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康熙大帝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25

2024康熙大帝读后感。

书是人类忠实的伙伴,他能给予我们无时无刻的安慰,随着自己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体会到更多心情感悟。 阅读后写下感想,可以让我们更好的领悟作品的意义。本文主要涉及与“康熙大帝读后感”相关的内容,如果您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请您关注我们的网站!

康熙大帝读后感 篇1

在工作之余拜读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以至于这部小说让我看得如痴如醉、废寝忘食,思想完全融合到一代帝皇康熙的故事情节中,为他的八岁即位所惊讶,为他十四岁的亲政而惊叹,为他十六岁果断铲除鳌拜所折服,为他二十岁独自平定拥有南方重兵的吴三桂而欢呼。 无论是他的亲征前线,与将士同甘共苦艰难时每天只吃一餐饭,还是微服私访体恤平民、看不到贫病交加时的真情流露。无论是他惜才如金,不理清规,对亦友亦师的布衣才子伍次友的敬重有加,还是对他的贴身侍卫魏东亭等一班忠臣关爱备至的谆谆君王意。 他为国库亏空前线告急时的焦虑如焚,他为黄河、淮河泛滥时的不惜重金痛下决心的整治,他为统一台湾时的精心布局而呕心沥血,他事事以历代的过错教育身边大臣,他嫉恶如仇、奖罚分明,他通晓诸子百家、史、书、诗、词、音律。 他还以前人百年未有的气概与胸襟,处理了极其复杂的西藏问题和蒙古事物,扩大了中国版图。正如书中所言,这样的一代君王是五百年以来很少遇到的。所以,如我这等泛泛之辈,这样粗浅的水平所能详情描述的。 所以,我只能从中认识到一代君王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后人眼中的伟人,除了他有先天所具有的才能外,他更具有惊人的智慧、过人的胆略以及悟性。我更认识到了,康熙之所以能政权稳握,是因为他懂得了学习,才会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懂得了借鉴,他人的智慧就变成了他的智慧;他懂得了利用,才会让别人的胆略变成了他的胆略;最后他懂得了控制,于是,他就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伟岸!

康熙大帝读后感 篇2

假期已经过去一个多星期了。幸福和空虚在我的脑海里回荡。考试前大堆的卷纸报纸给我带来的压力现在已经荡然无存。那***像在沙漠里行走时带的干粮,为了求生,它显然可以充饥,但还是难耐干渴。

总之,心里和身体上都觉得难受别扭。

放假了,我终于有时间在小桥流水的人家饱食一顿——先是《康熙大帝》,康熙是断然不能用有才能来简单形容的,我非常钦佩他的果断睿智和仁慈大度,以及他对嫔妃们的真情。始终不渝地崇拜着一位伟人确实可以使自己摆脱庸人层次的烦恼,看了《康熙大帝》真让我觉得荡气回肠,有一种超然凌风之感。爸爸看我假期也不写作业,说我看闲书会玩物丧志的,康熙却给了我更多的志气和豪情。

如果把《康熙大帝》比作一场盛宴的话,那么我这几天看的安意如的《当时知道是寻常》就是一顿家常饭,温馨又不乏营养,而且色香味俱全。舒舒服服的文字,似乎是那个自以为优雅端庄的古代淡妆女子。她的文章读起来像水,美丽的文字,美丽的人,美丽的事物,通过她的笔尖流转,静静地在你的脑海里显现出来,这是一次契合精神的美感之旅。

安意如与其说是有才气,倒不如说是有才情,她的作品渐渐渗透着我对感情的理解。

这个假期我克制自己不在网上看电视剧和电影。只有读书,读有文学价值的书,才能给我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康熙大帝读后感 篇3

最近,我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到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康熙皇帝的生活经历,感悟良多。对于这样杰出的皇帝,有太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平时了解到的不过为表面的“康乾盛世”,却忽略了盛世背后的意义,更不用说能领悟到一代帝王独特的品格。为了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康熙生平的经历,同时我也观看了十多年前所拍摄的电视剧《康熙王朝》,两者同时观看,那种触目惊心的效果显示得淋漓尽致。

康熙大帝作者二月河本为一布衣,他的突出成就是创作清代“帝王系列”历史小说,而从本书本可以体现到作者独特的认知和生命表现,这样杰出的才华注定了本书作者能为后世人所景仰。

康熙,著名的爱新觉罗玄烨,八岁登基,十四岁执掌政府,十五岁攻占鳌拜,废除旧金山,收复台湾,三次与葛尔丹作战。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顺治为了测试各阿哥的能力设置了一场廷试,并从中试出了玄烨的才华,试出了顺治的储君人选。考试结束后,玄烨睡在龙椅上。顺治因为他让龙椅动了。这是一把自明朝皇帝以来就没有动过的龙椅,但是对于玄烨来说,他打破了这个规则。

或许是“天之神器”的威力;或许,是“天上星星、地上龙脉”的灵力,总之,这样做,暗示得不能再明显了,玄烨就是大清王朝第三代接班人。

这样一个光照先列的皇帝,小时候也是一样的与众不同。在众多阿哥之中玄烨的见识和胆量都是无与伦比的,即使登基后面对鳌拜的权势之大,他也没有犹豫片刻,而是厉兵秣马,积攒实力,然后将鳌拜一举歼灭。登基后的康熙这时候虽也显示出了年少无知,但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能有这种见解确实是难为一见。

从小到大陪伴康熙的好友魏东亭在查阅历史后发现,历史上没有这样的人。魏东亭由二月河组成。魏东亭原名江宁,曹雪芹的祖父,织布曹寅。

康熙的一生是历经风波的,撤三藩、收复台湾、平定葛尔丹这三大目标是康熙执政后20年内须完成的任务,一生忙忙碌碌,这三大目标的完成可谓是历尽艰难。其中,假朱三太子杨起隆与朝廷官员勾结建立党羽,以反清复明为口号,密谋反对篡位。而康熙后期的传位争议也是康熙一生经历的一大难题。

康熙帝立皇后所生的一岁的皇次子胤礽为太子,但数十年后由于太子本身的素质问题及其在朝中结党而废太子。废太子后众皇子觊觎皇位,皇子之间矛盾更加尖锐,故太子废而复立,但康熙仍无法容忍其结党,三年后再废太子。最后,在康熙六十一年即乾隆末年,传给了皇帝的四子胤禛。

纵观康熙的一生历经风波最后仍能化险为夷,其一重要原因是康熙懂得任用贤才,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位能担当康熙手足的贤臣。康熙年间,文人墨客众多,如索雷图、明珠、五世游、熊十禄、高士奇、陈廷玉、东亭、武当、姚启圣、图海、施琅、飞扬古等,他们才华横溢。再加上康熙在选贤任能上不拘一格,不少身份卑微的有才之士,纷纷脱颖而出,为康熙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

康熙的用人之道,在于他了解臣民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仅仅从地位和金钱上满足他们。同时,他也明白,监督臣民的最好办法是制衡权力,珍珠号和索雷图号就是制衡权力的典型例子。康熙知人善用,人才层出不穷,但主子与奴仆的深严的等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选拔、任用和才能的发挥。

康熙是明君,而且精于驾驭之术,变着法儿要臣子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然而,深深参悟了“伴君如伴虎”的臣子们,在敏感和关键问题上,一无例外地选择了沉默和保留。对与这种局限完全是由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和严明的封建等级制度所导致,康熙纵使作为封建体制里的最高统治者,他有意识但也无法摆脱这种体制所存在的局限。

诚然,人无完人,康熙的一生也做过深受后世所批判的“文字狱”,但《康熙大帝》作者二月河在编写本书时对康熙给予的更多是赞扬的态度。读完本书后,我是观点是,康熙在位62年来所创下的贡献,绝对可以论为一代明君。

小模样儿写于2014.5.17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康熙大帝读后感 篇4

《康熙大帝》已经读了两遍,电视剧看了好多次,以我个人的观点,对书中康熙的一生,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特别是孝庄印象更为深刻,没有孝庄就没有康熙,也就没有康熙盛世。

康熙在少年时便浸泡在权利漩涡中,为他以后执政奠定了基础,少年时在孝庄皇太后的力挺下,继承皇位,之后便和鳌拜集团开始长时间的较量。期间失败过,以自己的手段和想法,想一举歼灭鳌拜势力,可惜他败了,败的很残。在大臣面前丢了面子,使得有些左右不定的大臣慢慢向鳌拜势力靠拢,幸好他有孝庄皇太后,孝庄绝对是一个厚黑高手,很轻描淡写的化解了危机,同时也给鳌拜一个提醒,那就是我孝庄还活着,你们这些大臣别不把我放在眼里。并狠狠的批评康熙的作为,鳌拜势力早晚要铲掉,只是你现在羽翼未丰,欲速则不达,现在要积累你自己的力量,等待时机。

在康熙没有执政之前,为了放松鳌拜集团的警惕,康熙是下了功夫的,穿走与京城,与一些学子交朋友。期间有个我个人认为比较经典的情节。一天康熙和近身侍卫魏东亭在街市上,遇到了来京赶考的一个才子,聊的很是投缘,过后魏东亭说,此人今后可以为皇上效力,康熙笑答,此人永不录用。魏东亭很是不解,康熙说,我刚才掏手巾擦脸,无意带出一颗金瓜子掉在地上,此人以为我没看见,便挪脚踩在上面一直没有动身。这样的人如果当官,既是大贪,纵使他才华再高也不能用,不能让他祸害老百姓。

一次在茶馆,忽听外面卖豆腐脑的小姑娘唱曲,大概是有冤屈到京城告状的,康熙便把此女叫到楼上,问原因,姑娘如此这般把原委告诉了康熙。里面有个情节,这个卖豆腐脑的姑娘并不识字,她的唱曲是个文人帮她写的,她们是怎末认识的,原来是文人在街头又冷又饿,小姑娘给了他一碗豆腐脑,他为了报恩就给小姑娘写了唱曲,康熙拿过唱曲一看,文字功底不错,无意间发现背面有字,仔细一看不由的一惊一喜,原来背面是康熙的老师伍次有先生写给康熙的,用现在的话叫推荐信。康熙立即交代魏东亭,即刻召见此人,并委重任。这个人就这样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得到了康熙的赏识,然而康熙更赏识他的是,此人并没有利用自己老师伍次有先生写的介绍信,反过来他要是拿着介绍信找到康熙,大小都会给他个差事做,因为康熙的老师在外云游就是为了给康熙找人才,康熙相信自己的老师,也自然相信老师推荐的人。利用手里的介绍信和不用介绍信,让康熙看出了此人的人格魅力,宁折不弯的个性,和文人应有的骨气。

康熙大帝读后感 篇5

前些日子读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感触很深,最主要是对第一第二部的感受很深。因为我很喜欢看关于成长的故事(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样的习惯),而前两部就是讲的康熙的成长过程。可以说是经过第一步的铲除鳌拜,第二部的平定三番康熙才真正的登上皇位的。

我以前就特别喜欢那种很大气的书。比如《射雕英雄传》我就很喜欢,就是因为这部书很大气》还有《昆仑》。这都是我很喜欢的书,也都是很大气的书。而表现大气可以借助自然的力量,也可以借助人的力量。射雕英雄传里的草原大漠,昆仑中的大海暗礁,都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这就是自然的力量,还有人的力量比如康熙大帝中的奢华的排场,狩猎时的壮观景象等等。

二月河是一个很勤奋的作家。他没有上过大学但是文化修养却是很高的。他以前是研究红学的。说来惭愧,我以前竟没有听说过他,知道刚才上网搜索他的资料我才知道他竟然是河南的人,而且就在河南南阳,离我的家乡信阳很近。 这是二月河的一张照片,这算比较好看的了!!呵呵!!

康熙大帝读后感 篇6

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那么,这部书的看点在哪里呢?我觉得应该注意几个主要人物,以及由这几个人物所贯穿的故事情节。

先说康熙,这个曾被后人号称为千古一帝的清朝皇帝,其作为确实不同凡响。八岁登基,十六岁铲除政治对手权臣鳌拜,十九岁清三藩,不到三十岁就力主收复台湾,此后三次亲征,六次南巡,个人功业彪炳史册。更难得的是,康熙一生中并没有多少被后人诟病的事情。

所以,看《康熙大帝》,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方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官污吏的人员黜落掉。比如,进士科考试过后,他上街私游,发现一名举子口出狂言,说本科自己一定能中,而且还说已经得到了上书房大臣明珠的允诺,等到考官把中试名单交到皇帝手中时,康熙果然看到名单中有那个举人名字,于是提笔就划掉了,跟随的大臣马上进谏,说国家取士有法度,不能仅凭某人那一句话就随意更改,康熙马上说到:我岂是为了他口出狂言,而是看到他脚下踩了一枚测字先生掉落的铜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谋事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在胆略上,一个撤除三藩、一个稳西疆、一个收台湾就可以看出来。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皇帝不相信任何人由此可见一斑,看来孤家寡人四字真不是虚设;在对待索额图、明珠党争问题上,康熙皇帝也是视而不见,对于皇帝来说,大臣有一点党争未必是坏事,他们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比你们团结一致糊弄皇上好得多,可以起到监察部门起不到的作用。在对待皇权上,康熙皇帝是最最重视的,其他尤可,唯皇权一日不可旁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也是他破釜沉舟也要撤藩的决心所在。在对待诸皇子们,康熙对待这些皇子们应该说还算是公平的,首先我都给你事做,通过做事来历练、来甄别各人的能力。那么康熙皇帝心目中的接班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从书中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应该是敢用事,不越位;有毅力,能循法;善克己,堪承业。皇八子锋芒毕露,对皇权有威胁,拿掉;原太子优柔寡断,做事乖戾,拿掉;长子起非分之想,拿掉。只有皇四子用邬思道计谋:拼命做事,不争是争。最后获得康熙青睐。在对待百官上,康熙临去世前把那些得力大臣统统贬官黜落甚至送进监狱里,目的是即为新皇帝留下人才,又给新皇帝留下施恩的余地,同时也避免那些大臣因拥戴之功而恃功倨傲,新皇帝不好驾驭,真是一石数鸟。

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操。从书上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孝、友、信这些方面行止有亏,被时人所诟病。而对满清入关有大功的原明朝大臣洪承畴、钱谦益等人,康熙全都打入到贰臣传中,给后世走投降道路的大臣一个警示。

伍次友这个人虽然书中着墨不少,但是我觉得人物描写并不丰满。从初为帝师到真相大白,其人始终被蒙在鼓里,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识穷天下、学贯古今的潇洒才子缩影表现出来的木讷。尤其是在与邬思道相比,更加明显。

明珠应该是个幸运儿,从他大难不死那一刻就注定了其人必将有后福。从他的绰号琉璃蛋儿,就可以看出这人的为官之道。书中对其人正面描写并不多,反面描写到不少,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但是明珠惯用的手法就是拆毁别人的婚姻,像伍次友与苏麻喇姑,周培公与阿锁,属于十足的小人之尤。本来高士奇也在他的打击之列,奈何高士奇棋高一着,拿皇帝之命封住了他的嘴。在与索额图党争中、在任命官吏中,他的故事也不少,描写也很到位,很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不妨多看看。

康熙大帝读后感 篇7

读《康熙大帝》有感

在丁酉年春节假期,我有幸拜读了阎崇年先生所著《康熙大帝》一书,颇有感触。

康熙皇帝,名叫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第四任皇帝,入关后满族第二任皇帝。他八岁登基,十四岁掌权六十一年。他施行新政,勤于国事,好学不倦,御敌入侵,使山河统一,人间兴盛,创康熙盛世。康熙帝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为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他的人生轨迹,不仅会对我们个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接下来,我将分四个部分解释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东西。

伟大时代,少年天子

康熙帝生于1654年,卒于1722年,正好是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上半叶,处于西方大国崛起的两次浪潮之间,具体言之,就是处于葡、西、荷和英、法、美两次发展高潮之间,这给康熙朝提供了宝贵的独立发展空间,六十多年来几乎没有受到西方列强的干扰。澳门和台湾局势一度紧张,但并未影响法院的大局。我认为这是康熙皇帝展示自己技艺和雄心壮志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将那个时代称为“伟大”,不仅仅是说国内的形式稳定、百业待兴,更重要的这是影响世界文明发展的一个**时代。1588年,西班牙舰队与英格兰舰队发生了大海战,此时清太祖努尔哈赤刚刚起兵五年,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1688年,英国进行了“光荣革命”,西方列强逐渐崛起,世界的政治格局在悄然发生变化。

处于那个时代的康熙从少年时代就注定与众不同,肩负着“打江山”和“坐江山”两个重担。按照常理来说,康熙帝少年贵为皇子,本应享受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他八年的皇子生活却充满不幸。康熙帝两三岁就到宫外避痘,四五岁时出天花,九死一生,幼小的年纪经历生死的考验,这是多么可怜啊。

而且他八岁痛失皇父,十岁痛丧母亲,对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灵打击和精神创伤。“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不幸,固然使人痛苦,但能增强人的意志;祝福,当然能使人快乐,但能腐蚀人的精神。

童年的经历使少年康熙变得坚毅果敢。

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去世,三子玄烨继位。他叫康熙。康熙帝即位时年仅八岁,不谙世事,故有四大臣辅政:索尼、鳌拜、遏必隆、苏克萨哈。

初期,四大臣尚能同心同德,使社会安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索尼年老过世,苏克萨哈被诛,遏必隆性格软弱,形成了“鳌拜列首”的局面。从此之后鳌拜自我膨胀,结交党羽,与康熙的矛盾不断加深。康熙皇帝和孝庄太后决定消灭鳌拜集团。

康熙帝同侍卫索额图,在宫中召集满洲少年,组成宫廷卫队,天天演***,鳌拜以为康熙市少年玩耍,并不在意,一日,鳌拜奉昭到内廷**“布库”游戏,康熙帝不露声色,命满洲少年将鳌拜擒补,公布其三十大罪,鳌拜集团宣告破灭。

削平三藩,统一台湾

在康熙帝擒拿鳌拜之后,遇到了人生第一次大的挑战与考验,也是他的祖父、叔祖父、父亲留下的,已经积累了数十年的包袱——“三藩”问题。康熙皇帝在处理这一问题上表现出了杰出政治家的品质。

所谓“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个地方割据势力,尤其以吴三桂势力为大。顺治元年,吴三桂在山海关投降了多尔衮,使清兵入关,为大清王朝入主中原做出了贡献,但是在封藩之后却权势日长,拥兵自重,在自己的独立王国里,设立关卡、私行铸钱、圈占土地、掠买人口。这种“国中之国”的做法与统一大一统王朝的矛盾是根本性的,冲突不可避免。

年仅二十岁的玄烨在深思熟虑之后力排众议,决意撤藩,强化皇权。一时间,吴三桂等人震惊不已。他们举旗反对清朝。吴军很快离开了云南、贵州、湖南和四川。几个月后,战争蔓延到十几个省份。而康熙帝虽然年少气盛,却镇定自若,对这场战争精心筹划,镇定指挥。

他集中兵力,攻坚克难,任命汉臣,严格军纪,亲自部署指挥。经过八年的平叛战争,康熙帝取得了消灭旧金山的胜利,举国欢腾。

康熙帝的另一功绩便是统一台湾。康熙帝统一台湾,正值三十而立之年。此时,他已亲政十六年,经过八年艰难平定三藩的磨练,他更加成熟,更加坚定,也更加睿智。

康熙二十年,延平王郑景因病去世,长子被他最爱的大臣冯锡范杀害。冯锡范接替郑经的次子郑克公。当时,郑克功只有12岁。康熙帝抓住了等待20年的有利时机,决定成利时统台湾。他任用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

康熙二十二年,郑克公投降。到目前为止,金瓯是完整的,国家是统一的。

在我看来,康熙收复台湾,对今天的中国执政人民意义重大。现在的****趋于缓和,但是仍然有部分**势力从中作梗,企图**。对于台湾问题,我觉得,**一方面要加以安抚,不断强化 “一个中国”的概念,另一方面也要强化海军力量,做好武力收复的准备,因为从历史来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大家的愿望,但是实现难度十分之大,历史上也没有先例可以借鉴,无论是郑成功还是施琅都是以武力收复的台湾。

我们渴望和平,但绝不放弃短期战争,以换取长期和平与统一。

抗俄签约,北疆长城

顺治十五年,沙皇**占领了尼布丘地区,在黑龙江省抓获人质、妇女和水貂。康熙皇帝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后,他把注意力放在了北方。康熙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俄军分别对雅克萨地区发动了两次自卫反击。俄军**惨重,无法抵抗,围攻可以日夜完成。

而康熙帝在清军兵迫雅克萨城的同时,表现出和平谈判解决两国边境问题的愿望。鉴于俄军在雅克萨城战败,战略重心在西部,雅克萨远离莫斯科,接受了康熙皇帝的谈判建议。康熙二十八年,索额图一行前往尼布楚,经过双方的唇枪舌战,双方划定中俄东段边界,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外国签订的平等条约,也是康熙皇帝独立外交的胜利。

此后,康熙帝又着手解决北方蒙古的难题。蒙古首领葛尔丹公然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这种狂妄野心是康熙帝断然不能允许的。为了和平解决与葛尔丹的矛盾,康熙皇帝以绥靖为主,其次是绥靖。

然而,耐心的劝说并没有奏效。康熙皇帝决定消灭葛尔丹。他连续开了三次车,葛尔丹死了。

领土主权,必须保卫;国家尊严,必须维护。康熙帝以其顽强意志,调动各族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保卫了领土完整,奠定了国家版图,得到历史肯定,收到万世赞扬。康熙皇帝的实践也值得当代中国学习。无论是什么样的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矛盾,只要涉及领土、海洋、领空,中国绝不会屈服。

立废太子,悲苦而死

康熙帝一生最烦恼、最失算的一件事,就是皇太子的立而废、废而复立、立而再废。清朝皇位继承,无论是实行汉族那样的嫡长继承制,还是满洲贵族公推制,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没有跳出“家天下”的死胡同。从这个角度看,只有结束帝制,实行共和,才是历史趋势,世界潮流,民众之所望。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在北京畅春园逝世,享年69岁。毫无疑问,大清的根基是康熙奠定的,大清的盛世是康熙开创的,但是,康熙帝的晚年却在“悲苦”中度过,无论是皇子夺储,还是明索两相结党,都使得康熙帝心身忧劳,抑郁成疾。

清朝的封建制度已经是一个死胡同,但康熙皇帝可以在这样的制度下这样做,为中华民族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的纵向比较,还是在同时代的世界范围进行横向比较,康熙帝的功绩都不亚于“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也不逊于“路易十四”和“**沙皇”,堪称“千古一帝”。

以上四个部分是我按照康熙帝一生的经历所得到的感悟和体会,从《康熙大帝》一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大清王朝的兴盛衰亡,也品味了康熙大帝一生的酸甜苦辣,汲取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对我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