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都江堰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1-19

都江堰读后感(系列9篇)。

因为每个人的差异,所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只有真正理解了这本书所要传达的真挚感受,我们才能够写出让人深思的读后感。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我们编辑了“都江堰读后感”,希望能够分享更多的爱和关怀!

都江堰读后感 篇1

一个大项目的成功是多方面的综合。光有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是不够的,还要尊重客观实际、科学事实、事实求是。都江堰之所以持续两千多年仍在为人类服务,关键在于一直遵守“深淘滩,低作堰”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这科学结论,这结论来之不易,是李冰深入工程一线,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请教百姓得来的。正是李冰对事实的尊重、科学的证据收集和不懈的努力,才把这个伟大的工程落在了后面。

我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也为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感到悲哀!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我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比古人有了很大的进步。当时,零星的知识已经被总结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发展。可如今的工程建设却令我们担忧,“豆腐渣”工程屡次被电视、新闻所曝光,每次付出的代价都是惨重的。

为什么一百年前和一千年前的工程仍然造福人类,而被称为现代高科技的工程却如此不堪?这让我们产生一种很无奈的感慨。这些“豆腐渣”工程进行刨根到底,还是当权者急功近利心态在作祟,为搞政绩,惘顾事实!

不尊重客观事实,未经细致周到科学论证就贸然动工,不愿意做些为百姓有利但短期内又无法体现政绩的实事!现在一些当权者还没有像李冰那样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他们的心态不对。他们无法区分对物质占有的渴望是重要的,还是他们应该拥有的使命更重要。

我们不能活在名与利的阴影中,一心想着追逐名与利,只会一味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及相处上的阻碍罢了,于民于国均百害而无一利!水利给人的感觉就是厚实、默默无闻、奉献。希望我们都能有出土石人透出的那种精神:

“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

都江堰读后感 篇2

都江堰观后感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中国古代灌溉工程中最负盛名的一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我有幸亲眼目睹了这一伟大工程的壮丽景象,并对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来到了位于都江堰核心地区的游览区,迎面而来的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蓝天白云下,一道宽阔的水渠穿城而过,两旁绿树成荫,整个景色优美而宜人。在这里,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古人智慧的结晶,那种规模宏大的建筑工程所带来的震撼。

进入都江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阔而深邃的渠道。据导游介绍,整个灌溉工程长达66.5公里,修筑方式精巧,历经数百年不断改进。这一工程的核心是短山断面,它是将都江堰河分成两段的分界线,不仅解决了河水分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人工分割,使得水势得以提高,提供充足的水源。

在渠道两旁有着许多古老的观景点,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安抚波、对虾波、剪纸波、李农波等波,它们以其独特的水流形态和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在这里,我能够亲身体验到水流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尤其是李农波的波纹状流量,美得如同抽象艺术作品一般,让人流连忘返。

除了美丽的景观外,都江堰还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游览中,我了解到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如修筑都江堰的历史,李农波的发现与解释,乃至一些民间传说等等。这些文化元素在都江堰的建筑、板刻和文物上都有所体现,使得整个景区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座伟大的工程。

除了都江堰的水利工程,这里还有一座古老宏伟的文庙。文庙是为祭祀古代贤人和文化名人而建造的,从古时到现在一直是有学问的人孜孜不倦追求的地方。在文庙的内部,有许多古书画、碑刻和文物等珍贵文化遗产,这些展品中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我参观都江堰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努力。都江堰的建成,不仅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使得当地百姓能够拥有丰收的农田,同时也成功防止了水灾的发生。这座工程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灌溉工程的独到见解和精湛技术,让我对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历史感到无比自豪。

总的来说,我对都江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座古老而伟大的灌溉工程,不仅令人赞叹其技术含量和设计巧妙,更让我感受到了古代中国人勤劳智慧的结晶。都江堰是一座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景区,对于我来说,这次观光之旅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都江堰读后感 篇3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大型引水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始建于秦朝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251年),由秦蜀总督李冰领导。项目以灌溉为主,具有防洪、水运、城市供水等多种效益。

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称。都江堰最早命名于宋代。在宋代以前,它被称为断崖、犍尾或黔圩。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岷江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

充分利用地形,较好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农田用水和人民生活需水、夏秋季防洪等问题。

2、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是,当内河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会自行从飞沙堰溢出;遇特大洪水时,会自行决堤,让大量河水回复岷江正常流量。

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在古代是用竹笼和卵石修建的临时工程,现在用混凝土浇铸,以保证其一劳永逸。

3、宝瓶口引水工程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宝瓶口右侧的小山因与山分离而得名离堆。离堆是玉山虎头岩宝瓶打开前的一部分。

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上的新阶段和世界水利史上的辉煌篇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

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由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巨大的水利工程系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是一项巧夺天工、利当前、利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的典范。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都江堰市三大区科学解决了河道自动引水、自动排沙、控制来水流量等问题,排除了洪水。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增加了蓄水和地下通道供水功能,充分拓展了都江堰工程的科学经济内涵,满足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了举世无双的伟大科学成就,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好的水利工程。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亿万人民在深刻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艰苦奋斗的结果。它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在水利交通、建筑、测量等工程领域的科学成就、智慧和创造。

都江堰读后感 篇4

都江堰》读后感

求道岷江

——读《都江堰》有感

水的方式是无数的文化元素聚集在一起,合成文明的物质,再构成精神的砖石,最后筑起一堵具有高度哲理的城墙,守护着民族的脊梁。

——题记

滔滔岷江,绵绵不绝,沿溯阻绝,蜿蜒奔腾。当它流入成都平原时,突然变得温顺,滋润着当地人。旱涝无常的四川从此成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是都江堰。

在都江堰,岷江似乎展现了水的全部魅力。既宏大雍容,又可掬可捧;既狂野奔腾,又温柔驯顺;既柔又刚,刚柔相济,是那么矛盾,又是那么和谐。能够将治水发展到如此高度的唯有李冰;能够将治水的哲理领悟到如此朴实透彻的,也唯有余秋雨先生。

从历史上做官的角度看,李冰当然不是最单纯、最能干的,但他绝对是最原始、最朴素的。他是蜀郡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江边,他完成了“守”字的原型。如此朴素直接,如此纯洁纯洁,足以让现代文明深思和余秋雨先生深思。

的确,他在政治上并无多大建树,但是那种清廉正直的政治作风,足以令后人肃然起敬,也像这滔滔江水一样,浩气长存。

李冰从来不是专家,他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公式和定理,却总结出了直到20世纪都还是水利工程的圭臬的真理:“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这既是治水的圭臬,又是治人治世的真理。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才能繁荣;只有顺应民名,才能繁荣;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和谐发展。面对世界万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余秋雨先生陷入了深思。

眼前,是滔滔不绝的滚滚江水;心中,又激荡出古时道家的哲学奥义。和谐,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世界万物只有和谐,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在现代文明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发展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对现代文明最朴素、最深刻的反思。我们的文化中曾经蕴含着很多的真理。

我们现在要把这些传下去,这样才能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信心。在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中,我们必须像走过悬索桥一样自信,因为我们越是犹豫不决,越是摇摆不定,越是危险。我们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就像余秋雨先生一样。

都江堰读后感 篇5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里有一篇《都江堰》,文章不长,但余先生追古思今、旁征博引,把一个死死的水利工程写的有血有肉,生灵活现的,十分精彩。文章读罢,掩卷长思,不觉已为先生灵活的思维和独到的理解所深深折服。读了才知道,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仅仅是长城,而是四川的都江堰。

都江堰可以说是人类对大自然力驯服的表现。文章开篇便以长城与都江堰作对比,“如果长城是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那么都江堰便是一种集人类意志力、智慧与自信于一身的象征。诚然,万里长城的确也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奇迹,这是用无数血肉之躯与泪水铸就的辉煌,是无与伦比的。然而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于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非都江堰莫属。万里长城,因为它的万里而著称,而都江堰,“却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是它,造就了蜀国行销三国的织锦;是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文章中描写了都江堰的水,写出了水的灵动,水的规整。先是说“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再说“都江堰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前后海水与都江堰的水作对比,突出了都江堰的水不多不少正好适当,有活力,有竞争力,有生命力,有动力,有规范力。文中又写到“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服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服”,这说明都江堰的构造是坚实的,是不垮的,是雄伟的,是壮观的,为下文阐述李冰的精魂作了铺垫。因此,作者受此感染,不由地感悟到“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圣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于是,余秋雨教授对于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不由而生,那么,本文的主旨也就不言而喻了:“其实,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都江堰读后感 篇6

看到《都江堰》这个标题时候,它立即吸引了我的眼球,这名字多么的熟悉啊!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督造者是秦代的四川郡守李冰。对它的了解仅限于此。但它到底是怎么样的?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里的《都江堰》,他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解析了都江堰的始末,运用渊博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文学修养向我们详细剖析了它的人文底蕴和政治意义。文章读罢,我被余大师灵活的思维和独到的理解所深深折服。随即想到了我们现今的工程、现今的社会,感触颇深。

文章在写都江堰之前先描述了一下长城,在多数人心里,长城才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我们文化的精髓。但余大师笔锋一转,来了句“但长城是死的,只愣愣地站在那儿,被风沙吹塌了,人们再重修起来。而都江堰不是,它骄傲地在风浪中矗立了两千多年,坚固得如同中国的历史”,“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文章中通过它与长城的这一系列对比,都江堰那充满灵性的形象便跃然纸上。透过这鲜活灵动的都江堰,我已被李冰父子深深的感动。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李冰建造都江堰的本意,也是他的座右铭,这和我们党“领导干部要甘做人民公仆”的从政准则是相似的。

李冰原先并不懂水利,但任蜀郡守的他却领悟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自此,他以使命为学校,苦钻几载,终于总结出至今仍在水利科学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的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他凭着踏实的心态、务实的做法和诚实的作风率领当地百姓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建造了都江堰,造福当地百姓.一座都江堰,成就了他名垂青史,也成为后来为官者的一个路标。

庞大的工程的成功是方方面面的结合,仅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不够的,还需要尊重客观实际、科学事实和实事求是。都江堰之所以持续两千多年仍在为人类服务,关键在于一直遵守“深淘滩,低作堰”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这科学结论,这结论来之不易,是李冰深入工程一线,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请教百姓得来的。正是李冰尊重事实,科学取证和不懈努力才留下这伟大的工程。

我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的同时,也对于现在社会的某些存在现象感到痛心!时隔两千多年后的我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比古人有了巨大的进步,那时零星的知识现在都已被总结为系统的理论指导着我们的发展。可如今的工程建设却令我们担忧,“豆腐渣”工程屡次被电视、新闻所曝光,每次付出的代价都是惨重的。为何在百年、在千年前的工程,至今仍造福人类,而号称现代化高科技的工程,却如此不堪?这让我们产生一种很无奈的感慨。这些“豆腐渣”工程进行刨根到底,还是当权者急功近利心态在作祟,为搞政绩,惘顾事实!不尊重客观事实,未经细致周到科学论证就贸然动工,不愿意做些为百姓有利但短期内又无法体现政绩的实事!现在的某些当权者就没有像前人李冰那样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在心态上没有摆正,分不清是对物质占有的欲望重要还是自己身上应有的使命更重要。

我们不能活在名与利的阴影中,一心想着追逐名与利,只会一味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及相处上的阻碍罢了,于民于国均百害而无一利!水利给人的感觉就是厚实、默默无闻、奉献。希望我们都能有出土石人透出的那种精神:“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

都江堰读后感 篇7

余秋雨先生以高度历史使命感解析都江堰始末,运用渊博历史知识和深厚文学修养详细剖析了它的人文底蕴和政治意义。掩卷长叹,令人在追思李冰父子同时,联系我们实际,心灵不由得产生了丝丝共鸣。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李冰座右铭,这和我们党“领导干部要甘做人民公仆”是相似的。他凭着踏实心态、务实做法率领百姓历尽千辛万苦建造了都江堰,成就他名垂青史,也成为后来为官者的一个路标。我们领导干部则以“群众利益无小事”为准绳,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扎实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

现行干部政策不可能出现类似李冰持续执政的情况,这就有一个为与不为的选择矛盾,矛盾原因还是急功近利,不以百姓满意为评判标准而是以领导满意为准则!当权者始终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准则,坚持不动摇,政府和社会提供相对宽裕氛围,则能更好保证政策连续性。保证政策连续性,要求继任者摆正心态,更好体现人民要求,以实实在在政绩取信于民。

都江堰读后感 篇8

今天,我拿起《都江堰》这本书,我想这本书肯定是写都江堰美丽的景色。我读完后情不自禁发出一声感慨:好美啊!我真想马上飞到那如诗如画的都江堰,亲眼目睹。

让我来告诉你都江堰有哪些景色吧!有神气三大工程,分别是鱼嘴、宝瓶口、飞沙堰。鱼嘴长有3000米,宽有300米呢!还有八字格言也很棒,《遇弯截角,逢正抽心,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是对都江堰灌区河道进行[岁修]和维护的经验总结。读到这里我深感佩服,古老的人们把自己的文化和所看到的总结出来它刻在一块块石头上,便形成了今天的八字格言。啊!他们是多么的聪明,虽然他们不懂得如今的高科技将刻的保存,但是他们刻在了木板上为后人流下了旅游胜地,让后人明白那时的事情。我们要学习他们动脑,凡是都要想办法,不要傻等。我们还要学习他们为后人做铺路,不要破坏这世界,要让世界有更好的生存环境,让后人生活在世上为我们骄傲,为我们而自豪。

啊!我知道在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中有一颗璀灿的明珠,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古代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它悠久的华夏文明,令人倾倒。

都江堰读后感 篇9

都江堰观后感

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之都”。前不久,我有幸来到都江堰观光,畅游其壮丽的水利工程遗迹,接触了浩瀚的水文化,深深地为中国古代智慧之大所折服。

步入都江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宽阔、平静的河流,奔腾而过。这条河就是都江堰的灌溉主体——鱼嘴寨河。当我发现这条河竟是人造的,为了解决成千上万农民们的灌溉需求而造出来的,我不禁感到震撼。这条河全长66.39公里,最宽处达到40多米,最窄处也有20余米,是一条人工开凿的大河。她从岷江源头的青衣江汇流而来,经过豆叶坝、仕木坝、金蟾坝,最后汇入成都平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丰沛的水源。

在都江堰观光区,在向导的带领下,我参观了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景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鱼嘴堰和分水口。鱼嘴堰是整个工程的最上部分,也是起始点。在这里,我看到了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有当初建造鱼嘴寨河的起始时间、工程概况等信息。据介绍,鱼嘴堰以巨石相连,堰孔部分宽12米,下行堰垂降9米,水流冲击力极大,是整个工程的核心设施。而分水口位于鱼嘴堰下方,是将河水分配到左右两个灌溉分区的关键位置。站在分水口前,我看到了河水按照一定的比例向两边分流,分别进入内、外两个灌溉渠道。这奇妙的景象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勤劳。

除了这些重要景点,都江堰还建有许多亭台楼阁,其中最有名的是蜀王府。这是一座仿古建筑,具有浓厚的古代风格。蜀王府是一座特殊的建筑,起初是为了庇佑都江堰水利工程能够长久保护农田,后来成为了一座供人们纪念水利英雄和缅怀历史的场所。蜀王府内部的陈设体现了古代中国各个朝代的文化元素,品味和感受着历史的沉淀。在这里,我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皇家气度的独特魅力。

参观都江堰给了我一个深刻的农耕文明启示。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汉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展示了农耕文化的辉煌,同时也彰显出中国古代人民的辩证思维和刻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这次观光之旅,我深刻体验到了农耕文明在中国历史中的巨大贡献。这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更加体会到了古人智慧的伟大。

都江堰观光之旅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智慧之大和水文化的博大精深。生活中的方便,离不开中国古代智慧的启迪和造福。都江堰不仅是一项具有实用价值的水利工程,更是一件文化瑰宝。今天,都江堰仍然在肩负着灌溉农田和保障水资源的使命,秉承着古人的智慧,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也承载着中国悠久的水利文化。这次观光之旅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底蕴,也加深了我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文化的了解,希望这样的水利文化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