学生讨论。

4、教师示范。

(1)设计制作宣传品的编排如图案、文字、色彩以及搭配。

(2)教师进行提问:在设计宣传品,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3)教师示范如何设计宣传品。

5、学生创作。

(1)为学校的十大歌手设计制作宣传品,分小组合作完成。

(2)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并提供帮助。

6、展示评价。

【教案收藏】 七年级语文《散步》说课稿2090字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教案收藏】 七年级语文《散步》说课稿2090字》,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一、说教材

《散步》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文章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暖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亲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亲情的赞美,是一篇从平凡小事中写亲情的典范作品,题材极其平凡,意蕴却十分丰富。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说学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缺乏生活体验,又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尊老爱幼的观念比较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因此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我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三、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清新质朴的语言。

3、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说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和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要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朗读品味积累语言。本课是一篇精美散文,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揣摩、积累语言,以增强语感,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本课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七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容易浮于表面,因此把这个定为难点。

五、说教法

运用情景导入、朗读品析、研讨点拨、多媒体课件辅助等多种教法相结合。首先以情景、导入法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浓浓的亲情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将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中,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去感受亲情美。本文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必要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几种教法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

六、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细节动人的句子品析,最后抓关键语句再读课文,深入思考,领会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情感,在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说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短片中温馨的画面和质朴的语言,让学生快速的进入情境中,也为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作了准备。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这一板块是因为学习目标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旨在让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

2、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求学生齐读课文后自主学习,培养从文章获取信息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个问题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从而得出结论:在两头不能兼顾时,照顾长辈,因此得知“我”的处事原则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能打动你的句子品析。

学法指导: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1)学生在课本上用圈点勾画法作批注。

提示:写景美的句子、细节动人的句子

(2)请学生将他们找出的词句读出来并赏析,教师适当指导。

2、感悟语言的对称美

预先出示一个句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让学生说说这个句子的特点,最后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对称的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品味积累语言是本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先让学生在圈点勾画中品读思考,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会在以后的阅读、作文中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赏析语言,运用语言。

(五)再读课文,感悟亲情

1、指名读6、7段。

2、扮演角色,心灵对话。

学法指导: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妻子、儿子是怎样想的,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走小路?分角色用话外音的形式将各人心中所想表现出来,不仅要注意文中表现出来的内涵,还要善于结合情景体悟人物心理和性格。

3、这个家中三代四口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设计了“扮演角色,心灵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不仅能找出文中有形的东西,还能发现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无形)的东西,以锻炼学生的想像及创新思维能力。在谈对人物印象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正因为这一家人尊老爱幼,相互关爱,这个家庭才会如此和谐温暖。

4、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学法指导:注重这句话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解决疑难。重点理解这个句子,不仅要理解它的表层含义,更要理解它的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重大,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中年人是承上启下的角色,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至此学生才准确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六)拓展延伸

作者抓住了生活中一个平凡的镜头。

七年级课件教案通用


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同时要清楚知道一份优秀教案课件,也能快速梳理各个知识点。写教案课件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七年级课件教案通用,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七年级课件教案 篇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济南的冬天》(板书:济南的冬天+老舍),下面我将从教材和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策略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文章,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二)学情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在我看来,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重在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过程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2.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重点放在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上,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

1.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通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扩大教学容量。

学法: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及策略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今天我们单表一下多姿的冬天。和学生一起欣赏燕京一带冬天雪花,感受边塞冬天的奇寒;东北的冬天,云南的冬天。引出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气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

1.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己经历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特点。

3.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于是,全文处处围绕体现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

三、以温晴识温情——“温情”在我身边

学生朗读第一段,小组交流,领会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济南温晴的特点。

因此,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

四、以温晴看温情——“温情”在我眼前

有人说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无论从立意,还是从构图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从细部看,这幅图画又是由多个画面组成,而每个画面都充满着温情和希望。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寻找温情的画面,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为每一幅画面起一个名字并说明其理由。

1.摇篮安睡图

2.雪后小山图

3.山村卧雪图

4.玲珑水晶图

五、以温晴赏温情——“温情”在我心中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入对温情的赏读。

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绘了济南的山、济南的水,借山水来展现济南冬天的特点,在鲜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这里的山水情意浓浓。作者在写作上也展开联想、想象,以温情的形象来比拟温情的上水,用包含温情的语言来描绘温情的山水。

(一)走近温情的人物形象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当“人”来写。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韵,有了内在美。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用人物形象来比拟山水的语段,体会温晴的特点,然后学生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1.守护摇篮的母亲

2.细致周到的护士

3.健美优雅的女郎

4.娇美害羞的少女

5.俏美柔情的女子

老舍先生不愧为文学大师,他智慧的将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个个颇具个性,而又都充满温情的女性。如此,既写出了冬天的暖,又写出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老舍先生为什么只选取女性形象来比拟描绘呢?

主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形象能体现温暖、柔美、慈爱,能与济南冬天的秀美、温晴特点相吻合。

(二)品味温情的语言

本文语言自然、质朴,亲切、柔和,充满着温情。像美丽的女子情态可掬,又像慈爱的母亲娓娓叙谈。

学生先跳读课文,标划出富有灵性、含有意蕴的动词,然后体会口语化、情感化的词语,找出类似语句,进行品味。

六、我笔下的“温晴”和“温情”

1.教师总结:

老舍先生写北方中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着眼于“秀”,集中突出了冬天里“温晴”的特点。为了展现这一特点,作者抓住了“暖、秀、绿”着墨,写出了春意,写出了生机。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是作者温情的体验有了这种种温情的意象,是作者温情的感受有了这美妙的表达。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2.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体会,运用“温晴”和“温情”两个词语,写几句话。

五、时间安排

导入3分钟 讲授新课 30分钟 归纳总结 2分钟 写作练习 5分钟

六、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温情的画面

温晴 温情 温情的人物 温情的语言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七年级课件教案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登上地球之巅》,它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位置及课文的特点

本单元编选了《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登上地球之巅》、《短文两篇》等五篇展现人类探险活动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展现了人类对探险的执著和渴望,任何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人类迈向新领域的脚步。《登上地球之巅》描述的是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珠峰北坡攀缘而上,踏过千年的冰封,克服重重的困难,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地球之巅的事迹。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让每个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使这些怕苦怕累的中学生为之触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功能,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2.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知识目标:①了解这次登峰的概况和意义

能力目标: ②体会数字在文中的烘托作用,体会文中登峰的艰难

③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的精神

④刘连满这一人物的分析(没有登上文章却重点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⑤学习年轻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

这五个方面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学习的重点及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③是重点,④是难点。

3.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

二.说教法

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要求将语文课堂与生活、写作联系起来,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的能力。再联系本文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热情参与,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并且适当插入写作练习。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充分发挥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于课文之中,体验登峰的艰难。

2.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带着感情的朗读,理解登山队员的艰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学法指导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让他们学会学习。古人也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达到不教”的目标的方法。

本节课让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共同发展,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并能快速掌握文章主要情节

2.朗读法: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指导学生重点难点的突破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由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和作业三个环节组成。大约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本文的教学任务。

(一)导入(2分钟左右)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锣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本文的导入设计是播放珠峰及登山者的图片,并配以高亢的歌曲《珠穆朗玛》,让学生的思绪进入神秘的珠穆朗玛峰的氛围中,直切主题,干脆利落的效果。(时间较长,故未上课时便可播放)

(二)说课文学习

(设想)我设计了四大版块,分别是“攀登纪念馆”、“小小解说员”、“刘爷爷我想对你说……”和“走进登峰迷失案”。

1.关于本文的背景资料,我设置了“攀登纪念馆”版快(解决目标一)(3分钟左右)

(设想)通过此版快,让学生在对珠穆朗玛峰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理性认识并了解1960年5月的这次登峰运动。

(内容)①珠峰知识简介(学生先谈,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

②攀登珠峰的历史背景介绍

2.关于文章的情节结构,我设置了“小小解说员”版块(解决目标二)15分钟左右)。

(设想)通过这个版块,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数字在文中的烘托作用,体会攀登的艰难。

(内容)①找出文中体现艰难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快速阅读课文并用

“勾画圈点法”,找出关键的句子)从以下方面向学生讲明:

突击队员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零下30多度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岩壁上登攀,他们穿着特制的高山靴也难踩稳。

在这样的高度上,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身体都有严重的反应。

他们背上的氧气筒的气压表显示,氧气的容量已经不多。

而用在攀登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

……

……

(学生找到这些句子,谈了自己的感受后,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攀登的艰难,特别注意这些句子中的数字的作用)

②既然如此艰难,是什么支持他们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继续向上攀登?

(为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为追逐心中的梦想,坚毅不屈的品质以及那个时代特殊的烙印,不能让外国人瞧不起我们中国)

③观看当时拍摄的记录片(更直观,加深了对攀登过程的了解以及对他们艰难的体会)

3.关于文章的人物形象,设置了“刘爷爷,我想对你说……”版块(解决目标三、四)(20分钟左右)

(设想)通过此版块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能力(分析人物性格的特点),体验情感(评价人物形象,学习他们的精神)。

(过渡)(课件图片:登峰四人的照片,只有刘连满的照片是现在的生活照)同学们一定在纳闷为什么只有它的照片是现在的生活照?(因为他没有登上顶峰,所以当时的报纸没有刊登他的照片)

(内容)

①刘连满为什么没有登上顶峰,是他自己放弃了吗?

(不是。刘连满是为了不拖累这个集体,让其他人能完成任务,而主动放弃了登上顶峰的机会,而这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缺憾。)

②刘连满的哪些行为感动了你?你有什么话想对作品中的人物或大家诉说?

这时,刘连满突然想起自己在哈尔滨当消防队员期间,采用人梯的办法成功的翻过高墙的经历。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膀上……

——为了团队,为了能完成任务,他毅然成了别人的人梯,显示出他有着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

他担心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战友们不知道他的氧气筒里还保存的氧气,他又挣扎着坐了起来,用铅笔在日记本上给战友们留下了一封短信……

——在有机会活着,渴望活着的时候,他却毅然将活着的机会留给了战友,也显现出他人格的魅力。

……

……

4.关于拓展延伸,我设置了“走进登峰迷失案”版块

(设想)让学生走进其他的登峰运动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领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内容)老师讲述英国人马洛里从北坡登峰并最终消失在神秘的珠峰的事情,并观看后来发现的马洛里的骸骨的图片,学生说说你的感受,谈谈马洛里这么做是否值得?

(三)说练习

1.查找有关最近攀登珠峰的资料,并在全班内交流

2.小作文

学习了《登山地球之巅》你心中一定有许多的感慨,请以《人生的价值》等为题进行口头作文

七年级课件教案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让流行歌曲装点作文》。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本节课在课题中的地位。

xx在北大百年校庆上说:“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体现。”国家教育部在跨世纪发展战略中也把创新能力作为新世纪的重点培养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校教育就必须更新观念,从单一的知识传授教育转变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作文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担当着重要的任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达到从生活中感悟语文,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心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话去表达真情实感。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从而喜欢写作,我们做了许多尝试,从学生非常喜爱的流行音乐中感悟写作之源,扮靓作文语言,就是我们的尝试之一。我选择了脍至人口的:《吉祥三宝》、学生们喜欢的周杰伦的歌,在听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歌曲所表达的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因为生活是写作的第一源泉,有了这样的生活素材,我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写出好的文章。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

学生们都喜欢流行歌曲,但很多学生都是盲从,赶时髦,引导他们听、感、悟,把学生喜欢的变成知识的一部分,我确立了知识目标:学习感悟歌词中含蓄委婉,富有哲理,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

在感悟歌词的基础上,能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表达自己的心灵。我确立能力目标:用心去与歌曲碰撞,用文字来表达心声。

作文就是写真情,帮助学生找到真情尤为重要,我确立了情感目标:热爱生活、关注心灵体验。

创新目标:吸收歌词中的精华,把它变成自己的一种语文学习需要。

用心去与歌曲碰撞,用文字来表达心声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找到生活中与歌曲的共鸣点是教学难点。解决难点的突破点:倾听与感悟。空白点:学生喜欢的歌曲有个性差异,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这堂课是一堂引导课,后面还要有系统的辅导,为后面的教学留下空白点。

三、教学过程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的完成这次的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导入。为了能一下子抓住学生,我选择了学生们喜欢的周杰伦的歌《我的地盘》,用FLASH播放,从视、听上把学生带进课堂。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2、学生陈述喜欢这首歌的理由,从而引导他们听、感、悟,从感性的喜爱变成理性的思考。

3、有一组小练习,带领学生走进作文。再给学生下发几篇习作,感悟把歌词带进作文的好处和方法。。

4、归结写作方法。

5、当堂片段练习。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人喜好,可以让学生从自己喜爱的歌曲中挑选,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达到“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就是两个思想。”的目的。再从事个人创作。

6、作品展示,学生、老师给予评价。对他们的优点闪光之处当众表扬,尤其是有创意的地方给以热情的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功欲。对于一般的文章,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帮助其提高写作水平。

7、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8、课后延伸:作业。发布到博客,共同交流,发布评论,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创新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的作用,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联想及生活体验,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学生通过倾听、感悟、交流、写作、评改几个环节,完成教学目标。

七年级课件教案 篇4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安溪县湖上中学数学教师张象稳,能参加这次说课评比活动,我感到十分高兴,同时也非常珍惜这样一个难得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合并同类项。

以下我就五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说课内容: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

本节课选自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3.4节第2课时内容,是一堂探究活动课。是在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用字母表示有理数,继而介绍了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整式、同类项以及有理数运算律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的探索、研究。()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知识重点,其法则以及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应用是整式加减的重点,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因此学好本节知识是学好后续知识的主要纽带,同时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又合并同类项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运用。

2、难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特点与教学重、难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改理念,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了什么样的项是同类项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境探究得出同类项可以合并,并形成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能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由数的加减推广到同类项的合并,可以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知规律。

(2)、通过具体情境的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意识。

4.美育目标

通过合并同类项,学生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数学的形式美、简洁美,感悟到学数学是一种美的享受,爱学、乐学数学。

二、 教学方法、手段

1. 教学设想

突出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 教学方法

利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及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索,以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培养探索能力、创新意识。

3.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标提倡教学中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去获得新的知识,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因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意并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法:主动观察→分析→思考→比较→探索→联想→猜测→类比→归纳→例题探索→练习挑战、巩固提高→总结

七年级课件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认识种子结构及其相应的功能;从形态特点、结构特点方面来认识;

利用“观察种子的结构”的内容认识观察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种子是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器官之一,而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总是由种子发育成幼苗,再依次长出其它器官,所以教材把《观察种子的结构》安排在学习了《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之后学习,既为学习《种子的萌发》打下基础,又为学好后面其它各章节内容做好了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

②知道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解剖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

②在比较两类种子的结构特点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②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初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4)、教学重点:解剖和观察单双子叶植物的种子,说出种子的结构。

(5)、教学难点: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区别。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一个普遍的特点:由于刚升入初中,基本上还保留小学生的特征——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喜欢自己动手主动获取知识;他们虽然对种子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十分了解种子的结构,因此,“种子的结构”一节对他们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和自主探究,获得种子结构的有关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他们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意识还不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启发,进行探究实验。

三、教法设计

采用了问题设置法,引起学生思考,动手实验。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已阅读课文,尝试观察,解剖种子;通过围绕提纲思考与回答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与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提出探究内容

阅读课本内容,观察图片,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大小、形状各异,他们的结构是否也不同呢?以此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引人新课观察种子植物的结构。

(二)分组实验,探究种子结构

1、观察豆类、玉米种子

在“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之前,老师要让学生了解观察生物体的基本步骤(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等),然后学生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讨论交流,比较异同

各组展示完后,教师学生小结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并讨论交流完成表格,归纳、总结菜豆、玉米种子的异同。

3、自主学习,产生种子的意义

(三)课堂小结,点拨提高

通过课堂小结,把整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具体的知识网络。即种子表面有一层种皮,里面是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

六、板书设计

第一章种子的萌发

第一节种子的结构

实验:

1、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

2、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七年级课件教案 篇6

说课内容:七年级生物(上)《观察植物细胞》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察植物细胞》,观察植物细胞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归纳细胞结构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对该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整和能力,这对以后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对于观察植物细胞,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4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了解出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复习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习。

(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多媒体、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二)、制作临时装片。

1、多媒体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

(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

(三)、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四)、技能训练:绘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五)、课堂小结: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生物的分类;

七年级课件教案 篇7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安塞腰鼓》,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我认为应该在教学中以“读——品——写”为学习线索,抓住“语言”和“情感”两个方面对安塞腰鼓进行赏析,通过环环相扣的设计,逐步完成“品味——理解——运用语言”的任务,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说说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为学生今后的阅读、欣赏、审美打下基础。《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裂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上,为我们鼓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本课肩负的教学任务是品味铿锵语局表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说学情

我所教本课时面对的七年级学生、求知欲望、探究欲望比较强烈,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强。虽然对散文的基础形式了解不深,但对阅读优美诗意的散文有浓厚的兴趣。他们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散文的经验与方法,但在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方面还有待提高,这在教学当中应该有所考虑。

三、说教学目标及难点的指定

根据以上学情,结合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准备以学定教,这样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排比、叠句手法、比喻的修辞,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感情。

2、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获得整体感知——品读语言,赏析安塞腰鼓的魅力——拓展延伸激发对人生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拼搏顽强。

对散文语言的赏析是散文阅读的核心,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制定为:品读语言、赏析安塞腰鼓的魅力。学生对于文中“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意义不好把握,而这又是理解文章深层内容的关键因素,所以我把教学难点制定为:结合时代背景,探究黄土高原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法和说法。

1、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的主线。我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自主解决问题,采用情境导入法、诵读法、点拨法,同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中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2、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散文亦复如此。指导学生从朗诵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所以在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

有这些教法和学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定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我准备从以下5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学生对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都不熟悉,我在导课时先用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介绍,再播放一段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给学生以直观感知,以此引出文章,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环节2、朗诵课文,整体感知(鼓舞飞扬)

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朗读课文,并以“好一个声音(气势、舞姿、场面) 的安塞腰鼓”这样一个填空形式整体概括安塞腰鼓的特征。通过看视频和阅读文章,学生能很快完成填空。

给出的答案可能有:“声音铿锵有力、气势大气磅礴、舞姿势烈奔放、场面恢宏壮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环节3、品读语言,感悟散文语言的魅力。

在散文阅读中,语言是灵魂,所以本课的重点环节是赏析本文的语言。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解决教学重点。

“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震撼了你的心灵,请找出来读给同桌听,并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学生有可能找到的语句有:(我把学生可能找到的语句有选择地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学生会说出比喻、排比的修辞及作用。

▲我就势指导学生,通过感悟“骤雨”、“旋风”、“乱蛙”的特征,感受安腰鼓鼓声节奏的铿锵,动作的矫健。通过对比“火花”与“星星”的不同特征、感受腰鼓的热情与活力,品“斗虎”一词,引导学生想象斗虎的场面,联系与虎有关的成语,比如:生龙活虎、虎虎生威等,感受腰鼓的大气、霸气、强健。

2、“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夹杂着草根的土壤,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好一个安塞腰鼓!”

▲学生同样会关注到排比句的波涛汹涌的气势,同时还会提到叠词的运用,仿佛鼓声回荡在空际。我就势引导学生以手为鼓槌、以桌为鼓面,用“发狠的、忘情的、没命的“力气压着”“隆隆隆隆”的鼓点朗诵这段文字,语调高亢、欢快、充满活力,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与生机。

3、“使人想起:日落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你想起了什么”的问题,让同学们充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展开思想的翅膀,学生可能会想到一些场面壮大的场景,如:举国欢庆春节、战场上擂鼓鸣金的场面等。

4、“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 这里学生会说出这句话的斩钉截铁的语气。我会指导他试着用铿锵有力、高亢激昂的语气读出来。同时同学生合作朗读9-13段,配以背景音乐。

环节4、探究质疑,挖掘主旨

理解相关语句的内涵是本文的教学难点、这个问题解决了,文章的主旨也就会清晰起来,教学难点也就突破了。结合上面环节,学生会提出质疑:

1、“晦暗了又明晰”是什么意思?

2、“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什么?

我及时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背景资料。

正如古人所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让每一个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自由、充分的发挥见解,从而得出本文主旨:

歌颂生生不息、奋发向上、斗志昂扬、热情奔放的黄土精神,而这也恰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

完成教学难点后,为了升华主题,我设计了让学生再次齐声配乐朗读“愈捶愈烈……”段落,让学生再次置身于雄浑壮阔的情境里去。使他们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

环节5、延伸感悟

听了、读了、品了安塞腰鼓所展现出来的奋发向上,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学生们联系自身,从中有何收获?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自我发展。

我播放铿锵有力的鼓声,配着学生的发言。在磅礴雄浑的音乐中结束本课。

环节6、作业布置

搜集身边的民间艺术,说说他们的由来和特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关注身边社会人和事。

这样的作业布置加深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感悟,从而又丰富了知识结构。

六、板书设计

根据以上教学过程,我设计了板书。他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本节课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七年级课件教案 篇8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 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 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节是在前一节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实地调查。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三、教学规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明确调查的目的后,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最后进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 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一节调查课。在调查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针对调查的目的小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然后小组分头进行调查、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

*教学重点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 教学难点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 教学方法

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 课前准备:准备笔、本、放大镜、照相机等。

* 导入:

一 个好的导言是决定学生能否上好课这节课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媒体播放图片并配以解说:“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种生物,它们与人类朝夕相处。有些是我们 所熟悉的,如:催人晨起的公鸡;看家护院的爱犬;阳台上五颜六色的花草等等;有些却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调查。” 通过身边熟悉的生物让学生感到亲切,同时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什么生物我还没注意呢?好奇心有了,自然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目标引领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分析出什么是调查?然后让小组讨论制定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方案,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调查时应注意些什么?设计出调查表。

* 自主学习

带着目标,小组学生根据经验,分析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明确什么是调查。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设计出调查表并与书上的方法步骤相比较,确定本组的调查目标和方法。

这种学生自己选择调查方案,并设计实施的做法,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 实地调查

各小组根据本组制定的调查目标和方法进行实地调查。

1.进行校园生物调查。学生注意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2.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注意安全问题是第一的,学生注意对生物资源的爱护。遇到不会的问题向社区管理员请教。

3.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学生注意爱护农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遇到不会的问题向农民师傅请教。

4. 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

5. 各组同学共同整理资料,对生物进行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 展示、交流调查报告,进行反馈。

1、各组制作出PPT课件进行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报告交流。

2、选择2—3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哪些不同?

3、有没有原本常见的生物现在不见了?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保护生物资源的教育。

* 总结调查的意义

通过调查,学生学会了调查的一般方法,会做调查记录;对所知道的生物能够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了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 技能训练

对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通过观察图片,找出马与驴在外形上的不同之处;马与牛在外形上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 课堂延伸

请同学们课下完成一篇校园(或社区、农田)生物的调查报告

这篇初一生物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说课稿范文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课件教案 篇9

一、情理结合说教材

《散步》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通过四篇不同国度、不同时段人们对亲情的理解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继而感受到亲情之类的情感内涵。《散步》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首先,它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资源。本文不仅篇幅短小,语言精美,而且内容贴近生活,人物形象鲜活,很适合拿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二,它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资源。作者莫怀戚运用小说笔法,在叙述“散步”这件简单的生活小事时,通过运用截选、嫁接与改造等方法,使事件富有了曲折性和镜头感,引人入胜。同时,在语言的运用上,作者还善于采用对称句、大词小用等方法来丰富文章内容。这些技巧都可以作为教师指导学生“跟课文学写作”的资源。

第三,它是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资源。这篇文章选取的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思考。特别是当下,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往往忽略的年迈父母。这篇课文可以作为真切、鲜活的情感教育范例,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反思自我,接受伦理和情感的教育。

二、以生为本说策略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了解,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点:一是学习朗读技巧,把握全文感情基调;二是畅谈朗读感受,理解课文深层意蕴;三是运用朗读方法,品味本文优美语言;四是设计活动方案,增加家庭幸福指数。

为了更好地解决理解课文深层意蕴和品味语言这两个重难点,我用“朗读法”贯穿整堂课的教学,用“散步”这一事件带出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景物描写的赏析和深层情感的挖掘。具体策略如下:一是试读课文,找出要素概事件;二是美读课文,畅谈感受最深处;三是品读课文,体会散文语言美;四是走进生活,设计家庭日活动。

这四个活动分别体现如下意图:一是试读课文,旨在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并要求学生迅速找出六要素,概括本文所写事件;二是在美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抓住自己的读后感,畅谈感悟,从而多角度理解课文内涵;三是品读课文中的“对称句”,体会语言的对称美;四是学生通过家庭活动方案的设计,感受到自我在家庭中的存在感和重要性,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在这四个活动中,我通过朗读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其中,在畅谈感悟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尊重学生个体感悟的同时,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

三、以读促学说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一)试读课文,找出要素概事件。

首先让学生试读课文,揣摩朗读的语气和节奏,然后演读,同学间互评互读,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范读。要求学生在把握本文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然后,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找出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概括本文所写事件。学生不难概括: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散步。我再相机引导学生完善散步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本环节我以读带思,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技巧,又带着他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美读课文,畅谈感受最深处。

第一步骤的设计,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了补充。然后,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阅读感受,要求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批注。提示他们可以以六要素为感受点来谈。

出示范例:“初春的田野”给我感受最深,你看,“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景物描写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还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我再把他们按座位分成几个小组,要求他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朗读出来,或者用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

学生展示时,我引导他们通过谈对一家四口的印象来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引导他们通过谈“散步”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理解课文的深层意蕴,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和情味。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归纳总结:通过朗读优美的景语,我们仿佛也走进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感受到了勃勃生机;通过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慧机灵的小男孩,一个颇有担当、体贴孝顺、深沉稳重的中年男人,一个年迈体弱,却十分善解人意的慈祥老人,一个温柔贤惠、通情达理的年轻母亲;通过朗读结尾的关键语句,我们仿佛明白了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亲情和生命,而且还有一个中年人所要承受的扶老携幼的责任感和对家庭的使命感等等。

这一环节我通过浅显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畅谈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深层意蕴,力求做到深入浅出。

(三)品读课文,体会散文语言美。

这篇散文的语言充满诗情画意。除了因为在叙事中穿插了生动的景物描写外,主要还归功于文中大量的对称句。

这一环节中,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具有“两两对举出现,而字数和结构相同或大体相同”特点的句子。

出示范例:“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根据范例,学生不难找出“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对称句。找出这些句子后,我让男女生配合读,然后不失时机的讲解对称句的特征和作用,并鼓励他们写一写,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本文的语言除了大量运用对称句之外,还有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显著特点。例如,“分歧”“责任重大”这样的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结尾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但却含义深远、耐人寻味,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找的同时,也明确其作用,让学生将这些写法运用到以后的作文写作中。

(四)走进生活,设计家庭日活动。

通过前面三个环节的朗读、感悟、品味,学生对本文已有了自我的阅读体验,我适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家庭生活,可以是温馨瞬间,也可以是相处困惑,提出来大家一起分享讨论。

然后,提出建议,希望每个学生都能为自己的家庭日设计一个活动方案,给几分钟让学生写一写,再拿出来在班上分享。设计不需要多么轰轰烈烈,只需要像散步一样自然、亲切,有可操作性,能增加家庭幸福指数就行。

设计这个环节的说和写,旨在引导学生将本节课的所学所悟运用到生活中,启发学生关注生活,关心家人,尊重长辈,珍爱生命。

四、浅文深教说感悟

《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精巧的散文。文章虽然简短,意蕴却十分深厚。作者只是选取了生活中散步这一日常小事,却为我们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这篇看似浅显,却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教出深意呢?我尝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文本,品味优美语句,透过生活小事,感知事件背后的亲情,挖掘背后的生命。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基于每个学生的阅读感悟不同,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不同,所以在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时,我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悟最深的内容,用朗读和表演的形式来演绎。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如果能够突破寻常的课堂教学常规,引导学社积极开动脑筋,联系文本,深入体悟,一篇看似简单的散文所蕴含的深意也能被我们理解得很透彻。

七年级课件教案 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莫怀戚先生所写的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相信随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过后,我们每一位朋友都会陶然沉醉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一、课标与文本关系: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学情分析

根据课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

三、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审美情趣;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并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3、培养尊老爱幼的高尚美德,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经纬交织的方法。

2、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教法和学法这把双刃剑怎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课堂这块阵地上发挥威力呢?重难点这两种溶质又如何充分溶解在教学过程这一溶剂中,变成营养丰富的溶液被学生吸收继而实现教学目标呢?这就要看下面的环节——教学过程的实施了。

六、教学过程

(一)、在轻音乐伴奏下激情导入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教学目标(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三)、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课件显示朗读要求):

a、把握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

b、朗读的语气:温和亲切中含庄重

c、朗读的语调:平稳、深沉、抒情

d、朗读的语速:中速略舒缓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面两个问题。)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四)、研读入境合作讨论

1、展示:(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2、划分4人小组、要求: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

(1)检查一个小组:对四人的欣赏、理由。

(2)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5、补充名人的话: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自豪感情。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五)、涵泳入理品味探究(默、朗结合,品味意境)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读,品味

③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机——哲理:珍爱生命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六)、赏读入心拓展运用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2、反馈、形式: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内容:生生不息(如果我们写作增添亮色)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4、深情赏读:领读—跟读,评价。

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5、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

("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6、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

7、反馈、小结: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多媒体低音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进入下一环节)

(七)、凝神细想,独抒性灵

为了学以致用,练习对称句式的写法,也为了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所以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请以"爱"、"家"或"亲情"为开头写一组对称的比喻句。

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设计了下面的几个开头,让抒写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基础好的学生自己另辟蹊径写,然后交流。

①亲情是饥肠辘辘时的一碗米饭,……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①如久旱后的一场甘霖,……②爱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①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②家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用责任来担当;……在音乐的激荡下,学生尘封已久的记忆犹如洪水般一泄如注,思绪也随之荡漾开来,平日里被忽略的小事此刻都变成了爱的源泉,在汩汩流淌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田。于是下笔如有神助。

(八)、教学小结:

(继续低音播放《让爱住我家》,教师寄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

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

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

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九)、课后作业:(父亲的故事过渡)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理清课堂教学内容,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好了,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七年级优秀教案通用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老师在上课时应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一个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样的?我们相信这份“七年级优秀教案”会成为您的必备工具,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七年级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1)了解联想的作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重    点:(1)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2)联想的作用。

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一年之中你最喜欢过的是哪一个节日?

能说说喜欢的理由吗?

(老师鼓励畅所欲言,并提示启发:春节、儿童节以外,还有哪些节日?目标导向:端午节)

我们这里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呀?请知道的自告奋勇站起来告诉你的同学。 (包粽子,吃咸鸭蛋、挂艾叶菖蒲,用雄黄涂在小孩的额头及手足心)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知道包粽子的用意吗? (纪念屈原)

【归纳】对,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

有一首诗这样描写端午节:

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

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现代作家沈从文到湘西去了解一下他们那里的端午日风俗是怎么样的? (板书:端午日   沈从文)

2、教学目标:

(1)了解联想的作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茶峒(   )   伶俐(   )   嘭嘭铛铛 (   )    擂鼓(   )

呐喊(   )   老鹳(   )   戍守(   )        蘸(   )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说说湘西一带的端午节有那些风俗?主要记叙了那两件活动?哪件事情详写?

3、“莫不穿了新衣”、“莫不倒锁了门”、“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文章开篇一连用了三个“莫不”,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明全茶峒人都去观看的热闹场景,突出了茶峒人对赛龙舟的重视,渲染了过节的喜庆和热闹气氛,为下文赛龙舟的激烈热闹作铺垫。

1、请同学们找出船和船竞赛的场面中作者描写的三个场面。

2、参加赛龙船的人有哪几类?分别找出这些人最具表现力的动作和外貌.并讨论这样描写的作用。

明确:桨  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  拿  挥动  指挥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团结合作,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

3、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热闹与激烈?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联想)。两者相似点在:

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

作用是什么,请位同学来归纳一下好不好? (归纳: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刚才说了,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这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 侧面描写。

【归纳】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让我们犹如身历其境。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赛龙舟的精彩画面。(见课件)

4、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

既然奖励不丰厚,那你认为龙舟比赛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课文中话回答)

好了,龙舟也划累了,呐喊也喊累,也该休息休息啦,下面安排的是什么余兴节目呀? (竞追鸭子) 目的是什么? (与民同乐,还是为了突出节日的欢腾气氛!)

请你用50到100字描写一下你想象中的人们竞追鸭子的细节。可以写一个人怎么样抓住鸭子,或者写一群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温馨提示:河面上抓鸭子一般采用:穷追猛打,迂回包抄,合力擒抓,守株待兔等方法。)

这篇散文描写了端午日赛龙舟的热烈场面,按“争着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意在体现传统节日的价值。让我们在了解淳朴民风的同时,丰富生活体验,感受传统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激励争先、合作、奋发向上和爱国、爱民、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龙舟竞赛                                     详   团结合作的努力

竞追鸭子    (想象)                           略   与民同乐

[端午日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2、读准字音、停顿,积累文中重点文言诗词和虚词的用法。

3、翻译全文。

4、引导学生领会的思想意义,弄清的层次关系。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4、引导学生领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法、学法设想:

1、小组合作学习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针对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根据老师的朗读划出停顿;然后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本环节,教师以一下三个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发言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于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关系,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弄清本文的逻辑层次。

明确: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这一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启发。

要求: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如,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注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准备发布.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诸葛亮为相数十年, 效忠先主,辅佐后主,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分别找出原句.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提示结合自身品性、周围实例及社会现象 、“八荣八耻”精神,自由交流感想。指定优秀代表发言)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祝愿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七年级优秀教案(篇3)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家庭为话题,以家庭介绍为任务学习That’s my sister. These are my brothers. Who is she?等句型的使用。要求学生能够做到:

1.运用这些句型向别人介绍某人的能力和与人交际的能力;

2.能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

3.在珍视自己的家庭,珍爱亲情的同时,关心不幸家庭的同学,对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中已经学习过一些家庭成员称呼的知识,对于一些简单的称谓表达没有问题,但书写仍然是有问题的。同时,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家庭中的一些关系可能不好表达,老师需要做必要的补充。

另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同学们的兄弟姐妹少了,这对于brother, sister的概念的表达可能有些不利。但是,中国是一个注重家庭的国家,本单元的学习会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家庭结构间的不同。同时由于班级内可能有来自单亲家庭的同学,在授课时要注意保护学生,不要伤及学生的自尊,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

三.课时安排

四课时

四.教学过程

Period 1 (A1, 3a, B3)

I. Teaching Objectives

1. Knowledge Objectives:

(1) Expressions: sister, mother, father, parent, brother, grandmother, grandfather, grandparent, family, those, who, oh, these, those, they.

(uncle, aunt, cousin, niece, nephew, here, photo )

(2) Structure: That’s my family. Those are my parents. Who’s she? She’s my sister. Oh, and these are my brothers.

3) Grammar: The plural forms of the demonstrative pronouns.

2. Ability Objectives:

(1) Learn how to introduce the family.

(2) Get Ss to know the names of the various members of a family.

3. Moral Objectives: 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II. Teaching Importance(focus)

(1) Learn how to introduce the family.

(2) Get Ss to know the names of the various members of a family.

(3) Get Ss to kn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is/that is and these/those are.

(4) Get Ss to know who questions

III. Teaching Difficulties

1. 因为单复数的问题,学生对this与these,that与those的转换可能会弄错,

2. 在拼写时,学生习惯把mother写成monther。

3. grandmother,grandfather中d不发音。

Ⅳ. Teaching Aids

A recorder, multi-media

Ⅴ.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l:Lead in

Enjoy an English song called the Finger Family, do daily greetings as usual.

Step 2: Pre-task

1. T: Today I’ll introduce a new friend.

Then show a picture of a boy to teacher new words about family members.

2. Work on 1a, match the words.

3. Listening practice: Do A 1b, first listen and circle the words, then imitate.

4. Look at the picture on SB P7,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Step 3:While-task

Photo show. 1.T ask and S answer

2. S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Do A3a

3. Make a short passage about the photo. Then Do B 2b.

step 4:Post-task

Draw a photo of family and write about it, then share with friends.

Step 4. Sum up

Do exercises in class and check the answers

Homework

1.完成2号本P14-15 第一课时

2. 预习Unit 2 第二课时

3. 完成 Self check 2

4. 常规听读,听写作业

Layout of Bb

Unit 2 This is my sister. Period 1

sister, mother, father, parent, brother, grandmother, grandfather, grandparent, family, those, who, oh, these, those, they.

That’s my family.

Those are my parents.

Who’s she?

She’s my sister.

Oh, and these are my brothers.

教学反思:

Period 2 (A2)

I. Teaching Objectives

1. Knowledge Objectives:

(1) Expressions: well, have, day, bye, goodbye

(2) Structure: Have a good! Thanks! You, too. Bye!

— Nice to meet you. — Nice to meet you, too

(3) Grammar: Yes or No questions.

2. Ability Objectives:

(1) Identifying people and the relationship.

(2) Find out the correct relationship.

七年级优秀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明清北京城和皇宫,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以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绘图的能力。

2、了解长城的建造、作用以及起止点,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故宫和长城的资料、图片,认识故宫建筑形式的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

2、展示和收集有关长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感悟长城的文化意义和精神象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长城和故宫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对长城的学习,感受先民的伟大的气魄和坚毅的精神,体会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凝聚力等精神的象征。

通过讨论长城及其周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带来的危害,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时期,在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的同时,经济和科技文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气势宏伟、堪称东方建筑艺术和建筑奇迹的作品,北京的故宫和长城正是其杰出的代表,凝聚了这一时期的文化特性、本质及精华,折射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浓郁色彩,展示了我们大一统国家的气派,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三、学情分析

故宫和长城是我国保存较好的两座文化遗址,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多数学生都听说过。但是课前经过调查,去过北京的学生很少,因此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采用了材料收集、教师引导、图片观察、小组交流、畅谈感悟、体会突破三维目标。?

教学重点

故宫和长城。

教学难点

通过对它们的学习和了解,如何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自豪和崇敬之心,如何理解故宫和长城展现了明清大一统的气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精讲深化、设疑讨论、列表分析。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

问题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步骤:

自学检测

做《导与练》上的填空和选择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故宫和长城吗?基本没有。你们知道故宫和长城吗?学生或多或少知道。让学生回答,调动记忆。

师:既然大家都了解不多,那么,就让老师当导游,我们一起去游览故宫和长城吧!

二、要了解故宫,先了解我们的首都北京。阅读P119每课一得,简单了解北京的历史。

三、问学生:新北京城的由来

学生回答。答案课文P115第一句。注:由来。

教师简单补充;明成祖朱棣系朱元璋的第四子,初封燕王,封地北平是现在的北京。因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死后即由长孙朱允文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文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的建议而削藩,以免重蹈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覆辙。在此背景下,燕王朱棣身处危难,于是以“靖难”、“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在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随后即皇帝位。不久迁都北京。电视剧《郑和下西洋》有讲到这一段历史。

四、问学生:定都北京的原因。

学生回答。答案课文P115小字第一段。注:原因。

五、认真掌握北京城的三重:由外向里的顺序,注:京城(百姓)皇城(百官办公场所)宫城(皇帝加公居住)展示北京相关图片资料

六、简单了解紫禁城与故宫的关系。

七、重点掌握故宫的特点。

展示故宫相关图片资料

1、故宫是什么时候修建的?故宫由明成祖所建,它是明清时期的皇宫。

2、故宫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①、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

②色彩金碧辉煌

③前朝后寝

④沿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气魄宏伟,规划严整,处处体现着大一统国家的宏伟气派和博大精深

⑤数字与九有关,体现九五之尊⑥名称都有仁、和等字体现儒家思想。

3、故宫是如何体现王权至上的特征的?

①紫禁城之名

②色彩一律用红墙黄瓦

③布局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④几乎所有的数字都和九有关,等都体现了王权至上的观念。

4、故宫在我国建筑史上有何地位?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与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1987年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展示长城相关图片资料

1、明朝修建长城的原因: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南下侵扰。

2、明长城有什么特点?①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花二百年时间。②明长城全长6000多公里,在规模、质量上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看课文图标出相关的内容

3、历史上有哪些朝代曾修建过长城?中国古代战国、秦、两汉、南北朝、隋、金、明朝代都修过长城。

4、秦长城与明长城有哪些不同之处?

明长城与秦长城不同之处:

1、目的: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秦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南下。

2、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3、建筑成就:明长城的修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5、长城在历史上有何作用?长城的作用

1、军事上:抵御了少数民族的侵扰。

2、政治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经济上:为边疆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宁的环境,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6、长城精神是什么?

长城精神

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关注现实,

课堂延伸

展示“今日长城之痛”系列图片,学生讨论后提出解决方案,并倡议世人爱护长城。

课堂练习

1、明长城的东西至点是。

A、辽东、临洮

B、山海关、临洮

C、山海关、嘉峪关

D、辽东、嘉峪关

2、迁都北京的明朝皇帝是。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建文帝

D、明神宗

本课小结:

宏伟壮丽的气势、金碧辉煌的色彩、完美和谐的艺术效果,故宫是帝王的宫殿,一方面体现出了封建统治者的意志,成为帝王至高无上的象征;另一方面,它又由劳动人民所创造,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横空出世莽昆仑”。一条土石身躯的巨龙在中华大地上跨崇山、越峻岭,穿草原、过沙漠,骤然崛起,纵横交错,绵延起伏1万余里——万里长城。

它是我国古代的一项空前雄伟、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伟大奇迹。千百年来,万里长城一直令华夏儿女自豪,今国际友人赞叹。长城的雄姿、长城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悠悠岁月,挡不住长城的万古雄风;浩翰空间,隔不断长城的不朽魅力!

七年级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想象”和“联想”。

1、运用合理的想象,给课文补充合情合理的情节。

2、并适时的在阅读和写作中运用想象的写作手法。

技能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爱的情感,并让学生明白:“爱越无私、爱的境界越高、爱的价值就越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的合情合理的想象。

[教学难点]

让学生深化理解文本“爱越无私、爱的境界越高、爱的价值就越大”的主旨。

[教学方法]

朗读法 研讨法 情感体验法

[辅助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情预测]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所以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容易抓住文本中水罐神奇的变:从无水→有水→木的→银的→金的→跳出七颗钻石→涌出巨大、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从这一线索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赏析,学生很容易理解水罐发生改变的原因在于小女孩无私的“爱”。是爱的力量使得水罐发生如此神奇的变化。但学生很难发“现爱的越无私、爱的境界越崇高,爱的价值就越大。”怎样引导学生突破对小姑娘伟大无私的爱的深入认识、领悟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时间安排:3分钟)

一、 谈话导入、知识介绍:“同学们你们读过童话吗?”同学回答肯定,然后再问:“谁能告诉什么叫做童话?”同学回答,老师做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童话的定义:“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 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育。”学生在理解童话定义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写作手法的应用会更有利。紧接着出示第二章幻灯片:“大熊星座”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大熊星座的来历吗?同学答:“想!”,那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由俄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所创作的一篇童话:《七颗钻石》,从而来了解有关“大熊星座”感人而美丽的传说。

二、 初读课文、复述故事(时间安排:8分钟)

(一)在学生读课文之前,要进行方法的指导。因为这是一篇童话具有“精美短小”的特点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适当的指导。并用换灯片出示朗读方法:“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让学生引起注意,请同学采用传递式读法来读课文,

(二)读完课文后,请学生复述课文。老师强调,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对课文进行复述: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水罐从无水→有水→木的→银的→金的→跳出七颗钻石→涌出巨大、清澈而新鲜的水流,这一他系列神奇的变化进行复述。每一次水罐神奇的变化都是因为无私伟大的“爱”。通过复述课文来感受小姑娘爱的境界之崇高,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技巧,又增加了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在复述文章的过程,也是师生进行交流的过程。

三、鉴赏文本(19分钟)

一个感受艺术的过程,为了避免肢解文本,给人造成一种支离破碎的映像。在请同学们一起复述文章的同时就应注意怎样引导学生按着复述故事的线索赏析文本。老师引导学生鉴赏学习,去体会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纯朴、传神而美好的语言。从而去体会:“”在鉴赏文本的过程中设置了两个大问题,在其中又穿插了一些小问作引导鉴赏文本。

一、小姑娘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送水的过程中水罐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

二、水罐发生一次次更大神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学生在复述课文的时候就不自觉地抓住了这条线索。而在回答第二个大问题时就是老师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课文的过程。

(1) 孝心感上帝、清水满罐:(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在学生了解故事背景的情况下)我们在赏析小姑娘找水的时候,可以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联想一下:小姑娘 “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让学生自己回顾体验、感受一下小姑娘找水的艰难。从而引出了水罐从无水到有水的原因是小姑娘不怕艰难找水救母的孝心感动了上帝。(老师在这时点出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这是应用了想象的写作手法。)

(2) 强忍干渴、急送救命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概括、体会):请同学们用“四字词语”来描绘小姑娘口渴难耐的状态。小姑娘获得了水后产生了那些心理活动和外在表现?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此时此刻的心理感受:“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继续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词语进行赏析(请问同学们书中用了那些词语描绘了小姑娘得水后的心情和举动的?):“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赶紧、匆匆忙忙”来展现小姑娘找到水时的欣喜、口渴的程度、感受、和此时首先想到母亲的她那伟大的孝心!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总结。孝心,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也是我们亲情关系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小姑娘把这珍贵的生命之水留给了自己的母亲。可见她是多么的有孝心啊!

(3) 半路救狗、“木罐”变“银罐”:(老师引导进行情感教育:爱生命、给同情)在她匆匆忙忙的途中被一只因干渴而躺在地上的小狗绊倒在地。而小狗获得了小姑娘的滴水之恩,而获救了。(老师点出:水罐又一次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水罐从木的变成了银的”紧接着老师追问,是木罐价值大还是木罐价值大?这给你什么启示?)学生回答,老师做总结:显而易见,水罐的价值远比木的价值大。小姑娘自己口渴难耐却滴水未进,把水带回家给生病的母亲。而在路上又遇到因干渴而奄奄一息的躺在地上的小狗并被它绊倒在地,她不但没有埋怨它,反而以滴水之恩救了它的命。因为她对弱小生命的同情,超过了对自己生命的关怀。可见小姑娘她那宽厚博大的同情心是多么的崇高和伟大呀!

(4) 母亲舍己救孩子、“银罐”变“金罐”:(教学方法:感受情境)当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时,母亲对小姑娘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老师提问:请问当时母亲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母爱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当面临生命抉择时,把获生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孩子。(老师又问:这时水罐又发生了怎样神奇的变化?)学生回答: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老师追问:“这又给你什么启示呢?”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母亲,她第一次给“自己”的生命是以巨大的阵痛和艰辛带来的,而这次却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把生命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孩子,可以说,这位母亲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这爱的境界是更无私、更崇高啊。这是爱的价值在升华呀!

(5) 舍己救人、“金罐”跳“钻石”:(教学方法:讨论法)就在母子两推来让去之时,来了一个过路人。小姑娘又把生命之水让给了过路人,这时水罐里又发生了奇怪的现象:“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老师问:小姑娘把生命之水给了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体现了小姑娘怎样的爱?)学生回答老师做总结:小姑娘的这种举动表现了小姑娘的爱早已超越了亲情,这种无私的爱已经达到了爱的最高境界!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老师提问:请问同学们文章最后一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同学回答,老师引导总结:用多枚体展示:“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普照人间,指明方向!”讨论题:“请问同学们:水罐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改变的?水罐从木的变成银的,从银的变成金的,再从金的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水流……水罐的价值越来越大这给大家什么启示?”四人小组讨论,老师总结;“爱可以创造奇迹,爱的境界越高,爱的价值越大!”

四、放飞想象(5分钟)

童话最主要的特点是“想象”,既而让学生放飞想象,引导学生插上合情合理的故事情节,无疑是对学生的能力的一种锻炼,这不紧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力。想象不能胡编滥造,于是便用多媒体展示同学们在想象时应注意的问题。“请你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为本文的某一个细节和结尾插上你所设想的生动的情节。(注意想象要合情合理、要有新意。)”

结束后,老师总结:这篇童话故事叙述了小姑娘,在用她温厚的心去爱她周围的每一个人和事物,她的爱是崇高的,伟大的!故事中的母亲是那样 的无私、那样的伟大和崇高。

师生共唱《爱的奉献》用按蠛统绺摺?br>

师生共唱《爱的奉献》用多媒体展示歌词、配乐齐唱。(3~4分钟)

(这时学生和老师的感情被激起到一个高潮,从而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进入下一环节。)

五、 知识迁移、能力训练 用多媒体展示:(4分钟)

爱心大比拼:

爱心像一抹照射在冬日里的阳光,

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分外的温暖;

爱心像一泓流淌在沙漠中的清泉,

使濒临绝境的人们重新获得生活的希望;

爱心像……

请你仿照上面的句型,写出你对爱心的理解

(注意修辞和句式)

七年级优秀教案(篇6)

1、认识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2、辨别列分类别、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3、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手段把人们不熟悉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的方法。

1、重点: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清晰地说明宇宙的本质特征。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手段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的写作特点。

2、难点:作者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清楚地、通俗易懂地说明宇宙的特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夏夜在外乘凉,仰望天空,我们总会对神秘的宇宙产生无限的遐想。那么,宇宙里到底有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介绍,一起来了解和认识。

四、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2、回答以下问题。

(1)宇宙到底有些什么呢?

(2)文章的结构怎样的?

5、阅读第3段:第3段介绍了恒星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6、阅读第4段:第4段介绍恒星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8、第7段至第11段介绍的是行星和星云的情况,你能给星云下个定义吗?给星云分个类别?

9、第11段中的“这样”有什么作用?

10、阅读第12段:这段介绍什么星体?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2、阅读第20段,思考第20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每秒钟能飞16.7公里的宇宙飞船得走几万年。

作比较: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的几万分之一,…….

光线和宇宙飞船。

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有的比地球还小。

恒星--水滴,说明在宇宙里所占的比例极其微小。

星云--亮星云、暗星云。

二、    归纳宇宙的特征,分析说明的顺序。

[宇宙里有些什么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

作者及背景介绍。

1.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避汉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15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转至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生。西晋陈寿《三国志》有《诸葛亮传》,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

2.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务求“接世”。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3、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准备发布.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1)巩固强化: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4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分别找出原句.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七年级优秀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巴西的自然环境特点和民族融合的国情。

2、了解巴西农业生产和工业与资源的布局与特点。

能力目标:运用巴西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巴西农业分布的影响,揭示矿产资源对巴西工业区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教学准备:世界政区图、巴西的地形图、巴西的气候图、巴西的农业带(区)图、巴西的工业区与主要城市图、巴西的矿产资源图、相关图片、课件等。

一、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20xx年巴西世界杯,使全世界都认识了巴西,以及巴西的足球,说说看,你还知道巴西的哪些事物?

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巴西,学习9、2《巴西》。

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世界政区图。要求:指图说出巴西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巴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纬度较低,光热资源丰富。

小组合作讨论:巴西的地形图读图回答:

1、二条特殊的纬线:赤道、南回归线。

2、巴西所处的温度:热带

3、巴西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景观图展示)

4、巴西的主要地形: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占面积的1/3巴西高原—–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占面积的2/3

为什么巴西是世界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国家?

1、地理位置决定。

2、亚马孙流域经过这里。

3、安第斯冰雪消融带来大量流水

材料:亚马孙河(AmazonRiver),位于南美洲北部,是世界上流量、流域最大、支流最多的河流。亚马逊河河长6400公里,是世界第2长河,世界流量第一的河流,它的河流量达每秒21、9万立方米,比其他3条大河尼罗河(非洲)、长江(中国)、密西西比河(美国)的总和还要大几倍,大约相当于7条长江的流量,占世界河流流量的20%;流域面积达691、5万平方千米,占南美州总面积的40%;支流的数超过1、5万条。

小组合作探究:热带雨林有何作用它为人类提供了那些资源?

经济价值——提供木材

环境效益——改善全球气候提供新鲜空气,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小组合作探究:巴西的地形图。在图上找出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巴拉那河等。

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第四长河。

巴西有着广阔的土地,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1、7亿人口,居民的种族构成及文化风俗会怎样呢?

小组合作探究:阅读教材1—3段及相关阅读材料,概括归纳巴西的发展历史。

巴西的开发历史有浓厚的殖民色彩。当地的土著居民印地安人曾创造了灿烂的玛雅文明。15世纪末,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先后入侵,并开发了种植园,发展了罪恶的非洲黑人奴隶贸易。

在巴西,由于欧洲白种人、非洲黑人及少量的日本人和华人的到来,加之原有的印第安人(黄种人),彼此通婚,形成了鲜明的种族特征。

在巴西,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种人约占40%,黑种人占6%,还有少部分印第安人、日本人和华人。巴西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因为早期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移民很少有种族偏见,因而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之间通婚普遍,使他们后代的很多人成为混血种人。

小组合作探究:种族的融合对文化有何影响?

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形成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

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巴西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工农业生产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这些是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阅读课本,自学探究巴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经济特征。

(1)殖民初期,出口“巴西木”。

(2)16世纪中期,种植甘蔗,制糖业兴起。

(3)17世纪末,掀起采金热。

(4)19世纪初,大量种植咖啡。)

单一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

小组合作探究:“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图,观察该图,看看巴西有哪些丰富的矿产?分布在何处?对巴西的现代工业有何影响?

主要矿产有铁、锰、金、煤等,集中分布于东南部。丰富的铁、锰等金属矿产,便于发展重工业;而矿产的分布,又影响着工业的分布在接近东南沿海的矿产地。

依据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巴西的钢铁、造船、汽车、飞机等制造业都已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的行列。

小组合作探究:巴西的能源矿产如优质煤、石油等都不多。想一想巴西该怎样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

(1)利用水能,合作修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

(2)进口能源。(3)大力发展生物能源等。(4)研究利用太阳能、风能、潮夕能等。

小组合作探究:巴西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分布在哪一地带?

结合图18说明这里有哪些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产量居世界前列的作物?咖啡、甘蔗、柑橘、橡胶、可可、玉米、棉花、大豆等,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这里地形平坦,海拔较高,气候宜人,沿海多港口,海运便利;这里城市密集,人口众多,便于就地消费。

巴西大部分国土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热带土地广阔,为热带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

三、热带雨林的危机

“热带雨林原始的迁移农业”,想一想,大规模地开发热带雨林,会产生什么问题?

主要是产生环境问题:(1)森林遭受破坏。(2)水土流失严重。(3)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4)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5)全球气候恶化等。

巴西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向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提交了一些关于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的问题的报告,表明了改变以往以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开发方式的决心。

课堂总结

巴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完整的工业基础,是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形成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足球是巴西人文化生活的主流运动。

七年级优秀教案(篇9)

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2、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3.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4.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 形状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里紫外红 华环小到大晴

华环大到小阴雨

虹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5.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6.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七年级优秀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学资源]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

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

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二、黄帝----人文初祖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三、尧、舜、禹的禅让

出示问题: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大禹治水的故事)。

课堂小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人文之祖。

课外延伸: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课外作业:从你得到的寻找历史的途径中选择一个最有趣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及其所得看书整理笔记。

1、P16页的练一练

2、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间()名称()思考回答

记录在预习本上要求:课后通过查找有关的资料,精心筛选、整理,记忆,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

七年级优秀教案(篇11)

2、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3、能有感情地背诵本文。

教学重点:

熟读文章,并能有感情地背诵本文。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 。(板书课题:诫子书)

文言文重在读,今天我们就以读为主,按以下四步来进行,这也是我们的学习目标,即:朗读(体会情味)——译读(理解内容)——品读(美点赏析)——背读(积累语言)(板书学习目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读得流畅、自然。发音准确清晰,不增字,不减字,不重复。

②读得有韵味,可以带点古人的味道,注意语调的轻重,语速的快慢。

3、抽查个别学生朗读,全班齐读。注意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注释,小组讨论。

2、学生口译本文(一人翻译一句,教师相机指导)。

(4)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5)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6)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8) 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9)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

(10) 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韬慢则不能励精)

(11)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治性)

(12)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13)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14)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15)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16)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

《诫子书》流传至今已1700余年,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全文只有短短86字,但却写得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本文的美点有哪些。请同学们以“本文好在____ 。原因是____ 。”的句式来回答。学生举手回答。

例如:

本文好在主题鲜明。作者通过本文劝勉儿子要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它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淡泊和宁静,不能急功近利。这对我们非常具有教育意义。

本文好在音韵和谐。文章只有6句话,以对偶句和四字句为主,读来朗朗上口。例如前5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均为对偶句。最后一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均为四字句。当我们放声吟诵时,就能感受到文句的节奏之美,音调的抑扬之美,以及由它们所形成的舒缓平稳之美。

本文好在结尾写得形象生动。“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句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所作为的人比喻为枯枝败叶,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句作者采用想象的手法,揭示了不懂勤学立志,修身养性的人的结局,说他们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又有什么用呢?

1、学生自由背诵,积累语言。

2、学生上台有感情地背诵,进一步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