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聚会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12-18

聚会读后感5篇。

若要了解“聚会读后感”的定义和应用,请继续阅读下文。这本作品给了我很多触动,让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阅读可以拓展思维,而写读后感能够加深我们的思考,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敏锐。那么,如何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感谢你的参考,希望这份参考能够对你的工作或学习有所帮助!

聚会读后感 篇1

12月4日晚,胡歌携同《南方车站的聚会》里的女主角桂纶镁及导演刁亦男,登上著名网红主播李佳琦的主播室,让我们普通观众,有幸接触到了明星背后的幕后真身,及他们的内心真相。

借助一个直播间,我们有幸了解到更多的电影的秘闻与真意。

胡歌在直播现场,并没有完全承认即将公映的《南方车站的聚会》是他的第一部的电影。

当主播李佳琦问他:《南方车站的聚会》是你一部拍摄的电影吗?在这之前,你一直拍的电视剧嘛。

其实我的印象中,《南方车站的聚会》显然不是胡歌参加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因为前一阵公映的《攀登者》里就有胡歌的身影。

当时,我有幸参加了《攀登者》在上海举办的观众见面会,我班上的小姑娘同事羡慕不已,因为能够见到胡歌了。她说,你一定要把现场的照片发过来。可见,胡歌是以他的帅气而拥有了广泛的观众迷醉热度。

但见面会上,胡歌并没有出席,可能当时胡歌正在参加《南方车站的聚会》的拍摄吧,放弃了《攀登者》见面会。毕竟《攀登者》中,他只是一个配角,戏份不多,但是,他在影片里还是代表了青年一代身上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影片里,他不惜牺牲自己的双腿而保全了一起攀爬的战友们的段落,提供了电影的让人泪目的一幕。

但胡歌显然在他的心中一直期待着有一部真正的属于他的电影,而《南方车站的聚会》无疑在他心中成全了这个愿望,虽然在这部电影中,他扮演了一个胡子拉茬的潜逃的罪犯,游走在社会的边缘地带,但这部影片显然是胡歌渴望展现的对人物的深刻内心的一种类型片种,而正是这种塑造出的异类形象,给予了胡歌表演转型与潜力展示的极大机会。

在李佳琦的直播间,胡歌提到他在拍摄《南方车站的聚会》的时候,他特意在淘宝网上网购了一件保洁服,其目的,就是希望穿上这种千人一面的制服,能够让他混迹在林林总总的普通人群中不再具有他的标志性的帅气的辨识度,只有他的真实身份的失去,他才能塑造好那一个只属于角色的形象。

回到直播间的胡歌依然容光焕发,帅气逼人,甚至,我个人一直觉得,胡歌在现实中,要远比他塑造的角色有“型”。这也许是演员需要的一个结果,毕竟,那种在生活中一直靠“娘炮”的小鲜肉模式存在的演员,在电视剧中呈现出演技的全线崩溃,这已经成为影视圈的一种公开的毒药。在直播间,他与富有急智的李佳琦谈及了拍片时的艰苦,说拍电影时,“花了很大力气改变形象,比如锻炼减肥,晒黑啊。”此时,胡歌伸出自己的手,放到李佳琦面前,说:“与你差不多。”李佳琦花容失色,惊呼道:“什么?我很白的。”胡歌淡然地正色道:“就是我生活中差不多(这样白的)。”

胡歌的意思是,他要改变生活中与李佳琦那样的“肤美、人帅、嘴利”且以维持人类美丽为已任偶像式的原有人设,而投身到角色需要的庸常现实的凡俗一面的塑造职能中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胡歌对于《南方车站的聚会》付出的努力。

这种明星与主播的契合,可以看出,胡歌还是第一次遇到,他在见面会上,就直陈还是第一次遇到李佳琦这样的主播。

而导演刁亦男在直播间,也啧啧称叹李佳琦直播的巨大号召力,在法国的时候,他曾将李佳琦的直播截图展示给法国的宣发人员,法方人士说这在法国五年八年之后也不会出现。可见,中国互联网的巨大发展空间,无论是给创业还是个性展示都带来了极大的机会与机缘。

正如李佳琦在直播间里让胡歌用《南方车站的聚会》里角色所使用的武汉话仿制他在直播间里的标志性的口头禅:“所有女生,我的妈呀,那也太好看了吧”中所认定的目标客户一样,李佳琦在女生群落中,具有巨大的号召力,无论是我的同事,还是我的妻子,都对李佳琦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与知悉。当然,即使对于我这样的不在李佳琦目标客户群落中的男性身份来说,在李佳琦的直播间里,还是被李佳琦的感召力给感染得融化了。

虽然李佳琦在电影主创人员没有达到的时候,夸张地声明他在面对明星时会很紧张,如他说:(胡歌)来之前,什么都敢说,来之后什么都不敢说,但在胡歌他们出现的时候,他还是表现出了游刃有余的对现场的掌控,而在他的这种收放自如、笑谑俱进的主持风格之下,我们也可以轻易地看到胡歌及桂纶镁生活中的另一面。

应该说,李佳琦用他的急智的反映、幽默的操控、话题的把握,达到了对明星个性的真实的揭示。

在并不长的直播采访中,个人感到了胡歌与桂纶镁各自的个性风格。

胡歌用他的自己的话来说,他个性特征是真诚。在镜头里,胡歌并不是一个侃侃而谈的人,相比于他荧幕形象的复杂多彩,在直播间的胡歌露出了几份可爱的天真与憨厚感,甚至在灵活生动的李佳琦面前,他在应对主播刀劈斧削追问中无意识地流露出了一丝顿挫,这都让人感到胡歌的一份个性的真诚的质地。

相对而言,桂纶镁用她的智慧、机巧、温婉在直播间里,既充当了胡歌的相对面,又恰到好处地帮助纾解胡歌独自面对主播突击时的单枪匹马的独孤状态。

比如当胡歌称自己真诚的时候,桂纶镁就恰到好处地回击了胡歌一枪:“那我就不真诚了吗?”

这让直播间里,这种话语的机巧碰溅出令人隐忍不住的幽默与笑意。

因为有这样的轻松与放松的环境,《南方车站的聚会》的主创提到了电影里最深刻的一场戏,那就是那一场“船上”激情戏。

李佳琦也利用了“船戏”一词在方言语境下能够被误读成另外一种谐音词的搞笑因素,戏称咱这个直播如果误读的话,就会被封杀了。这其实可以看出李佳琦主播的一种风格,他在主播间的这种放松性的调侃性的认定,让他的主播很接地气,没有压力。

正是在这种没有压力的直播环境之下,胡歌与桂纶镁分别给《南方车站的聚会》里的“船戏”进行了多侧面的介绍。了解《南方车站的聚会》导演刁亦男的拍摄风格,我们不会忘记他在前一部电影《白日焰火》里对情感戏的独特把握。在《白日焰火》里,男女主角的一段情感戏是放在游戏场上的高空游乐车厢里,悬空的高空感加上真相揭晓的冲击力,合成了电影里的那一场暴风骤雨般的情感激荡戏。借助于独特的空间,凸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潮涌,已经成为导演刁亦男构造他的电影的一个习惯性动作。

而这一段决定着人物命运的情感碰撞戏,也会给演员带来最强烈的身心体验。所以胡歌与桂纶镁都不约而同地在直播间里分享这一段情感戏所带来的强烈的感受。

相对于《南方车站的聚会》里两位主要演员对电影感受的直接陈辞,导演刁亦男对电影的整体认知上显然有着更为宽广的把握空间。

当主播问他在这部电影里,除了“船戏”之外,还有什么更多的表现的时候,刁亦男全景式地阐述了他的电影里涉及到的空间:除了船上,还有楼上,水上,路上,还有心中的戏。

显然,《南方车站的聚会》里不仅仅有激情的戏,还有更多的人生的各个层面、各个情境的展示。

刁亦男今年51岁,他的电影带有第六代电影风格,早期他以编剧为主,后来执导电影的时候,却远离了他担任编剧时剧本中洋溢着的戏剧冲突强烈的氛围,在影像上呈现出向第六代导演初出道时的社会纪实风格靠拢的迹象,而在《白日焰火》这一部他导演的第三部电影中,成功地将对社会现实的直视与对人心隐秘角落的直面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使这部探讨人性秘境的电影,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南方车站的聚会》实际上沿袭了他的前部影片的黑色幽默风味,意图通过罪案片的架构,来折射人物更为隐秘的内心情境。

所以,有意思的是,直播期间,李佳琦让导演刁亦男参与他的一个测试游戏,就是让看过《南方车站的聚会》的女性,导演选择什么样的口红。

刁亦男选择了黑色。他解释道:“电影是黑色的警匪片,场景发生在夜晚,夜晚选择黑色口红不失为一种选择。”

我们不妨看一下,前面明星嘉宾的口红选项。胡歌建议看过电影之后的女生选择浅色的口红,因为女孩看过电影后,会更爱男朋友,情不自禁地吻他,所以涂浅一点。

而桂纶镁则认为是深红色,认为看过电影之后,女孩同样会情不自禁地给男孩一个吻,而深红色会给男生留下一个更深的印痕。

从一个口红的使用态度里,我们可以看到,明星嘉宾希望这个电影里的黑色展示,能够让观影的观众,更爱自己的身边的人,这也许从另一个意义上,解读了导演刁亦男为什么用黑色电影的模式,来打造《南方车站的聚会》这样的一部影片,那就是直面生活中的黑,才能更好看到光明。

《南方车站的聚会》在法国戛纳放映的时候,素以暴力美学著称的昆汀也对这部电影赞赏有加。从昆汀电影里通过暴力冲突来展现他的电影里不可或缺的人性与人道的价值体系来看,我们就会明白昆汀为什么会对《南方车站的聚会》惺惺相惜,那就是作为同道中人,他体悟与感受到了在不同的电影环境里,选择同样的黑色电影叙事语境表达着一种什么样的人类的光明的信心与欲望。

正如昆汀在他近作《好莱坞往事》中,有意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改写了1969年好莱坞发生的一件血腥惨案,意图显然是反思着是什么力量,足以抗衡生活中的那些邪恶与罪恶。这也正是《南方车站的聚会》的叙事企图与意图吧。

如此看来,刁亦男导演在直播间里对口红的选择,隐射着导演的独特的审美观点与拍片理念吧。

由“灯塔宣发平台”参与支撑的“冲击播线上路演”,把《南方车站的聚会》近距离地推近到我们的眼前,让我们看到一部电影背后的丰富的灵魂叙写与精神感受,感谢互联网带给我们的近身贴靠一部电影内心的机会。

聚会读后感 篇2

在戛纳的官方媒体发布会上,胡歌对中外电影记者们介绍,“这是我第一部主演的电影”。乍一听有点意外,他红了那么多年,这个行业热闹了那么多年,竟然才第一次担纲电影主演。作为男主角的胡歌戏份颇重,在很多人看来,胡歌的作品只是局限于电视剧作品,虽然此前胡歌曾经在电影中亮相,但戏份很少,只有《南方车站》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电影首秀,这也让粉丝们期待已久。

胡歌是导演刁亦男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考量之后做出的选择。影片中,胡歌饰演的周泽农是和他以往任何角色都截然不同的人物,一个盗窃团伙的首领,这个角色很多面,内心极其复杂。看剧照,刁亦男调教下的胡歌的确不同,谁还能想到这是白衣飘飘的梅长苏?刁亦男对胡歌的评价也非常高,说他是“脱胎换骨”。在《南方车站》上映之前,胡歌和吴京、章子怡等合作的献礼片《攀登者》也将在9月30日上映。

出演这部影片的还有在《白日焰火》中的大放光彩的廖凡和桂纶镁,再搭上另外一位实力派演员万茜,个个都是演技担当。

聚会读后感 篇3

在戛纳看完《南方车站的聚会》后,一直想要写些什么,回来后工作比较忙,又赶上了上海电影节,迟迟没有完成。这里结合当时做的笔记,写一些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个人化的观感,据说影片将要定档八月,等上映后欢迎讨论,但希望不要乱喷或者人身攻击。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部片子比较“特殊”,在戛纳首映当晚,豆瓣上在前方的记者和影评人们口碑两极分化,不少网友开始站队,甚至为此引发了一场唇枪舌战。其实大可不必,电影本就是见仁见智的艺术,放平心态看待就好。

尤其在信息繁杂的当下,没必要人云亦云,看到的好评的不一定是发自真心,看到的差评也不一定就是故意抹黑。虽然今年华语电影很艰难,我不该泼冷水,但如果电影批评完全顾忌外部的大环境,不就事论事,可能也就失去了其价值与意义。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间相对比较晚,是在电影节的后几天,当时各方评论均已出炉,所以可以相对客观地看待这部电影。期待肯定是有的,作为唯一一部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片,从这个项目立项之初我就一直在关注着,可惜看完之后却远没有达到预期。

影片并没有延续刁亦男在《白日焰火》中初步搭建的个人风格,而是选择模仿一些深度影迷会比较熟悉的影像,在普通观众眼中可能会觉得很独特,甚至前所未见,但如果类型片看得较多的黑色电影爱好者很快就能看出其亦步亦趋的模仿姿态。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太像《亡命驾驶》了,刁亦男是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的忠实拥趸,在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高饱和度用光,可惜过犹不及,使得电影看似绚烂又华丽,实则与故事传递出的气质有一种格格不入之感。

至于将很多人看到高潮的“飞车割头”和“血花雨伞”戏,则明显是对昆汀等“血浆”系导演的模仿,也难怪他本人在戛纳首映现场看的如此开心。其实宾馆杀人那场戏在剪辑上有些问题,并不连贯,似乎只是为了这一幕而专门铺设出这一段场景。

在这基础上,刁亦男还不舍得丢掉一些自己逐渐摸索出的所谓“作者性”,所以我们会感受到影片确实是黑色电影风格,但不成体系,美学也并未达成统一。虽说刁亦男每部电影都有其他导演的影子,但这部已经完全是东抓西拿,找不到自我了。

刁亦男也许认为形式感很重要,所以将这样一部看上去应该拍成现实主义向的影片,硬生生变成了一部形式主义电影,这也是他在影片中致力于打磨的部分,反倒弱化了人物的塑造以及剧本的完善,使得电影更像是刁亦男个人的一场炫技大秀,以及迷影情结的集中释放。

形式感的注重实际上是在压缩演员们的发挥空间,场景更像是视觉影像式的拼接,而并非完整流畅的表演,即演员似乎在努力完成好每一幕戏,但并没有把人物的线索联接起来。这可能也来源于刁亦男早年在戏剧舞台上的习惯,将戏剧经验直接搬到这里明显不对路。

镜头、调度上的僵硬,以及文本的拼凑性,直接使得人物的动机也立不住脚,我们几乎没有在电影中看到一个完整且持续的人物情绪,尤其是刘爱爱这个人物,作为电影中多次转折冲突的推动者,从始至终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这可能与桂纶镁和角色的不契合也有关。

最令人生厌的是,影片从内到外渗透出的谄媚感,而且是那种明眼人很容易就能感受到的谄媚,说它是一部为国外电影节量身定制的影片应该并不为过。尤其是在影片中堆砌大量所谓的东方奇观,完全是对外国观众的讨好。

比如电影中的荧光广场舞、瓶中女付费表演等,其实与影片本身的主题并无太多关联,但之前贾樟柯、毕赣等戛纳入围导演曾经在作品中有所展现,所以刁亦男在电影中干脆来了个大杂烩,不管有没有意义,全部放到其中,毕竟外国观众的心中,中国就该是这个样子。

标配还有方言台词,几位主要演员都不是武汉当地人,非母语台词带来的问题在电影中完全展现出来。去年《江湖儿女》廖凡也是后学的山西话,但至少在没有中文字幕的情况下能听的清楚,但这部在相同影厅的配置下,多处背景音盖过对白,很多地方混沌的令人听不懂。

演员方面最值得讨论的就是胡歌和桂纶镁(万茜也还好,如果人物更丰满一些应该是全片最佳)。胡歌的努力毋庸置疑,从《你好,之华》中的惊艳客串开始,就能看出来努力改变戏路的决心,但这次饰演的周泽农实在太过用力,偏离了这个人物冷峻的底色。

胡歌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步子迈的太大,骤然尝试性格非常复杂的角色,大家赞叹他的突破,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造型方面,但并不是扮作沧桑就一定能演出人物的沧桑感,尤其作为一个底层的小人物,胡歌还是演出了几分“贵”气。

这里要加一句,我对胡歌没有任何偏见,我很喜欢他的《琅琊榜》《伪装者》,当然还有早期的《仙剑奇侠传》。我确实不太喜欢他的《猎场》,之前写过评论,恰好这次他主演的这部我也不喜欢,但我没必要写这么一大篇文章专门来黑他,现在处于上升期的男演员不多,有一个应该珍惜。

所以诸位胡歌的粉丝们请看清楚再控评,不要上来就说我是胡歌黑。

桂纶镁有着同样的困惑,在《白日焰火》中,刁亦男将桂纶镁性格当中的“冷”挖掘出来,刘爱爱和吴志贞有些相近,但本质有着很大差别,她骨子中的倔强与孤独与大环境是相融合的,但桂纶镁基本还是用吴志贞的演法诠释,再加上观众对她的高认知度,和角色有些违和。

也难怪会有观众把这部比作“讲故事版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从人物说话的强调,到湿漉漉的场景,再到破旧城市与霓虹灯光的结合,都透出了一股毕氏风味。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做的彻底一些,连黄觉、陈永忠、曾美慧孜也直接请过来,来上一个“戛纳华语宇宙”联动。

仔细观察,《雪暴》+《地球最后的夜晚》的演员阵容都快成为国内文艺片的标配了,这固然体现了当下国内文艺片演员空缺的窘境,但同时也能看出一些小心机:直接复制成功影片的模式,连一些演员都照搬过来,借着观众的记忆渗透到自己的作品中,这很鸡贼。

也许说的有些苛刻,不过很多观点在当时看完片后和朋友讨论他们也表示认同,《江湖儿女》和《地球最后的夜晚》我个人都蛮喜欢,但《南方车站的聚会》在各方面配置都要高于前面两部的情况下,除了布景之外毫无优势可言,这确实反映了一些问题。

等未来大家同时看到《寄生虫》和《南方车站的聚会》的时候,可以稍微做一下对比,二者虽然题材不同,但都属于亚洲语境下的黑色向寓言,孰优孰劣,高下立判,至少这一次,金棕榈给到《寄生虫》确实令人心服口服。

聚会读后感 篇4

这部电影的选角很有意思。电影里没有任何高大上的人物,角色只有三教九流和对付三教九流的警察这两类。演小混混的好像很多是群众演员,表现非常松弛。廖凡老师和刑警角色贴得很近,万茜演一个颇有韧劲的单身母亲也不在话下。男主角周泽农是个人狠话少的小贼头子,女主角刘爱爱是个毫不天真的陪泳女。一样是“下三滥”的两个人物,导演却选择了外型特别漂亮干净的胡歌和桂纶镁。胡歌和桂纶镁被用得非常狠,演员心理层面的表达被削弱到最低,被压榨出来的都是接近动物性的身体表达。可他们又那么美,靠肢体和脸孔就能打动人。周泽农如暗夜里受伤的孤狼,刘爱爱像时而胆怯时而勇猛的母鹿,演员完全把自己交给了导演,和雨夜里闪烁的霓虹车灯,黑色广场上跳跃的荧光鞋,湖面上氤氲的雾气一起,成为压抑又浪漫的符号,被导演写进这首黑暗而绮丽的现代诗里。

看完《南方车站的聚会》后我又重温了《白日焰火》。这是两部很不一样的电影。《白日焰火》叙事更传统,一个完整的探案故事,延续了四五年。《聚会》的结构更大胆,短短几天内的追逐、逃窜,在城市边缘奇异的空间里被片段化地展现。《白日焰火》那么干燥冷冽,有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雪,《聚会》潮湿粘稠,有无边无际的黑色的夜。但导演都给了它们最终的浪漫 — 那么徒劳无功,白日里绽放的盛大焰火;那段似假又真,暴风眼里宁谧小舟上的一晌贪欢。那些瞬间,雪稍稍化去,暗夜有灯在闪。

聚会读后感 篇5

有趣、另类、画面感好,但还不够!

本片最大的亮点是其拍摄的风格,霓虹色彩运用得非常鲜明,各种拍摄镜头也充斥着西方黑色电影的艺术感,在国产电影中可谓别样的存在!其中的暴力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片中人物黄毛的“割头”以及猫耳的“穿肠开伞”片段,应是国产电影中少有的黑色暴力影像,这里不得不给导演点个赞!

故事比较曲折也有些“趣味”,但整体表现中规中矩。我个人感觉最不理想的的演员的表现,虽说桂纶镁和胡歌都是我比较欣赏的演员,但这次的表现没有将我打动,整部电影下来总是觉得有些刻意,总有一种莫名的憋着慌的紧张感,情绪展现过于单一!

另一方面,由于演员或者剧本的原因,我个人认为人物的纵深度还远没有打开,有些流于表面,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导演的追求—只想展现光影交错的'犯罪表面,但我相信还能deeper!

说到deeper,回味起整个故事和人物关系,我个人感觉导演是有希望表达对这个社会的一些探讨,比如胡歌这个角色,虽说是犯罪分子,但也就是偷偷摩托,其实真正的大罪恶另有其人,最后搞成那样,也是一开始的为求自保和逼于无奈…廖凡引领的一批警察,其实从始至终都没有抓到男主,或许你可以说是迟早的事,但结果也算是遂了男主的心思…这些情节的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和思考的地方!可惜导演表现的太隐晦了,很多观众可能看了也就看了,甚至觉得有些摸不着头脑这闹的哪出…

这次南方车站的聚会,没等来相聚之人,却等来了一出尔虞我诈…在这场暗夜的光影追逐中,形形色色,韵味浓郁,可惜其中之人却少了些许味道,就像失了魂,颇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