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1-15

反杜林论读后感。

这篇文章提供了关于“反杜林论读后感”的最新范文,希望您能将其保存在您的收藏夹中。人们应该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并且持续阅读书籍,这样才能拥有更多的智慧。阅读作品的过程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山河大海的广阔和气吞山河的气概。而写读后感则是对原文的重新理解和思考。

反杜林论读后感 篇1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运用的语言是极其有风格和魅力的,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上的创造,在思想的表达上也是让人甚感震撼。对于其中的文字我会自习琢磨,自习的领会所表达的意义。关于这本书所体现的伟大思想我不用过多的说明和认识,每一个小的章节都是一个艺术的创作品。

在读到《世界模式论》时,我就已经被彻底征服了。他的原话中这样写道:“因为一切思维的本质都在于把十五综合为一个统一体,所以,存在一旦被思考,就被思考为统一的东西,世界概念就成为不可分割的,又因为被思考的存在,世界概念是统一的,所以,现实的存在、现实的世界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应该说我对这样的语言是认识浅显的,反复琢磨便把他归结于哲学语言,确实,我不懂。世界本身的基本质识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说到语言,就更加晦涩难懂了。对于恩格斯所叙述的世界模式体系,就当成是一种存在一种唯一了。

“质、量、虚无、生成、质的飞跃……”这些词汇都会在这里有着深刻的解释和认识。对于这本书的庞大思想性,我大概需要很长的时日来去认识和明白了。

这部分著作我只读了哲学部分,这些内容对于我对马克思主义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理解,也愿意尝试用哲学的语言来描述关于世界观和方**的问题,以前,对这些所谓的理论很是头疼,只要出现在我的视野当中我都会选择性的自动过滤。这一次,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观念,突然意识到我的存在如此渺小,生活在当下是如此无知,如此风趣。

《反杜林论》我感谢你的存在。

反杜林论读后感 篇2

学院:经济、法律、政治课:111班姓名:苏彬学号:11121107

一、著作背景

恩格斯所著的《反杜林论》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体系化的第一部著作,《反杜林论》为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部重要的教材。

恩格斯为批驳杜林的错误理论,捍卫马克思主义,维护党的统一和团结,使德国工人运动沿着马克思主义的轨道健康发展,在马克思的支持和帮助下,应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领导人李卜克内西等人的要求,写了《反杜林论》这部论战性的著作。这一经典著作彻底地批判了杜林的错误思想,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辩证法等基本原理。其中,批判了杜林的先验论方法,提出了唯物史观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本文阐述了社会中的从属权利和公民权利,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反杜林论》中,关于自由平等,人权等内容的论述,在当今社会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反杜林论》中的平等自由

(一)反对杜林的先验主义。杜林在研究社会问题时,使用数学方法的先验论,将社会现象公式化,他把每一类认识对象分为最简单的元素,再把同样简单的公理应用于这些元素,然后得出结论。他认为,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应该像数学问题一样,用一种简单而个体的方式来解决。

杜林的‘最简单的要素’就是两个抽象的‘人’。按照他的说法,“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首先向另一方提出肯定的要求”。这样,就有了道的正义和法律正义。

恩格斯则尖锐地指出,杜林的研究方法就是先验主义研究方法,其基本特点是:研究某一对象的特性不是从对象本身去认识,而是从对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也就是说,对象的概念首先由对象形成,然后反转,然后再用对象的概念来度量对象。

研究的结果不是概念和客体都适应了,而是对象适应了概念。而杜林所谓的“公理”不过是幼稚的、肤浅的主张。按照杜林的方法,认识人,建构社会图景,从中建构道德体系和法律理论,必然是歪曲现实的虚假图景。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他指出研究社会生活领域的问题不能用先验的方法,而是要首先尊重社会事实及其历史发展。

(2) 平等观的发展与恩格斯的平等观。

何谓平等?最直接和最古老的理解是人是一样的和平等的。杜林所描述的平等概念,实际上是这种平等概念的转化。

“人生而平等”是自十八世纪至今广泛传播的命题,从人类学的意义上说,人作为同类具有相同性,应当是平等的。这里所说的抽象的平等性,是人应当平等的一个自然性根据。但是,从辩正唯物史观的角度看,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人与生俱来是一个自然的事实。

这一自然事实与人们在社会上是否受到平等对待的政治和伦理原则没有必然联系。它不能解释为什么人在社会上是不平等的,就其自然事实而言,人也是不同的,几乎没有共性。

恩格斯强调,研究社会现象,包括研究道德现象,只能遵循辩证唯物史观,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得出客观的、正确的结论。他提出了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从客体本身认识客体;二是从人的现实社会关系出发研究道德和法律。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要对道德和法律作出科学的解释,就必须深入它们借以建立起来的社会基础,研究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研究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民族的和地区的各种关系,以及个人、群体的特性和行为方式。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社会权利决定着人们取得生活资料的方式,所以人们是否具有平等的地位,一方面在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既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它又在于现实的社会权利,包括获得得权利和权利实现的形式。

恩格斯认为,平等概念是历史的产物,平等概念的形成需要以定的历史关系,而这种历史关系的形成应以历史关系的长期发展为基础。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

着不同的要求。无论是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都有各自阶级要求其特定的平等权利,它们都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对立,无产阶级平等观和资产阶级平等观也是对立的。

既然资产阶级向封建社会提出的是实际的而不是表面的平等要求,是在国家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实行的平等,那么,无产阶级就必然针锋相对地向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提出自己的平等要求,也就是要求有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平等,尤其是法国大革命提出公民权的平等后,这种平等的要求就成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战斗口号。因此,恩格斯说,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有双重意义:或者它是对极端的社会不平等,对富人和穷人之间、主人和奴隶之间、骄奢淫逸者和饥饿者之间的对立的自发的反应,或者是从对资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反应中产生的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平等要求,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三、恩格斯平等观的当代价值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中 ,通过批判杜林的绝对平等观 ,阐明了无产阶级平等观的科学内涵 ,在恩格斯看来 ,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实质就要消灭阶级 ,不存在永恒的真理式的平等原则 ,每个时代的平等原则和观念都取决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跃迁以及生活条件的变化 ,主要是经济条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结合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解决平等和公平问题。

(一 )我国现阶段的平等是有差别的平等。

恩格斯认为,平等是历史的、有条件的,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平等理论 ,提出了先富带后富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的思想。

现阶段承认和允许一定差别的存在是符合无产阶级平等观的实质的。改革开放 30多年来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生产力水平获得极大提高 ,这充分证明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如何实现平等的思想是非常正确的。无产阶级平等就是消灭阶级,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我国目前强调的机会平等,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机会,是起点的平等,不是没有差别的。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是现阶段我国平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方面承认我国当前社会中存在差别的平等 ,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这种差别的平等不能侵害人们的基本的平等权利。

(二 )平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要论断 ,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依据社会主义本质提出来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各方面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其他社会矛盾的到妥善处理。

也就是说,和谐社会是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由此可见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新型和谐社会 ,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人类共同的社会理想和生生不息的价值追求 ,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 ,也是平等真正意义上的体现。

反杜林论读后感 篇3

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洲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越来越反动,工人运动和社会党都面临困难。反动资产阶级极力倡导各种反资本主义、反理性的唯心主义资产阶级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和哲学基础。实证论者杜林疯狂诋毁马克思主义,自吹自擂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达到了“最后的、终极的真理”。

由于杜林的错误理论是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以“科学”的伪装出现,因此在德国党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德国党面前,提出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这不仅是是关德国党能否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问题,也是是关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方向的根本问题。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新统一的德国政党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有必要对德林主义进行反驳。为此,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

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著名的理论巨著——《反杜林论》。这本书的出版,对于维护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维护科学的社会主义纲领,促进德国工人运动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反杜林论》一书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多年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成果。只有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全面准备的条件下,才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系统的阐述。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继《资本论》之后产生的最重要的科学著作。

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每一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该书分为前言、导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五个部分。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恩格斯在书中批判了杜林的先验论,提出了唯物史观的方法和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念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从属关系和公民权利,这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反杜林论》中,关于人权、平等及对杜林先验主义评判等内容的论述,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参考。

一、关于《反杜林论》中的人权

人权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的。它完全服务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通过对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揭示了人权观念产生的根源、资产阶级性质以及其曾产生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恩格斯认为人是具体的,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阶级制度,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不存在。

恩格斯在书中强调:“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他指出人权的观念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不同于资产阶级的人权,恩格斯强调的是道德的阶级性,指出人权也可以“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无产阶级应该接过人权的口号,并实现它的实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实际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任何超出这个范畴的平等要求,都必将流于荒谬。”资产阶级人权观曾经以消灭封建制度为实质内容,而后演变成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上建立起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口号。因此,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只有消灭阶级和私有制,才能真正实现平等的人权

二、关于《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念

杜林以经验主义方法为基础建立起了自己的平等观。按照从对象到概念再到对象的分析方法,杜林把在历史、道德和法方面所得出的结果看作是“具有真正的不变的真理的性质”,即看作是永恒的真理,这在杜林看来犹如数学上的公理一般简单。

杜林由概念要素论证社会现实。这种方法脱离了社会现实。它虽然与当时的政治社会关系有关,但总体上是对现实的扭曲反映。此外,杜林把人意志的彼此平等作为平等观的主要内容,认为意志平等是“法律正义的基本形式”,社会需要按照平等公理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暴力。

因为暴力会破坏社会平等关系,“那就发生了不正义的情况。”杜林看到了法律发展中相对独立和静止的一面,但是忽视了法律背后的利益关系。

恩格斯通过对杜林理想主义的批判,阐述了平等观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本质,并对其进行了科学的界定。首先,现代社会的平等是指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平等。恩格斯认为,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合作的经济关系,因此,原始社会应该平等地分配社会产品。

现代平等观与古代平等观是完全不同的。在现代社会的所有成员中,平等是指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平等。这对工人阶级运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工人阶级不仅追求政治平等,而且追求社会平等。恩格斯指出了社会平等的重要性,从而区分了无产阶级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的平等。

其次,恩格斯认为平等权利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突破任何政治制度的障碍,机会均等成为权利平等的主要内容。第三,无产阶级平等是消灭阶级,根本目的是实现平等与经济平等的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

无产阶级的平等表达是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是真正的平等

三、关于《反杜林论》中批驳杜林的先验主义

在社会问题的研究中,杜林运用数学方法的先验论来表述社会现象。他把每一种认知对象划分为最简单的元素,然后对这些元素应用相同的简单公理,最后得出结论。他认为,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应该像数学问题一样,用一种简单而个体的方式来解决。恩格斯尖锐地指出,杜林的研究方法是先验论,其基本特征是:

研究对象的特征,不是认识对象本身,而是从对象的概念中进行逻辑推理。也就是说,先是从对象构成对象的概念,然后将其颠倒,再用对象的概念去衡量对象。这样研究的结果,导致不是概念和对象相适应,而是对象去适应概念。

而杜林所谓的“公理”不过是幼稚的、肤浅的主张。按照杜林的方法,认识人,建构社会图景,从中建构道德体系和法律理论,必然是歪曲现实的虚假图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他指出研究社会生活领域的问题不能用先验的方法,而是要首先尊重社会事实及其历史发展。

我们任何个人或任何一个时代的人,对真理的认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人们永远无法穷尽绝对真理,实现对真理认识的最终完成。在唯物辩证法问题上,《反杜林论》规定了唯物辩证法的对象,即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并阐明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最重要的范畴。它还论述了道德、平等、自由与必然等问题。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反思。

这部著作,对于保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维护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推动德国工人运动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读了这部著作,我受益匪浅。并且对恩格斯对自然科学的高度概括能力,暗暗叹服。

这部著作不但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且将继续指导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促进社会发展科学繁荣。

反杜林论读后感 篇4

什么是平等?

如果平等没有阶级,那会是太平天国“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的虚景,还是社会主义“大锅饭”的假象?如果平等与普遍民主没有时差,那是社会进步还是倒退?

初翻《反杜林论》,著作的前半部分,在批驳杜林可笑的先验主义的同时,恩格斯再一次为唯物的自然科学发展观作了强有力的注脚。然而,目录上的“平等、自由”吸引我这个法学新手更甚。我们不妨效仿恩格斯的激烈驳斥,树立平等社会的典范,看到世界上平等与自由的真实轨迹。

纵观全书,“社会主义实在哲学家”杜林所犯的最大错误——先验的唯心主义和无视发展的形而上学——如同并不牢固的地基,直接导致了杜林的整个“哲学体系“的全线溃散。其“准备通常所需的三年时间”,又“在审判时间的三年中继续致力于研究”的法学部门,也不能幸免。无视拿破仑战争后英法不成文法体系的快速发展,杜林凭着自己对普鲁士邦法贫瘠的认知,得出了“两个人的意志完全平等”的结论。

通过建立一个“由两个完全平等的人”组成的社会模型,他认定“一方不能首先向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并将这一道德公理运用于这个小型社会,就得出“道德正义的基本形式”和“法律正义的基本形式”,用它可以说明一切法律关系和道德关系。

“完全的平等”。听起来很完美,很有力,但在唯物辩证法的放大镜下,却有许多错误和疏漏。恩格斯也“不甘心地”用了这个社会模型来说明问题,尽管杜林并没有说明“这两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因而而他们只能是“摆脱了一切现实,摆脱了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民族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宗教的关系,摆脱了一切性别的和个人的特性”的无差别的两个男性,而这两个人显然不存在,这个社会也不会久存。

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状况,决定了每个人在道德上、素质上的不同发展程度,这让杜林的绝对平等观退却了第一步。

有了这两个人和社会,问题就产生了:

为了社会生产,这两个人必然有分工,由于完全的平等,“一方不能首先向一方提出任何要求”,这两个人该以什么样的交流方式进行分工,该怎样进行生产工作?在这条有效性规则的作用下,这两个人无疑会为真正的平等,举着绝对公正的标尺争论不休,而不是外出耕作、渔猎。生产生活的需要,使杜林从第二步退却;

此外,为自圆其说,杜林自己又退却一步,提出“如果一个人按真理和科学活动,另一个人按照某种迷信和偏见行动,这种精神上的不等是不能被平等对待的,后者理应受到暴力的压迫。”按照这一程序语言,“社会”这一程序里,资产阶级文明国家的殖民扩张是正义的行动,列强对我国的侵占和**也是天意。“退却之三,在这里,这次退却简直堕落为可耻的逃跑”。

杜林逃跑了。杜林的影子跑了吗?没有。

他所代表的论点仍然符合美国的普遍价值观。当今国际社会,某超级大国无视其他国家国情的历史性发展,大肆鼓吹人权和拜金主义,对本国,尤其是新**上任之后,愈加严重的种族歧视和隔离问题却未再提出任何建设性的方案,一堵边境墙越修越厚,何来平等之说?

《反杜林论》中,亦提到卢梭对不同时期平等学说起伏的看法:从最原始的平均主义,再到国家、阶级产生后的不平等化,再到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时期的重新兴起。不难发现,平等深受社会历史发展轨迹的影响,而非常伴我们身边,但一定是呈螺旋上升状态的,其内涵也更加深刻。

回看上世纪我国平等论的曲折发展,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物质条件尚未发达,却一心想追求共产主义的“大锅饭”路线,一方面,多劳少劳,成果均分,平均造成了不同素质的人之间实际的不平等;另一方面,这是根本不符合国情和历史发展进程的“平等”,不正好也打了杜林先生放之四海皆准的“绝对、永恒公平”之脸了吗?

当然,现在的公平和自由是不断适应中国国情的。但是平等的争议仅限于此了吗?另一方面,再回过头来看当代的我国,“普世价值观”使现在的国人愈加朝着利己主义的方向发展。

无疑,比起前十年,我们学会了表达自己,争取自己,为自己求得更好的教育,占有更多的资源,享受着更好的生活。然而,一些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何者?

**和人民都享有平等带来的权利,但有些人没有履行平等的义务。我们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但法律意识的增长似乎有些缓慢;我们越来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敞开心扉,倾听他人,接受意见,但我们的能力有些薄弱。一些人抱着受过高等教育的心态,走上了电信诈骗的道路;网络上就更不用讲,翻开一篇**,一条新闻,评论区不乏有破口大骂、排除异己者,恨不得剥夺异议者说话的权力。

法律,向来是讲究权利与义务一体化的,它所代表的平等,我想也不外乎如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他们有平等的权利。为什么其他人不呢?自己有所得,为什么就不能有所付出?

我还记得伏尔泰说过的一句话,“虽然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保卫你说话的权利。”享用了公平和自由,就要学会驾驭它们。一些人参政素质和能力低下,却每天抱怨国家“不听民声”,甚至恶意传谣;部分女权主义者,一味要求争取自己同劳同酬,房产共有的平等权利,却忽略了自己本来该做的一部分家务,一部分教育,甚至抵制生育,这无疑给了国内方兴未艾的女权运动一个错误导向;论坛上的部分民众,只顾发表着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却对别人同样有价值的意见“太长不看”、“不管怎样就是要抵制”,“键盘侠们”种种没有道理可言的指责,也没有尊重其他人正当发表言论的权利。

虽然这些都不是法定义务,但都表明公民的平等独立素质有待提高。而这些,我相信,则要通过一个持续的过程,既要春雷一惊天下动,也要润物细无声,如同当年的辛亥革命让民主与自由深入人心那样,靠的不仅是法条的宣传,更要靠当代“鲁迅”们的直言,更要靠当代教育和民众的自发努力争取。

毕竟,平等是一个巨大的圣洁形象。 如果要面对它,我们需要不止一个灯才能看到并尊重它。

反杜林论读后感 篇5

在 《反杜林论》 一文中恩格斯提出了很多的观点, 但是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恩格斯提出的对于“世界统一于什么”和“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关系”的观念给我带来的印象尤为深刻。

恩格斯认为:“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 有力的概述了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 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 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 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恩格斯严厉批判了德林世界统一存在的折衷主义:德林认为,现实世界是统一的,因为人们的思想是统一的。杜林所说的“存在” ,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里的“存在” ,含义是不同的。

我们所说的“存在” ,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自然界” 、 “物质”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而杜林所说的“存在” ,是十分含混的,它的含义相当于“有”这个概念。按照杜林的说法, “精神” 、 “上帝”都是“存在”的。

杜林这一模糊不清的观念脱离了客观事实,注定被推翻。

恩格斯曾在文章中指出,历史上最基本的东西不是暴力,而是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例: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即在于经济领域,而不在于暴力;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也不是暴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暴力是以**的生产为基础的;恩格斯通过对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全面分析正确诠释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最终认为暴力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确实能起到积极作用,但不能违背经济的规律。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提出的主要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暴力的看法,恩格斯论证了军事与经济、军事与政治、战争与革命的关系,阐明了军队本身及其战略战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分析了社会革命对于作战方法变革的影响,以及兵士群众和统帅在这种变革中所起的作用。

本文驳斥了杜林的暴力是“力是上最基本的东西”的观点,指出暴力只是一种手段,相反,经济利益才是目的。目的比实现目的的手段“根本”得多。历史上私有财产的出现并不是掠夺和暴力的结果,虽然暴力可以改变对财产的占有,但它本身并不能创造私有财产。

财产占有的一种形式被另一种形式所取代。归根结底,它根源于经济本身的规律性运行。暴力不是绝对的坏事,它可以破坏生产力,但它也起着革命性的作用。杜林认为暴力是一件绝对的坏事,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 文中同时指出:

“暴力在历史上也扮演着另一个角色,革命的角色”,并引述马克思的话说,暴力“是孕育新社会的每一个旧社会的助产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