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凤凰琴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4-17

凤凰琴观后感(实用十一篇)。

从您的需求出发编辑为您定制了这份精选“凤凰琴观后感”,作品名的优秀观后感都有哪些特点呢?记忆中有许多相当经典的桥段都来自于一些经典影像,都会被其中的情节所深深吸引。观后感是对作品性格塑造和人物生命历程的分析和阐述,以下内容供参考请以你自己的判断为准!

凤凰琴观后感 篇1

张英子第二年高考落榜后,当乡教委主任的舅舅给她在他呆过的山区界岭小学找了个代课老师的差事。她老大不情愿地来到界岭小学,心里却憧憬着城市里年轻人的浪漫生活。界岭小学除了她,已有四名老师:余校长、邓有梅副校长、孙四海教导主任,余校长的爱人、已经成了“废人”的明爱芬。他们都巴望着什么时候能从民办教师转成正式教师。

学校虽然小,且地处偏远,但每天早晨师生们都很正式地升国旗、奏国歌。邓有梅背后说张英子是飞鸽牌,当面却恭维她套近乎,还打孙四海的小报告,说他跟有夫之妇王小兰好,让学生帮着采草药。可是张英子慢慢了解到,为了能使班上的学生读上新课本,孙四海和王小兰吃了很多苦.使她对这一对未能终成眷属的有情人充满了敬意和同情.

住在余校长家近邻的张英子,一来就发现屋里有一把不知什么人送给明爱芬留念的凤凰琴,她没事儿就爱弹一弹.明老师又犯病了,差点儿把张英子借给他们家的止疼片连瓶吞下去.张英子帮着有风湿使不上劲儿的余校长一通折腾,回到屋里发现凤凰琴的琴弦被人弄断了.

县里扫盲工作检查验收的紧急通知下来了,满打满算还有10 天时间.余校长轻车熟路地进行了布置,先垫钱备了桌酒菜宴请村长和会计.村长满口答应先支付5 个月的拖欠工资,如果获了奖全部奖给学校.张英子发现每个学生都在替不上学的孩子做冒名顶替的作业,这样舅舅带着检查团来到界岭小学时,它的入学率居然达到了96.3% .

张英子对如此弄虚作假感到气愤,她到县上告了状,使界岭小学的先进和余校长已经打到为学校修房预算里的几千元奖金泡了汤.气愤已极的舅舅扇了她一耳光,学校停了她的课.张英子眼见自己的告状给学生们安全过冬造成了困难,知道犯了众怒,心里充满了歉疚.

为了摆脱困境,张英子装出复习功课的样子,几位老师果然或向她套近乎,或到乡上去打听是不是又有了转正的新消息.

邓有梅偷着上山砍树被派出所抓了起来.余校长以这是他给学校砍的为由好歹把他保了出来.王小兰的女儿李子在独自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狼群,要不是她爬到树上险些被吃掉,这使一向对她有父亲情感的孙四海陷入了沉思.

张英子怀着歉疚和对余校长们的敬意,写了篇《大山·小学·国旗》的文章投给省报.省报派了个记者悄悄来了解情况,拍了不少照片.这篇文章和照片在省报上发表,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县里给界岭小学特批了3000元专款,还给张英子特批了一个转正名额.

张英子决定把这个名额让给其他老师,舅舅也同意了.不记名投票表决时,张英子投余校长,余校长投了张英子,孙四海和邓有梅都投了自己,一人一票.余校长谈起明爱芬的情况,她是在刚生了孩子的第三天,趟冷水河去参加民办教师转正考试落下残疾的.大家一致同意把这个名额让给明爱芬.在盼了多少年之后,明爱芬终于摸到了这张转正表.也许是过于兴奋的冲击,她带着满足与世长辞.

明老师的死使界岭小学的老师们有了顿悟和空前的团结.他们一致同意把这唯一的名额让给他们中间最年轻也最有前途的张英子.舅舅告诉张英子,当年就是他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夺取了唯一的转正名额,害得不服气的明老师落下了终身残疾.那个凤凰琴就是他怀着负疚的心情送给明老师的.这心情一直折磨着他.

张英子最后一次参加了全校师生的升国旗仪式,带着余校长的深情嘱托,让她牢记这个艰苦的地方,山区孩子的读书还需要人来关注,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界岭小学.

凤凰琴观后感 篇2

这部电影的名字就是电影情节中多次提到的《凤凰琴》。

这是一部讲述山区里的教育状况,进而引发了一连串的思考的电影。这部电影看起来真的很简单,整个围绕的就是一座山区里的小学,主要人物就是小学里面的三四个民办教师和那群孩子。

话题就是从张英子的高考失利开始的。张英子连续两次高考都失败了,于是她舅舅就把她安排到一个山区里面的小学去当民办教师。刚开始的时候,她很不愿意。我想,换做是其他人的话也很少有说愿意的。因为,那毕竟是个穷山区,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受那份苦。后来她还是去了,是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去的。因为她舅舅说,以后还是有机会获得转机的。

进山的路弯弯曲曲的,感觉总是在爬坡。人在路上,就像是一只蜗牛在慢慢的挪动。所谓的学校只是几间小小的破破烂烂的瓦房,外加一个小小的场院。要不是门前那面随风摇曳的红旗,简直就没有人想到那就是一个学校。让人感动的是,学校虽小,老师和学生们却坚持着每天举行升旗仪式。国歌是老师用口风琴和竹萧吹出来的,看似滑稽,却无限的庄严,没有其他的情境能有比这更加让人感动的国歌了。校长说,升旗是为了在山下的人也能看见。只要看见这面旗子,就知道这里还有个学校。后来,张英子的爸爸就是顺着这面旗找到了学校的。我想,这面旗子,更多的是指代一种向心力,是一种持之一恒的信仰。

在这个学校里,孩子们不论大小,都是在同一间教室上课的。一个老师要负责同时给几个年级的学生讲课。山区里的孩子很多都没能上学,能上了学的孩子也要面临着辍学的危险。学校里的老师每天都利用课余时间去挖草药,然后拿去卖,得来的钱都给孩子们买本子的。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铺张浪费的情况是多么的严重,相比之下,我们,是多么的不明就里。也许,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把我们拿来浪费的那一份东西留给这些贫困地区的人们,世界就会平均一些。

张英子刚到这个学校的时候,不懂得原来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人是要努力争取的,不管是用的什么办法。影片中,学校为了拿到一些奖金,就向上级谎报入学率。这件事情被张英子发现了,还告到了上级去。结果,准备好要用来修学校的奖金泡汤了。张英子被舅舅打了一巴掌。不明就里的她赌气和大家玩起恶作剧来。后来,经过老师和同学遇到狼群的攻击,以及陪酒事件后,她才真正明白了这个学校的处境,明白大家的不易。

后来,张英子在省报上发表的关于这个山区里的学校的文章,获得了省里的关注,并争取来了一个转正的名额。张英子在这段时间里面已经成长了许多,不再是那个一心只想着自己哪天可以走向更好的地方的女孩了。她把这个原本是要给她的转正机会让给了这个学校的元老,校长的爱人明老师。明老师等这个机会等了一辈子,为这个机会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甚至是生命。刚开始的时候,明老师是有机会转正的。只是,张英子的舅舅,也是当时那个学校的老师,为了转正,就马上和一个家里有权势的女人结了婚,利用她们家的关系得到了那个转正的名额。也许,那个时候,每个人都急于离开这个小山区吧。而明老师,为了证明凭自己的力量也可以得到认可。就是为了这一份认可和不福气,明老师献出了自己的一生。张英子的舅舅在离开学校时,留下了一个凤凰琴,凤凰琴载着他满心的内疚。而在我看来,凤凰琴则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认的真心、良心。每个人都应该有这么一个琴,留住自己的良心。当明老师填了转正表后,满足的离去时,大家似乎都明白了许多以前一直想不明白的事情。最后转正的机会,又转回给了张英子。学校的老师都说,机会应该留给年轻人。其实,是大家都不愿意离开这个学校,大家都不愿意丢下自己肩上的责任。人活着,就是为了能给大家带来一点点的好。

凤凰琴观后感 篇3

《凤凰琴》、刘醒龙,都不是陌生的名词,而我仅仅知道它们与民办教师有关,只闻其名不得其详,直到看见下面这段话:

它不是那种时过境迁之后便让人觉得从内容到写作手法都陈旧、过时、没有阅读必要的作品。它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哪怕我是三百多年后才读到它,也会这么想。

这话有点斩钉截铁的意思,出自刘丽朵,一位我不是很熟悉的女作家。既然这样,叫人好奇了,谁知道三百年后的事呢,就看看现在会怎么想吧。

《凤凰琴》出版于1993年,可以说是长篇小说《天行者》的前身,而中篇是最美妙的文体比例,骨肉亭匀恰到好处。确如刘丽朵所言,二十多年后我读到它,依然简洁轻快,没有时代的距离感,没有故纸堆的灰尘扑面,不得不叹服于作家的深邃远见和遒劲笔力。

一心向往城镇生活的农村青年张英才在任乡文教站站长的舅舅帮助下,去大山里的界岭小学当代课教师,也就是“民办教师”,准备先吃点苦,再由舅舅找机会办理转正去更好的学校。年轻幼稚的他写信检举界岭小学在扫盲工作检查中弄虚作假的行为,使学校失去了先进资格和等着用于修理校舍的八百元奖金,因此被孤立和排斥。为改变处境,他假装偷偷准备转正考试,包括余校长在内的其他三位老师纷纷前来打听消息,为可能存在的转正名额处心积虑。张英才对自己的恶作剧感到悔恨,将所见种.种写成文章寄给省报,界岭小学因此得到了三千元专款和一个点名给他的转正名额。张英才决定将名额让给余校长,无记名投票结果是每人一票,原来余校长也投了他。后来在余校长的恳求下,将名额给了他的妻子明爱芬,让她安心离世。最后大家坚持让张英才转正,临行前余校长将凤凰琴送给了他。

神秘的凤凰琴贯穿小说始终,它是舅舅当年送给明爱芬的礼物,见证了那段为转正可以牺牲婚姻、舍弃健康的岁月。这种荒.唐和悲壮,是如今的年轻人难以置信的,可它真实存在过,历史总是如此沉重,沉重到用一代人的青春和血肉书写铭刻。

民办教师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直至全部转为公办教师,正式退出讲台。其间几十年,民办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力量,最高峰时人数达到491万。可以说,当年从农村考出去的大中专学生,几乎都启蒙于民办教师。

我的亲友中没有民办教师,但从小没少从父亲那儿听过谁谁从民办转正了,大人们的表情告诉我,那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大概除了考上大学没其他事比它更重要。我还知道那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谁是谁的外甥,谁的叔叔的同学在哪个部门当官,没有城里的过硬关系,转正比考大学还难。

我小时候不是城镇户口,就读于县城的小学和初中,每次开学报到都忐忑不安,唯恐学校不再收入。那本粮油证上的“商品粮户口”方章,于我而言像天山上的雪莲,唯它能解我饥渴疗我愁肠。我羡慕所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即使他们的成绩烂成渣,也是比我这个考第一的“黑人”光鲜的城里人,甚至为此怨怪父亲的位卑无能。我的焦虑源于与身边同学们的身份不同,民办教师也是如此,他们没有编制,不属于真正的教师队伍,哪怕在乡村小学教了几十年书,也只是个代课的,随时会被各种原因清退。

人是群居动物,身份是每个人存在于群体社会的定位和坐标。一个人的命运常常与身份息息相关,高官和阶下囚,学者与农民工,军人和百姓,身份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地位,同时与权利和责任密不可分。失去身份的人,将陷入惊慌、惶恐,为摆脱极度不安全的感觉,势必竭尽所能寻求出路。而身份的长期不被认同,也会导致动摇、否定、绝望、放弃。知青们想方设法要回城,聘用工想考取编制,北漂想要落户安家,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在为恢复身份或改变身份而做着不懈努力。

多么澎湃的热爱都无法与时间抗衡,没有名正言顺的身份,付出再多也可能随时遭遇遗弃、背叛。一个小三,无论得到多少财富和宠爱,仍然渴望妻子的身份,为此不惜使尽浑身解数。妻子,是有资格逢年过节与他团聚的那个人,是证件上、表格里“ 配偶”一栏无可争议的坐拥者,是户口本上孩子的母亲。而民办教师对转为公办的渴望,绝不亚于小三对妻子这一身份的垂涎,滑稽的是,在当年和今天,这种转变都被称为“ 转正”.

转正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好像今天的房产、股权,在可以改变命运的诱惑面前,人性的弱点纤毫毕现不堪一击。人甚至会丧失理智,做出有悖常情的行为,仿佛回到原始状态,如野兽为争抢一块肉而厮搏。为了转正,舅舅闪电般与离了两次婚但有个军官叔叔的女人结婚;明爱芬产后三天赴考,趟冷水过河导致长年卧床不起;邓有梅因无钱送礼找关系,去偷砍山上的树木被抓;孙四海为了抓紧时间复习,让学生李子独自回家半路遭遇狼群,而李子是他一生深爱的王小兰的女儿;连看起来无私无怨到近乎无欲的余校长,也因为转正的消息辗转无眠。

小说最后的结局依然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余校长放不下孩子们,孙四海放不下挚爱,机会留给了更有希望的年轻一代,张英才将通过这扇大门走向宽广的未来,从而过上他曾经向往的城市生活。蔑视命运坚持本心,这是小说的艺术升华,我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经历过残酷的倾轧,不知道在现实的无情面前,在雷锋和刘峰们也会被质疑的今天,是否还会有这么纯粹的理想,是否还会有这种不约而同的高尚。

刘醒龙说:“ 民办教师什么都缺,唯独不缺对孩子们的爱。” 支教贵州的乡村教师梁俊和他的山里孩子们,用一首《苔》告诉了我爱的博大永恒。这些扎根于乡土的教师们,不正如微小如米的苔花吗,用爱坚定信念播种希望,即使没有阳光,迎风沐雨也要绽放飘香。

凤凰琴观后感 篇4

情节:张英子第二年高考落榜后,曾任乡教委主任的舅舅给她在下榻的界岭小学找了一份代课教师的工作。她的大哥不情愿地来到了界岭小学,但她很期待城里年轻人的浪漫生活。

界岭小学除了她,已有四名老师:余校长、邓有梅副校长、孙四海教导主任,余校长的爱人、已经成了“废人”的明爱芬。他们都很期待什么时候能从民办教师转变为正式教师。

虽然学校又小又偏僻,但每天早上师生们都会正式升起国旗,奏起国歌。邓有梅背后说张英子是飞鸽牌,当面却恭维她套近乎,还打孙四海的小报告,说他跟有夫之妇王小兰好,让学生帮着采草药。但张英子慢慢了解到,孙四海和王小兰为了让班里的同学能读到新课本,吃了不少苦,这让她对这对未能结婚的夫妇充满了尊敬和同情

住在余校长家近邻的张英子,一来就发现屋里有一把不知什么人送给明爱芬留念的凤凰琴,她没事儿就爱弹一弹.明老师又犯病了,差点儿把张英子借给他们家的止疼片连瓶吞下去.张英子帮着有风湿使不上劲儿的余校长一通折腾,回到屋里发现凤凰琴的琴弦被人弄断了.

县里扫盲工作检查验收的紧急通知下来了,满打满算还有10 天时间.余校长轻车熟路地进行了布置,先垫钱备了桌酒菜宴请村长和会计.村长满口答应先支付5 个月的拖欠工资,如果获了奖全部奖给学校.张英子发现每个学生都在替不上学的孩子做冒名顶替的作业,这样舅舅带着检查团来到界岭小学时,它的入学率居然达到了96.3% .

张英子对如此弄虚作假感到气愤,她到县上告了状,使界岭小学的先进和余校长已经打到为学校修房预算里的几千元奖金泡了汤.气愤已极的舅舅扇了她一耳光,学校停了她的课.张英子眼见自己的告状给学生们安全过冬造成了困难,知道犯了众怒,心里充满了歉疚.

为了摆脱困境,张英子装出复***的样子,几位老师果然或向她套近乎,或到乡上去打听是不是又有了转正的新消息.

邓有梅偷着上山砍树被派出所抓了起来.余校长以这是他给学校砍的为由好歹把他保了出来.王小兰的女儿李子在独自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狼群,要不是她爬到树上险些被吃掉,这使一向对她有父亲情感的孙四海陷入了沉思.

张英子怀着歉疚和对余校长们的敬意,写了篇《大山·小学·国旗》的文章投给省报.省报派了个记者悄悄来了解情况,拍了不少**.这篇文章和**在省报上发表,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县里给界岭小学特批了3000元专款,还给张英子特批了一个转正名额.

张英子决定把这个名额让给其他老师,舅舅也同意了.不记名投票表决时,张英子投余校长,余校长投了张英子,孙四海和邓有梅都投了自己,一人一票.余校长谈起明爱芬的情况,她是在刚生了孩子的第三天,趟冷水河去参加民办教师转正考试落下残疾的.大家一致同意把这个名额让给明爱芬.在盼了多少年之后,明爱芬终于摸到了这张转正表.也许是过于兴奋的冲击,她带着满足与世长辞.

明老师的死使界岭小学的老师们有了顿悟和空前的团结.他们一致同意把这唯一的名额让给他们中间最年轻也最有前途的张英子.舅舅告诉张英子,当年就是他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夺取了唯一的转正名额,害得不服气的明老师落下了终身残疾.那个凤凰琴就是他怀着负疚的心情送给明老师的.这心情一直折磨着他.

张英子最后一次参加全校师生的升旗仪式,并以余校长的深情嘱咐,让她记住了这个艰苦的地方。山区孩子的读书还需要人们的关注,无奈地离开了界岭小学

观后感:开学第一天下午,全体教师在会议室看了影片《凤凰琴》,剧中的民办教师、复式班等对于我们来说都略显遥远,反映了一个时期中国的教育状况,折**山区人们的生活状况,是拨动时代精神的琴弦。

影片所处的时代应该是在80年代末的山区,教育状况看得人心酸,学校校舍破旧,师资严重匮乏,老师都是民办教师,没有工资,只有生活补贴,5人150元,平均一人才30元,可就这么点钱,却还要拖欠,已经9个月都没拿了。看到这,旁边一位老师说:“拿不到工资他们是如何生活的?

”是啊,若是换作如今这个年代,可能真就无法生活了,因为现在的我们无论什么东西都要购买,都需要钱。在那个时代,拥有土地可以解决温饱问题,生存下来。至于生活质量,我们根本不能考虑。

凤凰琴观后感 篇5

--平晨昊

星期五下午,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凤凰琴》,影片讲了一位高考两次落榜的农家女因不愿随父辈下地种田,在舅舅万主任的介绍下到大山中的界岭小学当代课老师。她被山区艰苦的教学条件所震惊。老校长每天为几十个孩子做饭。仅有的两位老师不仅上课,而且每天接送学生。

尽管如此,清晨的竹笛奏出的国歌仍将随着朝阳回荡在山区学校的操场上

在界岭小学经历了种种的主人公,以亲身感受写了篇题为《大山;小学;国旗》的文章,并将文章发了出去。引起强烈反响,学校还获得了一个转正指标。但她下定决心不交给老校长的妻子,但最终老校长的妻子也没能得到这份工作,死了。

影片看到于校长对转正的老师说:“只要你记住,在这里还有很多上不起学的学生。”的时候我潸然泪下。

看到那里的学生在那么恶劣的学***中认真地学习,再想想自己,有着比他们好几百倍的学***却不懂珍惜,整天只想着玩,中午吃饭还东挑西拣,把不喜欢的菜随意扔掉。看到这里我很羞愧。

在这部影片中,我也看到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老校长,他身上有着最朴素的东西,能抵抗孤独和贫穷。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仍然坚持孩子们!让他们快乐成长。我会努力学习,努力做一个像老校长一样能为山区孩子们做出牺牲的老师。

《凤凰琴》观后感(二)

《凤凰琴》是一部讲述了山村学校的电影,我看了,感触非常深。

故事是这样的:女主角张英子因为考了两次大学都没考上,只好去给山里的学校当老师,一开始,她看着这么差的生活环境,非常不情愿,但渐渐地从一系列的事情上看到了这个学校的好,还写了一篇作文上传,让城里人知道了大山的苦,最后,她到名校去进修了,校长还送了她一把她弹过的凤凰琴,看到这里,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山上的环境真的很差,但是山上的孩子们比我们好多了。他们吃饭,菜都是他们自己种的;他们烧饭,柴也是他们自己捡的;他们上学,都是要越过几座山的,他们却也自己走。有一个小女孩都差点被狼吃了呢!

与我们不同的是,我们都可以坐父母的车上学而且,在山上当老师很难。一所小学只有五名教师。一个老师都要分担好几个老师的工作。早上要去半路接孩子,晚上又要送回去……非常辛苦。

山上孩子的生活条件比不上我们,但他们比我们勤奋得多。因此,我们必须帮助他们,为他们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凤凰琴观后感 篇6

星期五下午,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凤凰琴》,影片讲了一位高考两次落榜的农家女因不愿随父辈下地种田,在舅舅万主任的介绍下到大山中的界岭小学当代课老师。她被山区艰苦的教学条件所震惊。老校长每天给几十个学生娃娃做饭,仅有的两位教师不仅上课,还要天天接送学生。尽管如此,清晨竹笛演奏的国歌还是会伴随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回响在山区学校的操场上。

在界岭小学经历了种种的主人公,以亲身感受写了篇题为《大山;小学;国旗》的文章,并将文章发了出去。引起强烈反响,学校还获得了一个转正指标。但她却执意不要,把这个机会留给了老校长的妻子,但最终老校长的妻子也没能如愿以偿地转正就离开了人世。影片看到于校长对转正的老师说:“只要你记住,在这里还有很多上不起学的学生。”的时候我潸然泪下。看到那里的学生在那么恶劣的学习环境中认真地学习,再想想自己,有着比他们好几百倍的学习条件却不懂珍惜,整天只想着玩,中午吃饭还东挑西拣,把不喜欢的菜随意扔掉。看到这里我很羞愧。

在这部影片中我还看到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工作者——老校长,在他身上有着最质朴的东西,忍住寂寞、忍住贫穷,在那样的环境里,他依旧坚持着,守着孩子们!让他们快乐成长。我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像老校长一样能为山区孩子做出牺牲的老师。

凤凰琴观后感 篇7

看这部电影,我第一感觉就是这电影明明演的是我们学校。老师和我们村人就是一体的。当时全村没电话,而董老师有个手机,我们全村人用他手机给在外打工的人打电话。而我们自己种的菜也总给她拿去,她也欣然接受。她们也是三个老师带五六个年级,所以那种上课法我也明白,三个年级在一起上课。就是现在,我们那还是两个年级在一起上课。而帮老师家干农活也有。我们与学校也是一体。学要建一个乒乓球台,我们当时所有的大点学生全部去捡石头。零八年地震了,我们一起搭帐篷。老师对我们很好,记得把他们珍藏的百科全书给我们看,这是我感觉我现在所有知识的源泉,也因此我买给我弟弟第一本书就是百科全书。而奖一枝铅笔两个作业本,到现在还没变。我弟弟去年就是五个人中的第一,奖品还是一枝铅笔两个作业本。

当时升国旗对我们来说也是奢侈。后来校长才搞到旗杆,我们才每周升一次旗。但我们有一个大喇叭。每天早上定时由老师播放。63我总是听到后就特别的着急,以为要迟到。喇叭总会放一些童话,童谣。我们都能背下了。校长每天来时都是我们做早操时。我们都偷偷地看来了没有,害怕他看到后打我们。但事实上他每次上来都热的不行了。他已经五十多了,还要走四里路来。四十年如一日。他在村里很有威望,因为他打过我们辈的父辈。我们对他真是很尊重,也很崇拜,村里有事也一定要请他当“老爷”。

我很高兴现在的小学还是那么的简单,朴素。但也觉得不公平。因为我们的希望总是那么小,以后怎么能生活下去。现在村里的打工都打不出去了,种地又生活不下去,而下一代可能也要坚守在这里,到时候都怎么生活。

以前从来没有看过这些电影,为了一个作业去看了这部电影。真的可以说一句,这部电影所传递的那种信息,是现在的大片难以到达的,老电影所传授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有时间的灰暗,还有那种人性的教育。这部关于教师的影片,倒映出了那时候乡村民办教师的困难,民办教师都想转正的梦想,但是迫于当时的生活经济条件,大山里根本就不会受到政府的过多支持,以前曾看到过一句这样的话“大山困住了我们前进的步伐”。正因为山里条件的艰苦,所以很多人都只是在这些破烂的校舍上上学读书,根本就得不到很好的教育。

据所以说一份情守护一座大山,山中三位老师,他们虽然一开始都是想要获得转正的机会,但是英子的到来,以及一系列发生的事情,他们懂得他们的心在大山,大山的孩子里需要他们,其实看着看着这部电影自己回莫名其妙地流下了眼泪,可以说心有同感。不要以为现在21世纪我们的.生活变好了,在我国很多的偏远山区,还是有着很多坚持教学育人的乡村教师,我们应该为他们鼓掌。而目前我也在考虑着毕业之后要不要去支教,贡献一份自己的情意?

凤凰琴观后感 篇8

看这部电影,我第一感觉就是这电影明明演的是我们学校。老师和我们村人就是一体的。当时全村没电话,而董老师有个手机,我们全村人用他手机给在外打工的人打电话。而我们自己种的菜也总给她拿去,她也欣然接受。她们也是三个老师带五六个年级,所以那种上课法我也明白,三个年级在一起上课。就是现在,我们那还是两个年级在一起上课。而帮老师家干农活也有。我们与学校也是一体。学要建一个乒乓球台,我们当时所有的大点学生全部去捡石头。零八年地震了,我们一起搭帐篷。老师对我们很好,记得把他们珍藏的百科全书给我们看,这是我感觉我现在所有知识的源泉,也因此我买给我弟弟第一本书就是百科全书。而奖一枝铅笔两个作业本,到现在还没变。我弟弟去年就是五个人中的第一,奖品还是一枝铅笔两个作业本。

当时升国旗对我们来说也是奢侈。后来校长才搞到旗杆,我们才每周升一次旗。但我们有一个大喇叭。每天早上定时由老师播放。63我总是听到后就特别的着急,以为要迟到。喇叭总会放一些童话,童谣。我们都能背下了。校长每天来时都是我们做早操时。我们都偷偷地看来了没有,害怕他看到后打我们。但事实上他每次上来都热的不行了。他已经五十多了,还要走四里路来。四十年如一日。他在村里很有威望,因为他打过我们辈的父辈。我们对他真是很尊重,也很崇拜,村里有事也一定要请他当“老爷”。

我很高兴现在的小学还是那么的简单,朴素。但也觉得不公平。因为我们的希望总是那么小,以后怎么能生活下去。现在村里的打工都打不出去了,种地又生活不下去,而下一代可能也要坚守在这里,到时候都怎么生活。

凤凰琴观后感 篇9

看这部电影,我第一感觉就是这电影明明演的是我们学校。老师和我们村人就是一体的。当时全村没电话,而董老师有个手机,我们全村人用他手机给在外打工的人打电话。而我们自己种的菜也总给她拿去,她也欣然接受。她们也是三个老师带五六个年级,所以那种上课法我也明白,三个年级在一起上课。就是现在,我们那还是两个年级在一起上课。而帮老师家干农活也有。我们与学校也是一体。学要建一个乒乓球台,我们当时所有的大点学生全部去捡石头。零八年地震了,我们一起搭帐篷。老师对我们很好,记得把他们珍藏的百科全书给我们看,这是我感觉我现在所有知识的源泉,也因此我买给我弟弟第一本书就是百科全书。而奖一枝铅笔两个作业本,到现在还没变。我弟弟去年就是五个人中的第一,奖品还是一枝铅笔两个作业本。

当时升国旗对我们来说也是奢侈。后来校长才搞到旗杆,我们才每周升一次旗。但我们有一个大喇叭。每天早上定时由老师播放。63我总是听到后就特别的着急,以为要迟到。喇叭总会放一些童话,童谣。我们都能背下了。校长每天来时都是我们做早操时。我们都偷偷地看来了没有,害怕他看到后打我们。但事实上他每次上来都热的不行了。他已经五十多了,还要走四里路来。四十年如一日。他在村里很有威望,因为他打过我们辈的父辈。我们对他真是很尊重,也很崇拜,村里有事也一定要请他当“老爷”。

我很高兴现在的小学还是那么的简单,朴素。但也觉得不公平。因为我们的希望总是那么小,以后怎么能生活下去。现在村里的打工都打不出去了,种地又生活不下去,而下一代可能也要坚守在这里,到时候都怎么生活。

现在的年轻人,绝对不会知道什么是凤凰琴,他们也想象不出来这凤凰琴,到底是个啥模样?而这凤凰琴,却在那难忘的知青岁月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记得在69年的夏天,广阔的田野上,由青黄色逐步转换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有节奏地前后左右地扭摆着修长的身体,广阔的罗坝大峡谷里,到处都散发着稻穗即将成熟的清香。秋收即将要开始了。

这天赶场,我从罗坝场街上返回生产队,途中经过了友谊大队的一个社员家门口,那个社员一看见我,立刻从他的堂屋前赶到大门前的路口,伸开双臂拦住我。非常热情地邀请我,要我到他家坐坐。看看天上的太阳,时间还早,我也就欣然接受了他的邀请。

在这个社员家里,和他在闲聊中,我无意间往他家的衣柜顶上瞟了一眼,竟然发现,柜顶盖上露出一个彩色的长条物件,便站起身顺手把它拿下来,端在手上,上下一打量,原来竟然是一把凤凰琴。

这把凤凰琴很普通,琴身有一尺半长,形状类似于长方体的扁扁的木制盒子,琴身上面用五颜六色的线条,构画着一个临空翱翔的凤凰,故称为凤凰琴。这把琴的音键是齐全的,其他零件一个也不缺,只是上边的那组钢丝琴弦不完全,断掉了一根,就剩下三根了。

我两手平端着这把凤凰琴,十分惋惜地摇了摇头,那个社员站在我身旁无意地说着,这个是因为他的小儿子太调皮,用小刀把琴弦挑断了,还差一点儿整伤到人,以后他再不让小孩子去碰它,这把凤凰琴后来就一直放在这柜顶盖上。上面已经积满了一层淡淡的灰尘。

我转悠到他家的厨房,找出一块已经润湿的抹布,擦掉凤凰琴上面的尘土,用手反复抚摸这把凤凰琴的琴身,目不转睛地看着这把经过擦拭发着亮光的凤凰琴,一直舍不得放下来,用十个手指反复掂着琴弦的断点,频频摇着头,口中喃喃自语道“可惜了,实在是可惜了。”

那个社员站在我旁边,用五指抠着头皮,不好意思地接着我的话头,小心翼翼地小声问我:“你看修不修得好?”

我回答道:“修倒是能修好。问题倒也不大,实际上。只要再换上一根琴弦就可以了。你家有没有琴弦?如果有,我马上给你换。”

那个社员回答道:“这把琴是别人送给我的,我也弄不明白,也不晓得这琴弦该到哪儿去买,小娃儿给弄坏以后,我就一直把它扔在柜顶上了”

过了一阵,那个社员又说:“这个琴,你肯定是要比我明白得多,那就麻烦你搭把手,帮帮忙吧。”

听他这么说,我不由得心中一动,闪过一个念头,立马接着他的话,谨慎地回答道:“虚劲我是不敢提,话也不能说得太过头了,我也只能说,试试看吧。能修好,别感谢我。修不好,你别怪我。”

现在,我就能手里拿着这把凤凰琴,大大方方地离开了这个社员家。

我双手托着这把凤凰琴,信步返回罗坝街上,在街道旁的那家国营商店里,遇上一个售货员,这个售货员与我们平时不大熟,也就是平时在街上见面,相互点点头,就算打招呼的那么个关系。

这回也就只得麻烦他了,也多亏了这位商店里的售货员,他很爽快打了一声口哨,没说二话,就一头钻进了库房。

他在库房里翻腾了好半天,总算找到了一包能配这把凤凰琴的琴弦。马上就在柜台下面的一个矮凳上,帮我把这琴弦安装好。接着就摆放到玻璃柜台的台面上,颇有兴趣地弹奏一曲《大海航行靠舵手》。最后,这个售货员拍着我的肩膀,得意地说:“话要说明白,我们是熟人了熟人,帮忙归帮忙,材料费你总还是得要缴的,请缴费,人民币一元四角。”

交完款,我拿着这把凤凰琴回到生产队,高高兴兴地回到我的小木屋。

从那以后,没事就来拨弄这凤凰琴。队里的那几个知青,晚上经常会在我的小木屋集中。除了这把凤凰琴,邓成义拿来一把二胡,吴乾刚拿来一把口琴。说实话,在这间小木屋里,我们的合奏很不高明,水平都不咋样,但是这毕竟能打发一些时间。

谁知这一下,时间倒是能消磨,寂寞也的确减少了许多,但这不大协调的音乐声,却把本生产队社员家里的孩子们,都吸引到我这个小木屋里来了。屋里挤不下。我们就把乐器搬到屋子外面来。

这一下可就热闹了,我的小木屋周围,已经变成了本队里孩子们的聚集地,一旦哪家要找孩子回家睡觉,用不着走远,就在我这小木屋周围转转,准能一个不少地找到。

在我的小木屋里,我们合奏最多的曲子是《远飞的大雁》《抬头望见北斗星》。我们队里的几个知青凑在一起,一边弹,一边唱着这两首歌。没有用多长的时间,本队里那些个来看热闹的孩子们都会张着小嘴,有板有眼地跟着我们唱歌了。还有的孩子带着作业本来,不会做的作业题,就来问我们几个知青。问完了以后,就趴在我们的床铺上写作业。看到这些个一面唱着歌,一面埋着头写作业的农村孩子,我们曾经在那里自我解嘲道“现在这个小木屋,居然变成音乐学院了。”

是啊,我们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洪雅县的罗坝公社光荣一队,这个四川省地图上根本找不到的小山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过去在学校里受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每个阶段它都有它各自不同的时间年限,过去称之为学制时间。那么又有谁能告诉我们,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这个学制时间大概应该是多久呢?

那个时候,我们经常望着夜空中的北斗星,遥望着北京的方向,满怀希望地幻想着,毛主席他老人家,能不能抽时间再给我们发布一个最高指示,郑重地向全国宣布,说上一句话:这些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任务结束,可以从农村全部抽调回到城市里当工人了。

随着悠扬的曲调,忧郁的凤凰琴声飘飘撒撒地飞向了夜空,我们队里的几个知青,都把焦虑期盼的目光转向了夜空,在满目夜空中,搜寻着我们心目中的北斗星。数以千万的知识青年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广阔的天地里奉献着热血与汗水,浇灌着广阔无垠的原野,磨练着青春岁月,历炼着无情岁月的蹉跎。

拿到凤凰琴的几个月后的一天上午,在罗坝街上赶场,被那个社员意外地把我堵在公社大院门口,他在嘴里喋喋不休地说着,他的小儿子非要他把凤凰琴找回来。再三央求:要我在方便的时候,一定把凤凰琴还给他。

此刻我不能再说什么,这没啥方便不反方便的,凤凰琴本来就是人家的。我只不过是帮忙给他配一根琴弦。我也实在找不到,找不出长期占有别人东西的理由,是别人的东西,迟早总是要归还的。这个基本的道理,我还是懂得的。只不过就像在心里头割肉,是有点舍不得而已。

至于他为什么要在公社门口堵住我,人家肯定早就有想法,我也是能够理解的。他多半是怕我赖账,如果我一旦要赖账耍横,他马上就去找公社干部告我的状。要让公社的领导马上处理我,同时还可以搞臭我的名声,好让我下不了台。我就是想耍赖张,也不能在熟人面前干赖账的事,更不可能在公社大院门口撒泼耍赖。

回到我的小木屋以后,我用单手托举着那把凤凰琴,来到那个社员家门口,小心翼翼地交到了那个社员手里,眼睁睁地看着那个社员,把那个凤凰琴捧在手上,拿进了屋以后,我这才依依不舍地转过身离开。

离开了那个社员家很久,我还在想着那把凤凰琴,没有了它,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手里总得抓弄点儿啥东西,好打发时光。顺着贯穿生产队的石板路,我盲目往前走着,鬼死神差地竟然又转悠到了罗坝街上,在街道旁边的那家国营商店里,还是那个售货员,他热情地向我推荐了一把当时算是最好的《国光牌》口琴。这把口琴,当时的价格可不低,70年的时候都要6块多。那是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用,从好几个月的伙食费里硬抠出来的。

以后这把口琴,每天陪伴着我,心里烦闷时就吹几下,高兴地时候也吹几下,闲着没事的时候拿来吹几下。也别管我水平如何,只要能吹出个调调就算数。后来这把口琴又陪着我,来到崇山峻岭密林深处的中秋院水利工地。伴随着我度过了难忘的知青生涯。

再后来,这把口琴又跟随着我,回到了大都市,走进了工人宿舍。我还曾经戴着这把口琴登上了文艺汇演的舞台,参加过全公司的文艺汇演。

《凤凰琴》、刘醒龙,都不是陌生的名词,而我仅仅知道它们与民办教师有关,只闻其名不得其详,直到看见下面这段话:

它不是那种时过境迁之后便让人觉得从内容到写作手法都陈旧、过时、没有阅读必要的作品。它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哪怕我是三百多年后才读到它,也会这么想。

这话有点斩钉截铁的意思,出自刘丽朵,一位我不是很熟悉的女作家。既然这样,叫人好奇了,谁知道三百年后的事呢,就看看现在会怎么想吧。

《凤凰琴》出版于1993年,可以说是长篇小说《天行者》的前身,而中篇是最美妙的文体比例,骨肉亭匀恰到好处。确如刘丽朵所言,二十多年后我读到它,依然简洁轻快,没有时代的距离感,没有故纸堆的灰尘扑面,不得不叹服于作家的深邃远见和遒劲笔力。

一心向往城镇生活的农村青年张英才在任乡文教站站长的舅舅帮助下,去大山里的界岭小学当代课教师,也就是“民办教师”,准备先吃点苦,再由舅舅找机会办理转正去更好的学校。年轻幼稚的他写信检举界岭小学在扫盲工作检查中弄虚作假的行为,使学校失去了先进资格和等着用于修理校舍的八百元奖金,因此被孤立和排斥。为改变处境,他假装偷偷准备转正考试,包括余校长在内的其他三位老师纷纷前来打听消息,为可能存在的转正名额处心积虑。张英才对自己的恶作剧感到悔恨,将所见种.种写成文章寄给省报,界岭小学因此得到了三千元专款和一个点名给他的转正名额。张英才决定将名额让给余校长,无记名投票结果是每人一票,原来余校长也投了他。后来在余校长的恳求下,将名额给了他的妻子明爱芬,让她安心离世。最后大家坚持让张英才转正,临行前余校长将凤凰琴送给了他。

神秘的凤凰琴贯穿小说始终,它是舅舅当年送给明爱芬的礼物,见证了那段为转正可以牺牲婚姻、舍弃健康的岁月。这种荒.唐和悲壮,是如今的年轻人难以置信的,可它真实存在过,历史总是如此沉重,沉重到用一代人的青春和血肉书写铭刻。

民办教师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直至全部转为公办教师,正式退出讲台。其间几十年,民办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力量,最高峰时人数达到491万。可以说,当年从农村考出去的大中专学生,几乎都启蒙于民办教师。

我的亲友中没有民办教师,但从小没少从父亲那儿听过谁谁从民办转正了,大人们的表情告诉我,那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大概除了考上大学没其他事比它更重要。我还知道那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谁是谁的外甥,谁的叔叔的同学在哪个部门当官,没有城里的过硬关系,转正比考大学还难。

我小时候不是城镇户口,就读于县城的小学和初中,每次开学报到都忐忑不安,唯恐学校不再收入。那本粮油证上的“商品粮户口”方章,于我而言像天山上的雪莲,唯它能解我饥渴疗我愁肠。我羡慕所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即使他们的成绩烂成渣,也是比我这个考第一的“黑人”光鲜的城里人,甚至为此怨怪父亲的位卑无能。我的焦虑源于与身边同学们的身份不同,民办教师也是如此,他们没有编制,不属于真正的教师队伍,哪怕在乡村小学教了几十年书,也只是个代课的,随时会被各种原因清退。

人是群居动物,身份是每个人存在于群体社会的定位和坐标。一个人的命运常常与身份息息相关,高官和阶下囚,学者与农民工,军人和百姓,身份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地位,同时与权利和责任密不可分。失去身份的人,将陷入惊慌、惶恐,为摆脱极度不安全的感觉,势必竭尽所能寻求出路。而身份的长期不被认同,也会导致动摇、否定、绝望、放弃。知青们想方设法要回城,聘用工想考取编制,北漂想要落户安家,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在为恢复身份或改变身份而做着不懈努力。

多么澎湃的热爱都无法与时间抗衡,没有名正言顺的身份,付出再多也可能随时遭遇遗弃、背叛。一个小三,无论得到多少财富和宠爱,仍然渴望妻子的身份,为此不惜使尽浑身解数。妻子,是有资格逢年过节与他团聚的那个人,是证件上、表格里“ 配偶”一栏无可争议的坐拥者,是户口本上孩子的母亲。而民办教师对转为公办的渴望,绝不亚于小三对妻子这一身份的垂涎,滑稽的是,在当年和今天,这种转变都被称为“ 转正”.

转正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好像今天的房产、股权,在可以改变命运的诱惑面前,人性的弱点纤毫毕现不堪一击。人甚至会丧失理智,做出有悖常情的行为,仿佛回到原始状态,如野兽为争抢一块肉而厮搏。为了转正,舅舅闪电般与离了两次婚但有个军官叔叔的女人结婚;明爱芬产后三天赴考,趟冷水过河导致长年卧床不起;邓有梅因无钱送礼找关系,去偷砍山上的树木被抓;孙四海为了抓紧时间复习,让学生李子独自回家半路遭遇狼群,而李子是他一生深爱的王小兰的女儿;连看起来无私无怨到近乎无欲的余校长,也因为转正的消息辗转无眠。

小说最后的结局依然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余校长放不下孩子们,孙四海放不下挚爱,机会留给了更有希望的年轻一代,张英才将通过这扇大门走向宽广的未来,从而过上他曾经向往的城市生活。蔑视命运坚持本心,这是小说的艺术升华,我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经历过残酷的倾轧,不知道在现实的无情面前,在雷锋和刘峰们也会被质疑的今天,是否还会有这么纯粹的理想,是否还会有这种不约而同的高尚。

刘醒龙说:“ 民办教师什么都缺,唯独不缺对孩子们的爱。” 支教贵州的乡村教师梁俊和他的山里孩子们,用一首《苔》告诉了我爱的博大永恒。这些扎根于乡土的教师们,不正如微小如米的苔花吗,用爱坚定信念播种希望,即使没有阳光,迎风沐雨也要绽放飘香。

这是影片《凤凰琴》中的一个镜头,我深深地为这一个小小的场面感动了。因为有这国旗,群山不再寂寞;因为有这国旗,孩子们心里就有了寄托;因为有这国旗,才有那平凡而伟大的老师。在这里,国旗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们爱国旗,对国旗有一种圣洁庄重的感情。所以,用不着什么人要求,用不着谁来提醒,每天早晨,他们便自觉地站在旗杆下,等待乐声响起等待国旗高高飘扬。

而许多暂时离开祖国的炎黄子孙,他们最能体验国旗的力量,看到了国旗就似看到了祖**亲。运动员在运动场上顽强拼搏,伤痕累累,也不曾流泪,但在异国他乡听到雄壮的国歌响起,看到庄严的国旗升起,就会热泪盈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5月,北京市一名中学生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邀请,参加了在荷兰举行的“世界儿童为和平为未来”的见面活动,当她看到50多个国家的国旗悬挂在宾馆门前的旗杆上,唯独不见中国国旗时,便急切地找到活动组织人员说:“我怎么没看到我们中国的国旗,一定要升起中国国旗,因为我在这儿。”在她的一再要求下,几经周折,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高高飘扬在诺维克上空。多么纯洁高尚的赤子之心,多么难能可贵的国旗精神!

因此,那些在国旗下却对国旗没有任何特殊感情的人,那些在国旗下幸福生活而对升旗仪式不屑一顾的人,当他们面对界岭小学的孩子们,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应当低下惭愧的头,流下忏悔的泪。

主角英子带着山里人的期望离开了界岭小学,影片结束了,而国旗依旧在连绵群山中高高飘扬。《凤凰琴》给了我们许多启迪:它让我们懂得了国旗意味着什么,让我们摆正了国旗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我们可以忘记许多,但永远不该忘记大山中的那一所学校,校门前的那一面鲜艳的国旗。

凤凰琴观后感 篇10

民办教师,只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而几乎放弃一切,民办教师是一个悲惨的角色。

那些老师们不仅为自己的转正辛苦的奔波,为孩子们的买书钱劳作,为孩子们做吃的,接送孩子们上下课,还要骗钱来修校舍,一份工作,所要求的,太多太多……然而,依然有无数的他们在做着这些工作,他们,要孩子们的明天变得更好,对社会,他们坚守着远比普通人要求的多得多的责任。

影片是很早以前的**了,故事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了,难得把民办教师写的更接近真人,他们也是有普通人的期望的,他们也想过一种更好的生活,面对贫穷,很多事都是可以原谅的,只要,对孩子们,他们用心了。

民办教师大致没了,贫困却依然在中国的山区萦绕,还有许许多多的乡村教师在坚守着他们的信念,在为孩子们的明天奉献着自己的一切的一切。

在最需要资金的地方,我们的国家不知到做了什么,还是那句话,体制是个很屁的东西。

大学就可以没完没了的见分校区,没完没了的敛财,没完没了的生产不合格产品,而那些沦落到要漂流的小学,却一年又一年的,没有新气象。

社会上有许多不公平的事情,但教育事建设强国的一项非常重要和长期的大事。社会上应该有更多的声音支持那些遭遇荒谬待遇的民办教师!有许多人自己的责任就是集中精力解决这些问题。

社会上有许多不公平的事情,但教育事建设强国的一项非常重要和长期的大事。社会上应该有更多的声音支持那些遭遇荒谬待遇的民办教师!有许多人自己的责任就是集中精力解决这些问题。

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这批在中国教育和现代化建设中立功的**,更多的人帮助这批遭受不公平待遇的老百姓!

中国的社会是怎么了,**越来越横行霸道,民众越来越冷漠残酷,难道鲁迅曾经描述痛恨的那个看客时代又要来临?

?????????为中国教育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普通人,怎么会没有原本属于他们的物质和精神回报呢?教育部这么多领导不是一颗心吗?

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这批在中国教育和现代化建设中立功的**,更多的人帮助这批遭受不公平待遇的老百姓!

中国的社会是怎么了,**越来越横行霸道,民众越来越冷漠残酷,难道鲁迅曾经描述痛恨的那个看客时代又要来临?

电影是不错的电影,虽然有点不合时宜。

那些民办教师们,永远对你们心存感激和敬佩。

2019年以来,根据教育部要求,我国约448万名代课教师基本被淘汰。

他们有的被300至800元不等的清退费打发,有的依旧以临时工身份坚守。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把青春献给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口号,但现在离开三尺讲台,却不知该何去何从。

就这样,他们用琴弦绷紧自己,奏出强烈的生命之声。

然后,弦断音绝……

凤凰琴观后感 篇11

和很多人一样,当我看了一部叫《凤琴》的电影时,我觉得这是一个**故事。但看完整部电影后,我发现凤凰钢琴代表的不是**,而是民办教师的辛酸和无奈。五位民办教师的悲惨故事让我对教师的意义又了不同的思考。

在偏僻的山区,贫困的孩子们迎来了新的代课老师张英子。这条山路崎岖而漫长。高考落榜的张英子,别无选择,只能跟着舅舅去界岭小学读书,但心里充满了感情。破旧的土房和简陋的教室,余校长每天不辞辛苦为孩子们煮饭,孙四海与邓有梅两位老师来回接送孩子并费劲心机地想办法挣钱买课本和修校舍,孩子们每天仰起头睁大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这一切慢慢地让张英子接受和理解。

但面对全校精心准备的成本事件,张英子毫不犹豫地将其**。全校师生的反感和排斥,让她逐渐明白了价事件背后的辛酸和艰辛。后来,张英子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弥补了自己的错误,使自己能够得到捐款,成为学校的一名普通学生。最后,残疾在床的明爱芬老师带着转正的喜悦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三位老师就把转正名额交给了张英子,所以张英子带着余校长的嘱托和界岭小学的希望走出大山,凤凰琴的声音依旧在大山中回荡……

《凤凰琴》是一部反映现实教育的影片。虽说影片的拍摄时间已经过去了好久,但是它所折射出中国农村山区教育的艰难与落后现象却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因为此时此刻的中国农村山区教育依然悲凉无助。

贫困的山区儿童、破旧的教室、简陋的教育设施和数万名山区教室仍然存在于今天快速发展的中国。在影片中,每天早上,全校师生都会在教室前升起国旗。听着竹笛奏起的国歌,所有的人都会盯着升起的红旗,仿佛这是他们对新的一天的希望。

老校长说,每天升国旗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记住我们的国家和中国。这一幕感觉如此心酸,却不禁陷入沉思。

影片中的他们是平凡的老师,做着艰辛的工作,过着清苦的生活,但在争转正机会时却没有忘记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就算是明争暗斗也有限度,他们算得上是称职的好老师吗?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他们在为自己着想时依旧惦记孩子们的未来。在我看来,他们是值得尊敬的,还有那千千万万驻守在山区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的教师们,因为他们坚守着非一般的责任,辛勤地耕耘者,为自己,为孩子,为祖国开启美好的一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不仅是赞美老师的一句诗,更是老师一生的写照,平凡而伟大。

这部电影展现了以前农村和山区教育的困难,让我想起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教育。与他们的山相比,我们有一流的教室,宽敞明亮的教室和先进的教育设施。我们不应该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吗?不要抱怨我们所拥有的。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责任,也是对落后山区孩子的一种尊重。

不知道将来的我是否能成为一名教师。若能,我便尽心尽力去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导他们珍惜拥有的幸福教育;若不能,我也会尽最大的力量帮助山里的孩子们,纵使不能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但也希望带给他们更好的支持。我相信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