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腔读后感(通用八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8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浴血荣光》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腔读后感 篇1
博尔赫斯似乎并不喜将自己的感情轻易的展露在他的小说中。这似乎是西方世界中一种独特的冷峻手笔。人们都说博尔赫斯的作品带有浓重的幻想性因素,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多见代表象征性的物质以及人类文明。
《特隆,乌克巴尔,奥尔比斯·忒迪乌斯》选自《交叉小径的花园》。文中以“特隆”为起始的三个词语代表着一个世界或是一个星球的文明。这个文明显然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因此作者在身边的某个地方获得了有关它的信息——一本记录完整的书籍。他试图以正常人类社会的意念解释对的这种文明的理解。交代在特隆这个世界中,人们将万物万象只看成“一”所有科技的存在都是毫无意义,转言之,形而上学的哲学被奉为至理。
初次阅读这样的文章时,你可能会被其中笼述周密的语句所迷惑。博尔赫斯建立起的这个“特隆”世界,其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空想主义的哲学派别。其中他提到:还有一个学派则断言:我们在此地睡觉的时候,我们在彼地却醒着,因此,每一个人就是两个人。这种“一即是全”的思想与中国古老的智慧非常相似,不仅仅停留在博尔赫斯所阅读的《道德经》范畴上,存于儒家、佛教的“一即是全”之理,看似各不相干又接受了愚昧人类的互相排斥,然而他们的本源却是一样的。
在这篇小说中令我感兴趣的地方有两处,第一是:有一个了不起的设想声称:课题只有一个;这个无法分割的客体就是宇宙间所有生物的每一个,而所有这些生物就是神的器官和假面具。
要是我们细细品味这句话,就能发现在这句话中并非否认了生物所谓个体的独一无二性,只是在这种独一无二性上,又将其置于一个整体而不可分割的部分。也就是说,当我们坐在某地,讨论某事,我们以自我的大脑活动思考时,这个以大脑或是心脏为主要引导的有机肉体,在另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来说,只是某个人物的细胞(这个人可能就是各种教义中所宣称的上帝)但我们活着时,它尚有主宰自我运动的可能以及确保自己是一粒健康细胞的必备条件。有一日,我们死去,当肉体没有意识后,作为个体的“我”也随之离开——就像人类细胞总有死亡的一日一样。我们作为某个人的单体细胞也难以逃脱被更新的命运——个体死亡的同时宣告整体的某一部分死亡。然而对于个人来说,个体的死亡是我们的全部,可对整体而言,我们的死去只是无数新生的前兆。因此,在两者中必定是存在一个桥梁来供后世的许多人来寻求一种永生的途径的。他们认为,在这种不断更新、重生的过程中,宇宙的大灵魂同样存在于路上每个生物的小躯体中,这种完整不可分割性是无法改变,然而,有些人知道了整体与个体的`联系(一如上所说)于是他们就能避免或延续衰败的过程,从而达到令旁人来看是“长生不老”的境界。但绝大多数人只能随着一个轨道走向预定的目的地——懵懂而顺畅的走完从生到死的过程。
另一处,原话是:所有的人,在欲仙,欲死的交媾时刻,都是同一的人。所有的人,在背诵莎士比亚的一句话的时候,就是威廉·莎士比亚。
在对这句话进行注释时,我写道:“永生”的意义在于打破时间为人类、生物所带来的,对有机体持续衰老的限制。音乐家借助音符与旋律、画家借助色彩与花布,作家借由文字以获得的这种“永生”是每当人们念起诗句或聆听音乐、观看画作时,内心的情感与精神能够被引导以致与原作者的感情相一致(悲伤、喜悦、磅礴、绝望等)这种奇妙的反应与灵魂的投射,将作者的灵魂以“虚无镜像”的方式与读者的灵魂进行的置换,因此而获取共鸣并不是传统意味上的长生不死,而只是“片段永生”,当这个“片段永生”经由每个时代的人们逐渐连接时,就产生了对作者的记忆。当人们提到歌德时,他们就好像看到了彷徨的浮士德,当人们提到的尼采时,他们就好像看到了狄俄尼索斯在游行……这些都是由“片段永生”带来的记忆印记。也正是从这种印记形成的轨迹里,作者的名字被人们铭记,作者的精神被人们传扬,作者的灵魂也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阅读中得以继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人物是比较显而易见的“永生者”,相对于肉体上发现宇宙奥秘的人来说(因为这些人往往非常安静且不引起别人注意)这样的人以殊途同归的方式,找到了与宇宙灵魂融合的道路。
以上,就是我对《特隆,乌克巴尔,奥尔比斯·忒迪乌斯》的一些感想。
高腔读后感 篇2
陶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名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第一,“知行统一”。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帮助、教育和引导他们竖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及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
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兴趣是对真理探索的钥匙,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非本质的自然现象所缠绕。
陶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理论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笔财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用我们坚定的步伐引领孩子走向光辉的胜利彼岸!
高腔读后感 篇3
《浴血荣光》一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教授所著,主要讲述了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第一代中共领导人如何探索革命救国之路,如何与共产国际博弈,如何化解党内斗争,如何排除一切困难,如何在夹缝中成长,如何在逆境中壮大。纵观全书,均是用生动的历史事件,详细讲述中共第一代领袖任务的命运沉浮。阅读这些历史故事,使人仿佛置身于风云激荡的战争岁月中,并且思考若是自己,在当时会作出怎样的选择,走怎样的道路,能否不畏生死,不计较个人得失,坚定信仰,保持纯粹。
《浴血荣光》的特点在于它并不是就历史而讲述历史的泛泛而谈,而是非常客观、生动、真实、深切地一一分析着那段岁月痕迹的同时,也在分析着那些中共第一代领袖人物的思想、观念、行为、动机和抉择。尽管他们最初都是站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行列之内;尽管他们曾经的丰功伟绩让人难以忘怀,但是历史巨轮的前行过程中,注定着这些完全不同的人们因为各自不同的信仰而做出截然不同的行动来。书中便是一一结合着历史,分析着这些人物的行为动机。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有所掩饰或者浮夸的事实。而是真真与共产国际博弈,如何化解党内斗争,如何排除一切困难,如何在夹缝中成长,如何在逆境中壮大。纵观全书,均是用生动的历史事件,详细讲述中共第一代领袖任务的命运沉浮。阅读这些历史故事,使人仿佛置身于风云激荡的战争岁月中,并且思考若是自己,在当时会作出怎样的选择,走怎样的道路,能否不畏生死,不计较个人得失,坚定信仰,保持纯粹。
高腔读后感 篇4
读《浴血荣光》心中始终有一种莫名的激情澎湃和亢奋。说实话我对红色历史读本的阅读非常匮乏,是受到潜意识中一种愤青或叛逆情绪的影响吧,总之,我对那些类似与官方的政治上的革命简史有点干系的文本,都有一种莫名的排斥。
不过,在读过了《浴血荣光》之后,我的这个看法彻底改变了。这是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金一南先生继《苦难》、《走向辉煌》之后又一鸿篇巨制。这样一部以党史和革命史为主题的作品在这个喧嚣浮华、光怪陆离的时代背景下推出,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但是事实是他的作品竟然能够成为畅销书,而之所以能够使这样一部貌似枯燥刻板而索然无味的作品成为畅销书的主要原因,应该是金一南先生具备了让那些早已湮灭在历史深处的人和事重新恢复生机的能力吧。
在本书中,我没有看到所谓的政治需要下的所谓历史,反而字里行间都是穿插于历史之中的真实的人物和这些被完全葆有了真实性情的革命者们共同撰写的'革命史,通过对一个又一个人的解读,完成对整个中国革命发展历程的一次完整抚摸,想来真是一件欣喜满怀的事。其实这样关于历史读本的阅读是之前的我们所最为缺乏的,因为从小到大,学历史和读历史总是以事件为线索,而构筑这历史的人物都是配角,被长长久久地隐匿在历史之中,但是在本书中,人物成为了读者关注的主角,而且还原了他们在各个时期的各个历史事件中曾经的辉煌以及黯淡,还原了一个活色生香的人,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点,非常可贵的是客观地评价和真实地再现是本书吸引阅读者的一个所在。它不会因为其权威、身份的关系趋炎附势地完全美化一个人,更不会因为曾经的错误而人云亦云地完全丑化一个人,这是很多相同的历史不同的读本都无法比拟的。f215.Com
历史终究是相同的,只是各种读本书写的角度和态度各有不同而已。
高腔读后感 篇5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我静下心拜读了叶澜和张汝伦写给老师们的通识教育丛书《教育魅力》在这里我找到了青年教师成长的钥匙。
一、教师的使命,应从责任中担当。
幼儿教师从事的就是为一个民族“护根”的事业,要有使命意识,不仅要看到当下,更应看到未来。
有人说幼儿教师是个清苦的行业,但我们却在清苦中保持冷静,坚守一种超越感,因为我们每天都能体会到这份职业的喜悦和快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想只有我们勇于将责任抗在肩上,勇于担当,才能让孩子们以我们为榜样,学会了自己在社会中应该干什么,该怎么做人。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点亮和启迪孩子的心灵。我们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也就是为孩子们将来的行为负责。抱着一颗责任心去工作,我们就能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好、更出色。
二、教师的魅力,应从创造中寻找。
新时代的幼儿教师不仅是孩子们的贴身保姆、知心大姐姐、游戏大玩伴、行为养成的引导者,更是一位和孩子们整天在幼儿园的每处角落、每个场景、每件细微的小事,大胆创造快乐的创造者。因为只有一个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合理融入了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使自己及受教育者在完成教育过程的同时享受教育的美好。
我认为幼教事业和教师的魅力一定要与创造联系起来。和孩子们在一起,老师们也变得越来越像“大孩子”,他们力求自己变成一个女超人,无所不能;他们力求自己变成一个魔术师,百变戏法;他们力求自己变成一位艺术家,德艺双馨;通过不懈的勤奋和努力,将自己出神入化的扮演成多种角色,用一种创造的智慧去鼓励自己,即使在这个特殊的假期,也能宅在家里创造十八般武艺,开起直播,通过线上游戏,指导家长激发孩子心中的创造潜力,活生生将一份平凡的工作做得风生水起。
三、教师的发展,应从自我中定位。
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作为教学管理者,若能敏锐地理解一线老师们表达的思想并按照他们本来面目接纳他们,会发现他们往往会朝着积极的、建设性的、自我实现的、成熟成长的方向发展。个人要发展,首先要成为一个真实的人,突破防御层,回到真我层,允许波动,允许节奏不同,允许差异,最终不忘自我定位,卓越发展。
幼儿教师青春活力、阳光自信,但如果想要自己成为一个有魅力的幼儿教师,就应该是个真诚、有责任、有目标,愿意发现和创造的人。这样的你,一定会有魅力。
高腔读后感 篇6
在20xx年,作为明远实验学校联盟成员校之一,我们在学校的组织下,年级组的安排下,我们拜读了顾先生的数部著作,例如《杂草集》、《野花集》、《绿叶集》、《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其中,在阅读《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感触颇深,书中集合了数篇顾明远老师关于教育的点滴思考,内容涵盖了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教书育人、教师发展、童心与教育等方面。这些文章也从各个方面展示了顾老先生对于当下教育的观点和态度,语言平实,易于理解,让身在教育环节中的我深受启发,受益颇多。
作为一名在不断汲取营养成长的教师,在顾老的“教师成长”部分,有很多内容都我带来很多新的思考。例如,“书斋里不会产生教育家”,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四个方面综合互动而成的结果,熟读再多的理论,无法应用到具体的案例中,无法和教育“合伙人”形成有效的交流和沟通,都影响整个的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就行顾老所说:“教育家只能从教育实践中产生出来,教育家还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除此之外,顾老还提出:“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结合我自己的经验,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将教育贯穿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当中来,“为学”和“做人”都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目标。所谓大处着眼,大概就是从养育“完整的人”的角度出发,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是技能、态度和情感价值观。
“书育人”的部分,顾老也有很多观点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教育的含义。“爱是教育的源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如顾老先生所说,没有用爱滋润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也很难真正传递给学生和家长,而用爱去为学生创造成长的环境,哪怕是路上有磕碰,也能获得家长的支持和学生的认可。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我既没有丰富的`授课经验,也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但也是秉承着一颗“为学生众生发展奠基”的简单心思,也收获了许多“教育合伙人”的认同和支持。
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让我们在顾老的思想引领下,用爱去教育学生,用兴趣创造学习的发生,关注细微之处的教育机会,为学生设计合适的活动去创造成长的机会。
高腔读后感 篇7
2007年06月10日 星期日 下午 09:05在2001年的时候,我在武汉买了博尔赫斯全集,当时正过着一种惯性极强的生活,欲罢不能。
博尔赫斯是阿根廷人,号称作家中的作家,因为他的简洁,为何简洁,因为他和生活隔了好几层,他的许多作品是哲理小说,现实含量少。
他的故事性极强的小说,则多是已有的旧故事或着是民间传说,他改写了,只写最感动自己的部分。
这样的作家肯定要写诗的。
我在电影学院毕业的时候,1997年,同学中正盛传着一部电影《邮差》,是拉美的著名政治诗人聂鲁达流亡时和一个邮差的故事。
聂鲁达——博尔赫斯对他的诗才是有微词的,总是透露自己的修为比他高孤独的人,总是自负的。博尔赫斯一辈子都在看书,他的终身职业是一个图书馆馆长,他的文字是从文字中叠生的文学,他的生活体验就是阅读。
他的家族有着可怕的失明遗传,他的父亲在他还是个小孩时便是盲人,视力存在的时间对他是有限的,他年轻时必须做出选择,是用来四处走看世界还是看书,他选择的看书。
他没有成为一个玩遍一切的浪子,成为了一个规矩的书生。当他受各国邀请演讲,终于玩遍世界时,他的眼睛已经失明了。
他后期的作品,是口授由人笔录,因为这种写作方式,他不可能写长篇小说。他的成就在短篇小说,他可以咬文嚼字,反复揣摩。 他批判聂鲁达爱国诗歌中的俗套太多他的哲理诗深刻硬朗但他的爱情诗也俗套太多当然聂鲁达是爱国的博尔赫斯是爱女人的但光有爱是不够的还要有特殊的感情特殊的经历才能成为一首诗如果博尔赫斯当初没有选择读书而是选择看世界我们会失去一个独特的作家但也许会得到一个千载难逢的诗人预知再也看不见所爱的女人他的爱会变得独特要知道,你凭着四十三岁后盲目这一点就可以打动许多位姑娘保证你作得了风流浪子博尔赫斯晚年也设想过自己的悲剧在女人中会引起怎样的反应但这只是一种设想一个规定情景没有真实的'动力他错失了自己的另一半天赋他的爱情诗不乏闪光点,暴露了他年轻时有成为一个天才情人的潜质但未能汇成长河只是滴水的清爽一响给他俗套的诗增一点活性博尔赫斯摘录古小说,完成了他著名的《世界恶人传》我用他的做法,摘散了他的诗句,拚成一首诗,凡摘的都是感动我的我爱过一个白人姑娘她拥有西班牙的宁静在漫长的岁月用古老的月光将她填满看她,她是我的明镜我的爱和我之间垒起三千个夜晚如同三千垛墙,
使无数的黄昏更加忧伤。
高腔读后感 篇8
开学来,有幸拜读了顾明远老先生写的《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一书,深有感触。书中精选了数十篇顾明远老先生的教育随笔,内容涵盖: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教书育人、教师发展、童心与教育等方面。文章的选择也主要是基于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视角,深入浅出,给人以启迪,发人深思。
一、在教育理论篇里,顾先生从宏观的角度解析了教育过去的弊端,今天的变革,未来的发展,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用全新的视角看待今天的教育。说实话,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今天教育的弊端看得见,但总认为是不可改变的,中国的高考制度不改变,一切变革都是空谈,并且认为教育的变革是教育部的事,与教师关系不大,因此在学校轰轰烈烈的变革中是盲目的跟随,并且心理上是有所抗拒的。读了这本书,心中豁然开朗,头脑中对教育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在书中我不仅看到了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们为改变教育的现状所做的努力,同时也明确了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们应该为改变教育的现状做些什么。顾先生说:21世纪的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四方面的技能:
1、思维方式: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
2、工作方式:沟通和合作能力;
3、工作工具: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
4、生活技能:公民、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
那么作为教师,要成为为每个学生设计最好的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成为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和处理信息的指导者,成为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帮助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二、在素质教育篇里,顾先生提出的“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的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教育观念上的误区。以前我一直认为教育要公平,顾先生却提出了教育既要公平也要差异,有了差异才能真正达到公平,他提出的口号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最适合他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或者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的成长。差异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就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所以给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要达到教育的公平,教师就要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潜在能力,设计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最好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不同的信息,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经得起挫折的品德。再次:在教书育人篇里,顾先生把道德自觉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既具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不需要别人监督。他提出道德教育对学生来说首先是养成一种习惯,另外就是让他们在活动中明辨是非。道德教育就是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在活动过程当中,通过一些矛盾,通过一些斗争,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一个提升,矛盾解决了,他们的道德水平就会提高一步。同时在活动中学生能够体现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对自己行为负责、和同伴的交往等能力。另外:在教师发展篇里,顾先生要求教师走出知识越多越好的误区,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因为知识不等于智慧,书读得多但不思考,不与实际相联系,就变成死读书、读死书,变成书呆子。知识要变成智慧,需要活学活用,在知识运用过程中产生疑问和矛盾,在解决疑惑过程中产生智慧。因此要多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来激发他的思维,提高他的兴趣。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们为了节省时间,用最少的时间灌输给学生更多的知识,通常是不组织或很少组织学生活动的,这样做的结果看似省时高效,但实际上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只有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把现存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记住了这些结论就算掌握了知识,实际上学生不知道知识产生的过程,不思考知识未来的发展,学生没有活动,思维就激活不起来,学生的学习就会缺乏兴趣。而活动能启发学生思维,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增长智慧。
总之,读了顾先生的《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一书,我茅塞顿开,它不仅让我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有了更全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了解了自己的教育观念有哪些偏差,并及时作出调整。我会把从顾先生那里学到的教育理论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让我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