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黄金时代》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12-21

最新《黄金时代》读后感十四篇。

怎样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许多读者在阅读完一部作品后,被其中引人入胜的描写深深触动。如果我们能够写下一篇读后感,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我希望这篇“《黄金时代》读后感”能够满足您的期待。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1

大多数人的是被时代推着走,而在这个电影里的萧红是走在自己的黄金时代。

有人说,电影里没有时代,只有人物。这不正是编剧和导演所要的吗?只是大家习惯了用男性视角看大时代,看大开大合,看热血沸腾。而一部女性视角的电影就让大众觉得冗长、不适、冷淡。

她是如此追求自由,她背叛家族,她怀着孕抽烟,她跳窗逃走,她把第一个孩子送人,她给鲁迅寄去生死场,她只身去日本,她说她只想找个地方好好写作,她不想政治,她随意花钱给高额的小费,她第二个孩子的莫名死去,她为自己的肿瘤手术签字。

她有小女生的烂漫和脆弱,也有女人的坚韧和柔软。她在漫天雪地里说,鞋带散了,带着少女的顽劣的态度。她在火车的窗口深情地劝箫军跟她一起走,带着女人独有的温柔。她挡在端木的前面,面对动手的箫军,带着她独有的侠女的气度。

电影里说,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个异数,大家都在写革命,她在写故乡。而当多年后,人们远离了战争的满目疮痍,才发现这颗明珠般的作品。

电影里的萧红用一生都在证明她这种逆时代洪流的性格。最开始,通过鲁迅讨论上海左倾作家就是墙头草的时候点了一次,当她在日本的“黄金时代”的时候,她说她在笼子里又点了一次,当她选择懦弱的端木的时候再凸显了一次,而对《呼兰河传》的评价继续点题。

记得妹尾河童在自传体小说里《少年H》有这么一段:“H观察人们接下来会怎么做,发现众人都很巧妙地随波逐流。就如同H潜入海中所见到的裙带菜一样。裙带菜会随着潮流晃动而不抵抗。可是根部仍然附着在岩石上。或许应该活得像裙带菜一样才自然。“不过我办不到,我不要当裙带菜,我又得继续当抵抗水流站立的木桩了,”H心里想。 现在我们也是一群裙带菜。”

成长好像是一个妥协地过程,而在大时代里,萧红却没有做裙带菜,没有随波逐流,她安静柔韧地坚持自己的写作,像一个木桩一样。尽管一路漂泊,从呼兰河—青岛—上海—日本—临汾—西安—武汉—重庆—九龙—港岛,她却一直没有改变,她还是凭借自己天生的才华谱写自己的黄金时代。

她也受了很重的伤,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她仍然坚强面对。身体上她有肺结核,还有肿瘤。心理上,在面对背叛、暴力、懦弱的时候,她还在婚宴上说:“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永远分开的时候,我才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希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她被许多人怀念人,热爱着。有鲁迅,有作家,有编辑,有恋人。虽然她说你们都是箫军地朋友,但其实大家更深深爱着这个才华横溢和敢爱敢恨的小女孩。从这个角度,电影里采访式的镜头,正好从侧面说明了大家对萧红的爱,而镜头前最有力的两次哭泣也是为了说明所有与她接触的人都被她人格的魅力所感动,连吃下糖果都无法阻止由于失去她,带来的苦涩和泪水。

选择汤唯来演这个角色是绝妙的,她也不负所托。萧红的安静、自由、任性、才华、美好、敏感和坚韧也一定程度上与汤唯的经历共鸣。没有一定经历的女人,演不出“筋骨若是痛得厉害了,皮肤流点血也就麻木不觉了”的萧红。汤唯眼底不灭的倔强和嘴角那一点清浅,是萧红最好的诠释。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2

观看完今天的电影后,才发现了萧红那近乎与悲惨的生活。在初读她的书《呼兰河传》时,对于她这个人也只有想象中的真实,也只有她在后园中玩耍时欢乐的景象与神态,与自己对那样美好生活的憧憬。但当她长大后,呼兰河那些热闹的市场,那些继续跳大绳的人们也已成为虚无缥缈的东西,眼下仅有的只是透心的寒冷与爱情的悲痛。她不敢回家不敢见父亲,因为她的事在那里已成为冷嘲热讽的常事,没有过多的关怀,只有短暂爱情间的温暖,只有儿子的灵魂与她日夜相伴。鲁迅的邀请使她又重看到了生命中的希望,是他的鼓励与他的悉心介绍,才使得萧红有了日后依靠的朋友,才感受到了一丝丝“大家庭”的温馨。

日本的大举侵华加之身体原因,使她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病床上的她最大的感受便是孤独与寂寞,幸好有她的丈夫与朋友一直帮助她到最后。

一个时代、一种制度、一个选择造就了萧红既悲惨又充实的一生。她想到自己的祖父与那充满生机的菜园子,她向往平静同时也向往快乐幸福的生活,但命运道路却总与其背道而驰。她是痛苦的无助的,她希望被欢乐眷顾,但又一次次擦肩而过,可能只有死亡才是她最美好的归途。

寒冷的北风再一次吹过呼兰河,而萧红的心却与这大地一样被冻的撕裂,她永远沉默在了白色的回忆之中。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3

这部电影真的是太对我胃口,当时上映的时候是大三的国庆档,拉着闺蜜陪我一起去看,她还可爱兮兮的睡着了,后来也介绍给室友,也是分了好几次才看完的。

但我感觉这部电影太神奇了啊,讲述的对象是我最欣赏的当代女作家,并且从导演许鞍华到演员全都是我关注并且喜欢的啊,女神汤唯袁泉郝蕾男神冯绍峰朱亚文祖峰,现在我对冯绍峰无感了,但当时我仅有的男神女神就是冯绍峰和汤唯,也是因为这部片子,我延续了对汤唯的喜爱至今。

之前看过一部小宋佳演的《萧红》,虽然小宋佳我也很喜欢的,当时因为沉迷《闯关东》觉得小宋佳的气质十分难得。但是那部电影呢,真的是,我现在记不大清了,就记得小宋佳在昏暗的小阁楼里,怎么说呢,身上完全感受不到萧红的才气,这里也就不接着diss了。

电影的风格延续了许鞍华导演的前几部片子,是我最喜欢的纪实风格。至于拍摄手法什么的过于专业我不大懂,但就是全片从开场到落幕我都很喜欢。这些所有我都很喜欢很喜欢,除此之外还有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文坛,真的是离我们最近的一场黄金时代了。

遇见喜欢的就很激动,完全不够稳重,要改。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4

重温了一遍电影,总结一句话:战乱的年代,命运的多舛。看了一点她写的呼兰河传,感慨是怎样一双眼睛,可以那样的观人入微,一个寒冷的小城被她描述的栩栩如生。无疑她是天生的写手,她笔下的一切都是活的,经她刻画的场景,活灵活现。

说萧红的私生活,有人说她的一切都是作出来的,私生活过于放荡。和姐夫私奔、又投奔未婚夫,怀孕了还和萧军啪啪啪。我想说的是,她只是在一个懵懂的年纪犯了一个错,可是,在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的思想,始终不愿意放过她,背叛、舆论、辱骂围绕着那个少女,她能怎么办?她只是想逃离那种生活,有什么错呢?我敢说换一个人如果不是这种活法,多半就自杀了。哪个好?有人说她不自爱,拜托,那个年代,一个女人,亲人不理解,又没有朋友、能想到去投奔未婚夫我都觉得她很聪明了好不好。

她和萧军的相遇,用电影的话来讲,那是一场注定的相遇。萧军是真正的陪她同甘苦、共患难过的男人。她怎能不爱他?就算他出轨、他家暴,可爱就是爱,爱了以后,你犯的所有错,她恨,但她还是爱你。就像晚年的萧军拿出尘封多年的来往书信,他也是爱萧红的,即使他们永远的分开了,即使他当时看到萧红和端木在一起了,爱,难以消褪。

再说端木蕻良,这个人懦弱、胆小、没那么聪明。2个场景,一是萧军当时发现了他和萧红的情愫,他首先是去找别人帮忙说辞,而不敢坦荡的挡在萧红面前承认。二是当时萧红打算逃离武汉去重庆的时候,好容易搞到了一张票,让他先走,他却真的天真的认为萧红还有一张车票。可是,这样的男人在萧红最后的生命里,他没有离开,他倒痰盂、帮萧红吸血,虽然没有时刻守在身边,却也算是尽了丈夫的本分。

可如果你问如果是我,更喜欢哪一个,我的回答是,我也会爱萧军更甚过爱端木。那个时刻都把我护在身后,那个风雪天带我去吃肉的萧军,那个即使分开也会把我托付给朋友而不是让我孤零零离开的萧军。

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你爱的人不会早一点也不会晚一点,只能是在一个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出现,然后和你一起,书写一段故事。如果有幸,你们终将一同来书写这后半生。如果不幸,那也终将是一生中的一笔拂去。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5

如果不是看到一些关于王小波的报道,我不知道还有王小波的这样一个作家。在我阅读的视野中,王小波似乎是被边缘化了。

无论是现代作家群,还是当代作家群,在很长一段时间,王小波都不是被常常提及的一位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无论是鲁迅,巴金,郁达夫——还是当代作家贾平凹,路遥,王蒙等等,都很难见到王小波的影子。王小波被主流文学排挤在外,似乎是心照不宣的事实。至于何种原因,不得而知,不过时间是最好的佐证,近年来,王小波热让其作品越来越被人关注。

从前些年出版的中国文学结集类丛书,无论是短篇小说还是中篇小说优秀作品集里,我们都很难看到王小波的作品。

《黄金时代》据传是王小的代表作,对于《黄金时代》的褒奖和赞誉也随着其本人的声名鹊起达到了巅峰状态,记得有人曾称《黄金时代》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难得一见的名篇佳作。

前几天,终于读到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如果说,谈谈读后感之类的,实事求是的说,并没有让我在刹那间拍案叫绝。不过有些作品,我在第一次阅读时,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一种阅读的震撼。比如郁达夫的《迟桂花》,沈从文的《边城》,毕飞宇的《玉米》以及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卡尔美拉》————这些作品在我第一次阅读时,那种瞬间恍惚震撼的情景,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后来,也验证了我的感觉,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大概是改革开放后,文艺作品挣脱了政治色彩,时代性的主体回归。是思想解放的浪潮下,为自由和人性积极讴歌的第一批先锋派文学作品。

《黄金时代》以大胆的性爱描写,来揭示人性与社会的冲突,这在当时,无疑有着巨大的风险性。

可以说,《黄金时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分水岭,是中国历史特定时期的自我呐喊。在灰色的社会环境下,王小波试图以独立特行的自我来宣誓人性的主张。

这种主张是什么呢?显然是束缚下的挣脱,是桎梏下的狂奔,是社会深处的呻吟。

社会与人性的矛盾,从来都有对立的存在,是秩序与自由的对峙。无论是矛盾还是对峙,都将无法调和与达成。因为人性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

这才是根本,任何一厢情愿的诉求,都是一种狭隘与偏见。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6

短短31年的生命,留下了旷世巨著,仿佛她生来就是为了受苦,然后再将那苦化做文字。是真的用生命来写作。

孤独充滞了她的生命,幼年丧母,私奔,迫于饥饿与不爱的男人同居,怀孕后险些被卖到青楼,被萧军解救后,两人迅速坠入爱河。为了挽留萧军的爱,也迫于现实的压力,将出生的女儿送人。在爱情中的萧红是不管不顾,飞蛾扑火般的,即使两人饿的连饭都吃不上,只要和萧军在一起,萧红就是幸福的。从小没有父爱也没有母爱的萧红将萧军当作精神的支柱,生命的慰藉,命运的拯救者,是她悲苦命运中想把握的一丝温暖。可惜,这样的幸福没有维持多久,萧军屡次出轨、背叛,并且伴有家暴,时时讥讽萧红的文学创作。在萧红与萧军的爱情中,萧军无疑是处于主导的,他自认为是萧红的拯救者,而萧红是作为一个被侮辱等待解救的孕妇进入他的视野。萧军骨子里也许对萧红是轻视的吧。毕竟,在中国这种根深蒂固的自私男权思想是很难改变的,即使到今天依然如此。

萧军解救了萧红却也毁灭了萧红。他的背叛带给萧红的打击是毁灭性的。面对萧军的冷漠,想想那被送走的女儿,萧红的内心该是何等的悲凉。

端木恭良能有勇气娶怀着萧军孩子的萧红结合,无疑是萧红生命中短暂的安慰,但是,这一次,萧红却又是以一个被侮辱被抛弃待拯救的孕妇形象走进男人的视野。战乱时期端木的自保,让萧红又饱尝了孤独和颠沛。与萧军的孩子在生下来第三天就夭折了,萧红的生命又一次经历了死亡的打击。也许这个时候她对生死已经麻木了吧。情感的打击,多年颠沛的生活让萧红的身体每况愈下,但是即使在病床上,她依然笔耕不辍,以平均一年10万字的速度在进行创作。虽然没有直接参加抗战,但她其实时刻关注着国家局势,在她的作品中充满着对弱小民众的同情。

所以,萧红绝不仅仅是一个有才华的命运多舛的女作家,她是当之无愧的有时代感的女作家。这一点,张爱玲是无法与她相提并论的。

在生命最后的时候,萧红凭借她与生俱来的文学才华,得到仰慕者洛宾基的陪伴。

萧红临死前的遗言是希望骆宾基帮她寻找送人的女儿,还有就是希望能葬在鲁迅的墓边。这样的遗言,着实让人唏嘘。

到死她放不下的牵挂是那个被遗弃的女儿,到死她才明白,在她生命中,唯一带给她温暖没有伤害的男性是鲁迅。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7

赶上《黄金时代》的尾巴,坐在偌大的影厅正中间,最好的视角,以最舒服地姿态,准备着接受一场文艺的“洗礼”。有人说《黄金时代》是许鞍华反电影的学术作品,冗长而无味。但是可曾想,这就是时代,就是生活?

萧红的一生与苦难结伴,与抛弃相随,她抛弃了家人,任凭弟弟苦苦相劝也不愿回;她抛弃了第一个孩子,仅仅只看了一眼且伴随着惊恐;她抛弃了同甘共苦的萧军,选择了懦弱怕事的端木;她抛弃了萧军的孩子,闭眼逃离……种种表明,她是一个没有任何担当的女子,可谁又来担当她的担当?谁又停止了对她的抛弃?(励志的句子 www.j458.cOm)

那个时代,名声重于一切,与表哥陆舜振私奔的萧红,声名狼藉,但是她不在乎!她以为,有爱就够了。但陆舜振不堪压力,弃她而。她离开家是,家人因为她一人,举家迁移,身败名裂,当弟弟苦苦相劝的时候,握着杯子的她,拼命地喝滚烫的咖啡,想掩饰内心的犹豫和不安,她明白,那个家容得下的不是她!她放下理想随未婚夫了,却在欠债累累的时候遭到抛弃,孤独坚强的她,还以为,未婚夫会回来。至于萧军,爱得深入骨髓,伤得也透彻心扉,最艰难的时候欢声笑语,开始安稳的时候包容不再,怀有孩子的萧红被萧军“成全”。当爱没有了信任,担当也就无从说起了吧?最后的最后,病中的萧红,拉扯着要走的端木的衣角,她那么无助,她需要的只是一双安稳的手,在需要的时候握住就好,倦了的心神也就安了。

因为才情,萧军萧红相守相伴,虽然清苦,但是没有芥蒂。爱的最初总归是愉悦美好的。是什么让共患难的也易碎?如果没有朋友的“萧红比你有才!”,如果没有中学生女孩的出现,如果没有朋友妻的介入,如果没有端木的殷勤,如果没有……

如果爱!

萧军爱她,却在她被困旅馆时无计可施,最终是萧红自己挺着大肚子跳下窗户,她靠的是自己!萧军爱她,却几次不忠,无视萧红的痛苦隐忍,而萧红选择自行冷静,给自己孤寂。萧军爱她,却没成全她“只想安稳写作”的小小心愿,冰冷她的挽留,坚决选择分开,对于最后的抛弃,她没有言语,只有“痛彻筋骨”,也就不怕端木的“皮破血流”了。

平铺直叙和出景的旁白,我以为我也会困乏,但没有!浓浓的时代感,扑面而来。我竟苦恼着剧中的苦恼,紧张着那时代的紧张。仿佛在与这些文人们聊天,他们说,我听!听得出神听得入迷!

最后,她了,有人为她哭了。我为她高兴,她不用再害怕被抛弃了。她终于可以“安稳”了,只是不能再写作了……

如果有来生,愿有独人不负才情,不负卿,即是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8

由许鞍华导演的电影《黄金时代》在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评比中获得五项大奖,而她理所当然的获得最佳导演奖。这也是她第五度获得这一殊荣。

看了许鞍华的《黄金时代》之后,很满足,尽管这是一部成本不高的艺术电影,但是绝对比动辄几千万预算的乱七八糟的电影高级的多。据说影片中30多名明星的总片酬只有370万。其中冯绍峰更是主动请缨演萧军,分文未收。这种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在现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实在难得。

当然,导演许鞍华在当下大数据大市场票房第一的环境下仍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更加难得。这是一部带有纪录性质的艺术电影,许鞍华曾经拍过小成本影片《天水围的日与夜》,更以《桃姐》再登事业巅峰。她说我学《童年往事》学了几十年。这种记录形式的艺术电影兼容了纪录片和艺术片的所有元素和精髓,让观众同时感受到两种艺术相互交织又不断撞击而产生的张力,从中我享受到了两种电影艺术带给我的美感。

感谢许鞍华,让我在不多而有限的艺术电影中发现一部认真严肃的电影,当下很多电影已经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电影了,完全走到另一个极端,讨好观众,迎合观众,完全丧失了电影艺术的本质。

《黄金时代》美中不足的是,文学性不强,若在影片中再突出和强化一些文学色彩,更能打动一批文学爱好者包括文艺青年。毕竟,萧红是一位出众的文学才女,她的文学创作之路,文学艺术思维都是每一个文学爱好者所关注的。

文学是要通过文字来传递情感和思想,此时我想起了萧红,1936年11月19日,萧红独身在日本,给萧军写了很长的一封信,其中写道: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象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这些文字的描写很好的表现了此时此刻萧红的内心世界,也让观众看到此时此刻萧红文学创作时的状态。她说这是她身在笼中的自由和平静。类似这样的文学描写再多一点,肯定会打动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和文艺青年们。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9

年轻时常看一本《黄金时代》的杂志,以致后来别人说起黄金时代时,总认为指的那本杂志。看20xx年第34届香港金像奖颁奖晚会,才发现许鞍华导演,汤唯主演的关于民国女作家萧红传记《黄金时代》。

本人学识浅薄,开博上网后学到了不少东西,逛博时曾看到过博友写有关萧红的博文,可因不喜欢终究没感兴趣。昨天逛博,又见一博友写了首关于萧红我的黄金时代诗文,于是在网上寻来汤唯演的《黄金时代》视频看看。感谢汤唯!真的,若不是汤唯,我至今还不见识萧红,也不会对此人感兴趣,虽喜欢文学,但从未看过萧红作品。认识汤唯,是从《色戒》开始,但这片我没看过,只是从此知道汤唯,看过她演的《晚秋》《北京遇上西雅图》。后来又在微博中看到过她的一些在外用外文演讲的视频,感觉汤唯不仅演技好,文采和能力也不错,不愧为人才!昨天午后闲来在网上看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汤唯,把那位民国女作家萧红,演绎得真是唯妙唯俏,棒极了!

在我的眼里和心中,感觉萧红就是汤唯演的那样,看到网上萧红的照片时,反倒觉得那不是萧红,汤唯演的才是。汤唯演得那么好,可惜没能凭借《黄金时代》夺得第34届香港金像奖影后桂冠,片中她将燃着烟头按向手腕熄灭,将萧军离去,萧红痛苦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就是汤唯,不知真实的萧红是否也这样?因为汤唯,我开始注意萧红。

说真的,我不喜欢这个不长寿的民国女作家,至于她的作品,以后有空有机会就看,但决不会刻意,更喜欢丁玲。喜欢汤唯,喜欢汤唯演的萧红,在《黄金时代》影片末尾,我听到并看到了有关萧红的文字,我和祖父的园子。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

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些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从《黄金时代》中,我看到萧红是崇尚自由的,个性也很开放,她只想拥有一个安静的地方和爱,喜欢写作。她的写作能力是无限广阔的,感情也很细腻,以致于太专注于作品创作而脱离现实生活,生活对她也太不公平了。从她的文字来看,很接近生活,作品文字描写什么的都很细致入微,直入人心,令人感动,这个还是值得学习的。

总之,《黄金时代》观后,见识了萧红,谢谢许鞍华导演导出此片,谢谢汤唯的表演,学无止境,我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10

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一部名为《黄金时代》的国产文艺片。趁着刚看完的激动劲儿,我想记录下我此刻最真实的感受。因为对历史上政治上的东西不太了解,所以我只着重写一点我对人物情感上的感受与认识。

《黄金时代》是一部以民国时期为大背景的影片。说到民国时期。我想每个女孩都有一个民国梦吧?反正我是有,呵呵,虽然对历史并不是很了解,但总想经历一把在民国时期那种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岁月,在饥寒交迫,朝不保夕,弥漫着战火硝烟的乱世中,仍然能无所畏惧地握起笔杆写着文字的热血女作家。

这部影片里的女主人公萧红,她正是我梦里的化身,一位坚强,有才华,怀揣着赤子之心的传奇女作家。

在我看来,萧红是伟大的,在如此纷乱的年代里,她对生的渴求与热忱,对爱与自由的不懈追求,让我心生敬佩。但她也是平凡的,她有着普通小女孩的真性情,也有倔强执拗的小脾气,对待感情,她不求轰轰烈烈,只求拥有一份踏实安稳的幸福。许广平先生曾这样评价她:萧红先生在文章上表现得相当英武,而实际多少赋予女性的柔和,所以在处理一个问题时,也许感性胜过理智。

我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画面上方一直不停地滚动着各种评价,好的,坏的,称赞的,吐槽的,一大拨人在那闲聊,各抒己见,甚至每一个画面,每一排字幕刚切换的那一瞬间,就有一大堆评价蜂拥而至。起初,我心情很受影响,但越往后越觉得,其实大众的想法与评价给我了很大的启发与帮助。剧中出现的一个画面、一句话,一百、一千双眼睛总要比我这一双眼睛看到的多,体会到的多吧,大家在一起讨论、交流,又何尝不是一种提高的呢?更何况我对历史方面这么欠缺。

这部影片的叙述手法有些特别。片头先是主人公萧红的一段自白,她介绍自己说她病逝于XX地方XX医院,享年31岁、、、 看到这我不由得心头一阵冷:好惨,怎么这么惨、、、 接下来又多次以那个时代的作家们的讲述来叙述主人公,感觉跟个纪录片儿似的,真是看得我云里雾里。

刚开始我对萧红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些模糊,有很多地方都搞不太懂。在如此封建的年代里,她不顾家人的反对,与自己爱慕的表哥私奔,回来被监禁十个月后又背井离乡,与家人中断联系。此后又投靠了与自己有过婚约的纨绔子弟汪恩甲,但好景不长,一夜之间汪恩甲与其整个家族都消失不见。萧红在一家旅馆里过着穷困潦倒,朝不保夕的生活,当时的她还怀有身孕。不久,热血男青年萧军因为欣赏她的才华对她渐生情愫,之后两人便情不自禁了、、、 看到这一幕,上面的评论又炸开了锅:这女的怎么这样, 怀着孕抽烟不说,还跟男的、、、 当时我也有些惊讶,但又想想,作家嘛,总会有感性大于理性的时候。之后,萧红的性格特点渐渐清晰起来,她的文字,她的性情,都让我特别敬佩,同时也对她心生疼惜和怜悯。她说一定会有很多人认为她是一个私生活浪漫的人,但在我看来,她是一个干干净净,敢爱敢恨的美丽女孩。

我想,直到最后她心里还是深爱着萧军的,她说如果她拍一封电报给萧军,他一定会赶来的,但也许是因为自尊心强,又或是因为她对这段逝去的爱情的无奈,最终她都没有这么做。萧军的性格有些大男子主义,不善于沟通,而萧红又太敏感,两人注定无法相守。端木曾问萧红:你是怎么和他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的?

而端木正好是萧军的对立面,他懦弱却温柔,从不发脾气的他为了萧红险些与萧军兵戎相见。端木大概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暖男吧,呵呵。但萧红其实心底并不信任他,她说端木不是能与自己患难与共的人,她宁愿选择自己一人留在武汉过着无依无靠的生活。最后骆宾基也问过他那样一句话:你是怎么和端木一起生活了三四年的? 萧红回答说:筋骨若是痛了,皮肤流点血,也就会变得麻木。 她选择与端木在一起只是希望能过上平淡的老百姓生活,她说过她对端木并无太大希求。

骆宾基的突然出现让我有些不解,萧红生前的最后时日也是与他一同度过的,但剧中对他这个角色的介绍也只是一笔带过,经了解,原来他是萧红的读者及仰慕者。

这部影片中的客串演员有很多,有些作家我们也曾有耳闻,但因为对他们角色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所以不好评价。

影片最后以萧红的《呼兰河传》中的一段优美句子收尾,再配上汤唯干净的声音,让人觉得很有味道,很棒。

《黄金时代》不仅仅只是萧红的黄金时代,也是他们共同的黄金时代。萧红的文字穿越战火,漫过硝烟,最终留给了我们。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11

这本书刚开始确实读不下去,因为对于性爱的描述过于直白,但是正是因为这样,不正是代表着那个时代压抑的天性吗?书里讲到“天空应当是蓝色的,但实际上是红色的;正如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我写的这样,但实际上,它正是我写的这个样子。”

人们不能说出自己的想法,不敢谈及人类的情感,只能委屈求全,就是喜欢一个人也被认为是淫秽。可是在那个颠倒黑白、是非不分的年代里,象李先生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被人们看成精神病,丢掉了工作、差点被饿死、没有住处、找不到老婆最后变成了老年痴呆患者。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象李先生一样的知识分子何等悲哀,而他身后又有多少像他一样的知识分子被这个社会放流到最底层?

小波在后记里引述了《西方的智慧》一书中的一句话"一本大书就是一个灾难",的确那个时代就是一个民族的灾难。那是刻骨铭心的记忆,追忆王小波让我们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幸的似水流年,过去的终将过去,过去的已经成为了历史,我们除了缅怀别无他法,我们还得继续,毕竟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12

听过很多次王小波的大名,但是从来没有度过,这是第一次读他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在想这个人怎么这么粗俗,生殖器脏话天天挂在嘴上,读了一两章还是不太能够接受他的风格,但是读完之后对他的看法又突然是180度转变。

性似乎是王小波这本书的主旋律。不管是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还是我的阴阳两界,每一部分都是和一个或者几个女人的故事。其实这很妙,抓住了大家的聚焦点,然后深入浅出地讲了一下他想讲不要求我们懂的东西。想懂他的把每个句子画下来慢慢分析,不想懂他的就当 丑男的罗曼史 看也无妨。

看的时候觉得王小波妙语连珠,还标记下不少句子写点批注,还想着最后写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提一下,但是对着一块空白的写字区,脑子里只能记起零星几句,算了,索性不说了。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王小波对女性的尊重和喜爱,即使他在书里以一个名为王二的理工男为视点,但是从来没有任何贬低女性的观点,这一点我很佩服,调侃的也完全不朝着这方面。反而从他的对女性的描写里,看到一个个灵动丰满美好的女性,不管是性格还是外貌,让我第一次对女性这个群体感到的是崇敬和羡慕,当然我没有贬低自己或者其他女性的意思,因为一直以来的看法都是,女性有诸多禁忌,生冷不能吃等等,而且诸多不便,以及诸多危险,以至于经常会想自己是个男孩就好了,王小波第一次让我看到女性是这么一个美好的存在。

如果说写性是为了迎合读者,我觉得这不公平,因为王小波只是在描述事实,他或许根本不在意有没有人看他的书。很多人都说王小波是个很有趣的人,我也不否认,但是“有趣”这种现在已经用烂了的我都不好意思说它是褒义的词,再用在他身上,未免也太委屈他了。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13

我喜欢半夜戴上耳机,然后听一些情歌,会让我有所领悟的情歌。

本来不该是这个时间在这里打字敲着键盘的。至少我昨晚是这样想的,今晚不能熬夜,我现在剩下的也只有青春了,我要好好保存我的青春,然后渐渐把它送入坟墓,看着他毁灭,看着阳光在它身上流转,看着它,想着有关它的一切。

昨天看了《黄金时代》。有所感触。

我不知道票房差的原因。将近三个小时的国产电影确实比较少见,毕竟你要把一个人的一生比较细节地告诉世人,导演一心一意的将这些表现出来。是国人不愿意把时间放在一部文艺片上吗。我不得不说这这年来我看过很多电影,大片还是国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这个《黄金时代》是唯一一部能让我有观后感的影片。

如果你对文学有感觉,如果你对萧红感兴趣,《黄金时代》确实是需要好好看看。觉得电影冗长无聊的观众,也许是没有耐心。在我看来没有哪一个情节是能让大家跳过或者说拉过去的。萧红和萧军的爱情在细节中感受的惊天动地,在贫穷中认识,共患难,每一个笑都像阳光。端木瘦弱的样子让人心疼却用一生只唯一一次的争执在萧军那里争取到自己的爱情,而萧红也将她这辈子唯一一次婚姻给他了。时间距离以及感情的不同造成了最后的悲剧。所以萧军才会与一个相识三个月的女子结婚却不愿意给与自己在一起共患难的萧红一个名分。萧红最后生病的时候,在中国的大多数国情来看,男主角这时候会嫌弃或者抛弃。但让我想不到的是端木与萧红的对手戏,在无声的空间中演绎地淋漓尽致,他对她果真是爱。她对他果真是爱。最后,骆宾基的登场。萧红弟弟的朋友。在萧红生命中最后的44天,用极其的细心耐心陪伴着。对她的感情绝对是熬过真火。最后骆宾基在萧红去世之后,在大街上一边吃糖一边哭的情景,极为触动人心。

没有单一的旁白。以人物叙述的形式。以不同人物的角度去描述萧红独立刚强自由的一生。这三个小时,我感觉是读了一本书。这本书,一页一页翻来翻去有滋有味。

以获奖的形式说明没有为艺术献身,但是票房差,估计是不符合大众的口味,但是不能换成其他人的梦想,完成其他人的事情。是吧。

其实,我本意不是想说《黄金时代》。我想说说最近的我。最近的我。想想也没有什么要说的吧。困了吧。自己在敲什么我都忘记。恩,晚安。自己就在自己心中。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14

电视有点播功能,也是极好的。每天一部电影,今天的是《黄金时代》。看之前并不知道讲述的是萧红的故事,看介绍以为是部普通国产文艺片,但开片就挺吸引眼球,一个只活了31岁的女人,一段勇敢的逃婚和大胆的爱,再一些文艺的诗,慢慢知道,贯穿全片的那个人是只有所耳闻过的萧红,也对这样一个人产生了些好奇。不得不承认,挺不会欣赏艺术。至今看了两部许鞍华的片子,都有打盹,中间部分有些遗漏,不过不影响整体感受。这样一个女人,给我的震撼还是极大的,忍不住百度了下萧红的生平。更愿意理解成共经历过四个男人,而且在那个时代,倒不觉得是放荡。与已婚中学同学的同居,到与未婚夫汪恩甲经历的一年多,再与萧军的命中注定、共同创作和相念一生,到最后的与端木蕻良共结连理走完余生。给我印象,这是一个敢于抛开世俗尊崇自己内心,有想法有才华,善良正义,经历过贫苦与富足,孤苦的女人。用了很多对我来说极少用的赞美人的词语,除此也不完全认同,对于没有亲身经历的事也不能作过多评价。短暂却也精彩的一生,羡慕的是她的创作热情,留下很多好文。一个人活着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一些东西,却可以长久地流传再流传,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也便是文学与各艺术于人类最大的意义了吧。曾经说过,老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也许碌碌无为的人健康无病地活了很久,也许给你一身才华的同时,却也收走你一部分健康或是其他。做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即便不是大环境下需要的主旋律。

戏里,每个人物都很深刻,不过每个都细说就有些不大合适了。正如这片长,导演也是没法再剪了吧,剪哪儿,都会不合适。一个个小小的人物,一份份小小的信念,一点点小小的努力,构成了一个黄金时代。

最后以片中丁玲对萧红的回忆和另一段话收尾吧。

她说的话是很自然而率真的,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或许也就同时显得有些稚嫩和软弱的缘故吧。

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了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吭地,就拖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