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4-26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实用5篇)。

您在为写作品的读后感而烦恼吗?读完作品后我们对他的作品变得更加了解更加深刻。 写读后感是加深阅读体验,掌握书中精髓的途径,要找优质文章您可以考虑看看“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篇1】

近期,我拜读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作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阔论,但却说的很真诚实在,可以说是条条经典,用来指导我们实际的教学,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对我感触很深,对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可以说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细心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求的.偶像。通过读他的作品,让我获益匪浅,特别是在如何批评和表扬学生方面。

批评和表扬是我们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经常用到的教育手段,大家并不陌生,可如何使批评和表扬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却是我以前没有思考过的,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实践了。而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却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大师的智慧和慈爱并且也看到自己的无知与短视。

如何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谴责性的语言只有针对具体的学生时才会发生效力,要避免因个别学生的错误而对学生集体进行责备。他认为这是一种教育的无知。通过拜读这本书,我认为应该对学生做到温馨批评。

每一个孩子都有渴望被老师表扬的愿望,同时,也有不愿被老师批评的自尊心,老师要把每一个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让学生们感到温暖,用心去说服、教育学生,学生才会理解老师,愿意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批评,每一个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差异,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其进行教育,对性格内向、敏感度强的学生,我们可以用不满的表情或是不满的体态语来教育批评。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我们可以面对面的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心平气和的和学生们谈心,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他们。

另外,教师还要学会赞美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对教师来讲,真正的教育技巧是使人们做好事而不指望表扬,应该教育学生把做美好的事情看做应该的。如果只有表扬才能够给儿童带来快乐,那就潜伏着一种危险,这危险就是:引发学生的虚荣心,让他只是为了得到表扬才去做好事。而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他就会完全表现出另外一种面貌:自私自利,虚伪。我认为应该对学生做到适时表扬。

在课堂上,要抓住时机恰如其分的对学生进行表扬,因此,老师对学生的优点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尤其对学困生来说,要抓住亮点及时鼓励,让学生们知道自己每一次的进步老师都会看在眼里,老师一直关注着他们,每一次表扬都要有强化下一次进步的作用,老师的表扬要机智,要适度,不能让学生们因受到表扬而变得洋洋自得,做到高质量的表扬。

总之,表扬要适度,及时,机智;批评要温馨,充满爱,表扬要激发学生们要求进步的心,批评要让学生们明白道理。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篇2】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大多对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的教育思想对前苏联的教育,乃至于全人类的教育都有着其深远的影响力,同时对全人类的教育事业也是有着极其卓著的贡献的。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也略知一、二,深感他的每句话都是那样精辟、准确。近日读了他《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几个内容后,对这位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佩服至极,崇拜至极。他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条建议,很好的借鉴,并运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之中,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谈谈个人的感受和体会。

首先要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学生负担过重,的确是摆在学生、家长及至整个社会一个普遍现象,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众多的孩子家长在呼吁,孩子负担过重,作业量太多,孩子太累了。这是对普遍存在的不正常社会现象的呼吁,这是正常的、应当的、正确的。可是社会上的一些家长又存在着另外一种现象,一是教师不给孩子留作业,不用说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家长,就连幼儿园的孩子家长老师不留作业他们都有反感。这的确是一个矛盾,我认为,很有必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宣传工作,让众多的家长走出误区。家长没有这种责难,教师的工作就好开展了。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当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的形式,讲清大量的家庭作业的不必要性,危害性,也是对这个问题有着很好的解决途径。

另一个主要的根源在于当今的教育评价机制,而这种评价的机制有的来源于教育的内部,有的来源于外部。我们说搞素质教育已经很长时间了。从那时起就一直在喊要摒弃“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现象。但时到如今,这种意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影响着教育的正常发展。

其次还要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

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格尊严,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为此我们完全应当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那种只要带领孩子去玩,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快乐就行了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要建立与孩子间的真正友谊,是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智慧,我们的信心和我们的`情操去鼓励孩子的行为和情感。为了建立师生之间的伟大的友谊,教师必须付出巨大的精神财富。

要想建立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我们的教师必须付出真诚的、真心的爱。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爱,而教师对学生的爱则更加高尚。这种爱集中地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蕴含着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这种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有了它,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爱,赢得学生的依赖,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诲,收到其最佳的教育效果。

最后还要把读书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的品质。

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宽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很长一段时间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而现在又有一种新的方法: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是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泉。而这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泉来自哪里,我认为只有教师永不间断的学习,他才能具有这股源源不断的清泉。如果说这不是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泉,只是一潭死水的话,那它一定会被蒸发掉的,一定会变色、变味,直至变质。因此说教师的学习、读书,对他所从事的特殊职业来说非常重要。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你不想落伍就必须永不间断的学习。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篇3】

当我们在上课时,我们在做些什么

良渚第一小学田君

其实这个寒假并不是第一次接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在正式入职之前的那个暑假,就机缘巧合地从网上入手了这本书。深绿色的封面,没有任何花哨的营销手段来装饰自己,看起来像一本旧书(实际上有几年的历史),从民国以来就一直保存着。那时,我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面对这本厚厚的38.1万字的书,我既没有插图,也没有幽默感,所以我放弃了一半的阅读。

事后唯一的印象是,笔者叮嘱老师要读、读、再读,同时要培养学生泛读的习惯。这个寒假,我一开始抱着不得已而为之的心态重新拿起这本书,豁然发现,教了半年书之后回过头去看这本书竟然是一番崭新的景象,半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诸多问题都在苏大师的这本书里得到了解答!大师的每一个建议和结论都是通过具体生动的现实案例来解师的,很多案例都是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读完整篇文章,苏老师努力地提出了100条有益于我的新老师的建议!

书中所列建议为100条,而实际所给的建议远不止这些。在这些建议和结论当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因为我从中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于,自己没能做好这两件事。而要做好这两件事,教师首先需要做到以下两件事:第一,自己成为“一条河”;第二,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思考的主人。

1.第一件事:成为“一条河”

小学课本知识,乍一看,并不难,简单到足以让人觉得只要他们有良好的基础以上初中,他们就能够教小学生。但是,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只能局限在这几本教科书中,不能取得很大的进步。我们的孩子很聪明。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们举手提出超出课本范围的问题。

在一次三年级的语音课上,当我讲到字母e在单词中发音发成/e/时,就有一个思维活跃的男孩子脱口而出:“那老师eraser里面的e不是发成/e/的啊!”我惊叹于他敏捷的反应力的同时,也开始为自己忧虑起来,我要如何才能招架得住这些孩子在课堂上时不时抛过来的问题呢?

“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因为“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比他教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至于教科书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他应当善于弹离的跳板而已”。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应该有一桶水。而我觉得,光有一桶停滞不动的水也仍旧是不够的,教师要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成为一条奔流不息的河,不断注入新的元素。

就连我们身边的手机和电脑也在不断更新,我们如何才能停止更新我们的知识和想法呢?

由于知识储备的不足,加之教学经验的缺乏,我需要在每次上课前列好这堂课的“提纲”,以防在上课过程中遗漏了某个环节。在正式的课堂上,我最关注的不是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而是我是否很好地完成了每一个预设环节,以及我的表现是否达到了事先给出的标准。因此这更像是一堂我的表演课,而学生则被我放到了次要的地位。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自己书读的太少,胸中无墨,因而无法淡定自如地站稳讲台。苏霍姆林斯基建议老师要“深刻而广泛地熟悉他的学科,以至在讲课过程中他不是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思想上,而是能看到学生是在怎样思考的。”

但是,如果一个教师只是对自己的学科有着深刻而广泛的了解,不能有效地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么他仍然没有做课堂上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修身之后,教师需要进一步掌握授业的技巧。而授业的关键在于: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思考的主人。

2.第二件事:将课堂还给学生

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挖空心思想要将自己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因此在备课的时候加入了各种形式的游戏、歌曲和动画,力图吸引学生的眼球,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事情开始朝着我无法控制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很多学生确实喜欢英语课,但他们喜欢英语课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对英语很好奇,而是因为他们可以在课堂上观看他们感兴趣的动画和玩有趣的游戏。学生对这些外在形式的兴趣远远超过他们对英语本身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们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既定的印象:英语课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而我对他们的要求并不严格,所以我越来越难以管理课堂纪律。

一堂课下来,常常要花10分钟甚至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安静下来。看完书以后我才发现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经验证明:

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少年过度兴奋(喧哗、手舞足蹈),这时教师就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喧闹声,而这么一来,则使学生更加兴奋。用紧张、高亢的声音说话,会使大脑的两个半球进入一种麻木状态:学生什么都听不到,这时,老师不仅要大声喊叫,有时还要敲桌子。

在一节课上得到的这种‘弹药补给’,会影响好几节课的正常的工作气氛。如果这样的课一节跟一节地上下去,那么少年就处于如此高度兴奋的状态之中,以至他很可能对教师做出无礼的表示,当他回到家里的时候,则感到郁闷、激怒、头疼。”这正是对我的英语课的真实写照啊!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真正掌握所需的知识呢?苏霍姆林斯基给出的答案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要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7分钟。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事情,成为自己的事情,才是他真正掌握的。”教学是相通的,所以我想英语课也应该这样上。我用一些孩子觉得有趣的动画或是游戏吸引学生,确实激起了他们的兴趣,但收效甚微,课堂效率低下,大部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掌握得并不扎实,那么是否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激起每个学生内在的兴趣呢?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所以我认为,即使英语课需要更多的记忆,我也不能剥夺孩子们的思考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思考的主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上课的第二个任务——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教师和学生都不得不面对考试和升学的压力,而教师往往担负着比学生更大的责任和压力。当应试目的太明确和强烈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判断和行为上的偏差。要想让每个学生在考试中拿高分,让他们掌握应试技巧和记忆考点比从根本上开发他们的智力和思维方式要简单快捷地多,因此,很多老师更热衷于这种方式来提分,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这是无法避免的,但长此以往,却容易出现一个弊端:

“许多学生在童年期学习得很顺利,而到了少年期──据教师们的鉴定──却变得愚笨、无能和满不在乎了,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了一种苦恼和沉重的劳役。想到这些,我们就想找出产生这种可悲现象的原因。这种坏现象的原因就在于:

正是在这个时期,当学生的头脑需要考虑、深思和研究问题的时候,人们却让它摆脱思考,教师使出教育学上所有的巧妙办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尽可能地容易理解,以便像习惯所说的那样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智育目标是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培养孩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老师应该带着孩子们去大自然“旅行”,通过多种感官丰富他们的思维,在观察和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智力。

我一度认为应该把英语中那些需要记背的东西转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从而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比如,u和v两个字母在形上很相似,孩子们容易混淆,于是我让孩子们记住这个口诀:u形杯子圆圆的底,胜利时刻要比v,并配上相应的手势。

又比如,在不同主语之后需要选择不同的be动词,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题,因为他们至今只接触过少量的语法知识。因此我让学生直接在书本上记下这个口诀:我用am你用are, is用在他她它,单数is复数are。

事实证明这些口诀在学生的做题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反应并作出正确解答。试卷上的最后一个阅读题对学生来说是难度比较高的一种题型,学生可能会碰到一些不认识的生词,从而影响他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判断。但是做这种题目是可以用技巧去突破的,因为它的答案通常都是能够在文章中找到原句的。

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做最后一题的时候将判断的关键句划出来标上题号,当你找到正确的句子的时候答案也就随之出来了。这样即使是对文章不甚理解的学生,只要找对了句子他也能够得到正确答案。但是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开始思考是否自己的这些做法是合乎情理的。

在帮孩子找到记忆和做题的“捷径”的同时,我似乎用无形的手在孩子的脑中按了暂停键。在我帮孩子不断找捷径的过程中,孩子也逐渐养成了不肯动脑的惰性,当他没有外援只能凭借自己的时候却发现他的脑子已经生了锈,无法高效地运转起来了。

所以我想,为孩子提供一些帮助记忆和思考的口诀或技巧无可厚非,但是需要有选择性,并适度提供。孩子终将要依靠自己的思想和能力独立完成事情,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做的事情,应该为这个最终目的服务。我们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勤于善于用脑的良好习惯,在课堂上只呈现并讲述冰山的一角,而剩下的部分,则留给孩子自己去挖掘。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少年和男女青年娓娓谈心:他提出问题,邀请大家一起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帮助学生更好思考问题的指导者。

正如我们听故事一样,故事还没讲完所有人就想打断叙述者猜想故事的结局,学生也必定不会喜欢那种把一切说到底的讲述,而是“我们叙述事实,学生去分析他们和进行概括”。“在由事实到概括的过渡中,如果少年感觉到思维的脉搏的跳动,那么这种过渡就是思维最迅猛地成长和最富于充实的情感的时期。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认真地考虑,怎样才能把少年引导到这个独特的高度,怎样帮助他成为思考者和真理的发现者。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第一件事是第二件事的基础,而第二件事是我们上课日复一日上课的最终目的。

小结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因为我们是在具有无限可能的孩子身上做实验,开发着他们的大脑,容不得一丝细微的差池。我们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孩子的大脑和思想,修身,然后做好上课需要做到的两件事。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篇4】

毫无疑问,一本好书给人的启迪是多方面的,不同时期不同情形你往往会读出不同的意味。

初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我只是作为一种消遣,对于其中的种种建议,并未深思。这次期中考试过后,偶尔看到了一篇长长的期中考试总结,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学生写的。他在里头说:“你成绩不好,就会被集体忽视,当你是宇宙真空里的空气,不存在。”

“如何证明自己的实力?考试——在考试中得首功的人,是老师心中的骄子。”

“这是一个小社会,学习好,成绩好,地位高。”

……

我向来坚信我对每个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从不因为成绩好而青眼相加,也绝不因为成绩差而疾言厉色,我甚至还为此颇有几分自得,以为自己就是真正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了。可从这份学生的总结中,我分明看到了我的不足。为什么这个学生会有一种被忽视的感觉呢?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关怀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郑杰的这句话忽然闯进我的脑中。我仔细想想,我平时是怎么做的呢?我不能认为自己对学生不够关注,在我的心里,也许确实是每个学生都有着一席地位,可他们的地位确实完全相等吗?我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尖子生哪怕最细微的一点变化,及时提醒及时鼓励;我总是能敏锐地从细节处把握后进生的思想动向,揣摩到他们的心理,防患于未然。可是,对于那占大多数的中间生,对于他们常年不变的成绩,对于他们的乖巧沉默,我又是怎么做的呢?认为他们令人欣慰,不需要老师操心,不需要担心他们的学习与表现会忽然给班级带来“致命”的影响,换句话说,他们“很安全”。在疲于应付性格偏激生,疲于指导后进生,绞尽脑汁为尖子生指导学法的时候,这些中间生确确实实被“忽视”了!

可正如书中所说,“普通人在片刻间可能成为弱者,这时他格外需要人们的关怀。其实再坚强的人,一生中都会有非常脆弱的时候,有时是身体上的,有时是心理上的,有时又或是精神上的。”我们那些普通的学生,既不拔尖,又不调皮捣蛋,总是默默做着自己该做的事,他们,难道就从不会在心底渴望老师的关注,难道就不会对老师久久不来的注目心生怨怼吗?

好在,一切还来得及。

感谢《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感谢那位普通学生的一份不普通的总结书,我知道我会在我的路上又往前进一步。我也相信,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我会从建议中读出更多况味。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篇5】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向善的心灵,而教师手中就有点燃"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苗的火种。放眼望去,在我们身边成千上百的孩子中,即便是那些"问题孩子",又有哪一个不存有向上的心呢?

书中谈到,有一位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一课,听课的教师听得入了迷,竟然忘了记录,课后一位邻校教师问他,"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在看书之前我听我们组的语文老师说过这个故事,当时我就被其中的话语所感动,后来看了书之后我的心为之一震。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工作。我们的幸福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作为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读些与学科科学、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有关的书籍。而对于每一个即将跨入教师行列的人来说应该在大学时好好学习这些课程。阅读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教师“不读书”,学生何求知。身负教书育人、授业解惑重任的教师都“不读书”了,还怎么要求学生养成求知的欲望和习惯呢?

教师“不读书”,不可能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学生求知求学应该是十分广泛和丰富的,课本之内只是一些基础的、必备的知识。求知离不开课外阅读。教师不读课外书,怎么引导学生?久之,教师岂不成了教书“匠人”,学生岂不成了考试“机器”?教师“不读书”,给学生带了个“坏头”。学生的求知欲和好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影响,教师的举止往往就是学生效仿的榜样。教师不读课外书,怎么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知识?师生都只为应付考试“努力”,求知的道路岂不越来越窄?

如果说,教师“不读书”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无奈的选择,那么,为人师表的责任何在?充实提高自己的自觉何在?这是身为教师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要读好书,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勤于思考,二、享受读书的乐趣,三、让读书成为习惯。

我尽量做到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所以当我有空时就翻翻一些数学杂志,那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找到了快乐。我很庆幸在轻松愉悦的师范学校时没有让自己养成懒惰的习惯,所以现在还能静下心看看书。

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我每一个向善心灵的孩子们跟着他们那颗向上的心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成为一个社会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