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八年级上册生物说课稿

发表时间:2024-03-13

[荐]八年级上册生物说课稿。

爱就是教育,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案要充分运用教具以及现代化教学媒体,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有专门针对编写教案展开的课程吗?经过栏目小编长期的筛选和精心编辑我们呈现了最新的“八年级上册生物说课稿”,要了解更多关于这个话题的内容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八年级上册生物说课稿(篇1)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肋及其原因。

2.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二)能力方面

运用类比迁移等方法,认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2.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2.教学难点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章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难度不大,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直接经验,因此,本章主要是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价值,并从具体行动上体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因此,本章教学时,通过呈现大量的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事实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归纳和概括,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得㈩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做到人与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和谐共处,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四、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江豚的图片、视频和相关新闻;收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各种案例;收集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益广告视频。

五、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播放视频:江豚)

[提问]

(1)认识这段视频十的动物吗?

(2)看到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觉,

播放洞庭湖连续发现江豚死亡事件组图。讲述洞庭湖连续发现江豚死亡事件。

[提问]

看子这段新闻,你又有什么感觉?观看并辨认。

[回答]

(1)江豚。

(2)愉快、兴奋。

[回答]

惋惜、难过。

通过两段对比鲜明的材料,让学生体验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激发学业保护业物多样性的愿望。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提问]

(1)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2)如果这样的事件持续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小结]

其实,不仅是扛豚,从教材中所提供的很多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许多生物都面临着灭绝的可能,这使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肋,。

[追问]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案例?

补充案例:近年来火绝的动物及灭绝时间。

[提问]

你们觉得哪些原因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小结]

人类的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使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回答]

(1)这些江豚可能是因为饥饿、中毒、受伤、生病等原因而死亡。

(2)江豚可能会像白鳍豚那样走向灭绝。

阅读教材110—111页内容。

学生交流。

[小结]

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如果不加以保护,很多物种会从地球上永久性地消失。而且近年来,物种消失的速度在加快。

[词论、交流并回答]

人类的捕杀;过度利用和开发;栖息地的破坏;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等。

以教师提供的江豚的案例为点,以教材提供的和学生所了解的丰富素材为面,强化学生对于的`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的认识。

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好铺垫,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过渡]

根据科学家的推测,如果不采取措施,江豚可能在未来10-15年功能性灭绝。

[提问]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去保护江豚呢?

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进行陈述、修正、补充和归纳。

[案例]

我国保护大熊猫的主要措施:建立卧龙、工朗、麻咪泽等自然保护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比较成功的案例。

[追问]

(1)在保护大熊猫和同学们所提到的这些案例中,你觉得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2)那么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

(3)以江脉的保护为例,分析一下,要保护江豚赖以生存的环境,叫能面临什么样的阐难?

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梳理、引导。

[追问]

人与生物圈其他上物能在共有的环境中和谐共处吗?请举例说明你的观点。

[案例]

安徽铜陵江豚自然保护区,人与江豚的和谐共处。

[过渡]

通过交流,我们可以看到,人和环境中的其他生物是可以和谐共处的。当然,这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

[提问]

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对学生的观点做鼓励性评价,并以板书的形式进行归纳、提炼。

阅读教材113~114页资料,讨论、交流。

[回答]

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法制教育管理、建立种质库等措施,可以对江豚等濒危生物进行有效的保护。

学生讨论、交流。

[交流回答]

(1)关键在于保护了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2)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3)人类生活、生产等活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小结]

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困难来源于我们自身。因为我们的活动,很可能挤占或破坏其他生物的上存环境。由于人类的生活也要依赖于环境。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是做到人与生物圈具他生物在共有的环境中和谐共处。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举例证明。

学生交流。

[回答]

不购买、食用珍稀动物及具制品;购物时选择环保袋;用餐时不浪费食物;做好废弃的作业本、草稿纸等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宣传工作;等等。

以江豚的保护问题,引导学业交流、归纳动物保护的主要措施。

分析保护大熊猫和其他生物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源头在于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

通过进一步的追问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保护牛物栖息的环境,并不意味着人类的退出,而是人类要力争与其他生物在共有的环境中和谐共处。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力。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堂

总结

[播放视频]

两组公益广告:保护江豚的公益广告、姚明保扩鲨鱼的公益广告等。

请学生谈感受。

[结语]

很高兴同学们能想到采取很多力所能及的措施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真心希望同学能把今天所学、所想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力。其实,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学生观看、感悟;

通过两组公益广告。进一步升华学业的情感,激发学生保护牛物多样性的热情。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八年级上册生物说课稿(篇2)

细读《生物入侵者》,掘其文本特质以下:

一,词语如“移民”“生物入侵者”“天堂”若干,披引号于身,齐聚一文,构成“华丽阵容”。“服饰"标明,这些词语在句段中并非用其本义,表其本身,而是用其比喻义,身份是客(喻)体,是把别的事物比作了它们。这种带引号标识的打比方,除了兼有“生动形象”的说明效果外,更凸显表达的趣味性,简言之:有趣。

二,几个中心自然段,每每用核心句陈述说明要点后,立即举上例子给予支撑,一例二例三例,不一而足,让人信服十分半点无疑义。全文运用举例子十多处,其效果亦可简言之:有力。

三,本文虽为说明,但推出成语方阵,组成一道语言典雅的风景线。且看异国他乡安家落户为所欲为物竞天择……在语文课上赏玩美的语言风景是干自己的本分。语文课姓语,说明文概莫能外。

四,生物入侵系大话题,科学原理(知识)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普及紧迫性。课文全举外国例,说外国情,不涉中国一言,不免有隔岸现火或远水不解近渴之疏离。有此缺口亦妙,我来补之,补之以本国我土入侵状貌 ,将课文内容简缩例子化,与鲜近新材料相并有机整合,由远而近,由人而我,激发虞思,培养科学精神,涵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老师现在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看到的一则新闻:一个老人到一家诊所就诊,讲了一件咄咄怪事,他在自家鱼塘捧水洗手,冷不防从鱼塘里跳起一条鱼咬到他的中指,并且死死咬住不放,他吓坏了,把鱼弄死,死鱼才松了口,就立马来诊所诊治。医生听了十分惊奇,一边给老人治伤一边问老人,这条鱼颜色鲜艳,非常好看,是不是?老人说是;你最近在鱼塘除了看到这种鱼,你养的其它鱼种很少看到了是不是,老人说是;这种鱼过去养在鱼缸里的,是老外鱼对不对,老人很惊奇说你怎么知道的,这是我儿子旅游时从国外带回来的,先是养在鱼缸里,我看它好看,想养在鱼塘里让它繁殖赚钱。医生说你鱼塘是死水还是活水,老头说是死水,与外界是隔离的,医生说还好,总算没酿成大灾祸。你的鱼塘保不住了,得赶紧上报渔业部门。老人问为什么?同学们也一定在心里问为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重要的知识,而后化解我们心中的疑问。

二、整体感知,体会成语之美,读懂课文(自然段)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1、回答导入中设置疑问:假如你是医生,你来回答老人所问“为什么?”

2、自然段标序读课文。

3、把课文中的成语找出来,说说在文中的意思,用其中两个或三个说一段话。

4、读懂课文(自然段)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读文填空:

第一部分(1):引出________________,并解说涵义。第二部分(2、3、4) :介绍生物入侵者之特征,重点说明生物入侵者____________。第三部分(5):明确生物入侵者增多的________________。第四部分(6、7)生物学家、生物学生态学界学者____。 第五部分 (8):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_________________。

读懂说明金钥匙:倒读课文一两遍,课后题目来考参。核心语句划划划,关键词语圈圈圈。(何谓核心句?指文章中的首括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结尾句、提问句和概念定义句等。)

三、体会重要说明方法的效果与作用。

1、对于作者的一些说法,比如第8段中“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措施”,你认可不认可?信不信?为什么?

追问举例子的作用:运用的举例子说明方法,举________________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使人信服。

2,第3段和第8段放一起比较,加双引号的词语比较多。你更喜欢哪一段的说明的语言?为什么?

明确:加双引号的词语是打比方的新长相。其效果:生动形象,增加趣味。

追问打比方的作用: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 比着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增加说明的趣味。

3、同桌合作,寻找并体会课文中若干举例子、若干打比方,说明其作用。

1、前面我们学习情绪高涨,效果显著。现在,我们继续关切并深入了解有关 《生物入侵者》的 信息。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这鱼到底是什么来头?在网络上,记者查到了和这条鱼一模一样的食人鱼的资料。这种食人鱼(英文名:Piranha)俗名水虎鱼、食人鲳,是南美洲食肉的淡水鱼。它们通常有15~25厘米长,最长的可达40厘米。食人鱼具有尖利的牙齿,据说能够轻易咬断钢造的鱼钩或是一个人的手指,非常凶猛。一旦发现猎物,往往群起而攻之。食人鱼群可以在10分钟内将一头活牛吃得只剩一排白骨。当地人用它们的牙齿来做工具和武器。亚马逊河、圭亚那河、巴拉圭河等河流是食人鱼经常出没的场所。

材料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外来物种通过邮包进入我国。有数据显示,今年1月~9月,我国各邮路口岸共截获禁止进境物品1.17万批次,其中检测出的有害生物达到1127批次……外来入侵物种的日益增多,使得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防控面临更大的压力。在日前于山东青岛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生物入侵大会”上,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入侵研究室主任万方浩研究员指出,目前我国确认的外来入侵物种已达544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由此造成的损失更是达上千亿元……目前入侵我国各类生态系统的外来有害物种已达544种,其中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的达100多种。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入侵中国的就有50余种。

读了课文与上面阅读材料,你有怎样的触动与思考?生物入侵动物凶猛,作为中学生的你,你能身体力行做些什么?

八年级上册生物说课稿(篇3)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肋及其原因。

2.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二)能力方面

运用类比迁移等方法,认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2.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2.教学难点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章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难度不大,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直接经验,因此,本章主要是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价值,并从具体行动上体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因此,本章教学时,通过呈现大量的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事实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归纳和概括,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得㈩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做到人与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和谐共处,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四、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江豚的图片、视频和相关新闻;收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各种案例;收集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益广告视频。

五、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播放视频:江豚)

[提问]

(1)认识这段视频十的动物吗?

(2)看到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觉,

播放洞庭湖连续发现江豚死亡事件组图。讲述洞庭湖连续发现江豚死亡事件。

[提问]

看子这段新闻,你又有什么感觉?观看并辨认。

[回答]

(1)江豚。

(2)愉快、兴奋。

[回答]

惋惜、难过。

通过两段对比鲜明的材料,让学生体验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激发学业保护业物多样性的愿望。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提问]

(1)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2)如果这样的事件持续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小结]

其实,不仅是扛豚,从教材中所提供的很多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许多生物都面临着灭绝的可能,这使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肋,。

[追问]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案例?

补充案例:近年来火绝的动物及灭绝时间。

[提问]

你们觉得哪些原因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小结]

人类的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使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回答]

(1)这些江豚可能是因为饥饿、中毒、受伤、生病等原因而死亡。

(2)江豚可能会像白鳍豚那样走向灭绝。

阅读教材110—111页内容。

学生交流。

[小结]

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如果不加以保护,很多物种会从地球上永久性地消失。而且近年来,物种消失的速度在加快。

[词论、交流并回答]

人类的捕杀;过度利用和开发;栖息地的破坏;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等。

以教师提供的江豚的案例为点,以教材提供的和学生所了解的丰富素材为面,强化学生对于的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的认识。

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好铺垫,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过渡]

根据科学家的推测,如果不采取措施,江豚可能在未来10-15年功能性灭绝。

[提问]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去保护江豚呢?

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进行陈述、修正、补充和归纳。

[案例]

我国保护大熊猫的主要措施:建立卧龙、工朗、麻咪泽等自然保护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比较成功的案例。

[追问]

(1)在保护大熊猫和同学们所提到的这些案例中,你觉得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2)那么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

(3)以江脉的保护为例,分析一下,要保护江豚赖以生存的环境,叫能面临什么样的阐难?

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梳理、引导。

[追问]

人与生物圈其他上物能在共有的环境中和谐共处吗?请举例说明你的观点。

[案例]

安徽铜陵江豚自然保护区,人与江豚的和谐共处。

[过渡]

通过交流,我们可以看到,人和环境中的其他生物是可以和谐共处的。当然,这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

[提问]

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对学生的观点做鼓励性评价,并以板书的形式进行归纳、提炼。

阅读教材113~114页资料,讨论、交流。

[回答]

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法制教育管理、建立种质库等措施,可以对江豚等濒危生物进行有效的保护。

学生讨论、交流。

[交流回答]

(1)关键在于保护了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2)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3)人类生活、生产等活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小结]

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困难来源于我们自身。因为我们的活动,很可能挤占或破坏其他生物的上存环境。由于人类的生活也要依赖于环境。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是做到人与生物圈具他生物在共有的环境中和谐共处。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举例证明。

学生交流。

[回答]

不购买、食用珍稀动物及具制品;购物时选择环保袋;用餐时不浪费食物;做好废弃的作业本、草稿纸等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宣传工作;等等。

以江豚的保护问题,引导学业交流、归纳动物保护的主要措施。

分析保护大熊猫和其他生物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源头在于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

通过进一步的追问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保护牛物栖息的环境,并不意味着人类的退出,而是人类要力争与其他生物在共有的环境中和谐共处。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力。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堂

总结

[播放视频]

两组公益广告:保护江豚的公益广告、姚明保扩鲨鱼的公益广告等。

请学生谈感受。

[结语]

很高兴同学们能想到采取很多力所能及的措施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真心希望同学能把今天所学、所想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力。其实,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学生观看、感悟;

通过两组公益广告。进一步升华学业的情感,激发学生保护牛物多样性的热情。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八年级上册生物说课稿(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通过小组合作,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教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及过程

一、导语设计

(出示非典图片)

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以“从文中我了解到了”为句式搜集信息,每组不少于3条。

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被入侵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种性构成极大的威胁。那么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入侵的呢?为什么会增多呢?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偷渡”入境;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态度:一部分人认为,经过“物竞天择”,可以制约“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另一部分人认为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会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2、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下面请两组同学列本文的结构提纲:

(小组分工、组间不准抄袭)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摆出现象及危害:毁灭物种、经济损失(2-4段)

生物人侵者增多的原因及途径:跨国贸易(5段)

揭示态度:不同(6-7段)

采取措施:(8段)

教师对比点拔,明确说明顺序: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3、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①打比方:课题“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读者这一类“入侵者”的移民行为,是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危害的;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作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形象生动,增添文章情趣。

②列数字:“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通过精确的数据对比,清楚地阐明了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之严重。

③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事例支撑说明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第3、4两段以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为例具体说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会造成生物入侵现象。

三、亮点探究

播放课件,让学生对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物种多样性的破坏形成感性认识。

围绕“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这个话题,结合第7段课文内容,展开讨论

(基本观点:(1)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失衡是暂时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平衡最终会得以实现。(2)人类必须干预“生物入侵者”,如果听任其发展,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会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社会将会有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课堂高潮

拓展性学习:对生物入侵者现象设计理想的治理和预防方案。

组织形式:抽题(激趣)------设计方案(小组合作)------评委打分(同学聘定)-------专家点评(生物教师)

A、我国暂停从菲进口凤梨香蕉种苗

据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记者齐中熙)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日前联合发布公告,宣布暂停从菲律宾进口凤梨、香蕉种苗等香蕉穿孔线虫寄生植物、一经发现,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B、飞机草蔓延牲畜死亡

飞机草,一种绿意盎然的菊科半灌木植物,却使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畜牧业遭受

空前打击,天然草场被大面积侵占,牲畜死亡,畜牧业减产,原本并不富裕的彝族老

乡因此雪上加霜。州政府在5年前就出台了红头文件,要求全面动员,防除毒草。

C、野兔成灾

1939年野兔入侵澳大利亚,糟蹋了饲养绵羊的牧场,使誉满全球的澳洲绵羊绵羊的锐减,最后政府动用空军、用毒剂、花巨资修防兔栏、请细菌学专家研制涎瘤炎这种恶性传染病,这才控制住了兔子造成的灾害。

方案构想:

(一)严防死守;生物治理;保护自然。

(二)谨慎引种;查清我国现有的外来有害物种的种类及危害状况;加强对已知的主要外来有害物种的防治及综合治理工作。

(三)政府出资;万众一心;寻找天敌。

(四)加大宣传;严格检疫;法律保障。

(五)变废为宝;零报告监控;农林质检防疫部门配合。

八年级上册生物说课稿(篇5)

知识目标

1、复述的概念

2、通过录像、VCD的演示、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通过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通过对出血的初步护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紧急救护的一些方法。

5、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

2、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通过出血的初步处理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4、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通过小组测量血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来实现,所以本节成为本章重点内容的核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血压是本节的难点。解决办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哺乳动物的入手;从感性入手——让学生观察的录像及VCD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

关于:

1、课上结合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挂图归纳并板书途径(见板书设计 )。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结构里,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粉笔来表示 (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3、 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关于《血压》:

联系有关医学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安排几人一台血压计让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用血压计来相互测量血压,学会血压计的使用方法,同时加深学生对血压的理解。

在用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血压计的结构,并找几个学生上讲台来示范,演示测量血压的完整步骤及介绍如何读数,如果是老式血压计,教师要介绍毫米汞柱和千帕的换算关系:

1mmHg=0.133千帕

1千帕=7.5mmHg

学生在测量时,首先是血压计的摆放:如果两人一台,将血压计摆放在实验桌的两个同学的中央,若四人一台,则让前面的两个同学和后面的两人为一组;血压计带有水银柱刻度的朝向学生,不要倒放。

测量前让学生不要太兴奋,不要参加剧烈运动,因为在兴奋和剧烈运动后会使血压升高,从而使测量的数值不真实。 测量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保持安静,不要有任何声音,否则听不清动脉的声音。每次测量血压在半分钟内完成,第二次测时相隔1--2分钟,以免被测量者有不舒服的感觉。如果被测量者心理紧张,应暂时停止测量,等他恢复正常后再测,否则测量的血压不准确。冬季测量血压时脱下棉衣,如果把长袖卷起来会压紧上臂,影响听音。

为了减少测量误差,每人重复测量三次,记录数值,求平均值。

血压计用毕后,让学生立刻将其右倾45℃,把水银放回壶中,然后关闭贮汞阀,以防水银泄漏。

测量后对全班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本班是否有高血压和低血压?计算男生和女生的平均值,比较男女血压是否有差异?

关于《脉搏》

课上安排学生测量自己安静时的脉搏和下蹲运动后的脉搏,使学生学会脉搏的测量方法,通过不同人脉搏数据的比较,加深学生对脉搏的理解。对于“切脉”还可以结合我国古代医生最早应用于诊断疾病,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脉搏与运动的关系建议采用探究式方法进行: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相同吗?

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假设及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如:在一定范围内运动量越大,使脉搏增加得越多

设计实验要考虑:①运动量递进的关系,②实验可操作性,且一节课内能完成。

具体教学过程 :

1.指导学生测脉搏,先找准桡动脉的位置(位于桡骨的内侧),测量安静状态下的脉搏在教室内进行,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每个人测3次,记录数值,求平均值。为了节约时间,每次可以测30秒钟,把测得的脉搏数值乘以2得每分脉搏次数。

2.测运动后的心率:运动结束后,立即测运动状态的脉搏。每一个运动完成后,要恢复到平静状态下才能进行下一个运动。

3.运动地点:若到操场去测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提醒学生带好笔和纸做记录,注意:因体质差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的学生要考虑运动项目。如果学校条件有困难,可在教室测量,运动项目可以采用深度下蹲。

4.教学生如何设计表格(可参考书上的):

5.教给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处理的方法:教学生如何画脉搏变化曲线图,如何统计全班的数据,画出全班平均脉搏变化曲线图。

6.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组织评比,作为本次实验的一次升华。评比的内容包括:①实验设计方案的优缺点 ②各自记录的实验数据是否准确 ③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是否正确 ④结论的推导是否恰当。 评比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全班讲评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讨论达到互相交流和学习的作用。

7.除按书上探索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探索剧烈运动对身体素质不同的人的脉搏的影响:选学校田径队的、球队的学生或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5-6名,平时运动不多的学生5-6名,平时常不运动的学生5-6名做对比实验,先测安静状态下的脉搏3次,求个人平均值,小组平均值;再让他们分别跑300米后,立即测运动后的脉搏,与安静状态下的脉搏做对比,统计个人脉搏的变化和不同身体素质的人的平均脉搏的变化情况,分析数值得出结论。

关于《出血的初步处理》:

用总结三种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的颜色来学习出血的初步处理。课上可安排学生一些演习活动:由老师给出出血现象,让学生判断是哪种血管出血?并当场练习护理方法。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较多,又有两个实验,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建议用三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

导入 :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板书 第三节

一、

(一)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

提问: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心房à心室à动脉)

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

板书:(二)途径

1.提问:哺乳动物家兔途径有几条?哪几条?

学生回答:有两条;体循环和肺循环。

讲述:人的也分体循环和肺循环。下面我们通过录像来了解人的途径。

2.演示录像了解人的途径:

先观察体循环:指导观察:

(1) 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2) 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反馈观察情况。

继续观察录像——肺循环

指导观察:

(3) 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4) 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反馈观察情况

3.演示光盘进一步了解人的途径

4.利用挂图总结并板书人的途径(见板书设计 )

5.分析体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师生一同分析)

(1)提问:a动脉血的特点?b毛细血管壁有何特点?c血红蛋白有何特点?思考血液成分在哪发生变化?

(2)教师讲述:大家知道:从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气,当流经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时,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的组织细胞,细胞生命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这时,血液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便会和结合的氧分离,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扩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红细胞运输,大部分由血浆运输而带走。

在进行气体交换的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含有大量的营养,这些营养来自消化系统(在下一章消化和吸收中将详细介绍)细胞生命活动产生大量含氮废物,因此,在这里还会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营养物质透过血管壁进入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废物进入血液被血浆带走。

所以,血液流经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网时,与组织细胞即进行气体交换,又进行物质交换,经过气体交换后,这时,由于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血液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

这种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完成体循环。

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 静脉血

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

我们常用红色来代表动脉血,用蓝色来代表静脉血。

(3) 红蓝箭头标出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6.分析肺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

(1)学生举一反三地分析: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是来自右心房的血,因此,它是静脉血,它收集了全身各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当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肺部毛细血管紧贴肺泡,肺泡里有大量的氧气,肺毛细血管的血液里二氧化碳浓度很高,这二者的壁都很薄,气体很容易透过,遵循物质(气体)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原理,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便会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扩散进入肺泡,随呼气排出体外,肺泡里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氧气进入血液后又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这样血液又变成鲜红色的动脉血。

因此,在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 动脉血

变化部位: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处

(2)用红蓝箭头标出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判断:动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

学生:不对,因为肺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而肺动脉里流的却是静脉血。

教师强调:我们说的动脉血和静脉血是以血红蛋白含氧多少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所在的血管来区分。

教师提问:体循环和肺循环哪个路线长?

投影资料:有人曾做过测定:安静时,一滴血通过这条完整的路线约需20秒钟,而其中16秒在体循环,4秒在肺循环,因此,有些书又把体循环叫大循环,肺循环叫小循环。

联系我们上一节课观察心脏的结构,它的左右心室壁哪一个厚,有什么意义?

回答:左心室壁为右心室壁的三倍厚,它收缩有力,适于把血压到身体较远及位置较高的头部血管,与完成大循环功能相适应。这体现结构与功能的高度适应。

教师再次演示录像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血循环的两条途径是一先一后进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因为当心脏收缩时,血液会同时从左、右心室射出,因此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又在心脏汇合为一条完整的途径。

教师提问: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为人体不断地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运走CO2等废物

板书:

(三)的意义

探究活动

调查:心脏病发病原因心

脏病发病原因很复杂。同学们可查阅有关心脏病的资料:心脏病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选一个发病原因,进行社会调查,去收集数据,然后对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比较,得出调查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如下:

题目: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的调查报告

摘要:简介报告内容

正文:调查的目的

调查的方法

调查过程

调查的结论

作者的建议

参考资料:列举主要的。

附 抽烟与心脏病的调查报告

摘要:心脏病发病原因很复杂。与遗传、饮食等有关。通过我们从计算机网上查阅的资料,得知与心脏病有关的内容有多种,如:体重与心脏病,年龄与心脏病,性别与心脏病,摄入糖的量与心脏病,摄入脂肪的量与心脏病,饮酒与心脏病,抽烟与心脏病,心脏病的遗传,摄入纤维素的量与心脏病等等,为此,我们班同学就抽烟与心脏病一题进行社会调查。

调查的目的:通过调查心脏病患者有无抽烟的嗜好,使人们了解抽烟有害于心脏,从而自觉养成不吸烟的好习惯,学会保健。

调查的方法:调查访问。

调查过程:

1.收据数据:全班同学分成10个组,分别到不同的地段去进行社会调查:有的到几个心脏病医院或到某几个大医院的心血管科去调查访问:记录本医院有多少心脏病患者,有多少人有吸烟的历史。有的到社区、街道去调查访问有心脏病的患者,是否有吸烟的嗜好。(调查的人数越多,误差越小)

2.数据的整理:回学校各组汇报调查数据,用计算机对全班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用柱状图表表示结果。

3.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比较有吸烟嗜好的心脏病患者的人数与无吸烟史的心脏病患者的人数的多少。(可直接看两个柱状图的高低。)

得出调查的结论:吸烟与心脏病有一定的关系。

八年级上册生物说课稿(篇6)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1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神经元具有日周期节律活动,这个核团是体内日周期节律活动的控制中心。破坏动物的视交叉上核,原有的一些日周期节律性活动。

体温调节

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在下丘脑以下横切脑干后,其体温就不能保持相对稳定;若在间脑以上切除大脑后,体温调节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现已肯定,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前部是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所在部位,它们感受着体内温度的变化;下丘脑后部是体温调节的整合部位,能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以保持体温稳定于一定水平。

摄食行为调节

用埋藏电极刺激清醒动物下丘脑外侧区,则引致动物多食,而破坏此区后,则动物拒食;电刺激下丘脑腹内

侧核则动物拒食,破坏此核后,则动物食欲增大而逐渐肥胖。由此认为,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而腹内侧核存在所谓饱中枢,后者可以抑制前者的活动。用微电极分别记录下丘脑外侧区和腹内侧核的神经元放电,观察到动物在饥饿情况下,前者放电频率较高而后者放电频率较低;静脉注入葡萄糖后,则前者放电频率减少而后者放电频率增多。说明摄食中枢与饱中枢的神经元活动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这些神经元对血糖敏感,血糖水平的高低可能调节着摄食中枢和饱中枢的活动。

水平衡调节

水平衡包括水的摄入与排出两个方面,人体通过渴感引起摄水,而排水则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活动。损坏下丘脑可引致烦渴与多尿,说明下丘脑对水的摄入与排出均有关系。

下丘脑内控制摄水的区域与上述摄食中枢极为靠近。破坏下丘脑外侧区后,动物除拒食外,饮水也明显减少;刺激下丘脑外侧区某些部位,则可引致动物饮水增多。

下丘脑控制排水的功能是通过改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完成的。下丘脑内存在着渗透压感受器,它能感受血液的晶体渗透压变化来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渗透压感受器和抗利尿激素合成的神经元均在视上核和室旁核内。一般认为,下丘脑控制摄水的区域与控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核团在功能上是有联系的,两者协同调节着水平衡。

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小细胞能合成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肽类化学物质,称为下丘脑调节肽。这些调节肽在合成后即经轴突运输并分泌到正中隆起,由此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促进或抑制某种腺垂体激素的分泌。下丘脑调节肽已知的有九种: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促黑色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对情绪反应的影响

下丘脑内存在所谓防御反应区,它主要位于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腹内侧区。在动物麻醉条件下,电刺激该区可获得骨骼肌的舒血管效应(通过交感胆碱能舒血管纤维),同时伴有血压上升、皮肤及小肠血管收缩、心率加速和其他交感神经性反应。在动物清醒条件下,电刺激该区还可出现防御性行为。在人类,下丘脑的疾病也往往伴随着不正常的情绪反应。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2

一、昆虫的发育

1.完全变态: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并经过卵→幼虫→蛹→成虫这种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发育.。

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金龟子。

2.不完全变态: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

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蝗虫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3.蜕皮是外骨骼,蜕皮是因为外骨骼不能随幼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

4.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5.昆虫发育若是经过四个时期消灭的时期是卵期;

发育经过三个时期的消灭是在若虫期。

6.要想得到更多的蚕丝应在幼虫时期更好的喂养。

7.蚕宝宝指的是蚕的幼虫。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辅皮肤呼吸。

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3)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注意:两栖动物的发育只说是变态发育,不再区分到低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还是完全变态发育。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3

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

还有菜青虫取食。

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3、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

(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

4、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初二生物考点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

5、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6、蝶蛾类昆虫的雌虫可产生性外激素,通过性外激素吸引雄虫来交尾。

据此,可以制造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昆虫或干扰使昆虫不能识别同种昆虫的性外激素。

7、探究《蚂蚁的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1)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2)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3)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在设计实验时,在离蚁穴较远的地方放的一些食物中,应既有肉食又有植食。因为蚂蚁的种类很多,食性也不尽相同,有的为肉食性,有的为植食性,有的则为杂食性。在饲养蚂蚁时也需注意它的食性,蚂蚁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是19~29,10以下冬眠,洞内要求空气湿度为90%~95%,饲养沙土含水量为10%---15%。

(4)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支持假设。蚂蚁初二生物考点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4

一、水中生活的动物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按生活环境分为陆地生活动物、水中生活动物和空中生活动物。

2、水生动物最常见的是鱼,此外,还有①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虫;

②软体动物,如乌贼、章鱼;③甲壳动物,如虾、蟹;④海豚(哺乳动物)、龟(爬行动物)等其他水生动物。

3、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②能在水中呼吸。

4、四大家鱼是:青鱼、鲢鱼、草鱼和鳙鱼。

5、鱼是较低等的脊椎动物。

6、鱼的外形呈梭形,其作用是:减少游泳阻力,适于游泳。

鱼体分三大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8、鱼在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它鱼鳍起辅助作用。

鱼在运动时,背鳍、胸鳍、和腹鳍都维持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9、鱼的感觉器官是侧线(感觉水流、测定方向)。

10、鱼鳃为鲜红色,因为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

鳃丝既多又细,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12、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鳃孔)流出。

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_

氧气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13、鱼类的主要特征有:适于水中生活;

体表被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4、海葵、海蜇、珊瑚虫等动物的结构简单,它们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

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5、像河蚌、蛾螺等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乌贼、章鱼贝壳退化,也是软体动物。

八年级上册生物说课稿(篇7)

知识目标

1、复述的概念

2、通过录像、VCD的演示、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通过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通过对出血的初步护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紧急救护的一些方法。

5、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

2、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通过出血的初步处理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4、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通过小组测量血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来实现,所以本节成为本章重点内容的核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血压是本节的难点。解决办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哺乳动物的入手;从感性入手——让学生观察的录像及VCD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

关于:

1、课上结合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挂图归纳并板书途径(见板书设计 )。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结构里,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粉笔来表示 (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3、 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关于《血压》:

联系有关医学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安排几人一台血压计让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用血压计来相互测量血压,学会血压计的使用方法,同时加深学生对血压的理解。

在用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血压计的结构,并找几个学生上讲台来示范,演示测量血压的完整步骤及介绍如何读数,如果是老式血压计,教师要介绍毫米汞柱和千帕的换算关系:

1mmHg=0.133千帕

1千帕=7.5mmHg

学生在测量时,首先是血压计的摆放:如果两人一台,将血压计摆放在实验桌的两个同学的中央,若四人一台,则让前面的两个同学和后面的两人为一组;血压计带有水银柱刻度的朝向学生,不要倒放。

测量前让学生不要太兴奋,不要参加剧烈运动,因为在兴奋和剧烈运动后会使血压升高,从而使测量的数值不真实。 测量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保持安静,不要有任何声音,否则听不清动脉的声音。每次测量血压在半分钟内完成,第二次测时相隔1--2分钟,以免被测量者有不舒服的感觉。如果被测量者心理紧张,应暂时停止测量,等他恢复正常后再测,否则测量的血压不准确。冬季测量血压时脱下棉衣,如果把长袖卷起来会压紧上臂,影响听音。

为了减少测量误差,每人重复测量三次,记录数值,求平均值。

血压计用毕后,让学生立刻将其右倾45℃,把水银放回壶中,然后关闭贮汞阀,以防水银泄漏。

测量后对全班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本班是否有高血压和低血压?计算男生和女生的平均值,比较男女血压是否有差异?

关于《脉搏》

课上安排学生测量自己安静时的脉搏和下蹲运动后的脉搏,使学生学会脉搏的测量方法,通过不同人脉搏数据的比较,加深学生对脉搏的理解。对于“切脉”还可以结合我国古代医生最早应用于诊断疾病,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脉搏与运动的关系建议采用探究式方法进行: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相同吗?

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假设及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如:在一定范围内运动量越大,使脉搏增加得越多

设计实验要考虑:①运动量递进的关系,②实验可操作性,且一节课内能完成。

具体教学过程 :

1.指导学生测脉搏,先找准桡动脉的位置(位于桡骨的内侧),测量安静状态下的脉搏在教室内进行,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每个人测3次,记录数值,求平均值。为了节约时间,每次可以测30秒钟,把测得的脉搏数值乘以2得每分脉搏次数。

2.测运动后的心率:运动结束后,立即测运动状态的脉搏。每一个运动完成后,要恢复到平静状态下才能进行下一个运动。

3.运动地点:若到操场去测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提醒学生带好笔和纸做记录,注意:因体质差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的学生要考虑运动项目。如果学校条件有困难,可在教室测量,运动项目可以采用深度下蹲。

4.教学生如何设计表格(可参考书上的):

5.教给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处理的方法:教学生如何画脉搏变化曲线图,如何统计全班的数据,画出全班平均脉搏变化曲线图。

6.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组织评比,作为本次实验的一次升华。评比的内容包括:①实验设计方案的优缺点 ②各自记录的实验数据是否准确 ③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是否正确 ④结论的推导是否恰当。 评比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全班讲评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讨论达到互相交流和学习的作用。

7.除按书上探索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探索剧烈运动对身体素质不同的人的脉搏的影响:选学校田径队的、球队的学生或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5-6名,平时运动不多的学生5-6名,平时常不运动的学生5-6名做对比实验,先测安静状态下的脉搏3次,求个人平均值,小组平均值;再让他们分别跑300米后,立即测运动后的脉搏,与安静状态下的脉搏做对比,统计个人脉搏的变化和不同身体素质的人的平均脉搏的变化情况,分析数值得出结论。

关于《出血的初步处理》:

用总结三种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的颜色来学习出血的初步处理。课上可安排学生一些演习活动:由老师给出出血现象,让学生判断是哪种血管出血?并当场练习护理方法。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较多,又有两个实验,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建议用三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

导入 :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板书 第三节

一、

(一)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

提问: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心房à心室à动脉)

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

板书:(二)途径

1.提问:哺乳动物家兔途径有几条?哪几条?

学生回答:有两条;体循环和肺循环。

讲述:人的也分体循环和肺循环。下面我们通过录像来了解人的途径。

2.演示录像了解人的途径:

先观察体循环:指导观察:

(1) 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2) 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反馈观察情况。

继续观察录像——肺循环

指导观察:

(3) 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4) 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反馈观察情况

3.演示光盘进一步了解人的途径

4.利用挂图总结并板书人的途径(见板书设计 )

5.分析体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师生一同分析)

(1)提问:a动脉血的特点?b毛细血管壁有何特点?c血红蛋白有何特点?思考血液成分在哪发生变化?

(2)教师讲述:大家知道:从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气,当流经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时,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的组织细胞,细胞生命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这时,血液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便会和结合的氧分离,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扩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红细胞运输,大部分由血浆运输而带走。

在进行气体交换的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含有大量的营养,这些营养来自消化系统(在下一章消化和吸收中将详细介绍)细胞生命活动产生大量含氮废物,因此,在这里还会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营养物质透过血管壁进入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废物进入血液被血浆带走。

所以,血液流经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网时,与组织细胞即进行气体交换,又进行物质交换,经过气体交换后,这时,由于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血液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

这种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完成体循环。

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 静脉血

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

我们常用红色来代表动脉血,用蓝色来代表静脉血。

(3) 红蓝箭头标出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八年级上册生物说课稿(篇8)

一、说教材

《细菌》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本节主要介绍了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学生之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对细菌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了解细菌也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为后续学习真菌也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初中生物学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说学情

对于细菌,初二年级的学生其实并不陌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心理发育上还不是十分成熟,对枯燥的和深奥的描述更是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同时结合了生物模型和板画进行直观教学。想尽量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此加深对于细菌的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能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能够区分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

2.在对肉汤变质原因的分析的过程中,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认同细菌繁殖速度快,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于教材、学情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我将本节重点内容设为细菌的结构特点和营养方式,同时这也是学生的难点所在。

五、说教法学法

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讲述法。充分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的资料,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导入。首先借助多媒体依次呈现一枚图钉经过逐级放大的图片,并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之后,随即抛出一连串的问题:“如此微小的细菌除了小还具有什么其他形态特点?”“细菌的结构是什么?”以此顺利引出本节标题。

创设情境的导入方式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利于顺利的展开后续的学习。

2.新课展开

在新课教学环节主要进行三个知识点的讲解: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以及细菌的生殖。

(1)细菌的发现

对于部分的教学。我会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显微镜的发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进程,进而认识科学技术对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其中对于巴斯德实验,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巴斯德设计了怎样的实验验证细菌的产生?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看法。阅读,学生自己就能找出细菌是如何发现的,培养并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对于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的教学,由于此部分知识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会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首先出示学生常见的一粒大米粒,并运用类比的方式,说出大约十亿个细菌堆叠在一起才有一粒米粒一样大,类比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立体的感知到细菌形态十分微小的特点。接着我会在大屏幕上出示三种细菌的形态图,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以小组形式自主归纳总结出细菌的分类和生活方式。对于细菌的结构部分的教学,我会将本班学生以生物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并提前给每个小组分发细菌的模型教具,组织学生结合教材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说出细菌具有哪些结构,并推测每部分的功能。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我会以板画的形式将细菌的结构模式图绘制到黑板上,并提问学生到黑板快速填写出细菌的结构名称。接着我会组织学生对比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思考细菌与它们的异同点。最终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细菌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再与植物细胞的对比,说出细菌没有叶绿体,从而理解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顺势我会讲授的方式,说出细菌异养的营养方式。

像这样组织学生以分组的形式结合教具进行自主学习,可以充分的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学会如何学习。

对于细菌生殖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会组织学生带着:细菌是什么方式进行增殖的?这一问题,观看多媒体所播放的细菌生殖的视频。从而共同总结出细菌是分裂进行生殖的这一知识点。将微观抽象的细菌的生殖方式,借助多媒体展示,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认知,增加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最后为了将本节所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我会组织学生完成课本上的技能训练,计算细菌繁殖数目,数据使学生感受到细菌的生殖速度之快。并自发的认同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提升。

3.小结作业

提问学生细菌为什么能无处不在,随后共同归纳总结出由于细菌具有个体微小,易扩散,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我还会补充有些细菌还会形成芽孢,具有抵抗力强等特点。以这样的小结来深化本课知识体系,然后组织学生课下思考讨论如何正确洗手。这样开放性的作业,面向全体同学,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八年级上册生物说课稿(篇9)

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的教案。初中八年级上册生物学主要涵盖了细胞的结构、组织、生物的调控以及遗传与进化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与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的基本组成、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等。

2. 了解并分析细胞组织的构成,包括细胞和组织的关系及重要的生物组织。

3. 了解人体生物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4. 理解基因的概念和遗传规律,包括常见的遗传性状和遗传病。

5. 了解进化的概念和进化的证据,包括化石和生物的比较研究等。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 细胞的结构(3课时)

(1)教师讲解:通过图片、模型等教具展示细胞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细胞的基本组成,如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等。

(2)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自制模型或利用实验器材观察细胞的结构,并进行交流讨论。

(3)实验探究:通过观察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探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细胞组织(3课时)

(1)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并讲解重要的生物组织,如骨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2)图表分析:提供相关的组织结构图表,让学生分析不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3)实验探究:利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组织的构成及其在生物体中的分布情况。

3. 生物的调控(4课时)

(1)教师讲解:介绍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让学生了解人体中的调节机制。

(2)案例研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人体中常见的调节问题,如食欲和体温调节等。

(3)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环境下人体的生理反应。

4. 遗传与进化(4课时)

(1)教师讲解:介绍基因的概念、遗传规律和常见的遗传性状和遗传病。

(2)图表分析:提供有关遗传的图表,让学生分析遗传规律和不同基因型对表型的影响。

(3)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基因型的表型差异。

5. 进化与生物多样性(3课时)

(1)教师讲解:介绍进化的概念和进化的证据,包括化石和生物的比较研究。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生物的形态特征及其所适应的环境。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较研究,并就进化的原因和意义展开讨论。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

1. 组织课堂小测验,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 利用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评价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实地考察和学习笔记等方面的表现,并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

通过以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思辨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生物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提高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充分准备。

八年级上册生物说课稿(篇10)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介绍了种子的结构、种子各部分结构在萌发过程中的作用。学生通过解剖、观察、分析对比等活动,自主获得有关种子结构和种子萌发过程等知识,而且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等能力。在种子的结构(以双子叶植物种子为例)中,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动手探究获取答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采用让学生观看视频资料的方法去获得答案。认识在实际生活中不同的种子播种的方法不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简述种子的各部分结构,知道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并能指出种子结构与幼苗各结构的对应关系。

(二)能力目标

分析问题和动手探究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自己设计完成探究实验,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

难点:种子各部分的结构在萌发中的作用。

教学媒体

种子萌发的动画,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当你步入茂密的大森林,抬头仰望那参大的大树时,你能想到些什么呢?教师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背景,让学生解释其含义,并体味这诗句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俗话说:“一大之计在于晨,而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么植物的一生从什么开始呢?课前回顾

请同学们回顾以下问题

你看到过农民伯伯种田吗?

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种子,不同的种子种在地里的方法一样吗?(学生:讨论得出答案,不同的种子种在地里的方法不一样,有的深些,有的浅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