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天行者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4-22

2024天行者读后感14篇。

经过深入调研和分析小编带来了充满新意的“天行者读后感”,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和支持。书籍是成功的锁,而阅读是打开这把锁的钥匙,我们在这本书籍中读着读着就哭了,说明我们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通过读书和记录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心灵的变化和成长。

天行者读后感 篇1

春雨轻落,没有诗,没有酒。“以为错过的是一场繁花,一片星光,一次夕阳巷口的演出,待到繁花再来,星光重现,歌舞又起,我们错过的是一个时代。”

望着稻田的浅黄,再看看这些似非洲饥民般的孩子,放学后在山坳里跃动着似潇潇春雨里灿烂桃花的红书包,他们在采摘野菜和蘑菇;二三十个学生靠着余校长的微薄工资和山里的天赐之物度过了书声朗朗的春秋。余校长那双大骨节的手,他的妻子在病床上痛苦的呻吟,孙四海和邓有米吹奏的哀怨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些似乎是界岭在素白年代光阴成河的见证。

“面对他们,我无地自容。”记者在采访被清退的民办教师后,感叹民办教师是中国教育的血泪史,他们一手握着锄头,一手拿着课本,在学生们的心中开出一朵天荒地老的花,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支教生夏雪,将青春的美丽无邪地留在了界岭的山上,玻璃板下唯美怅惋的诗抄,记载了那段可遇不可求的煮酒年华。是界岭纷纷而下的雪净化了她的心灵,一本本认真批阅的作业本是她人格的见证。

还有一位出来只想做秀的骆雨,在冰冷的教室里光着脚丫,最后因为哮喘不得不回省城休息。但他毅然决然地回到界岭,他中了界岭的毒,灵丹妙药无法解的精神之毒。

伟岸的形象、坚定的目光是英雄定格在相框的乐章,但我更想看清身边的风景,看清身边的感动。界岭之毒可以似流感在人群中蔓延,我们可以用真诚蕴育花开,用微笑涌动关爱。

转正对于民办教师是梦境深处的希望之花。唯一的转正名额,余校长将它让给年轻的张英才,界岭的三剑客余、邓、孙,要么全部转正,要么继续站成时光的钟,敲响界岭的上课铃。将厚黑当哲学、玩弄权谋的蓝飞,偷偷将自己的名字填在转正单上,也许是心生愧疚,抑或是感染界岭之毒,他决定涉身官场,用以毒攻毒的方式改变界岭的未来。围绕着转正,一阵阵凉意袭扰我的清净;围绕着转正,一丝丝温暖滋润我干涸的心灵。

街上飘来缕缕肉香,余校长在昏暗的街角抿着冰凉的红芋。黄昏放学路上,老师领着学生走着崎岖的山路。茯苓窖里家长们在忙碌,孙老师的茯苓可是孩子们的书本费和伙食费,学生是老师的孩子。

《天行者》是行走在中国大地的精神楷模。

天行者读后感 篇2

作者刘醒龙,讲述了在一个名叫届岭的偏僻山村,三个民办教师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默默、无私地奉献着。

届岭地处偏僻,离最近的小镇也有30里的山路,一到大雪天,几乎和外界隔绝。村民几乎都是文盲,为了让孩子们上学受教育,得用各种手段去动员,去强制家长将孩子送来上学。这样才将适龄孩子的入学率从10%多一点提高到60%多。让村里出一个大学生是这些人多少代的愿望,也是这些民办教师的终生奋斗目标。那个地区贫穷,贫穷得最好吃的就是油盐饭,即用一点油将剩饭炒一下,然后加点盐水;贫穷得许多孩子交不起学费。小说中的几位民办教师的工资是70元,其中35元由地方教育系统支付,另外35元由村里支付。由于工作在偏远、落后、贫困地区,所以该由村里支付的那一半儿工资,经常因为村里没钱、或是教育不被村长重视而被长期拖欠。由于上学的孩子因贫困而交不起学费,买不起书本,学校没钱维修教室等等,为了使教学能够进行下去,他们经常要将自己的钱垫进去。在业余时间还不得不进行些开荒种地等额外工作,以创些收入,维持学校的各种开支和补贴贫困孩子的学习生活之用。他们在放学后,还要照顾那些离家很远不能天天回家的学生。到了周末,还要步行一、二十里路,护送那些远道的孩子回家。他们是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正因为这一点,他们一直在那里坚持着。能让民办教师坚持下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偶然会有一两个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名额,小说中几位民办教师,十几年来一起工作,同甘苦,共患难,使得他们有了生死之情。每当有了一个转正指标后,他们既想自己转正,有不愿意舍弃自己共患难的同事,最后将名额让给新来的年轻人。

其中记忆深刻的一段是,余校长到城里去听课学习,但是记者王主任却联系了学校让他去当传达,因为那份工资的关系,余校长倒也没有推辞,但是在担任传达室工作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当他没有工作的时候,他就去教室外面听课、学习,每天早上,在学生们和老师没有来到以前,他就打开一间教室的门,站在讲台前面,进行试讲,讲完一遍,自己接着总结反思,然后再修改,再试讲。他的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王主任和实验学校的校长,也深深的感动了我。

小说中描述的这些民办教师,不仅要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还要同形形色色的落后观念和势力进行斗争。我敬重这些乡村教师,他们或许没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或许很贫穷,但是他们在精神上却是实实在在的富有的,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于教育事业的执着,看到了那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看到了他们奋发自强的,也看到了他们对于学生们的关爱。尽管他们的教学水平比起新一代人有着很大的差距,更不能和那些有着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公办教师相比,但正是由于他们的默默辛勤奉献,才使我们国家那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没有被应受的义务教育所遗弃。对照他们,我们应该扪心反省,更应该象他们那样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天行者读后感 篇3

向万站长、明爱芬、徐校长、孙四海、邓有米、张英才、夏雪、骆雨……等等的中国大地的民办教师深深致敬。因为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担负着义务教育阶段的亿几千万农村中小学生“传到授业解惑”的重任,将现代文明播撒到最偏僻的角落,付出巨大而所得甚少。他们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人,他们是二十实际后半叶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他们是山区孩子们的精神脊梁。“民办教师”这个词,也许将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他们的精神不能让人忘记也不应该忘记。他们用默默奉献、匍匐前行、乐观向上的精神谱写一曲曲人间最美的赞歌。

这是一本相当令人震撼的书,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我看着看着都流下了眼泪,随着故事情节一起喜怒哀乐。看完之后都有一种想当民办教师的冲动。民办教师也许是物质的匮乏者,但绝对是精神的富足者。在他们身上,我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当今社会正逐渐缺失、人们又渐渐淡忘的一种精神,一种民族精神,一种不屈不饶、奋发自强的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和文化,让我们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虽说没有华丽的辞藻,曲折的情节,但朴实的语言更能让我感动。文中通过界岭小学几个民办教师生活遭遇的叙述我们了解、感受、体知当地中国农村成千上万个乡村民办教师生存环境的辛酸苦辣、情绪焦灼和痛苦无奈,他们没有太多的文化修养,没有更高的精神境界,身上没有所谓的气质修养,听不到华丽的言语,但他们却是实实在在的乡村建设者,是真正农村文化的苦行者,他们是在用心、用情,全身心地做着别人不屑,而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他们的故事似乎与我们很远,有些听起来甚至让人感到不解,觉得不可思议,但我却又分明感受到他们离我很近,因为那是一种从内心深处产生的碰撞与共鸣。

在中国的社会阶层中,他们可能是微乎其微的那种,很少有人去关注、正视他们的工作、生活及其生存现状,但他们还是用自己的羸弱的身躯所蕴含的良心、道德顽强支撑起了中国农村社会不断向前前行。

中国的前途在哪里?或许更多的人认为在城市,在工业化,但大家是否想过,一旦离开农村、离开土地,我们城市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前途又在哪里。因为,无论什么时候,农村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我由衷地敬佩我们的乡村民办老师,他们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奉献的是民族的希望;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站在人格高地的人。对照他们,我们应该扪心反省,更应该象他们那样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天行者读后感 篇4

这位名叫珍娜(Jenna)的影评人,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我完全被震住了!我从来没有对一部电影如此满意过。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这是一个定义了我的生活的系列电影,它以一种我想象不到的方式做到了这一点。看完这部电影,你会哭……”

《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和其他系列电影不同的是,《星球大战》的故事影响了好几代的人,这也是为何珍娜特别强调了这是一部定义了她生活的系列电影。虽然她并没有提到电影中究竟怎样的情节给她带来如此巨大的震撼力,但是她表示她被这部电影所感动,所震撼了,可以说这是对这部《星球大战9》很好的评价。

虽然之前的两位影评人,都对这部电影给出了不错的评价,但是也有的影评人对《星球大战》三部曲显得有些失望。一位名叫“Terri Schwartz”的影评人,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我看了《星球大战:天行者崛起》。我想说很多,里头有许多我喜欢,也有很多我爱的,但总的来说我的感觉很复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像是对《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的道歉,也是《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的续集,这让我很沮丧。”

要是你一直关注《星球大战》三部曲的话,那么你就会知道,这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是由莱恩·约翰逊导演的,而他导演的《星球大战8》让许多粉丝们感到失望,这也是为何Terri Schwartz在自己的文章中,表示这让她很沮丧。

总的来说,参加了首映的影评人们对这部《星球大战9》的评价都不错,特别是许多影评人们都强调了电影中有出色的力量,而且比起《星球大战8》,这部J·J·艾布拉姆斯导演的电影,显然更令影评人们满意,但是由于三部曲的第三部,并不是由艾布拉姆斯导演的,所以这也让一部分的影评人觉得有些沮丧。

天行者读后感 篇5

读书有感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界岭的深山窝里。那里群山环抱,村落分散,教育落后。在人们的传说中,界岭的男人长的像男苕,女的像女苕,至今没有一个大学生,连高中生都很少见。故去的老村长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把给下乡知青盖的知青屋办成了学校,于是就出现了界岭第一批民办教师。他们凭着自己对故乡、孩子、和教育事业执着的爱,用自己的肩膀赤裸裸承担起本应该国家和民族承担的重任,奏响了一曲中国民办教师的悲壮颂歌。

界岭是深山区,人们本来就穷,穷人再办教育,就更是贫困潦倒的教育。界岭小学,因为贫穷和偏僻,成为公办教师不愿落脚的地方。但也因为如此,余校长、邓有米、郭四海三位民办教师成为了界岭连狗都欢迎的人物,也成为了界岭最贫穷的群体。

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贫穷而让教育丝毫逊色,反而让教育更加凝重和深沉。一切都源自他们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也正是因为这种深沉不计报酬的大爱,感动了他们身边的家长、同事和支教生。

民办教师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将现代文明播撒到最偏僻的角落,付出巨大而所得甚少”。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大爱以及他们的悲壮之歌将是历史上沉重的一幕。

天行者读后感 篇6

在一个叫仁岭的偏僻山村,三位民办教师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默默无私地奉献,天行者读完后会有感触。

届岭地处偏僻,离最近的小镇也有30里的山路,一到大雪天,几乎和外界隔绝。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是文盲。为了让孩子上学接受教育,他们必须用各种手段动员和迫使父母送孩子上学。这样才将适龄孩子的入学率从10%多一点提高到60%多。

让村里出一个大学生是这些人多少代的愿望,也是这些民办教师的终生奋斗目标。那个地区很穷。穷人吃的最好的食物是咸米饭。就是用少许油把剩菜炒熟,然后加盐水。许多穷孩子付不起学费。**几位民办教师的工资是70元,其中35元由当地教育系统支付,另外35元由村里支付。

由于在边远、落后、贫困地区工作,由于村里没有钱,或者村长不重视教育,村里应该支付的一半工资往往被长期拖欠。由于上学的孩子因贫困而交不起学费,买不起书本,学校没钱维修教室等等,为了使教学能够进行下去,他们经常要将自己的钱垫进去。在业余时间,我不得不做一些额外的工作,如种田,以创造一些收入,维持各种学校开支和资助贫困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放学后,他们必须照顾那些离家很远,不能每天回家的学生。到了周末,还要步行

一、二十里路,护送那些远道的孩子回家。他们是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正因为这一点,他们一直在那里坚持着。

能让民办教师坚持下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偶然会有一两个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名额,**中几位民办教师,十几年来一起工作,同甘苦,共患难,使得他们有了生死之情。每当有了一个转正指标后,他们既想自己转正,有不愿意舍弃自己共患难的同事,最后将名额让给新来的年轻人。

**中描述的这些民办教师,不仅要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还要同形形色色的落后观念和势力进行斗争。这更加深了我们对他们的敬重。尽管他们的教学水平比起新一代人有着很大的差距,更不能和那些有着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公办教师相比,但正是由于他们的默默辛勤奉献,才使我们国家那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没有被应受的义务教育所遗弃。

王锐2013年11月1日

天行者读后感 篇7

带着异常沉重的心情读完了刘醒龙本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天行者》。书读完后放下了,可是沉重的心情却一直无法轻松下来。

小说中以三个在一个名叫届岭的偏僻山村教书的民办教师为主线,讲述了民办教师在偏远、落后、贫困地区,为了广大贫困农民的孩子能够早日走出贫困,早日摆脱无知,早日融入现代社会而默默、无私地奉献着。

那个地区偏远。离最近的小镇也有30里的山路,一到大雪天,几乎和外界隔绝。

那个地区落后。村民几乎都是文盲,被外界称成为男苕和女苕。苕,即为白薯。让孩子们上学受教育,得用各种手段去动员,去强制家长将孩子送来上学。这样才将适龄孩子的入学率从10%多一点提高到60%多。让村里出一个大学生是这些人多少代的愿望,也是这些民办教师的终生奋斗目标。

那个地区贫穷,贫穷得最好吃的就是油盐饭,即用一点油将剩饭炒一下,然后加点盐水;贫穷得许多孩子交不起学费;贫穷得许多孩子的衣着和身材都象非洲难民。

民办教师就是那些农村中受到教育程度较高些的、愿意为当地农村中的孩子摆脱文盲、愚昧状态而甘于奉献的、而被选拔到当地学校中任课的那批人员。

小说中的几个民办教师,完全不同于公办教师,他们与公办教师的待遇和工作条件有着天壤之别。

公办教师拿着国家工资,退休后可以无忧无虑地领取退休金,安度晚年生活;而他们不在国家正式编制之内,他们的收入甚至不及在城镇家庭保姆的收入。小说中的几位民办教师的工资是70元,其中35元由地方教育系统支付,另外35元由村里支付。而在当地县城当保姆第一个月的工资是120元。

公办教师从来不用担心开支的问题;而他们由于工作在偏远、落后、贫困地区,所以该由村里支付的那一半儿工资,经常因为村里没钱、或是教育不被村长重视而被长期拖欠。

公办教师在课外可以用开办各种补习班、特长班的名义,再挣些额外收入;而他们由于上学的孩子因贫困而交不起学费,买不起书本,学校没钱维修教室等等,为了使教学能够进行下去,他们经常要将自己的钱垫进去。在业余时间还不得不进行些开荒种地等额外工作,以创些收入,维持学校的各种开支和补贴贫困孩子的学习生活之用。

公办教师放学后,除了业余时间教学额外创收外,其它时间可以自由安排;而他们在偏僻的山沟里,既没有地方可去,也没有电视可看。他们在放学后,还要照顾那些离家很远不能天天回家的学生。到了周末,还要步行一、二十里路,护送那些远道的孩子回家。

他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与公办教师的不同点:公办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学生来教;而民办教师则是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这最后一点就让人明白了为什么条件那么艰苦,收入那么低,那些民办教师还在那里坚持着。

能让民办教师坚持下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偶然会有一两个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名额,让那些在民办教师岗位上工作了一、二十年的老教师有了改变命运的可能。转为公办教师,对民办教师来说,无异于一步登天。但那种名额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民办教师到死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和待遇。这点希望,也成为了支持他们坚持下来的一个终生梦想。

小说中几位民办教师,十几年来一起工作,同甘苦,共患难,使得他们有了生死之情。每当有了一个转正指标后,他们既想自己转正,有不愿意舍弃自己共患难的同事,最后将名额让给新来的年轻人。

随着时代的变革,随着一些年轻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随着一些公办教师也来支边体会了他们的疾苦,随着民办教师的重要性慢慢地被更多的人关注,民办教师的疾苦慢慢地被更多的人了解,最后由中央出台了新政策,将所有的民办教师全部转成公办教师。这对界岭的几位民办教师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但当这让无数人当作一种渺茫的希望、当作终身的梦想的好消息真正实现时,却让他们高兴不起来了。因为要转为公办教师,还要买断转正之前那些年的工龄,以参加社保。买断工龄的钱,工龄长些的要一万多元,少点的也要七、八千元。这笔钱对于这些最早每月只拿几元钱、到后来也不过70元工资的民办教师无疑是个天文数字。由这么一个看似是好消息的消息,却又引发了一系列的感人的悲欢故事。

小说中还描述了这些民办教师,不仅要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还要同形形色色的落后观念和势力进行斗争。这更加深了我们对他们的敬重。

尽管他们的教学水平比起新一代人有着很大的差距,更不能和那些有着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公办教师相比,但正是由于他们的默默辛勤奉献,才使我们国家那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没有被应受的义务教育所遗弃。

据说我国曾经有四百多万民办教师,他们担负着农村中一亿几千万的中、小学生义务教育任务。

尽管民办教师这一称呼已成为历史,但民办教师的历史作用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小说将几位民办教师的工作事业和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向我们讲述了他们许多悲欢动人故事。让我们在阅读时,也随着作者的情感一起高兴、悲伤、愤怒、惋惜和遗憾。尽管小说的结尾似乎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但留给我们思考空间似乎更大,让你放下小说后,还在继续为他们的命运而担忧着。

本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五本小说,我已经读完了三本。这三本书中,如让我评选,我会将《天行者》放在靠前的位置。

我非常讨厌现在在书的封面上流行再加上一条叫做腰封的东西。真是画蛇添足。这条腰封,使得我在读完小说后,无意中拿掉腰封,才看到了印在封面上非常有寓意的、精美的设计图案。

天行者读后感 篇8

春雨轻落,没有诗,没有酒。“以为错过的是一场繁花,一片星光,一次夕阳巷口的演出,待到繁花再来,星光重现,歌舞又起,我们错过的是一个时代。”

望着稻田的浅黄,再看看这些似非洲饥民般的孩子,放学后在山坳里跃动着似潇潇春雨里灿烂桃花的红书包,他们在采摘野菜和蘑菇;二三十个学生靠着余校长的微薄工资和山里的天赐之物度过了书声朗朗的春秋。余校长那双大骨节的手,他的妻子在病床上痛苦的呻吟,孙四海和邓有米吹奏的哀怨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些似乎是界岭在素白年代光阴成河的见证。

支教生夏雪,将青春的美丽无邪地留在了界岭的山上,玻璃板下唯美怅惋的诗抄,记载了那段可遇不可求的煮酒年华。洁玲的雪净化了她的心灵。认真复习的作业本是她个性的见证。

另一个只想炫耀的骆雨,在冰冷的教室里光着脚。最后,他因为哮喘不得不回省会休息。但他毅然回到了界岭。他被界岭毒死了,界岭是灵丹妙药无法解决的精神毒药。

伟岸的形象、坚定的目光是英雄定格在相框的乐章,但我更想看清身边的风景,看清身边的感动。界岭之毒可以似流感在人群中蔓延,我们可以用真诚蕴育花开,用微笑涌动关爱。

街上有一缕肉香,余校长在黑暗的角落里啜饮着冷红色的芋头。黄昏放学路上,老师领着学生走着崎岖的山路。家长们在茯苓地窖里忙着。孙小姐的茯苓是孩子们的书和饭。学生是老师的孩子。

《天行者》是行走在中国大地的精神楷模。

天行者读后感 篇9

《天行者》读后感

本书讲的是民办老师的故事,回想起来,恰好是在我读小学时,民办老师这一角色开始逐渐被赶出历史舞台。在我的印象里,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却因着肚子里的一点墨水好作斯文,身上不沾泥水,却一样的斤斤计较,喜欢耍点小聪明,贪点小便宜,脱不掉一身的农民习气。他们拔出泥腿子直起腰,最后终究还是得弓着腰把腿塞回去,彷佛从来就没有上过岸。

正是从他们那儿,一代代农村孩子学会了算数,学会了写字,走出了山间故里。

如同赤脚医生、行商走贩,三教九流,各有各的活法,一样的在时代的滚滚洪流里随波逐流,一旦被巨浪抛飞,也一样的只能在岸上苟且枯萎。

我喜欢读小人物的故事,他们一群又一群的淹没在夜色黄昏,那些挣扎里有历史的血痕。

或许只有血色里的烂漫才足够撕开夜幕,映照那段苍茫的岁月,可惜作者的魄力不够,不敢把斧子劈进肉里,非得小心翼翼地裹上一层又一层的温存,模糊了血色,也掩埋了岁月。

作者的笔力也不够,一个故事讲的支离破碎,书中人物也大多像提线的木偶,呆滞而沉闷。希望有后来者能够好好地讲述那段褪色的历史,同在生活里挣扎求存,为他们也为我们留下些动人的痕迹,是以为记。

天行者读后感 篇10

乡村民办教师心中“爱的火炬”

——再读刘醒龙长篇**《天行者》有感

刘醒龙,1956年1月10日生于湖北黄州,著名作家。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湖北省作协副主席。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威风凛凛》《生命是劳动与仁慈》《痛失》《弥天》《圣天门口》《天行者》,以及长篇散文《一滴水有多深》,出版有多卷本**集《刘醒龙文集》等。

出版于2009年的长篇**《天行者》于2011年8月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一) 再读《天行者》,或许缘于一种感恩的心,突然间勾起了我想回到大山深处执教的冲动。我来自鄂西贫困地区,老少同住,恩施建始。

可以说,启蒙时期接受的教育都来自于民办教师,他们大多是我们村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至今还忘不了张老师每早把牛羊放到山后,到学校时那湿湿的裤腿儿,整个乡镇中心小学的老师大多如《天行者》中所写的民办教师一样,给了我最初的文化启蒙。

穿越《凤凰琴》改编的电影,那座大山,那所小学,那把凤凰琴的声音至今还萦绕于脑海,咱们小时候升国旗的画面如同刻在了心田。

大山下的那所小学,三位民办老师支撑起远山深处的教育,或许他们教不出清华、北大的学子,但他们教会了学生识文断字,给了他们一双走向社会的**的翅膀,他们会因阅读而丰富思想,会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他们教导学生们做人要有责任心和爱心。他们的言行感动了每一个学生

为了孩子们,他们已经度过了一生。然而,最后,他们仍然贫穷,仍然受苦,仍然为天堂行事。他们背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安抚着全国所有乡村儿童痛苦的灵魂,让他们识了字,认识了国旗,学会了做人,懂得了爱。

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走出小村庄,走遍了全国和世界;我国的经济正是随着他们而日新月异;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国家才从无知走向文明,从贫穷走向财富

今天,我有幸成为一名编辑和记者,但遗憾的是,我没有作家和诗人的笔墨和感情。这需要我继续加强学习。再读《天行者》,与各位共勉。

(二) 《天行者》是献给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乡村英雄的悲壮之歌。书写了一群民办教师在农村中的坚守与盼望,是对20世纪**十年代中国农村四百多万民办教师的近乎临摹式的描写。长期以来的文学作品中,民办教师的形象一直被限定于低下的文化、社会地位之中,政治形象以及教育贡献往往被简单的勾勒或直接忽略,而刘醒龙则超越了这层简单的政治道德评价,立体地表现了中国民办教师在底层无私奉献的形象。

刘醒龙有感于这种现象,1992年为他们写下中篇**《凤凰琴》。《凤凰琴》在取得巨大成功后,刘醒龙接到众多读者来信希望看到**的续集。刘醒龙并为理会这些信件。

而十几年后,乡村教育出现了极大的变化,作者又有感于一篇讲述乡村教师的文章于是写下了《凤凰琴》的续集。

《天行者》从宏阔的政治、文化以及时代变革的历史进程出发,深度把握了中国民办教师的历史命运,透过民办教师的道德光辉,深入地窥探了民办教师的文化心理!同时,《天行者》不同于其他书写民办教师的作品的是作者也将艺术触角深入到广袤的中国乡村, 该书秉承了作者现实主义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

作为“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刘醒龙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乡村文明,并用批判的眼光重新解读都市。他渴望城市里的人们重建他们内心的乡土世界,在喧闹的市中心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刘醒龙在**中力求还原民办教师最真实的人生,赋予他们以“人”的各种情态,使他们既具备民间英雄的大义胸襟,也带有普通人的蝇营狗苟、鼠肚鸡肠。

其作品重点突出民办教师作为乡村启蒙者的英雄人格,塑造出他们作为乡村心灵守护者的形象,作者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创造出另一种文学世界。

(三) 让我们一起分享《天行者》的部分片断和作者的创作情怀。

界岭是一个偏远、落后、贫穷的地方。最近的小镇还有一条30英里的山路,在下雪天几乎与外界隔绝。村民几乎都是文盲。

要让孩子上学接受教育,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动员他们。让村里出一个大学生是这些人多少代的愿望,也是这些民办教师的终生奋斗目标。贫穷中最好的食物是盐饭,也就是说,用少许油将剩菜炒熟,然后加些盐水;贫穷得许多孩子交不起学费……

**中几位民办教师,十几年来一起工作,同甘苦,共患难,使得他们有了生死之情。每当有了一个转正指标后,他们既想自己转正,有不愿意舍弃自己共患难的同事,最后将名额让给新来的年轻人。

**同时也说明了这些民办教师不仅要履行自己的教学职责,还要与各种落后的思想和力量作斗争。这更加深了我们对他们的敬重。

**几位民办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我们讲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这里有几处细节描述请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高考落榜的张英才焦急地等着叔叔给他安排工作。身为乡教育站的万站长为两个即将成为民办教师的年轻人分配去向发愁:一个是外甥,一个是旧情人的儿子蓝飞,哪个去盛产男苕女苕深山里的艰苦卓绝的界岭小学呢?

对文学和艺术充满热情的张英才被委曲入山。从那时起,他将民办教师的爱与恨、忧与痛融为一体。进教室吃粉笔灰的猪,自刻油印课本的学生,辍学打工的优等生叶萌,每天笛声伴奏的升降国旗……单纯热血的张英才体味着严峻的教育现状,也感触、认识三位资深同事:

教学、照顾瘫妻之余,承担着十几个寄宿家里的学生吃住管理的老好人余校长;节俭、灵活,一切为转正做准备、一丝不苟进行自己人生计划的副校长邓有米;与瘫痪丈夫王小兰相恋多年的教学主任孙四海。他们在深山演绎着寂寞、卑微、五味杂陈的岁月,为实现界岭高考零的突破呕心沥血。

“界岭小学的那帮民办教师,少的干了十几年,多的干了二十几年,日日夜夜对转正的渴望,早已化为一种心情之癌,成了永远的不治之症。”张英把切身体会写成文章《大山小学国旗》。经省报记者王主任实地调查后发在头版,张英才的文章刊发后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界岭小学因此得到一个珍贵的转正指标。

而这个转正的指标,张英才也没有要。

山外的风慢慢吹进闭塞的山区。美丽的女大学生夏雪给界岭小学带来了生机。美丽的诗句和宝马汽车表明她与众不同。

躲进深山的她,仍逃避不了要为失败的青春爱情买单的结局,她很快不告而别。然而,她短暂的生命力却给山里的孩子们留下了诗歌的种子和对美的向往。

久任一把手的余校长,知道应给年轻人施展手脚和锻炼的机会,他决定借送叶碧秋去省城王主任家的机会。王主任帮助余校长在省实验小学找了一个岗哨。为了获取“教师培优”的实质效果,余校长千方百计学习,甚至对着无人的空教室试讲……直到被发现。

他终于获得了正式上课的机会。

……《天行者》从某个角度来说可以说是讲述张英才的精神如何成长的成长**。**的中心人物张英才是高考中的失败者,无奈之下,他接受了担任乡教育站站长的舅舅的安排,到界岭这样一个鸟都飞不进的山窝里,当一名民办教师的,起初他是一百个不情愿的,他的努力目标就是尽快离开这里。**结尾却以已获得大学文凭、在县教育局工作的张英才重返界岭小学任教收尾,**围绕着张英才的人生选择这个主题展开不断的叙写。

书中讲到了余老师、孙老师、邓老师等三位甘于奉献的民办老师,为了让当地贫困人家的孩子早日摆脱无知而默默奉献着。他们的工资由起初的每月几元钱到后来的每月70元钱,其中乡里发35元,另外的35元由对教育不太重视的村长长期拖欠。工作几十年,他们赶不上县里保姆第一个月120元的工资。

可怜的工资还经常用去垫付孩子的课本费、学费,学校维修教室的费用等等。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他们在业余时间还不得不进行些开荒种地等额外工作,以创些收入,维持学校的各种开支和补贴贫困孩子的学习生活之用。

我喜欢乡村中所有的人。在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是叶碧秋的苕妈。在富饶而神秘的乡村,一棵从不说话的树是一个聪明人。

也许在生活中,只有夏雪这样一个时尚纯洁的女孩。我希望她是一种美的标本。我更希望她是一种美的真实。

我敬重一切前往乡村任教的人,不管他们是以何种理由,也不管他们心中怀有何种想念,哪怕他只是在某所学校里带上一个星期,只要他们教会孩子一个字。

他们这样做到底为了什么?也许为了那少之又少的民办教师转正名额。多年的同事,血浓于水的感情,当来之不易的转正名额来到他们身边时,割舍不下朝夕相处的同事,而把名额让给了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

我打心底敬重这些乡村教师,他们可能是物质上的贫困者,却又是精神上的富有者,在他们身上,我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当今社会正逐渐缺失、人们又渐渐淡忘的一种精神,一种民族精神,一种不屈不饶、奋发自强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孕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和文化,让我们一代又一代地生活和传承。

(4) 很难想像,只有三位民办教师和一百八十名学生,每天学校还举行升旗仪式。在校长的主持下,两位老师用长笛奏起国歌,全体学生庄严敬礼。在三位民办教师眼中,学校是圣地,教育是崇高的事业,他们是献身于此的人。

这种神圣感可以影响任何人。从这个学校起步、后来进入**机关的张英才,最终又回到了这里,接过了前辈的“接力棒”。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必得有一种博大的“爱心”,它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教育”。

《天行者》一书中,反复出现几个意象,如界岭小学的国旗,孙四海的笛声,以及一开始充满神秘色彩的凤凰琴,这些无一不是在昭示着界岭小学的精神,一种面向太阳盛开、永不屈服的精神。说这些民办教师是最浪漫的,**中多出描写体现了这一点,在竹笛声中界岭小学的国旗早晚按时升降,孙四海与王小兰的苦恋,支教女大学生夏雪的诗歌,为了转正,情同刘关张的三位民办教师共进退,最终把转正名额还给了年轻的、有前途的张英才。书中充分展示了这些民办教师在孤寂中的坚守、苦难中的忠诚、同甘共苦的兄弟情,书中闪耀着人性的色彩和光芒的深情描写,让人温暖而感动。

刘醒龙说:“**应该是优雅和高贵的!”刘醒龙的为人却是朴素的。

朴素的刘醒龙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有多少闪亮的头衔,总是执着、谦逊地行走于他的艺术世界中,总是能够避开流淌于生活表面的泡沫,看取生活的真相,把民间底层人们的精神和灵魂真实地表现出来,以如水的柔情给人以深深地感动。乡土世界的微妙可以在一个人的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他的情感会有沉重的伤感和柔情。它让人在残酷中看到了诗性、在疯狂的人性裸露中感受到了人之“为”人的温暖。

这种“深刻”大概只有象刘醒龙这样把“心”安放于土地中的作家才能有,这是刘醒龙作品的底色,也是他作为一个作家的独特性所在。

天行者读后感 篇11

我带着异常沉重的心情读完了刘醒龙的《天行者》,可是沉重的心情却一直无法轻松下来。

《天行者》以三个在一个名叫界岭的偏僻山村的民办教师为主线,讲述了民办教师在偏远、落后、贫困地区,为了广大贫困农民的孩子能够早日走出贫困,早日摆脱无知,早日融入现代社会而默默无私地奉献着。

界岭是一个偏远、落后、贫困的地方。离最近的小镇也有30里的山路,一到大雪天,几乎和外界隔绝。村民几乎都是文盲。让孩子们上学受教育,得用各种手段去动员。让村里出一个大学生是这些人多少代的愿望,也是这些民办教师的终生奋斗目标。贫穷得最好吃的就是油盐饭,即用一点油将剩饭炒一下,然后加点盐水;贫穷得许多孩子交不起学费。

民办教师就是那些农村中受到教育程度较高些的、愿意为当地农村中的孩子摆脱文盲、愚昧状态而甘于奉献的、而被选拔到当地学校中任课的那批人员。小说中的几个民办教师,完全不同于公办教师,他们与公办教师的待遇和工作条件有着天壤之别。

公办教师拿着国家工资,退休后可以无忧无虑地领取退休金,安度晚年生活;而他们不在国家正式编制之内,他们的收入甚至不及在城镇家庭保姆的收入。小说中的几位民办教师的工资是70元,其中35元由地方教育系统支付,另外35元由村里支付。而在当地县城当保姆第一个月的工资是120元。

公办教师从来不用担心开支的问题;而他们由于工作在偏远、落后、贫困地区,所以该由村里支付的那一半儿工资,经常因为村里没钱、或是教育不被村长重视而被长期拖欠。

公办教师在课外可以用开办各种补习班、特长班的名义,再挣些额外收入;而他们由于上学的孩子因贫困而交不起学费,买不起书本,学校没钱维修教室等等,为了使教学能够进行下去,他们经常要将自己的钱垫进去。在业余时间还不得不进行些开荒种地等额外工作,以创些收入,维持学校的各种开支和补贴贫困孩子的学习生活之用。

公办教师放学后,除了业余时间教学额外创收外,其它时间可以自由安排;而他们在偏僻的山沟里,既没有地方可去,也没有电视可看。他们在放学后,还要照顾那些离家很远不能天天回家的学生。到了周末,还要步行一、二十里路,护送那些远道的孩子回家。

他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与公办教师的不同点:公办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学生来教;而民办教师则是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这最后一点就让人明白了为什么条件那么艰苦,收入那么低,那些民办教师还在那里坚持着。

能让民办教师坚持下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偶然会有一两个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名额,让那些在民办教师岗位上工作了一、二十年的老教师有了改变命运的可能。转为公办教师,对民办教师来说,无异于一步登天。但那种名额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民办教师到死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和待遇。这点希望,也成为了支持他们坚持下来的一个终生梦想。

小说中几位民办教师,十几年来一起工作,同甘苦,共患难,使得他们有了生死之情。每当有了一个转正指标后,他们既想自己转正,有不愿意舍弃自己共患难的同事,最后将名额让给新来的年轻人。

随着时代的变革,随着一些年轻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随着一些公办教师也来支教体会了他们的疾苦,随着民办教师的重要性慢慢地被更多的人关注,民办教师的疾苦慢慢地被更多的人了解,最后由中央出台了新政策,将所有的民办教师全部转成公办教师。这对界岭的几位民办教师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但当这让无数人当作一种渺茫的希望、当作终身的梦想的好消息真正实现时,却让他们高兴不起来了。因为要转为公办教师,还要买断转正之前那些年的工龄,以参加社保。买断工龄的钱,工龄长些的要一万多元,少点的也要七、八千元。这笔钱对于这些最早每月只拿几元钱、到后来也不过70元工资的民办教师无疑是个天文数字。由这么一个看似是好消息的消息,却又引发了一系列的感人的悲欢故事。

小说中还描述了这些民办教师,不仅要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还要同形形色色的落后观念和势力进行斗争。这更加深了我们对他们的敬重。

尽管他们的教学水平比起新一代人有着很大的差距,更不能和那些有着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公办教师相比,但正是由于他们的默默辛勤奉献,才使我们国家那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没有被应受的义务教育所遗弃。

据说我国曾经有四百多万民办教师,他们担负着农村中一亿多的中、小学生义务教育任务。

民办教师这一称呼虽已成为历史,但民办教师的历史作用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小说将几位民办教师的工作事业和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向我们讲述了他们许多悲欢动人故事。让我们在阅读时,也随着作者的情感一起高兴、悲伤、愤怒、惋惜和遗憾。尽管小说的结尾似乎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但留给我们思考空间似乎更大,让你放下小说后,还在继续为他们的命运而担忧着。

天行者读后感 篇12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刘醒龙的《天行者》,意犹未尽,我又上网搜出了电影《凤凰琴》,边读边看边流泪。难得有人这么体谅民办教师,这个已经永远消失了的特殊群体,这个饱受了艰辛又往往不被人理解的尴尬的团体!

读《天行者》,我读到的是刘醒龙对一个群体唱出的感伤而又沉郁的歌谣,既是生命的颂诗,也是献给守望一生者的墓志铭。余校长、孙四海和邓有米们让人心痛的贫寒,他们为了转正而表现出的让人心痛的无助,和让人心痛而又景仰的伟岸人格,无不成为一个时代的灵魂印记。刘醒龙在此记录的是一个即将成为历史的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告别了一种身份的认同,可是,主人公们高山仰止的形象却会让我们无法告别永远根植于此身份的心灵认同。

余校长他们的人生是沉默的人生,在时代的发展与嬗变中,似乎不起一丝微澜,作者在故事的叙写过程中,也以近似于沉默的方式,写出他们的人生坚守,展现的是一种人生方式的沉默之诗,又是一种信仰的史。于其间,我们看着余校长与明爱芬的生离死别,孙四海与王小兰的深爱情伤,看着石站长的无奈与伤痛,孙英才的离去归来的人生选择。这些伟大的小人物的忍辱与不屈,煎熬与守望,创伤与弥合,分离与相守,使得《天行者》在沉郁苍凉中映照出当下世俗人间的浮华庸俗。作品以小人物的世俗生存状态来对应时代发展的大历史,又从容地在时间长河中让人物各取所需,就这样让读者的情感走入人物的生活,随他们的生活起起伏伏。

刘醒龙要做的事情是以文学之碑铭刻下民办教师的历史功绩。省城大记者王主任的观点显然就是刘醒龙的观点。王主任感慨道:民办教师是当代最伟大的民族英雄!刘醒龙依然以界岭小学为观察对象,他在接下来的雪笛和天行者这两个部分里,让我们看到了在大山窝里的界岭,弥散着一种浩然之气。凡是来这里的人,无不被这种浩然之气所感染。城市里的两位年轻教师夏雪和骆雨先后来到界岭支教,他们来之前或许都抱着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但在界岭呆上数月之后,他们的思想和情感都悄悄发生的变化,无论他们是生是死,也无论他们是去读研究生还是去当公务员,总会惦念着界岭,惦念着大山窝里那些嗷嗷待哺的孩子们。夏雪逝世前叮嘱父母,要替她在界岭建一座小学校。骆雨到省民政厅工作后,终于有机会以巡视的身份来回报界岭。这种浩然之气来自界岭小学的几位民办教师。最重要的是,民办教师的浩然之气也让闭塞的山村悄悄地发生的变化。民办教师不仅教会孩子们识文认字,也用知识让村民们开启心智。村长选举的情节最为鲜明地表达了这层意思。在闭塞的界岭,村长余实成了家天下的村阀,村民们尽管心有怨恨,却将其当成天经地义的事情接受。余实并非十恶不赦的坏蛋,也许在落后贫困的乡村,这样霸道的村长十分常见,尽管他们凭借权力满足了私欲,但他们也维系着乡村共同体的秩序,因此人们容忍了余实这样的村阀。不过余实万万没有想到,当年他同意在山窝里建一个界岭小学,其实是为自己建了一座坟墓。界岭小学的几位民办教师就像是几个小小的泉眼,以清澈的泉水滋养着人们的心灵,虽然水势不大,却挡不住一日复一日地长流不断呀。界岭上的人们也开始懂得了民主,懂得了自己做主。于是在又一次村长选举开始时,为了不让村阀肆无忌惮地糟踏村民们的利益,民办教师孙四海毅然站出来竞选村长。孙四海被选上了村长。孙四海的胜利也证明了民办教师的历史功绩:他们通过自己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努力,将现代文明播撒到了最偏僻的角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民办教师,常年背负着不公的身份,却要默默地克服许多难以想象地困难,在最缺少知识的地方传道授业,如果没有一点自强不息的精神,是能以做到这一步的,因此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天行者。

天行者读后感 篇13

读书会《天行者》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偏远山村小学的几位民办教师为转公办教师的曲折、艰辛的故事。书中没有对私人教师的荣耀和伟大的赞美。他们也有自己的私心和私欲。但在各种政策和错误的重复中,曾经为自己做过小算盘的老师们终于能够相互理解了。

虽然结局不是很开心,但故事真的很感人。

这所学校的张英材、余校长、孙四海、邓有米三位老师,像中国其它边远地区的民办教师一样,用良知守护着中国的农村教育。坚守着对知识,和育人的信念。

余校长、孙四海和邓有米们让人心痛的贫寒,他们为了转正而表现出的让人心痛的无助,和记人心痛而又景仰的伟岸人格,都成了一个时代的灵魂印记。余校长的生活是一种沉默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坚守着,展现着沉默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信仰。余校长与情人明爱芬的生死,孙四海与王小兰的深情,石站长的无奈与痛苦,孙英才离别与归来的人生选择。

这些小人物忍辱与不屈,煎熬与守望,创伤与弥合,分离与相守,对映着当下快节奏生活中的浮华和世俗,确实让人感动。所以,读《天行者》,我读到的是作者刘醒龙对一个群体唱出的感伤而又沉郁的歌谣,即是生命的颂诗,也是献给守望一生者的墓志铭。

天行者读后感 篇14

寒假里,我带着异常沉重的心情读完了刘醒龙的《天行者》。

届岭地处偏僻,离最近的小镇也有30里的山路,一到大雪天,几乎和外界隔绝。村民几乎都是文盲,为了让孩子们上学受教育,得用各种手段去动员,去强制家长将孩子送来上学。这样才将适龄孩子的入学率从10%多一点提高到60%多。让村里出一个大学生是这些人多少代的愿望,也是这些民办教师的终生奋斗目标。那个地区贫穷,贫穷得最好吃的就是油盐饭,即用一点油将剩饭炒一下,然后加点盐水;贫穷得许多孩子交不起学费。小说中的几位民办教师的工资是70元,其中35元由地方教育系统支付,另外35元由村里支付。由于工作在偏远、落后、贫困地区,所以该由村里支付的那一半儿工资,经常因为村里没钱、或是教育不被村长重视而被长期拖欠。由于上学的孩子因贫困有的交不起学费,有的买不起书本,学校被大石块撞塌后没钱维修教室等等,为了使教学能够进行下去,他们经常要将自己的钱垫进去。在业余时间还不得不进行些开荒种地等额外工作,以创些收入,维持学校的各种开支和补贴贫困孩子的学习生活之用。他们在放学后,还要照顾那些离家很远不能天天回家的学生。到了周末,还要步行一、二十里路,护送那些远道的孩子回家。他们是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能让民办教师坚持下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偶然会有一两个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名额,小说中几位民办教师,十几年来一起工作,同甘苦,共患难,使得他们有了生死之情。每当有了一个转正指标后,他们既想自己转正,又不愿意舍弃自己共患难的同事,最后将名额让给新来的年轻人。

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段是,余校长到城里去听课学习,但是记者王主任却联系了学校让他去当传达,因为那份工资的关系,余校长倒也没有推辞,但是在担任传达室工作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当他没有工作的时候,他就去教室外面听课、学习,每天早上,在学生们和老师没有来到以前,他就打开一间教室的门,站在讲台前面,进行试讲,讲完一遍,自己接着总结反思,然后再修改,再试讲。他的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王主任和实验学校的校长,也深深的感动了我。

我敬重这些乡村教师,他们或许没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或许很贫穷,但是他们在精神上却是实实在在的富有的,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于教育事业的执着,看到了那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看到了他们奋发自强的,也看到了他们对于学生们的关爱。

我由衷地敬佩我们的乡村民办老师,他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奉献的是民族的希望。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站在人格高地的人,对照他们,我们应该扪心反省,更应该象他们那样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