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一)

发表时间:2023-01-23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或许你需要"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一)"这样的内容,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一说:教学设计的更新

《七颗钻石》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学前研究调查该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并据此设计制作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并在教学中加以使用;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口语表达、写作、音乐欣赏甚至表演能力等等。

二说:课改理念的贯穿

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所有环节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参与,并在[情景再现]环节中担任了“主持人”的角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处于主导地位,在[情景再现]环节中甚至可以把主导暂时交给学生,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说:教材重难点的选择和处理

本文的教学主要分为四个板块来实现,分别是——

⑴【课文导读】;

⑵【课文简析】;

⑶【七星上天】;

⑷【拓展练习】。

每个板块还包含相应的子板块,贯彻着不只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

学习随着故事情节发展逐渐升华的爱心(重点)

从教材内容分析,《七颗钻石》一文突出了本课课文内容的重点就是随着爱心的不断深化不断出现变化的水罐,水罐的珍贵也就寓意着爱心的崇高,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气氛中并为之感动。适当的引导和强调对学生还处于发展阶段的身心都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因此,我把它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通过多种形式(导读、课文分析、表演、音乐欣赏等等)来丰富和完成。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重点)

从教改理念贯穿和对学生未来的关注出发,我把问题留给学生,通过[妙想天开]想象作文片段练习、[情景再现]课本剧在教师的简单点拨下即排即演、[课文分析]等等环节来培养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以及想象、联想的能力(难点)

从大语文教学观的角度来看,语文课固然应该少些“语文味”,但必须基于语文能力训练的基础之上,而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和想象、联想的能力是这堂课的重点但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接受能力不同,这个环节同时也是教学难点,因此,在学生进行以上活动[贯穿于课文分析、拓展练习等环节]时,我着重关注教师小结语言的总结性、概括性和通俗性。

四说:实际教学的收效

实际教学的收效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彰显,具体表现在:

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积极主动,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除了【课文简析】外,学生还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拓展练习】中的[奇思巧解][情景再现]两个环节表现出对课文理解准确到位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学生在【拓展练习】中的[妙想天开]环节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锻炼写作能力,而且学生们的语言能维系和发展原文风格,把爱心这个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

小编推荐

七年级说课稿集锦(8篇)


教案一直保存在“他”的脑海里,一份好的教案是教师上好课的基本部分,怎样写出一份精良的教案呢?根据你的需要,中学范文网的编辑精心整理了七年级说课稿,敬请浏览以下网页内容!

七年级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实验前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感性认识,紧之后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亲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本实验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隐含着生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学生经过生活体验对牙齿与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认识,明白唾液腺分泌唾液。

经过以前的学习,部分学生已领悟了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命的奥秘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利的一面:

1、实验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本事欠缺,体此刻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有必须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本事目标:

经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和决策本事,培养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经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经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必须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本事。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本事,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四、教法学法

教法

1、经过学生咀嚼馒头的情境引入,从而提出探究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2、从分别设计牙、舌以及唾液对馒头的消化的单一变量对照到合并探究多个变量的对照。

3、采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使学生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学法

1、学生根据体验馒头味道的变化,自主提问,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经过实验现象观察得出相应结论。

2、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从而使启发诱导式的教法与探究式的学法和谐共振。

五、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鉴于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本事弱。挑选部分学生实验前简短培训,了解实验原理,操作要领。在实验中让这部分学生去带动其余学生,让实验落到实处。

情境引入

品尝馒头,要求进行较长时间咀嚼,感受馒头味道的变化,从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探究实验

⑴提出问题:

馒头是怎样变甜的呢?

⑵作出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唾液的作用有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引导分析在口腔中使馒头变甜的相关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假设,不仅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活跃气氛,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科学做出假设的方法---即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做出合理假设。

⑶制定计划:

a、提示:

①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把难点进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两个探究因素,让学生同时对两个探究因素设计对照试验,有必须难度,让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探究,降低了难度,学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②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构成的麦芽糖是有甜味的。

③淀粉遇碘变蓝,但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④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

b、思考:

①怎样模拟舌的搅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参与以及口腔的温度?

②你选择的是什么因素对淀粉的消化?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怎样确保仅有变量不一样,其它条件都相同?

③怎样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提议:滴加4滴稀碘液后置于温水中水浴加热,观察颜色的变化情景。)

设计意图:这3个思考题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弄清了问题①③,不需要教师做任何强调,学生就能明白该实验有的组要把馒头切碎,要搅拌,以及整个实验要坚持在37℃下进行,滴加碘液等具体操作的原因;问题②是引导学生控制变量,顺利设计对照实验的核心问题,学生只要清楚了这个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c、分组讨论设计(要求图示说明,图示板演)

一大组:牙齿和舌头作用实验方案;

另一大组:唾液的作用实验方案;

d、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整合

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顺利掌握从探究一个因素上升到同时探究两个因素的方法,我采用先易后难,先分解后整合的策略。具体过程为:教师根据学生板演图,把两组对照实验中相同实验组合为一体,适时点拨:为了提高效率我们能够把两个因素放到一齐同时进行探究,只要先把实验组设计出来,各对照组只要变量与其不一样,其它条件相同即可。由于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到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完善实验设计

⑷实施计划

⑸得出结论

⑹表达交流

小组汇报实验完成情景,反思实验失败的原因,交互式评价。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做下铺垫。

进一步探究:

为什么强调在37℃条件下进行实验?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温度对淀粉消化的影响吗?

兴趣小组展示课前做好的处于60℃条件下的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明白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存在影响。

课堂小结

1.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3.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舌搅拌与牙齿咀嚼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课后反思

1、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实验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实际操作对实验能到达的效果了然于心。

2、鉴于淀粉的分解过程无法直观感受。将原实验设计中后滴加稀碘液改成先滴,经过颜色由蓝变浅蓝、再变成黄色来感受淀粉分解的过程。

3、由研究单一变量提升到同时研究多个变量的探究。

4、增加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拓展学生的思维。

可是,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的原因,在实验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规范。

七年级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种子是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器官之一,而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总是由种子发育成幼苗,再依次长出其它器官,所以教材把《种子植物》安排在学习了植物体结构层次之后学习,既为学习种子的萌发打下基础,又对学好后面各章节内容有重要作用。

2、本节教材的编写是两个内容“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安排两个课时。所以种子的结构教学,我安排一个课时,以“学习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归纳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的概念”为线索。按此线索授课,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较易地掌握本节的知识。

3、本节是本章的重点。本节内容分三部分:

①菜豆种子的结构;

②玉米种子的结构;

③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比较。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认识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教学难点为:

①玉米种子的胚观察;

②描述菜豆、玉米种子的异同点。因为观察玉米种子的胚(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均较难。

4、本节教学目标可确定是:

①理解有关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②通过对种子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③通过对比与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5、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二、说教法

在教学设计中,为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采取同步教学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观察实物菜豆、玉米种子,边观察边听讲解,这样所得到的印象是深刻。我采用了以实验、观察为主线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心理,以本节教材内容来创设问题情镜,即用问题“一粒小小的种子萌发后为什么能够长成一株新的植物体?”来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激发起学生探求种子结构的欲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实验是获得感性经验的基本途径,而学生的认识规律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在这种积极参加的求知状态下安排“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实验,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探究种子的结构,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指导学生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解剖和观察菜豆种子,对照课本自学,大致了解菜豆种子的结构。要求学生在出示幻灯片“菜豆种子的外形和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辨认出菜豆种子的各个结构的名称。接着让学生观看“菜豆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观看后学生思考,总结出菜豆种子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在观察完菜豆的种子后,我提出问题“所有的种子结构都一样吗?”“有一样的结构吗?又不同的吗?”激发学生兴趣引导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然后强调注意事项与方法步骤,再组织学生进行解剖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作巡视指导,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观察完菜豆和玉米种子后,我提出问题:“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主要部分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异同点?”“不同点从子叶的数目和营养物质储存在哪里”等方面思考,引导学生获得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再作简单明了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两种种子的异同,最后出示几种植物的种子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得出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名称和概念。

通过检测练习,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巩固新知识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矫正遗漏问题。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已阅读课文,尝试观察、解剖种子,围绕提纲思考与回答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如指导学生解剖菜豆种子时,可问:如何观察菜豆种子呢?如何解剖菜豆种子呢?通过学生思考与老师点拔,使学生认识从外到内的观察方法和从上到下的纵剖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如学生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运用分组讨论法来比较两类种子的异同点。

4、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如指导学生抓住种子的结构这一重点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都具有二片子叶的这一关键。

四、教学安排

下面就本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提出的处理思路与程序:

(1)让学生围绕思考题,自学菜豆种子(或玉米种子)的结构,然后老师提问中下层生回答,加以鼓励性评价。

(2)组织观看“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电脑动画。

(3)利用模型配合手势进行解剖演示。

(4)指导学生进行解剖观察实验。

(5)组织同学分组讨论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异同点,并指定小组代表回答。

(6)为使学生理解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特别强调此分类是根据种子中子叶数目的不同来划分的,且通过思考题:

①如何识别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②列举几个分别属于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例子,来加深对这二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组织达标测试,进行课堂小结。

七年级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冀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阐述了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本节内容中出现了许多生物学新名词,如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等都是很重要的,正确认识这些名词术语的含义和互相联系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关键。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之一。教材中设计了学生调查环节,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学生对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等概念的掌握和理解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生态平衡有一定的了解,可以通过举例说明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组成。

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组成。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设疑启思;课堂知识问答;自主启发式教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全班分成4组,每组15-16人,分为植物组、动物组、微生物组、非生物组,收集关于这四个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选出一位代表进行阐述。

(2)全班五组同学各自收集关于环保小知识的资料,并参与到课堂问答环节,以抢答的形式进行游戏,并决出冠军。

2.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资料《舟曲泥石流13年前已被预料到》、新闻报道《甘肃舟曲发生的特大泥石流》;《过度放牧的危害》视频;环保小知识问答题收集并整理。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七年级说课稿 篇4

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标准中的新内容,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新课题,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借鉴,作业一个尝试,下面我就这节课做简要说明。

首先谈谈教材内容及特点,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次综合性学习围绕感受自然展开,没有现成的教材。教材来自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的材料,来自于教师的知识准备,资料的准备。大自然是富饶、美丽、慷慨的,它给予人类取之不尽的食物,饮之不尽的清泉,呼吸不完的清新空气;自然又是多情可爱的,它所拥有的山川草木,风花雪月、蓝天、黑土、大漠、绿洲,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风格各异的人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伟大!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美学教科书,一本哲学教科书,一本优秀的文学画卷。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而,借助这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上一堂美学课,上一堂文学课,意义重大。学生在搜集材料中涉猎了大自然的许多方面,与大自然进行沟通对话,与同学实现了合作。在这种教材的指导下,听说读写,尤其是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中,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从教法看,本节课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眼,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时间、空间,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动手收集材料:优美多姿的山川,五彩斑斓的大自然,让学生一饱眼福;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表达情感;让学生大胆想像、联想,丰富自己。从材料搜集、整理到成果展现,学生经过许多酸甜苦辣,但每一种滋味都是宝贵的。

2、注重创设情境。在钢筋水泥房里感受大自然,不免有些遗憾。但大量自然风光图景弥补了不足,使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

3、把听说读写特别是口语表达融汇课堂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更注重全部学生能力的提高。

从学法上看,本节课力求使学生巩固一些学习要求,改变不好的学习习惯:

1、动手、动脑习惯。这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课前收集、整理材料,准备解说词,让学生养成好思考好动手的习惯。

2、敢于表现,显示风度。在对学生口语交际评价中一直提到“现场风度”,因为它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素质,不可忽视的能力。在不断练习实践中,提高个人的应变能力。

3、协作精神。本节课涉及小组活动,要求他们团体合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好作品。

七年级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2、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3、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1: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七年级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前后联系和所处的地位。

《俄罗斯》是初中地理第二册第十五章《欧洲东部和北部》第二节的内容,第二节概括阐明了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主要人文地理特征,讲述了九个问题它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利用已学的经纬度知识阅读出俄罗斯大致的经纬度,利用已学的等高线图上的高度表和五种地形,读出俄罗斯的主要地形。气候的形成原因,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这两个影响俄罗斯气候的主要因素出发。

明确俄罗斯的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俄罗斯各地气候的差异。利用大洲的界限知识掌握俄罗斯是地跨亚欧两洲的欧洲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可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明确俄罗斯煤,铁,石油资源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本章在此将知识进一步巩固。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深化和扩展更重要的是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

(1)俄罗斯是地跨欧亚两洲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传统上的欧洲国家;掌握俄罗斯的气候和地形的主要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2)了解俄罗斯具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是工农业生产发达的经济大国;掌握工业区的分布和主要工业部门。

(3)了解俄罗斯内河航运,铁路和海上交通的基本状况。掌握和记忆主要的港口和西伯利亚大铁路及重要的城市。

2、能力目标:

(1)得分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两个方面来分析。

(2)综合分析说明欧洲和北亚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3)综合分析俄罗斯工业建立的基础和地区分布和日本有何区别。

3、情感目标:通过俄罗斯自然资源和人文知识的了解。使学生用辨证的一分为二的观念来看待问题。

(三)教学难点的分析和突破。

1、重点。

(1)北亚的位置:

北亚全部为俄罗斯所占,大部分为中高纬度其决定了俄罗斯的'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的特点。

(2)俄罗斯的面积: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的世界上面积最的国家,通过读图明确乌拉尔山和高加索山脉这是欧亚两洲的界限。为说明俄罗斯在传统上是一个欧洲国家打下基础。

(3)俄罗斯的气候:

从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来分析其气候特点。“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温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东部平面西部深受大西洋影响,气候温和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而西部西伯利亚地区常受北极地区寒冷气流的影响是北半球的寒极;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苔原气候,东部太平洋沿海地区有小部分温带季风气候使学生认识气候分布的明显地区差异。

(4)俄罗斯的矿产资源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

读俄罗斯矿产分布图结合工业区的分布。可以使学生理解资源与工业的关系及建立的基础与地区分布和日本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俄罗斯的工业主要上建立在本国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基础上且以重工业为主。

2、难点:

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主要从农业,工业的分布,历史的,人口的分布,交通运输网的疏密来分析得出俄罗斯西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而东部地区经济较西部地区落后,人口稀少。

二、说教法。

本科题教学为一个课时本节棵总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思考与回顾已有的地理知识相联系。

三、说学法。

(一)对学生情况的了解:

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分区地理知识我们前面已讲过,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能力尚未完全建立。这节课的内容较多应当突出重点,实现深化提高的目标。

(二)学习本章知识应当注意的问题。

1、本章各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学习时千万不能割裂开来,要学会分析、推理的思维方式。

2、北亚位置和范围的知识点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有序的说明范围方法。例如由东向西(由西向东,自北向南,自南向北)。

3、俄罗斯气候特点,通过读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法分析为什么这样。

(三)课堂练习设计:

1、选择题难度适中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程度,适用于大部分学生。

2、读图题是对本课知识的利用,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及知识的前后联系,有点难度所以重点讲解。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是“教师引导(设置问题)——归纳总结——知识反馈运用。

(五)说板书设计:

主观上:学生获得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客观上:对所学习的知识一目了然,便于更好的掌握知识。

七年级说课稿 篇7

分析教材

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这两篇寓言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从明代传入我国,影响深远。通过这两篇文章, 我们可以了解《伊索寓言》一些相关的知识。对今后学习寓言大有裨益。况且,这两篇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情节性强,语言生动,所刻画的主要形象鲜明突出。能 够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地思考与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续编或自编寓言,以及怎样通过对多种描 写手法的分析,体会形象特点、感受故事寓意。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做如下设计: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寓言的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⑴研究语言文字,感受赫耳墨斯和蚊子的形象特点。

⑵通过多种描写形式的分析,感受寓言的特点。

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准确地概括寓意以及自编、续编寓言的方法。

3、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感悟并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事态度。

分析教法。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坎上。如果不研究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对语文能力训练的需求,课往往只教在课堂上,在学生心中留不下深深的痕迹,效果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于漪)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本课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的原则,以激起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情趣。

⑴故事导入,创设氛围。一节课,导入尤为重要。如果导入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师生配合会收到最佳的效果。

⑵描写方法分析,感受形象。故事很短小,但语言比较生动。通过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可以一步一步地感受体会到故事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⑶激发想象,体会寓意。由于语言是依靠一个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假托的故事,并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是虚构出来的。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要调动自己的思维,充分运用联想与想象,走进寓言,体会寓言的寓意。

⑷亲身实践,掌握方法。第一篇寓言,我设计了续写故事的环节,并告诉学生续写的要求与方法,并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后,针对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强调。第二篇寓言,我又安排了改写寓言的环节,这样让学生课堂上再次及时地巩固、加深自己对所学方法的认识。

⑸合理延伸,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利用最后设置的一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想法,教师合理归纳引导。希望通过本课的学生,同学们能认识到人生路上的一些正确处事的态度。

学法指导

诵读课文,找出生动传神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具体体会文章的寓意。通过两次练习,巩固、掌握编写寓言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本课具体针对初一学生求知欲强,个体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特点设计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大致是:创设情绪——质疑解难——拓展延伸——深入思考——总结

1、创设情绪。

以学生熟悉的一则《伊索寓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伊索寓言》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质疑解难。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先请学生品读课文,思考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找出相关语句。再体会都表现了赫耳墨斯怎样的性格特点。(重点体会 赫耳墨斯“笑”的含义。)然后,结合着赫耳墨斯的遭遇,共同探讨读出的道理。最后,设计一问题“赫尔墨斯听了之后,会是怎样的心情。如果让你顺着这个故事 合理地往下编的话,你会怎么写?”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有一个正确的人生处事态度。

《蚊子和狮子》首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本文都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去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分析蚊子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思考蚊子的性格特点。之后,再强化文字失败的教训,故设计一题“分析探讨蚊子为什么会被蜘蛛网粘住。体会从中得到的启示。”

最后,检验学生刚刚学会的编写寓言的方法。所以,又设计了一个问题“改编故事情节。如果给蚊子一次机会,当蚊子战胜了狮子后,你希望它有一个怎样的结局。请同学从“蚊子战胜了狮子”后改写,并说说改写后表达了什么道理。”

3、拓展延伸

4、总结。

5、作业布置:

教育学要求作业要少而精,有启发性。

板书:力争新、实、精

七年级说课稿 篇8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 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下册开篇中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以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从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出发,去探讨人类的食物来源,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本节中安排的活动有交流、演示、讨论等,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并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使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的前一节已学过 ,后面将学习 内容,本节的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创设情景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获取知识,并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注重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我认为初中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对学生基本生物学知识的构建,我设定以下三维目标,

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2)难点

二、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 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具备了初步的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龄在十三四岁的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教法、学法

1、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利用启发性的语言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人类食物的奥秘。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 学法指导: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快迅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仔细观察、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等科学思维能力,学会合作。

四、 教学流程

包括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约3分钟,2、 10分钟,3、 分钟,4、 分钟,机动教学5分钟。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五、 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安排。

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没有。本节亮点在于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以活动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在推理中领会知识,在思考中构建概念。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愉悦。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通用


教师应该尽量保证教学内容具有内在趣味性,教师应该学会去编写教案。教案撰写是老师自我激励,提升自身的有效手段。不知道该看什么好文章我们推荐您看看“七年级美术说课稿”,希望本文内容能给您提供帮助!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篇1)

第7课大家动手做条龙 一、教学目标 了解龙的来历发展与造型特点,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和积极参与文化传承的意识,并在欣赏中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激发爱国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应更注重学生的制作过程,和分组活动之中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强调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并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展现集体的智慧和才华,突出集体竞争的气氛。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学习构成知识,并把它应用到设计和制作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的重点: 调动同学情绪,使大家能热情、积极地参与到做龙的活动中来。 (二)教学的难点: 如何把构成知识应用到设计和制作中,使龙的造型和结构有新的创意。 (三)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解决重点的要点: 1、要创建分组竞争的课堂气氛,鼓励每一个小组争先、争胜、争取班级第一。比那组最快,那组最好,那组最有新意。 2、好小组讨论,群策群力完成任务。 3、时注意人员搭配,使各组能力基本均衡,保证公平竞争和顺利完成作业。 解决难点的要点: 1、励创新,要求学生把课本的方法当成参考,尽可能地想出新的方法。 2、些简单明确的构成的例子,让学生们能从中产生一些联想以促进创新想法的产生。 三、课前准备 (一)学习材料 1、可利用的废旧材料:易拉罐、胶卷盒、牙膏盒、土豆片筒、装羽毛球的筒、药盒、药瓶、矿泉水瓶及其他饮料瓶。 2、可以替代的材料:去了粒的玉米芯、高粱、玉米的秸秆、木棍及树枝、竹子、可利用的蔬菜(黄瓜、茄子、萝卜等)。 3、自制材料:课前或课上用比较硬的纸作成纸筒,把它作为做龙的材料。 四、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激发兴趣、讲授制作方法。 学习制作方法,分组合作、锻炼协作能力。 展示、体验、交流。   学生活动:分组合作,与同学交流自己对龙文化的了解。 学生从教学中展示的各种龙的资料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制作的龙。 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分工合作完成插接、装饰龙体的任务,锻炼协作能力。 学生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做的龙,并发挥想象讲述小故事或民间传闻,强化对龙的感受。在共同创作和动手制作过程中,注意协作精神,培养集体主义 教师活动:把《龙的传人》的乐曲作为课的开始,用来烘托气氛,以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 教师通过讲授利用龙的来历、演变和发展,以及图片介绍龙的形象特点和与龙有关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鼓励同学集体创作分组完成龙的制作,体现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在集体创作和动手制作过程中,注意协作精神,同时,体现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教学方法 1.把《龙的传人》的乐曲作为课的开始,用来烘托气氛,以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同时用音乐来导出课的内容,帮助学生很快地进入情绪,引人《大家动手做条龙》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中,使学生的情绪一直处在兴奋的状态下,便于课程进展得更顺利、更流畅,也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热情,以及制作的欲望。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一直播放着《龙的传人》的乐曲,以增强效果。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完成龙的制作。 2.利用龙的来历、演变和发展,以及图片介绍龙的形象特点和与龙有关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亲自动手制作一条龙的欲望。 3. 学生的活动,鼓励同学集体创作分组完成一条龙的制作,体现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在集体创作和动手制作过程中,注意协作精神,同时体现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六、教学点评(教学反思) 本课程属于设计应用课。在教学设计上更注重学生的体验,教师要尊重学生自主兴趣,情感的`表达。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课程在学习构成知识、设计和制作龙的过程中,同时要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协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七、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方法: 通过各组介绍和评价自己小组的作品,师生共同考察教学效果。 2、教学评价点: (1)对龙这一艺术形象是否喜爱? 是否了解其思想文化内涵? (2)是否积极参与龙的制作活动?在造型上有无独创性? (3)能不能与同学密切协作共同完成品?                                   第8课 对印的乐趣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对印原理和制作方法。尝试多种对印方法,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制作抽象或具象的对印作品。并通过分小组制作,体验集体制作的乐趣,学会交流,懂得合作与分工,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的重点:掌握涂色方法和压印的方法。 (三)教学的难点:如何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利用不同媒材和方法制作有个性特色的作品。 (四)课前准备: 学习材料:底版(玻璃、木板、布料、塑料板、不易吸水的纸板、垫板)、颜料(水粉、水彩、油墨、油画颜料、调色油)、浆糊或胶水、涂色工具、作业纸(不吸水的挂历纸背面,光滑的名信片或贺卡等)。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通过画、印等方法,制作对印版画。对印是独幅版画的一种制作方法。通过在底版上涂色、压印得到丰富而奇妙的肌理效果。   使学生了解对印原理和制作方法。尝试多种对印方法,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制作抽象或具象的对印作品。并通过分小组制作,体验集体制作的乐趣,学会交流,懂得合作与分工,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引导学生在对印表现活动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尝试多种对印方法,表达兴趣与情感。对印中最大的问题是水与色的关系问题,教师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水多时引导学生压印再叠印效果较理想。水少时便于一次压印同时旋转。多种颜色印纹涂色时尽可能不混合,使其自然混色。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教学方法: (一)设疑导入: 教师在玻璃板上涂色,放纸压印,让学生猜猜:纸上会出现什么呢?教师揭纸展示,学生愕然,原来是一个怪怪的人脸,学生在哄笑中激发了兴趣。也可将自然界形成的石纹、石形、木纹、叶纹等变化万千的图形造型做成课件让学生观赏,同样可以起到诱发学生从自然形成的纹、形中发现美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请学生仔细阅读书上讲授的两种制作方法,抓住关键点,自己动手尝试对印制作方法,针对可能出现的困惑和技法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提几个问题起提示和思考作用:不同厚薄的色彩产生怎样的效果?不同轻重的压印产生怎样的效果?不同的底版产生怎样的效果?先涂深色再涂浅色或先涂浅色再涂深色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怎样得到自己想要的图形?通过思考和尝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提升学生的感悟和认识。 (三)拓展创新: 教师在玻璃底版上从冷到暖地有序涂色,覆盖上比涂色大一倍的纸,用右手掌按住纸面中央,左手拉住靠近身边的纸角一起旋转45度左右。产生变化丰富并具动感的肌理。请学生也来试试看,能不能发明一种新的对印方法,要做到别具一格。完成后请学生大胆地到台前介绍自己的制作方法和独特处,以及画面的色彩层次和肌理变化给人的感受。其他的学生也可谈谈对他人作品的视觉感受。 (四)作品展示: 对本小组的作品汇总进行集体讨论,看看某些具有自然景观效果的或某些类似于人物、动物的对印作品,能否经添加形成一张具象作品。对于某些不能添加的作品,能否结合其他同学的作品经过剪裁,组合成一张抽象作品。讨论之后或集体创作或指派一人主笔,完成本组作业。凡有创意的作品给予展示,全班评出最有创意奖。 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对印中最大的问题是水与色的关系问题,教师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水多时引导学生压印再叠印效果较理想。水少时便于一次压印同时旋转。多种颜色印纹涂色时尽可能不混合,使其自然混色。 (二)压印时纸张不可移动,可用小夹子或双面胶固定。(加说明图例) (三)当采用吸水性强的材质做底板时。颜色要水少色浓。 三、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采用2个步骤进行,首先观察学生对制作与拓展创新教学活动方式的参与热情,其次观看学生的对印作品。 评价点: (一)学生是否对对印制作有兴趣?是否体验到快乐? (二)能否在美术活动中大胆地运用色彩压印,得到各具特色的对印效果? (三)能否凭借不同的工具材料制作自己理想中的作品? (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否提高? (五)有没有发明出新颖的对印方法? (六)能否进行自主学习和发挥合作精神? (七)是否与同学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对印的创作活动? (八)能否运用各种技法,有创意地进行创作活动? (九)按下表评价自己的作品(用短语自评)。 自然天趣  肌理效果  色彩搭配  独创性  制作方法  师生评价   四、教学点评(教学反思): 本课程属于[造型.表现]课。在教学设计上更注重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引导学生在对印表现活动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尝试多种对印方法,表达学生的兴趣与情感。由于本课的难度较低,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的拓展创新,同时还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和深化创作主题。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篇2)

一、教材分析

《绿洲》是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的内容,这一课是以学习“造型·表现”为主,结合“欣赏·评述”为辅的综合课。主要是利用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技巧,感受超现实主义新奇的视觉形象与效果,结合体现环保意识的招贴画艺术构思对应展开教学活动,把教学与环境保护的主题有机结合起来。

初中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和理性思维的迅速发展,容易使其局限于对现实生活最直接、真实的感受中。教学通过营造新奇的视觉形象,打破学生对于视觉形象的思维惯性,培养学生积极开放、多元创新的思维习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向中外不同类型的优秀艺术创作的学习与借鉴,使学生能够掌握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初步认识新奇视觉形象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积极拓展个体的异构思维及其艺术视野和表现方法,尝试与借鉴新奇、适当的艺术表现形式及手法,有意图地表现环境保护的主题,传递自己的环保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环境与生存的关注与思考,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初步选择、消化和运用所学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基本方法,结合环保的主题进行艺术表现。

理由: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学过《和平鸽》一课,这一课是关于公益招贴画的学习,在题材的选择上与本课有一定的联系,都涉及到环保的主题,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重点上侧重于“强化新奇视觉形象与效果的表现”。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积极开放、多元创新的思维习性。

四、教学思路:

(一)、从调查“绿”、讨论“绿”、欣赏《绿洲》入手,进行探究学习,引发学生对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热情。

(二)、研究探讨图片资料中一些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技巧以及在环保主题中的运用。可以通过教材中的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和各类艺术创作设计的好例子,去体验其中的方法和作用。通过学习与创作,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发表“奇思妙想”,正确地认识理解和选用表现手法。

(三)、①以“绿”为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构思、创作。让学生在同一条件限定下,关注讨论主题,注重选择、消化和运用所学的方法技巧,表现自己的构思。②以竞赛的形式进行陈述、展示各小组的创意,达到激活教学气氛,深化教学内容的目的。③在作业的呈现方式、技巧方面,强调在理解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基本方法后,选择学生易于控制的绘画技巧进行艺术构思的表现,绘画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甚至可以直接运用图形剪贴、组拼等方法,避免学生因为专业绘画水平影响创意的表现。

(四)、在教学评价过程中结合“绿”这一环保主题,引导学生对同学的作品进行对比讨论、交流,重点关注是否运用了某种技巧,营造的形象是否新奇,强化表达艺术构思的能力。

五、学法指导:

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积极讨论,勤于思考,积极拓展多元创新的思维。养成在课堂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设计意图:视觉冲击,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反差,引发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赏析设置问题情境及提供信息点拨,指明学习路径,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分析、探求,解决教学重点)

问题的设置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避免了无效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教学目标实现动态生成过程,不仅解决教学重点,也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要把思考与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的思想。

课件播放易理解、设计构思独特新颖的图片,师生交流讨论进行思维拓展。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心理需求用游戏激趣,开拓学生的异构思维,引发学生主动进入创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尝试表现的愿望,解决教学难点。)

"启发感悟、拓展思维"这个环节,我最初的设计是列举一些例子和课件中的图例来引导学生感悟。在教学现场我发现根据学生目前的知识经验、心理特性及存在的个体差异,很难解决教学难点,我突然想到利用游戏激趣来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悦中感悟异构思维的方式。这说明引导学生也是需要一种思维方式的引领。

由此可见,教育、教学,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开启学生潜在的能力,帮助学生依据个人感知经验来重组认知方法,而不是用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学生。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篇3)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透视法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造型表现领域)多彩的学习生活、第一章《优美的校园》活动二:学习与研究——透视法。其主要内容是:透视知识的学习。是活动一:体验与选择的更深入更理性的学习,是活动三:写生与表现必备的造型基础之一。透视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术语言,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美术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透视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了解多种空间表达法,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法来表现校园的空间。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体验、交流、总结和运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

究能力、观察能力和空间表现力。

(3)情感目标

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透视知识于生活,同时学会

运用透视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表现校园的空间之美。

3.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特制定如下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透视的规律、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难点:如何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表现空间的变化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

的传授者、灌输者。透视知识的学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和理性,学习的难度较大。如果还是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困难,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活动,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同时结合教师的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以便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表现能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总结归纳,得出结论——练习、反馈应用——巩固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长尺

学具准备:直尺、铅笔、纸

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通过一个提问——黑板是什么形状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因为学生会觉得奇怪“黑板不是长方形的吗?老师怎么会提这么简单的问题?”接着进行活动一:让几位学生通过对黑板正面和侧面的观察并讨论,了解到黑板会由于空间的变化呈现出梯形的形状,即原本相等的两条边会产生“近大远小”变化。活动二:伸出你们的食指放在眼前,比一比老师高还是你们的手指长?同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透视的概念、透视的规律、透视的类型,以及让学生知道透视知识于生活,符合“美术课程应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透视的概念:用线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

透视的规律:近大远小、近高远低。

透视的类型:平行透视、成角透视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活动三:让学生拿出直尺比一比,找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有几个消失点及适用于什么样的观察角度,这两种透视有什么异同点。从而从直观上认识这两种透视的消失规律。这个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以便于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乐趣。

3、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通过活动三,结合学生的探究、讨论、交流的情况,让学生自主归纳出两种透视类型的异同点:同样具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规律;不同在于平行透视的上下轮廓线平行,观察角度是正面角度,只有一个消失点,所以又可以称之为一点透视。成角透视的上下轮廓线不平行且成角,观察角度是半侧面角度,有两个消失点,所以也可以称之为两点透视。

教师小结。

4、练习、反馈应用

活动四:每个小组派一个学生代表,运用两种透视法到黑板上画两张书桌,并进行评价和检查是不是符合两种透视法的规律。通过这个活动,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深化透视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两种透视法的共性的学习)。在这个环节里,学生也许可以根据透视规律来画出书桌,但许多学生画的桌子会出现倾斜的现象,原因在于学生把竖直线画得不垂直于视平线。此时可以启发学生:这与如何写字端正是一样的道理。

5、巩固新知识。

活动五:将第6页中间的辅助图改画成一座6层楼房或者把平行透视的辅助图改成教室的室内空间,怎么画呢?

教师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小组讨论后用铅笔、直尺画在书上。教师巡视,分组指导。(指导时抓住成角透视和平行透视的消失规律,让学生明白,即使有一千个楼层,每个楼层的延长线总会消失在两边的消失点上。而教室内的所有窗户或桌椅的延长线总会消失在中间的消失点上。) 活动四和活动五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教师总结并进行演示。

6、拓展学习

让学生从课本第2页中间的图例《清明上河图》中寻找消失点,引出中国画独特的空间表达法——散点透视法,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绘画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四、评价分析

最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后进行评价分析:

我在教学中深刻地体会到新教材与以往的不同,新教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贯穿本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学习效果好。原本纯美术的技法学习通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变得有趣、易懂。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单一传授式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还使学生加强了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分析的能力。真正使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能力的层面上来了。

我从以上几个方面阐述了“透视法”这一节课的有关设想,我对自己本课的教学基本上是满意的。但有些细节还有待完善,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和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篇4)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1课

画家乡的风景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分析:

本课以风景画展开教学,通过分析朝戈作品《草原的路》,帮助学生理解绘画风景画中的透视现象及其相关知识,解读其情感表现;重点以霍贝玛的《村道》来寻找其基本方法和透视规律;强化学生对透视基本规律的了解与掌握,帮助学生了解透视知识在绘画中的作用,使学生建立和表现绘画的空间意识。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风景画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体验绘画作品中的情感表现。2.通过对作品的透视规律分析与学习,加强对透视在作品中的运用。3.能通过图片或作品,表现出透视规律的风景作品。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透视现象与规律,感受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空间感,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探讨,扩大学生参与性,在表现中实现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形成初步的表现与运用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作品,感受作品所给予的情感因素,并初步理解风景画中特定劲舞描绘的情感表现力。教学重点:

1.理解风景画中的情感因素;

2.掌握风景画中的透视,能运用透视表现于风景作品中。教学难点:

如何把自己的理解通过作品表现出来。教学教具: 课件、挂图等其他材料。教学内容及设计意图:

1.通过欣赏家乡风景,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回忆,通过画家乡风景画,表现情感,进而导入表现立体空间关系。

2.通过观察分析,体验画家表现草原的情感,体验并能分析归纳出作品中的透视现象及规律。

3.了解基本的相关知识是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之一。

4.通过学生赏析,学会从作品里读出透视的相关信息,并能用语言表述、表现出来。

5.联系艺术作品,抓住科学与艺术中的运用,学会分析其透视现象。6.通过练习,加深学生理解。

7.学生实践作业,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表现相结合,为以后的创作作品打好基础。8.通过交流体验,归纳总结,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问题,学会用评价自己与他人。9.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探究与学习、表现。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教学方法及手段:观察思考

交流体验

一、导入

欣赏家乡自然风景; 拿一张白纸,钩一幅简单的家乡风景画; 典型作业评比;问:哪一张作业更有空间感? 体会如何在平面的二维空间表现出立体的三维空间。

二、新授 《风景画的透视》

1.欣赏朝戈《草原的路》给你什么感觉?

体会作品所表现出的对家乡的情感;分析作品中的透视现象: 水平线:开阔 斜线:深远

思考题:如果把斜线换成直线,你的感觉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透视知识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基本方法:1.平行透视 2.成角透视(自学第7页概念)(1)霍贝玛《村道》

指出作品中视平线、消失点(心点)、透视线分别在哪里?属于什么透视? 对照透视图;

平行透视规律:与画面平行的无透视变化;其他则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2)袁运秿《马棚》

指出作品中视平线、左右消失点、左右透视线分别在哪里?(对照透视图)成角透视规律小结:都会呈现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3.透视在作品中的运用

欣赏古元作品及其他作品,并判断其透视现象。分析农民画作品中的透视:了解农民画中透视。

4.小练习: 第4页练习,思考这是为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5.学生实践

从课件中或课本风景摄影作品中,用线条临摹,重点表现画面中的透视关系。

学生实践,教师巡视辅导,发现问题,提示修正。

三、讲评

选出有情感表现、较准确的透视表现部分优秀作业,进行简评。1.生生互评;2.师生点评。

四、总结与课后整理

总结本课知识点及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完善; 观察生活,网上收集资料,完善自己的不足。

五、布置作业。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1课

画家乡的风景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分析:

本课内容以风景画的构图展开教学,通过分析苏天赐作品《太湖山村》、农民画《水乡春浓》,帮助学生理解绘画风景画中的构图均衡和有丰富变化的相关知识,解读构图的表现形式;重点以形式线及取景范围和画幅形状,帮助学生了解构图在绘画作品中的作用,使学生建立和表现绘画的构图意识。知识与能力:

1.了解风景画作品中的构图形式,体验绘画作品中的情感表现。

2.通过对作品的构图分析与学习,加强构图在作品中的自主应用。

3.能通过摄影图片,表现出透视、构图合理的风景画作品。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构图知识,感受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情感,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探讨,扩大学生知识思维,在表现中实现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形成初步的表现与运用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作品构图,感受作品所给予的情感因素,并理解风景画作品中体现的情感表现力。

教学重点:了解风景画中的构图因素;

掌握风景画中的构图形式,能运用透视、构图知识于风景作品中。教学难点:

如何把自己的理解及掌握通过作品表现出来。教学教具:课件、挂图等其他材料。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及设计意图:

1.通过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为进一步引入新课做铺垫。2.通过分析,掌握和体验风景画构图形式线及其情感体现。3.学会赏析作品的形式线,并能感知与表现。4.通过分析,掌握和体验取景范围与画幅形状。

5.通过赏析,学会从作品里读出相关信息,并能用语言表述或总结出来。

6.能联系艺术作品,抓住透视与构图的知识,学会交流看法。7.通过学生实践,加深学生理解,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表现相结合。

8.通过交流,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分析并表现。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9.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探究与学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知识要点;

1.透视规律: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近高远低 2.平行透视;3.成角透视:

4.除透视外,风景画中的还应注意哪些问题?(构图)新授 《风景画的构图》

1.决定一幅画面形象的位置关系的关键使画面上的构图形式线,体现一幅画的情感倾向的关键也是画面的构图形式线。如何理解构图形式线?

欣赏并分析四幅素描风景画;四幅构图形式线示意图。

请四名学生上台勾画,其他学生在下面勾画(简单的几何形、线)能体现画面形象特点的形式线。

师生点评,把握画形式线的方法。

2.取景范围与画幅形状,也是决定画面主次关系及情感倾向的重要因素。

分析四幅风景素描;四幅不同取景范围图例;四幅不同画幅形状图例。

对应原作分析,感受不同取景范围、画面形状对应的情感倾向及画面主次表现。

师生总结: A.取景范围根据实际大小适中; B.绘制角度以寻找适合画面为主; C.方形构图:宜表现平静、柔和的感觉; D.横长构图:宜表现开阔、壮观的感觉; E.竖长构图:宜表现崇高、挺拔的感觉。3.优秀作品欣赏 风景素描小品;

赏析其透视、构图等方面; 师生交流看法。

4.学生实践:从课件风景摄影作品中,运用所学知识,画一张小型素描风景,注意表现风景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

学生实践,教师巡视辅导,发现问题,提示修正。

六、讲评:选出有情感表现、有较准确的透视表现、构图的部分优秀作业,进行简评,同时讲讲想表现什么样的特定情感,如何表现的。1.生生互评;2.师生点评。

七、总结与课后整理

总结本课知识点及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完善;

继续观察生活,尝试赏析艺术作品,网上收集资料,完善自己的不足。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2课 黑白世界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复习基本理论知识巩固教学效果。 2.熟悉木刻版画制作流程

3.初步接触木刻版画制作。在制版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动手能力。 4..亲身实践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陶冶艺术的情操。教学重点:

1.版画基本知识的学习理解

2.木刻版画制作流程的掌握操作和各种刀法的认识运用。

教学难点:

木刻版画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文示范法。

教具学具准备: 

1.教师准备木刻版画方面的图片和范作木刻版画工具及材料。 2.学生准备三夹板或者复合地板木刻刀砂纸复写纸及设计图稿。教学过程:

一 复习理论知识巩固教学效果进入新的课题 知识重点。

教师将版画示范作品展示在黑板上问答进入复习理论知识。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方面的知识呢?

生:„„ 师:对,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了版画方面的知识„„ 表扬和肯定学生的回答书写课题

2.师问:那谁能够说说版画是什么 生答„„ 3.师问: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有哪些类型的版画呢 生答„„ 4.师问:那木刻版画的制作工序呢 生答„„  表扬和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进行进行小结 课堂新授内容:版画基本知识

1.版画的定义: 版画是集绘画制版印刷为一体的艺术形式。2.版画的分类:

A.按板材分类:木刻、铜版画、石版画、丝漏网版画、纸版画等。B.按制版特点:凸版以木刻为代表

凹版以铜版画为代表平板以石版画为代表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孔板以丝漏网版画为代表。

3.木刻版画的制作工序: 起稿→上板→着色→刻版→修版→拓印→装裱

二 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初步实践 教学重点及难点:

着重讲解木刻版画制作工序中上板、着色、刻版这3个流程。

1.上板:用复写纸把设计图稿的轮廓复印在木板上。

(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实践操作。)

2着色:A.刻版前在画好设计图稿的木板上涂一层重颜色

B.用记号笔或勾线笔勾线,使刻出的效果鲜明。

(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实践操作。)

3.刻版:A.按先白后黑先大后小的次序下刀。

B.可刻可不刻的地方不刻或少刻 C.留有余地以利于修版时调整。(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实践操作。)

三 学生实践操作教师课堂巡视。

1学生初步进入木刻版画的制作实践操作中体验木刻版画带给 自己的乐趣。

2.教师课堂巡视:

解决学生在刻制版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师生一起探讨木刻版画这一课题。

四、师生相互点评整理课堂卫生。

1.师生相互点评典型的学生作业。

2.师生一起整理课堂卫生。

五 课后拓展(让学生收集版画作品以及版画的特点)

六、课后作业布置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2课 黑白世界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木刻版画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美 术作品不同表现形式的认知和热爱。

2、知识目标:了解版画的基本知识及木刻版画的制作方法,并尝试运用最简单的材料进行体验制作。

3、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教学重点:

A.了解不同材质版画的制作差异;

B.初步了解并体验木刻版画的基本知识和简单的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木刻版画的黑白处理关系。

教学方法

旧知识巩固、体验制作等 教具学具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木刻刀具、教师自制木刻版画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导入: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1、适当评价上课时黑白稿的完成情况(优点及应注意的地方)

2、简单复习巩固上课时所学的内容:

二、新授过程:

(1)版画的种类:

A.按板材分类:木刻、铜版画、石版画、丝漏网版画、纸版画等。B.按制版特点:凸版以木刻为代表

凹版以铜版画为代表平板以石版画为代表 孔板以丝漏网版画为代表。

(2)版画的特点:

一 印痕,制作版画过程中有机器或人为的压力造成。二 复数性,同一张画可印制多张。

三 间接性,版画不是直接画出来的,是通过媒介物,例铜版石版间接制作而成,不像油画水彩直接绘制而成。(3)版画的工具材料: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三夹板,复合地板,刻刀,吹塑纸、圆珠笔、电烙铁、水粉画颜料(或浓缩广告画颜料)、橡胶磙(可用橡皮管、木棒等自制)、油画棒、毛笔等。

其中吹塑纸质地较软,用圆珠笔用力在吹塑纸上划过,其表面即可留下大小宽窄不同的点、线、面,可制作出丰富多彩的版画效果,水粉颜料(或浓缩广告包)代替油墨便于操作及课后清洗。

3、黑白木刻版画的制作特点及形式

木刻就是以刀代笔,使版面上的刀刻痕迹和木版质地具有类似国画笔墨那样的艺术韵味,称:“刀味”“木味”。对于木刻而言,即能够纤细如发,制作精工,也能简约的刀法刻画出人物事件的风神,更强调刻画的力度,黑白的对比,立体黑色的浓淡关系有和雕塑、碑刻相近的韵味,格外的生动有力,尤其重视神的刻画,让人有精力四射之感,留下极深的印象。木刻的艺术特点: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木刻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三、木刻版画的黑白处理:

1.主要归类:以黑衬白、以白衬黑、黑白互衬。

2.灰色的处理是黑白木刻的关键。

四、黑白木刻的制作过程及方法

1、在版材上描稿(反稿或纸稿上版)

2、刻版

3、上色(单色、套色)

4、拓印

五、学生体验制作:

要求学生在上课时描稿的基础上,在本课时完成整个黑白木刻的作品(也可以运用套色来完成)。

教师随堂辅导:可将表现较理想的学生作业和存在不足的学生作品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并进行讲评。

六、课堂小结,作业展评

1、学生自评、互评

2、教师综合评价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绘画质感的形成原因,理解绘画中表达质感的方法。2.了解和感受材料和质感美,让学生从不同材料的使用中获得体验的乐趣,并大胆地去创作和表现。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材料表达质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能够利用不同的材料特征表达不同的质感。

一、组织课堂教学(目测学生工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以学生的文具盒为例,说明你喜欢它的原因。(材料和感受)2.活动一:教师选取四件物品(黑板擦、校服、窗户玻璃和黑板),请二位学生说明他们给你的感受。

三、讲授新课:

1.问题:“你如何理解“质感”一词?”请学生回答。

质感是我们对某种物质的触觉或视觉感受,如布的柔软与钢的坚硬、瓷的光滑与陶的粗糙。

绘画中对不同材质运用不同的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材质真实感,是画家笔下的质感。学习质感、天然质感和人工质感的概念。

2.活动二:四件物品(玻璃碗、笔筒、紫砂杯和贝壳),请一位学生说明哪些属于天然质感,哪些属于人工质感。

四、感受质感:

1.不同的材料给人的质感不同。

欣赏六组图片(柔软与坚硬)、(透明与浑浊)、(光滑与粗糙)、(干枯与润泽)、(粗壮与细小)、(寒冷与炎热)。

小结:当我们沉醉在大自然给予的美景时,心中可能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想用手中的笔把它画下来,留下永恒的记忆。你是否很想知道怎样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表现质感的方法:(结合图片来分析)

第一、色彩表现。欣赏水彩画、水粉画和油画作品,同时介绍它们的不同特点。第二、明暗、线条。素描作品欣赏,体会由明暗和线条带来的真实感。

第三、运用材料。

五、领悟材料美: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1.欣赏油画《根》,(黄土高原的雄厚与苍茫)。

2.欣赏邵增虎的油画作品《任弼时》,(茅草屋、石头地、发白的军装等)。

3.欣赏杨志坚油画作品《冠军的诞生》,体验质感的描述与表现。4.欣赏素描作品《手套》,体验材质的表达。5.欣赏课本第15页,各种物体的材质对比。6.欣赏课本第17页,各种线条的运用对比。

六、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1.初步尝试绘画出一张富有材料和质感的作品。2.要求:独立完成,并能体现材料的美感。

3.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张贴在黑板上,由学生互评、(你最喜欢哪张作品,为什么?),(运用那种方法法和追求表达何种质感?)教师评价。

七、教学拓展:

1.在建筑(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灯具(水晶灯)、家具(沙发)和陶瓷用品(茶具)说明材料和质感知识的运用广泛。

2.从摄影艺术、生活用品和造型设计方面说明。3.广告设计和服装设计都要运用材料和质感的知识。

八、教师小结:

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同学们留心观察、细心地体会,还可以利用其它材料进行研究,为生活创造更多更美的图形,为学习增添更多的乐趣。

九、教学后记及反思: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一、组织教学,清点人数

上周尝试了质感的表达,同学们的整体画面效果还不错。下面选取了几个同学的作业,我们共同来点评一下。

二、作业点评:

这个环节会讲到同学画面的表现方法,所以会问到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质感的表达方法有几种?

常用的表现方法有哪几种?

答案:用形状表现质感、用线条表现质感,用色彩表现质感。

三、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下一步我们要追求什么样的画面效果? 2. 作品欣赏:

《高原人》 摄影 赵志强

《雪山下的篝火》 水彩 傅啓中

《钢水.汗水》 油画 广廷渤 分组讨论:

1、通过我们的作业和这些作品的比较,找出我们的画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哪里? 我们的画面和这些作品的差别在哪里?

讨论的结果:我们的画面深入刻画的程度不够,画面的空间感、物体的体积感都没表现充分,物体的质感表达不明确,形体塑造缺乏表现力。使画面显得粗糙,不够精致。

2、提出要求:下一步我们就要在深入刻画上下功夫,要非常明确地交待出物体的质感、真实感。

要想表现物体的质感,首先我们要对物体的质感特征有所认识,我把我们常用静物分成以下几个类型:

a.器物类 b.透明物体 c.瓜果、蔬菜类 d.衬布

3.下面我会结合图片逐个对这四类物品的质感特征进行详细的讲解。a. 器物类:通过陶器和瓷器的图片的展示,分析比较出它们不同的质感特点。表面结实无明显光泽的物体:如未漆的木器、石膏制品、粗陶、陈旧铁器等。陶器、陈旧铁器这种表面结实无明显光泽这类制品的特点:这类物品形体转折清晰,受光、背光、明暗交界线、反光等层次清楚,固有色明显,其色彩关系和素描关系主要受光源色和大环境色的反射影像,而较少受周围小局部物体的折射、反射影响。

瓷器、金属性制品这种表面光洁有较强光泽的物体的特点:这类物体表面光洁,折射 11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强,周围环境和物体的形和色,都会在这些物体表面形成反射成像。高光明亮清晰,明显带有光源的色彩倾向。不同的面反射不同的物象,暗部反光明确,受环境色影响很大。

b.透明物体: 如:玻璃、透明塑料、水等

透明体总会或多或少地减弱其背后的物象的色彩对比和素描对比,越透明无色的物体越能直接地反映出其背景的色彩特征。

有色透明体的颜色必然会影响到其背后物象的色彩倾向。

c.瓜果、蔬菜类:展示瓜果蔬菜的图片和写生效果图,讲解分析瓜果蔬菜的质感特点。

表面结实有光泽的蔬菜瓜果。如:苹果、葡萄、西瓜、甜瓜,西红柿、辣椒、冬瓜、茄子等。这类蔬菜水果光泽感强,有明显的高光和明确的反光,受环境色影响较大,色彩关系复杂。

表面结实无明显光泽的蔬菜瓜果。

如:土豆、地瓜、刺黄瓜、梨、杏、毛桃、等。

这类蔬菜水果光泽感较弱,没有明显的高光,也没有明确的反光,受环境色影响较小。d.衬布:展示衬布的图片和写生效果图,讲解分析衬布的质感特点。

一种是棉麻类衬布:吸光性强,没有明显的光泽,形体起伏明确、固有色较明显。一种是绸缎丝质类衬布:光泽强而很容易受光源和环境的影响,使明暗关系复杂交错而显得闪烁生辉,光彩亮丽。

四、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单个物体质感写生练习,要深入塑造物体,要求质感明确、具有真实感和艺术感。

五、教师评价

1.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张贴在黑板上,由学生互评、(你最喜欢哪张作品,为什么?),(运用那种方法法和追求表达何种质感?)2.教师评价。

六、教学后记及反思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4课 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图案的制作与设计

情感目标:领略自然中的美得形状与色彩,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在图案纹样的组织形式图案的设计中,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处处有美,美的装点会让生活锦上添花。

认知目标:了解图案的变形手法和图案纹样的构成方法。

技能目标:设计制作一件单独纹样的图案,掌握图案纹样的组织形式的表现方法。教学重点:

图案的变形手法,图案纹样的二方连续纹样,了解其主要形式,并能独立设计。教学难点:

图案的构成方法、排列与设计。

一、导入阶段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最喜欢哪种花?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

学生出示自带的花或者照片,并介绍该花的外形、色彩、特性等。品种繁多的花卉美化了我们的环境,还让世界变得五彩缤纷!我们爱花,因为它给我们芳香,我们爱花,因为它带给我们美丽!花会出现在花园里,花店里,还会出现在哪里呢?

结合课件出示带有花形图案的生活器皿、墙纸、地板、布料、服装……等图片。学生欣赏后回答:花还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用品里。

二、发展阶段:花卉图案的装饰变形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美术作品里出现的花卉和生活中的花卉有什么不同?

图案很简洁夸张 照片很真实很细致很有细节

链接:

图案的概念:图案是为了达到某种装饰目的,对实用物品的外观进行的装饰设计,它包括纹样设计,色彩设计和器形设计。

思考:设计者把花放到物品上的时候,对花进行了怎样的加工? 例:荷花的图案设计(P21页)

三、教师介绍图案的装饰造型方法

学生尝试根据照片中的花卉原型,进行荷花图案的装饰造型。

1、“省略”:也叫简化法。

是对自然心态的简洁化,减去繁琐细节,以突出整体的特征与个性。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2、“夸张”:是对自然形态的某些部分进行装饰变更,如使圆的更圆,方得更方,长的更长……

3、“添加”:是运用附加组合的方式在图案中添加装饰,使其更加丰富、理想。

4、“分解”:是运用形与形之间的相互叠合,或是运用点、线、面对图案形象进行分割,以达到丰富与变化的装饰效果。

总结:这四种变化的根本是从“自然”形态到“图案”形态的变化。

将自然的物体进行变化,可以突出主体,突出事物的特征,可以突破自然的束缚,使之更加理想化,可以使艺术更加多样。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将四种方法结合使用,设计的过程中如能增加点、线、面的运用,如线描法、块面法、线面结合法、黑白转化法、点缀法等,所设计的图案一定会更加丰富,更具有装饰性。

图案由自然形态变化而来,但不是自然原型的复制和再现,而是经过提炼和概括的形态。相比较自然原形,他的特征更加突出,更具装饰味。变化是图案设计的灵魂,是艺术的再创造,它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四、深入阶段——图案的构成形式

变化过的图案,一般以单独纹样、连续纹样的形式形成纹样

单独纹样是相对独立、单独构成的图案纹样,包括自由纹样、适合纹样。

自由式单独纹样是没有边框限制的,适合式单独纹样是有边框限制的。单独纹样有对称式和均衡式两种手法。

五、实践和体验

根据菊花的造型,尝试用喜欢的方式,设计制作一幅成菊花装饰图案。

六、展示评价:学生优秀作品展出。

七、课堂小结:

花卉图案可以抒发我们的感情,丰富人们的生活。一件物品有了花卉的装点,常常变得更加亲切可爱。

八、教学后记及反思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4课 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欣赏讨论。

学生观察这些实物的图案相互讨论它们美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都有美丽的花纹和图案。它们之间组织形式有什么不同?

二、理解与探索

平面图案纹样的组织形式分为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两种。

这两种纹样各有自己的组织形式和骨法,形成各种组合,这种不同的组合便是图案的构图。

平面图案纹样

(一)单独纹样

单独纹样是相对纹样而言的。它且有相对独立性,能单用于装饰。所以单独纹样要求纹样形象要完整。

单独纹样:自由纹样、适合纹样、角隅纹样、填充纹样等几种形式。

1.自由纹样,是相对于程式严整的纹样而言。它不受外轮廓限制,自由处理外形而单独构成并应用于装饰。

2.适合纹样,图案适合于一定的轮廓线内而形成的纹样,如适合于方形、圆形、椭圆形、半圆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形内;或花朵形,桃形,扇形、葫芦形等规整的自然形骨。而纹样形态正好与外轮廓相吻合。

3.角隅纹样,也称“角花”。指在带角的形状中或角隅部分装饰纹样,因纹样大多与“角隅”相适合,故又称角隅纹样。

4.角隅纹样即可单独一角构成,也可对角、四角或多角构成。其骨式也可分对称式和不对称式(自由式)两种。

5.填充纹样,指纹样组织虽受外轮廓限制,但又不完全适合的纹样。即适合轮廓内的某一空间,而其它部分作自由处理,有的也可突破部分边线以求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效果。

(二)连续纹样 :在进行了单独纹样的讲解之后,作连续图案的知识的学习,将单独纹样图形连续向左右、上下等方向作连续排列,使之成为长条形连续组织图案,连续纹样是相对于单独纹样而言。它是以专门设计的“单独纹(单位纹样)”按一定的格式,作有规律的重复排列,成为无限反复的纹样。连续纹样有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两类。A.二方连续纹样

指以一个单位纹沿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作有规律的连续反复排列。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沿上下方向称纵式二方连续,沿左右方向称横式二方连续。

二方连续纹样多用于装饰器物的边缘而形成带状,故又称“带状纹样”或“边缘纹样”,“自由纹样 ”,“适合纹样”,“ 角隅纹样”,“ 填充纹样”。

利用纹样的反复节奏取得优美的韵律。另外,作首尾相接棑列的称“环状连续纹样”。图案纹样的组织形式有以下八种主要形式

1.散点式,以一个或几个形象组成的单位纹,以此为基础进行连续棑列。是二方连续中最简单的一种。散点式给人端庄大方、简洁朴实之感,但处理不当易松散、呆滞、单调。

2.接圆式,也称连圆式,是散点式的进一步发展。它以圆形为骨架,作同样大小圆的排列;或作大圆、小圆的排列;或作半圆的排列;或作圆和半圆的间隔排列。要注意圆与圆相接要自然调和,防止由于相互套环刺出现紊乱。

3.垂直式,纹样的骨式为垂直排列,方向可向上、向下、或上下结合的垂直排列,也可在配置上作疏密变化。这种骨式有安定、肃穆之感。但需防止纹样松散而产生的孤立,缺乏连续感。

4.波线式,以波线为骨架,作一波线构成,亦可作双波线相重或相交构成。这种骨式构成较为活泼,运动感强。但需注意骨架的韵律不要中断,前后纹样要有连贯性。5.折线式,以折线为骨架,其构成同波线式。这种骨式既具运动感,又刚劲有力。6.斜线式,以斜线为骨架,依据倾斜线或倾斜的区域划面,连接单位纹样进行倾斜式的连续排列。这种骨式运动感较强,富有变化。

7.回旋式,以旋涡线为骨架,进行单位纹的连续排列。这种骨式活泼、柔美,具有动感。二方连续纹样的特点是连续性强,有韵律感。单位纹不要过多或过于复杂,一个简单的单位纹,通过反复就会变得丰满,还可利用单位纹的方向变化,构成很多变化格式的连续纹样。

B.四方连续:指一个单位纹沿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作有规律的连续重复排列,并可无限扩展的纹样。四方连续可用于花布锦缎、壁纸、商品装潢等的设计。

三、小结 :图案纹样的二大类组织形式,它们分别有四种和八种主要形式。

四、作业 :

1、美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心体验,去发现、创造更多的美。

2、同学们以一种花卉为基础图案,设计出一个二方连续纹样图案。

五、教学后记及反思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5课

千姿百态的水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能够细心观察与主动体验,学会归纳、概括自己的感受,尝试组织线条表现水的形态美。

教学重点:是用合适的线条来表现不同的形态水。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感受水的形态美,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示范法

师生探讨法

学生体验尝试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千姿百态的水

一、声音导入,激发情感

首先我播放一段滴水的声音,让学生闭眼倾听。

听前教师提示要求:边听边联想与水声相应的画面,说出你的感受。听完后让同学做简单表述,教师简评补充。

二、生活中找寻,情感投入

在我们生活中到处能见到水。(课件展示水宝宝并由它向同学们提问:你们在那里能见到我?我又是什么样子的?)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人文渗透,审美感受

请读一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几句古诗,谁能描绘一下当时古人见到的是怎样一个情景时才有感而发的。

在我国有许多诗句对于水的形态、动势的描绘是非常形象和有意境的,我们可以下课后去找一找。既然古人在见到水的各种“样子”时能写出这么美和贴切的诗句,那么当你见到下面的画面时,就凭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水的状态或给它取个名字吧。

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对话,以人文学为基础,辅以感知、分析、理解和创造,使学生对水的美感有一种深入的理解。

四、视频欣赏,进一步感受

我们欣赏了水的照片,想感受一下在各种环境下动态的水吗?能用一个字或词概括一下你的感受吗?富有动感的视频将带给学生更强烈的感受,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用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更概括的一个字及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将人文意义更深层化。

五、通过实验,体验水的动势

水有那么多形态,真是“千姿百态的水”啊!那么你知道水的各种姿态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外界给它施加的力)谁有本领能利用身边的工具来改变自己水杯中水的“样子”。每组推选最有创意的同学上讲台在大容器中演示。

综合自然教学,并注重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交流。

六、感受各种表现水的方法,设疑解惑

师生先欣赏各种画中的水的表现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并相互解决。1.互相谈谈最喜欢那种风格的画,为什么? 2.这种画法的工具是什么? 3.它们都是怎样表现水的?

七、自主创新表现

小组中每人用一句话或一个形容词为对方同学出一个水的绘画题目,根据这一题目用合适的表现来进行创作。

八、作业评价,创意交流

1.水资源博物馆准备收集一些有关水的好作品,你认为它们会选取哪些作品呢,为什么?学生讲评。

2.角色转换,学生既是创作的主体,又是评价的主体。

九、话题延伸

在欣赏了各种水的优美作品的同时,我们要深刻地注意到水资源正在受到严重的破坏,引导学生讨论,并延伸到课后。

(讨论如何保护水资源)

研究性学习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能力,体现出对多元化的课程理念以及对自然、对生态、对社会发展的关注。

十、教学后记及反思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5课

千姿百态的水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音频导入法,感受体验。

播放四段水声(滴、撒、流、淌),听前我要求学生边听边进行食指空中绘画-----为下面的学习做铺设。

欣赏从互联网下载的水的动态变化的影像片段,学生看完后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水既有静态的产生美妙的韵律的变化。

二、作品欣赏-----——拓展联系,承上启下;

我分别播放三幅图片,学生对三幅图片的水波进行探讨总结。通过宋朝马远《十二水图·黄河逆流》师生看到了波涛滚滚的黄河。

在“九龙壁”前师生领略到了富有节奏感的水纹规则排列并贯穿整个画面,烘托了龙的造型,又使画面统一协调。

“漩涡纹彩陶瓮’师生领略到流动的线将漩涡和波纹巧妙组合,动感的纹饰与器型十分协调。

总结:这些作品概括表现了不同环境下水波的特性和形状,提炼物象的本质特征,并做了程式化的表现,使画面和谐、美观。

三、尝试练习-------观察实践,完成过渡

我首先展示浪花、溪流、大雨、漩涡图片。

学生分四组,每组任择一种水的形态,分别用自己认为合适的线条来表现,比比哪一组表达的方式最多最精彩。

小组完成后展示小组作品,学生简评,老师点评。

老师点评注意:肯定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强调所画的内容不宜太多,用点线面组织成优美的画面表现一定的节奏和动感)。

四、教师演示------示范总结,延伸能力;

首先我作《水的狂想曲》演示,并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我的创作要点。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然后学生讨论归纳创作要点。

总结:点线面的合理组织,曲直变化体现动势。

要抓住水的主要特征,简化不必要的细节,使其典型化、抽象化,在点线面组织与变化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五、作品体验--------知识迁移,创新应用

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几幅关于水的图片 要求学生观察水的状态

运用简略的线条来设计表现不同形态的水,创作一幅体现水的动感和美感的作品。学生课堂制作,教师随堂指导。

活动力求让学生感受水在自然和外界条件下丰富形态美,并归纳其造型特点 学会运用线组织画面,体会线的表现力和秩序美。

六、作业展评-----拓宽知识,启迪智慧

1.制作完成后,优秀作品粘贴在展览区。2.师生共同点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鼓励学生的独创性,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展现;

七、教学后记及反思: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6课

灯饰的设计与制作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利用立体构成结合平面构成的基本方法进行纸质灯饰的设计与制作,并把课堂设计教学与生活实际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让学生收集资料、进行灯罩基本造型的练习、以及对灯罩进行美化装饰,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图形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美、体验美、创造美。教学目的:

1.学生能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简单的圆筒形、三角形、正方形及其变式

2.学生尝试借鉴某种形式,运用适当的装饰手法美化灯饰。

3.学生能有兴趣地表述对于灯光的情感,体验,尝试分析灯饰的材质、造型及装饰对于灯光的影响。教学重点:

1.手工制作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的素质培养。

2.制作方法步骤及外观造型设计。

3.灯饰制作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性。教学难点:

1.灯饰制作在表现内容上也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保证结构的正确性系统性。

2.在造型设计上受哪些因素制约,在制约中又如何去拓展。教师准备:

各类灯光图片,资料教科书。学生准备:

民间花灯、有关灯及元宵节来历等相关背景资料收集 剪刀、小刀、尺子、双面胶、做灯饰的纸、材料。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互动法、探究法、欣赏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圆筒基本形及其变式。

2、学生愿意尝试借鉴某种形式,运用适当的装饰手法美化灯饰。

3、学生能有兴趣地表述自己对灯与光的综合知识及情感体验。教学重点 : 学生通过看书、讨论、探索做纸制灯饰的方法步骤。教学难点 : 学生如何合作制作一个漂亮的纸制灯饰。: 21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一、导入新课 :

1、灯是光明的使者,引出学习主题《灯饰的设计与制作》,一起感受灯与光的魅力。

二、讲授新课

第一阶段,感受阶段::

1、请学生朗诵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灯与光的文章、诗词、佳句。

2、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灯与光的魅力。

A.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关于灯饰制作的相关资料,简单谈谈对制饰制作的感想。

B.欣赏挂图、照片,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共鸣。

C.根据挂图、图片、以四人为一小组,对灯饰作品的形、色、质感,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便于理解掌握。第二阶段,指导阶段:

A.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你生活周围的灯,如:路灯、吊灯、壁灯等等,说出它们的造型、形式及材料有哪些美学及实用价值,跟你要制作的灯饰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B. 介绍纸制作灯饰的材料运用及多种造型选择,灯饰设计的主要形式: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多变组合形等,每个形状的灯饰适合于不同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自然界、民间美术及优秀造型中的形与色,从中借鉴、发现、综合、整理、转化出适于设计制作纸制灯饰的形式语言。

C. 纸制灯饰的主要特点:造型冼炼、生动、简洁明快、适易掌握、美化环境。第三阶段,制作阶段:

A.了解灯饰的艺术特点与功能,借鉴优秀建筑和民间美术相联系,分析造型艺术可以进行几个形体组合、充分发挥联想。

B.善于师生交流制作灯饰的感受,调查生活中与灯有关的内容。

C.用自然硬质媒材或人工硬质纸材,通过折压造型、切割变化、粘合成型、折起调整、整理组合等技法进行立体造型游戏。

D.用单色和彩色纸材,采用折、剪、刻、拼、帖等方法进行以立体构成为主的练习。

3、制作过程演示:

第一步:用铅笔在彩色纸制板上轻轻画出你所要折叠的图案。

第二步:用刀刻出所要折起的部位,刻掉透光部分的图案纹样。

第三步:用透光纸(白色、彩色均可)在里边粘帖整理。

第四步:按开始时刻出的部位折起调整、整理成型。

三、学生活动:

1、以竞赛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做一个纸制灯饰,看哪一组做的最漂亮?

2、活动要求: 22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①在制作过程发挥团结协作精神;②大胆构思设计、敢于标新立异;③制作地精工细致;④注意安全和卫生,防止被刀划伤。

3、学生活动,教师巡视辅导。

四、小结:

①要善于学习,借鉴

②发挥团结协作精神;③大胆构思设计,敢于创新;④大胆发言,表述感受。

五、教学反思:

第6课

灯饰的设计与制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生能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简单的圆筒形、三角形、正方形及其变式 2.学生愿意尝试借鉴某种形式,运用适当的装饰手法美化灯饰。

3.学生能有兴趣地表述对于灯光的情感,体验,尝试分析灯饰的材质、造型及装饰对于灯光的影响。教学重点:

1.手工制作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的素质培养。

2.制作方法步骤及外观造型设计。3.灯饰制作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性。教学难点:

好的制作如何去欣赏,分析好在哪里?它需要学生去发挥想象和创造,作业的难度和要求要有一个定位。教学过程:

一、交流讨论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1. 学生交流收集的诗文资料,进一步深化对灯与光的审美体验。

2. 思考不同的时间、地点、季节、节日对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

3. 学生交流讨论,注意灯光的不同效果给人的心理暗示,引导学生设计要根据要求考虑色彩、造型、材质的定位。

不同氛围中的灯饰图片欣赏,让学生为其选择适宜的环境,感受灯饰对渲染气氛的作用。

二、尝试体验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不同地点进行灯饰设计,谈出创意,教师提出指导性意见。(客厅灯光,卧室灯光,餐厅灯光等)

三、造型处理

A.根据圆筒造型进行的变化处理。

B.从其他领域获得启示而进行的造型处理。

C. 欣赏不同造型的灯饰图片,学生分析造型特点

四、材质处理

教师在纸质灯饰上进行其他材料的装饰处理(羽毛、小贝壳、树叶等),展示运用其他材料制作的灯饰,鼓励学生运用合适材料设计制作。

五、设计制作

教师:新的一年即将来临,请大家结合新年的喜庆气氛设计一个灯饰,以纸质材料为主结合其他材料装饰,注意造型的变化处理。

六、学生作业:

1.学生分组设计制作小样

2.技术指导:结合灯饰实物对透光性、耐热性予以提示,灯饰的造型应考虑灯光效果,同时注意结构强度以及空气流通性等方面的问题。

七、小结:

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展开自评和互评、教师综合评价。

2..师生共同总结设计与制作的新知识、新结论。

3.选出好的灯饰作品进行灯光演示,同学观摩教师给予肯定。

八、教学拓展

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更多的手法、材料设计制作灯饰装饰家居。

九、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七课:书法的结构之美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体会到书法创作的核心是情感,技法表知识与技能:会临写篆、楷等不同字体,会分析书法的结构之美。过程与方法:欣赏——评述——临写——展示。现为情感服务。

教学重点:书法的结构特点、艺术价值。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书法艺术的情感。教具学具准备:

一、欣赏导入。宣纸,毛笔、墨汁等用品,多媒体课件。交流、启发。

1、出示甲骨文图片,请学生欣赏。(以音乐《高山流水》为背景)

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甲骨文)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画一画。

2、同学们在课前收集有关甲骨文的资料,你知道关于甲骨文的有那些知识。

3、学生交流。

4、教师总结甲骨文是在乌龟的贝壳上写上的文字.看看你们认识上边的字吗? 请同学们边看边欣赏。学生看课件中的图片资料.看的时候可以尝试临摹。独立思考、回答,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二、感受造字艺术,体会“画”字的感觉。合作交流、全面提高。

1、创设情景,感受书法魅力:

A、提出问题:在欣赏甲骨文时,有你们认识、感兴趣的文字或者图案吗?也可以谈谈你的看法。B、师生交流。

C、教师接过学生话题,创设情景。

很久、很久以前,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人们还没有文字来记叙自己的事情,人们为了方便,有的人就在房屋中挂了根绳子,记录东西,后来,人们就想,思考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怎样表示。

这个时候人们就在思考:

太阳—— ? 月亮—— ?水—— ? 你们觉得怎么表示? 引导学生大胆发言。

总结:有的人会结合事物的外形,有的结合意思,有的用图„„等,引导学生大但 25

发现,不拘一格。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2、学生尝试表现太阳、水、月亮、火、家、爱等字,教师注意发现有亮点的创作。A、有的学生提出太阳的图形表示方法,在学生说出自己相应的图形或者创意时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小组合作用肢体语言表现。

B、教师评价你还有其它的表现方式吗?让学生结合甲骨文、篆书中的字看一看。C、教师总结。刚才欣赏和表现了太阳、水、月亮、火、家、爱等字。此时让你们忘记这些文字,重新设计你们会怎样表现,大家可以从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方面去考虑。

1、学生欣赏各阶段汉字的笔画变化。

2、学生评述。感受书法的魅力、表他自己的真实感受。

三、临写小篆,体验书法的线条与结构美。品味、提高。

教师尽量从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方面来进行评价与引导。

1、书写小篆,感受书法的线条与结构美。

2、选择自己想表达的心情和感受,名言名句等进行书写。

3、注意从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运用方面提高表现能力。

四、欣赏表现书法艺术的舞蹈,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合作、交流、提高。力、洋洋洒洒的意韵。

2、感受舞蹈与书法结合的表现形式带给人的视觉美感,体验舞蹈与书法表现民族精神的统一性。

3、尝试模仿舞蹈中的个别动作,体验表现书法舞蹈特有的情趣。

五、赏析作品,师生交流与评价。

1、将每个学生的作品,放在一起展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看法。

2、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方法,对所产生的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方面进行审美评价,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六、教学后记与反思:

1、播放舞蹈《中国风》,感受舞蹈音乐所体现的中华民族音乐特点及舞蹈动作的钢劲有 26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七课:书法的结构之美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知道的书法种类有哪些?

(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2、你知道的古代书法家有哪些?

例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米芾,赵孟頫,等

3、你知道的书法名作有哪些?

a、王羲之,其代表作为《兰亭序》;

b、颜真卿,其代表作为《祭侄文稿》;

c、米芾,其代表作为《蜀素帖》;

d、赵孟頫,其代表作为《胆巴碑》;

e、王铎,其代表作为《拟山园帖》;

f、吴昌硕,其代表作为《西泠印社记》。

4、你知道的现代书法家有哪些?

毛泽东,启功,欧阳中石,李铎,刘艺,沈鹏,沈鹏,刘炳森,刘艺,王学仲,张海,李铎,尉天池,杨再春,张海,林岫,等等

(一)、图片出示,品味书法艺术的不同风采。

(二)、学生讨论并说说每个图片,(三)、教师小结(图片出示)学生欣赏、学生思考。激发兴趣。

二、精讲点拨。

1、动势之美:

如一个“山”字在书法家的笔下,由于意象的不同即呈现出风格各异的结构美。金文《癸山敦》的“山”字,不离象形,观之如三山并立浑朴天成。

北魏郑道昭《天柱山摩崖》“山”字,以中间一画为中轴,真如擎天一柱,左右两竖化为两点,各骑下横一端,如翘翘板,在平衡中寻找着不平衡,在稳定中寄寓着活泼。

唐太宗《晋词铭》“山”字,将三竖化为三点,下横只写一半,化实为虚,结构顿显轻盈活泼。

怀素《自叙帖》,化三笔为一笔连绵草书,左一竖有山之高,下横与中、右竖化为山之连绵逶迤,写出了动态的美。

2、结构之美:

结构美汉字是以点线来造型的,线与线之间所界定的就是面。点线面构成的书法结构美是书法形式美的重要方面。体会其魅力。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书法的结构美类似于建筑美感。古代书论里谈书法结体构字的文章很多。隋代和尚智果的《心成颂》,唐代欧阳珣的《结字三十六法》,明代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等等,其中以欧阳珣的《结字三十六法》影响最大。

他按楷书字型的类别特征规定了书写平正的合理的原则,如“避就”(避密就疏),“相让”(合体字的相互搭配),“朝揖”(偏旁与主体的关系)等等。

但是书法的结体原则规范不了书法的实践,古代书法家在创作中,有法而又无法,展示了千姿百态的书法的结构美。

3、章法之美:

章法是指书法作品整体的谋篇布局的结构法。

三、小试牛刀。分组配合。

改变“竹”、“其”、“列”的造型,至少写两种,注意美观。学生分组练写,学以致用。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相结合。

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板书设计

书法的结构之美 端庄平稳之美 均衡对称之美 疏密匀称之美 应让避就之美

六、教学后记及反思:

四、讲评练习。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篇5)

培智五年级教学进度安排表

9月份

1、临摹

把节日灯笼挂起来

2、剪贴

3、手工

青蛙

4、临摹

荷花

5、剪贴

拖拉机

6、欣赏

儿童画

10月份

11月份

12月份

元月份

7、临摹

小鸭在门前小河里游

8、手工

黄鳝

9、描画

黑体字

(一)10、描画

黑体字

(二)11、临摹

描画元旦(一)

12、临摹

描画元旦

(二)13、临摹

星星火炬

(一)14、临摹

星星火炬

(二)15、泥工

火箭与人造卫星

(一)16、临摹

火箭与人造卫星

(二)17、剪贴

龟兔赛跑(一)

18、剪贴

龟兔赛跑(二)

19、临摹

椰子树

(一)20、临摹

椰子树(二)

21、临摹

大海中的鲸

(一)22、临摹

大海中的鲸(二)

23、剪贴

花蝴蝶

24、临摹

雄狮

(一)25、临摹

雄狮(二)

26、临摹

刺猬

(一)27、临摹

刺猬(二)

28、临摹

电话机(一)

29、临摹

电话机

(二)30、临摹

闹钟

(一)31、临摹

闹钟

(二)32、临摹

公鸡

(一)33、临摹

公鸡

(二)34、期末

考试

35、整理作品 1

第1课时把节日的灯笼挂起来

教学目的:

1、通过画灯笼,要求学生学会几种基本形状的画法

2、复习各种颜色,并能在图形内图上正确颜色,要求涂匀涂准

3、A类学生要求画六盏灯笼涂上颜色;B类学生要求画1-2盏灯笼,并涂色 教学重难点:

五边形、六边形两个叠在一起的椭圆形这三盏灯笼比较难掌握,要求教师重点讲解

教学准备:示范图、彩笔 教学过程:

展示灯笼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逐一师范几何图形,并向学生讲解每种形状的特点和画法,如梯形,像梯子,上面窄,下面宽;如五边形,定好五个点,然后再将点与点连起来。要求学生能逐个分析同时能讲出各种灯笼的颜色。

复习巩固各种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师拿出几何图形让学生指认,以游戏的形式按老师要求找出几何图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示范教学

学生作业,教师重点指导B类学生

作业后讲评

教后记:学生认识形状,最后画的效果呈现不错,不部分学生完

成了。

2课时

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熟练使用剪刀,运用折叠剪的方法剪出花的形状,并粘贴在作业本上

2.A类学生要求学会折纸,画基本图形,再按线条剪下,粘贴;B类学生教师课前画好图形,只要求学生剪贴并粘贴好 教学重难点:1.要求学生掌握图形画的位置,防止把图形剪脱节

2.按图形剪平,剪准

教学准备:红色蜡光纸,剪刀,固体胶,示范图

教学过程:

出示示范图,分析一朵花的结构。有花、茎、叶。

教师示范

教师将正方形的红纸对折

在对折后的图形中画上花的基本图(半个图)按线条剪下,打开形状

粘贴

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B类学生

作业后讲评

教后记:要学生剪一个完整的花确实有点难,分步骤教学会效果好些。降低教学目标,分解教学内容。先让学生完成一片叶子,学会后再让学生做一朵花。

第3课时青蛙

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注意画青蛙身体比例,身体要圆圆,腿要长长

2.A类学生让学生自己构图画青蛙;B类学生在教师指点下完成,不好的地方进行调整 教学重难点:

青蛙的身体的比例,来回折叠 教学准备:纸,彩笔 教学过程:

出示范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示范构图,讲解要点,身体画在纸偏上方,再加上长长的四条腿和圆鼓鼓的眼睛,最后添上花纹

将青蛙剪下来,四肢来回折叠成弹簧状,教师示范来回折叠,把青蛙的脚留着不叠

最后完整调整

讲评作业

教后记:学生在制作时青蛙的形要把握好,这节课先分解为两个

部分,先学好画青蛙,再折。

第4课时荷花(临摹、添画)

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运用图形、椭圆形临摹荷花、荷叶的技

能,并能在右图合适的位置进行添画

教学重难点:在圆形内画荷花,在椭圆形内画荷叶的技能 教学准备:示范图、彩笔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

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

身穿粉红袄,坐在绿船上。(荷花)

二、出示示范图,看看书上的图与示范图有什么不同,书上的右

图少了什么?

三、教师示范教学:四个步骤临摹荷花:

1.首先画一个圆形,旁边画一个椭圆形

2.在圆形内画几个梭子形是荷花的花瓣,椭圆形内画三条交

叉线是叶子的茎

四、画叶子和茎上的刺点

五、涂色

六、学生作业,教师指导。重点指导B类学生

七、作业后讲评

八、教后记:学生这节课掌握的不错,都完成了教学内容。

第5课时拖拉机(剪贴画)

教学目标:1.了解拖拉机的结构

2.知道拖拉机的用途

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几何图形,拼

成拖拉机形的技能。

教学重点:了解拖拉机的结构和几何图形 教学难点:能准确地拼贴拖拉机教学准备:剪刀、固体胶、几何图形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

教学反思:请学生上台展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吃粮食不吃草,天天都在地里跑。犁耙运输和收割,行行能干样样好。(拖拉机)

二、展示图片,学生直观感受拖拉机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观察,并能说出拖拉机的外形特征。有机头、驾驶室、烟囱、轮子等。将拖拉机的形状简化成几何图形,展示给学生观察,让学生说说拖拉机由哪些几何图形组成。分别是拖拉机的哪些部分。

三、教师示范,用几何图形画出拖拉机。学生拿出几何图形,跟着老师一起进行拼摆。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讲评作业

第6课时拖拉机(剪贴画)

教学目标:1.了解拖拉机的结构

2.知道拖拉机的用途

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几何图形,拼

成拖拉机形的技能。

教学重点:剪贴几何图形,拼贴成拖拉机 教学难点:剪好几何图片,并能拼贴正确 教学准备:剪刀、固体胶、几何图形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忆拖拉机的外形是

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说出拖拉机的外形特征。有机

头、驾驶室、烟囱、轮子等。将拖拉机的形状简化成 几何图形,分别是长方形、圆形、梯形。

三、教师示范。

剪几何图形。将边缘剪整齐。

将剪好的图形进行拼摆

将拼摆好的几何图形粘贴在书本上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讲评作业

教学反思:这个课分了两节课时,时间给的很充裕,学生完成情 况都很好。

第7课时小鸭在门前小河里游(临摹)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学会运用圆形和椭圆形临摹各

种不同形态的小鸭

2.能分辨出哪些是在岸上的鸭子,哪些是水里的鸭

子,并能添画正确

教学重点:运用圆形和椭圆形临摹各种不同形态的小鸭 教学难点:能分辨岸上和水里的鸭子,并能添画正确 教学准备:彩笔,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导入,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注意力

播放数鸭子,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唱歌,看到生动活泼

的鸭子。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鸭子的形态。有的鸭子在 岸上,有的鸭子在水里。它们形态有什么不同吗?再

展示书本上的鸭子,数数量,然后观察哪些是岸上的 鸭子,哪些是水里的鸭子,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在 岸上的鸭子有两只脚,在水里的鸭子没有脚或者有一

只脚在划水。

三、教师示范画鸭子

画圆,点学生上黑板演示,比赛谁画的圆

添上眼睛,嘴巴,点学生上台集体订正

添好脚。岸上的鸭子有两只脚,水里的鸭子没有

或者一只脚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讲评作业

教学反思:学生先学习怎么画圆。再学习画鸭子。学生完成情况 很好。

第8课时

黄鳝(小制作)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学会剪圆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手脑协作能力,细心仔细的品

格。教学重点:剪圆形

教学难点:剪完整,不能把圆剪断 教学准备:剪刀,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导入,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注意力

展示图片,促进学生感官认识鳝鱼。

三、教师示范剪弧形

练习转纸,一个个辅导

学生尝试练习,剪一个弧形

剪好鳝鱼的外形

四、学生作业,让学生多加尝试思考。教师巡回辅导

五、讲评作业

教学反思:虽然学生都完成了作品,但作品都剪毁了。对于他们 来说,剪弧线很难。这个要后期分解教学内容,多加训练。

第9课时 黑体美术字的基本笔画(描画)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黑体美术字,它的特点是什么,并知道黑体美术字的用途

2.了解黑体美术字基本笔画的特点,并能描写、涂色

教学重点:剪贴几何图形,拼贴成拖拉机

教学难点:了解黑体美术字的基本笔划,并能描写,写时初步能

做到横平竖直。教学准备:黑笔,示范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看一看,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什么?这些笔划有

什么特点?引导学生用自己语言总结。教师最后总

结:这是笔划,他们分别是点、横、竖、撇、横折、竖勾、竖弯勾。由这些笔划组成的字体叫黑体美术

字。黑体美术字是一种经过加工美化,具有规格化和

装饰性的一种字体,它的特点是横、竖、每一种笔划

都是一样粗细的。

三、教师示范。

介绍每种笔划的写法,并分别请学生上台来演

示,集体订正,明确书写要点

均匀涂色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讲评作业

教后记:学生描直线有的都不能描直。多训练学生按照要求 来画。加强这个描线描直的意识。

第10课黑体美术字的基本笔画(描画)

教学目标:1.学生学习黑体字的笔画

2.通过描写黑体字笔画,使学生巩固对黑体美术字 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描写黑体字基本笔画 教学准备:示范图,彩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回顾上节课的知识,黑体字要横竖一样粗。

三、教师示范教学:学习黑体字的笔画

黑体字的笔画有点、横、竖、撇、捺、横钩、竖提。教师在书上逐一示范,讲解勾画步骤。

1.勾画虚线,一个笔画一个笔画画 2.再涂色

六、学生作业,教师指导。重点指导B类学生

七、作业后讲评

八、教后记:学生描直线有的都不能描直。多训练学生按照要求 来画。加强这个描线描直的意识。

第11课时 黑体美术字—庆祝元旦(描画)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黑体美术字,它的特点是什么,并知道黑体美术字的用途

2.了解黑体美术字基本笔画的特点,并能描写、涂色

教学重点:剪贴几何图形,拼贴成拖拉机

教学难点:了解黑体美术字的基本笔划,并能描写,写时初步能

做到横平竖直。教学准备:黑笔,示范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看一看,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什么?这些笔划有

什么特点?引导学生用自己语言总结。教师最后总

结:这是笔划,他们分别是点、横、竖、撇、横折、竖勾、竖弯勾。由这些笔划组成的字体叫黑体美术

字。黑体美术字是一种经过加工美化,具有规格化和

装饰性的一种字体,它的特点是横、竖、每一种笔划

都是一样粗细的。

三、教师示范。

介绍每种笔划的写法,并分别请学生上台来演

示,集体订正,明确书写要点

均匀涂色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讲评作业

教后记:学生描直线有的都不能描直。多训练学生按照要求 来画。加强这个描线描直的意识。

第12课黑体美术字─庆祝元旦(描画)

教学目标:1.在学习黑体美术字基本笔画的基础下,学习描写庆

祝元旦中的元旦两个字。

2.通过描写元旦这两个字,使学生巩固对黑体美术字 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按虚点描写元旦两个字,要求做到横平竖直。教学准备:示范图,彩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出示元旦两个字,学生先观察再说一说这两个字是由哪些黑

体字笔画组成。

三、教师示范教学:学习写黑体字元旦

教师示范:1.在书上沿虚线画,注意横平竖直

2.检查一下,再涂上颜色

六、学生作业,教师指导。重点指导B类学生

七、作业后讲评

八、教后记:学生描直线有的都不能描直。多训练学生按照要求 来画。加强这个描线描直的意识。

第13课 星星火炬(临摹)

教学目标:1.认识星星火炬是少先队的队旗。

2.学习在圆周里分成五等分,定出五点,然后连线的

方法画五角星。

教学重难点:画五角星 教学准备:示范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1.展示少先队队旗,学生才进行了入队仪式,学生回忆这是什么旗。初步了解星星火炬是少先队的队旗。讲解为什么星星火炬是少先队的队旗。五角星是红旗的一角,火炬代表了希望。星星火炬是表示我们少年是祖国的希望。

2.引导学生观察星星火炬,星星火炬是由五角星和火炬构成的。

三、教师示范,如何画五角星 1.画圆,在圆上定五个点 2.将圆上的五个点连起来

3.画火炬,将火炬画在五角星后面。

四、请学生上台画,集体订正。

五、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少先队队旗,星星火炬是少先队的队旗。也知道了星星火炬的含义。

教学反思:画五角星对学生来说很难,如何将这一步分解值得思 考。

第14课 星星火炬(临摹)

教学目标:1.学习在圆周里分成五等分,定出五点,然后连线 的方法画五角星。

2.学习在圆周里分成五等分,定出五点,然后连线的

方法画五角星。

教学重难点:画五角星 教学准备:示范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在圆内画五角星,学生会画五角星后,教师示范画火炬,请学生上台,集体订正画五角星。画好后涂色。

三、学生作业,教师指导。重点指导B类学生

四、作业后讲评

五、教后记:画五角星对学生来说很难,如何将这一步分解 值得思考。让学生一个个画能及时发现问题,这样效果不错。

第15课时火箭与人造卫星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运用揉、团、搓等基本动作,加上火柴棒作辅助材料,制作出火箭、人造卫星等造 型来

2.通过动手,锻炼学生手脑协调能力。教学重点:学习揉,团,搓动作 教学难点:揉捏整齐,造型平整 教学准备:泡沫泥,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播放图片,学生了解什么是人造卫星,引导学生

观察人造卫星的形状。

三、请学生上来画卫星的图形。

学生画人造卫星的大概形,加深学生对人造卫星的印 象。集体订正。

四、教师示范

捏泥,慢慢捏成形

加形状,形成人造卫星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六、讲评作业

教学反思:学生很感兴趣。多动手,多让学生自己尝试。

第16课时火箭与人造卫星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运用揉、团、搓等基本动作,加上火柴棒作辅助材料,制作出火箭、人造卫星等造 型来

2.通过动手,锻炼学生手脑协调能力。教学重点:学习揉,团,搓动作 教学难点:揉捏整齐,造型平整 教学准备:泡沫泥,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请学生上来展示如何捏,集体订正,捏的时候需 要注意什么,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对照自己捏的,及 时改正。把基本型捏出来后,进行添加。

三、教师示范

添加人造卫星的组件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六、讲评作业

教学反思:学生很感兴趣。多动手,多让学生自己尝试。每个学 生可以不一样。主要是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第17课 龟兔赛跑(剪贴画)

教学目标:1.发展学生语言,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学生能记住主

要情节,并能简单复述。

2.继续学习剪和折技能,发展学生双手协调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教学重点:了解龟兔赛跑故事的主要情节,剪平整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剪刀,剪下图形后,通过折叠,组成兔子和

龟的形象。

教学准备:剪刀、固体胶、示范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讲故事,教师先讲关于龟兔赛跑的故事

三、播放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龟兔赛

跑的情节

四、发展学生语言,点学生复述龟兔赛跑的故事。然

后放视频进行回顾。让学生能记住主要的情节。

五、教师示范,如何剪。要求剪完整并且没有白边

六、学生进行剪图形,教师巡回辅导不会剪的或者没

有剪平滑的同学。

五、讲评作业。是否剪的完整,并没有白边。

教学反思:大部分学生信心十足,掌握得不错,只有一小部分学 生仍然不会讲这个故事,这是一个难点。

第18课 龟兔赛跑

(二)教学目标:1.发展学生语言,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学生能记住主

要情节,并能简单复述。

2.继续学习剪和折技能,发展学生双手协调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教学重点:了解龟兔赛跑故事的主要情节,剪平整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剪刀,剪下图形后,通过折叠,组成兔子和

龟的形象。

教学准备:剪刀、固体胶、示范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讲故事,教师先讲关于龟兔赛跑的故事

三、播放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龟兔赛

跑的情节

四、发展学生语言,点学生复述龟兔赛跑的故事。然

后放视频进行回顾。让学生能记住主要的情节。剪好

的学生将剪下的兔子和乌龟和树,摆好位置,与同学

一起玩一玩龟兔赛跑的故事里的情景。

五、教师示范,如何玩。边讲故事,边摆弄乌龟和兔

子对应情景。

六、学生进行讲故事游戏,教师巡回辅导不会玩的同

学。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将折好的乌龟和兔贴在作业本

上。构成一个故事的一个情景,可以将兔子贴乌龟后

面。

七、讲评作业。是否故事讲的完整清楚,粘贴是否整

齐。

教学反思:大部分学生剪贴的不错,只有少部分学生剪乌龟和兔 子时从中间将图形剪断了。

第19课

椰子树(临摹)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学会运用竖线、弧线、圆形等

基本形状与线条,临摹椰子树的技能。

2.能均匀涂色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认识椰子树,学习画竖线,弧线,圆形 教学难点:运用弧线画椰子树的树叶 教学准备:彩笔,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导入,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注意力

三、播放图片,椰子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介绍

椰子树是生长在我国南方热带地区,我国海南省最

多。椰子的肉可以加工成椰子丝、椰片、椰块。椰子

内的水也可以喝,味道又香又甜,十分好吃。

四、教师示范画椰子树

用竖线画椰子树的树干

在树干的顶端画若干弧线。组成椰子树的树叶

在树叶和树干的接口处,画上若干个圆,表示树

上结了许多椰子树。最后涂色。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六、讲评作业

教学反思:画弧线的树叶对学生来说很难,如何将这一步分解值

得思考。

第20课

椰子树(临摹)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学会运用竖线、弧线、圆形等

基本形状与线条,临摹椰子树的技能。

2.能均匀涂色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认识椰子树,学习画竖线,弧线,圆形 教学难点:运用弧线画椰子树的树叶 教学准备:彩笔,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导入,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注意力

三、教师示范画椰子树

用竖线画椰子树的树干

在树干的顶端画若干弧线。组成椰子树的树叶

在树叶和树干的接口处,画上若干个圆,表示树

上结了许多椰子树。最后涂色。

四、点学生上台一个个的画,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

题,及时示范,使学生能明白问题所在,集体订正后

学生再改。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不会画的学生,多以鼓

励为主,学生自己动手画。

六、讲评作业。讲评是否树叶和树干大小合适。树叶

画的是否美观。

教学反思:大部分学生信心十足,掌握得不错,只有一小部分学 生仍然不会画树叶,这是一个难点。

第21课

大海中的鲸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大海中的鲸学生学会运用曲

线、弧线临摹鲸的技能。

2.能均匀涂色

3.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认识鲸,学习画曲线,弧线 教学难点:运用弧线画鲸的背部和尾部 教学准备:彩笔,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导入,猜谜语,引导学生注意力

一条游艇不靠岸,海里沉浮随心愿。

不烧煤来不烧油,喷水喷出大水柱。

三、播放图片,鲸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介绍

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鲸类动物的共同特点

是体温恒定,34℃-36.5℃左右。鲸的外鼻孔有1—2 个,位于头顶,称喷气孔,平时用来喷气鲸每隔一段

时间必须要到水面上来呼吸。浮出水面时,会喷出水

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四、教师示范画鲸

先画出鲸的背部曲线

再画上嘴巴、牙齿、尾巴

画出水柱,最后涂色。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六、讲评作业

教学反思:画弧线的树叶对学生来说很难,如何将这一步分解值

得思考。

第22课

大海中的鲸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大海中的鲸学生学会运用曲

线、弧线临摹鲸的技能。

2.能均匀涂色

3.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认识鲸,学习画曲线,弧线 教学难点:运用弧线画鲸的背部和尾部 教学准备:彩笔,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总结上节课的内容

教师示范画鲸

先画出鲸的背部曲线

再画上嘴巴、牙齿、尾巴

画出水柱,最后涂色。

三、点学生上台一个个的画,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

题,及时示范,使学生能明白问题所在,集体订正后

学生再改。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不会画的学生,多以鼓

励为主,学生自己动手画。

六、讲评作业。讲评是否鲸鱼的头、身体和尾巴大小

合适。鲸鱼画的是否美观。

教学反思:大部分学生信心十足,掌握得不错,只有一小部分学 生仍然不会画鲸鱼,不敢大胆的运用弧线。今后需要多鼓励和训 练。

第23课

花蝴蝶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美丽的蝴蝶,学生学会使用剪

刀剪弧线,小细弯线的技能。

2.能粘帖整齐

3.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认识蝴蝶,学习使用剪刀剪曲线,弧线 教学难点:使用剪刀剪细节 教学准备:剪刀,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导入,猜谜语,引导学生注意力

身穿花衣爱打扮,一对翅膀光闪闪。

不会唱歌爱跳舞,常在花丛捉迷藏。

三、播放图片,美丽蝴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介

绍昆虫的一种。蝴蝶一生发育要经过完全变态,即要

经过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蝴蝶有翅膀和

触角。

四、教师示范

沿轮廓线剪下蝴蝶,注意细节,触角不要剪断

粘帖在书上恰当的位置

五、学生作业剪贴蝴蝶,教师巡回辅导

六、讲评作业,剪的蝴蝶是否完整,没有白边。

教学反思:大部分学生剪贴的不错,只有少部分学生剪蝴蝶的触 角剪断了。

第24课

雄狮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学会运用圆形、椭圆形等

基本形状与线条,临摹雄狮的技能。

2.对于A类学生,要求画一只完整的雄狮,对于B

类学生画好雄狮头部即可。能均匀涂色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认识雄狮,学习画椭圆形,圆形 教学难点:运用弧线画雄狮的头部 教学准备:彩笔,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导入,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注意力

三、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雄狮的外形特

征。雄狮拥有夸张的鬃毛,非洲狮的体型硕大。狮的毛发短而有光泽。狮子是大型猫科动物,雄狮拥有夸

张的鬃毛狮子通常群居生活,一个狮群约有8到30 个成员。每一个狮群的领地区域相当明确。

四、教师示范画狮子

首先画两个同圆心的圆形,在圆形下方画一个椭圆

形,画雄狮的身子,定好雄狮脚的位置。

在圆形内画四个小圆,外圈圆形画雄狮的头发。

在椭圆形内画雄狮的身子。最后涂色。

四、点学生上台一个个的画,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

题,及时示范,使学生能明白问题所在,集体订正后

学生再改。

五、讲评作业。讲评是否雄狮的头和身子的大小合 适。雄狮画的是否美观。

教学反思:大部分学生信心十足,掌握得不错,只有一小部分学 生仍然不会画雄狮的头,这是一个难点。

第25课

雄狮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学会运用圆形、椭圆形等

基本形状与线条,临摹雄狮的技能。

2.对于A类学生,要求画一只完整的雄狮,对于B

类学生画好雄狮头部即可。能均匀涂色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认识雄狮,学习画椭圆形,圆形 教学难点:运用弧线画雄狮的头部 教学准备:彩笔,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导入,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注意力

三、教师示范画狮子

首先画两个同圆心的圆形,在圆形下方画一个椭圆

形,画雄狮的身子,定好雄狮脚的位置。

在圆形内画四个小圆,外圈圆形画雄狮的头发。

在椭圆形内画雄狮的身子。最后涂色。

四、点学生上台一个个的画,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

题,及时示范,使学生能明白问题所在,集体订正后

学生再改。

五、讲评作业。讲评是否雄狮的头和身子的大小合 适。雄狮画的是否美观。

教学反思:大部分学生信心十足,掌握得不错,只有一小部分学 生仍然不会画雄狮的头,这是一个难点。

第26课 刺猬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指导刺猬是一种全身长满刺

的动物,头很小,有一张很尖的嘴巴。

2.通过用半圆形临摹刺猬的技能。并能将刺猬添画在 适当的位置。

3.能均匀涂色

4.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认识刺猬,学习画弧线

教学难点:运用弧线画刺猬的背部和头部 教学准备:彩笔,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播放图片,刺猬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介绍刺

猬体背和体侧满布棘刺,嘴尖而长,尾短。刺猬除肚

子外全身长有硬刺,当它遇到危险时会卷成一团变成有刺的球,它的形态和温顺的性格非常可爱。刺猬有

非常长的鼻子,它的触觉与嗅觉很发达。它最喜爱的食物是蚂蚁与白蚁,当它嗅到地下的食物时,它会用

爪挖出洞口,然后将它的长而粘的舌头伸进洞内一

转,即获得丰盛的一餐。捕食大量有害昆虫,故刺猬

对人类来说是益兽。

三、教师示范刺猬的画法

先画一个半圆形

再画出刺猬的头和腿

画出身上的刺,最后涂色。

四、点学生上台一个个的画,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

题,及时示范,使学生能明白问题所在,集体订正后

学生再改。

五、讲评作业。讲评是否刺猬的头和身子的大小合 适。刺猬画的是否美观。

教学反思:大部分学生信心十足,掌握得不错,只有一小部分学 生仍然不会画刺猬的脚,这是一个难点。

第27课 刺猬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知道刺猬是一种全身长满刺

的动物,头很小,有一张很尖的嘴巴。

2.通过用半圆形临摹刺猬的技能。并能将刺猬添画在 适当的位置。

3.能均匀涂色

4.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认识刺猬,学习画弧线

教学难点:运用弧线画刺猬的背部和头部 教学准备:彩笔,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教师示范刺猬的画法

先画一个半圆形

再画出刺猬的头和腿

画出身上的刺,最后涂色。

四、点学生上台一个个的画,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

题,及时示范,使学生能明白问题所在,集体订正后

学生再改。

五、学生作业画刺猬,教师巡回辅导,鼓励学生,学

生自己动手画。

六、讲评作业。讲评是否刺猬的头和身子的大小合 适。刺猬画的是否美观。

教学反思:学生最后完成的不错。涂色也注意了深浅。

第28课

电话机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学会运用梯形、圆形等

基本形状与线条,临摹电话机的技能。

2.能均匀涂色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认识电话机,学习画梯形,圆形

教学难点:运用梯形画电话机,圆形画电话拨号盘。教学准备:彩笔,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游戏导入,出示电话玩具,教师带领学生做打电

话的游戏,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画电话机。

三、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电话机的外形。电

话机的机身是梯形,话筒是小梯形在大梯形的上面。

中间是圆形的拨号盘,拨号盘上有许多小圆,是用来

拨号的。

三、教师示范画电话机

首先画一个梯形,作为电话机的机身。

然后在梯形的上端,再画一个小梯形

在大梯形中间连画三个同心圆,表示拨号盘,画话

筒电线。最后涂色。

四、点学生上台一个个的画,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

题,及时示范,使学生能明白问题所在,集体订正后

学生再改。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不会画的学生,多以鼓

励为主,学生自己动手画。

六、讲评作业。讲评是否电话机的机身和话筒大小合 适。电话机画的是否美观。

教学反思:大部分学生信心十足,掌握得不错,只有一小部分学 生仍然不会画电话机的话筒,这是一个难点。

第29课

电话机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学会运用梯形、圆形等

基本形状与线条,临摹电话机的技能。

2.能均匀涂色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认识电话机,学习画梯形,圆形

教学难点:运用梯形画电话机,圆形画电话拨号盘。教学准备:彩笔,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教师示范画电话机

首先画一个梯形,作为电话机的机身。

然后在梯形的上端,再画一个小梯形

在大梯形中间连画三个同心圆,表示拨号盘,画话

筒电线。最后涂色。

四、点学生上台一个个的画,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

题,及时示范,使学生能明白问题所在,集体订正后

学生再改。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不会画的学生,多以鼓

励为主,学生自己动手画。

六、讲评作业。讲评是否电话机的机身和话筒大小合 适。电话机画的是否美观。

教学反思:大部分学生完成的不错,也根据自己的喜好涂上了漂 亮的颜色。效果不错。

第30课

闹钟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学会运用梯形、圆形、三角形

等基本形状与线条,临摹闹钟的技能。

2.A类学生能完整画出一个闹钟,对于B类学生,重

点给予帮助,最后都能能均匀涂色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闹钟,学习画梯形,圆形,三角形组合成闹钟。教学难点:运用梯形画闹钟,圆形里的钟面,闹钟12个数字的 位置。

教学准备:彩笔,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让学生听声音,猜猜是什么。展示闹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闹钟的外形特征。像一个房子,由梯

形,圆形,三角形组成。

三、教师示范画闹钟

首先画一个梯形,作为闹钟的钟身。

然后在梯形的里面,再画一个小梯形。再加上钟面

圆形。

在钟面标上12个数字,加上指针。最后涂色。

四、点学生上台一个个的画,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

题,及时示范,使学生能明白问题所在,集体订正后

学生再改。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不会画的学生,多以鼓

励为主,学生自己动手画。

六、讲评作业。讲评是否闹钟的机身和钟面大小合 适。钟面画的是否美观。

教学反思:大部分学生信心十足,掌握得不错,只有一小部分学 生仍然不会画电话机的话筒,这是一个难点。

第31课

闹钟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学会运用梯形、圆形、三角形

等基本形状与线条,临摹闹钟的技能。

2.A类学生能完整画出一个闹钟,对于B类学生,重

点给予帮助,最后都能能均匀涂色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闹钟,学习画梯形,圆形,三角形组合成闹钟。教学难点:运用梯形画闹钟,圆形里的钟面,闹钟12个数字的 位置。

教学准备:彩笔,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教师示范画闹钟

首先画一个梯形,作为闹钟的钟身。

然后在梯形的里面,再画一个小梯形。再加上钟面

圆形。

在钟面标上12个数字,加上指针。最后涂色。

四、点学生上台一个个的画,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

题,及时示范,使学生能明白问题所在,集体订正后

学生再改。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不会画的学生,多以鼓

励为主,学生自己动手画。

六、讲评作业。讲评是否闹钟的机身和钟面大小合 适。钟面画的是否美观。

教学反思:大部分学生完成的不错,也根据自己的喜好涂上了漂 亮的颜色。效果不错。

第32课 公鸡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知道公鸡的外形特征

2.通过用几何图形和简笔画临摹奔跑的公鸡。并能将

刺猬添画在适当的位置。

3.能均匀涂色

4.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认识公鸡,学习画弧线

教学难点:运用弧线画公鸡的身体和头部还有奔跑的脚 教学准备:彩笔,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播放图片,公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介绍公 鸡形体健美,色彩艳丽,行动敏捷,与人们生活关系

密切,因此是绘画表现的很好题材。告诉学生今天我 们要来画公鸡。展示公鸡的模型。引导学生说一说公

鸡的外形特征。公鸡的头小小的,有大大的鸡冠。矫

健的鸡脚和大大的尾巴上有漂亮的羽毛。

三、教师示范公鸡的画法

先画一个类似椭圆形,作为鸡的身体。

在尾部加上鸡的尾巴

在鸡头添上眼睛,鸡冠,鸡的脚。最后涂色

四、点学生上台一个个的画,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

题,及时示范,使学生能明白问题所在,集体订正后

学生再改。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不会画的学生,多以鼓

励为主,学生自己动手画。

六、讲评作业。讲评是否公鸡的身体和头的大小合 适。公鸡画的是否美观。

教学反思:大部分学生完成的不错,也根据自己的喜好涂上了漂 亮的颜色。效果不错。

第33课 公鸡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知道公鸡的外形特征

2.通过用几何图形和简笔画临摹奔跑的公鸡。并能将

刺猬添画在适当的位置。

3.能均匀涂色

4.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认识公鸡,学习画弧线

教学难点:运用弧线画公鸡的身体和头部还有奔跑的脚 教学准备:彩笔,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教师示范公鸡的画法

先画一个类似椭圆形,作为鸡的身体。

在尾部加上鸡的尾巴

在鸡头添上眼睛,鸡冠,鸡的脚。最后涂色

三、点学生上台一个个的画,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

题,及时示范,使学生能明白问题所在,集体订正后

学生再改。

五、讲评作业。讲评是否公鸡的头和身子的大小合 适。公鸡的是否美观。

教学反思:大部分学生信心十足,掌握得不错,只有一小部分学 生仍然不会画公鸡的脚,这是一个难点。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篇6)

培智七年级教学进度安排表

9月份

1、熟悉教材

欣赏佳作

(一)2、熟悉教材

欣赏佳作

(二)3、欣赏

彩蛋

4、手工

画彩蛋(人物类型)

5、水彩

间色的调配

(一)6、水彩

间色的调配

(二)10月份

11月份

12月份

1月份

7、图案画

8、图案画

9、手工

10、手工

11、剪贴

12、剪贴

13、手工

14、手工

15、剪贴

16、剪贴

17、剪贴

18、剪贴

19、手工

20、手工

21、手工

22、手工

23、手工

24、手工

25、手工

26、手工

27、手工

28、手工

29、折纸

30、折纸

31、手工

32、剪贴

33、期末

37、整理作品 二方连续

(一)二方连续

(二)折扇

(一)折扇

(二)二方连续

(一)二方连续

(二)小老鼠(一)小老鼠

(二)雪花

(一)雪花

(二)巧拼动物

(一)巧拼动物

(二)孔雀,松鼠(剪贴)孔雀,松鼠(添画)地毯编织

(一)地毯编织

(二)漂亮的笔筒

(一)漂亮的笔筒

(二)有趣的叶子降落伞

(一)有趣的叶子降落伞

(二)企鹅咪咪笑(一)企鹅咪咪笑

(二)小鸟 小鸟

小兔(剪贴)

小兔(绘画)

考试

第1课熟悉教材

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学习建立教材熟悉感

2.认识新同学,分成小组合作

教学重难点:学生认识本课的内容,建立学生对教材的熟悉 教学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带入,学生跟着音乐做手指操

教学反思:

二、教师做自我介绍,说一说自己的暑假是怎么过 的,然后让每个同学做自我介绍,说一说自己暑假是 怎么度过的。提问:暑期有哪些同学在家做了手工? 暑期同学们的作业完成的如何?

三、带领学生熟悉教材

四、讲评上学期的作业

第2课时

熟悉教材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建立教材熟悉感

2.了解本学期手工所需材料,了解带材料的一些技

巧,为下节课欣赏彩蛋做准备

教学准备:教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

二、熟悉教材。本学期以美工教材为主。这学期我们

主要是做手工,所以需要你们带各种材料。我们一起

来预习这学期我们的教材,了解本学期我们学什么,需

要带什么,要求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注意收集这些材

料。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书本上的材料,都是怎么做

的?让学生说说我们该怎样收集材料。

三、展示要带的材料,让学生,看一看,然后摸一

摸,说一说为什么要带这个材料。然后小组讨论这些

材料我们在生活中如何收集到?展示彩蛋照片,欣

赏,并说一说这些彩蛋是用什么做的,怎么带鸡蛋过

来,让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将鸡蛋头处弄一个小洞,然后把蛋清和蛋黄弄出来,把鸡蛋壳洗净带来。教后记:

第3课时 彩蛋欣赏

教学目标:1.本节课主要带领学生欣赏彩蛋,培养学生欣赏美

2.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

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欣赏美

教学准备:教材、示范彩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第三个)

二、展示彩蛋,激发学生兴趣。

三、展示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些东西是用什么做

的?还运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用在了哪些地方?

运用了哪些方法做?鼓励学生多说,多观察。然后教

师带领学生分块看,分成了哪些板块?引导学生从彩

蛋类型来说。教师最后总结,彩蛋的分类有人物,动

物,风景,装饰画等。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一

类?如果是你你想做哪一种?

四、教师总结本课,彩蛋很漂亮,同学们想不想做,我们下次来制作彩蛋,但是要带蛋壳,瓶盖来。再次

强调如何带完整的蛋壳来。教学反思:

第4课时 二方连续(临摹、添画)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以一个单独纹样为基础,称

之为二方连续

2.通过描绘二方连续图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

动脑动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将每个单独纹样整齐地排列成带状的二方连续。教学准备:彩笔,示范图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先让学生欣赏美丽的二方连续图

案,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案都有什么特点。教师

带领学生一起发现。最后教师总结,这些图案都是

重复的,有好多个,并且是连续的。

二、游戏导入,考验学生填图能力,在黑板上出示

一个方块,告诉学生这个方块只有一个,但是我们

要把这个方块多画几个,将这个方块连起来,请学

生上黑板来演示,老师和下面的学生再集体订正。

画好方块后再增加游戏难度,在一个方块中画上斜

线,引导学生如何画连续图案,做好示范。再请学

生上台来演示,集体订正。第三个游戏环节,在一

个方块中画交叉线,请学生上台演示,集体订正。第四个游戏,在一个斜线的地方图上红色和黄色,请

学生上台演示。

三、教师总结:一个图案重复连续重复,这种图案叫

二方连续。

第5课时 二方连续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以一个单独纹样为基础,称

之为二方连续

2.通过描绘二方连续图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

动脑动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将每个单独纹样整齐地排列成带状的二方连续。教学准备:彩笔,示范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引导学生多动手

二、游戏导入,填色游戏,将一个方形画上双叉线

的图案,教师讲解如何填色。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来

填色。其他同学以小组形式,两个同学一个小组,互相协作,完成一个二方连续。

三、教师总结:一个图案重复连续重复,这种图案叫

二方连续。

第6课时 间色的调配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生让学生记住三原色,红黄蓝

2.培养学生对色彩的颜色能正常说出来

教学重难点:认识这三个颜色,尝试出每两种颜色混合能产生什么

颜色

教学准备:教材、彩铅,蜡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第三个)

教学反思:

二、展示图片,让学生先有感官的认识,认识三原 色,红,黄,蓝。比赛学生谁反应最快,说的又快又 好。随机选学生说颜色,看学生掌握情况。

三、在认识对颜色的基础上,小两人为一个小组合作 完成书本上的颜色涂色,等号后面的颜色不图。学生 完成后,讲评涂对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方格,选学 生上台演示,集体订正。

三、尝试用彩铅,画出两色混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 圆圈,请已经得出结果的同学上台涂色。所有同学画 好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自习观察,得出结论,两色 混合都得出了什么颜色。再讲结果涂在书上。

四、教师总结本课,复习学习过的三原色,一起说说 两色混色产生的颜色。

第7课时 间色的调配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水彩混色,认识间色

2.培养学生对色彩的颜色能正常说出来

教学重难点:认识间色,尝试出每两种颜色混合能产生什么

颜色

教学准备:教材、水彩盘,红黄蓝,绿橙紫颜料,水粉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第三个)

二、展示图片,让学生先有感官的认识,水彩调配的三、尝试用彩铅,画出两色混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

圆圈,请已经得出结果的同学上台涂色。所有同学画

好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自习观察,得出结论,两色

混合都得出了什么颜色。再讲结果涂在书上。

四、教师总结本课,复习学习过的三原色,一起说说

两色混色产生的颜色。教学反思:

第8课时 画彩蛋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生,让学生学习用彩蛋制作的技能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细心的品质。教学重难点:学习制作彩蛋,画的方式装饰彩蛋

教学准备:教材、彩笔,卡纸,剪刀,示范作品,空鸡蛋壳、瓶盖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第三个)

二、展示图片,让学生先有感官的认识,欣赏人物类型

彩蛋。观察人物类型的彩蛋,这些彩蛋用了哪些材料?

这些材料制作了人物的哪个部位?

三、教师示范

在彩蛋上添上人物五官,眼睛,鼻子,嘴巴

加上头发,用卡纸做成立体的锥型,或者用毛线做,用来搭配彩蛋

装饰瓶盖,画上颜色或剪贴的方式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讲评作业

教学反思:

第9课时

折扇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生,让学生学会利用废旧的挂历纸、图片

等,通过反折、顺折,制作成一把美丽的小扇子,从而

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通过动手、动脑折扇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

手指灵活,促使大脑发展。培养细心的品质。教学重难点:在折扇过程中,要求顺、反折时一定要折平教学准备:示范成品、挂历纸若干、线、固体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

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

三伏暑天多好友,三秋过后无亲朋。(扇子)

二、展示图片,让学生先有感官的认识,欣赏美丽的扇子。引导学生说一说扇子的形状,扇子的材质是

用什么做的,发展学生的语言。

出示示范成品,引导学生观察,这扇子用什么东

西做的?什么形状?有什么用?学生回答。

三、折纸游戏

玩游戏,说明游戏规则。教师示范正反叠,请一名学生

到展示台前,集体订正折叠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比

赛,看谁叠的最整齐,长宽一致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讲评作业

教学反思:对于学生来说正反折很难,如何突破难点,我是让学生先学习对折再对折的方法,再打开依照折痕来正反折。但是学生掌握不是很理想,学生对折对折歪了,影响后面的正反折。

第10课时

折扇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生,让学生学会利用废旧的挂历纸、图片

等,通过反折、顺折,制作成一把美丽的小扇子,从而

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通过动手、动脑折扇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

手指灵活,促使大脑发展。培养细心的品质。教学重难点:在折扇过程中,要求顺、反折时一定要折平教学准备:示范成品、挂历纸若干、线、固体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折纸游戏

留给学生充足时间,将扇子的扇面折好。

二、出示示范作品,引导学生观察这个扇子是如何做的三、教师示范:

将折好的长条用线扎紧

上下展开,一端粘牢,另一端粘在硬纸上或者筷子上

调整,折扇完成

四、集体订正,请一名学生上台来,集体纠正,了解学

生掌握情况,让学生明晰制作步骤。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六、讲评作业

教学反思:一张8开的纸不够,后来又加了半张纸才完成。学生完成的作品数只有五件,还有的学生还是没有学会正反叠的方法。

第11课时

二方连续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生,让学生继续学生对折技能,培养学生

耐心细致的好作风

2.了解剪纸艺术来自民间,多用于喜庆、节目,装饰和

美化环境。

3.通过动手、动脑折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

手指灵活,促使大脑发展。培养细心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在折叠过程中,要求折叠时一定要线对齐,折平整 教学准备:示范成品、蜡光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复习什么是二方连续?引导学生观察图

片特点,试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图片特点。教师

总结:二方连续纹样就是单个的的纹样向左右或上下重复而组成 的花纹。

二、展示图片,让学生先有感官的认识,欣赏二方连

续制作的树。引导学生数一数是几棵树?数一数有几个

长方形?将一个大长方形分成了8个小长方形。

小练习训练。为下节课做完整二方连续剪贴做准备

折纸游戏,教师说明游戏规则。教师示范将长方形纸对

折,分成两份,学生操作,比谁折叠最整齐。教师示范

将纸分成四份,学生操作,比谁折叠最整齐。教师示范

将纸分成八份,学生操作,比谁折叠最整齐。折好八个

印子后,教学生打开,再正反正反收好。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四、讲评作业

教学反思:

第12课时

二方连续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生,让学生剪贴二方连续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好作风

2.了解剪纸艺术来自民间,多用于喜庆、节目,装饰和

美化环境。

3.通过动手、动脑剪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

手指灵活,促使大脑发展。培养细心的品质。教学重难点:画树的形状,剪贴好作品 教学准备:示范成品、卡纸、蜡光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放松学生紧张的情绪,快速

进入课堂。

二、继续上节课的折叠,讲评折叠好的同学,没有折叠

好的及时纠正。

三、教师示范

进行下一步画树的外形,提示学生画纹样技巧,教师

示范画纹样,要求学生注意单独纹样要相连接,画一半

图案,顶着纸边要画满,遇到纸边画出去。学生作业教

师巡回指导。讲评画的好的纹样,集体订正没有画好的 纹样。

剪纹样。教师示范剪纹样。按线条剪,不要剪断了,剪树形时,剪刀可以剪过一些,剪得就不会有毛边。

剪后展开纹样。剪贴在大卡纸展板上。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讲评作业

教学反思:

第13课时

老鼠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生,学生学习剪、粘贴、插的方法,做成 形象逼真的小老鼠。

2.通过动手、动脑制作小老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

学生手指灵活,促使大脑发展。培养细心的品质。教学重难点:细心剪贴好老鼠并粘贴好,剪插老鼠的耳朵并固定是

本课难点

教学准备:示范成品、剪刀、彩笔、固体胶、卡纸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

嘴尖尾巴长,偷油又偷懒;

白天洞里藏,夜里咬一箱。(老鼠)

二、展示图片,让学生先有感官的认识,观察老鼠的外

形特征,学生尝试自己总结,最后教师总结:嘴巴尖、身体胖、尾巴长。

三、出示成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看一看作品是如

何粘贴的。让学生自己先说,教师总结强调耳朵的部分

要特别小心。

四、教师示范:

将附页图形剪下来

贴在卡纸上,粘贴整齐

待干后,按轮廓线仔细剪下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讲评作业

教学反思:

第14课时

老鼠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生,学生学习剪、粘贴、插的方法,做成 形象逼真的小老鼠。

2.通过动手、动脑制作小老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

学生手指灵活,促使大脑发展。培养细心的品质。教学重难点:细心剪贴好老鼠并粘贴好,剪插老鼠的耳朵并固定是

本课难点

教学准备:示范成品、剪刀、彩笔、固体胶、卡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手指操带领学生进入课堂状态

二、展示图片,让学生先有感官的认识,观察老鼠的外

形特征,学生尝试自己总结,最后教师总结:嘴巴尖、身体胖、尾巴长。

三、出示成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看一看作品是如

何涂色的。学生进行涂色。

四、教师示范:

在耳朵位置上,划两道口子

把尾巴粘贴在老鼠身体后面,把耳朵插入两个划好的口子里,涂胶插入固定好

调整后,小老鼠完成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讲评作业,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整洁度,平整度进行

评价。

教学反思:

第15课时

雪花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生,让学生掌握六等分的折叠方法,培养

学生耐心细致的好作风

2.通过动手、动脑折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

手指灵活,促使大脑发展。培养细心的品质。教学重难点:折叠纸张,分成六份 教学准备:示范成品、蜡光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

说它是花没人载,六个花瓣空中开;

北风送它下地来,地上树上白皑皑。(雪花)

二、展示图片,让学生先有感官的认识,欣赏美丽的雪

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雪花的近态图,分析雪花的形状

学生尝试说一说,教师总结雪花的形状为正六边形或者

正多边形,但一定是对称图形。通过看图片激发学生兴

趣,我们可以通过折剪的方式剪出雪花的形状。

三、教师示范

正方形对折成三角形

把三角形折成三等份

在尖角出画出一条横直线或弧线

小练习训练。为下节课做完整二方连续剪贴做准备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四、讲评作业

教学反思:点同学一个个上来演示,集体订正,不对的地方也提醒学生能够注意。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画雪花花纹的方法。

第16课时

雪花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生,让学生掌握画雪花纹样的方法,培养

学生耐心细致的好作风,A类学生要求学会2到三种,B

类学生要求学会一种

2.通过动手、动脑折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

手指灵活,促使大脑发展。培养细心的品质。教学重难点:画雪花纹样,剪贴平整 教学准备:示范成品、蜡光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做手指操,播放音乐,带动学生情绪

二、引导学生观察书本,让学生找到对应的图案是哪种

雪花的。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学生将其中的花纹遮

住一半,让学生发现,教师总结,雪花一半的花纹就是

要画上去的花纹。再让学生找一找,发现纹样哪一部分

剪出来的是什么样的。给学生充足时间体会,教师总

结,画出来的纹样是组成图形的一部分,六个一样的图

案组成了六边形的雪花花纹。

三、教师示范画纹样

示范第一种花纹,将雪花纹样六瓣中的一瓣遮住一

半,画在折好的三角形上

沿轮廓线剪好图案,展开

将图案粘贴在卡纸展板上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四、共同完成展评作品,学生从剪贴的是否整齐,图案

是否对称进行讲评

教学反思:学生不敢大胆画花纹,信心不足,需要鼓励。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画雪花的花纹,完成了五个作品,很不错。

第17课时

巧拼动物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生,让学生掌握把彩色纸分割成若干几何

形的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

手指灵活,促使大脑发展。培养细心的品质。教学重难点:将彩色纸片分割成几何形 教学准备:示范成品、彩纸、剪刀,彩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做手指操,播放音乐,带动学生情绪

二、播放视频动物世界,学生欣赏。

带动学生情绪后,提问:动物世界里,你知道那些动物

学生自由发言。

三、展示成品,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示范将彩色纸片分割成几何形

先画,将彩色片分割

沿轮廓线剪开

剪好的彩色片进行拼摆,将图案粘贴在卡纸展板上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讲评学生的线是否画整齐,剪的是否画整齐。

教学反思:学生不敢大胆画花纹,信心不足,需要鼓励。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画彩色片的花纹。

第18课时

巧拼动物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生,让学生掌握把彩色纸分割成若干几何

形的方法。掌握几种拼摆动物的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

手指灵活,促使大脑发展。培养细心的品质。教学重难点:拼摆动物

教学准备:示范成品、彩纸、剪刀,彩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做手指操,播放音乐,带动学生情绪

二、教师演示

将分割好的彩片,进行拼摆

三、请学生上台演示如何拼摆

集体订正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讲评学生拼摆的位置是否合理,结构是否协调。教学反思:学生拼摆仔细,但是结构把握不好,身体太长或者腿太长没有及时剪贴,教师修正后效果好些。

第19课时

孔雀与松鼠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生,让学生掌握画花纹等装饰的方法

2.通过动手剪、动脑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

手指灵活,促使大脑发展。培养细心的品质。教学重难点:画花纹涂色

教学准备:示范成品、彩纸、剪刀,彩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做手指操,播放音乐,带动学生情绪

教学反思:养成学生细心仔细的品质,教师就不能催,给学生足够

二、讲孔雀与松鼠的故事,松鼠兄弟和爱漂亮的孔雀冬天过冬的故事。

三、教师示范如何剪,如何贴在卡纸上装裱好 沿着边缘线剪,剪贴要整齐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五、讲评学生剪贴的是否整齐。的时间去剪。

第20课时

孔雀与松鼠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生,让学生掌握画花纹等装饰的方法

2.通过动手剪、动脑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

手指灵活,促使大脑发展。培养细心的品质。教学重难点:画花纹涂色

教学准备:示范成品、彩纸、剪刀,彩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做手指操,播放音乐,带动学生情绪

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如何画花纹。

教师示范如何画花纹

1.将孔雀与松鼠绘画在黑板上

2.添加上花纹

三、点学生上台来装饰,及时讲评学生的问题所在。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讲评作业,并将作品装裱完成。

第21课时

地毯编织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生,让学生掌握用长纸条穿编

成地毯的技能,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2.通过编织地毯,让学生动手、动脑,发展手指动作,促进智力开发。

教学重难点:将纸剪成长条状,再隔条穿 教学准备:示范成品、彩纸、剪刀,固体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做手指操,播放音乐,带动学生情绪

教学反思:学生线画不直,用尺子画线不够熟练。需要给充足的时

二、出示示范成品,让学生仔细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情绪后,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两种纸 做的吗?学生回答。如何做的呢?将反面给学生观察。

三、教师示范

用红纸做底,留出一厘米的边框,画出等距的直线,再一一剪开

黄色纸画出等距的直线,剪成一长条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讲评学生的线是否画整齐,剪的是否画整齐。

间给学生慢慢掌握,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用尺来画线。

第22课时

地毯编织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生,让学生掌握用长纸条穿编

成地毯的技能,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2.通过编织地毯,让学生动手、动脑,发展手指动作,促进智力开发。

教学重难点:将纸剪成长条状,再隔条穿 教学准备:示范成品、彩纸、剪刀,固体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做手指操,播放音乐,带动学生情绪

二、总结上节课学生所需要注意的地方,强调一定要仔

细。并且要专心,小心剪刀不能弄到自己的手。

三、教师示范

黄色的纸如何穿,将纸编号,穿插编

选好正反面,将编出多余黄纸剪贴好,注意平整美观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讲评学生编织是否整齐,剪贴是否平整。

教学反思:编织纸条时将纸条编号,学生更有目地也具体,编织手工很锻炼首脑的协调能力,只有一部分学生掌握了方法。只有短短的两节课,对于这类学生来说远远不够。

第23课时

漂亮的小笔筒(小制作)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通过剪、折、贴、插等步骤,自制玩

具—小笔筒的技能,知道笔筒是用来装笔用的,又可做

装饰品。

2.通过自制玩具,培养学生双手动手协调的能力,同时

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心情,通过玩具笔筒的多种图

案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剪、折、贴,做成小笔筒是本课重点;两个立体

三角要互相套插,画面上的小朋友成为可换衣服的人

是本课难点。

教学准备:示范成品、剪刀,固体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做手指操,播放音乐,带动学生情绪

二、出示示范成品,让学生仔细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带动学生情绪后,告诉学生笔筒是用来插笔用

的,放在书桌上又是很漂亮的装饰品。三角形的位置转

动,画的小朋友可以换衣服也很好玩,从而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

三、教师示范

将附页图形贴在较厚的纸上,待干后按轮廓线剪平整

按虚线折成立体三角形,用固体胶粘帖好

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套起来就成了一个漂亮的,有多

种图案变化的小笔筒。

四、学生将图形粘帖好并剪下图形,教师巡回辅导

五、讲评学生是否粘帖平整,剪贴完整,有没有白边。教学反思:学生剪贴的时候不能催促,让学生把每一步做好,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第24课时

漂亮的小笔筒(小制作)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通过剪、折、贴、插等步骤,自制玩

具—小笔筒的技能,知道笔筒是用来装笔用的,又可做

装饰品。

2.通过自制玩具,培养学生双手动手协调的能力,同时

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心情,通过玩具笔筒的多种图

案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剪、折、贴,做成小笔筒是本课重点;两个立体

三角要互相套插,画面上的小朋友成为可换衣服的人

是本课难点。

教学准备:示范成品、剪刀,固体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做手指操,播放音乐,带动学生情绪

二、总结上节课所讲内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剪贴

平整。

三、教师示范

将附页图形贴在较厚的纸上,待干后按轮廓线剪平整

按虚线折成立体三角形,用固体胶粘帖好

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套起来就成了一个漂亮的,有多

种图案变化的小笔筒。

四、学生将剪贴好的图形,沿虚线进行折叠,边缘线粘

帖好,教师巡回辅导,教师重点指导粘帖与组装。

五、讲评学生是否折叠平整,粘帖是否牢固美观。

教学反思:手工制作是让学生体验为主,教师讲解重难点后,主要是让学生体悟为主。学生在体悟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每一个步骤,重在指导,主要是让学生去完成,最后完成学生才会有极大的喜悦感。学生在这个节课获得了成就感,感到了喜悦,才是真正为学生而教。

第25课时

有趣的叶子降落伞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通过剪、折等步骤,自制玩具—有

趣的叶子降落伞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2.通过自制玩具,培养学生双手动手协调的能力,同时

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剪下后通过折,再用晒衣架夹住才能使其旋转降落。教学准备:示范成品、剪刀,较厚的纸,晒衣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做手指操,播放音乐,带动学生情绪

二、猜谜语:

一把大伞天上飘

可以带人带物

大伞落地

安全着陆

(降落伞)

三、出示示范成品,让学生仔细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教学生如何玩。有两种玩法:将叶子降落伞自

高处放下,它以旋转的方式降落地面。将叶子降落伞

从下网上抛,然后再由空中往下掉。

三、教师示范

将附页图形贴在较厚的纸上,待干后按轮廓线剪平整

按实线剪,虚线往下折,往上折的要求进行折叠

把剪开的两根直条,用晒衣架夹住,叶子降落伞完成四、学生将图形粘帖好并剪下图形,教师巡回辅导

五、讲评学生是否粘帖平整,剪贴完整,有没有白边。教学反思:学生剪贴的时候不能催促,让学生把每一步做好,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第26课时

有趣的叶子降落伞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通过剪、折等步骤,自制玩具—有

趣的叶子降落伞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2.通过自制玩具,培养学生双手动手协调的能力,同时

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心情。做好后带学生去操场上

投放,让降落伞从高处以旋转的方式降落下来,提高学

生学习小制作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剪下后通过折,再用晒衣架夹住才能使其旋转降落。教学准备:示范成品、剪刀,较厚的纸,晒衣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做手指操,播放音乐,带动学生情绪

二、教师示范

将附页图形贴在较厚的纸上,待干后按轮廓线剪平整

按实线剪,虚线往下折,往上折的要求进行折叠

把剪开的两根直条,用晒衣架夹住,叶子降落伞完成三、总结学生上节课剪贴的是否平整,不能有白边。

四、学生将剪下的图形粘帖平整,教师巡回辅导如何

折,如何用衣架夹

五、讲评学生是否粘帖牢固,折叠是否正确。

教学反思:具体的评价标准,学生有了对比,才能知道自己的哪里有问题,及时能更正。

第28课时

企鹅咪咪笑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通过剪、折、贴、插等步骤,制作出

两只小企鹅,并学会玩。

2.通过自制玩具,培养学生双手动手协调的能力,通过

制作小玩具,提高学生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剪、折、贴,做成小企鹅是本课重点;两个小企

鹅要互相套插,组装是本课难点。教学准备:示范成品、剪刀,固体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做手指操,播放音乐,带动学生情绪

二、教师示范

将附页图形贴在较厚的纸上,待干后按轮廓线剪平整

将翅膀部分粘帖好,再把小企鹅和大企鹅粘在一起。

粘好后,用拇指上下移动,大小企鹅就会左右摇晃

四、学生将剪下的图形,可以涂上颜色,并将两个大小

企鹅穿插一起,并粘帖好。教师巡回辅导,重点辅导学

生怎么粘帖,穿插,多做示范,让学生动手来做。

五、讲评学生是否粘帖好整齐,两只企鹅能不能动。教学反思:学生剪贴的时候不能催促,让学生把每一步做好,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第27课时

小鸟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掌握对折折纸的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

手指灵活,促使大脑发展。培养细心的品质。教学重难点:对折折纸

教学准备:示范成品、彩纸、剪刀,彩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做手指操,播放音乐,带动学生情绪

二、出示成品,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学习折小鸟的 积极性。播放图片,学生欣赏美丽的鸟。并让学生说一

说自己见过的鸟,发展学生的语言。

三、教师示范教学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指导学生对折折叠整齐

五、讲评学生是否折叠整齐

教学反思:七年级有好几个学生都是不懂也不问,自己在下面乱折,非要老师盯着他,他也是不动的那种。我只能放慢教学进步,让学生自己反复摸索,而不是直接帮他折。

第28课时

小鸟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掌握对折折纸的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

手指灵活,促使大脑发展。培养细心的品质。教学重难点:对折折纸

教学准备:示范成品、彩纸、剪刀,彩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做手指操,播放音乐,带动学生情绪

二、出示成品,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学习折小鸟的 积极性。播放图片,学生欣赏美丽的鸟。并让学生说一

说自己见过的鸟,发展学生的语言。

三、教师示范教学,每个学生上台来展示,及时指出不

对的地方,进行对比,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折纸方法。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指导学生对折折叠整齐

五、讲评学生是否折叠整齐

教学反思:让学生一个个上台的方法适用于培智的学生。他们喜欢上台去展示自己,教师表扬的同时也要及时纠正错误,让其他学生也参评进来,强调重难点,让学生多动手。

第29课时

小兔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通过剪、贴、画等步骤,制作蛋壳玩

具的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2.通过自制玩具,培养学生双手动手协调的能力,同时

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心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对

立体造型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粘帖兔子耳朵、胡须和尾巴 教学准备:示范成品、剪刀,蛋壳,双面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做手指操,播放音乐,带动学生情绪

二、猜谜语:

前腿短,后腿长

长耳朵,红眼睛;

三瓣嘴巴吃青草

走起路来蹦蹦跳

(兔子)

三、播放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让学生说一说小兔子的外形特征。出示成品,让

学生仔细观察,是如何做的,让学生回答。

四、教师示范

将准备好的蛋壳放在瓶盖上,固定好蛋壳防止滑动。

剪下附页上的耳朵、眼睛、胡须、尾巴。要求剪平整

将耳朵、眼睛、嘴粘帖在蛋壳的小头一端,成为兔子

的头。尾巴粘帖在蛋壳的大头,做兔子的尾。

五、学生将图形粘帖好并剪下图形,教师巡回辅导

六、讲评学生是否粘帖平整,剪贴完整,有没有白边。教学反思:学生剪贴的时候不能催促,让学生把每一步做好,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好习惯。让学生自己多动手。教师只是引导。

第30课时

小兔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通过剪、贴、画等步骤,制作蛋壳玩

具的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2.通过自制玩具,培养学生双手动手协调的能力,同时

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心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对

立体造型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粘帖兔子耳朵、胡须和尾巴 教学准备:示范成品、剪刀,蛋壳,双面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做手指操,播放音乐,带动学生情绪

二、教师示范

将准备好的蛋壳放在瓶盖上,固定好蛋壳防止滑动。

剪下附页上的耳朵、眼睛、胡须、尾巴。要求剪平整

将耳朵、眼睛、嘴粘帖在蛋壳的小头一端,成为兔子

的头。尾巴粘帖在蛋壳的大头,做兔子的尾。

三、学生将图形粘帖好并剪下图形并粘帖在蛋壳上,教

师巡回辅导学生剪贴是否整齐完整。

五、讲评学生是否粘帖平整,剪贴完整,有没有白边。教学反思:学生剪贴的时候不能催促,让学生把每一步做好,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好习惯。学生在做的时候教师多鼓励,树立学生的信心。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篇7)

第一课:画家乡的风景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发现美、表现美,用艺术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视知识,学习风景画的构图,参考摄影作品改画风景。运用透视、构图知识,画家乡的风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与讲解,了解一幅好的色彩风景画应该具有的构成因素,懂得如何欣赏,尝试几种表现风景画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色彩风景画的欣赏能力,理解色调对情感的作用,提高动手能力。教学难点 :用已有的色彩知识,通过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彩色纸、水粉颜料等。

学具:各种颜色、彩笔、彩色纸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时间分配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结合教材图片,让学生体会、感受不同季节不同色调的风景画。感受理解色彩给人的不同的视觉心理。独立思考,回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分析作品。

合作交流、全面提高。朝戈、古元、霍贝玛等名画家作品中如何运用色调和各种色彩表现形式来表达内心感受的。分析问题,体会作者的创作情感的表达, 赏析结合。

三、对比讲解。

想象、提高结合教材中的《马棚》讲述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要点:

1、平行透视有一个消失点,又叫一点透视,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又叫两点透视。学生观察、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进宽远窄。

四、小试牛刀。

合作、交流。,指导学生练习两种透视。“实战训练”

五、小结。

讲评练习,强调要点, 理顺要点。

第二课:《 黑 白 世 界

教学内容 :黑白木刻、黑白画的制作。

教学领域 :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 1.用示意图分析木刻作品的黑白关系,联系个人生活表达情感。2.运用黑白造型手法创作黑白画。3.认识木刻的工具及其操作技法。4.学习刻刀的操作并运用于作品的临摹。

教学重点: 学习黑白画的知识,并感受其概括、节奏美感。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点、线、面组织画面,来表现黑白灰的效果,完成有创意的黑白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硬笔以及简便的木刻刀具和板材。教学过程 :

一、欣赏导入。

让学生欣赏《自画像》、《鲁迅先生》感受木刻的黑白直观对比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形式特点。— 思考,谈感受? 激发学生学习木刻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认识木刻刻刀及刻绘效果(在方框里描绘一下)。

1、角刀:

2、圆刀:

3、平刀: 跟老师学木刻:(1)老师介绍刻刀种类及特性,并强调。用刀安全。(2)老师演示各种刻刀操作方法。

三、小试牛刀。

1.尝试刻制(闯关:活动一)

温馨提示:可不考虑造型问题,只要刻出的线条具有一定组织与变化规律即可。每小组推举两幅作品,老师给予拓印并展示。同时请学生谈一谈使用刻刀的体会。教师进行小结。

2.再尝试(闯关:活动二)

教师指定按以下步骤临摹木刻作品《船》。(1)、用墨色勾画出画稿。(2)、用角刀刻出主体的外形。(3)、刻出主要色块。(4)、谨慎而肯定处理细节。(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安全。)

仔细观察:教师示范拓印一幅优秀学生木刻作品。

学生自己动手:尝试拓印。

四、讨论交流。

作品展示: 师生共评,简要说出部分作品优秀和不足之处。

五、教师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课收获。

第三课 《 画家笔下的质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绘画质感的形成原因,理解绘画中表达质感的方法。

2.了解和感受材料和质感美,让学生从不同材料的使用中获得体验的乐趣,并大胆地去创作和表现。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重点:运用材料表达质感的表现手法。

难点:能够利用不同的材料特征表达不同的质感。教学过程:

一、组织课堂教学(目测学生工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以学生的文具盒为例,说明你喜欢它的原因。(材料和感受)2.活动一:教师选取四件物品(黑板擦、校服、窗户玻璃和黑板),请二位学生说明他们给你的感受。

三、讲授新课: 1.问题:“你如何理解“质感”一词?”请学生回答。

质感是我们对某种物质的触觉或视觉感受,如布的柔软与钢的坚硬、瓷的光滑与陶的粗糙。绘画中对不同材质运用不同的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材质真实感,是画家笔下的质感。学习质感、天然质感和人工质感的概念。2.活动二:四件物品(玻璃碗、笔筒、紫砂杯和贝壳),请一位学生说明哪些属于天然质感,哪些属于人工质感。

四、感受质感:

1.不同的材料给人的质感不同。欣赏六组图片(柔软与坚硬)、(透明与浑浊)、(光滑与 粗糙)、(干枯与润泽)、(粗壮与细小)、(寒冷与炎热)。

小结:当我们沉醉在大自然给予的美景时,心中可能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想用手中的笔把它画下来,留下永恒的记忆。你是否很想知道怎样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2.表现质感的方法:(结合图片来分析)

第一、色彩表现。欣赏水彩画、水粉画和油画作品,同时介绍它们的不同特点。第二、明暗、线条。素描作品欣赏,体会由明暗和线条带来的真实感。第三、运用材料。

五、领悟材料美: 1.欣赏油画《根》,(黄土高原的雄厚与苍茫)。2.欣赏邵增虎的油画作品《任弼时》,(茅草屋、石头地、发白的军装等)。3.欣赏杨志坚油画作品《冠军的诞生》,体验质感的描述与表现。4.欣赏素描作品《手套》,体验材质的表达。5.欣赏课本第15页,各种物体的材质对比。6.欣赏课本第17页,各种线条的运用对比。

六、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1.初步尝试绘画出一张富有材料和质感的作品。2.要求:独立完成,并能体现材料的美感。3.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张贴在黑板上,由学生互评、(你最喜欢哪张作品,为什么?),(运用那种方法法和追求表达何种质感?)教师评价。

七、教学拓展:

1.在建筑(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灯具(水晶灯)、家具(沙发)和陶瓷用品(茶具)说明材料和质感知识的运用广泛。

2.从摄影艺术、生活用品和造型设计方面说明。3.广告设计和服装设计都要运用材料和质感的知识。

八、教师小结:

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同学们留心观察、细心地体会,还可以利用其它材料进行研究,为生活创造更多更美的图形,为学习增添更多的乐趣。

第四课 《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

教学内容:

湖南美术出版社 七年级下册 第四课《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图片欣赏、比较,能辨认生活中的纹样的应用。

2、通过让学生理解教材并结合教师讲解,列举花卉纹样的基本变化方法。

3、通过让学生进行花卉变形的练习,能利用简化、添加、夸张、几何化等方法对花卉进行初步变形。

4、学生通过图案的点、线、面装饰训练,能运用点、线、面对花卉纹样进行较为精美的装饰与美化。

5、通过感知与尝试的过程,能基本掌握花卉从写生到变形、装饰的完整过程。

6、在知识的学习、纹样变形装饰练习的过程中,探索花卉纹样的变形与装饰方法。

7、通过让学生由基础知识的掌握,到纹样变形、装饰的练习,使学生体会到设计与工艺(纹样)对美化生活的作用。

8、通过让学生由基础知识的掌握,到纹样变形、装饰的练习,增强学生运用设计与工艺(纹样)美化环境、改变生活的意识。

9、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作品,让学生逐渐形成合作意识,并在合作中积极发挥个人作用。教学重点: 花卉纹样的变形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点、线、面对花卉纹样进行装饰。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提示注意事项:注意纪律、积极发言等

2、小组长做好本小组成员的评价记录。

3、课代表做好各小组的评价记录。

4、准备好课本、铅笔、画纸等工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出示课件:自然界中花的图片展示)你能说一说你喜欢的花吗?

生1:我喜欢牡丹花,因为它颜色鲜艳、形状美丽,寓意吉祥。生2:我喜欢梅花,因为它有着“凌寒独自开”的孤傲。生3:我喜欢。。。

师:我们喜欢花,是因为它们有着芬芳的气味、缤纷的色彩、吉祥的寓意等等。那么除了在自然界中的花外,你还在哪里见过花? 生:衣服、床单、花瓶、古建的房檐。。。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人们对花是如此的喜爱。(出示课件:生活中的版花卉纹样应用)那么这些形态各异的花是怎样变成漂亮的花卉纹样装饰我们的生活、表达我们的美好愿望呢?来,请跟随我一起走入我们今天的课堂——《扮靓生活的纹样》。

三、新知初探,认识纹样

(出示课件:花的照片与花卉纹样对比)

师:对比左右两组图片,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1:左面的照片很真实,右边的纹样简单。生2:左面的花看起来很自然,右边的有点板。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的很认真啊。照片上的花真实而细致,右边的纹样简洁而夸张,装饰性强。在生活中,很多花卉并不是直接像照片一样的运用在作品中,而是经过艺术家们巧妙地设计、加工。花卉在生活中主要是以“纹样”的形式在作品上出现。那么,什么是“纹样”呢?

(出示课件:“知识链接”什么是纹样?)师:纹样或称“模样”,即装饰器物表面的花纹。花卉纹样广泛应用于我国的传统建筑、纺织品、瓷器等物体上,在现代许多美术作品中,花卉纹样依然独具魅力,既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也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那么,具象的花是怎样一步步的变成美丽的纹样的呢,让我们接下来一起进入下一个环节“纹样是怎样炼成的”

四、深入学习,设计纹样

(一)纹样变形方法

(学生自读课本P21相关知识链接,进行初步了解。)师:同学们,通过看书,你们知道纹样的变形主要包含哪些方法了吗?有谁可以给我们大家说一说呢?

生:可以采用简化、添加、夸张、几何化等方法进行变形。师:嗯,这位同学说的很好。那么,在设计之前我们还要怎么做呢?有谁可以补充一下? 生:还要先对花朵进行写生。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写生与观察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深入的了解一下纹样设计的方法。(课件展示:以荷花为例,展示各种变形方法。)师:写生、观察——通过对自然界中真实的花卉进行细致的观察,如形状、花叶的生长方向、分布等,以收集素材。

简化——对自然形态的简洁化,减去繁琐细节,使形象简洁化。添加——运用附加组合的方式在图案中添加装饰,使图案更丰富。

夸张——对自然形态的某些部分进行装饰变更,如使圆的更圆,方得更方,长的更长。。。几何化——使外形更简洁大方,更加具有特征。

(二)小试牛刀,花卉变形训练

课件展示:小试牛刀——作业相关要求)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对下面的花卉进行变形训练。看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快又好。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师:请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述自己运用的变形方法。生1:我们小组主要运用了简化、添加的方法来处理这个花卉图案。

生2:我们小组的作品主要运用了简化、夸张的方法,使我们的作品看起来更美观,更有特点。

生3:我们的作品主要运用了简化、夸张、几何化的方法。师:同学们的作品都很有特点、美观又大方。让我们为自己鼓掌加油。并给1、3、4小组加2分,2、5小组加1分。

(三)点、线、面的装饰

师:我们除了可以对图案进行变形外,还可以利用简单的点、线、面进行装饰。请大家看大屏幕展示。

(课件展示:以树叶为例,展示点、线、面的装饰。)

师:看似简单的点、线、面是不是随便的、杂乱无章的分布在画面上呢? 生:不是。师:那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在小组内讨论点、线、面在装饰图案时有没有章法、技巧?(学生思考、讨论)

生1:点的分布有的稀疏,有的浓密。有的点很大,有的很小。生2:线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生3:面有不同的形状。生4:线的排列也有疏有密。。。。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的也很好。其实点、线、面在装饰图案时可以利用不同的形状、大小、疏密、曲直等来进行变化,使我们的纹样看起来更生动,更美观。

(四)大展身手,图案装饰

(课件展示:大展身手——作业要求。)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种花卉图案,分别以点、线、面进行装饰,看看哪个小组最棒。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师:各小组的作品已基本完成,下面我们来进行作品展示,并由其他小组对作品进行评价。(各小组代表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生1:我认为2组的作品中,线的装饰运用的很好,作品看起来很生动。点的装饰有些散,还需要进一步加工。

生2:我认为5组的作品最好。

生3:3组的作品中,点拼成了另外的图案来装饰,非常有创意,也很美观。。。。

师:让我们先为这些精美的作品鼓掌,也谢谢展示的同学和评价的同学。

五、拓展延伸 师:刚才我们做的花卉纹样,如果我们把它们再添枝加叶、涂上颜色是不是会变得更漂亮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单独纹样。请同学们下节课上课前准备好颜料、彩笔等工具。

六、课堂小结:

师:请课代表公布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大家掌声鼓励!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美、勇于创造美、乐于装饰美,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师: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第5课 《千姿百态的水》

教学目标: 能够细心观察与主动体验,学会归纳、概括自己的感受,尝试组织线条表现水的形态美。

教学重点:是用合适的线条来表现不同的形态水。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感受水的形态美,教学方法: 讲授示范法 师生探讨法 学生体验尝试法 教学过程: 课堂活动案:

一、声音导入,激发情感

首先我播放一段滴水的声音,让学生闭眼倾听。听前教师提示要求:边听边联想与水声相应的画面,说出你的感受。

听完后让同学做简单表述,教师简评补充。

二、生活中找寻,情感投入 在我们生活中到处能见到水。(课件展示水宝宝并由它向同学们提问:你们在那里能见到我?我又是什么样子的?)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人文渗透,审美感受

请读一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几句古诗,谁能描绘一下当时古人见到的是怎样一个情景时才有感而发的。在我国有许多诗句对于水的形态、动势的描绘是非常形象和有意境的,我们可以下课后去找一找。既然古人在见到水的各种“样子”时能写出这么美和贴切的诗句,那么当你见到下面的画面时,就凭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水的状态或给它取个名字吧。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对话,以人文学为基础,辅以感知、分析、理解和创造,使学生对水的美感有一种深入的理解。

四、视频欣赏,进一步感受 我们欣赏了水的照片,想感受一下在各种环境下动态的水吗?能用一个字或词概括一下你的感受吗?富有动感的视频将带给学生更强烈的感受,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用更概括的一个字及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将人文意义更深层化。

五、通过实验,体验水的动势

水有那么多形态,真是“千姿百态的水”啊!那么你知道水的各种姿态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外界给它施加的力)谁有本领能利用身边的工具来改变自己水杯中水的“样子”。每组推选最有创意的同学上讲台在大容器中演示。综合自然教学,并注重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交流。

六、感受各种表现水的方法,设疑解惑

师生先欣赏各种画中的水的表现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并相互解决。

1.互相谈谈最喜欢那种风格的画,为什么? 2.这种画法的工具是什么? 3.它们都是怎样表现水的? 总结:

七、话题延伸

在欣赏了各种水的优美作品的同时,我们要深刻地注意到水资源正在受到严重的破坏,引导学生讨论,并延伸到课后。(讨论如何保护水资源)研究性学习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能力,体现出对多元化的课程理念以及对自然、对生态、对社会发展的关注。

第6课《灯饰设计与制作》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圆筒基本形及其变式。

2、学生愿意尝试借鉴某种形式,运用适当的装饰手法美化灯饰。

3、学生能有兴趣地表述自己对灯与光的综合知识及情感体验。学习重点:学生通过看书、讨论、探索做纸制灯饰的方法步骤。学习难点:学生如何合作制作一个漂亮的纸制灯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类灯光图片,资料教科书。

学生准备:民间花灯、有关灯及元宵节来历等相关背景资料收集,剪刀、小刀、尺子、双面胶、做灯饰的纸、材料。

学法指导:互动法、探究法、欣赏法、演示法等。

创设 情景 导入:

一、导入新课 : 请同学们一同来欣赏一段视频。视频给我们展现了怎样一个景象?

(是中国重要城市上海的夜景)

师:是什么让原本漆黑的夜晚变得如此美丽?灯光有什么作用?(灯光)(照明——实用、装饰美化生活——审美,让大千世界更加绚丽多姿)

灯是光明的使者,引出学习主题《灯饰的设计与制作》,一起感受灯与光的魅力。自主探究 合作 学:

一、目标出示

出示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课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了解灯的历史与文化 灯饰包含灯具与装饰两层含义,中国古代最早的灯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青铜与陶制的灯具,青铜灯具更是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课件演示)

2、学生赏析与互动(1)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你对灯文化的理解(比如《长信宫灯》)(2)古代的能工巧匠在设计灯具的时候考虑到哪些因素?

(3)介绍灯的文化:同学们知道中国的哪个传统节日与灯有关?(元宵节,又称灯节)始于汉代,一直延续到今天(课件展示元宵灯会的情景)

(4)灯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古代的诗人也会借灯烛来表达情感,据说《全唐诗》共有一千多次写到灯光和烛光的意象,同学们有没有学过哪些有关灯烛的诗句?

3、激励引新——欣赏现代创意灯饰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灯。

课件展示:创意灯饰赏析 引导体验感受灯饰在色彩、图案、材质上运用的各种创意 常见的灯饰的种类:师提问并小结

三、探讨新知——学习设计、制作的方法:

1、欣赏与思考

师:手工筒状灯饰作品赏析。

引导设计:制作的材料:彩色卡纸、硫酸纸。设计创意灵感的来源:生活的启示:花、叶、喇叭、笔、篮子、裙子。平面图案变化:抽象花纹、几何纹、具象事物。装饰方法:描绘涂色、镂刻、拼贴饰物。色彩搭配:黑白、单色、多色。光影变化:光影的大小、形状、方向、色彩。

教师演示制作的方法:

1、制作过程演示:

第一步:用铅笔在彩色纸制板上轻轻画出你所要折叠的图案。

第二步:用刀刻出所要折起的部位,刻掉透光部分的图案纹样。第三步:用透光纸(白色、彩色均可)在里边粘帖整理。第四步:按开始时刻出的部位折起调整、整理成型。

第五步:把备用灯具准备好,接通电源(注意安全)把制作好的灯饰放在上面,照明使用。

课件展示:创意灯饰赏析 引导体验感受灯饰在色彩、图案、材质上运用的各种创意 常见的灯饰的种类:师提问并小结

三、探讨新知——学习设计、制作的方法:

1、欣赏与思考

师:手工筒状灯饰作品赏析。

引导设计:制作的材料:彩色卡纸、硫酸纸。设计创意灵感的来源:生活的启示:花、叶、喇叭、笔、篮子、裙子。平面图案变化:抽象花纹、几何纹、具象事物。装饰方法:描绘涂色、镂刻、拼贴饰物。色彩搭配:黑白、单色、多色。光影变化:光影的大小、形状、方向、色彩。

教师演示制作的方法:

1、制作过程演示:

第一步:用铅笔在彩色纸制板上轻轻画出你所要折叠的图案。

第二步:用刀刻出所要折起的部位,刻掉透光部分的图案纹样。第三步:用透光纸(白色、彩色均可)在里边粘帖整理。第四步:按开始时刻出的部位折起调整、整理成型。

第五步:把备用灯具准备好,接通电源(注意安全)把制作好的灯饰放在上面,照明使用。

四、学生活动:

1、以竞赛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做一个纸制灯饰,看哪一组做的最漂亮?

2、活动要求:①在制作过程发挥团结协作精神;②大胆构思设计、敢于标新立异;③制作地精工细致;④注意安全和卫生,防止被刀划伤。

3、学生合作探究设计并制作,教师巡视辅导。(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a、纸张与灯泡之间的安全距离b、裁割纸张注意安全使用工具)

五、展示与交流(讨论、互动、交流与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展开自评和互评、教师综合评价。(2)师生共同总结设计与制作的新知识、新结论。

(3)选出好的灯饰作品进行灯光演示,同学观摩教师给予肯定。

六、小 结: ①要善于学习,借鉴 ②发挥团结协作精神;③大胆构思设计,敢于创 新;④大胆发言,表述感受。

第7课《书法的结构之美》

教学目标: 1.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体会到书法创作的核心是情感,技法表现为情感服务。2.会临写篆、楷等不同字体,会分析书法的结构之美。教学重点:书法的结构特点、艺术价值。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书法艺术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出示甲骨文图片,请学生欣赏。(以音乐《高山流水》为背景)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甲骨 文)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画一画。

2、同学们在课前收集有关甲骨文的资料,你知道关于甲骨文的有那些知识。

3、学生交流。

4、教师总结甲骨文是在乌龟的贝壳上写上的文字.看看你们认识上边的字吗?请同学们边看边欣赏。学生看课件中的图片资料.看的时候可以尝试临摹。

二、感受造字艺术,体会“画”字的感觉。

1、创设情景,感受书法魅力:

A、提出问题:在欣赏甲骨文时,有你们认识、感兴趣的文字或者图案吗?也可以谈谈你的看法。

B、师生交流。

C、教师接过学生话题,创设情景。很久、很久以前,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人们还没有文字来记叙自己的事情,人们为了方便,有的人就在房屋中挂了根绳子,记录东西,后来,人们就想,思考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怎样表示。

这个时候人们就在思考,太阳—— ? 月亮—— ?水—— ? 你们觉得怎么表示? 引导学生大胆发言。

总结:有的人会结合事物的外形,有的结合意思,有的用图„„等,引导学生大但发现,不拘一格。

2、学生尝试表现太阳、水、月亮、火、家、爱等字,教师注意发现有亮点的创作。

A、有的学生提出太阳的图形表示方法,在学生说出自己相应的图形或者创意时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小组合作用肢体语言表现。

B、教师评价你还有其它的表现方式吗?让学生结合甲骨文、篆书中的字看一看。

C、教师总结。刚才欣赏和表现了太阳、水、月亮、火、家、爱等字。此时让你们忘记这些文字,重新设计你们会怎样表现,大家可以从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方面去考虑。

三、临写小篆,体验书法的线条与结构美。

教师尽量从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方面来进行评价与引导。

1、书写小篆,感受书法的线条与结构美。

2、选择自己想表达的心情和感受,名言名句 等进行书写。

3、注意从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运用方面提高表现能力。

四、欣赏表现书法艺术的舞蹈,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1、播放舞蹈《中国风》,感受舞蹈音乐所体现的中华民族音乐特点及舞蹈动作的钢劲有 力、洋洋洒洒的意韵。

2、感受舞蹈与书法结合的表现形式带给人的视觉美感,体验舞蹈与书法表现民族精神的统 一性。

3、尝试模仿舞蹈中的个别动作,体验表现书法舞蹈特有的情趣。

五、赏析作品,师生交流与评价。

1、将每个学生的作品,放在一起展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看法。

2、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方法,对所产生的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方面进行审美评价,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篇8)

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 (欣赏*评述) 淮北市矿业集团水泥厂学校  刘  单元总目标   通过对几组常见的生活用品的欣赏和评述活动,启发学生积极关注生活中一些常用品的材质、款式、造型、色彩、结构、功能极其实用性,用艺术的眼光进行欣赏和分析,了解其用途,体验其美感,从中大体了解现代生活用品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人类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设计”、“设计为了更高质量的生活”、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单元课时分配建议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可用1课时完成。 课题  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 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关注生活中的设计的习惯,学会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欣赏、分析、评述―件生活用品的设计效果,认识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设计原则。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优秀生活用品设计作品欣赏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生活用品实物数件。   ◆学生准备学具:每人带一件生活用品实物或图片。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a.请学生以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生活用品为例导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b.在几分钟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图例,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提示和归纳。提示要点:   (a)果盘:缠枝鸡冠花纹的纹饰,色彩古朴典雅,构图大方简洁,放置水果时,与水果的鲜艳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缠枝加水果,同类物在平面、立体上的结合形成了统一的美感。不放置水果时,也是一件美观的案头摆设。   (b)木椅:金字塔式的造型,使人有稳固,安全的感觉,可以放心的倚坐休息;木质部分单纯的`造型,朴实的色彩和原始感的木纹,与现代气息浓厚的椅垫形成对比,似乎暗示了现代人与大自然的融合。   (c)办公文具:简洁的半圆周组合造型、配以古朴的黑红色彩装饰,这种古代文化符号式的表达与现代文明的撞击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谁能抵挡得住?   (d)家庭用汽车造型设计图:整体的小巧,却又最大可能的加大内部空间,流线型的外形设计使速度得以更好的发挥;柔和的外观曲线造型加强与人的体贴,使人仿佛呼吸到家庭的温馨气息。 (e)手机设计图:A款,流线外形和金属质感,传达出独特的信息:置于掌上似乎可以操控穿梭于太空的飞行器;B款,方正规整,拥有它的人应该是诚实、严谨、一丝不苟的专业人士; C款,蓝色的屏幕,游戏机式的按钮设计,外观上刻意强化的机器性特征,一定是喜欢寻求刺激的小伙子们的掌中爱物。D款,机盖合起后呈简洁的弧形造型,拿在手中、置于衣袋,都会使人感到很舒适。 (f)可爱的小汽车造型,拖着在室内移动,使枯燥的清洁地毯的劳动凭添了几分趣味。   (g)花形洗子:像出水芙蓉,口缘稍作内敛,防止水的溅出,其设计可谓用心良苦。   (h)咖啡具:瓷釉颜色柔美和谐,旋涡纹的纹饰借鉴了原始彩陶的纹饰,其色彩又与咖啡的颜色相协调。盖上无钮,防止打开放在桌上滚落摔碎。至于把手造型的设计,则充分考虑了手持时的力学原理,其舒适省力是显而易见的。   (i)椅子一组:用最少的材料、最简洁的造型、最单纯的颜色、有最舒适的感觉,也许是这组椅子的设计者所要追求的。不用时尽最大可能节省放置空间的问题也为你想到了,同时,多把椅子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新的立体构成造型,像一座抽象形态的现代雕塑,不也觉得很美吗? (j)工作灯:前后、上下、左右、高低,全方位的调整光照位置和角度,可拆卸的夹座,可以牢固地固定在任何位置,其实用性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另外,其造型和色彩也满足了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的视觉享受,在一个看着非常舒服的灯下学习,也许就不会觉得疲劳了吧!  (2)发展阶段   请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种生活用品,共同讨论它们的设计好在哪里,有什么缺点。   将几件相同用途的生活用品放到一起进行对比欣赏,展开讨论:同是喝水的杯子,你更喜欢哪只?为什么?进行分析评述。   师生讨论以下问题:购买某种生活用品时你如何进行选择?工业设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什么作用?生活用品的设计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实用与美观相结合)?   (3)收拾与整理   整理学具,恢复教室整洁。   3.课后拓展   (1)留心生活中各种常见的生活用品的设计,分析其优缺点和需改进之处。   (2)运用所学知识在父母、亲友购买生活用品时,尝试为他们提供参考意见。 教学评价建议   1.能否自觉地以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周围常见的生活用品。   2.在本课的欣赏评述活动中能否联系以往所学的设计类内容。 教学参考资料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设计学科教学丛书《设计?概论》荆雷编著河北美术出版社版 现代艺术设计丛书《工业设计》蔡军著吉林美术出版社19版 环境艺术设计丛书《家具设计》雷达编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相关教学研究课题   1.设计作品欣赏课与 “设计?应用”领域教学内容的相关性研究   2.“建立设计意识”与 “关注生活中的设计”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范文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场合,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你不妨看看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大纲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对古文化的涵养。

本诗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所作,很具有代表性,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20xx年上海中考必考课目之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了解唐朝诗歌发展的基本历程,做到教学上的点面结合。

B、朗读背诵诗歌,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情感目标:

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3、能力目标:

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说学生

本人同时担任提高班和平行班的教学,因而,在备课上应该以备提高班为主,兼顾平行班的学习。比如,在诗歌的鉴赏方面,对平行班的要求相对要低很多。而对提高班,很有必要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因为目前的中考难度逐步加大。而学习诗歌是提高对文学作品鉴赏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三、说教法和学

1、本人参考了《中国文学发展史》,采用以时间为线索的方式,启发学生回忆学到过的诗歌及相关的诗人。这样,使学生对唐诗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且便于他们对诗歌的记忆。从中,也就完成了教学目标1。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并且要求他们用一两个词语来归纳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用词准确性的水平。

3、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景物的语句及关键词语,在理顺诗歌线索的前提下,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本诗的写作技巧。

四、说媒体

教学本诗,可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制作幻灯片。让学生直观地观赏塞北的雪景,聆听胡琴、琵琶声。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到了唐朝已经达到了顶峰。唐朝的诗人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文明古国的晨空。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我们所了解的著名诗人到底有哪些。让我们顺着时间的脚步去探寻诗人的方向。一般来说,唐朝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二、学生思考这四个阶段各有哪些著名的诗人?

三、教师明确并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一起来背诵学过的相关的诗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对学生来说,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他们对唐诗的了解就更具有系统性了。初唐(618——712)这时期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还有陈子昂,他们在转变诗风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宋之问,杜审言(杜甫的祖父)等。盛唐(713——765)这时期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领和王之涣;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中唐(766——824)这时期更是群星闪耀,出现了自觉发扬杜甫精神的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着重发展了杜甫创新技巧的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等。还出现了擅长散文的柳宗元和刘禹锡。晚唐(825——907)这时期,诗歌也随着时代走下坡路,但诗人们的诗,还残留着盛唐的余响。此间出现的主要有李商隐、杜牧(合称小李杜),还有温庭筠、皮日休等。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四、学生反复诵读诗歌。要求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试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明确:离愁,别绪,依恋等

五、学生再读诗歌。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前提下,要求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幅塞北雪景图,品味着一份份浓浓离别情。这个教学板块要求学生1、理解作者“写什么”(用7个字来概括)2、要懂得“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3、抓住关键词来鉴赏诗歌。4、分析情与景的融合。 1、抓住诗歌的线索。(通过让学生找出有关“雪”的词语——飞雪、暮雪、雪满、雪上,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确,本诗的线索就是“白雪”)2、同时找出与四个词相对应的“情”——送别前、饯别中、临别时、离别后。3、依次与学生探讨各部分的景与晴的有效结合。送别前(离愁)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飞雪”——大雪纷飞奇丽景。其中“卷”“折”写出了北风的猛烈,于是才有了下文的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名句,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其中运用的比喻手法。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写的是“寒雪”——雪天奇寒戍边人。学生很快就能够找出表现“寒”的词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的是“厚冰”——瀚海冰封愁云凝。“愁”,即离别的哀愁,为下文设下情感的基调。(学生试背该部分)饯别中(盛情)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的是“饯别”——中军置酒别故人。让我们想到“劝君更尽一杯,西出阳关无故人”。临别时(依恋)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的是——东门雪中送别情。抓住“雪满”一词,既写出了回京之路的艰辛为送别情凭添了一份凄凉,也说明了作者的情深,与其说“雪满还不如说是“情满”。一切景语皆情语。离别后(回味)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的是——别君之后依依情。诗人在友人离去后还站在送别处迟迟不肯离去,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六、学生试背全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归纳本诗的主旨。诗歌主旨:诗人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瑰丽奇寒的塞外雪景,表达了对友人的诚挚浓厚的送别之情。

七、拓展性阅读。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加强古诗文的积累。推荐岑参的另一首诗: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歌鉴赏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七年级社戏说课稿(5篇)


栏目特意为你整理七年级社戏说课稿。教师在教案设计和教学中,教案的准备工作在每个教师的工作中都举足轻重。教案撰写是老师自我提升,激发自我潜能的有效工具。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七年级社戏说课稿 篇1

教学内容

1、跳读:品味语言,质疑答疑。

2、精读:课堂讨论,评析是非。

3、美读:比赛朗读,体会意境。

教学设计

跳读课文,品味语言

1、品味文章重点词语、句子或语段。

a、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出来,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找的地方不够准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旁批不够精确,老师要注意归纳,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词语例: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中的“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句子例: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来。”这一句用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心情。写老渔父的喝彩,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的驾船技术。

语段例:

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乐,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2、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答疑。

例如:课文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真的是豆好吃,戏好看吗?

明确:“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重点品评“偷豆”的是与非

“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习他们的这一行为呢?

[教师导学]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1、小伙伴们“偷豆”的目的是什么?2、他们“偷”的谁家的豆?3、他们是怎么样“偷”的?4、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归纳]“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美读课文,感悟意境

本文作者运用多种感官描写,详写了沿途美好的夜色风光,迷人而又带有神秘色彩,令人陶醉:烘托了自己愉快的心情。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段落来朗读欣赏,体会意境,看谁读得最好。

[学生评价]从字音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感情是否饱满等方面来评价。

[教师评价]以鼓励的原则去发现学生朗读中的优点,当然对不足之处要恰当地给以指出,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拓展延伸

说话训练:我的童年

学生选择一件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来进行说话训练,要求叙述完整,声音洪亮,语调自然连贯,姿态大方。

作业

1、模仿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写一段景物。

2、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收集一种文化现象的资料,并作好笔记,在班上交流。

七年级社戏说课稿 篇2

2、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理解作者如何把自然美和人性美融合为“乐土”的美;

4、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5、抄录文中优美词句、精彩语段,增加语言积累。

分析六一公公、双喜、阿发三个人物的性格,体会农民及孩子们的优秀品质。

1、通过阅读和分析《社戏》中夏夜行船、赵庄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体会景物、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好处,一同分享作者童年与乡村少年玩耍的乐趣;

2、简要分析六一公公、双喜、阿发等人的性格特征,归纳文章主旨;

3、分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思考和认识。

1、(1)看戏时间;(2)平桥乐土、寻船周折等与赵庄看戏的关系(铺垫);(3)有关京剧的常识(例如,老生、小旦、小生、老旦等,学生缺乏积累);(4)由于作品容量大,所以课时紧,任务重:既要培养学生默读、速读、朗读的能力,又要训练思考、理解及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还要把课上得有滋有味;

2、分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思考和认识。

一、导入:

1、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3)学过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叙事散文 —《朝花夕拾》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4)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3、课文体裁:小说 这篇小说写得也很精彩。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文中的“我”叫什么名字?(迅哥儿)这个人物是根据童年“鲁迅”的经历而虚构的。

1、正音:

归省、行辈、掘、钳、惮、絮叨、伊、撺掇、凫水、驳回、篙、橹、潺潺、脊、舀、瓢、踱、撮、桕树、楫

2.在文中圈划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中心情节)?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49段)

看戏中:(5—16)戏前波折(开端)----(17—21)夏夜行船(发展) ----船头看戏(发展)---(22—30)月夜归航(看戏后的欢乐)(高潮,结局)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答:“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明确:“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不满三十家”,以“种田”“打鱼”为业,“只

有一个杂货店”。

3.这样一个偏僻不打眼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

明确(1)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2)“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3)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4)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4. 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5、本篇题为“社戏”,为什么要写在平桥村的乐事?可否去掉呢?

交代看戏的缘由、时间和平桥村的地理环境,小伙伴们的亲密、友好,乡间农民的勤劳、善良,为后文写看戏及偷豆等内容作铺垫。这一部分为中心情节的展开作好铺垫,如果去掉,后文的情节会显得过于突兀,且显得过于单调。

5、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答:(1)看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2)这样写既烘托了“我”看戏前的急切心情,又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岩。

欣赏“夏夜行船”部分:

1、学生朗读课文10到12段,并体会:去赵庄看戏的途中,我和小伙伴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答:一是急切的心情,原因是怕晚了;二是惬意、舒服、欢快、愉悦的心情,原因是看戏如愿以偿了。

2、第10 段中对于孩子开船时是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什么?

答:跳、拔、拔、点、磕、退、上、飞——显现了农村孩子驾船的熟练技术,生动地表现了少年朋友们的兴致和活力。

3、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由远而近描写夜色,写出了我为乡村景色陶醉的情态,并表现了我兴奋愉悦、急切期待的心情

七年级社戏说课稿 篇3

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学生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1、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3、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1、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在阅读活动中,学生要开展思维,要体会、理解、感悟、思考,这一切都有赖于对文本的充分阅读。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势必由老师来包办代替,也势必导致语文教学满堂灌的结果。因此,设计中,让学生多次阅读课文,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

2、课文教学重在培养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本课设计“粗读——细读——精读”的阅读活动,主要是在阅读方法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从课内走向课外。

3、“学而不思则惘”,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交流思考中去理解内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用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同,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教学的思维轨道上来。)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

2、学生介绍有关收集到的“社戏”的知识。

3、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学生轻声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提供相关材料,有利于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主题。有条件的在课前发动学生自己获得有关材料进行学习,这可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学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

B:学生细读课文,指导学生圈点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以便帮助理清文章情节脉络,把握叙事的详略。

学生小组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努力,得出结论。 ( 演示)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3、看社戏前的波折。4、夜航看社戏途中。5、赵庄看社戏。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详写3、4、5 略写1、2、4、7

(本文篇幅相对较长,内容也较丰富,学习这类文章,首先理清脉络,分清主次,这是很重要的,也是基本的学习方法。)

2、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涵。

思考:本文课题《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又不多,我们是否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你同意吗?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感悟。然后组内推荐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以平等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根据学习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迁移的一个基本前提。探究、对话、交流、提高。教师适时点拨,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这里比较关键的是教师要视具体情况来点拨,既非灌输包办代替,更不是强加给学生,而是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一种指导。)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师:认真阅读你认为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读时可先概括这部分内容;其次看看它在整篇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第三,也是最主要的,想想这一部分美在哪里,语言表述上有何特点,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阅读前的指导十分重要,充分体现学习重在掌握学习方法,教书重在“授之于渔”的教学理念。)

2、学生在个人精读的基础上分组,按写景的与写人的分若干组,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概括,得出供学生参考的结论:《社戏》有“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

(在此环节,学生从“粗读”到“细读”再到“精读”,由粗到细,从浅到深,完全合乎阅读的规律。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对话,发表自己的见解,既培养了学生提出自己见解、疑问的能力,也培养了通过合作方式共同探讨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_自然美。

A: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月夜行船,月下归航”的语段,速度稍慢。其他学生闭目静听,想象其意境,体会其语言的流畅和表现的自然美。

B:听后想想,这段写景从哪几个方面,结合着哪些事物来写的,起到了怎样的表达的效果。讨论后齐读,加深体会,再放音乐。

(优美的乡村景色,在音乐的陪衬下,通过个人、集体的多种朗读,拉动想象,来体会自然美,能悟出许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

_人性美。

A:请男生齐读第10节少年朋友们开船的动作描写,圈出动词,揣摩语言的准确。

_情感美。

五、体验反思:

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社戏》一文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在这种气氛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关于社戏:

演社戏是我国浙东一带农村集镇过去的一种民俗。旧时乡村里分为一个一个的“社”,每个社有社庙。社庙大多临河而筑,前面留一大片空地,对面临河筑一个永久性的戏台。台柱用石头做的。戏台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河上。演戏目的是祭天地、敬鬼社。祈求全社太平、富足。演戏时间一般在丰收后的农闲季节,各社出钱请戏班演戏,一连演好几天,非常热闹。

学习本文,首先朗读课文,了解内容,找出文中生字、生词,并逐一查字典注音、解释。

本单元为我们展示了斑斓多彩、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第一篇是鲁迅先生写的《社戏》。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共同感受到了湘西人民端午日“赛龙舟”、“抢鸭子”的热闹气分,也使学生欣赏到了作品中所展现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并初步认识了鲁迅的写作风格。

在大学时我们最怕讲的就是鲁迅的文章,因为他的文章最深奥、最艰涩、最难懂,所以总是敬而远之。现在,没有了退路,只得硬着头皮去啃。只有把它啃透了,才敢站在讲台上讲给学生听,也才能对得起鲁迅先生。还好,鲁迅的这篇文章并不艰涩,寓意也不是很深刻。相反,文章的语言充满了童年的活力,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湘西特有的水乡美景图,读来令人陶醉。

七年级社戏说课稿 篇4

2.学习本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的技巧,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1.了解作者、背景。

2.整体理解课文。

情景激趣:

本课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先生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1922年前后,作者看到了曾饱含热望的辛亥革命终遭夭折的悲惨结局,能够推动中国走向光明的力量究竟在哪儿呢?鲁迅先生在《社戏》中由看京戏引发的强烈的失望之情,而倾注更多的笔墨和激情在那一群生龙活虎的农村少年身上。这里暗含了作者的社会理想。“戏场小天地,天地大戏场”,在鲁迅的眼里,中国的戏院不过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他对中国戏院的观察与感受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社会与国民性的认识与发现。有人认为看京戏的过程的描写,几乎每一处都含有某种象征意味,在鲁迅的心目中,“那夜似的好戏、好豆”已经成为某种生命形态和境界的象征,那么舒展、自由,那么沉静而柔和,那么和谐而充满情趣。我们今天学习《社戏》看同学们能从中读出怎样的理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小说写作的对象,用序号标出意义段,要求体现小说的结构特点,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在此基础上理解小说的结构与中心。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1)倘: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2)大抵:副词。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5)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6)诚然:副词。有“确实”的意思。

(7)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蜷缩。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8)潺潺;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9)朦胧:月光不明。本课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

(13)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兴:兴致。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小说的一般结构方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讨论并归纳:写了A.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吃;G.六一公公送豆。

3.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讨论并归纳: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去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吃详写,其他情节与看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作品通过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2.本文表达的中心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

总结固趣:

本文作者围绕看社戏,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偷豆,读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十分高明。详略之间,又并非简单化的截然分开的。详写中也间杂着略写(如母亲深夜候船),略写也绝不是都作笼统的交代(如放牛钓虾的乡间生活就写得充满情趣)。这些写法,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思考本文学习的难点,体会积累语言。

《社戏》虽然是写童年生活,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作者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写的是农家少年的群体,写得曲折生动,展现出农村生活画面,描写出一群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农家少年的形象。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在乎桥村的小朋友中,双喜是一个突出描写的人物,从课文有关双喜言行描写中分析一下,双喜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头?

讨论并归纳;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善解人意。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6)双喜送我回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如有学生提出双喜是坏孩子头,并以偷豆作为理由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1)偷的是自家的豆(如阿发家的),请的是公共的客,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2)从六一公公的话中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

?(3)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

?因此,偷豆请客算不得偷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从课文有关六一公公言行描写中分析一下,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讨论并归纳;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七年级社戏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一 、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二、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三、学习虚词的用法,识别偏正短语。

四 、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 、本课教学重点应放在叙事的详略上,至于人物性格特点只要稍作了解。

二 、本文开头和结尾是学习的难点,二者对表达中心又很有作用,可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与看“社戏”这一主要情节有何关。三 、本文篇幅较长,可以用讲读研讨之法突出重点,再加进课堂练习,深化巩固,以达到教学目的。

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文章《社戏》。(板书并解释课题)《社戏》:“社”原指土地庙。从前,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社戏》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2.根据课后练习一所提示的内容,快读课文。再按课文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顺序。

3.讨论课文段落层次。

(1)课题为《社戏》,由此可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提问: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

(2)除了看社戏以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

提示:

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小结: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时间、地点的转移,因此,本篇小说内容可分为三段。

着重理解前后两部分与中心情节的关系。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答案在第一节里可以找到:“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不满三十家”,都是“种田”,“打鱼”的,“只有一个杂货店”。

2.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

讨论归纳: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来到自由天地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3.这一部分与中心情节有什么关系?

这一部分为中心情节的展开作了重要的铺垫。

4.在中心情节“看社戏”叙述完之后,为什么又写“六一公公送豆”呢?

孩子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六一公公“不料竟非常感激起来”,并又送上一大碗罗汉豆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宽厚慈爱,进一步说明“我”之所以爱平桥村,正是因为平桥村的人善良可爱,从而深化了主题。

根据课后练习习题三2、3,四、五、六预习课文。

平桥村之所以“在我是乐土”是因为什么?

1.可免读难懂的书,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

2.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3.有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钓虾、放牛)。

小说还写了一个什么生活内容呢?

与孩子们一块去看社戏。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合集10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职工,我们需要预先做好课堂准备,教师有条理的安排教学活动就需要教案,您是否还是不太了解教案该如何写呢?接下来是中学范文网的编辑准备的“七年级美术说课稿”,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1

第一课:画家乡的风景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发现美、表现美,用艺术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视知识,学习风景画的构图,参考摄影作品改画风景。运用透视、构图知识,画家乡的风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与讲解,了解一幅好的色彩风景画应该具有的构成因素,懂得如何欣赏,尝试几种表现风景画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色彩风景画的欣赏能力,理解色调对情感的作用,提高动手能力。教学难点 :用已有的色彩知识,通过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彩色纸、水粉颜料等。

学具:各种颜色、彩笔、彩色纸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时间分配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结合教材图片,让学生体会、感受不同季节不同色调的风景画。感受理解色彩给人的不同的视觉心理。独立思考,回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分析作品。

合作交流、全面提高。朝戈、古元、霍贝玛等名画家作品中如何运用色调和各种色彩表现形式来表达内心感受的。分析问题,体会作者的创作情感的表达, 赏析结合。

三、对比讲解。

想象、提高结合教材中的《马棚》讲述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要点:

1、平行透视有一个消失点,又叫一点透视,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又叫两点透视。学生观察、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进宽远窄。

四、小试牛刀。

合作、交流。,指导学生练习两种透视。“实战训练”

五、小结。

讲评练习,强调要点, 理顺要点。

第二课:《 黑 白 世 界

教学内容 :黑白木刻、黑白画的制作。

教学领域 :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 1.用示意图分析木刻作品的黑白关系,联系个人生活表达情感。2.运用黑白造型手法创作黑白画。3.认识木刻的工具及其操作技法。4.学习刻刀的操作并运用于作品的临摹。

教学重点: 学习黑白画的知识,并感受其概括、节奏美感。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点、线、面组织画面,来表现黑白灰的效果,完成有创意的黑白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硬笔以及简便的木刻刀具和板材。教学过程 :

一、欣赏导入。

让学生欣赏《自画像》、《鲁迅先生》感受木刻的黑白直观对比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形式特点。— 思考,谈感受? 激发学生学习木刻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认识木刻刻刀及刻绘效果(在方框里描绘一下)。

1、角刀:

2、圆刀:

3、平刀: 跟老师学木刻:(1)老师介绍刻刀种类及特性,并强调。用刀安全。(2)老师演示各种刻刀操作方法。

三、小试牛刀。

1.尝试刻制(闯关:活动一)

温馨提示:可不考虑造型问题,只要刻出的线条具有一定组织与变化规律即可。每小组推举两幅作品,老师给予拓印并展示。同时请学生谈一谈使用刻刀的体会。教师进行小结。

2.再尝试(闯关:活动二)

教师指定按以下步骤临摹木刻作品《船》。(1)、用墨色勾画出画稿。(2)、用角刀刻出主体的外形。(3)、刻出主要色块。(4)、谨慎而肯定处理细节。(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安全。)

仔细观察:教师示范拓印一幅优秀学生木刻作品。

学生自己动手:尝试拓印。

四、讨论交流。

作品展示: 师生共评,简要说出部分作品优秀和不足之处。

五、教师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课收获。

第三课 《 画家笔下的质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绘画质感的形成原因,理解绘画中表达质感的方法。

2.了解和感受材料和质感美,让学生从不同材料的使用中获得体验的乐趣,并大胆地去创作和表现。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重点:运用材料表达质感的表现手法。

难点:能够利用不同的材料特征表达不同的质感。教学过程:

一、组织课堂教学(目测学生工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以学生的文具盒为例,说明你喜欢它的原因。(材料和感受)2.活动一:教师选取四件物品(黑板擦、校服、窗户玻璃和黑板),请二位学生说明他们给你的感受。

三、讲授新课: 1.问题:“你如何理解“质感”一词?”请学生回答。

质感是我们对某种物质的触觉或视觉感受,如布的柔软与钢的坚硬、瓷的光滑与陶的粗糙。绘画中对不同材质运用不同的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材质真实感,是画家笔下的质感。学习质感、天然质感和人工质感的概念。2.活动二:四件物品(玻璃碗、笔筒、紫砂杯和贝壳),请一位学生说明哪些属于天然质感,哪些属于人工质感。

四、感受质感:

1.不同的材料给人的质感不同。欣赏六组图片(柔软与坚硬)、(透明与浑浊)、(光滑与 粗糙)、(干枯与润泽)、(粗壮与细小)、(寒冷与炎热)。

小结:当我们沉醉在大自然给予的美景时,心中可能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想用手中的笔把它画下来,留下永恒的记忆。你是否很想知道怎样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2.表现质感的方法:(结合图片来分析)

第一、色彩表现。欣赏水彩画、水粉画和油画作品,同时介绍它们的不同特点。第二、明暗、线条。素描作品欣赏,体会由明暗和线条带来的真实感。第三、运用材料。

五、领悟材料美: 1.欣赏油画《根》,(黄土高原的雄厚与苍茫)。2.欣赏邵增虎的油画作品《任弼时》,(茅草屋、石头地、发白的军装等)。3.欣赏杨志坚油画作品《冠军的诞生》,体验质感的描述与表现。4.欣赏素描作品《手套》,体验材质的表达。5.欣赏课本第15页,各种物体的材质对比。6.欣赏课本第17页,各种线条的运用对比。

六、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1.初步尝试绘画出一张富有材料和质感的作品。2.要求:独立完成,并能体现材料的美感。3.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张贴在黑板上,由学生互评、(你最喜欢哪张作品,为什么?),(运用那种方法法和追求表达何种质感?)教师评价。

七、教学拓展:

1.在建筑(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灯具(水晶灯)、家具(沙发)和陶瓷用品(茶具)说明材料和质感知识的运用广泛。

2.从摄影艺术、生活用品和造型设计方面说明。3.广告设计和服装设计都要运用材料和质感的知识。

八、教师小结:

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同学们留心观察、细心地体会,还可以利用其它材料进行研究,为生活创造更多更美的图形,为学习增添更多的乐趣。

第四课 《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

教学内容:

湖南美术出版社 七年级下册 第四课《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图片欣赏、比较,能辨认生活中的纹样的应用。

2、通过让学生理解教材并结合教师讲解,列举花卉纹样的基本变化方法。

3、通过让学生进行花卉变形的练习,能利用简化、添加、夸张、几何化等方法对花卉进行初步变形。

4、学生通过图案的点、线、面装饰训练,能运用点、线、面对花卉纹样进行较为精美的装饰与美化。

5、通过感知与尝试的过程,能基本掌握花卉从写生到变形、装饰的完整过程。

6、在知识的学习、纹样变形装饰练习的过程中,探索花卉纹样的变形与装饰方法。

7、通过让学生由基础知识的掌握,到纹样变形、装饰的练习,使学生体会到设计与工艺(纹样)对美化生活的作用。

8、通过让学生由基础知识的掌握,到纹样变形、装饰的练习,增强学生运用设计与工艺(纹样)美化环境、改变生活的意识。

9、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作品,让学生逐渐形成合作意识,并在合作中积极发挥个人作用。教学重点: 花卉纹样的变形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点、线、面对花卉纹样进行装饰。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提示注意事项:注意纪律、积极发言等

2、小组长做好本小组成员的评价记录。

3、课代表做好各小组的评价记录。

4、准备好课本、铅笔、画纸等工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出示课件:自然界中花的图片展示)你能说一说你喜欢的花吗?

生1:我喜欢牡丹花,因为它颜色鲜艳、形状美丽,寓意吉祥。生2:我喜欢梅花,因为它有着“凌寒独自开”的孤傲。生3:我喜欢。。。

师:我们喜欢花,是因为它们有着芬芳的气味、缤纷的色彩、吉祥的寓意等等。那么除了在自然界中的花外,你还在哪里见过花? 生:衣服、床单、花瓶、古建的房檐。。。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人们对花是如此的喜爱。(出示课件:生活中的版花卉纹样应用)那么这些形态各异的花是怎样变成漂亮的花卉纹样装饰我们的生活、表达我们的美好愿望呢?来,请跟随我一起走入我们今天的课堂——《扮靓生活的纹样》。

三、新知初探,认识纹样

(出示课件:花的照片与花卉纹样对比)

师:对比左右两组图片,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1:左面的照片很真实,右边的纹样简单。生2:左面的花看起来很自然,右边的有点板。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的很认真啊。照片上的花真实而细致,右边的纹样简洁而夸张,装饰性强。在生活中,很多花卉并不是直接像照片一样的运用在作品中,而是经过艺术家们巧妙地设计、加工。花卉在生活中主要是以“纹样”的形式在作品上出现。那么,什么是“纹样”呢?

(出示课件:“知识链接”什么是纹样?)师:纹样或称“模样”,即装饰器物表面的花纹。花卉纹样广泛应用于我国的传统建筑、纺织品、瓷器等物体上,在现代许多美术作品中,花卉纹样依然独具魅力,既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也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那么,具象的花是怎样一步步的变成美丽的纹样的呢,让我们接下来一起进入下一个环节“纹样是怎样炼成的”

四、深入学习,设计纹样

(一)纹样变形方法

(学生自读课本P21相关知识链接,进行初步了解。)师:同学们,通过看书,你们知道纹样的变形主要包含哪些方法了吗?有谁可以给我们大家说一说呢?

生:可以采用简化、添加、夸张、几何化等方法进行变形。师:嗯,这位同学说的很好。那么,在设计之前我们还要怎么做呢?有谁可以补充一下? 生:还要先对花朵进行写生。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写生与观察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深入的了解一下纹样设计的方法。(课件展示:以荷花为例,展示各种变形方法。)师:写生、观察——通过对自然界中真实的花卉进行细致的观察,如形状、花叶的生长方向、分布等,以收集素材。

简化——对自然形态的简洁化,减去繁琐细节,使形象简洁化。添加——运用附加组合的方式在图案中添加装饰,使图案更丰富。

夸张——对自然形态的某些部分进行装饰变更,如使圆的更圆,方得更方,长的更长。。。几何化——使外形更简洁大方,更加具有特征。

(二)小试牛刀,花卉变形训练

课件展示:小试牛刀——作业相关要求)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对下面的花卉进行变形训练。看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快又好。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师:请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述自己运用的变形方法。生1:我们小组主要运用了简化、添加的方法来处理这个花卉图案。

生2:我们小组的作品主要运用了简化、夸张的方法,使我们的作品看起来更美观,更有特点。

生3:我们的作品主要运用了简化、夸张、几何化的方法。师:同学们的作品都很有特点、美观又大方。让我们为自己鼓掌加油。并给1、3、4小组加2分,2、5小组加1分。

(三)点、线、面的装饰

师:我们除了可以对图案进行变形外,还可以利用简单的点、线、面进行装饰。请大家看大屏幕展示。

(课件展示:以树叶为例,展示点、线、面的装饰。)

师:看似简单的点、线、面是不是随便的、杂乱无章的分布在画面上呢? 生:不是。师:那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在小组内讨论点、线、面在装饰图案时有没有章法、技巧?(学生思考、讨论)

生1:点的分布有的稀疏,有的浓密。有的点很大,有的很小。生2:线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生3:面有不同的形状。生4:线的排列也有疏有密。。。。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的也很好。其实点、线、面在装饰图案时可以利用不同的形状、大小、疏密、曲直等来进行变化,使我们的纹样看起来更生动,更美观。

(四)大展身手,图案装饰

(课件展示:大展身手——作业要求。)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种花卉图案,分别以点、线、面进行装饰,看看哪个小组最棒。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师:各小组的作品已基本完成,下面我们来进行作品展示,并由其他小组对作品进行评价。(各小组代表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生1:我认为2组的作品中,线的装饰运用的很好,作品看起来很生动。点的装饰有些散,还需要进一步加工。

生2:我认为5组的作品最好。

生3:3组的作品中,点拼成了另外的图案来装饰,非常有创意,也很美观。。。。

师:让我们先为这些精美的作品鼓掌,也谢谢展示的同学和评价的同学。

五、拓展延伸 师:刚才我们做的花卉纹样,如果我们把它们再添枝加叶、涂上颜色是不是会变得更漂亮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单独纹样。请同学们下节课上课前准备好颜料、彩笔等工具。

六、课堂小结:

师:请课代表公布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大家掌声鼓励!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美、勇于创造美、乐于装饰美,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师: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第5课 《千姿百态的水》

教学目标: 能够细心观察与主动体验,学会归纳、概括自己的感受,尝试组织线条表现水的形态美。

教学重点:是用合适的线条来表现不同的形态水。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感受水的形态美,教学方法: 讲授示范法 师生探讨法 学生体验尝试法 教学过程: 课堂活动案:

一、声音导入,激发情感

首先我播放一段滴水的声音,让学生闭眼倾听。听前教师提示要求:边听边联想与水声相应的画面,说出你的感受。

听完后让同学做简单表述,教师简评补充。

二、生活中找寻,情感投入 在我们生活中到处能见到水。(课件展示水宝宝并由它向同学们提问:你们在那里能见到我?我又是什么样子的?)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人文渗透,审美感受

请读一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几句古诗,谁能描绘一下当时古人见到的是怎样一个情景时才有感而发的。在我国有许多诗句对于水的形态、动势的描绘是非常形象和有意境的,我们可以下课后去找一找。既然古人在见到水的各种“样子”时能写出这么美和贴切的诗句,那么当你见到下面的画面时,就凭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水的状态或给它取个名字吧。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对话,以人文学为基础,辅以感知、分析、理解和创造,使学生对水的美感有一种深入的理解。

四、视频欣赏,进一步感受 我们欣赏了水的照片,想感受一下在各种环境下动态的水吗?能用一个字或词概括一下你的感受吗?富有动感的视频将带给学生更强烈的感受,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用更概括的一个字及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将人文意义更深层化。

五、通过实验,体验水的动势

水有那么多形态,真是“千姿百态的水”啊!那么你知道水的各种姿态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外界给它施加的力)谁有本领能利用身边的工具来改变自己水杯中水的“样子”。每组推选最有创意的同学上讲台在大容器中演示。综合自然教学,并注重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交流。

六、感受各种表现水的方法,设疑解惑

师生先欣赏各种画中的水的表现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并相互解决。

1.互相谈谈最喜欢那种风格的画,为什么? 2.这种画法的工具是什么? 3.它们都是怎样表现水的? 总结:

七、话题延伸

在欣赏了各种水的优美作品的同时,我们要深刻地注意到水资源正在受到严重的破坏,引导学生讨论,并延伸到课后。(讨论如何保护水资源)研究性学习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能力,体现出对多元化的课程理念以及对自然、对生态、对社会发展的关注。

第6课《灯饰设计与制作》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圆筒基本形及其变式。

2、学生愿意尝试借鉴某种形式,运用适当的装饰手法美化灯饰。

3、学生能有兴趣地表述自己对灯与光的综合知识及情感体验。学习重点:学生通过看书、讨论、探索做纸制灯饰的方法步骤。学习难点:学生如何合作制作一个漂亮的纸制灯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类灯光图片,资料教科书。

学生准备:民间花灯、有关灯及元宵节来历等相关背景资料收集,剪刀、小刀、尺子、双面胶、做灯饰的纸、材料。

学法指导:互动法、探究法、欣赏法、演示法等。

创设 情景 导入:

一、导入新课 : 请同学们一同来欣赏一段视频。视频给我们展现了怎样一个景象?

(是中国重要城市上海的夜景)

师:是什么让原本漆黑的夜晚变得如此美丽?灯光有什么作用?(灯光)(照明——实用、装饰美化生活——审美,让大千世界更加绚丽多姿)

灯是光明的使者,引出学习主题《灯饰的设计与制作》,一起感受灯与光的魅力。自主探究 合作 学:

一、目标出示

出示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课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了解灯的历史与文化 灯饰包含灯具与装饰两层含义,中国古代最早的灯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青铜与陶制的灯具,青铜灯具更是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课件演示)

2、学生赏析与互动(1)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你对灯文化的理解(比如《长信宫灯》)(2)古代的能工巧匠在设计灯具的时候考虑到哪些因素?

(3)介绍灯的文化:同学们知道中国的哪个传统节日与灯有关?(元宵节,又称灯节)始于汉代,一直延续到今天(课件展示元宵灯会的情景)

(4)灯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古代的诗人也会借灯烛来表达情感,据说《全唐诗》共有一千多次写到灯光和烛光的意象,同学们有没有学过哪些有关灯烛的诗句?

3、激励引新——欣赏现代创意灯饰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灯。

课件展示:创意灯饰赏析 引导体验感受灯饰在色彩、图案、材质上运用的各种创意 常见的灯饰的种类:师提问并小结

三、探讨新知——学习设计、制作的方法:

1、欣赏与思考

师:手工筒状灯饰作品赏析。

引导设计:制作的材料:彩色卡纸、硫酸纸。设计创意灵感的来源:生活的启示:花、叶、喇叭、笔、篮子、裙子。平面图案变化:抽象花纹、几何纹、具象事物。装饰方法:描绘涂色、镂刻、拼贴饰物。色彩搭配:黑白、单色、多色。光影变化:光影的大小、形状、方向、色彩。

教师演示制作的方法:

1、制作过程演示:

第一步:用铅笔在彩色纸制板上轻轻画出你所要折叠的图案。

第二步:用刀刻出所要折起的部位,刻掉透光部分的图案纹样。第三步:用透光纸(白色、彩色均可)在里边粘帖整理。第四步:按开始时刻出的部位折起调整、整理成型。

第五步:把备用灯具准备好,接通电源(注意安全)把制作好的灯饰放在上面,照明使用。

课件展示:创意灯饰赏析 引导体验感受灯饰在色彩、图案、材质上运用的各种创意 常见的灯饰的种类:师提问并小结

三、探讨新知——学习设计、制作的方法:

1、欣赏与思考

师:手工筒状灯饰作品赏析。

引导设计:制作的材料:彩色卡纸、硫酸纸。设计创意灵感的来源:生活的启示:花、叶、喇叭、笔、篮子、裙子。平面图案变化:抽象花纹、几何纹、具象事物。装饰方法:描绘涂色、镂刻、拼贴饰物。色彩搭配:黑白、单色、多色。光影变化:光影的大小、形状、方向、色彩。

教师演示制作的方法:

1、制作过程演示:

第一步:用铅笔在彩色纸制板上轻轻画出你所要折叠的图案。

第二步:用刀刻出所要折起的部位,刻掉透光部分的图案纹样。第三步:用透光纸(白色、彩色均可)在里边粘帖整理。第四步:按开始时刻出的部位折起调整、整理成型。

第五步:把备用灯具准备好,接通电源(注意安全)把制作好的灯饰放在上面,照明使用。

四、学生活动:

1、以竞赛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做一个纸制灯饰,看哪一组做的最漂亮?

2、活动要求:①在制作过程发挥团结协作精神;②大胆构思设计、敢于标新立异;③制作地精工细致;④注意安全和卫生,防止被刀划伤。

3、学生合作探究设计并制作,教师巡视辅导。(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a、纸张与灯泡之间的安全距离b、裁割纸张注意安全使用工具)

五、展示与交流(讨论、互动、交流与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展开自评和互评、教师综合评价。(2)师生共同总结设计与制作的新知识、新结论。

(3)选出好的灯饰作品进行灯光演示,同学观摩教师给予肯定。

六、小 结: ①要善于学习,借鉴 ②发挥团结协作精神;③大胆构思设计,敢于创 新;④大胆发言,表述感受。

第7课《书法的结构之美》

教学目标: 1.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体会到书法创作的核心是情感,技法表现为情感服务。2.会临写篆、楷等不同字体,会分析书法的结构之美。教学重点:书法的结构特点、艺术价值。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书法艺术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出示甲骨文图片,请学生欣赏。(以音乐《高山流水》为背景)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甲骨 文)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画一画。

2、同学们在课前收集有关甲骨文的资料,你知道关于甲骨文的有那些知识。

3、学生交流。

4、教师总结甲骨文是在乌龟的贝壳上写上的文字.看看你们认识上边的字吗?请同学们边看边欣赏。学生看课件中的图片资料.看的时候可以尝试临摹。

二、感受造字艺术,体会“画”字的感觉。

1、创设情景,感受书法魅力:

A、提出问题:在欣赏甲骨文时,有你们认识、感兴趣的文字或者图案吗?也可以谈谈你的看法。

B、师生交流。

C、教师接过学生话题,创设情景。很久、很久以前,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人们还没有文字来记叙自己的事情,人们为了方便,有的人就在房屋中挂了根绳子,记录东西,后来,人们就想,思考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怎样表示。

这个时候人们就在思考,太阳—— ? 月亮—— ?水—— ? 你们觉得怎么表示? 引导学生大胆发言。

总结:有的人会结合事物的外形,有的结合意思,有的用图„„等,引导学生大但发现,不拘一格。

2、学生尝试表现太阳、水、月亮、火、家、爱等字,教师注意发现有亮点的创作。

A、有的学生提出太阳的图形表示方法,在学生说出自己相应的图形或者创意时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小组合作用肢体语言表现。

B、教师评价你还有其它的表现方式吗?让学生结合甲骨文、篆书中的字看一看。

C、教师总结。刚才欣赏和表现了太阳、水、月亮、火、家、爱等字。此时让你们忘记这些文字,重新设计你们会怎样表现,大家可以从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方面去考虑。

三、临写小篆,体验书法的线条与结构美。

教师尽量从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方面来进行评价与引导。

1、书写小篆,感受书法的线条与结构美。

2、选择自己想表达的心情和感受,名言名句 等进行书写。

3、注意从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运用方面提高表现能力。

四、欣赏表现书法艺术的舞蹈,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1、播放舞蹈《中国风》,感受舞蹈音乐所体现的中华民族音乐特点及舞蹈动作的钢劲有 力、洋洋洒洒的意韵。

2、感受舞蹈与书法结合的表现形式带给人的视觉美感,体验舞蹈与书法表现民族精神的统 一性。

3、尝试模仿舞蹈中的个别动作,体验表现书法舞蹈特有的情趣。

五、赏析作品,师生交流与评价。

1、将每个学生的作品,放在一起展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看法。

2、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方法,对所产生的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方面进行审美评价,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2

第1课 过去的日子(造型·表现)1学会关注生活,关爱自然环境,发现和感受真、善、美的事物,促进个性发展。2认识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功能作用,掌握分析艺术作品所表现出l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方法。3有意图地运用美术语言,记录和表现过去的事情,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艺术作品中“主题”的把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如何画才能体现“主题”;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的开拓;如何让学生在欣赏与感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理解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自主表现——用绘画的形式把在过去的日子里值得回忆的人或事画下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捕捉”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今天,把握明天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第2课 桥(设计应用)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图形信息的能力。初步树立学生桥梁设计制作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基本理念。难点:让学生从观察、发现、收集、整理中找出适合纸质桥梁模型设计制作的设计构思。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第3课 绿洲1知识目标:通过对超现实主义作品的学习与思考,掌握一些表现超现实的组合时空的基本方法,并初步形成超现实的思维方式。2能力目标:积极培养学生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拓展“奇思妙想”的艺术空间,用超现实的方法设计有创意的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3情感目标:理解超现主义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关注环境,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重点:掌握一些表现超现实的画面的基本方法,并初步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方式。教学难点:运用超现实的组合时空的方式,创作表现环境问题的创意作品。第4课 中国结(设计·应用)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有关中国结的历史文化。②能力目标:使学生会比较熟练地打吉祥结,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③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华结艺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平结的编结与整理。教学难点:如何让同学们掌握中国结简单结----平结的编结方法。第5课 远古的呼唤(综合•探索)1学生能珍视世界各民族文化,培养其宽容态度和健康审美心理。2学生能初步感受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追求,品味原始艺术的特点和价值。3学生能通过创作、表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美术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教学重点:

1、原始艺术的元素(色彩,图案)

2、绘画一个具有原始风情的面具。教学难点:绘画一个具有原始风情的面具。第6课 星空(造型·表现)1能从自己获得的星空图片中获取某种美感启示。2初步懂得美术作品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表现宏观世界,从而有助于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3能运用合适的材料和表现手法,创作一幅表现星空的美术作业。教学重点:从审美的角度欣赏星空;善于探究,善于表现以及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教学难点: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创造性地表现星空。第7课 运动(造型·表现)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运动的本质特点。2让学生尝试运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表现出运动的形态。3让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进一步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作语言,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开展欣赏表现过去生活的艺术作品和“看过去,讲过去”的活动 指导学生“画过去”.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恰当的美术语言来记录和表现过去的事情,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第8课 我们的奥运(设计·运用)1了解标志设计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用一定方法设计标志。2通过对运动会宣传工作的策划尝试,加强对整体宣传形象设计的认识。3通过与同学的分工合作,提高集体合作能力。教学重点:了解标志设计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用一定方法设计标志。教学难点:学生了解多样的标志设计和丰富的设计思路.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3

“美术学科要给学生奠定适应未来社会生存、继续学习和发展之基础的美术能力”,“手绘线条图像”是最常见的绘画表达方式,是美术中的“白话文”,是21世纪公民必备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切入点,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重视基础,面向全体,承认差异,将会使更多的学生热爱美术,走近美术。同时,它还使学生在充满情意性的学生中,增强自信、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本课是新教材精神和理念改革的一种体现,有别于以往素描等过于专业的美术基础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通过对手绘线条图像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了手绘线条图像在叙事、说明交流以及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等方面的功能和用途,既重视了学科间的综合,又不失美术学科特征。

1、显性内容和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运用线条大胆、果断、自信而有个性地去表达物象,并能抓住物象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隐性内容和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对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意义、功能的理解。体会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乐趣,培养、发展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

能迅速、大胆有个性地对物象特征的把握和表达。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手法,对复杂的物象综合处理,抓住关键,创造性的表达。

课件,范作,常见产品安装说明图,茶杯等实物。

教师以电影《李双双》中,李双双在门上画图,说明钥匙、孩子寄存处的事例为例,引起学生兴趣,说明手绘线条图像的存在性、实效性和大众性,解除学生思想压力。或创设某一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手绘线条图像的方法解决,并找一学生上台板画,师生评析后,教师说明“作用”,得出“第三语言”的结论,引入新课。

师:总结手绘线条图像“可视性强”,“快速方便”等特点。

师:引导学生观赏教材中和课件中的图例,初步认识手绘线条图像的普遍存在。出示《贺兰山岩画》、“儿童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并让一生读教材中的第一段文字,知其伴随人类的成长而发展,且早于文字的产生,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都能用到。

教案《七年级美术上册《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教案》,来自网!

线图、交流图,教学板画图、地质地貌图、侦察图、布置图、叙事图、说明图、美术专业创作等。

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产品安装说明图、使用说明图等实例,让学生观赏,进一步认识其重要性,加深学习兴趣。

让学生根据个人程度,按“建议”中要求,或自选内容,也可临摹,感受手绘线条图像的乐趣。

展示观赏优秀学生作品,先由学生评价,再由教师总结,指出不足的地方,并即时示范,或与范作对比。

根据“学习建议”要求或以上热身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习有针对性的练习。教师可根据学习的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创设情境,规定时间,并让学生彩用游戏、竞赛等多种手段进行。

选择较典型的作业收交。从表达明确、大胆果断、生动流畅、有创造力、新颖独特等方面进行评析。适时鼓励,少作横向比较。

通过学习本课,使我们了解了手绘线条图像的功能和用途,知其是人类除语言、文字之外的“第三语言”,简便易行,用途十分广泛。

已能用手绘线条图像的形式对事物进行简练的描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及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了基础。

六、布置下节任务,师生问好,下课。

回顾上节所学内容,教师提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描绘,师生评议,教师概括总结,指出不足,并修改指正,说明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虽简单自由,但也是有一定方法可循的。引入新课。

师: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暖水瓶,同时展示一个暖水瓶实物,同学生一起观察分析其结构,用几何分解的方法,概括其基本结构,说出组成要件,分析哪是必需有的,哪是可有可无的(如提系),

师:说明,在对物像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能表现基本特征的形状,然后再去明确地表达。随即板书表达步骤:

师:创设几个情境让学生去讨论。如流水该如何表现?静止的汽车和行弛的汽车应怎样用不同的方法表现?

师:画“一杯热水”,说明表达的关键是强调“热”这一概念,但线条的形式可是多样的。引导学生赏析教材中范作,明确这一问题。

在表现人的情绪、流水、闪电、光、雨、火等有动感的物象时,要使用有象征意义的线条,运用一些特定的技法去表现。

观赏教材中“尺蠖幼虫的爬行”示意图,并展示有关“过程表达的图片。

师:说明动物的爬行、运动,机器的运转等都有一个周期性循环的过程。路线图、过程图等都有其独特规律,可用指导线、箭头、排列等方法表现,只有认真观察、分析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回看上节教材中《小客厅布置图》等。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一部分劳动的场景,通过欣赏这些场景来认识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家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

一、导入新课:

1、简介本届学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青岛实验区第一届,师生共同参与、积极配合来完成教改任务。

4、把学生分成 四个组。

1:你是否知道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性质和情节?

能力要求: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布置下节课的内容:

对课本3、4页问题找出一、二个来论述,写成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课后记:

新教材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给我们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需要我们认真探索。

1、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组织和参与讨论。

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探索,注意对有创见观点的学生充分肯定。

3、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要强调清楚。

4、师生共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学习。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5

培智七年级学生评语

王某某:

你是个文静大方、明理懂事的女孩子。平时礼貌待人,团结同学。上课时用心听讲的神情,让老师感到你爱学习的劲头。希望你能再接再厉,争取更好的成绩。许某某:

你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孩子,很有礼貌,和同伴能友好相处。上课认真听讲,老师布置的任务能一丝不苟地完成。老师希望下学期的你更加努力,在学习上争取更大的进步!王某:

你很懂事,非常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也是老师的得力助手,能和他们友好相处,大家都很喜欢你。如果在上课时你能经常举手,那该多好啊!老师希望你能更加努力,更加大胆、自信。倪某某:

你是一个乐观又关心集体的大男孩,你的歌唱得也很好。但在学习上一定要加强,认真完成作业,不会的要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让你的成绩同你唱歌一样出色!老师期待你的进步。夏某:

这一学期,你好像长大了许多,变得更加懂事听话了。你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理解和听从老师的口头指示。老师希望你有更大的进步,加油吧!陆某某:

你是一个特别爱笑的女孩子,喜欢和老师和同学们亲近。这些都是你的优点,老师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看到你更大的进步!夏某某:

你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大男孩,老师们一直都很喜欢你,不过老师有时也会批评你,那是因为你上课经常会讲“悄悄话”、开小差。老师希望你有所改进,继续努力!张某:

你是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好学生,成绩优秀,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老师想,如果你能主动与同学们交往,那么你将更加出色,更加完美!周某:

你是一个聪明、自尊心很强的大男孩。尊敬老师,喜欢帮助别人,与同学和睦相处。努力吧,美好的明天属于你!你身边所有的人都为你加油、喝彩!肖某某:

你是一个特别爱笑的女孩子,每天坚持到学校,喜欢和老师和同学们亲近。这些都是你的优点,老师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看到你更大的进步!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6

以《美术新课程标准》为指针,践行美术新课标基本理念,实施美术新课程改革,探索适合我校艺特色的新美术课程教学。

1、在课堂中,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以绘画和雕塑的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了解设计类别、功能,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 ;

2、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材质、形式和内容等特征,获得初步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

教材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在课目设计中,注意到将观察力、想象力的发展结合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

七年级的学生,想象力较丰富,同时开始倾向于写实。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造型能力。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新鲜感特强,易于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美术兴趣,丰富学生想象力。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让学生动脑、动手,培养他们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第十五周——第十六周,〈〈我们的奥运〉〉

1、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美术学习应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层面。

3、教学中尽可能用多媒体教学。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7

一、主要内容分析: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主要内容包括:色彩冷暖知识、线条、节奏、工艺制作、玩具、实用设计、电脑美术、欣赏等。

二、教材重点:

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

三、教材难点:

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强化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社会的进步与多元化的美术发展方向。

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

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

2、教学过程与方法:

作等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的过程

中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教材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以美术的四个学习领域设计了具体的课题;以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必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为基础,更贴近于学生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更好的通过美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8

通过欣赏筝曲《渔舟唱晚》,认记民族管弦乐器--筝的形状和音色;想象乐曲描绘的夕阳西照下湖面歌声四起,丰收的渔民满怀喜悦,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

1、听音乐进教室 。

2、师生问好。

3、复习。

我们以前欣赏了哪些民族乐曲?

请同学说说,它们各用了哪些乐器,表现了什么内容。

古筝是一种弹拨类乐器,音色优美、旋律流畅,似天上的行云、地上的流水。

用筝弹奏的曲目很多。今天,我想向大家推荐一首经典的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这首乐曲是古筝家娄树华先生在三十年代改编的娄树华先生根据乐曲的意境引用了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佳句作为乐曲的标题。请同学们仔细欣赏,有两个问题带给大家:1、这首乐曲表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乐曲大体可分为几乐段?

二、欣赏筝独奏 〈渔舟唱晚〉

2、请同学们对照图片,指出音乐所表现的情景。

小结:《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3、复听:看书中的三幅图,边听边看,听听谈谈乐曲中描绘的内容,可分为几部分?

4、分段细听:

第一部分:慢板,这是一段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的抒情性乐段。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部分:音乐速度加快。这段旋律从前一段音乐发展而来,从全曲来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进入第二段出现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造成对比和变化。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第三部分: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寻味。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9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初中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具体地说,他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围绕“艺术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 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情外,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轶事进行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联系其他学科(音乐、文学、影视等)进行综合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基本内涵是本节课的重点。

一、导入新课。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本里的美术作品,创设气氛,触发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感。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欣赏的是一些中外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的风格丰富多样,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足迹,凝聚着人类的思想情感,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美的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新课学习。

师:艺术是否包括美术?在自然界里,是先有艺术,还是先有生命?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否有生命?

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要了解艺术是否有生命,就得从远古时代的艺术作品去欣赏。在人类最早的艺术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距今一万多年前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教师展示课件《野牛》,让学生欣赏作品中的形象。)

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解这幅作品的创作年代及发现过程,然后让学生对作品的情节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原始人为什么要在墙壁上画一头健壮的野牛?野牛是否有生命力?

学生进行讨论,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讨论明确:健壮的'野牛富于生命力,原始人在洞窟中进行艺术活动有着更为严肃的目的,这种活动是一种祈求狩猎串收的“仪式”,他们相信画在洞窟壁上的野牛有一天会变成活的猎获品,或者希望下一次行猎的时候会取得成功。

教师展示课件《稷神崇拜图》,让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原始人要在岩石上刻上植物人面形?原始人刻的植物人面形是否有生命?

教师接着展示课件——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创造亚当》,通过交代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这幅作品。教师简要介绍中世纪美术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精神,再让学生描述作品的内容,讨论作者描绘的“亚当”是人还是神?是否有生命力?

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教师的引导,最后理解作者是借助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亚当”的描绘,表现出画家对人的健美、力量和智慧的赞美以及对人获得生命力的渴望。

教师又用课件展示了意大利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请学生谈谈作品表现的内容,理解维纳斯的象征性,即维纳斯同样也具有生命活力。

接下来,让学生比较原始社会和中世纪的美术作品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的区别,教师用课件展示:

教师小结: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不论是原始洞窟中的野牛,还是传说与神话中的人或神,大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形象,这些形象都具有深刻的含义。

三、发展阶段。

师: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和艺术活动能否离开自然而单独存在?

师: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生命与自然有什么关系?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依次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红蓼白鹅图》、《溪山行旅图》、《擒兔图》,教师围绕作者的生平及作品的表现形式、方法、内容、特色、意境进行描述。

再用课件,让学生依次欣赏外国绘画作品《孟特方丹的回忆》、《神奈窜川浪图》、《运草》,同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对风景画中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

1、课本所举的美术作品中,哪些形象属于有生命的物种形象?

2、哪些形象是与生命有关的自然形象?

3、这些有生命的形象生活在哪里?

4、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来源于哪里?

5、物种的生命与自然条件有什么关系?

教师展示课件:

有生命的物种形象——动物、植物、人。

自然形象——山、水、天空。

生命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

艺术形象来源于——客观自然。

教师小结:自然与人的生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自然就没有生命的存在。自然是人类生活的家园、精神的慰藉。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同时,自然又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四、深化阶段。

师:动物、植物和人类都是有生命的,又都是自然的一部分。生命和自然应该是和谐相融的。那么生命与自然是如何相融的呢?让我们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来体会。

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炼丹台》,先介绍作者的生平,然后让学生思考:这幅作品采用什么形式表现?作者登上黄山炼丹台有什么感受?“人疑世外仙”是什么意思?

通过欣赏和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画面中的情景交融,即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这也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意境。

2、展示课件,欣赏风景画《岩石的静观》,从作品的主要景物、特色、意境等方面,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把顽强的生命力、坚毅的性格与岩石联系在一起。

3、展示课件,欣赏外国风景画《金黄色的庄稼和柏树》,请学生思考并讨论:作品描绘的内容是什么?画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与自然景物有什么区别?体现出画家的什么情趣?风景画与山水画在表现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山水画——寄物抒情,物我合一;风景画——借助色彩揭示主观世界。

4、展示课件,依次欣赏中国花鸟画《玉兰黄鹂》、《群虾》、《雨点》,看看作者如何通过花鸟画作品,把生命与自然融合起来。教师简单介绍花鸟画和“工笔”、“写意”两种绘画形式。

让学生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讨论:花鸟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有生命?是否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为什么?花鸟画的特点是什么?画家通过什么方法 使自然与生命和谐交融?

5、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美术家的艺术创作是不是一种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生命活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是丰富自身审美经验和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6、学生通过讨论明确:画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人到自然中,把自己的感受与自然联系起来,就会使生命与自然和谐相融。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作品的欣赏,大家明白了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的审美对象,生命与自然通过审美创造和欣赏达到和谐统一。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是艺术家永恒关注的主题。

五、课后拓展。

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自己对自然与生命的认识,从网上查找资料, 谈谈如何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如何保护生命?为什么说生命与自然和谐 交融,是艺术家普遍关注的主题?

本课需要教师在理论上的引导和讲解比较多,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把知识点进行高度的概括,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为了能让学生很快地接受这些复杂的理论,我首先以多媒体课件播放世界名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接着以人类童年时代和中世纪的艺术作品进入新课,使学生明确原始人从事艺术活动的真正目的,引起了学生对原始艺术的好奇心,让学生对原始艺术表现的对象进行审美体验。中世纪的艺术是借神话题材赞美人的生命,洋溢着浓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必须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在讲解生命与自然的关系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深入讨论,从而明白生命与自然相互依存,进行艺术创作也离不开自然的道理。让学生体验感悟生命与自然在美术作品里是怎样和谐相融的,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我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围绕课本中提出的问题主动思考、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领悟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使书本的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拓展教学的内容。例如,让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提出如何保护自然与生命的问题。同时,力争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探索,拓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者,积极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和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篇10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1课

画家乡的风景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分析:

本课以风景画展开教学,通过分析朝戈作品《草原的路》,帮助学生理解绘画风景画中的透视现象及其相关知识,解读其情感表现;重点以霍贝玛的《村道》来寻找其基本方法和透视规律;强化学生对透视基本规律的了解与掌握,帮助学生了解透视知识在绘画中的作用,使学生建立和表现绘画的空间意识。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风景画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体验绘画作品中的情感表现。2.通过对作品的透视规律分析与学习,加强对透视在作品中的运用。3.能通过图片或作品,表现出透视规律的风景作品。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透视现象与规律,感受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空间感,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探讨,扩大学生参与性,在表现中实现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形成初步的表现与运用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作品,感受作品所给予的情感因素,并初步理解风景画中特定劲舞描绘的情感表现力。教学重点:

1.理解风景画中的情感因素;

2.掌握风景画中的透视,能运用透视表现于风景作品中。教学难点:

如何把自己的理解通过作品表现出来。教学教具: 课件、挂图等其他材料。教学内容及设计意图:

1.通过欣赏家乡风景,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回忆,通过画家乡风景画,表现情感,进而导入表现立体空间关系。

2.通过观察分析,体验画家表现草原的情感,体验并能分析归纳出作品中的透视现象及规律。

3.了解基本的相关知识是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之一。

4.通过学生赏析,学会从作品里读出透视的相关信息,并能用语言表述、表现出来。

5.联系艺术作品,抓住科学与艺术中的运用,学会分析其透视现象。6.通过练习,加深学生理解。

7.学生实践作业,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表现相结合,为以后的创作作品打好基础。8.通过交流体验,归纳总结,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问题,学会用评价自己与他人。9.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探究与学习、表现。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教学方法及手段:观察思考

交流体验

一、导入

欣赏家乡自然风景; 拿一张白纸,钩一幅简单的家乡风景画; 典型作业评比;问:哪一张作业更有空间感? 体会如何在平面的二维空间表现出立体的三维空间。

二、新授 《风景画的透视》

1.欣赏朝戈《草原的路》给你什么感觉?

体会作品所表现出的对家乡的情感;分析作品中的透视现象: 水平线:开阔 斜线:深远

思考题:如果把斜线换成直线,你的感觉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透视知识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基本方法:1.平行透视 2.成角透视(自学第7页概念)(1)霍贝玛《村道》

指出作品中视平线、消失点(心点)、透视线分别在哪里?属于什么透视? 对照透视图;

平行透视规律:与画面平行的无透视变化;其他则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2)袁运秿《马棚》

指出作品中视平线、左右消失点、左右透视线分别在哪里?(对照透视图)成角透视规律小结:都会呈现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3.透视在作品中的运用

欣赏古元作品及其他作品,并判断其透视现象。分析农民画作品中的透视:了解农民画中透视。

4.小练习: 第4页练习,思考这是为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5.学生实践

从课件中或课本风景摄影作品中,用线条临摹,重点表现画面中的透视关系。

学生实践,教师巡视辅导,发现问题,提示修正。

三、讲评

选出有情感表现、较准确的透视表现部分优秀作业,进行简评。1.生生互评;2.师生点评。

四、总结与课后整理

总结本课知识点及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完善; 观察生活,网上收集资料,完善自己的不足。

五、布置作业。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1课

画家乡的风景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分析:

本课内容以风景画的构图展开教学,通过分析苏天赐作品《太湖山村》、农民画《水乡春浓》,帮助学生理解绘画风景画中的构图均衡和有丰富变化的相关知识,解读构图的表现形式;重点以形式线及取景范围和画幅形状,帮助学生了解构图在绘画作品中的作用,使学生建立和表现绘画的构图意识。知识与能力:

1.了解风景画作品中的构图形式,体验绘画作品中的情感表现。

2.通过对作品的构图分析与学习,加强构图在作品中的自主应用。

3.能通过摄影图片,表现出透视、构图合理的风景画作品。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构图知识,感受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情感,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探讨,扩大学生知识思维,在表现中实现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形成初步的表现与运用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作品构图,感受作品所给予的情感因素,并理解风景画作品中体现的情感表现力。

教学重点:了解风景画中的构图因素;

掌握风景画中的构图形式,能运用透视、构图知识于风景作品中。教学难点:

如何把自己的理解及掌握通过作品表现出来。教学教具:课件、挂图等其他材料。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及设计意图:

1.通过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为进一步引入新课做铺垫。2.通过分析,掌握和体验风景画构图形式线及其情感体现。3.学会赏析作品的形式线,并能感知与表现。4.通过分析,掌握和体验取景范围与画幅形状。

5.通过赏析,学会从作品里读出相关信息,并能用语言表述或总结出来。

6.能联系艺术作品,抓住透视与构图的知识,学会交流看法。7.通过学生实践,加深学生理解,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表现相结合。

8.通过交流,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分析并表现。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9.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探究与学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知识要点;

1.透视规律: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近高远低 2.平行透视;3.成角透视:

4.除透视外,风景画中的还应注意哪些问题?(构图)新授 《风景画的构图》

1.决定一幅画面形象的位置关系的关键使画面上的构图形式线,体现一幅画的情感倾向的关键也是画面的构图形式线。如何理解构图形式线?

欣赏并分析四幅素描风景画;四幅构图形式线示意图。

请四名学生上台勾画,其他学生在下面勾画(简单的几何形、线)能体现画面形象特点的形式线。

师生点评,把握画形式线的方法。

2.取景范围与画幅形状,也是决定画面主次关系及情感倾向的重要因素。

分析四幅风景素描;四幅不同取景范围图例;四幅不同画幅形状图例。

对应原作分析,感受不同取景范围、画面形状对应的情感倾向及画面主次表现。

师生总结: A.取景范围根据实际大小适中; B.绘制角度以寻找适合画面为主; C.方形构图:宜表现平静、柔和的感觉; D.横长构图:宜表现开阔、壮观的感觉; E.竖长构图:宜表现崇高、挺拔的感觉。3.优秀作品欣赏 风景素描小品;

赏析其透视、构图等方面; 师生交流看法。

4.学生实践:从课件风景摄影作品中,运用所学知识,画一张小型素描风景,注意表现风景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

学生实践,教师巡视辅导,发现问题,提示修正。

六、讲评:选出有情感表现、有较准确的透视表现、构图的部分优秀作业,进行简评,同时讲讲想表现什么样的特定情感,如何表现的。1.生生互评;2.师生点评。

七、总结与课后整理

总结本课知识点及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完善;

继续观察生活,尝试赏析艺术作品,网上收集资料,完善自己的不足。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2课 黑白世界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复习基本理论知识巩固教学效果。 2.熟悉木刻版画制作流程

3.初步接触木刻版画制作。在制版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动手能力。 4..亲身实践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陶冶艺术的情操。教学重点:

1.版画基本知识的学习理解

2.木刻版画制作流程的掌握操作和各种刀法的认识运用。

教学难点:

木刻版画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文示范法。

教具学具准备: 

1.教师准备木刻版画方面的图片和范作木刻版画工具及材料。 2.学生准备三夹板或者复合地板木刻刀砂纸复写纸及设计图稿。教学过程:

一 复习理论知识巩固教学效果进入新的课题 知识重点。

教师将版画示范作品展示在黑板上问答进入复习理论知识。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方面的知识呢?

生:„„ 师:对,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了版画方面的知识„„ 表扬和肯定学生的回答书写课题

2.师问:那谁能够说说版画是什么 生答„„ 3.师问: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有哪些类型的版画呢 生答„„ 4.师问:那木刻版画的制作工序呢 生答„„  表扬和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进行进行小结 课堂新授内容:版画基本知识

1.版画的定义: 版画是集绘画制版印刷为一体的艺术形式。2.版画的分类:

A.按板材分类:木刻、铜版画、石版画、丝漏网版画、纸版画等。B.按制版特点:凸版以木刻为代表

凹版以铜版画为代表平板以石版画为代表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孔板以丝漏网版画为代表。

3.木刻版画的制作工序: 起稿→上板→着色→刻版→修版→拓印→装裱

二 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初步实践 教学重点及难点:

着重讲解木刻版画制作工序中上板、着色、刻版这3个流程。

1.上板:用复写纸把设计图稿的轮廓复印在木板上。

(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实践操作。)

2着色:A.刻版前在画好设计图稿的木板上涂一层重颜色

B.用记号笔或勾线笔勾线,使刻出的效果鲜明。

(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实践操作。)

3.刻版:A.按先白后黑先大后小的次序下刀。

B.可刻可不刻的地方不刻或少刻 C.留有余地以利于修版时调整。(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实践操作。)

三 学生实践操作教师课堂巡视。

1学生初步进入木刻版画的制作实践操作中体验木刻版画带给 自己的乐趣。

2.教师课堂巡视:

解决学生在刻制版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师生一起探讨木刻版画这一课题。

四、师生相互点评整理课堂卫生。

1.师生相互点评典型的学生作业。

2.师生一起整理课堂卫生。

五 课后拓展(让学生收集版画作品以及版画的特点)

六、课后作业布置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2课 黑白世界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1、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木刻版画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美 术作品不同表现形式的认知和热爱。

2、知识目标:了解版画的基本知识及木刻版画的制作方法,并尝试运用最简单的材料进行体验制作。

3、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教学重点:

A.了解不同材质版画的制作差异;

B.初步了解并体验木刻版画的基本知识和简单的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木刻版画的黑白处理关系。

教学方法

旧知识巩固、体验制作等 教具学具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木刻刀具、教师自制木刻版画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导入: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1、适当评价上课时黑白稿的完成情况(优点及应注意的地方)

2、简单复习巩固上课时所学的内容:

二、新授过程:

(1)版画的种类:

A.按板材分类:木刻、铜版画、石版画、丝漏网版画、纸版画等。B.按制版特点:凸版以木刻为代表

凹版以铜版画为代表平板以石版画为代表 孔板以丝漏网版画为代表。

(2)版画的特点:

一 印痕,制作版画过程中有机器或人为的压力造成。二 复数性,同一张画可印制多张。

三 间接性,版画不是直接画出来的,是通过媒介物,例铜版石版间接制作而成,不像油画水彩直接绘制而成。(3)版画的工具材料: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三夹板,复合地板,刻刀,吹塑纸、圆珠笔、电烙铁、水粉画颜料(或浓缩广告画颜料)、橡胶磙(可用橡皮管、木棒等自制)、油画棒、毛笔等。

其中吹塑纸质地较软,用圆珠笔用力在吹塑纸上划过,其表面即可留下大小宽窄不同的点、线、面,可制作出丰富多彩的版画效果,水粉颜料(或浓缩广告包)代替油墨便于操作及课后清洗。

3、黑白木刻版画的制作特点及形式

木刻就是以刀代笔,使版面上的刀刻痕迹和木版质地具有类似国画笔墨那样的艺术韵味,称:“刀味”“木味”。对于木刻而言,即能够纤细如发,制作精工,也能简约的刀法刻画出人物事件的风神,更强调刻画的力度,黑白的对比,立体黑色的浓淡关系有和雕塑、碑刻相近的韵味,格外的生动有力,尤其重视神的刻画,让人有精力四射之感,留下极深的印象。木刻的艺术特点: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木刻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三、木刻版画的黑白处理:

1.主要归类:以黑衬白、以白衬黑、黑白互衬。

2.灰色的处理是黑白木刻的关键。

四、黑白木刻的制作过程及方法

1、在版材上描稿(反稿或纸稿上版)

2、刻版

3、上色(单色、套色)

4、拓印

五、学生体验制作:

要求学生在上课时描稿的基础上,在本课时完成整个黑白木刻的作品(也可以运用套色来完成)。

教师随堂辅导:可将表现较理想的学生作业和存在不足的学生作品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并进行讲评。

六、课堂小结,作业展评

1、学生自评、互评

2、教师综合评价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绘画质感的形成原因,理解绘画中表达质感的方法。2.了解和感受材料和质感美,让学生从不同材料的使用中获得体验的乐趣,并大胆地去创作和表现。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材料表达质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能够利用不同的材料特征表达不同的质感。

一、组织课堂教学(目测学生工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以学生的文具盒为例,说明你喜欢它的原因。(材料和感受)2.活动一:教师选取四件物品(黑板擦、校服、窗户玻璃和黑板),请二位学生说明他们给你的感受。

三、讲授新课:

1.问题:“你如何理解“质感”一词?”请学生回答。

质感是我们对某种物质的触觉或视觉感受,如布的柔软与钢的坚硬、瓷的光滑与陶的粗糙。

绘画中对不同材质运用不同的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材质真实感,是画家笔下的质感。学习质感、天然质感和人工质感的概念。

2.活动二:四件物品(玻璃碗、笔筒、紫砂杯和贝壳),请一位学生说明哪些属于天然质感,哪些属于人工质感。

四、感受质感:

1.不同的材料给人的质感不同。

欣赏六组图片(柔软与坚硬)、(透明与浑浊)、(光滑与粗糙)、(干枯与润泽)、(粗壮与细小)、(寒冷与炎热)。

小结:当我们沉醉在大自然给予的美景时,心中可能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想用手中的笔把它画下来,留下永恒的记忆。你是否很想知道怎样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表现质感的方法:(结合图片来分析)

第一、色彩表现。欣赏水彩画、水粉画和油画作品,同时介绍它们的不同特点。第二、明暗、线条。素描作品欣赏,体会由明暗和线条带来的真实感。

第三、运用材料。

五、领悟材料美: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1.欣赏油画《根》,(黄土高原的雄厚与苍茫)。

2.欣赏邵增虎的油画作品《任弼时》,(茅草屋、石头地、发白的军装等)。

3.欣赏杨志坚油画作品《冠军的诞生》,体验质感的描述与表现。4.欣赏素描作品《手套》,体验材质的表达。5.欣赏课本第15页,各种物体的材质对比。6.欣赏课本第17页,各种线条的运用对比。

六、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1.初步尝试绘画出一张富有材料和质感的作品。2.要求:独立完成,并能体现材料的美感。

3.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张贴在黑板上,由学生互评、(你最喜欢哪张作品,为什么?),(运用那种方法法和追求表达何种质感?)教师评价。

七、教学拓展:

1.在建筑(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灯具(水晶灯)、家具(沙发)和陶瓷用品(茶具)说明材料和质感知识的运用广泛。

2.从摄影艺术、生活用品和造型设计方面说明。3.广告设计和服装设计都要运用材料和质感的知识。

八、教师小结:

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同学们留心观察、细心地体会,还可以利用其它材料进行研究,为生活创造更多更美的图形,为学习增添更多的乐趣。

九、教学后记及反思: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一、组织教学,清点人数

上周尝试了质感的表达,同学们的整体画面效果还不错。下面选取了几个同学的作业,我们共同来点评一下。

二、作业点评:

这个环节会讲到同学画面的表现方法,所以会问到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质感的表达方法有几种?

常用的表现方法有哪几种?

答案:用形状表现质感、用线条表现质感,用色彩表现质感。

三、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下一步我们要追求什么样的画面效果? 2. 作品欣赏:

《高原人》 摄影 赵志强

《雪山下的篝火》 水彩 傅啓中

《钢水.汗水》 油画 广廷渤 分组讨论:

1、通过我们的作业和这些作品的比较,找出我们的画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哪里? 我们的画面和这些作品的差别在哪里?

讨论的结果:我们的画面深入刻画的程度不够,画面的空间感、物体的体积感都没表现充分,物体的质感表达不明确,形体塑造缺乏表现力。使画面显得粗糙,不够精致。

2、提出要求:下一步我们就要在深入刻画上下功夫,要非常明确地交待出物体的质感、真实感。

要想表现物体的质感,首先我们要对物体的质感特征有所认识,我把我们常用静物分成以下几个类型:

a.器物类 b.透明物体 c.瓜果、蔬菜类 d.衬布

3.下面我会结合图片逐个对这四类物品的质感特征进行详细的讲解。a. 器物类:通过陶器和瓷器的图片的展示,分析比较出它们不同的质感特点。表面结实无明显光泽的物体:如未漆的木器、石膏制品、粗陶、陈旧铁器等。陶器、陈旧铁器这种表面结实无明显光泽这类制品的特点:这类物品形体转折清晰,受光、背光、明暗交界线、反光等层次清楚,固有色明显,其色彩关系和素描关系主要受光源色和大环境色的反射影像,而较少受周围小局部物体的折射、反射影响。

瓷器、金属性制品这种表面光洁有较强光泽的物体的特点:这类物体表面光洁,折射 11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强,周围环境和物体的形和色,都会在这些物体表面形成反射成像。高光明亮清晰,明显带有光源的色彩倾向。不同的面反射不同的物象,暗部反光明确,受环境色影响很大。

b.透明物体: 如:玻璃、透明塑料、水等

透明体总会或多或少地减弱其背后的物象的色彩对比和素描对比,越透明无色的物体越能直接地反映出其背景的色彩特征。

有色透明体的颜色必然会影响到其背后物象的色彩倾向。

c.瓜果、蔬菜类:展示瓜果蔬菜的图片和写生效果图,讲解分析瓜果蔬菜的质感特点。

表面结实有光泽的蔬菜瓜果。如:苹果、葡萄、西瓜、甜瓜,西红柿、辣椒、冬瓜、茄子等。这类蔬菜水果光泽感强,有明显的高光和明确的反光,受环境色影响较大,色彩关系复杂。

表面结实无明显光泽的蔬菜瓜果。

如:土豆、地瓜、刺黄瓜、梨、杏、毛桃、等。

这类蔬菜水果光泽感较弱,没有明显的高光,也没有明确的反光,受环境色影响较小。d.衬布:展示衬布的图片和写生效果图,讲解分析衬布的质感特点。

一种是棉麻类衬布:吸光性强,没有明显的光泽,形体起伏明确、固有色较明显。一种是绸缎丝质类衬布:光泽强而很容易受光源和环境的影响,使明暗关系复杂交错而显得闪烁生辉,光彩亮丽。

四、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单个物体质感写生练习,要深入塑造物体,要求质感明确、具有真实感和艺术感。

五、教师评价

1.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张贴在黑板上,由学生互评、(你最喜欢哪张作品,为什么?),(运用那种方法法和追求表达何种质感?)2.教师评价。

六、教学后记及反思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4课 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图案的制作与设计

情感目标:领略自然中的美得形状与色彩,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在图案纹样的组织形式图案的设计中,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处处有美,美的装点会让生活锦上添花。

认知目标:了解图案的变形手法和图案纹样的构成方法。

技能目标:设计制作一件单独纹样的图案,掌握图案纹样的组织形式的表现方法。教学重点:

图案的变形手法,图案纹样的二方连续纹样,了解其主要形式,并能独立设计。教学难点:

图案的构成方法、排列与设计。

一、导入阶段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最喜欢哪种花?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

学生出示自带的花或者照片,并介绍该花的外形、色彩、特性等。品种繁多的花卉美化了我们的环境,还让世界变得五彩缤纷!我们爱花,因为它给我们芳香,我们爱花,因为它带给我们美丽!花会出现在花园里,花店里,还会出现在哪里呢?

结合课件出示带有花形图案的生活器皿、墙纸、地板、布料、服装……等图片。学生欣赏后回答:花还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用品里。

二、发展阶段:花卉图案的装饰变形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美术作品里出现的花卉和生活中的花卉有什么不同?

图案很简洁夸张 照片很真实很细致很有细节

链接:

图案的概念:图案是为了达到某种装饰目的,对实用物品的外观进行的装饰设计,它包括纹样设计,色彩设计和器形设计。

思考:设计者把花放到物品上的时候,对花进行了怎样的加工? 例:荷花的图案设计(P21页)

三、教师介绍图案的装饰造型方法

学生尝试根据照片中的花卉原型,进行荷花图案的装饰造型。

1、“省略”:也叫简化法。

是对自然心态的简洁化,减去繁琐细节,以突出整体的特征与个性。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2、“夸张”:是对自然形态的某些部分进行装饰变更,如使圆的更圆,方得更方,长的更长……

3、“添加”:是运用附加组合的方式在图案中添加装饰,使其更加丰富、理想。

4、“分解”:是运用形与形之间的相互叠合,或是运用点、线、面对图案形象进行分割,以达到丰富与变化的装饰效果。

总结:这四种变化的根本是从“自然”形态到“图案”形态的变化。

将自然的物体进行变化,可以突出主体,突出事物的特征,可以突破自然的束缚,使之更加理想化,可以使艺术更加多样。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将四种方法结合使用,设计的过程中如能增加点、线、面的运用,如线描法、块面法、线面结合法、黑白转化法、点缀法等,所设计的图案一定会更加丰富,更具有装饰性。

图案由自然形态变化而来,但不是自然原型的复制和再现,而是经过提炼和概括的形态。相比较自然原形,他的特征更加突出,更具装饰味。变化是图案设计的灵魂,是艺术的再创造,它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四、深入阶段——图案的构成形式

变化过的图案,一般以单独纹样、连续纹样的形式形成纹样

单独纹样是相对独立、单独构成的图案纹样,包括自由纹样、适合纹样。

自由式单独纹样是没有边框限制的,适合式单独纹样是有边框限制的。单独纹样有对称式和均衡式两种手法。

五、实践和体验

根据菊花的造型,尝试用喜欢的方式,设计制作一幅成菊花装饰图案。

六、展示评价:学生优秀作品展出。

七、课堂小结:

花卉图案可以抒发我们的感情,丰富人们的生活。一件物品有了花卉的装点,常常变得更加亲切可爱。

八、教学后记及反思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4课 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欣赏讨论。

学生观察这些实物的图案相互讨论它们美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都有美丽的花纹和图案。它们之间组织形式有什么不同?

二、理解与探索

平面图案纹样的组织形式分为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两种。

这两种纹样各有自己的组织形式和骨法,形成各种组合,这种不同的组合便是图案的构图。

平面图案纹样

(一)单独纹样

单独纹样是相对纹样而言的。它且有相对独立性,能单用于装饰。所以单独纹样要求纹样形象要完整。

单独纹样:自由纹样、适合纹样、角隅纹样、填充纹样等几种形式。

1.自由纹样,是相对于程式严整的纹样而言。它不受外轮廓限制,自由处理外形而单独构成并应用于装饰。

2.适合纹样,图案适合于一定的轮廓线内而形成的纹样,如适合于方形、圆形、椭圆形、半圆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形内;或花朵形,桃形,扇形、葫芦形等规整的自然形骨。而纹样形态正好与外轮廓相吻合。

3.角隅纹样,也称“角花”。指在带角的形状中或角隅部分装饰纹样,因纹样大多与“角隅”相适合,故又称角隅纹样。

4.角隅纹样即可单独一角构成,也可对角、四角或多角构成。其骨式也可分对称式和不对称式(自由式)两种。

5.填充纹样,指纹样组织虽受外轮廓限制,但又不完全适合的纹样。即适合轮廓内的某一空间,而其它部分作自由处理,有的也可突破部分边线以求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效果。

(二)连续纹样 :在进行了单独纹样的讲解之后,作连续图案的知识的学习,将单独纹样图形连续向左右、上下等方向作连续排列,使之成为长条形连续组织图案,连续纹样是相对于单独纹样而言。它是以专门设计的“单独纹(单位纹样)”按一定的格式,作有规律的重复排列,成为无限反复的纹样。连续纹样有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两类。A.二方连续纹样

指以一个单位纹沿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作有规律的连续反复排列。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沿上下方向称纵式二方连续,沿左右方向称横式二方连续。

二方连续纹样多用于装饰器物的边缘而形成带状,故又称“带状纹样”或“边缘纹样”,“自由纹样 ”,“适合纹样”,“ 角隅纹样”,“ 填充纹样”。

利用纹样的反复节奏取得优美的韵律。另外,作首尾相接棑列的称“环状连续纹样”。图案纹样的组织形式有以下八种主要形式

1.散点式,以一个或几个形象组成的单位纹,以此为基础进行连续棑列。是二方连续中最简单的一种。散点式给人端庄大方、简洁朴实之感,但处理不当易松散、呆滞、单调。

2.接圆式,也称连圆式,是散点式的进一步发展。它以圆形为骨架,作同样大小圆的排列;或作大圆、小圆的排列;或作半圆的排列;或作圆和半圆的间隔排列。要注意圆与圆相接要自然调和,防止由于相互套环刺出现紊乱。

3.垂直式,纹样的骨式为垂直排列,方向可向上、向下、或上下结合的垂直排列,也可在配置上作疏密变化。这种骨式有安定、肃穆之感。但需防止纹样松散而产生的孤立,缺乏连续感。

4.波线式,以波线为骨架,作一波线构成,亦可作双波线相重或相交构成。这种骨式构成较为活泼,运动感强。但需注意骨架的韵律不要中断,前后纹样要有连贯性。5.折线式,以折线为骨架,其构成同波线式。这种骨式既具运动感,又刚劲有力。6.斜线式,以斜线为骨架,依据倾斜线或倾斜的区域划面,连接单位纹样进行倾斜式的连续排列。这种骨式运动感较强,富有变化。

7.回旋式,以旋涡线为骨架,进行单位纹的连续排列。这种骨式活泼、柔美,具有动感。二方连续纹样的特点是连续性强,有韵律感。单位纹不要过多或过于复杂,一个简单的单位纹,通过反复就会变得丰满,还可利用单位纹的方向变化,构成很多变化格式的连续纹样。

B.四方连续:指一个单位纹沿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作有规律的连续重复排列,并可无限扩展的纹样。四方连续可用于花布锦缎、壁纸、商品装潢等的设计。

三、小结 :图案纹样的二大类组织形式,它们分别有四种和八种主要形式。

四、作业 :

1、美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心体验,去发现、创造更多的美。

2、同学们以一种花卉为基础图案,设计出一个二方连续纹样图案。

五、教学后记及反思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5课

千姿百态的水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能够细心观察与主动体验,学会归纳、概括自己的感受,尝试组织线条表现水的形态美。

教学重点:是用合适的线条来表现不同的形态水。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感受水的形态美,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示范法

师生探讨法

学生体验尝试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千姿百态的水

一、声音导入,激发情感

首先我播放一段滴水的声音,让学生闭眼倾听。

听前教师提示要求:边听边联想与水声相应的画面,说出你的感受。听完后让同学做简单表述,教师简评补充。

二、生活中找寻,情感投入

在我们生活中到处能见到水。(课件展示水宝宝并由它向同学们提问:你们在那里能见到我?我又是什么样子的?)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人文渗透,审美感受

请读一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几句古诗,谁能描绘一下当时古人见到的是怎样一个情景时才有感而发的。

在我国有许多诗句对于水的形态、动势的描绘是非常形象和有意境的,我们可以下课后去找一找。既然古人在见到水的各种“样子”时能写出这么美和贴切的诗句,那么当你见到下面的画面时,就凭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水的状态或给它取个名字吧。

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对话,以人文学为基础,辅以感知、分析、理解和创造,使学生对水的美感有一种深入的理解。

四、视频欣赏,进一步感受

我们欣赏了水的照片,想感受一下在各种环境下动态的水吗?能用一个字或词概括一下你的感受吗?富有动感的视频将带给学生更强烈的感受,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用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更概括的一个字及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将人文意义更深层化。

五、通过实验,体验水的动势

水有那么多形态,真是“千姿百态的水”啊!那么你知道水的各种姿态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外界给它施加的力)谁有本领能利用身边的工具来改变自己水杯中水的“样子”。每组推选最有创意的同学上讲台在大容器中演示。

综合自然教学,并注重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交流。

六、感受各种表现水的方法,设疑解惑

师生先欣赏各种画中的水的表现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并相互解决。1.互相谈谈最喜欢那种风格的画,为什么? 2.这种画法的工具是什么? 3.它们都是怎样表现水的?

七、自主创新表现

小组中每人用一句话或一个形容词为对方同学出一个水的绘画题目,根据这一题目用合适的表现来进行创作。

八、作业评价,创意交流

1.水资源博物馆准备收集一些有关水的好作品,你认为它们会选取哪些作品呢,为什么?学生讲评。

2.角色转换,学生既是创作的主体,又是评价的主体。

九、话题延伸

在欣赏了各种水的优美作品的同时,我们要深刻地注意到水资源正在受到严重的破坏,引导学生讨论,并延伸到课后。

(讨论如何保护水资源)

研究性学习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能力,体现出对多元化的课程理念以及对自然、对生态、对社会发展的关注。

十、教学后记及反思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5课

千姿百态的水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音频导入法,感受体验。

播放四段水声(滴、撒、流、淌),听前我要求学生边听边进行食指空中绘画-----为下面的学习做铺设。

欣赏从互联网下载的水的动态变化的影像片段,学生看完后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水既有静态的产生美妙的韵律的变化。

二、作品欣赏-----——拓展联系,承上启下;

我分别播放三幅图片,学生对三幅图片的水波进行探讨总结。通过宋朝马远《十二水图·黄河逆流》师生看到了波涛滚滚的黄河。

在“九龙壁”前师生领略到了富有节奏感的水纹规则排列并贯穿整个画面,烘托了龙的造型,又使画面统一协调。

“漩涡纹彩陶瓮’师生领略到流动的线将漩涡和波纹巧妙组合,动感的纹饰与器型十分协调。

总结:这些作品概括表现了不同环境下水波的特性和形状,提炼物象的本质特征,并做了程式化的表现,使画面和谐、美观。

三、尝试练习-------观察实践,完成过渡

我首先展示浪花、溪流、大雨、漩涡图片。

学生分四组,每组任择一种水的形态,分别用自己认为合适的线条来表现,比比哪一组表达的方式最多最精彩。

小组完成后展示小组作品,学生简评,老师点评。

老师点评注意:肯定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强调所画的内容不宜太多,用点线面组织成优美的画面表现一定的节奏和动感)。

四、教师演示------示范总结,延伸能力;

首先我作《水的狂想曲》演示,并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我的创作要点。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然后学生讨论归纳创作要点。

总结:点线面的合理组织,曲直变化体现动势。

要抓住水的主要特征,简化不必要的细节,使其典型化、抽象化,在点线面组织与变化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五、作品体验--------知识迁移,创新应用

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几幅关于水的图片 要求学生观察水的状态

运用简略的线条来设计表现不同形态的水,创作一幅体现水的动感和美感的作品。学生课堂制作,教师随堂指导。

活动力求让学生感受水在自然和外界条件下丰富形态美,并归纳其造型特点 学会运用线组织画面,体会线的表现力和秩序美。

六、作业展评-----拓宽知识,启迪智慧

1.制作完成后,优秀作品粘贴在展览区。2.师生共同点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鼓励学生的独创性,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展现;

七、教学后记及反思: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6课

灯饰的设计与制作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利用立体构成结合平面构成的基本方法进行纸质灯饰的设计与制作,并把课堂设计教学与生活实际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让学生收集资料、进行灯罩基本造型的练习、以及对灯罩进行美化装饰,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图形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美、体验美、创造美。教学目的:

1.学生能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简单的圆筒形、三角形、正方形及其变式

2.学生尝试借鉴某种形式,运用适当的装饰手法美化灯饰。

3.学生能有兴趣地表述对于灯光的情感,体验,尝试分析灯饰的材质、造型及装饰对于灯光的影响。教学重点:

1.手工制作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的素质培养。

2.制作方法步骤及外观造型设计。

3.灯饰制作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性。教学难点:

1.灯饰制作在表现内容上也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保证结构的正确性系统性。

2.在造型设计上受哪些因素制约,在制约中又如何去拓展。教师准备:

各类灯光图片,资料教科书。学生准备:

民间花灯、有关灯及元宵节来历等相关背景资料收集 剪刀、小刀、尺子、双面胶、做灯饰的纸、材料。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互动法、探究法、欣赏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圆筒基本形及其变式。

2、学生愿意尝试借鉴某种形式,运用适当的装饰手法美化灯饰。

3、学生能有兴趣地表述自己对灯与光的综合知识及情感体验。教学重点 : 学生通过看书、讨论、探索做纸制灯饰的方法步骤。教学难点 : 学生如何合作制作一个漂亮的纸制灯饰。: 21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一、导入新课 :

1、灯是光明的使者,引出学习主题《灯饰的设计与制作》,一起感受灯与光的魅力。

二、讲授新课

第一阶段,感受阶段::

1、请学生朗诵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灯与光的文章、诗词、佳句。

2、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灯与光的魅力。

A.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关于灯饰制作的相关资料,简单谈谈对制饰制作的感想。

B.欣赏挂图、照片,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共鸣。

C.根据挂图、图片、以四人为一小组,对灯饰作品的形、色、质感,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便于理解掌握。第二阶段,指导阶段:

A.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你生活周围的灯,如:路灯、吊灯、壁灯等等,说出它们的造型、形式及材料有哪些美学及实用价值,跟你要制作的灯饰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B. 介绍纸制作灯饰的材料运用及多种造型选择,灯饰设计的主要形式: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多变组合形等,每个形状的灯饰适合于不同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自然界、民间美术及优秀造型中的形与色,从中借鉴、发现、综合、整理、转化出适于设计制作纸制灯饰的形式语言。

C. 纸制灯饰的主要特点:造型冼炼、生动、简洁明快、适易掌握、美化环境。第三阶段,制作阶段:

A.了解灯饰的艺术特点与功能,借鉴优秀建筑和民间美术相联系,分析造型艺术可以进行几个形体组合、充分发挥联想。

B.善于师生交流制作灯饰的感受,调查生活中与灯有关的内容。

C.用自然硬质媒材或人工硬质纸材,通过折压造型、切割变化、粘合成型、折起调整、整理组合等技法进行立体造型游戏。

D.用单色和彩色纸材,采用折、剪、刻、拼、帖等方法进行以立体构成为主的练习。

3、制作过程演示:

第一步:用铅笔在彩色纸制板上轻轻画出你所要折叠的图案。

第二步:用刀刻出所要折起的部位,刻掉透光部分的图案纹样。

第三步:用透光纸(白色、彩色均可)在里边粘帖整理。

第四步:按开始时刻出的部位折起调整、整理成型。

三、学生活动:

1、以竞赛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做一个纸制灯饰,看哪一组做的最漂亮?

2、活动要求: 22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①在制作过程发挥团结协作精神;②大胆构思设计、敢于标新立异;③制作地精工细致;④注意安全和卫生,防止被刀划伤。

3、学生活动,教师巡视辅导。

四、小结:

①要善于学习,借鉴

②发挥团结协作精神;③大胆构思设计,敢于创新;④大胆发言,表述感受。

五、教学反思:

第6课

灯饰的设计与制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生能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简单的圆筒形、三角形、正方形及其变式 2.学生愿意尝试借鉴某种形式,运用适当的装饰手法美化灯饰。

3.学生能有兴趣地表述对于灯光的情感,体验,尝试分析灯饰的材质、造型及装饰对于灯光的影响。教学重点:

1.手工制作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的素质培养。

2.制作方法步骤及外观造型设计。3.灯饰制作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性。教学难点:

好的制作如何去欣赏,分析好在哪里?它需要学生去发挥想象和创造,作业的难度和要求要有一个定位。教学过程:

一、交流讨论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1. 学生交流收集的诗文资料,进一步深化对灯与光的审美体验。

2. 思考不同的时间、地点、季节、节日对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

3. 学生交流讨论,注意灯光的不同效果给人的心理暗示,引导学生设计要根据要求考虑色彩、造型、材质的定位。

不同氛围中的灯饰图片欣赏,让学生为其选择适宜的环境,感受灯饰对渲染气氛的作用。

二、尝试体验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不同地点进行灯饰设计,谈出创意,教师提出指导性意见。(客厅灯光,卧室灯光,餐厅灯光等)

三、造型处理

A.根据圆筒造型进行的变化处理。

B.从其他领域获得启示而进行的造型处理。

C. 欣赏不同造型的灯饰图片,学生分析造型特点

四、材质处理

教师在纸质灯饰上进行其他材料的装饰处理(羽毛、小贝壳、树叶等),展示运用其他材料制作的灯饰,鼓励学生运用合适材料设计制作。

五、设计制作

教师:新的一年即将来临,请大家结合新年的喜庆气氛设计一个灯饰,以纸质材料为主结合其他材料装饰,注意造型的变化处理。

六、学生作业:

1.学生分组设计制作小样

2.技术指导:结合灯饰实物对透光性、耐热性予以提示,灯饰的造型应考虑灯光效果,同时注意结构强度以及空气流通性等方面的问题。

七、小结:

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展开自评和互评、教师综合评价。

2..师生共同总结设计与制作的新知识、新结论。

3.选出好的灯饰作品进行灯光演示,同学观摩教师给予肯定。

八、教学拓展

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更多的手法、材料设计制作灯饰装饰家居。

九、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七课:书法的结构之美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体会到书法创作的核心是情感,技法表知识与技能:会临写篆、楷等不同字体,会分析书法的结构之美。过程与方法:欣赏——评述——临写——展示。现为情感服务。

教学重点:书法的结构特点、艺术价值。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书法艺术的情感。教具学具准备:

一、欣赏导入。宣纸,毛笔、墨汁等用品,多媒体课件。交流、启发。

1、出示甲骨文图片,请学生欣赏。(以音乐《高山流水》为背景)

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甲骨文)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画一画。

2、同学们在课前收集有关甲骨文的资料,你知道关于甲骨文的有那些知识。

3、学生交流。

4、教师总结甲骨文是在乌龟的贝壳上写上的文字.看看你们认识上边的字吗? 请同学们边看边欣赏。学生看课件中的图片资料.看的时候可以尝试临摹。独立思考、回答,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二、感受造字艺术,体会“画”字的感觉。合作交流、全面提高。

1、创设情景,感受书法魅力:

A、提出问题:在欣赏甲骨文时,有你们认识、感兴趣的文字或者图案吗?也可以谈谈你的看法。B、师生交流。

C、教师接过学生话题,创设情景。

很久、很久以前,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人们还没有文字来记叙自己的事情,人们为了方便,有的人就在房屋中挂了根绳子,记录东西,后来,人们就想,思考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怎样表示。

这个时候人们就在思考:

太阳—— ? 月亮—— ?水—— ? 你们觉得怎么表示? 引导学生大胆发言。

总结:有的人会结合事物的外形,有的结合意思,有的用图„„等,引导学生大但 25

发现,不拘一格。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2、学生尝试表现太阳、水、月亮、火、家、爱等字,教师注意发现有亮点的创作。A、有的学生提出太阳的图形表示方法,在学生说出自己相应的图形或者创意时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小组合作用肢体语言表现。

B、教师评价你还有其它的表现方式吗?让学生结合甲骨文、篆书中的字看一看。C、教师总结。刚才欣赏和表现了太阳、水、月亮、火、家、爱等字。此时让你们忘记这些文字,重新设计你们会怎样表现,大家可以从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方面去考虑。

1、学生欣赏各阶段汉字的笔画变化。

2、学生评述。感受书法的魅力、表他自己的真实感受。

三、临写小篆,体验书法的线条与结构美。品味、提高。

教师尽量从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方面来进行评价与引导。

1、书写小篆,感受书法的线条与结构美。

2、选择自己想表达的心情和感受,名言名句等进行书写。

3、注意从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运用方面提高表现能力。

四、欣赏表现书法艺术的舞蹈,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合作、交流、提高。力、洋洋洒洒的意韵。

2、感受舞蹈与书法结合的表现形式带给人的视觉美感,体验舞蹈与书法表现民族精神的统一性。

3、尝试模仿舞蹈中的个别动作,体验表现书法舞蹈特有的情趣。

五、赏析作品,师生交流与评价。

1、将每个学生的作品,放在一起展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看法。

2、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方法,对所产生的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方面进行审美评价,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六、教学后记与反思:

1、播放舞蹈《中国风》,感受舞蹈音乐所体现的中华民族音乐特点及舞蹈动作的钢劲有 26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七课:书法的结构之美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知道的书法种类有哪些?

(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2、你知道的古代书法家有哪些?

例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米芾,赵孟頫,等

3、你知道的书法名作有哪些?

a、王羲之,其代表作为《兰亭序》;

b、颜真卿,其代表作为《祭侄文稿》;

c、米芾,其代表作为《蜀素帖》;

d、赵孟頫,其代表作为《胆巴碑》;

e、王铎,其代表作为《拟山园帖》;

f、吴昌硕,其代表作为《西泠印社记》。

4、你知道的现代书法家有哪些?

毛泽东,启功,欧阳中石,李铎,刘艺,沈鹏,沈鹏,刘炳森,刘艺,王学仲,张海,李铎,尉天池,杨再春,张海,林岫,等等

(一)、图片出示,品味书法艺术的不同风采。

(二)、学生讨论并说说每个图片,(三)、教师小结(图片出示)学生欣赏、学生思考。激发兴趣。

二、精讲点拨。

1、动势之美:

如一个“山”字在书法家的笔下,由于意象的不同即呈现出风格各异的结构美。金文《癸山敦》的“山”字,不离象形,观之如三山并立浑朴天成。

北魏郑道昭《天柱山摩崖》“山”字,以中间一画为中轴,真如擎天一柱,左右两竖化为两点,各骑下横一端,如翘翘板,在平衡中寻找着不平衡,在稳定中寄寓着活泼。

唐太宗《晋词铭》“山”字,将三竖化为三点,下横只写一半,化实为虚,结构顿显轻盈活泼。

怀素《自叙帖》,化三笔为一笔连绵草书,左一竖有山之高,下横与中、右竖化为山之连绵逶迤,写出了动态的美。

2、结构之美:

结构美汉字是以点线来造型的,线与线之间所界定的就是面。点线面构成的书法结构美是书法形式美的重要方面。体会其魅力。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总第 课时

书法的结构美类似于建筑美感。古代书论里谈书法结体构字的文章很多。隋代和尚智果的《心成颂》,唐代欧阳珣的《结字三十六法》,明代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等等,其中以欧阳珣的《结字三十六法》影响最大。

他按楷书字型的类别特征规定了书写平正的合理的原则,如“避就”(避密就疏),“相让”(合体字的相互搭配),“朝揖”(偏旁与主体的关系)等等。

但是书法的结体原则规范不了书法的实践,古代书法家在创作中,有法而又无法,展示了千姿百态的书法的结构美。

3、章法之美:

章法是指书法作品整体的谋篇布局的结构法。

三、小试牛刀。分组配合。

改变“竹”、“其”、“列”的造型,至少写两种,注意美观。学生分组练写,学以致用。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相结合。

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板书设计

书法的结构之美 端庄平稳之美 均衡对称之美 疏密匀称之美 应让避就之美

六、教学后记及反思:

四、讲评练习。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合集


如何让教案在课堂中合理的发挥?教师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老师的影子,提前准备教案是很多老师的习惯。教案的撰写是老师自我督促,自我激励的一种方式,经过中学范文网小编精心整理,推出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陶艺,是陶器艺术的简称,中国的陶瓷艺术要追溯到9000年前,曾经长期影响着世界陶瓷的发展,本色的泥土让学生有机会领略陶艺作品的那份质朴率真的情趣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及悠久的文化特征,能够让学生感到他的神秘色彩,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思维以及创新的欲望。

因为这节课任务比较多,因此我设计了这堂网络课,希望在网络上提供一些在教室中难以实现的教学活动,达到辅助教学的效果,拓宽教材,做到学习资源多维化。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1、认知目标

(1)让学生欣赏并了解陶艺制作的过程以及基本成型和装饰的方法。

(2)感受陶艺作品的艺术特征,体会其丰富的表现力。

2、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以及对艺术热爱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能力目标

(1)通过“好玩的陶艺”创作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手、眼、脑等方面得到综合锻炼。

(2)充分享受陶艺设计与制作活动中的创作自由和乐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网络学习了解陶艺的艺术形式和基本特点,理解并熟悉陶艺的制作流程

难点:陶艺基本成型的方法。

二、 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问题驱动”的教学原则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这种“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获取知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学法:采用有目的地、让学生由观察——分析——动手实践、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教材随机选择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这节课则让学生借助网络来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学习任务,广泛地收集有关陶艺的文字、图片或网络资源,整合信息。

三、 说教学程序

在教学中,我结合本课学习目标以及网络资源的优势,整个教学程序我设计以下六个段试:

激趣设疑——解疑——搜索——讨论——实践——评价

以下是我的`具体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设疑

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问题在轻音乐播放的背景下欣赏图片。

我这里有三个问题要问大家:

1、什么是陶艺?

2、你都见过什么样的陶艺?

3、你了解陶艺吗?它们在生活中都应用到什么地方?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它们。

主要依据大纲要求,学习内容图文并茂,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字以及古筝音乐的渲染让学生领略神秘的原始陶器、宏伟的兵马俑、绚丽的唐三彩、高贵的白瓷、典雅的青花瓷、丰富的彩绘瓷和充满时代感的现代陶艺作品。通过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认识陶艺定义、起源、历史、应用。

使学生感知到了陶艺的艺术美和实用美,体会到陶艺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 学生通过视频、网页搜索、掌握有关陶艺的制作过程、方法、工具等一些跟陶艺有关的资料。

2、 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文件夹,把一些好的知识图片保存到文件夹中。

3、 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同学之间取长补短,互相交流。

4、 教师给出要搜索的重点问题:陶艺制作方法?过程?装饰方法?

这部分的内容是本课教学重点的体现,同时这个教学过程主要体现新课标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体现。它还包含了大纲中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陶艺造型的基本技巧及特点,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和学习,以对陶艺的制作有系统的了解。让学生从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造型技巧佳作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堂作业的创作。

讨论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问题:

1、 你收集的图片采用了什么方法制作完成的,如果是你来完成它,你会在加些什么方法。

2、 你在实践中打算如何设计,采用什么方法?

这部分从教学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了以中学美术大纲中必须使学生掌握的泥条盘制法、泥板成型法、徒手捏制法等陶艺的造型方法的相关知识和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在这里可以就同一主题进行学习讨论,就同一作品发表自己的理解看法,或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动手

实践练习

学生大胆的进行创新实践。

这部分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要让学生运用网络上自己收集的信息,做到学有所用,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运用到练习和创作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评价

教师评价和师生互评

教师的评价会促进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互评中,主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谦虚,善于寻找自己缺点,在学习他人优点的基础上不断的进步。

教师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同时我们要知道,只要我们敢于创新,我们的作品有时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信自己就会创造一个奇迹!

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自己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不抄袭他人作品,样成良好的美术学习品质。

四、媒体使用的原因

1、教学媒体使用的设计

教学课件为学生提供更具体,直观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室的网络则是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必不可少的一项。

2、教学媒体使用的原因

强调美术课与信息技术及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意识,在本节课中不仅可以学习到陶艺的相关知识,也可以了解到历史、文化、科技、工艺艺术、艺术创作和人文等学科的知识,另外本课中,中学地理、历史、语文等学科资源也能提供一些资源体现了学科的整合性和通用性。

五、 说教学评价

1.教师评价:学生的能力不同,完成的作业就不同,仅仅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还不能弄懂弄通新知识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师生交流,肯定的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增强学生的信心。

2、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的评价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学生参与的自主性,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评价的重要性,另外,通过同学之间的互评,能够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体现了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性。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图体现以下思想:

优化教学过程,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学习,自我思考与表达的机会,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学会收集信息,整和信息,发挥网络优势,做到学有所用。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篇2)

一、教材分析

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了线条,但要让学生认识到线是相对而言的。例如长城相对于地球来说就是一条起伏多变的线,但对一个站在他脚下的人来说则是一个庞大的体积;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由于材质不同,生活中的线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流畅舒展的,遒劲的,软的,硬的,轻盈的……。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运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力度和速度可以画出丰富的线来,了解线的造型功能。难点是让学生用线对不同美感和情感进行表达。

二、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边的事物特征并进行适当的表现,他们将是非常高兴的。这一时期的学生,在文学修养上,已经储备了相当词汇,引导得当,基本能运用语言对艺术品传达的特征和美感进行简单描述。所以,适当提高用语言表达对艺术品的感受,从而更加充分认识线条这种重要的艺术语言是可以做到的。

三、教学设计思路

以教师的示范让学生直观感受线的表现力及表现技术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充分地发现生活中的线及其美感牲特征。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大图片信息,在直观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感受艺术家是如何用线进行造型和表现情感及描绘对象本质特征的,开拓视野。在中西艺术的对比中,加强本土文化的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感。绘画、书法、建筑、音乐、舞蹈、文学……多角度探索线条的表现领域,与大师直接对话,快速进入线条的表现状态;同学之间交流,在同龄人中汲取经验。

四、教法分析

4.1讲授谈话与学生探究合作交替进行,整个学习过程呈分析归纳过程。

4.2多媒体演示法: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观察获得最直观效果,明确所学内容,节省时间,增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兴趣。

五、学法分析

5.1讨论法的应用:通过讨论、互相启发、提示使真理越辩越明,可以加强教学互动效果、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创造灵感,使信息更加多元化。

5.2游戏法:可以增加学习兴趣,培养探究学习习惯。在玩中学,在玩中找规律。

5.3练习法:通过练习能够表达自己想法,使自己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六、教学目标:

本课为第一课时

6.1能够感觉体会线条是绘画的重要语言,线条的不同形态、质感及组合形式,会产生迥然不同的表现效果。

6.2能用语言表述经典艺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线条来表现事物特征及情感的。

6.3提高对美术基本语言的感受能力,增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第一课时:侧重对线的感受和表达,以中国书画艺术为主,以中国书画为媒价,重情感表现。

第二课时:侧重线的造型表现,以西方艺术为主,以速写为主要训练手段,重造型表达。

七、教学准备

拓展课堂容量的绘画书法图片、视频,音频、课件。多媒体设备。不同的笔,墨,纸。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篇3)

教学要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公意识。

2、通过活动,了解学校的规则和纪律,并能够自觉遵守;懂得尊重学校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

3、熟悉校园环境,认识校园忠于自己相关的设施。

4、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多种突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我们的校园,热爱我们的校园。

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内容与主要问题的设置学生活动方式教师活动要点教学意图

1、活动准备阶段

(1)谈话:小朋友,你们现在肯定已经认识学校的一些地方,但还有一些地方你们还不太熟悉,为了让大家以后能够更方便、更愉快的学习和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玩“参观校园”的活动。

(2)分小组参观

第一条参观路线:阅览室、多功能厅、大队部。

第二条参观路线:传达室、医务室、音乐教室、微机房。

第三条参观路线:教师办公室、语音室、体育馆。

第四条参观路线:自然实验室、食堂。

2、活动进行阶段

(3)教师交代一下注意事项。如:遇到问题要学会求助、注意保持安静、听到铃声进教室等。

(4)各条路线的参观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头行动。

学生抽签

分配活动路线

小组讨论

全班汇报

学生活动

展示成果

让学生学会经验共享,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欣赏《向日葵》作品,了解色彩和笔触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2、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良好的审美情感。

教学重点:

色彩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笔触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水粉颜料等工具

第一课时

一、预习反馈,明确目标:

1、同学们,在我们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每天看到的景物大自然都赋予了其各自的颜色。比如:天空是蓝色的,树叶是绿色的等等,那么,向日葵是什么颜色的呢?(生答)揭示课题:《向日葵》

2、欣赏各种在生活中的向日葵图片

提问:

①向日葵的生长特性是怎么样的?

②它本身代表了什么样的精神?(生答)小结:向日葵始终向着太阳生长,生机勃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代表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正因为向日葵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所以它成为许多画家绘画的题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荷兰的画家——凡高。

(简单介绍生平事迹)

2、欣赏凡高的《向日葵》。

提问:感受这幅作品,有什么特点?(学生谈感受)

师提示:可从色彩上和笔触上进行分析

讲解的过程中可根据生的回答可适当的色彩的有关知识,如对比色、邻近色、色调等。

总结: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我们能感受到凡高对向日葵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发现色彩和笔触是表达情感的重要的手段。

三、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1、感受色调

欣赏两幅不同色调的《乌鸦群飞的麦田》让生思考在同一幅画,画面色调不同,给你们的感觉相同吗?

(学生谈感受),师一边进行引导,一边给予评价。

2、感受同一种颜色,在不同色彩衬托下,给人感觉相同吗?

(出示黄色在不同颜色的衬托下的图片)

(学生谈感受),师一边进行引导,一边给予评价

总结:不同的色彩搭配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3、小活动:让学生尝试用色彩表达自己的对喜怒哀乐的理解与感受。

生展示自己的作业。

四、师生互动,拓展延伸(感受不同的笔触)。

1、出示不同笔触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师评价。

2、出示不同色调的《乌鸦群飞的麦田》,再次感受笔触带来的情感体验。

五、达标测评,巩固提高

小活动: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色彩和笔触表达自己对下列词语的理解与感受。

①风和日丽

②狂风暴雨

生展示自己的作业,学生自评和互评,从中了解自己作业的优缺点。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展示中,学校、老师、学生对我的的配合和帮助,让我真的很是感动。课后经过专家、领导和其他老师的点评,心中感触颇多,最关键的是让我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高效?让学生真正享受到美术课的快乐?我想这些都是值得我好好思考的。在此先简单谈谈本次教学展示课后的几点感悟。

一、导入中的遗憾

通过对向日葵图片的欣赏为导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便可以很自然的引出梵高的油画《向日葵》,然后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感受用不同方式表现同一题材的作品的区别。引导学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切入至了教学重点。与其他两位老师相比较,我觉得本课导入显得比较简单与平实,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是很强,也就是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在下一次试教时,我想是否可考虑直接从作品对比分析设计导入?或者找更贴近学生的关注点入手?也许这样效果会更好,希望下次这个遗憾不要再重演。于我而言,高效而有创新的导入,是一个挑战,我想我会积极努力去应战。

二、目标达成上的遗憾

色彩与情感的联系,笔触与情感的联系。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为了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欣赏《向日葵》作品,然后具体分析讲解梵高《向日葵》从色彩、笔触上的变化传达出的色彩与情感的联系,最后又通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梵高的生平。如此设计的本意是想从学生的看、听、品入手,通过讲解、感知、探究、对比等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提升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和认识美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预设目标。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对笔触与情感之间的联系,这个难点讲的比较少,未能分析透彻,使学生在理解上产生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对学情的不了解,加之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引导还欠缺方法,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同学们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三、生成上的遗憾

我知道,真实的课堂教学是靠课堂的“生成”来诠释的,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行进”过程中,教师难以预计和预料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事情,对学生的“反应”也难以预测。有效利用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这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要求。就本节课而言,自我感觉总体教学环节较为清晰,特别是在讲色彩与笔触之间的衔接时,我觉得用音乐的节奏诠释色彩中的节奏,这一点较为满意,学生接受也不错。但整体感知部分有放不开的现象。比如,对学生的提问方式上不够多样化,小组的合作等方式也难以体现新课程所要求的,有存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每个环节之间的衔接有些地方还好,但教学设计上不够倾向于某个知识点,有点讲得太散,尤其是色彩方面总觉得有些泛泛而谈,结果导致许多学生一时半会儿难以接受。我自己讲得太多,不仅掩盖了检验学生知识获取情况的机会,更糟糕的是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最直接的后果便是生成的东西太少,因为学生的想法肯定和我的想法有一定的冲突,这正体现他们的个性特点,是我们不能磨灭的东西。在这方面没能突破,也是本课最大的遗憾。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多创设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多元思维,开发创造潜能的教学情景,备课时细细斟酌,做到少讲多练,有主有次,将知识点真正讲透,并能由点到面有所拓展。我想,每一节课堂上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如果能抓住他,发展他,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更精彩。

四、作业设计上的遗憾

美术作业在美术学习中担任着特殊的角色,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交汇,它是检验美术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本次在作业的设计上我采用书本上的建议并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在统一的向日葵白描稿上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虽然作业的效果比较好,但是和其他两位老师相比,就显得沉稳有余创新不足,过于偏重传统形式又过于强调学习任务的完成,忽视了作业形式的创新与学生能力层次的差异性。我觉得精彩的美术课堂,应该有更精彩的作业形式来配合它,单一枯燥、机械重复的作业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的需求。所以今后在作业的设计上我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多下功夫,通过富有色彩,充满情趣又关注差异的作业,让学生能真正主动又兴趣盎然的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来。

这次的教学展示让我学到了学到,看到了许多,更明白了自己许多的不足。记得叶澜教授曾对“好课”提出了“五个实”的标准:

(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

(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

(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

(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

(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我想有“问题”的课并非都不是“好课”,它也是留有“遗憾”的课,一堂平时的美术课,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暴露,如果我们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认真研讨并反思改进,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有效、高效。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刚执教的是《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它是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的课题七。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图片欣赏为主,体现出美术教材强调视觉感受的特点。使学生对民间艺术生动绚丽的色彩搭配有一个强烈的感知印象。通过本课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学习、热爱民间艺术,进而传承、发扬民族文化。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色彩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表现和他们实际生活相近或相联系等内容的愿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民间艺术的相关知识;掌握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初步感知民间艺术的丰富内涵。

(2)增强学生欣赏民间艺术作品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及绘画表现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提问、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民间艺术的相关知识;掌握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初步感知民间艺术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掌握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并用自己的主观理解尝试进行欣赏和配色体验。

五、教学过程:

(序幕)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秧歌手绢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换一块手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老师的演示接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本课。

2、图片欣赏:它们是民间艺术吗?为什么你一看就知道?

3、学生说初步的色彩感受。你是从哪里观察出来的?(色彩的特点)

学生说说自己的初步理解,让知识的学习有一个预备的过程,使学生更有信心地投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之中。

(一)分析色彩,知识巩固。

1、布老虎身上有哪些色彩?(师用油画棒在纸上示意)

2、这些色彩给你什么感受?(鲜艳)

以通俗的语言来解释美术相关知识,让学生更好掌握。

3、换其它的颜色会有同样的感受吗?红色系示意

4、这些颜色是平均分布的吗?以什么颜色为主?(黄色)

5、如果我把主色换一下(在白描老虎身上涂色,蓝色为主调,可请学生帮忙涂色,调动兴趣,增强互动)比较这两只老虎,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两种配色都很鲜艳,但以暖色调为主色的更加热烈喜庆。(冷暖感受)

两次不同色彩的展示,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色彩给人不同的感受,将专业知识形象化,更易于七年级学生的接受。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比色,什么是冷暖色以及它们给人不同的体验、感受。

6、简单了解布老虎的作用,内涵。

本课主要以色彩搭配为主,所以在民间艺术的内涵上并没有作过多的强调,这样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安排这一环节又让学生认识到民间艺术品丰富的涵义。

7、欣赏图片,对知识进行印证。

布老虎是一个代表作品,它是否有足够的说服力呢?因而再次欣赏是对所归纳出来的色彩搭配特点进行印证,使知识更加系统全面。

(二)家乡艺术,热爱乡土。

浠水布贴,请学生用所归纳知识进行分析。

学生可能对浠水布贴并没有接触,但学习的本课后,他们会形成自己的观念,能够对实物形成主观的自己的感受。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些艺术品。

(三)色彩搭配,个人体验。

学生进行配色练习。

讲练结合,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尝到绘制民间艺术品的乐趣,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其他学生合作完成,让学生的兴趣在配色活动中得到最大的释放,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激励学生有信心、有勇气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增加每个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

(四)欣赏作品,总结延伸。

1、学生作品展示,师生共评。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全班作品展示为主,让学生的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对同学的评价中也让他们的情感得到交流,也会更加自信。

2、猜:为什么民间艺人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些颜色呢?

从大自然中获得直观感受:天之蓝草之绿花之红日之黄

让学生明白民间艺术的热烈淳朴均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

3、欣赏梵高作品,比较其作品与民间艺术在色彩上的相同点。并思考为什么梵高也和民间艺人一样,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些颜色?

民间的,自然的才是世界的。大自然给了艺术家们无穷的灵感和素材,让我们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继而会使他们产生长久的兴趣,关注民间艺术品,热爱民间艺术品,传承民间艺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个人体验、集体讨论、观摩和评述等方式,领悟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探究美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因而这一拓展环节是很有意义的。

六、教学效果。

预期教学效果:

为实现有效教学,我在这一节课进行了以下尝试:

1、试图构建能力的课堂。

2、试图构建交际的课堂。

3、试图构建自信的课堂。

4、试图构建兴趣的课堂。

我所试图构建的还有很多很多,但一堂美术课是无法将课标的理念充分表现出来,如果能让学生有备而来,让他们去搜集一些民间艺术品,可能会更好的实现本课目标。怎样结合当地素材来开展教学,这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美术老师思考。

在此,恳请各位专家评委给我的课提出指导和帮助,谢谢大家!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及指导思想

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七年级美术下册第十一课《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本课通过对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的鉴赏和设计,旨在让学生认识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了解设计艺术所运用的基本美术语言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动力,培养学生平面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此形成在设计艺术方面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认识、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图形的构成,尝试自己创作旅行团旗帜标志。

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标志图形的构成,感受标志的视觉美感,初步尝试运用文字、图形、综合的标志图形的构成元素来设计标志。

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感受标志的社会价值;在学习与设计过程中,体验通过设计活动美化生活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标志图形的构成元素,了解标志图形一般的表现形式和自身的规律,了解并掌握旗帜和标志的设计规律、设计方法。

难点:

1、设计出形象简练、意图明确、有装饰美感的标志。

2、旗帜和标志在色彩和图案上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本课包含了美学、科学、自然、文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在教法上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

1、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图片激趣,引发想象,开拓思维,让学生读懂标志所蕴含的信息,体会标志图形构成的魅力。

2、用讲授法,边讲边演示不同标志的图形构成,让学生初步了解标志图形构成的规律,提炼出标志图形构成联想与概括的方法

3、用辅导法与练习法,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释放创作的热情,尝试运用标志图形构成的元素来设计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形成设计的技能。

4、用探究法和分组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互相学习,开发智力。

(二)、说学法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在学法上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探究标志图形的构成规律,让学生去感知标志图形构成的魅力及所表现的内在美,使学生在爱学、好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2、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决定他们有很强的时代感,因而也有较强的读图能力。采用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将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

3、考虑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与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用多媒体辅助展示标志图形的构成,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有利于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获得创作的兴趣,启迪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

4、通过图片展示、分析、归类、画龙点睛的讲解、点拨,有目的、有层次的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创作欲望。

5、通过评价的教育功能,组织学生自评、互评,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在学生创作过程中及时辅导,帮助学生标志设计的探索和训练。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关键所在,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过程。我认为标志图形构成教学应遵循一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多看多练多合作,为了能让他们在美中学乐中学,良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上课开始,我运用多种媒体让学生欣赏大家喜闻乐见的生活标志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分析诱发了学生的思维想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抛出问题:第一个问题:“知道这些标志吗?”,第二个问题:“这些标志图形构成大都有哪些特点?”。引发学生的反应,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2、用讲授法与同学们一起分析会标志的图形构成,引发学生对标志图形构成的思考。

3、用问题引入下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可预设几个指向性较明确的问题,哪些是运用文字形式的?如哪些标志是图像直接运用?那些写是运用图案和文字结合的?通过对这些标志的分析将标志图形的结构上分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1)文字类(2)抽象类(3)具象类

4、选择分类标志的实例展示,边展示边解说,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以象征为主的标志的图形构成思路前行,学习标志的图形构成,感受标志的视觉美感,提炼出标志图形构成联想与概括的方法,并就这三类标志图形构成进行举例分析。

5、分析标志的造型要素:点、线、面、体

6、分析标志的构成形式和设计的要求

7、分析综合图形构成标志的特征:

8、讨论旗帜外形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9 、学生制作旅行团旗帜和标志,巡回辅导学生作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发挥充分的想象,完成作业。

10、课程即将结束前,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意大胆的展示出来,并和学生一起交流作品。采用相互猜测的形式审美自己与他人的作品。

[说明]学生在教师示范后,通过观察同学的作品,感受标志创造给大家带来的快乐,同时也会发现这些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问题,总结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应该避免发生的错误,为下一次的创作做好铺垫。

四、教学反思

本课我抓住标志图形构成的要素,通过一些案例讲授,标志图形构成归类分析,提高的学生的设计思考能力,精心设计了各个教学环节,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空间,可以自由发挥去创作标志。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始终保持着持久浓厚的学习兴趣。整堂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自然的情境氛围中认识标志图形的构成、创作出了各具特色的旗帜标志。

在课程结束后我也有如下反思:

…… ……

当然肯定还有很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指正,谢谢!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材料的特性,学习利用材料原有的特性,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再创造。

2、认识发现与创造和变废为美的关系。

3、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对材料美感的发现和创造性利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观察、发现材质的美感,运用艺术的手段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利用,创造出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特征的新作品。

难点:如何根据材料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加工工艺进行再创造。

课前准备:

各种废旧材料、多媒体课件、工艺设计作品等。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1)让学生将事先收集的各种材料带到课堂,看看谁收集得多,收集得好。

(2)让学生观察、分析、想想自己准备的各种材料可以制作成何种艺术品?

2、引导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有什么意义?这些材料的特性和生活中的用品有什么联系?怎样设计?

(2)谈一谈,不同材料的形态、色彩、肌理给你哪些特殊的感受?你将如何利用它进行艺术创作?

3、示范演示。

(1)选择材料:铝制可乐罐,工具:剪刀。

(2)构思:根据材料考虑制作什么东西(桌子、凳子)。

(3)进行创作:用剪刀剪出桌子、凳子的外形,再进行装饰美化。

4、学生创作。

(1)根据自己寻找的材料,动手设计制作用于学习与生活的小型日用品,增添一份生活的情趣。

(2)根据材料的美感因素,设计制作装饰画,美化我们的学习生活环境。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设计方案并交流,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设计活动。

5、评价建议。

(1)请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2)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选出优秀作品。

(3)学习建议:对材料的利用是否巧妙,富有创意?制作的用品是否美观、实用。

6、课后拓展。

课后收集一些材料制成日用品来美化自己的生活。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篇8)

第一课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在美术世界中遨游》,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湘版初中美术教材第1册第1课。纵观教材,从内容与性质来看,这一节课是教材里唯一一节介绍美术门类和材料间关系的课。教师应当紧紧把握住画作种类与作画材料之间的关系,向学生展示出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美术世界。同时,本课还希望通过对一些现代艺术的介绍,使学生明白随着时代的前进,美术材料也在不断地出现新的变化,新的材料会带来新的审美观念。教学目标:

1:什么决定了美术门类的不同。

2:培养学生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习。

3:不断更新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分析美术作品的制作材料

教学难点:能独立地、正确地从美术作品的材料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的门类。

教学过程:

1.问题:同学们以前都看到过那些种类的美术作品?

向学生展示美术世界的丰富多彩,为学生创设置身于美术作品中的氛围引发学习兴趣。

学生观察作品的细部:

(1)不同画种的效果看出不同的材质

具体分析教材中的范图材质的不同。将《父亲》和《秋瑾》对照,同是人物画,他们有何不同?提示(可从光线、色彩、立体感等方面对照)

2.自学:解决美术作品的分类原因是什么?美术因材质的不同分为以下种类: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及现代艺术。

绘画按材质分为:油画??油画颜料、油画布,中国画??纸、墨、笔、砚,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仔细观察资料图片并讨论,发言。学生结合手中的资料和教师发的资料自主学习。通过讨论加深对作品分类的理解。在自学的过程中,使其明白美术作品属于那一类别,听取学生讨论意见,教师展示一些绘画实物。教师展示作品,评价:版画:石版画、木刻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等。

雕塑分为:浮雕和圆雕、固体材料。工艺:传统工艺有哪些:铜、木、石、陶、布、丝、琉璃,现代工艺有哪些:塑料、不锈钢、聚合材料、光导纤维等。建筑:古代有哪些:石、木、瓦。现代有哪些:水泥、钢材、玻璃、铝合金等,现代艺术有哪些:金属、废弃物、灯光等。教师给学生传看一些画种的材料实物,增强直观感受。三.练习

曼陀铃和吉他

素描玉兰黄鹂

雕塑磨镰刀

油画血衣

国画山东长清灵岩寺罗汉像

版画

小结:在美术世界里绘画种类的不同,根本是源与材料的不同。但不论是何种质地的材料都能反映出艺术家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表扬积极发言的'同学及表现突出的小组

板书设计: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一.美术的分类

1.绘画

2.雕塑

3工艺

4.建筑

5.现代艺术

二.分类的原因——原材料的不同

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会说话的图画

各位评委、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手绘线条图像——会说话的图画》。

教材分析:

课程的定位与教学内容:

本课程适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手绘线条为切入口,把手绘线条的起源、功能、用途及其表现方法等知识元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设计艺术的兴趣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此形成在设计艺术方面基本的美术素养。课程内容虽重点侧重知识与技能,但在教学中也注重直观性学习,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结合,通过学生的设计练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处理综合信息的能力,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对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意义和功能的理解。

用手绘线条图像传达信息,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

根据此要求,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特点,我设计本课程的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手绘线条图像表达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应用的意义和功能。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手绘线条图像常用的表达方法,尝试用手绘线条图像进行交流和传达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更好的体会美术与其他学科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用美术知识为生活服务的愿望。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显示)“请你帮帮忙”:一个旅行者在旅途中感到不舒服,想找点热水喝,但语言不通,怎么办呢?请大家帮他想个办法。

学生回答:打手势、画图表达等。顺势请几位同学上前面来演示,让大家评价谁的表达最明确。

教师归纳:刚才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手绘线条来表达,说明我们每个人都具备这种表达能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手绘线条图像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手绘线条图像的起源:

在文字没有出现以前,人们使用手绘线条图像传达信息和交流。(展示:贺兰山岩画—原始人类对动物形态的描绘;手绘象形文字—文字的起源)

2、欣赏、讨论、分析:(讨论手绘线条图像的功能和用途)我们平时的生活都见过哪些手绘线条呢?A、手绘线条图像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应用:屏幕展示:

化学实验演示图-记录实验状态(记录);风景区示意图—展示景区风貌,说明景点位置(说明);生物学家手绘玉米生长过程图;(记录)建筑位置说明图(说明)。 B、手绘线条图像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屏幕展示:

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分组镜头手稿(交流);毕加索——和平的面容(抒情)夸张的手绘线条——漫画(叙事);小结:手绘线条图像的功能

——具有叙事、交流、说明、记录、抒情等多种功能,是人类除口语、文字以外的“第三语言”。

3、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方法:①、抓住物象的主要特征,表达明确。②、应抓住主要环节。③、可用指示线、箭头、等方法进行明、示意。

四、创作实践:

大家画一画——你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画出来吗?

一、两种学习用品

二、你能画出学校的平面图

五、巡回指导:

六、习作展评:

六、小结: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面临“读图时代”的挑战,用手绘图像来传达信息、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将成为21世纪的青少年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和交流的能力之一,希望大家能把它运用得更好,为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和乐趣。

七、板书设计:

手绘线条图像——会说话的图画

功能、用途表达方法

第三课大家动手做条龙

一.说教材

《大家动手做条龙》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3课,在这之前已经学过线条画,这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课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对内容的分析,新课程的标准,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制作一条龙。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概括,归纳,总结,自主构建龙的概念,能运用不同材料制作龙。

3.情感与价值目标: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说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及以上的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现状,对美术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我确定的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用现有的材料制作一条龙,并了解中华民族的龙文化。

教学难点:怎样抓住龙的形态和特点,表现出龙的威武形象,以及材料的链接合理。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达到所制定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都知道美术是培养人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思考,还要让学生动手做,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结合本课的特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探究学习法和集体讨论法。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本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法。

同时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理论联系实际的规律,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根据以上确定的内容,我再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的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向学生展示制作好的纸杯龙,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讲授新课

①播放各种形式龙的图片(雕塑,剪纸,配饰,龙船,舞龙,纹样,建筑等等)谈话引入,问: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你知道民间传说的龙是有哪些动物组成的吗?看到腾飞的龙大家想到什么?

通过观察是学生知道龙的构成和所代表的精神。

②师范纸杯龙的做法,明确龙的结构,纸杯的链接技巧,头部的造型设计,以及龙尾、角、爪、等的装饰。

③对学生进行分组制作,教师进行监督、指导。

④把每组的作品展示到讲台上,并有大家集体进行评论。最后对做的好的进行表扬。

(3)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龙的制作,了解龙的结构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爱国情操。

(4)布置作业

课外让学生想想家乡还有那些材料适合制作龙,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能及时体现出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本节课我采用:纲要式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第四课大自然的色彩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叫祝文,是一名普通美术教师,我的说课题目是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第六课《大自然的色彩》我今天的说课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说教材分析:

通过本节课《大自然的色彩》的学习,既可以对前一节课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又可以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大自然的色彩》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此外,色彩是人类的视觉对象之一,是由不同的光波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产生的。生活在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里,当眼睛看到色彩的同时,会自觉地把

3色彩和自己以前看到过、接触过的有相似色彩特征的事物在头脑中“挂钩”,形象地联系起来,而这种联想又因每个人的生活阅历、情感经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个性化差异。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能够了解和感受春天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知道表现春天的常用色彩。

(2)情感性目标:感受利用各种媒材,大胆表现所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能力性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和识别能力。

(4)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大胆表现、乐于交流、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观察和记忆色彩,能够利用各种方法进行表现,并体验到活动的乐趣。

教学难点:表现方法的运用以及整体色彩的把握及创新表现。

说教学学法::

教学: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以多媒体为载体,以本校“四四式”课堂教学为根本,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不断采用欣赏、启迪、展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发现新知识的欲望,同时在师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领悟课程中人与人之间信息的美好情感的传递,从而感受知识的价值、情感的价值。

学法指导:《大自然的色彩》是具有归纳应用和审美双重性的一节课,需要相关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因此本课利用多媒体中大量的图例以及资源,引发学生对于大自然色彩的认识以及对色彩冷暖、明暗的归纳。学生在欣赏、讨论、展示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既锻炼了其自身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师:电脑设备、各种颜色彩纸、工具材料、板刷。

(2)学生:彩笔、各色彩纸、水粉色、有关春天色彩的图片材料。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看一看)

⑴教师说: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你可以跟着音乐唱起来也可以动起来。你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吗?《春天在哪里?》

(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原有的自然界的体验产生回忆,启发学生的想象。)

⑵教师说:我们到大自然中去,看一看春天的景色吧!(教师用媒体展示春天的画面)。(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感受春天的色彩。)

二、主动交流,启思联想,(想一想)

(1)教师说:同学们,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描述一下春天。

(教师启发学生除了绘画方法还可以通过音乐、诗歌、舞蹈等多种方法来表现美丽的春天,体现学科的综合性,让学生体验、感受艺术表现的多元性。)

三、观察联想,合作探究。(说一说)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春天景色的画面,(新疆自然风光)并让学生出示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春天景色的图片。

2.学生派代表汇报小组讨论、探究的结果。 3.教师出示课题:春天的色彩

四、欣赏感受,拓展思维(赏一赏)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用不同方法表现的春天的色彩。

2.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绘画作品中点、线、面是美术的最基本的语言,有了它们,我们的作品就更加丰富多彩了。想一想,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春天的色彩。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想到的方法。

五、愉快表现,合作做画。(画一画)

1.教师:今天,我们4人小组共同合作,根据你们的意愿画出春天的色彩。想一想,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创新设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合作学习的能力。)2.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六、成功展示,教学评价。(评一评)

学生展示作业,并告诉大家是怎样想的,怎样表现的。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色彩

光和色的关系——(色彩产生的原理)

色调的形成——(应用于设计和绘画)

第五课《宣传品的设计》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宣传品的设计》(板书)。下面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七年级上册第十课,2课时。倾向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本课教材共有两个版面,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有3幅图,都是以艺术节为主题的系列宣传品设计。

(二)说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我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校园活动宣传品的种类和设计的基本要素。能运用图形、文字、色彩等基本要素,选定方法进行宣传品的设计。

2.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对艺术节宣传品的欣赏,明确宣传品设计的基本要素。通过对宣传品的设计过程,熟悉宣传品的所承载的艺术性和宣传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参与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2通过宣传品的设计,提高审美意识和细致、耐心动手实践的品质与作风。

3认同宣传品设计对校园活动的积极作用,感受美术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三、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运用图形、文字、色彩等要素完成创意和构思,进行宣传品的设计(2)宣传品设计风格整体化、系列化。

2、教学难点:而难点则落脚于设计思路新颖,并能巧妙的与主题相契合,选择合适的方法实施。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为达成教学目标,我选择了相应的教法学法:

在教法学法的选择上,我采用师生问答法、欣赏指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以师生问答法为主,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宣传品,了解宣传品的特点;用欣赏指导法,让学生了解宣传品的设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宣传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能力和自主探究的精神;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促进合作学习,发展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为了更好的辅助教学,我还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直观、形象、鲜明、生动等一系列特点,既能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又扩大学生的认知空间。

同时,我还采用了黑板板书,使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从而优化了整个课堂。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是,从教学时间维度、内容学习维度和目标达成维度的结合点上安排教学;力求达到从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力争实现抽象知识的形象化,形象知识的生动化。为此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新课、导学达标、布置作业、小结拓展四个部分。

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看PPT上的这几幅图片结合大家收集到的图片给大家介绍一下,说说其中的内容和得到的途径,(介绍完后)学生回答,让大家踊跃发言进行归类,老师总结:主题归类(1)企业宣传(2)文化、公益宣传活动等。宣传品与商业或活动主题紧密相关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为学校艺术节主题宣传设计。

(二)导学达标

我总认为一节好课就像一首美妙的音乐或者一幅美丽的画卷,它应该富有节奏的变化,为更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接下来将进行三个活动来让大家体会到宣传品所带来的乐趣。

活动一欣赏宣传品

首先提出问题:通过看书,大家思考讨论“宣传品的种类”,宣传品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其次,通过欣赏课件中的宣传品的图片,来让学生体会到宣传品的作用。

活动二学习宣传品设计

5大家带着“它们构成的要素有哪些?”这个问题,来欣赏课件上宣传品,其次,通过这些图片来体会一下宣传品的作用。

接下来,我会以艺术节为例,除了图上的乐器、绘画工具,还有什么可以表现艺术节的形式,同学们讨论过后,带领他们欣赏优秀宣传品,扩展思维思路。

(1)通过观察同一图像的不同处理,让学生分析理解具象和抽象两种处理图像的方式,体会运用图形要素进行设计的方法。

第六课《面具设计制作》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第15册第12课的《面具的设计与制作》。

我将从以下7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的设置,改变以往课程中只侧重面具的制作技术,而忽视了对美术文化的学习。这节课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在学会制作面具的过程中,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理解以及面具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面具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及文化的学习,了解面具的文化内涵。通过制作面具发现面具

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

能力目标:在制作面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与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协作能力,又培养互助精神。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能从多元(历史的、文化的)角度认识面具,尊重和保护人类物

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品德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面具制作材料的理解以及对材料的综合理解

难点:让学生设计制作出有个性、艺术效果独特的面具

四、教法、学法的运用:

直观交流法、启发引导法、愉快体验法、创新表演法

体现了“三导教学”的模式:一导主体视觉形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二导形式美特点感受,促进学生对形式美感、趣味中心的感受与理解。三导小组判断与评价,促进学生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创

造能力的发展。

五、教学用具:

自制面具、卡纸、剪刀、胶水、颜料、毛笔、彩纸、植物叶子、玉米叶、羽

毛、

芦苇花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导入。

二、学习新课一)、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自学课文,归纳整理知识点。在书中你得到了那些关于面具的信息?

1、面具是什么?

2、面具的表现内容?

3、面具的风格有哪些?

4.、面具的制作方法?

5、面具的表现形式?

拓展学习

(一)、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面具?

(二)、认识了解面具

1、中国面具:

面具又称假面;在民间则称脸壳、脸子或鬼脸。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表明,面具是一种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

2、面具的发展

(1)早期的面具一般用于丧葬与驱邪仪式或原始乐舞之中。远古时代,人们遇到天灾时,

便认为是鬼怪在兴风作浪,为了把恶魔赶走,他们戴上面目狰狞的面具,并举行隆重庄严的宗教仪式。

(2)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具不断衍变,原有的鬼神崇拜宗教迷信内涵逐渐淡化,逐渐向兼具酬神与娱乐的双重功能转化。

(3)现在面具又被当成纯粹的装饰与艺术品,其艺术性、娱乐性的审美价值日益增强其隐喻与象征的含义愈来愈丰富,形成了独特的“面具文化”。

(三)、欣赏下面影片,想一想面具的作用是什么?

1、西藏传统面具舞表演。

2、威尼斯狂欢节面具。

3、现代鬼步舞。

小结:古代传统面具的作用是降魔除灾,主要用于丧葬、祭祀等活动。而现代面具的作用则以娱乐、装饰、表演为主,是节日、戏剧、舞蹈表演的道具之一。

(四)、猜一猜下列面具哪些是古代传统面具,哪些是现代面具?你喜欢哪种面具?Ppt图片展示,学生欣赏回答。

(五)、想一想这些面具是用什么材料做的?Ppt图片展示,学生分析回答。

教师归纳:面具所用的材料,在古时候以青铜、玉、陶为主,现代面具多用木头,还有布、瓷、皮、铜、纸、棕、竹、瓢、泥、石膏,甚至塑料和玻璃钢等。

三)、方法探究:观察面具的五官和色彩搭配,谈一谈面具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1、ppt图片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开心喜悦恐惧凶恶滑稽幽默活泼可爱威武忠诚

2、思考讨论:设计面具应注意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造型色彩性格

3、试分析这些面具的表现风格

Ppt图片展示,学生分析回答。

(1)、传统面具的独特表现。(2)、强调装饰性的艺术风格。(3)、夸张变形的手法。

(4)、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独特的创意。

4、想一想:这幅面具是怎么完成的?

Ppt图片展示,学生分析回答。剪---五官(性格表现)---装饰

5、做一做:怎样把一个平面面具变为立体面具?

三、布置作业

1.以人物造型为主,大胆创新,设计制作一个有创意的面具。2.运用剪、刻、粘贴、彩绘等方法,制作平面或立体的面具。3.在面具创作中,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并注意效果强烈,色彩搭配合理。

四、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辅导。

辅导要点:

1、造型设计表现。

2、风格装饰

五、展示评价。

六、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及文化的学习,了解了面具的文化内涵。通过设计制作面具,发现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材质,通过设计制作,用面具去装点我们的生活!

第七课展示设计说课稿

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一节是设计、欣赏、评述课。主要根据本单元的内容——平面设计的概念对学生进行整体化的导入,在学习中学生会发现在我们的身边平面设计无处不在。而平面设计作品是如何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来传达设计者对其赋予的一定含义?通过对不同种领域平面设计作品的欣赏与概念导入,使学生8逐渐认识这门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它是如何来通过其简洁明了的图形、强烈的视觉刺激效果,给每位观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本课以标志设计为开端、辅以生动的讲解,使学生从标志应用中体会美与生活融合,感受美术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歩展开平面设计所包含的其他领域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分类欣赏、综合认知,激发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利用美来改变世界的潜能。教学目标:

1.在赏析中初步认识展示设计,理解展示设计的基本特点和设计类型。 2.感受展示设计的实用性。

3.在欣赏评述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学重点:展示设计的基本表现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基本特点进行评价和改进生活中的展示设计。教学方式:讲授、互动、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假如明天是元旦,在这开心的日子里,学校将组织一次学生美术作业展,你们将怎么布置?

生:

师:其实布置一个美术作业展,将涉及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场地的安排、现场的布置、海报的设计制作与张贴、展板的制作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同学们静静地去思考。这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设计,也是我们今天课程的主题:展示设计。

二、赏析

1、综合性艺术

师:我们首先来欣赏摩托车展示设计的场景图片。仔细观察,在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摩托车(产品)、标志、广告、展台。

师:在这个摩托车展示设计包含了哪些设计?

生:标志设计(字体设计)、广告设计、展台设计、照明设计。

师:从这个展示案例中,我们可以知道展示设计是集多种设计于一体的艺术形式,这正是展示设计的一大特点,是什么呢?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

生:综合。

师小结:展示设计是集多种设计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2、主题性艺术

师:在正大摩托车展示设计中,所有设计门类的全面出动,都指向什么目的?

生:为了宣传正大摩托车。

师:为了宣传产品,为了让观众能够购买产品,这是这个展示案例的唯一的目的,也是展示设计的又一特点,是什么呢?

生:主题性。

师小结:任何一个展示设计都是为了某种目的去组织设计,从而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展示设计是具有主题性的综合艺术。

3、审美性艺术

师:是不是所有的展示设计都能够让人怦然心动、过目不忘呢?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同是摩托车展示设计的场景照片,你会喜欢哪个设计?为什么?

生:

师:刚才的同学们的回答中出现了形态、色彩、照明、文字、图像,这些正是展示设计的设计元素,有效地刺激了观众的感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猜猜,老师喜欢哪个设计呢?

师小结:老师呢,都喜欢。老师喜欢三铃的色彩,整个红色调,红红火火,引人注目;喜欢正大的灯光,灯光的设计使摩托车看上去象精致的艺术品;喜欢三铃标志的色彩,红色白色,简洁,但对比强烈;喜欢正大标志的字体,有力显得大气;喜欢正大的广告,色彩的对比、人物的动感让画面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感因为细节的美丽,所以我喜欢。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所以评判展示设计的好与不好,肯定不是简单的标准。但若要非用一个角度去评价展示设计好坏优劣的话,这个角度就是审美的角度。这是展示设计的第三个特点:审美性。

三、展示设计的类型

师:生活中类似刚才欣赏的展示设计场景,你还能举例吗?

生:文峰中的服装展示设计、电器展示设计、化妆品展示设计等。

师:这些都属于什么方面的展示设计?

生:商业展示设计。

师:除了商业展示设计以外,你还看到过哪些展示设计?

生:讨论、交流。(江海风情园中的海门历史博物馆、文化展、刚才讲到的画展布置、校史陈列室的布置等)。(图片展示活动照片)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活动照片中也包含着展示设计,不管精彩与否,总之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有展示设计的存在。它包含的类型有很多,主要有商业展示设计、博物馆陈列设计、展览会设计、科技馆设计展示艺术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

四、归纳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对展示设计有没有更深的认识?请大家归纳一下。

生:

师:刚才同学们归纳了展示设计的基本特点:综合性、主题性、审美性和展示设计的主要类型:商业展示设计、博物馆展示设计、科技馆展示设计和展览会设计。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一起去欣赏、评价几组展示设计的场景图片。

五、欣赏、思考

1、化妆品展示设计

2、米其林博物馆

3、运动服装展示设计

4、上海科技馆

六、小结

今天的课,我们通过欣赏展示设计,评价展示设计,改进展示设计,更加理解了展示设计的三个基本特点。

第八课如何欣赏绘画作品说课稿

教材分析:

古今中外,风格各异,为数众多的绘画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但如何欣赏和评价一幅绘画作品呢?本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按照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步骤来进行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有助于我们10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绘画作品。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法欣赏绘画作品。

2、学生在欣赏作品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在欣赏作品中了解作品的产生背景,了解绘画者的创作思维。

【教学重点】

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解释与评价的正确表达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作品分析片段,让学生感受一下如何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从而由此进入到课本中来。

二、新授

1、教师引导学生看书中的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文字叙述部分,可以点名学生读一下,加深学生对这部文字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绘画作品《筛谷的妇女》,看看书中对此作品是如何景象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的。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书中内容:

三、描述:

请你仔细观察,你再华中看到了什么?

画家细致的描绘了一个普通的劳动场面,画中有三个人:左边、右边、中间人物都在做什么?学生根据人物动态,来加以描述。

四、分析:

作品中的失误是什么样的?

造型、构图、光线、色彩、空间及方面进行分析。

五、解释:

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画?通过这样的形式想表达什么观念?

六、评价:

这是一幅好作品吗?为什么?

教师和学生再分析书中几幅作品,采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法进行作品的欣赏。

2教师小结欣赏作品的方法:描述、分析、解释、评价

七、欣赏《筛谷的妇女》与《拾穗》

两位作家表现的想法一样吗?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

八、学生作业练习,写一篇200字的欣赏短文。教师有效引导写作过程。

九、教师总结:

学生对欣赏作品的方法的掌握程度,能否综合加以运用来分析作品,学生赞誉学习积极性如何?作业阶段,学生作品形成的质量。

第九课综合练习说课稿

第一课时

课型:综合

教学内容:敦煌艺术的研究学习,色彩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美术知识,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本学期所学的美术知识,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达到巩固本学期所学美术知识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实践练习,使同学们领悟到美术的真谛,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美术分析鉴赏。手绘线条,色彩练习

教学难点: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教学方法:

教法:视频观赏法,讲授法,演示法,对比分析法

学法:分组合作法,比较法,讨论法,动手实践法

教学准备:范画,PPT课件,颜料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一、敦煌的艺术研究学习

1、视频导入,视频播放敦煌莫高窟,带同学们一共进入敦煌莫高窟,欣赏这世界遗产。(5分钟的视频,带同学们充分的了解敦煌艺术,有佛像,壁画,飞天)

2、对比《簪花仕女图》和敦煌艺术造型,服饰,画风等方面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造型——站姿摆动手臂

服饰:都是唐代服饰以开放、华丽著称,结合了裙、衫、帔等。画风:追求佛国世界的喜悦和美好,构图饱满,形象丰腴,笔墨精细。

二、色彩练习

1、欣赏图片,思考各是哪个季节?学生看图思考回答

2、任选其中一个季节的色调给杯子做色彩设计

3、教师示范,让学生帮助老师,利用色彩知识完成范画

4、讲解步骤,先用铅笔画出自己喜欢的杯子外形结构图用深色笔把杯子的所有线条描边任选其中一个季节的色调给杯子做色彩设计

5、学生练习

6、作业展评

自我评价:我用哪些颜色想表现些什么?

互评:

你觉得好看吗?好在哪里?

评选最佳设计奖

三、课堂小结

生活中处处有艺术,只是你有没有一双能够发现艺术美的眼睛。

第二课时

色彩练习二

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确切地说是指不同波长的光给人的不同的色彩感受。

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又称光度,亮度或深浅度等。纯度:指颜色的纯粹程度和饱和度,又称饱和度、鲜艳度。色彩不掺杂黑、白、灰的颜色,正达饱和状态,其纯度就高,纯度愈高其颜色就愈鲜艳。

欣赏生活中的图片,巩固复习色彩知识。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绿洲》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湘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课。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并结合作品欣赏的综合课。主要是利用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技法,结合体现环保意识的招贴画艺术构思对应展开教学活动,把教学与环保主题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向中外不同类型的优秀艺术作品的学习与借鉴,学生应当学习掌握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初步认识并体验新奇视觉形象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积极拓展个体的异构思维及其艺术视野。教学中有意图地结合环保主题,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与发展的积极关注及思考。

(2)教材理解:本课预计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现在我主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欣赏、评述、比较,通过此活动首先让学生找出超现实主义绘画与现实主义绘画的共异性,然后得出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基本艺术特征,最后初步尝试用超现实主义绘画(时空重组)的表现手法来重新拼贴一幅环保主题作品。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欣赏作品,初步感受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新奇视觉效果。 2、通过对比作品(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总结出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基本艺术特征,并初步尝试运用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技法(时空重组)来拼贴一幅作品。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欣赏作品,共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2、学生在参与赏析作品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并在此过程中掌握表现的方法与技能。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更加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加强学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欲望。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我认为初中美术的教学应该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及审美观念。我中学的学生对美术的理解较肤浅,对超现实主义绘画缺乏了解,理解起来有一点难度。所以为了更好地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欣赏和讨论超现实主义绘画与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技法及艺术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力和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

2、教学难点:因为七年级学生对于现实主义作品认识较多,而对新奇视觉形象的绘画方式较难掌握,所以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学习掌握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技法,基本会用这种方法。

二、说学情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学,任教七年级的美术。七年级班上的男女生分布不均匀,学生美术知识方面差异较大,对美术的认识比较肤浅,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较缺乏,但对美术课很感兴趣。我认为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些“造型·表现”的技能、技巧,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这堂课主要是对作品的原型进行艺术的再现,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和情感态度的培养,都是在学习活动的参与和探究中实现的。

三、说教法学法

整堂课我以提问题为主,展示作品,学生欣赏,不断的设问,通过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用学生的回答来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这幅画有什么特点?表达了画家什么样的情感?谁能帮老师回答这个问题呢?主要运用师生互动型教学方法,借助师生对话,共同思考,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具体方法涉及到观察法、讨论法、发现法,这样就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到知识。

在作业呈现方式、技巧方面,学生在理解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基本的方法后,动手对绘画作品的原型进行再创造,绘画形式可以多样化,甚至可以直接运用图形剪贴、组拼等方法。

四、说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第一个环节是新课的导入部分,作为导入部分,我以提问为主,提了三个问题:1、每年的三月十二号是我国的植树节,那植树的目的是什么呢?2、绿色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心情呢?3、那么绿色又有什么寓意?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引导学生关注到了绿色,因为看到绿色我们似乎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生命。由此可见,绿色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既然如此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回答:环保!)这样课堂的开头不仅引出了“绿色”这一主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环保,关注生活环境引入。

(二)观赏图片:

接下来第二个环节是观赏图片资料,我将出示两组图片,一组是九寨沟优美的绿色生态图片,另一组是被破坏被污染的图片。(目的:使学生在对比后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差,并让学生谈观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接着老师可以再举例引导)最后向学生提问:你心目中的绿洲是什么样的?你会画成什么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创作思路。(这样的问题设计是为了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带着这个情怀进入下一个环节—思考与讨论。

(三)思考与讨论:

首先展示教材中的作品《绿洲》,让学生自读教材中的“前言”,并思考画家马格里特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画家他怎样不同寻常?画家表达了什么样的真实的丰富情感?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欣赏《绿洲》这一幅油画作品,感受超现实主义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新奇的视觉效果,将知识与技能目标体现出来。

(四)作品欣赏:

在与学生互动欣赏评述完《绿洲》后,同时展示作品《绿洲》与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也是我的第四个环节—作品欣赏,对比这两幅作品,师生共同欣赏分析超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共异性,在此过程中能达到过程和方法目标中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我总结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最关键的一点是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必须通过发现然后得到结论或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不用直接呈现知识要点就能体现了本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即重点、难点)。这样操作的优越性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增强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我们可以作一个课堂小结,总结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基本特征。

(五)活动开展:

第五个环节是活动开展:重新拼贴作品。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先展示教材中的广告海报作品让学生欣赏并阅读相关内容,想想这些画家是怎样表达他们的丰富的情感的?他们的绘画思维又是如何形成的?以上内容结束后再出示一幅环保主题作品,让学生运用超现实主义绘画表现技法(时空重组)进行再创作,这个环节可以了解学生是否已学习掌握了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技法,在绘画过程中注意用学生中好的想法去启发其他学生。

(六)课堂小结:

第六个环节是课堂小结—学生作品评价。我采用师生互评,我选了几幅比较有创意的学生作品,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欣赏的地方或不足之处,我再补充评价,对学生的创作作品用欣赏的眼光对待,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劳动。

五、教学评价

在这课中我紧紧抓住与社会生活环境相关的资料,讲解有关新奇视觉形象的知识,让学生在惊奇与愉快的学习生活中不仅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还受到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环保教育。对学生作品予以肯定评价,采用开放评价,目的是让学生不断尝到美术学习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让学生多一点成就感,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美术第九册第六课《美术中的比例》。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在这个环节我分3部分向大家说课。)

1.教材分析:

《美术中的比例》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和实践能力,并且加强了欣赏的分量。明确比例是造型艺术中重要的形式美法则之一,并能应用到设计中。

学情分析:

进入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十一、二岁,对简单的美术知识已有一定的积累,多数学生能通过观察美术作品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的美感,适时地补充一些比例知识。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初步认识、了解比例知识,知道黄金比例,能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的比例。

◆能力目标:能运用比例知识对简单的物品进行分析,从而学习运用比例美化生活的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用心体验比例的情感,了解比例随处可见,接触黄金分割比,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从而对制作花瓶充满信心。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黄金比例,能在生活中发现比例的美,或运用比例知识分析、欣赏物品。

(2)难点:运用比例知识分析作品,创作具有比例美感的花瓶

二、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为了创设轻松、幽默、充满智慧的课堂,使课真正走进孩子们的情感世界,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

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创作者。学生主要运用了感受体验法、对比观察法进行了学习,激发兴趣的同时培养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欣赏图片、激趣导入;

(二)多元赏析、讲授新课;

(三)共同参与、深入探究;

(四)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五)作品展示、多元评析;

(六)板书设计。

(一)欣赏图片、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黄金分割比例么?

师:我们这个世界的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而组成的,怎样才能学会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的比例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术中的比例》。

【这部分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设计的进入情境,明确任务;观察发现探究新知;自主设计,创新应用;欣赏交流,评价建议。】

(二)多元赏析、讲授新课。(在这个环节主要欣赏3个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

(1)展示范宽的中国画《溪山行旅图》,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进行欣赏,寻找画中的比例知识。

引出问题:“画家为什么把人画得那么小呢?”

通过对比,学生明确:画家成功的运用了人、树、山之间的比例关系表现我国陕西一带的风光。山在画的中央,顶天立地,雄伟壮观,商人赶着驴,显得很小突出了大山的高耸气势。总结出画山水画的比例法则丈山、尺树、寸马、豆人。

(2)欣赏达·芬奇的《维鲁维斯的人》,引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了解人体比例关系。

全图学生很难发现人体的比例关系。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借助软件将其分解为两幅图,结合动画效果的演示,学生明确:

比例关系1:身高等于两手尖之间的长度。

比例关系2:当人把手脚张开,作仰卧姿势,以他的肚脐为中心用圆规画出一个圆,那么他的手指和脚趾就会在这个圆上。

(3)赏析建筑《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是黄金比例的建筑典范。正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

通过宽和高的比,得出近似值1:0.618。

举例生活中的书本、国旗等都是运用了黄金分割比的近似值2:3的比例关系,黄金分割比是在人们长期的实践中发现的,看起来是最美、最合理的。这个比被广泛地运用在生活中和艺术当中。

【本环节通过对对国内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充分的理解和感受比例知识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共同参与、深入探究。(本这个环节分2部分,训练有梯度,循序渐进。)

1.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取书本、文具盒等用尺子量出宽与长,并算出比值,教师巡视指导。(A4纸1:0.7,语文书1:0.7……)刚才我们测量的比率都接近1:0.618,这就是黄金分割比值. 在欣赏、讨论过程中,不同学生对艺术作品比例的感受不同,这源于学生的性格、基础、生活环境等诸方面因素,同时也反映出艺术的多元性。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美术与科学的联系。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2、下面我们来欣赏优美的陶瓶。看看这几个瓶子给你什么感受?

同学回答。通过学生共同参与,对比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对下面的制作充满信心。

【让学生了解到比例关系随处可见,从而引发他们思考比例的含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在学习比例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乐趣。】

(四)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作业:设计一个美观的花瓶,造型优美,比例合理、花纹流畅、有艺术性、美观独特。。

【通过欣赏国内外优秀的艺术品,学生定会有创作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高宽比例,用各种表现手法来设计一件自己喜欢的花瓶。学生将本课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感受比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作品展示、多元评析。

在生活中运用黄金比不是一个精确制,我们找到的这些比值也都是徘徊在黄金比的左右。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同的美,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他们不同的艺术魅力。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都蕴含其中,再加上瓶体上精致花纹的设计,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环节师生沉浸在用不同比例关系、不同表现形式设计出的漂亮花瓶作品中,大家欣赏着自己的设计作品倍感骄傲和自豪,欣赏后大家互相提改进意见,相互评价,让学生再一次感受比例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享受。】

(六)板书设计。

美术中比例知识

黄金分割比例: 1:0.618 近似值:2:3 3:5 5:8 ...

总之,本节课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注重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有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巧妙的创意来熏陶学生丰富课堂,以动手实践为课堂教学的训练手段。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部分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篇11)

教材分析

盛情邀约,即呈递请柬,邀请校领导、老师、各班同学及学生家长等参加学校艺术节中的某个活动,这是艺术节实施中的一个必要流程。

请柬,作为感情联系纽带的礼仪性书信,经过古老文化的积淀,蕴涵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寄托着深情厚谊,彰显着独特的视觉美感。本课内容是对前一课的海报设计和小学阶段贺卡设计教学内容的梯级延伸;因此,可适当弱化“设计 应用”学习领域相关知识、制作技法的学习,适当加强“综合 探索”领域的学习研究。可积极挖掘和紧密结合学生生活、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请柬文化的体验与传承当中,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在突出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的同时,循序渐进地提高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课在内容的编排上没有过多地涉及涉及和制作方面的知识,而是侧重于介绍请柬设计的独特要求,为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进行协调统一的设计练习。拓展环节通过同一主题系列作品的展示,为下一单元——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欣赏学习进行了适当的铺垫。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请柬的内容、意义、书写及制作方法,设计制作一张校园艺术节请柬。

2、通过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请柬的设计制作过程和具体步骤,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

3、使学生了解重大活动的基本礼仪,培养学生的基本礼仪规范,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请柬的一般知识,学会请柬的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

设计并制作出有创意和特色的校园艺术节请柬。

教学方法

直观感受、讨论、欣赏、观察、发现、情景、讲授、演示、比较等。

评价要点

1、是否掌握了请柬的书写格式要求和设计技巧。

2、是否利用所掌握的请柬知识和技能,设计、制作出符合校园艺术节主题的请柬。

3、是否热心参与学习活动且学习兴趣持久。

4、能否将所学请柬知识及设计制作方法运用于学校艺术节的实际活动中。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软件及设备、请柬实物、卡纸、彩笔等。

学具:卡纸、铅笔、橡皮、彩笔、剪刀、固体胶棒、其他各种装饰辅助材料。

教学设计示例

一、动画导入

播放动画经典故事《森林音乐会》,请学生思考:小动物们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音乐会的消息的?进而导入本课课题:盛情邀请-----请柬的设计。

二、新授内容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环节一】了解并掌握请柬的内容、意义、书写格式等基础知识。

1、请柬的意义。

(1) 设问:举行活动为什么要送请柬?(引导学生说出请柬的意义)

小结:请柬又叫邀请函,也称请帖,是单位、团体或个人邀请有关人员出席隆重的会议、典礼等活动时发出的礼仪性书信。

(2) 学校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就要召开了,同学们能否试尝自己动手制作一张精美的请柬,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请柬的类型。

设问:同学们都知道,请柬来源于生活。那么在生活当中,你都见过哪些类型的请柬?

(引导学生说出常见的请柬类型:结婚请柬、生日请柬、会议请柬、活动邀请函等,课件出示图片)

3、请柬的形式

(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打开桌面信封观察分析手中的请柬具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从请柬的类型、色彩、图案、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并说出请柬的结构形式:单贴、双贴、组合贴)

4、请柬的内容。

结合请柬欣赏,总结出时间、地点、邀请人和被邀请人等相关内容。

5、请柬的书写格式

出示两种不同书写格式的请柬,在观察和对比中,引导学生发现请柬书写格式:横式写法和竖式写法。

拓展介绍:古人之所以竖着写,是因为在造纸术发明之前,古人是在竹木简牍上写字的,而竹木简牍都是窄长的片状,用绳串起来可卷成册,二打开卷册自然是右手执端,左手展开阅读,所以,书写也就形成自上而下、从右往左的顺序。后来,蔡伦发明了造纸术,随着中西文化的涌入,拼音文字与中文混写现象的增多,人们横向阅读和书写的习惯逐步养成,请柬的书写也出现了横式。根据人们的喜好,竖式写法还常被运用在请柬上。

6、请柬作品欣赏。

课件出示3—5幅作品,分析其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

【环节二】合作探究请柬的设计制作步骤。

1、小组合作分析手中的请柬,探究制作步骤。

2、教师示范制作步骤。

(1) 构思,确定活动主题和结构形式

(2)剪出衬底图形

(3)装饰美化

(4)写上请柬文字内容

3、小组展示请柬,总结请柬的制作方法。(剪刻粘贴、绘制、电脑设计等)

【环节三】小组合作进行请柬的设计制作。

1、提出设计制作要求。

(1) 为学校举办的校园艺术节设计一张请柬。

(2) 可用绘画、剪刻粘贴等方法。

(3) 内容要与设计统一,信息准确完整,书写格式规范。

(4) 设计新颖,别出心裁,色彩搭配和谐。

(5) 注意刀具安全,保持教室卫生。

2、学士制作,教师巡视指导,计划书展示典型作业,指出优缺点以供借鉴。(播放背景音乐,展示以往学生优秀作品,自动切换)

【环节四】作业展示评讲。

1、组内互评,推选本组1—2件优秀作品。

2、班级小组展评,讲解设计思路及制作过程。

三、课堂小结

1、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请柬知识和制作技巧,总结精彩亮点和需要改进之处,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借鉴。

2、教师总结教学情况。

四、知识拓展

运用计算机常用应用程序-----windows中的“画图”或Photosshop软件等,设计制作请柬。

五、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对前一课的海报设计和小学阶段贺卡设计教学内容的梯级延伸;因此,可适当弱化“设计 应用”学习领域相关知识、制作技法的学习,适当加强“综合 探索”领域的学习研究。可积极挖掘和紧密结合学生生活、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请柬文化的体验与传承当中,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在突出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的同时,循序渐进地提高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结束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篇12)

一、说教材

行楷《撇的写法》是由本人编写的硬笔楷书基本笔画拓展性课程教材《端笔行墨》拓展设计而来,本课要求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对楷书撇画和行楷书撇画的对比学习,理解行楷书的用笔特点,掌握行楷撇画的写法,重点掌握行楷书撇画在汉字书写中的用法,明确行楷字书写评价的基本方法,进行适当的实践创作,使学生能够把所学内容应用于书写实践,获得成功的体验。

书法课的学习内容看似枯燥,但教师要想方设法化枯燥为有趣,使学生被教师和课程内容所吸引,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科学,同时要灵活的处理教材,编制符合学情的课堂“学习单”,根据学情和教师个人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喜欢上书法课,并能在学习中感受到书法的美,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对硬笔楷书的书写特点和书写技法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掌握,因此教师在开展行楷字教学时,开始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探究学习,教师只是在学生碰到学习上的困难时,才进行示范和答疑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汉字书法点画的发展变化及个别字体点画的独特之处。

(2)感悟、体会汉字书法点画的形态、质感与自然生活艺术之间的联系。

(3)尝试用毛笔墨汁体会书法重点画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欣赏感受、寻找发现、临摹对比、分析表达、肢体语言表现书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尊重汉字,体会汉字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2)传承汉字书法,体会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四、说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比较、联想,感受汉字书法的楷书基本点画特点及美感。重点分析

感受“横”、“竖”“点”的点画特点及美感。

五、说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楷书”中横竖点笔画的藏头、护尾、提按、转折、连断、粗细以及藏露锋变化。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首先,我们来一起欣赏一段视频,谈谈你们的感受播放视频(汉字)

师问:学生看完这段视频都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答:中国汉字

教师小结:中国汉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经过岁月的冲刷依旧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手机,电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须品,我们聊天用的是微信,qq,

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于敲打键盘按手机,

很少用笔和纸这种最传统的书写形式,导致我们不重视书写,其实书写时我们终生学习发展的必备技能,养成规范书写汉字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陶冶情操,磨练意志,提高审美意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书法的点画只美

展示课题:

展示课题“书法的点画之美”

二、讲授新课

1、学前布置展示

学生讲解上一节课布置的作业“书写毛笔字的正确姿态、执笔方法、要领、口诀等”并进行示范书写姿态:头正,身平,臂开,足安

执笔方法:按压钩格抵

执笔要领:管直,腕平,指实,掌虚

口诀:分析学生收集的各种口诀,并加以强调重点。

2、毛笔楷书笔画的特点分析

点、毛笔楷书中点画的特点——点如高山坠石,如小鸟翻然侧下点的写法,(播放教学视频)

学生活动:根据教学视频的讲解,练习点的写法。教师巡回辅导横、毛笔楷书中横画的特点——横笔法浑厚,气势磅礴,气灌千里横的写法,(播放教学视频)

学生活动:根据教学视频的讲解,练习点的横法。教师巡回辅导

毛笔楷书中竖画的特点分析——竖是一个汉字的支柱,它分为悬针竖和垂露竖两种,通过名字与字体笔画形体的联系,来解释悬针竖如倒悬的针,垂露竖尾部圆润,像一颗欲将滴下的垂露

竖的写法(播放教学视频)

学生活动:根据教学视频的讲解,练习竖的写法。教师巡回辅导

毛笔楷书中撇画的特点分析——撇如象牙,如镰刀,端撇如犀角,撇画书写特点是弯曲而有力

撇的写法(播放教学视频)

学生活动:根据教学视频的讲解,练习竖的写法。教师巡回辅导

毛笔楷书中捺画的特点分析——捺是楷书笔画中最难写的,它分为横捺与斜捺,横捺体式如生蛇渡水,斜捺形如金刀

捺的写法(播放教学视频)

学生活动:根据教学视频的讲解,练习竖的写法。教师巡回辅导

教师小结:楷书之所以叫做楷书,是因为它字体笔画清晰,结构工整,笔画端正,可以作为书法中的楷模,所以叫做楷书,我们不仅仅要学习它的笔画书写,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楷书中做人的道理。

三、练一练

以楷书中最基本的笔画横竖撇捺为基础进行整字的练习

教师巡回辅导,

四、作品展示

挑出书写较好的学生作业进行展示,指出他书写的优点,比点名不足之处

总结学生书写时的通病

教师小结:书法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我们要学习发扬并传承下去,传统的优秀的东西我们要学会保留。

五、课前预习作业布置

搜索隶书的笔画特点以及书写方法,找出它与楷书的不同之处。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合集


如何让教案在课堂中合理的发挥?教师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老师的影子,提前准备教案是很多老师的习惯。教案的撰写是老师自我督促,自我激励的一种方式,经过编辑精心整理,推出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篇1)

教材分析

盛情邀约,即呈递请柬,邀请校领导、老师、各班同学及学生家长等参加学校艺术节中的某个活动,这是艺术节实施中的一个必要流程。

请柬,作为感情联系纽带的礼仪性书信,经过古老文化的积淀,蕴涵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寄托着深情厚谊,彰显着独特的视觉美感。本课内容是对前一课的海报设计和小学阶段贺卡设计教学内容的梯级延伸;因此,可适当弱化“设计 应用”学习领域相关知识、制作技法的学习,适当加强“综合 探索”领域的学习研究。可积极挖掘和紧密结合学生生活、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请柬文化的体验与传承当中,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在突出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的同时,循序渐进地提高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课在内容的编排上没有过多地涉及涉及和制作方面的知识,而是侧重于介绍请柬设计的独特要求,为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进行协调统一的设计练习。拓展环节通过同一主题系列作品的展示,为下一单元——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欣赏学习进行了适当的铺垫。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请柬的内容、意义、书写及制作方法,设计制作一张校园艺术节请柬。

2、通过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请柬的设计制作过程和具体步骤,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

3、使学生了解重大活动的基本礼仪,培养学生的基本礼仪规范,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请柬的一般知识,学会请柬的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

设计并制作出有创意和特色的校园艺术节请柬。

教学方法

直观感受、讨论、欣赏、观察、发现、情景、讲授、演示、比较等。

评价要点

1、是否掌握了请柬的书写格式要求和设计技巧。

2、是否利用所掌握的请柬知识和技能,设计、制作出符合校园艺术节主题的请柬。

3、是否热心参与学习活动且学习兴趣持久。

4、能否将所学请柬知识及设计制作方法运用于学校艺术节的实际活动中。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软件及设备、请柬实物、卡纸、彩笔等。

学具:卡纸、铅笔、橡皮、彩笔、剪刀、固体胶棒、其他各种装饰辅助材料。

教学设计示例

一、动画导入

播放动画经典故事《森林音乐会》,请学生思考:小动物们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音乐会的消息的?进而导入本课课题:盛情邀请-----请柬的设计。

二、新授内容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环节一】了解并掌握请柬的内容、意义、书写格式等基础知识。

1、请柬的意义。

(1) 设问:举行活动为什么要送请柬?(引导学生说出请柬的意义)

小结:请柬又叫邀请函,也称请帖,是单位、团体或个人邀请有关人员出席隆重的会议、典礼等活动时发出的礼仪性书信。

(2) 学校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就要召开了,同学们能否试尝自己动手制作一张精美的请柬,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请柬的类型。

设问:同学们都知道,请柬来源于生活。那么在生活当中,你都见过哪些类型的请柬?

(引导学生说出常见的请柬类型:结婚请柬、生日请柬、会议请柬、活动邀请函等,课件出示图片)

3、请柬的形式

(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打开桌面信封观察分析手中的请柬具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从请柬的类型、色彩、图案、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并说出请柬的结构形式:单贴、双贴、组合贴)

4、请柬的内容。

结合请柬欣赏,总结出时间、地点、邀请人和被邀请人等相关内容。

5、请柬的书写格式

出示两种不同书写格式的请柬,在观察和对比中,引导学生发现请柬书写格式:横式写法和竖式写法。

拓展介绍:古人之所以竖着写,是因为在造纸术发明之前,古人是在竹木简牍上写字的,而竹木简牍都是窄长的片状,用绳串起来可卷成册,二打开卷册自然是右手执端,左手展开阅读,所以,书写也就形成自上而下、从右往左的顺序。后来,蔡伦发明了造纸术,随着中西文化的涌入,拼音文字与中文混写现象的增多,人们横向阅读和书写的习惯逐步养成,请柬的书写也出现了横式。根据人们的喜好,竖式写法还常被运用在请柬上。

6、请柬作品欣赏。

课件出示3—5幅作品,分析其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

【环节二】合作探究请柬的设计制作步骤。

1、小组合作分析手中的请柬,探究制作步骤。

2、教师示范制作步骤。

(1) 构思,确定活动主题和结构形式

(2)剪出衬底图形

(3)装饰美化

(4)写上请柬文字内容

3、小组展示请柬,总结请柬的制作方法。(剪刻粘贴、绘制、电脑设计等)

【环节三】小组合作进行请柬的设计制作。

1、提出设计制作要求。

(1) 为学校举办的校园艺术节设计一张请柬。

(2) 可用绘画、剪刻粘贴等方法。

(3) 内容要与设计统一,信息准确完整,书写格式规范。

(4) 设计新颖,别出心裁,色彩搭配和谐。

(5) 注意刀具安全,保持教室卫生。

2、学士制作,教师巡视指导,计划书展示典型作业,指出优缺点以供借鉴。(播放背景音乐,展示以往学生优秀作品,自动切换)

【环节四】作业展示评讲。

1、组内互评,推选本组1—2件优秀作品。

2、班级小组展评,讲解设计思路及制作过程。

三、课堂小结

1、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请柬知识和制作技巧,总结精彩亮点和需要改进之处,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借鉴。

2、教师总结教学情况。

四、知识拓展

运用计算机常用应用程序-----windows中的“画图”或Photosshop软件等,设计制作请柬。

五、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对前一课的海报设计和小学阶段贺卡设计教学内容的梯级延伸;因此,可适当弱化“设计 应用”学习领域相关知识、制作技法的学习,适当加强“综合 探索”领域的学习研究。可积极挖掘和紧密结合学生生活、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请柬文化的体验与传承当中,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在突出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的同时,循序渐进地提高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结束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绿洲》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湘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课。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并结合作品欣赏的综合课。主要是利用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技法,结合体现环保意识的招贴画艺术构思对应展开教学活动,把教学与环保主题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向中外不同类型的优秀艺术作品的学习与借鉴,学生应当学习掌握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初步认识并体验新奇视觉形象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积极拓展个体的异构思维及其艺术视野。教学中有意图地结合环保主题,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与发展的积极关注及思考。

(2)教材理解:本课预计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现在我主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欣赏、评述、比较,通过此活动首先让学生找出超现实主义绘画与现实主义绘画的共异性,然后得出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基本艺术特征,最后初步尝试用超现实主义绘画(时空重组)的表现手法来重新拼贴一幅环保主题作品。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欣赏作品,初步感受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新奇视觉效果。 2、通过对比作品(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总结出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基本艺术特征,并初步尝试运用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技法(时空重组)来拼贴一幅作品。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欣赏作品,共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2、学生在参与赏析作品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并在此过程中掌握表现的方法与技能。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更加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加强学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欲望。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我认为初中美术的教学应该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及审美观念。我中学的学生对美术的理解较肤浅,对超现实主义绘画缺乏了解,理解起来有一点难度。所以为了更好地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欣赏和讨论超现实主义绘画与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技法及艺术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力和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

2、教学难点:因为七年级学生对于现实主义作品认识较多,而对新奇视觉形象的绘画方式较难掌握,所以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学习掌握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技法,基本会用这种方法。

二、说学情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学,任教七年级的美术。七年级班上的男女生分布不均匀,学生美术知识方面差异较大,对美术的认识比较肤浅,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较缺乏,但对美术课很感兴趣。我认为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些“造型·表现”的技能、技巧,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这堂课主要是对作品的原型进行艺术的再现,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和情感态度的培养,都是在学习活动的参与和探究中实现的。

三、说教法学法

整堂课我以提问题为主,展示作品,学生欣赏,不断的设问,通过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用学生的回答来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这幅画有什么特点?表达了画家什么样的情感?谁能帮老师回答这个问题呢?主要运用师生互动型教学方法,借助师生对话,共同思考,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具体方法涉及到观察法、讨论法、发现法,这样就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到知识。

在作业呈现方式、技巧方面,学生在理解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基本的方法后,动手对绘画作品的原型进行再创造,绘画形式可以多样化,甚至可以直接运用图形剪贴、组拼等方法。

四、说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第一个环节是新课的导入部分,作为导入部分,我以提问为主,提了三个问题:1、每年的三月十二号是我国的植树节,那植树的目的是什么呢?2、绿色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心情呢?3、那么绿色又有什么寓意?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引导学生关注到了绿色,因为看到绿色我们似乎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生命。由此可见,绿色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既然如此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回答:环保!)这样课堂的开头不仅引出了“绿色”这一主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环保,关注生活环境引入。

(二)观赏图片:

接下来第二个环节是观赏图片资料,我将出示两组图片,一组是九寨沟优美的绿色生态图片,另一组是被破坏被污染的图片。(目的:使学生在对比后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差,并让学生谈观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接着老师可以再举例引导)最后向学生提问:你心目中的绿洲是什么样的?你会画成什么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创作思路。(这样的问题设计是为了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带着这个情怀进入下一个环节—思考与讨论。

(三)思考与讨论:

首先展示教材中的作品《绿洲》,让学生自读教材中的“前言”,并思考画家马格里特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画家他怎样不同寻常?画家表达了什么样的真实的丰富情感?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欣赏《绿洲》这一幅油画作品,感受超现实主义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新奇的视觉效果,将知识与技能目标体现出来。

(四)作品欣赏:

在与学生互动欣赏评述完《绿洲》后,同时展示作品《绿洲》与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也是我的第四个环节—作品欣赏,对比这两幅作品,师生共同欣赏分析超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共异性,在此过程中能达到过程和方法目标中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我总结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最关键的一点是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必须通过发现然后得到结论或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不用直接呈现知识要点就能体现了本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即重点、难点)。这样操作的优越性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增强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我们可以作一个课堂小结,总结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基本特征。

(五)活动开展:

第五个环节是活动开展:重新拼贴作品。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先展示教材中的广告海报作品让学生欣赏并阅读相关内容,想想这些画家是怎样表达他们的丰富的情感的?他们的绘画思维又是如何形成的?以上内容结束后再出示一幅环保主题作品,让学生运用超现实主义绘画表现技法(时空重组)进行再创作,这个环节可以了解学生是否已学习掌握了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技法,在绘画过程中注意用学生中好的想法去启发其他学生。

(六)课堂小结:

第六个环节是课堂小结—学生作品评价。我采用师生互评,我选了几幅比较有创意的学生作品,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欣赏的地方或不足之处,我再补充评价,对学生的创作作品用欣赏的眼光对待,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劳动。

五、教学评价

在这课中我紧紧抓住与社会生活环境相关的资料,讲解有关新奇视觉形象的知识,让学生在惊奇与愉快的学习生活中不仅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还受到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环保教育。对学生作品予以肯定评价,采用开放评价,目的是让学生不断尝到美术学习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让学生多一点成就感,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欣赏《向日葵》作品,了解色彩和笔触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2、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良好的审美情感。

教学重点:

色彩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笔触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水粉颜料等工具

第一课时

一、预习反馈,明确目标:

1、同学们,在我们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每天看到的景物大自然都赋予了其各自的颜色。比如:天空是蓝色的,树叶是绿色的等等,那么,向日葵是什么颜色的呢?(生答)揭示课题:《向日葵》

2、欣赏各种在生活中的向日葵图片

提问:

①向日葵的生长特性是怎么样的?

②它本身代表了什么样的精神?(生答)小结:向日葵始终向着太阳生长,生机勃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代表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正因为向日葵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所以它成为许多画家绘画的题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荷兰的画家——凡高。

(简单介绍生平事迹)

2、欣赏凡高的《向日葵》。

提问:感受这幅作品,有什么特点?(学生谈感受)

师提示:可从色彩上和笔触上进行分析

讲解的过程中可根据生的回答可适当的色彩的有关知识,如对比色、邻近色、色调等。

总结: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我们能感受到凡高对向日葵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发现色彩和笔触是表达情感的重要的手段。

三、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1、感受色调

欣赏两幅不同色调的《乌鸦群飞的麦田》让生思考在同一幅画,画面色调不同,给你们的感觉相同吗?

(学生谈感受),师一边进行引导,一边给予评价。

2、感受同一种颜色,在不同色彩衬托下,给人感觉相同吗?

(出示黄色在不同颜色的衬托下的图片)

(学生谈感受),师一边进行引导,一边给予评价

总结:不同的色彩搭配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3、小活动:让学生尝试用色彩表达自己的对喜怒哀乐的理解与感受。

生展示自己的作业。

四、师生互动,拓展延伸(感受不同的笔触)。

1、出示不同笔触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师评价。

2、出示不同色调的《乌鸦群飞的麦田》,再次感受笔触带来的情感体验。

五、达标测评,巩固提高

小活动: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色彩和笔触表达自己对下列词语的理解与感受。

①风和日丽

②狂风暴雨

生展示自己的作业,学生自评和互评,从中了解自己作业的优缺点。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展示中,学校、老师、学生对我的的配合和帮助,让我真的很是感动。课后经过专家、领导和其他老师的点评,心中感触颇多,最关键的是让我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高效?让学生真正享受到美术课的快乐?我想这些都是值得我好好思考的。在此先简单谈谈本次教学展示课后的几点感悟。

一、导入中的遗憾

通过对向日葵图片的欣赏为导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便可以很自然的引出梵高的油画《向日葵》,然后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感受用不同方式表现同一题材的作品的区别。引导学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切入至了教学重点。与其他两位老师相比较,我觉得本课导入显得比较简单与平实,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是很强,也就是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在下一次试教时,我想是否可考虑直接从作品对比分析设计导入?或者找更贴近学生的关注点入手?也许这样效果会更好,希望下次这个遗憾不要再重演。于我而言,高效而有创新的导入,是一个挑战,我想我会积极努力去应战。

二、目标达成上的遗憾

色彩与情感的联系,笔触与情感的联系。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为了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欣赏《向日葵》作品,然后具体分析讲解梵高《向日葵》从色彩、笔触上的变化传达出的色彩与情感的联系,最后又通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梵高的生平。如此设计的本意是想从学生的看、听、品入手,通过讲解、感知、探究、对比等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提升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和认识美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预设目标。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对笔触与情感之间的联系,这个难点讲的比较少,未能分析透彻,使学生在理解上产生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对学情的不了解,加之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引导还欠缺方法,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同学们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三、生成上的遗憾

我知道,真实的课堂教学是靠课堂的“生成”来诠释的,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行进”过程中,教师难以预计和预料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事情,对学生的“反应”也难以预测。有效利用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这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要求。就本节课而言,自我感觉总体教学环节较为清晰,特别是在讲色彩与笔触之间的衔接时,我觉得用音乐的节奏诠释色彩中的节奏,这一点较为满意,学生接受也不错。但整体感知部分有放不开的现象。比如,对学生的提问方式上不够多样化,小组的合作等方式也难以体现新课程所要求的,有存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每个环节之间的衔接有些地方还好,但教学设计上不够倾向于某个知识点,有点讲得太散,尤其是色彩方面总觉得有些泛泛而谈,结果导致许多学生一时半会儿难以接受。我自己讲得太多,不仅掩盖了检验学生知识获取情况的机会,更糟糕的是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最直接的后果便是生成的东西太少,因为学生的想法肯定和我的想法有一定的冲突,这正体现他们的个性特点,是我们不能磨灭的东西。在这方面没能突破,也是本课最大的遗憾。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多创设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多元思维,开发创造潜能的教学情景,备课时细细斟酌,做到少讲多练,有主有次,将知识点真正讲透,并能由点到面有所拓展。我想,每一节课堂上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如果能抓住他,发展他,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更精彩。

四、作业设计上的遗憾

美术作业在美术学习中担任着特殊的角色,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交汇,它是检验美术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本次在作业的设计上我采用书本上的建议并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在统一的向日葵白描稿上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虽然作业的效果比较好,但是和其他两位老师相比,就显得沉稳有余创新不足,过于偏重传统形式又过于强调学习任务的完成,忽视了作业形式的创新与学生能力层次的差异性。我觉得精彩的美术课堂,应该有更精彩的作业形式来配合它,单一枯燥、机械重复的作业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的需求。所以今后在作业的设计上我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多下功夫,通过富有色彩,充满情趣又关注差异的作业,让学生能真正主动又兴趣盎然的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来。

这次的教学展示让我学到了学到,看到了许多,更明白了自己许多的不足。记得叶澜教授曾对“好课”提出了“五个实”的标准:

(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

(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

(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

(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

(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我想有“问题”的课并非都不是“好课”,它也是留有“遗憾”的课,一堂平时的美术课,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暴露,如果我们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认真研讨并反思改进,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有效、高效。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篇4)

教学要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公意识。

2、通过活动,了解学校的规则和纪律,并能够自觉遵守;懂得尊重学校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

3、熟悉校园环境,认识校园忠于自己相关的设施。

4、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多种突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我们的校园,热爱我们的校园。

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内容与主要问题的设置学生活动方式教师活动要点教学意图

1、活动准备阶段

(1)谈话:小朋友,你们现在肯定已经认识学校的一些地方,但还有一些地方你们还不太熟悉,为了让大家以后能够更方便、更愉快的学习和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玩“参观校园”的活动。

(2)分小组参观

第一条参观路线:阅览室、多功能厅、大队部。

第二条参观路线:传达室、医务室、音乐教室、微机房。

第三条参观路线:教师办公室、语音室、体育馆。

第四条参观路线:自然实验室、食堂。

2、活动进行阶段

(3)教师交代一下注意事项。如:遇到问题要学会求助、注意保持安静、听到铃声进教室等。

(4)各条路线的参观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头行动。

学生抽签

分配活动路线

小组讨论

全班汇报

学生活动

展示成果

让学生学会经验共享,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篇5)

一、教材分析

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了线条,但要让学生认识到线是相对而言的。例如长城相对于地球来说就是一条起伏多变的线,但对一个站在他脚下的人来说则是一个庞大的体积;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由于材质不同,生活中的线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流畅舒展的,遒劲的,软的,硬的,轻盈的……。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运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力度和速度可以画出丰富的线来,了解线的造型功能。难点是让学生用线对不同美感和情感进行表达。

二、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边的事物特征并进行适当的表现,他们将是非常高兴的。这一时期的学生,在文学修养上,已经储备了相当词汇,引导得当,基本能运用语言对艺术品传达的特征和美感进行简单描述。所以,适当提高用语言表达对艺术品的感受,从而更加充分认识线条这种重要的艺术语言是可以做到的。

三、教学设计思路

以教师的示范让学生直观感受线的表现力及表现技术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充分地发现生活中的线及其美感牲特征。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大图片信息,在直观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感受艺术家是如何用线进行造型和表现情感及描绘对象本质特征的,开拓视野。在中西艺术的对比中,加强本土文化的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感。绘画、书法、建筑、音乐、舞蹈、文学……多角度探索线条的表现领域,与大师直接对话,快速进入线条的表现状态;同学之间交流,在同龄人中汲取经验。

四、教法分析

4.1讲授谈话与学生探究合作交替进行,整个学习过程呈分析归纳过程。

4.2多媒体演示法: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观察获得最直观效果,明确所学内容,节省时间,增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兴趣。

五、学法分析

5.1讨论法的应用:通过讨论、互相启发、提示使真理越辩越明,可以加强教学互动效果、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创造灵感,使信息更加多元化。

5.2游戏法:可以增加学习兴趣,培养探究学习习惯。在玩中学,在玩中找规律。

5.3练习法:通过练习能够表达自己想法,使自己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六、教学目标:

本课为第一课时

6.1能够感觉体会线条是绘画的重要语言,线条的不同形态、质感及组合形式,会产生迥然不同的表现效果。

6.2能用语言表述经典艺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线条来表现事物特征及情感的。

6.3提高对美术基本语言的感受能力,增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第一课时:侧重对线的感受和表达,以中国书画艺术为主,以中国书画为媒价,重情感表现。

第二课时:侧重线的造型表现,以西方艺术为主,以速写为主要训练手段,重造型表达。

七、教学准备

拓展课堂容量的绘画书法图片、视频,音频、课件。多媒体设备。不同的笔,墨,纸。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陶艺,是陶器艺术的简称,中国的陶瓷艺术要追溯到9000年前,曾经长期影响着世界陶瓷的发展,本色的泥土让学生有机会领略陶艺作品的那份质朴率真的情趣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及悠久的文化特征,能够让学生感到他的神秘色彩,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思维以及创新的欲望。

因为这节课任务比较多,因此我设计了这堂网络课,希望在网络上提供一些在教室中难以实现的教学活动,达到辅助教学的效果,拓宽教材,做到学习资源多维化。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1、认知目标

(1)让学生欣赏并了解陶艺制作的过程以及基本成型和装饰的方法。

(2)感受陶艺作品的艺术特征,体会其丰富的表现力。

2、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以及对艺术热爱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能力目标

(1)通过“好玩的陶艺”创作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手、眼、脑等方面得到综合锻炼。

(2)充分享受陶艺设计与制作活动中的创作自由和乐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网络学习了解陶艺的艺术形式和基本特点,理解并熟悉陶艺的制作流程

难点:陶艺基本成型的方法。

二、 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问题驱动”的教学原则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这种“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获取知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学法:采用有目的地、让学生由观察——分析——动手实践、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教材随机选择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这节课则让学生借助网络来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学习任务,广泛地收集有关陶艺的文字、图片或网络资源,整合信息。

三、 说教学程序

在教学中,我结合本课学习目标以及网络资源的优势,整个教学程序我设计以下六个段试:

激趣设疑——解疑——搜索——讨论——实践——评价

以下是我的`具体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设疑

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问题在轻音乐播放的背景下欣赏图片。

我这里有三个问题要问大家:

1、什么是陶艺?

2、你都见过什么样的陶艺?

3、你了解陶艺吗?它们在生活中都应用到什么地方?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它们。

主要依据大纲要求,学习内容图文并茂,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字以及古筝音乐的渲染让学生领略神秘的原始陶器、宏伟的兵马俑、绚丽的唐三彩、高贵的白瓷、典雅的青花瓷、丰富的彩绘瓷和充满时代感的现代陶艺作品。通过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认识陶艺定义、起源、历史、应用。

使学生感知到了陶艺的艺术美和实用美,体会到陶艺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 学生通过视频、网页搜索、掌握有关陶艺的制作过程、方法、工具等一些跟陶艺有关的资料。

2、 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文件夹,把一些好的知识图片保存到文件夹中。

3、 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同学之间取长补短,互相交流。

4、 教师给出要搜索的重点问题:陶艺制作方法?过程?装饰方法?

这部分的内容是本课教学重点的体现,同时这个教学过程主要体现新课标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体现。它还包含了大纲中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陶艺造型的基本技巧及特点,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和学习,以对陶艺的制作有系统的了解。让学生从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造型技巧佳作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堂作业的创作。

讨论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问题:

1、 你收集的图片采用了什么方法制作完成的,如果是你来完成它,你会在加些什么方法。

2、 你在实践中打算如何设计,采用什么方法?

这部分从教学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了以中学美术大纲中必须使学生掌握的泥条盘制法、泥板成型法、徒手捏制法等陶艺的造型方法的相关知识和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在这里可以就同一主题进行学习讨论,就同一作品发表自己的理解看法,或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动手

实践练习

学生大胆的进行创新实践。

这部分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要让学生运用网络上自己收集的信息,做到学有所用,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运用到练习和创作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评价

教师评价和师生互评

教师的评价会促进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互评中,主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谦虚,善于寻找自己缺点,在学习他人优点的基础上不断的进步。

教师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同时我们要知道,只要我们敢于创新,我们的作品有时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信自己就会创造一个奇迹!

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自己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不抄袭他人作品,样成良好的美术学习品质。

四、媒体使用的原因

1、教学媒体使用的设计

教学课件为学生提供更具体,直观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室的网络则是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必不可少的一项。

2、教学媒体使用的原因

强调美术课与信息技术及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意识,在本节课中不仅可以学习到陶艺的相关知识,也可以了解到历史、文化、科技、工艺艺术、艺术创作和人文等学科的知识,另外本课中,中学地理、历史、语文等学科资源也能提供一些资源体现了学科的整合性和通用性。

五、 说教学评价

1.教师评价:学生的能力不同,完成的作业就不同,仅仅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还不能弄懂弄通新知识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师生交流,肯定的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增强学生的信心。

2、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的评价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学生参与的自主性,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评价的重要性,另外,通过同学之间的互评,能够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体现了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性。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图体现以下思想:

优化教学过程,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学习,自我思考与表达的机会,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学会收集信息,整和信息,发挥网络优势,做到学有所用。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刚执教的是《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它是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的课题七。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图片欣赏为主,体现出美术教材强调视觉感受的特点。使学生对民间艺术生动绚丽的色彩搭配有一个强烈的感知印象。通过本课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学习、热爱民间艺术,进而传承、发扬民族文化。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色彩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表现和他们实际生活相近或相联系等内容的愿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民间艺术的相关知识;掌握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初步感知民间艺术的丰富内涵。

(2)增强学生欣赏民间艺术作品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及绘画表现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提问、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民间艺术的相关知识;掌握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初步感知民间艺术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掌握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并用自己的主观理解尝试进行欣赏和配色体验。

五、教学过程:

(序幕)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秧歌手绢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换一块手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老师的演示接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本课。

2、图片欣赏:它们是民间艺术吗?为什么你一看就知道?

3、学生说初步的色彩感受。你是从哪里观察出来的?(色彩的特点)

学生说说自己的初步理解,让知识的学习有一个预备的过程,使学生更有信心地投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之中。

(一)分析色彩,知识巩固。

1、布老虎身上有哪些色彩?(师用油画棒在纸上示意)

2、这些色彩给你什么感受?(鲜艳)

以通俗的语言来解释美术相关知识,让学生更好掌握。

3、换其它的颜色会有同样的感受吗?红色系示意

4、这些颜色是平均分布的吗?以什么颜色为主?(黄色)

5、如果我把主色换一下(在白描老虎身上涂色,蓝色为主调,可请学生帮忙涂色,调动兴趣,增强互动)比较这两只老虎,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两种配色都很鲜艳,但以暖色调为主色的更加热烈喜庆。(冷暖感受)

两次不同色彩的展示,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色彩给人不同的感受,将专业知识形象化,更易于七年级学生的接受。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比色,什么是冷暖色以及它们给人不同的体验、感受。

6、简单了解布老虎的作用,内涵。

本课主要以色彩搭配为主,所以在民间艺术的内涵上并没有作过多的强调,这样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安排这一环节又让学生认识到民间艺术品丰富的涵义。

7、欣赏图片,对知识进行印证。

布老虎是一个代表作品,它是否有足够的说服力呢?因而再次欣赏是对所归纳出来的色彩搭配特点进行印证,使知识更加系统全面。

(二)家乡艺术,热爱乡土。

浠水布贴,请学生用所归纳知识进行分析。

学生可能对浠水布贴并没有接触,但学习的本课后,他们会形成自己的观念,能够对实物形成主观的自己的感受。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些艺术品。

(三)色彩搭配,个人体验。

学生进行配色练习。

讲练结合,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尝到绘制民间艺术品的乐趣,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其他学生合作完成,让学生的兴趣在配色活动中得到最大的释放,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激励学生有信心、有勇气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增加每个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

(四)欣赏作品,总结延伸。

1、学生作品展示,师生共评。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全班作品展示为主,让学生的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对同学的评价中也让他们的情感得到交流,也会更加自信。

2、猜:为什么民间艺人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些颜色呢?

从大自然中获得直观感受:天之蓝草之绿花之红日之黄

让学生明白民间艺术的热烈淳朴均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

3、欣赏梵高作品,比较其作品与民间艺术在色彩上的相同点。并思考为什么梵高也和民间艺人一样,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些颜色?

民间的,自然的才是世界的。大自然给了艺术家们无穷的灵感和素材,让我们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继而会使他们产生长久的兴趣,关注民间艺术品,热爱民间艺术品,传承民间艺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个人体验、集体讨论、观摩和评述等方式,领悟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探究美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因而这一拓展环节是很有意义的。

六、教学效果。

预期教学效果:

为实现有效教学,我在这一节课进行了以下尝试:

1、试图构建能力的课堂。

2、试图构建交际的课堂。

3、试图构建自信的课堂。

4、试图构建兴趣的课堂。

我所试图构建的还有很多很多,但一堂美术课是无法将课标的理念充分表现出来,如果能让学生有备而来,让他们去搜集一些民间艺术品,可能会更好的实现本课目标。怎样结合当地素材来开展教学,这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美术老师思考。

在此,恳请各位专家评委给我的课提出指导和帮助,谢谢大家!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材料的特性,学习利用材料原有的特性,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再创造。

2、认识发现与创造和变废为美的关系。

3、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对材料美感的发现和创造性利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观察、发现材质的美感,运用艺术的手段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利用,创造出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特征的新作品。

难点:如何根据材料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加工工艺进行再创造。

课前准备:

各种废旧材料、多媒体课件、工艺设计作品等。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1)让学生将事先收集的各种材料带到课堂,看看谁收集得多,收集得好。

(2)让学生观察、分析、想想自己准备的各种材料可以制作成何种艺术品?

2、引导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有什么意义?这些材料的特性和生活中的用品有什么联系?怎样设计?

(2)谈一谈,不同材料的形态、色彩、肌理给你哪些特殊的感受?你将如何利用它进行艺术创作?

3、示范演示。

(1)选择材料:铝制可乐罐,工具:剪刀。

(2)构思:根据材料考虑制作什么东西(桌子、凳子)。

(3)进行创作:用剪刀剪出桌子、凳子的外形,再进行装饰美化。

4、学生创作。

(1)根据自己寻找的材料,动手设计制作用于学习与生活的小型日用品,增添一份生活的情趣。

(2)根据材料的美感因素,设计制作装饰画,美化我们的学习生活环境。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设计方案并交流,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设计活动。

5、评价建议。

(1)请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2)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选出优秀作品。

(3)学习建议:对材料的利用是否巧妙,富有创意?制作的用品是否美观、实用。

6、课后拓展。

课后收集一些材料制成日用品来美化自己的生活。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篇9)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及指导思想

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七年级美术下册第十一课《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本课通过对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的鉴赏和设计,旨在让学生认识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了解设计艺术所运用的基本美术语言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动力,培养学生平面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此形成在设计艺术方面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认识、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图形的构成,尝试自己创作旅行团旗帜标志。

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标志图形的构成,感受标志的视觉美感,初步尝试运用文字、图形、综合的标志图形的构成元素来设计标志。

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感受标志的社会价值;在学习与设计过程中,体验通过设计活动美化生活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标志图形的构成元素,了解标志图形一般的表现形式和自身的规律,了解并掌握旗帜和标志的设计规律、设计方法。

难点:

1、设计出形象简练、意图明确、有装饰美感的标志。

2、旗帜和标志在色彩和图案上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本课包含了美学、科学、自然、文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在教法上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

1、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图片激趣,引发想象,开拓思维,让学生读懂标志所蕴含的信息,体会标志图形构成的魅力。

2、用讲授法,边讲边演示不同标志的图形构成,让学生初步了解标志图形构成的规律,提炼出标志图形构成联想与概括的方法

3、用辅导法与练习法,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释放创作的热情,尝试运用标志图形构成的元素来设计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形成设计的技能。

4、用探究法和分组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互相学习,开发智力。

(二)、说学法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在学法上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探究标志图形的构成规律,让学生去感知标志图形构成的魅力及所表现的内在美,使学生在爱学、好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2、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决定他们有很强的时代感,因而也有较强的读图能力。采用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将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

3、考虑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与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用多媒体辅助展示标志图形的构成,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有利于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获得创作的兴趣,启迪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

4、通过图片展示、分析、归类、画龙点睛的讲解、点拨,有目的、有层次的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创作欲望。

5、通过评价的教育功能,组织学生自评、互评,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在学生创作过程中及时辅导,帮助学生标志设计的探索和训练。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关键所在,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过程。我认为标志图形构成教学应遵循一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多看多练多合作,为了能让他们在美中学乐中学,良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上课开始,我运用多种媒体让学生欣赏大家喜闻乐见的生活标志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分析诱发了学生的思维想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抛出问题:第一个问题:“知道这些标志吗?”,第二个问题:“这些标志图形构成大都有哪些特点?”。引发学生的反应,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2、用讲授法与同学们一起分析会标志的图形构成,引发学生对标志图形构成的思考。

3、用问题引入下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可预设几个指向性较明确的问题,哪些是运用文字形式的?如哪些标志是图像直接运用?那些写是运用图案和文字结合的?通过对这些标志的分析将标志图形的结构上分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1)文字类(2)抽象类(3)具象类

4、选择分类标志的实例展示,边展示边解说,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以象征为主的标志的图形构成思路前行,学习标志的图形构成,感受标志的视觉美感,提炼出标志图形构成联想与概括的方法,并就这三类标志图形构成进行举例分析。

5、分析标志的造型要素:点、线、面、体

6、分析标志的构成形式和设计的要求

7、分析综合图形构成标志的特征:

8、讨论旗帜外形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9 、学生制作旅行团旗帜和标志,巡回辅导学生作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发挥充分的想象,完成作业。

10、课程即将结束前,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意大胆的展示出来,并和学生一起交流作品。采用相互猜测的形式审美自己与他人的作品。

[说明]学生在教师示范后,通过观察同学的作品,感受标志创造给大家带来的快乐,同时也会发现这些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问题,总结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应该避免发生的错误,为下一次的创作做好铺垫。

四、教学反思

本课我抓住标志图形构成的要素,通过一些案例讲授,标志图形构成归类分析,提高的学生的设计思考能力,精心设计了各个教学环节,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空间,可以自由发挥去创作标志。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始终保持着持久浓厚的学习兴趣。整堂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自然的情境氛围中认识标志图形的构成、创作出了各具特色的旗帜标志。

在课程结束后我也有如下反思:

…… ……

当然肯定还有很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指正,谢谢!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篇10)

一、说教材

行楷《撇的写法》是由本人编写的硬笔楷书基本笔画拓展性课程教材《端笔行墨》拓展设计而来,本课要求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对楷书撇画和行楷书撇画的对比学习,理解行楷书的用笔特点,掌握行楷撇画的写法,重点掌握行楷书撇画在汉字书写中的用法,明确行楷字书写评价的基本方法,进行适当的实践创作,使学生能够把所学内容应用于书写实践,获得成功的体验。

书法课的学习内容看似枯燥,但教师要想方设法化枯燥为有趣,使学生被教师和课程内容所吸引,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科学,同时要灵活的处理教材,编制符合学情的课堂“学习单”,根据学情和教师个人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喜欢上书法课,并能在学习中感受到书法的美,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对硬笔楷书的书写特点和书写技法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掌握,因此教师在开展行楷字教学时,开始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探究学习,教师只是在学生碰到学习上的困难时,才进行示范和答疑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汉字书法点画的发展变化及个别字体点画的独特之处。

(2)感悟、体会汉字书法点画的形态、质感与自然生活艺术之间的联系。

(3)尝试用毛笔墨汁体会书法重点画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欣赏感受、寻找发现、临摹对比、分析表达、肢体语言表现书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尊重汉字,体会汉字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2)传承汉字书法,体会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四、说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比较、联想,感受汉字书法的楷书基本点画特点及美感。重点分析

感受“横”、“竖”“点”的点画特点及美感。

五、说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楷书”中横竖点笔画的藏头、护尾、提按、转折、连断、粗细以及藏露锋变化。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首先,我们来一起欣赏一段视频,谈谈你们的感受播放视频(汉字)

师问:学生看完这段视频都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答:中国汉字

教师小结:中国汉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经过岁月的冲刷依旧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手机,电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须品,我们聊天用的是微信,qq,

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于敲打键盘按手机,

很少用笔和纸这种最传统的书写形式,导致我们不重视书写,其实书写时我们终生学习发展的必备技能,养成规范书写汉字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陶冶情操,磨练意志,提高审美意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书法的点画只美

展示课题:

展示课题“书法的点画之美”

二、讲授新课

1、学前布置展示

学生讲解上一节课布置的作业“书写毛笔字的正确姿态、执笔方法、要领、口诀等”并进行示范书写姿态:头正,身平,臂开,足安

执笔方法:按压钩格抵

执笔要领:管直,腕平,指实,掌虚

口诀:分析学生收集的各种口诀,并加以强调重点。

2、毛笔楷书笔画的特点分析

点、毛笔楷书中点画的特点——点如高山坠石,如小鸟翻然侧下点的写法,(播放教学视频)

学生活动:根据教学视频的讲解,练习点的写法。教师巡回辅导横、毛笔楷书中横画的特点——横笔法浑厚,气势磅礴,气灌千里横的写法,(播放教学视频)

学生活动:根据教学视频的讲解,练习点的横法。教师巡回辅导

毛笔楷书中竖画的特点分析——竖是一个汉字的支柱,它分为悬针竖和垂露竖两种,通过名字与字体笔画形体的联系,来解释悬针竖如倒悬的针,垂露竖尾部圆润,像一颗欲将滴下的垂露

竖的写法(播放教学视频)

学生活动:根据教学视频的讲解,练习竖的写法。教师巡回辅导

毛笔楷书中撇画的特点分析——撇如象牙,如镰刀,端撇如犀角,撇画书写特点是弯曲而有力

撇的写法(播放教学视频)

学生活动:根据教学视频的讲解,练习竖的写法。教师巡回辅导

毛笔楷书中捺画的特点分析——捺是楷书笔画中最难写的,它分为横捺与斜捺,横捺体式如生蛇渡水,斜捺形如金刀

捺的写法(播放教学视频)

学生活动:根据教学视频的讲解,练习竖的写法。教师巡回辅导

教师小结:楷书之所以叫做楷书,是因为它字体笔画清晰,结构工整,笔画端正,可以作为书法中的楷模,所以叫做楷书,我们不仅仅要学习它的笔画书写,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楷书中做人的道理。

三、练一练

以楷书中最基本的笔画横竖撇捺为基础进行整字的练习

教师巡回辅导,

四、作品展示

挑出书写较好的学生作业进行展示,指出他书写的优点,比点名不足之处

总结学生书写时的通病

教师小结:书法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我们要学习发扬并传承下去,传统的优秀的东西我们要学会保留。

五、课前预习作业布置

搜索隶书的笔画特点以及书写方法,找出它与楷书的不同之处。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篇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美术第九册第六课《美术中的比例》。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在这个环节我分3部分向大家说课。)

1.教材分析:

《美术中的比例》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和实践能力,并且加强了欣赏的分量。明确比例是造型艺术中重要的形式美法则之一,并能应用到设计中。

学情分析:

进入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十一、二岁,对简单的美术知识已有一定的积累,多数学生能通过观察美术作品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的美感,适时地补充一些比例知识。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初步认识、了解比例知识,知道黄金比例,能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的比例。

◆能力目标:能运用比例知识对简单的物品进行分析,从而学习运用比例美化生活的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用心体验比例的情感,了解比例随处可见,接触黄金分割比,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从而对制作花瓶充满信心。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黄金比例,能在生活中发现比例的美,或运用比例知识分析、欣赏物品。

(2)难点:运用比例知识分析作品,创作具有比例美感的花瓶

二、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为了创设轻松、幽默、充满智慧的课堂,使课真正走进孩子们的情感世界,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

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创作者。学生主要运用了感受体验法、对比观察法进行了学习,激发兴趣的同时培养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欣赏图片、激趣导入;

(二)多元赏析、讲授新课;

(三)共同参与、深入探究;

(四)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五)作品展示、多元评析;

(六)板书设计。

(一)欣赏图片、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黄金分割比例么?

师:我们这个世界的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而组成的,怎样才能学会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的比例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术中的比例》。

【这部分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设计的进入情境,明确任务;观察发现探究新知;自主设计,创新应用;欣赏交流,评价建议。】

(二)多元赏析、讲授新课。(在这个环节主要欣赏3个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

(1)展示范宽的中国画《溪山行旅图》,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进行欣赏,寻找画中的比例知识。

引出问题:“画家为什么把人画得那么小呢?”

通过对比,学生明确:画家成功的运用了人、树、山之间的比例关系表现我国陕西一带的风光。山在画的中央,顶天立地,雄伟壮观,商人赶着驴,显得很小突出了大山的高耸气势。总结出画山水画的比例法则丈山、尺树、寸马、豆人。

(2)欣赏达·芬奇的《维鲁维斯的人》,引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了解人体比例关系。

全图学生很难发现人体的比例关系。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借助软件将其分解为两幅图,结合动画效果的演示,学生明确:

比例关系1:身高等于两手尖之间的长度。

比例关系2:当人把手脚张开,作仰卧姿势,以他的肚脐为中心用圆规画出一个圆,那么他的手指和脚趾就会在这个圆上。

(3)赏析建筑《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是黄金比例的建筑典范。正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

通过宽和高的比,得出近似值1:0.618。

举例生活中的书本、国旗等都是运用了黄金分割比的近似值2:3的比例关系,黄金分割比是在人们长期的实践中发现的,看起来是最美、最合理的。这个比被广泛地运用在生活中和艺术当中。

【本环节通过对对国内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充分的理解和感受比例知识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共同参与、深入探究。(本这个环节分2部分,训练有梯度,循序渐进。)

1.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取书本、文具盒等用尺子量出宽与长,并算出比值,教师巡视指导。(A4纸1:0.7,语文书1:0.7……)刚才我们测量的比率都接近1:0.618,这就是黄金分割比值. 在欣赏、讨论过程中,不同学生对艺术作品比例的感受不同,这源于学生的性格、基础、生活环境等诸方面因素,同时也反映出艺术的多元性。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美术与科学的联系。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2、下面我们来欣赏优美的陶瓶。看看这几个瓶子给你什么感受?

同学回答。通过学生共同参与,对比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对下面的制作充满信心。

【让学生了解到比例关系随处可见,从而引发他们思考比例的含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在学习比例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乐趣。】

(四)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作业:设计一个美观的花瓶,造型优美,比例合理、花纹流畅、有艺术性、美观独特。。

【通过欣赏国内外优秀的艺术品,学生定会有创作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高宽比例,用各种表现手法来设计一件自己喜欢的花瓶。学生将本课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感受比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作品展示、多元评析。

在生活中运用黄金比不是一个精确制,我们找到的这些比值也都是徘徊在黄金比的左右。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同的美,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他们不同的艺术魅力。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都蕴含其中,再加上瓶体上精致花纹的设计,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环节师生沉浸在用不同比例关系、不同表现形式设计出的漂亮花瓶作品中,大家欣赏着自己的设计作品倍感骄傲和自豪,欣赏后大家互相提改进意见,相互评价,让学生再一次感受比例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享受。】

(六)板书设计。

美术中比例知识

黄金分割比例: 1:0.618 近似值:2:3 3:5 5:8 ...

总之,本节课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注重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有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巧妙的创意来熏陶学生丰富课堂,以动手实践为课堂教学的训练手段。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部分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篇12)

第一课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在美术世界中遨游》,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湘版初中美术教材第1册第1课。纵观教材,从内容与性质来看,这一节课是教材里唯一一节介绍美术门类和材料间关系的课。教师应当紧紧把握住画作种类与作画材料之间的关系,向学生展示出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美术世界。同时,本课还希望通过对一些现代艺术的介绍,使学生明白随着时代的前进,美术材料也在不断地出现新的变化,新的材料会带来新的审美观念。教学目标:

1:什么决定了美术门类的不同。

2:培养学生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习。

3:不断更新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分析美术作品的制作材料

教学难点:能独立地、正确地从美术作品的材料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的门类。

教学过程:

1.问题:同学们以前都看到过那些种类的美术作品?

向学生展示美术世界的丰富多彩,为学生创设置身于美术作品中的氛围引发学习兴趣。

学生观察作品的细部:

(1)不同画种的效果看出不同的材质

具体分析教材中的范图材质的不同。将《父亲》和《秋瑾》对照,同是人物画,他们有何不同?提示(可从光线、色彩、立体感等方面对照)

2.自学:解决美术作品的分类原因是什么?美术因材质的不同分为以下种类: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及现代艺术。

绘画按材质分为:油画??油画颜料、油画布,中国画??纸、墨、笔、砚,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仔细观察资料图片并讨论,发言。学生结合手中的资料和教师发的资料自主学习。通过讨论加深对作品分类的理解。在自学的过程中,使其明白美术作品属于那一类别,听取学生讨论意见,教师展示一些绘画实物。教师展示作品,评价:版画:石版画、木刻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等。

雕塑分为:浮雕和圆雕、固体材料。工艺:传统工艺有哪些:铜、木、石、陶、布、丝、琉璃,现代工艺有哪些:塑料、不锈钢、聚合材料、光导纤维等。建筑:古代有哪些:石、木、瓦。现代有哪些:水泥、钢材、玻璃、铝合金等,现代艺术有哪些:金属、废弃物、灯光等。教师给学生传看一些画种的材料实物,增强直观感受。三.练习

曼陀铃和吉他

素描玉兰黄鹂

雕塑磨镰刀

油画血衣

国画山东长清灵岩寺罗汉像

版画

小结:在美术世界里绘画种类的不同,根本是源与材料的不同。但不论是何种质地的材料都能反映出艺术家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表扬积极发言的'同学及表现突出的小组

板书设计: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一.美术的分类

1.绘画

2.雕塑

3工艺

4.建筑

5.现代艺术

二.分类的原因——原材料的不同

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会说话的图画

各位评委、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手绘线条图像——会说话的图画》。

教材分析:

课程的定位与教学内容:

本课程适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手绘线条为切入口,把手绘线条的起源、功能、用途及其表现方法等知识元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设计艺术的兴趣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此形成在设计艺术方面基本的美术素养。课程内容虽重点侧重知识与技能,但在教学中也注重直观性学习,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结合,通过学生的设计练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处理综合信息的能力,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对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意义和功能的理解。

用手绘线条图像传达信息,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

根据此要求,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特点,我设计本课程的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手绘线条图像表达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应用的意义和功能。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手绘线条图像常用的表达方法,尝试用手绘线条图像进行交流和传达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更好的体会美术与其他学科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用美术知识为生活服务的愿望。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显示)“请你帮帮忙”:一个旅行者在旅途中感到不舒服,想找点热水喝,但语言不通,怎么办呢?请大家帮他想个办法。

学生回答:打手势、画图表达等。顺势请几位同学上前面来演示,让大家评价谁的表达最明确。

教师归纳:刚才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手绘线条来表达,说明我们每个人都具备这种表达能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手绘线条图像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手绘线条图像的起源:

在文字没有出现以前,人们使用手绘线条图像传达信息和交流。(展示:贺兰山岩画—原始人类对动物形态的描绘;手绘象形文字—文字的起源)

2、欣赏、讨论、分析:(讨论手绘线条图像的功能和用途)我们平时的生活都见过哪些手绘线条呢?A、手绘线条图像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应用:屏幕展示:

化学实验演示图-记录实验状态(记录);风景区示意图—展示景区风貌,说明景点位置(说明);生物学家手绘玉米生长过程图;(记录)建筑位置说明图(说明)。 B、手绘线条图像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屏幕展示:

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分组镜头手稿(交流);毕加索——和平的面容(抒情)夸张的手绘线条——漫画(叙事);小结:手绘线条图像的功能

——具有叙事、交流、说明、记录、抒情等多种功能,是人类除口语、文字以外的“第三语言”。

3、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方法:①、抓住物象的主要特征,表达明确。②、应抓住主要环节。③、可用指示线、箭头、等方法进行明、示意。

四、创作实践:

大家画一画——你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画出来吗?

一、两种学习用品

二、你能画出学校的平面图

五、巡回指导:

六、习作展评:

六、小结: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面临“读图时代”的挑战,用手绘图像来传达信息、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将成为21世纪的青少年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和交流的能力之一,希望大家能把它运用得更好,为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和乐趣。

七、板书设计:

手绘线条图像——会说话的图画

功能、用途表达方法

第三课大家动手做条龙

一.说教材

《大家动手做条龙》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3课,在这之前已经学过线条画,这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课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对内容的分析,新课程的标准,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制作一条龙。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概括,归纳,总结,自主构建龙的概念,能运用不同材料制作龙。

3.情感与价值目标: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说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及以上的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现状,对美术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我确定的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用现有的材料制作一条龙,并了解中华民族的龙文化。

教学难点:怎样抓住龙的形态和特点,表现出龙的威武形象,以及材料的链接合理。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达到所制定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都知道美术是培养人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思考,还要让学生动手做,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结合本课的特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探究学习法和集体讨论法。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本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法。

同时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理论联系实际的规律,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根据以上确定的内容,我再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的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向学生展示制作好的纸杯龙,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讲授新课

①播放各种形式龙的图片(雕塑,剪纸,配饰,龙船,舞龙,纹样,建筑等等)谈话引入,问: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你知道民间传说的龙是有哪些动物组成的吗?看到腾飞的龙大家想到什么?

通过观察是学生知道龙的构成和所代表的精神。

②师范纸杯龙的做法,明确龙的结构,纸杯的链接技巧,头部的造型设计,以及龙尾、角、爪、等的装饰。

③对学生进行分组制作,教师进行监督、指导。

④把每组的作品展示到讲台上,并有大家集体进行评论。最后对做的好的进行表扬。

(3)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龙的制作,了解龙的结构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爱国情操。

(4)布置作业

课外让学生想想家乡还有那些材料适合制作龙,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能及时体现出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本节课我采用:纲要式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第四课大自然的色彩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叫祝文,是一名普通美术教师,我的说课题目是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第六课《大自然的色彩》我今天的说课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说教材分析:

通过本节课《大自然的色彩》的学习,既可以对前一节课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又可以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大自然的色彩》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此外,色彩是人类的视觉对象之一,是由不同的光波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产生的。生活在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里,当眼睛看到色彩的同时,会自觉地把

3色彩和自己以前看到过、接触过的有相似色彩特征的事物在头脑中“挂钩”,形象地联系起来,而这种联想又因每个人的生活阅历、情感经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个性化差异。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能够了解和感受春天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知道表现春天的常用色彩。

(2)情感性目标:感受利用各种媒材,大胆表现所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能力性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和识别能力。

(4)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大胆表现、乐于交流、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观察和记忆色彩,能够利用各种方法进行表现,并体验到活动的乐趣。

教学难点:表现方法的运用以及整体色彩的把握及创新表现。

说教学学法::

教学: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以多媒体为载体,以本校“四四式”课堂教学为根本,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不断采用欣赏、启迪、展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发现新知识的欲望,同时在师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领悟课程中人与人之间信息的美好情感的传递,从而感受知识的价值、情感的价值。

学法指导:《大自然的色彩》是具有归纳应用和审美双重性的一节课,需要相关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因此本课利用多媒体中大量的图例以及资源,引发学生对于大自然色彩的认识以及对色彩冷暖、明暗的归纳。学生在欣赏、讨论、展示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既锻炼了其自身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师:电脑设备、各种颜色彩纸、工具材料、板刷。

(2)学生:彩笔、各色彩纸、水粉色、有关春天色彩的图片材料。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看一看)

⑴教师说: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你可以跟着音乐唱起来也可以动起来。你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吗?《春天在哪里?》

(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原有的自然界的体验产生回忆,启发学生的想象。)

⑵教师说:我们到大自然中去,看一看春天的景色吧!(教师用媒体展示春天的画面)。(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感受春天的色彩。)

二、主动交流,启思联想,(想一想)

(1)教师说:同学们,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描述一下春天。

(教师启发学生除了绘画方法还可以通过音乐、诗歌、舞蹈等多种方法来表现美丽的春天,体现学科的综合性,让学生体验、感受艺术表现的多元性。)

三、观察联想,合作探究。(说一说)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春天景色的画面,(新疆自然风光)并让学生出示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春天景色的图片。

2.学生派代表汇报小组讨论、探究的结果。 3.教师出示课题:春天的色彩

四、欣赏感受,拓展思维(赏一赏)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用不同方法表现的春天的色彩。

2.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绘画作品中点、线、面是美术的最基本的语言,有了它们,我们的作品就更加丰富多彩了。想一想,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春天的色彩。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想到的方法。

五、愉快表现,合作做画。(画一画)

1.教师:今天,我们4人小组共同合作,根据你们的意愿画出春天的色彩。想一想,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创新设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合作学习的能力。)2.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六、成功展示,教学评价。(评一评)

学生展示作业,并告诉大家是怎样想的,怎样表现的。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色彩

光和色的关系——(色彩产生的原理)

色调的形成——(应用于设计和绘画)

第五课《宣传品的设计》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宣传品的设计》(板书)。下面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七年级上册第十课,2课时。倾向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本课教材共有两个版面,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有3幅图,都是以艺术节为主题的系列宣传品设计。

(二)说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我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校园活动宣传品的种类和设计的基本要素。能运用图形、文字、色彩等基本要素,选定方法进行宣传品的设计。

2.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对艺术节宣传品的欣赏,明确宣传品设计的基本要素。通过对宣传品的设计过程,熟悉宣传品的所承载的艺术性和宣传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参与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2通过宣传品的设计,提高审美意识和细致、耐心动手实践的品质与作风。

3认同宣传品设计对校园活动的积极作用,感受美术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三、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运用图形、文字、色彩等要素完成创意和构思,进行宣传品的设计(2)宣传品设计风格整体化、系列化。

2、教学难点:而难点则落脚于设计思路新颖,并能巧妙的与主题相契合,选择合适的方法实施。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为达成教学目标,我选择了相应的教法学法:

在教法学法的选择上,我采用师生问答法、欣赏指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以师生问答法为主,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宣传品,了解宣传品的特点;用欣赏指导法,让学生了解宣传品的设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宣传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能力和自主探究的精神;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促进合作学习,发展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为了更好的辅助教学,我还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直观、形象、鲜明、生动等一系列特点,既能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又扩大学生的认知空间。

同时,我还采用了黑板板书,使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从而优化了整个课堂。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是,从教学时间维度、内容学习维度和目标达成维度的结合点上安排教学;力求达到从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力争实现抽象知识的形象化,形象知识的生动化。为此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新课、导学达标、布置作业、小结拓展四个部分。

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看PPT上的这几幅图片结合大家收集到的图片给大家介绍一下,说说其中的内容和得到的途径,(介绍完后)学生回答,让大家踊跃发言进行归类,老师总结:主题归类(1)企业宣传(2)文化、公益宣传活动等。宣传品与商业或活动主题紧密相关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为学校艺术节主题宣传设计。

(二)导学达标

我总认为一节好课就像一首美妙的音乐或者一幅美丽的画卷,它应该富有节奏的变化,为更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接下来将进行三个活动来让大家体会到宣传品所带来的乐趣。

活动一欣赏宣传品

首先提出问题:通过看书,大家思考讨论“宣传品的种类”,宣传品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其次,通过欣赏课件中的宣传品的图片,来让学生体会到宣传品的作用。

活动二学习宣传品设计

5大家带着“它们构成的要素有哪些?”这个问题,来欣赏课件上宣传品,其次,通过这些图片来体会一下宣传品的作用。

接下来,我会以艺术节为例,除了图上的乐器、绘画工具,还有什么可以表现艺术节的形式,同学们讨论过后,带领他们欣赏优秀宣传品,扩展思维思路。

(1)通过观察同一图像的不同处理,让学生分析理解具象和抽象两种处理图像的方式,体会运用图形要素进行设计的方法。

第六课《面具设计制作》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第15册第12课的《面具的设计与制作》。

我将从以下7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的设置,改变以往课程中只侧重面具的制作技术,而忽视了对美术文化的学习。这节课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在学会制作面具的过程中,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理解以及面具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面具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及文化的学习,了解面具的文化内涵。通过制作面具发现面具

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

能力目标:在制作面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与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协作能力,又培养互助精神。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能从多元(历史的、文化的)角度认识面具,尊重和保护人类物

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品德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面具制作材料的理解以及对材料的综合理解

难点:让学生设计制作出有个性、艺术效果独特的面具

四、教法、学法的运用:

直观交流法、启发引导法、愉快体验法、创新表演法

体现了“三导教学”的模式:一导主体视觉形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二导形式美特点感受,促进学生对形式美感、趣味中心的感受与理解。三导小组判断与评价,促进学生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创

造能力的发展。

五、教学用具:

自制面具、卡纸、剪刀、胶水、颜料、毛笔、彩纸、植物叶子、玉米叶、羽

毛、

芦苇花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导入。

二、学习新课一)、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自学课文,归纳整理知识点。在书中你得到了那些关于面具的信息?

1、面具是什么?

2、面具的表现内容?

3、面具的风格有哪些?

4.、面具的制作方法?

5、面具的表现形式?

拓展学习

(一)、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面具?

(二)、认识了解面具

1、中国面具:

面具又称假面;在民间则称脸壳、脸子或鬼脸。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表明,面具是一种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

2、面具的发展

(1)早期的面具一般用于丧葬与驱邪仪式或原始乐舞之中。远古时代,人们遇到天灾时,

便认为是鬼怪在兴风作浪,为了把恶魔赶走,他们戴上面目狰狞的面具,并举行隆重庄严的宗教仪式。

(2)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具不断衍变,原有的鬼神崇拜宗教迷信内涵逐渐淡化,逐渐向兼具酬神与娱乐的双重功能转化。

(3)现在面具又被当成纯粹的装饰与艺术品,其艺术性、娱乐性的审美价值日益增强其隐喻与象征的含义愈来愈丰富,形成了独特的“面具文化”。

(三)、欣赏下面影片,想一想面具的作用是什么?

1、西藏传统面具舞表演。

2、威尼斯狂欢节面具。

3、现代鬼步舞。

小结:古代传统面具的作用是降魔除灾,主要用于丧葬、祭祀等活动。而现代面具的作用则以娱乐、装饰、表演为主,是节日、戏剧、舞蹈表演的道具之一。

(四)、猜一猜下列面具哪些是古代传统面具,哪些是现代面具?你喜欢哪种面具?Ppt图片展示,学生欣赏回答。

(五)、想一想这些面具是用什么材料做的?Ppt图片展示,学生分析回答。

教师归纳:面具所用的材料,在古时候以青铜、玉、陶为主,现代面具多用木头,还有布、瓷、皮、铜、纸、棕、竹、瓢、泥、石膏,甚至塑料和玻璃钢等。

三)、方法探究:观察面具的五官和色彩搭配,谈一谈面具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1、ppt图片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开心喜悦恐惧凶恶滑稽幽默活泼可爱威武忠诚

2、思考讨论:设计面具应注意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造型色彩性格

3、试分析这些面具的表现风格

Ppt图片展示,学生分析回答。

(1)、传统面具的独特表现。(2)、强调装饰性的艺术风格。(3)、夸张变形的手法。

(4)、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独特的创意。

4、想一想:这幅面具是怎么完成的?

Ppt图片展示,学生分析回答。剪---五官(性格表现)---装饰

5、做一做:怎样把一个平面面具变为立体面具?

三、布置作业

1.以人物造型为主,大胆创新,设计制作一个有创意的面具。2.运用剪、刻、粘贴、彩绘等方法,制作平面或立体的面具。3.在面具创作中,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并注意效果强烈,色彩搭配合理。

四、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辅导。

辅导要点:

1、造型设计表现。

2、风格装饰

五、展示评价。

六、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及文化的学习,了解了面具的文化内涵。通过设计制作面具,发现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材质,通过设计制作,用面具去装点我们的生活!

第七课展示设计说课稿

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一节是设计、欣赏、评述课。主要根据本单元的内容——平面设计的概念对学生进行整体化的导入,在学习中学生会发现在我们的身边平面设计无处不在。而平面设计作品是如何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来传达设计者对其赋予的一定含义?通过对不同种领域平面设计作品的欣赏与概念导入,使学生8逐渐认识这门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它是如何来通过其简洁明了的图形、强烈的视觉刺激效果,给每位观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本课以标志设计为开端、辅以生动的讲解,使学生从标志应用中体会美与生活融合,感受美术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歩展开平面设计所包含的其他领域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分类欣赏、综合认知,激发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利用美来改变世界的潜能。教学目标:

1.在赏析中初步认识展示设计,理解展示设计的基本特点和设计类型。 2.感受展示设计的实用性。

3.在欣赏评述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学重点:展示设计的基本表现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基本特点进行评价和改进生活中的展示设计。教学方式:讲授、互动、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假如明天是元旦,在这开心的日子里,学校将组织一次学生美术作业展,你们将怎么布置?

生:

师:其实布置一个美术作业展,将涉及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场地的安排、现场的布置、海报的设计制作与张贴、展板的制作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同学们静静地去思考。这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设计,也是我们今天课程的主题:展示设计。

二、赏析

1、综合性艺术

师:我们首先来欣赏摩托车展示设计的场景图片。仔细观察,在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摩托车(产品)、标志、广告、展台。

师:在这个摩托车展示设计包含了哪些设计?

生:标志设计(字体设计)、广告设计、展台设计、照明设计。

师:从这个展示案例中,我们可以知道展示设计是集多种设计于一体的艺术形式,这正是展示设计的一大特点,是什么呢?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

生:综合。

师小结:展示设计是集多种设计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2、主题性艺术

师:在正大摩托车展示设计中,所有设计门类的全面出动,都指向什么目的?

生:为了宣传正大摩托车。

师:为了宣传产品,为了让观众能够购买产品,这是这个展示案例的唯一的目的,也是展示设计的又一特点,是什么呢?

生:主题性。

师小结:任何一个展示设计都是为了某种目的去组织设计,从而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展示设计是具有主题性的综合艺术。

3、审美性艺术

师:是不是所有的展示设计都能够让人怦然心动、过目不忘呢?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同是摩托车展示设计的场景照片,你会喜欢哪个设计?为什么?

生:

师:刚才的同学们的回答中出现了形态、色彩、照明、文字、图像,这些正是展示设计的设计元素,有效地刺激了观众的感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猜猜,老师喜欢哪个设计呢?

师小结:老师呢,都喜欢。老师喜欢三铃的色彩,整个红色调,红红火火,引人注目;喜欢正大的灯光,灯光的设计使摩托车看上去象精致的艺术品;喜欢三铃标志的色彩,红色白色,简洁,但对比强烈;喜欢正大标志的字体,有力显得大气;喜欢正大的广告,色彩的对比、人物的动感让画面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感因为细节的美丽,所以我喜欢。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所以评判展示设计的好与不好,肯定不是简单的标准。但若要非用一个角度去评价展示设计好坏优劣的话,这个角度就是审美的角度。这是展示设计的第三个特点:审美性。

三、展示设计的类型

师:生活中类似刚才欣赏的展示设计场景,你还能举例吗?

生:文峰中的服装展示设计、电器展示设计、化妆品展示设计等。

师:这些都属于什么方面的展示设计?

生:商业展示设计。

师:除了商业展示设计以外,你还看到过哪些展示设计?

生:讨论、交流。(江海风情园中的海门历史博物馆、文化展、刚才讲到的画展布置、校史陈列室的布置等)。(图片展示活动照片)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活动照片中也包含着展示设计,不管精彩与否,总之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有展示设计的存在。它包含的类型有很多,主要有商业展示设计、博物馆陈列设计、展览会设计、科技馆设计展示艺术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

四、归纳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对展示设计有没有更深的认识?请大家归纳一下。

生:

师:刚才同学们归纳了展示设计的基本特点:综合性、主题性、审美性和展示设计的主要类型:商业展示设计、博物馆展示设计、科技馆展示设计和展览会设计。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一起去欣赏、评价几组展示设计的场景图片。

五、欣赏、思考

1、化妆品展示设计

2、米其林博物馆

3、运动服装展示设计

4、上海科技馆

六、小结

今天的课,我们通过欣赏展示设计,评价展示设计,改进展示设计,更加理解了展示设计的三个基本特点。

第八课如何欣赏绘画作品说课稿

教材分析:

古今中外,风格各异,为数众多的绘画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但如何欣赏和评价一幅绘画作品呢?本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按照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步骤来进行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有助于我们10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绘画作品。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法欣赏绘画作品。

2、学生在欣赏作品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在欣赏作品中了解作品的产生背景,了解绘画者的创作思维。

【教学重点】

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解释与评价的正确表达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作品分析片段,让学生感受一下如何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从而由此进入到课本中来。

二、新授

1、教师引导学生看书中的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文字叙述部分,可以点名学生读一下,加深学生对这部文字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绘画作品《筛谷的妇女》,看看书中对此作品是如何景象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的。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书中内容:

三、描述:

请你仔细观察,你再华中看到了什么?

画家细致的描绘了一个普通的劳动场面,画中有三个人:左边、右边、中间人物都在做什么?学生根据人物动态,来加以描述。

四、分析:

作品中的失误是什么样的?

造型、构图、光线、色彩、空间及方面进行分析。

五、解释:

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画?通过这样的形式想表达什么观念?

六、评价:

这是一幅好作品吗?为什么?

教师和学生再分析书中几幅作品,采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法进行作品的欣赏。

2教师小结欣赏作品的方法:描述、分析、解释、评价

七、欣赏《筛谷的妇女》与《拾穗》

两位作家表现的想法一样吗?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

八、学生作业练习,写一篇200字的欣赏短文。教师有效引导写作过程。

九、教师总结:

学生对欣赏作品的方法的掌握程度,能否综合加以运用来分析作品,学生赞誉学习积极性如何?作业阶段,学生作品形成的质量。

第九课综合练习说课稿

第一课时

课型:综合

教学内容:敦煌艺术的研究学习,色彩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美术知识,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本学期所学的美术知识,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达到巩固本学期所学美术知识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实践练习,使同学们领悟到美术的真谛,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美术分析鉴赏。手绘线条,色彩练习

教学难点: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教学方法:

教法:视频观赏法,讲授法,演示法,对比分析法

学法:分组合作法,比较法,讨论法,动手实践法

教学准备:范画,PPT课件,颜料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一、敦煌的艺术研究学习

1、视频导入,视频播放敦煌莫高窟,带同学们一共进入敦煌莫高窟,欣赏这世界遗产。(5分钟的视频,带同学们充分的了解敦煌艺术,有佛像,壁画,飞天)

2、对比《簪花仕女图》和敦煌艺术造型,服饰,画风等方面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造型——站姿摆动手臂

服饰:都是唐代服饰以开放、华丽著称,结合了裙、衫、帔等。画风:追求佛国世界的喜悦和美好,构图饱满,形象丰腴,笔墨精细。

二、色彩练习

1、欣赏图片,思考各是哪个季节?学生看图思考回答

2、任选其中一个季节的色调给杯子做色彩设计

3、教师示范,让学生帮助老师,利用色彩知识完成范画

4、讲解步骤,先用铅笔画出自己喜欢的杯子外形结构图用深色笔把杯子的所有线条描边任选其中一个季节的色调给杯子做色彩设计

5、学生练习

6、作业展评

自我评价:我用哪些颜色想表现些什么?

互评:

你觉得好看吗?好在哪里?

评选最佳设计奖

三、课堂小结

生活中处处有艺术,只是你有没有一双能够发现艺术美的眼睛。

第二课时

色彩练习二

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确切地说是指不同波长的光给人的不同的色彩感受。

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又称光度,亮度或深浅度等。纯度:指颜色的纯粹程度和饱和度,又称饱和度、鲜艳度。色彩不掺杂黑、白、灰的颜色,正达饱和状态,其纯度就高,纯度愈高其颜色就愈鲜艳。

欣赏生活中的图片,巩固复习色彩知识。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集锦


写好教案都有哪些秘诀呢?任何时候,教师一定要对教育事业做好准备,教案的编写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素质。 准备教案可以让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化,为了满足您的需求中学范文网小编为您提供了一篇“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的文章,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 篇1

为实现上述教学设想,我主要从以下环节开展教学活动。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欣赏花,融入到花的世界中,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花,感受花的美丽,花不仅带给我们芳香,还美化了我们的环境,让世界变得五彩缤纷!

2、对比大自然中的花和物品上的花有什么不同。对比中总结出纹样的定义。然后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掌握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纹样的变形,是在写生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再运用简化、添加、夸张、几何形等手法完成的。二是纹样的装饰,利用点线面,以及点线面的综合运用进行装饰。

3、让学生在对比中总结出什么是适合纹样,什么是单独纹样,然后借助骨式对比发现单独纹样分为对称式和均衡式两种。

五、课堂评价

本节课我主要从三方面来进行评价。首先,评价学生是否了解传统花卉纹样的造型与装饰特点。其次,评价学生是否做到了勤于观察、善于借鉴、精于制作、学以致用。第三,评价学生的作业,看学生能否熟练地运用变形与装饰手法设计一个对称的或者均衡的单独纹样。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在学校活动中艺术宣传的重要性。

2、学习宣传品的各种材料的设计及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创造能力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宣传品的各元素的设计,运用元素的搭配大胆的设计运用。

难点:宣传品的色彩对比,要有突出的内容设计。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1)图片欣赏各种宣传画.

(2)教师出示我校的艺术节宣传画报。

(3)欣赏过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如:看来之后有什么感受?

2、讲授新课。

(1)教师向学生讲解宣传品的作用。

(2)看图片,分析图案、文字、色彩、材料,不同的性质的宣传品(商业性,公益事业性教育性等)。

3、深入学习。

(1)出示以往学校艺术节的宣传品,节目单、标牌、各种艺术节活动的画报。

(2)带领学生学习课本的图例,并组织学生讨论。

4、教师示范。

(1)设计制作宣传品的编排如图案、文字、色彩以及搭配。

(2)教师进行提问:在设计宣传品,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3)教师示范如何设计宣传品。

5、学生创作。

(1)为学校的十大歌手设计制作宣传品,分小组合作完成。

(2)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并提供帮助。

6、展示评价。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 篇3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啾()柝()..七年级下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木兰当户织(2)惟闻女叹息制作老师:段周格 ..

(3)愿为市鞍马(4)赏赐百千强【自主复习】 ..

(5)出郭相扶将(6)著我旧时裳第6课:《黄河颂》光未然 新诗 ..

(7)双兔傍地走(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

(9)万里赴机戎(10)旦辞爷娘去颠():.....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对镜帖花黄()通()澎()湃():形容波浪猛烈的发出巨大声响的撞击。..【合作探究】 狂()澜():..1.本文写木兰代父从军,征战多年,只用了短短的六句话,你知道作者这样谋篇有什么目的吗? 屏()障():.. 哺()育(): .. 九曲()连环:九曲:有很多曲折的.连环:一环套一环而连成串的环,比喻互相接续、关联 .2 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让人们感受的了一位女英雄的形象。有的同学说“她不想当官,不仅仅是因为她不2.填空:《黄河颂》选自组诗《》,这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作词,()谱曲。

慕荣利”,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如果真的还有其他原因,你能说说是什么原因吗? 他歌颂黄河(),(),并且要以它为榜样,像它一样()。

第7课:《最后一课》都德 小说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3.文中描写了一个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有的同学读后会问“她在军营中十多年,真的没人发现她是女子吗?文章郝()叟():法文人名的音译。..这样写是否有失真实”,对此,你又什么看法? 哽(): . 懊()悔(): .. 祈()祷(): .. 踱()步赚()钱气氛()...

《最后一课》是()国作家()写的一篇表现法国人民()思想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战争。作4.读完本诗后,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一个人? 品写的是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文章以一个淘气调皮 的男孩()作为主人公,并以他的视角来观察、描写()先生这一形象,通过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及【目标检测】 心理变化,间接地写出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和对侵略者无声的(),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深情。1.用原文填空。

(1)木兰替父从军原因是: 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

(2)表现将士苦寒生活的句子: 逼()狭():

(3)表明木兰功劳之大、赏赐之多的句子: 崎()岖():

(4)表现木兰出征做准备的排比句: 阻()抑():阻止抑制。

回()环()曲()折():

(5)表现军情紧急和木兰矫健英姿的句子: 亦()复()如是:

(6)表现战争持久的句子是: 一泻()万里: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的作者是(),这是一篇用()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以长(7)集中体现木兰高尚品格、不慕荣利的诗句是:

(8)表现木兰回家后家人喜悦的诗句: 江大河比喻()的进程

第9课:《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9)表现木兰归家后喜悦心情的句子: 炽()痛():

(10)成语“扑朔迷离”的原句是: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高声呼叫。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斑()斓():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1)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谰()语():

怪()诞():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亘()古():远古。

默()契():

(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田垄()蚱()蜢()污()秽()镐()头

《土地的誓言》作者是现代作家(),原名()。这是一篇()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

(4)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国热情。从文章来看,标题的要点应在于“誓言”。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第10课 木兰诗乐府民歌

3.文学常识:《木兰诗》选自()代()编的《》,这是()时北方的一首()。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全机杼()可()汗()鞍鞯()辔()头溅()溅......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 篇4

初中美术教案本单元依据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设置,学生通过描述、分析、感受、尝试来学习人物特征的表现方法。 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上册01课 你、我、他

本课初中美术教案是入学后美术课的第一个教学单元,有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捕捉人物特征,关注身边的新同学,帮助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并发展艺术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以往教学中的人物素描课侧重学生对人物造型、比例、结构的掌握,这个要求对初中学生而言有相当难度。依据课程标准模糊学科界限,降低专业要求的,本课更为强调培养学生捕捉和表现人物特征的能力,通过人物头部的描画来捕捉人物形象、性格、状态等特征。

教材“活动一”安排学生观察、描述同学的相貌特征,尝试用相机捕捉同学最有特征的瞬间,其目的让学生细心观察人物特征,形成一定的视觉感受。教材首页呈现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图片,具有亲切感,以利于进入教学情境。配合教学选择宫六朝的人物头像画重点分析,引导学生感受画家如可表现人物特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人物特征,和学生一起探讨人物特征的表现方法,有效地促使学生能较准确地说出身边同学或绘画作品人物特征。

教材学习活动安排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学习“活动一”已有的基础上设置第二个学习活动,临摹画家的人物头像作品,分析人物特征,体会用笔技巧,学生通过初步体验,感受人物头像的基本画法,为“活动三”作准备。教材提供利用多种材质表现的范图,使学生对不同媒材的表现效果有一定认识,而且难度上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活动三”是本单元的重点,即让学生自主表现,为自己或同学画一张肖像画。教材用设问的形式引发学生对表现方法的思考,鼓励其采用夸张的手法大胆表现,使学生感受造型的乐趣。教材所附学生作业有一定示范作用。

“评价”一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掌握提出相应评价标准,以供学生、教师参考。

资料库对教材中出现的“肖像画”概念作出解释。

学习大空间中选择了不司画种的头像作品,引发学生对绘画种类、造型手段、表现效果的思考。

学生能说出身边人物和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初步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

学生能尝试运用一定的方法,大胆地表现同学的特征。

学生能在交互活动中关爱他人、培养尊重他人的品质。

教材篇首提供的学生照片不是范图,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起提示作用,引发学生的共鸣,在活动一的环节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己拍摄照片,在课堂流。人物头部特征主要通过脸型、五官、发式表现是教材突显的知识要点,教材提供了画家的头像素描范作,以及局部放大图例,教学过程中可选择重点分析。通过交流、欣赏、分析进入活动二的临摹,教材提供难度适宜的素描头像范例,在表现手法上提供不同样式以供学生参考。在教学提示和活动三的要求中提到夸张手法的运用,可以通过教材图例分析,还要选择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教材中提到肖像画这一概念,以及提供的半身、的人物画范图,只是给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重点还是强调人物头部特征的捕捉。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 篇5

通过线造型素描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结构线表现物体之间的比例、轮廓、体积、对比、远近、方法和透视等的作画方法,培养学生对形体结构的理解能力,发展窨造型想象力。

重点:讲解线造型的功能和线造型素描的步骤。说明物象形态内部的构造特点决定了处部形态的面的性质。

难点:运用结构线刻画物体内部和外观的组合关系,直至结构本身。

教具:1.线徒刑的素描作品数幅,明暗素描作品数幅;2.立方体和圆柱体框架模型一个;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堂常规及学习用具的准备(2)。

(3)导入新课线造型素描作品数幅和明暗素描作品数幅,(4)给学生欣赏、鉴别、然后讲解。

1.线造型素描的特点及线的造型功能。

线造型的素描图是通过线结构的运用,直接体现和暗示物体的体积、远近、方位和对比等牲,表现出物体内外部组合关系及前后左右的空间状态。

线造型素描剔除或减弱明暗色调层次,强调物体本质的实在的形体结构,所以表现物象的效果明确、肯定、清晰和刚劲有力。

线徒刑素描是以线徒刑的方式研究自然的造化和物象的结构,线的造型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表现物象的外形轮廓,(2)勾画形体的边界。

(3)表现物象的内外结构、空间位置、透视变化及物与物之间的组合关系。

(4)表现物象的虚实关系、明暗关系及体积感。

(5)表现物象的势、力、节奏、韵律感,(6)抒写人的.情趣,(7)气质。

线造型素描不但可以在美术专业方面方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且以图解形式适用于理工科专业中,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一种徒刑技能服务于设计,在建筑、园林、工业设计等图纸绘制上,结构线的徒刑已成为工程技术人员的一种设计手段,广泛适用到现代建设的各个产生领域中。

立方体是一切形体的基础,它的结构是由大小相同的六个正方形平面,按照垂直关系而构成的。

圆柱体是以长方形的长边为轴,旋转360。而构成。也可以说是由无数个相同的圆面叠杨(如硬钱币叠成一圆柱体)

教材P14上图,立方体与圆柱体结合图形是说明立方体内可以产生一个圆柱体,圆柱体在立方体内的构成是以一个正方体的二分之一边为轴,以立方体一个面的中心点为圆心,旋转306而成。圆柱体的立体感可通过顶底面的透视圆面体现。

1、临摹P14立方体和圆柱体范画。

2、用3B、和6B铅笔作画,3、要求表现物象透视准确,4、结构清晰。

(7)课堂小结:

选出一部分作业讲评,指出优缺点,布置下节课的学具准备。

(1)教具和学具准备(2):

教具:1、立方体的切挖模型;2、用泡沫塑料做两个相等的长方体模型,把它们拼在一起是一个立方体;3、大幅基本形体切挖挂图;4、能进行切挖的软性固体材料。

学具:萝卜、柑桔、苹果、肥皂、泥巴等软性材料;2、小刀、铅笔、橡皮、课本、作业本。

切开成为两个长方体,然后将这两个长方体可以拼叠成各种造型(用二个长方体拼叠演示)

切去立方体的八分之一,首先找出立方体三个相邻的面的面中心点,并把每个面分成四等分。然后将三个相邻的四分之一等分垂直切去。

用泡沫块做一个立方体,切去八分之一,被切去部分仍可嵌入原处,以便演示,并用红色在立方体相邻的三个面上画出垂直水平线,切去后的截面用三种色区别,(自制模型进行演示)

2.圆柱体、球体、锥体的切挖:

用较规范的萝卜、桔子或苹果及橡皮泥等到物,在课堂进行切挖示范,揭示圆信体、球体、锥体被切去一部分后的结构变化,并挂出以线徒刑的切挖结构图。

作业二:可任选一种基本形体作切挖练习,如立方体可用肥皂块、泡沫块等;圆柱体可用萝卜等;球体可用柑桔、苹果等。将切挖后的伤口放在课桌上进行写生。

要求运用虚实、轻重不同的线条描绘声绘出对象的内部与外观铁组合关系。

对切挖练习及以线造型写生较好的作业进行表扬,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布置下堂课的准备工作。

(1)教具和学具准备(2):

教具:大幅《口杯与肥皂盒》步骤然图范画一张。口杯与肥皂盒三组静物。

(4)复(5)习旧课,(6)导入新课:

通过前二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两点认识:

(1)物体的外观形态特点,(2)都取决于它的构造特点。

(2)任何物体的外形都是由不同的面构成,面归纳起来有三种形式:即有方向不同的面(包括正、侧、水平、垂直、倾叙的面等),有性质不同的面貌一新(包括平面、曲面等),有大小不同的面,这些面按照物体

的结构形式、组织、联结起来,构成物体的外部形态。

物体的外观形态只有借助于光的作用才能显示出来,然而,线造型的素描特点不是借助光的作用所产生的明暗形态来刻画物体的结构体积,而是用结构线来表现物体的内部与外观的组合关系,直至结构本身,所以,了解物象形态的构造形态的构造特点和外部形态的面的性质,是画好线造型素描的关键。

线造型的素描步骤(结合课本P16“口杯与肥皂盒“进行讲解):

(1)面对写生的物体,采用剔除或减弱明暗光影的方法,从整体出发,观察和找准物体的基本形,用线和点标出,并注意画面构图。

(2)用辅助线画出物体的大体轮廓,形体结构,透视变化及物与物之间的组合空间位置。

(3)用线准确地刻画出物体的内外部结构关系、透视关系、体积感及物与物之间的组合空间关系。

(4)调整修改,使画面效果完整。

平等透视法则,成角透视法则和圆形透视法则应结合步骤图渗透讲解,不宜过多涉及透视知识。

要课作业可安排写生“口标与肥皂盒“,也可临摹课本16的范画。用软芯铅笔作画(4B或6B),作业要求轮廓比例基本准确,构图适当,透视准确,并能初步运用不同线条表现出物体的内外组合关系和窨立方体形态。

七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 篇6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色彩的魅力》。下面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色彩的魅力》是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属于“造型·表现”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前面的课程,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应侧重于让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自我表现的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

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确立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学情分析如下:

本课是初中七年级美术课程,初中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色彩知识和造型表现能力,但是平时缺少观察和注意,对色彩的认知还比较粗糙和简单。针对这一情况,本节课我注重启发学生对色彩的美的感受。对本节课的作业做简单的安排,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做分层次的布置,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与自信的学习本课。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中七年级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色彩的三原色、三要素、对比色、同类色等基本色彩知识,了解色彩的本质、色彩的象征以及色彩的情感特征;并运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自由创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运用色彩进行创作的意识,进而抒发个性的情感和思想。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运用色彩美化生活的美好态度。

教学的重难点:

让学生认识色彩,并适当的运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四、教法学法

考虑到初中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一些大自然的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借用几张大自然的美景图片请同学们欣赏来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的色彩魅力,引发学生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与激情。

2、讲授新课:

活动一

首先让学生们了解一下所要学习的课程大致内容,用几组图片让学生们感受联想生活中的色彩,让学生对色彩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初步了解色调和对比色。

然后请学生参加活动,,请学生欣赏凡高的《白色的果园》,让他们思考作品是如何用色彩来表达自然,赏析美术之美和主观情感的。用简单的图片让学生们了解到三原色的基本概念。提问一些学生最喜欢的颜色来告诉他们色彩的冷暖与情感的关系、,使学生了解色彩的三要素:色相、纯度、亮度,还有色彩中的对比色、类似色。教会学生根据人们的心理和视觉判断色彩的冷暖,分别为暖色系、冷色系、中性色系。

通过两张简单的色块对比图片,使学生们感受到色彩的前进感和后退感,从而使学生了解膨胀色和收缩色,色彩的味觉感、色彩的音乐感、色彩的搭配和春夏秋冬不同的色彩感受。

活动二

用四张色彩图片,让学生在春夏秋冬四幅图中找出:互为类似色的两幅图;互为对比色调的两幅图;互为冷色调、暖色调的两幅图。分别用图片让学生感受色彩的和谐、对比。

3、布置作业。

针对初中七年级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运用不同的色彩,通过组合,分别表达欢快和沉静的感觉。

选几张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自评、互评,从中更加深入认识到色彩的魅力,巩固今天所学的课本知识。

4、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艺术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5说课反思:

这节课的学习,我不仅教给学生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通过这节课,既提升了学生们对美的感知,也提升了学生们的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以多媒体教学系统为载体,适当的结合黑板板书,从而起到引导提纲的作用。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初中七年级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说课稿(通用8篇)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编写教案。教学方案制定是否合理常常会影响到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你对教案写作有什么心得?中学范文网的编辑为你收集整理了人教版七年级美术说课稿,通过本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说课稿【篇1】

通过欣赏古琴曲《梅花三弄》,使学生能够对乐曲的感受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2、思考问题:

其中涉及到哪些熟悉的中华民族乐器?

初步感受民族乐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音乐知识:

2、介绍:古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一般厚约二寸。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1、听赏全曲。

2、简介:古琴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梅花三弄》乐曲主题表现梅花,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古代有:高声弄,低声弄,游弄之说。

3、再次听赏,分析乐曲。

全曲共有十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前六段,主要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即以“三弄”为核心的部分;第二部分包括后四段,音乐的发展侧重于此。全曲通过这样两个部分并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梅花在静与动两种状态中的优美形象。

4、分段细听。

乐曲第一小段是全曲的引子,音调亲切优美,音色浑厚明亮,节奏平稳舒缓,与后面的跌宕起伏形成生动鲜明的对比。

一弄,静夜明月之下的梅花,一朵朵,一瓣瓣,晶莹剔透,仿佛是对梅花的赞颂。随后,节奏的变化使旋律富于推动力,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动起来。

二弄,风雪鼓荡,梅花飘遥,初显傲雪身姿。

三弄,风吹雪压,梅自傲立……这段优美流畅的曲调在这部分三次循环出现,它形象地表现了梅花恬静端庄、晶莹剔透的神态,而这一主题旋律的三次出现,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弹奏。我国古琴以拥有众多的泛音而著称,十三个琴徽是泛音所在的标志,七根弦上则相应有九十一个泛音,其中包括对称重复的泛音在内。这段曲调在不同徽位上的演奏,其泛音色彩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有着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

曲调的三次出现,类似古代诗词的反复吟咏,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乐曲的第二部分开辟了另一种境界。它运用一系列的快节奏,表现出风雪交攻的气氛,用富于动态的画面,来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

以乐曲第七段的部分曲调为例:

这段曲调在节奏的变化上与泛音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旋律大起大落,弹奏上采用的滚拂手法,使音乐表现出一种风雪交加的意境,更突出地刻画了梅花迎风斗雪的坚毅形象。同时,将全曲推向了高潮。乐曲的尾声在轻松自如的气氛中进行,音调平稳,仿佛在经历了风荡雪压的考验之后,一切重又归于平静,梅花依然将它清幽的芳香散溢于人间。

5、完整欣赏全曲。

6、用此曲作为音乐背景的衬托,朗诵一首歌颂梅花的诗词。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说课稿【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行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

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图案,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请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

观察上面图形,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局部和其他部分重复,如果给你一个局部,你能复制他们吗?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平移:(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个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3)连接各组对应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图形的这种变换,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利用一张半透明的纸附在上面,绘制一排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案

例如图,(1)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运动到A`,画出平移后的ΔABC

五、小结: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当图形平移的方向是沿着一边所在直线的方向时,那么此边上的对应点必在这条直线上。2利用平移的特征,作平行线,构造等量关系是接7题常用的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说课稿【篇3】

1.长得怪模怪样的丑小鸭慢慢长大了,他还是那样丑吗?画出他变成天鹅的句子。

2.指导朗读。

◆读出天鹅的美丽。

3.丑小鸭是怎么变成美丽的天鹅的?我们下节课仔细阅读。

1.理解“惊奇”“羡慕”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丑小鸭生活的艰辛;懂得要尊重他人,与人为善。

有小朋友提出问题:丑小鸭是怎么变成美丽的天鹅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丑小鸭的成长经历。

1.丑小鸭来到世界上,开始了他的生活,他过得怎样?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6自然段,用“这是一只( )的丑小鸭”句型练习说话。

2.你从哪儿感受到他的可怜?请找到句子读给同桌听。

3.朗读交流,适时点拨。

预设的句子有:

◆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观察插图,说说丑小鸭受到的欺负。)

◆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想象:如果你是丑小鸭,会想些什么?)

◆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他在“躲”什么?)

◆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丑小鸭来到湖边的芦苇里,悄悄地过日子。(抓住“悄悄”,再一次感受丑小鸭的孤独。)

◆天越来越冷,湖面结了厚厚的冰。丑小鸭趴在冰上冻僵了。

4.选择你认为丑小鸭最可怜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实施整体观引领下的细节学习策略,让学生观察插图、抓重点词、发挥想象,体验丑小鸭的艰辛生活,使观察、想象、理解三种能力互生共长。采用多种形式,层层深入地朗读、研讨,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感受丑小鸭可怜的境遇,实现学生情感与文本的融合。】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说课稿【篇4】

为使本学期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通过对本册教材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特作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根据上学年级执教时对他们的了解,优秀生约占5%,差生约占3%,其余学生均为一般水平。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授本册教材所面临的困难性和重要性。

(二)教材情况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通过美术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美术基本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业类型主要分为造型表现课、设计应用课、欣赏评述课和综合探索课四大类。

1、欣赏优秀美术作品,能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

2、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3、学习简单立体物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与制作。

4、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三)教学总体目标:

从学生身边环境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观察、记忆、想象表现生活中有特色的环境,体验生活的情趣,提高绘画表现技能,学会装饰,美化生活,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设计、想象、创造的能力。

要求:实际是基础,想象是延伸,教师要用正确、健康的审美观来引导和影响学生,培养文明、朴素的观念,让学生沿着一个健康、文明的审美轨道创新、开拓,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说课稿【篇5】

通过欣赏筝曲《渔舟唱晚》,认记民族管弦乐器--筝的形状和音色;想象乐曲描绘的夕阳西照下湖面歌声四起,丰收的渔民满怀喜悦,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

1、听音乐进教室 。

2、师生问好。

3、复习。

我们以前欣赏了哪些民族乐曲?

请同学说说,它们各用了哪些乐器,表现了什么内容。

古筝是一种弹拨类乐器,音色优美、旋律流畅,似天上的行云、地上的流水。

用筝弹奏的曲目很多。今天,我想向大家推荐一首经典的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这首乐曲是古筝家娄树华先生在三十年代改编的娄树华先生根据乐曲的意境引用了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佳句作为乐曲的标题。请同学们仔细欣赏,有两个问题带给大家:1、这首乐曲表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乐曲大体可分为几乐段?

二、欣赏筝独奏 〈渔舟唱晚〉

2、请同学们对照图片,指出音乐所表现的情景。

小结:《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3、复听:看书中的三幅图,边听边看,听听谈谈乐曲中描绘的内容,可分为几部分?

4、分段细听:

第一部分:慢板,这是一段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的抒情性乐段。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部分:音乐速度加快。这段旋律从前一段音乐发展而来,从全曲来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进入第二段出现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造成对比和变化。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第三部分: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寻味。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说课稿【篇6】

1、考察美术展览的筹备过程。

2、考察美术展览的内容与展览主题、展览名称的关系。

3、考察美术展览的布展方法。

重点:参观美术馆或画廊的最佳方式;美术馆、博物馆与画廊之间的区别。

教具参观时进行记录的工具,纸、笔、照相机或录像机。

一、引导阶段:

介绍所参观展览的场所、内容和作者,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浏览参观时,应对展览会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在整体参观的同时,帮助同学们分别选择参观的主要方向,如具体作品,作品的悬挂方式,作品与展览主题的关系,展览的宣传等。

二、发展阶段:

从展览的整体布置方面进行考察。包括作品内容、摆放位置、悬挂方式、展览路线等。

从展览的主体策划方面进行考察。包括展览作品与主题的关系,展览布置与主题的关系,展览环境设计与主题的关系等等。

从展览的宣传方面进行考察。包括展览广告的设计制作,请柬的设计制作,说明书的宣传制作,宣传报道稿的撰写与发布方法等等。

三、收拾与整理:

由大家推选的几位同学担任即将举办画展的策划人,负责将大家的考察结果汇总,结合即将举办的画展进行展览文案的准备。

四、课后拓展:

为社区或家长的机关单位进行美术展览或其他展览的策划;为自己模拟设计一个个人作品展览进行策划。

能够使学生有目的的参观美术展览。

将考察的内容与即将举办的画展进行有机的联系。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说课稿【篇7】

美术基础知识方面差异较大,学生对美术的认识较肤浅,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缺乏,但大部分学生对美术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有意识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适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说课稿【篇8】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初中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具体地说,他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围绕“艺术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 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情外,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轶事进行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联系其他学科(音乐、文学、影视等)进行综合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基本内涵是本节课的重点。

一、导入新课。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本里的美术作品,创设气氛,触发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感。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欣赏的是一些中外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的风格丰富多样,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足迹,凝聚着人类的思想情感,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美的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新课学习。

师:艺术是否包括美术?在自然界里,是先有艺术,还是先有生命?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否有生命?

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要了解艺术是否有生命,就得从远古时代的艺术作品去欣赏。在人类最早的艺术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距今一万多年前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教师展示课件《野牛》,让学生欣赏作品中的形象。)

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解这幅作品的创作年代及发现过程,然后让学生对作品的情节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原始人为什么要在墙壁上画一头健壮的野牛?野牛是否有生命力?

学生进行讨论,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讨论明确:健壮的'野牛富于生命力,原始人在洞窟中进行艺术活动有着更为严肃的目的,这种活动是一种祈求狩猎串收的“仪式”,他们相信画在洞窟壁上的野牛有一天会变成活的猎获品,或者希望下一次行猎的时候会取得成功。

教师展示课件《稷神崇拜图》,让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原始人要在岩石上刻上植物人面形?原始人刻的植物人面形是否有生命?

教师接着展示课件——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创造亚当》,通过交代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这幅作品。教师简要介绍中世纪美术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精神,再让学生描述作品的内容,讨论作者描绘的“亚当”是人还是神?是否有生命力?

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教师的引导,最后理解作者是借助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亚当”的描绘,表现出画家对人的健美、力量和智慧的赞美以及对人获得生命力的渴望。

教师又用课件展示了意大利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请学生谈谈作品表现的内容,理解维纳斯的象征性,即维纳斯同样也具有生命活力。

接下来,让学生比较原始社会和中世纪的美术作品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的区别,教师用课件展示:

教师小结: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不论是原始洞窟中的野牛,还是传说与神话中的人或神,大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形象,这些形象都具有深刻的含义。

三、发展阶段。

师: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和艺术活动能否离开自然而单独存在?

师: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生命与自然有什么关系?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依次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红蓼白鹅图》、《溪山行旅图》、《擒兔图》,教师围绕作者的生平及作品的表现形式、方法、内容、特色、意境进行描述。

再用课件,让学生依次欣赏外国绘画作品《孟特方丹的回忆》、《神奈窜川浪图》、《运草》,同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对风景画中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

1、课本所举的美术作品中,哪些形象属于有生命的物种形象?

2、哪些形象是与生命有关的自然形象?

3、这些有生命的形象生活在哪里?

4、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来源于哪里?

5、物种的生命与自然条件有什么关系?

教师展示课件:

有生命的物种形象——动物、植物、人。

自然形象——山、水、天空。

生命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

艺术形象来源于——客观自然。

教师小结:自然与人的生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自然就没有生命的存在。自然是人类生活的家园、精神的慰藉。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同时,自然又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四、深化阶段。

师:动物、植物和人类都是有生命的,又都是自然的一部分。生命和自然应该是和谐相融的。那么生命与自然是如何相融的呢?让我们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来体会。

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炼丹台》,先介绍作者的生平,然后让学生思考:这幅作品采用什么形式表现?作者登上黄山炼丹台有什么感受?“人疑世外仙”是什么意思?

通过欣赏和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画面中的情景交融,即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这也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意境。

2、展示课件,欣赏风景画《岩石的静观》,从作品的主要景物、特色、意境等方面,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把顽强的生命力、坚毅的性格与岩石联系在一起。

3、展示课件,欣赏外国风景画《金黄色的庄稼和柏树》,请学生思考并讨论:作品描绘的内容是什么?画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与自然景物有什么区别?体现出画家的什么情趣?风景画与山水画在表现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山水画——寄物抒情,物我合一;风景画——借助色彩揭示主观世界。

4、展示课件,依次欣赏中国花鸟画《玉兰黄鹂》、《群虾》、《雨点》,看看作者如何通过花鸟画作品,把生命与自然融合起来。教师简单介绍花鸟画和“工笔”、“写意”两种绘画形式。

让学生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讨论:花鸟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有生命?是否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为什么?花鸟画的特点是什么?画家通过什么方法 使自然与生命和谐交融?

5、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美术家的艺术创作是不是一种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生命活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是丰富自身审美经验和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6、学生通过讨论明确:画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人到自然中,把自己的感受与自然联系起来,就会使生命与自然和谐相融。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作品的欣赏,大家明白了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的审美对象,生命与自然通过审美创造和欣赏达到和谐统一。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是艺术家永恒关注的主题。

五、课后拓展。

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自己对自然与生命的认识,从网上查找资料, 谈谈如何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如何保护生命?为什么说生命与自然和谐 交融,是艺术家普遍关注的主题?

本课需要教师在理论上的引导和讲解比较多,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把知识点进行高度的概括,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为了能让学生很快地接受这些复杂的理论,我首先以多媒体课件播放世界名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接着以人类童年时代和中世纪的艺术作品进入新课,使学生明确原始人从事艺术活动的真正目的,引起了学生对原始艺术的好奇心,让学生对原始艺术表现的对象进行审美体验。中世纪的艺术是借神话题材赞美人的生命,洋溢着浓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必须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在讲解生命与自然的关系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深入讨论,从而明白生命与自然相互依存,进行艺术创作也离不开自然的道理。让学生体验感悟生命与自然在美术作品里是怎样和谐相融的,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我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围绕课本中提出的问题主动思考、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领悟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使书本的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拓展教学的内容。例如,让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提出如何保护自然与生命的问题。同时,力争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探索,拓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者,积极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和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