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湘江北去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11

湘江北去观后感。

根据您的需求中学范文网编辑帮您找到了以下有价值的资料:“湘江北去观后感”。现实中优秀的作品相当多,但能让自己产生感悟的却非常宝贵,一部优秀的作品可以引发我们的深思。 只要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就可以形成观后感,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对电影的看法并加深思考。我们非常期待您在本页留下宝贵的时间!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1)

观后感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

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

多才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一百七十一年前,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开启了中华民族百年丧权辱国的屈辱岁月。太平天国,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洋务运动,师夷之长技以自强;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一次又一次,我们挣扎在帝国主义的桎梏下,自强不息;一次又一次,我们失败倒下,坚强不息;一次又一次,我们又重新站了起来,奋强不息。

终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辛亥革命爆发,废除了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中华民族似乎迎来了新生。可是列强横行,国民不振,我们似乎仍身处迷朦与混沌之中。

恰同学少年,一群湖湘热血青年,怀抱救国理想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之上践行救国救民的理想!他们用青春的火焰燃烧现实的寒冰,用艰难的探索寻找人生的坐标。电影《湘江北去》讲述的正是他们的故事。毛泽东、彭璜、萧子升、蔡和森、向警予、陶斯咏……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有理想,有信念,懂得崇高与纯洁的意义。假如眼中只有利益与私欲,那人和只会满足于物欲的动物,又有何分别呢?林文忠公有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与我同在!而区区人言冷暖,物欲得失,与之相比,又渺小得何值一题呢?他们这些同学,他们这些少年,正是如此,也应当如此。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他们满腔热忱,寻求这心中的那份梦想。一次北京之行,一次次与前辈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的交谈,在五四的前夕,俄式革命,十月革命的春风伴随着大战的胜利而润绿着这片历史悠久却也苦难深重的神州大地。同学们,少年们,开始不在迷茫,曙光已经照耀在千里之外的俄罗斯大地上。同时,屈辱的凡尔赛条约、卖国的二十一条,再一次刺痛了国人的神经。呐喊,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在我的家乡苏州,同学们群情激昂。之后,全国各界都开始罢课罢工罢市,以自己的力量呐喊,不做东亚病夫,不做亡国奴,要独立,要自强。曾经,作为“80后”,我也自信满满,也许有些娇气,有些懒惰,但是我们的思想是端正的,我们是有能力的,我们也是愿意付出的。但是看过这部电影,我不得不承认,不论是思想的深度,勇气,还是吃苦耐劳,甚至是智慧,我都比不上先辈。要想负责起中国的未来,让中国永远摆脱“被人耻笑”的岁月,让中国傲然自立,青年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实在是还有太多的路要走。辨明是非,提高自我,履行责任,修身养德,这应该是学生不变的责任。其实,除了青年,还有很多要反思的事情。扪心自问,与20世纪初相比,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少了什么?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当然不能墨守着一切传统文化,只是,有些传统的东西,真的不应该抛弃,中国,永远不会,也永远不能等同于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正如电影中板仓先生杨昌济所言。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万类霜天竟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

是一代人的迷惘,不知道历史的脚步改何去何从。劳苦大众,没有温饱,没有地位,有的只是那无情的剥削。还记得那个全身素缟的男孩及他的父亲,我们忿忿不平。一条人命与十元大洋加两小袋粮食的交易,这就是普通劳苦大众在统治者眼里的价值。还记得那一双双渴求的双眼,那稚嫩的声音:“先生,我们何以救国?”

这是一条江和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一同来到北京。在北京,毛泽东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铭、胡适等文学巨擘。

陈独秀他爱国,恨国。恨卖国求荣的政府,恨自己还没有充足的能力救国。爱这片生他育他的土地,爱千千万万的同胞子弟。“爱它做什么,管它做什么,不爱也罢,不管也罢,忘掉更好。”即使语气是那么的决绝,我们还是能听到他内心的声音。这是气话,这是愤慨,这更是他对祖国的爱。每每讲到起头,他总是不由的让杯子,而他却不记得这样的行为,因为那是不由自主,那是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就山东主权谈判失败后,他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不满。他在奋斗,他是个勇士,他不容许中国再这样消沉下去,他要唤醒十万万中华儿女的爱国心。毛泽东深受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从一开始的“不死、求己、猛进、坚韧”到“生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他认为革命是要的,波涛汹涌是必须的,不做奴隶只有反抗。时值陈独秀被捕,为了声援北京的运动,毛泽东创立了《湘江评论》,他为《湘江评论》写下一段气势磅礴的创刊宣言。“不疑者疑,不取者取,不畏缩者不畏缩了。”“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毛泽东汇入了这条江河中,开始了他史诗般的革命生涯。

电影的最后杨开慧牺牲了,她那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而她的精神却一直与我们同在。“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

反观我们,生活在他们无法想象的年代,拥有他们无法想象的一切。明亮的教室没有改变什么,先进的设备也没有改变什么,甚至,我们更差了!这是为了纪念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电影,但我却不想过分强调那时那些鲜明的人物们,他们无疑是任何时代的主角。那些与我们相同的学生们才跟让我感到心惊,我们是如此的不同又是如此的相同。我渴望追随他们的足迹,一畅我们心中的湘江。

最后以《沁园春长沙》互为勉励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2)

《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带我们重温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年代,记录了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艰辛历程。

影片讲述了1918年中国军阀割据一片混乱的景象,毛泽东、肖子升、蔡和森等一群湖南热血青年怀着救国的理想来到北京,勤工俭学筹备资金准备赴法留学的事情。到北京后,毛泽东在老师杨昌济先生的介绍下,在北大图书馆担任助理管理员一职,在打工过程中认识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他们达成了共识。在此期间毛泽东的母亲生病去世,然而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被打垮,而是变得更加顽强。

整部影片通过以点带面的手法,用毛泽东等一批风华正茂的湖南青年来反映出当时中国革命高涨、满清热血的新青年,借湖南张敬尧这位倒行逆施、勾结日本的军阀来反映出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军阀混战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这群湘江青年依然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之上践行救国救民的理想,谋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用青春的火焰燃烧现实的寒冰,用艰难的探索寻找人生的坐标。面对挫折,他们发出谁主沉浮的呐喊;历经风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来救中国。这不得不让我们想到《少年中国说》中的“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国强”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话。

在影片最后因为毛泽东、陶斯咏和肖子升的革命道路不同,因而走上了不同的爱国道路,我觉的陶斯咏有句话说的很好:“道不同不与为谋,但道不同不碍为友。”即使革命道路大不相同,但他们彼此的友谊不会因此而消失,他们依然是好朋友。最后毛泽东和何叔衡踏上了去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征途。回顾历史,我们内心隐隐作痛,但在这隐痛中还夹杂这一种感动,为这群不怕牺牲敢于革命的热血青年而感动,为这群青年所肩负起要振兴民族的使命而感动。

想想当前我们很多人都丢失了自己的信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衍生出了很多金钱利益至上的观念,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文化建设好,就能给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带来好的社会风气。而我们非公企业最容易接触底层的劳动工人与农民,以党员带动群众、服务与群众,我们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也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要有新思想,只有不向别人屈服,不软弱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欺压。又到了一个改革的时间窗口,愿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早日实现复兴中华的伟业!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3)

九十年前,有一群风华正茂的湖湘热血青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之上践行救国救民的理想,谋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用青春的火焰燃烧现实的寒冰,用艰难的探索寻找人生的坐标。面对挫折,他们发出谁主沉浮的呐喊;历经风雨,他们找寻到医治中国的良方。他们风华正茂,理想坚定,不断地探索真理,逐步成长,正如滚滚北去的湘江之水,汇入了浩瀚的历史洪流。

九十年后,又是一个七月,是流金的七月,是光辉的七月。在党的领导下,华夏儿女经几番云起浪涌,历几度血雨腥风,披荆斩棘,奋发进取,用实践的巨笔绘就了一幅壮美的画卷。因此在我的心中除了岁月如梭的感慨,更多的是对党的感激。

作为一个年轻人,一个新职工,一个共产党员,更应该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充满激情与斗志,在党的领导下,触摸时代脉搏,契合企业发展战略,积极投身于国家局 “卷烟上水平”和百万泰山的事业中去,因此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自己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辨是非,甄别正邪。

其次,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知识学习。“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年轻职工,更加应该立足本岗位,践行上变拼。刻苦钻研专业技术,肯干、巧干、实干,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无私奉献,最大限度的激发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做一个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企业优秀员工。

再次,要不断把创新意识运用到工作中。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环境中,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应该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思维方法为本,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冲破各种束缚,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九十年的辉煌历程中,有多少光辉篇章值得我们去追忆,有多少优秀人物值得我们去怀想。作为一名企业员工,一名共产党员,我将勤奋工作,忠于职守,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党,把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胸怀祖国,扎实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全部才智。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4)

在党课上,我们集体**恶了影片《湘江北去》,看完之后,我感到非常的震撼,并且对毛泽东等当时的进步青年更加的崇敬,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在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时候,当时的青年是如何以一个读书人的身份救国。当时,毛泽东、萧子善、蔡和森等人在湖南,而在张敬尧的通知下,湖南处于黑暗之中。毛泽东和其他学生计划去北京挣点学费,在法国学习。老师杨昌济先生介绍他们到北大图书馆工作。

幸好人士了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人物,决定不去法国。此时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后来五四运动爆发,他与其他同志创办了湘江评论,用“笔杆子”支持****。

后来再去上海的故事。

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一,毛泽东在当时的小学堂为小学生们讲课,内容都是些爱国,奋进的内容。虽然对当时的小学生来说,这些内容也许有些难以理解,或者说没必要讲那些激进的思想,可是毛泽东讲了,因为当时的中国的状况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内忧外患,如果落后了就要挨打,当时人们的思想已经腐朽,必须从特别小的群众入手,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

只有思想先进,人民和国家才能得救。

二、毛泽东与伙伴们做的那套操。毛泽东不仅教小学生做习题,而且还做画册。最后,连李大钊也做了练习。当时,中国仍有鸦片成瘾者。有了先进的思想和强健的体魄,我们就能拯救这个国家和它的麻烦。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话一定是不错的。后来的实践也证明,没有好的身体,就不可能赢得革命。

三、这是最让我感动与崇敬的一点。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狂热和救国救民得迫切性。当时毛泽东接触马克思主义时,立即感到这是一套救国的理论体系。为了看到李大钊勤勉地打扫房子,他受到了李大钊先生的表扬和肯定。

经过多次努力,见到了陈独秀先生,和陈独秀先生有了共识,而陈独秀先生也非常欣赏毛泽东。这中间的艰苦已经不能用文字来表达。最后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毛泽东对他的老师杨昌济先生的尊敬也感动了我。让人哭诉的是,毛泽东在百里山路上回家,希望最后一次见到母亲,但没有实现。毛的母亲是坚强的,如世间大部分母亲。

只有这样的母亲才能有这样伟大的毛泽东。

当今社会,虽然表面上看,人们的生活是美好的,国家发展是和谐的。却不知实为有部分百姓仍然以吃饱饭为生活基本目标、有很多小朋友为不能读书而过早的承担着家庭的重担,又有多少老人无人赡养,又有多少**污吏目无王法,国家与国家之间暗流涌动、弱小国家被无情欺负。我们的信一代大学生要坚持信念,坚持在恶劣环境下艰苦奋斗的信念,好好锻炼身体。

努力学习、更加深入的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争取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珍惜前辈们用热血、青春换来的如今生活。用我们的青春、汗水、热血,为住过忠心奉献,这样才不愧为大学生。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5)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万类霜天竟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一代人的迷惘,不知道历史的脚步改何去何从。劳苦大众,没有温饱,没有地位,有的只是那无情的剥削。还记得那个全身素缟的男孩及他的父亲,我们忿忿不平。一条人命与十元大洋加两小袋粮食的交易,这就是普通劳苦大众在统治者眼里的价值。还记得那一双双渴求的双眼,那稚嫩的声音:“先生,我们何以救国?”

这是一条江和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一同来到北京。在北京,毛泽东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铭、胡适等文学巨擘。

陈独秀他爱国,恨国。恨卖国求荣的政府,恨自己还没有充足的能力救国。爱这片生他育他的土地,爱千千万万的同胞子弟。“爱它做什么,管它做什么,不爱也罢,不管也罢,忘掉更好。”即使语气是那么的决绝,我们还是能听到他内心的声音。这是气话,这是愤慨,这更是他对祖国的爱。每每讲到起头,他总是不由的让杯子,而他却不记得这样的行为,因为那是不由自主,那是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就山东主权谈判失败后,他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不满。他在奋斗,他是个勇士,他不容许中国再这样消沉下去,他要唤醒十万万中华儿女的爱国心。

毛泽东深受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从一开始的“不死、求己、猛进、坚韧”到“生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他认为革命是要的,波涛汹涌是必须的,不做奴隶只有反抗。时值陈独秀被捕,为了声援北京的运动,毛泽东创立了《湘江评论》,他为《湘江评论》写下一段气势磅礴的创刊宣言。“不疑者疑,不取者取,不畏缩者不畏缩了。”“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毛泽东汇入了这条江河中,开始了他史诗般的革命生涯。

电影的最后杨开慧牺牲了,她那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而她的精神却一直与我们同在。“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6)

旧城拆了,带走了往日的苦痛,无尽的怀念与欢欣随着新楼一齐膨胀,往昔的艰辛成就了今日的安宁。是谁将苦痛带离?是谁将幸福赐予天地?当一颗心飘过一张纸欣然卸下自己的壮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看见的应当珍视,也应当认真想想该怎样赋予这一颗颗脆弱的心更多自信而不是悲吟。

在青春的变幻中,流经了多少事?飘过了多少人?当岁月和美丽已成风尘中的叹息,他们感伤的眼里,也许依旧有旧时的泪痕。然而,那坚定的信念的目光依然清晰。在走失的年华,迷离的光影里,信念亦如往复的星辰依旧闪亮于天际。

北大的莘莘学子,中华的有志青年就是那一脉涌动着的热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是那涌动着的心脏。南湖的航船引领中华走向光明。有多少人为革命而献身,我们却以真的记不起,彼此清晰的容颜,只在记忆里,连同那些年少的心事。都因这一次次的剧变湮没在青春的过往里,在岁月的裹扶只,天各一方,两两相忘,也许共升天堂。然而,我知道这一颗颗年轻的心,没有后悔而是自豪,正因伟大的新中国是他们的骄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光辉华夏?我知道,那是他们心中的中华,是英雄心中的中华。

多少次的摸索,多少次的争执。陶斯咏说过,道不一样,不与为谋;道不一样,却依然能够是朋友。是的,道不一样,目标同,都是为了祖国不再受蹂躏,都是为了祖国从此傲然屹立!

湘江北去,激情难逝,开天辟地,谁为英雄?伟大领袖毛泽东,是他领导人们湿润了中国干涸的视线,冷硬的心痂。是你让我坚信,有梦想,才有太阳!你从湘江来,流向五湖四海,点点星星之火营救中国。

烈士的鲜血融化千年寒冰,烈士的鲜血催开天山雪莲,带九州共享胜利,共迎晨曦。

是信念让他们有了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有了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音响,一种不再理会哄闹的微笑有了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这便是成长,是成熟。

时光流逝但精神永存;时光流逝,但激情永存;时光流逝,但党的光辉永存。让我们铭记那一颗颗心,铭记那一次次失败与胜利,让我们用心聆听过往,体悟真情,触摸生命的激情,高喊:共产党万岁!中国万岁!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7)

湘江北去观后感 冒着大雨,一大早的跑到校区时,全身已经湿透。。所以自然当时心情不是很好,也没了所谓的看电影的心情。何况我本不喜欢看历史片,但是《湘江北去》却依然以其所独特的韵味深深的吸引了我,不管是演员还是电影的内容本身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片子越来越有激情。我的思绪被电影情节所感染,似乎被带入到90年前,和先辈们共同热血沸腾。搞笑成分也些许,或许是因为在21世纪的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到那个时代的理想和信仰的追求,而认为某些情节惹人笑。

影片《湘江北去》主要讲述了青年毛泽东从新文化运动后的1918年到1921年建党期间,从长沙与北京间辗转,求学,思变的成长经历。毛泽东以后的妻子杨开慧之父是毛泽东的老师,他有3个得意的门生蔡和森,萧子升和毛泽东,他推荐他们在新文化运动的思潮中赴北大求真知。毛泽东到北大认识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中国思变的先驱者,毛泽东同志心怀国家与名族存亡,在北大他的思想进一步的得到了升华。一次大战结束后,中国举国欢腾,但是看得深远的毛泽东看到了国家并没有迎来真正的和平与希望。当时中国内外交困,内部军阀割据,外部列强强权,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丧权辱国的21条签订后,山东半岛归日本统治。但是人民对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变的麻木不堪,他们得过且过,并不思进取。当时以北大为首的积极向上,思变的爱国青年按捺不住,他们抵制日货,上街游行,反对军阀政府的残酷统治。在1919年54运动爆发了,看着片中当时的国人努力抗争,思变猛进,我感到无比的震撼,54运动由学生发起,由工人扩大,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在这之后马克思主义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发展。青年毛泽东开始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坚信中国可以效仿俄国10月革命的成功经验,用共产主义来救中国。影片最后毛泽东踏上轮船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踏上了救国之路。这是一条江和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一群将改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视为己任的热血青年,一部关于对理想、信仰的追求与迷茫的青春励志片,一位被亿万人民神化了的伟人终于走下了神坛。就像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师长,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一切都是那么真实。一幅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生活画面完整地展现在今人的面前。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8)

影片对家庭、友情和爱情的描写可谓一丝不苟,感人至深,但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在困境和迷茫中的生活细节。 它用毛泽东这个视角,讲述了中国革命的事迹,又用毛泽东的种种事迹,来将剧情铺散。也可以说,它记录了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艰辛历程。

那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年代。在那个被镇压的时代,有人因为反抗身陷囹圄,受尽种种酷刑的折磨,体无完肤;有人因为反抗而家财散尽,亲朋离散,凄凉度日,死都无葬身之所;有些人因为反抗而被陷污名,百口莫辩,只能以一死来维护自己苍白单薄的名节。黑,这世道比墨还黑,太阳仿佛从来都照不进来。

本应维护正义的军阀为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相互厮杀,不顾民间疾苦,谁的实力更强,谁拥有的更多,谁就代表了真理,什么道德什么秩序都是浮云,连老实本分地活着都是一种奢望。

这恰恰也是毛泽东等人最低谷的时期,身为读书人,身为青年人,本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甚至征战沙场,为国捐躯也罢,却不得不被下放到社会的最底层,在日复一日的苦闷中消磨自己的锐气。我深深蒂感受到毛泽东的无奈和忧郁。他想拯救国家,但他发现社会的本质是根深蒂固的。更糟糕的是,主张教育救国的陶斯咏选择了离开。从法国回来的肖子升更相信非主观主义的原则。激进派的彭娟到处碰壁,让人想知道该怎么办。

但即使在这漆黑的夜晚,他们的心仍然在然烧。令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毛先生与那几个孩子之间的互动,他本是对中国教育心灰意冷的人,却被那几个孩子深深感动,不是没有挣扎过的,他胸口中怀揣的所谓“**”,终是抵不过内心对孩子的忧虑,对国家的责任。我看到那些活在语文课本中的大文豪们,放下了笔杆子,拿起了锄头,端起了铁钳,他们的身上穿的不是光鲜亮丽的长衫,而是破旧不堪的短褂;他们不在明亮的教室里谈天论地,却屈尊于火炉炼钢的煤灰中。

但他们仍在战斗。他们体内的血液还在沸腾。他们可以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但绝不会为自己的处境而哭泣。他们即使处在人生的最低端,也绝不会轻言放弃,他们不断用自己的力量,在小小的岗位上奋斗着。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在漆黑的夜里举着火把独自前行的坚定,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在荒原上披荆斩棘的孤勇,革命的火种才得以燎原,革命的道路才渐渐成型。

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受,也许可以分享给同样迷茫中的大学生。彼时的伟人,也不过是一个青涩稚嫩的背影,他一路走来,心酸坎坷,外人难以道来。那时,他既不是一条小鱼,也不是一只老鹰,而是一个有着坚强的头脑的年轻人。

这和现在的我们其实很相似,心中有伟大的理想与抱负,却苦于不知如何去实现,去施展,只能在无数次的争辩与挫折失败中不断摸索着。但就是这样的年轻人,最终成长为了中国革命的领袖,成长为了千千万万青年的精神导师,因此我们也更应该正确的面对挫折与失败,因为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并不是我们通往正确道路上的绊脚石,而是指引我们通向正确道路的指向标。这时,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个青年的身影,而是数万个中国有志青年的身影。他们唱: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9)

那些90后,让人顶礼膜拜

回首那个时世纪的90后,那些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奋力搏击惊涛骇浪的弄潮儿,我总会感到豪情满怀,热血沸腾。用范伟的口吻说:“都是90后,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记得初二的时候,看过一个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片尾曲我很喜欢:天穹高高鸿雁飞,书院深深松竹茂。

小雾重重盼日出,大地茫茫风雨骤……一群书院里的年轻人,恰同学少年时,胸怀改造世界之志,修学储能,胸藏百汇,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书生意气,磊磊落落。“好学,求己,猛进,坚韧”,从这群年轻人身上,你能感受到一种向上勃发的力量,它在抗争,在奋进,在积蓄,它将挣脱一切桎梏,向这个时代高喊出它的改造宣言。

我想每个人都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读书是为了什么?”毛泽东在湖南一师上学时,一师校长孔昭绶曾经对学生说过这样的话:

“读书是为了经世致用。何谓经世?致力于国家,致力于社会,谓之经世。

何谓致用?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谓之致用。我们读书的目的,我们求学的动力,是为了学得知识,以改造我们的国家,改造我们的社会。

”孔的一席话恰恰反映了那些90后伟少年的状态,他们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在一起,他们最终的追求是为改造一个更好的中国,一个独立的自强的中国。我想,时至今日,读书的目的亦复如是——修学储能,经世致用。

我曾在我的日记中写到:一个二十岁的青年,血管里没有半滴愤世嫉俗的血液,没有半分针砭时弊、改造世界的热情与激情,只忙着学会迎合世俗,只盯着钱袋子,只想着权与利,我绝不要做这样的人。

这个时代,叛逆这个词被频繁地使用着。然而,叛逆不是故弄玄虚的虚伪,不是自我标榜的肤浅,更不是沽名钓誉的手段。那些自诩成名的叛逆艺术家,是在公众面前表现叛逆,迎合公众抱怨社会的心理。

然而,那被表演的叛逆还是真正的叛逆吗?它只是叛逆艺术家们为了博取名利而支出的一次惯常的体力劳动罢了。

一个真正的叛逆者,不是异端,不汲汲于名利,他的每一个离经叛道的举动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思考,清醒的痛苦,反抗的无奈和大无畏的决绝。那些90后,绝地们顽强地与现实抗争。他们叫什么名字?为利吗?

他们在力量最弱小时就敢斗争,他们在赴死时依然坚决。我崇拜这样的叛逆者,他们让我崇拜。

古人云:胸藏百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我们不仅要做点字的学者,更要做指行合一的实践者。须知经世致用才是读书的目的所在。

为什么我们被称为90年代后的垮掉一代?同是90后,为什么我们就要比他们逊色?正如30多年前一位诗人喊出的那样:

“我不相信”。没有灵魂愿意扬尘,没有生命愿意倒下。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

“天穹高高鸿雁飞,书院深深松竹茂,小雾重重盼日出,大地茫茫风雨骤……”这是一个貌似和平的时代,也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更是我们宏图大展的时代。

90后,are you ready?

(绝对原创,无半点剽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