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2-03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系列十三篇)。

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不妨阅读一下“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观后感最重要的核心是哪里呢?再次观看的时候,心里仍会有新的感悟和感动。而观后感在帮我们梳理剧情的同时可以记录这些内心的共鸣,写好观后感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梳理能力,期待这些研究能够支持你的工作成果!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篇1】

前几天刚好重新看了一遍《三傻大闹宝莱坞》,感触很多,想到了很多东西,所以就在这写一下自己的感想。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主角兰彻和他那两个同学法罕和拉加的事,有不少内容是关于教育的。随着寻找兰彻之旅的展开,他们之间那些事也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

先说一下他们那个古板的校长,那个墨守陈规的病毒校长。在他的身上,我们几乎可以看到死记硬背这种教育方式所带来的种种恶果,死板不懂变通。最能体现这点的莫过于在他女儿生产时,他的那份手足无措,甚至晕倒,这与学生灵活使用各种设备来发电形成鲜明的对比。知识只有被使用才能发挥它的主要的作用,如果只是记住而不能运用,那就像脂肪一样堆积在我们的身上,妨碍我们的行进。但他也是一个相当负责任的老师,在被兰彻问为什么不能在太空用铅笔,虽然不能立即回答,但后来他也去寻找答案并告诉兰彻,如果铅笔尖断了可能会漂浮今人嘴巴鼻子或仪器。最后他把自己的太空笔送给兰彻,也表示他对兰彻的认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再说说查尔图这个只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虽然兰彻他们整蛊他确实不怎么妥当,但其中也有他自身的原因,不懂思考,懒于思考。而且太看重自己的名气,受到整蛊后耿耿于怀,在十年间都不曾忘记。做人应该大方一点,不能太小气,斤斤计较对自己没多大的好处,反而浪费自己的时间,得不偿失。

最后说一下主角兰彻,他是一个相当乐观灵活的人,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由在他在开学的那一天整蛊师兄,与病毒校长唱反调就可看出。他想着改变这个世界,最后他也确实成功,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有人会说,这只是一部电影,想要做到太难了。这点不可否认,我们或许在现实中很难全部做到,但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慢慢做,要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想改变也是需要慢慢来的。从自己开始,逐渐影响他人,甚至社会。

有很多人觉得在我们这个社会很难出现像兰彻这样的人,因为家庭社会对个人的施加的压力非常大,而且人们的价值观不怎么好。人们往往看重成绩之类的东西,巴不得自己的儿女成为高考状元。像兰彻相似有反抗精神的人,我们国家也有,就比如韩寒。现在提起韩寒,大家大多持支持的态度,但翻翻以前人们对韩寒评价,基本都是批评的,什么下一个仲永,门门功课挂红灯,不好好学习以后有什么出息之类的。在当时看来,韩寒无意是被毁了,没前途了。但令人讽刺的是,那个他们认为被毁了的韩寒如今是一个公众人物,并登上时代周刊,而像哈佛女孩刘亦婷之类被那时父母当作教材的正面人物,多数已取得绿卡在国外生活了。

我们并不一定要完全学习韩寒,我们需要做好自己,慢慢改善自己。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篇2】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片主要反映的是印度现代填鸭式的教育带给学生的压力、恐惧与不科学。也反映了学生时代的友谊情比金坚。这部电影我看了两次,第一次是形势与政策课上胡书记截了拉杜面试的片段,当时就被剧情所吸引,课下就自己完整看了一遍,第一遍看后,只是被电影里的搞笑画面所吸引,并没有深入思考,也没有写观后感。

也许临近毕业,心态变了很多,再看一眼,感触良多。

兰彻是花匠的儿子,从小聪明好学,善良调皮,他代替小主人来这里上大学,任务是四年以后为主人拿回一张光宗耀祖的文凭,但是对于传统的以分数论等级、以分数定前途的教育提出了不满和抵制,引来了众多教师的斥责和刁难。

拉杜家庭条件不好“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狭小昏暗的房间,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尚未结婚的姐姐。他来这里上学的目的是为了有钱让父亲治病,让母亲过上好日子,让妹妹有嫁妆。由于压力,他胆小谨慎,学习成绩一直垫底。”电影将这份贫困的悲伤幽默化,但仍然能引起我们共鸣,我国贫富差距大,绝大多数人还在社会底层挣扎,我们大多数不是权二代,爸爸不是李刚,妈妈不是明星,于是上一辈将更多的希望与责任理所当然的放在我们肩上。

拉杜一直承受着这种压力。他迫切需要成为一名高薪工程师来拯救他的家庭。他期望产生压力、压力和恐惧。因此,他的表现一直垫底。还记得每年有多少学生因为不够强壮而自杀吗?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学生,他们承受着太大的压力。是谁给他们压力的?

父母?教师?这是目前的社会制度。我不敢高调谈论一个国家制度的利弊,但谁也不能否认

优胜劣汰这个自然界的法则同样被人类所信奉。

法尔汉喜欢野生动物摄影。由于担心父亲的权威,他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工程专业,学习成绩更差。三个年轻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因为他们注定会在一所大学的屋檐下相遇,分享彼此的烦恼和不幸,以各种方式解决内心的压力和处境,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在以严格著称的学院里,兰彻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学生,电影一开头就突出了他的不一般,当所有的学生都在敬奉学长时,只有他一个人不服从,并用科学的知识教训了那些霸道的学长,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是呀,学习了这么多年,我们很少能把知识灵活运用。

当期末成绩出来时,兰彻每次都是第一名,而他的两个好朋友法兰、拉杜却是倒数,兰彻对法尔汉说:“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喜欢机械,工程是我的兴趣。你知道你的兴趣吗?

这是您对工程理论的兴趣崇拜,与摄影行业联姻,充分发挥您的才华。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父亲强迫他成为拳击手。阿里的父亲要他唱歌。后果有多可怕?”兰彻对法尔汉说的话,不也是对我们很多在校大学生说的吗?很多学生因为父母的要求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专业,选择了父母指定的专业。没有兴趣他们怎么能学得好?

接下来兰彻对拉杜说的话同样也让人受益匪浅,尤其对于一些大学贫困生,他对拉杜说:“因为你是懦夫,害怕未来,看看这个,戒指比手指头还多。为了考试,为了姐姐的嫁妆,为了工作,如果你那么害怕明天,你怎么能活在今天?

又怎么能专注于学业?”我感觉这些话像是对我说的一样,家境不太好的我,特别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次考试的时候压力特别大,顺利通过高考后,在大学里的学习压力也并没有减少,因为我和拉杜一样害怕没有好的工作,必须好好努力。

对我感触颇深的,还不仅仅只是这些。

毕业之际,在兰彻的帮助下,法尔汉成功收到了著名摄影师的回信,这时候法尔汉对他爸爸说的话也很让人深思,“我想说服你,爸。但不会以死相胁,爸,我做一名摄影家又会怎样呢?挣得少,房子小,车小,但我会很开心,会很开心。

”拉杜面试时,对面试官说的话对于即将毕业面临工作的我们来说更是受益匪浅:“断了两条腿,才让我真正站起来,好不容易获得了这种态度,我不会改变的。你们留着这份工作吧,而我保留我的态度。”

“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all is well!”

这句话的台词,任何一句话都是经典,都会引起我的极大反思,会让我对它的心灵发出共鸣。它就犹如人生路途中的向标,时刻纠正着自己前进道路中紊乱的步伐,为我指明对与错,走向正确的征途。

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贫富差距大,人均收入低,这些都与中国国情相似。所以,作为一个中国学生,很容易与这部电影产生共鸣,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影片抨击的是印度的应试教育,把青年学生迫到自杀问题严重、扼杀年轻人的创意以及贫穷问题和社会发达令人与人之间为前途问题而成为奴隶的实况反应出来。剧中的院长,总是教育学生们:生活是场比赛,当不了第一名就只能被人践踏。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像兰彻这样有创新思想的人总是受到约束。影片多次描述院长边由专人刮胡子、边听歌剧午睡的一幕,配合着两个学生的自杀,而他却无动于衷,对这个体制的讽刺达到了顶峰。

一部好电影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和听觉的享受,更是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最令人欣慰的是思想的共鸣、启发和升华。观看《三傻大闹宝莱坞》影片后,带给我的启示和感触是颇多的,但体会至深的还是“人应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工作和生活,不为别人的期望而丢失自己,唯有这样,才会更好的施展和发挥潜在的才能。”正如影片结尾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追随长处,成功伴随你!

”是的,追随长处,成功伴随你!一部风趣幽默的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听的愉悦,更是思维的启迪和感知的提升!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篇3】

60年代以来的美国大学“不仅是美国的教育的中心,而且是美国生活的中心,它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清华大学是我国最好的大学,但在全球大学排名中只能排在280多所。作为我国最好的大学,相信我国对这两所大学各方面的投入不会比世界上其他学校差,但在大学本身或毕业生的竞争力方面仍有很大差距。

如果我们想让我们的大学发挥美国大学的作用,就目前的大学教育而言,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中国大学法制教育。

近年来,我国教育立法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有许多薄弱环节需要整体加强。首先,教育立法的缺位和时代的滞后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困难,导致学生受教育权保护不力。因此,要加强教育立法和相关配套法律法规、行政司法解释的建设。其次,应根据《立法法》对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进行清理。

我国现行的教育立法明显存在层次过低的现象。如在对学生进行开除、勒令退学等改变学生受教育者身份的处分行为仅仅是由教育部颁布的行政规章来规定,明显是不够的,受教育权是宪法、教育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仅通过一个在立法法上属于最低层次的部门规章就可以剥夺,未免过于草率,本末倒置。此外,教育部许多行政法规的内容也与法律作为上位法相抵触,比如禁止学生结婚的条款。

第三,规范学校权力的授予、运行、制约和责任。作为学生管理的主体,现行的学生管理条例大多由各学校自行制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与学生的权益密切相关。然而,由于对授权主体缺乏限制,高校制定的管理规定往往超出了法律许可的范围,违反了上位法。

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坚持正当程序原则,是使学校的管理行为公开、公正、公平的基本保证,通过正当程序管理过程,规范权力的运行秩序,使权力的行使遵循符合法治精神的规范步骤和方式,保证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和高效性,从而使受教育者在学校中的机会平等,其合理的请求权、知情权等得到保障和维护。

第三、 中国大学创新教育。

你们为什么却是屡屡倒数?因为你有太多的包袱,甚至根本不喜欢你的专业。只要跟随着你们的激情所在,激情就会变成你的职业。

一个考死记硬背的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这所谓的好学生却从头到尾一直没理解,多么可笑的一幕,然而却也发生在我们身边。

从我自身感受,我们的大学教育基本就是一味追求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发展。大学生缺乏活力,也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这么多年来从未获得过诺贝尔奖。

纵观我国大学走过的一百多年的历程,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走过的历程,大学在科学知识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培养了一大批专家和科技人才,我们的科技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大缩短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些都是与我们重视系统科学知识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然而,传统教学的特点是学生对事物有固定的看法、方法和规律,掌握科学知识本身。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知识的创新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表现为:

在教学内容上,它忽视了科学知识内在具有的、与科学知识密切关联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教学方法上,以知识灌输为主,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性。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是模仿、机械操作和背诵。这种忽视主体性的教学对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正如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指出的那样,知识是固定的。所以,学生们总是抱着这样一种观点,上学就是学习固定的知识,学习一些现成的结论和答案,把黑白本上写得一清二楚的东西带回家。

这样一种使学生只知道结果、不知道过程和方法的教学“削弱了学生的反思能力,以及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对一个问题反复思考的习惯。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只有固定的观念、固定的方法和规则,缺乏获得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新知识的能力。

综上所述,电影实际上是现实问题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自己。同样大学存在的问题也一样清晰的反映到我们的心里。电影结尾,主人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改变了同学,改变了学校。

我相信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我所看到的问题。我国高校的现状有朝一日会成为一个健全的法制,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人文精神,注重创新和能力培养,成为学生心目中真正的象牙塔。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篇4】

这是一部以友情为主线的影片。一开头就不同凡响,为了见一个旧友,法涵在刚起飞的飞机上装病,飞机不得不返航;而莱俱情急之下忘记了穿裤子,可见这位朋友在他们生命中的位置多重要。之后一辆车在山谷间穿行,两边的景物如雄鹰掠过,场面开阔优美,大气。和着深情的音乐,诗一样的歌词直抵人心:“他如风般自由,似风筝翱翔在天际,他去了那里…让我们去寻觅。我们为脚下征途牵引,他却独辟蹊径,路途艰险却毫无烦忧。我们为明日愁颜,他只顾畅想当今,让每一刻壮美不凡,他来自何处,触动你我的心弦又消失不见。烈日下他如同一片绿荫,大漠之中,他便似一片绿州,对受伤的心,他是良药一剂,恐惧着,我们都泥足于井底,无畏着,他畅游于海天之际。毫不迟疑地迎接潮汐,他如一片浮云独自飘逸,却是我们最好的知己。”歌声动听,景色优美,让人神往。

本片采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上大学期间,主人公兰彻为朋友两肋插刀、协助同宿舍两个同学法涵、莱俱获得成绩和事业上的提升的故事。当然,主人公也收获了事业和爱情。影片血肉丰满,包含了人间种种情愫。喜剧的,温情的,亲情的,爱情的,甚至是师生情,而最动人的还是贯穿全剧的友情。

出人意料的还在结尾,主人公兰彻,原以为是富家少爷,其实只是富人家的佣人之子,因为爱读书,而冒名顶替了那位真正的兰彻少爷,给他挣一张文凭后,就要自动消失。他的真名叫望杜。他根本不在意学位而是出于热爱才读书,看似没有苦读却成绩斐然,最终得到了那只像征卓越者的钢笔。兰彻最终成了发明了400专利的大科学家,还按自己的思想创办了一所理想中的学校。

影片最后那句意味深长的话:“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什么是卓越?成功如何定义?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卓越的生活应该是忠实于自己心灵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篇5】

影片中有多个鲜明特色的人物,但我们不难发现,除了主角兰柯(范素科·旺)以外,不论男女老少,统统都被实用主义所困扰、束缚。法尔汉和拉贾明明不喜欢工程学,却硬着头皮报考工程学院,在他们眼里,学***由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所决定,而是由未来职业的收入高低所考量;查特学***死记硬背,从来不去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在他的眼里,学***为了应付一场场考试而已;校长和老师在教学时,不去引导、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只要求他们照本宣读,在他们眼里,教育就是让学生在考试的竞赛中拔得头筹;琵雅明明不爱自己的男朋友,却依然和他订婚,在她眼里,结婚不是挑选一个适合的生活伴侣,而只是选择一个值得投资的项目,完全由对方的学历、收入来评估;拉贾和法尔汉的父母逼迫自己的儿子选择不擅长和没兴趣的工程学,在他们的眼里,人生的幸福在于能赚多少钱,而不是获得自信、快乐......这样的人物连带着他们实用主义至上的理念,充斥着整个影片,而兰柯(范素科·旺)就像那一道清泉,冲散了这一切蒙蔽生活本质的实用主义淤泥。

兰柯(范素科·旺)就是一个反实用主义的象征、符号,他在片中的所有行为都是与实用主义逆向的。他鼓励两个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劝导查特真正去理解书中的内容、告诉老师和校长,教育应该是引导学生思考、创造、建议琵雅应该遵从感情挑选伴侣......最终,兰柯(范素科·旺)凭借自己对工程学的热情,和活学活用的学***下,不但成为工程学系年年拿第一的学生,毕业后更成为拥有400项专利的行业专家,并赢得了爱情,变成了人生赢家。

兰柯(范素科·旺)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好比一把沙子,当你无法认清它的本质时,只会盲目的用劲去抓,结果沙子反而迅速的流失,生活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当你真正看清它的本质,遵循它的本质,反而会捧得满满一手的沙子,生活尽在掌握。这就是为什么,法尔汉和拉贾,会年年考试垫底,查特会在演讲大会上丑态百出,校长会逼得天资聪颖的乔伊自杀,琵雅会发现自己在男友心中还不如一支奢侈表,拉贾和法尔汉的父母极力让儿子幸福却最终导致儿子郁郁寡欢......实用主义表面上言之凿凿,合情合理,实则都是短视的、低智的,就像片中批判实用主义的学***那样——死记硬背也许能让你通过大学4年,但会毁掉你接下来的40年。

反实用主义的主题是个很宏大的命题,影片巧妙的聚焦在求学、就业、爱情,这三项和个体紧密相连的话题上,用一个个典型人物的具体事件将其简化、分解,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最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个容易陷入说教的话题,被巧妙的包装在令人发笑的喜剧中,让人丝毫没有感到枯燥、乏味。

作为一部成功的喜剧,影片中喜剧元素的覆盖率之高,不压于其反对的实用主义理念,兰柯(范素科·旺)和实用主义的每次对峙,从老师到校长,都是用一个喜剧段子完成的,而且每个段子里都包含着可贵的智慧火花,让人忍俊不笑,又钦佩至极!影片中的喜剧形式还非常多元化,有台词类的、也有剧情类的,甚至还有画面类的,在介绍拉贾贫困的家庭时,画面刻意做成了近似黑白但又不是黑白的明暗两色,虽然反映出拉贾家一贫如洗的境况,却充满喜感,陈旧粗糙的画质和人物过于戏剧化的表演,表现出这种贫困家庭的故事是一个多么老旧的煽情梗,让人直想发笑。

由于实用主义的泛滥,是很多国家都有的情况,因此《三傻大闹宝莱坞》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了广泛的**,谈论最多的就是其中对教育体制的批判,但是影片的高阶在于心思细密地防范了矫枉过正。由于兰柯(范素科·旺)在和校长、老师的对抗中屡屡获得胜利,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老师都是愚笨的,学校教育都是没用的,记住!影片批判的只是教育中的实用主义,而没有半点贬低教育本身,以及蔑视教育工作者的意图,为了防范这点,影片在兰柯(范素科·旺)亲身实践了一次工程学应用,帮助琵雅姐姐接受后,达到高潮,校长拉住了离去的兰柯(范素科·旺),他并没有为自己实用主义的错误道歉,而是说了以下这段话:

“入学那天,你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用铅笔?如果笔尖断了,失重的话它就会漂浮在空中,进入眼睛,鼻子,仪器。你错了,你不可能一直都对,你明白吗?

这是一个重要的发明(指太空笔),你知道吗?”这段话,捍卫了教育的价值和老师的尊严,在影片反实用主义高潮之际,来了个急刹车,防范主题被矫枉过正!这样的做法,让影片主题更明确、也更有参考意义。

中国是一个实用主义泛滥的重灾区,积弱贫困多年,让中国人太急迫的想要富裕、强盛,难免急功近利了些,在这一过程中大家或多或少的都是原罪者,我身边很多同学都批判中国的填鸭式教育,觉得自己深受其害,可是待到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却是加倍地实施这种教育,不断增长的收入,让孩子们有更多“机会”去参加各种无意义的、竞赛性质的“兴趣”班,可见,大家都知道实用主义不好,但谁也不敢先放弃实用主义,毕竟它在短期内,就能看到明显收效,对此,我只能一声叹息,兰柯(范素科·旺)这个角色过于理想化,现实中更多的还是崇尚实用主义的查特,和被实用主义逼死的乔伊,影片作为一声向着这个实用主义至上世界的呐喊,本身就验证了实用主义的胜利。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2】

这部电影的线索与其说是为了找到兰彻,不如说是为了找到生命的真谛。查图想知道的是兰彻生命的结果,我们看重的是兰彻生命的过程。同在帝国理工大学,在高强竞争压力之下,当大多数人为了以后的好工作、高工资、豪宅、美女而压抑、纠结、苦痛时,兰彻却为了兴趣而快乐地学习着,热衷于知识的应用,从不在乎金钱和名利。

这种宽宏大量、漠不关心的态度,犹如微风,驱散了现代社会高压的阴霾,引起我们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没人会记住第二名”、“为了自己的成功,你必须把把别人挤下去”校长病毒不断强化这些观念,力图灌输给学生赤裸裸的丛林竞争原则。所以有了查图这样的标杆学生:每天18小时的学习,自私和奉承,幸灾乐祸,对他人漠不关心,别无选择,只有达到目的的手段,才是模板和工具。

更多的人生活在压力和恐惧中,所以人们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中国的情况是一样的。在经济现代化的大潮中,任何一个国家的白热化竞争都没有大的差别。从出生开始,甚至在没有出生的时候,我们就承载了太多父母和社会的期待。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有胎教,所以我们三岁要上幼儿园,四岁要去英语班,五岁得去绘画班,六岁得去钢琴班……,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们喜欢什么、想学什么,我们只能学别人认为有用的东西,追求别人都在追求的东西,过着别人想象的生活。

但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的心在哭泣:这是我自己的生命,这一次我应该为自己而活。生活的悲喜如水中的鱼儿,冷暖只有自己知道,光鲜外表下内心的苦痛又有谁能知解呢?

“知道我为什么总拿第一名吗?因为我喜欢机械”兰彻是这样解释自己的成功,如此简单又如此困难。因为热爱,兰彻会废寝忘食地做科研,会开创性的想问题,会有意识的运用知识于实践。

对他来说,知识不是破坏金钱力量的手段。他从不为成就和工作而学习。对他来说,知识本身就是目的和乐趣。这在世俗世界中变得越来越罕见和珍贵,所以兰彻成功了,而我们大多数人仍在努力攀登和沉入欲望的深渊。

当学习不是我们所爱,所爱不是我们所学时,法汉两国一直在平庸和痛苦中挣扎。我们无法在我们不爱的东西上有热情的投入,强行去学只能是三流的平庸;把宝贵的一生耗费在我们不爱的事业上,这是我们难以承受的生命之痛。当法汉最终成为一名动物摄影师时,我真的为他感到高兴。

是的,即使今后钱少一些房子小一些,车小一些,只要内心快乐,那些身外之物又有什么要紧呢。我永远不会忘记电影结尾那灿烂的笑容,那是内心满足的喜悦。

剧中三个傻宝的兄弟情谊也让我潸然泪下。朋友之间不离不弃、相互扶持,为了兄弟自己的生命和名誉都可以置之不顾。在现实的压力下,深厚的友谊是如此珍贵,这是人生的快乐和真谛。它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追求。

当法国人和中国人终于找到兰切尔时,一位朋友的重拳传递出深深的思念之情,其中包括许多难以言说的话语和感情。

作为一部民族喜剧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还奉送了独特热闹的歌舞,让我对这个民族多了一份了解和热爱,而其中俯首即是的关于友情、爱情、人生、成功的哲学则更值得我们深深思索。

这部电影将是我关注更多外国电影的开始,我相信它也能给你带来感动和灵感。不仅是电影的娱乐,更关乎人生的思考,尽在《三傻大闹宝莱坞》。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3】

《三傻大闹宝莱坞》一部关于教育题材的影片,很搞笑,但不要以为这就是纯粹的喜剧片,影片抨击的是印度的应试教育,把青年学生迫到自杀问题严重、扼杀年轻人的创意以及贫穷问题和社会发达令人与人之间为前途问题而成为奴隶的实况反应出来,发人深醒。可以说,这是一部相当好的教育片,比儿童时期家长组织要求的电影要好得多。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是兰切、法涵和乐高。这三个男孩是印度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他们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进入了著名的工程学院。他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庭抱着太多希望。兰彻是花匠的儿子,从小聪明好学,善良调皮,他代替小主人来这里上大学,任务是四年以后为主人拿回一张光宗耀祖的文凭,但是对于传统的以分数论等级、以分数定前途的教育提出了不满和抵制,引来了众多教师的斥责和刁难。法涵是一个贫穷家庭的孩子。他来这里上学的目的是为了有钱让父亲治病,让母亲过上好日子,让妹妹有嫁妆。由于压力大,他胆小谨慎,一直处于学习的最底层。

而莱俱喜欢野外动物摄影,由于惧怕父亲的权威,选择了不喜欢的工程专业,学***更是倒数。三个年轻人,各有自己的生活,各有自己的无奈,因有缘相逢在一所大学的屋檐下,共同分担着彼此的忧虑和不幸,笑中有泪,充满人情味,他们以各种方式排解着内心的压力和处境,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影片的主角兰切展现了一系列非传统教育下所培养出的令人折服人格魅力和知识魅力,他提倡兴趣学习,他挑战传统教育,挑战权威,整个影片中他教育了同学,教育了老师,教育了校长,教育了整个教育。他用知识拯救了人们的生命,让别人树立了自己的个性,让别人在找到梦想的同时实现了自己。这些知识是书本,但不是传统的课堂。

同时,电影让你更加融入自我,梦想不再是理想,生活不再是生存,学习是分数,生活是你自己的生活。兰彻的一句话:“学***为了应用”。

法函说:“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说出了教育和学***质,如果不是为了应用,学***什么意义?

目前,我们的教育去了**?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成为孩子们高升的基础。很多家长认为:

孩子的学***不好,就会决定孩子的一生。害苦了多少孩子啊!

而剧中的导演总是教育学生:生活是一场竞赛,如果你不能第一,你只能被践踏。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像兰彻这样有创新思想的人总是受到约束。

影片反复描述了**刮胡子、听歌剧小睡的场景,同时配合两名学生自杀。然而,他却漠不关心,对制度的讽刺达到了顶峰。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篇6】

对印度电影更多耿耿于怀他们的爱情悲剧和歌舞煽情片,想不到的是事隔多年,印度电影有了质的飞跃,更多关注现状,关注人生,抒发自己的人文情怀。电影奉献了个理想人物兰乔,他不是傻瓜,他应该是励志英雄,他的存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然对于社会等级制度比较严谨的印度来说。

首先肯定的是该片故事情节很流畅,而且很值得玩味,我觉得人家这样的编剧比好莱坞都靠谱,“消音器”与三个傻瓜立誓10年后看谁发展最棒,十年之约之前表现的是一群奋发图强的皇家理工学院大学生如何与院长““病毒””斗体制,十年之后物是人非,想不到的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人生。

显然影片命题为《三个傻瓜》是采用反讽手法,其实傻瓜不傻,他们不媚俗,不按部就班的安排人生,他们的口号就是拯救自我,实现自己最快乐的人生价值。影片对兰乔这个角色设计相当的精妙,大家一直以为兰乔是大富豪的儿子,当法兰拉杜找到真正的兰乔时,原来假兰乔的真实身份才揭开。当大家以为假兰乔沦落为一个老师有些诧异时,想不到的惊喜再次发生,原来这个假兰乔就是“消音器”要找的科学家望杜。如此精妙的编剧真的很不一般,而且如此安排很合乎印度实情。一个热爱读书的富人家的园丁之子,是谁也想不到他会为别人冒名读书,而且成功毕业改变了别人眼里低贱的人生。

电影通过很多情节详实的解读兰乔的“傻瓜”哲学,当然他选择挑战的对象就是一心指望自己儿子考上皇家理工学院却逼死自己儿子的院长”病毒”,院长要求儿子考上皇家理工学院成为显赫的工程师,但自己的儿子却希望成为作家,只有以死来违抗父命。“儿子成为工程师,女儿成为医生”似乎是印度最美好的望子成龙心愿。兰乔反对死读书,更反对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他通过自己的鼓励成就了法兰的摄影梦想,而拉杜也丢掉家庭包袱没有再选择跳楼成功面试成为大企业职员,而兰乔自己虽然丢掉了那个假名,但他拥有了自己真正的人生和事业,还拥有”病毒”女儿的爱情。

影片精彩细节很多,新生见面的脱裤子游戏,兰乔电学长老二,课堂戏弄院长”病毒”,婚礼偷吃食物,挑拨碧雅离开标价男和碧雅用摩托车载拉杜病重老爸上医院,整蛊消音器査图尔的演讲稿,亲自组织学生发电为”病毒”大女儿接生,这些桥段很有想象力,当然也不乏幽默喜剧感,这些桥段充分表现兰乔这个人物非常规的一面,可能说他傻是因为他的叛逆,其实这种叛逆正是一种自我革新的精神,发明四百多项科技不正说明他独到创新精神的可贵吗?

当然影片也非常浓墨重彩三个傻子之间的超友谊,兰乔对病重的拉杜发出生命的呼唤,教会他减压,叫他勇敢面试,兰乔的帮忙投递给著名摄影师当助手的信成功回复,法兰也同样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兰乔的积极反常规的精神是其中二傻子膜拜的神。当然不会因为时间名利地位的改变友谊被撕裂,相反兰乔一直在默默的关注他们。当然二傻子也懂得回报,是他们挽救了兰乔的爱情。毫无疑问,这不一般的励志故事很鼓舞人心,当然对每个人如何懂得回报如何懂得去享受生活和工作势必带来非常强烈的冲击力,这也许是全世界人民无法迁就和实现的美梦。

印度电影发展到如此高境界真是难得,影片主演阿米尔—汗45岁大龄演绎20多岁的男生虽然有装嫩的感觉,但这点瑕疵无伤大雅,因为你完全被影片精彩情节折服,而不会去计较演员的装嫩,阿米尔—汗用夸张的表演手法巧妙的遮掩了年龄带来的差距。配角院长”病毒”的存在更为影片的喜剧效果增加更多爆笑点。演员的表演似乎都很真情流露,那怕是男人之间流眼泪也是常有之事,哥们玩的不是酷,而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这样的故事虽然以喜剧手法表现,但其实核心思想内容非常严肃,可能采用写实的手法让人难以承受,所以通过喜剧的表现手法,让大家在轻松愉悦中换位人生思考,而正因为影片喜剧的特点,也加入很多插科打诨的印度歌舞场面,让人一直处于很赏心悦目的观影过程,似乎升华了宝莱坞戏不够歌舞凑的惯用伎俩。当然这部戏比获得奥斯卡大奖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来得更正点,更容易倾倒观众。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篇7】

故事以两个好朋友寻找多年不见的好兄弟兰彻的过程中展开的回忆:讲述五年前兰彻顶替他人来到皇家工程学院读书。这是一所印度传统的名校,这里的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就只有第一(指成绩)!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没有未来!而兰彻却不随波逐流,他用他的善良、开朗、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人。他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教训野蛮的学长,他用智慧打破了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

最后他用智慧征服了印度科学界(一位具有400项专利,日本人求之不得的天才科学家),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做回了真正的自己——法撒克望杜。 《三傻大闹宝莱坞》剧照“三人帮”中兰彻和莱俱梦想成为工程师,法汉却想成为野生动物摄影家。影片中随时穿插着幽默的语言,行为。他们把教授称为“病毒”,把查图尔称为“沉默者”。

“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找上门”故事随之结束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篇8】

影片虽然以“three idiots”为名,但我并不认为主人公三人应被称为“呆子”,反而觉得他们诠释了青春的含义,演绎了最充实的大学生活。或许影片主要记叙的不仅仅是三个主角的大学故事,也包蕴了一生处世的态度:专注于远方的目标时,是否还要留心身边的风景。

入学之初,“病毒”就以杜鹃的比喻揭示了竞争的残酷:“杜鹃从来不自己筑巢,它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它们会怎样?它们会把其它的蛋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它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诚然,竞争是激烈的,但这并不是我们放弃一切而将胜过他人作为唯一目标的理由。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或许存在着许许多多同我们争夺职位、薪资的竞争者,但他们也是我们的同路人,真的不认为使用各种手段一路排挤开他人就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或许如同影片中“消音器”一样,不择手段地获得了一个虚名,得到几分物质上的富足便狂妄自大,环顾四周,却没有一个可以分享欢乐与苦痛的伙伴,这样的人生绝对不能称作“精彩”。“你们都陷入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什么用?

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这里不是大学,是高压锅······”不得不说,许多时候我们过于浮躁,只注重追逐一些实质上不能代表什么的数字,恰恰忘记了大学之道的真谛是获取本领,走向社会。

若将一切都换算为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数字,竟日只为一个分数奔走操劳,为踩下又一个竞争对手而欢欣,从未想过他们也是人生路途的旅伴,如此生活着的一定不会是生活的弱者。

有感于电影中的那句“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哄它,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一切顺利’。”一路奔波,多少次忽略了内心的感受,仅仅是机械地重复又一天既定的日程。我们似乎也很容易陷入一种茫然的“大学状态”中,带着一种日积月累的麻木强迫着自己迈出一步又一步。

突然反省,发现脆弱的心灵不知该抛弃在哪里。曾经的关心,曾经的期待,不知不觉被一个量化的目标掩埋。也许我们缺失的正是一分随性,时刻责问自己一句“我要的究竟是什么”,悉心呵护内心的世界,既然知道“冷暖自知”,就更不应冷落自我。

那一句“一切顺利”是在教我们作为一个人而活,而不是像机器一样工作,是对心灵的一次轻轻的抚慰,是精神伸过一个懒腰之后重新激情漫漫地上路。

何谓精彩的人生?这恐怕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话题。但我看到了,有三个“白痴”,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了缤纷的华年。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篇9】

一年前早已看过的影片,这次由于作业的缘故又重温了一遍。一年前的我看完这部影片的感受与现在截然不同。一年前的感受是,这部片子好搞笑。

一年后,我觉得这部电影不仅有趣,而且指出了现代教育的弊端。以嬉戏的方式抵制印度的填鸭式教育,质疑当代教育。印度跟中国面临着一个相似的问题:

封闭传统式的教条主义教育造成了现代学生的高压力,印度学生因就学压力大致使学生自杀率一直“名列前茅”,其实,这也是值得我们仔细思考的。

让我在剧中感受最深的是兰彻(剧中的另一位大学生)公然反驳院长,质疑院长的教学方法,用智慧打破了学院传统的教育理念。 说出了教育和学习的本质“学以致用”,如果不是为了应用,学习还有什么意义?

有一句话,“不管走了多远路,都不要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教育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们感知世界认识世界。而目前我们的教育又走到了哪里呢?

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成了孩子们学习的包袱。学生们正在成为测试机器,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兴去学习。中国孩子的创造力一如既往地低下,这是近年来应试教育的结果。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决定孩子的一生。但他们没想到,有些孩子在学习中可能会感到不快乐。这样的学习就算成绩好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今天的教育方式,教育的道路就会越来越偏离正确的轨道,孩子注定是教育的牺牲品。这将是我们的悲哀、国家的悲哀......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篇10】

不说电影的人生哲理震撼了我 ,而是有感带批判性题材可以拍得如此搞笑轻松,这个赞一个!不过硬要将该片的骨髓上升到一个层次我倒觉得比较牵强, 没有必要。 它就是一部很好看的**,你看的时候会不知不觉投入感情、甚至会为情节的小跌宕揪心(虽然知道结局肯定是大团圆型)由衷感到开心、温暖的同时顺便重温那么些耳熟能详的“大道理”(ps:

可以看听但是现实可以肯定我基本上不会去“挑战”……)也还蛮不错!最后提提由于毕竟是喜剧搞笑,所以**戏剧性很强。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吸尘器接生小孩”哈哈,关键是他还成功了!

不过“大道理”里也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滴——以后遇到事情,我想我会不介意学学神圣智者兰彻达斯,用右手砸砸左胸小声告诉自己“一切顺利”——因为有时候心是很脆弱的,它需要我们的安慰来使它变得坚强!

说起中国的应试教育,我们都是受害者,真是悲哀。我们的下一代想继续吗?教育改革越多,分数越高。各种90后事件层出不穷。这是教育系统的悲哀,否则,也将是我们国家的悲哀!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历代王朝,周期性的动荡和繁荣,200年后可能是动荡的时代。

何其可幸,我们活在盛世!世态风云变幻,我既不是开国功臣,看起来也当不了亡国之奴,碌碌无为一生即可。

有多少人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又有多少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社会在发展,同时社会也在倒退。

物质越来越丰富,精神越来越空虚,枷锁越来越重。儿时的梦想越来越远,活着就像行尸走肉。唯一的乐趣就是看这样的励志喜剧。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篇11】

昨晚又把“三傻大闹宝莱坞”温习了一边,感触良多,一个简单的想法;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这样完全不受限制,工作即娱乐。

电影中因主人公而改变的莱恩在面试时说了一句让我惊讶不已的话;“断了两条腿才让我真正的站立起来,断了16根骨头才让我获得这样的态度,所以我不改变。”于是面试主考官在连连惊讶的神情中叫回了莱恩并说:“你是我25年来见过的无数的面试者中最出众的一位,年轻人你是从哪来的,我们来谈谈薪酬。”

影片中主人公的几番说话也久久的在脑中翻腾,我不得不将他的话转化成自我的语言珍藏起来,“追求卓越,成功将不期而至。”

在现实制度不变的洪流中,上学,听课,考试,拿文凭,找工作,我们一向在重复着机器干的活,而自我的喜欢的事物却总是在父母、教师、外人或有形或无形的打压下,渐渐消失,在不断地压力给养下,我们不在有那清澈,灵性的眼神,取而代之的是浑浑噩噩毫无颜色的呆滞,我们不在兴奋不在激动,不在因为对学习对知识的好奇而幸福不已,代替它的则是为了考试而不眠不休的背书,不眠不休的做题,然后为了拿证而不得不死K那些恨不得撕的稀巴烂的课本。真为这个制度悲哀。就算空发挠搔到头来父母又会说:“这个制度就是这样,你要不想被他吞没就先学会适应。所以学习期间你要拿下越多越多的证,然后工作上工资就能够比别人多得多。”事实上他们是对的,并且相当正确,因为整个社会都是这样。

可我不禁要问这样学习出来的人欢乐吗?背负着为找到一份工作的精神负担,又怎样能学习的好。又怎样能真正放得开。

可是没办法,大家都精神有问题的时候,如果你精神正常,那就是你的悲哀了,因为在他们眼中你就是不正常的。

但凡有成就的人都是不安于现状、都是敢于向制度向权威挑战的人,并且他们身上总有那过人的精神力量和超强的抗压本事。所以他们的成就必定向流星般耀眼,即使短暂却能让人心驰神往。

我感到庆幸有一个疼爱自我的父母,但同时也感到悲哀,因为他们给我了很多压力小学,中学,高中,大学,我完成了这个时代赋予给我们的基本教育义务。从小得到的就仅有好好学习考试要考好,分数要高,然后就是考上一个好的高中之后继续重复一个好学生应当有的作风,上一个一流大学,最终就应正那句不知何时说起的话“毕业即失业”。

做自我不喜欢的事,学自我不喜欢的课,就自我都不明白是什么的业,有意思?父母教师的答案是肯定的。

也不明白从什么时候起我一向迷惑着,一向想着自我为什么出生?为什么读书?为什么学这些不感兴趣的垃圾的东西,考那些个无聊的证。成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好想超越自我,打败自我,创立并构成一个自我的思维然后走自我的路去成功。

有时候我也突发奇想自我的妈妈为什么不是那种“超级”妈妈,叫自我的儿子想上大学就上大学,不想上大学就不上大学,决定全在儿子手上,并且对儿子说,“不管你做什么选择,妈妈都支持你,”羡慕啊!

于是中国的童话大王郑渊洁走出了自我不一般的成功之路!可见家教对一个孩子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回头想想自我的父母也不容易,也许当他们看见其他有钱的父母能给自我的孩子供给更能成功的环境时是不是也在心里懊悔自我当初为什么不努力,不能像别人一样给予自我的孩子同样的东西呢?!所以也就在无形之中把社会、人性中的一些不好的东西潜移默化的传递给了儿女们。就这样忽略的我们是否欢乐的感受,是否真正喜欢学习的想法,这就如同影片中主人公的另一位好友明明喜欢摄影却非要和工程师结婚。可是幸好咱们的主人公魅力四射,让他的好友放下的原先的胆怯,真心的请求他的父亲让他去学习摄影。并且成功的成为一位杰出的摄影家。

写到这我的迷惑也无形的再添一分,摆在我面前的,我能看清的路有三条,

第一,真心的去和会计恋爱,并且终生为它执着,或许能学有所成,拿到大家都梦寐以求的注册证,到一个公司做我熟悉的事,拿到几十万应有的报酬。然后到了必须年龄去完成另一个必须的任务。

第二,放下此刻的无奈,努力寻找着自我心中所爱,然后让人生不再暗淡,这条路的成本很大,代价也很高。但却是欢乐的。同时也是心酸的。

第三,和会计坚持忽远忽近的距离,在保证饭碗的前提下,努力寻找所爱,当真正找到的时候立马放下,这条路貌似也是最合理的一条。

看似很清晰的三条路,也明白最好的一条是什么但就是没有去选择的冲动。或许已经被压的再也弹不起来了。不管怎样吧,进取地思考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答案,带着疑惑继续上路。

期望能有主人公那样的结局。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篇12】

人活着有太多身不由己,能像兰彻那样跟着感觉走实属不易。法尔汉热爱摄影,却苦于父亲的阻拦,只能在帝国学院攻读他并不感兴趣的工程学,于是他成了倒数第二,但当他决定从事摄影的时候,成功向他打开了一扇门;拉杜,一个贫苦学生,面临家庭带来的各种压力,只能寄希望于神,他对现实的畏惧与逃避让他稳居倒数第一,但当他丢掉畏惧,勇敢面对生活时,幸运女神真的朝他招手了。也许就如兰彻所说:很多时候,我们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是有时候,只要你勇于跨出那一步,说不定就可以改变你今后的人生。而我,一名迷惘的大学新生,看完这部电影的最大感触就是:followmyheart。

在这个快节奏时代,生活就像脚底下抹了油一样根本停不下来。车子、房子、票子似千斤鼎重重的砸向人们,而我虽然还算是涉世未深的小姑娘,一只脚却也踏进了社会的泥淖,渐渐无法自拔。“病毒”的经典台词“人生就是赛跑,要么全速向前,要么彻底完蛋”一遍又一遍响彻脑海,其实院长说的并没有错,这就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可那毕竟是电影,是虚幻,需要让我们在一片混沌中看到希望的微光,所以院长成了病毒,兰彻的生活方式则成了一碗心灵鸡汤。但愿人们的心智没有被现实彻底荼毒,还能在朦胧中找到心的方向。

其实看这部电影我的内心很纠结,我不得不承认院长说的,可我同样佩服兰彻的生活态度。就像在现实里,我深谙现实的残酷性,却幻想能随心而活,做一个走心的人。“长尾杜鹃从来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他们会怎样?他们会把其他的诞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___达尔文若干年前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已经告诉世人优胜劣汰的道理,但或许违心的优胜者风光的活着也只是没有真性情的尸体。在戏里,法尔汉和拉杜的经历就像死而复生,就像凋零的树梢又长出了新意。在现实里,我又能不能朝着心之所向,开出绚烂的花呢?

电影的最后,三傻终于在兰彻的学校重聚,而兰彻与女主的爱情也圆满结局。故事类似喜剧,但又并不是顺风顺水,也许就是为了告诉在现实里起起伏伏的我们:跟着感觉走,终会等到柳暗花明。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篇13】

我第一次看印度电影,第一次看大学电影,我第一次知道我的心是容易触摸的

曾经以为,不会再有第二部电影,会像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让我哭个稀里哗啦。可是,亲情之外,这帝国理工的三人确实让我因情而惊,因惊而喜,喜极而泣……不断地循环,不断地呈现最让我感动的画面。第一次心底出现这个为了一部电影而写一篇文章的想法,因为我感觉,电影的主人公已经和我融为一身了。

从来没有如此真切的感觉到,我的全部思想、意志、情绪,被她深深地同化了,所以我说,我已和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了。

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作**《五点人》是这部电影的原型,虽然一直没有在国内公映,但是这部影片确实是我到目前为止最受触动的影片,我不得不佩服导演。也许是两国的文化差异。我们已经习惯了好莱坞文化、美国文化和西欧文化很长一段时间了,但这四大文明之一从来没有引起我的注意。高导让我们看了这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影片中涉及到的友情、亲情和爱情,最重要的是影片中透露出的难忘的生活经历。踏上它,我们的生活也许更加悠扬动人。

“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是的,没有竞争的生活是无聊的;然而,没有竞争,人类将被毁灭,这就是没有期望的事实。“杜鹃从来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他们会怎样?

他们会把其他的蛋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从**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 但关键是我们对这些竞争的态度,兰彻选择了兴趣决定成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找上门”,多么豁达,多么大无畏,与世无争,只求无愧我心;法汉选择了服从,选择了无奈地工程,却日思夜想着自己的摄影,听听兰彻讲的“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另一个拉朱,却选择了逃避,因为他懦弱,害怕未来,看看,戒指比手指头还多。为爸爸身体戴,为妈妈年老戴,为姐姐嫁妆戴,为工作戴……如此害怕明天,怎么能过好今天?

又怎么能专注于学业?

不过我佩服他们的勇气,就像法汉终于敢面对声色俱厉的老爸,“我想说服你,爸。但不会以死相胁,爸,我做一名摄影家又会怎样呢?挣得少,房子小,车小,但我会很开心,会很开心。

”他敢于面对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当我看着拉朱和兰彻毕业典礼上,法汉拿着老爸给他买的专业相机兴奋地将一幕幕可爱的画面存入相机之时,我再次落泪,他成功了,成功地战胜自己最大的敌人,也就是他自己……我不得不佩服他,却更加佩服兰彻,他为了自己的两个好友,宁愿喝酒壮胆向皮娅表白,虽然成功了,但不得不承认,那是冒险的!而对于拉朱,当他自信地将法汉、皮娅和兰彻费尽心机从病毒那里偷来的试卷扔到一边之时,我就知道,他成熟了。

虽然他当时没有扔掉戒指,但他已经扔掉了恐惧!轮椅之上,他面对考官,没有一丝恐惧,没有一丝谄媚,他有的仅仅是自己的个性和那大无畏的心。“断了两条腿,才让我真正站起来,好不容易获得了这种态度,我不会改变的。

你们留着这份工作吧,而我保留我的态度。”拉朱长大了,他不再停滞,不再忧郁更不再犹豫,他成功了……我和他一起在考官面前哭了,因为那是对于一个人自尊的馈赠!

然后,我想谈一下兰彻和皮娅。兰奇以他非凡的魅力赢得了另一半。那是智慧,而不是知识!

兰奇一直在散发自己的个性。有宽容,有信用,有职业,有友谊,一位同学告诉我,她们没有哭。这部电影怎么会哭?这可是一部喜剧啊!不是的,我想不是这样的,这应该是一部哲理剧!

而友情、坚持、信念、自信、自尊让我感动,让我哭泣。或许,你们应该多看几遍……

“追求卓越,成功就会不穿裤子跟着你跑”这时电影结尾时的旁白,当兰彻蜕变为那个日本人求之不得的大科学家法萨克*旺度之时,我们欣慰了,我们更加相信奋斗的结果会是令人欣喜的!

这里,我留下一句话“我一直不是一个人,因为,还有很多人,在和我一起爬那座山。然而,我要奋斗,让自己成为一个人,一个人去做那个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