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10

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案4篇。

您提供的信息让中学范文网找到了以下有用的资料:“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案”,欢迎收藏我们的网站与我们一起见证未来的每一个时刻。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 优秀的教学课件有助于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_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教案#

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提问6: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__的嘲讽:“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提问7: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激情朗读课文。

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_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提问6: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__的嘲讽:“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提问7: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激情朗读课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

【预习要求】

1.先阅读本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相关内容,再通读课文,梳理本文的“五要素”。

2.从互联网搜索、浏览关于渡江战役的资料,理解战役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

二、介绍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研读“‘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相关内容,教师补充介绍。)

1、新闻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各个时期的优秀新闻作品,汇聚成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浩瀚的资源。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新闻的特点:

⑴传播性。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只写给自己看,或写给个别人看的,就不是新闻了。新闻的其他特性都与这点有关,都要考虑到广大受众的需要。

⑵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了体现真实,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能编造、虚假。

⑶时效性。要求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这是“时效”上的要求。“新”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一是时间上的新。报道的必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二是内容上的新。要报道新鲜的事实,要有新看点。

有的新闻,如特写、人物专访、报告文学等,也追求文字形象、生动,以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

2、消息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 潮在前,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导语,即开头部分,将全文最重要的内容作概括性的说明。消息写作,以概述为基本表达方式。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地球三分钟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结尾,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投影或板书)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荻港:dí

2.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退:溃败后退。

四、熟读课文(可以全班整体朗读,也可以个别阅读)。

1.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该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__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__”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

⑴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⑵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小结

新闻报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的最主要文体之一,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掌握新闻的主要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阅读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也是我们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探究”(一)。

2.思考“练习·探究”(二)。

3.阅读“词句品味·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1.前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新闻的基本常识和新闻的主要特点,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次。(“五要素”和一个H、消息的特点、消息的结构等)

明确:新闻有五个W(“五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为何)和一个H,即how(如何)。

消息的基本特征是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

2.指出本文所包含的“五要素”和一个H,并区分出导语、主体和结语。

(该题既检查了学生的复习情况,又检测明确了“练习·探究”(一))

明确:⑴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消息,堪称新闻写作的经典之作。新闻“五个W”(“五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在本文中体现为: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日;地:芜湖、安庆之间;人:人民解放军;事:渡过长江;故: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How(如何)那就是: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⑵本文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_朱总司令的命令。

二、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1.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其中主观的立场和观点是渗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同样的事实,如果由失败的一方来发表新闻,则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你能找出本文中带有主观倾向的词句吗?并加以简要分析。

(此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找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英雄式的战斗”这些词语,并能分析出其中的骄傲自豪感,教师只需完善与丰富即可;该题也结合了“词句品味”。)

明确:⑴“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胜利者的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来。“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出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里的“风平浪静”,明显不完全是自然景观的描述,而“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是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这可以说是在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⑶“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的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挡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2.比较阅读,品味“简洁”。

将本文与以下这篇消息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可以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文本通过PPT或投影展示,也可以事先印出来发给学生。)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____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波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侯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选自《东北日报》,1949年4月25日)

(二者都写同一件事,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对进攻过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写。但没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简洁之美。)

比较、明确:

相同之处:两则消息写的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1日晚横渡长江,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

不同之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重在详细地描写了我军渡江的情景,特别加入了语言和场面描写。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用了不到200字简洁、明了、生动地展现了渡江战役的概貌。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极为简洁,言简意赅,只有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同时又不失生动,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四字句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

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本来可以有更为丰富,甚至有更加复杂的情景描述,但是,文章却嘎然而止。一连串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文体的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便于表达作者高

瞻雄视不可一世的气概。

三、作业布置

1.从今天的报纸中挑几则新闻,找出其中的“五要素”和一H,指出消息的导语、主体、结语等结构。

2.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附:板书设计

新闻:广义

狭义(即消息)

消息五要素:“五个W”和一个H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How(如何)

基本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重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难点)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

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__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 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课文最后):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研读思考

提问4:分组讨论: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

潮。

提问5: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目标导学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

提问6: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确:“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生乙: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和“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生丙: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提问7:请学生就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 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

色彩鲜明。

生乙:“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

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从新闻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

我们先来热热身,共读一首诗:

(屏显)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伟大领袖_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请同学们再读,体会诗中情感和气魄。(学生再读)

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两则消息,注意文章边侧的旁批。

学生结合旁批读课文。

二、活动探究

活动准备:自主阅读课本第2页和第15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1.补充介绍:

(屏显)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你知道吗?

(屏显)

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的三大特点

学生结合补充内容和提示,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当一回编辑

1.如果你是当时的报社编辑,请你从新闻的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审核一下,这两则消息能不能刊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陈述要有理有据。

预设:

两则消息具备新闻的六要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何地:在芜湖、安庆之间;何人: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坚决地执行_朱总司令的命令;如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__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何事: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何故:国民党__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

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如何: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两则消息都有标题、

导语、主体,第二则还有背景和结语,结构完备。而且两则消息的标题能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简洁醒目,重点突出;导语集中呈现了新闻事实;主体部分具体叙述了新闻的相关信息。第二则消息比第一则内容更详尽丰富。

两则消息都报道了重大事件的客观事实,具有传播性和真实性。从电头和内容来看,第一则消息中陈述的事件发生于二十一日夜,报道时间是二十二日二时,第二则消息陈述的事件截止二十二日下午,报道时间是二十二日二十二时,时效性都很强。

2.如果限于报纸版面的不足,第二则消息要删减一些内容,你从开头删减,还是从结尾部分删减?

预设:导语是消息的核心,也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重要特征,不能删减。可以把背景和结语删略一些。

【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新闻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理解新闻体式特点,把握新闻阅读规范。用活动的形式,既实现知识的学习,又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

活动二:做一次播音

如果你是当时的播音员,你将怎样向全国人民播报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请选择其中一则,以播音员的身份播报消息。注意语调、语速、节奏等要素。

学生自由练习。

播音展示,自主评价。

教师点拨:新闻以陈述事实为主要内容,所以一般采用陈述语气;要读出#教案# 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层次感;可以通过语调的高低表达新闻中或喜或忧的情感。

【设计意图】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新闻内容,进一步感知新闻的特征,也为品味新闻语言蓄势。

活动三:作一点品鉴

好的新闻,语言不但准确简练,而且生动形象,从中可以读出新闻作者的情感和情怀。请同学们试着做一个品鉴家,从《消息二则》的语言中品出一些情味。

1.删一删:删掉下面红色字体的词语,好不好?

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2.换一换:把这些动词换成括号里的,行不行?

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歼灭)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江阴要塞,封锁(切断)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副词和动词的使用,体会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3.比一比:从两组句子中,你有什么发现?

A.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B.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A.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B.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预设:新闻的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的主观倾向和情感。从这些四字短语中,我们能看到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能感受到作者的赞扬之情和自豪之感。

4.找一找:这两则消息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语。去掉这个词语,句子意思基本没有变化。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学生浏览文章,找词语。

(屏显)

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②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③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④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⑤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⑥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⑦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⑧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共读,男女生分读。你从这些“我”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

“我”中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情怀;

“我”中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

“我”中有必胜的决心和胆略;

“我”中有作为的自豪和骄傲;

“我”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胸襟;

“我”中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概。

活动小结:

新闻里有新鲜的时事,新闻里还有鲜活的形象和情怀。每一则新闻里都蕴含有不一样的意味。古人最初造字的时候,“闻”字这样写:

(屏显)

一个人举手掩住一只耳朵,露出另一只耳朵,表示专注地倾听。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信息,有选择地接收,能专注地倾听,你会从新闻中了解广阔的大千世界,发现有意味的社会人生。

【设计意图】通过品鉴语言,让学生感悟新闻语言的准确客观性和主观倾向性,学习通过语言捕捉作者的立场和情感思想等的方法,从而养成有独立思考、辨析接受的阅读习惯。

f215.com延伸阅读

八年级语文教案反思4篇


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只有写好每份教案课件,老师在教学过程也能更得心应手。你是否在寻找合适的教案课件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八年级语文教案反思4篇,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八年级语文教案反思 篇1

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教案反思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对教案的反思,教师能够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发现问题所在,并加以改进,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我对八年级语文教案的一次反思。

首先,我认识到教案编写是一项需要细致思考的任务。在编写教案时,我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古文阅读时,我要先对学生进行预习,提前讲解古文中的生字词和句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思。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古文故事,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我发现教案中的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在编写教案时,我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清楚知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要达到的目标。例如,在教授诗歌鉴赏时,我要明确告诉学生本节课的目标是学会欣赏古代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会安排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如学习古代诗歌的常见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意境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

另外,我意识到教案中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在教学中,我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写作时,我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写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这些灵活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最后,我认识到教案反思是一个不断完善教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听取他们对教学的评价和建议。同时,我也会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研讨和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这种不断反思和完善的过程,我相信我的教学质量会不断提高。

总之,八年级语文教案反思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对教案的反思,我能够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发现问题所在,并加以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我将继续努力改善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同时,我也希望每一个教师都能够重视教案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八年级语文教案反思 篇2

为了配合学校正在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在去马牧池中学听课学习之后,经学校领导研究决定,在x月x日由x校长带队,全体语文教师到xx实验中学参加了市优质课评选的听课学习活动。

这次学习,共听了七节课,第一节是由xxx执教的《风筝》;第二节课是由xx执教的《苏州园林》;第三节课是由xx三十五中学的xx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第四节课是由xx三中的xxx执教的《爱莲说》;第五节课是由xxx执教的《天上的街市》;第六节是由xxx中学的xxx执教的《春》;第七节是由xx十八中学的xxx执教的《钱塘湖春行》。

这七节课都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先进。都不同程度的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都注重了对学生的引导。都注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的基本功都很扎实。特别是刘宁的《记承天寺夜游》的诗歌的教学环节:“初读——译读——品读——美读”。学生对文章挖得深、挖得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共鸣。张元志执教的《爱莲说》,通过读莲、品莲,小组合作学习,更是把莲品得透彻。侯兴福的《钱塘湖春行》以“智勇大闯关”的形式,更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轻轻松松积累关—你追我赶朗读关——集思广益赏析关——紧锣密鼓背诵关——超越自我拓展关”。几个环节不仅新颖,而且科学。学生的学习收到了好的效果。

同样的学生,在不同的老师的课堂上的表现相差很大,这主要是执教老师的引导、老师课堂的风格不同导致的。所以,作为老师,必须认真备课,努力引导学生,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提高课堂的效率。

这次听课学习,对教师的上课水平将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将极大的推进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

八年级语文教案反思 篇3

八年级语文教案课后反思

作为一名八年级语文教师,每节课的结束就意味着教案的结束。然而,事后的反思却是我无法回避的重要环节。这篇文章将详细、具体且生动地描述我作为一名八年级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思过程。

首先,我要反思的是教案的内容是否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符。每次备课前,我会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但每次上完课后,我会反思自己是否理解了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例如,上一节课我设计了一个关于古诗词鉴赏的教学活动。然而,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不够,他们往往只是机械地背诵而无法领会其中的意境。从这一点来看,我认为下一次备课时应更加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

其次,我要反思的是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对于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上一节课中,我使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分组合作完成一道古诗词鉴赏题。通过小组内活跃的讨论和交流,我发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愿明显增强。然而,我也注意到其中一些学生表现出了依赖他人的情况,他们过分依靠组员的答案而没有独立思考。因此,我认为下一次课我应该采用更加全方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又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要反思的是自己的教学态度和语言表达是否恰当。作为一名八年级语文教师,我知道我的言行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课后,我会反思自己是否在课堂上注重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是否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是否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评价和鼓励。在上一堂课中,我发现自己有时会过于强调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或不完整的回答给予批评或忽视。这样的态度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对课堂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下一节课我应该更加注重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积极的评价,鼓励他们勇敢发言,培养自信心。

综上所述,每一节课后的反思对于一名八年级语文教师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反思,我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每次反思结束后,我都会根据反思反馈的结果进行下一节课的备课工作,力求做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八年级语文教案反思 篇4

《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

一、引言

语文教学是学生发展全面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在设计和执行教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本文旨在反思我所设计和执行的一堂八年级语文教案,以找出优点、改进不足和提出改进方案,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学生对一篇古文的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通过让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在导入环节,我组织了一个小组讨论的活动。学生根据图片和提示词,展开对“友情”的讨论。通过互动和探讨,学生逐渐进入了主题,激发了学习兴趣。

2. 讲解部分

然后,我向学生介绍了本课的重点内容,一篇古文《岳阳楼记》。我通过提问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古文的作者、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撰写目的和情感表达。

3. 理解与分析

在理解与分析环节,我设计了一些阅读理解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并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同时,我还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合作探讨和分享答案,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理解能力。

4. 语言表达与写作

最后,我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表达和写作练习。通过给学生一些古文的摘抄,要求学生理解并加以发挥,展开口头表达。随后,我鼓励学生根据古文的信息写一篇短文,通过写作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反思与改进

本次教学的整体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导入环节设计不够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导致学生的兴趣不够高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题并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2. 在讲解部分,我在引导学生了解古文作者和背景时,没有很好地利用多媒体资源,导致学生的理解有些片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多媒体资源的使用,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文本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在理解与分析环节,我没有很好地把握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些学生在分析修辞手法时表现得不够深入。因此,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4. 在语言表达与写作环节,我对于学生的写作练习没有给予足够的指导和反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写作的评价和指导,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和例子,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五、总结

通过这堂八年级语文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我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明确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更加努力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八年级地理教案4篇


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教案是教师教学态度和能力的重要体现,怎样的教案才算好的课件?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了一下“八年级地理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请现在就把此页收藏起来方便下次访问!

八年级地理教案(篇1)

教学方法:谈话法、自学法。

教学媒体:有关寒潮、台风和旱涝灾害的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等。

课时安排:本节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复习上一节我国气候的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引导)总的讲,我国气候条件十分优越,但也有不利方面。如水旱灾害、寒潮、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例如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特大洪水给任命的生命财产和工农业带来数千亿元的损失。而华北地区则出现了持续干旱的天气。

(板书) 第五节 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

我国每年总有一些地区发生水旱灾害。洪涝和干旱是影响我国的气候灾害。现在我们来看报998年常见流域抗洪抢险的录像。

(投影片)1998年我国还有哪些地区发生了洪涝灾害?洪水造成了哪些损失,军民是如何抗洪的?你特别感动的事情是什么?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思考洪水形成的气候原因、人为原因?对长江洪涝灾害的防治你有什么建议?你能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下面我么们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上面的问题一起讨论,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发表意见,然后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发言。现在给大家10分钟讨论。

六个代表发言之后,由全班一起进行评议。

(教师归纳)

(1)气候原因是夏季东南季风势力的强弱以及厄尔尼诺和拉尼那等条件的影响。

(2)人为原因是上游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中游的围湖造田等。

(3)使人感动的是1998年全体军民团结誓死保卫常见大堤的感人事迹。

(4)常见上游应植树造林,中游应退耕还湖、疏通河道。

(板书)一、水旱灾害

1、 原因和危害

2、 措施

(过渡)可见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较多的国家,除了水旱灾害以外,我国还受哪些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呢?

我们来阅读课本第59页,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寒潮警报。思考以下问题:

(1)寒潮是一种什么样的天气现象?你亲身经历过寒潮天气吗?有什么样的体会?

(2)观察课本第60页“侵入我国的汉朝路径图”,你能根据地图说出强冷空气的源地吗?它大致沿什么方向运动?思考从那里来的是冷干的?

(3)从图中观察,汉朝能影响到我国的哪些地区?冷空气到达时,当地的天气将会有怎样的变化?

(4)从图中观察,我国有那些地区不易受汉朝的侵袭,你能说出为什么吗?(参照中国地形图)

(5)为了保护农田,我们应当采取哪些防灾措施?

(学生活动)小组经过讨论,互相启发,加深了学生对寒潮的了解。通过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使各种不同的意见碰撞,使意见趋向一致。

(教师小结)同学们发表了很多的见解,通过小组学习、代表发言的形式使意见统一起来,可以概括为:

寒潮造成范围广大的地区大幅度降温的强冷空气。一般出现在每年秋末至初春之间,它来自西伯利亚、蒙古一带。侵入我国以后数日之内就可以从北向南横扫全国.我国的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的大部分、黄淮、江淮、江南等地区都受其影响,会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通常北方的降温幅度大于南方、平原上的风力大于山区.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强冷空气南下时,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冷空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等地,受寒潮的影响相对较小。云贵高原对势力减弱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势特别高而寒潮不易侵入。农村地区在寒潮到来前,可用烟熏、灌水、塑料薄膜覆盖庄稼等办法来预防寒潮。

(板书)二.寒潮

1.寒潮及其运行路径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过渡)除了上边提到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和旱涝灾害以外,我国东南地区还常受到台风的侵袭。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有关“台风及其对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录象。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0页和第70页“台风”一节课文和“西太平洋台风移动路径示意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参看课文标记了解什么是台风?它发生在什么时间?

(2)观察课文图象,了解台风能影响我国哪些地区?

(3)台风对当地的天气产生哪些影响?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经过小组的合作学习,特别是学生对中央电视台有关的预报和有关的录象资料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基本明确了台风及其危害。然后请一名同学到前边向全体同学介绍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影响我国的范围、带来的危害和好处。

(教师归纳)

(1)影响我国的台风是产生在西太平洋热带海面上的一种十分强大的大气涡旋,它在每年的6至10月影响我国的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区,我国东南沿海的其他地区有时也受其害。

(2)台风经过的地区常出现大风、暴雨天气。

(3)大风回破坏建筑物、造成翻船事故,暴雨回引发洪水,形成洪涝灾害等,但也可缓解当地的旱情,如缓解长江地区的伏旱天气。

(板书)三、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

2、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我国的寒潮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和旱涝灾害。这些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因此,联合国将20世纪的最后10年,定为国际减灾10年。特别是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威胁,我们要研究这些灾害性天气发生的规律,防御和战胜灾害,采取有利的措施,加强预报灾害的研究,使我们尽可能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板书设计

第五节 寒潮 台风和水旱灾害

一、水旱灾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二.寒潮

1.寒潮及其运行路径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三、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

2.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探究活动

活动一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方式:

安排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结合课文分组讨论三种气象灾害形成的原因及基本规律;接着三组再作为北京、广州及乌鲁木齐的政府部门,结合刚才总结的规律提出相应的预防方案,最终以建议书的形式呈交给教师。

活动二

活动目的: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紧密联系,树立学生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意识。

活动方式:

在整个学习完成之后,安排学生再次客观的评价季风和台风,并写成小论文。参考题目:“我眼中的季风”、“台风真的很可怕吗”

提示:前一节主要侧重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而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季风给我国带来的不利方面,所以应该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季风的影响。台风是作为灾害性天气来介绍的,但它也确实给安徽、湖南、江西等距离海洋较远的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八年级地理教案(篇2)

《人口》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人口多、增长快这一基本国情;认识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2、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3、会解读人口分布图、人口增长图;能用计算、比较的方法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会做人口资源调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计算举例来探究我国人口的国情和分布特点,形成技能,培养正确人口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人口众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关注人口问题,养成正确的人口观。对我国的人口形势形成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人口过多给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播放电视画面──城市一景:街上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异常拥挤。

谈谈你遇到过类似的由于人多给你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和烦恼吗?谈谈你这方面的遭遇和体验。

合作探究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互动一:读第11页《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特别是20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情况怎样?师生交流。

教师:人力资源是宝贵的,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发挥这一优势,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人又是消费者,过多的人口,过快的人口增长,势必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互动二:分小组讨论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那些负面影响?然后小组间交流。教师小结:由此可见,人口的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必须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尤其要提倡晚婚晚育。

互动三:结合活动一,了解实行计划生育和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增长的显著成效;算一笔账,假设你们是三口之家,年收入是元,如果你的父母又超生一个弟妹,你们家的人均收入又是多少,对你的成长有无影响?

二、人口东多西少

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黑河-腾冲一线的东南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3%,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西北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

互动四: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说说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每小组推举一位发言代表。

教师小结:

造成东西部人口差异的原因:

a、自然原因:东部地区地形平坦,耕地多,气候好,生产粮食多;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多沙漠,耕地少,气候干旱,粮食产量低。

b、人文原因:东部交通运输便利,工商业发达,城镇多,人口集中。西部交通不便,工商业欠发达,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总结全课:请同学们谈收获。

拓展探究:进行家乡人口状况调查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人口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总数、人口特点 人口众多带来的问题

二、人口东多西少

人口密度 人口地理界线

八年级地理教案(篇3)

1.要有答题思想:一道好的地理试题,都可以用一定的知识、原理或技能解决它,否则,它就不是一道好题。这一思想是要告诉你,做地理试题时,不要东拉西扯,胡编乱造。

2.很多地理事物都有其影响因素,比如,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组成要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水土流失的形成因素;荒漠化的形成因素等,这类知识容易出问答题,我们可以用“要素分析法”来解决。第一,好好审题(用咬文嚼字的态度去审题);第二,写出做题理论(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等);第三,挑选符合题意的信息(信息从材料中来,从学过的知识中来);第四,表达(用专业术语回答;若是简答题,分条回答;先主后次;要注意是简述还是详细分析等等)。

3.另外,要学会不断总结答题技巧。如果你经常对某种类型的题目很苦恼,难道你就不想想办法解决一下吗?可以与同学们交流对策,也可以与老师交流对策,而不是,这次错,下次错,以后还错。

八年级地理教案(篇4)


“学习”二字出自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学”就是效仿,即从别人或书本环境媒体等处获得知识增长智慧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知识1

第一部分中国的主要产业

一、我国的农业

1、农业取得的成就

⑴、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粮食、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产量居世界前列,其中棉花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水平。

⑵、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生态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较薄弱)

⑶、农业生产的地区布局趋于合理。

2、粮食作物的分布

⑴、北方—小麦

春小麦:东北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冬小麦:华北平原、渭河平原。

⑵、南方—水稻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

3、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⑴、特点:①、经济价值高。②、技术要求高。③、商品性强。

⑵、分布:①、棉花: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疆是我国长绒棉主产区。

②、油菜籽:长江流域

③、花生:山东、河南是主产区。

④、甘蔗:四川盆地、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广西是最大产区。

⑤、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吉和新疆的西北部。

⑥、荼叶:泰岭、淮河以南的丘陵、山地是主产区。其中闽、浙、滇最多。

⑦、天然橡胶:海南省、雷州半岛和西双版纳等。

4、新型农业

⑴、外向型农业:以出口创汇为主。主要基地有:山东半岛、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闽南等。

⑵、旅游农业(观光农业)。

⑶、生态农业和精确农业。

5、畜牧业分布

⑴、主要牧区及优良畜种:①、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

②、新疆牧区——新疆细毛羊

③、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牦牛

④、宁夏牧区——滩羊

⑵、商品生猪的主要产区:湘、川、豫。

二、中国的工业

1、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自然资源条件、人口和劳动力状况、市场因素及现有经济基础等。

2、我国的煤炭、钢铁、棉布、电视机、电冰箱等产量居世界首位。

3、能源工业的布局

⑴、煤炭是我国第一能源。山西省煤炭产量居全国首位。

⑵、石油是我国第二大能源。大庆油田是我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内,新疆将成为我国石油生产的“龙头”。(要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基本情况)

⑶、电力工业:水力——主要在南方各大河的上游。如湖北省的电力工业等。

火力——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如山西的电力工业。

4、钢铁工业的分布

⑴、大型钢铁工业基地:①、东部沿海:鞍本、京津唐、上海。

②、长江沿岸:马鞍山、武汉、重庆、攀枝花。

③、黄河流域:包头、太原。

⑵、分析武钢和宝钢建立钢铁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略)

5、机械工业的分布:辽宁、上海—南京、北京—天津。

(全国大型的工业基地)

6、纺织工业的分布:我国以的棉纺织工业为主。

主要棉纺织工业基地:上海、天津、青岛、石家庄、郑州、西安、武汉等。

7、高技术产业

⑴、形成高技术产业的条件:技术发达、知识密集、人才聚集等。

⑵、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带: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

⑶、高技术产业四大密集区。(见教材P18—19面的说明)

三、中国的交通

1、现代运输方式的种类、特点及其运输方输的选择

⑴、现代运办方式:铁路、公路、海运、河运、空运、管道等。

⑵、现代运输方式的特点:从运量、运速、运价等方面分析。

⑶、现代运输方式的选择:结合实际,师生共同讨论。

2、公路运输

⑴、特点:机动灵活、速度较快、适应性强。

⑵、识记:青藏、川藏、新藏、滇藏等干线的起止点。(见八年级地理上册P91页活动题)

⑶、公路的编号。(国道)首都放射线第一位数是“1”、南北纵线第一位数是“2”、东西横线第一位数是“3”。

3、铁路运输

⑴、识记:主要铁路干线的起止点。

①、南北向:京哈—京广线、京沪线、京九线、太焦—焦柳线、宝成—成昆线、南昆线。

②、东西向:滨洲—滨绥线、京包—包兰线、陇海—南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⑵、主要铁路枢纽: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等。

⑶、正在建设中的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

4、海洋运输(分为沿海航线和远洋航线两大部分)

⑴、沿海航线:①、北方航线:以上海、大连为中心。

②、南方航线:以广州、香港为中心。

⑵、沿海主要港口: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福州、厦门、广州、香港、湛江、海口等。

5、航空运输

⑴、特点:速度快、舒适、安全。

⑵、航空运输是衡量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⑶、主要航空港:北京、上海、广州等。

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知识2

第一节、秦岭——淮河线

1、秦岭与淮河

⑴、秦岭—淮河的走向:秦岭—东西向,淮河—由南向东注入长江—黄海。

⑵、秦岭—淮河流经的省区: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

⑶、秦岭—淮河的意义:①、一月0℃的等温线;

②、800mm年等降水量线;

③、暧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④、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⑷、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见八年级地理(上册)P77 下面的表格题。

2、四大区域:

⑴、划分及分布:秦岭—淮河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⑵、四大区域划分图: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与第三节、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1、我国四大区域地理的差异:

地区

内容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地形

特征高原、平原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高原高原、盆地

气候

特征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高原、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

河流黄河、海河、

黑龙江、松花江长江、珠江雅鲁藏布江、

湟水塔里木河、

额尔齐斯河

主要

矿产石油、煤、铁有色金属、铁、

水能钾盐、石油、

天然气、水能石油、煤、

有色金属

主要

农业区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渭河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绿洲

农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到三熟一年一熟一年一熟

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甜菜、花生水稻、棉花、

甘蔗、油菜青稞、小麦、豌豆小麦、棉花、瓜果

主要环境问题黑土流失、水土流失、旱涝、盐碱化旱、涝严重沙化、草地退化沙化、干旱、草地退化

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知识3

1、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海陆位置:海陆兼备,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经纬度位置:东西跨经度60多度(跨5个时区,相差4个小时)存在时差,南北跨纬度近50度导致温度差异;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2、领土的四端:最北: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黑龙江省);最南:曾母暗沙(海南省)

最西:帕米尔高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黑龙江省)。

3.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居第3位。

4.濒临的海洋:从北往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5.陆界线:2万多千米,陆上邻国: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韩、日、菲、马、印尼、莱

6.三级行政区划:省、县、镇/乡三级

7.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8.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简称和行政中心:P8,P9

9.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云南、广西、广东、台湾(云(滇)、桂、粤、台)四省,海南省全部属于热带。

10.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是云南省,邻国最多和面积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最多是广东省,面积最小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西藏自治区。

11、中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人口最多:广东省

人口最少:澳门

12、人口增长速度较快,我国的人口增长趋势:呈上升趋势。

13、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线,此线以东人口稠密,以西稀疏。

14、我国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的原因: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

15、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6、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

少数民族55个。

17、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珞巴族人口最少

18、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19、民族分布地区: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20、独特的民族风情:

彝族 ——火把节 藏族——晒佛节 傣族——泼水节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汉族——赛龙舟 朝鲜族——跳跳板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其二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每位教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做好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其二》,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闻作品。了解相关的文体知识是学生把握新闻特点的前提,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文体特点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了新闻的特点,才能够以审美的眼光去欣赏新闻作品,用新闻的方式去反映生活,养成关心时事、关注现实的习惯。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新闻作品,基本特点相近但样式各不相同,有消息、新闻特写、电视新闻和人物通讯。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比较阅读的作用:一是把本单元与其他单元相比,比出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二是在本单元四篇新闻作品之间比,比出四种不同的新闻样式各自的特点消息讲求时效,语言简洁;新闻特写画面感强,对新闻事实的描述更集中;电视新闻讲究声画合一,多用短句;人物通讯翔实生动,注重思想意义。设计教学时,应该先引导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新闻作品的特点,然后提升、总结,帮助学生把握新闻作品的一般特点。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

2、把握不同新闻样式的特点。

3、学习写作消息。

4、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现实。

四、课时分配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别了,“不列颠尼亚”》各2课时,《生命之舟》l课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课时,口语交际l课时,写作2课时。

八年级语文教案12篇


这篇文章的主要议题是与“八年级语文教案”紧密相关的。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 对于新老师来说,教案课件的准备是提高课堂生动性。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八年级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材料的写作思路,能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

3、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

4、分析文中的表达手法,提高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5、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6、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材料安排的有序性,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到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老师准备录音带《卖布头》。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天都接触着广告,哪位同学能说一下广告的作用?对是为了宣传产品让别人来买的,就相当于我们所听到的商贩的吆喝。现在卖东西的吆喝声已越来越少,但人们不会忘记看旧中国的电影街市中那商贩的叫卖声,如今这些声音已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今天让我们随萧乾的笔,一起去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听听那悠扬的叫卖声吧!(先放《卖布头》录音片段)。

板书课题(示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导入:大家对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磨刀人吆喝的一句:“磨剪子嘞——抢菜刀!”还有十多年前有个小品中的吆喝“卖大米嘞——卖大米!”一定记忆忧新,下面请几位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吆喝声。

如果用心体会,就会发现这些商贩的吆喝抑扬顿挫、生动风趣,真可称得上是艺术了。

3、速读课文(因已预习,可用跳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课文主要写了哪儿的吆喝声?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②文章从哪段写到了吆喝?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组织起来的?

③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较了哪些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在班上交流。(略)

八年级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2、体会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去游览丽的新颖构思

3、抓住作者重点介绍丽四方街的景物特征,感受它的魅力所在。(重点)

4、体会作者化身一滴水经过丽,介绍丽的新颖构思。(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西南边陲,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她的名字叫丽,因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聚的地方。作者阿来以一滴水的独特视角,带领我们去游览这座古城,更增添了一份新奇的美感。今天就让我们来赏读这篇佳作。

二、作者简介

三、关于丽

四、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1、文章标题有什么意义?

一滴水实际上是指作者自己。题目的含义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历丽,向人们介绍丽这座古城。

2、文章标题中“经过丽”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具体体现是,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我成水车转轮慢慢升高,看到了古城”,“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我穿过一道又一道小桥”,“我经过—————经过—————经过—————经过—————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黄昏时,三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中”,“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黎明时,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边,跃入流,奔向大海。”这些语句实际上交代了作者的行踪,可见文章的内容是按作者的游踪来安排的。

3、再读课文,画出文中重点词句,搞清作者在文中介绍了丽哪些景观?作者介绍了丽的四方街。

五、课文精读

1、文章的这一滴水在形体上有什么变化?

开始是玉龙雪山上的一片雪,又化成冰成为冰川的一部分,然后融化成一滴水。作者开始交代一滴水的来源,实际上是介绍丽源头及地理位置——————玉龙雪山

2、这一滴水到丽经历了哪些曲折?

先是玉龙雪山顶上的形体的演变,再是奔入丽却跌入水洞中,经历漫长黑暗与等待才冒出来,后又经历水车上的眺望和玉河中的徘徊,最终来到丽,穿行于最美丽的四方街。

3、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怎样介绍四方街的?作者在文中对它进行了三处介绍。

一是第三自然段,简单介绍了四方街的历史沿革,因徐霞客扬名天下。二是第十自然段,作者化作一滴水在水车上眺望,苍劲的老柏树,重重房屋,蜿蜒老街,自然美丽。三是第十三,十四自然段具体而详细的介绍,有银器小店,玉器店,字画店,纳西人家以及黄昏时的茶楼酒吧,喧哗的夜景,等等。

4、第8段有什么作用?

5、第13段中作者为什么介绍东巴文的水字?

6、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安排时间这一线索的?

7、作者为什么让自己化作一滴水游历丽?

8、我们能否以其他身份介绍自己曾游览的地方?

六、据以上问题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是玉龙雪山的雪化成一滴水。

第二部分(3———15):具体介绍自己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的经过,重点是四方街。

七、拓展延伸

八、教学后记

八年级语文教案(篇3)

一、导入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

二、引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熟悉课文内容,注意以下问题:

⑴ 找出文中的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

⑵ 用笔画出你在查阅了工具书后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不懂的语句。

2、结合课文中的解释,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⑴ 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难字、生词和较难的语句。

⑵ 强调以下文字的理解:

方:刚刚,开始。 既而:一会儿。 出:来到。 倏尔:一会儿。

皆:都。 略无:毫无;略,大概,大致。 夸能:夸耀才能。

3、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掌握课文脉络

1、请学生示范朗读文章,其他学生思考:

⑴ 写钱塘江潮的语句有哪些?(集中在第一段)

⑵ 出具体写潮水的语句,读一读。

⑶ 说说自己读后对钱塘江潮的认识。

2、默读课文其他段落,引导学生拓宽对潮的界定:

⑴ 课文其他段落是写什么的?

明确:

① 水军在潮里演习;

② 吴中健儿溯迎弄潮;

③ 江边喧闹的看客。

⑵ 也可用带潮的词概括形容这三段文字的内容:人潮

四、两相比较,体味观潮以外的内容

1、我们分别请同学来读写水潮和写人潮的语句,你来品味这两潮各自的魅力。找出文中写这两种潮特点的词语,用见简洁的语言概括两中潮的特点。

⑴ 水潮:

(伟)

远 近

色 声 形

小 大

⑵ 人潮:

(奇)

数百、四起、山崩、无迹 宏大

数百、溯迎、鲸波万仞、百变、略不沾湿 能

溢目、塞途、百物、倍穹、不容闲 荣

2、人因所赏景之美愈多,景因所到人之多而更美。

请大家带着对文章的理解,再一次来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带给我们的钱塘江潮美景。

五、课外延伸

请赏析文中杨诚斋(杨万里)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六、结束语

我们国家的文学宝库里,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美丽可爱、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佳篇,让我们开启起阅读的航船,向着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八年级语文教案(篇4)

一、诗句积累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陆游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柳宗元

师:这些诗句表达的是能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强烈的爱国之情。用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对国家对民族的无比忠贞之情,今天我们来认识另一位同他们一样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二、了解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南宋时民族英雄,著名的爱国诗人。著名作品有《正气歌》、《过零丁洋》,作品集有《文山先生合集》。

三、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虽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从容就义。

四、听录音朗诵,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朗读)。

五、把握全诗的意思

1、诗的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诗的颔联两句写的是: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其中“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诗的颈联写的是: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重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这两句也是全诗的文眼句。

六、总结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文天祥的一腔誓死爱国之心。

七、背诵并默写全诗。

教学反思

参加“春风语文”一年多来,自认为悟到了一点课堂艺术,今日郓城一行,始知自己目光短浅,能力有限,语言粗糙,距离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远矣!讲课回来,细细反思,悟到以下几点:

课堂设计是关键。如果课堂设计失败或者不完整,不合逻辑,课堂组织再好,气氛再活跃,也只是散珠碎玉,残缺不全。课堂设计不仅仅是大局,更要关乎细枝末叶。比如在“品诗”这一环节,我做了很多设计,如:

文天祥用……(句、词、字),表达了……。

从……(词、句)中,我读出了……。

从……(词、句)中,我看出文天祥的……。

我喜欢……(句、字词),因为它表达了……。

如此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热情,品味诗句妙处或美好的意境,但是都不大满意,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反思一下,还是问题设计不够明确。

“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有着广泛的内涵。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老师的。很多老师认识不到这一点。老师就是加以引导和评价,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点,硬要拉着学生走。学生会不会老师不管,还叫什么以学生为主?老师不一定非要完成自己的什么教学任务,关键要看学生会多少,这是评价一节课的唯一标准。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课堂语言。干净利索的课堂语言是非常难得的。说话啰啰嗦嗦,重复,信口开河,都是课堂语言的通病。我一直注意这个问题,但一直不满意。有时还抢话头,唯恐学生忘了自己。我看不干净的课堂语言不仅没用,反而是一种罪孽!学生能说,老师就不要说,学生说不出或者说不好,我们再说。

最后简单说说驾驭。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课堂,但是,你讲课时别人说话了,说明你没有驾驭住课堂;你讲课别人听不懂,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学生听明白了,你还在讲,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领着学生进入境界,学生理解,有收获,那才叫驾驭课堂。

以上这几点我做的都不好,自当加倍努力。

八年级语文教案(篇5)

24唐诗二首

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

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确: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本诗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2.介绍歌行体。

3.已经确定了本首诗是歌行体,按照歌行体的叙事性特征,我们能否猜测本诗可能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可能写了一件风卷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4.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明确:(1)狂风屋破,茅草乱飞。(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愤懑无奈)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忧思不绝)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忧国忧民)

总结: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升华文章情感

第一段赏析:

1.在本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

明确: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2.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来描写风吹茅草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明确:一个“飞”字一个“洒”字,不仅写出了秋风之大,还写出了风卷茅屋的凌乱。“挂”是挂在长林梢上的,“飘转”者皆“沉”于塘坳,不难想象,茅草于风中是沉缓飘动,而诗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缓之中突出了诗人眼见茅屋被风卷去的无可奈何。

第二段赏析:

茅草被卷走了,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说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两句话很值得体味,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他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

明确:“老”字并不是指年龄老,而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

第三段赏析:

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面对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第四段赏析:

1.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2.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示例:(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板书设计

八年级语文教案(篇6)

【设计意图】

1、本单元的写作是学习描写景物。要培养学生学会调动所有感官观察景物的习惯,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地描绘景物的方法,提高写景的水准。

2、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他们在写作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培养亲近自然的习惯和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的情趣。

导入语:

美好的景色描写,能让人如身临其境,神游其中。它是春赏百花夏观雨,秋品金菊冬踏雪的浪漫;它是临池照影、望月思亲的感怀。一切景语皆情语,能渲染气氛,可烘托心情,会镌刻年轮,可铭记时光。完美的景色描写,能把读者的心牵入作者笔下的情境中。

四季风光流转,时光荏苒消逝,你我俱在其中,走过的路,路过的桥,看过的风景,就请你,尝试着用笔来写就美文吧。

本次活动,我们以通关为形式,逐级打通,掌握写好景物的秘籍,练就自己的生花妙笔吧!

第一关、突出特征

【美文欣赏】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朱自清《春》

作者抓住春雨细密、轻盈、绵长的特点。从静景写到动景,由近写到远,勾勒出一幅南方傍晚春雨绵绵的朦胧剪影图,意境深远,十分诱人。

【写作秘籍】

抓住特征细描绘,笔下景物有神韵。

世间万物皆有个性,自然风景各具神韵。写出景物的特点与特征也就是要写出该景物与其他景物的不同之处,写出个性,写出神韵。只有这样,才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描写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色。准确、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有助于把景物写得更生动形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美好感受。

【习作展示】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绿。我揉了揉眼睛望着通往家门口的一条乡间小路,那幽幽的小路已经被绿色小草覆盖,嫩嫩的枝条沾了些小小的水珠,在微风吹动下闪烁着光芒,就像晶莹剔透的小珍珠。我顺着这条小路慢慢地向前走,小路两边垂杨柳已经长满细细的枝叶,我摘下一片嫩叶放在手掌心感受着春天的生机,嫩叶是绿色的,渗透出一点淡黄的颜色,它是那么的娇嫩。

——王佳浩《我爱春天》

老师:王佳浩抓住了春天充满生机的特点来写,生动细腻地描绘了一幅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的景象。

第二关、多感并用

【美文欣赏】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春》

最难描绘是春风。

朱自清以多种感官感受春风,把春风写得有感有情。

从触觉上感受,“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轻柔、温暖,充满了爱意,让人依恋;从嗅觉上感受,新翻的泥土湿润,青草味清爽,花香,湿润、清爽、淡香由轻风融在一起,使人沉醉;从听觉上感受,轻风中传来了一曲鸟鸣、流水、短笛相和的和谐悦耳的春之圆舞曲,令人入迷。

【写作秘籍】

听触嗅味多感官,立体展示全方位。

自然景物有颜色、味道、质地、形状等各方面的特征,而要把它展示出来,给读者立体的感受,就要善于多角度描写,从不同的侧面入手描绘。如在写景时,很多人只习惯于描绘看到的事物,这样难免单调。其实,我们不妨充分调动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描写景物,从而构建一幅立体的图画,带给读者真切的感受,让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景。

【习作展示】

秋天,瓜果飘香。风里带来些湿润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野菊的清香,和甜丝丝的成熟的果实的味道酿在一起,愈酿愈浓。瞧,果园里,一个个黄澄澄的梨像金色的小灯笼挂满枝头,好像在庆祝秋天的丰收。卸去纸袋的红彤彤的苹果像一个个圆滚滚胖乎乎的小球,有的两个凑在一起,似乎在说悄悄话,还有的三五成群,仿佛在开丰收大会。葡萄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绿的、深红的、淡黄的、深紫的……熟透的石榴忍俊不禁似的咧开了嘴,露出了光滑莹润的石榴籽,真是让人唾液潜涌。我掰下一粒石榴,放进嘴里,哇,又酸又甜,回味无穷。

——樊石林《我爱秋季》

老师:樊石林这段文字以嗅觉感其香气,以视觉观其色状,以味觉品其滋味,展现了一幅立体的果园的丰收的景象,读来不觉让人神往。

第三关、写之有序

【美文欣赏】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这一段围绕“妙”字,突出“小”字,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写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笔法活脱,又不失参差错落之致。

【写作秘籍】

写之有序条理清,重点突出层次明。

我们观察和描写景物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或按空间顺序,以一点观察点的转移为线索,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或由中间到四周等等有次序地描写,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或按时间顺序,写出同一景物在不同时间的特点,使文章富于变化,摇曳生姿。

【习作展示】

一夜细雨。清晨,被一阵啁啾鸣啭的鸟声叫醒耳朵,慢步走至阳台,推开窗户,清新

冷冽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人心清神淡,怡然自得。雨已经停了,但见窗外树木棵棵挺

立,精神抖擞;近处原野,未成熟的庄稼绿意葱茏,青翠宜人;远处横亘的嵯峨山肌

理明媚,格外清新,给人以无限遐思。

——杨宸《秋晨》

老师:杨宸这段文字以空间为序,由近及远,依序描写了窗外树木、近处原野、远处嵯峨山,像是一幅层次分明,远近景相映衬的水墨画。

第四关、动静结合

【美文欣赏】

例1: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素湍”即为白色的急流,“绿潭”则是碧绿的深水,“回清”回旋的清波,而“倒影”又为倒影着山石林木的影子,“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动静交叉,有张有弛;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

例2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季羡林《清塘荷韵》

在捕捉自然景象的时候,作者把"动"的感受融和到"静"的景物中。在池塘畔,四周静得人们可尽情地吮吸缕缕的清香,即使一片莲瓣落入绿肥红艳的水中,也未打破宁静,真静得出奇!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写作秘籍】

先静后动是规律,动静结合有灵性。

一味绘静,则呆板;一味写动,则嘈杂。

自然万物,有的相对静止,有的不断变化。因此,描写景物,既要写出静止时的优美景色,又要写出运动变化的动态美,静态与动态搭配,形态与姿态配合,写活写动,景物才能笔笔生辉,形象起来。

写这类文章,一般是先采取静态描写,然后再根据事件的发展和需要,进行动态描写。这样写,文章才会灵动起来,既有生命,又有灵性。

【习作展示】

秋天,虽然一些娇嫩的花儿枯萎了、凋谢了,但那菊花却迎着灿烂的阳光,肆意怒放。黄的似锦、白的如雪、紫的像霞。那一棵泼泼洒洒,像龙飞凤舞;这一朵热热烈烈,像节日焰火;那一株晶莹美丽,像精致的珊瑚;这一枚丝丝缕缕,如飘扬的发丝。一阵微风吹过,朵朵菊花又似摇曳着精美的裙摆,优雅又婀娜地起舞,让人目不暇接,不知看那一朵才好。

——惠勇蕾《我爱秋天》

老师:惠勇蕾笔下的菊花,既有色之缤纷,又有形之多姿;既有静态描摹,又有动态描写,生动优美,灵动鲜活。

总结语:

本节课我们以通关升级的方式学习描写景物,请牢记我们的写作秘籍:

抓住特征细描绘,笔下景物有神韵。

听触嗅味多感官,立体展示全方位。

写之有序条理清,重点突出层次明。

先静后动是规律,动静结合有灵性。

人的一生,就是一段永不返程的旅途。比目的更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林一天地,一水一乾坤。且让我们边行走,边记录,写出属于你自己的山川林海、四季风光。

【优秀习作】

我爱冬天

耿佳敏

盼到了,终于盼到了,冬天来了。

冬爷爷迈着缓慢而沉重的步子来了,他像是在担心我们生他的气,还为我们带来了好多好多礼物。

看呀!他为小草盖上了洁白的羽绒被,给树姑娘穿上了晶莹的白纱裙,给房屋盖上了一顶温暖的白线帽,为远山带来了量身定做的一套雪白的狐皮大衣。放眼望去,玉树琼枝、粉妆玉砌,大地上充满了诗情画意,好一个洁白无瑕的世界!

当然,和蔼可亲的冬爷爷也给人们带来了礼物—————漫天雪花。雪花像美丽的舞蹈家,在天空中轻盈地翩翩起舞;又像冬爷爷派出的使者,温柔地告诉人们冬天到了,忙了一年了,该休息休息了。

上学路上,我伸出手,接住一朵雪花,仔细观察了一番。小雪花共有六个瓣,是一个个透明的小冰晶,如同玉屑琼渣一般,又精美又可爱,只是一忽儿就化了。路上满是松软的雪花,踩上去咯吱咯吱作响,有趣极了!

到了学校,就听见孩子们欢乐的叫喊声。下课了,一群群孩子在操场上堆雪人、打雪仗,衣服上、头发上、手套上,到处都沾满了雪,他们也不在意,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玩得开心极了。我跑出教室,立即加入到打雪仗的行列中。我迅速团了一个雪球,可是这雪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故意跟我过不去似的,偏偏团不紧,可能是雪太蓬松的缘故吧!还没等我团完,一个老大的雪球向我飞来,我哪里来得及躲,雪球不偏不倚正好砸在我头上。我猛地抬起头只见同桌在一旁诡笑。不用多说一定是他!我抓起一把雪向他扔去,他哪里肯吃亏,又来反击我了。上课铃响了,同学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到教室。

望着窗外飘飘扬扬的雪花,我不禁想起一句农谚:"瑞雪兆丰年"。这场大雪来得很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

我爱冬天,因为冬有着冷若冰山的严峻,长天一色的苍茫,更有着包容万物的慈悲,无私馈赠的慷慨。

早春生机勃发,盛夏激情热烈,金秋收获累累,我却独爱这昭示希望的寒冬。

八年级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注重整体感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

【课前准备】

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二、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好神仙之术,爱山水。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三、文本链接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3)全班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4.背诵课文。

(1)自由竞背。

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

五、课文精读

1.本文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试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

2.深化:找出文中你所喜爱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3.拓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诗句,请大家相互交流收集的诗句,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4.《答谢中书书》首句总领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怀。纲举则目张,中间部分承前文具体描写山川之美,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从仰视、俯视、平眺的视觉角度,从色彩,从四时,从晨昏,从动静,从听觉等角度展开,用自己独特的体验去诠释自然景物绮丽的风光,展现出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卷。而最后一句则以感慨收束,自比先贤,怡情山水,自得其乐。

六、探究升华

描写讴歌自然之美的作品浩如烟海,但像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这样短小简约、字精意达的却并不多见,我们应学习他不作繁文、惜墨如金的写作态度。

七、文章脉络

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垫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八、写作特点

1.描写细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作者描写自然景物时,扣住最能表现景色特征的时间——早、晚来描绘。在旭日东升、晨雾将散的一片寂静里,山林中呈现一片猿鸟争鸣的欢腾景象。“乱”字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使整个山林充满着勃勃生机。夕阳将要落山时分,余晖照映着水面,层层粼波之中,不断有鱼儿从水中争相跃起。“竞”字写出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的场景。一早一晚,一空中一水面,一鸣一跃,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立体流动画面。

2.抒写奇美。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展现了多种“美”。一是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二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四是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九、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见过月亮,也沐浴过它的清辉。在古代,月亮是人们寄托情思、抒发情感的物象。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有关月亮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才闻名于世,而他的成就。他在欧阳修去世后,成为宋朝文坛领袖。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方面均有骄人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

三、文本链接

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由于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赏月排遣心中的苦闷,故作者借景抒情写了此文,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画出生字词,注意句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两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2.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如遇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文言词语。

①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③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

(4)竞背课文。

(5)抽查背诵。

五、课文精读

1.文中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这十八字写景,有何妙处?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使读者如见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创造了一个明净幽闲的境界。作者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明月经常有,美景亦常在,但人物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当时与张怀民俱贬官黄州,虽任团练副使,却无实权,实在是一个闲人。作者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心境肯定不会如意,但是作者却能从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4.《答谢中书书》与本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现加以分析。

《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是个隐士,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对山水的喜爱欣赏之情与无人能同赏的些微怅惘。本文却是作者贬官之后作的,不免有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愤懑之情,但同时也有善于自我排遣的豁达态度。

六、探究升华

山川、清流、明月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恩赐,也是无数文学家们不遗余力地歌颂和吟赏的对象,不论是得意或失意之人,仿佛只要回归到了山水中,与清风明月为伴,那一腔的失意或怅然总能一扫而空,重获心灵的自由。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山水的清音与丝竹之音截然不同,它能让真心观赏它的人荡尽胸中块垒,得到无比美好的精神享受。古往今来的人们从大自然的美景中不仅能寻求精神上的安宁,也在沉醉山水之中练就了一双慧眼,他们用生花妙笔及时地描绘出了这些美景,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不论是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无人同赏的些微怅惘,还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豁达,都能够引起千载之后人们的共鸣,让人仿佛进入当时的情境中。

七、文章脉络

《记承天寺夜游》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作者与张怀民在庭中散步。第二层写散步时所见的月色。第三层写作者内心的感慨。

八、写作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

1.衬托手法的运用。

这是一篇小品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描绘月光明亮之美的方法。他不是直接写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净,而是运用衬托的手法,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从下到上,突出月亮的皎洁,给人一种独特的自然之美,把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

2.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体,以抒情为辅助。小品文写出了作者承天寺夜游的感受,大体可归结为:前半部分叙事,中间部分写景,最后三句抒情。这样,使全文写景、抒情结构分明,叙事中流露出被贬的悲寂,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借景抒情,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感慨。

3.词语的巧妙运用。

文章中起笔扣“夜游”,径入题旨,接着用“至”“寻”“步”等词,把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交代得清楚明了。又如作者写“月”,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作者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空明。这样写,精致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九、板书设计(略)

八年级语文教案(篇8)

一、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生动的描写及简练的议论及表达效果。

3、联系生活获得生活的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联系生活,品味关键语句,体会情感。

2、难点:从两件事得到的不同滋味中去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深意。

三、教学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认清思路,合作、探究了解文章重要内容。

2、品味生动的描写,联系生活揣摩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

3、拓展思维,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4、读写结合,根据自身情况,对“幸福”作出个性化的解读。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走进八年级语文世界,走进“幸福”的单元。

1、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美妙的,它需要我们仔细去品尝,去体味,不管是酸甜还是苦辣。体味生活的滋味,体味成长的感觉。

2、教师提问:生活中你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事?这些事带给你什么感觉?

3、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①检查预习,梳理字词,排除阅读障碍,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

②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幸福的滋味是抽象的,只有使之与生活的不同滋味联系起来感受。只有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官上的感觉,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所以,导入新课是很有必要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再者,检查课前的预习,既可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阅读,又可提前告知教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学情准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整理学生的问题,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初步解答。

a、这篇文章的“我”是谁?写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

b、文章写了哪两件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本文写的是回忆儿时两件有滋味的事,内容生动、有趣。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容易引起共鸣。内容明白易懂,可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理清思路,从结构入手,分析概括归纳。教学时应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能引起共鸣的语句。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或简或繁,或易或难,都是通过出声的朗读来加深印象的。朗读中圈、点、勾、画、批为后面的朗读作了准备,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三)进一步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清楚“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吃杨梅的?

2、我是怎样吃杨梅的?

3、我是怎样焦急地等待放烟花的?

4、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想象“我”放烟花的动作、神态,体会“我”的心理。

这一板块是在整体感知之后进一步挖掘文章内涵。从文本语言入手提出新的问题,为进一步品读课文作铺垫。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受课文生动的描写。

1、自主选择品味点,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各自交流品读语言的体会。

(1)方法:全班分为6小组,每组6.—8人,进行研读、讨论,要求对第一课时中圈、点、勾、画的地方认真揣摩,体会作者意图。

(2)过程:第一步,学生自读所选择的品味点;第二步,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2、师生共同探究,形成共识。

(1)学情预想:学生可能找出值得欣赏的句子,但又不能说出好在哪里,此时需要教师指导。

(2)方法指导:

品味语言与领会主旨是一脉相承的,作者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词、句等方面来表达特定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去品味,从而体会语言的美妙。例如:

①动词的妙用。

浅——从一个孩子的眼中看出杨梅逐渐变少的动态。

塞——单纯地往嘴里放,而没有咀嚼、回味的过程。

滚——与杨梅外形一致,在脑海中一闪而过。

举——骄傲地、兴奋地要让人看到。

涌——焦急等待后的喷涌而出。

②副词的特殊作用。

“可惜”——“终于”——“终于”写出了度日如年的心情突然得以释放的兴奋。

③对比的鲜明。

没吃到杨梅写杨梅的诱人。吃杨梅时的贪婪。吃完杨梅后的无味感觉。

④童话式的描写。

像喷泉、金黄色的雨、金色的火焰、风中摇摆的稻穗……

⑤天真幼稚的内心世界。

“那些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炮仗……”

“我下决心……让他们大吃一惊。”

“恨不得马上把它点着。”

“我整天心神不定,魂不守舍。”

“总算熬到……,草草吃几口,……溜……”

“我甚至觉得天已经快要亮了。”

本板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语言的表达效果。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任何思维的表达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注重语言的品味。以上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学生自主合作与教师方法指导点拔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体味到语文的语言美。

(二)研读课文,明确写作意图。

1、从表达方式看,本文是回忆性散文,除了叙事之外还运用了议论,画出直接表达,“我”的感悟的句子,想一想如何理解。

2、从内容着墨多少比较看,为什么“放烟花”比“等待放烟花”文字反而少?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从两件事给人的感悟比较看,一是无滋味的痛苦,一是有滋有味的幸福,截然相反又为何放在一起,这表达了什么思想?

4、为什么写完放烟花后没有像写完第一件事后那样归纳?无奈的感觉相当深刻,快乐的时刻无以言表。感悟生活,体味快乐,幸福就会像童年“金色的火焰”“把周围黑暗的夜空照得雪亮”。

本板块教学是因为学生对主旨、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存在很大困难,但这又是文章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研读中提出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在讲解中明确问题,因势利导,明确中心。这正如文中表达的那样,没有经过自己的咀嚼体味,就不会对文本、对教材、对语文教学产生滋味,无滋味的教学是不会给人愉快的,那就更谈不上思想情感上的熏陶。

(三)教师小结。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要求每一个个体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基本的阅读品质,而且还要善于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和探索的欲望,探求文本的含义,探求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读书中做人,实现为学为人的统一。本次教学既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提供了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的机会。

(四)结合生活,展开联想。

①读了本文后,你对幸福有什么新的认识?

②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值得忆起的往事呢?把它讲给同学们听。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到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能力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以及语言的有效训练。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随想:

在《滋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深切地领悟了语文教学只有从人文关怀出发,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点。这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朴实无华,意蕴却相当深刻的回忆性散文,学生理解内容并不困难,但问题就在这里。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才会发现问题、表达问题,应引导他们向阅读的深层迈进。同时联系生活,由课内走向课外,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教育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读书中学会做人,在做人中学会读书。

在整体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在平等对话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2、遵循“整体式阅读——赏析式阅读——联想式阅读”三步骤。把握思路,明确内容。品味语言,形成风格。联系生活,内化知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新课标三个维度的落实,注重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学有所得。

八年级语文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经历与性格特征。

2、了解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

3、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体会本文多角度、多层面地叙事写人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

教学难点: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思路: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电视专题片文字稿往往比较零乱,因此让学生先自学,细读全文,勾画重要情节,了解主要内容,并为阿炳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小传。再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先请学生欣赏名曲,注意用心聆听,最好闭上眼睛,看能从中听出些什么?(由此而引出阿炳,并板书课题)

20世纪90年代《二泉映月》被美国人推荐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美国航天局把一颗火箭送进太空,来自中国的《二泉映月》,这首代表人类文明的作品被载入太空。

二、欣赏阿炳的照片并介绍。(参照课前准备的短文)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教,成为街头流浪艺人。1950年12月4日,吐血病故。 他的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

教师小结:一段千古绝唱竟出自一位瞎眼的卖艺人之手,确实让人感叹不已,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敬佩的心理去了解一段关于阿炳和《二泉映月》的千古佳话。

三、整体感知

1、 检查词语解释:

截然不同、高山仰止、千古绝唱、如痴如醉、昭君出塞

2、 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大家用简练的语句谈谈读过这篇后的初步感受。

3、 理清结构,把握内容。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1950年秋天——我们已无缘听到了”。为瞎子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并介绍了他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倒叙、插叙;敢叛逆、有骨气)

(二)“1950年2月——催第(瞎子阿炳的妻子)也随之而去”。详写为阿炳录音的经过,略写录音三个月后饱经沧桑的阿炳即吐血病故。

(三)“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末尾”。写抢救《二泉映月》的经过和意义,并说明的影响。(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曲目)

四、研读探究

师生一起深入地探讨课文。请同学们互相质疑解疑,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预设问题:

1、 引导学生认识阿炳的性格特征:谈一谈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来分析。

他是一个对音乐有着执著追求的人,文中说他眼瞎了还坚持创作音乐,还经常与其他艺人切磋。他是一个正直的人,他敢于用音乐反映人们的疾苦,如文中写他自编弹唱《金圆券害煞老百姓》。他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他靠卖艺赚钱维持生活,不同于纯粹寄生于社会的乞丐;他从不计较多少,不给也行。

也可进行仿话练习:我觉得阿炳是一个 的人,因为 。

2、为什么课文标题是“阿炳在1950”而不是“阿炳与《二泉映月》”?

点拨:隐含了对新中国的赞扬。没有新中国的成立,不会有这一切的发生,正是这个大前提,给了阿炳抢救作品、改变命运的机会。

3、引导学生了解1950年这次录音的经过和意义

(1)今天,我们能坐在这儿欣赏《二泉映月》应该感谢谁?为什么?

(2)录音这件事发生在哪一年?请同学们把关于1950年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1950年这次录音对于阿炳有什么重要意义?

4、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课文是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作者通过采访几个人来回忆这件事。

与上学期学过的《生命之舟》相同。大体字是正文(解说词)。小体字是同期声 (采访同期声)。(结合内容分析)

①解说词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

这篇课文从结构和写作手法上看,电视片既有大量解说词旁白,也有6人之多的出镜与同期声播出;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顺序,也有倒叙、插叙;既有叙事、说明,也有议论、抒情。

如解说词中大部分是记叙,但也恰到好处地插入了议论、抒情和说明。

插入的议论兼抒情的部分如:

(1) 1950年是他在世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人生的重要一年。

(2) 那些为阿炳录音的人们也没有意识到,这次录音将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3) 我们现在听到阿炳的音乐,不管是阿炳亲自演奏的,还是其他人改变的版本,都会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4) 可惜当年录音时由于录音钢丝不多,我们已无缘听到了。

(5) 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

(6) 如果不是黎松寿偶然拉响《二泉映月》的旋律,如果不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到无锡录音,如果不是吕骥的造访和热心推荐,如果这些不经意中发生的故事并没有发生,我们也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

(7) 《二泉映月》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等等。

插入的说明如:

(1) 课文中插入介绍当时无锡道教音乐的情况。

(2) 据当地熟悉阿炳的音乐行家回忆,阿炳录音时已不在巅峰时代。

(3) 这是阿炳一生中惟一一次登台演出。

(4)引用杨荫浏教授《阿炳小传》中的资料等。

②多角度和多层面地叙事

作品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既“点”上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又“面”上写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在“点”上写为阿炳录音经过时,既详写了为名曲《二泉映月》的录制,也略写了其它五首曲子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成为绝唱的原因。

作用:增强了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人物的同期声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还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

五、小结:《阿炳在1950》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记忆》的文字稿,应该说容量很大,内容繁杂。主要通过介绍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赞扬了阿炳饱经沧桑却仍然坚强不屈的性格。

六、作业:

小作文:为阿炳写500个字左右的传记。

八年级语文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特点。

2、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3、透过行为领悟人性善良的本质,让学生体会向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学习通过反复、细节描写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教学难点:

分析蜡烛、炮火的特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地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下面让我们走进这篇通讯报道——《蜡烛》

二、新授课

(一)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用两个字来表达读后的感受。——感动

(二)理清文章内容

这篇通讯的作者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当时他秋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在这里,我就来扮演西蒙诺夫,让我们通过合理的想象,还原一下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过程。

“你好,可爱的战士们,我是记者西蒙诺夫,你们真的很英勇,我听说在战场上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你们能给我讲一个吗?”

(请学生复述故事)

“这个故事真的非常感人,但是因为我要写的是一篇通讯,所以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非常的准确,所以我可以再核实一下这几点吗?”

【时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

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

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三)文章主题

(1)“我想请问战士们,你们认为这个南斯拉夫的老妇人与我们的红军战士素不相识,她为什么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埋藏我们的战士?”——对战士的崇敬与哀悼

(2)“我们出兵南斯拉夫,老人埋葬烈士的深刻意义在什么地方?”

——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老人和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对和平的共同的渴望

(四)写作技巧

(1)“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可是我要突出哪些因素,才能达到更为感人的艺术效果呢?”

感人因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形烈士非常吃力

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可以运用反复、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补充说明

(2)“那么,我们给这样一篇文章起个什么名字呢?为什么吗?”

蜡烛——象征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

“谢谢大家,那我这就回去赶快完成篇文章。”

三、迁移训练

那么,让我们回到课堂,学习西蒙诺夫来设计一篇感人的文章

一个女孩拾金不昧把钱还给失主。我们为这样一个平凡又感人的小故事设计一些感人的因素。

1、天气恶劣

2、女孩需要钱

3、钱对失主来说很重要。

四、结语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教学杂谈

〖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教师要加强文本知识与学生日常经验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拓展延伸到现实,联系现实谈认识看法,利用文本信息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如学习《蜡烛》一文可延伸问:战争还会给人类带来什么苦难?联系你在报刊杂志电视上看到过的事件谈谈看法。学了《台阶》后拓展问:台阶与人的品格、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文本信息作为激发学生思考的食粮,扩大体验的范围。又如,学了诗歌以后让学生设置某种陈述环境,从诗中选取诗句加以运用,缩短诗歌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增强活动的刺激感。

〖养成教育:语文教学的捷径〗

议读课型──议读贵在活跃思想。数、理、化、史、地、生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中的定理、公式、年代、人物、事件,唯独语文课可以大胆超脱文本,作心灵的远游,不需要记住其中人物的名称、性格、段落大意、写作特点,而主要为了逐步学会阅读运思的方法。议读课的落脚点还在于“读”字,读出原汁原味来,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碰撞出火花,产生共鸣,从而发现文章的质美理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述,并与同学分享阅读感受。而讨论的目的是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表述观点,听取意见,记录要点。让学生质疑讨论,并不是放羊,老师要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力求每个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从局部到整体,由浅入深。比如:八年级上册第3课西蒙诺夫的《蜡烛》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概述课文内容后,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2、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3、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

〖如何让语文课导入语更具吸引力·启迪之美〗

诙谐明快的导入语,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一位教师上西蒙诺夫《蜡烛》一文时导入语是这样的:“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有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这是为什么?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吧!”这样学生就很自然的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了,从课文中拾取疑点,启迪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使讲课有了一定的思路。

以上总结的几点课文导入语,意在启发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实践总结,每一堂课成败与否,好的开头是关键。只有设计好美的导入语才能使每一节课生动自如。

〖“把谎话说得圆”──关于文学作品艺术真实性问题的一点思考·教师应如何处理学生对小说艺术真实性的质疑〗

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性的质疑通常会出现下列情况:首先,学生基于其知识水平及生活阅历所限,有时候对小说的艺术真实性还缺乏客观理性的把握,把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彻底等同,因而可能产生一些偏颇的看法。在这种时候教师要对学生不正确的看法要给予纠正。如《背影》一文,有学生就会认为这个父亲买橘子是违反了交通规则,月台上肯定有警察,怎么就没来干涉呢?这里涉及的就是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随意移植而造成的对艺术真实性的错误判定。其次,学生如果对作品艺术真实性的质疑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教师一方面要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可尝试引导学生对情节进行适当的修改,尽量“把谎话说得圆”。

那么谎话如何才能说得圆,让人信以为真呢?亚理士多德就此问题也曾说过自己的见解:“把谎话说得圆主要是荷马教给其他诗人的,那就是要利用似是而非的推断。如果第一桩事成为事实或发生,第二桩即随之成为事实或发生人们会以为第二既已成为事实,第一桩必已成为事实或已发生。”这些话通俗地说就是要把前后事件细节的联系把握好,作品的艺术真实性就能够较好的体现出来。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西蒙诺夫的《蜡烛》为例,学生普遍认为:攻击方场的炮火如此猛烈,一个年迈的老妇人在方场上呆了大半天竟然安然无恙实在不可信,难道炮弹都长了眼,预知到老妇人身上将要发生感人的事而“手下留情”了吗?的确,这篇课文给人的感觉就是把生活写得太光滑,太有条理,让人摸不到生活本来的毛茸茸的特性,反而留下了编造的痕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讨论情节的可信度问题,然后可以让学生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从细节入手提出修改意见。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再创作的热情,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事实上,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可能都毫无瑕疵,诚实客观的对待这些瑕疵反而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了思想的灵光。“把谎话说的圆”就是我们把“瑕疵”之美进行到底的大胆尝试!

八年级语文教案(篇11)

教学目的:

1、学习作家如何把平凡事物写得不平凡。

2、体会课文深刻的批判意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改改课文题目

教学设计:有人试着改了课文题目,你认为哪一个好一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理由。

1、人们砍了一棵大树

2、一棵大树被人砍了

3、那棵大树被人砍了

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辨别,体会课文内容的根本所在,同时领悟如何拟写作文标题。

二、怎样把平凡的故事写得不平凡

这一节围绕“那棵大树被人砍了”,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教师启发:同学们,课文写的是“那棵大树被人砍了”的故事,这个故事简单不简单?是的,简单。但是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的预习,这篇课文内容简单吗?是的,不简单。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平常也写过显得简单的作文题,我们为什么觉得没什么好写得呢?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简单的事物写得不简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那树》,看看作家是如何把一个平凡的故事写得不平凡的,揭开其中的奥秘,好不好?

教学设计一:请同学们找出课文写那棵大树的文字,并细读课文,想想那棵大树有什么不平凡的地方。【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繁荣昌盛、庇护人类】

教学设计二:我们一起看看砍树的“人”是怎样的?【焦躁、野蛮、自私、愚蠢】

教学设计三:讨论问题。文中第7段写到人的时候,提到人们心中的一个疑问:“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你是怎么看待人们心中这个疑问的?【1、人们觉得这棵大树占了很大的一个空间,浪费了土地。2、人类现代化进程表现之一就是城市化进程,也就是人类无限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从而压缩了甚至消灭了动植物的生存空间。3、人类忘记了早在人类未涉足之前,那棵大树就已经存在了,大树是土著,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但人类忘记了。】

教学设计四:课文中写人类砍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人类的什么面目?【野蛮、自大】

教学设计五:人类砍掉大树是在什么时候?作者为什么安排人在夜里把树砍掉?【在人类词典里,夜幕下适合搞阴谋活动,适合犯罪,夜晚暗示人类砍树的不是正大光明的行为。】

教学设计六:课文第十段有一句话:“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为什么说是“尸体”?这一段写到的人类认为是尸体吗?这一段谁认为这是尸体?【提醒人类,树也是生命,而且是伟大的生命。砍树是谋杀生命,是犯罪行为。可是人类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显示人类文明的盲点与不足。】

教师小结:现在我们明白了,“那棵大树被人砍了”是个简单故事,但是作者写出了“树”的价值和意义,深刻揭露“人”的丑陋的一面,这个故事就变得不简单了。而且作者把“人”的行为上升到文明层面审视,就使得这个故事更不简单了。仿照课文的写法,如果叫大家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同学们想想应该在哪些字眼上做文章?【是个什么样的“中国”?是个什么样的“我”?“钥匙”是什么?“丢了”的寓意。】

三、体会众生平等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首先学生诵读课文第8段文字:“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那在枝丫间跳远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教师启发:同学们,为什么作者说树是“春泥的效死者”?为什么说树的传统是“引颈受戮”?为什么强调“森林不会逃亡”,“ 连一片叶也不逃走”?为什么说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读到这样的文字你觉得树已经不仅仅是树了,它有点像什么?【大无畏的勇士,是个守望者】为什么上帝对树施受洗礼的时候说的话“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有什么深意?【树负有上帝的旨意,担荷着神圣的使命。在上帝面前,树和人类一样,都是上帝儿女,生命是平等的。生命都有着神圣性,都有着尊严与价值】

结束语:同学们,树在“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我们也要时时仰望星空,听命于最高的道德律令。记住:人在做,天在看!

八年级语文教案(篇12)

一:导入

有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一直以她的秀丽风光吸引着人们,文人墨客为他梦萦魂牵,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这些分别是描写西湖的春 夏之景,西湖的雪景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随张岱去领略西湖雪景感受作者情怀。

走进作者

二.疏通文意

1.首先请大家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请大家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屏幕上的字词。

3.2生朗读课文,字义理解

4.对照课文注释,同学间相互帮助,用现代文翻译全文,有难点的地方做好记号。

5.订正难点

6.抽点翻译。

三:品雪景

既然看雪,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

1. 这种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读出苍芒静寂之感,似乎作者此时的心境也犹如此景}

2. 如果换成:一道 一座 一艘 三个,有什么不同?

3. 这段景物写法上有何特点。(用绘画的手法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景物特征,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园,多与少,大与小 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苍茫静寂的情味。)

4. 理解白描,并辨别例句。

5. 背诵

四:析人物

天寒地冻之日却心怀雅兴,前往西湖赏雪景之人绝非常人,用文中一个字概括,哪个字?【痴】

1. 痴在何处?请出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痴在行为,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法特点(听觉)

痴在情感 【独】(清高孤傲 超凡脱俗)(有舟子随同前往,为何还说是独往湖心亭)

2. 作者已够痴了,更有痴似相公者。两位痴人相见会是何种情形呢?

根据课文最后自然段加上自己的想象生模拟表演。

师小结:从你们的表演中我看到了他乡遇故知的喜悦,看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和别曾相识的坦荡,志趣相投以酒代情的豪放。也感受到了离别的伤感。

3. 我要采访你们了,既然知音难觅,为何不互留联系地址姓名,不进一步了解身份官职,只是说“金陵人,客此”?

注重的心灵的交流,注重的眼前的景,心中情,而不是身外俗事。这也是他们不同常人,“痴”的性情的表现。

4. 不知有一点我们同学们注意没有,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是清朝,而开头时间依然以明朝的崇祯年号记录时间。有何深意?(文章弥漫一种淡淡愁绪,对故国的思念,是作者情感孤傲,超凡脱俗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清淡雅致西湖雪景,了解了苍劲大气白描手法,也感受了作者情感脱俗情怀。可谓“情在景中,景在情中”。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让景物含情。

六:背诵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10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若老师能写出高水平的教案课件,相信课堂教学氛围会非常浓郁。如何写出让自己满意教案课件?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10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1.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文章意蕴,体味作品所要体现的深层意义。

教学步骤

一、比一比,看谁读的准

凹凼( )门槛( )涎水( )砌( )

黏性( )尴尬( )撬( )憋( )

半晌( )揩( )

二、介绍本节课流程——攀登台阶、体会弄清

讲故事——评人物——悟主旨——表真情

三、与文本对话——讲故事

1、快速浏览课文,试用第三人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别人家的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辛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2、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几十级,自己家的台阶只有3级,被人家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觉得自己没有地位”,想有地位却没有地位,所以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

3、父亲为了台阶做了哪些准备?

捡砖、捡瓦、捡石头、存角票、种田、砍柴、编草鞋、踏黄泥

四、与人物对话——评人物

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文中父亲的认识.以“父亲是一个---的人”为话题

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勇敢的人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

总之: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五与作者对话——悟主旨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主旨。

明确: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六、重温经典,感受父亲艰辛。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清歌一曲和泪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七、与心灵对话——表真情

以“父亲,我想对您说......”向父亲直抒胸臆。

八、总结…

九、作业布置

1,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

推荐书目:苏童《父爱》、梁实秋《代沟》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2,练笔:(二选一)

a.将父亲,我想对您说:……整理成一片情真意切的随笔。

b.以我与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教学重点、难点: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导引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这一单元其实都是写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经历、感受和事情。我这里恰巧有一篇关于卑微事物或人的论述,大家听一下。(朗读文章。见附录。)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最强的。无论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果卑微的你我他,还有“我”那平凡的父亲……

二、整体感知。

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麽,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麽?多数同学都能侃侃而谈。有的说上浮山祭祖,有的说糖球会等等。

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麽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其实,这和第一问是一道题。只是,大多数同学都不能很好的运用联想思维。)

这里补充一下关于马斯罗的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联系本文,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3.那麽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或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麽?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这个问题,好学生可以回答出来。)

5.在父亲心理,新台阶的动工,就意味着“地位的提高”,我们平时遇到父母升职等事时,都是举家欢庆的。那麽父亲是怎样庆贺的?

放了四颗大鞭炮。

6.但是,父亲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找出来,看看他有什麽特色?

71页。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这里要找出不难。但是,我明白去中的道理,孩子可能阅历浅,还不能很完善的回答出来。

7.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麽?

不对劲。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8.其实,我认为这篇课文是可以删除一部分的,大家认为是哪一部分?

(这个题很有迷惑性。本来哪一部分都不该删除掉。但是,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找出其中必须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这其中写的精彩的部分。但是,还真有不少同学都找出了应该删除的部分。但也有的聪明的孩子,说不应该删除,并且说明了自己的理由。虽然不很全面,但都能谈到一点或两点关键的地方。)

老屋的三级青石板的描写。

9.你看都罗嗦了些什麽?

1)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

2)粗糙——经济条件差。

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盖好,我“长成大人”,所用时间之长。

4)脚板——终年辛劳;说明家庭的穷困。

10.你说这样写有必要吗?为什麽?

当然。因为都与后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都对后面的情节起对比或反衬的作用。

11.具体来理解两个句子:

1) “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2)父亲回来时,为什麽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麽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12.简述一下了父親造屋的前因後果。故事梗概述一下,父亲造屋的前因后果。(故事梗概)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麽?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13.那麽这样做值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14.怎样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15.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两相比较,你有怎样的感受。

三、说话延伸

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愉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年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五、布置作业

1.《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试分别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2.在你的家庭中,谁付出的劳动最多而又使你感激?你体察到他(她)的想法和行动吗?请你以他(她)为写作对象,写一篇记叙文。注意:(1)围绕中心选材,详略要恰当;(2)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表现某种精神、品质。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篇3

学情分析

1.从师生访谈的结果来看,了解课文结构与叙事线索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关键在于对“台阶”的象征意义,即对父亲的精神世界的了解。而要实现此目的,就要让学生了解父亲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背景,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

2.父亲想建造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其实是想获取社会对他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需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形象

3.掌握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亲追求社会地位、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法。

3.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鲁迅对保姆阿长的爱,朱自清对父亲的爱,我们已经在学习课文时感受到了,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森祥的《台阶》看看他为我们带来了什么。﹝约2分钟﹞

二.预习交流﹝约5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检查预习课文清况。2.了解作者及作品情况。3.了解背景。

三.确定目标。﹝约2分钟﹞

四.分组合作。﹝约8分钟﹞

五.展现提升﹝约15分钟﹞

六.穿插巩固﹝约5分钟﹞

七.达标测评﹝约5分钟﹞

入教导学。

抽查两名学生的预读情况,

出示小黑班题。让其他学生参与组内检查,交流。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他做了哪些造屋准备工作?

3新屋造好后,父亲怎样了?.

4复述课文,感知父亲形象.

检查每一组的学习讨论情况。

要求各组选出代表,展示本组学习成果,组与组比赛,评出优胜组,教师适当点评。检查每一组的学习情况。

引导学生从小说角度再学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父亲为什么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

3.为什么父亲造的是九级台阶?

4.为了这个愿望父亲付出了哪些努力?

5.文中详述造台阶时父亲的兴奋与幸福,意在表现他的什么品质?

出示测试题:

1.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其实就是他对自己地位的要求,就是他对获取他人尊重的渴望,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父亲靠什么实现了目标?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1.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文章意蕴,体味作品所要体现的深层意义。

教学步骤

一、比一比,看谁读的准

凹凼( )门槛( )涎水( )砌( )

黏性( )尴尬( )撬( )憋( )

半晌( )揩( )

二、介绍本节课流程——攀登台阶、体会弄清

讲故事——评人物——悟主旨——表真情

三、与文本对话——讲故事

1、快速浏览课文,试用第三人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别人家的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辛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2、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几十级,自己家的台阶只有3级,被人家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觉得自己没有地位”,想有地位却没有地位,所以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

3、父亲为了台阶做了哪些准备?

捡砖、捡瓦、捡石头、存角票、种田、砍柴、编草鞋、踏黄泥

四、与人物对话——评人物

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文中父亲的认识.以“父亲是一个---的人”为话题

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勇敢的人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

总之: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五与作者对话——悟主旨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主旨。

明确: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六、重温经典,感受父亲艰辛。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清歌一曲和泪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七、与心灵对话——表真情

以“父亲,我想对您说......”向父亲直抒胸臆。

八、总结…

九、作业布置

1,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

推荐书目:苏童《父爱》、梁实秋《代沟》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2,练笔:(二选一)

a.将父亲,我想对您说:……整理成一片情真意切的随笔。

b.以我与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篇5

1、教学设想:

小说《台阶》叙述了父亲——一位普通农民为盖新屋而辛劳一生的故事,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况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八年级学生对小说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把握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也有一些方法。教授本课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进一步传授阅读的方法,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学习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并通过揣摩文章语言,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先把握故事情节,再抓住关键语句,从而认识和理解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3.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揣摩关键语句分析父亲形象。

②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典型意义。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5.课前预习

识记生字词,熟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都爬过台阶吧,望着高高的台阶,我们会想什么?是啊,爬台阶的确是件挺累的事,所以爬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台阶低一些。可是呢,偏偏会有人希望自家门前的台阶高一些多一些,到底是怎样的人会有这种想法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小说《台阶》中的主人公——父亲。

二 台阶的故事——概说故事情节:

师:大家事先都已经看过这篇小说了,下面老师就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故事情节。

三 台阶上的父亲——概说人物形象

?一》浅谈对人物的初步印象:

师:把握了故事情节,我们就会对小说中“父亲”这个主人公有个初步印象。接下来,请大家交流一下你对“父亲”的印象。用一句话表达,如:“父亲是个……的人”。

?二〉点评语句,感知人物形象:

下面,老师先指定一些语句,大家细心揣摩,看看这些语句使你对“父亲”这一人物有了怎样的了解。

为提高效率,每组重点点评一处:第一组点评第6和7自然段;第二组点评第13自然段;第三组点评第19自然段;第四组点评第21自然段:第五组点评第30段。用5分钟时间,先自己体会,再小组交流。本组的问题考虑完后,有时间可以再思考其它组的问题。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才所点评的那些语句涉及到对“父亲”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当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只限于此。文中还有很多语句写出了“父亲”的形象特点,请大家再找出一两处,谈谈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感悟。

(学生在书本上做旁批后发言)

现在我们归纳一下前面大家对“父亲”形象的分析,小说中的“父亲”是个老实厚道、要强、有追求、坚韧不拔、勤劳、谦卑、执著……的人。

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有以下收获:第一,知道本文是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塑造了“父亲”这一形象,他淳朴、要强、坚韧……,第二,学会一些阅读小说的方法:先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再抓住有表现力的语句仔细揣摩,得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理解和感悟。

希望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再尝试学习本单元的另外几篇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甚至可以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四、台阶下的思考

师过渡:“小说的任务是通过塑造人物来反映生活,从而改造生活。”同学们,大家结合小说写作的背景来研究一下,作者塑造“父亲”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作者对父亲是一种什么感情?我们分组来讨论一下,小组形成统一的意见,然后派代表来发言。

(小组讨论3分钟)

(明确)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文中写了一个父亲,可他又是许许多多个父亲,他们耗尽一生的心血只是为了盖一座新房,给儿女成家立业。(《父亲》音乐响起)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们看来不是耀眼的,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起我们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成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五.作业:假如你就是文中这位父亲的子女,请以“父亲,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个片段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方法:

复述法和研讨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幸福的家,这个家是你避风的港湾,是你生活的根。随着我们渐渐的长大,我们的家也在一点点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我想都与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成为了你美好的回忆。那下面哪位同学能够打开你的心扉给我们讲讲你的家的故事呢?

二、展示课标及基础训练

1.在大屏幕展示本课课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感情。

(2)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2.检查生字词。(多媒体投放)

三、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

1.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快速自读课文

(1)父亲为什么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子?

(2)父亲是怎么造成的一栋有高台阶的屋子的?

(3)新屋子造好了父亲发生怎么的变化?

2.学生读后思考、讨论、明确以上三个问题。

四、合作探究,感知文章

1.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并就文中内容提出问题。

2.学生将提出的问题拿到班级同学中进行讨论,并得出答案。

3.教师就同学提出的问题及其解答进行指导总结。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在提出相应的问题加以补充进一步完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文章时解决。)

五、合作研讨,把握父亲形象

小组研讨,后把结果在全班交流。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六、深入品读,体会写法

同学找出本文中关于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并朗读,说说它们的作用。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节。

七、问题研究,把握主题

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八、拓展延伸

说一说我们自己的父亲。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教学重点、难点: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导引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这一单元其实都是写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经历、感受和事情。我这里恰巧有一篇关于卑微事物或人的论述,大家听一下。(朗读文章。见附录。)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最强的。无论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果卑微的你我他,还有“我”那平凡的父亲……

二、整体感知。

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麽,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麽?多数同学都能侃侃而谈。有的说上浮山祭祖,有的说糖球会等等。

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麽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其实,这和第一问是一道题。只是,大多数同学都不能很好的运用联想思维。)

这里补充一下关于马斯罗的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联系本文,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3.那麽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或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麽?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这个问题,好学生可以回答出来。)

5.在父亲心理,新台阶的动工,就意味着“地位的提高”,我们平时遇到父母升职等事时,都是举家欢庆的。那麽父亲是怎样庆贺的?

放了四颗大鞭炮。

6.但是,父亲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找出来,看看他有什麽特色?

71页。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这里要找出不难。但是,我明白去中的道理,孩子可能阅历浅,还不能很完善的`回答出来。

7.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麽?

不对劲。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8.其实,我认为这篇课文是可以删除一部分的,大家认为是哪一部分?

(这个题很有迷惑性。本来哪一部分都不该删除掉。但是,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找出其中必须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这其中写的精彩的部分。但是,还真有不少同学都找出了应该删除的部分。但也有的聪明的孩子,说不应该删除,并且说明了自己的理由。虽然不很全面,但都能谈到一点或两点关键的地方。)

老屋的三级青石板的描写。

9.你看都罗嗦了些什麽?

1)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

2)粗糙——经济条件差。

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盖好,我“长成大人”,所用时间之长。

4)脚板——终年辛劳;说明家庭的穷困。

10.你说这样写有必要吗?为什麽?

当然。因为都与后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都对后面的情节起对比或反衬的作用。

11.具体来理解两个句子:

1) “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2)父亲回来时,为什麽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麽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12.简述一下了父親造屋的前因後果。故事梗概述一下,父亲造屋的前因后果。(故事梗概)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麽?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13.那麽这样做值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14.怎样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15.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两相比较,你有怎样的感受。

三、说话延伸

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愉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年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五、布置作业

1.《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试分别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2.在你的家庭中,谁付出的劳动最多而又使你感激?你体察到他(她)的想法和行动吗?请你以他(她)为写作对象,写一篇记叙文。注意:(1)围绕中心选材,详略要恰当;(2)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表现某种精神、品质。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篇8

(一)导入:(课前播放崔京浩歌曲的《父亲》营造气氛)教师激情导入

画面、音乐创设情境,唤起美感,使学生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具有一种急待接触课文的内趋力,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

2、字词:

3、解词:

检查预习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既督促部分不自觉的学生,又使大部分学生得到复习巩固。

(三)、初读课文 了解故事情节

1、说说故事梗概

2、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提示:谁?干什么?怎么样?)

通过复述故事,学生初步把握情节,对人物也有一个初步感知,做到整体的把握。复述故事,也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勾画圈点法阅读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

3、父亲为什么执意要造一座有高台阶的房屋呢?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文眼。

三、速读课文 感知人物形象

父亲显然是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父亲,那么除此之外,在你心中,他还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

请用这样的句子说话:“他是一个 的父亲,第 段 行这样写道 。 ”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筛选信息,掌握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人物赏析的方法,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完整流畅的表达,让学生自己感悟父亲身上勤劳、质朴又有所追求的品质,引领学生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五、再读课文 品析精美语段

父亲有着如此优秀的品质,但他身上还有很多东西令我们深思,再读课文,品析精美语段,深入到父亲的内心世界。

按照提示,迅速找到以下片段,完成活动

1、准备之时(19-20段)

2、砌成之时 (21段)

3、砌成之后 (30-32段)

活动一:

准备之时——揣摩父亲的心理,在20段第一句话后加入父亲的心理描写。

朗读,根据你的理解,在20段第1句后用第一人称加入父亲的心理描写。

(表现他内心强烈的渴望、难以抑制的兴奋之情。)

你是从哪些细节体会到父亲这种强烈的喜悦的?

(例:起床的时间 劳动的动作、身姿 )

活动二:

砌成之时——本段运用了 描写方法,体现了父亲 的心理。

(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讨论交流。)

——动作、神态 无奈、高兴

小结:生活的艰辛和重压使父亲“驼惯了”,让这位父亲已经不习惯于接受别人的关注,而习惯低下头来做人。这是一种复杂的内心活动,说明台阶虽然高了,但地位没高,之所以“无法挺得起”,不仅是生活的重压,还有谦卑的做人态度,这一切都来源于贫穷。正因为贫穷,父亲心中才充满了强烈的想要改变自己贫穷生活和命运的渴望。

活动三:

砌成之后——①30段哪些词语应该重读?(要强)

②31、32段应读出怎演的语气和情感?(无奈沮丧 懊恼)

③32段体现“我”怎样的请感?(伤感 遗憾——付出青春和毕生的`精力,得到的仅仅是一座有高台阶的房子)

④齐读30—32段,体会父亲和“我”的内心。

这一环节是想利用三个片段,设计三个小活动,目的是通过活动来学习本文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塑造人物的方法。重点是体会细节描写来把握父亲形象。

六、深入思考 把握文章主题

说说“台阶”的内涵

——希望所有像父亲一样的农民由贫穷走向富裕,由被漠视走向被尊重,由自卑走向自尊。

成长在农村的李森祥说:“乡土,永远是我创作的源泉,也是我情感的源泉。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不会忘记我来自农村,我有责任把中国农民最本真的情感表达出来。”

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具有农民的老实厚道、要强、勤劳、朴实等品质外,这位父亲更是一个用劳动证明自己存在价值从而赢得别人尊重的人。这一点也正是他有别于普通农民之处。另外,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满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

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想通过对台阶内涵的理解,来达到探究主旨的目的。

七、布置作业

1、作业本:字词(全体)

2、课练:

A组同学:1—7

B组同学:13—17

3:C组同学:写作《我眼中的父亲》)

分层布置作业,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完成,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抓住关键语句,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

3、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4、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踏上台阶,走近父亲。

1、导入激趣:钢琴曲《雨的印记》下,教师朗诵《写给父亲》导入:都说风/能让石头吹裂/都说雨/能将钢铁锈蚀/都说岁月/能把你的脊梁压弯/惟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挠/千磨不变/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

(这是一首赞美父亲的诗,诠释了父亲任劳任怨的一生。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许多人希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如此……今天,让我们踏上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父亲,看父亲是怎样去建构自己的人生高度的。)

2、检查预习,辨音识义。

凹凼(āo dàng) 涎水(xián) 淌汗(t?ng) 揩汗(kāi) 嘎嘎(gā)

黏性(nián) 掺水(chān) 蹿上(cuān) 胯骨(kuà) 舀米(y?o)

尴尬(gān’gà) 聊天(liáo) 撬石板(qiào) 硌(gè)了一下

3、生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复述故事。

①生速读课文,复述故事。

阅读要点:a、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父亲是怎么造成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c、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②提问: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人物呢?(板书:线索——台阶、人物——父亲)

我们可用三个词组来概括故事情节:叹台阶——造台阶——坐台阶

③追问:建新屋,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详细,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

明确:文章的详略由中心定。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略写,造台阶详写。

二、研读赏析——凝望台阶,感悟父亲。

(师: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

怎样的父亲形象。)跳读课文,合作讨论父亲的形象,找出你印象深刻的描写父亲的语句,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一)叹台阶

提问:

1、父亲造屋原因最关键的一句话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从这,看出父亲是怎样的人?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也就高——文眼。台阶——地位——尊重,父亲——要强、不甘人后)。

板书:叹台阶——有志气、不甘不后

(二)造台阶

提问:

1、父亲为建九级台阶的新屋做了哪些准备?

(捡砖、拾瓦、塞角票,积铢累寸。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

2、出示图片一、二,猜猜内容,与课文造台阶部分的哪个段有关。

图一:渴慕图,写了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

提问:这是什么描写?为什么不用心理描写?你来说说父亲的心理。

明确:神态描写。专注的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早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这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传神。分析人物描写,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瞧瞧人家的,那才叫气派。这辈子,我也要建一栋九级台阶的房子,叫大人小孩都神气神气。咱身体好,有的是力气,拼命干,早晚都有攒够钱的那天!

图二:高兴图。动工时,父亲忙前忙后,干到半夜,不辞劳苦,乐在其中。台阶造好了,他那个高兴劲当然是别提了。

提问:不过,课文写的高兴与这幅图相同吗?课文是怎样写的?(尴尬的笑)。体会一下,他的这种神情有什么特色?

(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了,新屋就要完工了,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情感体验·模仿秀:哪个同学愿意来模仿一下父亲的笑?

板书:造台阶——不怕艰辛 乐在其中

(三)坐台阶:

1、提问: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不对劲、不自在。台阶低、地位低,父亲因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他反而感到处处不习惯、不对劲了。)

追问:那他最后坐到了哪?(门槛上——多朴实的人啊,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农民,特谦卑。)

2、提问:那他的身体呢?(累跨了)。有什么表现?(挑水闪腰,很少跨了家门,若有所失)

3、出示图三:失落图。品析:若有所失 这人怎么了?

明确: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不所失。

这人怎么了?——没怎么,奋斗一生,愿望实现,心满意足,但不经意间,曾经体壮如牛的自己却老了,从不知苦累的自己竟不能干活了,连水也挑不动了,一时间,精神支柱也倒了,内心有着许多的失落、惆怅、沮丧,真是无法言说。但从中,我们分明可看到父亲的倔强、不服老!——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本色!

板书:坐台阶——不自在 若有所失。

4、总结父亲形象:

父亲

(不自在)

踏黄泥

编草鞋

吹柴 韧

生 不

种田 命 拔

塞角票 高 艰

度 苦

捡卵石 创

拾瓦

捡砖

父亲

(觉太低) 地位 尊重

一生勤劳 平凡伟大

三、深入挖掘——回首台阶 探究父亲

师:的确,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父亲,发展中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为了台阶,付出了岁月、青春、健康,但他一辈子的奋斗,所得的结果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子,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

1、提问:造房子为何用了大半辈子?(穷——创业艰难)

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勤劳、要强的父亲这么艰难?

(建一栋房子建到人老,说明经济发展缓慢,建材是捡来的,钱是一角角存起来的,辛苦卖一担柴1.5元,这一切说明经济落后。)

2、师总结:小说告诉我们,父亲的创业之所以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人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局面,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3、那么作者在这篇小说里寄予了什么感情?

(对父亲的优秀品质——崇敬。对父亲一辈子的艰辛和中国农民特有的谦卑——怜悯。对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寄予了希望。)

4、写作技巧探究:(围绕中心选材,安排详略的重要)

提问:对老屋三级青石板的描写能删去吗?

明确: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

粗糙——经济条件差

我跳上跳下——年幼,盖好新屋时,已长大。说明建屋所用时间长。

脚板——终年辛劳,家庭贫困。

四、拓展延伸——回味台阶、描写父亲

师:好的文章具有感染力,能打动人,亲爱的同学们,你被课文里的父亲感动了吗?你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了吗?老师不由自主的也想到了自己的父亲。

1、我说我父:①师说自己的父亲。

②引导生说自己的父亲,了解父亲的人生经历、生活故事,能体现父亲的追求、品格、做人原则,或是讲讲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要求:抓住父亲某个令你感动难忘的特点,讲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

2、作业:日记《我的父亲》。注意选材立意。

3、总结全文: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眼里,不是耀眼的、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让我们说声:父亲,您辛苦了,感谢您。把这首歌送给他们,好吗?

音乐:刘和刚 《父亲》。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篇10

内容预览:

8 台阶

李森祥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教学重点、难点: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导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这一单元其实都是写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经历、感受和事情。我这里恰巧有一篇关于卑微事物或人的论述,大家听一下。(朗读文章。见附录。)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最强的。无论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果卑微的你我他,还有“我”那平凡的父亲……

二、整体感知。

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麽,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麽?多数同学都能侃侃而谈。有的说上浮山祭祖,有的说糖球会等等。

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麽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其实,这和第一问是一道题。只是,大多数同学都不能很好的运用联想思维。)

这里补充一下关于马斯罗的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联系本文,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3.那麽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或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麽?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这个问题,好学生可以回答出来。)

5.在父亲心理,新台阶的动工,就意味着“地位的提高”,我们平时遇到父母升职等事时,都是举家欢庆的。那麽父亲是怎样庆贺的?

放了四颗大鞭炮。

6.但是,父亲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找出来,看看他有什麽特色?

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这里要找出不难。但是,我明白去中的道理,孩子可能阅历浅,还不能很完善的回答出来。

7.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麽?

不对劲。 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8.其实,我认为这篇课文是可以删除一部分的,大家认为是哪一部分?

(这个题很有迷惑性。本来哪一部分都不该删除掉。但是,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找出其中必须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这其中写的精彩的部分。但是,还真有不少同学都找出了应该删除的部分。但也有的聪明的孩子,说不应该删除,并且说明了自己的理由。虽然不很全面,但都能谈到一点或两点关键的地方。)

老屋的三级青石板的描写。

9.你看都罗嗦了些什麽?

2)粗糙--经济条件差。

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盖好,我“长成大人”,所用时间之长。

4)脚板--终年辛劳;说明家庭的穷困。

10.你说这样写有必要吗?为什麽?

当然。因为都与后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都对后面的情节起对比或反衬的作用。

11.具体来理解两个句子:

1) “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2)父亲回来时,为什麽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麽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麽?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13.那麽这样做值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14.怎样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15.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两相比较,你有怎样的感受。

三、说话延伸

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愉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年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五、布置作业

1.《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试分别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的想法和行动吗?请你以他(她)为写作对象,写一篇记叙文。注意:(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表现某种精神、品质。

六、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解读焦点“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三级台阶)老屋要强、老实厚道的农民

地位 尊重父亲:

(九级台阶)新屋愚公移山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

教学后记: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精选


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 教师在教案和课件中展示出他们的智慧,提高教学质量。有关“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的内容是栏目小编为您带来的,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篇1

学情分析:

学生阅读能力参差不齐,只有极少数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能力,他们能自主挖掘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多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能逐步提一些简单问题;极少数学生缺乏对教材最起码的分析能力。

设计理念:

1、读懂人物。在通读教材的前提下,可以用“三问”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2、读懂作者。作者在父亲身上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3、读出自己。联系生活,理解﹑感悟父亲。

知识目标:

1、理解并识记文中生字、生词。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能力目标:

1、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试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2、学习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故事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从而联想到自己的父亲,感悟自己的父亲。

教学重点:

1、能够用第三人称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分析“父亲”的形象。

教学难点:感悟主题,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质疑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具安排:幻灯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并布置学生预习。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了解生字词和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天坛祈年殿、中山陵)

师介绍图片中台阶的丰富意义,普通老百姓家的住房也有台阶:它有什么意义呢?下面,让我们随着当代作家李森祥老师的步伐,踏上又一个台阶。

(板书:台阶李森祥)

导语设计用图片中的台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X。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1、理解并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父亲的形象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联系生活,感悟父亲。

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三、检查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李森祥,浙江衢州人。1986年发表X作后迅速成长。他的小说以、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的质朴形象。其作品获《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他也是电视剧《天下粮仓》编剧之一。

(2)字词积累

涎()水筹()划凹()凼尴()尬黏()性头()颅揩()一把

四、自主、合作学习

(课件展示)读书之境界:

读懂人物

读懂作者

读出自己

下面就请同学也像攀登台阶一样,开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之旅吧。

(一)细读课文,读懂人物

阅读小说,首先要了解她的故事内容,下面我们就来攀登第一级台阶

师:快速浏览课文,用第三人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讲清楚: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屋子?

2、父亲是怎样造成有高台阶的屋子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师:我们知道了父亲造高台阶新屋的不易,让我们进一步的走进这位父亲的感人形象。

跳读课文,划出文中最让你感动,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以“从……看到了父亲是一个的人”为题说一段话。

师生共同总结父亲形象:勤劳、顽强、淳朴、善良、谦卑、倔强、要强、有志气、不甘人后、愚公移山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朗读,特别是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中要,要抓住重点。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二)深入探究,读懂作者

师:我们从作者的动情描绘中感受到了父亲的勤劳、淳朴、坚强、谦卑,那么作者通过造台阶塑造这一人物形象,要表达什么样的中心呢?(可以多角度考虑,不要局限于一种)

(参考: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三)情感升华,读出自己

小说作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它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读了《台阶》中的父亲,想起了生活中无数的父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攀登第三级台阶。

1、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父亲》。(播放歌曲)

一曲《父亲》唱出了天下父亲的辛酸和快乐。是啊,父亲是登天的云梯,撑起子女的未来;父亲是拉车的牛,承载家庭的重担;父亲给我们一片蓝天,父亲给了我们一方沃土。父亲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太阳。此时此刻你一定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准备一下,来说一说。

(此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了《台阶》一文,我们看到了父亲伟大的品质。但这篇文章的魅力决不而已。其感人之处更在于深含着那种淡淡凄楚和辛酸,我们在探究文学魅力的同时,更应关注偏远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的现状及深受传统思想束缚的愚昧。对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应将亿万农民的幸福铭记在心,奋发图强、努力学习!

(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回家之后为父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台阶》是一篇以父亲为描述对象的短篇小说,现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与本单元其他四篇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本文以父亲为主要描述对象,但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具有农民的老实厚道、要强、勤劳、朴实等品质外,这位父亲更是一个用劳动证明自己存在价值从而赢得别人尊重的人。这一点也正是他有别于普通农民之处。另外,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满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

根据教材及单元目标,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制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教学重点: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教学难点:学习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从台阶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切入,了解内容,初识人物,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在合作探究中相机点拨与引导,使学生更深地理解文章主题。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反复读小说文本,充分地熟悉情节,避免因文章本身太长和离学生生活较远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

《台阶》是一篇语文平实但内涵深刻的文章,不同的人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特别本文的主人公又是一位农民,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正因如此,它又是一篇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所以这堂课适合于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前播放崔京浩歌曲的《父亲》营造气氛)教师激情导入

画面、音乐创设情境,唤起美感,使学生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具有一种急待接触课文的内趋力,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

2、字词:

3、解词:

检查预习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既督促部分不自觉的学生,又使大部分学生得到复习巩固。

(三)、初读课文 了解故事情节

1、说说故事梗概

2、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提示:谁?干什么?怎么样?)

通过复述故事,学生初步把握情节,对人物也有一个初步感知,做到整体的把握。复述故事,也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勾画圈点法阅读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

3、父亲为什么执意要造一座有高台阶的房屋呢?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文眼。

三、速读课文 感知人物形象

父亲显然是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父亲,那么除此之外,在你心中,他还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

请用这样的句子说话:“他是一个 的父亲,第 段 行这样写道 。 ”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筛选信息,掌握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人物赏析的方法,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完整流畅的表达,让学生自己感悟父亲身上勤劳、质朴又有所追求的品质,引领学生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五、再读课文 品析精美语段

父亲有着如此优秀的品质,但他身上还有很多东西令我们深思,再读课文,品析精美语段,深入到父亲的内心世界。

按照提示,迅速找到以下片段,完成活动

1、准备之时(19-20段)

2、砌成之时 (21段)

3、砌成之后 (30-32段)

活动一:

准备之时——揣摩父亲的心理,在20段第一句话后加入父亲的心理描写。

朗读,根据你的理解,在20段第1句后用第一人称加入父亲的心理描写。

(表现他内心强烈的渴望、难以抑制的兴奋之情。)

你是从哪些细节体会到父亲这种强烈的喜悦的?

(例:起床的时间 劳动的动作、身姿 )

活动二:

砌成之时——本段运用了 描写方法,体现了父亲 的心理。

(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讨论交流。)

——动作、神态 无奈、高兴

小结:生活的艰辛和重压使父亲“驼惯了”,让这位父亲已经不习惯于接受别人的关注,而习惯低下头来做人。这是一种复杂的内心活动,说明台阶虽然高了,但地位没高,之所以“无法挺得起”,不仅是生活的重压,还有谦卑的做人态度,这一切都来源于贫穷。正因为贫穷,父亲心中才充满了强烈的想要改变自己贫穷生活和命运的渴望。

活动三:

砌成之后——①30段哪些词语应该重读?(要强)

②31、32段应读出怎演的语气和情感?(无奈沮丧 懊恼)

③32段体现“我”怎样的请感?(伤感 遗憾——付出青春和毕生的精力,得到的仅仅是一座有高台阶的房子)

④齐读30—32段,体会父亲和“我”的内心。

这一环节是想利用三个片段,设计三个小活动,目的是通过活动来学习本文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塑造人物的方法。重点是体会细节描写来把握父亲形象。

六、深入思考 把握文章主题

说说“台阶”的内涵

——希望所有像父亲一样的农民由贫穷走向富裕,由被漠视走向被尊重,由自卑走向自尊。

成长在农村的李森祥说:“乡土,永远是我创作的源泉,也是我情感的源泉。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不会忘记我来自农村,我有责任把中国农民最本真的情感表达出来。”

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具有农民的老实厚道、要强、勤劳、朴实等品质外,这位父亲更是一个用劳动证明自己存在价值从而赢得别人尊重的人。这一点也正是他有别于普通农民之处。另外,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满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

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想通过对台阶内涵的理解,来达到探究主旨的目的。

七、布置作业

1、作业本:字词(全体)

2、课练:

A组同学:1—7

B组同学:13—17

3:C组同学:写作《我眼中的父亲》)

分层布置作业,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完成,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篇3

1、教学设想:

小说《台阶》叙述了父亲——一位普通农民为盖新屋而辛劳一生的故事,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况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八年级学生对小说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把握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也有一些方法。教授本课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进一步传授阅读的方法,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学习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并通过揣摩文章语言,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先把握故事情节,再抓住关键语句,从而认识和理解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3.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揣摩关键语句分析父亲形象。

②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典型意义。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5.课前预习

识记生字词,熟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都爬过台阶吧,望着高高的台阶,我们会想什么?是啊,爬台阶的确是件挺累的事,所以爬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台阶低一些。可是呢,偏偏会有人希望自家门前的台阶高一些多一些,到底是怎样的人会有这种想法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小说《台阶》中的主人公——父亲。

二 台阶的故事——概说故事情节:

师:大家事先都已经看过这篇小说了,下面老师就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故事情节。

三 台阶上的父亲——概说人物形象

?一》浅谈对人物的初步印象:

师:把握了故事情节,我们就会对小说中“父亲”这个主人公有个初步印象。接下来,请大家交流一下你对“父亲”的印象。用一句话表达,如:“父亲是个……的人”。

?二〉点评语句,感知人物形象:

下面,老师先指定一些语句,大家细心揣摩,看看这些语句使你对“父亲”这一人物有了怎样的了解。

为提高效率,每组重点点评一处:第一组点评第6和7自然段;第二组点评第13自然段;第三组点评第19自然段;第四组点评第21自然段:第五组点评第30段。用5分钟时间,先自己体会,再小组交流。本组的问题考虑完后,有时间可以再思考其它组的问题。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才所点评的那些语句涉及到对“父亲”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当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只限于此。文中还有很多语句写出了“父亲”的形象特点,请大家再找出一两处,谈谈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感悟。

(学生在书本上做旁批后发言)

现在我们归纳一下前面大家对“父亲”形象的分析,小说中的“父亲”是个老实厚道、要强、有追求、坚韧不拔、勤劳、谦卑、执著……的人。

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有以下收获:第一,知道本文是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塑造了“父亲”这一形象,他淳朴、要强、坚韧……,第二,学会一些阅读小说的方法:先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再抓住有表现力的语句仔细揣摩,得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理解和感悟。

希望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再尝试学习本单元的另外几篇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甚至可以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四、台阶下的思考

师过渡:“小说的任务是通过塑造人物来反映生活,从而改造生活。”同学们,大家结合小说写作的背景来研究一下,作者塑造“父亲”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作者对父亲是一种什么感情?我们分组来讨论一下,小组形成统一的意见,然后派代表来发言。

(小组讨论3分钟)

(明确)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文中写了一个父亲,可他又是许许多多个父亲,他们耗尽一生的心血只是为了盖一座新房,给儿女成家立业。(《父亲》音乐响起)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们看来不是耀眼的,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起我们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成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五.作业:假如你就是文中这位父亲的子女,请以“父亲,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个片段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抓住关键语句,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

3、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4、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踏上台阶,走近父亲。

1、导入激趣:钢琴曲《雨的印记》下,教师朗诵《写给父亲》导入:都说风/能让石头吹裂/都说雨/能将钢铁锈蚀/都说岁月/能把你的脊梁压弯/惟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挠/千磨不变/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

(这是一首赞美父亲的诗,诠释了父亲任劳任怨的一生。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许多人希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如此……今天,让我们踏上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父亲,看父亲是怎样去建构自己的人生高度的。)

2、检查预习,辨音识义。

凹凼(āo dàng) 涎水(xián) 淌汗(t?ng) 揩汗(kāi) 嘎嘎(gā)

黏性(nián) 掺水(chān) 蹿上(cuān) 胯骨(kuà) 舀米(y?o)

尴尬(gān’gà) 聊天(liáo) 撬石板(qiào) 硌(gè)了一下

3、生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复述故事。

①生速读课文,复述故事。

阅读要点:a、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父亲是怎么造成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c、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②提问: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人物呢?(板书:线索——台阶、人物——父亲)

我们可用三个词组来概括故事情节:叹台阶——造台阶——坐台阶

③追问:建新屋,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详细,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

明确:文章的详略由中心定。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略写,造台阶详写。

二、研读赏析——凝望台阶,感悟父亲。

(师: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

怎样的父亲形象。)跳读课文,合作讨论父亲的形象,找出你印象深刻的描写父亲的语句,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一)叹台阶

提问:

1、父亲造屋原因最关键的一句话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从这,看出父亲是怎样的人?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也就高——文眼。台阶——地位——尊重,父亲——要强、不甘人后)。

板书:叹台阶——有志气、不甘不后

(二)造台阶

提问:

1、父亲为建九级台阶的新屋做了哪些准备?

(捡砖、拾瓦、塞角票,积铢累寸。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

2、出示图片一、二,猜猜内容,与课文造台阶部分的哪个段有关。

图一:渴慕图,写了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

提问:这是什么描写?为什么不用心理描写?你来说说父亲的心理。

明确:神态描写。专注的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早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这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传神。分析人物描写,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瞧瞧人家的,那才叫气派。这辈子,我也要建一栋九级台阶的房子,叫大人小孩都神气神气。咱身体好,有的是力气,拼命干,早晚都有攒够钱的那天!

图二:高兴图。动工时,父亲忙前忙后,干到半夜,不辞劳苦,乐在其中。台阶造好了,他那个高兴劲当然是别提了。

提问:不过,课文写的高兴与这幅图相同吗?课文是怎样写的?(尴尬的笑)。体会一下,他的这种神情有什么特色?

(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了,新屋就要完工了,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情感体验·模仿秀:哪个同学愿意来模仿一下父亲的笑?

板书:造台阶——不怕艰辛 乐在其中

(三)坐台阶:

1、提问: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不对劲、不自在。台阶低、地位低,父亲因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他反而感到处处不习惯、不对劲了。)

追问:那他最后坐到了哪?(门槛上——多朴实的人啊,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农民,特谦卑。)

2、提问:那他的身体呢?(累跨了)。有什么表现?(挑水闪腰,很少跨了家门,若有所失)

3、出示图三:失落图。品析:若有所失 这人怎么了?

明确: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不所失。

这人怎么了?——没怎么,奋斗一生,愿望实现,心满意足,但不经意间,曾经体壮如牛的自己却老了,从不知苦累的自己竟不能干活了,连水也挑不动了,一时间,精神支柱也倒了,内心有着许多的失落、惆怅、沮丧,真是无法言说。但从中,我们分明可看到父亲的倔强、不服老!——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本色!

板书:坐台阶——不自在 若有所失。

4、总结父亲形象:

父亲

(不自在)

踏黄泥

编草鞋

吹柴 韧

生 不

种田 命 拔

塞角票 高 艰

度 苦

捡卵石 创

拾瓦

捡砖

父亲

(觉太低) 地位 尊重

一生勤劳 平凡伟大

三、深入挖掘——回首台阶 探究父亲

师:的确,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父亲,发展中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为了台阶,付出了岁月、青春、健康,但他一辈子的奋斗,所得的结果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子,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

1、提问:造房子为何用了大半辈子?(穷——创业艰难)

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勤劳、要强的父亲这么艰难?

(建一栋房子建到人老,说明经济发展缓慢,建材是捡来的,钱是一角角存起来的,辛苦卖一担柴1.5元,这一切说明经济落后。)

2、师总结:小说告诉我们,父亲的创业之所以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人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局面,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3、那么作者在这篇小说里寄予了什么感情?

(对父亲的优秀品质——崇敬。对父亲一辈子的艰辛和中国农民特有的谦卑——怜悯。对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寄予了希望。)

4、写作技巧探究:(围绕中心选材,安排详略的重要)

提问:对老屋三级青石板的描写能删去吗?

明确: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

粗糙——经济条件差

我跳上跳下——年幼,盖好新屋时,已长大。说明建屋所用时间长。

脚板——终年辛劳,家庭贫困。

四、拓展延伸——回味台阶、描写父亲

师:好的文章具有感染力,能打动人,亲爱的同学们,你被课文里的父亲感动了吗?你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了吗?老师不由自主的也想到了自己的父亲。

1、我说我父:①师说自己的父亲。

②引导生说自己的父亲,了解父亲的人生经历、生活故事,能体现父亲的追求、品格、做人原则,或是讲讲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要求:抓住父亲某个令你感动难忘的特点,讲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

2、作业:日记《我的父亲》。注意选材立意。

3、总结全文: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眼里,不是耀眼的、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让我们说声:父亲,您辛苦了,感谢您。把这首歌送给他们,好吗?

音乐:刘和刚 《父亲》。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教学重点、难点: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导引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这一单元其实都是写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经历、感受和事情。我这里恰巧有一篇关于卑微事物或人的论述,大家听一下。(朗读文章。见附录。)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最强的。无论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果卑微的你我他,还有“我”那平凡的父亲……

二、整体感知。

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麽,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麽?多数同学都能侃侃而谈。有的说上浮山祭祖,有的说糖球会等等。

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麽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其实,这和第一问是一道题。只是,大多数同学都不能很好的运用联想思维。)

这里补充一下关于马斯罗的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联系本文,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3.那麽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或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麽?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这个问题,好学生可以回答出来。)

5.在父亲心理,新台阶的动工,就意味着“地位的提高”,我们平时遇到父母升职等事时,都是举家欢庆的。那麽父亲是怎样庆贺的?

放了四颗大鞭炮。

6.但是,父亲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找出来,看看他有什麽特色?

71页。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这里要找出不难。但是,我明白去中的道理,孩子可能阅历浅,还不能很完善的回答出来。

7.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麽?

不对劲。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8.其实,我认为这篇课文是可以删除一部分的,大家认为是哪一部分?

(这个题很有迷惑性。本来哪一部分都不该删除掉。但是,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找出其中必须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这其中写的精彩的部分。但是,还真有不少同学都找出了应该删除的部分。但也有的聪明的孩子,说不应该删除,并且说明了自己的理由。虽然不很全面,但都能谈到一点或两点关键的地方。)

老屋的三级青石板的描写。

9.你看都罗嗦了些什麽?

1)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

2)粗糙——经济条件差。

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盖好,我“长成大人”,所用时间之长。

4)脚板——终年辛劳;说明家庭的穷困。

10.你说这样写有必要吗?为什麽?

当然。因为都与后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都对后面的情节起对比或反衬的作用。

11.具体来理解两个句子:

1) “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2)父亲回来时,为什麽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麽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12.简述一下了父親造屋的前因後果。故事梗概述一下,父亲造屋的前因后果。(故事梗概)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麽?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13.那麽这样做值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14.怎样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15.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两相比较,你有怎样的感受。

三、说话延伸

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愉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年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五、布置作业

1.《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试分别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2.在你的家庭中,谁付出的劳动最多而又使你感激?你体察到他(她)的想法和行动吗?请你以他(她)为写作对象,写一篇记叙文。注意:(1)围绕中心选材,详略要恰当;(2)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表现某种精神、品质。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1.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文章意蕴,体味作品所要体现的深层意义。

教学步骤

一、比一比,看谁读的准

凹凼( )门槛( )涎水( )砌( )

黏性( )尴尬( )撬( )憋( )

半晌( )揩( )

二、介绍本节课流程——攀登台阶、体会弄清

讲故事——评人物——悟主旨——表真情

三、与文本对话——讲故事

1、快速浏览课文,试用第三人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别人家的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辛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2、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几十级,自己家的台阶只有3级,被人家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觉得自己没有地位”,想有地位却没有地位,所以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

3、父亲为了台阶做了哪些准备?

捡砖、捡瓦、捡石头、存角票、种田、砍柴、编草鞋、踏黄泥

四、与人物对话——评人物

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文中父亲的认识.以“父亲是一个---的人”为话题

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勇敢的人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

总之: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五与作者对话——悟主旨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主旨。

明确: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六、重温经典,感受父亲艰辛。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清歌一曲和泪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七、与心灵对话——表真情

以“父亲,我想对您说......”向父亲直抒胸臆。

八、总结…

九、作业布置

1,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

推荐书目:苏童《父爱》、梁实秋《代沟》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2,练笔:(二选一)

a.将父亲,我想对您说:……整理成一片情真意切的随笔。

b.以我与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1.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文章意蕴,体味作品所要体现的深层意义。

教学步骤

一、比一比,看谁读的准

凹凼( )门槛( )涎水( )砌( )

黏性( )尴尬( )撬( )憋( )

半晌( )揩( )

二、介绍本节课流程——攀登台阶、体会弄清

讲故事——评人物——悟主旨——表真情

三、与文本对话——讲故事

1、快速浏览课文,试用第三人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别人家的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辛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2、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几十级,自己家的台阶只有3级,被人家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觉得自己没有地位”,想有地位却没有地位,所以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

3、父亲为了台阶做了哪些准备?

捡砖、捡瓦、捡石头、存角票、种田、砍柴、编草鞋、踏黄泥

四、与人物对话——评人物

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文中父亲的认识.以“父亲是一个---的人”为话题

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勇敢的人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

总之: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五与作者对话——悟主旨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主旨。

明确: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六、重温经典,感受父亲艰辛。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清歌一曲和泪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七、与心灵对话——表真情

以“父亲,我想对您说......”向父亲直抒胸臆。

八、总结…

九、作业布置

1,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

推荐书目:苏童《父爱》、梁实秋《代沟》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2,练笔:(二选一)

a.将父亲,我想对您说:……整理成一片情真意切的随笔。

b.以我与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2、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3、学会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学习重难点】

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凹凼()尴尬()烦躁()涎水()门槛()

啃()黏性()蹿()撬()磕()揩()

茬()筹划()晌午()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2、整体感知

本文围绕“ ”记叙了父亲为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农民艰难困

苦的生存状况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表达作者对父亲的赞美。

学习研讨

3、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把握文意。

(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本文中“我”家乡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么?

(2)、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4、讨论下面问题。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2)、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解?

5、怎样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拓展学习

6、比较一下,《台阶》与《背影》在命题立意上有何不同。

一课一得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篇9

学情分析

1.从师生访谈的结果来看,了解课文结构与叙事线索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关键在于对“台阶”的象征意义,即对父亲的精神世界的了解。而要实现此目的,就要让学生了解父亲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背景,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

2.父亲想建造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其实是想获取社会对他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需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形象

3.掌握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亲追求社会地位、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法。

3.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鲁迅对保姆阿长的爱,朱自清对父亲的爱,我们已经在学习课文时感受到了,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森祥的《台阶》看看他为我们带来了什么。﹝约2分钟﹞

二.预习交流﹝约5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检查预习课文清况。2.了解作者及作品情况。3.了解背景。

三.确定目标。﹝约2分钟﹞

四.分组合作。﹝约8分钟﹞

五.展现提升﹝约15分钟﹞

六.穿插巩固﹝约5分钟﹞

七.达标测评﹝约5分钟﹞

入教导学。

抽查两名学生的预读情况,

出示小黑班题。让其他学生参与组内检查,交流。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他做了哪些造屋准备工作?

3新屋造好后,父亲怎样了?.

4复述课文,感知父亲形象.

检查每一组的学习讨论情况。

要求各组选出代表,展示本组学习成果,组与组比赛,评出优胜组,教师适当点评。检查每一组的学习情况。

引导学生从小说角度再学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父亲为什么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

3.为什么父亲造的是九级台阶?

4.为了这个愿望父亲付出了哪些努力?

5.文中详述造台阶时父亲的兴奋与幸福,意在表现他的什么品质?

出示测试题:

1.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其实就是他对自己地位的要求,就是他对获取他人尊重的渴望,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父亲靠什么实现了目标?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第五课,与本单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极其自然的口语化语言,展示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奋斗历程,塑造了一个自尊自强、渴望得到尊重的农民形象,常见的事物、简单的叙述、不经意的举动流露出对父亲浓浓的深情。本节课旨在引导同学们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学情分析

本文立意新鲜,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八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让学生明白“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了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能力目标: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意蕴,体味作品所要体现的深层意义。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教学重点、难点: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导引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这一单元其实都是写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经历、感受和事情。我这里恰巧有一篇关于卑微事物或人的论述,大家听一下。(朗读文章。见附录。)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最强的。无论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果卑微的你我他,还有“我”那平凡的父亲……

二、整体感知。

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麽,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麽?多数同学都能侃侃而谈。有的说上浮山祭祖,有的说糖球会等等。

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麽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其实,这和第一问是一道题。只是,大多数同学都不能很好的运用联想思维。)

这里补充一下关于马斯罗的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联系本文,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3.那麽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或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麽?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这个问题,好学生可以回答出来。)

5.在父亲心理,新台阶的动工,就意味着“地位的提高”,我们平时遇到父母升职等事时,都是举家欢庆的。那麽父亲是怎样庆贺的?

放了四颗大鞭炮。

6.但是,父亲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找出来,看看他有什麽特色?

71页。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这里要找出不难。但是,我明白去中的道理,孩子可能阅历浅,还不能很完善的`回答出来。

7.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麽?

不对劲。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8.其实,我认为这篇课文是可以删除一部分的,大家认为是哪一部分?

(这个题很有迷惑性。本来哪一部分都不该删除掉。但是,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找出其中必须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这其中写的精彩的部分。但是,还真有不少同学都找出了应该删除的部分。但也有的聪明的孩子,说不应该删除,并且说明了自己的理由。虽然不很全面,但都能谈到一点或两点关键的地方。)

老屋的三级青石板的描写。

9.你看都罗嗦了些什麽?

1)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

2)粗糙——经济条件差。

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盖好,我“长成大人”,所用时间之长。

4)脚板——终年辛劳;说明家庭的穷困。

10.你说这样写有必要吗?为什麽?

当然。因为都与后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都对后面的情节起对比或反衬的作用。

11.具体来理解两个句子:

1) “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2)父亲回来时,为什麽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麽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12.简述一下了父親造屋的前因後果。故事梗概述一下,父亲造屋的前因后果。(故事梗概)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麽?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13.那麽这样做值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14.怎样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15.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两相比较,你有怎样的感受。

三、说话延伸

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愉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年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五、布置作业

1.《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试分别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2.在你的家庭中,谁付出的劳动最多而又使你感激?你体察到他(她)的想法和行动吗?请你以他(她)为写作对象,写一篇记叙文。注意:(1)围绕中心选材,详略要恰当;(2)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表现某种精神、品质。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

《台阶》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全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教材,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命题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及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学情分析

学生阅读能力参差不齐,只有极少数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能力,他们能自主挖掘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多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能逐步提一些简单问题;极少数学生缺乏对教材最起码的分析能力。

设计理念

1、读懂人物。在通读教材的前提下,可以用“三问”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2、读懂作者。作者在父亲身上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3、读出自己。联系生活,理解﹑感悟父亲。

知识目标

1、理解并识记文中生字、生词。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能力目标

1、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试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2、学习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故事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从而联想到自己的父亲,感悟自己的父亲。

教学重点

1、能够用第三人称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分析“父亲”的形象。

教学难点

感悟主题,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采用讨论、质疑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具安排

幻灯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并布置学生预习。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了解生字词和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天坛祈年殿、中山陵)

师介绍图片中台阶的丰富意义,普通老百姓家的住房也有台阶:它有什么意义呢?下面,让我们随着当代作家李森祥老师的步伐,踏上又一个台阶。

(板书:台阶李森祥)

【导语设计用图片中的台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1、理解并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父亲的形象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联系生活,感悟父亲。

【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三、检查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李森祥,浙江衢州人。1986年发表著作后迅速成长。他的小说以、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的质朴形象。其作品获《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他也是电视剧《天下粮仓》编剧之一。

(2)、字词积累

涎,水筹,划凹,凼尴,尬黏,性头,颅揩,一把。

四、自主、合作学习

(课件展示)读书之境界:

读懂人物。

读懂作者。

读出自己。

下面就请同学也像攀登台阶一样,开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之旅吧。

(一)、细读课文,读懂人物

阅读小说,首先要了解她的故事内容,下面我们就来攀登第一级台阶

师:快速浏览课文,用第三人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讲清楚: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屋子?

2、父亲是怎样造成有高台阶的屋子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师:我们知道了父亲造高台阶新屋的不易,让我们进一步的走进这位父亲的感人形象。

跳读课文,划出文中最让你感动,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以“从……看到了父亲是一个的人”为题说一段话。

师生共同总结父亲形象:勤劳、顽强、淳朴、善良、谦卑、倔强、要强、有志气、不甘人后、愚公移山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朗读,特别是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中要,要抓住重点。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二)深入探究,读懂作者

师:我们从作者的动情描绘中感受到了父亲的勤劳、淳朴、坚强、谦卑,那么作者通过造台阶塑造这一人物形象,要表达什么样的中心呢?(可以多角度考虑,不要局限于一种)

(参考: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三)情感升华,读出自己

小说作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它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读了《台阶》中的父亲,想起了生活中无数的父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攀登第三级台阶。

1、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父亲》。(播放歌曲)

一曲《父亲》唱出了天下父亲的辛酸和快乐。是啊,父亲是登天的云梯,撑起子女的未来;父亲是拉车的牛,承载家庭的重担;父亲给我们一片蓝天,父亲给了我们一方沃土。父亲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太阳。此时此刻你一定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准备一下,来说一说。

【此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了《台阶》一文,我们看到了父亲伟大的品质。但这篇文章的魅力决不而已。其感人之处更在于深含着那种淡淡凄楚和辛酸,我们在探究文学魅力的同时,更应关注偏远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的现状及深受传统思想束缚的愚昧。对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应将亿万农民的幸福铭记在心,奋发图强、努力学习!

【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回家之后为父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