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03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精选5篇)。

以下内容“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是小编从网络收集整理的,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 学生反应可以帮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了解夏商两个奴隶制王朝兴衰的简单过程,掌握夏朝的建立、汤灭夏、盘庚迁殷、商朝统治区域、青铜器、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奢侈、奴隶的悲惨生活等基本知识。

要求学生在思想上认识: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2.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剥削和压迫奴隶和平民的工具,夏商时期广大奴隶的悲惨生活说明了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性。

3.由于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创造了文化,推动了奴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证明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4.通过“司母戊鼎”等手工业精品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国家文物观念的教育。

要求学生培养下列能力:

1.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退步?”“商汤为什么能够灭夏?”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分析商朝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生活悬殊的情况及产生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阶级观点和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3.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画,进行形象直观教学,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我国原始社会大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经过哪两个阶段?(检查学生能否从宏观上掌握原始社会的发展线索,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

我国原始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瓦解的?瓦解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什么?(要求学生从产品的剩余,交换的发展和私有财产出现分析瓦解的原因,从贫富的分化、阶级的产生分析瓦解的表现)教师在总结学生答案的基础上,逐步引入新课。

2.导入新课

原始社会瓦解后,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第一个阶级社会是奴隶社会。我国的奴隶社会从形成到瓦解,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四个时期,约一千五、六百年。这节课,我们就讲“夏商奴隶制王朝”。(板书标题)

3.讲授新课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板书)

(1)禹传子,家天下(板书)

本来,禹的继承人是伯益,他是禹治水的重要助手,受到大家拥护。但是,禹在位时不给他实权,使他得不到锻炼,也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相反,禹把实权交给自己的儿子启,并让启的亲信也掌握许多权力。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权力都不及启,启在禹死后轻而易举地继承了禹的位置。伯益曾率东夷军队打败启的军队,并将启俘获,囚禁起来。不久启又逃出,重新组织队伍,向伯益反攻,最后把伯益捉住杀掉,继承了父亲的位置。

启开始了“家天下”,即王位世袭制。经过一年战争,启打败对此不服的有扈氏,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用武力夺得天下。这场流血斗争实质上是部落联盟中各个贵族集团之间争夺王位世袭权的斗争。同学们还记得禅让制吗?(可请一位学生回答)世袭制是指贵族家庭世世代代相沿做贵族、君王或皇帝的制度。禹以前“选贤与能”,是“天下为公”的时代,禹死“传子”,进入“天下为家”的时代,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随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原有的氏族部落联盟机关,也就转化为奴隶主贵族压迫和剥削奴隶和平民的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夏朝建立的主要标志,也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主要标志。漫长的原始社会终于走到了尽头。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制度是极其野蛮、残酷的制度,奴隶没有任何政治权力和人身自由。请同学们思考:奴隶社会取代无阶级、无剥削的原始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为什么?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答问的基础上,指出这种取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私有制的出现,政治上也必然进入“天下为家”的阶级社会,这是进步的历史现象。并归纳说明:在奴隶社会内,战俘作为奴隶保存下来,不再被轻易杀掉,从而保存了生产力的基本因素劳动力;奴隶主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和奴隶,有可能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的劳动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工程,金属工具较为广泛的应用,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了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这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为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恩格斯语)当然,这种进步是建筑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是一种“野蛮的进步”。

(2)夏朝的建立公元前21世纪(板书)

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为什么叫夏朝?因为夏原为黄河流域一个部落的名称,传说是黄帝的后代,禹和他的父亲鲧都是这个部落的首领。近年来,在河南登封发现两座东西并列的古城址,用卵石夯成,据考古学家论证,这就是夏初的都城阳城。夏朝至今已有4000年以上的时间,我国是和埃及、巴比伦(今伊拉克的位置)、印度并列而进入阶级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什么是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不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服务的机构,而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列宁指出:“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列宁语)国家机构主要包括军队、法庭、警察、监狱等设施。夏朝已建立了军队,制订了刑法,设置了监狱。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奴隶和平民的工具。在奴隶社会,除奴隶和奴隶主外,还有平民。平民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人身是自由的,但没有多少政治权利。他们往往生活贫困,向富人借债,要付很高的利息,是被压迫被剥削阶级,一旦犯法或不能偿清债务就要沦为奴隶。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 篇2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及生活情况;旧石器时代、氏族与氏族公社。

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祖国境内的最早居民相貌与生活的情况。以教材为蓝本并附以一些课外内容,如:考古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记载、本地遗迹等让学生见识到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从而开拓眼界。

引导学生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介绍我国是世界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北京人及其生产、生活情况是重点。因为北京人的考古资料十分丰富,得到了完整的头盖骨和较多生产生活遗迹,可以充分证明北京人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等情况,区别人和动物,证明劳动创造了人。

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的生活地域与北京人相同,与北京人相比较,在体质和脑容量方面与现代人更加接近,掌握的生产技术等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从对比中可以了解到人类的演进过程。

⑴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是难点,如: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等。由于学生年龄小,以前接触历史知识很少,加之时代久远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⑵劳动创造了人是难点。初一的学生尚未接触到社会发展史,对于人类进化的知识几乎是空白,恩格斯的话对于初一的学生理解起来一定很吃力,需教师循循善诱。

教师让学生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井引导学生从体质特点、制造工具、使用火、社会组织形式、观念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初步学会通过对比认识、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

教法设计: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如北京、陕西)可以参观原始社会遗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 篇3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课的内容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课则掀开了祖国历史的篇章,内容包括了三个子目,即“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这样的安排体现了我国远古居民的演变发展过程,具有时序性和逻辑性。

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何时何地的基础。本课不仅掀开了祖国历史的序幕,也涉及到人类起源及演变的问题,对同学们今后学习世界史也起着一定的铺垫作用。

课标对本课知识作了如下要求: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根据课标来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较为简单。我结合教材内容,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以及他们生活的年代,了解他们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我国境内远古居民不断演变发展进步的过程。

学生在感知、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基本史实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原历史情景。初步掌握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在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历史信息,构建起远古居民发展演变的历史框架。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同学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初步理解“劳动创造世界及人类本身”的唯物史观。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类的起源,元谋人的地位和基本情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依据:人类到底从哪里来?对于这一问题,教材虽未重点阐述,但有必要为同学作简单介绍,这符合七年级同学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心理特点。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的掌握既有利于学生了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区别与联系,也有利于同学总体把握远古居民的概括及其发展的历程。

难点:从元谋人到山顶洞人,他们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特点,火的使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社会组织形式。

依据: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学生掌握远古居民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情况有利于理解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完善自身并推动社会的发展。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刚告别小学生活,踏入初中课堂第一次专门地接触历史这门学科,几乎没有历史学科的理论基础。但他们拥有童年时期的天真好奇,又具有强的求知欲。感性思维很强烈,而理性思维有待培养。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我将大力发挥他们的.感性思维,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景,使之在脑海中形成远古居民生活的'情景图,同时又引导其从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逐渐培养其理性思维。

学法指导上,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思维,并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感受、自主学习和探讨合作等学习方法,提高其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初步具有理解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明确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可能存在的疑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计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老师的指导,识记基本知识点和掌握重难点。

导入:

我将紧密结合课本及现实生活,由现代社会中的人引出“人类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利用教材引言的神话传说和播放一段人类起源的搞笑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探讨人类的起源,从而进入新课学习。

新课教学:

这节课我将结合教材内容结构清晰及学生历史基础薄弱的特点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按照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教学的同时,整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每一个子目的学习。

在学习第一个子目之前,我将承接导入的问题,对人类从猿到人的演变做一简单介绍,以消除同学们对“人类到底从哪来”的疑惑,使学生对人的起源有着正确的认识,由此过渡到第一子目的学习:

这一子目内容较为简单,我将以学生看书自学为主,结合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遗址分布图和其他关于元谋人的图片,老师用提问的方式,使学生识记目前所知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元谋人的生活地点、年代及其生活状况等基本知识点,并拓展我国境内其他远古人类遗址的分布,让同学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其中重要的有北京人,山顶洞人和蓝田人等,从而进入下个子目的学习。

对这一子目的学习,我同样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课本,让他们掌握基本知识点。着重通过学生比较北京人与古猿和现代人的头像来了解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以让学生更加明白,人类是怎样一步步地从猿演变到人的。此外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北京人的社会组织形式及火的使用,使同学们体会到远古居民艰难的生活及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曲折漫长的过程。几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进入第三子目学习。

在这一子目的学习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用比较的历史方法,以山顶洞人与北京人作比较,来强调山顶洞人的进步性,即山顶洞人的磨光钻孔技术,学会人工取火,缝制衣服和对死者的同学与同情,以及山顶洞人的氏族组织形式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在与大自然抗衡的艰难困境中,凭借着坚韧的毅力,不断前进,最终创造出五彩缤纷的人类文明。人的力量是伟大的,人的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一,我将请学生想象并描述北京人或山顶洞人一天的生活,或者呈现一个故事,让学生找出不符合史实的错误,以强化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第二,用表格形式,让学生填写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发现的时间,生活的地点、年代,使用的工具,社会组织形式等项,从纵向了解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

我将通过传统教具黑板设计提纲式板书,并嵌入基本知识点,使用PPT设计图片及辅助材料,以达到既让学生明确知识点的同时,又对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有着直观的感受。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设计,本着素质教育的理念,结合七年级学生鲜明的特点,本课把教材知识和趣味学习融合为一体,以期培养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兴趣和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陶冶学生对祖国源远流长的文明的热爱之情。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教。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 篇4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倡:“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推理活动与教师讲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互动中,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为主,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既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语言表达及小组合作能力,同时还必须有较为丰富的历史课外知识量的储备及一定的历史知识迁移能力、想象能力及推理能力等。

本节课是学生们学习历史的第一课,在学习上多少有一些不适应;本课的学习内容距离今天的学生生活实际非常遥远,学生们难以建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水平调整教学策略,注意充分发挥历史图片等媒体素材的作用,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推测,对学生的表现也要给予及时肯定。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 篇5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封建顽固势力为什么要反对变法,然后按照书上的材料讲清政变的经过,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书中戊戌六君子的事迹可以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并播放教学课件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到谭嗣同等爱国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最后,就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然后由教师加以归纳概括。

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不久,光绪帝召见康有为,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开始变法。这就是历有名的“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四、戊戌政变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