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做橡皮泥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5-03-13

做橡皮泥的教案(必备三篇)。

做橡皮泥的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是本套教材陶艺系列课中的一节。同时也是一节浮雕头像的制作课。头像虽然是雕塑造型中比较难的题材,但是本课涉及到的造型并不是严谨的写实造型,而是充满了浪漫主义情调的幻想。所以应该说,本课无论是从题材的选取还是造型的难易程度,都是符合中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的。学习陶艺不仅是让孩子们接触陶泥,亲近大自然,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夸张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了解古今中外头像造型艺术的同时,初步感受不同的人文环境下,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的不同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上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脸部艺术。知道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差别。

2.了解、感受橡皮泥这一造型艺术带给人们的美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尝试运用捏、搓、揉,并借助工具按压等不同的立体造型方法,塑造一个自己想象中的脸部形象。

三、教学重点:

掌握泥塑的基本制作,并创造一个自己想象中的独具特色的脸。

四、教学难点:

五官的夸张变形,以及捏、搓、揉等方法的实际应用。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课前准备:

橡皮泥、垫板、制作工具、装饰物、教学课件、面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好!我们在上课之前,做个猜谜的小游戏,考考大家的观察力怎么样,好不好?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三位好朋友,咱们喊:一、二、三共同把他们请出来。(三位同学戴着头饰做着怪动作出现)让大家猜猜是谁?

2.师:在这三位同学出来的一瞬间,老师看到同学们脸上出现了不同的表情,请同学们谈谈感受。(引出:奇特。板书:一张奇特的脸)

二、欣赏图片,分析怎样的脸是“奇特的脸”

1.师:关于脸的奇特造型有很多,下面让老师带大家欣赏一些古今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一些精美的头像工艺品。我们经常说,艺术作品和现实生活往往有很多区别。大家在欣赏的过程中要思考这两个问题:

(1)艺术作品中的脸和现实生活中的脸有什么不一样?

(2)怎样的脸才是“奇特的脸”?(板书:奇特)

2.点击课件,欣赏“头像工艺品”

3.点击课件,欣赏真人头像。

(过渡)师:我们欣赏了艺术作品中的脸,现在来欣赏一幅现实中的脸,看看有什么特点?(点击课件)

问题一:看到的脸是什么形状?还有什么形状?

问题二:观察中轴线,观察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对称)

问题三:眼睛、耳朵等,我们总称为?(五官)

小结:关于脸部的美术知识还有好多,比如:“三庭五眼”等等。

4.学生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老师先不做任何评价。

三、看图比较。交流、分析前两个问题。

1.出示脸型的对比课件。

(1)这两组图,艺术作品中的脸型和现实中的脸型有什么不同?

哪一种更奇特?为什么?

(2)真人的脸型是什么型?

(3)艺术作品中的脸在真人脸的基础上有了什么变化?

看起来才更奇特?(板书:脸型-----变形)

(4)你们还能想出什么样的奇特的脸型?

2.出示五官的对比课件。

(1)艺术作品中的五官和现实中的五官有什么不同?

哪一种更奇特?为什么?

(2)欣赏真人脸的五官。

(3)艺术作品中的五官在真人对称的基础上进行了什么?

(板书:变形、夸张)

(4)请学生上台做鬼脸,看谁的五官变形最奇特?

3.出示色彩对比课件。

(1)放音乐,问学生听到什么颜色?《歌曲:说唱脸谱》

(2)分别代表历史中哪些人物?

(3)为什么红色代表关公?白色代表曹操?这些颜色分别给人以什么视觉感受?(比如;红色代表—威武、中正)

(4)这些戏剧中的人物的颜色和现实中的有什么不同?给你什么感觉?(板书:色彩、装饰手法、鲜艳、独特)

小结:所以说一张奇特的脸必须做到:夸张、变形、等。

4.(出示实物)讲解材质不同,艺术效果不同。

5.老师出示带来的头像艺术品,让学生亲自摸摸它的材质。

四、教师示范,学生探讨技法。

1.师:老师出示范作,让学生欣赏、分析。

2.探讨:基本步骤。

3.探讨:各种五官的脸型是怎样做出来的?(揉、搓、捻、压)

4.现在同学们看到这张脸有的在平面的脸型上凹、有的凸起,这种表现形式是:浮雕。

五、布置作业,提出要求

发挥想象力,用“橡皮泥“的形式,制作“一张奇特的脸”,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和其他同学合作。

六、学生制作,教师巡视辅导。(课件滚动出示学生作品)

要点:

1.怎样让自己制作的这张脸看起来很特别,和身边的同学做的都不一样是关键。

2.注意脸型、五官的奇特。

3.装饰手法的奇特。

六、评价:交流、完善。

1.同学们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提示:

(1)给同学们讲讲你的造型主要表现的是什么?

(2)你最喜欢谁的作品?是因为造型奇特吸引了你,还是因为细节表现或技法新奇有趣?

(3)谁的作品给你的启发最大,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4)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修改、完善作品。

七、课后延伸

(出示课件)陶艺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课后我们要关注中国的陶艺文化,继承和发扬民族特色

教学反思

儿童艺术创作的主要特征是情感表现,其情感的内容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这节课是即上册《面具》《捏泥巴》两课之后的拓展课。孩子们的作品我想用三精来形容“惊喜”“精彩”“惊艳”儿童作品之所以值得珍惜,就是他们作品的纯净、自然和充满创造的个性表现特征。

一、惊喜——资料收集。孩子们这节课前,我到班级去熟悉学生布置用具,并提出了“找脸”“老师在课堂外藏了好多奇特的有趣的脸,请你们把它找到会得到一份神秘礼物”这个课前收集资料的目的想达到,引发学生这课参与兴趣,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发现生活中的艺术,课堂上为进一步拓展视野,懂得艺术品是源于生活的。我们该做的,首先要激发孩子的感兴趣学习动机,进而了解他想表现什么,理解孩子才能理解他的创作,把孩子的生活经验和他的认识、情感,和他的创作联系起来;我也想学习他们收集到的奇特信息。没有想到他们这多种形式的呈现。

二、精彩——课中表现,从拼摆脸到欣赏作品,孩子们表达的精彩,证明了平时李老师对他们在表达上很下功夫,进一步引导观察学生作品找问题,孩子们能一针见血的指出说明了王冲老师美术课上艺术引导到位,为了解决孩子们制作时的困惑,我录制了微课,孩子们能准确的找到我忘记了一项很重要的五官--耳朵,可见思维和反映的敏捷。

三、惊艳——作品呈现一节课四十分钟,真的不像用甄别的眼光去看待这一张张奇特的作品,不能小看孩子,他们个个都是大师。惊艳于他们那天马行空的艺术张力,让我们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欣赏他的创作吧。我们要做一个伯乐,满腔热情地与孩子共同享受艺术创作的乐趣,不断地鼓励孩子,发现他们画中表现的童真童趣和生动稚拙的美,把它们肯定下来。

总有缺憾的课堂,我的课堂也一样,做妈妈时间长了爱唠叨,放手不够,其实他们真的已经很好了。做老师时间长了性子急,告诉自己慢慢来,还是时间控制的不理想。因为没有下一次给同样的孩子上一节同样的课,真的格外珍惜。

做橡皮泥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感受各民族脸部造型艺术的魅力及特征。

2、采用揉、捏、粘、压等技法进行简单的泥塑,创作一张奇特的脸,提高非写实性造型能力,培养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

3、培养学生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以及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用泥塑的方法表现一张造型奇特、富有创意的脸。

难点:五官的造型与装饰。

教学准备:

1、古埃及面具、京剧脸谱等图片资料;

2、泥、羽毛、弹珠、瓶盖等小物品或各种废旧材料。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教师出示古埃及面具、京剧脸谱、贵州面具等图象,看看跟我们普通的脸有什么不一样?请同学们看了以后,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些艺术品。

2、揭示课题: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做一张奇特的脸。

二、组织学生讨论

1、为什么这些脸看上去比较奇特?(分析这些艺术品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五官:夸张变形

色彩:对比强烈

2、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还见过类似的艺术化的脸,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3、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小朋友做的脸有多奇特!出示学生作品,看看他们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奇特的?

(1)脸的形状

师:这些脸的形状都各不相同,同学们观察一下,它们接近什么形状?

梯形长方形圆形椭圆扇形

(2)脸的装饰

设计时,要先想好脸的外形,可以是三角形、圆形,也可以是长方形,面具上的五官、花纹越奇怪越有趣。脸上除了涂上鲜艳的颜色,还可以用羽毛、树叶、骨头、绳子、刀剑来进行装饰,这样的脸就变得更奇特了。

三、学生创作

1、师:看了这些小朋友做的脸,你们是不是也很想玩一玩啦?好!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准备设计一张怎样奇特的脸。和你的小组伙伴说说自己的想法。(生讨论交流)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作业展评

1、学生作品展示,请设计者介绍设计意图、制作经验,请其余同学发表对作品的看法或修改建议。

2、教师对同学们的制作过程给予评价,对作品提出思考性建议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研究、完善。

教学后记:

由于上学期学过一堂面具设计课,和这一课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学生学来比较轻松。更主要的是这一课的主要材料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泥,他们把这堂课当作了一堂玩泥的课,所以,在感兴趣的前提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更大的开发,造型和装饰能力有了一定的进步。如果要说有不足的地方,我想,在装饰材料上还可更丰富些,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还会得到更多的启发,更多的发展。

做橡皮泥的教案 篇3

目的:

1.引导幼儿学习分泥、团圆、搓条、压扁、捏揉等泥工技能。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动手及表现能力。

准备:

一次性盘子人手一只,橡皮泥若干:每张桌上放一只鱼缸(事先用布遮盖),内有蝌蚪、水草、玻璃弹子等:背景图一幅(上面画有一只大青蛙,事先用布遮盖):录音机及录有青蛙叫声的磁带。

过程:

一、引起兴趣

1.美丽的春天来到了,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柳树长出了嫩绿的新叶,迎春花张开了小嗽叭,小蚂蚁伸伸懒腰,小蜜蜂、小蝴蝶也跳起了舞,你们听,又有谁来了?(录音机传出青蛙的叫声,教师适时掀开背景图上的遮布。)

2.青蛙妈妈的小宝宝是谁?它们来了吗?(幼儿回答后,教师掀开鱼缸上的遮布。)

二、引导幼儿观察蝌蚪的`外形特征

1.小蝌蚪穿什么衣裳?

2.小蝌蚪长得什么模样?

3.它们游水的姿态是怎么样的?

三、幼儿操作

1.青蛙妈妈想请你们给它的小宝宝塑像。这样吧,我们用橡皮泥来试一试。

2.幼儿观察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3.请1~2名已做好蝌蚪的幼儿讲述造型的方法和过程。

4.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想出了两种方法来做蝌蚪,正面我来介绍一下。第一种方法是取一小团黑色橡皮泥,把它团成圆,然后在圆泥上捏出尾巴,最后把它压在盘子上;第二种方法是取一小团黑色橡皮泥,把它团成圆,再取一点泥,把它搓成长条作尾巴,然后把这两部分连结起来,最后把它压在盘子上。

5.请幼儿参照上述方法继续给蝌蚪塑像。

6.引导幼儿观察鱼缸里除了小蝌蚪,还有什么。(水草和石子)

7.教师出示范例,请幼儿思考用什么方法做水草和石子。(将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团圆作石子,搓成长条作水草。)

四、讲评

1.以青蛙妈妈的口吻进行讲评:呱呱呱,让妈妈看看,宝宝的塑像像不像。

2.鼓励幼儿大胆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3.将幼儿的作品用双面胶――贴在背景图上,开一个展览会,并请各班幼儿前来参观。