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精选

发表时间:2022-12-06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中学范文网主题栏目精选:“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敬请访问。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能力。

2、能够用综合算式正确解决含有两级运算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

教具准备:

全民健行活动情境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为纪念国际奥林匹克日,青岛举行了全民健行活动。(出示情境图)

提问: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①小丽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

②小强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

③爷爷走了多少米?

④小强一家还要走多少米?

⑤小丽一家还要走多少米?

⑥小强一家比小丽一家少走多少米?

⑦爷爷还要走多少米?

简单的问题,随时指名回答,板书第6、7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解决问题:小强一家比小丽一家少走多少米?

(1)列表格整理信息。

小组讨论设计表格,共同填写。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全班交流,小组代表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师板书。

预设

5247=2444(米)5047=2350(米)2444-2350=94(米)

5247-5047=2444-2350=94(米)

52-50=2(米)247=94(米)

(52-50)47=247=94(米)

指名说每种做法的算理,尤其是第三种做法的算理,其他学生可提出疑问。

谈话:观察刚才几组算式,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

四、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解决问题:爷爷还要走多少米?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全班交流,小组代表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师板书。

预设

①7030=2100(米)6030=1800(米)10000-2100-1800=6100(米)

②10000-(7030+6030)=10000-(2100+1800)=10000-3900=6100(米)

③10000-7030-6030=10000-2100-1800=7900-3900=6100(米)

六、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谈话:观察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想一想,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总结,出示结语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七、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教科书第47页自主练习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提醒:注意书写格式并仔细检查。

2、教科书第47页自主练习第3题。

(1)独立解决:买排球和足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2)谈话: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选择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解决。

3、谈话: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会口算小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会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

2、能比较熟练地把一些数进行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的倍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熟练地把一些数同一个数进行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的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价值5分钱的扣子一枚。

教学方案: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纽扣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谁能给大家说说,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纽扣?

学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材料来说,比如:金属纽扣、塑料纽扣等等;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外形来说,如:两眼的纽扣、四眼的纽扣等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纽扣的了解还真不少。老师这里也有一枚纽扣,(出示课前准备的纽扣)猜一猜这枚纽扣大概多少钱呢?

生猜测纽扣的价钱。

如果学生猜到了纽扣的价钱,就直接提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老师就告诉学生这枚纽扣的价钱是5分一枚。

二、解决问题

1、解决1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

(1)提出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答。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多少钱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2)交流学生计算的结果。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师:谁能把你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说算法,教师作必要的提问。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510=50(分)

50分=5角=0.5元

对于学生的说法,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3)提出把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写出乘法算式的要求。学生写完后,汇报,教师板书出来。

师:一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是0.5元,你们能把5分写成以元做单位的数,写出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写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写出的算式是什么?

(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是0.05元,求10枚纽扣多少钱,列式是0.0510,根据前面的计算结果,列出算式是0.0510=0.5(元))

教师板书

0.0510=0.5(元)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0.5元,1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列算式。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师小结:一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就是5元。请你把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并列出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0.05100=5(元)

2、解决10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

提出10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学生计算并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怎样列式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中有10个100枚,就需要10个5元,是50元。算式是:0.051000=50(元)

10枚纽扣5角钱,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纽扣要50元。列式是:0.051000=50(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0.051000=50(元)

三、总结规律

师: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三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进行启发性对话。

师:很好!这三个算式第一个因数相同,第二个因数不同,分别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谁能用扩大了几倍来描述一下这三个算式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第一个算式,0.05扩大10倍,所得的积有什么特点?

(数字5不变,只是小数位数变了,原来是两位小数,现在变成了一位。)

师:0.05由两位小数变成一位小数,小数点是怎样变化的?

(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

师: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0.0510=0.5这个算式的特点?

0.0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大家再观察0.05扩大100倍、1000倍的积5和50,小数点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给学生一点讨论时间,再交流。

师:通过这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所的积,只是小数点的位置发生变化。这叫做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

板书:小数点位置变化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2页,自己读一读大头蛙说的一段话。

学生读书。

师:谁来说一说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指名一、二人回答。

四、运用规律

师:现在大家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应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个小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计算非常简便,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出示题目:把3.87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先试着列式计算,再用计算器检验。

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巡视,发现试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特别关注扩大1000倍计算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交流时,可重点进行全班指导。

师:谁来说说3.87扩大10倍、100倍,你是怎么列式计算的?用计算器检验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只要意思对,计算正确即可。师:3.87扩大1000倍,怎样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

3.871000=

师:3.871000,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出现了什么问题?

师:把一个小数扩大整十、整百、整千倍时,如果小数的位数不够,可以在后面补0。

五、简单应用

师:打开书第13页,我们一起来看书上的试一试。这几个填空题都是把较大单位的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

第三个学生的想法如果出不来,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其它想法,然后进行引导或作为参与者交流。

六、课堂练习

师:利用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可以是许多数学问题变的很简单。下面,请看练一练的第1题,谁能说一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题目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练一练第2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练一练第3题。将结果填写在书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掌握方法,并能正确比较。

2、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几分之几的意义,会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教。

学生: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写两个你喜欢的分数,并用正方形纸涂色。比比你觉得哪个更多?你会发现什么?

生:二分之一、三分之一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大小比较。

环节二新授

例3用ppt。

(1)师:请同学们用正方形纸片,2张,进行重合在一起,你会发现

了什么?

生:折出二分之一的大些。

教师:对,这两张纸的大小一样,现在请你用两张纸折2次、3次,并取其中的一份,进行涂色,打开在进行比较。

(2)观察比较涂色部分。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比较折两个正方形涂色部分,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总结:同样大的正方形的纸片,二分之一涂色部分比三分之一部分多,所以二分之一大于三分之一同座互相说,做同桌的教师做一做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自己写在作业本上比比,并用准备的纸折出,涂色,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视)

所以四分之一小于二分之一

教师总结

通过大家讨论,我们得出分子是1的分数,平均分成的分数越多,其中一份就越小。则反之。

环节三布置作业

(1)完成93页做一做。

(2)ppt出看图写分数。

(3)请同学们随意写5个分数,从大到小排列。

板书设计:

分数的大小比较

二分之一大于三分之一、

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

我们得出分子是1的分数,

平均分成的分数越多,

其中一份就越小。

平均分成的分数越少,

其中一份就越大。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理解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计算方法的探究。

教学难点:

掌握三步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资料录象。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20xx年奥运会要在中国北京举行,青岛作为北京的合作伙伴开展了许多与奥运有关的活动,请看录象。你知道这是哪儿吗?这些人在做什么?(多媒体播放青岛的海滨木栈道上举行的全民健行活动的录象。画面定格为信息窗5)

师:多么热闹的场景呀!如果以后还有这样类似的活动,你会去参与吗?你看小丽、小强就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了活动,老爷爷头发都白了还要坚持走完10000米呢。

认真观察情景图,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吧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本节课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入问题口袋)

师:同学们真厉害!一下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就一个一个来解决吧。

学生观看录象,欣赏海滨木栈道的美景,感受全民健行活动的热闹场景。

学生从情景图及文字提示中了解到以下信息

1、老爷爷以每分70米的速度走了30分,又以每分60米的速度走了30分。

2、老爷爷参加个人组建行活动,全程为10000米。

3、小丽一家每分走52米,走了47分。

4、小强一家每分走50米,已经走了47分。

5、参加家庭组织健行活动行程为5000米。

学生可能提出的数学问题

(1)还要走多远才能走完10000米?

(2)小丽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离5000米终点还有多远?

(3)小强一家离5000米终点还有多远?

(4)现在小强比小丽少走多少米?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一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能否全面了解情景图中包含的所有信息。

根据了解到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活动二

师:我们先来关注一下老爷爷吧。老爷爷已经走了很长时间了,而且要坚持走完全程,他的精神可真值得我们学习。刚才同学提出:老爷爷还要走多远才能走完10000米?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你能用式子表示出来吗?

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请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并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发言情况。)

师: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组的意见?

(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板书。)

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在这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边看图边独立思考,说出解题思路,并试着列出算式。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1、7030=2100(米)

6030=1800(米)

2100+1800=3900(米)

10000-3900=6100(米)

2、70+60=130(米)

13030=3900(米)

10000-3900=6100(米)

3、10000-(70+60)30

=10000-13030

=10000-3900

=6100(米)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关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与小组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有较强的参与、合作意识,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能在观察算式的基础上总结规律。

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算法。

活动三

师:我们再来关注一下我们的小伙伴小丽和小强吧现在小强比小丽少走多少米?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知道什么?你能列出算式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师:哪个同学愿意把你们小组想出的好办法说出来,让大家与你们共享?

(重点指导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算法。

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与合作,独立想出办法后,在与同学合作交流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四

师: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综合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进行?

学生与同位交流,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教师进行小结。

能用自己的话归纳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活动五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63页的第1题,谁能说说第一小题的运算顺序?(自主练习第1题,这道题主要让学生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自主练习第3题)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玩球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买来了这么多体育用品,看书64页第3题,从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师:买排球和足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师: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选择一个问题自己进行解答。

全班交流第一排的运算顺序,同位交流第二排的运算顺序。

在练习本上做每排的最后一题。(指名板演,全班订正)

学生通过观察表格,全班汇报了解到的信息。

独立解答。(全班订正)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买排球和篮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2、买三种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3、买篮球比足球多花多少钱?

4、买排球比足球少花多少钱?

了解每个学生混合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

能否灵活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六

师: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收获,并进行自我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篇5】

教材分析:

这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这部分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时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本节课主要通过转移拼、割补法的实验操作,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了迁移类推与拓展创新的数学思想,使他们从学会到会学,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空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

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

我采用了活动探究、小组合作猜测验证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主动探索,通过猜测,验证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学法:

与教法相结合,主要通过复习旧知提出猜想检验猜想抽象概括巩固提高概括小结过程,使新知识转化为旧知,新知、旧知有机的融为一体,把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教具学具:

各种梯形学具;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份,演示教具一套。

教学理念:

1、突出一个仿字。注重迁移类推,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会用转移拼的方法,自主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体验一个创字。激发学生求异思维,让学生提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推导方法。

3、强调一个练字。练习题设计有梯度,让优等生吃得饱,中层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渗透转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课一开始,我说:大家都坐过汽车吧?那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是什么形状呢?(出示汽车挡风玻璃的课件)这样一下子就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及时再问:你能不能计算这块汽车挡风玻璃的面积呢?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接着,让学生重温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先由学生说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再用课件展示。之后,我用迁移性揭示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如何推导呢?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转移拼的实验操作方法,于是一个个都兴奋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为梯形面积公式推导作了铺垫,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意义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本节课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是转化,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头脑中是否具有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观念和怎样转化的策略。因此,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实现有效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因此,此环节设计以下几个层次。

(1)你想怎样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谈谈你的初步设想。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设想,制定学习计划。学生的不同思维也使其他同学打开了思路。

(2)根据自己的设想利用手中的材料与工具,大胆尝试。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梯形,鼓励学生操作,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拼拼剪剪中实现转换,比一比哪一组同学想出的办法多。这时学生就开始动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师在这个时候,会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之中,并引导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第二步,小组间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这些方法外,可能还有其它的方法,那么学生汇报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推理与计算。学生在交流与展示中相互得到启发,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3)点拨归纳、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利用课件进行展示,让学生观察原梯形和所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自主探究、验证假想,在动手实践中应用不同的转化方法主动探索、推导公式,重点得以突出。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探索,学生在探索梯形面积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问题解决策略意识的形成。课件的动态演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学生对转化过程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三)应用深化、巩固升华

为了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按照学生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安排以下几个练习题目。

(1)解决课前留给大家的问题。(师再次出示近似梯形的地)要求这块地的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要知道上底、下底、高各是多少)教师出示上底、下底、高,学生进行计算。

(2)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一个梯形的上底是9厘米,比下底短3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已知梯形的面积、上下底,求高。通过此题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运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利用公式做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讨论:在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习题,一是让学生对新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二是注重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同时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价值,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主动参与学习。)

(四)评价总结,延伸拓展

1、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2、假如再遇到一个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你打算如何探求它的面积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再一次体验学习经历,这个过程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不仅促进学生掌握了知识、领悟了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关注了学生情感的体验。)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高2S

=(a+b)h2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和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大小的两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相同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我们学校要进行绿化、美化活动,学生伙房后面有一块空地需要我们班来绿化,其中这块地的1/4种花,3/4种草。请同学们猜一猜种花的面积和种草的面积,哪个面积大?劳动之前我们要先分一下工,全班人数的1/5负责种花,1/4负责种草,其他人负责浇水,请大家猜一猜是种花的人多,还是种草的人多?如果1/9的种花,2/6的人种草,又哪一组人多呢?

师:想不想知道大家的猜测对不对?(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大小。(板书课题)

三、学习新知

1、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1/4和3/4

师:同学们自己想办法判断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也可以借助图形来判断,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指名汇报:说出自己是怎样比较出来的?让学生看图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复习旧知中的前两组图)再写两组分数1/5和2/52/8和3/8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组分数,说说发现了什么?(分母相同)师:谁能说说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2、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

师:像这样的分数又该怎样比较大小呢?板书:1/5和1/4让学生看图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复习旧知中的前两组图)再写两组分数1/5和1/72/8和2/9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组分数,说说发现了什么?(分子相同)师:谁能说说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出来的?师:1/51/71/51/4让学生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复习旧知中后两组图)追问:为什么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呢?学生回答。

3、小结:刚才,我们研究了什么?

4、那么1/9和2/6又如何比较呢?

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思路

第一种是数形结合,根据分数的意义通过画图来比较大小;

第二种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概念,即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

第三种是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陶所交流通分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思路:一种是用6和9的公倍数(即两个数的乘积)作分母;另一种是用6和9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在下面的○里填上和。

3/4○1/45/8○7/89/10○7/101/7○1/91/4○1/81/5○1/23/4○4/37/8○9/105/8○4/7

2、(1)写出分母是5,且大于1/5的分数。

(2)写出分子是1,且小于1/5的分数。

五、课堂小结

《分数的大小》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常的教法就是通过对同分母(分子是1)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子是1)分数大小比较的规律,然后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个规律,快速正确地判断两个分数的大小。

六、布置作业

84页4题和5题。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学迁移、转化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方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完全一样的梯形若干个。

生:剪刀、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如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那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

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谁来说一说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用字母表示是S=ab;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用字母表示是S=a;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用字母表示是S=ah;三角形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是S=ah2.梯形的面积=?)

让学生回忆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研究面积的。)

2.揭题:生活中的图形除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外,还有梯形,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88页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车窗玻璃是什么形状的?(梯形)

思考: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小组讨论,学生可能会猜测到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

2.让学生利用梯形学具验证自己的猜测。

小组活动,教师深入各小组进行指导。可提醒学生用剪刀剪一剪,再拼一拼。

3.交流汇报自己的推导过程,指学生到黑板边演示边讲解。

学生以梯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可能会这样做

(1)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梯形的面积=三角形1的面积+三角形2的面积

=梯形上底高2+梯形下底高2=(梯形上底+梯形下底)高2

(2)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2)高=(平行四边形的底2+三角形的底22)高2=(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高2因为梯形的上底=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3)用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4)把一个梯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高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5)把一个梯形割补成一个大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三角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因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4.小结:大家都是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方法,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用字母表示:S=(a+b)h25.教学教材第89页例3.

出示教材第89页例3情境图和横截面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思考:横截面是一个什么形状?(这是一个梯形;而且有两个角是直角,是一个直角梯形。)

让学生找一找,直角梯形的高在哪里?你能理解这个横截面的含义吗?

通过交流,学生能明白:直角梯形的高也是它的一个腰长。这个梯形的上底是36米,下底是120米,高是135米。

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计算一下这个直角梯形的面积吗?

让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计算过程:(见板书设计)

三、巩固拓展

1.判断题。

(1)、梯形的面积是S=(a+b)h。()

(2)、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3)、两个梯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4)、已知一个梯形的上下底平均值是d米,高是h米,它的面积是dh平方米。()

2.选择题。

(1)、下面梯形的面积计算正确的列式是()。

A、(4+7)32

B、(3+7)42

C、(3+4)72

(2)、下面梯形的面积计算正确的列式是()。

A、(8+7)62

B、(3+9)62

C、(3+6)92

(3)、下面梯形的面积计算正确的列式是()。

A、(3+4)62

B、(3+6)72

C、(3+6)42

3.解决问题。

有一堆圆木,摆成下图形状,该怎样计算圆木的根数?

(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2+6)52=852=402=20(根)

答:这一堆圆木有20根。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在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推导。

2.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3.用字母表示:S=(a+b)h2.

作业:教材第90页练习十七第3、4、5题。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S=(a+b)h2

例3:S=(a+b)h2=

(36+120)1352=

1561352=10530(㎡)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2、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体会分数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4、培养学生的求异思想与创造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想与创造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听故事,引出平均分。

2、提出问题: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并说出每份的个数,能在我们学过的数中找谁来表示?

3、师:我们无法从以前学过的数中找出一个来表示,因此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数的表达方式分数。

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新知探索

1、(课件出示)出示问题:将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多少?怎么表示?

(将一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1/2,读作二分之一)生齐读。

2、(课件出示)将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6份,其中1份涂色,有颜色的部分用分数怎么表示?怎么读?未涂色的又怎么表示?

(1/6,六分之一;5/6,六分之五,5个1/6)

3、生自主学习课本95页内容。

4、(课件出示)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5、(课件出示)看图,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并说一说组成。

6、概念及各部分名称。

(1)像1/2、2/3、3/4、3/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1分子分数线2分母;

(3)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读法:先读分母,加上分之两个字,再读分子。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看图写数,读一读,并说说各个分数的组成。

2、根据分数折纸,并说说含义。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忆分数的含义、读法及写法。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3.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能力目标

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分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

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难点:

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具学具:

课件情境图、2个桃子、2把凳子、1张桌子、几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讲故事引入

请同学们根据情境图,分角色扮演,表演图中的故事。

故事内容大意参考如下

小猴子皮皮可淘气了,这天,它站在树上,东张西望的,想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亮亮和莉莉坐在树下的一张石头桌子旁,桌子上摆着2个又红又大的桃子。皮皮的眼睛一下子直了,这可是它爱吃的呀!它还没有吃早饭呢,肚子早就敲鼓了。

亮亮对莉莉说:2个桃子,正好我们每人1个。说着他们就要伸手,皮皮嗖地一下从树上跳下来,拿起1个桃子说:我也要吃。莉莉笑着说:小猴子,你一定饿了吧,这个桃子就送给你吧!

2个桃子,送给小猴子1个,就剩下1个桃子,怎么办?亮亮皱着眉头对莉莉说。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故事看表演。

(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接近自然也是孩子的天性,通过主景图,把孩子的心与大自然联系到一起,调动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走进课堂。分角色表演,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表演能力,

又能把课堂气氛带动起来)

师:对呀,1个桃子两个人怎么办呢?

在故事情境中提出问题。

学生乐于主动思考。

这时聪明的莉莉回答说:咱们一人一半吧。

在故事情境中提出问题,学生乐于主动思考。

二、导入新课

1.师:2个桃子我们记为2,1个桃子记为1,分桃时提到了一半,这个一半是日常生活中的说法,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整个桃子的二分之一,那么二分之一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的数字朋友分数。

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思考。

学生议论交流。

(自然导入新课)

生活中的二分之一。

师:你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的事物吗?学生思考。

生1:一半月饼。

生2:半个西瓜。

生3:半个馒头。

生4:半张纸。

(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分数的影子,联系实际)

2.教学例1.

出示例1图片及问题。把盘中的三种食品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师:观察一下,盘子中有哪三种食品?

生:橘子,牛奶,月饼。

师:这三种食品中橘子有几个?

生:橘子有4个。

师:那么,4个橘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生:2个。

师:牛奶呢?

生:牛奶有2盒,平均每人分1盒。

师:月饼只有一个,该怎么分呢?

生:掰开,每人一半。

师:说得很好,对于一个月饼如果分给2个人,每人只能分得一半,我们就可以说每人分得二分之一块月饼。

3.动手做一做。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

①把它平均分成2份。(强调平均)

②把其中一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③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教材上的三种折法和涂法)

学生独立操作。

(动手是这个阶段孩子的长处,这时的感性思维比较强,让他们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折纸学习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师鼓励学生用其他的方法解决问题。

④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一半,也就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记作1/2。

⑤无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该怎样表示呢?

学生回答:二分之一。

用分数表示1/2。

⑥拓展:什么物体也能平均分,表示出它的12?

(2)拿出一张长方形纸。

①把它平均分成3份。(强调平均)

②把其中一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③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④出示教材的两种折法和涂法。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占其中的一份,也就是这张纸的三分之一,记作1/3。

自由发言。

(在学生熟悉之后,把知识点给他们)

介绍写法与读法。

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的3表示平均分成3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为分成的1份,这个数读作三分之一。

(3)再拿出1张长方形纸。

①把它平均分成4份。(强调平均)

②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

③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④请用分数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操作。进一步巩固新知,尝试利用所学解决新的问题。

⑤读出自己写的分数。

学生尝试读出四分之一。

⑥展示学生各自的分法。

4.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2、3、4份,下面我们进一步把一张整纸平均分成5份、6份能做到吗?

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发新思维,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①演示把一张纸平均分为2、4、8份的折法。

②启发学生其他的做法。

③给其中1份涂上颜色,然后写出份数并读出来。

学生:观察老师的做法。

独立动手操作。

小组间读一读。

(这个环节里,教师需要细心,鼓励孩子独特的做法,并给予肯定和适当的启示)

5.议一议。

师:回想折纸的过程12、13、14中,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1:2表示把1整张纸平均分成了2份。

生2:3表示把1整张纸平均分成了3份。

生3:4表示把1整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

(通过议一议栏目,使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孩子把自己对份数的理解充分表达出来)

(1)依次出示。

师:请在这三个图中选出含有12的图形。

学生议一议,说明道理。

学生思考:前面和后面的圆分成的两部分大小不一样。

学生得出结论:没有平均分。

教师讲解:平均。

(针对容易出现的漏洞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学生印象深刻)

(2)观察折纸,想一想,平均分的份数和每份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所占的就越小。

(3)比较。

①同一个苹果,2个人分;

②同一个苹果,3个人分;

③同一个苹果,4个人分;

思考三种分法中,哪种分法1个人分得的苹果多?

利用结论,比较。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

出示练一练第1题,学生读出分数。

2.练一练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置各种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学生在掌握了新的知识后,会有一种急于解决问题的冲动,课堂设置这些练习,既可以满足孩子,也可以充分暴露出存在的各种不足)

四、课堂小结

1.介绍生活中的分数。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与分数有关。(出示路牌、外国国旗等,让学生说一说上面隐含的分数)

2.请你联系实际,在身边找一找分数。如:教室里窗户上有四块大小一样的玻璃,每块是它的几分之几。

3.向课外延伸: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地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分数!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会口算小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会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总结,探究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2、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生谈话。先交流你见过什么样的纽扣,再估计一枚纽扣大概多少钱。引出一枚纽扣5分钱。由见过什么样的纽扣和纽扣的价钱的谈话开始学习,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师:同学们,纽扣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谁能给大家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纽扣?

学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材料来说,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外形来说。

师:看来同学们对纽扣的了解还真不少。老师这里也有一枚纽扣,(出示课前准备的纽扣)猜一猜这枚纽扣大概多少钱呢?

二、解决问题

1、解决1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

每个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都能解答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他人的经验,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同时用0.5元表述计算的结果,为列出小数乘法算式做铺垫。

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背景下,由学生自己写出小数乘法算式,既为总结规律提供课程资源,也为下面的自己列式计算打下基础。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多少钱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吗?根据生活经验算一算!鼓励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计算。

师:谁能把你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说给大家听?

学生说算法,教师做必要的提问。

生1:1枚纽扣5分钱,10枚就是50分,也就是5角。

师:5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是多少?

生1:0.5元

生2: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是5角,也就是0.5元。

师?你能列式计算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510=50(分)

50分=5角=0.5元

对于学生的说法,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是0.5元,你能把5分写成以元做单位的数,写出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写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结果?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0510=0.5(元)

2、解决1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也为列出小数乘法算式做铺垫。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0.5元,1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列算式。

师:说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1枚5分钱,100枚就是500分,也就是5元。

(2)10枚是5角钱,100枚就是10个5角,是5元。

(3)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5角钱,100枚就是10个5角,是5元。

师:对!1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就是5元。请你把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并列出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0.05100=5(元)

3、解决10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简化学习环节,提高活动效率。

展示、分享自己学习的成果,为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做铺垫。师:一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5元,10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算一算,并写出算式表示。

学生计算并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怎样列式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中有10个100枚,就需要10个5元,是50元。

算式是:0.051000=50(元)

(2)10枚纽扣5角钱,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纽扣要50元。

列式是:0.051000=50(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0.051000=50(元)

在此期间要注意提醒学生: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三、总结规律

1、提出观察上面的三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2、交流学生的发现。

3、总结小数点的变化规律提出具体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和思考,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为下面的交流奠定基础。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必要的引导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描述,为总结小数点变化规律做铺垫。

总结算式中小数点变化规律先描述扩大,再说移动,而标准化的数学描述正好相反,所以,通过看书便于学生规范语言描述。师: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三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进行启发。如

学生:我发现这三个算式中第一个因数都是0.05,另一个因数不同,分别是10、100、1000。

师:很好!这三个算式,第一个因数相同,第二个因数不同,分别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谁能用扩大了几倍来描述一下这三个算式呢?

学生:第一个算式是0.05扩大了10倍,第二个算式是0.05扩大了100倍,第三个算式是0.05扩大了100倍。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师:通过这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所得的积,只是小数点的位置发生变化。这叫做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

板书:小数点位置变化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P12,自己读一读大头蛙说的一段话。

学生读书。

师:谁来说一说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四、运用规律

给学生提供自己运用规律、用计算器检验计算结果的空间,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出示题目:把3.87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先试着列式计算,再用计算器检验。

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巡视,发现试做中的共性问题,给予指导。

五、课堂练习

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运用规律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用较小单位表示的数或复名数的机会。师:打开课本P13试一试,这几个填空题都是把较大单位的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最后订正答案。

六、课后作业

课本P13练一练第1、2、3题。

板书设计:

课题:小数点位置变化

10枚纽扣:0.0510=0.5(元)

100枚纽扣:0.05100=5(元)

1000枚纽扣:0.051000=50(元)

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