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2-27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本12篇)。

根据您提出的要求小编为您精心准备了一篇“电影观后感”,很多时候,电影对于人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每当观看一部作品之后,都会对剧中的情节难以忘怀。观后感可以是我们对于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表达和传递,一个人写作能力的进步可能表现在写报告上。撰写作品名的观后感真的有那么难吗?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1

总觉得有梦想的人很了不起,看了《海上钢琴师》后才明白把理想当作生命来敬重的人才真正的值得敬畏。

一个被遗弃在弗吉尼亚号船上的弃婴,因为他被发现于新世纪的第一年的第一个月,所以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1990。他生于海上,当他八岁时就在欧洲和美国之间往返了50多次,“The ocean was his home”是对他最贴切的概括。

他向往自由,一句“Fuck the law”给了他这个没有自由的人一份真正的自由。他热爱音乐,也给了音乐一个最好的诠释。当弗吉尼亚号在巨浪中摇摆时,当大海在疯狂的咆哮时,1990却能欢快地沉浸在他的音乐中,在音乐中徜徉,任钢琴和自己在音乐大厅里自由的游动,他在与海共舞,于夜幕下金色大厅中沉醉在欢快的华尔兹里,是的,他是一个perfect and crazy dancer。

他有过自己心爱的女孩,却没来得及告白,离别时的一吻让他惊喜到无法自拔。他试着离开大海去寻找这个心爱的姑娘,可是,当他踏上甲板,走下扶梯的那一刻,却没能说服自己,于是他扔掉自己的帽子,转过身又回到了那个他一生也没能走出的地方。转身的那刻,他似乎知道了自己的一生该何去何从,就如同坐在钢琴前弹奏一样,态度坚定而果断;他似乎听到了琴键在等待那些把它们激昂成旋律的音符,而这些音符从他的手下流淌出来,像是性之所至、信手拈来,其实这些音符只是静静的流淌在他的血液里,与生俱来。

如果说他这一生有两次机会走出大海,那么一次是为爱,最后一次生命的呼唤,但是他却为了自己的信仰——音乐——他活着的信仰放弃了最后一次生存的机会。当他的朋友迈克斯在装满炸药的废船上找到他时,他毅然地拒绝了,他说那个他出生的地方承载着他的梦想,但他的梦想却仅限于船头到船尾,世界从他身旁经过,他却波澜不惊。

当熊熊的烈火燃烧时,1990还在用他的手在空气中弹奏着那架“Gold’s piano”;当熊熊的烈火燃烧时,燃烧的还有他那不灭的梦想以及对音乐的信仰。

他的执着化作烈火,漫烧于天际,染红一方;他的炙热化作阳光,让冷漠的心融化,让热忱的人让发狂。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2

故事是从这艘船上讲起,也是在这里结束。

1900,故事的主人翁,他是被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好心人的收养好像也不能改变他在这个世界里的孤儿角色。

凭借自己过人的天赋再加上后天的勤奋,他对音符的掌控令人难忘。从一个小角色到一位大人物,不应该用幸运来理解,因为他只是一直在这艘蒸汽船上,独自一个人去领悟这生活的真谛,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地方,一路走来。

钢琴,大海,无暇的蓝天,就是他所在的世界。美好的世界,好像就在天堂的脚下,远离了城市带来的喧嚣,让他轻松自如的生活着,也难怪给他带来了无限的音乐灵感。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当时,站在舷梯向外看还好。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这是他最后的独白,他离不开自己的世界,也不敢去走进另一个未知世界,带着对未知的恐惧选择了离开,离开也是他的一种选择。那些无法看到的东西对他来说真的有那么恐惧吗?世界的尽头在哪里?这是一个很陌生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但对他来说却是一张驶进另一个世界的船票。在他的世界里不会有迷路,只需记住八十八个琴键就行,就那么简单,没有太过于复杂的方向,纯真而又充满灵性的世界。

“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每当看到这些,我的思想就会停滞一会,想象一下我理解的这种“尽头”到底在哪里?遗憾每次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能帮我解脱心中已久的困惑,对啊!这种尽头到底存不存在?我们每天都重复的做着相似的事情,而我们的尽头在哪里呢?

“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那架琴上就没有你能弹奏的音乐,你坐错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钢琴。”上帝的钢琴,他说的上帝是在哪里呢?不能弹奏的音乐,不能驾驭的生活,是因为自己从未下船,还是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太过于自我。

每天奔波于生活的我们又能怎么去面对这个问题?或者自始至终我们从没考虑这些,因为我们的每一步都有一个相似的脚印在眼前等着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这是很多人困惑的地方,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生活就像做一道自己喜欢的饭菜去品尝,没有多么复杂,简简单单。只不过我们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想法,接纳和融入让我们变成了这个现实社会中的一个人,或许这就是我们不同于1900的故事。他从未走进,而我们也从未走出。他选择了离去,因为他不能活在一个无从选择的世界,一个没有尽头的世界。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3

用了三天的时间,慢慢地静静地看《海上钢琴师》。

不断地回放,不断地思索。

在思想的过程中,悲哀的是:铺垫、衬托、人物形象特点、人物之间的关系、环境、结构、主题这些词像小丑一样地在我的脑海里跳荡乱舞,我为自己的固化思维恶心。

1900是个象征,是希望?是梦想?是自由?是世界中的孤独?是决绝?是坚守?……文学作品鼓励“合理误读”,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这也是被允许的。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读者有自己的思考,让读者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将他们的想法带到作品中去,对作品进行解构与再创造。或者,这也叫多元解读,或者,这就是《海上钢琴师》生命力巨大的原因:每个人都从它那里读出了一些什么。

我喜欢1900一脸的清澈,喜欢他沉迷的样子,喜欢他静静地用音乐和心与自己对话。喜欢他说的话。他说:“我看不见城市的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也有终,并不是无限的,音乐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奏出无限的音乐,我喜欢。可是走过跳板之后,前面的键盘,有无数的琴键。无限大的键盘怎奏得出音乐?——不是给凡人奏,是给上帝奏。我生于船,长于船。这艘船每次只载客二千,既载人也载梦想,但范围离不开船头与船尾之间,我过惯那样的日子——陆地?对我来说,陆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条太长的航程,是瓶太浓的香水,是篇无从弹奏的乐章。我没法舍弃这艘船。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反正,世间没有人记得我,除了你,只有你知道我在这里。你属于少数,原谅我,朋友,我不能下船。”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4

《海上钢琴师》的男主人公1900,从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都没有离开过大海,他简直是一个天才,没有人知道他高超的技艺师出何人,他的曲子是那么纯粹,根本不需要用大海外面的世界所证明,他从未踏足陆地,他的眼睛与思绪好像走了全世界,对于陆地世界的一切风土习俗都了如指掌,简直是一件神奇的事!

他的双手生来注定会为世界音乐史留下一笔,即使不曾拥有认可的姓名,官方数据甚至没有登记过他的存在。而他也并没有为此不公所辩解和证明什么,不需要所谓的巡演让自己大紫大红,给有幸乘坐此船的乘客进行演奏,效果便足以说明他不俗的成就了,况且他也没有真正在乎过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在大海上,他从不会吝啬自己的曲子,战乱中同样不安稳的大海,是他用自己的曲子抚慰那些受到创伤的人们,陪伴他们最后一程。

才华但却没有名垂青史的记载,仿佛从未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悲哀吗?可惜吗?我想结果都不重要了吧!重要的从来不是他人的看法和结果的好坏,关键在于这个事本身,当事人的选择最重要。或许他并不属于这里,他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回到了他应该去的地方,那里也有大海,钢琴,挚友与喝彩的观众。

想想给我一个陆地生活的人的一点小小启示:便是专注于自己,专注做事,不要让欲望和这个世界的喧嚣扰乱本心吧!没有人不想纯粹,但纯粹始终如一却很难。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5

看完电影,有点沉重,电影的整个基调都有点沉闷 ,但是本人很喜欢里面的风格,颜色基本是黑、灰、卡其为主,看着里面的人物穿着帅气经典的风衣,看着船上古典风格的家装,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那个充满梦想的时代,但是1900的梦想是什么,应该说没有梦想。

不知道是说1900是逃避现实,还是说他活得纯粹。这样的结果和他的出生、经历有关系,如果他一生下来就有父母,有亲人,结果就不会这样。那样就会学着为别人活,就会变得勇敢,变得博爱,正是因为他一直只是为自己活,也只有为自己活,才会这样。曾经他也有过为了那女孩到陆地上去,但是最后他还是退缩了,爱情都不能打败恐惧,友情更加不可能让他改变。

世界是一直在改变的,1900害怕改变,不管和平还是战争,都和他无关,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的音乐里,最后只能孤独的死去。也正是这种纯粹,才会有这么纯粹的音乐,这是在世俗中的人所达不到的境界。

也许如果1900到了陆地上,可能就再也弹不出那样的曲子了!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6

《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是我第一次**,之前有朋友推荐过,不过迟迟没有在意,现在真有种相见恨晚的悔意。从小到大,林林总总也算是看了不少电影,很少有这样的电影对我造成如此强烈的心灵冲击,不得不说,这确实是部艺术感极强,令人回味无穷的影视佳作。其实看完电影确实有不少感受,接下来我将结合电影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情节和台词具体分享一下我的所感所思。

每当看完感触颇深的影视,我总是***的搜集一些影视相关的资料,以便加深自己对电影的全面了解与理解,这次也不例外。通过上网了解到《海上钢琴师》于1998年10月28日在意大利上映,它是由亚历山卓·巴利科根据1994年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改编而成。

次年获意大利电影金像奖、欧洲电影奖、萨尼奥电影节等。这部电影在中国也很受欢迎,权威的豆瓣给出了9.2分的高分。

从1998年至今,它一直受到群众的赞赏。时间是淘金的最佳工具。不是每部电影都能随意成为经典。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整个画风的感觉是压抑和悲伤,无法表达。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激动人心的视觉盛宴,只有大海、轮船、钢琴、孤独的钢琴家,朴素而舒缓的情节。剧中的主人公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在飘泊***之上的船上度过,茫茫大海,没有靠岸,他的人生亦是如此,可谓是生如音符,飘渺梦幻。

主人公1900的整个人生都是一场悲剧。他是一个孤儿,被遗弃在气船上,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炉工收养。后来,熔炉工人在一次事故中丧生,年仅几岁的1900人再次成为孤儿。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从不敢离船上岸去,只因纽约无际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没有安全感。

尽管他遇到了一个一见钟情的女孩,但他三思而后行,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船上了,直到唯一的好朋友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弗吉尼亚号的1900殉船于海底。1900年,这个既没有出生纪录,也没有身份证的人,在人间蒸发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就像通行证一样,消逝了。

不伟大,不平凡,他是孤独的化身,偏执地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因为外面是喧嚣的,所以他注定是孤独的。

电影中1900的多次的弹都令人动容,在与挑战者斗琴时的指尖的行云流水,弹奏时的大汗淋漓,结束之后的香烟引燃,都紧紧抓住了我的眼球,即便我对钢琴一窍不通,也可以感受得到1900的大师水平,技高一筹;在录制曲片时,偶见舷船外一见倾心的女孩,指尖传达的轻快愉悦,曼妙婉转,令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便是钢琴与**的魅力所在了吧,心绪上的喜怒哀乐全在指尖流传,所谓高山流水,大雅之音,不过如此。通过询问,影片中穿插了21首钢琴曲,均经过精心挑选,给我们带来了如此愉悦的视听享受。

影片中的许多台词都蕴含着浓中的色彩和人生哲理,让人生心。尤其是1900年与朋友的告别谈话,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的凄美。“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

在**?我能看看吗?连街道都数不清。找个女人,盖房子,买块地,开辟一片风景,然后一起走向死亡。

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了,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 ? 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现在也没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

”1900的内心是如此的简单,单纯,纯粹,只装着满满的美妙音符,这让他怎么去应付纷繁嘈杂的城市与世俗。所以,他恐惧,他抗拒。与其说是一个人的悲哀,不如说是喧嚣世界的无奈。

“我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整个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这里也有欲望,但它不会超越船首和船尾。你用钢琴来表达你的快乐,但音符不是无限的。

我已经***么生活。”他的自说自话也是对自己一生最好的阐述。复杂远远比不得简单,纯洁永远是那么的美好而稀缺,如1900这般随炸药而绚烂的人生又有几人会理解呢?

我们都生于尘世中,都是红尘中人,不必看破红尘,不被因尘世的纷杂扰乱了自己的内心,如1900般坚守着自己的一片纯净的精神家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纯粹的快乐。此外,偏执狂也能成为大师。1900年成为钢琴大师,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偏执狂,会成为什么样的大师?岁月安好,翘首以待。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7

我们生于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忘乎了生命中所需要的平淡和悠长。游轮始终在前进着,也曾停靠过,但他一直在漂泊。如果让灵魂和肉体和一,想必是件伟大的事情,而我们平凡人都不曾有过,两面三刀,左右逢源,所以我们只配称赞伟大的乐曲,而不会创造别样的旋律。在文章开头,要致敬那个孤独的灵魂和那位执着的友人。喜欢影片中舒缓的节奏,配上一杯咖啡,就更美好了。意大利电影的风格果然不同于美国大片,倒是有点像法国的,毕竟我也看过一部《这个杀手不太冷》。没有坐过游轮,但我也曾见识过现实社会中的等级分明,所以就会对丹尼有种莫名的好感和同情,因为我们都是弱者。不曾想到他付出怀抱是出于冲动还是怜悯,可那个大铁链没有饶过这个铲媒的好人,他是笑着去见上帝的,因为手里曾经呵护过一位可爱的天使,如果放在中国那就是缘分,缘来缘去无法左右。我想生活就是这样,不经意间的一个善举,可能演变成为一段传奇。

1900无疑是个幸运的孩子,亲生父母没能给予应有的关爱,而钢琴给予了他一切。拥有了28个字母组成的名字,也拥有者88个琴键,这一生不曾远行,因为恐惧没有尽头的城市,但他在自己的疆域里尽情的驰骋。写到这里,有点恨自己不懂音乐,不懂钢琴。许多精妙绝伦的弹奏,于我如浮云啊,音乐我听到了,但不知所从,唯独能够发现的也就是他的手速了,我想自己断然弹奏不了那么快。好的音乐都是直入心灵,指尖的跃动,不禁然就泪流满面,或者是引动大家翩翩起舞。我喜欢看他陶醉的样子,那是对艺术的崇敬,仿佛忘乎了自己的存在,也忽视了观众的存在。人是会压抑的,但不能一直压抑,总要有自己的特长,总要有喜好的事物。孤独大概是人生的常态,我们看到的热闹,其实中间隐藏着更深的孤独,总是要学会享受,学会释怀,学会去释放或者是填满。故事是悲情的,炸药的光彩也是绚烂的,许多人匆匆来过,不曾记住这一切,唯独大海不会忘记。有谁知道,那海浪里蕴涵了多少痴情的往事,那咆哮里包容了多少彻夜的哀愁。爱情的火花稍纵即逝,就是那么浅浅的一个吻,让他不在孤独,也让他更加忧伤,好在有一张残缺的唱片,记录了那段温情的往事。是啊,这大游轮上又有过多少虚情假意的送别,就像我轻轻的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也只有1900是真情实感有血有肉的,这个在花名册里没有名字的人,反倒存在的实实在在,并且为远处的社会所感到不耻。有点类似桃花园,只不过他的桃花园每次只发放20xx张门票,园子不大但应有尽有,里面待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其乐融融。又像仓央嘉措,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但他还是少了那份性情,去到街头流浪,去做最美的情郎。他既是高贵的,也是懦弱的。脑海里刻着他现在舷梯中间的画面,那一刻迟疑了,无法去感触他的内心,似乎有点像抛出的帽子那样不自主。电影艺术也是引发人类思考的,如果换了我现在哪里,一定会走下去,去陆地上看看海,去街头或者是地下室去弹奏,勇敢与平凡总是一步之差,思想与行动也是一步之差。但他还是回去了,所以他依旧是1900,那个海上出生,海里弹奏的钢琴师。借用几句古诗,来再次表达对他的感情吧。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8

两个钟头陪主人公1900度过了一生,又是一部经典。

主人公1900从船上一出生便被抛弃成为孤儿,由好心的烧煤工丹尼收养。童年时一次意外丹尼丧生,1900再次成为孤儿。不经意的接触钢琴,让人惊讶的发现原来他竟是无师自通的天才,此后他便开始了一生的钢琴生涯。

1900一辈子没下过这艘船,他也曾经决定离开,当站在甲板上看见所谓大城市那无穷无尽的房屋街道,他迷惑了,他说:“钢琴键有限,但是创造出的音乐无限,如果键无限,那就创造不出音乐。那座大城市一眼望去看不见尽头,尽头在哪里?—世界的尽头?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

整部电影感觉处处是经典,每个镜头都恰到好处,细节处理不多不少,刚刚好。

1900和麦克斯在随狂风暴雨摇摆的船上弹奏钢琴的那一幕,在脑海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在轻快的钢琴曲下,两人似乎与钢琴融为一体,优美而流畅在大厅滑行,宛如美妙少女穿着溜冰鞋伴随着悠扬的歌曲翩翩起舞,浪漫至极!

接受挑战的那一场也印象深刻,前两场比赛不知是有意无意发挥平平,甚至在对手表演时竟然感动的流泪。最后一场开始前,1900向朋友要来一支烟放在钢琴上,说了一句话:“你自取其辱!”接下来狂风骤雨般弹奏出《群峰乱舞》,震惊在座所有人。一曲完毕,1900将烟的一头按在琴弦上,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经过1900激情澎湃演奏琴弦因高频率震动而发热,竟将烟点燃了······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9

故事从1900开始。从1900这个数字开始?不,不是。它不是个数字,而是一个人名,一位伟大的钢琴家的名字,再准确点,是一位从没有下过船的伟大的钢琴家的名字。

他清瘦,身材修长,永远一身西装革履,对钢琴和音乐有着超于常人的天赋和热情。他热爱大海,热爱得甚至从未下过船。

或许他对陆地并非惧怕,并非恐惧,有的只是无所适从和一脸的茫然。他的人生过于悲壮,以至于和那艘从未下过的船同归于尽。朋友的劝说没有起丝毫的作用。

“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 ? 我能看到吗 ? 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了,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 ? 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现在也没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当时,站在舷梯向外看还好。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Nineteen Hundred

使这部电影深埋我心的不是他那优美而华丽的音乐,虽然它至始至终吸引着我。真正使我着迷的是他悲厌的人生观和陆地至始至终奇怪的理解。真是这些,使我夜阑时难以入眠。他那安慰朋友Max的略带幽默的话语,却是我心中最难过的记忆。

故事中他唯一爱着的女孩无疑是幸福的,虽然她可能永远不知道他爱她,更不知道那个冒险半夜闯进寝室去吻她的人是他,这些美丽的剪影让人落泪。

哪位朋友,如果你看到这里,请一定要去看这部电影,《海上钢琴师》。那份美丽的悲哀和永世的温存,值得珍藏一生。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10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述的是一个在“维珍利亚”号船上的弃婴——1900在轮船上成长的故事,他在钢琴上的天赋和造诣让我叹为观止。然而,才华横溢的他最终未离开轮船,并选择与船同归于尽。这似乎是一个悲剧,常人无法理解,我觉得这与他的身份——弃婴有很大的关系。父母的抛弃,与母亲的分离,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最大的创伤,而钢琴成了他的过渡客体,充当着母性客体的代理人。我们看到,以后这一生他都与钢琴相伴。

1900一出生就没看到妈妈,一出生就没有爱。他遭受了两次被抛弃,第一次是他的父母在他一出生就放弃了他,后来虽然有丹尼抚养他,丹尼在他8岁时也死掉了,未成年就遭受如此创伤。丹尼虽然非常爱他,但丹尼向来传递给他的信息就是说船以外的世界有多么可怕,让1900不要离开船,1900由于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因此始终不敢走下船。在丹尼的葬礼上听到了音乐,从此音乐成了他能依恋的客体1900无师自通成了一个钢琴大师,弹琴,是他生命中唯一可做的事情,然而,1900两次能依恋的客体都离他而去,他无法相信这世界还有什么安全感,无法感受那种爱。1900留在船上,他的生命意义在那里,他与船构成了紧密的关系,船是证明他存在的客体,假如他下了船,而船被炸毁,和他有关系的客体也就随之一起都会消失,那么他就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一个完成“自我同一性”的人,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是我认为的这个人。但1900没有真正出生,由于一个人的出生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1900在生理、心理上出生了,也成熟了。但在社会层面上没有出生过,他从来没有走入过真正的社会,不敢走下船,人是社会的,他没有走进真正的社会过,也无法扮演他的社会角色,因此他走在悬梯的半中就不敢往下走了,他感到了恐惧,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人,他从来没有出生过。

影片一开始就有句旁白“他没有国籍,没有出世纸,连生日也没有,能说还未出世”从心理层面,1900确实还停留在未出世的婴儿状态。呆在母亲的子宫里,感觉肯定是最安全舒适的,他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姑娘离开之后,他改变人生的动力彻底被激活,决定下船。也许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1900,下船是一个重生的过程,1900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他走下舷梯,却又慢慢地停下来,整个世界在他的眼中变得黑暗,恐惧充满了内心。最终他选择与船同归于尽,这是偶然,但却也是命运的安排。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11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颇具争议的影片。有人厌恶它的矫情,有人喜欢它的梦幻。

在我看来,能打动人的便是一部好作品,可以从1900的故事里找到自己。

我不知道是否找到了生活的真谛,或许只是对生活多了某些感悟。我反复回放1900留给他朋友的最后话语,一遍遍地听,试图去寻找他不肯下船的真正原因,到最后,我仍然是似懂非懂。

他出生在海上,被水手收养。他只有水手给予的名字,一个年代,1900。他面对钢琴,无师自通,是真正的天才,受到无数人的追捧和掌声。他在偶然的一次,悄悄爱上一个女孩,静默且深情,令人曾揣测他是否会为了她而下船面对新的世界……

而他最后选择的却仍是他的钢琴,他的大海。他说,钢琴只有88个键,但是外面的世界,却是有着无数黑白键的巨大钢琴。他无法驾驭。

1900或许代表着一种理想,代表着多数人,他们注定不会付诸行动,却会始终心怀向往的理想。矗立在那里,自由,决绝,悲伤。

相较于1900,我们是生活在“外面的世界”的。这个世界的意义在于“传承”。它像一个游戏,每个人都是其中的玩家,而任务,却是如何使这个游戏永远存在。学习,工作,结婚、赡养,繁衍……抛不开的责任令前行显得缓慢而艰难。我们的人生对于整个游戏而言,存在的很短暂。也唯有越短暂,这个游戏的运行时间才会越长,才可能,“永不结束”。

我们为什么不会像1900一样,选择在漫天火光中永沉海底。这样壮烈,获得永生,自由。

大多数的我们,生活在这个“外面的世界”,虽清楚地看见它的混乱,也会因为某一瞬间体验到的温情,那无以伦比的美好,而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它所给予的伤害,努力弹奏出最华美的人生乐章。对我而言,“外面的世界”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较1900我们从来都不是天才,但我们勤恳、踏实。从单纯和执拗开始,变得圆滑,世故,但内心深处,终究会记得,这种种妥协,是为了在这世界,在这架上帝给予的钢琴上,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旋律与琴音。

而天才心灵第一,生死次之。很多人说这是悲剧,我却认为这是1900的追求,他热爱船上的生活,那里是他的世界,离开这里,生活就不是他的了。

被炸毁的前一刻,1900为了心爱的女孩所即兴演奏出的爱语。钢琴的声音,干净而轻灵,仿佛是1900那颗安定的心一般,平缓的旋律倾泻着柔情,不仅是对那个曾经出现在1900生命里的姑娘的柔情,更是1900膜拜着钢琴、膜拜着音乐时,心里自然而然的散溢出的柔情。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12

记得几年前,偶然加上上学时候“校草”学弟(同龄)的QQ号,长得白净,体育好,眼睛爱笑,总之是那个时期大多数女生都会喜欢的男生类型,已经毕业几年的他,越发成熟的气质,看得出来虽然毕业了,但依然会看书,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QQ空间经常会分享电影影评,或者读书的片段,翻着翻着,就看到了《海上钢琴师》,已经记不太清他的影评了,但是,我却记住了这部电影。

直到上周,我偶然看到我的好姐妹朋友圈发了一条感悟,推荐了几部电影,其中就有《海上钢琴师》,还有《活着》…,只有这部,我一直没看。(好姐妹暗恋了校草三年。)于是,当下马上搜索点了观看。

软床,暗灯,一杯热水,一个卡通靠枕,洗过脸,也泡过了脚,一个面膜正敷在脸上,会员HDR模式,开始期待并做好了尽情享受这部电影中的准备。

开头有几次想要关掉的冲动,因为实在是太平淡了,脑海里一直有个声音提醒我,这是一部经典影片,人生必看电影list推荐之一,终于“1990”到小男孩长大,可爱聪明的小孩虽然总是被船长训斥,但却也给这艘船的人们带来了很多欢乐,他从一出生,就在这艘船上,某一天,过人的天赋让无师自通的1900在钢琴前忘我的演奏着,动人的旋律打动了众人,从此,1900就展开了海上弹奏钢琴的旅程,也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旅客。

如果你正心烦意乱,静下心来,跟着钢琴优美的旋律放松就好,就像那架没有固定腿脚的钢琴,在暴风雨的海浪上,优雅的滑行

电影的剧情是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的。

和爵士之父的斗琴,还有一次次马克斯劝说他下船,我仿佛也身在船上,能听的懂他的琴声,能感觉到他的情绪,也很多次在心里想,为什么他就不愿意下船试试呢?也许最后他下船了?毕竟遇到了喜欢的姑娘,最后成为著名的钢琴家,是个美好的结局,直到他穿着马克斯的外套,站在舷梯上,这一帧就像一幅画一样,1900停住了,他在想什么,我无数次猜想,最终,他又回到了船上。

“每个人都有不同选择的权利,即使你不赞同。”

我想,1900此刻停顿在舷梯上,看到一望无际的高楼,这座从出生就没有看到过的一栋栋建筑搭建成的城市,心里多少带有一点恐惧的吧?

就像《我们是真正的朋友》里阿雅在热气球上的恐高,萱一直安慰阿雅鼓励阿雅要勇敢,勇敢的站起来,大S这时候说“我们要尊重她的恐惧。”这句话真的很赞。“我知道恐惧对人来说是什么,所以我们要尊重彼此的恐惧。”

直到影片的最后,马克斯问他,下船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不下船呢?1900说:“陆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姗姗来迟,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不羡慕”

看到这句话,我好像一下子理解了1900,他不是恐惧,而是终于找到了自己。音乐是他的全部,而下船,面临的是没有尽头的世界,有太多可以选择的东西和欲望,便无法随心所欲的弹奏音乐。他只想要音乐,他只想做自己。

船上慕名而来听他演奏的人一波又一波,总会出现第一个叫着看到“美国”的人然后大家蜂拥着相继下船,相比之下,此刻看着大家下船的1900似乎是孤独的,但我想他只是孤独过,最终,最终他的内心从孤独中得到了安定。

当我听到他说:“我不下船了。”的时候,我跟麦克斯一样已经泪流满面,让人心疼又真得特别理解他,想让他得到最好的世界,又不得不尊重他的选择。

有很多人说,1900是自闭症,我不尽然,电影之所以经典,离不开这样让人联想的剧情,人物设定,和结局,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电影就不同。

虽然1900从未下过船,但船上的人来人往,他的心里更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麦克斯说整个世界都会倾听他的音乐,但我想,只有孤独的人才需要被人倾听吧。1900拥有音乐,他并不孤独,反而拥有自我满足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