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课件借鉴] 七年级语文教学思考之三

发表时间:2022-08-04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工具是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充分准备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各知识要求。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课件借鉴] 七年级语文教学思考之三》,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自评:

选择《声声慢》作为课赛的课题起初就是一种单纯的喜欢,是叹服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14个叠字的精妙吗?是被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无尽的愁绪所打动吗?其实,自己也说不清楚。可是,当题目被敲定后,开始进入准备阶段的时候才发现,一切并非自己想的那么容易!

首先,对词本身并没有深入的理解,仍然处于一个很浅显的层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此低程度的把握很显然是不够的。

其次,所谓:“知人论事”,要想深入文章的精髓,要想听作者内心的呼唤,就必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而对于《声声慢》这首词,如果抛除作者的生平不去了解,就要用一课时的时间,所以对于时间的把握很重要。

改进:

我在导入部分就直接通过温故和了解李词(学生以前接触过一些),慢慢引入对其人其作品风格的讲解,以及她的生平经历,是为了后面能更好地把握词人的内在情。接下来我要做的是通过景和情的关系找出其中的契合点,重在把握典型意象所包蕴的词人内心情感和对关于写愁的诗句的一个小结性总结。重在启发学生鉴赏诗歌把握一些答题技巧和规律以及解题步骤的强化。总的来说,感觉学生对于典型意象把握不错,就是缺乏相似写法的总结归纳,课堂互动不错,因为前面对于这一块把握有一定的基础。,应该说还是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教学计划,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可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说时间有些仓促,课堂练习检测教学环节处理得简化了点,以后得在这方面要加强。

他评

优点:

1、课前开始播《月满西楼》FLASH,营造诗词气氛,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习情境创设得较为成功。

2、课前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得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而且自己也阅读了大量关于李清照的事迹及诗词,了解她的经历,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让学生准确把握愁的诸多内涵。同时在阅读中知道作者前后期的经历不同,词作的风格也不同。

3、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

4、课堂上讨论落到了实处,使学生明确具体任务,但可以改进,例如老师在巡堂过程中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给予指导,切实掌握学生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作业的处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不足:

1、导入太长,意象品读拓展不足。也许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讨论,所以对意象的品读显得不十分到位,有点浅。

2、解决“如何入愁”问题时,我非常在意时间,显得过于急躁,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处理的不够从容,给学生时间不够充分,整个课堂感觉很“赶”。

3、课堂上老师的反应不够灵敏,应对学生的回答语言显贫乏,单一,对学生的个性品读,不能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只泛泛而谈,做不到一针见血。同时对回答好的同学没能给予及时的表扬。

4、小组讨论前,由于教师没能放手让每一位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导致小组活动中少争辩,少合作,结果小组的发言便成了小组代表“个人”即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发言。这是变相的“一言堂”!这是变相的“灌输”!只是先前是由教师一言灌输的,而现在,则是由少数几个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言灌输。

f215.com小编推荐课件

【课件收藏】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每位老师都需要重视教案课件的准备工作,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课件收藏】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 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我们与文本的对话,寻找伟大与悲剧的内涵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二、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一个个深不见底的冰窟窿、一座座巍峨壮美的雪山、平均零下88.3摄氏度的气温,相当于九级大风三倍的飓风,这就是南极,这些危险的暴风雪、酷寒、飓风,或许会成为我们征服南极的困难,但有一群人却把征服南极当作自己矢志不移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他们。

2、快速跳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可以从事情入手,也可以从人物入手,还可以从结果概括。

探险家斯科特一行在征服南极的归途中,悲壮的死去的故事。

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人物+事件+结果,必要时可以加时间和地点。

3、对比标题,我们对课文结尾的解读

明确:我们来看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对这个事件、这些人物做了怎样的评价?出示标题:伟大的悲剧,我们再回头看看刚才同学们的概括中,哪里可以表现出“悲剧”?

提问1:难道死亡就是悲剧吗?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提问2:作者茨威格是在课文中诠释了伟大的悲剧的吗?请从文中找出来。课文16自然段

朗读第1遍:找出关键词语;(毁灭自己、心灵变得高尚)谈谈自己的理解

朗读第2遍:找出修饰语:“不可战胜”谈谈,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是一种勇气,更是斯科特对探险事业的痴迷。

小结:在面对不可战胜的厄运时,我们可以选择放弃,我们也可以选择坚持,现在我们来看看斯科特及队员们怎么做的?朗读第3遍,找出一个词,“搏斗”,不管是内心的搏斗也好,行为的搏斗也罢,我在这里把他解读为每一次考验时的选择。

4、走进文本,感悟斯科特一行的三次选择

第一次选择:面对理想的落空 (1-2自然段)

心情的对比:找出相关句子,品味理解。

他们热情高涨地……

他们像被判了似的失去希望……

从激情满怀——坠入冰谷,但他们的选择:尽管精疲力竭,但还是要继续走着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

《伟大的悲剧

教学设计

为他人作证:此时此刻,你会怎么做?

斯科特的做法:接受了这项任务,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为他人的业绩作证。

思考:悲在----------,伟大------------------。

第二次抉择:面对队友的死亡

朗读第10自然段,思考我们应怎样朗读?试朗读奥茨牺牲前的一句话。注意朗读出平静中的回响,就像一块石头从高处掉落到很深的潭水,总会激起我们心中的回响。

思考:奥茨是怎么死的?他不做出这样的选择行吗?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队员,你会怎么做?

斯科特和队员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小结:又一名同伴要离开他们,这样,虽然身体的负担会有所减轻,但心灵的负担却加重了,所不同的是,这次,大家多了一份镇定,钦佩,奥茨虽然死在南极的寂静之中,却给人留下心灵的回响。

思考:悲在----------,伟大------------------。

第三次抉择:面对自己的死亡

A、斯科特及队员们做了哪些事?

骄傲的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

给祖国、朋友、亲人留下书信

B、找出最让你感动的细节,加以品味

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最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他们上面不写出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品味:关键词 “我的妻子” “我的遗孀”

修饰语 “悲伤地” “坚决地”

思考:悲在----------,伟大------------------。

5、各抒己见

悲剧总会催人泪下,在这茫茫的雪原之中,五个生命在和暴风雪整整搏斗了八天之后,消逝了,但是今天,我们却能看到南极雪原之上1957年1月23日修建的“阿蒙森-斯科特科考站”一般我们命名的原则是以第一个发现它的人来命名,例如:“哈雷彗星”,你能说说人们为什么要这样起名的原因吗?

科学的理性、探险的精神

6、课外拓展:

也许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重走南极、都可以攀登珠穆朗玛峰,也许我们每个人只能平平淡淡过我们自己的生活,但是,人生的历程本身就是崎岖险阻的,你能例举身边的事例,谈谈你从这课学到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不可战胜的厄运 毁灭自己

选择

心灵高尚

【课件模板】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之三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做好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要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件模板】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之三”,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石家庄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同时教师也点到了济南的冬天与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处,给学生以提示。

二、验收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了解文章大意,想想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3)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3、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2号同学负责,在小组中读正确。

4、检查词语能否读正确。3号同学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然后试着想一想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济南的冬天——温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感受。

1、教师设置情景导入,让孩子们想象济南的冬天的画面。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预设: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3、配乐创设情境,朗读体会济南冬天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让学生交流的过程更加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有更热烈,有更多的感受与同伴分享。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谁来说一说,文章围绕 “济南的冬天”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回顾全篇,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不同寻常的“冬天”,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围绕中心话题,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学生赏析济南山、水

接着作者又写了济南的山、水,现在请四组同学的代表分别上台给我们介绍作者笔下的山水,其余同学把书合上,从画中,从同学的复述中感受济南的山、水。

1、第一张图片:阳光下山景图。

请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

板书:阳光下的小山:温晴

2、第二张图片:薄雪后山景图。

请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教师指导背诵:根据学生复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指导背诵。

提问:济南小雪的小山有什么特点?

板书:小雪后的小山:秀气

3、第三张图片:城外远望山景图、冒着热气的绿水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问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三、深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小组交流中心话题。

课文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热爱。现在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用心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点: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④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定性的说到某一部分。教师深入学生回答,与之展开深入对话,有机结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二、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向生活延展。

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教师作综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全篇,由文本向生活延展,将语文打开。

①推荐阅读:《沁园春.雪》

三、作业。

1、背诵整篇文章。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记录下今天的收获。可以采用诗歌、文字配画等形式。

3、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向书的世界引领,激励着学生种下自己心中生命之花的种子。

【课件模板】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之三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只有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撰写,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你有没有关于教案课件撰写方面的苦恼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件模板】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之三”,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石家庄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同时教师也点到了济南的冬天与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处,给学生以提示。

二、验收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了解文章大意,想想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3)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3、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2号同学负责,在小组中读正确。

4、检查词语能否读正确。3号同学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然后试着想一想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济南的冬天——温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感受。

1、教师设置情景导入,让孩子们想象济南的冬天的画面。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预设: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3、配乐创设情境,朗读体会济南冬天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让学生交流的过程更加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有更热烈,有更多的感受与同伴分享。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谁来说一说,文章围绕 “济南的冬天”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回顾全篇,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不同寻常的“冬天”,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围绕中心话题,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学生赏析济南山、水

接着作者又写了济南的山、水,现在请四组同学的代表分别上台给我们介绍作者笔下的山水,其余同学把书合上,从画中,从同学的复述中感受济南的山、水。

1、第一张图片:阳光下山景图。

请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

板书:阳光下的小山:温晴

2、第二张图片:薄雪后山景图。

请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教师指导背诵:根据学生复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指导背诵。

提问:济南小雪的小山有什么特点?

板书:小雪后的小山:秀气

3、第三张图片:城外远望山景图、冒着热气的绿水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问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三、深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小组交流中心话题。

课文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热爱。现在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用心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点: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④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定性的说到某一部分。教师深入学生回答,与之展开深入对话,有机结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二、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向生活延展。

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教师作综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全篇,由文本向生活延展,将语文打开。

①推荐阅读:《沁园春.雪》

三、作业。

1、背诵整篇文章。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记录下今天的收获。可以采用诗歌、文字配画等形式。

3、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向书的世界引领,激励着学生种下自己心中生命之花的种子。

[课件范本] 七年级下数学教学思考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这样学生才能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你是否正在动笔写一篇教案课件吧?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范本] 七年级下数学教学思考,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精神不集中、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不愿多做思考、提问题时只有少数同学举手或是得到一问一答式的回答等等。面对这个现实,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在此谈几点浅薄认识:

1、学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应该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使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让他们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

2、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挖掘学生潜力,把学生从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体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中的认知结合起来,不妨讲一些课外知识,比如历史、时事、自然、科学等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共同讨论分享,增长学生的知识;

3、教学过程可以由指令性操作活动向自主性探索实践转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应当走过这样的过程:“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用在哪?”学生要学习新事物,除了自身对新事物的兴趣外,还要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的价值。

4、课堂提问由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

传统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师问生答的问答式教学。教师问得浅显直露,无思维价值,探索的空间太小,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师问生答,似乎是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灌输另一种表现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就懒得思考,从而导致其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探索性思维泯灭,哪里还有创造能力?在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等问题状态之中,学生就能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才会在不同意见或见解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才能因自己富有创意的做法或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感与成就感,才能在学习互动的过程中学会竞争与合作,增强团队互助合作的精神。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在“以学论教”的今天,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因此,我觉得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做到:

1、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2、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生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要诱导发现,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

3、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换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

4、教学上掌握好“度”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6、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

总之,教育学生就要从正面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教师要爱学生,用心去爱,用行动去爱,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不能只批评不教育,要宽容善待,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基本功要过硬,教学业务能力要强,教学水平要高。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样我们就能撑起一片蓝天,用我们的道德行为感染学生,学生就会爱戴我们,家长就会信任我们,我们的教学改革就会成功。

【课件模板】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之三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只有提前做足教案课件设计环节的工作,这样才不致于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如何从优质的教案课件中借鉴有益的知识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课件模板】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之三”,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石家庄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同时教师也点到了济南的冬天与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处,给学生以提示。

二、验收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了解文章大意,想想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3)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3、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2号同学负责,在小组中读正确。

4、检查词语能否读正确。3号同学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然后试着想一想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济南的冬天——温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感受。

1、教师设置情景导入,让孩子们想象济南的冬天的画面。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预设: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3、配乐创设情境,朗读体会济南冬天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让学生交流的过程更加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有更热烈,有更多的感受与同伴分享。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谁来说一说,文章围绕 “济南的冬天”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回顾全篇,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不同寻常的“冬天”,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围绕中心话题,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学生赏析济南山、水

接着作者又写了济南的山、水,现在请四组同学的代表分别上台给我们介绍作者笔下的山水,其余同学把书合上,从画中,从同学的复述中感受济南的山、水。

1、第一张图片:阳光下山景图。

请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

板书:阳光下的小山:温晴

2、第二张图片:薄雪后山景图。

请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教师指导背诵:根据学生复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指导背诵。

提问:济南小雪的小山有什么特点?

板书:小雪后的小山:秀气

3、第三张图片:城外远望山景图、冒着热气的绿水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问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三、深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小组交流中心话题。

课文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热爱。现在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用心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点: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④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定性的说到某一部分。教师深入学生回答,与之展开深入对话,有机结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二、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向生活延展。

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教师作综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全篇,由文本向生活延展,将语文打开。

①推荐阅读:《沁园春.雪》

三、作业。

1、背诵整篇文章。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记录下今天的收获。可以采用诗歌、文字配画等形式。

3、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向书的世界引领,激励着学生种下自己心中生命之花的种子。

【课件模板】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之三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课件模板】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之三”,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石家庄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同时教师也点到了济南的冬天与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处,给学生以提示。

二、验收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了解文章大意,想想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3)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3、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2号同学负责,在小组中读正确。

4、检查词语能否读正确。3号同学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然后试着想一想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济南的冬天——温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感受。

1、教师设置情景导入,让孩子们想象济南的冬天的画面。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预设: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3、配乐创设情境,朗读体会济南冬天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让学生交流的过程更加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有更热烈,有更多的感受与同伴分享。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谁来说一说,文章围绕 “济南的冬天”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回顾全篇,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不同寻常的“冬天”,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围绕中心话题,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学生赏析济南山、水

接着作者又写了济南的山、水,现在请四组同学的代表分别上台给我们介绍作者笔下的山水,其余同学把书合上,从画中,从同学的复述中感受济南的山、水。

1、第一张图片:阳光下山景图。

请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

板书:阳光下的小山:温晴

2、第二张图片:薄雪后山景图。

请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教师指导背诵:根据学生复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指导背诵。

提问:济南小雪的小山有什么特点?

板书:小雪后的小山:秀气

3、第三张图片:城外远望山景图、冒着热气的绿水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问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三、深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小组交流中心话题。

课文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热爱。现在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用心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点: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④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定性的说到某一部分。教师深入学生回答,与之展开深入对话,有机结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二、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向生活延展。

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教师作综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全篇,由文本向生活延展,将语文打开。

①推荐阅读:《沁园春.雪》

三、作业。

1、背诵整篇文章。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记录下今天的收获。可以采用诗歌、文字配画等形式。

3、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向书的世界引领,激励着学生种下自己心中生命之花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