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热搜读后感: 夏山学校读后感最新模板

发表时间:2022-06-19

古语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而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笔记,有哪些关键要点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热搜读后感: 夏山学校读后感最新模板》,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自从事教育事业以来,读了很多教育类书籍,但是当我读到《夏山学校》这本书之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在夏山学校,教育已经达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校长尼尔的教育理想是:对于是否上课,学生们拥有完全的自由。他们可以选择上课,也可以选择不上课,如果愿意,他们甚至可以完全不上课这对于我们这种已习惯现行教育的规章制度而言,是否会相信世界上竟存在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学校?而这样的学校绝非天方夜谭,夏山学校证实了这一点。

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是自有的;尼尔说:要孩子做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对工作感兴趣、对友谊感乐趣、对爱情感快乐的人,或者让他成一个痛苦的、冲突的、恨自己和恨社会的人,这大权操在家长和老师手里。幸福是怎样获得的呢?我的答案是消除权威。让小孩做他自己要做的人,不要教导他,不要教训他,不要勉强他上进,也不要逼他做任何事。这也许不是你喜欢的答案,但是如果你不采用我的答案,你应该自己去找更好的答案才是。

夏山学校里的学生数量是极少的,也许不同年龄的学生的所以总和都没有我们现在一个班级的人数,然而在这里出来的也有许多著名的人物,这些学生也许很多并非和常人完全一样,但是他们在夏山一点点地弥补他们的缺陷。还记得其中的一个故事:汤姆从5岁起就来到夏山,离开时已经17岁了。这期间汤姆没有上过一节课,他几乎将所以时间都用在了手工房里。在汤姆9岁时的某一天,尼尔(本书作者)竟一位地发现他在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便问汤姆是谁教他的。汤姆回答尼尔是自学的。在汤姆工作后,他的老板告诉尼尔,汤姆的最棒的员工,他从来不到在走,而永远都在跑。这个故事在说明什么?它说明一般儿童绝不是天生就由缺陷、胆怯或者呆痴,事实上,汤姆永远热爱生命的潜能。在夏山,教育的目的即是:生命的目的,是愉快的工作和发现快乐。教育不应该听了在知性上,教育应该包含了理性和感性。教育必须注意儿童的需要和能力,儿童天性不具备利他主义,他还没能发展出成人的成熟的爱。故事中的汤姆在慢慢长大,通过他的实践,道理和知识往往会更加深刻地印在他的脑里。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具有很高的期望值,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翻过的错再犯就要惩罚等等,老师的压力很大,孩子的内心也一直很焦虑,甚至对工作学习产生了恐惧感。我们知道,人在没有恐惧的时候,心灵是绝对自由的,创造力也会随之显现。所以教育应该从心开始,让学生和老师的心中不再心存恐惧,这样老师和学生才可能面对自己,发现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创造力发挥出来。

延伸阅读

夏山学校读后感1500字


古语言: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对于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这些感触可能瞬间即逝,我们需要记录下来。那么,优秀的读书笔记模板有哪些?在这里,你不妨读读夏山学校读后感15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夏山学校读后感(篇1)

本文由沙龙实验班甜辰妈妈写于《夏山学校》读书会之后,字里行间深刻的阅读感悟以及与日常实践和正面管教的密切结合,让人很受启发,非常享受这种阅读、分享、感受的过程。

初读A.S.尼尔的《夏山学校》,觉得与早年读的《窗边的小豆豆》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夏山有着浓浓的西方文化色彩,而小豆豆所在的巴学园是日本人创办的,更适用于东方文化。

说起夏山,每读一个章节就认同感倍增,感触最深的就是养育孩子和家长的问题这两个章节。尽管有些地方可能并不适用于国内,但是这样的剖析却是一语中的,让我默默自省。

书中一直强调自由这个词,这个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如此的匮乏。现在我们都知道不自由的人往往都很焦虑自卑,心理上都有这样那样的障碍,无法获得真正坦然的快乐。然而,尽管我们正是在这样不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在为人父母后,却在一边纠结着教育方法,一边又不自觉地用我们曾经承受过的不自由的方式来强权压迫我们自己的孩子。这让我想到了“以爱的名义行伤害之实”这句话,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因为不自由的成长而带来的各种恐惧,使我们心中晦涩渐渐生出恨意,只是这种恨意也因为不自由而压抑着,不会时时冒头,只在累积到无法承受之时才爆发出来。每每爆发的宣泄途径可能各有不同,然而对孩子发脾气似乎是很多家长都会使用的途径之一。

好吧,在读完夏山后,我也不得不很艰难地承认,我的不自由禁锢了我自己,还试图禁锢我的孩子,我也将我因不自由的种种愤恨和恐惧,在情绪不能自我控制的时候,寻到了由头而发泄到了孩子的身上。这让我羞愧不已。尽管接触和学习正面管教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来路自省,不自由的父母,因为没有体会过自由,往往也无法很好地分辨自由与纵容的区别,也许在创造自由的环境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这也不妨碍我们在教育的路途上探索和犯错。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披荆斩棘也是可以做到的。

回过头来说夏山这本书,自己读,有自己的感悟,读书会上大家热烈讨论后,又有了新的视角和更深入的领悟。

上学VS不上学

这个话题让我想到甜辰即将幼儿园毕业,进入学前班,继而进入小学的事情。沙龙的妈妈们也都心有戚戚焉。

国内的教育环境、求学制度等等,让我无比焦虑。虽然无法改变环境和制度,但是怎么积极应对不如意是每个人一生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于是原本就对学前班摇摆不定的我,产生了一个念头,是不是应该放弃学前班?选择高压的学前班,会不会成为我为甜辰擅自决定人生的第二个错误选择?回想起第一个错误选择,真是让我愧疚不已,也可能真的会让我懊悔终生。甜辰年龄不够算提前入学,所以小班升中班的时候,学校给出了选择——继续小班或者升班。我因为小班老师对甜辰的评价,产生了虚荣和贪念,选择了升班。然而这个错误给甜辰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每一天每一天,都让我自责不已。现在想来,那些所谓择校、入学的各种压力其实都是为了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找的最堂皇的借口。这些只是我们因着关于名利关于虚荣关于所谓自尊心的种种杂念而产生的不安和恐惧炮制的枷锁,我们被这种枷锁禁锢了半辈子,现在我们自己又去炮制一个,自以为是地把所谓的最好的条件(诸如名校)强加给孩子,要他们“上进”要他们用分数一争高下,最终成为一个不会读书的读书匠。

读书会上也有妈妈表示,尽管大家都想给孩子寻找一个如夏山和巴学园这样自由的学校,可是作为父母,她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泥瓦匠而不是医生律师这些职业这件事。扪心自问,我也没有准备好,如果有一天,甜辰告诉我,她只愿读到初中毕业就不升学了,准备做一个快乐的店主,我想我可能也会辗转反侧患得患失吧。其实仔细想想,这个社会的教育变成这般面目全非,我们能说不是我们这些做父母长年累月一代又一代的得失心扭曲导致的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负责任。因为我们种下了一个把自己梦想和期望强加给孩子去完成的因,结出了如今以失去自由为代价只拿成绩说话只注重所谓名校表象的果。

读书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术业有专攻,且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都是有差异的,所以与其把孩子们切割成我们要的形状,不如再好好考虑一下学习的真谛究竟是为了什么,再来决定我们有没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吧。

自由VS不自由

“不自由,毋宁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看到尼尔说的自由,脑海里突然就跳出那么两句,可见自由之于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可究竟什么是自由呢?到底怎么做才是给了孩子自由呢?读书会上,妈妈们热烈讨论的时候,都很遗憾的表示,首先就我们自己而言都是在不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从不自由的孩子变成了现在不自由的成年人,从本质上说,我们根本没有体会过真正的自由,所以我们也无法在教育中很好地界定自由。

不自由的父母要怎么给孩子创造自由的环境呢?结合自己的读后感和大家的畅所欲言,我觉得给孩子自由,首先就是在相互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用正面管教的最基本工具——和善而坚定,不干涉,该放手就放手,不用成人世界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去约束孩子,避免以爱的名义来行伤害之实。

因为没自由,所以不懂自由究竟是怎么回事儿,这可真的是件麻烦事儿。尤其现在自己教育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如果找不准界线,一不留神把自由变成纵容和溺爱,就适得其反了。学习了正面管教,有了理论也要实践,实践的时候也常常因为界线问题拿捏不准,苦恼彷徨甚至是恐惧,颇有画地自限的不自由。想想原来我在寻求给孩子自由的同时,却给自己打造了一个牢笼。这也是我在读了夏山之后很有感触的地方,我们总是不自觉的画地自限,一边标榜一边又继续坐牢,所以不可避免的矛盾挣扎。说到底虽然学到了方法,却因自己内心隐蔽的恐惧,让自己对自己要求过高,高的有点好高骛远了。关于这种恐惧,稍后细说。

现在再说自由,读书会后,我在反思每个家庭成员的言行及互动。对于甜辰的各种限制每天都在进行,从日常生活点滴开始。

案例:

家里老人经常因为甜辰爬上爬下,对着她紧张万分地大叫,诸如“不许去那里”“不要爬那么高”“不要动这个”,然后给她贴上“调皮”的标签,以至于现在甜辰在自己做了更危险或让人头痛的事情时,都会以“我就是调皮呀”为理由为自己开脱。尽管早早地意识到老人的方法不妥当,没有收效就是最好的说明,也不止一次就此沟通,不过老人家的固执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这样的固执也是源于他们的恐惧:子女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理念,而他们的部分生活理念随着时代变迁,或被质疑或被否定,这不仅仅是他们对权威受到挑战的恐惧,更是他们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暴露在自己一直俯视的子女面前的恐惧),所以作为父母给孩子的身传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我试着做过实验,同样的场景,我和甜辰独处,给她自由活动的权利,放手让她自己玩闹,虽然我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边看书,她时不时和我互动一下,然后又各种跑来跑去爬上爬下,但是我没有出声喝止,只是偶尔提醒她注意安全。很明显,当我没有那么紧张地关注她一举一动的时候,她反而很有节制,任何危险的行为,她自己都会斟酌放慢放轻,并没有让自己真正身处险境并受伤。可见,放手和不放手只在我们一念之间,效果却有天壤之别。不放手的后果,就是孩子在有恃无恐的状态下,反而认识不到危险,把危险当成一种求关注的把戏。但是学会放手,孩子们反倒更清楚,怎么做才是安全的。

成年人对各种所知和未知危险的恐惧,让我们变得胆小,进而没有了探索精神。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要做的就是探索世界。其实孩子探索世界的危险,有时候并不在于孩子,而是在于大人。好比,我们把滚烫的茶壶放在孩子经常路过的地方,把尖锐的物品放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把药片或其他危险的食品放在孩子随时能吃到的地方,等等。通常这种时候,我们不是去正视和纠正自己的疏忽(其实这也是一种恐惧心理作祟,对承担责任和后果的恐惧。成年人有趋势利弊的习惯,害怕承担那些自己可能意想不到的后果和责任,所以即便是自己的疏忽,也不愿意首先从自身反省开始,也要先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或替罪羔羊来摆脱自责),反而是限制好奇的孩子,禁止她这样那样,美其名曰是为了她的安全考虑,实际上是给她画地自限,消磨了他们探索的欲望,扼杀了他们的求知欲。孩子一旦突破禁锢,我们就开始说教,然后给孩子贴标签。这一刻,孩子的自由,被彻底忽视了。

幸好,正面管教告诉我,任何时间,只要有心,找到适合的教育方法并努力改善,都不会太晚。

游戏、幻想、角色扮演的重要性

夏山这本书中提到了孩童时代的幻想对人一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读了这个章节,我不禁怀疑,幻想被扼杀的人,成年后反而会变得更不切实际;而幻想被满足的人,过了幻想的年龄段,就能坦然面对社会和压力。就如同,婴儿时期吮吸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孩子,容易产生恋物癖,通过某个物品来获取安全感。而在本该充分幻想的年龄不能得到满足,变成一道创伤留下来,幻想便成为了阻断成人世界压力的最好缓解剂,由此来获取安全感。

在大人看来,孩子的幻想就像演戏。当甜辰爱演的时候,我们也都配合她。她刚入幼儿园的时候,对群体生活的渴望,让我分明感受到了她回家后作为独生子女的巨大寂寞感。于是她开始不是单一角色的幻想,把自己分裂成同班的龙凤胎,自发性地左右手互博,扮演不同的角色,小剧场的情节很完整,有故事内容,有人物对话,并时不时邀请我们进入角色。我一度很担心,总怕她因为孤单而人格分裂了。显然我这种担心很多余也很无知,我对这个年龄段孩子表现的无知,导致了我的焦虑。所以我经常在她角色扮演的时候,言语暗示她结束这个扮演,或者诱导她只扮演单一的角色。不过我现在很庆幸一点,我当时只是说了一些暗示性的话,并没有强势的制止或粗暴的干涉,所以甜辰还是继续欢快地沉静在她的幻想中。有时候是温驯的小动物,有时候是残暴的恐龙,有时候是某部动画的公主,有时候是她渴望拥有的兄弟姐妹。只要需要,我们也都会很乐意地应邀参与其中,帮助甜辰把她的幻想构筑得更饱满。

于是,在纪录频道重播恐龙星球的某天,我变成食草龙,无辜地坐在上发上,接受那只变身为窃蛋龙的小家伙的袭击,还要在她“凶残”地咬我的时候,嗷嗷叫两声。然后这只自得的小窃蛋龙,去招惹那个在阳台上和各类报告奋斗着的巨盗龙,结果被巨盗龙满屋子追捕后,一边假意求饶一边伺机而动。

孩子的恐惧系来自父母的恐惧

这个章节对我无比重要,我发现我的那些恐惧,产生的很多负面的情绪深深地投射到甜辰身上。我们的父辈、祖辈乃至祖祖辈辈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遭受到的各种恐惧,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传承下来。这些恐惧因为没有被我们所正视,所以一直存在于内心深处,有些就如同与生俱来的恐惧一样根深蒂固。我们自己因父母的恐惧而带来的恐惧,表现出的负面情绪,在我们自己内心也无比矛盾、激烈反抗的同时,又本能地转嫁给了孩子。

恐惧的课题让我有太多太多感触,写也写不完的案例,有自己的,有甜辰的,决定把它单独留在4月读书会后慢慢写。

对孩子的认可与否定

对孩子的认可或否定,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自己认可或否定的一个映射。

刚开始,甜辰总是很喜欢做家务,其实小朋友承担家务,一方面是好玩,通过玩家务作为探索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确立和能力被认可的过程。但是很多外力因素导致这种探索和确立过程不能顺其自然的进行,诸如家里老人过度的保护欲,家长的干涉等,都导致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内心深处感受到不自由和不被认可。

案例:

甜辰5岁了,我允许她使用厨房刀具。实际上,孩子就是在放手中才能学会规避危险,只有当她真正被认可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分辨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那段时间,外公外婆回上海,没有了这个过度保护的干涉,甜辰变得很有自信。周末我做饭或准备水果的时候,她总喜欢搬了小板凳来观摩,然后提出——帮忙洗菜,帮忙削皮,帮忙摘菜,帮忙撒盐,帮忙切菜。这些我都允许了,我做了示范,然后告诉她需要小心注意的要点。遇到动刀的时候,我也会以平常心态去指导她。甚至有一次,我给了她一块案板,一把锋利的刨刀,放任她一个人去客厅帮我削皮。对于我这样的信任,她感觉到了我正用实际行动表达我对她的认可,我完全相信她能独立完成这项略有危险的厨房工作。而她确实完成得很好,皮削的很薄,速度也很快,我很愉快地向她表达感激,因为她的帮忙,我的做饭时间大大缩短。

记得之前正面管教说过:很多父母觉得纠正行为之前,要先让孩子感觉更坏更难受才行,可是事实上,那样的做法只是让孩子在被否定的严重打击下,关上联结的心门。只有用肯定认可的方式,用行动表达出来,孩子才能获得更多的正能量。

以上林林总总写了好多,杂乱无章的节奏,还有更多更多的感受,也许没有时间一一写下来,但是却可以一一去实践。期待下次读书会,《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夏山学校读后感(篇2)

《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

本学期读了《夏山学校》一书,这是一本对于学生、老师、家长都不可不读的教育经典。

学生的学习主要不再是以往的传授式,而是以学生内在动力为主,不强迫学生学习,而是要让学生幸福的成长,快乐的学习。

对于一名体育教师,读了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力新的感悟与想法。让我发启了深醒,顿悟了体育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模式,从教授体育运动技能到让学生享受体育,享受运动快乐的转变。

首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他们爱好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设计,设计创设情境,利用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在熟读,理解课标,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条件,安排教学。让学生多体验,多参与,教师以辅导为主。

再次,在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将游戏运用到教学中去,不单是玩,而是把体育基本技术、技能编到游戏当中。

不但由老师带领,高年级水平三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自己来带同学游戏,创编游戏。在创编游戏中,既掌握了技术,又增加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兴趣。

最后把体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生活相结合。把终身体育的理念贯穿整个体育课。

夏山学校读后感(篇3)

最近读完了尼尔的《夏山学校》,感触颇深。

也许我和尼尔都是教育的理想主义者,也许我们都更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十分赞赏尼尔夏山学校中采用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模仿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的愿望。为什么很多孩子仇恨学校?这就是因为学习内容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学校里有严格的纪律,束缚了孩子的天性。

我很奇怪,我国的考试制度,60分是及格,为什么很多孩子还会因为及格而挨打挨骂?为什么我们总是去追求100分。要知道我们不能事事做到完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他们大脑的发展区也是不同的,数学不及格也不能影响一个人成为伟大的艺术家。我们干嘛总是和自己过不去,和孩子过不去?

我一直是个好学生,考试经常拿全班第一。师范时还能考到100分。那又如何?我现在还不是平平凡凡一个人?我依然记不得中学拿手的物理定式、化学分子式。我真的不知道,在我们最宝贵的时候,去学那些我们一辈子都用不到的东西干嘛?

我觉得一个人成功不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一种有效的方法、退一步说就是一技之长。就像田忌赛马的故事一样,要拿自己的长处去比较,只要你有一项技能远远高于别人,那么哪怕其他的方面再差,对于你的生活来说,是影响不大的。

所以,我认为目前的中国教育,简直就是造神工具。按这个要求整出来的孩子,那是神,不是人,因为没有缺点。不过可惜这个神,充其量就是在脑袋里装了台计算机,却没有自己的灵魂,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丰富的感情。

对于我所从事的聋教育,那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谁能相信聋教育是完全照搬普通教育的。用正常孩子的最高标准来衡量这些聋孩子,我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稍有常识的人都会说,这些孩子学那么难干嘛?学了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就行了。可是很多家长不那么想,很多教育主管部门不那么想,许多老师不那么想。他们想的是自己的面子,自己的业绩。

所以,看完了夏山学校之后,我认为真正合适聋孩子的教育,就是像夏山那样的教育。因为他们由于自身残疾,本来对于社会就有仇视心理,在家庭、学校里越是受到严厉的教育,那么他们的仇视心就越重,越叛逆,越反-社-会。聋人很多做小偷,除了跟就业难,所谓的“好吃懒做”有关之外,我认为报复社会也是重要的原因。

缺乏爱,会造成很多严重的心理问题,造就很多问题儿童。而在特殊学校,这样的情况就更容易走极端。我认为忽略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一味重成绩是本末倒置的体现。

我想描述一下我理想中的特殊教育,当然我不是教育专家,也不是校长,也没本事建个学校,纯属乌托邦:

关于课程设置,我认为阅读是最重要的,口耳相授毕竟很受限制,只有能读懂书,才能称得上学会学习,才能自由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聋生虽然语言能力比较差,但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是第一位的。

其次是生活教育,包括天文、地理、社会、自然、数学、沟通与交往等。这些课程应该是作为了解的内容,不要过高要求。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感兴趣,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来完成自学。当然,沟通与交往,应该多做指导,那是他们和健全世界沟通的桥梁。

应该大量进行的是技能教育:分类可以十分详细,手工、机械、绘画、计算机、烹饪、缝纫、木工、陶艺……让学生从小就培养动手的能力。残疾学生凭什么在正常人的社会占有一席之地?那就是灵巧的手和细致的观察能力。应该让他们从小就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他们感兴趣且擅长的方面。勤能补拙,不要什么都比,什么都比不过。

关于考试,我认为直接取消。现在的考试是形式主义,不是考学生,是在考老师,费时费力,事倍功半。如果担心学生没有考试压力会过于放纵自己,可以用考级制度来代试,不强制参加,每门课都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级,达到相应的级别后可以升级,达到一定的级别要求后才可以毕业。

关于上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来读,不受班级限制,毕业时,只要有几门功课达到相应的级别就可以。例如,某个学生可以只学美工、计算机、烹饪而不学语文、数学。只要拿到3个10级的考核成绩就可以毕业。

关于班级,取消教学班的分班方法,按年龄分班,班主任只负责教育和组织。上课时不按照固定的班级编制。如果能力达到了,8岁的孩子可以去上四、五年级的课。

对于学校管理,我完全赞成尼尔的民主方式,让学生通过大会的形式,来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先想那么多?反正只是无边无际的自由幻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来讨论。咱们大家共同来建立一个特殊教育乌托邦。

夏山学校读后感(篇4)

世界上,哪一个角落没有孩子?孩子生出来就是天真又可爱的,可是严格的管教已经让孩子们没有孩子性了,孩子的心也已经老了,《夏山学校》读后感。孩子们的心中全部都是幻想,他们希望学校不是那么严格,“残忍”。他们希望老师、家长能懂他们的心,现在基本世界上没有几个孩子有孩子味儿了,虽然孩子们知道严格管教是对他们的一种爱,但是他们不希望被压迫在一个角落里。

“校有校规,班有班规”。哪一个学校没有校规呢?那就是夏山学校。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在那里上学,那里的老师都是和蔼可亲的,他们陪着孩子一起长大,一起玩耍,最后,这个学校的所有孩子都像爱因斯坦那么聪明了,都成了举世闻名的人。在他们学校里,有人没有穿校服,没关系,迟到了,没关系,老师只会跟他们说:以后,早一点来呀!要不然就会落下功课了。后来这几个迟到的孩子,都成了勤奋好学的好学生,都是因为老师的那句话,读后感《《夏山学校》读后感》。在那里,没有规定的班级所定的地方,他们坐在一个南瓜车里,这个南瓜车会将好多东西呈现在他们眼前。在上历史课时,南瓜车的窗户就会出现好多幻像,让孩子们自己去发掘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难道现在的孩子都没有孩子味了吗?不对,不对,在乞丐群里的孩子,还有孩子味儿,有的孩子迷性不改,那还有孩子味儿。总之,家长、老师有几个理解孩子的心,他们是多么盼望自由啊!每天他们都是怀着快乐的心去上学,每次放学都是愁眉苦脸的背着一大袋作业回家,他们只会在晚上拼命写作业,有时熬到12点半还做不完,第二天早晨都成“熊猫眼”了,还不能晚点去上学,孩子们的心就一点点老下去了。

我想告诉所有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快没有孩子有孩子味儿了,难道你们就这样看下去吗?

夏山学校读后感(篇5)

初读《夏山学校》

选择共读《夏山学校》这门课程,源于参加新的时,很多在讲座中,在交流中提及过这本书,未开始读,名气早已与所耳闻,所以很庆幸能加入这次的。

花王布置了我们第一次的预习:要求通读全文,找全书的关键词,并简单,再梳理夏山学校和观念的异同。

这几天只要一有时间,我就捧着这本书来读。《窗遍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和这所夏山学校还真有许多相似之处,准确来说,夏山学校是巴学园的原型。

在夏山,提及最多的是“自由”。你可以不想上课,就不上;想什么学什么就学什么,不喜欢什么“规则”,就在学校大会中已投票的方式解决……孩子们有一个绝对宽松的。但,这种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范围仅限于那些影响他们---并且只影响他们的事情。如果他们愿意,可以整天玩耍,因为工作和读书这影响他个人,但他不可以干扰到别人。这种自由,会使越来越多潜意识变成知觉,孩子们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想要什么。夏山给予孩子们这种自由,有的孩子甚至在外面游荡三年不去上课,与我们当下的教育相比较,有哪一位家长或老师能容忍一个孩子在校园游荡三年不进学习,不要说三年,就是三天,恐怕就不行。但夏山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理念:再自由的教育,也应该让孩子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非常认同这一点。

第二个关键词“认同”。夏山的孩子们知道,他们是被肯定的。在夏山,是爱在治疗一切,是认同和自由在治疗一切。尼尔校长的“个别谈话”,是再对这些孩子的认同基础上开始的,他们找到问题的“根结”,让孩子们在夏山找到了存在感,价值感,被认同,被肯定,让孩子找到了自己,收获了自信,找到了的意义,能够更积极的。

第三个词:追求,寻找兴趣。“我相信的意义,在于追求,在于寻找兴趣。”“教育也是为人生做的准备。”我们都认同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也都知道在孩子的道路中,书本不是唯一,读书也不等同于人生。当然,这并不是说,读书不重要,而是说,我们在教育的时候,更应该关注孩子成长的状态。

在夏山,有的孩子直到15岁,才能专心读书,放在我们当下的家长又有哪一个能做到?哪一个能允许?况且我们的教育体制也不允许,即使我们认同这样的理念,我怎么就觉得在这儿难以实现呢?那么结合我们的教育现况,我们的教育更应倾向于孩子成长的状态,让孩子再成长的道选会选择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成长方式----不畏惧,能地工作,积极的生活!即使我们改变不了当下的教育体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走进夏山,学会教书,学会育人!

夏山学校读后感(篇6)

跟往常一样,忙完所有的家务,拧亮了台灯,随手拿起床头柜上的一本书。发现这不是我常看的那本书,书的封面上贴了张便条:“这是我心目中的学校。”这准是我女儿的“杰作”。“这孩子……”我一边轻声嘀咕,一边拿起书漫不经心地翻看起来。渐渐地目光不再随意,思绪不再游走……

“学校里没有考试,上课完全自由。孩子们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他们可以一年到头不上课……”真有这样的学校吗?真有这样的“好事”吗?乍一听简直就像天方夜谭。但不管你信不信,夏山学校确实就是这样一所“放纵”学校,对孩子们而言,它也许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学校,因为这是他们日日夜夜期盼的心目中的学习乐园。

《夏山学校》的作者是A.S.尼尔,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誉满全球的夏山学校创始人。夏山学校创办于1921年,作为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因材施教的典范”,充满了无穷的活力。

尼尔认为孩子需要自由,因为只有在自由的气氛下他们才可以自然发展,向好的方面发展。这句话不由让我想到《小象巴颂》的故事,刚开始进入大象学校的巴颂,学习的劲头、才能十足;但,无休止的训练与惩罚,让学习失去了快乐时,巴颂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开始拒绝学习,甚至伤人……聪明可爱的小象巴颂,究竟为什么变得如此暴躁、凶残呢?《小象巴颂》结尾一针见血地指出:学习应当是快乐的;当学习被降格为苦役时,它极有可能成为一个学生堕落的开始。

可是让孩子自由,过他们自己的生活,说来简单,但在现在社会中,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很难做到。因为我们担心一旦风筝断线,就会跑得无影无踪;一旦没有灯塔,航船就会偏离方向;一旦……总之我们不能对孩子的一切熟视无睹。于是“你不能、你不可以、你应该”常常挂在我们嘴边,而这些字眼让孩子们非常仇视,因为过分的溺爱、过多的管束、过重的压力让孩子们窒息、喘不过气,甚至是厌恶。于是,当我告诉女儿某件事情的.做法时,她会说“这是你的想法,又不是我的”;当我为女儿的错误行为喋喋不休时,她会说“你说的这么多,我就是记不住”;当我为女儿不愿好好弹琴而发怒时,她会说“这又不是我要学的”,我真想把钢琴劈了!”当我……最后女儿告诉我“我有我的生活,我知道我该怎么做。”看来填鸭式的、无谓的反复说教,在孩子面前显得是那样的苍白。

对于学校教育,尼尔认为:“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他用60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了这个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理想。当然夏山学校的自由发展并不是随心所欲,并非是无限制的自由。例如:在学校自治会上若干有关生命安全的规章由学生订立,经校长认可予以批准。正如英国督学报告书上提到的:学校制度旨在鼓励学童自动自发、善尽职责与正直不阿。细细品味,夏山学校的自由发展与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他们都是倡导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感悟……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说:“夏山学校给孩子几乎无限的自由,而正是这些自由,唤醒了孩子美好向上的心灵。确实如此,夏山学校的孩子在自由发展中建立了自信。如17岁的杰克应聘工作时的镇定自若、绝对自信让他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工程师。

夏山学校的孩子在自由发展中享受平等。在夏山学校里,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力,如在学校大会上,孩子的投票和校长的投票一样有效,学生和教职员一样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表决权。孩子们经常受到鼓励,一视同仁。在夏山学校里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所以他们没有恐惧,而有自己的想法。孩子的创造力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而这种旺盛的创造力恰恰是当前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孩子缺失的。夏山学校的创始人尼尔说:”我相信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在于寻找兴趣。”因此夏山学校的孩子在自由发展中寻找兴趣。如汤姆5岁进夏山,17岁离开。一堂课也没上,所有的时间是在工艺室里做手艺,但他需要某些知识时,他会去看书,他会去请教尼尔。而这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行为,现在他已是一名出色的工艺专家。在夏山学校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孩子们在自由发展甘露的哺育下健康地成长。

正是这样的自由,让孩子懂得了尊重,学会了礼让,激发了动机,启迪了心智。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不缺分数,缺的是能力,缺的是创造力。该如何走出这一误区,相信夏山学校的教育理念会给我们有所启迪。

夏山学校读后感(篇7)

静静地半躺在床上,读完尼尔先生著的《夏山学校》后,确实感到一阵又一阵的热潮怦怦激荡自己的胸膛,我的脑子里浮想起了一幅又一幅教育的场面,我在不断地问自己:教育,到底有多大?教育,可以走多远?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教育内容之大,我被教育巨大的包容所慑服,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然而,当我读完《夏山学校》之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如果说我之前理解的教育还是有形的、可演绎的,夏山学校里的教育似乎已经达到了润物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了。它让我真正认识到:教育,到底有多。教育,可以走多远!

在夏山学校,实现了真正的民主、平等,一切有关学校和集体的事情,由学校自治机构学校大会全体学生投票决定,校长也只有一票之权。

夏山学校中的孩子厌学、自卑、叛逆,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来到夏山之后,他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发自觉地学习,独立自主地学习,充满自信,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多年后,他们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音乐家、设计师、演员、科学家和数学家

太多的不可思议和不可想象,都在这里真实而又生动活泼地展现,它让我真正认识到教育如何为生命奠基,如何自由发展。

在夏山学校,没有任何的说教和管制。我感受到的只是校长、老师和学生们脉搏一起跳动的声音,一起成长的快乐。这种教育,已经超出形式、技能乃至内容的层面,没有固定模式,没有固定内容,它事实上已经超出了传统教育的理念,而上升到一种精神的层面和哲学的境界。

曾经有位哲人说过,比海洋还要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我把夏山学校的教育比之为心灵的教育,只有我们教师的心灵和学生的心灵自由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才能达到这样一种润物虚细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夏山学校的教育无疑超越了爱的教育,《夏山学校》一书无限地拓展了我们教育想象的空间。

让我们合上书,从心灵深处再次发出叩问:教育,到底有多大?教育,可以走多远?

夏山学校读后感(篇8)

刘俊映

在工作繁杂的小学教学中,要静下心来读书,实属不易。但这个学期我还是做到了。

最近,一本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经典之一,被美国600多所大学指定为必读书”、“仅在美国,10年就销售超过200万册!”、“《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的原型”……的《夏山学校》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迫不及待认真品读!

书本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教学个案,来验证夏山学校的创始人尼尔提出的“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这种“自由发展”的教育是行得通并且值得去做的。

然而,我对于尼尔先生的这种观点则不以为然,原因有三:

其一,也许“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这种观点在小范围的学校当中可以实现,但是孩子终究要长大,当他们走出夏山面对社会的时候你还能说“让社会适应夏山的学生,而不是让夏山的学生适应社会”吗?

其二,虽然尼尔先生的理念是很好的,它关注孩子的情感世界,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但是连他自己也说“世界各国即使采用夏山的教学方法,也不会维持很长时间”。的确,各国的国情不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其三,尼尔先生反复强调自己关注孩子的情感领域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但是他是否有跟踪调查过学生长大后对于夏山的学习生活有没有留有遗憾?

在我的眼中“夏山学校”虽然有其成功之处,但是面对社会这个大环境,这个学校似乎成为了“乌托邦”。如果因为从这所学校里曾经走出过一些优秀学生就认为这种教学就是成功的,那么从别的学校走出来的成功人士不也证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也是成功的吗?在这个小环境中尼尔先生的“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也许是正确的,因为面对众多特殊学生,是得用特殊的方式加以对待,因材施教嘛!但是当他们走向社会,也许因为他们大多是家庭比较富裕的孩子,所以还有“我行我素”的权力,但是如果夏山曾经接受过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孩子,当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面临的将是“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罗大佑《一样的月光》)?社会是现实的,绝对不是理想的国度,没有人会像尼尔那样包容你,因为你是孩子,因为你是在夏山。但是残酷的现实,有规则的社会是不会允许你过度“自由”的,何况你已经过了年少轻狂的时期了。即使这可以称之为有“个性”,但是别忘了只有有了“共性”才能凸现“个性”。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国外的月亮真的比中国的亮吗?”在国内讨伐应试教育呼唤欧美素质教育的时候,其实美国上下却在反思素质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弊端,他们在后悔“自由”,反而对中国的应试教育大加赞扬并欲学习。

2006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特别强调,在数学和科学两个科目上,美国学生的成绩远远不如东亚国家的学生,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美国经济将会缺乏后劲,美国的劳动力也将丧失竞争力。紧接着政府在《美国竞争力方案》报告中,提出要在今后10年内拨款1360亿美元,用于改善这两个科目的教学现状。

布什政府的这种态度和政策,其实反映了美国教育界、科学界以及各大企业长期以来的共同担忧,其实早在老布什时就曾试图改变这种现象。劳工部副部长史蒂文·劳指出,美国的发明专利和诺贝尔奖获得者要比任何国家都多,但仅科技创新是不够的,因为这只是一个国家整体竞争力的一半,另一半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市场,而美国未来的劳动力难以支撑国家的竞争力。英特尔公司主席巴雷特在对东亚国家的基础教育非常赞赏的同时,以科技企业界大佬的身份,提出了诸多足以令美国政界、教育界和家长们不寒而栗的警告:英特尔在全球各地物色人才,哪里的教育质量高,哪里的劳动力素质好,它就会到哪里去;虽然该公司的职员目前还是以美国为人主,但美国高中毕业生的数学考试题只相当于初中水平,看中印两国的发展趋势,它将来无需再聘请任何美国人,也能继续成功下去。

多年来专门从事东亚教育模式研究的美国亚洲协会在调查报告中,对东亚教育的诸多做法大为推崇,包括精心制订的教学大纲、教师备课非常充分、各种考试对学生具有激励作用等。报告指出,美国的教育应该借鉴中国的做法,也要对学生增加压力。

这真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夏山学校》的这种教育之可以作为众多教育中值得借鉴的一种,但是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这仅仅是最为教育者教育理念与方式的一种参考,如果加以推广则是行不通的。中国的教育还是要根据中国的国情,不是别人的就是最好的,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我不知道夏山出来的学生有没有过这样的“后悔”:在获得成功的同时有没有感叹过如果当初能和大多数孩子一样,认真地在普通的学校中学习是不是会有更大的成就?或者说不用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心血。如果夏山真的关心孩子的精神领域,那么是不是也应该做个跟踪调查,关注学生出了夏山后的情感变化。?

对于“自由”这个词语的诠释个人的尺度不同,但是无论如何如果要为当初的“自由”而后悔,那么这样的“自由”就值得去反思了。也许作为一个深受“中庸”思想影响的中国人,在文学上崇尚“中和之美”,在建筑上欣赏“对称之美”,而在教育上我也不喜欢把夏山学校的教学经验作为一种教育主流来提倡,所以才会有以上的反驳。夏山学校的教育就把它作为教育百花中的一朵吧!

夏山学校读后感(篇9)

到学期结束,终于把这本书草草读完。掩卷思考,我始终认为夏山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可望而不可及,至少在当今的社会是很难实现的。在夏山学校,快乐是生活的目的,衡量成功的标准,在于工作愉快与生活积极。因此,学校的任何做法都是使儿童学习如何生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孩子们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去上课,不论缺课多久也不会受到责罚,分班和选课依孩子的意愿,学生在教室里可以随处走动。这种教学模式的确充分发扬了孩子的个性,但是否真能让孩子们“树大自然直”呢?

在夏山学校五至十五岁的孩子分三个班,总人数不超过50人,并来自世界各地。教学不限于室内,学习是走出教室之外,甚至学校之外。教师可以自行从事实验工作,自行负责教学,并有权选择课程和教材,无正式考试,只是以轻松谈话的方式测试学生,这种无压力的学习在当今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不改革的情况下,太过于理想。尼尔校长和夏山学校的老师们如果在中国这样办学,早就会被家长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封杀”了。并且尼尔在书中一次又一次地满腔愤怒地写:那些不自由的孩子……那些受到压抑的孩子……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那么痛苦吗?中国从古至今,流传着一句古话:“不打不成才”。很多名人都是受着传统教育长大的,不也在快乐地生活,同样在推动着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对夏山学校中很多教学方式的可借鉴性是持怀疑态度的。

所以我想,在中国,这种教育模式至少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在整本书中,最打动我的,就是尼尔对孩子们的爱。

尼尔在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从每句话中都能让人感受到他对于孩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种爱不简单是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爱抚、关爱或充满爱意的语言,他的爱是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真理的渴望、探寻。这种爱更高尚,更真诚,更彻底,更尊贵!没有这样爱的驱动是不可能给孩子那种自由的。一个孩子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是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可言的。像我们班里这学期转来的小张同学,刚来班里时,做事总是畏手畏脚,不敢尝试新的工作,担心会难,担心做不好,看人的眼神总透着恐惧和防备。现在他虽然表面上看不再那么安静和疏远,经常会故意调皮捣蛋来试探,但我知道他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爱可以消除恐惧。但只有老师的爱,缺乏家长的爱还是不能彻底去除那些恐惧感。只有学校和家庭产生合力,才会对孩子有最大的帮助。

但我感觉我们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做不到夏山学校那样自由。比如他提到学校中的孩子不愿学习可以整日游荡,整日泡在工具房,有的孩子甚至游荡了三年,直到他恢复学习的欲望。夏山有吃手指或说脏话的孩子老师会放任。有去偷东西的孩子老师和他一起去偷。不愿意整洁的孩子可以不用洗澡,饭前不想洗手就随他去,用手吃饭也是他的自由。在课程学习上,夏山学校的孩子只需挑选自己喜欢的课程上,虽然我们现在不可能做到让孩子们这么自由,但学习要建立在有兴趣的基础上,有兴趣的课程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一点是肯定的。所以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点,并且要正视个性差异。尼尔主张孩子们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聪明实际,大人不需要让孩子们依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照自己的能力去发展,也就是依自己的才能志趣,想成为学者便去做学者,而适合当清道夫的也可以成为清道夫,尼尔认为与其培养不快乐的学者不如培养快乐的清道夫。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我的学生中,有的特别会学习,轻轻松松学得比别人好,有的孩子很认真,学习成绩就是不理想,但每次校运会比赛中,他却能成为冠军,这样的孩子有他的专长,如果让他们在夏山学校,相信他们一个个都会是人生的成功者。

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10篇


古语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阅读完以后,我们经常会仔细口味这本书,这些瞬间即逝的收获,就是我们写读书笔记的基础。优秀的读书笔记有哪些特点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10篇,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 篇1

《夏山学校》畅销全世界几十年,夏山学校成了教育典范,让全世界都为之倾倒。那“夏山学校”究竟有何魅力和奥秘让人们着迷?带着重重谜团,我开始了阅读。

暑假里,我仔细阅读了这本名著,知道了夏山学校位于英格兰东萨佛克郡里斯敦镇,普通中透露着不平凡。是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因材施教的典范,充满着无穷的活力。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喜欢夏山学校。

“乐园一样的学校”,是夏山学校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也是夏山学校的一大特色。学生在这里享受自由、无拘无束,上课、生活都有着无限自由。开始,我很好奇,也很纳闷,学生不上课,也可以选择随时去读书,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去上,那学校是什么样子呢?我想象着……后来发现,学生都以夏山学校为荣,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

我对夏山学校印象深刻的第二点是学生年纪跨度很大,小的7岁,大的17岁,来自五湖四海,但同学之间和睦相处,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爱,因为爱可以创造奇迹,爱传递着温暖、感动和自强不息。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自信、独立、勤奋,取得了成功。

在书里,我感觉到夏山学校的学生很自由,但不自私,每个人都健康快乐。正如尼尔说的,夏山学校成立四十多年来未发生过疾病,是夏山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其中的原因有三个:第一,自由;第二,食物好;第三,空气新鲜。大家随性自由的生活,但仍然用纪律约束自己,讲卫生,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为自己也为其他人创造优美的环境。大家参加劳动,都是自愿参加,都主动去做喜欢的事情。我想到了即将到来的G20峰会,大家都把它当做自己的事情去看待,举手之劳,让我们杭州温馨、大气、充满魅力!夏山学校的每个人都充满幽默感,大家口出妙语,幽默中饱含着友善和欢笑,处处有欢乐,活力十足。我们应该像夏山学生一样,时刻有一颗快乐的心,用微笑迎接举世瞩目的G20峰会和杭州亚运会!

《夏山学校》给了我们更重要的启示是:学校让孩子做他自己,不去强迫他去不喜欢的事情。少说教,多包容、多微笑和爱,让学生获得最多幸福和快乐!夏山学校,向人们展示她无穷的魅力!我喜欢夏山学校!

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 篇2

暑假里听了苏周子老师的心理讲座,苏老师着力推荐了一本《夏山学校》,于是我买来准备好好读一读。但是一直是几页几页的看,一是因为忙,二是因为里面的教育理念我有些不能认同。

《夏山学校》讲的是英国的一所名叫夏山的学校,这本书的作者也即是夏山学校的创办人“A.S.尼尔”,尼尔先生所创办的这所学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且也不能够多,毕竟这种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我们现在进行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创办者尼尔和他的妻子共同的办学理念是“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去适应孩子的学校。”。

到学期结束,终于把这本书草草读完。掩卷思考,我始终认为夏山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可望而不可及,至少在当今的社会是很难实现的。在夏山学校,快乐是生活的目的,衡量成功的标准,在于工作愉快与生活积极。因此,学校的任何做法都是使儿童学习如何生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孩子们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去上课,不论缺课多久也不会受到责罚,分班和选课依孩子的意愿,学生在教室里可以随处走动。这种教学模式的确充分发扬了孩子的个性,但是否真能让孩子们“树大自然直”呢?

在夏山学校五至十五岁的孩子分三个班,总人数不超过50人,并来自世界各地。教学不限于室内,学习是走出教室之外,甚至学校之外。教师可以自行从事实验工作,自行负责教学,并有权选择课程和教材,无正式考试,只是以轻松谈话的方式测试学生,这种无压力的学习在当今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不改革的情况下,太过于理想。尼尔校长和夏山学校的老师们如果在中国这样办学,早就会被家长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封杀”了。并且尼尔在书中一次又一次地满腔愤怒地写:那些不自由的孩子……那些受到压抑的孩子……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那么痛苦吗?中国从古至今,流传着一句古话:“不打不成才”。很多名人都是受着传统教育长大的,不也在快乐地生活,同样在推动着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对夏山学校中很多教学方式的可借鉴性是持怀疑态度的。

所以我想,在中国,这种教育模式至少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在整本书中,最打动我的,就是尼尔对孩子们的爱。

尼尔在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从每句话中都能让人感受到他对于孩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种爱不简单是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爱抚、关爱或充满爱意的语言,他的爱是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真理的渴望、探寻。这种爱更高尚,更真诚,更彻底,更尊贵!没有这样爱的驱动是不可能给孩子那种自由的。一个孩子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是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可言的。像我们班里这学期转来的小张同学,刚来班里时,做事总是畏手畏脚,不敢尝试新的工作,担心会难,担心做不好,看人的眼神总透着恐惧和防备。现在他虽然表面上看不再那么安静和疏远,经常会故意调皮捣蛋来试探,但我知道他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爱可以消除恐惧。但只有老师的爱,缺乏家长的爱还是不能彻底去除那些恐惧感。只有学校和家庭产生合力,才会对孩子有最大的帮助。

但我感觉我们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做不到夏山学校那样自由。比如他提到学校中的孩子不愿学习可以整日游荡,整日泡在工具房,有的孩子甚至游荡了三年,直到他恢复学习的欲望。夏山有吃手指或说脏话的孩子老师会放任。有去偷东西的孩子老师和他一起去偷。不愿意整洁的孩子可以不用洗澡,饭前不想洗手就随他去,用手吃饭也是他的自由。在课程学习上,夏山学校的孩子只需挑选自己喜欢的课程上,虽然我们现在不可能做到让孩子们这么自由,但学习要建立在有兴趣的基础上,有兴趣的课程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一点是肯定的。所以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点,并且要正视个性差异。尼尔主张孩子们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聪明实际,大人不需要让孩子们依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照自己的能力去发展,也就是依自己的才能志趣,想成为学者便去做学者,而适合当清道夫的也可以成为清道夫,尼尔认为与其培养不快乐的学者不如培养快乐的清道夫。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我的学生中,有的特别会学习,轻轻松松学得比别人好,有的孩子很认真,学习成绩就是不理想,但每次校运会比赛中,他却能成为冠军,这样的孩子有他的专长,如果让他们在夏山学校,相信他们一个个都会是人生的成功者。

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 篇3

世界上,哪一个角落没有孩子?孩子生出来就是天真又可爱的,可是严格的管教已经让孩子们没有孩子性了,孩子的心也已经老了,《夏山学校》读后感。孩子们的心中全部都是幻想,他们希望学校不是那么严格,“残忍”。他们希望老师、家长能懂他们的心,现在基本世界上没有几个孩子有孩子味儿了,虽然孩子们知道严格管教是对他们的一种爱,但是他们不希望被压迫在一个角落里。

“校有校规,班有班规”。哪一个学校没有校规呢?那就是夏山学校。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在那里上学,那里的老师都是和蔼可亲的,他们陪着孩子一起长大,一起玩耍,最后,这个学校的所有孩子都像爱因斯坦那么聪明了,都成了举世闻名的人。在他们学校里,有人没有穿校服,没关系,迟到了,没关系,老师只会跟他们说:以后,早一点来呀!要不然就会落下功课了。后来这几个迟到的孩子,都成了勤奋好学的好学生,都是因为老师的那句话,读后感《《夏山学校》读后感》。在那里,没有规定的班级所定的地方,他们坐在一个南瓜车里,这个南瓜车会将好多东西呈现在他们眼前。在上历史课时,南瓜车的窗户就会出现好多幻像,让孩子们自己去发掘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难道现在的孩子都没有孩子味了吗?不对,不对,在乞丐群里的孩子,还有孩子味儿,有的孩子迷性不改,那还有孩子味儿。总之,家长、老师有几个理解孩子的心,他们是多么盼望自由啊!每天他们都是怀着快乐的心去上学,每次放学都是愁眉苦脸的背着一大袋作业回家,他们只会在晚上拼命写作业,有时熬到12点半还做不完,第二天早晨都成“熊猫眼”了,还不能晚点去上学,孩子们的心就一点点老下去了。

我想告诉所有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快没有孩子有孩子味儿了,难道你们就这样看下去吗?

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 篇4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可他们的教育事业却往往令世人所担忧。一直以来,教育都至关重要,但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无穷的关爱,你能想象在这样一个学校里的学生是怎样的吗?

教育,两个普通的字眼,却是永远做不完的事业。自由与关爱,又能有怎样强大的力量,来做好这一辈子的事业?《夏山学校》给了我们答案。在这个无拘无束又充满爱的乐园,孩子们的成长究竟是怎样的呢……轻松的?放任的?无法无天的?

放飞自由的乐园

夏山学校是放飞自由的乐园,所有的一切都随孩子们决定。他们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可以穿自己喜欢穿的衣物等等,在我们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夏山学校的创办者是A、S、尼尔,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实行了绝对的“自由发展”,使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的办学理念: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我认为这种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思想真的非常难得,创办没有管训、指导、约束的学校,这是得有多大的勇气啊!教育家尼尔经得住旁人的不理解与家长的埋怨,坚持自己的目标,最终果然取得了成功。也用事实证明了“自由发展”是可行的,孩子们需要的就是自由,就是没有约束,这样才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

支持夏山的人很多,不同意的也不在少数。也许他们觉得这与放任孩子没有什么区别,觉得这样下去,在这种自由的环境里,孩子们非但不能好好地健康成长,还会由小时候所谓的“自由”发展成长大后的为所欲为。我是支持夏山的,自由与放任虽意思相近,本质却是不同的。夏山的自由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是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与敢于发现的创新精神。

充满关爱的天堂

夏山学校是充满关爱的天堂,老师学生人人平等。在普通的学校中,老师似乎被冠上了“永远正确”的代名词,夏山就不同,学生能任意指出老师的缺点,师生之间没有对错之分。

不仅仅是老师与学生,校长与孩子们的爱也感人至深。哪个孩子打碎了玻璃,校长会怎么做?打他?骂他?都不是,而是让他继续打;那结果就出人意料了:那孩子愿意赔,校长却不需要,还是一位陌生人听了此事后给了校长一英镑呢!我对校长对孩子们的关爱深有体会,孩子们可以损坏公务,可以采摘花木,校长从来不责骂,而是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这样做的对错,也让他们拥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忆《窗边的小豆豆》

通过《夏山学校》,我回忆起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书中的巴学园不就是夏山学校的翻版吗?其实,“夏山学校”就是小豆豆的学校“巴学园”的原型。这两个学校都是自由的,是友爱的,在别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进了巴学园后不也变成里一个正常的小朋友吗?这都是巴学园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小豆豆。小豆豆就如夏山里的许多问题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他们的潜能都被激发了出来,他们也都成为了优秀的、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业,关爱和自由是最好的教育。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无穷的关爱,也许他们的潜能更能发掘出来。可惜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这可能无法那么快的实现……

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 篇5

初读《夏山学校》

选择共读《夏山学校》这门课程,源于参加新的时,很多在讲座中,在交流中提及过这本书,未开始读,名气早已与所耳闻,所以很庆幸能加入这次的。

花王布置了我们第一次的预习:要求通读全文,找全书的关键词,并简单,再梳理夏山学校和观念的异同。

这几天只要一有时间,我就捧着这本书来读。《窗遍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和这所夏山学校还真有许多相似之处,准确来说,夏山学校是巴学园的原型。

在夏山,提及最多的是“自由”。你可以不想上课,就不上;想什么学什么就学什么,不喜欢什么“规则”,就在学校大会中已投票的方式解决……孩子们有一个绝对宽松的。但,这种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范围仅限于那些影响他们---并且只影响他们的事情。如果他们愿意,可以整天玩耍,因为工作和读书这影响他个人,但他不可以干扰到别人。这种自由,会使越来越多潜意识变成知觉,孩子们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想要什么。夏山给予孩子们这种自由,有的孩子甚至在外面游荡三年不去上课,与我们当下的教育相比较,有哪一位家长或老师能容忍一个孩子在校园游荡三年不进学习,不要说三年,就是三天,恐怕就不行。但夏山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理念:再自由的教育,也应该让孩子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非常认同这一点。

第二个关键词“认同”。夏山的孩子们知道,他们是被肯定的。在夏山,是爱在治疗一切,是认同和自由在治疗一切。尼尔校长的“个别谈话”,是再对这些孩子的认同基础上开始的,他们找到问题的“根结”,让孩子们在夏山找到了存在感,价值感,被认同,被肯定,让孩子找到了自己,收获了自信,找到了的意义,能够更积极的。

第三个词:追求,寻找兴趣。“我相信的意义,在于追求,在于寻找兴趣。”“教育也是为人生做的准备。”我们都认同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也都知道在孩子的道路中,书本不是唯一,读书也不等同于人生。当然,这并不是说,读书不重要,而是说,我们在教育的时候,更应该关注孩子成长的状态。

在夏山,有的孩子直到15岁,才能专心读书,放在我们当下的家长又有哪一个能做到?哪一个能允许?况且我们的教育体制也不允许,即使我们认同这样的理念,我怎么就觉得在这儿难以实现呢?那么结合我们的教育现况,我们的教育更应倾向于孩子成长的状态,让孩子再成长的道选会选择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成长方式----不畏惧,能地工作,积极的生活!即使我们改变不了当下的教育体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走进夏山,学会教书,学会育人!

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 篇6

《夏山学校》读后感300字:

学校推行阅读计划,我看着满满的书籍推荐目录,有些发愣,而“夏山学校”却很快吸引了我,一个以学校命名的书本,会讲些什么内容呢?

原来它是尼尔校长的一个个“小故事”,在他的学校,自由是最重要的,因为他认为自由使很多潜意识变成知觉,真的是非常有趣新颖。如果是我,我绝对忍受不了多久便会对着学生发狂。尼尔还通过他的实践经验总结了许多看似平常,而我们老师容易忽视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我们完全不敢去想的问题,这不经让我思考着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种种,我们为学生做了很多,可是有多少是他们真心接受的呢?

我们的小学不像夏山学校一样可以包揽孩子的衣食住行,但却更让我深思,我们现今教育体制下,该如何吸收教育家们提出的好建议,实现有效的教育呢?

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 篇7

最近读完了尼尔的《夏山学校》,感触颇深。

也许我和尼尔都是教育的理想主义者,也许我们都更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十分赞赏尼尔夏山学校中采用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模仿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的愿望。为什么很多孩子仇恨学校?这就是因为学习内容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学校里有严格的纪律,束缚了孩子的天性。

我很奇怪,我国的考试制度,60分是及格,为什么很多孩子还会因为及格而挨打挨骂?为什么我们总是去追求100分。要知道我们不能事事做到完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他们大脑的发展区也是不同的,数学不及格也不能影响一个人成为伟大的艺术家。我们干嘛总是和自己过不去,和孩子过不去?

我一直是个好学生,考试经常拿全班第一。师范时还能考到100分。那又如何?我现在还不是平平凡凡一个人?我依然记不得中学拿手的物理定式、化学分子式。我真的不知道,在我们最宝贵的时候,去学那些我们一辈子都用不到的东西干嘛?

我觉得一个人成功不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一种有效的方法、退一步说就是一技之长。就像田忌赛马的故事一样,要拿自己的长处去比较,只要你有一项技能远远高于别人,那么哪怕其他的方面再差,对于你的生活来说,是影响不大的。

所以,我认为目前的中国教育,简直就是造神工具。按这个要求整出来的孩子,那是神,不是人,因为没有缺点。不过可惜这个神,充其量就是在脑袋里装了台计算机,却没有自己的灵魂,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丰富的感情。

对于我所从事的聋教育,那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谁能相信聋教育是完全照搬普通教育的。用正常孩子的最高标准来衡量这些聋孩子,我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稍有常识的人都会说,这些孩子学那么难干嘛?学了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就行了。可是很多家长不那么想,很多教育主管部门不那么想,许多老师不那么想。他们想的是自己的面子,自己的业绩。

所以,看完了夏山学校之后,我认为真正合适聋孩子的教育,就是像夏山那样的教育。因为他们由于自身残疾,本来对于社会就有仇视心理,在家庭、学校里越是受到严厉的教育,那么他们的仇视心就越重,越叛逆,越反-社-会。聋人很多做小偷,除了跟就业难,所谓的“好吃懒做”有关之外,我认为报复社会也是重要的原因。

缺乏爱,会造成很多严重的心理问题,造就很多问题儿童。而在特殊学校,这样的情况就更容易走极端。我认为忽略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一味重成绩是本末倒置的体现。

我想描述一下我理想中的特殊教育,当然我不是教育专家,也不是校长,也没本事建个学校,纯属乌托邦:

关于课程设置,我认为阅读是最重要的,口耳相授毕竟很受限制,只有能读懂书,才能称得上学会学习,才能自由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聋生虽然语言能力比较差,但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是第一位的。

其次是生活教育,包括天文、地理、社会、自然、数学、沟通与交往等。这些课程应该是作为了解的内容,不要过高要求。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感兴趣,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来完成自学。当然,沟通与交往,应该多做指导,那是他们和健全世界沟通的桥梁。

应该大量进行的是技能教育:分类可以十分详细,手工、机械、绘画、计算机、烹饪、缝纫、木工、陶艺……让学生从小就培养动手的能力。残疾学生凭什么在正常人的社会占有一席之地?那就是灵巧的手和细致的观察能力。应该让他们从小就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他们感兴趣且擅长的方面。勤能补拙,不要什么都比,什么都比不过。

关于考试,我认为直接取消。现在的考试是形式主义,不是考学生,是在考老师,费时费力,事倍功半。如果担心学生没有考试压力会过于放纵自己,可以用考级制度来代试,不强制参加,每门课都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级,达到相应的级别后可以升级,达到一定的级别要求后才可以毕业。

关于上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来读,不受班级限制,毕业时,只要有几门功课达到相应的级别就可以。例如,某个学生可以只学美工、计算机、烹饪而不学语文、数学。只要拿到3个10级的考核成绩就可以毕业。

关于班级,取消教学班的分班方法,按年龄分班,班主任只负责教育和组织。上课时不按照固定的班级编制。如果能力达到了,8岁的孩子可以去上四、五年级的课。

对于学校管理,我完全赞成尼尔的民主方式,让学生通过大会的形式,来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先想那么多?反正只是无边无际的自由幻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来讨论。咱们大家共同来建立一个特殊教育乌托邦。

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 篇8

假期在当当网选书的时候,《夏山学校》无意间映入我的眼帘,我本来是个看书比较慢的人,所以一般不选太厚的书,看着这书的厚度我本想鼠标略过它,但是广告上的一句话让我停住了鼠标,原来这本书所写得学校不单单是一所学校的简介,而是我们熟悉的《窗边的小豆豆》巴学园的原型,于是我没有丝毫犹豫的购买的它。

这本书中所写的夏山学校创立于1921年,起初是一所实验学校,但是现在可以说它是一所革新教育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创造了无数个令我们惊叹的奇迹,更是我们因材施教的典范。我一边看一边为之感慨,这样的一个学校到底哪里吸引了我们的学生呢?使得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都在这样的学校里有所成就,有所快乐呢?可能就是那所谓的“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风格吧。

当我边读时我就边思考,那句“不要让我们的学生适应我们的学校,而是要让学校适应我们的学生”始终在我大脑里反复,现在我们一直提倡以学生为本,而我们的学生是不是真的快乐学习着呢?是我们在适应不同的学生能力还是学生再跟着我们的教学方法改变而被动改变学习方式呢?读完这本书后让我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不是我们在不经意间已经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呢?我们觉得自主学习好就教给孩子们自主学习,我们认为素质教育重要就给孩子不断的增加提高能力的科目,基本上所有的时候都是停留在我们教师讨论后的结果,觉得好就施加给孩子去做,我们似乎真的忽略了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喜欢,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适应我们的生本教育,而是实施之后一味的强调我们应该怎样去教学,而孩子们的感受却很少有了解,甚至于没有在改变教学方式之后好好的做一次学生间的访问调查,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渴望学到什么,或许这方面夏山学校做的比较好,他们给了孩子充分的'自由,甚至于最坏的孩子到了夏山学校都会变的不一样,令我特别惊讶的是,夏山学校使得考试这种让学生压力大的项目都变得如此轻松,考试卷子中竟然会给学生正确答案,而奇怪的是没有一个学生会去直接填写正确答案,而是在错误和正确的答案间自己去衡量出觉得正确的答案,这种游戏式的考试让学生面对考试变得轻松,不在有压力,而且通过读书感觉到,夏山学校的学生更胜的是创新能力,而不是考试的成绩,这也是学校老师更为骄傲的地方,他们觉得创新能力远比考试获得的分数更珍贵。

相对于现在的很多学校来说,夏山学校的孩子是自由的。他们拥有自由管理的权利,他们拥有自尊,他们拥有独立思考和醒悟的时间和空间,夏山学校的学生是永远受到尊重的。老师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 篇9

《夏山学校》讲的是英国的一所名叫夏山的学校,这本书的作者即是夏山学校的创办人“AS尼尔”,尼尔先生所创办的这所学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我们现在进行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在这里的孩子梦都是个性的、幸福的。创办者尼尔和他的妻子共同的办学理念是“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去适应孩子的学校。”

尼尔校长说:“夏山学校宁可培养一位快快乐乐的清道夫,也不愿造就一位神经兮兮的首相。”心理学家认为“快乐为学习之母”。其实,快乐是一生的财富,快乐的人比较能够以轻松的心情迎接挑战,快乐的人比较能够以理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快乐的孩子比较容易成功,失败不能令他沮丧,烦恼也不会阻碍他继续追求成功。教育应该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要关注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尼尔先生本着爱的理念,鼓舞学生热爱自己的生命,也热爱別人的生命;他对小孩深具爱心与信心,“孩子们的幸福与快乐的程度全靠我们给他的爱和赞许而定。小孩对爱和赞许的需要远超过对知识的需要。”夏山学校主张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和孩子站在一边。跟孩子们站在一边,就是给孩子爱,那并不是一种占有的爱,也不是一种不讲理智的爱,而是一种让孩子感觉到你爱他,也赞同他们一些成人们看不懂的行为的爱。

尼尔书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自由!给儿童自由,就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成长的规律,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要孩子做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对工作感兴趣、对友谊感乐趣、对爱情感快乐的人,或者让他成一个痛苦的、冲突的、恨自己和恨社会的人,这大权操在家长和老师手里。幸福是怎样获得的呢?我的答案是——消除权威。让小孩做他自己要做的人,不要教导他,不要教训他,不要勉强他上进,也不要逼他做任何事。这也许不是你喜欢的答案,但是如果你不采用我的答案,你应该自己去找更好的答案才是。”——摘自《夏山学校》

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的教师应该给与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改正生活、学习中的坏习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全面、和谐发展,应该让学校适应学生,让人自由发展。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教授孩子知识、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看得无比重要,好像不这样的话,孩子将来就会失去基本生存的能力。却忽略了良好的人格的发展。就尼尔的观点,良好的人格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孩子生来就已经具备的。只要在他成长过程中不受到压抑扭曲干涉束缚,他自然就能成长为真诚自然独立利的人。现在很多父母既不认为孩子性本善,也不认为孩子性本恶,而是认为性本空。他们一味将自己的那一套东西灌输给孩子,认为如果不将自己的“好”东西灌输给孩子,孩子就可能被其他“不好”的东西填满。他们不认为孩子本身就已经具备所有良好的品质,父母要做的只是赞赏他,给他自由伸展的空间。现在的父母急于把自己的孩子捏成各种他想要的形状以适应社会的模子,却忽略了孩子顺应其本性生长的需要。父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剥夺了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体会去享受的权利,更培养出一个个没有个性没有自我的木偶人。这些木偶人的心灵没有经过自然伸展,是扭曲的,发育不全的,他们失去了快乐自然的天性,他们永远在那个的真实的自我和被扭曲的自我两者中间做各种冲突和斗争。他们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命质量,并会带给下一代。

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迎合社会,而是让他们自由地按其本性去发展和生长,要他能真诚的面对生命的本质,快乐地享受生命的乐趣,积极实现他自我的价值!每个人对成功有不同的定义,我想被父母和学校的模型塑造出来的孩子,可能有好工作高收入高学历受人尊敬就是所谓的成功。但我想对那些顺应其生命发展规律自然生长起来的孩子来说,快乐真诚心中充满爱做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就是他的成功。谁说一个快乐的清洁工比一个精神压抑的学者状况更糟糕呢?

夏山学校也有自己的纪律,这些纪律都是在学校大会上经过所有师生投票制定和通过的。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的前提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真正合适的纪律不是为了管束限制孩子,而是为了让每个人最大限度享受自己的自由,让整个环境更和谐。

感受着夏山学校博大的爱与自由,感受着教育内容之大,想起孔子先生的“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想起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我们应该立足现实,积极地借鉴它山之石,在教育中不断完善自我。让我们的教育充满自由和爱,让校园充满和谐,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夏山学校式的教育也会遍地开花。

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 篇10

自从事教育事业以来,读了很多教育类书籍,但是当我读到《夏山学校》这本书之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在夏山学校,教育已经达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校长尼尔的教育理想是:对于是否上课,学生们拥有完全的自由。他们可以选择上课,也可以选择不上课,如果愿意,他们甚至可以完全不上课这对于我们这种已习惯现行教育的规章制度而言,是否会相信世界上竟存在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学校?而这样的学校绝非天方夜谭,夏山学校证实了这一点。

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是自有的;尼尔说:要孩子做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对工作感兴趣、对友谊感乐趣、对爱情感快乐的人,或者让他成一个痛苦的、冲突的、恨自己和恨社会的人,这大权操在家长和老师手里。幸福是怎样获得的呢?我的答案是消除权威。让小孩做他自己要做的人,不要教导他,不要教训他,不要勉强他上进,也不要逼他做任何事。这也许不是你喜欢的答案,但是如果你不采用我的答案,你应该自己去找更好的答案才是。

夏山学校里的学生数量是极少的,也许不同年龄的学生的所以总和都没有我们现在一个班级的人数,然而在这里出来的也有许多著名的人物,这些学生也许很多并非和常人完全一样,但是他们在夏山一点点地弥补他们的缺陷。还记得其中的一个故事:汤姆从5岁起就来到夏山,离开时已经17岁了。这期间汤姆没有上过一节课,他几乎将所以时间都用在了手工房里。在汤姆9岁时的某一天,尼尔(本书作者)竟一位地发现他在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便问汤姆是谁教他的。汤姆回答尼尔是自学的。在汤姆工作后,他的老板告诉尼尔,汤姆的最棒的员工,他从来不到在走,而永远都在跑。这个故事在说明什么?它说明一般儿童绝不是天生就由缺陷、胆怯或者呆痴,事实上,汤姆永远热爱生命的潜能。在夏山,教育的目的即是:生命的目的,是愉快的工作和发现快乐。教育不应该听了在知性上,教育应该包含了理性和感性。教育必须注意儿童的需要和能力,儿童天性不具备利他主义,他还没能发展出成人的成熟的爱。故事中的汤姆在慢慢长大,通过他的实践,道理和知识往往会更加深刻地印在他的脑里。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具有很高的期望值,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翻过的错再犯就要惩罚等等,老师的压力很大,孩子的内心也一直很焦虑,甚至对工作学习产生了恐惧感。我们知道,人在没有恐惧的时候,心灵是绝对自由的,创造力也会随之显现。所以教育应该从心开始,让学生和老师的心中不再心存恐惧,这样老师和学生才可能面对自己,发现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创造力发挥出来。

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以下是中学范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我阅读了作品这本书,读完后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好的读后感要对文章的深度内涵展开分析,感谢您的浏览!

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篇1)

静静地半躺在床上,读完尼尔先生著的《夏山学校》后,确实感到一阵又一阵的热潮怦怦激荡自己的胸膛,我的脑子里浮想起了一幅又一幅教育的场面,我在不断地问自己:教育,到底有多大?教育,可以走多远?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教育内容之大,我被教育巨大的包容所慑服,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然而,当我读完《夏山学校》之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如果说我之前理解的教育还是有形的、可演绎的,夏山学校里的教育似乎已经达到了润物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了。它让我真正认识到:教育,到底有多。教育,可以走多远!

在夏山学校,实现了真正的民主、平等,一切有关学校和集体的事情,由学校自治机构学校大会全体学生投票决定,校长也只有一票之权。

夏山学校中的孩子厌学、自卑、叛逆,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来到夏山之后,他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发自觉地学习,独立自主地学习,充满自信,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多年后,他们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音乐家、设计师、演员、科学家和数学家

太多的不可思议和不可想象,都在这里真实而又生动活泼地展现,它让我真正认识到教育如何为生命奠基,如何自由发展。

在夏山学校,没有任何的说教和管制。我感受到的只是校长、老师和学生们脉搏一起跳动的声音,一起成长的快乐。这种教育,已经超出形式、技能乃至内容的层面,没有固定模式,没有固定内容,它事实上已经超出了传统教育的理念,而上升到一种精神的层面和哲学的境界。

曾经有位哲人说过,比海洋还要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我把夏山学校的教育比之为心灵的教育,只有我们教师的心灵和学生的心灵自由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才能达到这样一种润物虚细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夏山学校的教育无疑超越了爱的教育,《夏山学校》一书无限地拓展了我们教育想象的空间。

让我们合上书,从心灵深处再次发出叩问:教育,到底有多大?教育,可以走多远?

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篇2)

到学期结束,终于把这本书草草读完。掩卷思考,我始终认为夏山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可望而不可及,至少在当今的社会是很难实现的。在夏山学校,快乐是生活的目的,衡量成功的标准,在于工作愉快与生活积极。因此,学校的任何做法都是使儿童学习如何生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孩子们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去上课,不论缺课多久也不会受到责罚,分班和选课依孩子的意愿,学生在教室里可以随处走动。这种教学模式的确充分发扬了孩子的个性,但是否真能让孩子们“树大自然直”呢?

在夏山学校五至十五岁的孩子分三个班,总人数不超过50人,并来自世界各地。教学不限于室内,学习是走出教室之外,甚至学校之外。教师可以自行从事实验工作,自行负责教学,并有权选择课程和教材,无正式考试,只是以轻松谈话的方式测试学生,这种无压力的学习在当今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不改革的情况下,太过于理想。尼尔校长和夏山学校的老师们如果在中国这样办学,早就会被家长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封杀”了。并且尼尔在书中一次又一次地满腔愤怒地写:那些不自由的孩子……那些受到压抑的孩子……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那么痛苦吗?中国从古至今,流传着一句古话:“不打不成才”。很多名人都是受着传统教育长大的,不也在快乐地生活,同样在推动着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对夏山学校中很多教学方式的可借鉴性是持怀疑态度的。

所以我想,在中国,这种教育模式至少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在整本书中,最打动我的,就是尼尔对孩子们的爱。

尼尔在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从每句话中都能让人感受到他对于孩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种爱不简单是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爱抚、关爱或充满爱意的语言,他的爱是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真理的渴望、探寻。这种爱更高尚,更真诚,更彻底,更尊贵!没有这样爱的驱动是不可能给孩子那种自由的。一个孩子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是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可言的。像我们班里这学期转来的小张同学,刚来班里时,做事总是畏手畏脚,不敢尝试新的工作,担心会难,担心做不好,看人的眼神总透着恐惧和防备。现在他虽然表面上看不再那么安静和疏远,经常会故意调皮捣蛋来试探,但我知道他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爱可以消除恐惧。但只有老师的爱,缺乏家长的爱还是不能彻底去除那些恐惧感。只有学校和家庭产生合力,才会对孩子有最大的帮助。

但我感觉我们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做不到夏山学校那样自由。比如他提到学校中的孩子不愿学习可以整日游荡,整日泡在工具房,有的孩子甚至游荡了三年,直到他恢复学习的欲望。夏山有吃手指或说脏话的孩子老师会放任。有去偷东西的孩子老师和他一起去偷。不愿意整洁的孩子可以不用洗澡,饭前不想洗手就随他去,用手吃饭也是他的自由。在课程学习上,夏山学校的孩子只需挑选自己喜欢的课程上,虽然我们现在不可能做到让孩子们这么自由,但学习要建立在有兴趣的基础上,有兴趣的课程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一点是肯定的。所以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点,并且要正视个性差异。尼尔主张孩子们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聪明实际,大人不需要让孩子们依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照自己的能力去发展,也就是依自己的才能志趣,想成为学者便去做学者,而适合当清道夫的也可以成为清道夫,尼尔认为与其培养不快乐的学者不如培养快乐的清道夫。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我的学生中,有的特别会学习,轻轻松松学得比别人好,有的孩子很认真,学习成绩就是不理想,但每次校运会比赛中,他却能成为冠军,这样的孩子有他的专长,如果让他们在夏山学校,相信他们一个个都会是人生的成功者。

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篇3)

今年暑期,有幸读到《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整本书的主题就是爱与自由。“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些观点在书中被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深刻诠释着。作为同行,不仅仅是敬佩,更多的是启迪。

有人也许要问,学校如果是这样,还要教师干什么?但不可否认孩子在尼尔心中的首要地位。他把孩子当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有思想、有要求的个体,而不是生产线上的产品。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透过每句话都感受到夏山学校对孩子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使我不由地想起了我授课班级中一名特别爱捣乱的学生,为什么他总是屡教不改,成天和老师对着干?我想那是我不喜欢他,对他有成见,于是相看两生厌。如果我能像尼尔那样无条件地爱孩子,他肯定会有所改变。

遗憾的是,《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中所记述的事例,虽然被包括专家、教师、学生家长在内的许多人欣赏,但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迫使孩子接受某种教育,使之进入某种生活轨道。其实,没有学习的自由,没有将学习的观念从书本的概念扩大到生活的变化,孩子们便无法享受到这种自由。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烦恼与痛苦,尽管能考出高分,却没有自己的思想,缺少了学的创造、学的热情,他们进入社会后往往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孩子的确需要一个愉悦、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才能有丰富的创造力,才能享受生命的喜悦。孩子的世界丰富多彩,他们都有异想天开的童年时光,都会有顽皮和淘气的时候,这些都是成年后回忆往事时印象最深的。想想在夏山学校这种办学模式下生活的孩子边走边踢石头的可爱模样,不禁让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小溪边野炊,小河边散步,在校园的树丛中捉迷藏,在大树下谈天说故事……这些活动多么吸引孩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呵护孩子的天性,使他们的童年丰富多彩。

夏山学校的孩子可以只上自己喜欢的课,这让我认识到,学习要建立在兴趣基础上,更要正确对待个性差异。因此,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点,并且正视个性差异,与其培养不快乐的学者不如培养快乐的清道夫。

身为教师,在面对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时,在面对一个个性格迥异的学生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成功的教育是帮助每一个人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成为最好的自己。”

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篇4)

初读《夏山学校》

选择共读《夏山学校》这门课程,源于参加新的时,很多在讲座中,在交流中提及过这本书,未开始读,名气早已与所耳闻,所以很庆幸能加入这次的。

花王布置了我们第一次的预习:要求通读全文,找全书的关键词,并简单,再梳理夏山学校和观念的异同。

这几天只要一有时间,我就捧着这本书来读。《窗遍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和这所夏山学校还真有许多相似之处,准确来说,夏山学校是巴学园的原型。

在夏山,提及最多的是“自由”。你可以不想上课,就不上;想什么学什么就学什么,不喜欢什么“规则”,就在学校大会中已投票的方式解决……孩子们有一个绝对宽松的。但,这种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范围仅限于那些影响他们---并且只影响他们的事情。如果他们愿意,可以整天玩耍,因为工作和读书这影响他个人,但他不可以干扰到别人。这种自由,会使越来越多潜意识变成知觉,孩子们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想要什么。夏山给予孩子们这种自由,有的孩子甚至在外面游荡三年不去上课,与我们当下的教育相比较,有哪一位家长或老师能容忍一个孩子在校园游荡三年不进学习,不要说三年,就是三天,恐怕就不行。但夏山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理念:再自由的教育,也应该让孩子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非常认同这一点。

第二个关键词“认同”。夏山的孩子们知道,他们是被肯定的。在夏山,是爱在治疗一切,是认同和自由在治疗一切。尼尔校长的“个别谈话”,是再对这些孩子的认同基础上开始的,他们找到问题的“根结”,让孩子们在夏山找到了存在感,价值感,被认同,被肯定,让孩子找到了自己,收获了自信,找到了的意义,能够更积极的。

第三个词:追求,寻找兴趣。“我相信的意义,在于追求,在于寻找兴趣。”“教育也是为人生做的准备。”我们都认同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也都知道在孩子的道路中,书本不是唯一,读书也不等同于人生。当然,这并不是说,读书不重要,而是说,我们在教育的时候,更应该关注孩子成长的状态。

在夏山,有的孩子直到15岁,才能专心读书,放在我们当下的家长又有哪一个能做到?哪一个能允许?况且我们的教育体制也不允许,即使我们认同这样的理念,我怎么就觉得在这儿难以实现呢?那么结合我们的教育现况,我们的教育更应倾向于孩子成长的状态,让孩子再成长的道选会选择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成长方式----不畏惧,能地工作,积极的生活!即使我们改变不了当下的教育体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走进夏山,学会教书,学会育人!

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篇5)

开学初,学校给所有老师推荐了一本《夏山学校》,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细细品味。

《夏山学校》讲的是英国的一所名叫夏山的学校,这本书的作者也即是夏山学校的创办人“A。S。尼尔”,尼尔先生所创办的这所学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且也不能够多,毕竟这种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我们现在进行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创办者尼尔和他的妻子共同的办学理念是“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去适应孩子的学校。”。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具有很高的期望值,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翻过的错再犯就要惩罚等等,老师的压力很大,孩子的内心也一直很焦虑,甚至对工作学习产生了恐惧感。父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剥夺了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体会去享受的权利,更培养出一个个没有个性没有自我的木偶人,他们失去了快乐自然的天性,他们永远在那个的真实的自我和被扭曲的自我两者中间做各种冲突和斗争。他们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命质量,并会带给下一代。

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迎合社会,而是让他们自由地按其本性去发展和生长,要他能真诚的面对生命的本质,快乐地享受生命的乐趣,积极实现他自我的价值!每个人对成功有不同的定义,我想被父母和学校的模型塑造出来的'孩子,可能有好工作高收入高学历受人尊敬就是所谓的成功。但我想对那些顺应其生命发展规律自然生长起来的孩子来说,快乐真诚心中充满爱做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就是他的成功。电影《天使爱米丽》中的那个餐厅服务员Amily尽情的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自己喜欢的事,给他人带来快乐,努力的寻找真爱,她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她自由快乐的心纯洁得就象天使一样在天空飞翔。

在孩子面前,我们要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只有我们身体里的道义和真理是高高在上的,但我们是平等于孩子们的,甚至要以仆人的身份来“服侍”好他们。我要向他们学习,我们要和他们一同学习和成长。

读着《夏山学校》,我的思想也随着不断翻腾着,很多教育中的问题让我们思索和反思,它像一个新生儿一样,慢慢的在我们体内生长,长成一个新的“夏山学校”。

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篇6)

《夏山学校》读后感300字:

学校推行阅读计划,我看着满满的书籍推荐目录,有些发愣,而“夏山学校”却很快吸引了我,一个以学校命名的书本,会讲些什么内容呢?

原来它是尼尔校长的一个个“小故事”,在他的学校,自由是最重要的,因为他认为自由使很多潜意识变成知觉,真的是非常有趣新颖。如果是我,我绝对忍受不了多久便会对着学生发狂。尼尔还通过他的实践经验总结了许多看似平常,而我们老师容易忽视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我们完全不敢去想的问题,这不经让我思考着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种种,我们为学生做了很多,可是有多少是他们真心接受的呢?

我们的小学不像夏山学校一样可以包揽孩子的衣食住行,但却更让我深思,我们现今教育体制下,该如何吸收教育家们提出的好建议,实现有效的教育呢?

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篇7)

世界上,哪一个角落没有孩子?孩子生出来就是天真又可爱的,可是严格的管教已经让孩子们没有孩子性了,孩子的心也已经老了,《夏山学校》读后感。孩子们的心中全部都是幻想,他们希望学校不是那么严格,“残忍”。他们希望老师、家长能懂他们的心,现在基本世界上没有几个孩子有孩子味儿了,虽然孩子们知道严格管教是对他们的一种爱,但是他们不希望被压迫在一个角落里。

“校有校规,班有班规”。哪一个学校没有校规呢?那就是夏山学校。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在那里上学,那里的老师都是和蔼可亲的,他们陪着孩子一起长大,一起玩耍,最后,这个学校的所有孩子都像爱因斯坦那么聪明了,都成了举世闻名的人。在他们学校里,有人没有穿校服,没关系,迟到了,没关系,老师只会跟他们说:以后,早一点来呀!要不然就会落下功课了。后来这几个迟到的孩子,都成了勤奋好学的好学生,都是因为老师的那句话,读后感《《夏山学校》读后感》。在那里,没有规定的班级所定的地方,他们坐在一个南瓜车里,这个南瓜车会将好多东西呈现在他们眼前。在上历史课时,南瓜车的窗户就会出现好多幻像,让孩子们自己去发掘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难道现在的孩子都没有孩子味了吗?不对,不对,在乞丐群里的孩子,还有孩子味儿,有的孩子迷性不改,那还有孩子味儿。总之,家长、老师有几个理解孩子的心,他们是多么盼望自由啊!每天他们都是怀着快乐的心去上学,每次放学都是愁眉苦脸的背着一大袋作业回家,他们只会在晚上拼命写作业,有时熬到12点半还做不完,第二天早晨都成“熊猫眼”了,还不能晚点去上学,孩子们的心就一点点老下去了。

我想告诉所有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快没有孩子有孩子味儿了,难道你们就这样看下去吗?

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篇8)

《夏山学校》畅销全世界几十年,夏山学校成了教育典范,让全世界都为之倾倒。那“夏山学校”究竟有何魅力和奥秘让人们着迷?带着重重谜团,我开始了阅读。

暑假里,我仔细阅读了这本名著,知道了夏山学校位于英格兰东萨佛克郡里斯敦镇,普通中透露着不平凡。是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因材施教的典范,充满着无穷的活力。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喜欢夏山学校。

“乐园一样的学校”,是夏山学校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也是夏山学校的一大特色。学生在这里享受自由、无拘无束,上课、生活都有着无限自由。开始,我很好奇,也很纳闷,学生不上课,也可以选择随时去读书,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去上,那学校是什么样子呢?我想象着……后来发现,学生都以夏山学校为荣,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

我对夏山学校印象深刻的第二点是学生年纪跨度很大,小的7岁,大的17岁,来自五湖四海,但同学之间和睦相处,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爱,因为爱可以创造奇迹,爱传递着温暖、感动和自强不息。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自信、独立、勤奋,取得了成功。

在书里,我感觉到夏山学校的学生很自由,但不自私,每个人都健康快乐。正如尼尔说的,夏山学校成立四十多年来未发生过疾病,是夏山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其中的原因有三个:第一,自由;第二,食物好;第三,空气新鲜。大家随性自由的生活,但仍然用纪律约束自己,讲卫生,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为自己也为其他人创造优美的环境。大家参加劳动,都是自愿参加,都主动去做喜欢的事情。我想到了即将到来的G20峰会,大家都把它当做自己的事情去看待,举手之劳,让我们杭州温馨、大气、充满魅力!夏山学校的每个人都充满幽默感,大家口出妙语,幽默中饱含着友善和欢笑,处处有欢乐,活力十足。我们应该像夏山学生一样,时刻有一颗快乐的心,用微笑迎接举世瞩目的G20峰会和杭州亚运会!

《夏山学校》给了我们更重要的启示是:学校让孩子做他自己,不去强迫他去不喜欢的事情。少说教,多包容、多微笑和爱,让学生获得最多幸福和快乐!夏山学校,向人们展示她无穷的魅力!我喜欢夏山学校!

夏山学校读后感范文(篇9)

一年前拿到《夏山学校》这本书后,我随手翻看了几个章节,这本书对当时的我来说最大的感受就是内容有点不切实际。什么“人性化的快乐学校”“任由孩子的天性自由发展”等等。结合我国现在的国情来说,我似乎很难理解尼尔当时的想法,再结合我们现在的大班额教学这种尼尔式的教育方式是那么的空洞,缺乏说服力……于是乎,我去年基本上是漫无目的,应付差事似的略读了此书。

今年开学伊始,我又重温了此书,我想既然学校这么安排,说明这本说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的。也许去年的我并没有参透这本书所带给世人的启示。而且此时正逢我的虫虫宝贝降临,于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以“妈妈与教师”的双重身份,又结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重温了此书。

或许是因为角色的巨大转变,再次阅读此书时,我经常将书中的各种案例与我即将出生的孩子联系到一起。例如:如何养育孩子?作为妈妈的我应不应该干涉孩子的自由发展?如何将爱散播到孩子身上?如何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在《夏山学校》这本书中再次得到了答案,而此时的答案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因为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尼尔想要通过“夏山学校”告诉我们怎样教育我们的孩子。

又或许是第一次做妈妈的喜悦,我恨不得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付诸在我的小虫虫身上,每天的胎教,每天吃什么可以让我的宝贝更健康,每天和宝贝说说话,还有每段时间的宝宝日记……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记得那天在给虫虫写第一封信的时候,我这样写道:“虫虫宝贝你知道吗?有几次你可把妈妈吓坏了,你真的太调皮了,这么轻易的给妈妈开了那么多次的玩笑,妈妈以为这辈子无缘和你共度余生,你可知道妈妈是强忍着泪水给你的大哥哥大姐姐上课啊,因为他们和你一样都是我的孩子……”发自内心的心语,让我的记忆瞬间回到了两年前,记得刚接手这两个班的时候,学生的习惯,学习态度,让那时年少轻狂的我动不动就大发雷霆。而现在的我再也不会那样了,可能正是因为角色的转变,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如果我的小虫虫将来也出现这样的状况,我该怎么处理?是大发雷霆?还是用爱去感化他呢?阅读了《夏山学校》之后,我发现我更能体会尼尔的用心良苦了。就像书中所说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要做的就是转变角色,用爱与赞许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孩子。在他们犯错时,学会容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帮助他们学会做人做事……

《夏山学校》可能就是在这不经意间再次走进了我的世界。我想当大家为人母时再来读一读这本书可能会有比现在更深的感触吧!总而言之,我所悟出来的就是“做学生的好妈妈”,时刻学会换位思考,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让我们的孩子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1000字(精选8篇)


古语有云: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经常会与故事情节产生共鸣。这是感触是非常难得的,它是我们去写作读书笔记的宝贵素材。优秀的读书笔记有哪些特点呢?小编特意给大家整理了“夏山学校的读后感1000字(精选8篇)”,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 篇1

到学期结束,终于把这本书草草读完。掩卷思考,我始终认为夏山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可望而不可及,至少在当今的社会是很难实现的。在夏山学校,快乐是生活的目的,衡量成功的标准,在于工作愉快与生活积极。因此,学校的任何做法都是使儿童学习如何生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孩子们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去上课,不论缺课多久也不会受到责罚,分班和选课依孩子的意愿,学生在教室里可以随处走动。这种教学模式的确充分发扬了孩子的个性,但是否真能让孩子们“树大自然直”呢?

在夏山学校五至十五岁的孩子分三个班,总人数不超过50人,并来自世界各地。教学不限于室内,学习是走出教室之外,甚至学校之外。教师可以自行从事实验工作,自行负责教学,并有权选择课程和教材,无正式考试,只是以轻松谈话的方式测试学生,这种无压力的学习在当今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不改革的情况下,太过于理想。尼尔校长和夏山学校的老师们如果在中国这样办学,早就会被家长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封杀”了。并且尼尔在书中一次又一次地满腔愤怒地写:那些不自由的孩子……那些受到压抑的孩子……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那么痛苦吗?中国从古至今,流传着一句古话:“不打不成才”。很多名人都是受着传统教育长大的,不也在快乐地生活,同样在推动着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对夏山学校中很多教学方式的可借鉴性是持怀疑态度的。

所以我想,在中国,这种教育模式至少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在整本书中,最打动我的,就是尼尔对孩子们的爱。

尼尔在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从每句话中都能让人感受到他对于孩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种爱不简单是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爱抚、关爱或充满爱意的语言,他的爱是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真理的渴望、探寻。这种爱更高尚,更真诚,更彻底,更尊贵!没有这样爱的驱动是不可能给孩子那种自由的。一个孩子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是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可言的。像我们班里这学期转来的小张同学,刚来班里时,做事总是畏手畏脚,不敢尝试新的工作,担心会难,担心做不好,看人的眼神总透着恐惧和防备。现在他虽然表面上看不再那么安静和疏远,经常会故意调皮捣蛋来试探,但我知道他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爱可以消除恐惧。但只有老师的爱,缺乏家长的爱还是不能彻底去除那些恐惧感。只有学校和家庭产生合力,才会对孩子有最大的帮助。

但我感觉我们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做不到夏山学校那样自由。比如他提到学校中的孩子不愿学习可以整日游荡,整日泡在工具房,有的孩子甚至游荡了三年,直到他恢复学习的欲望。夏山有吃手指或说脏话的孩子老师会放任。有去偷东西的孩子老师和他一起去偷。不愿意整洁的孩子可以不用洗澡,饭前不想洗手就随他去,用手吃饭也是他的自由。在课程学习上,夏山学校的孩子只需挑选自己喜欢的课程上,虽然我们现在不可能做到让孩子们这么自由,但学习要建立在有兴趣的基础上,有兴趣的课程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一点是肯定的。所以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点,并且要正视个性差异。尼尔主张孩子们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聪明实际,大人不需要让孩子们依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照自己的能力去发展,也就是依自己的才能志趣,想成为学者便去做学者,而适合当清道夫的也可以成为清道夫,尼尔认为与其培养不快乐的学者不如培养快乐的清道夫。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我的学生中,有的特别会学习,轻轻松松学得比别人好,有的孩子很认真,学习成绩就是不理想,但每次校运会比赛中,他却能成为冠军,这样的孩子有他的专长,如果让他们在夏山学校,相信他们一个个都会是人生的成功者。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 篇2

静静地半躺在床上,读完尼尔先生著的《夏山学校》后,确实感到一阵又一阵的热潮怦怦激荡自己的胸膛,我的脑子里浮想起了一幅又一幅教育的场面,我在不断地问自己:教育,到底有多大?教育,可以走多远?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教育内容之大,我被教育巨大的包容所慑服,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然而,当我读完《夏山学校》之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如果说我之前理解的教育还是有形的、可演绎的,夏山学校里的教育似乎已经达到了润物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了。它让我真正认识到:教育,到底有多。教育,可以走多远!

在夏山学校,实现了真正的民主、平等,一切有关学校和集体的事情,由学校自治机构学校大会全体学生投票决定,校长也只有一票之权。

夏山学校中的孩子厌学、自卑、叛逆,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来到夏山之后,他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发自觉地学习,独立自主地学习,充满自信,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多年后,他们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音乐家、设计师、演员、科学家和数学家

太多的不可思议和不可想象,都在这里真实而又生动活泼地展现,它让我真正认识到教育如何为生命奠基,如何自由发展。

在夏山学校,没有任何的说教和管制。我感受到的只是校长、老师和学生们脉搏一起跳动的声音,一起成长的快乐。这种教育,已经超出形式、技能乃至内容的层面,没有固定模式,没有固定内容,它事实上已经超出了传统教育的理念,而上升到一种精神的层面和哲学的境界。

曾经有位哲人说过,比海洋还要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我把夏山学校的教育比之为心灵的教育,只有我们教师的心灵和学生的心灵自由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才能达到这样一种润物虚细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夏山学校的教育无疑超越了爱的教育,《夏山学校》一书无限地拓展了我们教育想象的空间。

让我们合上书,从心灵深处再次发出叩问:教育,到底有多大?教育,可以走多远?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 篇3

暑假里听了苏周子老师的心理讲座,苏老师着力推荐了一本《夏山学校》,于是我买来准备好好读一读。但是一直是几页几页的看,一是因为忙,二是因为里面的教育理念我有些不能认同。

《夏山学校》讲的是英国的一所名叫夏山的学校,这本书的作者也即是夏山学校的创办人“A.S.尼尔”,尼尔先生所创办的这所学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且也不能够多,毕竟这种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我们现在进行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创办者尼尔和他的妻子共同的办学理念是“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去适应孩子的学校。”。

到学期结束,终于把这本书草草读完。掩卷思考,我始终认为夏山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可望而不可及,至少在当今的社会是很难实现的。在夏山学校,快乐是生活的目的,衡量成功的标准,在于工作愉快与生活积极。因此,学校的任何做法都是使儿童学习如何生活,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孩子们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去上课,不论缺课多久也不会受到责罚,分班和选课依孩子的意愿,学生在教室里可以随处走动。这种教学模式的确充分发扬了孩子的个性,但是否真能让孩子们“树大自然直”呢?

在夏山学校五至十五岁的孩子分三个班,总人数不超过50人,并来自世界各地。教学不限于室内,学习是走出教室之外,甚至学校之外。教师可以自行从事实验工作,自行负责教学,并有权选择课程和教材,无正式考试,只是以轻松谈话的方式测试学生,这种无压力的学习在当今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不改革的情况下,太过于理想。尼尔校长和夏山学校的老师们如果在中国这样办学,早就会被家长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封杀”了。并且尼尔在书中一次又一次地满腔愤怒地写:那些不自由的孩子……那些受到压抑的孩子……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那么痛苦吗?中国从古至今,流传着一句古话:“不打不成才”。很多名人都是受着传统教育长大的,不也在快乐地生活,同样在推动着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对夏山学校中很多教学方式的可借鉴性是持怀疑态度的。

所以我想,在中国,这种教育模式至少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在整本书中,最打动我的,就是尼尔对孩子们的爱。

尼尔在书中没有过多提到“爱”这个词,但从每句话中都能让人感受到他对于孩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种爱不简单是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爱抚、关爱或充满爱意的语言,他的爱是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真理的渴望、探寻。这种爱更高尚,更真诚,更彻底,更尊贵!没有这样爱的驱动是不可能给孩子那种自由的。一个孩子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是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可言的。像我们班里这学期转来的小张同学,刚来班里时,做事总是畏手畏脚,不敢尝试新的工作,担心会难,担心做不好,看人的眼神总透着恐惧和防备。现在他虽然表面上看不再那么安静和疏远,经常会故意调皮捣蛋来试探,但我知道他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爱可以消除恐惧。但只有老师的爱,缺乏家长的爱还是不能彻底去除那些恐惧感。只有学校和家庭产生合力,才会对孩子有最大的帮助。

但我感觉我们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做不到夏山学校那样自由。比如他提到学校中的孩子不愿学习可以整日游荡,整日泡在工具房,有的孩子甚至游荡了三年,直到他恢复学习的欲望。夏山有吃手指或说脏话的孩子老师会放任。有去偷东西的孩子老师和他一起去偷。不愿意整洁的孩子可以不用洗澡,饭前不想洗手就随他去,用手吃饭也是他的自由。在课程学习上,夏山学校的孩子只需挑选自己喜欢的课程上,虽然我们现在不可能做到让孩子们这么自由,但学习要建立在有兴趣的基础上,有兴趣的课程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一点是肯定的。所以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点,并且要正视个性差异。尼尔主张孩子们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聪明实际,大人不需要让孩子们依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照自己的能力去发展,也就是依自己的才能志趣,想成为学者便去做学者,而适合当清道夫的也可以成为清道夫,尼尔认为与其培养不快乐的学者不如培养快乐的清道夫。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我的学生中,有的特别会学习,轻轻松松学得比别人好,有的孩子很认真,学习成绩就是不理想,但每次校运会比赛中,他却能成为冠军,这样的孩子有他的专长,如果让他们在夏山学校,相信他们一个个都会是人生的成功者。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 篇4

刘俊映

在工作繁杂的小学教学中,要静下心来读书,实属不易。但这个学期我还是做到了。

最近,一本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经典之一,被美国600多所大学指定为必读书”、“仅在美国,10年就销售超过200万册!”、“《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的原型”……的《夏山学校》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迫不及待认真品读!

书本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教学个案,来验证夏山学校的创始人尼尔提出的“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这种“自由发展”的教育是行得通并且值得去做的。

然而,我对于尼尔先生的这种观点则不以为然,原因有三:

其一,也许“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这种观点在小范围的学校当中可以实现,但是孩子终究要长大,当他们走出夏山面对社会的时候你还能说“让社会适应夏山的学生,而不是让夏山的学生适应社会”吗?

其二,虽然尼尔先生的理念是很好的,它关注孩子的情感世界,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但是连他自己也说“世界各国即使采用夏山的教学方法,也不会维持很长时间”。的确,各国的国情不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其三,尼尔先生反复强调自己关注孩子的情感领域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但是他是否有跟踪调查过学生长大后对于夏山的学习生活有没有留有遗憾?

在我的眼中“夏山学校”虽然有其成功之处,但是面对社会这个大环境,这个学校似乎成为了“乌托邦”。如果因为从这所学校里曾经走出过一些优秀学生就认为这种教学就是成功的,那么从别的学校走出来的成功人士不也证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也是成功的吗?在这个小环境中尼尔先生的“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也许是正确的,因为面对众多特殊学生,是得用特殊的方式加以对待,因材施教嘛!但是当他们走向社会,也许因为他们大多是家庭比较富裕的孩子,所以还有“我行我素”的权力,但是如果夏山曾经接受过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孩子,当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面临的将是“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罗大佑《一样的月光》)?社会是现实的,绝对不是理想的国度,没有人会像尼尔那样包容你,因为你是孩子,因为你是在夏山。但是残酷的现实,有规则的社会是不会允许你过度“自由”的,何况你已经过了年少轻狂的时期了。即使这可以称之为有“个性”,但是别忘了只有有了“共性”才能凸现“个性”。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国外的月亮真的比中国的亮吗?”在国内讨伐应试教育呼唤欧美素质教育的时候,其实美国上下却在反思素质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弊端,他们在后悔“自由”,反而对中国的应试教育大加赞扬并欲学习。

2006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特别强调,在数学和科学两个科目上,美国学生的成绩远远不如东亚国家的学生,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美国经济将会缺乏后劲,美国的劳动力也将丧失竞争力。紧接着政府在《美国竞争力方案》报告中,提出要在今后10年内拨款1360亿美元,用于改善这两个科目的教学现状。

布什政府的这种态度和政策,其实反映了美国教育界、科学界以及各大企业长期以来的共同担忧,其实早在老布什时就曾试图改变这种现象。劳工部副部长史蒂文·劳指出,美国的发明专利和诺贝尔奖获得者要比任何国家都多,但仅科技创新是不够的,因为这只是一个国家整体竞争力的一半,另一半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市场,而美国未来的劳动力难以支撑国家的竞争力。英特尔公司主席巴雷特在对东亚国家的基础教育非常赞赏的同时,以科技企业界大佬的身份,提出了诸多足以令美国政界、教育界和家长们不寒而栗的警告:英特尔在全球各地物色人才,哪里的教育质量高,哪里的劳动力素质好,它就会到哪里去;虽然该公司的职员目前还是以美国为人主,但美国高中毕业生的数学考试题只相当于初中水平,看中印两国的发展趋势,它将来无需再聘请任何美国人,也能继续成功下去。

多年来专门从事东亚教育模式研究的美国亚洲协会在调查报告中,对东亚教育的诸多做法大为推崇,包括精心制订的教学大纲、教师备课非常充分、各种考试对学生具有激励作用等。报告指出,美国的教育应该借鉴中国的做法,也要对学生增加压力。

这真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夏山学校》的这种教育之可以作为众多教育中值得借鉴的一种,但是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这仅仅是最为教育者教育理念与方式的一种参考,如果加以推广则是行不通的。中国的教育还是要根据中国的国情,不是别人的就是最好的,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我不知道夏山出来的学生有没有过这样的“后悔”:在获得成功的同时有没有感叹过如果当初能和大多数孩子一样,认真地在普通的学校中学习是不是会有更大的成就?或者说不用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心血。如果夏山真的关心孩子的精神领域,那么是不是也应该做个跟踪调查,关注学生出了夏山后的情感变化。?

对于“自由”这个词语的诠释个人的尺度不同,但是无论如何如果要为当初的“自由”而后悔,那么这样的“自由”就值得去反思了。也许作为一个深受“中庸”思想影响的中国人,在文学上崇尚“中和之美”,在建筑上欣赏“对称之美”,而在教育上我也不喜欢把夏山学校的教学经验作为一种教育主流来提倡,所以才会有以上的反驳。夏山学校的教育就把它作为教育百花中的一朵吧!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 篇5

自从事教育事业以来,读了很多教育类书籍,但是当我读到《夏山学校》这本书之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在夏山学校,教育已经达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校长尼尔的教育理想是:对于是否上课,学生们拥有完全的自由。他们可以选择上课,也可以选择不上课,如果愿意,他们甚至可以完全不上课这对于我们这种已习惯现行教育的规章制度而言,是否会相信世界上竟存在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学校?而这样的学校绝非天方夜谭,夏山学校证实了这一点。

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是自有的;尼尔说:要孩子做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对工作感兴趣、对友谊感乐趣、对爱情感快乐的人,或者让他成一个痛苦的、冲突的、恨自己和恨社会的人,这大权操在家长和老师手里。幸福是怎样获得的呢?我的答案是消除权威。让小孩做他自己要做的人,不要教导他,不要教训他,不要勉强他上进,也不要逼他做任何事。这也许不是你喜欢的答案,但是如果你不采用我的答案,你应该自己去找更好的答案才是。

夏山学校里的学生数量是极少的,也许不同年龄的学生的所以总和都没有我们现在一个班级的人数,然而在这里出来的也有许多著名的人物,这些学生也许很多并非和常人完全一样,但是他们在夏山一点点地弥补他们的缺陷。还记得其中的一个故事:汤姆从5岁起就来到夏山,离开时已经17岁了。这期间汤姆没有上过一节课,他几乎将所以时间都用在了手工房里。在汤姆9岁时的某一天,尼尔(本书作者)竟一位地发现他在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便问汤姆是谁教他的。汤姆回答尼尔是自学的。在汤姆工作后,他的老板告诉尼尔,汤姆的最棒的员工,他从来不到在走,而永远都在跑。这个故事在说明什么?它说明一般儿童绝不是天生就由缺陷、胆怯或者呆痴,事实上,汤姆永远热爱生命的潜能。在夏山,教育的目的即是:生命的目的,是愉快的工作和发现快乐。教育不应该听了在知性上,教育应该包含了理性和感性。教育必须注意儿童的需要和能力,儿童天性不具备利他主义,他还没能发展出成人的成熟的爱。故事中的汤姆在慢慢长大,通过他的实践,道理和知识往往会更加深刻地印在他的脑里。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具有很高的期望值,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翻过的错再犯就要惩罚等等,老师的压力很大,孩子的内心也一直很焦虑,甚至对工作学习产生了恐惧感。我们知道,人在没有恐惧的时候,心灵是绝对自由的,创造力也会随之显现。所以教育应该从心开始,让学生和老师的心中不再心存恐惧,这样老师和学生才可能面对自己,发现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创造力发挥出来。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 篇6

《夏山学校》读后感300字:

学校推行阅读计划,我看着满满的书籍推荐目录,有些发愣,而“夏山学校”却很快吸引了我,一个以学校命名的书本,会讲些什么内容呢?

原来它是尼尔校长的一个个“小故事”,在他的学校,自由是最重要的,因为他认为自由使很多潜意识变成知觉,真的是非常有趣新颖。如果是我,我绝对忍受不了多久便会对着学生发狂。尼尔还通过他的实践经验总结了许多看似平常,而我们老师容易忽视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我们完全不敢去想的问题,这不经让我思考着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种种,我们为学生做了很多,可是有多少是他们真心接受的呢?

我们的小学不像夏山学校一样可以包揽孩子的衣食住行,但却更让我深思,我们现今教育体制下,该如何吸收教育家们提出的好建议,实现有效的教育呢?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 篇7

初读《夏山学校》

选择共读《夏山学校》这门课程,源于参加新的时,很多在讲座中,在交流中提及过这本书,未开始读,名气早已与所耳闻,所以很庆幸能加入这次的。

花王布置了我们第一次的预习:要求通读全文,找全书的关键词,并简单,再梳理夏山学校和观念的异同。

这几天只要一有时间,我就捧着这本书来读。《窗遍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和这所夏山学校还真有许多相似之处,准确来说,夏山学校是巴学园的原型。

在夏山,提及最多的是“自由”。你可以不想上课,就不上;想什么学什么就学什么,不喜欢什么“规则”,就在学校大会中已投票的方式解决……孩子们有一个绝对宽松的。但,这种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范围仅限于那些影响他们---并且只影响他们的事情。如果他们愿意,可以整天玩耍,因为工作和读书这影响他个人,但他不可以干扰到别人。这种自由,会使越来越多潜意识变成知觉,孩子们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想要什么。夏山给予孩子们这种自由,有的孩子甚至在外面游荡三年不去上课,与我们当下的教育相比较,有哪一位家长或老师能容忍一个孩子在校园游荡三年不进学习,不要说三年,就是三天,恐怕就不行。但夏山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理念:再自由的教育,也应该让孩子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非常认同这一点。

第二个关键词“认同”。夏山的孩子们知道,他们是被肯定的。在夏山,是爱在治疗一切,是认同和自由在治疗一切。尼尔校长的“个别谈话”,是再对这些孩子的认同基础上开始的,他们找到问题的“根结”,让孩子们在夏山找到了存在感,价值感,被认同,被肯定,让孩子找到了自己,收获了自信,找到了的意义,能够更积极的。

第三个词:追求,寻找兴趣。“我相信的意义,在于追求,在于寻找兴趣。”“教育也是为人生做的准备。”我们都认同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也都知道在孩子的道路中,书本不是唯一,读书也不等同于人生。当然,这并不是说,读书不重要,而是说,我们在教育的时候,更应该关注孩子成长的状态。

在夏山,有的孩子直到15岁,才能专心读书,放在我们当下的家长又有哪一个能做到?哪一个能允许?况且我们的教育体制也不允许,即使我们认同这样的理念,我怎么就觉得在这儿难以实现呢?那么结合我们的教育现况,我们的教育更应倾向于孩子成长的状态,让孩子再成长的道选会选择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成长方式----不畏惧,能地工作,积极的生活!即使我们改变不了当下的教育体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走进夏山,学会教书,学会育人!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 篇8

一直以为,小林校长创办的巴学园是世界上最自由、最开放的学校;也一直以为,这样的教育“乌托邦”只会存在黑柳彻子笔下的巴学园里。

今夜,一口气读完英国尼尔先生的《夏山学校》一书,才知道原来巴学园并非梦想,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尼尔先生创办的、被报刊称为“放任学校”的夏山学校就是这样一所梦中的巴学园。

那么,夏山学校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尼尔先生是这样描述的:

我们决定办一所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学校。在那里,上课完全自由,孩子可以上课,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他们可以一年到头不上课;在那里,爬树和搭个小窝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分数;在那里,如果想的话,你可以冲着老师大喊大叫;在那里,规范日常生活的各项规定是由大家一起民主协定的;在那里,如果孩子想的话,他们可以整天玩耍……

读到这里,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家长朋友都会和我一样难以接受,学校如此没有规矩,如此没有约束,如此不成体统,培育出来的肯定都是一些没有教养、不懂规则、不会爱人、缺乏责任心的放任子弟。

然而,创办于1921年的夏山学校,这所规模不大的私立寄宿制基础教育学校,这所允许孩子们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放任学校,却令每一个来到夏山的孩子——那些老师和家长眼中厌学的、自卑的、叛逆的“问题儿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发自觉地学习,独立自主地生活,阳光自信地成长,更懂得了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多年后,他们中有的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音乐家,有的成为了优秀的设计师、演员,更有的成为了卓越的科学家和数学家!夏山学校因此成为进步主义民主教育的实践典范,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儿童民主校”。1999年12月31日,英国《泰晤士报》评选校长尼尔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2位教育家之一。

是什么造就了夏山的传奇,是什么成就了孩子们的幸福人生?我以为,“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给孩子最大的宽容,给孩子无穷的关爱”是尼尔先生和他的教师团队成功的关键密码。

充分的自由——孩子们不用为了学业的优异而放弃自己的游戏时间,也不用为了完成讨厌的作业而放弃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不用为了坐在课堂上听老师无聊的讲授而放弃了解大自然、走上社会乃至无所事事发呆的时间。让孩子做他自己,不逼孩子做任何事,成就了夏山。

最大的宽容——所有地方不上锁,允许孩子们损坏工具;天热的时候,允许孩子们吃饭时打赤膊,允许孩子们随处脱衣服、扔裤子,允许孩子玩喧闹的游戏;嘉奖少年犯的偷窃行为;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干预孩子成长,不给孩子们压力,不审查孩子的读物;把不重要的事就当成不重要的事,决不斤斤计较。消除权威,不训导孩子,成就了夏山。

无穷的关爱——永远让所有孩子(包括最小的孩子)全权选择他们每日的饮食;让每个孩子在星期天早上补足他们的睡眠,有时连午饭也不吃;真诚信任那些少年,有礼貌地对待他们;在学校里,我从来没有特别宠爱的人。对孩子一视同仁,一样的看待和重视,平等的爱成就了夏山。

夏山的成功,绝不是一场独角戏。开明的督学来校督察,报告是那样公平、诚实与包容;教育部从不与夏山为难,并能友善接待学校的所有询问和访问。教育部对夏山的容忍,是尼尔对孩子容忍的坚强后盾。是他们共同的宽容与容忍,让夏山的孩子们能依他们自然的兴趣生活,让夏山的孩子们能有机会在自由中长大!

敢于突破传统的尼尔是幸运的,夏山的孩子们更是幸福的。诚然,体制的不同,国情的不同,我们无法复制尼尔的做法,但我们可以借鉴尼尔的教育理念,在现行体制下尽最大可能给孩子们营造一方自由成长的天空。

夏山学校,我梦中的巴学园。我愿用心朝向你!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1000字5篇


请阅读以下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夏山学校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专注度,在读了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在这个时候,相信很多人愿意将这种情感记录在自己的读书感悟当中。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1)

《夏山学校》畅销全世界几十年,夏山学校成了教育典范,让全世界都为之倾倒。那“夏山学校”究竟有何魅力和奥秘让人们着迷?带着重重谜团,我开始了阅读。

暑假里,我仔细阅读了这本名著,知道了夏山学校位于英格兰东萨佛克郡里斯敦镇,普通中透露着不平凡。是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因材施教的典范,充满着无穷的活力。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喜欢夏山学校。

“乐园一样的学校”,是夏山学校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也是夏山学校的一大特色。学生在这里享受自由、无拘无束,上课、生活都有着无限自由。开始,我很好奇,也很纳闷,学生不上课,也可以选择随时去读书,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去上,那学校是什么样子呢?我想象着……后来发现,学生都以夏山学校为荣,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

我对夏山学校印象深刻的第二点是学生年纪跨度很大,小的7岁,大的17岁,来自五湖四海,但同学之间和睦相处,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爱,因为爱可以创造奇迹,爱传递着温暖、感动和自强不息。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自信、独立、勤奋,取得了成功。

在书里,我感觉到夏山学校的学生很自由,但不自私,每个人都健康快乐。正如尼尔说的,夏山学校成立四十多年来未发生过疾病,是夏山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其中的原因有三个:第一,自由;第二,食物好;第三,空气新鲜。大家随性自由的生活,但仍然用纪律约束自己,讲卫生,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为自己也为其他人创造优美的环境。大家参加劳动,都是自愿参加,都主动去做喜欢的事情。我想到了即将到来的G20峰会,大家都把它当做自己的事情去看待,举手之劳,让我们杭州温馨、大气、充满魅力!夏山学校的每个人都充满幽默感,大家口出妙语,幽默中饱含着友善和欢笑,处处有欢乐,活力十足。我们应该像夏山学生一样,时刻有一颗快乐的心,用微笑迎接举世瞩目的G20峰会和杭州亚运会!

《夏山学校》给了我们更重要的启示是:学校让孩子做他自己,不去强迫他去不喜欢的事情。少说教,多包容、多微笑和爱,让学生获得最多幸福和快乐!夏山学校,向人们展示她无穷的魅力!我喜欢夏山学校!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2)

《夏山学校》读后感300字:

学校推行阅读计划,我看着满满的书籍推荐目录,有些发愣,而“夏山学校”却很快吸引了我,一个以学校命名的书本,会讲些什么内容呢?

原来它是尼尔校长的一个个“小故事”,在他的学校,自由是最重要的,因为他认为自由使很多潜意识变成知觉,真的是非常有趣新颖。如果是我,我绝对忍受不了多久便会对着学生发狂。尼尔还通过他的实践经验总结了许多看似平常,而我们老师容易忽视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我们完全不敢去想的问题,这不经让我思考着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种种,我们为学生做了很多,可是有多少是他们真心接受的呢?

我们的小学不像夏山学校一样可以包揽孩子的衣食住行,但却更让我深思,我们现今教育体制下,该如何吸收教育家们提出的好建议,实现有效的教育呢?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3)

一直以为,小林校长创办的巴学园是世界上最自由、最开放的学校;也一直以为,这样的教育“乌托邦”只会存在黑柳彻子笔下的巴学园里。

今夜,一口气读完英国尼尔先生的《夏山学校》一书,才知道原来巴学园并非梦想,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尼尔先生创办的、被报刊称为“放任学校”的夏山学校就是这样一所梦中的巴学园。

那么,夏山学校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尼尔先生是这样描述的:

我们决定办一所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学校。在那里,上课完全自由,孩子可以上课,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他们可以一年到头不上课;在那里,爬树和搭个小窝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分数;在那里,如果想的话,你可以冲着老师大喊大叫;在那里,规范日常生活的各项规定是由大家一起民主协定的;在那里,如果孩子想的话,他们可以整天玩耍……

读到这里,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家长朋友都会和我一样难以接受,学校如此没有规矩,如此没有约束,如此不成体统,培育出来的肯定都是一些没有教养、不懂规则、不会爱人、缺乏责任心的放任子弟。

然而,创办于1921年的夏山学校,这所规模不大的私立寄宿制基础教育学校,这所允许孩子们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放任学校,却令每一个来到夏山的孩子——那些老师和家长眼中厌学的、自卑的、叛逆的“问题儿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发自觉地学习,独立自主地生活,阳光自信地成长,更懂得了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多年后,他们中有的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音乐家,有的成为了优秀的设计师、演员,更有的成为了卓越的科学家和数学家!夏山学校因此成为进步主义民主教育的实践典范,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儿童民主校”。1999年12月31日,英国《泰晤士报》评选校长尼尔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2位教育家之一。

是什么造就了夏山的传奇,是什么成就了孩子们的幸福人生?我以为,“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给孩子最大的宽容,给孩子无穷的关爱”是尼尔先生和他的教师团队成功的关键密码。

充分的自由——孩子们不用为了学业的优异而放弃自己的游戏时间,也不用为了完成讨厌的作业而放弃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不用为了坐在课堂上听老师无聊的讲授而放弃了解大自然、走上社会乃至无所事事发呆的时间。让孩子做他自己,不逼孩子做任何事,成就了夏山。

最大的宽容——所有地方不上锁,允许孩子们损坏工具;天热的时候,允许孩子们吃饭时打赤膊,允许孩子们随处脱衣服、扔裤子,允许孩子玩喧闹的游戏;嘉奖少年犯的偷窃行为;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干预孩子成长,不给孩子们压力,不审查孩子的读物;把不重要的事就当成不重要的事,决不斤斤计较。消除权威,不训导孩子,成就了夏山。

无穷的关爱——永远让所有孩子(包括最小的孩子)全权选择他们每日的饮食;让每个孩子在星期天早上补足他们的睡眠,有时连午饭也不吃;真诚信任那些少年,有礼貌地对待他们;在学校里,我从来没有特别宠爱的人。对孩子一视同仁,一样的看待和重视,平等的爱成就了夏山。

夏山的成功,绝不是一场独角戏。开明的督学来校督察,报告是那样公平、诚实与包容;教育部从不与夏山为难,并能友善接待学校的所有询问和访问。教育部对夏山的容忍,是尼尔对孩子容忍的坚强后盾。是他们共同的宽容与容忍,让夏山的孩子们能依他们自然的兴趣生活,让夏山的孩子们能有机会在自由中长大!

敢于突破传统的尼尔是幸运的,夏山的孩子们更是幸福的。诚然,体制的不同,国情的不同,我们无法复制尼尔的做法,但我们可以借鉴尼尔的教育理念,在现行体制下尽最大可能给孩子们营造一方自由成长的天空。

夏山学校,我梦中的巴学园。我愿用心朝向你!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4)

初读《夏山学校》

选择共读《夏山学校》这门课程,源于参加新的时,很多在讲座中,在交流中提及过这本书,未开始读,名气早已与所耳闻,所以很庆幸能加入这次的。

花王布置了我们第一次的预习:要求通读全文,找全书的关键词,并简单,再梳理夏山学校和观念的异同。

这几天只要一有时间,我就捧着这本书来读。《窗遍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和这所夏山学校还真有许多相似之处,准确来说,夏山学校是巴学园的原型。

在夏山,提及最多的是“自由”。你可以不想上课,就不上;想什么学什么就学什么,不喜欢什么“规则”,就在学校大会中已投票的方式解决……孩子们有一个绝对宽松的。但,这种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范围仅限于那些影响他们---并且只影响他们的事情。如果他们愿意,可以整天玩耍,因为工作和读书这影响他个人,但他不可以干扰到别人。这种自由,会使越来越多潜意识变成知觉,孩子们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想要什么。夏山给予孩子们这种自由,有的孩子甚至在外面游荡三年不去上课,与我们当下的教育相比较,有哪一位家长或老师能容忍一个孩子在校园游荡三年不进学习,不要说三年,就是三天,恐怕就不行。但夏山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理念:再自由的教育,也应该让孩子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非常认同这一点。

第二个关键词“认同”。夏山的孩子们知道,他们是被肯定的。在夏山,是爱在治疗一切,是认同和自由在治疗一切。尼尔校长的“个别谈话”,是再对这些孩子的认同基础上开始的,他们找到问题的“根结”,让孩子们在夏山找到了存在感,价值感,被认同,被肯定,让孩子找到了自己,收获了自信,找到了的意义,能够更积极的。

第三个词:追求,寻找兴趣。“我相信的意义,在于追求,在于寻找兴趣。”“教育也是为人生做的准备。”我们都认同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也都知道在孩子的道路中,书本不是唯一,读书也不等同于人生。当然,这并不是说,读书不重要,而是说,我们在教育的时候,更应该关注孩子成长的状态。

在夏山,有的孩子直到15岁,才能专心读书,放在我们当下的家长又有哪一个能做到?哪一个能允许?况且我们的教育体制也不允许,即使我们认同这样的理念,我怎么就觉得在这儿难以实现呢?那么结合我们的教育现况,我们的教育更应倾向于孩子成长的状态,让孩子再成长的道选会选择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成长方式----不畏惧,能地工作,积极的生活!即使我们改变不了当下的教育体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走进夏山,学会教书,学会育人!

夏山学校的读后感(篇5)

静静地半躺在床上,读完尼尔先生著的《夏山学校》后,确实感到一阵又一阵的热潮怦怦激荡自己的胸膛,我的脑子里浮想起了一幅又一幅教育的场面,我在不断地问自己:教育,到底有多大?教育,可以走多远?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教育内容之大,我被教育巨大的包容所慑服,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然而,当我读完《夏山学校》之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如果说我之前理解的教育还是有形的、可演绎的,夏山学校里的教育似乎已经达到了润物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了。它让我真正认识到:教育,到底有多。教育,可以走多远!

在夏山学校,实现了真正的民主、平等,一切有关学校和集体的事情,由学校自治机构学校大会全体学生投票决定,校长也只有一票之权。

夏山学校中的孩子厌学、自卑、叛逆,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来到夏山之后,他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发自觉地学习,独立自主地学习,充满自信,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多年后,他们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音乐家、设计师、演员、科学家和数学家

太多的不可思议和不可想象,都在这里真实而又生动活泼地展现,它让我真正认识到教育如何为生命奠基,如何自由发展。

在夏山学校,没有任何的说教和管制。我感受到的只是校长、老师和学生们脉搏一起跳动的声音,一起成长的快乐。这种教育,已经超出形式、技能乃至内容的层面,没有固定模式,没有固定内容,它事实上已经超出了传统教育的理念,而上升到一种精神的层面和哲学的境界。

曾经有位哲人说过,比海洋还要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我把夏山学校的教育比之为心灵的教育,只有我们教师的心灵和学生的心灵自由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才能达到这样一种润物虚细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夏山学校的教育无疑超越了爱的教育,《夏山学校》一书无限地拓展了我们教育想象的空间。

让我们合上书,从心灵深处再次发出叩问:教育,到底有多大?教育,可以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