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流河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11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巨流河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倒流河读后感 篇1
深秋的风,带着初冬的凛冽,直刺人类脆弱的部分;深秋的风,带着初冬的寒冷,卷席在深灰色的海岸。前一秒的湛蓝在下一秒转而灰蒙,沉重的云积压在远处的地平线上,要下雨了,那该是一场怎样的雨?我们大部分人生活在阳光下,偶尔的黑暗也会被灿烂掩去,我们看见的雨天不过冷了一点,但雨滴依然是白色,依然可以看到水墨般的天空。但在世界的边缘,世界阴暗的角落里,那些我们也许一生都不会涉足的地方,那些我们只是听说便会毛骨耸立的地方,他们的雨又该是怎样的?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无论面对任何事,任何人,我们都有自己的主观判断,这是人的本能,但有时却会毁掉一个人,不经过思考,和其他人一样听信关于一个人的谣言,将它无限夸大,从未想过事实是怎样的,只是随大众的看法。或许在未来我们已经忘记我们曾经如何对待别人,但对于那个人来说伤害却是一辈子,甚至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我们不是别人,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同,所以我们没有办法体会别人所有情感 ,无法体会他人的无奈、心酸。因此请保持善良,保持理性。不管过去多久,当再次听到易遥的那句话我依然会心痛,她说的那些话,会让我们记住许久:你们之后的日子舒舒坦坦,没有一点心里负担,你们回首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挺好的了,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太恶心了,实在太恶心了。如果我忘不了怎么被你们侮辱,粉笔灰塞嘴里是什么滋味,打火机烧头发是什么滋味,被你们一口个杀人凶手什么滋味,如果我忘不掉,如果我忘不掉,你们也别想忘掉。你们骂过我最难听的词,你们动手的没动手的都一样,你们比石头还冷漠,你们恶毒又愚蠢,你们胆小怕事,别人做什么你们就跟着做什么,你们巴不得世界上多死一个人因为你们真的很无聊,因为你们觉得自己不会承担任何后果。你们没有杀过人吧今天在场的这些都是杀人犯。你们动手的没动手的都一样!杀死顾森湘的人,我不知道是谁,但是杀死我的人,你们知道是谁。
倒流河读后感 篇2
今年二月是齐邦媛先生百岁寿辰,从小瘦弱多病的她得享高寿,大约是千帆阅尽、内心平静使然。最近我重读了齐先生的自传《巨流河》,感动如初。
巨流河是古称,现在叫辽河,流经齐邦媛的故乡辽宁铁岭。这本书就从巨流河写起,一直写到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的一泓湾流。齐邦媛的生命,正是从巨流河出发,一路颠沛流离,生死难料,最终渡海东去,扎根台湾。
这本书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女孩的战争”,主要讲述齐邦媛出生以后,在抗日战争、国共战争的战火中,跟随父母从东北到南京、从南京到川渝的流亡求学之路,最终从武汉大学毕业,东渡台湾求职。
这一部分是最让我动容的篇章。其实,描写抗日战争、国共战争的书籍很多,也有不少精彩的著作。但在我看来,仍然是“鸿篇巨制”居多,意识形态较浓,大多文字离“王侯将相”的传统历史写法不远。缺乏大时代的微观景象,也很少揭示战争中的人性幽微。
齐邦媛以其细腻、真切和饱满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凄清、惨烈、悲壮的民间画面。因为她的父亲曾任奉军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高官,并且一直矢志不移的推动“东北光复”,从而也描写了一大批舍身报国的志士仁人,这批民族精英的命运让人唏嘘不已。在求学过程中,因为天赋颇高,齐邦媛频遇名师,特别是她和一代美学大家朱光潜的师徒缘分,更是确立了她后半生的学术之路。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齐邦媛的文笔这么动人?首先得益于她强大的记忆能力。齐先生以八十高龄撰写此书,很多场景可谓真实再现,画面感很强。举凡人名、地名、事件、对话、物品等等,无不一一明晰列举。
大约是多年研究英诗的原因(后来齐先生也从事中文诗歌翻译的工作),齐邦媛的文字很有“诗性”,将一路行来的记忆渲染的动人心魄。
但以上所述或许都不是最重要的。第一部分之所以感人,是因为齐先生采用了“小女孩视角”。只要我们想到“小女孩”,都会想到柔弱、童真、清秀、美好。现实中遇到小女孩,也容易生起保护的欲望。在艺术作品中,特别是在影视作品中,“小女孩”几乎成了一种象征,喜欢孩子就是热爱生活,救护小女孩等于拯救世界。
当然,齐先生本书并非虚构作品,而是口述历史,在动荡中一路求学,她始终用一个小女孩懵懂而纯真的眼睛去观察世界。什么是恶,什么是善,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什么是战争,什么是和平……文字中没有大声疾呼、滔滔议论、义愤填膺、政治话语,但越是如此,人们越能在优美的文字里感到美好破碎后的心痛,领悟和平的珍贵。
在第一部分里,齐邦媛与飞虎队成员张大飞的情意尤为让人感动,这份情意介乎爱情与友情之间,萌芽于满目疮痍的时代,一个正在懵懂中成长,一个却在铁血中搏命,注定了悲剧式的结尾,成为齐先生一生里永远的痛。
第一部分里,齐邦媛与朱光潜的师徒情意让人感怀。朱先生慧眼识珠,发现了齐邦媛的天赋,“矫正”了她的求学方向,以一个纯正学者的风范影响了齐的一生。这份知遇可遇不可求,是一个学子一生中最幸运的事。
《巨流河》的第二部分可以概括为“一个女人的奋斗”,齐邦媛东渡台湾求职后,国内局势骤变,她的家人也纷纷来到台北,并渐渐安定下来。她也开始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师。琐碎的生活中,齐邦媛并没有放弃对学术的追求,以及对“文化传播”事业的经营。读到齐先生研读英美文学的时候,我感到非常亲切,大约因为我也曾是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也曾经在教室里听老教授们讲读英诗,而我私下里确实喜欢过英文诗歌,并试图用古诗词的方式翻译Wordsworth那些美妙的诗歌,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尝试翻译的多个笔记本,然而终究放弃了这个“毫无用处”的爱好。
齐邦媛的天赋和努力兼备,又有很多机缘,除了多处任教教学相长外,在她的时代还有多次赴美进修的机遇。齐先生一生远离政治,却从未远离文化交流,非但不远离,而且全心以赴,亲力亲为,直至成文台湾文学“出海”的推手,润泽门生弟子无数,受到社会普遍的尊重。
第二部分尤为让人想不到的是她与一代文化巨匠钱穆的交游。与朱光潜一样,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缘分。两人研究方向不同,但似乎有很多共同语言。钱穆很少与她谈起史学,除了学术,两人感同身受的或许是那份故国之思吧。然而,钱穆晚年突遭变故,而他在大陆的老友朱光潜的`遭遇更是凄惶——那一代知识分子,无论是身在大陆还是台湾,在政治裹挟之下,真可谓“寿多则辱”了。
《巨流河》一书中,对齐邦媛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她的父亲齐世英了。齐老先生的一生是悲壮的一生,亦是抗争的一生,他有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典型的勇气和耿直,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铮铮铁骨,但终究抵不过政治的诡谲和军事的多变,一生志气未曾展开,历经沧桑终归尘土。
阅读《巨流河》,会让人思考很多问题,这里面有很宏大的命题,比如战争与和平;也有中观的问题,比如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关系;更有微观的问题,比如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度过一生,甚至是“在哪里度过一生”。这些问题没有答案,或者说人生压根就没有答案,有的只是太多的偶然和突发,是命运的作弄和注定。《巨流河》给了我们一个平时很少遇到的视角,给了一个纵贯百年未曾中断的个体观察,给了一整本的唏嘘与感动。
倒流河读后感 篇3
一口气读完了郭敬明《悲伤逆流成河》,只觉得读这本书有像以前看过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和《纪城》那般好。直至现在,我依然可以清晰背出上两部书中我自认为优美的名子。
《悲伤逆流成河》看到最动容的时候,我也会感觉鼻子酸酸的,似乎有眼泪要流出来,但眼泪终於还是没有流下来,不是祂描写得不够悲情,只是很多时候觉得易遥会有最後的结局,虽然有很多原因都是别人的不理解和对她残酷无情的摧毁。但是她自己犯下了不可能挽回的错误。
若当初她不是怀了李哲的小孩,她怎么会有後面一系列的悲剧呢?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与她朝夕相处的同学,不但没有谁伸出手帮她一把,相反的,她接受的只有别人的冷嘲热讽。
作者笔下的生活太阴暗,连开篇也这样写道:
“拉开门,浓重的雾气朝屋里涌。头顶是深冬里飘荡着的白寥寥的天光。
还是早上很早,光线来不及照穿整条冗长的弄堂。弄堂两边堆放着的箱子,锅,以及垃圾桶,都只能在雾气里浮出一圈浅浅的灰色轮廓来。”
“两个人走向光亮的弄堂口,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浓雾里。
该怎么去形容自己所在的世界。
头顶是交错而过的天线,分割着不明不暗的天空。云很低很低地浮动在狭长的天空上。铅灰色的断云,沿弄堂投下深浅交替的光影。
每天放学上学,经过的一定是这样一条像是时间长廊般狭窄的走道。头上是每家人挂出来的衣服,梅雨季节会永远都晒不干,却还是依然晒着。”
结局的时候,易遥跳楼自杀了,如果是我,我想我也会选择死亡。
倒流河读后感 篇4
作者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留德归来后进入张作霖部队,作为军队维新派,《巨流河》一役功败垂成是其终身之憾,渡不过的《巨流河》像现实中的严寒,将军队革新思想困冻于此,也是东北渐至全中国近代苦难的开端。从东北的《巨流河》到台湾的哑口海,是从北到南的地理位置变迁,是作者八十余年的人生轨迹,更是对中国从军阀割据到抗日战争再到横跨两岸的关于时代变迁的记述。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带着读者重读她的人生,留学归来、满腔热血报效国家的父亲,温和而持家有道的母亲,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学子,愤而求学、报效祖国的'人们,满怀激情的爱国人士,形形色色的人物是历史长河中的微不足道的小小水滴,却又组成了惊涛骇浪让人阅而往返。
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女儿,作者童年正处于军阀时期,因家庭的关系亲身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因家庭背景,其生活虽不富足,却也享受到了当时大多数人不能拥有的教育、医疗和生活。书的前半部分大都是国内混战及抗日时期作者的亲身经历,从一个普通的社会中层人士的角度来了解当时历史,这也是很独特的吸引我读下去的一点;后半部分都是作者在台湾的个人工作建树及生活。个人认为,书中最可看的是前半部分,其中作者对自己少女时期初恋的回忆,懵懂又青涩的爱情在国内战乱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倒流河读后感 篇5
昨晚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一口气把《悲伤逆流成河》看完了,因为急着明白最后的结局一向看到凌晨三点多!看得我哭湿了几张纸巾,整本书都有着悲伤的基调,发现郭敬明很爱赚取我们的.眼泪,从梦里花落到夏至未至再到此刻的悲伤,哪本不是看得我哭得淅沥哗啦,哎哟,本小妞还是比较喜欢童话,喜欢圆满的结局。
很喜欢也很心疼里面的女主角易遥,她很命苦但很坚强,不像一些肥皂剧里的苦命女被人欺负只会忍气吞声扮演善良的戏码,易遥有个性,她会对那些欺负她的人反击,我觉得这才是真实的并且完全能够理解的,但是齐铭却用“恶毒”来形容她。齐铭是易遥生命里的一线期望.在一条漫长的河流里只有齐铭这根水草在救助着易遥,以前易遥说什么他都相信,但是最后他对易遥以前那么肯定的信任竟消失不见,我本以为易遥是不会自杀的,因为她的生活已经够黑暗了她都没有想过自杀,但是最后还是出现了这样的结局,虽然不是我期望的但是也算情理中吧。
其次喜欢的是顾森西,我完全把期望寄托在他身上,我以为他和易遥最后会幸福地在一齐,以为即使没有了齐铭至少还有他在易遥身边,但是最让我失望的却是他。他说“我就是恨不得你代替她去死”他说恨不得易遥代替顾森湘去死,代替他姐姐去死。他以前不是也相信她的吗为什么最后这两个世界上唯一对易遥好的男人都不再信任她了呢我也不明白,连我都相信她,我看书的时候相信易遥不会做这种事的,但是我相信没用啊。
我最厌恶的不是唐小米,因为我觉得她完全是虚构的,我不相信有生活中真的有这么虚伪恶毒的女生,(可能本小妞天性善良吧,哈哈)所以对她没什么感觉啦,我也不厌恶齐铭,虽然他以前给了易遥期望最后又全都收回,虽然他把伸向易遥的手缩了回去,虽然他走近易遥最后却试者逃脱。但是,他算是真实,我觉得他是生活中会真实存在的人,他最后的自杀是因为易遥吗我觉得易遥一个人的分量肯定不足够,加上顾森湘还差不多。
此刻只剩下顾森湘和林华凤了,妈妈都是伟大的,我当然不厌恶林华凤,但是我厌恶她对爱的表达方式,我想,如果她对易遥温暖些的话,整个故事都要改写了,可能我对她的要求太高了吧,因为她也是个可怜的人,她每次对易遥说“你怎样不去死”其实都是在对自己说。
我厌恶顾森湘,她比故事里的任何人都幸福,她年轻漂亮纯洁聪明优秀,她爱人也被人爱着,她凭什么自杀,我不明白在她身上发生的那件让她觉得世界肮脏的事是什么,我觉得这件事再恶心再恶毒她还是比易遥幸福很多,她凭什么要自杀。真是气死!
小说里有很多细节布置地很好,比如易遥拿着拣到的五块钱去买羊肉串咬下的第一口却哭了,比如易遥发现齐铭手机里管顾森湘叫湘湘管自己却叫易遥,最后她发此刻林华凤的手机里自己是遥遥以及“遥遥的学费”。但是小说的结局让我很生气,世界上有那么多生命饱受着饥饿战乱疾病的折磨都坚持地活着没去寻死,这些年纪轻轻有着长远未来的人却自己结束生命,我很无语。
看完之后还是忍不住去想如果他们都没死会是什么样呢```
倒流河读后感 篇6
最近在读齐邦媛女士(生于1924年2月)的《巨流河》,我和作者也算是半个同乡,家乡离得不远。书中描述的那种冰天雪地、滴水成冰的情景也留在我对童年的回忆里。这本书是父亲推荐给我的,连同后续出版的《洄澜相逢巨流河》一起隔山隔水的寄到我的手里,但我一直没有时间潜心阅读,这次一捧起来就放不下了。细心的父亲还把书中自己不认识的字查了字典、标了拼音和释义,他甚至还查了一个英文单词的意思(由于作者的职业是台大英文系教授,所以书中会不时出现一些英语的原文)。我在阅读的时候也继续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和叫不准意思词查好并标注,希望文文有一天再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省去查字典的时间。
由于各种琐事缠身,这本书我才读到一半,但作者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娓娓道来、平实的叙述、朴实的`语言却深深打动了我,对战火中的经历能如此平静的讲述,甚至需要无数次回忆整理自己的往事,哪怕它是那样的伤痕累累也无所谓。作者身处乱世仍能安心求学、到台湾后继续严谨治学、不倦教学的精神和人生态度也是打动我的地方。读着读着我的脑海里渐渐浮现出两个字,而且挥之不去,那就是“坚守”。每个人都是有信仰的,信仰是自己选定而且笃信的,靠着这种不变的信仰支持着我们的内心在起起伏伏的凡尘中始终保持坚强和乐观,这就是坚守的力量,更是不忘初心的源泉。
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齐邦媛女士的亲身经历或许更能横向的为我们展示那段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没齿难忘的历史,看似平铺直叙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种朴实无华和情真意切。作为一个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一直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本分踏实为人,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华朴实育人,守住自己的本心一心一意的生活。
其实,一个人从“入世”到“出世”真正能做到不忘初心、洁身自好的并不多。命运总是会不断的向我们抛出各种难题来磨练和考验我们,有的时候也会是各种利益和诱惑,我们也总是要瞻前顾后、权衡利弊后不断的做出各种选择、逃离各种诱惑,每一次的决定和选择都会把我们引向一个不同的方向,就这样走着走着大家就不知不觉的走上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
书读至此,有几处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小细节,第一处是作者即将就读国立武汉大学的时候,她的父亲给她随身带了一些钱,并叮嘱她如果有男同学请吃饭一定要把饭钱归还,作为女孩子是绝对不能占小便宜的。还有一处是作者的初恋因公殉职,她很难过,这时正巧另一位男同学追求她,心思单纯的作者就把自己对初恋的追思和惋惜之情一股脑儿的倾诉给了这位男生,后来作者自己说这是犯了“交浅不可言深”的错误,但当时的自己并未察觉。
第一个细节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位班主任老师,她是我初中三年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初中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那个时候的孩子对世间的事物似懂非懂、模模糊糊,但又极力想要挣脱父母的束缚到大千世界里去小试锋芒,急于想要把自己的羽翼磨得更加丰满一些。如果没有家庭和老师的正确引导是很容易出问题的,我们现在称之为青春期或叛逆期。我的班主任老师就像齐邦媛女士的父亲那样教了我们很多女生应该懂的规矩和应该具备的优良品格,让我终生受益。
第二个细节让我联想到自己,我也是这样有些事情回过头看就会觉得如果换做现在的话,应该会处理得更好更明智一些,这就说明人是需要不断经历然后才能成长的,经历越多成长便越快。
还有一处就是作者在恩师朱光潜先生的建议下改系的事情,于是她从哲学系转出改读英文系。这一次的修改和变化使作者的英文才华得到了发挥和升华,也无形中奠定了她终生从事教学事业的基础,齐邦媛女士把台湾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翻译整理并推广到西方世界,可谓功不可没。可见好的老师同时也是识千里马的好伯乐,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这本《巨流河》我还要继续读,路也必须自己走,千帆过后终能遇见令自己心仪和满意的风景,正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倒流河读后感 篇7
这两天为了打发无聊的课程,在看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老实说,我从来都不排斥小四的作品。虽然他总是让一些重要的人莫名其妙的死掉。
齐铭对易遥那么好,就像某人曾经对我那么好那样。但是始终爱的不是彼此。或者他们是超越爱了。顾森湘和顾森西的出现让我揪心。齐铭本来就是要和易遥在一起的。我本来很期待齐铭和易遥最后在一起的。但是事实是齐铭爱上了顾森湘。
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易遥的性格跟我自己本身很雷同。
我不知道小四怎么样构造“易遥”出来的。易遥那么的倔强。在如此复杂的家庭中长大,不过却很坚强,尽管被负心汉玩弄之后怀孕了,也坚强的撑下去。虽然我没有这样的经历,但是我得到了应有的启发。在学校易遥受到唐小米的各种侮辱,她试过报复。而齐铭看到易遥报复的“恶毒”,但是却没有看到别人对易遥的伤害。
易遥的妈妈,虽然经常打她骂她,但是还是流露出可敬的母爱,最后因意外死去,遗留下来的是一个写着“遥遥的学费”盒子。妈妈平时管她叫贱。。。
齐铭没有和易遥一起回家的那天,易遥收到了毒打。导致易遥大出血。后来怀孕的事情传遍学校,学校要易遥退学。易遥的妈妈还跪下来求教务处主任。母爱让人感动。我看到这里就哭了。我也很理解易遥在15岁的时候说:我恨她,但是我也爱她。
后来齐铭搬走了。他的女朋友是顾森湘因为误会自杀了。而齐铭和之前对易遥有好感的顾森西都怀疑顾森湘的死跟易遥有关。劝易遥自首。顾森西还说:我恨不得死的是你。易遥很想跟齐铭解释,但是齐铭不给机会。最后易遥带这绝望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这个故事草草地结束了。但是停留在我心中的除了悲愤还是悲愤。可能是我太入戏了。
倒流河读后感 篇8
我又读起了小四的艺术上还算成功,而思想上一向不够有深度的小说。学生迷上了小四,我也顺便借读一下,延续高中时代的郭敬明带来的明媚的忧伤。
《悲伤逆流成河》比他以往的任何一部小说更接近现实,或者说,更接近我自己。
快乐的人都有一样的快乐,而悲伤的人各有各的悲伤。我时常一个人远行,我看天,看路的尽头,看某个渐行渐远的背影,只有这个时候,我是完全属于我自己的。我需要远离,需要安静的句型,需要逃避。
易遥,一个孤单的女孩,我深深同情着她,只因自己的命运与她极其相似。
我以前也有大把的幸福年华,我在十几岁的日志中写过,我的幸福早已终止在十岁那年的盛夏。想念中,记忆中,梦中,不断深切的,仍旧是那些不复再有的清晨——爷爷隔着铁门提醒我路上留意,奶奶每一天为我精心准备的早餐;或者那些不复再有的傍晚——和煦的晚风,穿着单衣的我挽着爸爸妈妈的手在河边游荡;或者是那些不复再有的子夜——奶奶为我准备的夜宵。“爸爸”这个词于我已遥不可及,下一次的呼喊就应又是某个葬礼。
那个干净的少年,齐铭,曾有那么多个沉默等待的午后,曾有那么多次奋不顾身的拯救,无限漫长时光里的温柔,无限温柔里的漫长时光,只是最后的最后,世界放下易遥的时候,他也松开了手,一场青春也散场了。
顾森湘,割腕自杀了。
易遥,坠楼自杀身亡。
齐铭,在黑暗中自尽。
只有顾森西,孤单而坚强地活着。
世界总是没有错的,因为惨烈与痛苦本就是世界的原貌,错的只是心灵的脆弱性。我们不能免除于世界的伤害,于是我们就要长期生着灵魂的病。我不想轻易地去批判他们如何脆弱如何没有担当,当悲伤的巨大河流漫过任何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头顶,都会去质问生命的好处何在。有人选取离开,我佩服其洒脱;有人选取留下,我亦欣赏其魄力。
我期望,那些栩栩如生的少年,那一颗颗薄如纸脆如瓷盛如花的生命,能够在黑暗的悲伤逆流中,静默着,重生。
倒流河读后感 篇9
一口气读完了郭敬明《悲伤逆流成河》,只觉得读这本书有像以前看过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和《纪城》那般好。直至此刻,我依然能够清晰背出上两部书中我自认为优美的名子。
《悲伤逆流成河》看到最动容的时候,我也会感觉鼻子酸酸的,似乎有眼泪要流出来,但眼泪终於还是没有流下来,不是祂描述得不够悲情,只是很多时候觉得易遥会有最後的结局,虽然有很多原因都是别人的不理解和对她残酷无情的摧毁。但是她自己犯下了不可能挽回的错误。
若当初她不是怀了李哲的小孩,她怎样会有後面一系列的杯具呢?在她最需要帮忙的时候,与她朝夕相处的同学,不但没有谁伸出手帮她一把,相反的,她理解的只有别人的冷嘲热讽。
作者笔下的生活太阴暗,连开篇也这样写道:
拉开门,浓重的雾气朝屋里涌。头顶是深冬里飘荡着的白寥寥的天光。
还是早上很早,光线来不及照穿整条冗长的弄堂。弄堂两边堆放着的箱子,锅,以及垃圾桶,都只能在雾气里浮出一圈浅浅的灰色轮廓来。
两个人走向光亮的弄堂口,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浓雾里。
该怎样去形容自己所在的世界。
头顶是交错而过的天线,分割着不明不暗的天空。云很低很低地浮动在狭长的天空上。铅灰色的断云,沿弄堂投下深浅交替的光影。
每一天放学上学,经过的必须是这样一条像是时间长廊般狭窄的走道。头上是每家人挂出来的衣服,梅雨季节会永远都晒不干,却还是依然晒着。
结局的时候,易遥跳楼自杀了,如果是我,我想我也会选取死亡。
倒流河读后感 篇10
在这忧伤而落寞的4月,我静静的躺在阳光下,细细地读着小四的《悲伤逆流成河》看阳光大片大片的从云层里喷涌而出,覆盖了城市所有的苍穹。看忧伤不经意间漫过心灵深处的灵魂,独自跳着凌乱的舞步。
易遥死了,齐铭死了,顾湘森也死了。三个如花般灿烂的生命就这样在这个弥漫着污浊空气的世界里转瞬即逝,来不及挽留,也来不及叹息。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泰戈尔曾经是这样说的。生命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名词?我们是否能对的起生命的嘱托。我们可以轻易间让自己的生命永远,甚至来不及看清年华的美好与无奈。
花开花谢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春末夏初,花儿芳菲了整个天空生命的本色在刹那间张显。生命如此脆弱,脆弱的让人连疼惜也不舍。也许他们那年轻的生命也像花儿般吧,美丽却短暂。
宠辱不惊,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抒。他们小、承载了世界上太多他们这个年龄不该承载的东西。所以他们才会选择逃避吧!我们用我们单纯的眼光看这个世俗的浑浊,也许我们并为真正领悟到世俗的真谛。这是个怎样的世界?
易遥和齐铭间美好而单纯的暗恋,就像一场天光,为漆黑一片的世界增添了异样的光彩。顾湘森和顾湘西之间那美好的关系,却被妈妈那封建的思想给打翻了。像一根鞭,打坏了湖面的平静。
这本书中我读懂了生命的真谛。我想易遥齐铭和顾湘森他们肯定还没走远,或许他们一起飞向那遥远的国度。一个没有世俗妒忌的,一个安静而幸福的,一个美丽而安宁的过度吧!
倒流河读后感 篇11
读《巨流河》,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战火纷乱的年代;读《巨流河》,我仿佛也置身于动荡而激烈的社会,为自己将来何去何从而感到忧愁;读《巨流河》,我仿佛听到了一声声遥远壮阔的呼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数百万人殉国,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生者不言,死者默默。齐邦媛在那场战争中长大成人,亲眼看见“挂在城墙上的人头”“洒满石灰的房间”幼年曾独自在西山疗养院,目睹了一条条生命走到尽头。后来,齐邦媛上中学了,更是辛苦。日本轰炸机忙忙碌碌,中国大地上投下一颗颗炸弹,连有月亮的夜晚都不会间歇,学生们一路向南方撤退,路上伤亡之人不计其数。读到这里,我心中涌起了浓浓的悲哀,为祖国所受的屈辱,也可怜当时的学生,他们与我们都一样,都是普通的中学生,但抗战时期,学生们“不知明天是否还活着”的感觉是当今我们无法体会到的。
除了敌机轰炸,学校自身条件也是非常艰苦的,学生们男女分开住一间大宿舍,冬天水是结冰的,气温很低,他们用厚厚的棉被裹住自己;夏天,蚊子,臭虫,跳蚤满地都是,他们只能一边躲避虫子的袭击,一边学习,仰头便能看到从灯绳上顺势而下的臭虫。在这种条件下,几乎每个人都十分认真地学习,比起今天成为娇嫩小花的我们,那么他们是不是太困难了?而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努力地学习,因为若我们虚度光阴,岂不辜负了这么好的条件。
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曾评价过巨流河: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书中,齐邦媛从小开始便经历种种挫折,但书中,她的语气平稳缓和,却透露出一种对生活的希冀。她那胸有大志的'父亲,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都给人带来一种壮阔波澜的感情,如此沉重的史诗,她却能写得如此云淡风轻,展现文学的惊人之美。
如今社会的发展是我们渐渐遗忘了昔日的鲜血,重读这份历史,不是生气,不是哭泣,应该从这之中吸取教训,为中国的不断壮大提供帮助。
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