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教案必备] 初中历史教学思考壹篇

发表时间:2022-09-12

初中历史老师反思。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我们需要提前做好教案课件的准备,这样老师才能在面对学生时心有成竹。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教案必备] 初中历史教学思考壹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反思。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未实施以前,教师为了应试而教学,因此上课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只是根据讲课的重点,一味地死记硬背,这使得历史课更加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是真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看到的现象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中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变成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引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一人物是爱国的,学生听得似懂非懂,显然,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得还不够。如何在课堂上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通过学生进行反思。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感到不理解。这说明同学们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通过教师本身进行反思。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课堂的准备不够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通过请同事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做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并给予评价和指点,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4、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案例来进行教学反思。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汲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进行对比,不断反思,就能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f215.com小编推荐课件

教案精选: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精选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才能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精选: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精选”,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必然性

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的改革,新课程不断强调提高教师的素质,建立教师不断反思与自我评价的体系,相关部门要求教师在不断反思中学习与进步,实现教学实践,努力使得教师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2.学生发展的需要

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基本在于学生的发展,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符合初中学生的成长特点,因为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他们的身心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学生的好奇心和探讨问题的欲望比较强烈,因此,老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使行为符合学生的切实需要,从而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3.教师发展的需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发展的需要。历史老师要在教学中获得良好的突破,就需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吸取新的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因此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是一种必然,并不是偶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学

1.教的反思

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育,首先就应该进行教的反思。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反思。在教学准备工作方面,教师应该保证历史教学内容的充实,借助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媒体来丰富教材。并且还应该把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其中的奥妙。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反思,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恰当,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过程与环节,结合学生的反应情况,如果遇到不合适的环节,要适时地做出调整。在教学后,教师依然要进行反思,找出前一堂课中的优点与不足,扬长避短,来不断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2.学的反思

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育,还应该进行学的反思。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是教与学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在教的方面进行努力,还应该在学的方面进行努力。反思是努力的一种途径,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不断促进教学的进步。第一,对学习态度进行反思。因为学习态度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生能够端正态度,必然会使得学习效果得到提高。第二,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反思,才会明白自己知识掌握的程度。现在很多学生依然喜欢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其学习效率并不高。老师应该督促学生积极地开展学习反思,学才能真正致用,才能不断地提高学习成果。第三,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初中历史的学习应该尝试多元化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能够找出学生学习中的不足,然后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3.教与学的反思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育,还应该进行教与学的反思。在我国现阶段,初中历史反思性教育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除了对教的反思与学的反思之外,还应该进行教与学的双向反思,从而提高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配合程度。初中历史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采用新的指导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还应该在学生反馈方面进行努力。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开展积极、广泛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去补救,使得初中历史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在此过程中,老师要避免对学生采取生硬的管理方法,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反思性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进一步落实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保证学生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获取知识,同时让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学鸿.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xx.

[2]白桦.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7).

[3]杭华.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xx,(6).

2022教案: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之二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做足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老师才能在面对学生时心有成竹。优质的教案课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22教案: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之二”,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通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学习兴趣。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把‘犯人’的身体贴在铜柱上,‘犯人’刚贴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身体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几乎都是被活活的烫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明朝君权的加强”时给学生讲述“露马脚”故事的由来,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如在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讲到戚继光抗倭时,给学生讲述体育课的口号“稍息、立正”的由来及光头饼的由来等等,使学生听了以后非常感兴趣,由此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其次,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科举制的创立”这个内容,先由教师接任了一个自己一点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选几位品德好、关心集体、办事能力强的班干部,用什么办法选举呢?而引出话题,再结合本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该如何选拨官吏呢?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

除此之外我还采用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教学法,让学生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只有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施展才能。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真正“点燃学生思辩的火把”。

[实用课件]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才能很好地达成要求的教学目标设计。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实用课件]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2.能力培养:通过“结合当代世界地图,查一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国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辅助学史的能力;通过比较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扩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传播联系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战争影响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战争与文化紧密相联,一般来说,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从而增强学生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本课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的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战争。

教学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教学难点: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讲授新课】

请学生学阅读导入框后,提问学生现代有一项重要的体育比赛就来源于希波战争,请问是什么项目?学生回答是马拉松长跑后,请一位学生讲述其来历,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同时,让学生认识,在古代世界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所产生的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希波战争

公元前6世纪,古代伊朗人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国。波斯帝国频繁出征和扩张。前5世纪早期,波斯帝国把矛头转向欧洲,三次出征希腊,史称希波战争。最终希腊获得胜利。(简略讲述三次波斯战争经过,也可以让学生来讲他们对于三次希波战争中熟悉的英雄的故事)

二、亚历山大东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马其顿国的强大、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建立起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看《亚历山大铜像》,让学生去感悟铜像本身的象征意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显示《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帮助学生识记亚历山大帝国疆域的大致范围。(伊苏斯战役是亚历山大东侵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作适当补充)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和学生共同探讨,得出以下的认识: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随着东侵的过程,客观上是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教材提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教师还可进一步补充,这时的亚历山大城成了世界文化的大都市,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学者、艺人纷至沓来,竞芳斗艳,各显才华。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展示《罗马的扩张》图,让学生了解2世纪时罗马帝国规模时的疆域四至──北达不列颠及莱茵河与多瑙河流域,东至幼发拉底河,南括埃及、苏丹北部及整个北非的地中海沿岸,西濒大西洋,它的疆域大大超过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由于战争的停止和统治政策的加强,罗马帝国最初约二百年间,境内局势安定,经济繁荣。这是罗马帝国历史的“黄金时代”。至于繁荣的情况,让学生看教材内容。回忆在中国古代史学过的“丝绸之路”、两汉与大秦的往来有关知识,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

书中有两句英汉对照的古代罗马的谚语,它们实际上是罗马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于加强历史学科与英语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可提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谚语的?”学生对这两句谚语的理解可以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教师都应当肯定。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能形成以下认识:“身在罗马,就做罗马人”反映出当时人们以做罗马人为荣的一种自豪的心态;“条条大路通罗马”反映出昔日罗马帝国疆域的辽阔和盛世的辉煌,等等。

如何认识理解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是教学的难点,教材有一句概括性的表述:“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这是学生必须认识并加以理解的。对此教师让学生结合亚历山大东侵影响的学习展开自由讨论,并形成以下认识:战争充满着暴力,同时客观上又传播着文化,这就是战争影响的两个基本方面。正如教材在导入框里所概括的那样:“在古代世界,充满着强国与弱国,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与碰撞。这个过程伴随着暴力、奴役和压迫,但是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罗马文化的传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拉丁语不断向外传播,二是的诞生和发展。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宗教之一。

教案精选: 高三历史教学思考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做好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各知识要求。如何从优质的教案课件中借鉴有益的知识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教案精选: 高三历史教学思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期中考试已落下帷幕,回顾本阶段以来的各项工作,有得也有失,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扬优点,弥补不足,现将本阶段的工作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一.卷面分析

本次考试总体来说,试题难度较大。试题一共有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外校出的试题,一部分是我加入的黄冈中学9月份的试题。从考查的知识来说,考察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内容较多,古代史分值在18分。从学生做的情况来看,古代史部分,正确率较高;中国近现代史(上),错误率较高,尤其是选择题。从平均分来看,三个普通班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在62分左右;一班的在74分左右;复习班在73分左右。从指标完成情况来看,三班的各项指标都超额完成,较好;二班指标基本上已经完成;其他几个班也都超额完成,不过与三班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需向三班学习。

二.教学过程分析

1、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一部分学生关心、交流不及时,使他们放松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以及知识的巩固。

2、平时在课堂教学中讲的过多,生怕学生对知识点把握不准确,从而造成教学进度过慢,以及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读背知识点。

3、讲评课效率较低,从而造成部分同学对做过的习题,把握不准确,变换形式之后,仍然出现了错误。另一中情况是,同学对老师传授的做题方法没有真正的吃透,做题时不会灵活的运用。

4、通过这次大题的成绩可以看出,前一段大题的专项练习与讲解,还是有一定的效果,一班的平均分比原来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够达到30分,其他的班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能够做到,见到大题怎么来入手、解题。

三.跟进措施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上好课是学生提高成绩的关键所在。始终坚持个人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2、上好讲评课,注意讲评课的分层次教学。做到讲一个问题,让同学会一类问题,触类旁通。该讲的一定要讲清楚,不该讲的,一个字都不讲。

3、适当加快教学进度,一测之前,提前结束一测的考试范围,从而给同学们充分的时间去记忆、练习。

4、利用好周测,出好每一份试卷。坚持做到,自己没有做过的题,不选;有争议的试题不选。充分利用好,学校提供的一切教育资源。

5、用心,尽力的备战每一次考试,不管是大考还是小考。

[教案必备] 高中地理教学思考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工具是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每位老师都需要重视教案课件的准备工作,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教案必备] 高中地理教学思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当前,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学行为的完善在深层次地呼唤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一、对教学步骤的反思

教学设计时每位老师都会根据教材对整节课的步骤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常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等,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的生成”。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提到提升。

例如,在对“城市区位因素”这一内容教学实际时,我原先就按照书本的顺序:把理论知识先“填”给学生,再枯燥的一个个城市的讲解,学生学得被动,前后的知识点也不会灵活衔接起来,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

通过反思,我把书中的教学顺序作了改动,先打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关一系列图片打出,并设计一系列相应的思考题,从图中读出什么有关的信息?)→引导学生得出形成城市所需要的条件→有关长江三角洲的练习题→世界著名城市和中国大城市的教学→整体的练习。这样的实践觉得预设是比较顺利地“生成”了,但教学步骤凌乱。于是我再次重新设计步骤:长江三角洲城市→中国其它三个城市→世界其它城市→引导学生讲出城市形成的条件→长江三角洲和世界其它城市区位的练习。这样的教学设计步骤条理清楚,城市条件学生很自然的自己推出,学得主动而且影响深刻,在练习时效果很好。

所以,教学设计的步骤要做到条理清晰,对于知识点应该设计好怎样让学生主动获得,而不是“被动接受”。

二、对教学问题设计是否合理的反思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对“季风”这一教学内容设计时,我这样设计问题引出季风的概念:我们这里冬天和夏天分别吹什么风?我认为这是简单的问题学生都知道,其实学生对怎么判断风都不知道,无法正确标出西北风和东南风。这样的教学问题设计上显得突兀,学生一开始学习就兴趣全无。

通过反思,我改进了设计:“季风”这节内容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往往忽视它的存在,这节内容的知识很重要而且涉及到有关判断风向、其他洲的景观等,怎样把要学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并很好的调动起来?我设计跟我们本土有关的问题导入,先示西亚、非洲和上海的景观图,再问:和上海同纬度的西亚、非洲是沙漠景观,可上海怎么是河湖密布,耕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对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有这样与众不同之处,学生一下子兴趣大增,议论纷纷,想马上知道个究竟。我公布答案:这是归功于受季风(夏季风)的影响,接下来的教学学生带着找谜底的心情去探究、主动学习的成效显而易见。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本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把知识进行本土化处理,拉近理论与实际知识的距离。

三、对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否进行充分“沟通”和“合作”的反思

在对“城市功能分区”教学内容设计时,我原来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各功能分区布局的要求通俗易懂,我照本宣读,划划看看就过去了。结果在进行相关的课堂练习时,学生虽大致能合理布局各个分区,但对于具体的理由,怎样才算合理布局答不上点,很显然对这个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而不是主动的探究。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于是我对这部分内容设计时,让学生探究学习,适当拓展。我首先要求学生扮演城市规划设计师,合理布局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风景区等,并讲出布局的理由。再把我们生活所在地的城镇平面图给学生看,一起圈出各个功能分区的集中地,看分布是否合理?有学生回答:老师,我们认为工业区布局得不好,它下风向的居民区,会受到污染。我问:那你认为怎么布局合理?学生回答:工业区的位置移到北边点。我说:很好,那么工业区污染厉害的企业有多少?学生答:不清楚。我说:回去我们再探究。那堂课结束了但其实没结束,师生意犹未尽。

四、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处理,制定出目标、重点与难点等。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碰到设计的目标与学生的掌握有较的差距。在进行“地球的运动”章节的教学设计时,原先我是这样的:课时定6课时,按照教学设计的步子走,循规蹈矩,知识点全部讲好后再上一节练习课。结果,做到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长短的知识点时,绝大部分的学生无法解题,把课堂上学的都“忘记”了,其实是当时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根据的实际,我首先把基础打好,一步步扎扎实实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知识点传授。

在后的实际教学中我用经纬仪演示把学生初中学过的地球、地图知识点重新热一下,这样的实物演示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大有帮助而且充满好奇。知识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由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纬度变化→四季的更替,注重在黑板上边画边讲结合经纬仪实物演示,并且讲练组合,每一个难懂的知识点讲好就练习。讲练组合一来可以检验学生掌握得如何,不懂再讲解。二是就某些练习中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三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通过我适当点拔能顺利的攻克难题,自信大增,不知不觉中学生很好的掌握比较难懂的知识。

所以,对于那些抽象理解性强的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每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而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使用终身。

[教案分享] 高中历史教学思考篇二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每位教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分享] 高中历史教学思考篇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和革新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广大教师在推进探究模式过程中过于关注新课程理念的应用而忽视了实际,没有很好地把传统和新课程融合起来,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当然,新课程教学改革为广大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在推进历史教学改革中却不能盲目跟风,而要结合实际在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秀做法基础上逐渐去渗透新课程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一、情境注重包装,忽视引导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要通过情境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情境中形成直观感知,从而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但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情境创设来看,教师更注重情境包装,让学生获得了感官刺激,却忽视了情境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如“古代希腊文明与民主政治”的教学中,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了古希腊帕特农神庙、雅典娜女神来引导学生观察,并讲授了希波战争的历史,引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名言来介绍两位名人,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要么是在看教师展示的图片,要么是在听故事,表面上看学生较为投入,实际上却没有让学生对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具有的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更深刻的了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故事、话题等方式来创设情境,要注重以情境来引出问题或知识点,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古代希腊文明与民主政治”的教学中,教师可用幻灯片展示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由此让学生了解希腊的首都,演示课件《古代希腊地图》,问:希腊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这种地形有利于从事什么样的经济活动?由此引入到“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环节探究中。

二、导学注重结果,忽视过程

探究教学更强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故在实践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从实践情况来看,在导学环节教师所留时间不多,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而对学生如何完成的过程以及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够重视。其实,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来向学生明确具体任务,利用课前时间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应的课前预测题。在导学案中,还要留出空白,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分享自己的收获。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目标提出任务来引导学生提前去阅读教材,初步形成知识构建。以“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的自主学习为例,对“重农抑商政策”只要求学生能初步了解其概念、基本表现和原因;对“海禁”与“闭关锁国”则要初步了解其背景,分清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概括其表现和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导学案来向学生展示这些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自主去阅读教材并完成导学案,课堂教学前教师收集导学案进行批阅,并在课堂中做出反馈和评价。

三、问题注重数量,忽视质量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问题是不可缺少的引导方式。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因没有较好地把握问题和目标、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并且课堂中的问题往往过多,学生只能疲于应付,而不能深入到问题探究过程中。当然,问题是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但问题要能扣住教学目标和内容展开,要让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逐渐达成目标。尤其需要注意,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能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更好地进行知识构建,更多要关注的是问题的质量。以“罗斯福新政”为例,以《大国崛起》片断来引导学生思考“19xx—19xx年大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及对美国的打击是什么?”由此引出课题,以罗斯福的总统竞选词来让学生思考:罗斯福为何会在竞选中获胜?以此引导学生探究“新政准备”,对于“新政内容”,先引导学生自学,然后围绕新政的内容包括哪些?在经济危机下,罗斯福是如何摆脱危机的?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再结合罗斯福的新政来追问学生“这些措施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以问题“所谓彻底的革命”是什么?“旧民主秩序”是指什么?罗斯福说的“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在“新政”中有何体现来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新政实质。最后,引导学生对罗斯福新政进行评价。显然,教学中的问题围绕目标和内容结构来循序展开,很好地促进了目标达成。

四、探究注重形式,忽视结果

实施探究教学最重要是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和讨论活动,以此来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构建知识。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实施情况来看,虽然教师也在努力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和讨论活动,但却不太注重探究结果,更多注重形式。换言之,教师在学生探究中没有发挥好主导作用,交流和讨论更多是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学生探究后很难得到结论,显然探究中师生互动不足。首先,在学生探究中,教师要及时和学生互动,引导并帮助学生。如“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学生对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不是很了解,此时教师就要给学生进行补充讲解。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归纳,精讲点拨。如“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中对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教师在引导学生概括的基础上要明确“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是根本原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探究学习,教师不能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作用。在情境创设中,教师更要多关注情境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目标来展开,探究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在探究中能更好地获得结论,从而保证探究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