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5-01-03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分享6篇)。

《高山下的花环》观看已久,每一个镜头却仍历历在目。它以最精简的手笔,最朴实的镜头,带我们穿越时空,看向那硝烟滚滚的时代。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1000字(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 篇1

20XX年9月30日下午,在公司领导的安排下,共同观看了《高山下的花环》这部电影,一开始并没有理解这个电影名,直到最后镜头拉长,在高山上,军烈家属离开墓园,军长行起军礼,那一排排花环下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荡漾在天空,烈士们虽已去,但仍然驻守高岗,守卫国家,身先士卒。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心中充满了无限敬意。同时,对影片中的人物、故事情节也产生更多感慨,很多是我们在工作中、学习中值得学习的榜样。

作为生产一线管理员,要像梁三喜(连长)一样的做一个正直、关心下属的人,敢于担当。我们要站在公司的角度,公司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公司需要我们的时候,要勇于主动站起来,为公司添砖加瓦。懂得培养员工,树立榜样。在团队中也培养像靳开来(排长)一样的心直口快,做实事、正直、有正义感的人,团队亲和力更高;但不得满腹牢骚、抱怨,不作为。

生产一线员工学历参差不齐,年龄大小不均,作为基层管理员的我更加要工作作风端正,对员工一视同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对于进公司时有背景的,到岗后应做好相关培训,统一思想、统一标准、统一行动,绝不为任何人开后门。凡事都细致观察,若发现员工思想、心思有动态时应及时沟通、交流、引导。绝不做自私、没有责任感的人,带领团队共同进步。

当然,作为基层管理者,也得学会沉着冷静和智慧的一面。当员工犯错时,可能会十分愤懑,此时要学会三思,做好批评与自我批评,当一个人做出勇敢的决定时,也是一次人格升华的决定,这个决定会让我们在之后的经历中,除却了懦弱、逃避的性格,变得越来越英勇、也越来越令人尊敬。

工作业余时间大家可以开怀畅谈,和蔼可亲,接地气,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为尊敬。团队像亲兄妹一样,面对问题共同克服。影片中连长对指导员的一句话:“中国是我的,也是你的”。我们平时也在说:“家是国的家,国是千万家”,只有国家存在,我们才在。我们才有生存的价值,我们才有创造的机会。

我们要珍惜和平、缅怀先烈、珍爱家庭、热爱祖国!同时,也要珍惜公司,热爱工作。对工作热情饱满,勇于挑战,不畏艰辛,时刻牢记公司使命,共同为景峰医药的发展壮大而努力奋斗。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 篇2

军训第四天组织观看《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影片,传达了作者对解放军战士们无私奉献的赞美与歌颂,我对那一群为国家奉献自己生命的真实事迹充满了敬佩之情。

赵蒙生,出身在一个军人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在下连队时,思想上还停留在“我要回去”,生活中不能融入集体,事事需要他人帮忙。但经过自卫反击战的洗礼,战友的牺牲触动他,战场上的血腥,使他懂得了作为军人不应该有退缩当逃兵的思想,要有军人的责任与使命感。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如此,总会有很多想要逃避、退缩的时候,但我们需要做的是勇敢的去面对,不畏惧困难,迎难而上。

当自卫反击战打响,战士们义无反顾地杀上战场。艰苦的环境里,战士们干渴难耐,靳开来为了提高连队战斗力去砍甘蔗,被地雷炸死,炮手“小北京”被敌人的枪弹击中而牺牲,通信员金小柱被炸断了双腿,梁三喜为掩护战友赵蒙生中了敌人的冷弹倒在山坡上,愤怒的赵蒙生抱起炸药包冲进敌人山洞,为赢得胜利立了功。

在一场战争中,牺牲的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但那些牺牲的战士们,他们的热血会永远存在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心中!

新中国成立后并不是完全的太平,我们今天的和平是当年那些战士们用他们的生命所换取的,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们都爱自己的家,爱生活,尽管他们生活得并不富足,但他们始终将国家的兴衰放在第一位,在国家需要时,义无反顾、毫无怨言地献出自己的生命,位卑未敢忘忧国,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极强的爱国主义和崇高的情怀!

《高山下的花环》让我看到了战中的浴血奋战、战后的感人事迹,让我了解到我们脚下的土地不是用土铺就的,而是战士们用他们的鲜血,用他们的身躯奋战而成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应用在这里是恰好不过的了。

热血沸腾的青少年们,我们是幸运的,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应珍惜眼前的一切,努力读书,争做社会好青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奋斗,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出自已的力量。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 篇3

在那个闷热狼狈的大礼堂,在人挤着人的逼狭空间里,宽大的屏幕上布满了充满年代感的噪点,微弱的荧光映着人们的肃穆的神色,失真的影音掩不住人群中的抽泣。人们沉默着,我的眼里也饱含晶莹。

高山,是战火纷飞的中国,是电影中浴血奋战的将士们。他们以骨肉为基,鲜血为钢,为身陷囹圄的祖国开辟出一条崎岖粗糙的山路,铸造出无所侵入的堡垒,编织出一条条凌风傲雪,清香四溢的花环。

这部年代久远的红色电影在壮丽的悲剧中,热情讴歌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深具人性力量,饱含对战士们无私奉献的赞美与歌颂,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英雄人物。贯穿全片主线的赵蒙生;为人忠厚,行事勤俭,善解人意的梁三喜;敢做敢当,身挟硝烟,口吐牢骚的靳开来;胸有大志有作为的小北京;柔软又坚韧的韩玉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战火中人们细腻的情感:亲情,友情和爱情,每一样都足够让人动容。

亲情,雷神爷和小北京的亲情。嫉恶如仇,一身正气的雷神爷身在官场却以己为任厉声呵斥官僚的腐败,小北京从小以天下大事为己任,对军事颇有见解。雷神爷亲手送小北京上战场,当战争结束,硝烟停止,他却只收到了一枚金光闪闪的功臣勋章。小北京的死无不揭露了部分军队中的上层领导以权谋私,官僚作风严重等丑恶现象。

友情,蒙生和三喜的友情。同生在沂蒙山,他们却是不同世界的人。叼着金勺子长大的蒙生经过战火的洗礼和三喜的熏陶,成功地突破了自身的劣根性而拿到了一等功,成为了战争中的大功臣。

爱情,三喜和玉秀的爱情。晨曦的微光中,从民政局的窗户外,探头的小朋友们见证着他们婚姻神圣的缔结;部队里,三喜出生入死的兄弟们羡慕他们羞涩恩爱的笑靥;但终于三喜悲壮地离开人世,纯白的灵魂升入浑浊的天空,只留下了一张染血的欠账单,玉秀一腔相思情终于化作墓碑前的花环。他们是战争中无数对苦命鸳鸯的缩影。

我最欣赏的人物,叫靳开来。

他言语粗俗却有着真性情,他重义气,讲道理,不斤斤计较。他不在意自己的直言不讳会为自己的政局风评带来不良的影响,也不在意自己为了战士们的存亡私自带人去砍百姓的甘蔗会不会让自己的评功蒙上阴影,他是我在这部电影看到的最真实的战士。他不贪腐,不畏战。他是中国的战士。

我最震撼的一幕,是蒙生从三喜胸口前掏出欠账单的那一刻。欠账单,一张有着皱巴巴的折痕和暗红的血渍的欠账单。一张整整齐齐的写着欠了什么欠了几元的欠账单。一张被三喜放在胸口前,写在遗嘱上的欠账单。玉秀用一头猪和三喜的抚恤金抵上的欠账单。他承载了三喜寒风傲雪的灵魂。它是一种重诺守信的精神,它刻在中国人挺直的背脊里。

这些令人骤然泪下的故事,是由一个又一个小人物组成的,战争把他们联结在一起。他们有的并不富足,有的并没有什么才能。但在国家兴亡前,他们永远把国家的荣辱胜负放在第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泱泱中华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这些闪亮的星星在河底发着光。这光芒微弱无比却坚强不屈,无数颗星芒汇聚成流,汇聚成一股无法战胜的中坚力量,成为中国的铁拳。(WWw.yjS21.COM 幼儿教师教育网)

新世纪二零一九年,战火不再弥漫中国的每个角落。但祖国依然需要这无可战胜的铁拳。

泱泱中华,万里长城。古有烈士黄继光献身堵炮口,文人谭嗣同横刀向天笑。今有博士杨振宁兢兢业业,水稻之父袁隆平消灭饥荒。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可以不必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们必须在生活中做好孩子,好学生,好市民。为祖国科技事业做贡献,为社会秩序的铸造添砖添瓦。社会稳定,科技发展,国家才会安宁。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 篇4

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那个“吃米费粮,穿衣费布”的大汉——梁三喜。他在自己的遗书上写的那些话,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中。“人穷不能志短”,更是让我十分的敬佩他。

遗书是心灵明亮的窗户,而有些人则在他身上,反衬出了冷血的一面。梁三喜的遗书中所说的遗产,只不过是一些抚恤金和一件军大衣罢了。这些在我们现在的人看来简直不敢想像。我们心中的遗产都是什么房子啊、大把金钱啊、车子啊。可见,我们现在的人有多么看重于物质享受啊!而梁三喜的遗书中,饱含的那股情,岂还是遗书?都说“家书抵万金”,而这份家书,又何止万金?

当然,其他的人也令我非常感动。靳开来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来了战士们的战斗力,而到头来却是连一个荣誉都没有。难道他的功不大于过吗?难道偷甘蔗,比一整个连的人命还要重要吗?还有“小北京”,他是那么的聪明才干,可是偏偏就这样被两枚臭蛋夺去了生命。还有……

到这里,我还有许多话要讲。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悲楚,更多的是悲哀!我认为英雄不一定要牺牲,但即使牺牲,也不能像“小北京”一样牺牲得不值得,也不应该像靳开来一样小过没过大功。他们是英雄,实实在在的英雄。是不拘小节的,爱国的英雄。

我欣赏“这种英雄”。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 篇5

《高山下的花环》讲述梁三喜、赵蒙生及靳开来等人经受洗礼,一心为国奉献自己的故事。在电影中,梁三喜以大局为重,放弃来之不易的探亲机会,跳出小我,用生命保护战友;赵蒙生,从一心享乐到自我变革,最终成长得到认可;靳开来性格直爽,临危受命担任副连长一职,牺牲后因违反纪律为战士们“偷甘蔗”未得到表彰;雷军长儿子“小北京”,战斗时坚持学习,梦想将来能做一名将军,最终因遇哑弹而牺牲。

在九连这样的组织里面,凝聚了许许多多愿意为胜利而付出生命的人,它允许靳开来的直言不讳,也包容不成熟的.赵蒙生,并帮助其成长,作为景诚一员,我很渴望在一个成功的组织中获得成长,更渴望能够站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景诚发展贡献价值。

我渴望的组织是“力往一处使的”。力往一处使,前提条件是我们有具体的目标,并且作为基层员工,我理解并认同这个目标,九连的目标是在中越战争中取得胜利,他们清楚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个位置作战,一切动作都有关战争胜败,很多时候,员工并非不愿努力,而是还不知道自己的工作价值在哪里,例如园艺师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做好厂区绿化,但他不一定知道工作价值在哪里,如果能够清楚描绘他的工作与景诚目标的关系,会大大提高积极性。

我渴望的组织“领导是超脱自我的”。梁三喜作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九连连长,担任着最为重要的领导角色,在他身上,我感受最深的便是他“不以小我为中心”,为了组织,放弃来之不易的探亲假,在所有人对赵蒙生嗤之以鼻时给出安慰,引导赵蒙生一步步成长并最终为其牺牲自己。我心中超脱自我的领导始终站有高度,不是以自己或自己的部门利益为主,而是以公司发展为重,他们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员工,带领员工做对的事。

我渴望的组织是“勇于接受改变的”。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谁痛苦谁改变”,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才能不被淘汰,无论是个人的改变还是组织的变革,必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如果太多人害怕跳出舒适区,可能整个组织都会显得缺乏活力。赵蒙生一门心思想要调回城市,始终离不开大少爷生活,直到踏上战场,看到别人的努力和牺牲,最后自我认可,一个“勇于接受改变的组织”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在改变中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反复实战,最终我们会因为改变而收获颇多。

前几天在微博看到一个话题:年轻人假期生活图鉴,国庆放假前制定了好多积极向上的目标,最终还是逃不过躺在床上刷一天手机的结果,最后感叹假期余额不足,可能我们缺少的不是一个目标,而是艰苦奋斗的勇气,为什么明明拿着手机不知道看什么,还是忍不住看了一天?为什么躺到腰酸背痛还是不愿意走出家门?“小北京”有当将军的目标,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就算炮火纷飞,食不果腹,他一直都在准备着。反思我自己,在目前的岗位上,应该如何尽己所能,时刻做好准备,为公司发展做出贡献?

不断学习,保持前进。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学习是永恒的话题,在我的岗位上,我需要更加刻苦学习,努力在学历上得到提升,同时借助公司学习平台,特别是目前倡导的向华为学习的契机,使自己得到综合性的提升,另外,我希望能够影响身边同事,哪怕只是一个人,逐步建立景诚的学习氛围和风气。

下现场,让工作不脱离实际。既然自己不是制药相关专业毕业,那我就更加需要下到现场了解情况,才能不脱离实际去工作。下现场的主要目的并非要精通生产工艺,或者是要提出什么问题,而是要了解流程,员工的工作方式、需求等,将自己所学用到一线,能够为领导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让我感受颇深的是在最近“故障成本”工作上,经过与各部门对接,我才发现自己设计的表格并非实用,只有充分了解他们的工作,我才能让我的设计更匹配实际。

开始工作前先进行演绎。在我的岗位上,有很多工作是需要与各部门沟通和协调的,虽然我能够清楚传达,但是很多时候我发现自己并没有先充分想清楚、想明白,这个工作该怎么做?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有什么建议可以提供给领导们?后期,我希望自己在这个问题上能够得到改变,接到工作任务或需要沟通的事宜,先自己理解清楚,考虑周全,要做“过滤器”而不是“二传手”。

仔细更仔细,不断降低错误率。在我的岗位上,涉及较多需要对外的,或帮助领导审阅的资料,我相信“粗心”不是性格,而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责任心,后期,我需要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不断降低工作中的错误率。做一个艰苦奋斗的年轻人。在公司向华为学习的过程中,

我新学了一个词语——“艰苦奋斗”,很长一段时间我将它作为自己的电脑桌面,时刻提醒自己,学习很苦、工作很苦、生活也苦,以往的努力只够让自己维持现状,我希望自己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年轻人,不怕挫折,不言放弃,有勇气也有能力接受变革和挑战!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 篇6

高山之下,烈士陵园,一束束白花放置于坟前。谁知陵墓下的白骨,也曾是多少姑娘心心念念的梦中人。

如果,赵蒙生的转变是导演极力想要表达出的一条电影主线:对那个时代的一些高干的鞭策与冀盼。那么对梁三喜与靳东来等烈士们的塑造则是电影另一主线所在:对万千于战场上牺牲的将士们及其家属的敬意与歌颂。

在影片里,从连长梁三喜与各士兵的对话、连长自身的回忆与举动,都可以看出,他与韩玉秀的婚姻,令人羡艳,十分美满。从梁三喜推着韩玉秀与小猪崽到玉秀不远千里赴部队解相恩最后留波浪鼓等一件件能够体现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事件。本以为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连长凯旋而归,一手娇妻,一手憨儿。可是战争无情、子弹无眼,一切成了奢想。前期的美满与结局时玉秀在烈土园的悲恸,也不过是场战役在这个时代千千万万的缩影。逝者已矣,可遗于生者的,只剩无尽的悲痛与思念。

于锋火之时的家书可抵万金,因为能予牵挂之人一声平安之音。但若为,绝笔之信呢?玉秀所求,仅是三喜的平安,不再是团聚与富贵,可那封自前线而来的锦书,却残忍地抹杀掉了这一切念想。想来林觉民的妻子收至《与妻书》之时,或也同玉秀一般,悲痛欲绝。回看残破史书万卷,又有多少本该琴瑟和鸣的幸福之家成为时代的眼泪呢?有多少妙龄少女从此只能睹物思人呢?

靳东来对梁三喜说:“烈士陵园见”,那时看到这一幕的我,多希望这仅是一句玩笑打趣话。可在最后,他们却真的在高山下的烈士陵园里相聚,和万千牺牲的弟兄们一起。在结局,靳东来的儿子拿着甘蔗,带着军帽,佩戴着一等功勋,用尚且稚嫩的声音喊出:“我也要做像爸爸那样的英雄。”而他的母亲,看着儿子,怔怔出神。我猜,她或许是从孩子的身上看到了那个从今在后,只有在梦里才有相见机会的人了。

那样的千山万水之隔,那样艰难的长途跋涉,挡不住数干年前的孟姜女,更挡不住思夫心切的韩玉秀。孟姜女犹可在遍寻白骨后随之而去,但玉秀不能,她要替三喜给母亲养老送终,将孩子盼盼抚养成人。遗孀之悲,在这漫漫历史路上有多少?唯愿战争不再,唯愿相思不负,更愿人长久。

那高山下的花环何来?不过是有人千里迢迢而来,在梦里人的白骨填埋处所放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